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课件

2024-09-24

超声诊断学课件(精选8篇)

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1

超声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包括超声显像、普通X线诊断学、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

(CT)、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MRI)等,是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和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一门比较成熟的医学影像学科,(既可非侵入性地获得活性器官和组织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图像和观察大体病理形态学改变,亦可使用介入性超声或腔内超声探头深入体内获得超声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

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1、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和器官的超声大体解剖学研究;

2、功能性检测;

3、介入性超声(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的研究;

4、器官声学造影检查;

超声诊断学的特点 :

1、超声波对人体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辩能力,有利于识别生物组织的微小病变。

2、超声图像显示活体组织可不用染色处理,即可获得所需图像,有利于检测活体组织。

3、超声信息的显示有许多方法,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使用,可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达到广泛应用。

超声诊断学的优点:

1、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性检查技术;

2、取得的信息量丰富,具有灰阶的切面图像,层次清楚,接近解剖真实结构;

3、对活动界面能作动态的实时显示,便于观察;

4、能发挥管腔造影功能,无需任何造影剂即可显示管腔结构;

5、对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能力;

6、能取得各种方位的切面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显示结构和特点,准确定位病灶和测量其大小;

7、能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变性质和部位;

8、可检测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血流量、胆囊收缩和胃排空功能;

9、能及时取得结果,并可反复多次进行动态随访观察,对危重病人可床边检查;

10、检查费用低廉,容易普及。(优势:无创,精确,方便)

超声诊断发展简史

:探索试验阶段:1942年(连续穿透式)

临床实用阶段:50年代(脉冲反射式)A型、B型、M型、D型 开拓性前进阶段:60年代

飞跃发展阶段:70年代产生两个飞跃,灰阶成像和实时成像

现代超声的里程碑—软组织灰阶成像(第一次革命)80年代数字扫描变换(DSC)、数字图像处理(DSP)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研究成功。反映功能的基础。(第二次革命)

90年代心脏和内脏器官的三维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血管内超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介入性超声和超声组织定征等均有显著的新进展。

气泡造影剂的分布状态及灌注全过程(第三次革命)

超声诊断总的发展趋势是:在显示空间上从单维空间探测发展到二维超声显示—三维空间的立

体超声图像。实时(real—time):使静态―――动态图像,其扫描速度超过24帧。

第二章

超声诊断的基础和原理

1超声 : 为物体的机械振动波,属于声波的一种,其振动频率超过人耳听觉上限阈值[20000

赫(Hz)或20千赫(kHz)]者。<20Hz : 次声波

20--20000Hz:可闻波

>20000Hz:超声波(ultrasound)诊断用超声频率范围为2MHZ—10MHz,1MHz=106Hz

2、声波(defintion): 物体的机械性振动在具有质点和弹性的媒介中传播,且引起人耳感觉的波动。

3、振源:声带,鼓面。

介质:空气,人体组织

接收:鼓膜,换能器

4、超声诊断: 应用较高频率超声作为信息载体,从人体内部获得某几种声学参数的信息后,形成图形(声像图,血流图)、曲 线(A型振幅曲线,M型心动曲线,流速频谱曲线)或其他数据,用于分析临床疾病。在声像图等引导下,可作各种穿刺、取活检、造影或作治疗(介入性超声),亦属于广义的超声诊断范畴。

二、声源、声束、声场与分辨力 声源(sound source):能发生超声的物体,又名超声换能器(transducer)—探头。声束(sound beam):是指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声束的聚焦(convergence):平面型声源无论在近场区还是在远场区中的束宽过大,为提高图像

质量,在探头表面加置声透镜聚焦。

声场 :超声场是在介质中有声波能量存在的范围,其强弱用声压和声强来表示。

不同的超声源和传播条件形成不同的能量分布。

近场: 在邻近探头的一段距离内,束宽几乎相等,称为近场区,此区内声压和声强起伏变化大,是超声诊断中的死区。

近场的长度与声源的尺寸、频率和介质有关。

远场: 在远离探头的一段距离内,声束开始扩散,远场区内声场分布均匀。

分辨力(resolution power):分为两大类

1、基本分辨力:指根据单一声束线上所测出的分辨两个细小目标的能力。

1)轴向分辨力(axial resolution):指沿着声束轴位方向上不同深度超声仪可以区分的两个

目标的最小距离。通常用3-3.5MHe探头,分辨力在1mm。探头的频率越高,分辨力越高,但穿透力越低。

2)侧向分辨力(lateral resolution):指在与声束轴位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长轴方向的分辨力,即是可区分两个点目标的最小距离,取决于声束的宽窄,声束越窄,分辨力越高。

3)横向分辨力(transverse resolution):指在与声束轴位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短轴方

向的分辨力。横向分辨力越好,图像上反映组织的切面情况越真实。

2、图像分辨力:是指构成整幅图像的目标分辨力。

1)细微分辨力: 用于显示散射点的大小。

2)对比分辨力: 用于显示回声信号间的微小差别。

3、多普勒超声分辨力:是指多普勒超声系统测定流向、流速及与之有关方面的分辨力。

1)多普勒侧向分辨力 : 与基本分辩力相同。

2)多普勒流速分布分辨力 3)多普勒流向分辨力 4)多普勒最低流速分辨力

4、彩色多普勒分辨力 :1)空间分辨力

2)时间分辨力

三、人体组织的声学参数:密度(ρ)

声速(c)

波长:声波在完成一次完全振动的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声特性阻抗(Z):表示介质传播超声波的能力。介质中某点的声压

P与质点振动速度V之间的比位该点的声阻抗Z,Z=ρ*C(kg/m2s)

界面(boundary):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物体接触在一起时,形成的界

面。

四、人体组织对入射超声的作用 散射(scattering):小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 反射(reflection)折射(refraction)

全反射total reflection)

绕射(diffraction)会聚(convergence)

发散(divergence)衰减(attenuation)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反射与散射的区别:大介面

回声强

有方向性及角度依赖

显示脏器轮廓外形和内部粗大的管道结构

吸收衰减原因: 介质的粘滞性、导热性、温度等,超声波机械能变为热能被组织吸收(absorption)

声束发散,能量的散射及反射,使声能损耗,衰减(attenation)

会聚和发散:声束在经越圆形低声速区后,可致声束会聚。(高速区—发散)

超声特性:多普勒效应(血流中的红细胞时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的基础。)

声强(acoustic intensity):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SPTAI),在生物效应中最重要,<100mW/cm2

EDA510(k)超声诊断声强使用数据

名称

声强使用极限值(SPTAImW/cm2)心脏

430 周围血管

720 眼球

胎儿及其他

超声诊断的安全因素: 在人体组织中对超声敏感者有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视网膜、生殖腺、早孕期胚芽及3个月内早孕、孕期胎儿颅脑、胎心等。

对这些脏器的超声检查,每一受检切面上其固定持续观查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

超声的生物效应:高能量的超声波作用于生物组织,由于机械、热、空化等效应导致生物组织特性的改变称超声生物效应。

机械、热效应—用于细胞按摩,理疗0.5—5w/cm2 空化效应—— 用于碎石、治疗肿瘤 50W/cm2

一、脉冲回声式(pulsed echo mode)

基本工作原理:发射短脉冲超声—接收放大—数字扫描转换技术(使各种任何扫查型式的超

声图转换成通用的电视制扫描模式)—显示图形。A型(Amplitude modulation):振幅调制型 B型(Brightness modulation):辉度调制型 M型(time-motion mode):活动显示型

二、差频回声式:D型(Doppler mode)

差频示波型

彩色多普勒型(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三、时距测速式:不用多普勒原理,而直接用短脉冲超声测定一群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动的距离,从而算出流速。

四、非线性血流成像:超声造影

M型超声基本原理 : 将回波强度加到显示器的控制极上作辉度调制,代表深度的时基线加到垂直偏转板上,而在水平偏转板上加一慢变化的时间扫描电压,使深度的时基线以慢速沿X方向移动,故静止目标的显示像是一条水平亮迹,摆动着的单M型显像为一正弦曲线。

M型超声诊断仪: 将沿声束方向各反射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而显示,是一种以光点亮度来表示反射声信号强弱的仪器。

将立体图象以投影图或透视图表现在平面上的显示方式,可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该立体目标。

1、三维表面成像

2、三维透明成像

3、三维多平面成像

4、三维血管成像

频谱多普勒:多普勒超声脉冲波进入人体后,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频移信号,这些信号被接收器接收并处理之后,还必须经过适当的频率分析和显示,方能转变为有用的血流信息。

1、多普勒频谱分析: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多普勒信号的频率、振幅及其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进行实时分析的一种技术。

2、多普勒频谱显示:多普勒信号经过频谱分析之后,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输出,一种是音频输出,另一种是图象输出。

3、多普勒音频输出: 多普勒的发射和接收频率均为超声,但其频移的数值常为1--20干赫,恰为可闻声。故频移信号被放大后输入扬声器中,成为音频信号。

4、多普勒图像输出: 频谱显示是多普勒频移信号图象输出的主要方式。

(一)连续多普勒(CW):探头用双晶片,一个连续发射脉冲波,另一个连续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和放大,经过基本电路的处理,即可在显示器上得到多普勒频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谱。

(二)脉冲多普勒(PW):其超声脉冲波的发射与接收均以一个探头进行,它是在一选择性的时间延迟后,才开始接受回声信号。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由脉冲多普勒系统、自相关器和彩色编码及显示器等主要部分组成,它在频率分析和显示技术方面作了重大改进。

彩色编码显示:彩色编码就是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声信号的幅度的一种显示方式,所显示的彩色并不反映目标真实的颜色,是伪彩色。

彩超的概念

狭义上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广义上包括:彩色多普勒速度图(CDV)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

彩色多谱勒能量速度图(CCD)

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CDTI)

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TCD)

彩阶B超(CSBU)

彩超和伪彩的区别:伪彩—灰阶到彩色变换,对二维灰阶图像进行彩色编码处理,用于彩色增强,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力,丰富影像层次,增加实感,提高B型超声对病理组织变化的可视度。

彩超主要对血流,伪彩主要对灰阶图像。

超声新技术:自然组织谐波成像(Native tissue harmonic imaing,NTHI)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ing,DTI)三维超声成像

超声造影:可以增强图像的显现力。

原理:声波在组织中非线性转播时产生多倍于发射频率(基波)的信号。

应用:增强心肌和心内膜显示

增强细微病变的显示力

增强心腔内声学造影剂回声 增强彩色多普勒信号

帮助鉴别肝内血管,了解肝内细小血管病变

组织多谱勒超声

多普勒组织速度图(DTV):是对室壁运动的速度快慢及方向进行彩色编码。将朝向探头方向运

动的速度信息编码成暖色。运动速度由低到高依次被编码成红色、橙色和白色;背离探头运动的心肌被编码成冷色,运动速度由低到高依次被编码成蓝色、浅蓝色和白色。无色表示无心肌运动。

多普勒组织能量图(DTE):是对心肌组织反射回来的多普勒信号强度(振幅)的显示。以多普勒信

号振幅的平方值表示能量。频率曲线,将曲线下的面积进行彩色编码,形成二维彩色心肌组织运动的图像,即能量图。多普勒信号强度与心肌内反射体的数量有关,而与多普勒的频移值大小无关。因此,能量显示方式不受心肌运动的速度和角度的限制

DTI能量图:主要用于识别心肌多普勒信号的强度和范围,在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根

据能量信号的强弱,有助于观察心肌造影剂的分布,从而了解心肌的灌注状态。

多普勒组织M型(Doppler tissue M-mode):是把心肌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用彩色M型的形式表现

出来,其彩色编码的原理与彩色二维DTI相同,它利用M型描记的高帧率提高心肌运动速度的时间分辨率,把心动周期不同阶段心肌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表示出来。

多普勒组织脉冲型:是把心肌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用脉冲形式表现出来,把心动周期不同位置和不同阶段心肌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表示出来。并可进行定量分析。对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进行评价。

超声声学造影:是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进入人体,其主要优势在于能清晰显示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基于此特点,超声诊断医生根据良恶性肿瘤血流灌注的差异对肿瘤的良恶性做出更准确的鉴别诊断,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早期肿瘤以及恶性肿瘤卫星病灶的检出率。它的应用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是超声成像的一次革命性进步。它具有实时动态观察、分辩率高、无创、无X线辐射、重复性好等其他影像医学成像技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超声成像技术,超声造影被誉为无创性微循环血管造影。

它能提供比普通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更丰富、更明确的诊断信息肿瘤定性诊断。

肿瘤血流灌注的差异是良恶性肿瘤临床鉴别诊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

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特性,因此能对肿瘤良恶性做出明确的定性诊断。并可用于肿瘤介入治疗后残余活性部分的判断以及外科治疗后的随访。

微小病灶的发现:由于达到了对肿瘤微循环显影的水平,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微小肿瘤或其他微小占位。大量研究表明其显示率甚至优于增强CT,这对早期发现癌瘤有特别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肝硬化或者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

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以及血管畸形等病变。

外伤的快速诊断 :由于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微循环的灌注,因此对于外伤引起的创伤性出血,能清晰显示出出血部位和范围。基于同样原理,超声造影亦能对手术后脏器切口处的愈合情况进行监测。

心脏功能的准确评估: 因造影剂能增强整个心腔的显影,故此心内膜边缘会描绘得更加清晰,这些正是评价左心功能以及室壁节段运动功能的重要前提,同时造影剂也可以进入冠状动脉微循环。

超声造影的适应症:腹腔实质性脏器、小器官(甲状腺、乳腺)以及腹膜后肿瘤的定性诊断以及早期发现。如肝脏肿瘤术前检查可以判断卫星病灶的数目、位置,避免“抓大放小”,提高治疗效果。

血管狭窄、闭塞或血管畸形等的明确诊断,以及血栓子良恶性的判断。外伤性疾病的明确诊断,腹部闭合性床上怀疑肝脾非完全性破裂时行超声造影可通过观察肝脾实质内是否有造影剂异常灌注、聚集进行判断。

引导和监测肝脏等实质脏器的微创介入治疗,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窗,避免直接穿刺损伤肝包膜下肿瘤而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肾脏囊肿介入治疗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可疑明确判断囊性暗区与集合系二者之间的关系。

心脏二维图像不理想、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以及心脏占位病变如肿瘤、血栓等的检测。

声像图伪差(artifact)概念:是指超声显示的断层图像与其相应解剖断面之间存在的差异。表现

为声像图中回声信息特殊的增添、减少或失真。

超声伪像的重要性:避免伪像可能引起的误诊或漏诊;

利用某些特征性的伪像帮助诊断,提高对特殊病变或结构的认别能力。常见的十种:

一、混响效应:(reverberation efffect)声束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产生,是多次反射的一种。

多见于膀胱前壁及胆囊底、大囊肿前壁。

可被误认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

二、振铃效应(声尾):(ringing effect):声束传播途中,声能在平薄界面与薄层气体之间的来回

多次反射,逐渐衰减而使振幅下降所致的图像伪差。

彗星尾征:超声遇到金属节育器、胃肠内气体、胆囊气体等,表现为致密回声及后方多条平行的条状回声或彗星尾状反射波的征象。

三、镜面像效应:(mirror effect):表面光滑的强反射大界面因超声反射而产生镜面(虚像)的伪差,如在横膈膜的上方即肺的部位可显示类似在肝内病灶的回声图像,这时称¡°膈肌效应伪差¡±。

四、侧壁失落效应:(lateral wall echo drop-out):即边缘回声失落。当界面与声束间角度很小或

接近平行时,反射的声波常不能返回而被接收,造成图象中回声消失。

五、后壁回声增强效应:(posterial wall enhancement effect)在囊性组织或病变,后壁回声增强。

六、声影(acoustic shadow)

七、侧方声影:(posterio-lateral shadowing due to refraction):脏器或肿块后方两侧出现暗带,亦称假声影,这是由于声波穿过圆球形脏器或病灶时,入射声束其两侧边缘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而后方两侧部无回声透感过,产生暗带。

八、旁瓣效应:(side lobe effect)旁瓣与主瓣同时检测物体,两者回声相互重叠所形成的伪差。

因旁瓣传播途径较主瓣长、能量又小,故可对同一界面产生在主瓣回声图形的两侧具有淡的浅拱形延长线。

九、部分容积效应:邻近的两个目标并列于超声束下,在声像图上可出现两者相互重叠的图像伪差。

十、折射重影效应:(duplicated imaging effect due to refraction)声束经过梭形或圆形,低声速区时,产生折射现象。由于折射致使实物与图像间产生了空间位置的伪差。由于双侧的内向折射,显示两个同样的图像,并列一起,如同两个真实的结构。

思考题

1、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和优点?

2、超声反射与散射的鉴别?

3、超声显像的回声来源?超声鉴别物理性质的依据是?

4、超声诊断仪的类型和特点?

5、彩超的概念?伪彩与彩超的区别?

第三章

腹部超声检查的方法学

检查前准备:

1、病人准备

2、检查者的准备

一、超声诊断仪器的类别:常规B型超声诊断仪(通常称黑白超声仪)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二、探头的种类与功能:电子扫描式和机械扫描式

线阵型

凸阵型

电子相控阵

机械扇型(摆动式和旋转式)

穿刺式探头

腔内探头:(经直肠、经阴道、经食道探头)

术中探头

换能器的分类

一、根据工作原理1.脉冲反射式 :有A超、M超和B超,B超探头包括 : 线阵、凸阵、相控阵、环阵等。

2.多普勒式:有连续波和脉冲波多普勒探头。

二、根据控制扫查方式: 1.电子式 :线阵型、相控阵型、凸阵型及环阵式探头。

2.机械式 : 摆动式、旋转式探头。

三、根据晶片:1.单晶片:A超、M超及摆动式机械探头。

2.多晶片:线阵型、凸阵型、相控阵型和环形阵型等。

几种常用探头的应用特点

摆动式机械扇扫探头: 构成:由一块晶片组成;

原理:微型电机驱动晶片,作来扇形回摆动; 优点:成本低,容易修复; 缺点:噪声大,磨损严重。

旋转式机械扇扫探头: 构成:由多块晶片组成;

原理:微型电机驱动晶片,作360度旋转; 优点:噪声小,磨损较轻; 缺点:成本高,修复较难。

线阵型探头: 构成:由6-8个阵元沿一直线排列组合;每个阵元分割成若干窄条振子。

原理:阵元组依一定顺序工作,用电子开关轮番地接通,形成线性扫描。评估:近场视野大,易受肋骨、气体影响。

凸阵型探头: 构成:阵元的窄条振子被均匀分布在凸形圆弧上;

原理:同线阵,只是其波束是作扇形扫描;

评估:能避开胸骨和肋骨遮挡,无噪音,可替代机械扇扫探头。

相控阵探头: 构成:与线阵类似,仅阵元数少些,故结构紧凑。

原理:通过适当调整、控制各单元激励信号的相延(或时延),以实现声速偏转。评估:优点与凸阵相似,但旁瓣较明显。

环形相控阵探头: 构成:由一系列同心的圆环形晶元体组成。

原理:适当调整、控制圆环形晶元体的激励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延(或时延),使声束聚焦的焦距作连续或步进式移动。评估:全程横向分辨力高。

掌握四个环节:

1、熟悉仪器的性能,正确地调节各个按钮,发挥其功能;

2、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手法和程序,以获得某些理想的,规范化的图像;

3、全面地、正确地描述、记录和分析图像,确立诊断依据;

4、临床思维,综合分析提示诊断结论。

一、探测方式与途径:

1、直接探测法

2、间接探测法

3、体表及腔内途径

二、探测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方法

三、超声图像方位的标识方法

四、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

五、器官声学造影 :如同CT和MRI中使用增强剂一样,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B型超声诊断仪的调节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为:(1)在实质性脏器探查时全幅图形匀称;

(2)光点细密;

(3)灰阶充分,辉度与对比度调节适宜,即荧光屏上光栅刚消隐时,微弱信号出现,光点普遍较细,能显示微小病灶和微小变化。

(一)消除或避免气体干扰:某些空腔脏器检查前,需使之充盈液体方可详细观察,如胃内病变;

而另一些深部脏器的检查,需其浅部的一个空腔脏器充盈,以此作透声窗,使深部脏器或病变显示清晰,如检查妇产科病变时,充盈膀胱等;同时,为了消除声路中的气体于扰,还须使用偶合剂。

(二)利用生理特点进行观察:某些脏器的检查,如配合呼吸活动,可更清晰地显示。如观察腹

腔内脏器静脉系统,利用Valsalva动作使肺内压与胸内压升高,以减少静脉回流,使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显示清晰;利用脂餐试验可清楚观察胆囊和胆道系统。

(三)用不同切面进行观察:无论在横向或纵向切面时,探头移动的手法主要有四种:

1.顺序连续平行法

2.立体扇形断面法

3.十字交叉法

4.对比加压扫查法

(一)腹部常用切面 :

1、纵向扫查 :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平行。

2、横向扫查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相垂直。

3、斜向扫查 :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成一定角度。

4、冠状面扫查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额状面平行。

(二)图像方位的标准: 超声图像反映人体某一断层的图像,因而应准确说明它的空间位置,参照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标准,表述如下:

1、仰卧位扫查

(1)横断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右侧,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左侧。(2)纵断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侧,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

(3)斜断面 :①左侧卧位时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右上方,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左下方。

②右侧卧位时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左下方,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左上方。

(4)冠状面 :左、右侧冠状断面图像左侧均示被检查者头测,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

2、俯卧位扫查

(1)横断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左侧,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右侧。(2)纵断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侧,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

1、回声强弱的命名:强回声(strong echo)

高回声(hyper

echo)

等回声(medium echo)

低回声(pypoecho)

弱回声(poor echo)

无回声(anecho)

反射系数大于50%上,灰度明亮,后方常伴声影 反射系数大于20%,灰度较明亮,后方不伴声影 灰阶强度呈中等水平—如肝脾等实质脏器 低回声灰暗水平的回声—如肾皮质等均质结构 表现为透声性较好的暗区—如肾椎体和正常淋巴结

均匀的液体内无声阻差异的界面—如正常充盈的胆囊和膀胱。人体组织器官的超声类型

(一)全反射 :生理:气体

骨骼

; 病理:结石

(二)多反射 :生理:包膜

内膜

; 病理:葡萄胎

纤维化(三)少反射 :生理:心肌

淋巴结

;病理:甲减

肿瘤

(四)无反射 :

1、液性无回声:生理:羊水,血液,尿液 ;

病理:脓液

2、衰减性无回声:生理:骨骼后

病理:纤维化

脂肪变性

声影

3、均质性无回声:生理:眼球玻璃体

病理:神经鞘膜瘤

2、回声分布的描述

按图像中点状回声分布情况分为:均匀或不均匀(随机性不均、规律性随深度递减 病灶内部的回声分布可用均质性或非均质表述。

3、回声形态的命名:

一、点状回声 : 通常指声像图中形成小于lcm的明亮部分的回声图像。小于0.5cm者为小光点,小于0.1cm者为细小光点。

二、斑状回声 :指声像图上回声密集呈明亮的小片状,大小在0.5cm以下的不规则的片状明亮部分。见于炎症及融合的肿瘤组织等。

三、团状回声 :在声像图上大于1cm的实质性占位所形成的球形亮区。常提示肿瘤、结石或结缔组织重叠等。

四、环状回声 :在声像图上呈圆环形或类似圆环形回声的亮环,分强回声环和弱回声环。

强回声环: 强回声环多为包膜或被压缩的组织内结缔组织增多所致并构成肿块明亮的边界 弱回声环 :弱回声环多见于肝内肿瘤的膨胀性生长对周围组织压缩所致的暗圈。

五、带状回声 :呈条带形的明亮部分。多为韧带、重叠的血管壁、脏器包膜以及眼球内膜样回声的断面所形成,亦可能为钙化表现。

六、实性回声 :在声像图中有回声,且无后壁和后方回声明显增强效应,表示实质的区域。

七、液性回声 :病灶或组织内不产生回声的区域。

八、混合性回声 :在声像图中,即有实质又有囊性的图像。

九、透声 :指超声能良好地穿透组织或病灶,有时指透过时无回声的现象。透声区呈带状者,称“透声带”。

十、暗区 :在声像图中范围超过1cm的无回声或仅有低回声的区域,通过加大灵敏度可区分为实质性暗区和液性暗区。

十一、声晕:指位于肿瘤边缘的低回声带形成的透声环,多见于转移性肝癌。

4、某些特殊征像的描述 “靶环征”(targetsign)

“牛眼征”(bull seye confiuration)“驼峰”征(hump sign)“双筒枪管”征(shotgun sign)“平行管道”征(parallel channel sign “假肾征”(pseudo-kidney sign)“彗星尾”征(comet-tailsign)

5、病灶后方回声的描述 : 在某些圆球形病灶声像图后方出现的回声

回声增强效应

侧后声影

中心声影 外形

边界和边缘回声

内部结构特征

后壁和后方回声

周围回声强度

周邻关系

量化分析

功能性检测

谱分析

医学超声的诊断依据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阻差相差0.1%的界面即可反射不同的组织、器官,其声阻不同。

脏器与脏器

表面与内部

组织与组织

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

脏器与其他组织

不同病理之间

同一病理不同程度

超声诊断的观察指标:超声诊断疾病是通过对脏器或病变的以下指标进行的:

外形

境界

内部回声

后方回声

毗邻关系

生理活动

血流参数

(一)形态轮廓: 包括脏器的轮廓有无形态失常,如局部边缘的膨出或明显隆凸。如系肿块,则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或边缘回声清晰或模糊。有无包膜显示,光滑或粗糙,完整或有中断;或为浮雕状、蟹足状等。如系结节状或团块状,周围有无“声晕”。

(二)周边回声: 人体脏器的表面多包有被膜,同样某些病变也有被膜或假性被膜,部分没有被膜的病变,因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声阻抗差较大,故能够显示其周边回声。

根据周边回声可以判断人体脏器或病变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和病变性质。

1、判断大小: 由于B型超声显像能显示人体脏器或病变的周边回声,这就为超声测量人体脏器和其内部病变的大小提供了可靠的标志。超声测量的临床意义在于:测量值偏小提示可能有萎缩性病变,普遍性增大可能有弥漫性病变,限局性增大可能为占位性病变,通过了解各脏器内占位病变的大小以决定治疗方针等。

2、观察形态: 人体每个脏器都有其固有的解剖学形态,在B型超声检查中通过周边回声显示出相应的声像图形态,如:肝脏呈楔形,胆囊呈长茄形,胰腺呈亚铃形或腊肠形,肾脏呈蚕豆形,前列腺呈栗子形,子宫呈倒置的梨形,卵巢呈扁卵圆形等。如系病变则可明确是弥漫性或占位性,占位性可以分清是结节状、团块状、分叶状等。

3、明确部位: 借助于周边回声可以明确人体脏器或病变所处的部位,以此判断脏器有无下垂、移位、异位甚至转位等。病变部位的判断,可以明确肝脏占位病变是在那一叶;胰腺占位病变是在胰头,胰体或胰尾;泌尿系结石是在肾脏、输尿管或膀胱;子宫肌瘤是在浆膜下、粘膜下或肌壁间等。

4、区分性质: 借助于回声的特点可以区分病变的性质,如肝硬化的肝被膜呈锯齿状;某个脏器周边回声失落或有限局性膨出提示局部有占位性病变存在。浸润性病变无周边回声,形态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多有周边回声,外形较规整、光滑。单纯性囊肿囊壁回声较薄;包虫囊肿囊壁回声较厚肝血管瘤周边回声较强,而肝癌周边回声则较低,有时呈现“声晕”。

(三)内部回声: 人体每个脏器,无论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其声像图的内部回声,在回声强弱、均匀程度、结构状况及声学形态上都具备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熟悉和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回声强弱: 内部回声根据其回声的强度可分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

2、均匀程度: 人体组织器官内部结构粗细不等,回声表现各不相同。粗结构的组织,如正常的乳房、肝脏及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等,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强度不同的点状回声呈随机样分布。细结构组织,如正常的脾脏、甲状腺、肾实质及大部分良性肿瘤等,其声像图表现是点状回声强度相同,分布均匀一致。

3、内部结构:B型超声显像能清楚地显示脏器的内部结构,如心脏的各个腔室、肝内较大的血管和胆管、胰腺的胰管、肾脏的肾盂肾盏、子宫的内膜及宫腔等都可以明确显示出来,一旦发生了病理变化,这些结构的声像图表现也随之发生变化。

4、回声形态: 内部结构,特别是一些异常结构,由于其性质、形状的不同,在声像图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如斑点状、结节状、团块状、条索状、乳头状、分叶状、星芒状、云雾状、靶环状、峰窝状及面团状等,了解和掌握声像图上这些带有规律性的形态和特征,将有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超声诊断。

(四)后方回声: 人体脏器及病变的后方回声有增强、衰减的不同和内收、外展的差别。后壁及后方回声由于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对声能吸收衰减不同,故表现后壁与后方回声的“增强”效应或减弱乃至形成后方“声影”。如病变组织和脏器的声波传播速度不同,则其后方回声可形成内收或外展。

1、脏器和病变后方回声强于同深度的周围组织回声称为后方回声增强,其形成原因系该脏器和病变声阻抗较低,声衰减系数较小。后方回声增强见于含液性脏器、囊性占位病变和内部回声弱而均质的实性占位病变。

2、脏器和病变后方回声低于同深度的周围组织回声称为后方回声衰减,其脏器和病变本身的高声阻抗,高衰减系数是形成原因。内部结构致密而粗糙的实性占位病变常有后方回声衰减现象,人体骨路、含气脏器以及结石、钙化和纤维疤痕组织等后方产生的声影也属后方声衰减范畴。

3、后方回声增强的脏器和病变因其声波传播速度、声阻抗低于周围组织,其后方回声多有内收。

4、后方回声衰减的病变,因其声传播速度、声阻抗高于周围组织,其后方回声多有外展。

5、后方回声的增强、衰减以及内收、外展和仪器的扫查方式有密切关系。后方回声的增强和衰减仅见于单次扫查成像中,而复合扫查成像因声束从多方投照,则无此现象产生。

6、后方回声的内收和外展在线形扫查成像时显示明显,而在扇形、凸形扫查中,由于声线本身有扩散现象,后方回声多呈外展状态,使内收现象不易观察。

(五)毗邻关系: 正常人体脏器都有其固有的解剖学位置和毗邻关系。根据局部解剖关系判断病变与周邻脏器的连续性,有无压迫、粘连或浸润。

B型超声显像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脏器的寻访发现其位置的改变,如心脏的转位、肝脏的下移、肾脏的游离及血管走行的异常等。还可通过对毗邻脏器的位置以及受压推移情况的观察,分析判断体内占位性病变的来源。如当左上腹发现一实性包块,可以通过对肝脏左叶、脾脏、胃肠、胰腺尾部以及左侧肾脏和肾上腺的全面探查,判断肿物来自其中某个脏器或是游离于和这些脏器相邻的腹腔。

(六)活动功能:正常人体器官具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活动功能。通过实时超声检查可观察到心脏的收缩舒张和瓣膜的关闭开放、动脉大血管的搏动、胃肠的蠕动、肝肾随呼吸的上下移动、妊娠子宫内胎体及胎心的活动以及胆囊的收缩—胃和膀胱的排空等正常的活动和功能状态。

(六)活动功能: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如心脏及大血管赘生物的摆动、体内游离液体的漂移和流动、胆囊与膀胱结石的滚动及胆道蛔虫的活动等病理状态的特有活动情况。

(七)谱分析应用:多功能超声诊断仪采用一种规律的谱线或光点表示某一个点上、线上或区域内回声群区中,或在某一点、某一段时间间隔中回声群体内某一信息参数的分布图形。主要包括回声振幅(灰阶)谱分析,即灰阶直方图分析。常用的为超声多普勒频谱分析,诊断心血管疾病。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判断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流性质等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血管形态学的显示也有一定价值包括血管的管径、走行、分布和血管的丰富程度等。高性能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能显示直径为2mm以下的细小血管以及2-3mm以下低流速、低流量的血流。可用以评价脏器血流灌注和病灶血供特点。

对流速定量的研究或血流动力学的测定需依据频谱多普勒的检测。

血流的多普勒表现形式

一、根据血流状态分类

1、层流:颜色单纯,中心鲜亮,旁侧依次变暗。

2、湍流:血流彩色明亮,正向血流红中带黄,负向血流蓝中带青,无五彩镶嵌现象。

3、涡流:血流颜色呈红蓝绿黄杂乱分布,五彩镶嵌的特异图像。

4、旋流:血流在管腔内一侧呈红色,另一侧呈蓝色,其间界线明确互不渗透。

二、根据血流分布分类

1、周边型:血管呈篮边状包绕在肿块周围。

2、分支型:血管在肿块内部呈树支状分布。

3、散在型:彩色血流信号在肿块内部呈点状分布。

4、混合型:周边型与分支型或散在型同时存在。

三、根据血流强度分类 0级:无彩色血流信号。

I级:偶尔出现一点短暂的彩色血流信号,或在其中心见到一根血管。II级:出现四点以内的彩色血流信号或有管壁清晰的血管穿过病灶。III级:出现七点以内的彩色血流信号或两根管壁清晰的血管穿过病灶。IV级:极易见到大量的血流信号或大血管。

腹部及周围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中常用下列指标:

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P)

舒张末期速度(Ed)平均血流速度(mv)

加速度(av)

加速时间(at)

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

充血指数(CI)

超声诊断的报告方法

(一)诊断报告的主要内容

1、一般项目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门)诊号、超声编号(ID)、临床诊断、检查日期。

2、超声检查所见 :包括脏器或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边界是否清楚,边缘是否规则,后方回声有无增强或衰减,血管分布、有无异常的局限性回声区,活动情况及功能状态如何,邻近脏器关系,有无受压变形等相关的改变。

2、超声检查所见:对于占位性病灶需作更精确的定位,如肝内占位在那一叶或那一段;同时作定量分析,如估测孕龄、预产期,预报胎儿出生体重等等。必要时附以有代表性的超声切面图像示意图,图中应注明扫查切面的位置、图题及图注。

3、超声诊断

(1)物理性质:据被扫查区域内部回声类型,考虑为混合性肿块、囊性和实质性病变

(2)病理性质:根据疾病后各种组织声学特性的改变,可作出良恶性肿瘤、炎症、积液、纤维化、结石、钙化、金属异物及气体的诊断。

(二)超声诊断报告的印象

1、诊断 :①肯定性诊断:有典型图像,如胆结石、囊肿、多囊肝或肾,妊娠等。

②提示性诊断:有明显异常,如肝占位性病变(提示肝癌)等。

③描述性诊断:有异常所见,如盆腔实性占位等。

2、提示 :①因某种原因,脏器显示不清。

②暂时不能明确诊断,建议随访。

③超声诊断困难者,建议其它检查。

思考题

图像伪差的定义是?常见的伪差有哪些? 超声探头的种类和功能? 超声探测的基本程序及操作方法? 超声图像方位的识别? 回声强弱的描述分哪几级? 图像分析的内容包括哪些?

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观察的内容及指标?

掌握肝脏超声解剖及正常声像图, 掌握肝占位性病变及弥慢性疾病的典型声像图表现和临床价值 熟悉肝占位性病变及弥慢性病变的病理、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了解肝脏其它病变的超声诊断要点及介入性超声的应用。

第八章

脏(liver)正常肝脏解剖: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重量约为1500克。主要位于右季肋部,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肝脏上界与膈同高,平右侧第五肋间,下面一般不超右侧肋弓。

肝内血管(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胆管系统)

(一)肝脏基本矢状切面图

肝—肾纵断:显示肝脏,肾脏和结肠。

肝—胆囊纵断:显示肝脏,胆囊,肾脏。

经下腔静脉纵断:显示下腔静脉,肝脏,肾脏,胰头等结构。

经腹主动脉纵断:显示左肝脏,胃,胰体。

(二)肝脏基本横断面 高位肝脏横断面

经第一肝门横断面

经胰腺水平近肾门部横断面

低位肝脏横断面

(三)右肋缘下斜断面:

右肋缘下斜断面1(第一肝门)

右肋缘下斜断面2(第二肝门)

门静脉彩色血流及频谱显示

一、肝脏超声扫查方法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2、探头部位

3、声束扫查切面

4、系统性扫切

5、声路“死角”、易漏区、复杂区:

1)死角:肝右前叶上段及后上段的隔顶部,左外侧叶角区沿肝脏表面的肋骨下区 2)易漏区:右叶下角、右后上段的外侧区、尾状叶等 3)复杂区:第一肝门、第二肝门区等

6、辅助显示:1)改变体位

2)呼吸动作

吸气后屏气

呼气后屏气 3)尽量侧角搜索

(二)纵切扫查

(三)右肋间扫查

(四)右肋缘下扫查

(五)剑突下斜-横断扫查

二、正常声像图及正常测值

1、正常肝脏形态、轮廓、大小、表面、边缘状态

2、肝实质

3、肝内血管

包膜光滑,边缘锐利,膈面呈园顶形回声较强; 肝实质呈弥漫中低水平点状回声,分布均匀;

肝静脉,门静脉清晰可见,亦可显示胆囊和肝外胆管声象;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多普勒特征。超声肝脏各径线正常测值:肝上界:大多数第六肋间,少数第五肋间

左肝厚 < 6cm

右肝斜厚 < 15cm 锁中线厚 < 13cm

右肝下缘角<750

左肝下缘角<450 肝内血管:肝固有动脉内径(0.33±0.12)cm,峰值流速﹤50cm/s 门静脉主干:内径 0.9—1.4cm,流速值15-25cm/s 肝静脉、左肝静脉较细,内径0.5cm左右;肝中静脉及右肝静脉内径均在1cm左右。

超声分叶分段(五叶四段)

肝裂分区法::肝中裂(胆囊-下腔静脉)左右半肝

左叶间裂(门静脉左支矢状部)

左内、外叶(上下段)

右叶间裂(门静脉右前、后支间)

右前、后叶(上下段)

尾状叶

肝静脉分区法 :中肝静脉—左、右叶

右肝静脉—右前叶、右后叶 左肝静脉—左内、外叶叶

肝脏分区:S1尾状叶

S2左外上区

S3 左外下区

S4左内叶 S5右前下区

S6右后下区 S7右后上区

S8右前上区

三、临床价值:对肝大小位置的判断较临床准确可靠、方便;(特别是肥胖、腹水病人)

四、肝脏超声分叶分段有利于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分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其

他原发性癌肿。主要介绍肝细胞性肝癌。以30-50岁多见,男:女约2.6:1

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分型:巨块型

77.78%

结节型

18.84%

弥漫型

1.45%

小肝癌型

1.93%

1、声像图表现:(1)癌结节声像图普遍表现:包膜(capsule)

内部回声(internai echo):低回声型、高回声型、混合回声型

周围暗环(Surrounding dark ring)

后方回声(posterior echo)

2、肝癌声像图五大特征:1)膨胀性生长

2)多形性 3)多变性

4)迅速生长

倍增时间89天 5)常有肝硬化基础

80%

3、肝癌的扩散及转移:1)癌栓

2)肝内扩散及侵入邻近脏器 3)转移

周围组织的继发征象:1)癌肿肝内转移征象:卫星癌结节

2)癌肿肝内挤压征象:肝包膜局限性膨隆(驼峰征)

肝内血管压迫征、绕行征

肝内胆管扩张

3)肿块肝外挤压征像

4、小肝癌的声像图特征: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cm,多个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分型:(根锯肿瘤增大为二倍大小所需的时间划分):快速生长型(肿瘤倍增时间<3个月)

中速生长型(肿瘤倍增时间3—8个月)慢速生长型(肿瘤倍增时间>8个月)

基本回声特征:1)基本形态 :以圆形或卵圆形多见,癌肿边界均较清楚

2)基本回声类型: 低回声结节(多见)

90%

高回声结节

10%

分隔型结节

1%

等回声结节

3)声像图与直径的关系小肝癌回声水平的变化一般是:

低回声型(<2cm)

等回声型(2.5cm左右)

高回声型(3cm)

混合回声型(3.5cm以上)

4)生长速度与声像图的关系:生长速度慢者,常显示为低回声型;

生长速度较快者,多数有明显的声晕环绕;

生长速度中等者,上述两种回声类型兼有。5)重要特征: 声晕 ;

后方回声增加 ; 侧方声影

小肝癌的血流多普勒特征: 彩色多普勒为彩点或彩斑组成的彩带或彩环,呈花蓝样;

频谱为动脉型低阻血流。小肝癌的超声导向穿刺诊断 小肝癌的术中超声检查

提高小肝癌诊断质量的主要措施: 采用更高频率探头检查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和超声导向穿刺诊断 超声血管造影

重视对肝癌高危病人的超声检查

5、弥漫型肝癌:肝明显肿大中度致重度肝硬化易见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癌栓常伴AFP极度升高

6、超声诊断肝癌的准确性:B超的敏感性88.3% ;

特异性77.27%;

确诊率85.37%

7、超声彩色血流成像: 多血管型肝癌

少血管型肝癌

肝动脉—门静脉瘘

流入血管与流出血管

8、超声造影显示:肝肿瘤灰阶超声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

9、少见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

1、原发性胆管细胞癌

2、肝胚胎性肉瘤

3、肝血管平滑肌肉瘤

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肝癌的准确率:对>5cm的肝癌超过90%,与CT和血管造影等其它影像诊断的准确率相似;对<5cm的肝癌也可达80%以上,仅次于血管造影,而优于其它影像检查技术。

超声对肝癌的定位诊断:符合率87%—93%,但仍劣于CT和血管造影。

超声对肝癌癌肿数目的评估:不及肝血管造影和CT检查。血管内癌栓的检测:最为简单、易行和可靠的诊断方法。

小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

肝血管造影为灵敏度最高的诊断方法,但为创伤性诊断法,不能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小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肝血管造影为灵敏度最高的诊断方法,但为创伤性诊断法,不能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CT和超声检出率相妨,磁共振对小于2cm的肝癌检出率仅为33%,明显低于CT和超声,而且CT和磁共振检查设备及检查费用昂贵。超声检查是早期诊断小肝癌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

二、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 Hepatic Carcinoma)声像图特征

乳癌(牛眼征或声晕样)

胃癌(高回声结节或囊实质性)胰腺癌(弱回声小结节或囊实质性)

结肠癌(高回声结节或钙化型强回声结节)肺癌(高回声结节或分隔型囊实性)肾癌(高回声结节,肾盂癌低回声结节)胆囊癌(低回声结节,边缘不规则)

十二脂肠肉瘤(低回声、高回声环状分层)卵巢癌(高回声、囊实性结节)

恶性淋巴瘤(弱回声结节,包膜十分清晰)

黑色素肉瘤(低回声结节,包膜十分清晰,中心较多点状高回声;较大的实质性高回声结节,中心为小型无回声区)

超声彩色血流成像超声造影显示

临床价值:超声诊断转移性肝癌具有无损伤,方法简便易行和费用低廉的特点,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三、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发病率0.32—2%,占良性血管瘤的41.6%,女性多于男性,单发90%,多发10%。海绵状血管瘤(多见)

声像图表现(1)肝血管瘤声像图一般表现

(2)小型(<3cm)高回声型多见,低回声型少见。

(3)中型及大型> 10cm)高回声型较少低回声较多占1/3混合型占50%加压后形变(4)肿瘤生长速度(5)超声彩色血流成像(6)超声造影显示

肝血管瘤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对血管瘤的检出率几乎高达100%,但准确率仅72%—79%之间。

对微小的(直径2cm)高回声型血管瘤,准确率很高,对低回声性、混合回声型(5cm以上)血管瘤,常常不能作出肯定性判断。对拟手术切除的病例,可精确测定血管瘤的大小、部位及肝内重要结构间的关系;

超声介入性治疗,对小、中型(<5cm)的血管瘤可在超声监视下治疗。

四、肝囊肿(Hepatic cyst):发病率1.4—5.3%,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大类

多囊肝(polycystic liver):典型声像图特征 : 肝肿大,肝内多个大小不等相互联系的液性

暗区,常伴多囊肾或多囊脾。

临床价值 :超声对肝囊肿诊断准确率可达98%以上。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抽吸和硬化治疗的疗效满意,为肝囊肿的治疗开创了一种非常简便而有效的新方法。

对多囊肝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确诊的首选方法。

五、肝脓肿(Hepatic abscess)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声像图表现:脓肿前期(炎症期)

脓肿形成期

脓肿吸收期

临床价值: 对肝脓肿诊断准确率在95%—98%之间。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和置管引流的治疗成功率85%。且组织损伤小,穿刺所得脓液可进行细菌学检查等,有助于脓肿的病因诊断和选择敏感的治疗药物。

六、肝包虫囊肿(Hepatic hydatid cyst): 主要发生于肝、肺、脑、骨骼等组织,以肝脏最

多,约占70%左右。

声像图特征:囊性和类实质性两种回声特征

血清学检查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临床价值 :超声显像对肝包虫病具有很高检出率,诊断符合率达97.2%。对治疗病人进行随访其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一、脂肪肝(Fatty liver):肝内脂肪的含量增加至40%—50%或全肝脏1/3肝小叶脂肪沉积。

原因 :弥漫型脂肪肝

非均质性脂肪肝

酒精性肝病

诊断价值 :弥漫型脂肪肝敏感性90%,诊断准确率可达85%—97%。局限型脂肪肝易与血管瘤混淆。超声可以随访肝内脂肪浸润的消除情况。

二、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分型: 门脉性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

声像图特征 :肝脏轮廓形态变化 :肝肿大或缩小,表面出现高低不平的小结节;

肝实质回声变化 :肝实质回声粗强不均质

肝内管道结构变化 :肝静脉变细,弯曲,肝静脉消失;

门脉高压征象:(脾肿大、腹水、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变化)

脾肿大,脾静脉内径大于0.8cm;

脐静脉重新开放;腹水,胆囊壁水肿呈“双边”影 门静脉扩张内径大于1.4cm;

其它:胆囊壁水肿呈“双边影”

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 :肝静脉扭曲粗细不等以蓝色为主的五彩血流;

动脉血流显示桔红色;门静脉肝内深红色,肝外呈深蓝色,脾静脉扩张呈蓝色,侧支循环形成红、兰混合色。

诊断价值 : 门静脉高压症可提供可靠的客观诊断依据,多普勒评价门脉高压时门静脉血流流速、流量和方向。

三、肝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声像图表现 :急性期

慢性期及晚期

诊断价值 :血吸虫肝病光斑型具有特异性,典型的晚期肝硬化敏感性84%,特异性100%,准确性94%。

四、淤血肝(Cogestive Liver)声像图表现 :早期淤血肝,淤血肝发生肝硬化

肝肿大和肝静脉系统扩张,下腔静脉内经可扩大至3cm以上,肝静脉直径达2cm;

多普勒频谱曲线—下腔静脉、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失常

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相应的心脏或心包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发性病变

临床价值 : 对淤血肝可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超声易于将淤血性肝硬化同其它类型肝硬化相区别,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其他:肝炎(Hepatitis)肝破裂(hepatorrhexis)超声引导下肝穿刺(介入性超声诊断

和治疗)

肝炎(Hepatitis):急性肝炎: 肝脏肿大,表面光滑,实质回声减低,后方回声轻度增强。

胆囊缩小,壁增厚,其内充盈不佳或充满弱至中等的点状回声。

重症肝炎 :急性肝萎缩,初期肝实质呈均匀、细小的强回声,后期约1/3的病

人表现为不规则的强弱相间回声,肝静脉狭窄,门静脉多呈扩张。

胆囊缩小,充盈不佳。脾肿大,少量腹水。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肝囊肿、肝脓肿穿刺引流,抽液、脓,注药或酒

精注射治疗;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切割针组织学检查; 经皮肝胆道造影,导管留置胆汁引流术

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rar syndrome):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下腔静脉高压和门脉高压的综合症状。以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腹壁静脉曲张,或下肢浮肿,与肝硬化相似。

思考题

肝脏超声诊断的重点是?包括哪些病变? 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要点?

小肝癌的声像特征?提高小肝癌诊断的措施?

掌握胆道的超声解剖及正常声像图;

掌握胆道疾病典型声像图表现及临床价值;

熟悉胆囊及胆道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了解胆道系统介入性超声诊断。

第九章

肝内胆道 :左右肝管可显示<0.2cm 二级分支(沿门静脉分支分布)正常情况下不能显示

肝外胆管:总肝管长约3-4cm,直径0.4-0.6cm 总胆管长约4-8cm,直径0.6-0.8cm,管壁厚0.2-0.3cm,上段显示率95%,下段50%-75%,改变体位、饮水、探头加压、脂餐试验可使显示率提高到84%。

1、胆囊结石(gallstone)

2、胆管结石(bile duct stone):肝外胆管结石(55%—86%)

肝内胆管结石(15%)

异常图像:充满型胆结石与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并结石同样形成WES征

前者强回声范围大,声影宽,较规则;

后者强回声范围小,声影窄,不规则。

鉴别诊断:肝内钙化灶或局灶性结节增生

胆道积气 正常肝圆韧带

肝内血管瘤

263页表9-2

急性胆囊炎临床病理分三种类型:单纯性胆囊炎

化脓性胆囊炎 坏疽性胆囊炎

鉴别诊断

某些慢性胆囊炎可以表现为囊壁增厚、壁内出现暗带、囊腔内出现类似急性胆囊炎的表现,但壁厚而腔小,张力状态不大,超声墨菲征为阴性;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和某些急性肝炎的病例,胆囊壁增厚、腔内可出现回声,但是胆囊并不肿大,超声墨菲征阴性,病史与临床表现亦不同。

胆囊内沉积物的鉴别:病理性(脓液或脱落的细胞屑等)。功能性(淤滞浓缩胆汁内形成胆色素钙颗粒或胆固醇结晶)多发生在胆道梗阻患者。此外应注意与泥沙样结石和胆囊内伪像相鉴别。

胆囊壁增厚的鉴别:常见的非胆囊病变所致的胆囊壁增厚是低蛋白血症,以肝硬化腹水最显著。右心衰竭、肾脏疾病患者亦可见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多为胆囊壁水肿所致。

化脓性胆管炎

(三)、胆系肿瘤

1、胆囊息肉样病变(PLG)(胆囊小隆起性病变):包括胆固醇性、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

瘤(乳头状腺瘤)及腺癌。50%为胆固醇性。

2、胆囊癌(gallbadder

cancer)

常见胆囊小隆起性病变超声表现

胆固醇息肉

腺瘤样增生

腺瘤

腺癌 好发部位

体部

底部

颈部

数目

多发

单发

单发

单发 大小(mm)

多数<10

多数10-20

10-20

15-20 形态

基底窄

宽基底

宽基底

宽基底 胆囊壁改变

明显

不明显

增厚

胆囊癌早期诊断:大于1cm的胆囊隆起性病变或动态监测中生长迅速者;

结石周围的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 “陶器样胆囊”;(11%—61%)胆囊和胆管畸形;

胆囊萎缩纤维化。应高度警惕发生胆囊癌的可能。

(四)、先天性胆系疾病:先天性胆囊异常:位置异常;数目异常;形态异常。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 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Caroli氏病)

临床表现:三大特征:腹痛、黄疸和肿块

超声检查:胆总管部位显示局限性无回声区,多呈球形、椭圆形或纺锤形;

囊壁薄而清晰,囊内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囊肿的大小和张力状态常有改变; 囊肿与近端肝管相连(重要的特征性改变)肝内胆管一般正常或轻度扩张 囊肿内可有结石。

囊肿沿左、右肝管分布,并与肝管相通;

肝内出现多个圆形或梭形透声暗区,亦可表现节段性或较均匀的扩张;

(五)、胆道蛔虫(biliary ascariasis):胆囊内蛔虫;胆管内蛔虫(80%)

(六)、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超声表现:肝内胆管扩张(可靠指标)肝外胆管扩张(敏感指标)胆囊肿大

胆管疾病诊断方法:诊断要点为肝外胆管管径正常值的测量。

肝外胆管管径正常标准为≦6mm。目前国际上采用的统一标准为7~11法则,即≧7mm提示轻度扩张,≧11mm提示梗阻。

胆管轻度扩张分类

胆管疾病:结石、早期癌、良性肿瘤、蛔虫、感染、Caroli病、出血、乳头部良性狭

窄、医源性损伤、吻合口狭窄

胆囊疾病:结石、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周围脓肿、胆囊切除后

其他疾病 : 胰腺炎、胰腺囊肿或肿瘤、十二指肠重度溃疡、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乳头或周围淋巴结结核、外压病变

高龄者:60岁以上

胆管轻度扩张分为病理性、代偿性或生理性。

判断胆管轻度扩张病理意义的附加方法:腹压法

患者深吸气,用探头压迫胆管扫查

脂餐法

食两只油煎鸡蛋,45-60分钟后复查 利胆法

利胆剂肌注,15-50分钟后复查

梗阻病因判断 :

最常见的是胆管结石,其次为胰腺癌、壶腹癌及胆管癌,约占90%以上。

病因诊断的主要环节是结石和肿瘤的鉴别。

结石和软组织肿瘤的鉴别

结石多呈形态较规整的强回声团,后方有声影,与管壁分界清楚,脂餐后或改变体位可见移动,胆管壁平直完整。

软组织肿瘤多为等回声或弱回声团,形态不规整,后方无声影,无移动性,与管壁分界不清、无界限或管壁高回声线残缺、不平整。其它检查方法:PTC(经皮经肝胆道造影);CT;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镜检查

临床价值:超声诊断已被公认为胆道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检查目的 :

1、肯定胆道疾病的存在及其性质;

2、排出胆道疾病,缩小临床鉴别诊断的范围。

胆囊结石诊断准确率95%以上;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约60-90%,肝内胆管结石检出率多在95%以上。

临床价值

1、对胆囊炎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估计严重程度;

2、化脓性胆管炎病情危重,能迅速作出诊断;

3、超声能早期准确诊断硬化性胆管炎。

4、清楚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和附着囊壁的改变;

5、对胆囊癌诊断的准确率达63.5%—82%;胆管癌上段及肝门附近准确率90%,下段胆总管60%—80%。

6、容易发现先天性胆囊异常,同时还可以发现并发的胆系疾病;

7、肝外胆管有无合并结石或继发感染等,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8、胆道蛔虫病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超声显像是诊断本病最简便而准确的有效方法,能对95%以上的病例作出可靠诊断。

9、对胆管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病因诊断符合率为73%-81%。对黄疸的鉴别有重要价值;是无创性诊断胆管梗阻的理想方法。

1、胆道疾病的典型声像图特征?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要点?

3、胆道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4、阻黄的常见病因?鉴别要点?

掌握胰腺、脾脏的超声解剖及正常声像图;

掌握胰腺、脾脏疾病典型声像图表现及临床价值; 熟悉胰腺、脾脏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了解胰腺介入性超声的应用。

第十一章

腺(Pancreas)胰腺位于腹膜后,前方有胃肠道气体干扰,后方有脊柱的影响,较难获得清晰的图像。胰腺本身并没有清晰的包膜,回声较强时与周围脂肪组织不易区别,因而常影响超声对胰腺疾病的诊断率。

胰头:埋在十二指肠弯内,上方是门静脉及肝动脉,前方及右侧为肝脏,右前方为胆囊,后方为下腔静脉。

胰颈: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前方是胃幽门,后方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的汇合处。胰体:前方有胃、小网膜囊,后方腹主动脉。

胰尾:位于脾静脉的前方,前方为胃,胰体向的左延伸部,末端直达脾门。胰管:位于胰腺实质内,从胰头至胰尾贯穿整个胰腺。分主胰管及副胰管。

正常声像图

胰腺形态分为三种:蝌蚪形

44%;

哑铃形

33%;

腊肠形

23% 胰腺的切面与毗邻:横切扫查;纵切扫查;斜切扫查

胰腺周围的大血管标志: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 脾静脉;

肠系膜上动静脉

胰腺回声:正常胰腺实质的回声强度较正常肝脏稍强或相似,内部回声呈均匀、细小光点。

与周围脏器回声作相对比较

肾窦回声>胰腺肝>脾>肾实质回声

老年人胰腺组织萎缩而脂肪结缔组织和纤维组织增加,胰腺回声增强; 肥胖者脂肪侵润引起腺体回声增强。

胰腺大小测量:前后径(厚度)反映其大小的改变较为准确实用。测量标志: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胰头

腹主动脉的前方测胰体 主动脉或脊柱左缘测量胰尾 胰腺实用正常值

胰腺疾病

胰腺良性弥漫性病变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良性占位病变 胰腺囊肿 胰腺囊腺瘤

胰岛细胞瘤

胰腺恶性肿瘤

胰腺癌 壶腹癌

1、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水肿型占90% 出血坏死型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2、胰腺囊肿

(Pancreatic Cyst)

真性 :先天性、潴留性、寄生虫性和

增生性

假性(多见):炎症、外伤

3、胰腺癌

(Pancreatic Carcinoma)

胰腺癌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发生在胰头占75%,体、尾部约占25% 直接征像 间接征像 一块四管征

位于胆总管壶腹部,肿瘤来自主胰管末端、胆总管末端或十二脂肠乳头部。

声像图表现 癌瘤较小,位于胰头及下腔静脉之右侧; 内部回声多数增高;

胰头正常,有时可见胰头内胆管扩张,管内可见肿瘤回声; 胆管扩张较重,但胰管扩张相对较轻。

胰头癌与壶腹癌的鉴别要点

超声观察

胰头癌

壶腹癌

肝内外胆管扩张

中度或重度

轻或中度

肿瘤回声

减弱

增高

下腔静脉

受压

正常

胰头

肿大

正常

胰管扩张

中度或重度

轻度 胰腺超声的进展

介入性超声 超声内镜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三维超声

胰腺肿瘤彩超应用

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方法胰腺肿瘤性病变的实用价值在于诊断胰腺癌与周围血管的侵润; 胰岛细胞瘤多血管性肿瘤、胰腺周围的动脉瘤、假性囊肿内突起动脉的鉴别

临床价值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超声显像有助于与其他急腹症如上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肠梗阻等的鉴别,能够提示或除外某些疾病;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符合率为89.2%;可作为作为胰腺炎疗效的评价手段 临床价值

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较困难,超声能显示胰腺的形态结构,其诊断符合率为80%,不如CT,但对假性囊肿和确定伴发的结石较准确;

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灵敏性较高,为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临床价值

胰腺假性囊肿多为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症; 较大的囊肿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

临床价值

对胰腺癌的诊断正确率83%—92%;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胆总管扩张早于黄胆的出现,应用超声筛选,注意胆总管径线是否扩张,可早期发现胰腺癌。第十章

脾(Spleen)

10.1 脾超声解剖

10.2 超声扫查方法和正常声像图

10.3 脾超声测量和正常值

10.4 脾疾病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淋巴细胞和网织内皮细胞系统的功能,在全身发生感染和血液性疾病、肝脏疾病时,其大小形态变化可反映上述病变的程度,并提供相关信息。脾脏的超声解剖

脾脏多呈橘瓣形,分隔面和脏面、前后缘、上下端。脏面的脾门有脾动、静脉及神经淋巴管出入;前缘有2-3个切迹。

脾位于腹腔内左季肋部后外侧,前方与胃底相邻,后方与左肾相贴,下与结肠脾曲相接,脾门部与胰尾部相连。正常脾静脉内径5-8mm,脾动脉管径4-5mm。正常声像图

脾外形及轮廓 脾实质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正常脾脏断面略呈半月形,长轴与左第10肋平行。

正常脾脏被膜轮廓清晰,表面光滑整齐,前缘可探及脾切迹,外侧缘呈弧形,突向隔肌;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

脾实质呈弥漫均匀细点状弱回声,回声强度常稍低于正常肝组织。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脾门处显示脾动、静脉彩色血流及脾内较大血流。

脾超声测量及正常值

脾径线测量

厚径 < 4cm 长径 8—10cm 宽径(5.44±1.55)cm 脾面积测量和容积测定

0.8长径厚径

(正常值<36—38cm2)简易测量法

长径≦10cm,厚径≦4cm 需参考患者的性别、身高及脾脏厚度综合判断。

弥漫性脾肿大(Diffuse Slenomegaly)脾囊肿(Splenic Cyst)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脾淋巴瘤(Splenic lymphoma)

脾外伤(Splenic Trauma)脾梗塞(Splenic Infarction)脾结核(Splenic Tuberculosis)脾脓肿(Splenic Absces)

脾肿大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等)

慢性感染(慢性肝炎、粟粒性结核、疟疾、血吸虫病等)

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门脉血栓形成等)和脾静脉阻塞综合征 脾肿大病因

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代谢性疾病(高-雪病、糖原沉着病等)

结缔组织疾病(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脾肿大程度的分类

轻度 中度 重度

脾肿大超声分型

感染性脾肿大(“软性”脾肿大)充血性脾肿大

增生性脾肿大(“硬性”脾肿大)

脾肿大病因及声像图表现 274-275页(表10—1)

鉴别诊断

腹膜后巨大肿物

左叶肝脏巨大肿瘤或肿大 左肾肿物

脾下垂和游走脾

临床价值

超声有助于迅速诊断弥漫性脾肿大及其程度,有助于与左上腹部其它肿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超声检查无放射性辐射,操作方便、实用,成为影像学检查中的首选方法。

脾囊肿

真性和假性两类 单纯性脾肿大 表皮样囊肿 脾包虫囊肿 假性脾囊肿

脾肿瘤

脾血管瘤 脾淋巴瘤

脾破裂原因

外伤性 自发性 医源性

类型

真性脾破裂 中央性脾破裂 包膜下破裂

声像图表现

迟发性脾破裂

外伤后48小时至数日,因病人活动或用力过度,可在发生被膜破裂出血。称“迟发性脾破裂”。因此对无临床症状及出血征像的病人应密切随访复查。

脾梗塞原因

心瓣膜病的赘生物 附壁血栓脱落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声像图表现

脾肿大

急性期脾梗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 陈旧性脾梗塞

为全身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的一部分。

临床价值

超声有助于迅速诊断弥漫性脾肿大及其程度,有助于左上腹其它肿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超声检查无放射性辐射,操作方便、实用,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提示多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增生性及某些代谢障碍所致的脾肿大。

超声检查是脾囊肿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方法,可提供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信息;

彩色多普勒超声还有助于确定或除外 与脾囊肿的少见病—脾动脉瘤; 超声引导下穿刺对较大的囊肿可进行 治疗。

临床价值

脾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约1/3的 病人患者并无明显的脾肿大,易漏诊。超声能提示脾内部局限性的低回声病变,有助于诊断;

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学活检可获得病理 诊断依据。

临床价值

超声检查可迅速显示腹盆腔内有无积液,有助于脾外伤的诊断并确定其类型;

对无临床症状及出血征象的病人应密切随访,以防在外伤后经过一段时间(48小时或数日),因病人活动或用力过度,可再发生被膜下破裂出血;对暂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超声可作为随访的手段。

脾梗塞的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有 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诊断不难,超 声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 法;

对于接受导管术和有栓塞病史的患者,需提高警惕。

脾结核的声像图无明显特征性表现,不易与脾脏其他局限性病变鉴别; 确诊需由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临床价值

脾脓肿早期未液化时,声像图无特异性表现,超声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脓肿形成后出现典型液性占位性病变特征,诊断无困难; 超声引导下穿刺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思考题

1、胰腺的血管定位标志是哪些?

2、胰腺假性囊肿及胰腺癌的好发部位

分别是?

3、胰头癌与壶腹癌的鉴别要点?

4、脾肿大的病因及声像图表现?

第五章 心脏(Heart)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正常M型、切面超声心动图,多谱勒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声像图特点; 熟悉心脏功能的超声测量指标及正常值;

了解心脏超声解剖,声学造影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

超声心动图

(Ultrasonic Cardiogram,UCG)

是研究心脏结构的形态、走向、空间关系、活动情况及血流状态的科学。

造影超声心动图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三维超声心动图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四维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

超声心动图已成为诊断各种心脏 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中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被誉为 80年代的非侵入性心血管造影。

第一节心脏超声解剖

心脏位于胸腔内纵膈的前下部,其前方是胸骨体及第2~6肋软骨。两侧是肺与胸膜,前方大部分被肺与胸膜遮盖,仅下部有一三角形区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4~5肋软骨相邻。

心脏前面大部由右心室和右心房构成,左侧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心脏的长轴由右上指向左下,短轴则由左上指向右下。

主动脉发自左心室,向右前上方行走。肺动脉起至右心室,向左后上行,位于肺动脉的前方,发出5cm处,在主动脉弓上方分叉为左右肺动脉。

心包是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后者又分为脏、壁两层,其间的狭窄腔隙为心包腔,内含20~30ml浆液起润滑作用。

成人常用2.0~3.5MHz的探头,儿童和瘦小者可适当提高频率。探头类型选用 扇形或相控阵探头。

探头的放置部位

胸骨旁位 心尖位 剑突下位 胸骨上窝位

二维超声心动图

是应用多晶体发出的多声束或单晶体声束加快机械扫描器对心脏与大血管探查所取得的切面声象图,对观察心脏结构与心壁各部分的运动功能更为直观。

心脏切面

心脏前后位长轴观(粉红色)心脏前后位短轴观(绿色)心尖水平位长轴观(黄色)

室间隔膜部与主动脉前壁相连,二尖辩前叶与大动脉后壁相连。左室长轴观

自前向后依次为右室前壁、右窒腔、前室间隔(室间隔的前部)、左室流出道和左室腔、二尖瓣前后叶及其腱索与乳头肌和左室后壁。于心底部分则为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主动脉辩和左心房。

心底部自前向后分别为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及左心房,正常三者内径基本相同。

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右室前壁、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左室流出道、左室流入道(二尖瓣前、后叶及腱索)。心尖部自前向后依次为室间隔、左室腔及左室后壁。

1)右室流出道:评价右窒流出道有无狭窄、扩大等。

2)主动脉根部:评价主动脉根都病变,包括有无管壁增厚、夹层,管腔扩大、狭窄;窦部扩大、瘤样膨出或破口;瓣叶(右及无冠瓣)增厚、纤维化或钙化、赘生物、脱垂、梿枷样运动、开放受限或关团不全等,并可分别测量瓣环、窦部、嵴部及开主动脉径,3)左心房;观察并测量左心房大小、左房内有无血栓、肿瘤、隔膜、左房下后方冠状静脉窦有无扩大,后方异常管道结构(肺总静脉)。

4)右室前壁:评价右室前壁有无液区(心包积液),心室壁有无增厚、右室腔大小。

5)室间隔:测量室间隔厚度(肥厚或变薄)及运动幅度(减弱或不运动)、回声;室间隔中都连续中断(肌部间隔缺损),上部与主动脉前壁连续中断(膜周或嵴下型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于室间隔上(法洛四联症或永存动脉干),心尖部室间隔连续中断(室壁穿孔)等。

6)左室腔及左室后壁:测心腔大小、后壁厚度及运动幅度、观察心腔形态,有无心尖圆钝(扩大)、室壁膨出(室壁瘤)及附壁血栓等。

7)二尖瓣及瓣器;观察二尖瓣叶的厚度、回声强度弹性、开闭活动、有无增厚、钙化、赘生物等异常,键索有无增厚、粘附着于室间隔等,二尖瓣前叶根部与主脉后壁的纤维连续是否正常,有无肌性连续(右室双出口、大血管转位)。

正常值

①主动脉内径:胸旁左室长轴切面,收缩末期径,环部前后径为1.6-2.6cm,窦部为2.4-3.9cm,主动脉窦上(嵴部)为2.1-3.4cm,升主动脉为2.2-3.4cm,主动脉弓径为2.2-2.7cm。②左房内径:前后径(收缩末期径、主动脉窦后方垂直距离)为2.4-3.3cm。③右室内径: 前后径(舒张末期径,腱索水平测)为2.0cm 以下 ④左室内径:前后径(腱索水平):舒张末期为3.7-5.2cm;收缩末期为2.3-3.6cm。⑤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9.4士0.9)mm。⑥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9.4士0.8)mm。

系超声束与心脏长轴垂直所作的横切面。根据探查平面的不同高度,由心底向心尖可分别探到以下切面。心底短轴观

显示主动脉根部横切面,其中有三个随心动周期开放与关闭的半月瓣,舒张期瓣膜关闭呈“Y”字型关闭线,主动脉根部后方为左右心房,中间有房间隔。还可显示肺动脉及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及三尖瓣

应用范围

1)测量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径,评价肺动脉有无狭窄或扩大。

2)测量肺动脉瓣环径,观察肺动脉瓣开、闭运动,评价有无狭窄(法洛三联症、四联症等)、闭锁(肺动脉闭锁、假性共干等)。3)观察主、肺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

4)测量右心室流出道内径及前壁厚度,评价有无狭窄、扩大及增厚,有无异常结构(隔膜、下移的三尖瓣或肿瘤)。

5)观察主动脉瓣叶数目(二瓣或多瓣畸形),厚度及三个瓣叶的关系及交界处有无粘连,瓣叶有无狭窄及关闭不全。

6)观察主动脉窦病变(主动脉窦瘤或窦瘤破裂)。

7)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有无病变(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扩大、狭窄或闭塞)。8)观察右房大小及三尖瓣有无病变(狭窄、关闭不全、Ebstein 畸形、三尖瓣闭锁)。正常测值

1)右室流出道径(自室上嵴至流出道前壁垂直距离):舒张末期为1.9-2.5cm。2)主肺动脉径(胸旁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瓣上1cm 处):舒张末期为1.5-2.5cm。3)肺动脉瓣环径为1.1-2.2cm,右肺动脉径0.8-1.6cm,左肺动脉径l.0-1.4cm 二尖瓣水平短轴观

可见二尖瓣菲薄纤细,前后叶镜向运动,于舒张朋呈鱼口样张开,有足够的开放面积,收缩期关闭。左室呈圆形,于收缩期呈一致性向心性收缩。

乳头肌水平短轴观

可显示左室腔内约在时钟3和8点的位置上二个突起的前外侧与后内侧乳头肌,于收缩期随心壁增厚而增厚。

1)正常结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图右侧依次显示左室前壁、侧壁、后壁,中部为室间隔。右前方为右室前壁、右室腔及右室后壁。2)此切面选用范围:

①测量左室腔径(前后及左右径),评价左室大小,观察左室壁厚度及室腔形态(正常左室腔呈圆形),腔内显示乳头肌上缘或键索。

②右室腔大小、位置及形态,有无扩大、转位。

3)正常测值:左室横径舒张末期为3.3-5.3cm,收缩末期为2.4-4.2cm 心尖短轴观

可探及规则协调的向心性收缩与舒张的圆形图像即左室心尖部

心尖四腔观

超声束由心尖向右上心底方向作额面扫查时,可显示左右心室、左右心房、后室间隔与房间隔和二组房室瓣即二尖瓣与三尖瓣。

心尖在图像上,心室在上方,心房在下方,还可看到肺静脉引流人左心房。

应用范围 1)观察与测量心室及心房大小及形态;

2)观察房、室间隔连续情况;

3)观察室壁厚度及运动、有无局部运动异常(心肌缺血、梗死)或膨出(室壁瘤);

4)观察二尖瓣与三尖瓣数目、形态及开闭情况,测量两隔叶根部附着位置间距离(Ebstein);

5)观察心腔内有无肿物(附壁血栓或心内肿瘤)及其附着位置、大小、活动情况; 6)观察三条(左上、左下、右上)肺静脉是否均回入左房(肺静脉异位引流); 7)左心房内有无隔膜(三房心); 8)评价心功能

正常测值 

①左室长径:舒张末期为7.0~8.4cm,收缩末期为5.0~6.4cm。

②左房内径:上下径为3.1~5.3cm(收缩末期,二尖瓣环联线中点至左房顶部),横径为3.0~5.3cm。(收缩末期,心房中部)。

③右室内径:横径为2.5~4.2cm(舒张末期径),长径为5.8~7.8cm(舒张末期径)。④右房内径为3.4~4,9cm , 横径为2.9~4,5cm(心尖四腔切面,收缩末期上下径)。

心尖五腔观

在心尖四腔观的基础在图像上,将探头略向心底部上抬可同时显示左室流出道与主动脉根部称心尖五腔观。

心尖两腔观

在四腔观位置上,将探头旋转90度,即可获得此图像,显示左房与左室。

M型超声心动图

是指超声以光点辉度显示心脏与大血管各界面的反射,本质为一维超声。

在其X轴偏转板上加慢扫描系统,使代表界面反射的前后跳动的光点顺时间而展开,其轨迹在示波屏上形成曲线,称超声心动图曲线。

可取得心脏大血管的径线、搏动幅度、瓣膜活动度及心功能或血流动力学数据。

心尖波群

曲线依次代表右室前壁、右室腔、空间隔、左室腔、后乳头肌及左室后壁。此区通常不作为特殊测量的部位。心室波群

此区由右室前壁、右室腔、空间隔、左室腔与左室后壁组成。该区系测量左室腔内径,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与搏幅的标准区。

二尖瓣前后叶曲线

左室腔内有二尖瓣前后叶曲线,前叶曲线呈“M”样,后叶似“w”样曲线,与前叶呈镜向运动。此区主要用于测量右心室内径及观察二尖瓣前后叶的运动关系。

二尖瓣前叶曲线

正常人为双峰,曲线上各段依次为A、B、C、D、E、F、G。

声束依次通过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流出道、二尖瓣前叶与左房后壁。此区主要测量二尖瓣搏幅及左室流出道的宽度.

心底波群

由前至后声束依次通过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和左心房。此区主要测量主动脉瓣搏幅及主动脉和左房的宽度。

主动脉根部曲线

两条明亮且同步的活动曲线

上线代表右室流出道后壁与主动脉前壁 下线代表主动脉后壁与左房前壁

两线收缩期向前,舒张期向后,多数可 见重搏波

主动脉瓣曲线

两线之间可见六边盒样结构的主动脉瓣活动曲线 右冠瓣及无冠瓣

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曲线分离出称K点,心脏舒张期主动脉瓣关闭,前后两条线闭合此点称G点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是利用超声反射的频移信号组成灰阶频谱和图像,提供心血管系统的血流信息,结合二维超声提供的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信息,为心血管疾病无创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原理

当声源与接受器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接受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发射的频率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频率的改变称为频移(frequency shift),此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

在人体心脏内,心壁、瓣膜及血液均可产生多普勒效应。

血液中的红细胞是很好的散射源。类型

脉冲多普勒(PW)连续多普勒(CW)彩色多普勒(CDFI)组织多普勒(TDE)血流多普勒的分析

血流时相 血流方向

血流速度与彩色辉度

频谱离散度与多彩镶嵌图像 血流范围

临床应用

探测血流状态(层流、湍流、涡流)探测血流速度 测量血流容量 估测压力差

狭窄瓣口面积测量 判断反流与分流

由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和左室流入道组成左室流入道血流。主要在心尖四腔、五腔和二腔观切面中观察。

整个左室流入道血流均成红色血流。左房内红色血流持续整个心动周期,而二尖瓣则仅在收缩期可见。

二尖瓣口血流呈双峰图形,前峰出现于舒张早期的左室快速充盈期,以后逐渐减慢。至舒张期心房收缩而产生第二峰(后峰),与二尖瓣前叶M型曲线一致。

因声束与二、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口的血流几乎平行,血流显像较好,舒张期血流经二、三尖瓣流向心室,朝向探头呈红色.收缩期则有一股蓝色血流背离心脏流向主动脉。

心尖探查时,左室流出道的血流于收缩期背离探头而去,频移向下,可记录到零线下的狭带形降支与升支曲线。

右室流入道血流与左室流入道相似,呈红色血流,只是三尖瓣口血流较二尖瓣口暗淡。

右室流出道于收缩期呈兰色血流,舒张期无血流信号。

右室流出道血流与主动脉瓣口的血流显像很类似、因肺循环具有低压、低阻力的特点,所以曲线较圆钝,流速峰值较低,出现也较迟。

心脏功能的超声测量

(Heart Function)心脏收缩功能的测定

心脏舒张功能的测定

M型超声心动图指标

左室后壁运动幅度(PWE)0.9~1.4cm 室间隔运动幅度(IVSE)0.4~0.8cm 左室短轴缩短率(FS%)30% 下限25%

左室后壁增厚率(ΔT%)大于30%

室间隔增厚率(ΔIVS%)大于30%

射血分数(EF%)45%~75% 每次搏出量(SV)35~95ml 每分输出量(CO)3~6L 心脏指数(CI)2~3L

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

声学定量技术(AQ)可自动分析

左心室面积或容积变化

通过分析血液和心肌组织的背向散射积分,计算机实时地勾划出心内膜轮廓,自动计算心腔容积等一系列参数,从而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心内膜的勾划是根据组织返回的能量信号而显示,在二维图中用手动描划更为准确。面积时间曲线和面积变化率(dA/dt)容积时间曲线和容积变化率(dV/dt)

自动计算出心脏容积、心输出量和射血分数等有关心功能参数。

彩色室壁动态显示技术(CK)

是以彩色编码显示心动周期中室壁运动幅度的一种声学定量方法。

将心内膜的位移逐帧进行彩色编码,获得对应于每个心动周期各不同时相的彩色显示。通常以橙色表示收缩期的开始,至收缩末期逐帧显示的彩色顺序为橙—黄—绿—蓝。

左室舒张功能

M型

二尖瓣前叶EF斜率(MVV)二尖瓣—室间隔间距(EPSS)二维(声学定量技术AQ)脉冲多普勒(主要方法)

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Vmax)二尖瓣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Vmax)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室舒张早期减速时间(EDT)

肺静脉血流 返流速度(AR)组织多普勒(DTE)轻度(心肌松驰减慢)E/A <1IVRT EDT延长>200ms,PVs>PVa,PVa 正常或加深

中度(+心肌顺应性下降)E/A>1(假正常)

IVRT EDT 缩短, PVs

35cm/s 重度(心肌顺应性严重降低)E/A>2, EDT<150ms,PVs降低,明显小于PVa

超声心动图的发展

80年代以来,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主要表现为超声仪器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超声诊断仪器从最早的A型(一维)发展到B型(二维)再发展到三维和动态三维(四维)。

90年代以来超声仪器的新发展使图像的质量明显提高。谐波成像技术亦使二维图像的质量有了很大的飞跃。频谱和彩色多普勒测量低速血流的灵敏度有极大提高,多普勒技术还用于观察组织运动情况,即多普勒组织成像。

探头的小型化、微型化进一步深入到体腔内和手术中乃至血管内。

超声造影剂发展到观察心肌和器官灌注情况,可望进一步发展到利用微泡包裹药物在靶组织部位将微泡用超声打破,使药物释放以达到局部给药治疗的目的。

声学密度定量分析技术、彩色室壁运动技术、计算机自动边缘检测技术、背向散射技术等进一步使声学定量技术得到了完善。

解剖M型克服了传统M型超声心动图的缺点。

负荷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价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

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成像为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无创性检测手段。

组织多谱勒超声心动图

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issue Doppler Doppler echocardiogrhy,TDE),又称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系一种较新发展的室壁运动分析技术。

原理和应用

是通过减少总增益并使用低通滤波器,删去来自血流运动的信号,提起来自组织运动的信号输送到自相关和速度计算模式中进行彩色编码,通过数模转移器,以而二维和M型等形式,将心脏室壁运动的信息实时展现在荧光屏上。

多普勒组织速度图(DTV)是对室壁运动的速度快慢及方向进行彩色编码。将朝向探头方向运动的速度信息编码成暖色。运动速度由低到高依次被编码成红色、橙色和白色;背离探头运动的心肌被编码成冷色,运动速度由低到高依次被编码成蓝色、浅蓝色和白色。无色表示无心肌运动。

多普勒组织能量图(DTE)是对心肌组织反射回来的多普勒信号强度(振幅)的显示。以多普勒信号振幅的平方值表示能量。频率曲线,将曲线下的面积进行彩色编码,形成二维彩色心肌组织运动的图像,即能量图。多普勒信号强度与心肌内反射体的数量有关,而与多普勒的频移值大小无关。因此,能量显示方式不受心肌运动的速度和角度的限制

DTI能量图主要用于识别心肌多普勒信号的强度和范围,在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根据能量信号的强弱,有助于观察心肌造影剂的分布,从而了解心肌的灌注状态。

多普勒组织M型

(Doppler tissue M-mode)是把心肌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用彩色M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彩色编码的原理与彩色二维DTI相同,它利用M型描记的高帧率提高心肌运动速度的时间分辨率,把心动周期不同阶段心肌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表示出来。

图示左室短轴切面DTI-M型可见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色彩变化,能精确反映出室壁运动的时相和方向的变化。多普勒组织脉冲型

是把心肌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用脉冲形式表现出来,把心动周期不同位置和不同阶段心肌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表示出来。并可进行定量分析。对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进行评价。

造影超声心动图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心肌对比声学造影

1984年Feinstein首次报导采用声振的方法制作声学造影剂,将人血白蛋白进行振荡,产生小而稳定的气体微泡,并且能够顺利通过肺循环毛细血管网进入到左心室,开创了新型超声对比造影剂的时代。

造影剂的微气泡直径为2-8um,且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其载体溶液要有很好的渗透性,粘稠性和适当的表面张力,并与人体渗透压相似,使微泡在人体中能够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利用二次谐波等成像技术,超声心动图探查,记录造影剂依次出现在心室和心肌内的充盈情况。

二次谐波心肌对比造影

静脉注射造影剂利声显,利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加触发激动,超声心动图探查,四幅图像分别是造影前、右室、左室和心肌内的造影剂进入情况。

静脉注射利声显后造影剂出现的顺序是:右房、右室、左房、左室,最后充满心肌。

能量对比心肌造影

能很好地勾画出心肌灌注的轮廓,本图为正常人经静脉注射利声显,应用能量条件,采用T波4:1间歇式触发,完整清晰地显示心肌灌注的图像。

左室对比谐波造影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明显增强了彩色多普勒信号,完整地勾画出左室的轮廓。

采用相干成像技术实时心肌造影,克服了间歇触发显像的缺点。实时超声对比造影成像。图为注射声学造影剂后心肌灌注和闪烁全过程。

心脏瓣膜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肌病及心包积液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肿瘤及心内异常回声 高心病及肺心病

第三节 心脏瓣膜病

(Valvular Heart Disease,V H D)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心脏瓣膜病超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诊断价值 熟悉心脏瓣膜病变的病理、血流动力学及临床表现 了解瓣膜病进展、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脱垂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一、二尖瓣狭窄

(Mitral Stenosis ,MS)

MS是心脏瓣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和老年人。

发病率 95%—98% 病理

隔膜型

漏斗型

(常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血流动力学特点

左房血流受阻→左房压↑(左房扩大、血栓)

肺循环阻力↑(肺动脉高压)

右心负荷过重↓(右房室大)临床表现

中度以上时开始出现明显症状

重度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

重要体征

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超声检查

检查方法

声像图表现

声像图表现 切面超声心动图 M型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切面超声心动图

主要观察切面左室长轴观、心尖四腔观和二尖瓣水平短轴观。观察瓣膜形态及功能改变、房室大小。左室长轴观

主要观察二尖瓣前后叶活动 主动脉瓣

右室、左室、左房等结构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叶回声增粗、增强;

后叶随前叶同向运动,还可有腱索增粗、缩短等改变

二尖瓣狭窄

瓣尖粘连辩体活动尚可时,二尖瓣前叶于舒张期呈气球样向左室流出道突出,圆顶状(dome)运动,失去正常的柔软度及二次开放运动

心尖四腔观

主要显示二、三尖瓣 左右房室

二尖瓣口短轴观

主要观察二尖瓣口开放关闭情况 测量瓣口面积

二尖瓣水平短轴观显示二尖瓣开放面积缩小

M型超声心动图

主要观察二尖瓣前叶及前后叶曲线 心底波群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前叶于舒张期呈“城墙样”改变

舒张期二尖瓣后叶与前叶同向运动 二尖瓣曲线回声增粗,反光增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观测二尖瓣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计算二尖瓣瓣口血流速度、压差及二尖瓣口面积等。

彩色血流显像示经二尖瓣口多色镶嵌型彩色湍流.似喷泉样

瓣口面积测量

二尖瓣口短轴切面

二尖瓣血流频谱

压力降半时间

(pressure half time , PHT)

狭窄程度 轻度1.5—2.0cm2 中度1.0—1.5cm2 重度<1.0cm2 极重度<0.5cm2

肺动脉压估测方法

肺动脉收缩压(mmhg)三尖瓣返流压差+右房压 肺动脉舒张压(mmhg)肺动脉瓣返流压差+10 平均肺动脉压mmhg=79-0.45AT

90-0.62AT 肺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AT)

肺动脉收缩压

三尖瓣返流速度为3.02m/s 压差(PG)36.5mmHg+10mmHg=46.5mmHg 如无肺动脉狭窄,此压力可代表肺动脉收缩压。

肺动脉压正常值

PAPs

18-30 mmhg PAPd

6-12 mmhg PAPm

10-18 mmg 肺动脉压力程度(单位mmhg)

轻度

中度

重度

MPAm

21-30

31-50

>50

PAPs/BPs 0.25-0.45

0.46-0.75

>0.75

PAPs

30-49

50-70

>70 诊断要点

左房增大,肺静脉增宽

二尖瓣增厚,回声增强,瓣叶活动受限,瓣口明显减小,舒张期瓣体呈气球样向左室流出道膨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舒张期二尖瓣口五彩射流束。频谱多普勒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连续多普勒测量跨瓣压差增大,二尖瓣口面积减小。

鉴别诊断

与二尖瓣血流量增多的疾病鉴别

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二尖瓣口面积减小的疾患

主动脉瓣反流

左房粘液瘤

舒张期在二尖瓣前叶曲线的下有云雾状或线点状异常回声,收缩期消失,而出现在左房; 二尖瓣前叶曲线呈城垛样改变,但曲线纤细,回声也不强,前后叶仍呈镜向运动。左心房稍增大。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可见到一异常回声团往返于左房和二尖瓣口之间,舒张期由左房坠入二尖瓣口,收缩期又返回左房。

临床价值

超声心动图对MS诊断正确率达100%。

定量诊断

包括二尖瓣面积、血流速度和跨瓣压差。

对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二、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

MR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为风湿性心脏病占34%,多合并狭窄;此外有二尖瓣脱垂、腱索断裂等

病理

正常二尖瓣关闭取决于瓣环、瓣叶、乳头肌和左室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这些结构的任一异常均可导致MR。血流动力学

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液返流→左房血容量↑

左房压↑左房大

左室扩大

左心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重要体征

心尖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二尖瓣脱垂

心尖部喀喇音后的收缩期杂音 超声检查

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 确诊 切面及M型超声心动图

对二尖瓣返流缺乏特异性,可观察 二尖瓣结构及心腔大小的变化,对返流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检查方法

主要选用左室长轴观、心尖两腔观和心尖四腔。观察房室腔大小、二尖瓣叶、腱索、乳头肌情况。

彩色多普勒观测左房内异常返流束。

声像图表现

切面超声心动图 M型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脱垂

(Mitral Valve Prolapse,MVP

二维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形态松软稍肥厚、增大、运动活跃;

二尖瓣前后叶收缩期接合异常,于收缩期瓣叶向左房脱出并超过瓣环线; 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室高容量。

M型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前叶CD段于收缩期有吊床样下垂;

当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时有左室高流量改变:即二尖瓣前叶、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搏幅增大,还可有左房、左室增大。

心底波群可见左房内可见返流血液冲击左房扩张形成的C凹。

彩色血流显像示左房内收缩期以蓝色为主的多色镶嵌型彩色返流束。

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时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在左房内可探及收缩期宽带湍流。

二尖瓣返流程度半定量诊断

异常返流束长度法

异常返流束面积法 1.5cm

2轻度返流

1.5~3cm2

中度返流

3.0~4.5cm2

中~重度返流

大于4.5cm2

重度返流

返流束面积与左房面积比值法

20%

轻度返流 20%~40%

中度返流 大于40%

重度返流

诊断要点

左房、左室扩大,室壁运动增强。二尖瓣活动幅度增大。

二尖瓣脱垂时可见说收缩期瓣叶脱入左房,CD段呈吊床样改变。严重二尖瓣病变所致关闭不全时,CD段可呈水平状双线结构。

多普勒超声检查于二尖瓣左房侧测及返流。

鉴别诊断

左房、左室增大疾患 舒张期返流 生理性返流

临床价值 病因确定

确定是否存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区别生理性与病理性返流,并可进一步半定量及定量MR的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单迅速等优点,为首选方法。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病理

血流动力学特点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血液返流入左室

左室负荷↑

左室容量↑ →左室扩大

临床表现

体征

胸骨左缘三、四肋间舒张早期哈气样杂音

超声检查

主要选用胸骨旁左室长轴观或心尖两腔观,心底短轴观和心尖五腔观。M型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底波群、二尖瓣波群和心室波群。

彩色多普勒检查应注意左室流出有无舒张期主动脉瓣返流信号,并观察其方向和范围。连续多普勒检查应选用心尖五腔观,尽量减少取样线与返流束的夹角以获得满意的血流频谱曲线。脉冲多普勒应将取样容积置于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探测返流信号并进行多点探测以标测返流信号的范围。

诊断要点

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增大,开放速度增快,关闭时可见双线。左室增大,左室流出道增宽,室壁活动幅度增大。主动脉增宽,主波增高,重搏波减低或消失。

二尖瓣舒张期开放时可呈半月形,M型超声心动图可见舒张期扑动。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左室流出道内测及起自主动脉瓣的舒张期返流束。脉冲或连续多普勒可见正向的返流频谱曲线。鉴别诊断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常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或联合瓣膜病变,应注意详细分析,避免漏诊及误诊。生理性主动脉瓣返流特点

二尖瓣狭窄:在左室内或测及舒张期射流,射流方向与主动脉瓣返流束方向相似。二者鉴别要点见表5-2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可靠性已被公认,利用着这一技术不仅可观察心脏大小及主动脉的宽度,而且还可显示主动脉瓣口的结构,对其返流程度进行估测。多普勒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敏感性为88~100%,特异性为96~100%。对于无临床体征或无心脏形态变化的患者,多普勒超声成为唯一的诊断依据。对于返流程度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和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时心血管造影术比较,有良好的相关性。

五、联合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脏瓣膜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肌病及心包积液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肿瘤及心内异常回声 高心病及肺心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先天性心脏病,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临床价值; 掌握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及心包积液的定量

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熟悉心肌病变的分型、病理、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超声扫查方法与注意事项;了解限制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特点。

第五章

第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不同,儿童期高于成年者。近年来由于其他类型心脏疾患的控制与减少,先天性心脏病在所有心脏病的比例中已由第6位上升到第3位。随着心血管外科的飞速进步,绝大多数先心病已能通过手术治疗而获得痊愈或改善,因而对其术前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超声心动图能较全面地观察心脏形态的变化,探查各结构有无畸形,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的出现能清楚了解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观察心内血流提供直接依据,大大提高先心病的诊断率,并对于正确诊断病理分型、判断病变严重程度等有重要意义,也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

一、房间隔缺损

(Atrial Spetal Dfect,ASD)

ASD为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18%,女性较多见。

病理

分原发孔型与继发孔型。分四型

中心型(卵园孔型)76% 下腔型

12% 上腔型(静脉窦型)3.5% 混合型 8.5%

血流动力学改变

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右心容量负荷过重(右房室扩大)

肺动脉高压

临床表现 体征

胸骨左缘2、3肋间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超声检查

四个主要切面观可显示ASD 剑下四腔观(最佳切面)主动脉根部短轴观 胸骨旁四腔观(成人)心尖四腔观

切面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局部回声失落或中断(诊断ASD的直接征象)

剑突探查可见房间隔上或中部连续中断,有时可见缺损残端的飘动或房间隔瘤; 心尖或肋骨旁四腔观显示的房间隔连续中断可能为薄弱的卵团孔导致的回声失落,属于假象。

右心负荷过重表现

右房、右室及右室流出道增大;

室间隔呈异常运动;即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

右房、右室及右室流出道增大; 室间隔呈异常运动;即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系右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超声表现。

过隔血流

红色左向右分流 肺动脉内及三尖瓣口彩色返流

置取样容积于房间隔缺损处或缺损处右房侧偏右下,显示正向(左向右分流)湍流频谱。收缩早期持续至舒张末期,速度100cm/s左右。

超声对比造影

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右房内出现负性造影区 房水平右向左分流,左房内有造影剂。

诊断标准

切面超声心动图多个切面显示房间隔局部回声失落。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房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常伴有或不伴右心容量负荷过重表现

鉴别诊断

卵园孔未闭

肺静脉畸形引流

临床价值

二维超声心动图对1cm以上缺损有确诊价值,检出率可达100%。

1cm以下小缺损,右房、室扩大不明显者,回声失落显示不清楚者,可作多普勒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的敏感性约93%,特异性94%。彩色多普勒可直观显示过房间隔缺损口的分流血流,诊断迅速,特异性好。

二、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VSD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3%。

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2

1 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基本原则的意义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诊断学具有很大意义,但多媒体课件本身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它的作用和效果的发挥还取决于教师的应用。教师应遵循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才能以多媒体课件为有效手段,通过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通用性,既要适用于单机运行,又要满足局域网中文件服务方式下的本地运行要求。所配备的安装文件(Install或Setup)应允许用户指定安装路径。二是可控性,推荐以超文本结构作为课件中各学习单元之间的链接结构,提倡选用“按钮”和“热字”的形式作为控制链的出入口。要允许随时结束退出。对于一个内容丰富的大型课件,建议给出导航图。三是科学性,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准确,表述规范,文本、图形、动画、音像、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用合理,搭配得当,层次分明,屏幕设计清晰高雅,色调搭配适中,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注意引导式启发,防止简单的书本搬家和呆板的说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特性,不失时机地穿插学与教的信息交流。四是容错性,人机交互时的误操作或非界定操作,要有明确的错误提示,绝不可出现“死机”现象。五是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应配有课件的内容简介、作者联系信息、版权声明及在线帮助等,功能键的定义要符合大众习惯,操作键的定义要明确专一、杜绝二义性。以上几点内容主要是根据计算机自身的特点提出,也体现出多媒体课件与其他教材的区别。

2 在诊断学课件制作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在讲授诊断学时,教师应根据诊断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与制作,考虑是否需用课件,以及课件内容的多少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把握好原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在《诊断学》课件制作环节中的指导作用[3],一是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出课件要讲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不是课堂搬家,也不是书本搬家,而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依据以上设计原则在诊断学课件制作选题时,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抽象或过程复杂、难以口头表述,学生理解吃力、传统教学形式难以奏效且又适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并预计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追求像教科书一样的系统性,而应该尽量做到实用性和系列化,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为主要目标。二是拟定出课件将要采取的运行结构,以及每个知识点应采用怎样的手段、运用怎样的媒体(文本、图像、声频、动画、视频等)对其进行表现和陈述。这时我们就要以设计原则为依据,因为课件运行结构的设计,媒体手段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设计原则中的“科学性”、“可控性”进行确定的。如要制作一个课件《心脏的检查》,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就是根据《诊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出“心脏检查”这一章所要讲述的内容,制订出详细的框架,包括各级菜单、每个主题页、每个知识点和链接方式。把其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心脏的听诊”一节作为重点内容。根据设计原则的要求,在对其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决定对“心音的听诊”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表现:视频播放心音的产生机制及心脏瓣膜变化的影像,动画模拟出听诊正常心音及心音改变情况,并加以文字说明。这样我们得到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指导下一步的制作。

3 在诊断学课件“屏幕设计”和“制作”中的指导作用

在制作《诊断学》课件时要求简洁、大方,能够突出重点、难点,避免“华而不实”,对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的,或只需教师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内容,就无需使用课件,同时避免把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引向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这样的课件,使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为缺点,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因而,在“屏幕设计”和“制作”中的指导作用,我们应根据稿本设计方案,以“科学性”原则为指导,制作和收集各种素材,选择适当的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具体制作。在设计背景、控键、按钮和窗口时要多花时间,以便较好地体现“可控性”原则:主菜单连接到各章节。各章节的页面上又以按钮点按的形式再连接到每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讲述中又设置了相关的控键和热字。另外,为了体现“操作方便”的原则,课件运行可随时返回主菜单或上一页,按“F1”可随时获得帮助,按“Esc”可随时退出操作。同时,我们还注意了控键和按钮的大小、位置以及色彩。在课件页面的设计上注意了整体构图和色彩搭配等,尽量给使用者一个友善悦目、操作方便的界面。“屏幕设计”和“制作”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具体操作和实施的两个环节。这时我们要对程序进行仔细地设计和制作包括每一屏乃至每一个按钮、每一个菜单、每一个控键、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图标等。课件“设计基本原则”的通用性、可控性、科学性、容错性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这五点要求就应该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4 在诊断学课件“调试”和“成品”中的指导作用

制作课件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在《诊断学》课件“调试”和“成品”中的指导作用,经过以上的制作工作,我们得到了一个课件。但它还需要进行反复的调试和修改。例如,课件《心脏的检查》为达到设计原则中的“通用性”,经过最后调试和修改,在对整个课件打包时配备了安装文件(Install或Setup),并允许用户指定安装路径。同时,根据设计原则要求,为使课件有较好的“容错性”,我们增加了误操作提示框。这样经过一系列的设计与制作,我们最终就得到了一个成品课件。

5 结语

在《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每一个环境都离不开设计原则的指导。同时,也必须以教学要求基础,因为课件最终是服务于教学。所以不能只考虑某一方面,否则设计和制作出的课件不会是优秀的课件。最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要求是基础,设计原则是核心。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除了设计原则的要求和教学的要求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例如:技术上的具体要求,内容上的要求,艺术上的要求等。所以,要设计和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摘要: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和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应用于诊断学教学,其目的是改革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应该严格遵守基本原则,但要想制作出一个优秀的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还应该切实地贯彻其设计原则,并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诊断学课件,制作原则,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祖广.WTO:呼唤高等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2):75.

[2]李永伟,王春霞,裴东旭.CAI课件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3(13):13.

[3]唐小龙,江振友,刘小澄,等.改革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努力培养知识创新能力[J].广州医学院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32(1):64.

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一、超声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内容,超声诊断学与普通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CT诊断学、 MRI核磁共振成像学、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学、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学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1]。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的今天,超声诊断学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缺少的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其独有的无创性、无痛性、准确性、直观性、快捷性等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对超声诊断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日渐增多,但是医学影像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超声诊断学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例如:当前开展的课程仅有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超声诊断学课时占所有专业课课时不到百分之十五,比如超声诊断学的书近500页的课本,教学时数却不到一百学时,这样短的时间内,教学授课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只能走马观花,泛泛而谈。

2、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医学影像专业学生使用的超声诊断学相关的教材数量较少,比如介绍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超声三维重建、介入超声、血管内超声成像、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极少2。

3、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方法及手段相对比较单一,采用案例式、导学式、基于PBL、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也比较少。

4、超声诊断学的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对学生的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学生的操作动手技能、超声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不足。

5、超声诊断学双师型(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都相对不足,教师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都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思路

超声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种现状,应从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信息系统、先进的设备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为切入点,不断丰富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1、改变超声诊断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4+1”的培养模式:前四年学习基础课、公共课以及专业课,最后1年进行实习。该模式由于专业课学习与临床技能培训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而导致理论课与临床技能结合不够紧密,教学的效果欠佳。因为最后1年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还将面临就业的压力,有很多实习学生因准备就业以及要参加就业招聘或者公开招聘考试而导致实习的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为改变该现状,我们学校把医学影像本科专业“4+1”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3+1+1”的教学模式,即前3年学习基础课、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第4年所有的学生均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专业课学习,第5年才进行实习。该模式的亮点在于第4年集中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教学,方便学生接触临床,学生还可利用课余的时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加深学生对临床超声诊断工作的理性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超声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做好学生在第4年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我们还专门配置了B超仪器,专们设立超声技能培训场所,配备1名专业超声老师负责超声检查的操作技能培训,医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并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实时指导,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2]。

2、在超声诊断临床技术实践阶段采用实习学导师制。本科学生“导师制”在我校内已开展实施成功多年,但在实习医院尚未实施。目前在传统的医学本科实习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实习生科室轮转的方式,实习教学任务由所在科室带教老师负责,转科后由新的带教老师接替,由于现在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细,学生在每个科室的实习时间也应较短,随着临床科室的医疗任务加重,部分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逐渐淡薄,教师和学生双方缺少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不多,很少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全面发展,更难以保证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3]。如果对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实施“导师制”,可以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既可以充分调动了带教老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医院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优化,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了医院教学工作和学术氛围的良性发展,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导师随时关心与指导,实习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运用CAI辅助教学。在超声诊断学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应以解剖学为基础,病理学为依据,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常见病和多发病。利用CAI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CAI走进课堂,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超声诊断学教学仅依靠教师的讲解、黑板、粉筆及幻灯。超声诊断学的图像本身为动态图像,因此使一些内容不容易理解,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处于被动地位。而CAI教学具有幻灯片、投影仪、电影、录像、录音等功能,使原来的学习内容由枯燥乏味的形式变成了图、字、声、像并茂,且栩栩如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吸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观体验,由一种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见实践课在超声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因此我们努力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对操作所得图像和临床检查结果作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这样做不仅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及临床应变能力。使他们思维灵活不拘泥于书本。为他们迈向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l]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 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游岚岚,朱小虎,查晓霞,等,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医药导报 2011,12(4):188-189

超声诊断学教程与入门技巧 篇4

第一章 总 论

超声医学(ultrasonic medicine)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人体器官、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得到诊断或治疗效果的一门学科。向人体发射超声,并利用其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传播过程中,由于声的透射、反射、折射、衍射、衰减、吸收而产生各种信息,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形成波型、曲线、图像或频谱,籍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学,称为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tics);利用超声波的能量(热学机制、机械机制、空化机制等),作用于人体器官、组织的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方法学,称为超声治疗学(ultrasonic therapeutics)。

超声治疗(ultrasonic therapy)的应用早于超声诊断,1922年德国就有了首例超声治疗机的发明专利,超声诊断到1942年才有德国Dussik应用于脑肿瘤诊断的报告。但超声诊断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采用A型超声仪,以及继之问世的B型超声仪开展了广泛的临床应用,至20世纪70年代中下期灰阶实时(grey scale real time)超声的出现,获得了解剖结构层次清晰的人体组织器官的断层声像图,并能动态显示心脏、大血管等许多器官的动态图像,是超声诊断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一种利用多普勒(Doppler)原理的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迅速发展,从多普勒频谱曲线能计测多项血流动力学参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的出现,并把彩色血流信号叠加于二维声像图上,不仅能直观地显示心脏和血管内的血流方向和速度,并使多普勒频谱的取样成为快速便捷,80 ~ 90年代以来超声造影、二次谐波和三维超声的相继问世,更使超声诊断锦上添花。

第一节 超声成像基本原理简介

一.一.二维声像图(two 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 2D USG)

现代超声诊断仪均用回声原理(图1-1-

1、图1-1-

2、图1-1-

3、图1-1-4),由仪器的探头向人体发射一束超声进入体内,并进行线形、扇形或其他形式的扫描,遇到不同声阻抗的二种组织(tissue)的交界面(界面,interface),即有超声反射回来,由探头接收后,经过信号放大和信息处理,显示于屏幕上,形成一幅人体的断层图像,称为声像图(sonograph)或超声图(ultrasonograph),供临床诊断用。连续多幅声像图在屏幕上显示,便可观察到动态的器官活动。由于体内器官组织界面的深浅不同,使其回声被接收到的时间有先有后,借此可测知该界面的深度,测得脏器表面的深度和背面的深度,也就测得了脏器的厚度。

回声反射(reflection)的强弱由界面两侧介质的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差决定。声阻抗相差甚大的两种组织(即介质,medium),相邻构成的界面,反射率甚大,几乎可把超声的能量全部反射回来,不再向深部透射。例如空气— 软组织界面和骨骼 — 软组织界面,可阻挡超声向深层穿透。反之,声阻抗相差较小的两种介质相邻构成的界面,反射率较小,超声在界面上一小部分被反射,大部分透射到人体的深层,并在每一层界面上随该界面的反射率大小,有不同能量的超声反射回来,供仪器接收、显示。均匀的介质中不存在界面,没有超声反射,仪器接收不到该处的回声,例如胆汁和尿液中就没有回声,声像图上出现无回声的区域,在排除声影和其他种种原因的回声失落后,就应认为是液性区。

界面两侧介质的声阻抗相差0.1%,即有超声反射,声阻抗为密度和声速的乘积,所以在病理状态下,超声检查是一种极为灵敏的诊断方法。

超声成像(ultrasonic imaging)还与组织的声衰减(acoustic attenuation)特性有关。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振幅将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按指数规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声波的衰减。造成声衰减的主要因素为:声吸收(acoustic absorption)、声反射(acoustic reflection)、声散射(acoustic scattering)和声束的扩散。声衰减系数(α)的单位为dB/cm,在人体中,超声的弛豫吸收引起声衰减系数α与频率近似地成正比,即α=βf,式中β也为声衰减系数,但其单位为dB/cm·MHz。(式中f为所用的超声频率)

超声成像中因声衰减而需用种种办法作图像处理,使近程回声不致过强,远程回声不致过弱,虽然用了种种图像处理办法,仍不免出现因声衰减而引起的伪差。

二.多普勒频谱(spectrum)

多普勒频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提取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信号,并用快速富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技术进行处理,最后以频谱形式显示。

多普勒频移可用下列公式得出: 2VCosθ fo fd = ± —————— C 式中fd = 频移;V = 血流速度;C = 声速(1540m/s);fo = 探头频率,Cosθ= 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余弦值。

测得了多普勒频移就可用上述公式,求得血流速度: fd C V = ± —————— 2fo Cosθ

图1-1-5为颈动脉的多普勒频谱,频谱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频移的大小(用KHz表示),中间水平轴线代表零频移线,称为基线(base line)。通常在基线上面的频移为正,表示血流方向迎着换能器而来;基线下面的频移为负,表示血流方向远离换能器而去。

频谱幅值 即频移大小,表示血流速度,其值在自动测量或手工测量时,可在屏幕上读出。

频谱灰度(即亮度)表示某一时刻取样容积内,速度相同的红细胞数目的多少,速度相同的红细胞多,则散射回声强,灰度亮;速度相同的红细胞少,散射回声弱,灰度暗。

频谱宽度 即频移在垂直方向上的宽度,表示某一时刻取样血流中红细胞速度分布范围的大小,速度分布范围大,频谱宽,速度分布范围小,频谱窄。人体正常血流是层流,速度梯度小,频谱窄;病变情况下血流呈湍流,速度梯度大,频谱宽。频谱宽度是识别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标志。

从超声多普勒实时频谱上,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血流动力学资料。如:① 收缩期峰速(Vs);② 舒张末期流速(Vd);③平均流速(Vm);④ 阻力指数(RI);⑤ 搏动指数(PI);⑥ 加速度(AC)和⑦ 加速度时间(AT)。

多普勒频谱的获得有脉冲波和连续波二种。脉冲多普勒的换能器兼顾超声的发射和接收,换能器在发射一束超声后,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接收状态,并利用门电路控制,有选择地接收被检测区血流信号,其优点是有深度的定位能力,但它的缺点是受尼奎斯特极限(Nyquist limit)的影响,在测量高流速血流时,产生频谱的混迭(aliasing)现象(图1-1-6)。连续波多普勒的换能器由二片相邻的晶片组成,一片发射超声,另一片接收超声,其优点为可测量高速血流而不发生频谱的混迭,但无深度定位功能,故只在测量高速血流时用。

三.彩色血流成像(color flow imaging)或称彩色超声血流图(简称彩超)有三种:

(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图1-1-7)是利用Doppler原理,提取Doppler频移(Doppler shift),作自相关处理,并用彩色编码成像(频域法 frequency domain)。常规把迎着换能器方向(即入射声束方向)而来的血流显示为红色,远离换能器(入射声束)而去的血流为蓝色。血流速度快(即Doppler频移值大),彩色显示亮而色淡;血流速度慢(即Doppler频移值小),彩色显示暗而色深。

把上述彩色血流叠加在二维声像图上能确定血流的方位、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从而作出疾病的诊断或帮助多普勒取样,以显示频谱作进一步对血流动力学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的不足之处,主要是:① 显示的信号受探测角度的影响较大;② 当显示的频移超过Nyquist极限时,图像色彩发生混迭,出现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

(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olor Doppler energy, CDE)(图1-1-8)又称彩色能量血管造影图(color power angio, CPA)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利用血流中红细胞散射的能量成像(能量法),即提取多普勒回波信号的能量(即强度),用积分法计算,然后也用彩色编码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有以下几种优点:① 不受探测角度的影响;② 灵敏度提高3 ~ 5倍,能显示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③血流可以显示平均速度为零的肿瘤灌注区;④ 显示的信号动态范围广;⑤ 不受尼奎斯特极限频率(Nyquist limit frequency)的影响,不出现混迭(Aliasing)现象。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的不足是怕组织移动,本法显示信号的动态范围广,故对组织的微小移动也会出现闪烁伪像,对近心、近膈部位的诊断,闪烁伪像干扰尤为明显。

(三)彩色血流速度成像 此法不用多普勒原理,而是由计算机根据反射回声中红细胞群在某一时间内的位移(时域法, time domain),用互相关原理计算出血流的方向和速度,再把信号伪彩色编码,成为彩色血流图。此法可消除血管壁搏动回声的干扰,且不出现混迭。

四.三维超声成像

三维超声成像为20世纪90年代面世的新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超声成像不断改进,已有实时三维成像面世,但目前三维超声成像的实用价值尚待开发。三维超声成像是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用机械的或电子的方法,甚或手动的方法采集立体的回声数据,用计算机加以重建显示。其显示方式有:

(一)表面三维显示 在液体 — 非液体界面作计算机识别,钩边、数据采集,最后显示其表面景观,如胎儿的脸面(图1-1-9)等。

(二)透视三维显示 对体内灰阶差别明显的界面(如胎儿骨骼),由计算机界面识别,经数据采集、重建作三维显示。透视三维可选取高回声结构作为成像目标,也可选取低回声区域作为成像。

(三)血管树三维显示 用彩色血流图法显示脏器内的血管树并加以数据采集,经计算机处理,显示为三维血管树。

(四)多平面重投影 从三维数据中沿任何倾斜角度提取切面二维图,或显示三个轴向的任何平面切面图和与之相应的一幅立体图。

第二节 超声诊断仪

一.超声诊断仪的组成

超声诊断仪基本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探头(probe)探头由换能器(transducer)、外壳、电缆和插头组成,换能器是探头的关键部件。通常由压电陶瓷构成,担负电↔声转换的作用,也即发射超声和接收超声的作用(图1-2-1)。

(二)电路和显示器 由发射电路、接收电路、扫描电路和显示器(显像管)组成。

(三)记录器 采用照相机、多幅照相机、视频图像记录仪(video printer)、录像机、彩色打印机或磁光盘记录,也可存储在工作站,以便在科内、院内或远程联网。

二.超声诊断仪的种类

(一)A型(A-mode)这是一种幅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把接收到的回声以波的振幅显示,振幅的高低代表回声的强弱,以波型形式出现,称为回声图(echogram)(图1-2-2),现已被B型超声取代,仅在眼科生物测量方面尚在应用,其优点是测量距离的精度高。

(二)B型(B-mode)这是辉度调制型(brightness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把接收到的回声,以光点显示,光点的灰度等级代表回声的强弱。通过扫描电路,最后显示为断层图像,称为声像图(ultrasonograph或sonograph)(图1-2-3)。

B型超声诊断仪由于探头和扫描电路的不同,显示的声像图有矩形、梯形和扇形。矩形声像图和梯形声像图用线阵探头(linear array probe)实现,适用于浅表器官的诊断;扇形声像图用的探头有多种,机械扇扫探头(machanical sector probe)、相控阵探头(phased array probe)和凸阵探头(convex array probe)均显示扇形声像图。前二种探头可由小的声窗窥见较宽的深部视野,适用于心脏诊断;后一种探头浅表与深部显示均宽广,适用于腹部诊断,有一种曲率半径小的凸阵探头,也可用小的声窗,窥见深部较宽的视野。(三)M型(M-mode)M型超声诊断仪是B型的一种变化,介于A型和B型之间,得到的是一维信息。在辉度调制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慢扫描电路,使辉度调制的一维回声信号,得到时间上的展开,形成曲线(图1-2-4)。用以观察心脏瓣膜活动等,现在M型超声已成为B型超声诊断仪中的一个功能部分不作为单独的仪器出售。

(四)D型(Doppler mode)在二维图像上某点取样,获得多普勒频谱加以分析,获得血流动力学的信息,对心血管的诊断极为有用(图1-2-5),所用探头与B型合用,只有连续波多普勒,需要用专用的探头。超声诊断仪兼有B型功能和D型功能者称双功超声诊断仪。

(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具有彩色血流图功能,并覆盖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脏器和器官内血管的分布、走向,并借此能方便地采样,获得多普勒频谱,测得血流的多项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供诊断之用(图1-2-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一般均兼有B型、M型、D型和彩色血流图功能。(六)三维超声诊断仪

三维超声是建立在二维基础上,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基础上,配上数据采集装置(专用探头或静态磁场发射器及磁场定位器),再加上三维重建软件,该仪器即有三维显示功能。(七)C型

C型超声仪也是辉度调制(brightness modulation)型的一种,与B型不同的是其显示层面与探测面呈同等深度。三维超声可以获得这一切面图。

第三节 声像图的阅读

一.声像图是断面图(也称切面图)

现用超声诊断仪的声像图是人体沿超声扫查方向的断面图。纵向扫查获得纵断面声像图,横向扫查获得横断面声像图,各种斜向扫查获得相应的斜断面图。对病灶的定位,一般是用经过病灶的二幅互相垂直的断面声像图来完成,也可用邻近血管、韧带作为标记, 定出病灶的方位。例如膀胱肿瘤可用一幅纵断面图和一幅横断面图定出肿瘤所处的方位;又如一幅沿肋间断面图和一幅肋下斜断面图定出肝肿瘤的位置,肝肿瘤的位置也可用肝内血管、韧带等结构定出。二.声像图的方位 声像图有一定的方位

(一)体位标志和探头位置

阅读一幅声像图,先要了解是哪一部位的何种断面图。一般声像图照片均有体位标志和超声扫查线(或探头)位置的示意图(图1-3-1),以此知道是哪一个脏器和哪一种断面图。

(二)腹部脏器声像图方位

1.腹面纵断面图 图左为头端,图右为足端,图上为腹,图下为背(图1-3-2)。

2.腹面横断面图 图左为人体右侧,图右为人体左侧,图上为腹,图下为背(图1-3-3)。

3.肝肋缘下斜断面图 肝左叶在图右,肝右叶在图左,图上为腹,图下为背(图1-3-4)。

4.右肋间断面图 胆囊、胆总管、门静脉主干在图右,肝右叶在图左,图上为腹,图下为背(图1-3-5)。

5.左肋间断面图 脾在图右,脾门在脾的左方,图上为腹,图下为背(图1-3-6)。

6.背面纵断面图 图左为头端,图右为足端,图上为背,图下为腹(图1-3-7)。

7.背面横断面图 图左为人体左侧,图右为人体右侧,图上为背,图下为腹(图1-3-8)。

8.右肾区冠状断面图 图左为肾上极,图右为肾下极,图上为肾凸缘,图下为肾凹缘(图1-3-9)。

9.左肾区冠状断面图 图左为肾上极,图右为肾下极,图上为肾凸缘,图下为肾凹缘(图1-3-10)。

(三)胎儿声像图方位

胎儿整体声像图的方位根据母体定上下、左右、前后。(四)其它器官声像图方位

眼、甲状腺、乳房、阴囊等声像图的方位,同腹部器官。经直肠前列腺声像图的方位是:前列腺横断面图,图左为前列腺右侧。图右为前列腺左侧,图上为腹侧(前),图下为背侧(后)(图1-3-11)。

前列腺纵断面图,前列腺底部在图左,前列腺尖端在图右,图上为腹侧(前),图下为背侧(后)(图1-3-12)。

三.声像图的标尺

一般声像图中的肿块、结石或其他至关重要的结构,均用游标测出其大小,注于图旁容易明了。在没有测量游标指明时,可根据声像图周边附有的标尺,用二脚规测得其大小。须要注意的是,图中X轴与Y轴的标尺有时会有差别,所以测量时,X轴方向的线度要用X轴的标尺,Y轴方向的线度要用Y轴的标尺。

第四节 伪像的识别和利用

伪像(artifact)又称伪差,在超声成像中常会出现多种伪像,诊断者和声像图阅读者不仅要识别伪像,避免误诊,而且要利用伪像,帮助诊断。一.混响(reverberations)超声照射到良好平整的界面而形成声在探头与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出现等距离的多条回声,其回声强度渐次减弱。腹部探测时,腹壁的筋膜和肌层都是平整的界面,常出现混响伪像,出现在声像图的浅表部位,尤其在胆囊和膀胱等液性器官的前壁,更为明显(图1-4-1)。

二.多次内部混响(multiple internal reverberations)超声在靶(target)内部来回反射,形成彗尾征(comet tail sign),利用子宫内彗尾征可以识别金属节育环的存在(图1-4-2)。

三.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又称切片厚度伪像(slice artifact),因声束宽度引起,也就是超声断层图的切片厚度较宽,把邻近靶区结构的回声一并显示在声像图上,例如在胆囊内出现假胆泥伪像(图1-4-3)。

四.旁瓣伪像(side lobe artifact)由超声束的旁瓣回声造成,在结石等强回声两侧出现“狗耳(dog ear)”样图形(图1-4-4)。

五.声影(acoustic shadow)由于具有强反射或声衰减甚大的结构存在,使超声能量急剧减弱,以致在该结构的后方出现超声不能达到的区域,称为声影区,在该区内检测不到回声,在声像图中出现竖条状无回声区,紧跟在强回声或声衰减很大的靶体后方,称为声影。声影可以作为结石、钙化灶和骨骼等的诊断依据(图1-4-5)。

六.后方回声增强(enhancement of behind echo)当病灶或组织的声衰减甚小时,其后方回声将强于同等深度的周围回声,称为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和其他液性结构的后方会出现回声增强,可利用它作鉴别诊断(图1-4-6)。

七.折射声影(refractive shadow)有时在球形结构的两侧壁后方会各出现一条细狭的声影,称为折射声影,也称为折射效应(refractive effect)、边界效应(side effect)或边缘声影(edge shadow),这是因为超声照射到球体的边缘,因折射关系,使后方有一小区失照射,没有回声所致,不可误诊为结石或钙化结构(图1-4-7)。

八.其他 伪像种类颇多,如镜面伪像(图1-4-8)、声速失真、彩色血流图中因心脏或大血管搏动使组织移动,出现闪烁彩色,因探测角度过小,使该处血管有血流而不出现彩色,均属伪像范畴,阅读者应予注意。

第五节 超声检查(ultrasound examination)的主要用途

一.检测脏器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血管分布和活动度,判别正常或异常情况,对部分脏器可估测其硬度; 二.检测囊性器官的充盈和排空情况; 三.检测心脏和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四.检出体内占位性病灶(除中央性肺占位病灶外);

五.鉴别占位性病灶的物理性质、内部血液供应情况,部分可鉴别良恶性; 六.对部分脏器的恶性肿瘤作出临床分期; 七.检查体腔积液的存在与否和液量的估计; 八.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疗效的随访;

九.引导穿刺活检、导管置入引流、注药及肿瘤消融。

超声心动图学

第一节 正常超声心动图

概述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是利用超声原理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技术,自1954年瑞典学者Edler首先把超声心动图用于临床以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无创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它包括M型、二维、频谱和彩色多普勒等项技术。

1.M型超声心动图(M-mode Echocardiography)M型超声心动图是根据心脏组织结构密度,在距体表相应的深度产生不同强弱的反射光点的一种技术,其纵轴为光点运动的幅度,横轴为时间,主要用于心脏和血管内径的测量,观察瓣膜及室壁的运动情况,共分为:

(1)心底波群:心前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探测可见,所代表的结构自前向后分别为胸壁、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及左房。主动脉瓣(波形)为六边形盒子形状。

(2)二尖瓣波群:胸骨左缘第3~4肋间探测时,可见具有特征的二尖瓣前、后叶波形。舒张期二尖瓣前叶波形为类似字母“M”的双峰曲线(E、A峰),二尖瓣后叶波形类似字母“W”,为前叶曲线的倒影;收缩期二尖瓣前后叶闭拢成一直线(CD段)。

(3)心室波群:在第4肋间探及从前向后所代表的解剖结构分别为胸壁、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腔和腱索、左室后壁。

2.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将超声探头置于胸壁上,顺序扫描心脏结构,从而获取心脏各个部位的切面回声,可观察不同断面上的解剖轮廓、结构形态、空间方位、连续关系、房室大小及室壁和瓣膜的运动。除了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还有经食管、经心脏表面、血管内超声。

常用切面有: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肋间,指向右胸锁关节,可清晰显示右室、左室、左房、室间隔、主动脉、主动脉瓣、二尖瓣。

(2)大动脉短轴切面:探头方向与胸骨旁左室长轴垂直,可显示主动脉瓣、左房、右房、三尖瓣、右室、肺动脉瓣、肺动脉主干。

(3)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见右室腔、室间隔、二尖瓣口。

(4)心尖四腔切面,探头置于心尖搏动处,指向胸锁关节,可见左房、右房、左室、右室、室间隔、房间隔。

(5)剑下四腔切面,探头置于剑突下,取冠状面,声束向上倾斜。所见结构同心尖四腔切面,因该切面声束与房间隔接近于垂直,不易出现回声失落伪像,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理想切面。

(6)其他切面还有胸骨旁右室流入道、流出道长轴、腱索、乳头肌、心尖短轴,心尖五腔、二腔、长轴,胸骨上凹和胸骨右缘多个切面。

3.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Spectral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根据多普勒效应,在心腔和血管中流动的血流能以频谱的形式反映其时相、方向、流速快慢和血流性质。如果频谱在基线的上方,表示血流朝向探头流动,在基线下方,则血流背离探头;主要有脉冲多普勒和连续多普勒二种形式,脉冲多普勒可作精确定位,连续多普勒可测高速血流,结合心电图可判断血流出现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流速异常增高往往提示瓣膜狭窄、返流或分流性疾病。

(1)正常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将取样容积置于心尖四腔切面的二尖瓣左室侧,可记录到二尖瓣口舒张期双峰图形,其中E峰为舒张早期左室快速充盈所致,A峰为舒张晚期左房收缩形成。

(2)正常三尖瓣口血流频谱:其多普勒频谱与二尖瓣口类似,流速较低,随呼吸变化。(3)正常主动脉瓣口血流频谱:将取样容积置于心尖五腔或心尖长轴切面的主动脉瓣左室侧,可得到收缩期基线下方的层流频谱。

(4)正常肺动脉瓣口血流频谱:将取样容积置于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中的肺动脉瓣下,可获得收缩期基线下方的对称频谱。

4.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olor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彩色多普勒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直观快速地显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供临床诊断需要的信息。为了瞬时地观察某一扫描线上众多部位的血流方向,将各个取样容积内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用自相关和移动目标跟踪技术进行彩色编码。彩色多普勒的颜色与血流方向有关,矢量方向对着探头表现为红色,反之则为蓝色,色彩的亮度与血流速度的快慢有关,血流速度快则色彩明亮,如血流图呈多色混杂、五彩缤纷时表示从狭窄孔至较大腔,呈湍流。

(1)正常二尖瓣口彩色多普勒:在心尖四腔切面上,舒张期二尖瓣开放,在左房至左室流入道,见一红色带状区域,收缩期二尖瓣闭合,在二尖瓣口无任何彩色出现。

(2)正常三尖瓣口彩色多普勒:三尖瓣口出现与二尖瓣相似的有规律的色彩变化,舒张期瓣口开放,由右房经瓣口至右室呈现红色血流区。

(3)正常主动脉瓣口彩色多普勒,心尖五腔切面上,收缩期主动脉瓣口呈蓝色为主的血流,此时血流背离探头,而胸骨上凹切面上,主动脉瓣口呈红色血流,此时血流对着探头。

(4)正常肺动脉瓣口彩色多普勒

在大动脉短轴上见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出现蓝色血流,此时血流背离探头。

5.心内结构正常参考值

左室内径(mm)

<55

<50 左房内径(mm)

<40

<35 室间隔厚度(mm)

– 12 左室后壁厚度(mm)

– 12 主动脉内径(mm)

<40

<36

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瓣口血流速度的正常值(m/s)

部 位 儿 童 成 人

二尖瓣口

1.0(0.8-1.3)0.9(0.6-1.3)三尖瓣口 0.6(0.5-0.8)0.5(0.3-0.7)肺动脉瓣口

0.9(0.7-1.1)0.75(0.6-0.9)主动脉瓣口

1.5(1.2-1.8)1.35(1.0-1.7)

6.超声心动图的临床价值

(1)特征性诊断

指某些心脏疾病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性改变,如风湿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2)支持性诊断

超声心动图表现特异性不强,但可支持或符合临床诊断,如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

(3)排除性诊断

无临床诊断应表现的超声心动图改变。(4)功能性诊断

估计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5)定量诊断

测定心肌梗死的范围、瓣口面积等。

(6)症候群诊断

仅发现某些非特异性改变,如单纯左室大、右室大但未能检测到病因。

第二节

瓣膜病(Valvular Disease)

概述

心脏有4组瓣膜,分别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先天性瓣膜病变较少见,多为风湿性所致。风湿性瓣膜病多累及二尖瓣,而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瓣。瓣膜病的结果是瓣膜狭窄和返流或兼而有之。

一、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Chronic Rheumatic Cardiac Disease)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指风湿性心脏炎停止后,从发炎、损害愈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心脏病变。其病因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造成的病理改变是:瓣膜增厚、粗糙、收缩、硬化、交界处粘连,腱索缩短、粘连。二尖瓣病变高达95 – 98%,其中20 –30%合并主动脉瓣病变,三尖瓣病变率约5%。

(一)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正常人二尖瓣口面积4 – 6平方厘米,当二尖瓣口面积小于2平方厘米时,出现症状。由于二尖瓣口开放受限,舒张期左房排血受阻,可致左房压力升高,左房增大。长期左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压力和肺毛细血管压力也升高,继而可引起右室扩大。超声心动图表现

(1)M型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扩大,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EF斜率下降,二尖瓣开放幅度降低,前后叶同向运动。瓣叶增厚,回声增强。

(2)二维超声心动图

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圆顶状改变,瓣叶基底段的活动度较瓣缘大。二尖瓣后叶僵硬,舒张期活动明显受限,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见“鱼嘴状”瓣口,表示交界处粘连,瓣口面积缩小。左房附壁血栓是二尖瓣狭窄的常见并发症。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增快,增快的程度与二尖瓣口面积成正比,正常人经二尖瓣口峰值流速不超过1.2m/s,在二尖瓣狭窄时,可达2m/s以上。频谱充填而明亮,当心房颤动时,二尖瓣血流频谱中的A峰消失,频谱呈单峰状。应用压差半降时间法(PHT法)可估测二尖瓣口面积。

(4)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经二尖瓣口的血流可出现流速较高的彩色血流频谱,呈红黄为主的五彩镶嵌状,且瓣口流束明显缩窄,色彩明亮。

(二)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纤维化、增厚、腱索乳头肌融合、缩短,致使二尖瓣前后叶合不拢。收缩期左室的部分血液返流回左房,使左房容量增加,左房扩大,舒张期这部分血又回到左室,造成左室容量负荷过重,左室扩大。

超声心动图表现

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见二尖瓣增厚,关闭时二个瓣叶不能合拢,左房、左室扩大。但这些表现并不特异,频谱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才是诊断二尖瓣返流的可靠手段。二尖瓣返流表现为收缩期负向湍流频谱,最大返流速度大于4m/s。

彩色多普勒显示经二尖瓣口至左房侧以蓝色为主的返流束,根据彩色返流束的长度可半定量地判断二尖瓣返流的程度。

(三)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正常成人的主动脉瓣口面积为3cm2。当瓣口面积小于正常1/2时,左室排血受阻,收缩压增高,逐渐发生代偿性、均匀性,向心性肥厚,晚期可出现左室腔扩大和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表现

(1)M型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瓣回声增强,瓣叶增厚,开放受限,开放幅度减小,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增加。

(2)二维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瓣增厚,回声增强,活动受限。升主动脉狭窄后扩张。

(3)频谱多普勒

通过主动脉瓣的血流速度加快,峰值流速超过2m/s,在心尖五腔切面取样时表现为收缩期负向高速湍流频谱。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见收缩期经主动脉瓣口呈喷泉状、射向主动脉的蓝色为主的五彩镶嵌血流。

(四)主动脉瓣返流(Aortic Regurgitation)风湿性和其他病因造成的主动脉瓣病变以瓣叶增厚、钙化、缩短以及变形为主,其后果是主动脉瓣对合不良,血流由主动脉向左心室返流,左室容量逐渐增加,左室腔扩大,严重时导致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表现

与二尖瓣返流一样,虽然主动脉返流在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上可出现如下表现:瓣叶增厚、钙化、关闭合不拢,左室扩大,二尖瓣前叶活动曲线见舒张期震颤等,但这些均不是特征性表现,诊断主动脉瓣返流主要依据频谱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的表现。

(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和心尖五腔切面,可清晰显示舒张期经主动脉瓣返流至左室流出道的彩色血流,返流束的血流方向往往朝向超声探头,故大多数以红色为主。轻度返流时,返流束刚达主动脉瓣下,呈窄带状。重度返流时,返流束呈喷泉状,占据大部分左室流出道。

(2)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主动脉瓣下或连续多普勒取样线通过主动脉瓣时,可探及舒张期朝向左室流出道的高速湍流,峰值流速超过3.5m/s。

(五)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右心室收缩时,血液经三尖瓣口返流入右心房,引起右心房压力增加,右室舒张期压力亦增高,右心房、室扩大。

超声心动图表现

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房室扩大。三尖瓣可有病变表现,也可无任何器质性损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收缩期经三尖瓣口至右心房以蓝色为主的返流。频谱多普勒可探及收缩期背离探头方向的负向湍流频谱。根据三尖瓣返流的峰值压差可测算肺动脉收缩压。

二.非风湿性瓣膜病(Non-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1.二尖瓣脱垂(Mitral Prolapse)

二尖瓣叶的一部分在收缩期向左心房移位,超过二尖瓣环水平即为二尖瓣脱垂。原发性二尖瓣脱垂的病因为二尖瓣粘液样变性,瓣叶松弛,边缘皱折。继发性二尖瓣脱垂继发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马凡氏综合征,心肌缺血等疾病。

超声心动图

(1)M型超声心动图

脱垂的瓣叶收缩期呈“吊床样”曲线。

(2)二维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叶冗长累赘,脱入左房,并超过瓣环平面,左房扩大。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可检出二尖瓣收缩期返流频谱。

(4)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具有特征性的偏心的二尖瓣返流,该返流束向脱垂瓣叶的对侧行走,即前叶脱垂,返流束沿后叶行走,后叶脱垂,返流束沿前叶行走。

2.腱索断裂(Repture of mitral chordae tendineae)

常见病因有:腱索退行性病变、乳头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外伤、风湿性心瓣膜病等。腱索断裂将导致二尖瓣返流,其严重程度与腱索断裂的部位、范围有关。超声心动图

收缩期左房内出现断裂残端及瓣膜漂浮活动回声,舒张期消失。受损的二尖瓣叶呈“连枷样”运动,收缩期瓣尖指向左房,舒张期瓣叶返回左室,瓣尖指向室间隔。二尖瓣前后叶对位、对合不良,左房、左室扩大。频谱多普勒可检出二尖瓣返流信号,彩色多普勒在左房内见收缩期蓝色为主、多彩镶嵌的返流束,该返流束沿非病变瓣叶行走,呈偏心状。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一.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26%,其中95%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依据缺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中央型、上腔型、下腔型和混合型。房间隔缺损时,血液由左房分流到右房,右心室不仅接受上、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的血液,还要同时接受由左房分流到右房的血液,导致右心系统扩大,当分流量过大,长期肺动脉高压,导致心房水平分流变为右向左,临床症状出现紫绀,即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超声心动图表现

1.二维和M型超声心动图

右房、右室内径增大,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房间隔回声中断,断端回声增强,肺动脉增宽。诊断房间隔缺损宜采用剑下四腔、胸骨旁四腔及大动脉短轴切面,以避免出现房间隔回声失落的伪像。

2.频谱多普勒

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房间隔缺损处,可记录到从收缩中期开始、持续整个舒张期的左向右分流,分流速度40cm/s以上。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时,彩色多普勒可显示红色血流穿过房间隔缺损,从左房伸入到右房,直达三尖瓣口。分流束的宽度取决于房间隔缺损的大小。缺损大,分流束宽;缺损小,分流束窄。

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室间隔缺损是由于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心室间形成异常通道,产生室水平的血液分流,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3%。室间隔缺损可分为膜部缺损、漏斗部缺损和肌部缺损。其中膜部缺损最多见,可分为嵴下型、单纯膜部缺损、隔瓣下缺损,漏斗部缺损可分为干下型和嵴内型。

室间隔缺损时,血液自左心室分流至右心室,肺循环血流量增多,经肺静脉回心血量亦增多,左心出现容量负荷增加,左心增大。

超声心动图表现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室间隔回声连续中断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直接征象,室间隔缺损断端回声增强、粗糙。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断端常有较多增生的纤维组织突向右室侧,纤维组织对缺损口的包绕,常形成瘤样结构凸向右室侧。漏斗部缺损位置高,偏左上前方,在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及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显示。左心房、左心室扩大,肺动脉显著扩张,肺动脉高压。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在室间隔回声连续中断处,可显示收缩期由左室向右室分流的高速正向湍流频谱,流速大小与肺动脉压力有关,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峰值流速大于3.5米/秒。

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显示红色为主、多色镶嵌的血流束穿越室间隔缺损处进入右心室。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室缺中可确定室间隔缺损的部位、直径,判定室间隔缺损分流方向,分流量。

三.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动脉导管未闭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约为21%,是由于胎儿期连接肺动脉总干与降主动脉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未闭所致。可分为管型、窗型、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由于整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力均高于肺动脉压力,所以主动脉内的血液持续地经未闭导管流向肺动脉,造成肺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导致一方面左房、左室因容量负荷过重而扩大;另一方面,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室因压力负荷增加而肥厚。

超声心动图表现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可见主肺动脉分叉处有异常通路与降主动脉相贯通,这异常的通路即为未闭的动脉导管,并可显示导管的形态、粗细及长度。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扩张,左房、左室扩大。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取样容积置于导管部及主肺动脉左外侧壁附近,可探及持续整个心动周期的连续血流频谱。最高流速大于4米/秒。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于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分流束呈现以红色为主的五彩血流,起自降主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肺动脉,沿主肺动脉外侧上升。

四.法乐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法乐氏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11-13%。主要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是基本的病理解剖改变,右室肥厚及主动脉骑跨是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的结果。

超声心动图表现

1.二维和M型超声心动图

左室长轴切面见主动脉增宽前移,其前壁与室间隔连续性中断,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增厚,大动脉短轴切面可显示狭窄的漏斗部、肺动脉瓣及左右肺动脉。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将取样容积置于室间隔缺损处,可探及双向低速分流频谱,将取样线通过狭窄的肺动脉口,可检出收缩期高速负向充填频谱。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在室间隔缺损处可见时红时蓝的双向分流束,在升主动脉可见来自右室流出道的蓝色血流与来自左室流出道的红色血流。心底短轴切面,可见肺动脉口狭窄处的五彩镶嵌血流。

五.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s anomaly)

三尖瓣下移畸形是一种三尖瓣叶未附着于正常三尖瓣环位置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多数为后叶和隔叶的下移,下移的瓣叶附着于房室环以下的室间隔和右室壁上。三尖瓣前叶较长,似“篷帆状”,与下移的隔叶和后叶形成流入口,这样,三尖瓣环至三尖瓣口形成房化右室,与固有心房形成功能右房,功能右房扩大。超声心动图表现

1.二维超声心动图

四腔心切面显示三尖瓣隔叶附着点向心尖方向下移,距二尖瓣前叶附着点大于15mm,三尖瓣前叶附着点仍位于瓣环部,瓣叶冗长,部分可粘附于右室心肌上,右室两腔心切面显示后叶下移。接近右室心尖小梁部。三尖瓣环径增大,功能右房明显增大。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在三尖瓣口右房侧可记录到收缩期三尖瓣返流信号,返流速度一般在2.5米/秒左右。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应用,主要是判定三尖瓣返流以及返流程度,返流束起源。表现为收缩期右房内出现起源于下移三尖瓣口的蓝色返流束,返流束起源点明显低于正常位三尖瓣。

第四节 心肌病(Myocardiopathy)

心肌病是指病变主要在心肌的一类心肌病。除外高血压性、冠状动脉性、瓣膜性、肺原性和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脏病变,按照病理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分为三型:(1)扩张型心肌病;(2)肥厚型心肌病;(3)限制型心肌病。

一.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Myocardiopathy)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室扩大或右室扩大或全心扩大为特征,并伴有心力衰竭。由于心室扩大,房室环也因而增大,常引起房室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图表现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室明显扩大,呈球形,尤以左室为著,室壁运动呈弥漫性运动减低,室壁收缩无力,收缩期增厚率下降,房室瓣开放减小,心脏各项收缩功能指标均减低,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开放顶点距室间隔距离增大(即EPSS)。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用于对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较有意义。严重心力衰竭时,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加快,充盈时间缩短,A峰减低,表现左室顺应性明显减低,收缩期可检出二尖瓣、三尖瓣返流频谱。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主要用于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瓣膜返流的状况。彩色返流束多以中心性返流为主,形态呈狭长状,基底部位于瓣膜对合点处。

二.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Myocardiopathy)

根据血流动力学分型,可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梗阻型的特征为不均匀性心肌肥厚,肌纤维排列紊乱,肥厚部位在室间隔基底部,左室后壁,突向左室流出道,使左室流出道变窄,形成收缩期左室与主动脉腔间压力阶差,产生高速血流而发生暂时性梗阻。

超声心动图表现

1.二维超声心动图

室间隔明显肥厚,大于1.5厘米,肥厚部位心肌回声呈毛玻璃样增高,肥厚形态呈纺锤形。梗阻型以室间隔基底部肥厚为主,突向左室流出道。左室腔较正常减小,左房增大。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

2.M型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前叶收缩期CD段前向运动(即SAM征),致使左室流出道内径变窄。室间隔肥厚,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大于1.5,左房增大,左室内径减小。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梗室流出谱呈“匕

阻型肥厚型心肌病时,取样容积由左室腔移向左道,收缩期峰值流速突然增高,大于2米/秒,频首状”,峰值后移。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用于判定是否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瓣膜是否存在返流。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是左室长轴切面在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主动脉瓣下出现五彩镶嵌明亮的血流频谱。

三.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Myocardiopathy)限制型心肌病比较少见,约占心肌病的3%。病变以心内膜、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及乳头肌进行性纤维化并增厚为主。由于心内膜广泛纤维化,使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压升高,血流回流受限,心排血量减少,心房扩大。

超声心动图表现

1.M性超声心动图

左室后壁和室间隔活动幅度明显变小。舒张末期左室径明显变小。

2.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内膜、乳头肌及腱索增厚,有时可见局限性增厚突向左室腔,回声明显增强,心室腔变小,心房扩大,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活动幅度减低。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可见各瓣膜口血流速度变慢。

第五节 心脏肿瘤(Cardiac Tumor)

心脏肿瘤少见,心脏原发性肿瘤更少见,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粘液瘤约占50%。超声心动图对心脏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直观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活动度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等,是诊断心内肿瘤的首选和最佳方法。

一.心脏粘液瘤

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各心腔,以左心房最多见,粘液瘤有蒂,较大而有蒂的粘液瘤可造成血流受阻,可造成晕厥或猝死,若瘤体表面碎片脱落,可引起体动脉或肺动脉栓塞。

超声心动图表现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脏粘液瘤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表面光滑,边界整齐,常有包膜,内部为强弱不均的低回声。左房粘液瘤的蒂附着于房间隔,舒张期瘤体随血流到达二尖瓣口,阻塞二尖瓣口,收缩期又回到左房。心室粘液瘤附着于室间隔的不同部位。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当肿瘤使流入道或流出道血流受阻时,彩色多普勒可显示通过通道的窄条血流束,频谱多普勒可在狭窄通道的上下测定血流速度,计算压力阶差。

第六节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使该动脉供应的室壁出现运动减弱、消失,甚至矛盾运动。超声心动图对判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部位和显示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的价值。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是心肌血液供应的两大动脉。左冠状动脉又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分别供应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和左室侧壁、后壁,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室、室间隔后1/3和左室下壁。上述血管因粥样硬化而使管腔狭窄,可引起相应区域心肌供血不足。若管腔突然闭塞,可发生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引发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图表现

1.二维超声心动图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冠心病在超声心动图的主要表现。一般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20段划分法将室壁分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梗死时显示相应室壁节段性运动消失或明显减弱,室壁收缩期增厚率消失,心腔扩大,心室壁膨隆,心肌厚度变薄。正常心肌部分表现代偿性运动增强,收缩增厚,幅度增加。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多无特异性表现。

3.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1)室壁瘤

由于梗塞区心肌变薄,心室内压力使其逐渐向外膨出所致。表现为局部膨出处变薄,回声增强,收缩功能消失,室壁瘤与心室壁有连续性。

(2)假性室壁瘤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坏死穿孔后,局部心包和血栓等物质包裹血液形成的一个与左心室相通的囊腔。假性室壁瘤的壁与心室壁无延续性,分界清楚。

(3)室间隔穿孔

可见室间隔肌部回声连续中断。

(4)乳头肌断裂

表现为二尖瓣瓣尖部可进入左心房,二尖瓣叶呈连枷样运动,前后叶不能对合。

(5)心室内血栓形成 血栓以心尖部最常见,可见左心室腔内出现反射光团,有明显的血栓边缘,血栓附着处的室壁常有矛盾运动。

第七节 心包积液(Perecardial Effusion)

正常心包脏层和壁层之间为一潜在的腔隙,有10 – 20ml液体起润滑作用,心包积液时心包脏层和壁层分开,心包腔被液体充填,大量心包积液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可致心包填塞。心包积液由结核性、化脓性和其他非特异性心包炎引起,尿毒症、急性心肌梗死、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也可引起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的首选方法。超声心动图表现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可显示左室后壁后方、右室前壁前方的无回声暗区,其中左室后壁后方因位置较低,少量心包积液常在此首先发现。随积液量增多,向下达心尖部。

心尖四腔切面显示左室外侧壁、心尖部、右室外侧壁、左、右房室环处的心包腔有积液回声。

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右室前壁、肺动脉外侧心包腔内液性暗区。

心包积液的定量

100ml以内的心包积液为少量积液,液性暗区最大宽度一般小于10mm;100 – 500ml为中量心包积液,液性暗区宽度小于20mm;大于500ml为大量心包积液,液性暗区宽度大于20mm。

第八节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各种病因导致主动脉中膜的弹力纤维病变,内膜出现裂口,血液流入,将中层与内膜分隔,形成夹层动脉瘤,累及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大多数病人有高血压史,青壮年发病往往继发于马凡氏综合症。当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瓣根部时,产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扩大,如破入心包腔时,引起心包填塞。

Debekey 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三型: I型

夹层起始于升主动脉并延伸到降主动脉。II型

夹层局限于升主动脉。

III型

夹层起始于降主动脉,并向远心端延伸。超声心动图表现:

1.主动脉内径增宽,多大于40mm。

2.剥脱的内膜将主动脉分为真腔和假腔,真腔多狭小,假腔一般较大。3.剥脱的内膜在真假腔间摆动,应注意寻找破裂口的位置。(图2-8-1)

(图2-8-1扩张的升主动脉内见飘动的内膜)4.夹层累及主动脉瓣时,引起主动脉瓣返流,左心室扩大。

多普勒在真腔与假腔内显示的血流信号,方向相反,血流信号亦不同,真腔内流速快,假腔内血流缓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升主动脉真腔内为明亮的红色血流,而假腔内为暗淡的蓝色血流。(图2-8-2,图2-8-3)

(图2-8-2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红色为真腔内的血流,蓝色为假腔内的血流,中间为飘动的内膜。)

(图2-8-3 FL为假腔,TL为真腔,假腔与真腔间见飘动的内膜,LA为左房,LV为左

室。)

第九节 心功能与心力衰竭

心脏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诊断和功能诊断三部分,因而对心功能的评价历来是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病人的现状可作出评价,而且对病情的转归和预后也能作出适当正确的判断,从而对治疗措施的选择和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心力衰竭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自行进展不断恶化的疾病,由于神经体液激素和心脏重构造成的恶性循环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导致患者死亡。Framingham地区34年随诊显示,心力衰竭主要是中老年疾病,50岁段1%,到80岁增加了10倍。自心力衰竭起2年死亡率30%以上,6年时达80%以上。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中,>=60岁的患者占50%以上。80年代风心病第一位,现在冠心病和高血压第一位。下面讨论用超声心动图如何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一.左室收缩功能

超声诊断报告(范文模版) 篇5

甲状腺未见异常。甲状腺右侧叶 cmX cmX cm,甲状腺左侧叶 cmX cmX cm,峡部cm,腺体组织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CDFI:血流分布及频谱未见异常。

毒性甲状腺肿(符合GRAVES病)。甲状腺右侧叶 cmX cmX cm,甲状腺左侧叶 cmX cmX cm,峡部cm,腺体组织回声略减低、不均,未见占位性病变。CDFI:腺体组织内血流明显增多,呈“火海征”样改变。PW测甲状腺上下动脉Vmax cm/s,RI 0.结节性甲状腺肿并部分结节囊性变。甲状腺右侧叶 cmX cmX cm,甲状腺左侧叶 cmX cmX cm,峡部cm,腺体组织回声不均,左/右侧叶内均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右侧叶最大结节cmX cmX cm,位于上下极,边界清,以低回声为主,内见形态欠规则无回声区,左侧叶最大结节cmX cmX cm,位于中部,边界清,以无回声为主。CDFI:上述结节周边可见较多血流信号,其内低回声亦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动脉流速未见明显增加。

亚急性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右侧叶 cmX cmX cm,甲状腺左侧叶 cmX cmX cm,峡部cm,包膜增厚,探头挤压有压疼,腺体组织回声不均匀,可见数个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边界模糊,内见散在的稍强回声点。见假性囊肿样回声。CDFI:病灶内部血流信号轻度增加。

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桥本氏病)。甲状腺右侧叶 cmX cmX cm,甲状腺左侧叶 cmX cmX cm,峡部cm,腺体组织回声弥漫性减低、不均,呈片状低回声与条状强回声相间。CDFI:腺体组织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PW测甲状腺上下动脉Vmax cm/s,RI 0.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右侧叶 cmX cmX cm,甲状腺左侧叶 cmX cmX cm,峡部cm,腺体回声均匀,左右侧叶上极见cmX cmX cm的等回声,有包膜,周边可见“晕环”征。CDFI:结节周边见环绕血流,内部见丰富的血流信号。PW测Vmax cm/s,RI 0.甲状腺Ca。甲状腺右侧叶 cmX cmX cm,甲状腺左侧叶 cmX cmX cm,峡部cm,左右侧叶下极见cmX cmX cm的低回声区,边缘不规整呈“蟹足”样,后方回声轻度衰减,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CDFI:内部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分布较杂乱,Vmax cm/s,RI 0.。

双侧乳腺未见异常。右侧乳腺腺体厚 cm,左侧 cm,双侧乳腺腺体形态、结构未见异常,未见明确囊、实性占位。CDFI:双侧乳腺内未见异常血流。

双侧乳腺增生症。右侧乳腺腺体厚 cm,左侧 cm,双侧乳腺腺体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呈位于乳头上近点钟处,壁清晰、规则,囊内透声好。CDFI:双侧乳腺内未见异常血流。

双侧乳腺增生症并左右乳腺增生结节。片状低回声与条状强回声相间。CDFI:双侧乳腺内未见异常血流。

双侧乳腺增生症并左右乳腺囊性增生。右侧乳腺腺体厚 cm,左侧乳腺腺体厚 cm,双侧乳腺腺体结构紊乱,呈片状低回声与条状强回声相间,内见数个囊状无回声,最大cmX cmX cm。右侧乳腺腺体厚 cm,左侧 cm,双侧乳腺腺体结构紊乱,呈片状低回声与条状强回声相间,片状低回声以外上象限为明显,边缘模糊,范围cmX cmX cm。CDFI:双侧乳腺内未见异常血流。

双侧乳腺增生症/左右侧乳腺纤维腺瘤。右侧乳腺腺体厚 cm,左侧 cm,双侧乳腺腺体结构紊乱,呈片状低回声与条状强回声相间,左右乳腺外上象限 点钟处见 cmX cmX cm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均匀,边界光滑、清晰,包膜完整,后方无衰减。CDFI:上述低回声内可见少许动、静脉血流,Vmax cm/s,RI 0.。

双侧乳腺增生症/左右侧乳腺Ca。右侧乳腺腺体厚 cm,左侧 cm,双侧乳腺腺体结构紊乱,呈片状低回声与条状强回声相间,左右乳腺外上象限 点钟处见 cmX cmX cm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周边呈“蟹足样”改变,后方衰减,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呈簇状分布。CDFI:上述低回声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走行及分布不规则,Vmax cm/s,RI 0.。左右侧腋窝未见淋巴结(可探及一约cmX cmX cm低回声结节,边缘清楚,髓质消失,CDFI:低回声结节内及周边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左右胸腔积液。患者坐位,于左右胸腔第肋间水平以下见较大面积的无回声区,最深位于肩胛下角线第肋间,约 cm,其中心距体表 cm,内部透声好,未探及明确分隔样回声及异常回声光点,宽度随呼吸和体位稍有变化,无回声内可见漂浮的压缩肺组织。穿刺点见体表定位标志。

符合阑尾炎声像图表现。右下腹阑尾区探及肿大的具有盲端的低回声管状结构,直径约cm,壁增厚,约cm,短轴呈弱强相间的环状回声,局部网膜聚拢,周围探及片状无回声,CDFI:肿大肠管及周围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符合肠梗阻声像图。左右腹部肠管明显扩张,内径约cm,肠粘膜皱襞水肿、增厚,呈“羽毛征”、“鸡冠征”、“键盘征”,肠蠕动增强,腹腔内探及少量液性暗区。

符合肠套叠声像图。右下腹部探及一约cmXcm范围的包块,中央为带状高回声,两侧呈对称的多层结构,呈“套筒”状,短轴呈“同心圆”或“靶环征”,外圆轮廓光滑完整,外圆内呈较厚的环状低回声,中心部呈强弱相间混合回声或弥漫高回声的圆形结构。部分肠管扩张,蠕动抗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右下腹探及多个椭圆形结节,包膜清晰,边缘整齐,内为均质低回声,较大者cmX cm大小,围绕肠系膜血管分布。CDFI:结节内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慢性肝病。脾大(轻中重度)。肝脏大小、形态可,被膜欠光滑,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欠均匀,实质内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门静脉宽 cm,CDFI示血流通畅,为入肝血流,Vmax cm/s,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略厚,胆囊腔内透声可。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肋下 cm,回声均匀,脾门区脾静脉宽 cm。腹腔内未见液性暗区。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脾大(轻中重度)、腹水。肝脏形态失常,体积明显缩小,右肝斜径 cm,左叶厚 cm,边缘钝,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样,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分布明显不均匀,实质内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肝静脉变细,走行不规则,门静脉宽 cm,CDFI:为入肝血流,Vmax cm/s。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cmX cm,壁厚 cm,呈双边,囊内未见结石及占位。胰腺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脾脏长径 cm,厚径 cm,肋下 cm,被膜光滑,边缘圆钝,实质回声均匀性增强,脾门区脾静脉宽 cm。肝肾间隙、肝右外侧缘与膈肌间内可见带状无回声区,最厚处约 cm。

门静脉主干栓塞,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正常结构消失,门静脉主干内充满低回声,周围可见蜂窝状无回声。CDFI:门静脉主干内未见血流信号,蜂窝状无回声内充满血流信号,频谱为门静脉波形。

肝硬化。肝左右叶实性占位,考虑肝Ca。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栓塞。脾大(轻中重度)。

腹水。肝脏体积缩小,被膜毛糙,表面呈锯齿状,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不均匀,肝左右叶见 cmX cmX cm中强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呈“镶嵌征”或周围见“晕征”。CDFI:内部及周边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Vmax cm/s,RI 0.,门静脉主干及右支内充满中低回声,范围cmX cmX cm,CDFI: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未见血流信号。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壁厚,腔内透声可。胰腺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肋下 cm,回声均匀,脾门区脾静脉宽 cm。腹腔内可见无回声区,平卧位最深处约 cm。

脂肪肝(轻中重度)。肝脏形态正常,体积较大,包膜光滑,边缘钝,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光点细密,分布均匀,血管影欠清晰,门静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光滑,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脾脏及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及内部结构显示正常,集合系统未见分离。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内部透声好,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双侧附件区探查未见异常。前列腺体积增大(正常),大小约cmX cmX cm,被摸光滑(毛糙),实质回声均质。

非均匀性脂肪肝。肝脏形态正常,体积较大,包膜光滑,边缘钝,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细密,分布不均匀,血管影欠清晰,肝左右叶见cmX cmX cm低回声,边界尚清晰,周边无声晕,无占位效应,门静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光滑,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正常。

肝囊肿。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左右叶可见 cmX cmX cm无回声区,壁薄,边缘光滑,后壁回声增强,见侧方声影,CDFI:内部及壁上均未见血流信号。其余肝实质回声分布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肝血管瘤。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左右叶见 cmX cmX cm大小的圆形中强回声,其内部回声欠均匀,呈网格状,边界清楚,探及强回声边缘,无声晕,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CDFI: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回声均匀。肝腺瘤,建议穿刺活检。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左右叶见 cmX cmX cm大小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周围无声晕,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可见散在略强的斑点状回声。CDFI:病灶内部及周边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回声均匀。肝炎性假瘤,建议短期复查。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左右叶见 cmX cmX cm大小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呈葫芦或哑铃形,边界规则、清晰,无明显声晕,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CDFI: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回声均匀。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建议穿刺活检。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左右叶见 cmX cmX cm大小的中等回声区,边界清楚,周围无声晕,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心可见条索状强回声向周围呈放射状延伸。CDFI:中心部位血流丰富,呈放射状分布。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符合肝转移瘤。肝剑突下 cm,肋下(-),肝右叶斜径 cm,肝左右叶见多个中强回声区,最大者位于右后叶,约 cmX cmX cm,各病灶内回声欠均匀,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周边可见低回声晕,CDFI:其内未见的血流信号。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及内回声未见异常。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肝左右叶肝内胆管结石。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左右叶探及一约cmX cmX 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符合Budd-Chiari综合征(肝、脾肿大、腹水)。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形态饱满,右肝斜径 cm,左叶厚 cm,边缘钝,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肝后段下腔静脉探及附于管壁的实性回声光团,边界清楚,局部管腔明显变窄,两端呈“弹头”样改变(肝后段下腔静脉管腔内探及横形的薄膜回声光带,端面呈“H”形改变),近心段及远心段管腔扩张。CDFI:下腔静脉狭窄处见充盈缺损,血流加速呈彩色花色血流,PW测Vmax cm/s。或肝左右中静脉变细、闭塞,肝左右中静脉迂曲、扩张,肝左右中静脉间呈拱形侧枝交通。CDFI:肝左右中静脉无血流信号,肝左右中静脉间见侧枝血流信号,代偿的肝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脾脏厚 cm,肋下 cm,回声均匀,脾门区脾静脉宽 cm。腹腔内可见无回声区,平卧位最深处约 cm。

胆囊结石。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光滑,胆囊腔内见约 cmX cmX cm强光团,后方伴声影。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胆囊息肉。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大小未见异常,于胆囊壁上见多个略强回声向囊腔内突出,最大者约 cmX cmX cm,无声影。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胆囊腺瘤可能大。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大小未见异常,于胆囊后壁上见约 cmX cmX cm大小的中等回声,无声影,向腔内突出,基底部较窄,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胆囊炎声像图。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 cmX cmX cm,壁增厚,约 cm,毛糙。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胆囊结石、胆囊炎并胆汁淤积。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 cmX cmX cm,壁厚 cm,胆囊颈部见一强光团 cmX cmX cm,后方伴声影,胆囊内充满均匀低回声光点。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胆总管下段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 cmX cmX cm,壁厚 cm,胆总管 cm,管壁增厚,毛糙,回声增强,左右肝管宽 cm,胆总管下段见强光团 cmX cmX cm,伴声影。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胆囊结石。胆囊Ca。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 cmX cmX cm,壁厚 cm,后壁见低回声突向囊腔内,约cmX cmX cm,CDFI:低回声内见血流信号,频谱为动脉波形,Vmax cm/s,RI 0.,胆囊内见多个强光团,最大者cmX cmX cm,伴声影,胆囊内充满均匀低回声光点。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胰腺大小、形态及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肝门区可见纺锤形无回声区,大小约 cmX cm,边缘清晰,内回声清亮,上下两端与胆总管相连,未见明显扩张,下段胆总管未见光团回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回声未见异常。胰腺大小、形态及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急性胰腺炎。胰腺弥漫性增大,胰头 cm,胰体 cm,胰尾 cm,实质回声减低、均匀,边缘光滑,边界清,主胰管 cm,胰周未见异常回声,脾静脉前后径细,CDFI示血流通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急性胰腺炎。胰管扩张。腹腔积液。胰腺增大,形态失常,胰头 cm,胰体 cm,胰尾 cm,实质回声不均,有片状低回声与高回声相间分布,边界模糊不清,边缘不规则,主胰管扩张、内径 cm,胰管内未见结石回声,胰周、肠间可见无回声区,脾静脉受压显示不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合并胰管结石。胰头 cm,胰体 cm,胰尾 cm,边界不清,表面不平,实质回声不均匀,内有点状不规则高回声,主胰管扩张、内径 cm,粗细不均,内有大小不等的强回声,伴声影,呈“串珠样”。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脾脏厚 cm,回声均匀。胰腺囊肿。胰头 cm,胰体 cm,胰尾 cm,胰腺形态失常,胰体部可见cmX cm的无回声,壁薄、光滑,内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主胰管 cm,胰周未见异常回声。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胰腺炎合并胰腺囊肿。胰腺形态失常,胰头 cm,胰体 cm,胰尾 cm,实质回声减低,胰头体尾部可见cmX cm的无回声,囊壁较厚,不光滑,内有线样分隔,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主胰管 cm,胰周未见异常回声。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胰头实性占位(考虑Ca)。胰管扩张。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周淋巴结肿大。胰腺不规则增大,形态失常,胰头 cm,胰体 cm,胰尾 cm,胰头部可见cmX cmX cm的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衰减,CDFI:内部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主胰管均匀性扩张、内径 cm,胆囊cmX cm,壁光滑、厚 cm,胆囊腔内透声好。肝内胆管均扩张,胆总管 cm,胰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最大cmX cm。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壶腹实性占位(考虑Ca)。胰管扩张。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胰头 cm,胰体 cm,胰尾 cm,胰腺形态正常,边缘清,实质回声均匀,主胰管均匀性扩张、内径 cm,内未见异常回声,胆囊cmX cm,壁光滑、厚 cm,胆囊腔内透声好。肝内胆管高度扩张,胆总管 cm,胆总管末端可见cmX cmX cm的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见点状血流信号。腹腔干周围及肝门部可见多个低回声,最大cmX cm。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脾脏厚 cm,回声均匀。

脾脏被膜下破裂。脾脏形态失常,被膜完整,与脾实质间呈半月形或梭形无回声区,其中可见细小点状回声,脾实质略受压移位,腹腔内无游离积液征象。

脾脏中央破裂。脾脏轮廓清楚,外形增大,实质内探及强弱不均回声或探及呈不规则的回声不均质区,范围约cmXcm,边缘不整,周围实质受挤压回声增强,腹腔内无游离积液征象。

肝、胆、胰腺、双肾未见异常。

脾脏破裂合并腹腔积血。脾脏形态失常,长径 cm,厚径 cm,脾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其下方脾实质回声杂乱,形态不规则,间有无回声区。脾周围可见厚约 cm的带状无回声区,其内有较多点状回声,探头加压后无回声区变窄,膀胱直肠窝无回声区厚约 cm。肝、胆、胰腺、双肾未见异常。肝脏包膜下血肿。肝脏轮廓增大,局部膨出,肝包膜与肝实质间呈梭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规则,实质略受压内陷,后方回声增高,腹腔内无游离积液征象。

肝脏实质挫裂伤。肝包膜完整,实质内探及不规则线条状高回声或探及边缘不清的低回声区,范围约cmXcm,间以不规则片状弱回声,腹腔内无游离积液征象。

肝破裂合并腹腔积血。肝脏形态失常,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其下方实质内见不规则形无回声区,范围约cmX cm,肝右缘膈下及肝肾隐窝见片状液性暗区,最厚处约 cm。膀胱直肠窝无回声区厚约 cm。

肝破裂、脾脏破裂合并腹腔积血。肝脏形态失常,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其下方见不规则形无回声区,范围约cmX cm,肝右缘膈下及肝肾隐窝见片状液性暗区,最厚处约 cm。脾实质脾脏形态失常,长径 cm,厚径 cm,脾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其下方脾实质回声杂乱,形态不规则,间有无回声区。脾周围可见厚约 cm的带状无回声区,其内有较多点状回声,探头加压后无回声区变窄,膀胱直肠窝无回声区厚约 cm。胆囊、胰腺、双肾未见异常。

副脾。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门脉及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壁不厚,胆囊腔内透声好。胰腺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见异常,主胰管无扩张。脾脏厚 cm,包膜光滑、完整,实质回声回声均匀。于脾门下方可见cmX cm等回声团块,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与脾回声相似。CDFI:显示团块内有与脾门处动、静脉相通的血流信号。

胃Ca术后,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符合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周围见数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为圆形,边界清楚,较大的约cmX cmX cm,CDFI显示可见分布不规则的血流信号。结合病史符合肾上腺转移癌。左右肾上腺区探及一约cmXcmXcm大小的低回声包块,椭圆形,略分叶,边界回声中等。

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左肾cmX cmX cm,右肾cmX cmX cm。双肾形态未见异常,包膜完整,肾皮、髓质分界清晰,实质厚度 cm,实质与髓质比例未见异常,集合系统无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

右重复肾并上位输尿管扩张、异位开口于阴道。右肾上极结构异常,外形似分叶状,长径增大,内部见两组肾窦回声,两者互不相通,上位肾窦较小,且集合系统分离呈无回声,最宽处约cm,其相连输尿管全程迂曲、扩张,最宽处cm,阴道内探及少量液性暗区,似与扩张的输尿管相连;下位肾皮、髓质分界清晰,实质厚度 cm,集合系统无分离。左肾、输尿管未见异常。右重复肾并上位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囊肿。右肾上极结构异常,外形似分叶状,长径增大,内部见两组肾窦回声,两者互不相通,上位肾窦较小,且集合系统分离呈无回声,最宽处约cm,其相连输尿管全程迂曲、扩张,最宽处cm,末端向膀胱内突出呈类圆形无回声,壁薄光滑,动态观察呈逐渐膨大和缩小,最大直径约cm;下位肾皮、髓质分界清晰,实质厚度 cm,集合系统无分离。左肾、输尿管未见异常。

双肾萎缩,符合慢性肾病。左肾cmX cmX cm,右肾cmX cmX cm。双肾包膜完整,肾皮、质回声增强、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实质厚度 cm,集合系统无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

左右肾囊肿。左右肾cmX cmX cm,于下极肾实质内可见cmX cmX cm无回声,边缘整齐、清楚,与邻近组织境界清晰,后壁回声增强,集合系统无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

左右肾盂旁囊肿。左右肾cmX cmX cm,于下极肾窦内可见cmX cmX cm无回声,边缘整齐、清楚,与邻近组织境界清晰,后壁回声增强,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

左右肾囊肿(钙乳症囊肿)。左右肾cmX cmX cm,于下极肾窦边缘可见cmX cmX cm无回声,边缘整齐、清楚,与邻近组织境界清晰,后壁回声增强,其内可见一约cmX cmX cm强回声,后方伴声影。集合系统无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

多囊肾(成年型多囊肾)。双侧肾脏明显增大,左肾cmX cmX cm,右肾cmX cmX cm。双肾表面凹凸不平,内部见许多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后方回声显著增强,内部结构不清,囊腔互不连通,囊肿外肾实质回声增高,肾窦回声受挤压变形。左右肾动脉阻力指数分别为0.、0.,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

左右输尿管结石并肾积水(轻中重度)。左右肾cmX cmX cm,肾包膜完整、清晰,肾盂肾盏明显扩张,且相互连通,最宽处为 cm,输尿管上段宽 cm,于输尿管上中壁内段距肾盂输尿管移行部 cm处探及cmX cmX cm大小的强光团,后方有声影,彩超检查左右输尿管口无喷尿现象,左右喷尿未见异常,左右肾盂输尿管及左右肾未见异常,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膀胱内透声好。

考虑左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左右肾下极实质内可见cmX cmX cm的强回声,边缘欠规则,呈毛刺样改变,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CDFI:内部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为低速静脉血流频谱。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

左右肾实性占位,考虑Ca。左右肾下极实质内可见cmX cmX cm的中等回声,边缘清晰、规整,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CDFI:肿物周边和内部见动静脉血流信号,Vmax cm/s,RI 0.。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

左右肾结石。左右肾cmX cmX cm,肾实质未见异常,左右肾窦靠近上盏可见cmX cmX cm圆形强回声,后方有明显声影,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良好。膀胱轮廓清晰,壁无增厚,内膜光滑,膀胱内透声好,彩超探查可见双输尿管口喷尿现象。左右肾上腺实性占位。左右肾上腺区可探及cmX cmX cm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CDFI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符合腺性膀胱炎声像图。膀胱三角区粘膜呈片状增厚(增厚型)或乳头状突起(乳头型)或呈结节状隆起(结节型),肌层回声未见异常,CDFI乳头、结节部未见血流信号。

膀胱实性占位,考虑Ca。膀胱充盈良好。于膀胱右后壁约7、8点钟处可见cmX cmX cm低回声,基底部较宽,该处膀胱壁粘膜层强回声连续性中断,肌层显示不清,膀胱外壁连续性尚可,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散在的较强回声,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且随体位改变不移动。CDFI:肿块内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Vmax cm/s,RI 0.。

膀胱憩室。膀胱充盈良好。膀胱左侧壁可见囊肿样病变向外膨出,并与膀胱相通,大小约cmX cmX cm,界限清晰,内壁光滑。在挤压膀胱或囊样物时,CDFI可见液体在两者之间相互流通。囊内及膀胱内未见结石及肿瘤征象。排尿后探查可见囊状物明显缩小。

前列腺未见异常。前列腺 cmX cmX cm,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包膜光滑完整。前列腺增生症并结石。前列腺 cmX cmX cm,两侧对称,被膜完整,纵断可见基底部突入膀胱腔达cm,内腺呈球形增大,外腺明显受压变薄,内外腺境界整齐、清晰,内回声不均匀,见弧形强回声,约cmX cmX cm,后方伴声影。

前列腺增生症并尿潴留、膀胱嵴梁化。前列腺 cmX cmX cm,两侧对称,纵断可见基底部突入膀胱腔达cm,内腺呈球形增大,外腺明显受压变薄,内外腺境界整齐、清晰,内回声均匀,被膜完整。膀胱充盈可,形态类圆形,膀胱壁增厚达cm,毛糙,高低不平,以后壁明显。

排尿后约cmX cmX cm,估测残尿约 ml。前列腺实性占位(考虑Ca),建议MRI进一步检查。前列腺 cmX cmX cm,形态不规则,于右侧外腺区可见cmX cmX cm不规则低回声,边缘不清,内部回声不均,CDFI示其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Vmax cm/s,RI 0.。前列腺炎。精囊腺炎。前列腺略增大,约 cmX cmX cm,包膜毛糙,实质回声不均匀,呈斑片状强回声与低回声相间。精囊腺左右不对称,R 约 cm,L约 cm,可见“交错”现象,内回声尚均匀。

射精管囊肿。前列腺底部的左右侧可见一长圆形无回声,壁薄光滑,约cmXcm大小,与精囊相连。

双睾丸鞘膜积液。右侧睾丸 cmX cmX cm,左侧睾丸 cmX cmX cm,双睾丸表面光滑,回声均匀,左右睾丸周围可见无回声包绕,最宽处 cm,双侧附睾不大,回声无异常。左右睾丸挫伤。右侧睾丸 cmX cmX cm,肿大明显,包膜回声光滑完整,实质回声欠均匀或不均匀,可见约 cmX cmX cm范围的无回声区,边缘不规则。左侧睾丸 cmX cmX cm,回声均匀,双侧附睾不大,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睾丸实性占位。右侧睾丸 cmX cmX cm,上极可见一 cmX cmX cm低回声肿物,界限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少许点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CDFI:肿物周边血流信号增多,分布紊乱。鞘膜腔内未见积液。左侧睾丸 cmX cmX cm,回声均匀,双侧附睾不大,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睾丸破裂并睾丸鞘膜积液。右侧睾丸 cmX cmX cm,轮廓不规则,包膜回声中断,实质回声不均匀,可见团块状高回声或低回声,鞘膜腔内见液性暗区。左侧睾丸 cmX cmX cm,回声均匀。双侧附睾不大,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睾丸囊肿。右侧睾丸 cmX cmX cm,内可见一 cmX cmX cm无回声,壁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CDFI:内部及囊壁未见血流信号。左侧睾丸 cmX cmX cm,回声均匀,双侧附睾不大,回声未见异常。

睾丸微石征。右侧睾丸 cmX cmX cm,左侧睾丸 cmX cmX cm,双睾丸表面光滑,左右侧睾丸内回声不均匀,可见细砂样点状强回声,呈弥漫性或散在分布,无声影。CDFI:双睾丸血流信号无明显异常改变。

左右附睾囊肿。右侧睾丸 cmX cmX cm,左侧睾丸 cmX cmX cm。右附睾头内可见一直径约 cm的无回声,壁薄光滑,内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左侧附睾不大,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附睾头体尾炎。右侧睾丸 cmX cmX cm,左侧睾丸 cmX cmX cm,双睾丸表面光滑,回声均匀。右侧附睾头体尾明显增大,约 cmX cmX cm,内部回声减低,不均匀,边界不清。CDFI:内部见丰富血流信号。左侧附睾不大,回声未见异常。未见鞘膜腔积液征象。左右睾丸扭转。右侧睾丸 cmX cmX cm,包膜整齐光滑,张力高,长轴走向异常,回声均匀稍低,睾丸上方探及略强回声结节,鞘膜腔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包绕睾丸,右侧阴囊壁水肿。CDFI:右侧睾丸内部血流信号减少。左侧睾丸、附睾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睾丸附件扭转。右侧睾丸 cmX cmX cm,包膜整齐光滑,回声均匀,睾丸上方探及略强回声结节,鞘膜腔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包绕睾丸,右侧阴囊壁水肿,局部触疼。CDFI:右侧睾丸内部未见血流信号。左侧睾丸、附睾回声未见异常。

腹股沟斜疝。左右侧腹股沟及同侧阴囊内探及肠管回声及杂乱的略强回声团块,随深呼吸来回摆动,可见肠管蠕动。

双侧精索静脉未见异常。双侧精索静脉走行自然,管腔内径分别宽约R cm、L cm。CDFI:Valsalva试验未见明显反向血流信号。左侧精索静脉曲张(ⅠⅡⅢ级)。双侧睾丸、附睾回声未见异常,左侧阴囊根部纵断可见弯曲的长条形管状结构,向睾丸及附睾背侧延伸,宽 cm,Valsalva试验增粗,最宽可达 cm。CDFI:Valsalva试验静脉内可见反向血流信号。

膀胱颈肥厚(女性前列腺病)。于膀胱无回声区与阴道前壁间探及一椭圆形范围约cmX cmX cm低回声区,形态如同前列腺样,略向膀胱内突出,边缘不清晰。CDFI:低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

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子宫 cmX cmX cm,前水平后位,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宫内节育器。子宫 cmX cmX cm,前水平后位,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内探及节育器强回声,后方伴“彗星尾征”,位置及形态正常。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先天性无子宫。多切面反复检查均未探及子宫轮廓,膀胱后骶骨前为一薄层软组织,两侧可见卵巢,体积较小,分别约cmX cmX cm、cmX cmX cm。

始基子宫。多切面反复检查子宫极小,无子宫腔及内膜。两侧可见卵巢,体积较小,分别约cmX cmX cm、cmX cmX cm。

幼稚子宫。子宫发育不全,子宫颈比子宫体长,宫体小,呈前位。两侧可见卵巢,体积分别约cmX cmX cm、cmX cmX cm。

符合双子宫、双阴道畸形。子宫cmX cmX cm,子宫横切时见两个宫腔,左侧内膜厚 cm,右侧内膜厚 cm,呈“猫面状”,子宫肌层回声均,可见两个宫颈回声及两条阴道气体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符合双角子宫畸形。子宫cmX cmX cm,子宫横切时见底部有一凹陷,子宫中段至宫底可见两个宫腔,左侧内膜厚 cm,右侧内膜厚 cm,子宫肌层回声均,可见单个宫颈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符合纵隔子宫畸形。子宫cmX cmX cm,子宫横切时见底部平滑,横径增宽,其内可见两个宫腔内膜回声,中央有一条状中等回声的隔,左侧内膜厚 cm,右侧内膜厚 cm,子宫肌层回声均。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子宫多发肌瘤(粘膜下 肌壁间 浆膜下)。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 cm,子宫形态失常 可,宫腔内见cmX cmX cm低回声。肌层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多个低回声,最大的位于右侧壁,cmX cmX cm。右侧壁见cmX cmX cm低回声,向外突。CDFI:病灶周围呈“环状”血流信号。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子宫肥大症。子宫 cmX cmX cm,均匀增大,三径之和约 cm,内部回声均匀,无肌瘤结节,子宫内膜厚 cm,无偏移现象。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子宫颈囊肿。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cm,肌层回声均匀。子宫颈部探及多个小囊样无回声区,较大者约cmX cm。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子宫内膜增厚。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光团回声。

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 cmX cmX cm,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均匀性增厚,约 cm,呈梭形或椭圆形团块状高回声,间有斑点状低回声或无回声,增厚的内膜与肌层界限清楚,CDFI:血流信号稀疏,RI0.6。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光团回声。

子宫腺肌症。子宫cmX cmX cm,形态饱满,呈球形,内膜厚 cm,肌层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多个小无回声区,边缘不清晰,以后壁为著。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光团回声。

子宫内中强回声,内膜息肉可能大。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内见cmX cmX cm中强回声,CDFI:血流信号自蒂部伸入其内。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左右卵巢囊肿(非赘生性)。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左右卵巢cmX cmX cm,内见cmX cmX cm无回声,壁薄、光滑,内透声好,CDFI周边未探及血流。

左右卵巢囊肿,提示卵巢冠囊肿可能大。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左右卵巢cmX cmX cm,回声正常,外上方可见椭圆形囊性包块,约cmX cmX cm大小,略有活动,壁薄光滑,呈单房性,内为清晰的无回声或见散在的点状回声。

提示左右多囊卵巢。子宫 cmX cmX cm,体积较小,呈球形或椭圆形,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左右卵巢增大,分别约为cmX cmX cm,cmX cmX cm,轮廓尚光滑,包膜增厚,实质回声高低不均,可见数个直径约1cm左右的小无回声区,呈多囊状。CDFI显示卵巢动脉呈高阻型,RI0.6。

左右卵巢囊性畸胎瘤。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左右附件区探及一圆形囊样回声,约cmX cmX cm,表面光滑,单房,内见一cmX cmX cm光团回声,边缘较清楚,附着于侧壁,呈“面团征”。内见一强回声水平分界线,线上为均质密集细小强光点,水平线下为液性无回声区,呈“脂液分层征”。其内为均质密集细小光点,伴有强回声光点,呈“星花征”。囊壁可见隆起的结节强回声,类乳头状,后方伴有声影,呈“壁立结节征”。囊内见明显增强的光点、光团、光斑,后方声衰减明显,呈“杂乱结构征”。无声区内见多个小囊,呈“多囊征”。瀑布征。线条征。CDFI囊内及周边未探及血流信号。

子宫腺肌症。左右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大。子宫cmX cmX cm,体积较大,内膜厚 cm,肌层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多个小无回声区,以后壁为著。左右卵巢区分别可见cmX cmX cm,cmX cmX cm无回声,二者壁厚,内充满均匀点状低回声,有分隔。CDFI周边及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

左右卵巢囊性包块,符合卵巢(浆液性 粘液性)囊腺瘤。子宫cmX cmX cm,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左右卵巢区见cmX cmX cm无回声,形态规则,壁薄,见细分隔,内透声好,CDFI未探及血流。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左右卵巢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卵巢Ca可能性大)。腹水。子宫cmX cmX cm,内膜厚 cm,肌层回声均匀。左右卵巢区见cmX cmX cm,无回声,形态欠规则,分隔厚薄不一,壁上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中强回声,最大的cmX cmX cm,CDFI:分隔及壁上可探及血流,Vmax cm/s,RI 0.。对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光团回声。盆、腹腔内见不规则无回声,深约 cm。符合早早孕。子宫 cmX cmX cm,宫内见一cmX cmX cm的囊状暗区,其内未见胎芽及卵黄囊。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早孕。子宫 cmX cmX cm,宫内见孕囊cmX cmX cm,其内见胚胎,头臀长(CRL)

cm,可见胎心搏动。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单胎(中晚妊)。头 臀位。脐带绕颈(周)。胎头位于耻上或上腹部,双顶径(BPD)cm;股骨长(FL)cm;胎心搏动规律,心率 次/min;胎盘位于前后宫底左右侧壁,成熟度0 I II III级;羊水最深处 cm、羊水指数(AFI);胎儿颈部见“U”“W”“锯齿”形压迹,CDFI:胎儿颈部探及脐带血流信号环绕一二三周,测S/D。

早孕,宫腔内积血。子宫 cmX cmX cm,宫内见孕囊cmX cmX cm,其内见胎芽,头臀长(CRL)

cm,可见胎心搏动。胎囊周围可见无回声区,范围cmX cmX cm。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先兆流产。子宫 cmX cmX cm,宫内见孕囊cmX cmX cm,其位置正常或下移,形态正常或欠规则,呈“C”形,子宫壁与胎膜间探及新月形无回声区,胚胎或胎儿及胎心正常。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难免流产。子宫 cmX cmX cm,宫内见孕囊cmX cmX cm,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子宫壁与胎膜间探及较大范围无回声区,约cmX cmX cm,妊娠囊位置下移,胚胎或胎儿形态不整,无胎心搏动。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早孕,胎囊位置下移。子宫 cmX cmX cm,宫内见孕囊cmX cmX cm,其内见胎芽,头臀长(CRL)

cm,可见胎心搏动。胎囊位置下移,进入宫颈管。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宫腔内中等回声,胚胎残留物可能大。子宫 cmX cmX cm,宫腔内未见明确胎囊,可见cmX cmX cm中等回声,CDFI:其内可见血流信号,RI 0.。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不全流产。子宫 cmX cmX cm,妊娠囊形态不整或塌陷,囊内无正常胚胎结构,宫颈管扩张,宫内探及约cmX cmX cm团块状中等回声,周围被无回声包饶,CDFI:于其基底部可见血流信号,RI 0.。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早孕,胚胎停育。子宫 cmX cmX cm,宫内见胎囊cmX cmX cm,其内见(胚)胎芽,头臀长(CRL)cm,未见胎心搏动。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胎死宫内。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尚相符,胎心、胎动消失,胎儿颅骨重叠、塌陷、形状不规则,呈叠瓦状回袋状变形,颅内结构不清,胸廓塌陷,胸腹部及肢体皮下组织层呈双层回声,胎盘肿胀增厚,羊水减少,羊水无回声区内悬浮斑点状回声。无脑畸形。胎儿颅骨光环缺失,局部呈一“瘤节”样结构,眼眶暗区位于头顶端。

脑积水。侧脑室增宽,约cm,脑室率0.,胎儿双顶径大于胎龄,颅内为液性暗区占据,中线结构飘浮于扩张脑室的液性暗区之间。

Dandy-Walker综合征。两侧小脑半球分开,蚓部缺如,颅后窝池明显增大,第四脑室增大,两者呈管状连通。

脊柱裂。脊柱排列不规则,局部极不整齐,两条光带变宽并成角,横切脊柱“品”字样结构回声变为“U”形,局部探及囊状包块外突,内有明显的分隔光带。胎儿肾积水。

淋巴囊肿。胎儿颈部探及囊状包块,内有明显的分隔光带。或呈单房囊性包块,壁较厚,与头颈部皮肤相连,呈“蚕茧”样改变。裂腹畸形。

唇裂。胎儿闭口时可见唇弓回声中断,上唇形态不规整,呈“溃堤”状,上唇结节回声消失。

羊水过多。羊水过少。

中央性部分性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实质回声完全覆盖子宫颈内口。胎盘实质回声覆盖部分子宫颈内口。胎盘下缘回声紧靠子宫颈内口,但未覆盖子宫颈内口。

胎盘早剥。胎盘与子宫壁间见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边缘粗糙,内可见散在光点光斑回声。胎盘明显增厚,且向羊膜腔方向膨出。羊水内散在漂浮的小光点。

单脐动脉。脐带横切面呈“吕”形,CDFI显示一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

婴儿型多囊肾。双侧肾脏明显增大,左肾cmX cmX cm,右肾cmX cmX cm。肾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

异位妊娠。符合宫腔内假妊娠囊。子宫偏饱满,内膜回声较厚,宫腔内无胚囊(可见一小圆形无回声区,内无胚芽回声,周围似见高回声环。)于子宫左右侧可见胚囊回声,约cmX cmX cm,呈厚壁型高回声环,内可见胎芽及原始心血管搏动或无胎芽回声。

符合异位妊娠(破裂型)。盆、腹腔积血。子宫饱满,内膜回声较厚,于子宫左右侧可见混合性回声团,呈中低不均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约cmX cmX cm范围。子宫直肠陷凹,双髂窝及肝肾隐窝可探及液性暗区,最深处约cm。

左右附件区异位妊娠。盆腔积液。子宫 cmX cmX cm,宫腔内未见明确胎囊,内膜 cm,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左右附件区见孕囊cmX cmX cm环状中强回声,内见胎芽,头臀长(CRL)cm,可见胎心搏动及卵黄囊。子宫直肠窝内见无回声区,范围cmX cmX cm,内有点状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宫腔内囊性占位,符合葡萄胎,可复查hCG。双侧卵巢多房囊肿,符合黄素化囊肿。子宫 cmX cmX cm,宫腔内充满蜂窝样无回声,其大小、形态不一,宫腔内未见胎囊及胚胎,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左右侧附件区分别探及约cmX cmX cm,cmX cmX cm无回声,内有分隔。

宫腔肌层内实性、囊实性占位,符合恶性滋养细胞疾病,可复查hCG。

双侧卵巢多房囊肿(黄素化囊肿)。子宫 cmX cmX cm,内膜厚 cm,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前壁见cmX cmX cm低回声,内可见小无回声,CDFI:其内见丰富血流,为低阻高速血流,RI 0.。左右侧附件区分别探及约cmX cmX cm,cmX cmX cm无回声,内有分隔。

腘窝囊肿。膝关髌上囊积液,滑膜增厚,软骨及骨质破坏,左右膝关节软骨厚度及回声不均;关节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可见数个皮质缺损区,皮质表面不光滑;髌上囊处见cmX cmX cm无回声,其内滑膜增厚,厚度不均,可见不规则中等回声向囊内突出;腘窝处见cmX cm椭圆形无回声,边缘清楚光滑,内无血流信号。

左右腘窝囊肿。左右腓肠肌内侧头和半膜肌之间探及cmX cmX cm无回声,边缘清楚光滑,内透声好,有分隔,内无血流信号。左右腱鞘囊肿。左右腕部背侧探及cmX cmX cm无回声,边缘清楚壁薄、光滑,邻近的肌腱、骨及关节无异常。

符合左右肌肉脓肿。左右肌肉肿胀,内探及cmX cmX cm无回声,呈纺锤形,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粗糙不均,CDFI:周围血流信号增多。

CIRSOID HEMAGIOMA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蔓状血管瘤。于处探及一cmX cmX cm囊实性肿块,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高低不等,其内可见粗细不一的管状结构显示,管状结构延伸至深部肌肉组织内。CDFI: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以动脉波形频谱为主,部分血管内波形为静脉频谱,于肿块的内侧缘可见一动脉血管进入肿块内。

CAVERNOUS HEMAGIOMA 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于处探及一囊实性肿块,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大小范围约cmX cmX cm,其内可见粗细不一的管、腔样无回声,连接成网状,位于皮下浅筋膜层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块内充满红兰相间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为静脉波形频谱。

三甲医院超声诊断报告常用 篇6

胆囊大小正常,壁光整,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未见增宽,内未见异常回声。

胰腺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均匀,主胰管未见扩张。

脾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增强光团及分离现象。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膀胱充盈好,壁光滑,内未见异常回声显示。

排尿后,膀胱大小约xxcm,残余尿为ml。

前列腺大小xxcm,包膜完整,向膀胱凸出部分大小为xcm,腺体光点增粗,分布均匀,内未见占位。前列腺增生症

肝、胆、胰、脾、肾、膀胱回声未见异常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膀胱尿潴留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表面光整,边缘规则,肝实质光点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内径未见扩张。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光整,内透声好,未见异常回声显示。

CDFI:肝、胆囊壁未探及异常血流信号,门静脉及肝动脉为入肝血流,肝静脉为出肝血流,门静脉流速cm/s。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表面光整,边缘规则,肝实质光点增强,致密,呈“云雾状”改变,分布均匀,后场回声衰减,肝内血管显示欠清晰,门静脉内径正常。脂肪肝声像图

肝脏形态改变,轮廓模糊,肝脏体积增大,左叶长cm,厚cm,剑突下约cm,右叶斜径cm,锁骨中线前后径约 cm,下缘角变钝,肝实质回声密集,呈“云雾状”改变,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肝内血管显示欠清晰,门静脉内径约 cm。重度脂肪肝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肝右前叶探及大小约 ×cm的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周边回声强,无包膜,内回声分布均匀,后方无衰减现象,余肝实质回声分布均匀,内血管显示清晰,门静脉内径约 cm。非均质性脂肪肝

肝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边缘规则,表面平整,肝实质光点增强、增粗分布欠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未扩张。肝光点增强、增粗

肝脏大小与形态正常,表面光整,肝内见几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较大xcm,边清,透声好。余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清晰,门脉主干未见扩张。肝多发性囊肿

肝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边缘规则,表面平整,肝右叶探及多个强光团,伴声影,较大为xcm,余肝实质光点细密,分布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未扩张。肝右叶胆管多发结石

肝左叶长cm,厚cm,剑突下约cm,右叶斜径cm,右锁骨中线下厚cm,上界于第肋间,下界于右肋下cm。包膜完整,边缘不规则,呈波浪状,肝实质光点增强、增粗,分布不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模糊,门静脉未扩张。肝前缘见

cm液性暗区。肝右叶下缘及左上腹分别见深为4cm,6cm的液性暗区。肝硬化并肝肿大 腹水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表面平整。于右左叶见一大小为xxcm的稍强回声区低、等回声区,边界清、锐利,呈“浮雕征”,内部回声呈筛网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肝内肝管无扩张,门脉主干未见增宽。肝实性占位性病变(血管瘤?)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表面平整。于右左叶见一大小为xxcm的混合性团块,边界模糊,内回声强弱不均(边界清,壁厚薄不一,毛糙,中央可见部分液性暗区)。余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肝内肝管无扩张,门脉主干未见增宽。肝 实性占位性病变(肝脓疡?)

肝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整。实质光点增粗,分布欠均匀,肝内胆管壁回声增粗、增强,未见无扩张。肝内血管清晰,门脉主干未见增宽。肝内胆管壁回声粗强(肝吸虫可能)

肝左叶长cm,厚cm,右叶斜径cm,右锁骨中线下厚cm,上界于第肋间,下界于右肋下cm。肝右叶下缘角变钝。包膜完整,肝实质光点分布尚均匀。

肝内血管显示清,门静脉内径0.7cm。肝下垂

全肝普遍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凹凸不平,形态失常。肝内见数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边清,壁薄,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最大为xxcm,位于右前叶,最小约xxcm。囊肿间肝实质光点增强、增粗,分布欠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门静脉未见增宽。多囊肝可能

肝左叶长cm,厚cm,右叶斜径cm,右锁骨中线下厚cm。包膜完整,边缘不规则,形态失常,肝右叶见一xxcm的实性团块,边界尚清,内回声强弱不均。余肝实质光点增强、增粗,分布不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模糊,门静脉未扩张。肝实性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Ca?)

肝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边缘规则,表面平整,肝右叶探及多个强光团,伴声影,较大为xcm,余肝实质光点细密,分布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走行正常。门静脉未扩张。肝右叶胆管多发结石

肝左叶长cm,厚cm,右叶斜径cm,包膜完整,边缘规则,肝实质光点细密,分布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肝左、中、右静脉内径分别为 cm、cm、cm,下腔静脉内径cm。门静脉内径为cm。

胆囊大小为xcm,壁厚cm,不光滑,呈“双边征”,囊内透声好,未见光团回声,胆总管未见扩张。

脾长cm,脾门厚cm,包膜完整光滑,实质光点分布均匀,脾门静脉内径cm。於血肝声像

胆囊壁水肿 脾轻度肿大

胆囊大小约xcm,胆汁透声差,内可见一大小约的稍强回声团附于囊壁,无明显声影,随体位改变无移动。胆总管未见扩张。胆囊赘生物(息肉?)

胆囊大小为xcm,壁厚cm,毛糙,呈“双边征”,囊内透声好,未见光团回声,胆总管未见扩张。

胆囊积液并胆囊炎声像图

胆囊大小正常,囊壁欠光滑,囊腔内见多个细小强光团,大小均约xcm,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移动。肝内胆管呈“树枝状”扩张,左、右肝

内胆管内径均为cm,胆总管上段内径cm,于下段近胰头处见一xcm的增强光团,伴声影。

胆总管下段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

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囊壁光整,内可见范围约xcm的片状低回声区,可随体位改变流动。胆总管未见扩张。

胆汁粘稠

胰腺头cm,体cm,尾cm,实质回声减低,导管无扩张。(主胰管扩张,管径cm)胰腺炎

脾长cm,脾门厚cm,下界于左肋下cm,包膜完整光滑,实质光点分布均匀,脾门静脉未扩张。脾肿大

脾大小形态正常,脾包膜与脾实质回声之间见边界清晰的梭型(无,低)回声区,内部见微小回声点或低回声团块、条索,大小xcm,其后方回声增强,脾实质受压内陷。脾实质及内部结构显示正常。

(脾包膜下血肿)

双肾大小正常。左肾实质厚约cm,右肾实质厚约cm。右肾可见三个液性暗区,大小分别为xcm,xcm,xcm,边界清,透声好。余实质光点分布均匀。双肾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和增强光团。右肾囊肿 左肾未见占位性病变

左、右肾大小分别为xxcm,xxcm,实质厚分别为cm,cm,包膜完整,实质光点稍粗强,分布尚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和增强光团。双肾弥漫性病变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实质光点分布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及增强光团。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腔内未见异常回声显示。双肾、膀胱未见异常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光点分布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左肾中盏见一xcm的增强光团,伴声影。右肾集合系统内未见增强光团。左肾结石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膀胱充盈尚可,位居中,内壁可见小房小梁形成,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包块显示。

排尿后,膀胱显示大小约xxmm。膀胱残余尿约ml,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双肾集合系统未见增强光团,左肾肾盂分离约cm,右肾未见分离现象。

左侧输尿管上段内径cm,于上段距肾门约cm处见大小xcm,增强光团,后方伴声影。右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扩张并左肾轻度积水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右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膀胱充盈好,位居中,壁光滑毛糙,腔内可见一xxcm的稍强回声团,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后方无声影,可随体位改变移动。膀胱内稍强回声团(凝血块?)

膀胱充盈好,位居中,壁光滑毛糙,腔内可见一xxcm的强回声团,边界清,后方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移动。膀胱结石

双肾形态大小正常,轮廓清,于左肾中下盏分别探及约xcm的增强光团,后方伴声影,左肾肾盂分离约cm,右肾集合系统未见增强光团及肾盂分离。左输尿管第三狭窄处可见有一约xcm 的增强光团,后方伴声影,左输尿管上段内径为cm,右输尿管未见扩张。

膀胱充盈好,壁光滑,内回声均匀,未见异常。左输尿管第三狭窄处结石并左肾轻度积水 左肾结石 右肾、膀胱未见异常

右输尿管未见扩张

前列腺大小xxcm,包膜完整,向膀胱凸出部分大小为xcm,腺体光点增粗,分布均匀,内未见占位。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大小xcm,包膜完整,内腺大小xcm。于外腺偏右侧见一xcm的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余腺体内回声不均匀,于中央可见一xcm的强光斑,伴声影。

前列腺低回声区

前列腺增生症

前位子宫,大小xxcm,包膜光滑,肌壁实质回声均匀,内膜约cm,居中。宫颈回声均匀。

左右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双侧附件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显示。子宫、双侧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后位子宫,大小xxcm,宫底壁可见xcm,xcm的实性回声团,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余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cm,居中,宫颈回声均匀。

右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右侧附件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显示。

左附件区见一xxcm的液性暗区,边界清,透声欠佳,内可见分隔光带。子宫实性占位性病变(腺肌瘤?)左附件区液性暗区 右卵巢未见异常

于子宫上方见一xxcm的混合性团块,边界清,内以液性为主透声差,可见不规则的实性回声区。另于其旁可见一xcm的液性暗区,边清,透声好。与上述混合性团块紧贴。子宫上方混合性、液性团块

前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欠均匀,内膜厚cm,均匀、居中,宫颈厚cm,回声均匀。

左、右侧卵巢大小分别为xxcm,xxcm,轮廓清,双卵巢内均可见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蜂窝状”,边界清,透声好。左、右侧较大无回声区分别为xcm,xcm。

子宫直肠窝可见xcm的液性暗区,边清,透声好。

卵巢多个无回声区(多囊卵巢可能)

子宫直肠窝积液 子宫回声欠均匀

前位子宫,大小xxcm,包膜光滑,于前壁探及一个,后壁探及两个大小均为 xxcm的实性低回声团,边界清,内回声尚均匀,余肌壁实质回声均匀,内膜约cm,居中。宫颈回声均匀。

右侧卵巢内探及一大小约为xcm的液性暗区,边界清,内透声好。左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内未见异常回声显示。子宫肌壁间肌瘤

右侧卵巢液性暗区(卵泡?)左侧卵巢回声未见异常

前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cm,均匀、居中,宫颈厚cm,内回声均匀。

右侧卵巢大小为xxcm,右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显示。

左侧附件区见一xxcm的混合性回声团,边界清,内以液性为主,于一侧壁可见xcm的强回声区。

左附件区混合性回声团(畸胎瘤?)子宫、右卵巢未见异常

前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cm,均匀、居中。宫颈厚cm,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性

暗区,最大xcm,边界清,内透声好。宫腔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左、右侧卵巢大小正常,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显示。宫颈多发性囊肿

双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前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cm,均匀、居中,宫颈厚cm,长cm,内回声均匀。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右侧卵巢大小为xxcm,内未见异常回声显示。

子宫左上方探及大小xxcm的混合性团块,边界清,膀胱充盈时团块上缘达脐上约三横指,内以实性为主,强弱不均匀,周边回声低,中央回声强,可见多个强光斑,伴声影,最大xcm。

子宫左上方混合性占位性病变 宫颈肥大

子宫体、右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月经周期第天测排卵:

子宫内膜厚cm,均匀

左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内未见优势卵泡,最大卵泡大小为xxcm

右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内未见优势卵泡,最大卵泡大小为xxcm

子宫直肠窝可见的xcm的液性暗区。

前位子宫,大小xxcm,于前后壁谈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团,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最大为xxcm,余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cm,均匀,宫颈厚cm,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边界清,内透声好,最大为xcm。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左、右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显示。

子宫直肠窝探及xcm的液性暗区,透声好。子宫多发性低回声团(肌瘤?)宫颈肥大并多发囊肿 子宫直肠我积液

双侧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前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cm,均匀,居中,宫颈回声均匀。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左、右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显示。子宫直肠窝探及xcm的液性暗区,透声好。子宫直肠窝积液

子宫、双侧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前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均匀,宫腔内见一xxcm的孕囊,内可见胚芽及心管跳动。宫颈回声均匀。

左、右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显示。宫内早孕

双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前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均匀,宫腔内见一xxcm的液性暗区,边界清,周边回声强,内未见胚芽组织及原始心管跳动,宫颈回声均匀。

左、右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双侧附件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宫腔内液性暗区(早早孕?建议一周后复查,腹痛随诊)双侧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后位子宫,大小xxcm,肌壁回声均匀,宫腔内见一xxcm的孕囊,内可见一大小约xcm卵黄囊回声,未见胚芽回声。宫颈厚cm,回声均匀。

于右附件区探及一大小约xxcm无回声团,边清壁薄,内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左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内未见异常回声显示。

于子宫直肠窝探及范围约xcm 液性暗区,内透声好。宫内早孕

右附件区囊肿(来源于卵巢可能性大)盆腔少量积液

左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前位子宫,大小xxcm,内膜厚cm,欠均匀,实质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宫颈厚cm,未见异常回声。

子宫右侧见一xxcm的不规则混合性团块,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内未见明显胚芽及心管搏动。

左侧卵巢大小xcm,内未见异常回声。

左下腹液性暗区深cm,右下腹液性暗区深cm,肝肾隐窝分离cm。

右侧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宫外孕可能性大)腹腔、盆腔积液(积血)

子宫、左附件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甲状腺左、右叶大小为xxcm, xxcm,峡部大小厚为xxcm,轮廓清,腺体回声均匀,内末见结节样改变。

CDFI:双侧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正常范围。Vmax=cm/s,Vmin=cm/s,RI=;甲状腺回声未见异常

甲状腺左、右叶大小为xxcm,xxcm,峡部大小厚为xxcm,轮廓清。右叶内探及一xxcm的实性团块,边界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左叶内探及一xxcm的混合性团块,边界清晰,内以液性为主,并见少量实质性低回声区大小约xcm,向液性暗区内突出。另于下段见一xxcm的实性团块,边界清,内回声欠均匀。余腺体实质光点分布均匀。甲状腺左叶混合性、实性占位性病变 甲状腺右叶实性占位性病变

甲状腺左、右叶大小为xxcm,xxcm,峡部大小厚为xxcm,轮廓清。左叶内探及一混合性团块,范围约xxcm,边界尚清,内为几个团块融合而成,以实性为主,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及一强光斑伴声影。余腺体实质光点分布尚均匀。甲状腺左叶混合性占位性病变(腺瘤?结甲?)

甲状腺左、右叶大小为xxcm,xxcm,峡部大小厚为xxcm,轮廓清,腺体回声稍增粗,分布均匀,内末见结节样改变。甲状腺弥漫性增大

左、右侧乳腺腺体层厚分别为cm、cm,边界清,内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CDFI:双侧乳腺血流信号未见异常。Vmax=cm/s,Vmin=cm/s,RI=;双侧乳腺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侧乳腺腺体层厚为cm、cm,边界清。左侧乳腺内上象限探及一xcm低回声团,边界清,包膜完整,内回声尚均匀。余腺体回声均匀。

CDFI:上述低回声团周边及内部未探及绕行、穿行血流信号,内部频谱S=cm/s,D=cm/s,RI=。余腺体内血流信号未见异常。左侧乳腺实性占位性病变

右侧乳腺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侧乳腺腺体层厚分别为cm、cm,边界清,内见数条条索状低回声区,边界清,呈“豹纹”状。

CDFI:双侧乳腺血流信号未见异常。双侧乳腺增生症

右乳Ca术后,右侧胸壁未探及明显异常囊实性包块回声。左侧乳腺腺体层厚为cm,边界清,内见数条条索状低回声区,边界清。

CDFI:左侧乳腺血流信号未见异常。左侧乳腺增生症

左、右侧乳腺腺体层厚为cm、cm,边界清。双侧乳腺可见数条条索状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宽约cm。呈“豹纹”状余腺体回声均匀。

CDFI:上述低回声团周边及内部未探及绕行、穿行血流信号。余腺体内血流信号未见异常。Vmax=cm/s,Vmin=cm/s,RI: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症

左、右乳腺腺体厚分别为cm、cm,边界清,于右乳外上象限见一xcm的低回声团,边界清,内回声尚均匀,余双侧乳腺可见条索状低回声,呈“豹纹状”,分布尚均匀。

CDFI:右乳腺低回声团周边及内部未见探及明显血流信号。余双侧乳腺未见异常血流信号。

右乳低回声团(增生结节?)双侧乳腺增生症

双侧睾丸大小均约xxcm,形态大小正常,边缘规则,实质光点分布均匀,内未见占位。双侧睾丸回声未见异常

左侧睾丸大小约xxcm,形态大小正常,边缘规则,实质光点分布均匀,内未见占位。右侧阴囊内未见睾丸声像。

于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xxcm的稍低回声团,边界清,有包膜回声,内回声均匀,其前缘距体表约cm。

右腹股沟区稍低回声团(右侧隐睾?)

左侧睾丸回声未见异常

双侧睾丸大小均约xxcm,形态大小正常,边缘规则,实质光点分布均匀,内未见占位。

于双侧睾丸上方见一xcm椭圆形液性暗区,边清,壁薄,透声好。精索鞘膜积液

双侧睾丸回声未见异常

阴囊明显肿大,双侧睾丸大小均约xxcm,形态大小正常,边缘规则,实质光点分布均匀,内未见占位。于左、右侧睾丸周围可见液性暗区包绕,深分别为cm,cm,边界清,透声好。

睾丸鞘膜积液 双侧睾丸未见异常

双侧睾丸大小均约xxcm,形态大小正常,边缘规则,实质光点分布均匀,内未见占位。左侧精索区可见多条较粗而不规则管状结构,壁薄,透声好。CDFI示其为静脉血流信号,并可随Valsalva动作而信号加强。

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双侧睾丸回声未见异常

左、右侧睾丸外形增大,大小分别为xxcm,xxcm,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边缘规则,实质光点分布尚均匀,内未见占位。(化脓性睾丸炎可及多数散在点状低回声区〕阴囊内可及少量液性暗区。

CDFI示睾丸实质内血流信号丰富。睾丸炎

附睾外形增大,头、体、尾大小分别为cm,cm,cm,实质回声不均匀,阴囊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CDFI示附睾内血流信号丰富。

附睾炎

右下腹阑尾区未见明显囊、实性包块 右下腹阑尾区未见明显囊、实性包块

右下腹阑尾区可见一xxcm的低回声区,呈“逗号状”,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右下腹阑尾区低回声区(阑尾炎可能)

双侧肾上腺区未见囊、实性包块显示。双侧肾上腺区未见占位病变

腹主动脉旁未见异常囊、实性包块显示。腹主动脉旁未见异常包块

腹主动脉旁可见多一个大小不等的实性低回声团,最大约xcm,边界清,内回声均匀。腹主动脉旁实性低回声团(肿大淋巴结?)

空腹时胃排空好,饮300ml健力宝后胃充盈良好,胃壁五层结构清晰,胃壁厚约cm,粘膜层光滑,腔内未见占位性病变。

CDFI:胃内血流信号未见异常。腹部肠道未见明显异常。胃肠未见异常

于肝右叶下方、右肾前方可见一xxcm的混合性回声团,边界清,周边为低回声带,厚约cm,中央为液性暗带,深为cm,可见与肠管相通。肝右叶下方、右肾前方混合性回声团(肠套叠?)

于心包左室后壁可见深cm的液性暗区,边清,透声好。心包积液

双侧胸腔未见明显液性暗区显示。双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

患者取坐位,于背部探查,左、右侧胸腔分别探及xxcm、xxcm的液性暗区,边界清,透声好。其前缘距体表皮肤分别为cm、cm。穿刺定位点分别于左、右侧肩胛下角线第11、10肋间,进针深约cm即可。

双侧胸腔大量积液,穿刺抽液定位点分别见体表标志。

术前探查,于肝右前叶见一xxcm的混合性包块,现定于右腋前线第7肋间旱进行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在B超引导下穿刺进针约12cm,拔出针心,用50ml的针筒抽出

约120ml的淡黄色、粘稠液体,打进50ml生理盐水后抽出,反复4次,最后打入50ml庆大霉素后拔出穿刺针,消毒,包扎伤口,术毕。术中、后患者无不适,安返病房。B超引导下肝脓肿抽液术

术者:

B超导向:

术前探查,左肾下极见一xxcm的液性暗区,现于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以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在B超引导下穿刺进针约10cm,抽出约83ml淡黄色液体,急送检蛋白为4个+,打进40ml无

水酒精固化约6分后抽出,最后打入10ml无水酒精,拔出穿刺针,消毒,包扎伤口,术毕。术中、后患者无不适,安返病房。B超引导下左肾囊肿抽液硬化治疗术

术者:

B超导向:

B超引导下右肾盂造瘘术:

术前探查,右肾大小xxcm,皮、髓质厚分别为cm,cm。于肾下盏见一xcm的强光团,伴声影。肾盂未见明显分离。现于B超引导下右肾盂造瘘术。患者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以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在B超引导下穿刺进针深约5.4cm,拔出针芯,回抽未见尿液流出。经讨论因肾盂无明显分离,未能抽出尿液,不予放置引流管。拔出穿刺针,消毒、包扎伤口,术毕。术后探查,患者右肾周未见明显液性暗带。术中、后患者无不适,安返病房。

术者:

B超导向:

左侧腮腺大小xxcm,边界清,内探及大小xcm的实性低回声团,边界清,内回声不均。余腺体光点分布均匀。左侧腮腺实性低回声团

于左枕部探及大小约xcm低至无回声区,边界清,内回声均匀.加压探头团块未见明显变形.前缘距体表约cm.左枕部低至无回声区.左颈部于腮腺、耳垂下方可见一大小约xxcm的实质性低回声团,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内回声不均匀。其前缘距体表约cm。左颈部实质性包块

于左侧大腿中部外侧(原手术瘢痕处)肌层内可见一xxcm的稍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周围局部肌层纹理回声不均 匀。其前缘距体表约cm。

左侧大腿中部外侧肌层稍低回声区

左膝部于髌骨上方可见一xxcm的液性暗区,边界清,内透声差,见细密光点回声。其前缘距体表约cm。左侧髌上滑囊积液

于右腹股沟探及大小xxcm混合性团块,边界清,内以液性为主,另为大小xcm低回声区,内回声不均.该抟块前缘距体表约cm.右腹股沟混合性团块

于右外踝下距体表cm处探及一大小约xcm实质性低回声区,边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尚均匀。

右外踝下实质性低回声区

右侧颈部探查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实性低回声、无回声团块显示,聚集成团,边界尚清,最大低回声团块大小约xcm,内回声分布尚均匀,最大无回声团块大小约xcm,内透声尚好,后方回声稍增强,前缘距离体表约cm。于右肩部另可见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区,边界清,内回声均匀。前缘距离体表约cm。另于左右侧颈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内回声分布均匀,左侧最大约xcm,右侧最大约xcm。右侧颈肩部多发实性、液性占位性病变 双侧颈部多发性实性占位性病变

右颈总动脉管内径cm,中内膜厚cm。右颈内动脉管内径cm,右颈外动脉内径cm。

左颈总动脉管内径cm,中内膜厚cm。左颈内动脉管内径cm,左颈外动脉内径cm。

CDFI:双侧颈动脉血流信号未见异常。

PW: 右总颈动脉Vmax=cm/s,Vmin=cm/s,RI=;

右颈内动脉Vmax=cm/s,Vmin=cm/s,RI=;

右颈外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总颈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颈内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颈外动脉Vmax=cm/s,Vmin=cm/s,RI=。双颈总动脉未见异常

右颈总动脉管内径cm,中内膜厚cm,于颈总动脉三叉处后壁见一xxcm的强光斑,伴弱声影。右颈内动脉管内径cm,右颈外动脉内径cm。

左颈总动脉管内径cm,中内膜厚cm,于颈总动脉三叉处前、后壁分别见xcm,xcm的强光斑,伴弱声影。左颈内动脉管内径cm,左颈外动脉内径cm。

CDFI:双侧颈总动脉三叉处血流可见充盈缺损。

PW:右颈总动脉Vmax=cm/s,Vmin=cm/s,RI=;

右颈内动脉Vmax=cm/s,Vmin=cm/s,RI=;

右颈外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颈总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颈内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颈外动脉Vmax=cm/s,Vmin=cm/s,RI=;左、右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 双颈动脉阻力指数偏高

右髂总动脉管径cm,右股总动脉管径cm,中内膜厚cm,右股浅动脉管径cm,中内膜厚cm,股深动脉内径cm,中内膜厚cm,右腘动脉管径cm。右髂总、股总、股浅、腘动脉管壁弹性差,中内膜增厚,毛糙,回声增强,连续性欠佳。右髂总、股总、股浅、腘动脉管腔透声差,内充满稍强回声。右股深动脉起始部管腔内透声欠佳,近段内透声尚好。

彩色超声:CDFI:右髂总、股总、股浅、腘动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右股深动脉起始部血流束变窄,近段血流充盈尚好。PW:右股深动脉为单向动脉血流频谱,Vmax=cm/s,Vmin=cm/s,RI=。

左髂总动脉内径cm,左下肢动脉: 股总动脉内径cm,中内膜厚cm,股浅动脉内径cm,中内膜厚cm,股深动脉内径cm,中内膜厚cm,腘动脉内径cm,中内膜厚cm。左髂总、股总、股浅、股深、腘动脉管壁弹性欠佳,中内膜增厚,毛糙,回声稍增强,连续性欠佳,内壁见数个稍低回声及稍强回声斑块,最大于股浅动脉近端及腘动脉内,大小分别为xxcm,xxcm,呈稍强回声,无声影。左髂总、股总、股浅、股深、腘动脉管腔内透声尚好。

彩色超声:CDFI:左髂总、股总、股浅、股深、腘动脉显示仍为快速三相血流,彩色均匀。PW:左髂总、股总动脉、股浅、股深、腘动脉仍为层流频谱。左髂总动脉Vmax=cm/s,Vmin=cm/s,RI=;左股总动脉Vmax=cm/s,Vmin=cm/s,RI=;左股浅动脉Vmax=cm/s,Vmin=cm/s,RI=;左腘动脉Vmax=cm/s,Vmin=cm/s,RI=。

1、右髂总、股总、股浅、腘动脉血栓形成(完全栓塞)

2、右股深动脉血流尚通畅

3、左髂总、股总、股浅、股深、腘动脉粥样硬化症

4、左髂总、股总、股浅、股深、腘动脉血流通畅

右眼轴径cm,前房深cm,晶状体厚cm,宽cm,晶状体回声增强,透声差,玻璃体腔径cm,内透声好。

左眼轴径cm,前房深cm,晶状体显示不清,已放置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玻璃体腔内透声好。

双侧眼球后未见异常。

右眼晶状体浑浊(老年性白内障)

宫内探及一胎儿,双顶径cm,可见胎心搏动及胎动,脊柱排列整齐,肱、股骨长分别为cm,cm,肢体切面部分可见,羊水最深径cm,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厚cm,呈0级。胎儿颜面显示不清。

单活胎(按双顶径估算胎龄约Wd)

宫内探及一胎儿,头位于耻上探及,双顶径cm,可见胎心搏动及胎动,脊柱排列整齐,肱、股骨长分别为cm,cm,肢体切面部分可见,羊水指数为cm,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厚cm,呈II级。胎儿颜面显示不清,胎儿颈后见U形压迹。晚孕,单活胎,头位(约孕25周6天)胎盘II级

宫内探及一胎儿,头位于耻上探及,双顶径cm,可见胎心搏动及胎动,脊柱排列整齐,肱、股骨长分别为cm,cm,羊水最深经cm,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厚cm,呈I级。胎盘下缘距子宫内口约cm

CDFI:胎儿颈周见彩色管状血流缠绕。S=cm/s,D=cm/s,S/D=,RI=。中孕,单活胎,头位(约孕25周6天)低置胎盘 级(边缘性、部分性、完全性)脐带绕颈一周宫内探及一胎儿,头位于耻上探及,双顶径cm,可见胎心搏动及胎动,脊柱排列整齐,肱、股骨长分别为cm,cm,羊水指数cm,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厚cm,呈Ⅱ级。胎盘下缘覆盖子宫内口,于子宫内口处厚约cm。

前置胎盘 级

单活胎,头位(约孕25周6天)左眼未见异常

胎儿三维:

宫内探及一胎儿,头位耻上探及。胎动:好。

胎儿生长指标:双顶径(BPD)cm,头围(HC)cm,腹围(AC)cm,股骨(FL)cm,肱骨(HL)cm,心率(HR)次/分,羊水:羊水指数cm,清晰。

胎盘:位于子宫宫底前壁,厚cm,成熟度:I级。头部:颅骨环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室未见扩张。

唇面部:双眼距比例适当,鼻孔可显示,上唇未见缺损,下唇完整。脊柱:颈胸腰骶椎完整,纵切各弯曲自然。胸部:未见积液暗区。

胎心:律齐。心脏位置及心胸比例正常。四腔心观中央“十”字存在。

腹部:腹壁完整,腹腔未见积液暗区,胃泡、膀胱暗区可显示,双肾内未见分离性或囊性暗区。

四肢:胎儿肢体切面部分可见。

脐带:颈部未见“U”压迹,脐动脉两根。

CDFI:颈后未见彩色血流环绕。脐动脉S=cm/s,D=cm/s,RI=,S/D=(31W后<3为正常)。

晚孕,单活胎,头位(约孕周天)胎儿脐带绕颈一周 胎盘I级

脐动脉血流频谱测值正常。

胎儿三维双胎

宫内探及两个胎儿(B1、B2,B1胎头位于左中上腹探及,臀位于右上腹、B2胎头位于中腹探及,臀位于左下腹。胎动:好。B1胎儿生长指标:双顶径(BPD)cm,头围(HC)cm,腹围(AC)cm,股骨(FL)cm,肱骨(HL)cm,心率(HR)次/分,B2胎儿生长指标:双顶径(BPD)cm,头围(HC)cm,腹围(AC)cm,股骨(FL)cm,肱骨(HL)cm,心率(HR)次/分,羊水:羊水最深径cm,清晰。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厚cm,成熟度:I级。

头部:颅骨环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室未见扩张。

唇面部:双眼距比例适当,鼻孔可显示,上唇未见缺损,下唇完整。脊柱:颈胸腰骶椎完整,纵切各弯曲自然。胸部:未见积液暗区。胎心:律齐。心脏位置及心胸比例正常。四腔心观中央“十”字存在。

腹部:腹壁完整,腹腔未见积液暗区,胃泡、膀胱暗区可显示,双肾内未见分离性或囊性暗区。四肢:胎儿肢体可见。脐带:颈部未见“U”压迹,脐动脉两根。CDFI:颈后未见彩色血流环绕。

B1脐动脉S=cm/s,D=cm/s,RI=,S/D= B2脐动脉S=cm/s,D=cm/s,RI=,S/D=(31W后<3为正常)。

中孕,双活胎(约孕24周4天大小)胎盘I级

脐动脉血流未见异常

(一)胎儿二维:

宫内探及一胎儿,头位耻上探及。胎动:好。

双顶径(BPD)cm,头围(HC)cm,腹围(AC)cm,股骨(FL)cm,肱骨(HL)cm,心率(HR)次/分,律齐。胎盘位于子宫左后壁,厚cm,成熟度均为:II级。羊水指数cm,清晰。

颅骨环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室未见扩张。脊柱排列整齐。胸部未见积液暗区。心胸比例正常。四腔心观中央“十”字存在。腹腔未见积液暗区,胃泡、膀胱暗区可显示。胎儿肢体切面部分可见。胎儿上、下唇可显示。颈部未见“U”压迹,脐动脉两根。

CDFI:颈后未见彩色血流环绕。脐动脉S=cm/s,D=cm/s,RI=,S/D=(31W后<3为正常)。晚孕,单活胎,头位(约孕周天)胎儿脐带绕颈一周 胎盘II级

脐动脉血流频谱测值正常。

(二)胎儿二维:

宫内探及一胎儿,头位于耻上探及,双顶径cm,头围约cm,腹围约cm,可见胎心搏动及胎动,心率为次/分,脊柱排列整齐,肱、股骨长分别为cm,cm,胎儿肢体部分可见,羊水指数为cm,胎盘附着于子宫 壁,厚cm,呈 级。胎儿颜面显示不清。

CDFI:胎儿颈周未见彩色管状血流缠绕。S= cm/s,D= cm/s,S/D=,RI=。晚孕,单活胎,头位(约孕25周6天)胎盘I级

脐动脉血流频谱测值正常

腹主动脉肝后段内径cm、肾水平段内径cm、下段分叉处内径cm,腹主动脉管壁毛糙壁厚cm,管壁局部见少许强光斑伴弱声影,较大约xcm,余腔内为团块回声。CDFI:腹主动脉内彩色血流充盈好,未见紊乱血流信号,各段血流速分别为cm/s;cm/s;cm/s。

左肾大小约为xxcm,形态规则,实质厚约为cm,实质光点分布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结石未见。左肾主动脉肾门处、开口处内径分别约为cm、cm,内未见明显团块回声。

右肾大小约为xxcm,形态规则,实质厚约为cm,实质光点分布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结石未见。右肾主动脉肾门处、开口处内径分别约为cm、cm,内未见明显团块回声。

CDFI:双肾动脉内血流信号充盈好,未见镶嵌样血流信号。双肾内血流呈枝状分布,血流可达被膜下。血流频谱及测值未见异常。

腹主动脉肾水平处血流速cm/s。双肾动脉血流未见异常 双肾回声未见异常

左肾大小约为xxcm,形态规则,实质厚约为cm,实质光点分布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结石未见。左肾主动脉肾门处、开口处内径分别约为cm、cm,内未见明显团块回声。

右肾大小约为xxcm,形态规则,实质厚约为cm,实质光点分布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结石未见。右肾主动脉肾门处、开口处内径分别约为cm、cm,内未见明显团块回声。

CDFI:双肾动脉内血流信号充盈好,未见镶嵌样血流信号。双肾内血流呈枝状分布,血流可达被膜下。血流频谱及测值未见异常。

PW:右肾主动脉Vmax=cm/s,Vmin=cm/s,RI=;

右肾开口处动脉Vmax=cm/s,Vmin=cm/s,RI=;

右肾段动脉Vmax=cm/s,Vmin=cm/s,RI=;

右肾叶间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肾主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肾开口处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肾段动脉Vmax=cm/s,Vmin=cm/s,RI=;

左肾叶间动脉Vmax=cm/s,Vmin=cm/s,RI=;腹主动脉水平段Vmax=cm/s。双肾动脉血流未见异常 双肾回声未见异常

腹主动脉水平段Vmax=cm/s。

左侧尺动脉近段、远段内径约为0.23cm、0.21cm。左侧桡动脉近段、远段内径约为0.20cm、0.19cm。管壁未见增厚,内膜尚光滑,未见血栓回声。CDFI示尺、桡动脉内彩色血流充盈良好,频谱呈三相波型,峰值流速正常。

左侧尺、桡静脉未见扩张,内壁光滑,管腔透声好,血流回流通畅,频谱形态正常。

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管腔未见明显扩张及狭窄,左侧颈总动脉管分叉处、右侧颈总动脉远段中内膜增厚,厚分别约为0.18cm、0.22cm,余管壁不增厚,内膜欠光滑,管腔内透声好。

CDFI:上述动脉血流充盈好,未探及异常血流信号,血流频谱正常,右侧颈外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RI=0.90,余动脉血流测值未见异常。

左侧椎动脉椎间段(L-VA)内径0.43cm;右侧椎动脉椎间段(R-VA)内径0.45cm。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管腔未见扩张及狭窄,管壁光滑,管腔内透声好,未见强光斑。

CDFI:显示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好,色彩均匀,血流方向正向。PW:显示为层流频谱,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流速在正常范围,双侧椎动脉RI增高,左、右侧分别约为0.70、0.68。

双侧颈总动脉中内膜增厚

右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阻力增高

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

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管腔未见明显扩张及狭窄,管壁未见增厚,内膜光滑,管腔内透声好。

CDFI:上述动脉血流充盈好,未探及异常血流信号,血流频谱及血流测值未见异常。

超声提示:

双侧颈动脉血流未见异常

图像所见:

左肾大小约为8.4x4.7x4.6cm,右肾大小约为8.2x4.4x3.4cm,双肾形态尚规则,实质厚均约为1.1cm。于左肾中段、右肾上段探及大小分别为2.6x2.7cm、1.0x0.6cm液性暗区,边界清,内透声好,余实质回声增强,分布欠均匀,皮髓质分界不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结石未见。

CDFI:肾主动脉未见狭窄征象,双肾动脉内血流信号分布稀少,动脉血流阻力增高。

超声提示:

双肾弥漫性病变

双肾血供减少,血流阻力增高

{颈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管腔未见明显扩张及狭窄,双侧颈总动脉内膜稍增厚,左右侧厚分别约为0.08-0.16cm、0.08-0.12cm,左侧颈总动脉管分叉处见一大小约0.42x0.21cm强回声斑块,右侧颈总动脉管分叉处见数个强回声斑,伴声影,最大约0.81x0.24cm。余双侧颈内、外内膜管壁光滑,未见明显增厚,管腔内透声好。CDFI:双侧颈动脉内彩色血流充盈好,色彩均匀,频谱波型及测值未见异常。

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管腔未见扩张及狭窄,管壁光滑,管腔内透声好,未见强光斑。CDFI: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好,色彩均匀,频谱波型及测值未见异常。

左肾大小约为11.4x4.8x4.4cm,右肾大小约为9.2x5.0x4.4cm,双肾形态尚规则,实质厚均约为1.4cm,回声中等,皮髓质分界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现象。

CDFI:肾主动脉未见狭窄征象,双肾主肾动脉、段动脉、叶动脉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动脉频谱形态及测量值正常。

双侧颈总动脉中内膜增厚,并硬化斑块形成

超声诊断学课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到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孕产妇1556例为研究对象, 孕产妇均采用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检查, 孕产妇年龄最小为20岁, 最大为45岁, 平均年龄为 (30.2±8.8) 岁;孕周22~36周, 平均孕周 (28.3±8.2) 周;单胎1546例, 双胎10例;初产妇1282例, 经产妇274例;所有孕产妇均为正常妊娠、有生育能力, 排除患有肝肾疾病、心肺疾病、血液病、精神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孕产妇。

1.2 方法:

二维超声采用的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HITACHI-Avius型) , 探头频率选择3.5 MHz。孕妇采取平卧位, 暴露腹部, 然后采用探头自胎儿头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脊椎、胎盘与羊水等实施检查, 并对胎儿的胸腹围、股骨长度、双顶径等进行测量, 观察并记录数据。

四维超声诊断仪与二维超声诊断仪相同, 探头频率选择3~7.5 MHz, 首先采用二维超声进行检查, 然后切换到四维容积采样框, 选择表面光滑模式, 启动四维模式, 对X、Y、Z轴调整好后移动探头对胎儿各个部位进行检查, 采集图像, 屏幕上出现动态立体图像, 及时拍照并存储。针对无法一次确诊的患者可进行随访复查。详细分析二维、四维图像, 诊断胎儿有无畸, 与产后或者引产后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二维超声、四维超声与联合诊断的胎儿畸形、胎儿体表畸形诊断确诊率, 以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资料采用百分[n (%) ]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表明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筛查胎儿畸形情况:

1556例孕产妇中, 一共娩出胎儿1566例, 其中经临床验证的胎儿畸形21例, 所占出生胎儿总数的比例为1.34%, 包括心脏畸形2例, 面部畸形5例, 肺部畸形2例, 神经系统畸形7例, 骨折畸形1例, 颈部水囊瘤4例。21例胎儿畸形中胎儿体表畸形有6例。

2.2 胎儿畸形诊断准确率以及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

二维超声检查确诊15例 (71.43%) , 疑诊1例 (4.76%) , 漏诊5例 (23.81%) , 诊断准确率71.43%;四维超声检查确诊17例 (80.95%) , 疑诊1例 (4.76%) , 漏诊3例 (14.28%) , 诊断准确率80.95%;联合检查确诊21例 (100.0%) , 诊断准确率100.0%。联合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 (与二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7.00, P<0.05;与四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4.43, P<0.05) 。联合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二维、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 (P<0.05) , 见表1。

注:敏感性:与二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11.46, P<0.05;与四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5.68, P=0.017<0.05。特异性:与二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57.03, P<0.05;与四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46.69, P<0.05。

2.3 胎儿体表畸形诊断准确率以及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

胎儿体表畸形诊断:二维超声检查确诊5例 (83.33%) , 漏诊1例 (1 6.6 7%) , 诊断准确率8 3.3 3%;四维超声检查确诊5例 (83.33%) , 疑诊1例 (16.67%) , 诊断准确率83.33%;联合检查确诊21例 (100.0%) , 诊断准确率100.0%。二维超声、四维超声检查准确率与联合检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二维、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 (P<0.05) , 见表2。

注:敏感性:与二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8.57, P<0.05;与四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4.00, P<0.05。特异性:与二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112.95, P<0.05;与四维超声检查比较, #χ2=96.92, P<0.05。

3 讨论

胎儿畸形有多种形式, 包括神经系统异常、先天性心脏病、腹部畸形或异常、肺部畸形、泌尿系统畸形、面部畸形等, 不仅对产妇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也严重威胁胎儿身体与生命[3]。因此胎儿分娩前及时准确地判断胎儿畸形, 及早终止妊娠对减少畸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超声检查具有重复性好、无损伤等特点, 成为产前检查胎儿畸形的一种重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超声有二维超声, 操作简单, 但是仅能够显示机体某个部位的断面, 并不能提供清晰的直观立体图像, 容易造成漏诊与误诊。本次研究中, 经临床验证的胎儿畸形有21例, 采用二维超声检查疑诊1例, 漏诊5例。采用二维超声检查不仅需要对肢体分别追踪, 耗时长, 同时需要多个切面扫查才能获得该部位的完整影像, 而面对手足、肢体曲率复杂的结构也难以将细节表现详尽、清晰[4]。

实时四维超声图像生动逼真, 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可对胎儿的肢体结构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观察, 进而有效减少漏诊情况, 如缺指、多指、手足姿势异常等。高菊红等[5]在报道中指出, 二维联合四维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诊断符合率达95.7%, 胎儿体表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2.4%, 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诊断结果。本次研究显示, 联合检查胎儿畸形、胎儿体表畸形准确率均达到100%, 其中胎儿畸形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四维超声;研究结果还显示, 联合检查胎儿畸形、胎儿体表畸形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二维、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 (P<0.05) 。结果提示, 利用实时四维超声诊断对胎儿肢体形态学观察的优越性, 可弥补二维超声的不足, 用于更早期胎儿畸形的诊断具有优势, 可显著提高胎儿畸形诊断率和准确率[5]。

综上所述,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应用于产前胎儿畸形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减少漏诊情况的发生, 为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检查手段。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应用于产前胎儿畸形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到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孕产妇1556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孕产妇行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检查, 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确诊胎儿畸形21例 (1.34%) , 联合检查胎儿畸形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 (P<0.05) 。联合检查胎儿畸形、胎儿体表畸形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二维、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 (P<0.05) 。结论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应用于产前胎儿畸形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减少漏诊情况的发生, 为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胎儿畸形,产前诊断,二维超声,四维超声

参考文献

[1]周威广, 王黎明, 孙海英.实时四维超声对产前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 (6) :765-766.

[2]李艳辉.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0) :1618-1620.

[3]王海玉.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不同孕周胎儿畸形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 23 (1) :38-40.

[4]彭怡.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7) :83-84.

超声伪像在超声诊断中识别与应用 篇8

1 超聲伪像概念

超声伪像亦称超声伪差,是指超声显示的断层图像与其相应解剖面图像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声像图中信息回声的增添、减少或失真。

2 超声伪像产生的原因

2.1 超声波为物体的机械振动波,属于声波范畴,它具有声的共同物理特性。这些物理特性使得超声在传播过程中与人体介质之间相互作用,包括反射、折射、散射、声衰减等。还有超声场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影响。

2.2 为了满足声像图显示和诊断方便将超声成像的条件人为假设为理想状态。人为假设包括:1.声束呈理想的直线发射,由反射体直接返回,方位不变;2.人体不同组织声速相同(均设定为1540m/s);3.假设人体任何不同组织的声衰减相同。

这些物理特性和和这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就是超声伪像产生的根本原因。

3 超声伪像的种类及如何识别并且避免

3.1 混响伪像是由于超声束垂直照射到平整的大界面如胸壁、腹壁上,部分超声能量返回探头表面之后,又从探头的平滑面再次反射,又第二次进入人体内。如此这样,超声波在探头表面和大界面之间来回反射,从而形成多次反射。混响的形态呈等距离多条回声,回声强度随着深度加深而依次递减。强烈的混响多见于含气体较多的肺和肠管表面,产生强烈的多次反射并伴有后方声影。较弱的混响,可使膀胱,肝、肾、胆囊的表面出现假回声。容易误诊为脏器壁的增厚或肿瘤等。操作者可以适当的侧动探头,使声束不要垂直于大界面,可以减少这种伪像;另外可以给探头加压,使反射的间距缩小,再给探头减压间距就可加大,从而来识别混响伪像。

3.2 多次内部混响和振铃效应:内部混响是指超声束在组织器官异物内来回反射直至衰减,形成特征性的彗星尾征。常见的有宫腔内的节育环、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

振铃效应是指超声束在若干微气泡包裹的极少量液体中强烈的来回反射,产生很长的条状图像干扰。此种伪像常在胃肠道及肺部产生。

3.3 部分容积效应是指病灶的尺寸小于声束束宽或者虽然大于束宽,但是部分处于声束内时,则病灶回声与周围组织回声重叠所产生。例如肝脏内的小囊肿,可用组织谐波成像减少或消除这种伪像。

3.4 旁瓣伪像是由于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所产生的。在胆囊和膀胱壁的低位,常见模糊的低回声;在结石和肠气等强回声两侧出现的“披纱征”和“狗耳征”等,都属于旁瓣伪像。在一些低档的超声仪器和探头会比较严重,图像的清晰度较差,从而影响诊断。采用组织谐波成像基本可以消除这种伪像。

3.5 声影是指常规的DGC正补偿调节后,在超声扫描成像中,当声束遇到强反射或声衰减程度很高的物质声束完全被遮挡时,在其后方出现的条带状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地声影常用来识别瘢痕、结石、钙化和骨骼等。边界模糊的声影伴随气体反射或出现彗星尾征 。

3.6 后方回声增强是指在超声扫描成像中,当声束通过声衰减甚小的器官或病变时,与同深度的临近组织相比,其后方回声增强。是由于距离增益补偿(DCG)对于超声衰减甚少的液体仍起作用的原因。此种伪像常常用来鉴别病变是实性还是液性的。

3.7 侧边声影和“回声失落”:大界面回声具有明显的角度依赖性。入射角较大时回声转向他侧不复回探头,则产生回声失落。常见于囊肿边缘或肾脏上下极;边缘声影还可见于细小的血管和主胰管的横切面,呈小等号“=”样而非是小圆形。超声引导穿刺时,我们经常遇到穿刺针干或导管显示不清的困扰,都是因为超声束斜行而非垂直入射针管或导管的管壁,而产生的回声失落现象。改变扫查角度可以识别该伪像。

3.8 镜面伪像是当肋缘下向上扫查右肝和横隔时,若声束斜射到大而光滑的声阻差较大的膈—肺界面是全反射,而发生的镜面伪像。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膈下出现肝实质回声(实像),膈上出现对称性的“肝实质回声“(虚像或伪像)。虚像或伪像总是位于实像深方。若膈—肺界面(全反射条件)消失如右侧胸腔积液时,只能显示膈下肝实质和隔上的胸水,镜面伪像将消失。

3.9 棱镜伪像是仅在腹部靠近正中线横切面时(腹直肌横断)才出现。常见于早孕期横断面扫查子宫时,宫内的单胎囊可能出现重复胎囊伪像,从而误认为“双胎妊娠。”此时将探头改为矢状面扫查,该伪像消失。

3.10 声速失真是因为超声诊断仪显示屏上的厘米标志(电子尺),是按人体平均软组织声速1540m/s来设定的。通常对肝、脾、子宫等测量不会产生明显的误差。但对声速过低的组织(如大的脂肪瘤)就会测值过大;对于声速很高的组织(如胎儿股骨测量),就要使声束垂直于胎儿股骨,不可平行穿过股骨,否则会测值过小。

3.11 散射体伪像是由于肥胖者腹壁脂肪层作为“散射体”很厚,常造成腹部和盆腔超声检查困难。由于腹壁深方出现大量迷雾般的细点状回声,使得腹部和盆腔内的脏器和血管显示不清,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可采用组织谐波成像适当改善。对于盆腔检查可通过阴式或肛式超声来完成,可完全避免该伪像。

4 讨论

超声伪像在工作中是十分常见的。理论讲几乎任何声像图都存在着伪像。不论多么先进的仪器均不例外,只是伪像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差别而已。所以只有了解伪像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避免伪像引起的误诊或漏诊,才能利用一些伪像的特性来帮助我们诊断,从而提高我们对一些特殊病变的成分或结构的识别能力。真正的做到综合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全面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超声波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

上一篇:关于某村经济调查下一篇:党啊,你是我心中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