超声显像诊断(精选10篇)
超声显像诊断 篇1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显像诊断胃溃疡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2例临床初步诊断胃溃疡患者, 先行超声显像检查, 观察胃部结构, 再行胃镜检查, 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溃疡的典型超声图像表现为胃内壁不同程度的凹陷, 凹陷的边缘增厚呈低回声。本组病例32例胃溃疡患者胃镜全部检出, 超声检出胃溃疡26例, 总体符合率为81.3%。26例胃溃疡中, 胃大弯部溃疡3例, 胃小弯溃疡5例, 胃角部溃疡18例, 2例有明显凹陷的溃疡型胃癌全部检出, 没有明显凹陷的2例溃疡型胃癌及4例较小胃溃疡漏诊。结论:超声对胃溃疡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但对较小的浅表溃疡仍存在漏诊。
关键词:超声,胃溃疡,胃镜
胃溃疡是胃部最常见的疾病, 影响着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 安全无痛苦的超声扫查成为诊断胃溃疡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分析32例胃溃疡患者的超声表现, 旨在探讨胃溃疡的超声诊断学特征, 比较良、恶性胃溃疡的超声成像上的区别, 从而提高胃溃疡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胃溃疡或溃疡型胃癌, 病程0.5~3年。其中, 男18例, 女14例。年龄29~68岁, 平均48±0.5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Ultrasound Envisor 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C5-2 MHz。禁食8~12小时, 检查前饮温开水800~1000ml, 取仰卧位、侧位及坐位进行多角度、多切面扫查, 观察胃壁结构及胃运动, 记录病灶所在位置、大小、以及形态学特征。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
2结果
超声检出26例, 与胃镜比较符合率81.2%。其中, 溃疡位于胃角部18例, 胃小弯5例, 胃大弯3例。良性溃疡24例, 恶性溃疡2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1例胃周围伴有淋巴结转移) 。良性胃溃疡的超声图像特点是溃疡底部胃黏膜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 凹陷底部及周边黏膜层、黏膜下层均匀性增厚, 呈低回声。边缘对称隆起。彩色血流显示溃疡周边血流信号不丰富。恶性胃溃疡超声图像特点是溃疡面较大, 凹陷较深, 呈火山口状。胃壁不规则增厚, 边缘隆起部分与正常胃壁边界不清, 部分病例可见胃周围淋巴结浸润。彩色血流显示不规则增厚的胃壁血流信号丰富。本组超声检出的26例溃疡直径均大于0.5cm。漏诊的6例溃疡直径均小于0.5cm, 其中有4例良性溃疡, 2例恶性溃疡。漏诊的溃疡位于胃角部3例, 胃大弯部1例, 胃小弯部2例。
3讨论
胃溃疡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胃溃疡的典型超声图像特征是, 溃疡底部胃粘膜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中断, 凹口大于凹底, 边缘对称隆起, 凹陷底部及周边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增厚, 呈低回声。较小的溃疡仅在黏膜或黏膜下层出现浅小凹陷。本组病例胃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凹陷, 其中凹陷明显者多呈半圆形, 最大直径达4.0cm, 最小直径为0.5cm。有的溃疡面较大, 周围胃壁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厚, 呈低回声。有的溃疡面不大, 但溃疡较深, 可达肌层。较大的溃疡可见局部蠕动减弱, 较小的溃疡胃蠕动正常。
良性溃疡与溃疡型胃癌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典型的溃疡型胃癌声像图比较明显, 有较大的溃疡面, 凹陷较深, 呈火山口状。胃壁不规则增厚, 边缘隆起部分与正常胃壁边界不清晰。胃周围伴淋巴结浸润等。本组2例有典型凹陷的恶性溃疡全部检出, 其周边均伴有淋巴结浸润。其中1例直径达4.0cm (图1) , 局部蠕动明显减弱。
本组病例漏诊6例, 直径均在0.5cm以下, 其中2例是恶性溃疡。分析漏诊的主要原因是: (1) 溃疡面较小或不明显; (2) 凹陷较浅; (3) 气体干扰或溃疡表面渗出物掩盖浅表溃疡。
但胃镜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溃疡均能检出, 无1例漏诊。所以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胃溃疡单靠超声诊断以及鉴别其良、恶性仍有一定困难, 需胃镜检查以及组织活检。
综上所述, 超声扫描对于胃部溃疡的诊断优点在于: 对有明显凹陷的或直径大于0.5cm的溃疡, 在胃充盈良好的状态下, 超声可作为一种无痛、无创的检查, 对于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超声; 胃溃疡 ; 胃镜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445.1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3版, .北京:科学文学出版社, 1999, 927
[2]廖盛日, 陈敏华.浅表超声对胃良恶性溃疡诊断价值探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 13 (4) :259
[3]王国仁, 程一真.超声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 6 (3) :223
[4]聂月娟.B型超声显像在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上海医学影像杂志, 2002, 11 (4) :293
超声显像诊断 篇2
影像核医学的检查报告包括:检查申请单、检查报告单和检查图像三个部分。
一、检查申请单
(一)申请单由有关科室的医生填写,核医学科接诊医生补充。
(二)申请单的内容:病人姓名和出生日期(年龄)、社会保险号、病历号、送检医生,送检原因,申请检查的类型或名称,申请日期。
(三)申请单的补充内容:与检查有关的临床资料,其它相关的医学检查结果等。
二、检查报告单
(一)报告单由核医学科医生填写。
(二)报告单的内容:病人姓名和出生日期(年龄)、社会保险号、病历号(或住院号)、临床诊断,检查类型或名称,检查日期,放射性药物,给药剂量和途径,使用仪器。
(三)报告内容 1.过程和材料
(1)准备过程和实施程序;
(2)影像采集的时间和方式(动态或静态、局部或全身、平面或断层、透射和发射成像、显像部位、……等);(3)检查过程中的其它介入性程序的描述;
2.检查所见(1)评价影像质量;
(2)静态检查:描述正常和异常放射性分布的部位和数量,以及浓集情况;
(3)动态检查:描述放射性分布与时间的关系;
(4)定量或半定量检查:列出器官或病灶摄取放射性的定量或半定量结果;
(5)介入性检查:描述介入前后放射性分布的变化;(6)其它需要描述或说明的内容,如图像融合、非靶区组织的异常发现等。
3.检查局限性的分析 特殊情况(如:影响检查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因素、病人配合的情况…等),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的影响。
4.回应临床的要求 报告应当回答或涉及临床送检提出的问题。
5.比较 和同一病人先前的检查和报告进行比较。
(四)印象(结论或诊断)
1.应当尽可能给出明确的临床诊断。2.可能的情况下,给出鉴别诊断。
3.提出随访(包括时间)和/或行其它检查的建议,以便明确或证实目前的印象。
三、图像
超声显像诊断 篇3
关键词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 乳腺癌
资料与方法
本组63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76岁,平均44岁,未婚2例,已婚42例,最长病史8年,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病理诊断为:单纯癌、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髓样癌、其他癌。左乳肿块25例,右乳肿块38例。
使用仪器为GE LOGIQ500 MD型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13.0MHz。患者取仰卧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充分暴露乳房,对乳房各个象限作纵横连续扫查。观察有无肿块,如有肿块,观察并测量其部位、形态、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并加压探头看形态有无变化;然后用彩色多谱勒检测肿块内部与周边有无血流信号显示,如有血流信号显示,测量其收缩期最高流速(Vmax)及阻力指数(RI)。
结 果
63例乳腺癌,超声诊断和疑似诊断52例(82.5%),不符合11例,其中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4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炎性包块2例。病理证实:单纯癌29例,浸润导管癌13例,导管内癌10例,髓样癌6例,其他(导管腺癌、乳头状癌等)5例。
高频声像图表现:各种乳腺癌共同的特征为,肿块的边界欠清晰或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可呈“蟹足状”、“菜花状”,有的可见“边缘角征”、“毛刺征”,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探头加压不变形,内部多为实质性低回声及较低回声,少数为等回声或略强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少许可见液性暗区或呈囊实混合性回声改变。乳腺癌后回声衰减的占多数,髓样癌虽体积较大,但后回声无衰减。
各类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和发生率,以导管内癌较高。
彩色多谱勒表现:63例乳腺癌肿块中,有血流显示的54例(显示率84.1%),其中丰富的34例,散在的20例,平均最大流速为16.58±10.76cm/秒,RI 0.75±0.14。各类乳腺癌肿块血流显示率有差异,其中单纯癌显示率较高,髓样癌显示率较低。
讨 论
近年来有关专家认识到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有相关关系[1],乳腺增生症患者较一般人群乳腺癌发病率高2倍以上。非典型性增生与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肿瘤发生速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也密切相关。我们认为病史较长的肿块,很可能是在乳腺增生的基础上恶习变而来的,如果病史相对缩短,触及肿块1~2年者,有可能为肿瘤生长速度慢所致。所以如果发现乳房有肿块,应及时检查并治疗,并应做定期的体检。
本组肿块单发结节46例,多见于单纯癌、髓样癌等,也可见于浸润状导管癌及导管内癌。多发结节17例,多见于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此类肿块往往临床触诊较大,超声检查为多个小结节融合而成或为结中结样回声(可见:卫星结节)。
虽然乳腺纤维腺瘤和增生也可出现钙化,但出现钙化几率少,且常为较大、较粗造的钙化[2],这是乳腺癌与良性肿瘤相鉴别的一个要点。良性与恶性另外的鉴别点:肿块形态规则与否,有无包膜,后回声有无衰减,彩色血流显示率等。
乳腺癌彩色多谱勒血流显示率较增生、纤维腺瘤明显增高,且流速快,阻力指数高。血流显示多位于周边部,这是因为肿瘤细胞都是从中心向周边逐渐密集所致,所以周边供血较中心丰富。如有肿块中心部位出现穿入彩色血流时,结合二维图像,高度怀疑为恶性[3]。
参考文献
1 阚秀.乳腺癌病理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03-106.
2 吕新生,房献平,主编.甲状腺乳腺外科.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96-403.
超声显像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共46例, 其中男30例, 女16例, 年龄26~58岁。
1.2 方法
仪器为ALOKA-SSD630超声显像仪, ATL-超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频率均为3.5MHz。受检者禁食8h, 先空腹检查, 观察胃内有无潴留液, 接着服用1 0 m L胃超声显像增效液, 再饮温水4 0 0~600m L。根据检查需要, 可取仰卧位、半卧位, 在检查胃底时取左侧卧位, 自贲门到十二指肠逐步扫查, 在长轴、短轴各个切面上仔细观察胃壁厚度、连续性及层次结构, 有无胃壁凹陷、隆起等形态改变, 同时注意胃外及浆膜层情况[1]。超声检查后几天内再做内镜检查, 部分患者做X线钡检, 以弥补胃镜检查不足。
2 结果
2.1 胃溃疡的超声图象表现
(1) 溃疡底部胃粘膜面可出现凹陷, 凹陷区形态规整、底部光滑、边缘对称并稍隆起呈“火山口”样改变。
(2) 凹陷基底部及周围增厚的胃壁呈低回声, 部分可呈强回声。
(3) 凹陷表面可见斑点状的强回声。
(4) 胃壁蠕动一般正常, 较大溃疡者局部胃壁蠕动可减弱。
2.2 胃溃疡的发生部位
本组确诊的46例胃溃疡中, 病灶在胃窦部11例, 胃角部35例, 其中病灶最大面积2.5cm×4cm, 最小面积1cm×1.5cm;本组病例超声未进行良恶性溃疡的鉴别, 但是其中3例胃窦部溃疡, 后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恶性溃疡。
3 讨论
3.1 正常胃的声像图产生的机制
正常胃在空腹状态或饮服胃造影剂后, 胃壁呈3强2低的环形图像, 实时显像中还可见胃壁呈规律性蠕动。这些图像表现与胃的解剖结构及运动功能相一致。如胃壁的3强2低回声, 分别为胃壁的 (从内向外) 黏膜层、黏膜深层、肌层、浆膜下层、浆膜层。当胃发生溃疡病变时, 则胃肠壁黏膜层凹陷, 局部增厚, 层次不清, 蠕动减低或消失等一系列病理形态改变, 这些改变破坏了胃的正常解剖结构, 出现了相应的病变声像图。本组资料还观察到,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各个不同时期病变不尽相同, 如溃疡早期, 病灶呈充血炎性水肿, 继而有肉芽组织生长, 纤维组织增生, 瘢痕组织形成, 胃壁增厚、僵硬, 如有穿孔粘连, 其形态不规整, 这一系列变化, 则形成相应的声像图。为此, 超声医师要熟悉溃疡病各个不同时期的病理形态, 这对提高诊断率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本组有3例糜烂性胃炎, 误诊为胃溃疡, 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超声显像对浅表性溃疡与炎症分辨力还不够, 如受检者体形瘦, 则超声焦点不在此范围。笔者认为, 遇此情况时, 如腹部变频探头, 可用高档频率, 对体形瘦弱者, 用高频探头, 以增加分辨力, 此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有3例胃窦部恶性溃疡, 被内镜确诊, 而超声仅诊断为良性溃疡, 有文献报道, 超声可用于溃疡的良恶性鉴别[1~2], 对此问题本文有不足之处, 在今后超声诊断中可进一步探讨。
3.2 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胃的诊断, 传统的方法主要为X线钡餐、内镜检查。20世纪80年代随着超声仪器的发展、灵敏度的提高、分辨力增强, 加之超声显影剂的应用对胃肠疾病的超声诊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本组胃溃疡的超声诊断符合率达87.5%, 与文献报道一致[3], 实践证明超声是无损伤、无痛苦、方便、安全的检查方法。目前对胃的治疗, 主要为药物保守治疗, 做疗效考察与注意病变的发展, 定期应用超声检查有一定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显像技术诊断胃溃疡的原理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服用胃肠造影剂, 再用超声显像观察胃壁结构的变化。结果超声诊断胃溃疡的符合率87.5% (21/24) , 不符合率12.5% (3/24) , 其中2例胃恶性溃疡超声未明确良恶性的诊断。结论超声诊断胃溃疡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胃溃疡,超声诊断,体会
参考文献
[1]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43~52, 121~126.
[2]孟庆华, 邢太生, 张松珍, 等.胃溃疡的超声检查 (附66例分析) [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88, 4 (3) :141~142.
腹水患者胆囊壁的超声显像分析 篇5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显像对腹水患者胆囊壁的改变来探讨腹水的性质。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患者100例和结核性腹膜炎腹水患者35例,分别观察二者胆囊壁的超声显像情况。结果:肝硬化腹水患者96%(96/100)胆囊壁显著增厚,结核性腹膜炎腹水患者仅5.7%(2/35)胆囊壁模糊,二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u=10.380)。结论:采用B超观察腹水患者胆囊壁的回声特征,结合肝脾图像,对鉴别肝硬化腹水和结核性腹水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腹水;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胆囊壁;超声显像
The Ascites Patient gallbladder Wall's Ultrasonoscopy Analyzes
Bo Lifei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 gallbladder wall in patients with ascites change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ascites. Methods :Ways of a clear diagnosis of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ascites and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in patients with 35 cases of ascites, gallbladder wall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cases of ultrasound imaging. Results: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of 96% (96/100) marked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ascites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only 5.7% (2 / 35) gallbladder wall vague,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gnificant (P<0.01 (u = 10.3804). Conclusion :The observation of ascites in patients with B-gallbladder wall echo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liver and spleen imag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irrhotic ascites and tuberculous ascites have greater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Ascites; Cirrhotic ascites; Tuberculosis; Gallbladder wall;Ultrasound imaging
超声显像观察胆囊壁厚度的变化,以往仅被作为诊断胆囊炎的依据。但非胆囊疾病时也可出现胆囊壁增厚[1-4]。自2003年以来,作者采用B超观察了135例无胆囊病变的肝硬化腹水和腹水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简称结核性腹水)的胆囊变化。发现这二种腹水患者胆囊壁回声有明显不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5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按腹水原因将其分为肝硬化腹水组和结核性腹水组。肝硬化腹水组100例,男8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19岁,平均46.8岁。结核性腹水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1岁,平均37.3岁。肝硬化腹水诊断[1-4]: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B超图像为肝形态失常,体积有缩小,表面不光整,呈锯齿样改变,内部回声增高增密,分布不均并可见线状及斑块增强回声,肝静脉行径纡曲,门静脉和/或脾静脉增宽,脾脏肿大,有腹水,并结合肝功能等综合分析。结核性腹水[3]:临床有结核性腹水中毒症状,B超肝脾声像图正常,腹水化验为渗出液,抗结核治疗有效。两组患者均无胆道病史可查。
1.2 检查方法:应用东芝-550型B超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作腹部常规检查准备,平卧及侧卧位,常规观察肝、脾图象,重点观察腹腔有无腹水及腹水中胆囊壁的回声情况。
2结果
肝硬化腹水组100例中胆囊增厚者96例,胆囊壁清晰者4例,胆囊壁增厚达96%。其中胆囊壁增厚在5~10mm之间者78例,增厚>10mm者18例;增厚的96例中胆囊壁呈双边回声者61例。结核性腹水组35例中胆囊壁正常33例,仅2例表现为胆囊壁模糊,胆囊壁模糊仅占5.7%,两者比较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1(u=10.384)。
3讨论
腹水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本文仅着重观察肝硬化腹水和结核性腹水患者胆囊壁回声。从结果中看到肝硬化腹水组胆囊壁增厚占96%,而结核性腹水组胆囊壁模糊仅占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u=10.384)。现就两种腹水患者胆囊壁不同回声形成的病理过程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3.1 肝硬化腹水致胆囊壁增厚的病理过程: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硬化因肝功能损害,故对血浆白蛋白的合成有较大影响,有作者报道当血浆白蛋白的含量<35g/L时,胆囊壁常发生增厚现象[1-4]。本组肝硬化腹水100例,82例血浆白蛋白低于35g/L者,<30g/L者18例。因此肝硬化腹水患者胆囊壁增厚及双边改变,除了与血浆白蛋白降低有关外,还可能与腹水渗透压有关,肝硬化腹水属漏出液,渗透压较低,因此水分子有向细胞内弥漫的趋势,造成胆囊壁细胞的肿胀[2],如果这种水分弥散影响到胆囊壁中层的结缔组织,这样腹水与胆囊壁外层、胆汁与胆囊壁内层均因其声阻抗差大而分别形成二个强回声界面,中层由于上述原因显示为暗带,构成了肝硬化腹水中胆囊壁回声的特殊图像-胆囊壁增厚及双边改变。
3.2 结核性腹膜炎性腹水的胆囊壁改变: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为渗出液,由于细菌毒素的刺激使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改变,导致大量液体、蛋白质和其它物质分子渗出血管壁造成[3]。这种腹水的比重和蛋白含量以较高为特点。虽然腹腔中体液增加,但机体内环境保持着相对平衡,B超声像图上胆囊壁显示为清晰、完整的光环。
肝硬化腹水与结核性腹水患者在临床上均呈慢性或亚急性发病过程,二者一般以化验腹水性质而鉴别,但此法在肝硬化腹水合并原发性腹膜炎时,或久卧的结核性腹水患者抽取腹水时若不注意改变体位等,便很难明确诊断。且结核性腹水患者除大量腹水外一般不主张腹腔穿刺,以免误伤肠管,故腹腔穿刺有一定局限性。超声显像既方便又无创伤、无禁忌症,在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水,B超观察腹水中胆囊壁的回声特征结合肝脾图像,对鉴别肝硬化腹水和结核性腹水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纯正, 徐智章. 超声诊断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32~234
[2]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4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888~890
[3]贾译清. 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 第2版.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02~404
[4]李治安. 临床超声影像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9~921
超声显像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8(9~77)岁。病史最短1d,最长18年,平均2个月。肿块分囊性、实质及混合性3种,其中囊性肿块24例,实质性肿块46例,混合性肿块16例。
超声显像诊断采用惠普尖端影像(Image Point)及GE Voluson 730或GE Logic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Hz。根据肿块部位不同,按平卧位或侧卧位或加膝胸位对患者进行检查。加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判断肿块性质及血供情况。
2 结果
超声显像诊断86例腹部肿块中与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各类肿块比较有6例不符,本组超声诊断与手术及或病理对照符合率为93.02%。超声误漏诊6例(表1)。
3 讨论
腹部肿块的诊断首选超声检查[1],不仅可对大多数病变作出筛选,而且患者经济能力也能承受。腹部肿块的部位与腹部脏器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位于左上腹部的肿块多来源于胃部,位于中上腹一般来源于左肝、胃、胰腺;位于右上腹的多见于肝、胆系、胆道及右肾等,位于中下腹的则来源于妇科卵巢肿瘤多见。Barker[2]等对104名患者行超声检查,报道超声的敏感性为99%,识别率为87%。而且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超声诊断对77%的患者有正确的提示作用。但超声诊断是以病变形态学的改变为基础,其结果的准确性与患者检查前准备是否充分,超声仪器的性能、分辨率及医师的技术、经验、责任心等密切相关。临床上超声误诊腹部肿块的主要原因是对病变来源和性质的判断错误及非典型声像图病变被误漏诊等[3]。
超声是一种物理诊断,对诊断腹部肿块是实性或囊性或是囊实混合性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对判断腹部肿块的病理及来源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腹部肿块巨大,挤压周围组织器官移位[4]。腹部实质性脏器肿块可因病变肿块对周围脏器的挤压、推移或脏器旋转、扭曲,使正常的器官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或因病变脏器肿瘤的浸润而与相邻脏器相互粘连、重叠甚至融合,以至于超声显像无法确定原发病灶来源于何脏器。本组中有2例可能因此而误诊,如例2患者以腹痛为主,超声显像肿块边界较清晰,内部回声尚均匀,左肝与胰头分界不清,胆总管及主胰管均未见扩张,故误为肝癌可能。检查中可以观察肿物与周围脏器的界限,如果肝脏受压弧度大而深,考虑来源于肾上腺或腹膜后;肝脏受压弧度小而浅,考虑来源于肝脏本身[5]。我们今后在操作中要多切面,多角度的全面扫查,注意病变脏器的整体和局下腹肿块,由于下腹肿块来源涉及各科疾病,有时超声显像诊断肿块来源较困难。而对于超声显像无法显示薄层的后腹膜就要以大血管和胰、肾等来估计腹膜后间隙,并依据肿块的位置来判断其来源。超声显像对空腔脏器肠管的检查,由于受肠管积气的影响,超声显像只能显示充气的肠管,而未能发现肿块回声,容易漏诊。因此对怀疑有腹部肿块而超声显像仅见肠管高度胀气者,应根据需要选用消胀药剂、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排便、使用胃超声显示剂等,以减少胃肠气体的干扰,以免误诊漏诊。
总之,超声显像诊断对腹部肿块虽有一定的特异性,但腹部肿块的超声显像较为复杂,体现在不同组织类型的肿块可有相似的超声表现,而同一组织类型的肿块又可以有多种超声变化。因此要求超声工作者一定要认真仔细,切忌先入为主,要与临床紧密结合,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动态观察,综合分析,以提高超声诊断的正确率及鉴别诊断水平。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显像对腹部肿块的诊断价值及误漏诊原因。方法 对1999年以来采用惠普尖端影像(Image Point)及GE Voluson730或GE Logic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86例腹部肿块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显像诊断86例腹部肿块中与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各类肿块比较有6例不符,本组超声诊断与手术及或病理对照符合率为93.02%。结论 超声显像在诊断和鉴别腹部各类肿块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动态观察,综合分析,以提高超声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漏诊。
关键词:腹部肿块,超声显像
参考文献
[1]王竹平.腹部肿块诊治的再认识[J].腹部外科2002.15(4):196.
[2]Barker CS,Lindsell DRM.Ultrasound of the palpable abdominal-mass[J].Clin Radiol,1990,41(1):98.
[3]张青萍,李泉水.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M].南昌: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22.
[4]李秀明.超声对腹部囊实性肿块的诊断及来源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3):330.
超声显像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至2011年3月前在我院超声科检查的孕妇检出7例畸形儿, 均经产后及引产后证实。孕妇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9岁。妊娠23~34周, 平均28周。
1.2 仪器
使用GE公司Voluson 800 Exper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采用RAB2-5L腹部容积探头, 探头频率为2-5MHz。
1.3 检查方法
孕妇仰卧位, 首先对胎儿进行基础的二维超声常规检查, 对疑有畸形的胎儿进行三维超声重建方法检查, 并进行TUI检查。在检查颜面部时选择胎儿相对静止时, 面部前方有适当的羊水, 并且无肢体、胎盘及脐带等遮挡, 选择胎儿头部正中矢状切面;在检查胎儿脊柱时, 探头置于感兴趣区, 方向与脊柱长轴方向一致;在检查胎儿心脏时, 选择心脏的四腔心切面;其它部位则依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切面。扫描角度为60-85度, 确保观察的解剖结构在扫描范围之内。
2 结果
7例畸形儿中, 唇裂3例, 腭裂1例, 显性脊柱裂2例, 脊膜膨出1例。7例中TUI显像均满意。
2.1 唇裂3例, 其中2例为单侧唇裂, 1例为双侧唇裂合并腭裂。
单侧唇裂在冠状切面和横切面上均可见一侧上唇连续性中断, 中断处呈无回声。双侧唇裂在上唇中部可见悬挂于鼻下方并向前突出, 两侧均可见无回声。横切面上可见鼻尖部塌陷, 鼻翼增宽, 正中矢状切面可见鼻尖部塌陷。
2.2 腭裂1例, 该例伴有单侧唇裂。
在冠状切面上显示鼻中隔略向健侧偏移, 横切面可见患侧鼻翼增宽。
2.3 显性脊柱裂2例, 2例均为T6以下向背侧开放, 并合并脑积水。
矢状切面可见裂口处皮肤光带缺损, 连续性中断, 断端可见, 病变处脊柱失去正常的双排串珠样结构, 成单排状排列。横切面可见脊柱开裂处的两个锥弓骨化中心向胎儿背侧开放。冠状切面可见裂开处间距异常增大。
2.4 脊膜膨出1例, 矢状切面和横切面可见自脊柱开裂处向胎儿背侧膨出的半球形包块, 膨处物为透声良好的液性暗区, 表面可见皮肤包裹。
3 讨论
产科超声检查目前是产前诊断的最常用的无创性影像技术。准确的产前诊断对于胎儿的预后评估及产科诊断治疗非常重要。TUI技术是在三维超声重建的基础上研发的一种新兴的三维超声成像技术, 存储容积数据并应用4D View程序脱机后处理并分析数据, 可以为产科诊断提供比传统二维超声更多更直观的信息。
本研究通过应用三维超声重建及TUI技术观察胎儿颜面部, 包括唇、腭、眼、鼻、下颌、耳等结构, 结果显示, 只要条件适合, 采集满意的容积数据, 即可在脱机的条件下进行后处理。三维表面成像能显示颜面部直观的图像, TUI技术可以连续显示胎儿颜面部的连续多个断面, 可使唇腭裂病变部位在一系列平行断面一个或几个得以显示, 操作者可以选择最大一幅进行测量, 并通过旋转X、Y、Z轴和前后移动切面, 可以观察到上唇、牙槽骨、腭部的连续图像, 对唇腭裂的诊断较为实用。
脊柱裂使一种严重的胎儿先天畸形, 是由于后神经孔闭合失败所致。出生后的早期外科手术能使许多脊柱裂新生儿存活, 但常会导致双下肢瘫痪等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由于产前超声检查的普及, 新生儿中脊柱裂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脊柱裂较大时二维即可发现, 较小时二维超声发现机会降低[2]。受到胎儿宫内位置的影响, 二维超声检查是可能只能获得脊柱的两个切面。TUI技术是基于三维容积数据可得到任意的切面:可以很容易得到脊柱的矢状切面、横切面和冠状切面, 这是评价脊柱是否连续的三个标准切面。还可以同时显示某个观察方向上一定间距的一系列二维图像[3]。
既往研究认为对于胎儿心脏的观察, 必须获得上腹部横断切面、四腔心、五腔心、肺动脉切面、以及三血管-气管切面等, 才能对胎儿心脏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4]。本研究通过应用三维超声重建及TUI技术观察胎儿心脏, 所分析的7例胎儿心脏, 均获得了清晰的上述平面。使得这些平面在一个心动周期根据时间顺序在同一个屏幕上重建显示, 对心脏解剖结构, 及心脏血管的显示与判断均远远优于普通的二维图像。
二维图像的质量直接决定能否获得清晰的三维图像, 胎儿运动、孕周、羊水量等因素对图像质量均有影响[5]。TUI技术能够同时显示连续的的多个平行切面, 能够更加系统地观察胎儿颜面部、头颅、胸腹部、心脏、脊柱等结构。能够取得较易于识别的多帧图像。并能够利用容积数据的获取, 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胎儿的检查, 并且数据能够在脱机后处理。通过对图像的旋转、平移, 可从多角度、多平面观察, 使图像更加直观, 空间关系更加明确。虽然目前三维超声TUI技术还无法取代二维超声进行胎儿畸形的检查, 但是它能够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 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对明确胎儿畸形、降低出生缺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胎儿畸形,体层超声显像,三维超声重建
参考文献
[1]Nikkila A, Rydhstom H, Kallen B.The incidence of spina bifida in Sweden 1973-2003:the effect of prenatal diagnosis[J].Eur J Public Health, 2006, 16 (6) :660-662.
[2]郭万学, 周永昌.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909.
[3]张晓莉, 汪龙霞, 孙长坤.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诊断胎儿脊柱裂的初步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 (1) :832-834.
[4]赵博文, 杨园, 姜卫香, 等.断层超声显像技术在胎儿超声检查中的初步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质, 2007, 23 (1) :58-60.
超声显像诊断 篇8
关键词:甲状腺癌,超声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甲状腺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 占甲状腺全部肿瘤的2.7%~17.0%, 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左右, 多发于年轻女性, 对生命威胁很大。作者曾总结报告高频超声和彩超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1]。近年来, 随着超声诊断仪的不断改进, 超声显像的分辨力和彩超的敏感性已有很大提高, 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我院自1998至2010年以来, 使用高档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癌90例。本结合文献进一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新型彩超检查90例甲状腺癌患者, 男28例, 女62例, 年龄13~74岁, 平均44.2岁。84例发现颈前肿块, 多数近期增大明显, 最短者7天, 最长者达50年, 4例伴有声音嘶哑。其余6例中, 2例因肿瘤位于胸骨后引起呼吸困难伴颈部肿胀而就诊, 4例肿瘤较小 (直径0.8~1.5cm) , 因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显像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65例, 滤泡癌11例, 髓样癌5例, 未分化癌4例, 混合型癌4例, 鳞癌1例。90例中, 17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恶变。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Philips IV22型和GE Voluson E8型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系统, 探头频率为7.5~12MHz。检查方法为常规直接接触法, 首先测量双叶甲状腺的大小, 然后观察甲状腺肿瘤结节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边界, 内部回声和后部回声, 甲状腺实质和肿瘤的血流情况。
2 结果
90例甲状腺癌中, 单发甲状腺肿瘤72例, 多发甲状腺结节18例。其中实质性结节79例, 占87.8%, 其余为实质性结节程度不同的液化。肿瘤结节最大为11.8cm×9.6cm, 最小为0.6cm×0.8cm。90例癌结节的二维声像图表现, 86例回声为中低水平, 占95.6% (86/90) , 其中84例为非均匀性, 占97.7% (84/86) , 仅2例 (2.3%) 结节回声均匀;另4例为非均匀性高回声。36例 (占40%, 36/90) 结节内钙化点或砂粒样回声。87例 (96.7%) 癌瘤结节的边界不规则, 多数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 部分呈蟹足样。90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 51例结节内为丰富彩色血流型, 占56.7%;28例为中量血流型, 占31.1%;7例为少量血流型, 占7.8%, 仅4例 (4.4%) 为无血流型。无血流和少血流的结节一般体积相对较小, 本组11例少血流和无血流的结节中, 结节最大直径为0.9~2.4cm, 平均1.47cm。其余79例丰富和中量彩色血流的结节中, 肿瘤体积差异较大, 且彩色血流的多少与体积的大小关系不大。1例直径1.3cm的结节表现为火焰状彩色血流, 本组最小肿瘤0.8cm×0.6cm也表现了丰富彩色血流。49例 (54.4%) 超声提示恶性病变, 其余仅提示了肿瘤的物理性质, 未做病理性质判断。
3 讨论
近几年来, 随着超声诊断仪的不断改进和分辨力和敏感性的提高, 有关甲状腺肿瘤的二维和彩色超声诊断的进一步报道仍不断增加, 对其诊断准确性, 各文献报道间存在差别[2]。提高对甲状腺癌诊断准确性的关键是将其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病变进行鉴别[3]。根据甲状腺结节回声强度和内部结构的回声状态, 判断其良、恶性是困难的, 本组95.6%表现为不均质的或均质的中低回声, 高回声仅占4.4%。但是仅依据这种低回声水平判断肿瘤良恶性是不可靠的, 因为大多数甲状腺腺瘤和局限性甲状腺炎以及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也表现中低回声。肿瘤的边界回声和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情况对鉴别良恶性是有帮助的, 本组96.7%癌瘤结节的边界不规则, 多数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 部分呈蟹足样, 这与绝大多数甲状腺腺瘤边界光滑清晰, 有完整的包膜形成鲜明对照。而结节性甲状腺肿虽然有时边界也不很清晰规则, 但结节性甲状腺肿绝大多数为多发结节, 甲状腺癌瘤很少2个以上。癌结节内丰富的彩色血流表现出瘤体增长迅速, 供血量较大的特点[4]。本组56.7%丰富血流型和31.1%中量血流型也体现了这种特征。另外单发结节内钙化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本组40%癌瘤内有钙化或砂粒样回声, 这在甲状腺腺瘤中几乎没有出现过, 虽然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可以有钙化, 但前者绝大多数为单发, 后者为多发结节, 可为多结节多处钙化, 且钙化灶可以较大。尤其单发的小的甲状腺结节伴有小的钙化, 应高度怀疑癌的可能。本组4例临床触摸不到体检发现的较小癌瘤, 超声检查显示边界较模糊, 欠规整, 有较丰富彩色血流, 其中2例有砂粒样钙化点, 超声诊断促使临床进行了手术治疗。本组根据以上特征, 54.4% (49) 的超声明确提示了恶性病变的诊断, 明显高于以往报道的26.3%。以上资料表明, 新型的高档彩色超声仪, 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增大。对于超声难以判断良恶性和触摸不清楚的结节, 应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5]。本组14例触诊不清结节, 超声引导穿刺细胞学检查发现恶性肿瘤细胞, 帮助临床确立治疗方案和手术决心。本组90例中, 31例 (34.4%) 术前对肿瘤的良恶性是不明确的, 术中冷冻病理检查, 才确定肿瘤性质, 使其得以根除。对于单发甲状腺结节伴有钙化, 无论大小都应及早下决心手术, 对于多发结节, 一旦某一结节增长迅速, 就行手术切除, 可以提高甲状腺癌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 新型的超声显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提高了甲状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在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 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占江, 蒋苏齐, 吴鸿莉, 等.高频超声显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5 (2) :262-263.
[2]管一帆, 董冰媛.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 2005, 22 (3) :252.
[3]Boris B, Visesl C.Ultrasonic evalua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nodules in echographieally multinodular thyroids[J].JClini U1-trasound, 1994, 22 (2) :71-75.
[4]Dirk B, Hans J B.Thyroid autonomy with color-coded imagedirected Doppler sonography:internal hypervaaculariztionfor the reeognition of autonomousadenomas[J].J Clin Utrasound, 1997, 25 (2) :63-66.
超声显像诊断 篇9
关键词:B-flow超声显像技术,乳腺混浊性囊肿,诊断
随着超声检查在乳腺疾病中的广泛应用, 使乳腺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性操作等优势, 容易被患者接受, 高频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是目前乳腺疾病最为理想的诊断手段[1,2]。B-flow超声显像技术初步应用于外周血管成像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其对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诊断价值研究较为罕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期间龙川县人民医院胸外科乳腺混浊性囊肿患者90 例, 共120 个乳腺混浊性囊肿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18~56 岁, 平均 (36.25±10.21) 岁, 其中月经前乳房疼痛83 例, 哺乳期乳房疼痛性包块合并发热2 例, 乳房无痛性包块12 例, 双侧乳头溢乳2 例。
1.2 方法采用Voluson E8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美国GE公司生产) , 全部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常规超声检查, 依次经常规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e, CDFI) 检查, 对于发现难以鉴别的液、实性的低回声肿块后, 在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采用B-flow超声显像技术, 操作期间只需按“B-flow”按键, 其图像优化方法与常规二维超声相同, 再次鉴别液、实性的低回声肿块。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后方回声有无增强或减弱, 硬盘存储图像, 全部肿块均采用外科手术与超声定位穿刺采集病理组织学样本作为对照。
1.3观察指标对比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CDFI与B-flow超声显像对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诊断情况, 分析B-flow超声显像对对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
1.3.1乳腺混浊性囊肿 (液性) 肿块内部显示点状密集高回声灰阶信号, 且其可见滚动闪烁则为液性, 反之则为实性[3]。
1.3.2 血流分级参照相关学者制定的半定量评价标准:0 级, 肿块无血流信号;Ⅰ级, 肿块以点状血流为主;Ⅱ级, 肿块以周围血流为主;Ⅲ级, 肿块以中央区血流为主;Ⅳ级, 肿块周围与中央区均存在血流[4]。比较CDFI与B-flow超声显像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血流显示率及其血流分级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CDFI与B-flow超声显像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诊断情况比较 (1) 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共显示肿块120 个, 直径为7~39 mm, 其中115 个肿块呈椭圆形, 肿块包膜完整, 边界清, 纵横比<1, 内部低回声;3 个类圆形混合回声, 有包膜。 (2) CDFI:CDFI显示上述118 个肿块均未见血流信号。2 例哺乳期乳房疼痛性包块合并发热患者肿块不规则, 内部低回声, 且回声不均匀, CDFI显示肿块周围血流信号丰富, 肿块中央区未见血流信号。 (3) B-flow超声显像:液性肿块102 个, 实性肿块18 个, 见图1。
2.2 B-flow超声显像对对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诊断效能外科手术与超声定位穿刺采集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乳腺囊肿12 个, 纤维囊性乳腺病95 个, 纤维腺瘤7 个, 乳腺脓肿合并液化4 个, 导管内乳头状癌2 个, B-flow超声显像对液性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2.59% (100/108) 、83.33% (10/12) 、98.04% (100/102) 、55.56% (10/18) 、91.67% (110/120) , 见表1。
2.3 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CDFI与B-flow超声显像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血流显示及其分级的比较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血流显示率为0, CDFI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血流显示率为1.67% (2/120) , B-flow超声显像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血流显示率为8.33% (10/120) , B-flow超声显像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和CDFI,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X2=10.43, 5.61;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乳腺囊肿发病率的逐渐增加, 高频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有助于清晰显示乳腺囊肿, 但其对于囊液透声性较差的液性肿块或回声均匀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的鉴别价值则较为困难[5]。虽然CDFI检查于肿块内部探及血流信号有助于评定肿块的实质性, 但对于血流信号不明显的肿块, CDFI检查尚难以评定肿瘤的实质性[6]。B-flow超声显像技术是利用数字化编码超声技术以实现灰阶图像下血流回声直接显示的新型成像技术, 被编码的声波发射至人体与脉管系统, 而回波信号则被解码并以灰阶模式显示[7,8]。B-flow超声显像技术通过增强血液中的微弱流动反射回声信号, 通过抑制周围组织反射频率与信号, 因此, B-flow超声显像技术有助于实时显像流动血液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其在外周血管成像中具有明显的优势[9]。部分医学研究者将B-flow超声显像技术应用于腹部疾病的超声诊断, 但B-flow超声显像技术在乳腺混浊性囊性肿块中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显示115 个肿块呈椭圆形, 肿块包膜完整, 边界清, 纵横比<1, 内部低回声;3 个类圆形混合回声, 有包膜。CDFI显示上述118 个肿块均未见血流信号, 2 个肿块周围血流信号丰富, 肿块中央区未见血流信号。B-flow超声显像显示液性肿块102 个, 实性肿块18 个。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乳腺囊肿12 个, 纤维囊性乳腺病95 个, 纤维腺瘤7 个, 乳腺脓肿合并液化4 个, 导管内乳头状癌2 个, B-flow超声显像对液性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2.59%、83.33%、98.04%、55.56%、91.67%。B-flow超声显像对乳腺混浊性囊肿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高频高分辨率二维超声与CDFI,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flow超声显像是一种灰阶模式血流显像技术, 其有助于提高二维显像血流功能, 主要包括组织血流对称滤波、编码激励、数字化编码等, 其中组织血流对称滤波是指调控静止组织背景, 共同显示、衰减显示或完全不显示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 适当增强流动血流中的极微弱的回声信号, 明显提高液性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血流显示[12,13,14]。由于乳腺混浊性囊性肿块内部由于反射界面较多, 同时可能存在超声伪像, 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 而非液性无回声[15]。因此, 对于不能探及血流信号的低回声实性肿块, CDFI检查难以鉴别乳腺混浊性囊性肿块的液性与实性。随着探头轻微震动或体位的改变, 乳腺混浊性囊性肿块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flow超声显像技术则将液体的极微弱的流动信号进行适当增强[16,17]。因此B-flow超声显像技术能直观清晰显示囊腔内的滚动、闪烁、密集、点状的高回声灰阶流动信号。回声强度随囊液粘滞度、囊液内颗粒大小、囊液内颗粒聚集程度与囊液内细胞成分等情况的差异而发生变化[18]。同时, 由于乳腺混浊性囊肿的实性肿块无流动性, 不能显示灰阶流动信号, 因此, B-flow超声显像技术通过显著改善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血流显示, 从而提高对乳腺混浊性囊肿的诊断效能[19,20]。
超声显像诊断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组138例患者,共143个肿块。所有病例均于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组103例共107个肿块,恶性组35例共36个肿块。患者年龄21~84岁,平均年龄46岁。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本TOSHIBA-79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具备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线阵探头(频率7.5~13.0MHz)。首先对双侧乳腺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扫查,确认病变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内部及周围血流分布情况,彩色多普勒血流
信号分级参照Adler半定量方法 [1], 0~I级为良性病变,II~III级为恶性病变。应用弹性成像检查时,实时双幅模式分别显示弹性图与灰阶图,弹性图的取样框应调节至病灶大小的2倍以上 [2],包括病灶组织及周围组织的皮下脂肪组织及部分胸肌组织。采用弹性成像评分5分法进行评价,1~3分为良性,4~5分为恶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查法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2.结果
138例乳腺病变共143个肿块,手术病理结果 :良性组107个,其中纤维腺瘤65个,乳腺腺病22个,导管内乳头状瘤8个,囊肿9个,乳腺炎3个。恶性组36个,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6个,非浸润性导管癌3个,原位癌2个,浸润性小叶癌2个,乳头状癌1个,黏液癌1个,髓样癌1个。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见表1。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1.6%,准确性为89.5%。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病理结果对照见表2。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为91.6%,特异性为95.3%,准确性为94.4%。
超声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果对照见表3。
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采用根据配对卡方检验,X2=5.5,0.01<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自身的保健意识也不断提高,乳腺癌成为女性日益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使其在乳腺肿瘤的筛查,良恶性的判定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已被临床广泛认可,成为乳腺疾病普查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组研究按照Adler半定量法对肿块血流进行评估分析,0~I级诊断为良性病变,II~III级诊断为恶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3%、91.6%、89.5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来诞生的反映组织力学特征的超声新技术,为乳腺实质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模式,拓宽了超声诊查范围,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被称为继A、B、D、M型之后的E型模式,并且已显示出很好的临床成果[3]。研究表明,超声弹性成像提高了临床上对乳腺微小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率,提高了临床上较难诊断的乳腺病和炎性病变与恶性肿瘤的鉴别[4],提高了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早期诊断率[5]。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是利用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弹性差异进行成像,并加以伪彩色编码。由于超声弹性成像反映的是被测体与周围组织相比较的硬度相对值,所以探查时应将ROI调节至病灶大小2倍以上,上面包括皮下脂肪组织,下面包括胸大肌,两边包括离病灶边界超过5mm的组织[6]。本组研究采用的是日本Tsukuba大学UE评分5分法,≥4分诊断为恶性病变,≤3分诊断为良性病变,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6%、95.3%、94.4%。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由于病变组织间有一定的重叠现象,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所以超声弹性成像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检查模式和综合判断。临床诊查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有助于提高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随着超声弹性成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超声弹性成像必将在乳腺病变的诊断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38例患者143个乳腺肿块,进行CDFI与UE检查的回顾性分析。病灶的血流分级采用Adler半定量法;UE评分采用5分法。结果:143个病灶中,良性病灶107个,恶性病灶36个。CDFI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1.6%,准确性为89.5%;UE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为91.6%,特异性为95.3%,准确性为94.4%。UE与CDFI结果对照,UE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高于CDFI。结论:UE在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较CDFI有明显的优势,临床鉴别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时,CDFI联合UE有助于提高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