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符合率

2024-06-26

超声诊断符合率(共7篇)

超声诊断符合率 篇1

异位妊娠在妇科非常常见, 在其破裂后, 极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造成严重后果。同时由于异位妊娠在破裂前基本不会有着明显症状, 因此有效的诊断方法对异位妊娠患者尤为重要[1]。目前常见的诊断方法为经阴道超声以及经腹超声检查。本研究分析了经腹超声与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妇科在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 均已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异位妊娠。其中稳定型异位妊娠患者50例, 不稳定型异位妊娠患者50例。年龄21~37岁, 平均 (29.21±3.28) 岁。稳定组以及不稳定组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经腹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在仪器上, 使用迈瑞彩超DC-6及西门子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经腹超声检查的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 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探头频率设置为7.5 MHz。对患者双侧附件区域、子宫区域、盆腹腔区域进行观察, 观察的内容主要是宫腔内的情况即是否有妊娠囊、子宫内膜厚度、双侧卵巢的形态大小、假孕囊的情况、附件包块及其位置以及盆腔积液的情况。

1.3 诊断标准

若出现如下情况则表示患者出现异位妊娠: (1) 在子宫外盆腔内发现了混合性肿块或是实质性肿块。 (2) 在子宫直肠陷窝发现积液。 (3) 患者子宫内膜出现增厚, 并且在子宫腔内部没有发现孕囊。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稳定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稳定组患者的经阴道超声检查阳性率96%, 明显高于经腹超声检查阳性率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稳定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不稳定组患者的经腹超声检查阳性率92%, 明显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阳性率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异位妊娠又被称为宫外孕, 是妇产科临床非常多见的急症, 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若出现了破裂, 会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剧烈腹痛和阴道出血等症状, 导致休克, 威胁患者生命[2]。因此, 对异位妊娠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检查方法尤为重要。

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异位妊娠较为常见的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能够直观、无创并且经济地对患者实施诊断。经腹超声检查扫查的范围广, 还可以对患者的腹腔情况进行观察, 例如患者出现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时, 可以及时有效地观察盆腹腔中的积液量, 并可以将患者大量的液性暗区作为声窗, 即使是患者的膀胱未充盈, 也能够非常好地对盆腔情况进行观察, 为临床的及时治疗提供有效资料[3]。目前全新的超声诊断方法为经阴道超声检查, 即用分辨力高的高频探头对患者实施扫查。在阴道内部, 贴紧阴道穹窿和宫颈就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这种诊断方式, 由于盆腔的脏器在声场的近区, 因此可以让盆腔器官的超声图像显示得更加清楚, 对彩色血流信号的检测也更加的敏感[4]。而且经阴道超声检查不需要充盈膀胱, 不受患者肥胖、肠道气体和腹部手术瘢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使用经腹超声对异位妊娠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若没有发现宫内妊娠囊的情况, 而子宫外部没有出现异常的包块, 但怀疑患者可能为异位妊娠患者时, 可以对其实施经阴道超声诊断, 避免出现漏诊情况。但经阴道超声诊断仍有缺点[5]。例如经阴道超声诊断的扫查范围比较窄, 无法全面地对患者腹腔状况进行观察, 另外经阴道超声诊断过程中, 探头的穿透力不足, 若病灶位置比较远, 图像并不清晰, 尤其是若患者的包块位置较高或是比较大, 则有可能出现漏诊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 稳定组患者经阴道超声阳性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阳性率。不稳定组患者经腹超声阳性率明显高于经阴道超声阳性率, 差异均优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在对异位妊娠患者实施临床诊断过程中, 若单一的使用经腹超声检查或是经阴道超声检查, 往往无法对所有患者起到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对稳定型异位妊娠患者, 可以使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对不稳定型异位妊娠患者, 可以使用经腹超声检查, 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与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选择50例稳定型异位妊娠患者, 并选取同期50例不稳定型异位妊娠患者。两组均使用经腹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 稳定组患者经阴道超声阳性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阳性率。不稳定组患者经腹超声阳性率明显高于经阴道超声阳性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在不同类型的异位妊娠患者诊断中有不同效果, 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 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异位妊娠,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孙文洁, 魏俊, 林奕, 等.经腹与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宫内外同时妊娠的临床价值探讨[J].重庆医学, 2010, 39 (13) :1674-1676.

[2]刘爱兰, 张增芳.经腹超声与经阴道超声双向检查在早期妊娠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9) :1445-1447.

[3]王冬梅.超声断层显像技术及经阴经腹超声检查结合血HCG对异位妊娠诊断的价值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5) :1728-1731.

[4]牛秀利.经阴道超声与经腹超声对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7 (19) :2655-2656.

[5]梁新, 周鹏, 高露露, 等.经腹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在判别早孕期胎儿结构异常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6) :381-383.

蝙蝠尖叫与超声诊断 篇2

人们正是从这里获得了灵感,才有了以后的超声诊断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舰已使用回声探测术来侦察水下的潜艇。50年代超声波探测技术开始应用在医学上,英国格拉斯哥的唐纳德医生发现,用超声波脉冲通过孕妇腹壁,可以探测到胎儿的情况。1955年美国人莱斯科尔首次利用超声波观测人的心脏。这项技术不断改进,特别是在使用了微信息处理机后就更趋于完善。到70年代初,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超声回波描记术。

现在超声类诊断器种类很多,其中常见的有A型超声波诊断仪、B型超声波诊断仪、超声心动图仪等。

A型超声波诊断仪又称幅度调制型超声仪器。它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遇到不同密度组织界面时,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形成反射波,根据反射波出现的时间间隔,区分、测量体内不同组织分界面的位置,根据反射波的有无、多少、强度、形态等综合判断疾病。

B型超声诊断仪是亮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的简称。由于能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断面图像,所以又称断面显像仪。它所显示的图像具有与人体解剖位置直接对应的特点,所以十分直观,使用方便,诊断正确率高。

超声诊断符合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6例经临床确诊的输尿管结石患者根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8例, 男31例, 女27例;年龄20~65岁, 平均 (42.6±3.8) 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 (2.5±1.6) 年;经临床排石治疗后证实输尿管上段19例, 输尿管中段18例, 输尿管下段21例。对照组58例, 男30例, 女28例;年龄21~67岁, 平均 (42.8±3.2) 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 (2.6±1.4) 年;经临床排石治疗后证实输尿管上段20例, 输尿管中段17例, 输尿管下段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诊断前要求空腹, 适度饮水充盈膀胱。对照组选择X线诊断 (AXGQ620国产普通X线摄影机,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 进行诊断, 分别对输尿管上段、中段和下段进行逆行肾盂、腹部平片等诊断。观察组使用超声诊断仪 (ACUSON X300彩色超声诊断仪, 北京瑞强兴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进行诊断, 探头频率3~4 MHz, 选择侧卧位腰部冠状切面进行连续扫查, 对输尿管上段结石诊断;选择仰卧位下腹部进行连续扫查, 找到髂动脉长轴, 对输尿管上段结石诊断;选择仰卧位, 在膀胱充盈的条件下, 在耻骨联合上方横切, 由膀胱开口部向上扫查, 对输尿管下段结石诊断。

1.3 诊断指标

X线诊断:输尿管内有分布不均匀、致密的黑影, 大米粒大小, 纵向与输尿管的走势一致, 说明患者存在输尿管结石。超声诊断:输尿管中有强回声光团或强回声带, 并且患者有输尿管结石症状, 说明患者存在输尿管结石[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段结石检测符合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经超声诊断输尿管上段、中段和下段, 被确诊为结石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89.47%、88.89%、95.24%;而对照组中经X线诊断输尿管上段、中段和下段, 被确诊为结石患者的符合率分别80.00%、76.47%、66.67%;两组患者输尿管上段、中段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输尿管下段检测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结石诊断符合率比较

研究组中超声诊断58例, 确诊53例, 诊断符合率为91.38%, 对照组中X线诊断58例, 确诊43例, 诊断符合率为74.14%, 研究组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0417, P=0.014) 。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作为泌尿科的常见病之一, 常伴有腹部绞痛、血尿等病症。结石通常分为阳性和阴性, 阴性与阳性的评断是根据结石是否含钙, 含钙则为阳, 不含钙则为阴[3]。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手段, 在结石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 它的优点主要是对人体的辐射小、无创伤、诊断高效和简便。X线诊断一般无法检测阴性结石, 而超声诊断填补了这一缺陷, 能够准确的诊断阴性和阳性结石, 为后期的高效治疗提供了基础[4]。输尿管在临床中分为上、中、下3段, 结石一般产生在最狭隘的地方, 输尿管下段最狭隘, 故输尿管下段结石是最常见的。因为输尿管下段位于盆腔内, 较为隐秘, 很难检测, 所以检测下段时通常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进行[5]。在排石治疗后, 发现116例患者中有42例为输尿管下段结石, 占36.21%。一般正常的输尿管在超声影像中不会显影, 观察输尿管需要在膀胱充盈下, 此时, 超声影像中输尿管呈现两条平行回声带以及一条无回声带。当患者出现输尿管结石时, 由于输尿管扩张, 超声影像中输尿管的直径增加, 易于观察结石的大小、位置[6]。

本次研究主要探求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各段结石检测符合率情况, 选取本院116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排石治疗, 结果显示:采用超声诊断58例中, 输尿管上段检测符合率89.47%;输尿管中段检测符合率88.89%;输尿管下段检测符合率95.24%, 诊断符合率为91.38%;采用X线诊断的58例中, 输尿管上段检测符合率80.00%;输尿管中段检测符合率76.47%;输尿管下段检测符合率66.67%, 确诊符合率为74.14%。显而易见, 超声诊断输尿管下段的准确率远高于X线诊断, 其原因可能是X线诊断无法诊断阴性结石造成更大的漏诊现象, 体现出了超声诊断的优越性, 提高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综合上述, 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各段结石检测符合率较高, 为后期的排石治疗提供了依据,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诊断输尿管各段结石检测的符合率情况和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11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16例患者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超声诊断, 对照组采用X线诊断,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输尿管上段、中段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超声诊断58例输尿管各段结石患者, 有53例被确诊, 诊断符合率为91.38% (53/58) , X线诊断58例输尿管各段结石患者, 有43例被确诊, 诊断符合率为74.14% (43/58) , 研究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确诊率较高, 是一种高效、简便的方法,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检测符合率

参考文献

[1]李宝平, 唐翠松, 汤光宇, 等.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3) :2237-2239.

[2]王瑞连.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及临床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6) :824-825.

[3]杜岳武, 司徒明珠, 段晓南, 等.经阴道或直肠超声在输尿管结石急症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8) :1300.

[4]昝星有, 周卫平, 蒋雪琴, 等.超声检查对伴肾积水的无症状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5) :384-385.

[5]刘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积水梗阻原因的诊断价值[J].中原医刊, 2004, 31 (23) :7-8.

超声诊断符合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06—2009年经胃镜诊断为CAG患者67例, 均排除消化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25例;年龄25~73岁, 平均 (54.32±5.33) 岁。另选取所在医院同期26例胃癌手术标本, 男18例, 女8例, 年龄29~75岁, 平均 (55.62±7.67) 岁。

1.2胃镜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者经由内镜医师按CAG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 采用Fujinon410胃镜进行观察, 并分别于上述病灶处取3块胃黏膜病理学检查。活检的胃黏膜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病理医师予以病理诊断。

2结果

胃镜下诊断为CAG的67例患者中仅有18例与病理诊断腺体萎缩相符, 22例出现肠化, 萎缩伴肠化13例。胃镜与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26.86%。

3讨论

胃黏膜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其异型增生系动态过程, 可由轻度转向重度发展, 也有可能保持不变或逆转, 如一旦发生重度异型增生, 病情可发展成为胃癌[2], 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由于CAG与异型增生及胃癌关系高度相关, 临床中开展CAG镜下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检查研究和诊断, 尤其是CAG镜下表现和异型增生, 肠化生之间的关系对患者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作用。CAG系胃黏膜萎缩的一个临床病理诊断, 大量证据表明CAG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较差[3]。因此, 临床医生应提高CAG胃镜诊断率, 减少其漏诊[4]。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CA的符合率仅为26.86%, 二者诊断的一致性不理想。临床上医生应以组织学病理诊断作为确认依据, 但分析CAG胃镜下常见的黏膜改变与病理诊断之间相关性, 对临床内镜医生诊断有一定帮助。从本文观察发现, 胃黏膜变薄, 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于黏膜萎缩的阳性预测均在65%以上;胃黏膜变薄、血管显露, 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肠化生的阳性预测值仅为30%, 相比之下胃粘膜粗糙不平对肠化生及异型判断更有意义, 其原因与腺体上皮萎缩、修复增生合并肠化及异型增生引起黏膜增厚, 血管网透视不清有关。因此要提高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不仅要关注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 也不应忽略内镜下结节样病变, 并在内镜指导下进行病理检查,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不理想, 其原因主要与CAG伴见糜烂、溃疡等病变, 其在胃镜下的特点受这些病变影响不典型;另外胃镜判断CAG还与医生主观判断, 视觉影响等有一定关系。因此, 要关注CAG在胃镜下的特征性表现, 对糜烂、溃疡等病变的边缘和周边黏膜应认真观察并做活检, 有助于提高胃镜对CAG的诊断率。

摘要:目的:观察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符合率。方法:分析67例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6例胃癌手术的病理诊断, 对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胃镜下诊断为CAG的67例患者仅有18例与病理诊断腺体萎缩相符, 22例出现肠化, 萎缩伴肠化13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26.86%。结论: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 不仅要关注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 也不应忽略内镜下结节样病变, 并在内镜指导下进行病理检查, 以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00, 20:199-201.

[3]赵俊精, 张永娟, 周文花.慢性萎缩性胃炎148例胃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2) :220-221.

[4]张志坚, 刘玉杰, 顾红祥.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5) :487-489.

衢州市传染病诊断符合率调查分析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每年第二季度报告的法定传染病, 然后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50例, 不足50例的全部抽取;并按照调查方案进行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主要包括病人基本情况,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

1.2 调查方法

2004年进行预调查,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修改调查方案, 2005年和2006年正式展开调查;调查对象:全市所有县及县级以上医院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所有个案按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标准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进行核实诊断;所有实验室结果均以医院检验科计算机留存的实验数据为准, 部分临床诊断病例以现场调查和门诊日志记录的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判断。

1.3 统计方法

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1.5进行数据统计。诊断符合率=法定传染病诊断符合国家标准数/调查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例数×100%。

2 结果

2.1 法定传染病分病种诊断符合率

2005~2006年共调查法定传染病10种754例, 符合国家标准的664例, 诊断符合率为88.06%。其中淋病、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符合率最高, 为100.00%;而病毒性肝炎、麻疹和伤寒诊断符合率略低 (表1) 。病毒性肝炎分型中的丙肝诊断符合率最高, 为100.00% (9/9) ;其次为乙肝、戊肝和未分型肝炎, 分别为82.26% (218/265) 、78.57% (22/28) 和71.43% (20/28) ;甲肝的诊断符合率最低, 为45.45% (10/22) 。

2.2 法定传染病分年份诊断符合率

2005年共调查202例, 构成比为26.79%, 诊断符合率为88.61% (179/202) ;2006年共调查552例, 构成比为73.21%, 诊断符合率为87.86% (485/552) 。2005年和2006年的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 (x2=0.079, P>0.05) 。

2.3 法定传染病分地区诊断符合率

本次调查将柯城区和开化县设为监测点, 其余4县为非监测点。2年内监测点共调查443例, 诊断符合率为88.04% (390/443) ;非监测点共调查311例, 诊断符合率为88.10% (274/311) 。监测点与非监测点诊断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 (x2=0.001, P>0.05) 。

2.4 法定传染病分级诊断符合率

本次共调查市级医院法定传染病279例, 诊断符合率为88.17% (246/279) ;县级医院法定传染病475例, 诊断符合率为88.00% (418/475) 。县级医院与市级医院的诊断符合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x2=0.005, P>0.05) 。

3 讨论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和影响寿命, 也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有时也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往的传染病管理中往往侧重于抓传染病的报告率, 而忽视了传染病的诊断符合率[1]。本次调查不仅反映了衢州市目前传染病的诊断状况, 也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显示,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符合率普遍较低, 尤其是甲肝, 部分医疗单位仅做HBsAg, 若HBsAg阳性作乙型肝炎报告, 阴性则作甲型肝炎报告。而乙肝诊断符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医生不论ALT是否升高, 检查乙肝三系“大三阳”, 有的甚至“小三阳”都作病人报告, 另外本市部分医院并未开展抗-HBc IgM滴度检测, 无法按照国标诊断。调查还发现部分病人初次就诊时仅做肝功能检查, 若异常就做戊肝或未分型肝炎报告, 再进行血清学试验, 而血清学结果出来后也不作订正报告。麻疹诊断符合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麻疹的临床症状与皮疹难以鉴别, 而实验室结果出来后又没有及时订正。伤寒诊断符合率低主要是因为临床诊断与国标不符, 而又未做实验室检测。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出现误诊的主要原因是: (1) 菌痢病人临床表现轻症化; (2) 其他腹泻病原引起和菌痢完全相同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状; (3) 即使在菌痢高发季节, 具有典型痢疾综合症的病人中, 其他感染性腹泻者还占多数; (4) 虽然粪便镜检有辅助诊断意义, 但对确诊意义不大, 临床医生很难把握[2]。

以前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只注重抓漏报率, 而忽视了报告质量, 自2004年全国实行传染病网络报告以来, 我们把传染病漏报率和报告质量都放在了重要位置, 并于当年开展了诊断符合率的预调查工作, 从2005年开始将此项工作列入常规监测, 并设立监测点和非监测点, 而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和2006年的诊断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 且监测点和非监测点的诊断符合率也无明显差异 (P>0.05) , 说明将诊断符合率调查列入常规监测工作已非常必要, 并且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同时, 调查结果也显示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诊断符合率的高低与医院的级别无直接关系, 关键在于医生对法定传染病诊断国标的掌握程度和责任心。

4 建议

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诊断标准。由于乙肝与其他法定传染病不同, 常会终身携带病毒或终身患病, 而对于疫情报告来说, 只要求掌握发病率而不是患病率, 建议修改《传染病防治法》, 只要求报告新发病例[3]。由于腹泻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且会反复发生, 而其他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过松, 导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数增多, 建议修改国标, 从严诊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临床医生《37种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全员培训工作;可先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医疗单位的师资进行培训, 由经培训的骨干对各医疗单位的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 并对培训质量进行考核。疾病控制机构将传染病诊断符合率检查列入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范围内, 以促进医疗单位提高传染病诊断和疫情报告水平。

参考文献

[1]施世峰, 王明法, 张渝, 等.杭州市病毒性肝炎报告诊断符合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1999, 11 (3) :4-7.

[2]曹道安, 邓丽君, 等.细菌性痢疾临床与病原学诊断符合率调查[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0, 13 (1) :53-54.

超声诊断符合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经病理尸解确定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36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周以内15例,1岁以下18例,5岁以下3例。所有患儿家属均明确本次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尸解确定,在结合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

2 结果

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

3 讨论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可称之为先天性心脏畸形,新生儿时期及儿童时期是此类疾病的高发时间段,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

据相关资料统计,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约0.8%左右,这表示12-20万此类疾病患儿中,30%左右都是尚不明确发病原因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导致死亡或出生后即刻死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正是因为临床方面还不完全清楚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之中,结构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种类也比较多[4]。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5],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病例中室间隔缺损的发生率最高,百分比约在30%-60%左右,排名第二的是房室间隔缺损,百分比约在16%-31%左右,排名第三的是动脉导管未闭,百分比约在7%-8%左右。本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这与上述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6]。

近年来,无论是外科手术治疗技术还是心脏诊断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很多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都已经能够准确诊断,手术矫正治疗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预后效果也比较好。故熟知心脏解剖结构以及明确发生率较高的病理畸形,对病理生理异常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准确判断,对临床作出明确诊断和选择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此外,心血管畸形合并症较多,这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之一。败血症、肺炎以及颅内出血是心血管畸形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很多心血管畸形患儿都容易被合并症掩盖。所以,在X光、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给予临床病理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率。针对可疑心血管畸形患儿,可及时给予超声心动图联合声学造影检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给予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心导管检查,以此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8]。

综合上述分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可通过此种检查方式准确筛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摘要: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经病理尸解确定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36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可通过此种检查方式准确筛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关键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符合率,病理,临床

参考文献

[1]陈东,庞俊伟,石凤茹等.117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尸检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89-492.

[2]刘娟,杜晓诗,张世荣等.产前超声在胎儿心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4,20(9):1477-1479.

[3]杨淑娟,王瑞华,耿斌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172-174,142.

[4]阮英茆.常见不同类型肺血管病病理学及从病理资料看临床存在的问题[J].心电与循环,2014,15(6):439-441,530.

[5]邹继珍,陈岚,吴莎等.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理学研究[J].北京医学,2013,25(2):101-103.

[6]杨淑娟,王瑞华,耿斌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172-174,142.

[7]关海天.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32(12):120-121.

超声诊断符合率 篇7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并选定主题

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 圈成员共10名, 辅导员1名, 圈长1名, 秘书1名, 经大家投票确定, 圈名定为“同心圈”。利用头脑风暴法[1]提出需要改善的问题, 按照531原则对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进行评分, 总分最高者为本次活动改善的主题, 最终确定为“提高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诊断符合率”。

1.2 拟定计划

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 确定各步骤的时间并明确各圈员分工, 绘制甘特图。拟定活动实施日期为2013年2月18日—2013年8月20日。

1.3 把握现状

针对主题, 本课题组成员选取2012年9月—2013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腹痛分诊记录进行查检现状调查, 制定查检表 (见表1) 。经统计, 腹痛病人分诊符合人数1 973例, 分诊符合率84.5%。

1.4 分析原因利用头脑风暴法和经验法总结出分诊腹痛病人不符合的原因, 绘制鱼骨图, 组织医护人员对可控因素影响度进行投票, 绘制可控因素要因验证表, 根据柏拉图分析得出:护理人员培训不足、护理工作量大、无完善的腹痛分诊评估指引、病人及家属医学常识欠缺为主要原因, 占80%。依柏拉图80/20法则, 列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

1.5 设定目标

圈能力为100%, 考虑到这是我科第1次进行品管圈活动, 圈员的各项品管方法还未成熟, 综合评估圈能力为75%。套用公式目标值=现状值+ (1-现状值) ×圈能力×圈重点=90.55%, 故拟定我科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诊断符合率由84.5%提高到90.7%, 改善幅度=1-目标值/现况值=71.5%。

1.6 拟定与实施对策

根据改善方向, 拟定了4个对策群组, 每个对策群组都有相对应的细化方案。具体如下。

1.6.1 针对护理人员培训不足导致的分诊腹痛病人诊断不符合

科室组织培训学习, 培训基础医学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内容, 考核合格上岗, 并成为科室规范化培训常规内容;同时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现场指导查体、问诊, 正确分诊。

1.6.2 针对护理工作量大

科室安排高年资护士担任分诊岗, 定向实习生进行专项培训后, 协助分诊班工作。

1.6.3 针对无完善的腹痛分诊评估指引

科室安排急救教研室的教师完善腹痛的分诊评估指引, 依据评估指引反复培训护士考核达95分上岗, 并将完善的腹痛分诊评估指引列为分诊评估指导。

1.6.4 针对病人或家属医学常识欠缺

科室组织培训分诊技巧考核合格后上岗, 同时强化护士详细问诊, 耐心解释引导病人正确表达病情。

2 结果

2.1 效果确认

2.1.1 有形成果

经统计, 2013年3月1日—2013年7月31日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数据中, 对策实施后分诊腹痛病人符合率为90.7%, 按公式计算出目标达成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112.7%, 说明此次品管圈活动所采取的措施有效, 进步率= (改善前-改善后) /改善前=7.34%。经过此次活动, 改善效果明显。

2.1.2 无形成果

活动前后, 全体圈员分别就解决问题能力、QCC手法应用能力、和谐程度、沟通能力、凝聚力、责任感、愉悦感和积极性八方面进行自评打分, 每项最高5分, 最低1分, 将活动前后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绘制雷达图。结果显示, 无形成果显著。

2.2 成果标准化

本活动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PDCA循环改进, 最终形成规范化的护士分诊腹痛病人分诊评估指引。

3 讨论

3.1 本次活动提高了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诊断符合率,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针对护士分诊腹痛病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品管圈活动小组应用品管手法, 规范了分诊方法和流程。

3.2 本次活动提升了圈员的综合能力

本次活动严格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实施, 在活动过程中圈员自发参与、主动管理, 积极寻找并讨论原因, 制订并实施改进方案, 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和决策性。在活动中, 圈员的自身价值得以提高和体现。

综上所述, 通过科学使用品管圈工具, 以PDCA管理循环为基础, 从病人角度全方位考虑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层层剖析, 查找原因, 制订并实施对策, 进行持续质量改善, 有效提高了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诊断符合率, 提升了护理质量, 真正达到了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提高护士分诊腹痛病人诊断符合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 确立“提高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活动主题, 进行现况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 应用PDCA循环原则实施各项对策。[结果]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诊断符合率由84.5%提高到90.7%;目标达标率112.7%, 进步率7.34%。[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对护士分诊腹痛病人进行管理控制, 有效提高了护士分诊腹痛病人的诊断符合率, 真正达到了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

关键词:腹痛,分诊,诊断符合率,品管圈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互联网+物流业下一篇:电励磁同步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