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2024-08-14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通用8篇)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1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日渐加深, 产妇对产前检查工作的要求日益增加, 要求产前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对胎儿的脏器情况进行诊断[1]。在对产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过程中, 胆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中, 我院对产妇行胆囊异常超声诊断, 以分析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胆囊异常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产前检查孕妇5000例, 年龄22~38岁, 中位年龄24岁。孕周18~41周, 平均孕周29周。其中单胎4923例, 双胎72例, 三胎5例。新生儿体质量为2.2~4.8 (3.41±0.78) kg。所有产妇均不存在严重合并症以及并发症。

1.2 方法

所有产前检查产妇均实施产前超声诊断, 超声仪器主要选择飞利浦IE33彩超以及西门子Acunson512型超声, 探头选择凸阵探头, 频率调整为2~5MHz。选择高频线阵探头, 频率调整为5~12MHz。孕妇在检查的过程中, 体位选择平卧位, 必要情况下可以选择侧卧位。在对胎儿腹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以横切面为主, 在胎儿右肝叶下方以及肝门静脉左支右侧可探及胆囊回声, 胆囊形态为椭圆形, 是无回声的结构, 血管的结构鉴别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在胆囊结构显示后, 旋转探头方向, 沿胎儿的长轴方向以及短轴方向观察胎儿胆囊的情况。胎儿胆囊窝位置如果存在异常的回声, 则需要孕妇调整体位进行检查, 从而观察胎儿胆囊形态和位置在产妇体位变化后的情况。对于可能存在胆囊异常的胎儿, 需要采用高频超声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诊断, 通过高频探头的动态监测, 筛选出胆囊异常胎儿, 并对胆囊异常胎儿进行产前和产后复查, 复查次数为4次。

2 结果

所有产妇经过产前超声检查, 7例胎儿存在胆囊异常, 高频探头动态监测显示, 5例胎儿未显示, 1例胎儿胆囊内部存在强回声, 1例胎儿存在双胆囊。经过产前复查以及产后复查, 结果显示, 5例未显示胎儿中, 4例胎儿胆囊正常, 另外1例胎儿确诊为先天胆囊缺如。胆囊内部存在强回声的胎儿, 经过复查诊断为胆囊结石, 胎儿出生后, 半年内结石完全消失。双胆囊胎儿经复查诊断为先天胆总管囊状扩张。

3 讨论

产前实施超声检查, 是产妇分娩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产前筛查去胆囊异常的胎儿, 在临床上并不常见。相关资料显示, 胎儿胆囊结石的检出率为0.07%左右[2]。

对于胎儿胆囊结石, 在超声声像图的上, 主要表现为胆囊内部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强回声的光团, 后方可能存在声影也可能不存在声影, 边界较为清晰, 具有规则性, 随着产妇体位的变化, 光团也会随之移动。对于浓缩胆汁声像图或者泥沙样结石声像图而言, 则主要表现为胎儿胆囊内部出现带状或者团状的中等回声, 不存在声影, 胆囊壁清晰, 体位发生变化时, 形态也会随之变化。

超声检查中, 有1例胎儿在检查过程中显示胆囊内部强回声, 经复查确诊为胆囊结石, 且结石在胎儿出生后的半年内完全消失。可见, 胎儿在预后情况上较为良好。在目前, 对于胆囊内部强回声的诱因、发病机制以及转归机制等, 尚未得到确切结论。大多数的猜测这可能与产妇存在溶血性贫血、胎盘早剥以及镰状细胞贫血密切相关。对于双胆囊, 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无回声胆囊被胆囊内部分隔光带划分为2部分。有1例双胆囊患者经过复查, 结果诊断为先天胆总管囊状扩张。然而, 由于胆总管与胆囊在位置上距离较近, 因此在胎儿阶段分辨难度较大, 导致误诊的发生。因此在对双胆囊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需要对胆总管进行观察, 并联合高频探头进行检查, 从而增加确诊率。5例胎儿未显示胆囊, 经过复查, 4例胎儿确诊为胆囊正常, 1例胎儿确诊为先天胆囊缺如。由此可见, 胆囊中晚期的临床显示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 产妇产前超声检查, 能够尽早筛查出胎儿胆囊异常情况, 并采用高频探头进行监测, 能够进一步确诊胎儿的病情, 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胎儿胆囊异常,产前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霞.高频超声诊断胎儿胆囊结石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2 (11) :1005.

[2] 樊建群.胎儿胆囊异常16例产前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1 (12) :102.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2

【关键词】胆囊结石;胰腺炎;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6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03-02

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腹症,急性胰腺炎具有病情危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胆源性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见的有胆道结石、炎症、胆道蛔虫等【1】。胆囊结石对超声的敏感度几乎达到100%,因此,运用超声诊断胆道疾病是最佳的检查手段。目前,对胆囊结石和胰腺炎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相对成熟,形成了不少报告。不过,研究胰腺炎和胆囊结石类型间关系的超声资料还较少。因此,本次研究旨在研究二者间的联系,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进行超声检查的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36例,他们均经临床或手术确诊。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在27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岁。

1.2方法 本院超声诊断仪为PHILPS-4000型彩色多普勒診断仪,探头频率最小3.5MHz,最大5MHz。36例患者均选择肝胆胰脾超声常规检查,观察胆囊情况,比较胆囊大小、囊壁厚度,作好详细记录,对比结石的大小、数量及结石的移动度。另外,观察胰腺情况,记录其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及附近情况。

2结果

2.1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 胆囊壁增厚,从胆囊腔内探及大小不等强回声团,后伴声影,说明有多发性大结石。本次研究最大结石直径不小于0.9cm。如果从胆囊腔内探及多发、聚集的砂粒样强回声点,有的为泥沙样细点状回声沉积,说明有多发性小结石。无论是强回声团还是强回声点都会因为体位的变化而发生移动。一些囊内合并胆坭时可发现回声,呈细小点状沉积样【2】。

2.2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表现 可观察到胰腺呈弥漫性肿大,其前后径均明显增大。(1)水肿型:胰腺形态规则,边缘比较齐整,观察胰实质回声呈均匀减低的特征;(2)出血坏死型:胰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和附近相关组织的界限不明,观察胰实质回声为高低混合回声,并能看到具体的液化与钙化灶。另外,在一些胰腺附近能发现不规则、边界不明、透声性较差的液性暗区。

2.3结石大小和胰腺炎间的联系 本组36例患者中,有30例属于多发性胆囊结石,占83.33%。其中,直径在0.6cm以内的小结石有21例,占70%;直径不小于0.6cm的大结石有9例,占30%。另外,有6例属于单发性胆囊结石,占16.67%,其中,大部分为小结石4例(66.67%),仅2例为大结石(33.33%)。从本次研究可见,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大部分为多发性胆囊结石(83.33%),其中,小结石所占比重(70%)明显比大结石高(30%)。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是外科三大急腹症。其中,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位居第三。导致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比较复杂,常见因素为胆源性,特别是胆囊结石最为常见。在我国胰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胆道疾病。据有关研究显示,胰腺炎和胆结石的并存率较高,保持在18%-50%。另外,胆囊结石患者易引起急性胰腺炎,比重在60%-70%左右。胆囊结石的数量及大小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当前,诊断胆道疾病的有效手段是超声检查,对胆囊结石的诊断率较高。通过分析胆囊结石和急性胰腺炎二者间的联系,有利于估计不同类型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胰腺炎的可能性,从而为治疗胆囊结石、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出现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

国内文献资料显示,和胆囊大结石相比,胆囊小结石的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明显上升。这是由于直径小于0.3cm的微小结石能轻易的从胆囊管中排出,在结石移行过程中可引起壶腹部嵌顿梗阻,进而导致胆胰管压力变大。因此,胆汁容易淤积并逆流进胰管内造成胰腺炎。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如果结石数量超过20个,且至少有一个微小结石,直径在5mm内,那么,患者出现胰腺炎的几率将增大3倍。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大部分患者属于多发性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30例(83.33%),而单发性胆囊结石仅6例(16.67%)。在多发性胆囊结石中最大结石直径不超过0.6cm的小结石较多,占70%,而最大结石直径超过0.6cm的大结石仅占30%。这说明如果患者为多发性胆囊结石,且存在直径不超过0.6cm的小结石,更易并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符合相关文献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多发性胆囊小结石患者中结石大小不同,尽管最大结石直径不超过0.6cm,但其中的砂粒样结石容易从胆囊管内排出,并嵌顿在壶腹部处,进而造成胰腺炎。因此,多发性小结石犹如引起急性胰腺炎的“高危结石”,这样的结石患者更易出现急性胰腺炎。从本次研究发现,对于多发性大结石(结石直径在0.6cm以上),其囊内仍可能有部分小结石。这些小结石也能由胆囊管排出,最终造成胰腺炎。因此,大结石患者也会出现急性胰腺炎,但发病率相对较低。经超声检查探查到胆囊中有高危结石,并观察到胰腺肿大,实质回声减低,在一些胰腺附近观察到不规则、界限模糊的液性暗区时,应首先考虑是否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总之,利用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能为预防急性胰腺炎,治疗胆囊结石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文丽.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32例[J].广西医学,2008,30(10):1616-1617.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经我科超声检查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的116例患者,男86例,女30例,年龄21~68岁,大部分就诊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者是仅有间歇性的右上腹不适或伴有右肩放射性疼痛,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部分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肝功能异常。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前B超检查示胆囊息肉样病变。

1.2 方法

使用ALOKA-11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空腹8~12h,按胆囊常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囊壁厚度及内部回声,测量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大小及与胆囊壁的关系,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116例患者声像图示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呈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后方不伴有声影,不随体位改变移动,可有多发或单发,少数可见表面有乳头状突起,部分与胆囊壁以蒂相连。胆固醇性息肉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呈强回声,少数为中等回声团,直径在0.5cm以下,表面有乳头状突起,与胆囊壁以细蒂相连。炎症性息肉,声像图表现与胆固醇息肉相似,呈稍强回声,肉常伴慢性胆囊炎征象,胆囊壁毛糙增厚。腺瘤声像图表现较复杂呈中等回声,多为形态和边界规则,基底较宽,不活动,无声影,患者常有临床症状。胆囊癌,胆囊壁有隆起性结节状改变,回声低且不均匀、基底宽、边缘凹凸不平。本组资料中,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的有:炎性息肉13例;胆囊腺肌增生4例;胆固醇息肉86例;胆囊腺瘤11例。胆固醇息肉以多发为主,约占86%,腺瘤样息肉全部为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明显大于胆固醇息肉。11例腺瘤中6例癌变。

临床表现与超声诊断的关系本组例患者中,以往有上腹隐痛等临床不适者71例,占61.2%,其余患者无临床不适症状。

3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的良性病变,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国内人群中检出率为0.9%,超声检出率为1%~9%[1]。David Weedon[2]提出将PLG分为5类:(1)胆固醇息肉;(2)炎性息肉;(3)腺瘤样息肉;(4)腺肌瘤;(5)混合性息肉。其中腺瘤样息肉为肿瘤性息肉,其余为非肿瘤性息肉。

由于胆囊在充盈状态时胆汁与胆囊壁之间形成良好的反射界面,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大小、部位、数目、内部结构及其与胆囊壁的关系也能准确清晰显示,超声可检出的最小病变直径为0.2cm。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敏感性高,无创伤,是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较难通过组织回声特征鉴别,但可根据病变的大小、数目、基底部状况、发病年龄等因素来判断。

(1)息肉的数目:非肿瘤性息肉本组病例中胆固醇息肉为绝大多数通常为多发,占70%以上,腺瘤多为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和底部。

(2)息肉的大小:本组结果显示,胆固醇息肉等病灶体积小,通常直径小于,平均直径腺瘤体积大,直径常大于,平均直径。

(3)蒂部情况:非肿瘤息肉的蒂细或没有发现蒂,腺瘤的基底部则较宽。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而超声检查的作用主要在于早期发现胆囊壁上的可疑恶性病变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的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胆固醇性息肉无恶变倾向,腺瘤有恶变倾向,尤其是乳头状腺瘤被认为癌前病变。国内董宝玮认为,直径<1.0cm者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尤其以<0.5cm时,应首先考虑为胆固醇性息肉,1.0~1.3cm之间,则倾向于良性腺瘤,但是胆囊癌不能除外>1.3cm时,首先应考虑到癌的可能性。

总之利用超声显像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的目的:(1)判断胆囊壁是否存在隆起病灶;(2)隆起病灶是属于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的;(3)肿瘤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从而对该病早期诊断及确定手术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周连锁,石景森,郝秀原,等.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临床分析[J].华人消化杂志,1998,6(3):260~262.

[2] Weedon D.Pathology of the Gallbladder[M].New York:Mason Publishing USA,Irc,1984:195.

[3]邓绍庆,张武,周孝思,等.B型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意义[J].实用外科杂志,1986,6(10):527.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胆囊病变患者60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0例;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 (43.4±8.9) 岁。

1.2 检查方法

患者禁食至少8h, 且24h内禁食高脂肪及产气类食物, 检查当日晨排便, 取仰卧位, 左右侧卧位及坐位, 必要时采用胸膝卧位, 采用德国西门子SONOL INE–Versapi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TOSH IBA-Nemio10黑白超声诊断仪 (日本东芝) , 探头频率为3.5MHz, 采用二维超声观察胆囊大小, 胆囊壁厚度, 肝实质, 肝内血管, 肝内外胆管等情况[2]。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血流, 有无癌栓及胆囊占位性病变内血供等情况。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本组60例患者, 超声诊断36例为胆囊结石, 20例为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 4例为胆囊癌。

2.2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32例为胆囊结石, 18例为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 3例为胆囊癌。

2.3 两种诊断结果对照比较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病理诊断共有53例检出, 超声诊断49例与病理诊断符合,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45% (49/53) , 各类胆囊占位性病变诊断情况见表1。

3 讨论

胆囊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上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临床上以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 (胆固醇息肉及炎性息肉) 多见, 近几十年来, 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其检出率明显增加,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 胆囊占位性病变手术患者也明显为增多, 但临床实践表明, 许多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表现为明显上腹部不适, 恶心呕吐, 腹泻等[3], 而且有文献报道表明, 胆囊切除术患者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胆囊未切除的患者.超声检查作为胆囊疾病的主要的检查方法, 可直观观察胆囊形态, 大小, 病变位置及充盈等情况。因此, 提高超声检查对胆囊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对临床上胆囊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4]。

胆囊结石是胆囊占位性病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超声检查时其声像图特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切面存在形态固定随体位移动且伴声影的强回声, 若无声影者, 应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急性炎性反应, 近期是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此类患者应隔期复查。胆囊良性占位性病变行超声检查时多表现为单发且大小<10mm, 以胆囊体部多见, 有时可见细小的蒂, 胆固醇性良性病变者可见微弱声影, 胆囊恶性病变行超声检查时, 可见瘤体直径多超过10mm, 对于瘤体直径超过15mm, 基底较宽者应高度警惕为胆囊恶性占位性病变, 且多为单发, 以胆囊颈部多见[5], 而且约一半的胆囊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可伴有结石。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60例超声检查结果, 10例漏诊或误诊, 结合文献报道及本组研究, 我们认为, 超声检查应用于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 发生漏诊或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仪器调试状态欠佳, 检查不仔细, 本组60例患者在4例在首次扫查时结果为阴性, 经更换体位后反复扫查才扫及。 (2) 检查医师的技术水平及经验有限, 未能完全熟悉胆囊的解剖标志.胆囊颈部邻近门静脉, 且位置较深, 由于哈氏囊的散射及囊壁的折射作用, 使胆囊颈部多呈折叠状, 在超声检查时, 胆囊颈部声像图多呈占位性病变图像, 因此易误诊为胆囊颈部结石, 而实际上的胆囊颈部结石又常常易漏诊。 (3) 病史采集不仔细, 与临床医师缺乏沟通。本组有3例误诊为胆囊结石, 均由患者近期使用头孢类药物引起胆汁呈强回声声像图改变引起[6]。 (4) 未能充分认识胆囊癌, 思路狭窄, 对于超声检查声像图为曲型的实块型及覃伞型时才认为是胆囊癌, 对于生长类型为厚壁型及小结节型者则缺乏认识, 而且对于胆囊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查诊断仅满足于结石或息肉等, 易致漏诊。

针对超声检查胆囊占位性病变时漏误诊原因, 我们认为, 在做超声检查时, 首先应多体位, 多切面, 多次反复扫描, 由于胆囊颈部漏诊率较高, 可采用胸膝卧位及右前斜位以提高胆囊结石及胆囊颈部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对于胀气明显的患者在检查前应饮水再观察.其次, 应对胆囊解剖特点充分了解, 掌握胆囊的探查技术, 了解各种胆囊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对于胆囊充满结石及萎缩性胆囊炎者, 应认清解剖学标志, 找到强回声光带, 确认胆囊, 否则易将肠袢回声和声影误认为充满型结石。第三, 对于检查阴性者应仔细询问病史, 多与病房医师沟通, 了解患者近期用药史, 拓宽诊断思维, 不能单凭超声诊断结果便定论。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应用于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 可了解病变部位, 数目及形态等, 检出率较高, 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 尤其对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存在一定困难, 但在进行超声检查时, 仍然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技巧和措施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刘天颖, 李亚莉.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漏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2) :98-99.

[2]任燕.体内外超声诊断胆管病变的对比观察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0.

[3]费翔, 刘强, 吕发勤, 等.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1, 8 (12) :2550-2557.

[4]袁海霞.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及肝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D].上海:复旦大学, 2006.

[5]何小兰, 高红.超声诊断胆囊占位良恶性病变96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7) :133.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胆囊小隆起性病变患者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36例, 其中男16例, 女20例, 年龄21~76岁不等, 平均年龄43.8岁。病程2~5年不等, 平均病程3.7年, 全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腹饱胀或上腹隐痛不适。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36例患者中, 19例患者为胆囊息肉, 4例患者为腺瘤, 5例为腺瘤恶变, 7例为腺癌, 1例为腺肌症, 经36例胆囊小隆起性病变患者同意,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其进行检查。

1.2 一般方法

准备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Enuisor HD型彩) , 将探头频率设置成3.5MHz[2]。超声检查前, 叮嘱患者禁食8h, 清晰显示患者胆囊腔及胆囊壁, 对患者胆囊进行多切面探查, 发现病灶后, 做好详细记录, 包括隆起处的内部回声、形态、大小、部位, 多普勒频谱在彩色血流信号处采集, 测量相应的阻力指数与流速[2]。

2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 在12例胆囊恶性病变患者中, 超声检查出10例, 诊断准确率为83.3%;在23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中, 超声检查出22例, 诊断准确率为95.7%;1例腺肌症患者得到超声正确诊断。

本研究中的胆囊隆起性病变, 均应用了彩色血流显像技术。在恶性病变中, 测及动脉频谱占100% (12./12) , 彩色血流的显示率为100% (12./12) , 多数血流表现为树枝状, 少数血流表现为点状;在良性病变中, 测及动脉频谱占8.3% (2/24) , 彩色血流的显示率占25% (6/24) , 血流多表现为条状或点状。1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的胆囊息肉中, 7例为单发, 12例为多发, 1例长径为12mm, 剩余长径均<10cm;7例胆囊腺癌中, 4例为单发, 3例为多发, 大小16~44mm不等;5例腺瘤恶变中, 3例为单发, 2例为多发, 大小12~31mm不等;4例腺瘤患者中, 3例为单发, 1例为多发, 大小9~17mm不等;1例局限性腺肌症中, 基底比较宽, 内呈腔隙样回声。36例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情况 (包括血流信号分布方式、阻力指数、血流速度、有无彩色血流信号等) , 详见表1。

3 讨论

3.1 胆囊隆起性病变定义

胆囊隆起性病变 (Gallbladder apophysis lesions) 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 隆起病变的总称, 按照病理学原则, 可将其分为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两种[3]。从非肿瘤性息肉角度看, 包括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等;从肿瘤性息肉角度看, 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腺瘤、腺癌[4], 其中腺癌和腺瘤最为常见, 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与其大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血流现象技术, 能将毛细血管级的肿瘤滋养血管显示出来, 此外, 还能测定包括阻力指数与最大流速在内的血流参数, 进而准确提供出肿瘤的供血特点[5]。张学兰等研究认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性胆囊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认为可将胆囊肿瘤内的血流信号作为原发性胆囊癌的特征[6]。

3.3 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3.3.1 胆囊癌

胆囊癌为恶性肿瘤, 其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最多见的为腺癌。其声像图特征为:基底部较宽, 自壁向腔内突起回声稍低或回声稍强呈乳头状团块, 直径在1~2.5cm不等[7], 超声检查时一般可见血流信号。本研究中经超声检查的7例胆囊腺癌中, 4例为单发, 3例为多发, 大小16~44mm不等, 在12例胆囊恶性病变患者中, 超声检查出10例, 诊断准确率为83.3%。

3.3.2 良性肿瘤

来源于胆囊黏膜上皮, 呈乳头状或圆形, 其体积一般大于息肉, 声像图特征为:基地宽, 稍强回声结节, 自胆囊壁向腔内隆起, 大多无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般无血流信号显示, 在23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中, 超声检查出22例, 诊断准确率为95.7%。

3.3.3 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壁的一种非肿瘤良性病变, 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 囊壁增厚是其主要病理表现[8]。当胆囊黏膜上皮过渡增生时, 会向肌层陷入, 进而形成腔隙, 腔隙中可能伴有结石, 增厚的胆囊壁小囊样结构是其主要声像图特征,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一般无血流信号显示。本研究中, 1胆囊腺肌症为局限性改变, 得到超声正确诊断, 厚的囊壁内有腔隙样回声, 其大小为7mm×14mm。

3.3.4 胆囊息肉

在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中最为常见, 胆囊息肉是由胆固醇局部代谢絮乱引起的, 属于胆囊增生性病变, 胆囊颈部对称、多发、体积小是其主要声像图特征,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在其病灶内一般无血流信号显示。胆囊息肉不属于真正的肿瘤, 在日常生活中, 也经常会遇到蒂长的胆囊息肉, 是否将息肉蒂测量在内, 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值, 本文为将息肉蒂长计算在内, 1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的胆囊息肉中, 7例为单发, 12例为多发, 多发息肉占63.2%, 1例长径为12mm, 剩余长径均<10cm, 超声检查为结节状或乳头状, 可见全部病例有蒂与胆囊壁相连。

3.3.5 腺瘤

腺瘤属于真性肿瘤, 一般存在着潜在的恶性病变, 本研究中4例腺瘤患者中, 3例为单发, 1例为多发, 大小9~17mm不等, 超声资料显示器形状为结节状或乳头状。其肿瘤大小、形态、数目与病理基本一致, 1例误诊, 是因为该位患者从基底到瘤体有一条状动脉血流。

3.4 病变和彩色血流显示的关系

本研究中>100mm的病灶, 存在血流信号, 而<10mm的病灶, 无一例显示血流信号, 瘤体内动脉频谱的测及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动脉频谱显示不出来时, 多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多为树枝状血流, 良性病变多为条状、点状血流。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 能够为医师鉴别疾病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信息, 其临床医学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徐菊兰.超声在胆囊隆起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2 (3) :222-222.

[2]毛华儿.胆囊壁隆起性病变的超声显像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22 (4) :84-85.

[3]朱伟年.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6 (10) :842-843.

[4]李筱玲, 连理云, 袁丹茅, 等.彩色多普勒对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2, 2 (13) :36-36.

[5]李福军.实时三维超声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9 (13) :1011-1012.

[6]张桂霞, 张红秋, 侯剑华, 等.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胆囊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1 (23) :57-57.

[7]何栋梁, 陈丽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小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 2010, 5 (13) :961-962.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6

关键词:脂肪肝,胆囊炎结石,超检查诊断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 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B超的应用为诊断脂肪肝提供了安全、无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我院功能科自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对经B超检查诊断为脂肪肝与胆囊结石并存患者进行了分析, 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80例, 男66例, 女14例。年龄28~72岁, 体检发现67例, 右上腹疼痛75例, 恶心呕吐8例, 黄疸发热4例, 高血压病史31例, 糖尿病史20例, 3例肝炎病史。

1.2 方法

使用日本SSA-340型线阵式彩色B超仪, 探头频率3.5 MHz, 常规探查肝脏、胆囊, 做多切面多方位观察, 根据肝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管走行及显示清晰度等多项指标, 综合分析判断, 作出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对胆囊记录其大小、囊壁厚度、光滑程度、胆汁透声情况及结石大小、后方声影、变换体位后的结石移动情况。

2结果

80例经超声诊断位脂肪肝的患者中轻度为60例, 中度为5例, 重度为15例。发现胆囊结石28例, 占35%, 其中跟踪随访了17例做了胆囊切除术, 手术证实了有脂肪与胆囊结石的存在。

3讨论

正常肝组织含脂类为肝脏湿重的2%~5%, 如果脂质在肝内贮积, 占肝重量75%称脂肪肝, 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于机体代谢紊乱、营养失调、长期酗酒等引起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2,3]。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常误诊为肝炎、慢性胆囊炎或其他疾病。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特异性声像图特点, 可作为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检查方法[7]。但需与肝炎、肝硬化等相鉴别, 结合临床资料、肝功、血脂化验等作出准确的诊断。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林、畜牧业地区, 主食偏重于肉类、淀粉类, 动物蛋白及少量蔬菜相对食入偏少, 饮食结构偏差,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体力劳动和运动量相对减少, 这些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的原因之一。在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过程中, 目前认为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 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 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 当胆盐的肝肠循环被破坏, 胆汁中胆盐减少或胆固醇增加, 就形成了结石。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 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及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脂肪肝患者的动态平衡系统被破坏, 肝脏合成输出甘油三脂的平衡失调, 就影响了胆道系统正常的分泌和排泌功能[8]。

综上所述, 本地区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 控制体重, 合理的饮食搭配, 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和戒酒及加强锻炼等不但可以减少脂肪肝的形成, 而且对预防和降低胆囊病变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59.

[2]张西金.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3, 19 (4) :198.

[3]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策略.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 18 (5) :267.

[4]邢苏荣.早期肝内小占位病变的二维超声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上海医学影像, 2002, 11 (4) :304-305.

[5]熊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价值.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 7 (6) :131-132.

[6]刘双艇.低回声型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 5 (10) :755-757.

[7]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793-794.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69 例直径≥ 1 cm胆囊隆起样病变患者为研究资料, 其中男62 例, 女107 例, 年龄22~81 岁平均年龄 (46.32±8.23) 岁;病变体直径1~6 cm, 平均直径 (3.11±0.82) cm。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超声检查, 且治疗后均经病理学证实[2]。

1. 2 仪器与检查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对病变的数量、位置、大小、基底、内部回声以及有无胆囊结石等情况进行诊断。

1. 3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建立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自变量为超声的特征, 因变量为胆囊病变的良恶性。病变形态:规整计为0, 不规整计为1 ;基底宽窄:窄计为0宽计为1 ;血流信号:未检出的明显血流计为0, 检出的明显血流计为1。

1. 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Waldχ2进行检验, 使用ROC曲线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评价和预测,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病理学检查结果169 例直径≥ 1 cm胆囊隆起样病变中, 诊断结果为恶性肿瘤19 例, 良性肿瘤150 例。恶性肿瘤病变中, 2 例腺肌症恶性病变, 10 例腺癌, 7 例腺瘤病变。良性病变中, 106 例胆固醇性息肉病变, 29 例腺瘤病变, 9 例腺肌增生症, 1例胆囊结石, 2例生化性息肉, 1例慢性胆囊炎症2 例胆囊增生性息肉。

2. 2 胆囊病变超声影像及CDFI显像良性病变的状态多为规整状, 其中12 例为分叶状, 108 例为条状, 25 例为球状, 2 例胆囊壁局部隆起, 3 例病变体呈不规则状态。150 例良性病变中, 106 例与胆囊壁有所粘连;19 例恶性病变中, 17 例为宽基底。

150 例良性病变中病灶CDFI的血流检出率为12.67% (19/150) , 19 例恶性病灶CDFI血流检出率为73.68% (14/19) 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的CDFI血流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3 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并确定自变量及因变量, 病变形态、基底宽窄、血流信号以及超声显像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胆囊隆起病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 其中直径≥ 1 cm的病变情况较为复杂, 且其病变性质难以准确判定。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超声进行诊断和鉴别, 但针对个别案例, 超声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可能出现漏诊、误诊等现象, 延误患者的临床治疗, 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流行病学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 其主要用途在于寻找危险因素, 对自变量进行有效预测并根据Logistic模型对患病的几率或病变部位的性质进行判断。在直径≥ 1 cm胆囊病变性质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中, 使用Logistic模型可对病变部位的性质进行线性分析, 通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进行分析, 可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变形态、基底宽窄以及超声显像均可作为检测胆囊病变性质的主要血流信号和敏感指标。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3,4],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Logistic回归分析在胆囊病变性质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辨别病变性质以及后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 Logistic回归分析对超声状态下鉴别诊断直径≥ 1 cm胆囊病变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有效辨别胆囊的良恶性,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因此,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析超声鉴别诊断直径≥1 cm胆囊病变性质的Logistic回归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 169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直径≥1 cm胆囊隆起样病变患者, 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采用超声显像进行鉴别, 对此模型显示出胆囊病变的良、恶性进行鉴别。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变形态、基底宽窄以及超声显像均可作为检测胆囊病变性质的主要血流信号和敏感指标。结论 Logistic回归分析对超声状态下鉴别诊断直径≥1 cm胆囊病变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有效辨别胆囊的良恶性,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因此,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鉴别诊断,直径≥1 cm胆囊病变,Logistic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白皓.高频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病变性质鉴别诊断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6) :53-54.

[2]李前程, 孙丽娜, 吴双, 等.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性质鉴别诊断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5, 30 (4) :291-293.

[3]历志.超声造影 (CEUS) 与常规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 鉴别诊断的价值.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 21 (1z) :34.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均为2007年10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最小年龄18岁, 最大年龄73岁, 平均年龄44.5岁, 其中男46例, 女64例。大部分就诊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或是仅有间歇性的右上腹不适或伴右肩放射性疼痛, 全部病例B超诊断均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经手术治疗后送病检。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东芝纳米10型超声仪, 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检查前, 禁食12h以上, 取多种卧姿, 从不同方向行多切面探测胆囊内病变以及周边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

2 结果

本组11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75例, 合并胆囊炎12例, 合并胆囊结石5例;炎性息肉9例, 合并胆囊结石3例;单纯性腺瘤12例, 合并胆囊炎1例, 合并胆囊结石1例;腺瘤并局部不典型增生4例, 合并胆囊炎1例;腺癌3例,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者103例, 诊断符合率为93.6%。

3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从组织学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80%以上, 其中又以胆固醇息肉常见, 其次为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腺肌增生症等;肿瘤性息肉有腺瘤、腺瘤肉癌等[2]。本文报告11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常见, 约占69.1%, 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 (1) 体积小, 最大直径多5~10mm; (2) 内部呈强回声或中等回声, 后方无声影; (3) 胆囊壁上呈颗粒状突起,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多发为有蒂或基底较窄; (4) 一般为多发性, 可发生于胆囊任何部位。炎性息肉其声像图特征与胆固醇性息肉基本相同, 但其内部回声稍低且常合并有慢性胆囊炎的征象。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直径为5mm左右,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 无癌变报道。

腺瘤的声像图表现: (1) 体积较大, 其最大直径多>10mm; (2) 多为强回声, 但无声影,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3) 形态呈乳头状或分叶状, 基底较宽或有短蒂与胆囊壁相连; (4) 一般为单发, 好发于胆囊颈部和底部[3]。胆囊的腺瘤是真性肿瘤, 有恶变倾向[4]。本组有4例, 一般无临床症状。胆囊腺肌瘤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 其声像图特点是:胆囊壁增厚, 可呈弥漫型、节段型或底部的局限增厚隆起, 增厚的胆囊壁内有小的圆形液性囊腔。胆囊腺肌瘤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 有癌变可能。

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因此正确鉴别PLG的良恶性对临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般良性病变常为多发, 而恶性病变多为单发, 直径<10mm者常见于胆固醇息肉;10~13mm者, 一般常见于炎性息肉或腺瘤;如果>13mm者应首先考虑息肉、恶性腺瘤和胆囊癌, 此时, 除了注意PLG的大小, 还要高度注意病变的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凡单发息肉直径>10mm、患者年龄>50岁、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或息肉直径<10mm, 但病变逐渐增大者应特别警惕癌变可能,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讨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分类的相关性, 旨在提高超声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11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超声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中, 胆固醇性息肉76例, 炎性息肉11例, 单纯性腺瘤14例, 腺瘤并局部不典型增生5例, 腺癌4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6%。结论 超声诊断胆囊息肉可依据息肉数目、大小等情况, 判断其病变性质, 指导临床手术切除或随访观察, 对该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病理

参考文献

[1]高兴海.胆囊息肉样病变52例治疗与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03) :35.

[2]孙桂荣.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J].黑龙江医学, 2008, 32 (3) :186~187.

[3]黄月香, 陆生军.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J].华夏医学, 2007, 20 (1) :110~111.

上一篇: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下一篇: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