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论文

2024-08-18

胆囊切除论文(精选12篇)

胆囊切除论文 篇1

胆囊先天性异常、胆囊息肉发生病变以及各种类型的胆囊炎和胆结石类疾病称为良性胆囊类疾病。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差异,比如地域、文化、经验、经济、设备等,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选择的都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方法。腹腔胆囊切除手术是1987年在法国里昂实验室首次进行实验的,距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治疗胆囊类良性病的首选之法就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但是,目前人口出现老龄化,胆囊类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明显的增多,对于老年患者,胆囊的切除手术无疑是个创伤较大的手术[1]。老年患者在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防范风险一直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方面[2]。本研究分析了我院对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良性胆囊类疾病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后的治疗结果,评价两种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为老年良性胆囊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有98例。患者年龄均在63~80岁,平均69岁,其中,男55例,女43例。58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记为A组,平均年龄(69.6±6.2)岁,男39例,女19例;40例患者进行了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记为B组,平均年龄(69.1±5.9)岁,男23例,女17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对这98例老年患者均进行了经腹部的彩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症,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的样变。

1.2 手术方法

A、B两组患者采用的麻醉方法相同,均为在患者气管内插管,进行全麻。A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的患者施用三孔法,CO2的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 Pa);B组采用开腹切除手术的患者,在右肋边缘下处进行斜切口进入患者的腹部,然后运用顺行或者逆行的方式进行胆囊切除。A、B两组患者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

注:与B组比较,*P<0.05

1.3 项目指标

所观察的指标为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使用止痛剂的情况(即肌内注射杜冷丁45 m1次或1次以上),术后的卧床时间,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的并发症出现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的情况,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等指标,A组(腹腔镜切除手术)要好于B组(开腹切除手术),以上考察的7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并发症A组3例,其中心力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所占比例为5.17%(3/58),B组7例,其中尿路感染5例,切口感染2例,所占比例为17.50%(7/40)。各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见表1。

3 讨论

从目前社会人口逐渐出现老龄化趋势,胆囊类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其中一些胆囊良性疾病如慢性胆囊炎等在老年人中经常出现,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一般高达30%以上[3]。老年人因其年龄逐渐增大,其各个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偿代能力也逐渐降低,自身机体的耐受力也开始下降,抵抗力变差;老年患者患一种病时,常常会并发其他多种病症,并且老年患者的治愈的时间久,预后比较差,病情极易出现反复,而且随着人的年龄增大,其感觉也变得比较迟钝,所以,在治疗高龄患者的时候,常会为老年患者的感觉所误导,产生潜在病症被掩盖的现象,在发生大手术或者创伤等应激反应的时候,老年患者的自身调节能力就会降低,使感染的机会增加。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伤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然后通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轴系统来调整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这种应激反应的程度主要与手术的部位、手术波及的范围、以及手术创伤的大小有关[4],所以,实施开腹切除手术与实施腹腔镜切除手术相比,前者造成的创伤较大,这种应激反应程度就会高;后者手术切除的时间比较短,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比较少,会大大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已经证实,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上的恢复明显早于开腹切除手术组[4]。因为腹腔镜切除手术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肠的肌电活动性功能恢复的比较好[5],所以,对患者应用的止痛剂也相对较少,患者术后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内进食以及下床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并加强胃肠的蠕动,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患者咳嗽、咳痰以及肺部的并发症等。腹腔镜切除手术过程中,腹腔的内脏器官不暴露在体外,所以术后的感染情况会明显的少于开腹术后。此外,在实行腹腔镜切除手术时,若患者患有心肌梗死之类的疾病,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因为,手术过程中会增加腹压,使心脏的负荷加重,由于回心血量也减少,会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而诱发心力衰竭,所以这种情况要慎重考虑,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有效地控制并发症,手术过程中严格检测,操作时要仔细。

总之,对老年良性胆囊患者来说,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是相对合适、安全可靠的,应为首选的手术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宫轲.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的腹腔镜切除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1):29-30.

[2]朱锦腾,刘衍民,塔长峰,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4):35.

[3]梁中骁,罗建强,黄顺荣,等.老年人腹腔镜与削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03,25(3):342.

[4]蔡逊,卢绮萍.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临床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6,13(3):253.

[5]黎介寿.腹腔镜手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1):1.

胆囊切除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择-来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6例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5.6岁。其中胆囊炎伴胆囊结石44例,胆囊息肉12例。

1.2手术方法

术前严格选择患者,合理完善各项检查,控制血压<140/90mmHg,血糖<8mmol/L,术前均应用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术前12h禁饮食,常规放置尿管。均气管插管全麻,或者选择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11—13mmHg,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左倾30~40度。调整体位后,深入腹腔镜尽可能抵近胆囊颈部,利用镜身向左下方推移胃窦及十二指肠,观察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大体评估显露与操作难度,决定是否行TC。决定性TC后,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如胆囊周围如有粘连,先行分离,显露Calot三角,辨认胆囊“三管一壶腹”关系游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后夹闭,切除胆囊。分离胆床应紧贴囊壁,先分离三角后壁,再分离前壁,分出胆囊壶腹与胆囊管交界部即可上钛夹。根据病情(手术难易程度)分别采用顺行、逆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部分切除术。如胆囊管难于解剖出,可用电凝钩切开囊壁,取出结石,钛夹夹闭或缝扎胆囊管,行胆囊大部切除,残余胆囊黏膜电灼处理。对胆囊萎缩、胆囊三角粘连致密、炎症严重,分离出血多解剖实在困难或怀疑癌变者,应急时中转开腹;对胆囊分破、行部分切除和炎症重、渗出多的患者应盐水冲洗干净,放置腹腔引流管。

2结果

56例试行TC,其中53例(94.64%)成功。TC手术时间30~120min,术中出血约15~40ml,平均27oml。有一例术后胆漏的,因胆囊管太粗,两个钛夹对合钳夹不紧,术中放置引流管,10天后经引流管保守治疗治愈,有一例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治疗两个月愈合。有一例术后三月复查B超疑似胆囊窝处残余结石,后反复对比术前多次B超和病史,考虑为钛夹伪像。有一部分患者出院较早,有炎症未清现象,故我们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根据术前和术中所见的炎症轻重程度来确定,一般在4~7天,必要时延长。

3讨论

细菌性感染及化学性刺激会引起胆汁成分变化,致使胆囊炎症病变,该病发生率较高,仅次于阑尾炎病变,以女性发病居多,为外科常见性疾病之一。胆囊炎临床病症表现突出,主要有肠胃反应的恶心、呕吐,并伴随右上腹疼痛及发烧发热等。其中,疼痛在临床上表现持久。胆囊长期发炎导致病变为慢性胆囊炎,脏器表现为胆囊壁纤维增厚、疤痕收缩、囊腔可以进行完全闭合,这些临床表现都能引起胆囊功能消失及胆囊萎缩,理应广大患者重视。

我院使用TC近三年,经过省内医师带教并逐步掌握其技术,对各种情况也能合适处理,现总结如下:

①胆囊结石:当嵌顿结石与胆总管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时,可以用施夹直接夹断胆囊管;当嵌顿结石位于胆总管开口处,可以丝线结扎胆囊管施夹,在近于胆囊总管处进行剪短总管;当嵌顿结石与胆囊管距离较短,可将胆总管结石慢慢挤出管内至胆囊,如若移动困难,也可直接行结石施夹,而后行胆囊管剪短。上述措施使胆囊管处于相对开放状态,以便顺利取石。

②萎缩性胆囊炎:首先应对三角位置的解剖关系进行辨明,尽量对胆囊管进行分离,随后进行施夹夹闭,如若不能分离不可强行分离;若胆囊壁与其周围解剖关系不能辨明时,可对胆囊部位进行部分切除,也可行缝针胆囊管结扎;如若胆囊壁与胆总管或右肝管粘结不紧密,可行完整切除胆囊,离断胆囊管。

③胆囊粘连:在肝脏与组织网膜粘结及肝下间隙封闭时,可行胆囊底肝缘锐性分离,剥离至胆囊颈,为防止脏器损伤及腹部出血,无需对肝十二指肠韧带部结构进行过多分离。

胆囊切除论文 篇3

【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开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5-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科技的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腹腔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结石的根本方法,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易出现并发症等。腹腔镜在胆囊切除上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LC术式与OC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疗程短、恢复快等优点[1]。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本研究对LC与OC的护理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现汇报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行胆囊切除的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LC)与开腹组(OC),每组50例患者。LC组中,有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在22~77岁,平均年龄为(51.1±2.4)岁;其中胆结石患者43例,胆囊息肉患者7例。OC組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在23~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3.6)岁;胆结石患者40例,胆囊息肉患者9例,胆囊癌患者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B超和CT检查,均符合手术指征。①LC组:做好术前检查,询问病史,患者全身麻醉后使用腹腔镜进行腹腔检查,了解腹腔脏器与胆囊的情况。胆囊切除后,进行伤口冲洗,观察腹内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②OC组:应用常规方式进行胆囊切除,从胆囊三角进入胆囊管,游离到胆囊床中切除胆囊。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利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术式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出血量LC组少于OC组,手术时间LC组短于OC组,创伤程度LC组轻于OC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1心理护理

临床上微创方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LG手术方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很多人还对这方面存在怀疑的态度和恐惧心理,一方面由于知识的缺乏,患者对手术了解甚少,患者认为手术不彻底、处理不干净,不能根治疾病。多以临床医务工作者要向患者做好宣教,解释清楚手术的优缺点,加强医患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提高患者面对手的自信心。

3.2疼痛的护理

术后切口部位会长生不同程度的疼痛,这是手术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LC术式创伤小,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痛苦,甚至有些患者可以耐受这种疼痛,不使用止痛药。从表2可以看出,LC组使用镇痛药的情况明显少于OC组,说明LC术式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也避免了镇痛药产生的副作用。

3.3输液时间、住院时间、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腹腔手术患者鼓励早期下床活动,能预防肠粘连、肺部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减少患者的输液时间和住院时间,这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还能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轻度,减轻工作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3.4饮食护理

传统腹腔手术往往要在排气前禁食,在临床护理当中护士发现,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大约在手术完成36h后,排气后由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但是,患者往往在排气之前就产生对食物的欲望,术中体力的消耗,更加重了患者的饥饿感。LC术式能让患者在术后8h内进食流食,1d后可进半流食。进食可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加快肠道蠕动,减少肛门的排气时间,有效防止手术后产生腹部胀痛现象,有助于病患的康复[2]。

3.5出血的护理

LC手术患者伤口小,出血少,大出血可能发生在术后8h内,可能导致出血的原因有钛夹脱落、组织脱落过早、动脉结扎不牢等。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与监测。观察应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状、颜色等,一旦发生堵管,要及时向主管医生汇报。监测患者血压,避免发生大出血。若出现出血倾向,及时做好情就准备。在本研究中,LC组患者没有大出血并发症,OC组有两例,经医生及时抢救治疗后均成功止血无生命危险,经相关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

3.6切口的护理

LC术式切口小,便于护理。伤口渗血渗液少,仅需创可贴即可,4~5天即可出院[3]。切口小也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易于病情恢复。

4结论

综上所述,LC手术方法具有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由本研究表1、表2可以看出,在术中和术后护理指标中,LC组明显优于OC组。LC组明显的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负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护士在工作中还应加强宣教与心理护理,使患者充分了解LC手术方式,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晓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5(5):21.

[2]何英,刀凤琼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护理指标的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2013,12,7(12):343.

胆囊切除论文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进行诊治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全部患者均满足《胆道外科学 》中关于胆囊结石的诊断标准[3], 同时均通过CT以及B超检查确诊。本文已排除合并腹腔感染、急性胆囊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囊癌、精神疾病、系统严重疾病以及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随机把100例患者分为小切口组与腹腔镜组, 各50例。腹腔镜组中, 男2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 (54.6±5.4) 岁, 其中有单发结石26例, 多发结石24例;小切口组中男2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55.1±4.9) 岁, 单发结石28例, 多发结石22例。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 两组患者在结石类型、性别构成以及平均年龄等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1) 小切口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全部患者均采取连续硬膜外全麻, 在右上腹经腹直肌或者右肋缘下大约2cm做切口, 切口长度为5cm, 按照要求将腹壁各层切开, 并进入腹腔, 充分暴露胆总管和胆囊三角, 而后游离, 结扎胆囊动脉以及胆囊管, 根据常规方法将胆囊切除。 (2) 腹腔镜组:于腹腔下实施胆囊切除术, 全部患者均用气管插管进行全麻, 嘱咐患者取平卧位, 自脐部切口放置套管, 并构建气腹, 其中腹腔压力保持在1.8kPa左右, 结束气腹以后, 置入腹腔镜对病变情况进行探查, 接着采取三孔法或者四孔法。而后基于张力下利用电凝钩对血管和胆囊管进行分离, 使胆囊三角得以充分暴露, 游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完成上述操作后按照常规要求切除胆囊, 对腹腔进行冲洗, 并进行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并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处理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应用t比较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应用卡方比较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 (11/50) ,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 (2/50) , 通过统计学分析, χ2=7.16,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和多种因素相关, 任何影响胆汁酸浓度和胆固醇比例改变以及导致胆汁淤滞的因素均可引起胆囊结石, 同时个别地区与种族的居民、高脂血症、肝硬化、妊娠、长期肠外营养、女性激素、高脂肪饮食、溶血性贫血以及肥胖等因素均可引发胆囊结石[4,5]。在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断中, 一般根据绞痛病史和影像学检查能确诊, 在检查中首选方法为B超, 在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存在强回声团, 同时随着体位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胆囊切除术, 如果患者出现比较典型的症状, 比如嗳气、胆绞痛、上腹饱胀、右上腹痛或者消化不良等, 均需采用手术进行治疗[6,7]。近年来, 随着显微外科的快速发展,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的人数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本文结果表明, 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比小切口组短, 住院费用明显比对照组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小切口组, 二者所存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由此可见, 在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中, 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 手术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 但是在住院费用上却相对比较高。鉴于此, 在临床中应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 可优先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 以获得更为理想且显著的效果。

摘要:目的:比较胆囊结石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胆结石患者, 将其分为小切口组与腹腔镜组, 每组50例, 小切口组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腹腔镜组患者于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和小切口组相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 住院费用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中, 和小切口胆囊切除相比, 尽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住院费用高, 但是其创伤小、恢复快且手术时间短, 若条件允许可优先选择该手术, 以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胆囊切除,胆囊结石,腹腔镜,小切口

参考文献

[1]李全福, 葛长青, 张阳德, 等.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微创保胆手术的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3) :205-207.

[2]李健, 李学远, 陈红兵,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联合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 (6) :418.

[3]侯克柱, 龚华, 刘伟, 等.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胆囊结石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9) :1176-1177.

[4]刘鹏, 于辉昌, 李军,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比较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25) :52-53.

[5]吕明, 符国珍, 宋文渊,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5) :3159-3160.

[6]李进军, 伍冀湘, 梁杰雄,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辅助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 (8) :551-553.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什么原因 篇5

胆囊和肝外胆管有较大的解剖学变异,或术者经验不足,在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导致术后的胆管狭窄,少数继发于术后的胆管周围感染而造成胆管的损害或闭塞性胆管炎。

2.Oddi括约肌狭窄和缩窄性Vater乳头炎术后

造成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与合并胆总管结石,特别是泥沙样胆红素结石或局部的慢性炎症水肿有关。

3.术后胆盐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Oddi括约肌紧张度和胆总管的压力,影响胆汁的排泄,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

胆囊切除的“林白手术” 篇6

我们知道,胆囊结石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埃及的木乃伊(公元前1085-前945年)中,便发现有胆囊结石。我国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女尸(公元前167年),也发现胆囊内有结石。在没有正式的外科治疗方法之前,只有等胆囊结石与邻近脏器形成内瘘后,症状才得以缓解。直到1882年,德国外科医生兰格贝斯为一个43岁的男病人施行了第一例胆囊切除术,胆囊内有两枚瓜子大小的结石,术后病人不再疼痛。从此以后,对内科治疗无效的胆囊结石、胆囊炎病人,胆囊切除术成了主要的治疗方法。这种手术病人的痛苦较大,有时还会发生一些并发症。

1987年3月,法国医生菲利普·莫尔特完成了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而奠定了微创外科的基础。这种手术病人痛苦少,恢复快,在我国已普及到县、市级医院,受到病人广泛欢迎。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图像技术和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将机器人技术和微创外科技术结合,研究开发了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如国外生产的达芬奇(Davinei)和宙斯(Zeu$)。使用机器人做胆囊切除术,医生的动作被按比例缩放,且手的微颤被自动滤掉,使手术操作更稳定、精确、可靠,病人安全得到更大保证。手术机器人与虚拟技术、宽带网络及高速通迅技术相结合,还可进行远程外科手术治疗。外科专家通过远程医学系统指导外地医生进行各种腹腔镜操作,就像体育运动解说员一样,一边看着图像,一边对手术医生进行指导,使病人享受准专家待遇。

更为神奇的是,2001年9月7日,法国医生马罗斯卡领导的医疗小组完成了“林白手术”。,68岁的女病人躺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手术台上,医疗小组在7000千米外的纽约,隔着辽阔的大西洋,医生通过头戴式虚似监视系统操纵机械手,远程遥控宙斯完成了这次手术。手术仅历时45分钟、,术后恢复顺利,无任何并发症。由于这次手术与林白当年的壮举一样,故命名为“林白手术”。

胆囊切除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2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组 (32例) 和B组 (30例) , 其中, 男20例, 女42例, 年龄33~69 (41.5±8.3) 岁;病程1~7 (4.2±1.9) 年。所有患者均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以及急性、慢性胆囊炎等, 排除患有恶性肿瘤、体型肥胖以及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B组

B组患者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腔麻醉, 在患者的上腹经腹直肌或者右肋缘下进行切口, 切口约5cm;然后按照解剖层次对患者的腹壁各层进行切开, 进入腹腔, 运用顺切法、逆切法或者顺逆结合法对患者的病变胆囊进行切除。

1.2.2 A组

A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 气管插管, 取头低足高仰卧位, 在脐孔下进行穿刺, 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腹, 将腹压控制在10~15mm Hg;然后运用四孔法进行操作, 使用电剪或者电钩对影响手术视野的粘连部位进行分离;如有脐部粘连, 则将腹腔镜移动到剑突下套管;在制造张力的作用下, 运用电钩或者电钳将胆囊分离, 在不影响切除术操作的环境下, 将胆囊暴露出来, 非操作区域的粘连按照常规切除胆囊进行切除。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疗效进行对比。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术中无发生大出血,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恢复效果较好;有效:术中无大出血,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转为常规切口开腹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

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 (47.5±15.4) ml, 手术时间为 (63.9±10.2) min;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 (46.7±15.2) ml, 手术时间为 (56.8±18.5) min;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A组患者痊愈17例 (53.1%) , 有效13例 (40.6%) , 无效2例 (6.3%) , 总有效率为93.7%;B组患者痊愈13例 (43.3%) , 有效6例 (20%) , 无效11例 (36.7%) , 总有效率为63.3%。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 我国的胆石症逐渐由胆管胆色素结石转变为胆囊胆固醇结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胆结石的发病率在不算升高, 且女性发病多于男性[2]。胆结石病因较为复杂, 受到不可逆因素和可逆因素的影响, 不可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以及种族等, 可逆因素主要包括妊娠、低纤维、肥胖、长时间禁食以及特殊疾病等。胆囊切除术主要包括大切口切除术、小切口切除术以及腹腔镜切除术等, 其中, 小切口切除术和腹腔镜切除术是微创手术, 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麻, 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相比, 麻醉效果快, 且术中能够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功能进行有效控制, 视野较为清晰, 能够让医护人员快速找到病灶位置, 并进行处理, 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时间;另外, 其在完全封闭环境中对腹腔进行操作,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在本组研究中, A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 B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 (P<0.05)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 (P<0.05) 。

综上所述, 腹腔镜切除术的疗效较为明显, 安全性较高, 带来创伤小, 恢复速度快,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将我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2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组 (32例) 和B组 (30例) , A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 B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 (P<0.05)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 (P<0.05) 。腹腔镜切除术的疗效较为明显, 安全性较高, 带来创伤小, 恢复速度快,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胆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腹腔镜切除

参考文献

[1]城建, 徐晓民.小切口胆囊切除与腹腔镜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5) :131-132.

胆囊切除论文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高龄人数量日益增多, 老年良性胆囊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而要提高对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形式的重视程度[1]。良性胆囊类疾病包括胆囊先天性异常、各种类型的胆囊炎、胆囊息肉发生病变和胆囊结石类疾病。由于文化、地域、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2]。随着老年良性胆囊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对老年患者来说胆囊切除手术无疑是个创伤较大的手术, 一般的治疗方法都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由法国的里昂实验室在1987年首次进行实验, 随着20多年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外科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成为了良性胆囊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情况较为特殊, 一些体弱多病的患者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则可能引起胆管损伤、中转率高、甚至死亡。在采用腹腔镜切除手术对良性胆囊疾病进行治疗时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的防范。所以, 对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还是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还应该进一步进行探究。为了比较老年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LC) 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OC) 治疗效果, 探讨出何种治疗效果更加安全可靠, 现对该院2005—2012年6年来该院收治的440例老年良性胆囊疾病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该院440例老年良性胆囊疾病患者, 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患者260例, 乙组患者180例。其中男患者204例, 女患者236例,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65岁。甲组进行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 乙组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对两组患者术前信息、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变化及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甲组患者260例, 男患者120例, 女患者140例, 平均年龄 (65±6) 岁。乙组中患者共180例, 男患者84例, 女患者96例, 平均年龄 (65±7.5) 岁。在手术之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腹部彩超检查, 并确诊为胆囊结石伴慢性炎症或者胆囊息肉样变。

1.2 治疗方法

手术过程中对甲乙两组患者均采用了在患者气管内插管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对于甲组患者运用三孔法或四孔法进行腹腔镜手术, 其中CO2的气腹压为11~13 mmHg;对于乙组患者采用在右肋边缘下处进行斜口进入患者腹部的方式进行开腹切除手术。甲乙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和术后的处理采用的方法大致相同。

1.3 项目指标

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与术后使用止痛剂情况、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作为观察指标, 该院对患者术后的止痛采用1次或者1次以上肌内注射杜冷丁50 mg。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 (x±s) 方式进行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运用百分率来表示, 采用χ2进行两组间的对比。

2 结果

甲组 (腹腔镜切除手术) 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情况、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并发症等情况较之于乙组 (开腹切除手术) 有明显优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 其中1例为肺部感染, 1例为心力衰竭, 所占比例为0.007%。乙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 其中3例为切口感染, 2例为肺部感染, 1例为心力衰竭, 所占比例为0.033%。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的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症等胆囊类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慢性胆囊炎等胆囊良性疾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发病率一般达30%以上, 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个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步衰退, 随之偿代功能也逐步下降, 机体自身的耐受力也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导致老年患者因一种疾病而导致多种并发症产生, 而且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不仅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而且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 会导致感觉相应的变的迟钝[3]。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 常易被老年人的感觉所误导, 使潜在的病症被掩盖。因为严重创伤或者大手术等应激反应会致使老年患者的自身调节能力减弱, 使感染的发生情况增加。同时, 在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创伤会使机体发生应激反应, 并通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的轴系统来调整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这种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手术部位, 手术的范围以及手术创伤程度的大小相关。因此, 开腹切除手术与腹腔镜切除手术相比创伤程度更大, 引起的应激反应程度就会更高, 对于老年患者病情的恢复与好转没有好处。由于腹腔镜切除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 导致术中出血量减少,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应激反应。腹腔镜切除术的创伤相对更小, 使用的止痛剂也会相应减少, 有助于患者机体的恢复、更早的进食和下床活动, 不但有助于加强胃肠的蠕动, 而且有利于患者咳嗽、咳痰和肺部并发症等情况的减少, 对患者身体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腹腔镜切除术不用使患者的内脏器官暴露在体位, 所以减少了开腹手术后的所产生的感染情况。由于对患者实施的手术会导致腹压增加, 使心脏的负荷加重, 回心血量减少, 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受到影响。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应充分注意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之类的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疾病, 充分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 防范突发情况所导致的重大伤害。在手术过程中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测和仔细的操作, 严格防止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影响手术效果的状况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效果。

注:与乙组相比, *P<0.05

研究显示,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要求良性胆囊疾病要采用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老年良性胆囊疾病的治疗, 腹腔镜切除手术 (LC) 在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较之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OC) 有明显优势, 其安全性更高, 有利与患者术后的恢复。腹腔镜切除术是治疗老年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它的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铁辉, 张海山, 李国昌, 等.老年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9) :888-889.

[2]郭贵军, 翟瑜, 杨月卿, 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的康复对比[J].河北医药, 2005, 27 (10) :727-728.

[3]唐翠明, 练敏, 黄永红.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9) :71-72.

[4]沈裕厚, 田建伟, 梁文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 22 (6) :507-508.

胆囊切除论文 篇9

关键词: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

在临床上, 急性胆囊炎是肝胆疾病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在以往对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开腹胆囊切除术 (OC) 为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在医学应用领域方面正不断扩大[1]。为了探究二者对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 对我院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共40例, 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有患者20例。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最大的为78岁, 年龄最小的为28岁, 平均年龄为 (52.7±10.2)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在成功进行硬膜外麻醉之后让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 一般情况下手术切口取患者右上经腹直肌, 在全面仔细的观察了患者的肝胆以及周围脏器之后, 再进行手术方案以及步骤的选取。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 静脉复合麻醉, 操作方法为标准的四孔操作法,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气腹压需要保持在12.03~14.06mm Hg之间, 患者的姿势需要保持头高脚低, 角度在10°~15°之间, 左侧倾斜角度为10°。为了预防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或者是出现胆汁污染, 可以放置腹腔引流管进行预防。

1.3 疗效判定方法

患者接受治疗之后进行随访1~2个月时间, 患者定期到我院进行复查, 对比2组患者各种临床资料、C反应蛋白 (CRP) 以及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在临床各项治疗的对比方面, 观察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请见表1。

2组患者的CRP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提高,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的升高更明显, 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详情请见表2。

对照组并发症出现概率为25.0%相对于观察组患者的10.0%有显著差异性 (P<0.05) 。详情请见表3。

3 讨论

胆囊炎急性在发作的时候会有相当明显的水肿以及充血现象且本身具有比较重的炎性粘连, 这些都给手术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 但是该疾病表现出来的炎性粘连在早期的时候大部分是纤维素渗出性粘连, 还有着比较清晰的解剖层次。相对于LO治疗方法, LC具有痛苦低、康复时间短、创伤小以及切口美观等优点, 进行手术之后可以短时间出院, 因此它本身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2]。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都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尤其是坏疽以及穿孔的患者来说, 进行小切口手术的难度很大。除此之外, 为了让手术更加广阔, 如果患者为肥胖者的需要将切口进一步的扩大且手术过程中对于患者的肠管也会有比较重的刺激, 但是LC手术的切口不大因此不会使得腹腔脏器在空气当中暴露出来, 所以对于患者的肠管刺激比较小。而腹腔镜下不会对胃肠功能造成太大的干扰所以患者的早期恢复更快, 住院时间更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肇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胆囊切除术疗效比较[J].微创医学, 2011, 4 (5) :507.

胆囊切除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因急慢性胆囊炎和/或胆囊结石需要进行胆囊切除的患者, 其中79例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方式, 男41例, 女38例, 年龄18~83岁, 平均60岁;1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 男10例, 女8例, 年龄17~82岁, 平均58岁;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71例患者, 男40例, 女31例, 年龄18~85岁, 平均62岁。小切口手术切口<5cm。所有患者选用的手术麻醉方式为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比较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使用镇痛剂情况、术后体温变化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天数等情况, 综合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1.2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使用镇痛剂情况、术后体温变化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天数等情况

数据显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所用手术时间最短, 其次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所用时间为 (80.3±20.5) h, 而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所以时间最长, 三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1) 。在术后因疼痛使用镇痛剂方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使用的剂量最小为 (11.2±5.4) mg, 其次为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使用镇痛剂剂量最多。3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体温变化较少, 患者所需的恢复时间最短,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次之, 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时间最长。3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有差异 (P<0.01) 。在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上,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恢复的最快,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较快, 3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住院天数为 (7.5±7.8) d,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住院天数为 (15.8±5.6) d, 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为 (16.2±5.2) 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的患者与其他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上进行比较有差异 (P<0.05) 。见表1。

2.2 比较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患者有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穿刺空出血1例, 伤口感染1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发症1例:肠粘连1例;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大出血1例, 1例胆总管横断。3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进行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 具有针对性强、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 但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用住院费用略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1]。研究认为[2], 腹腔镜用于异位妊娠术个阑尾切除术较为安全, 住院时间少, 不增加住院费用。Wilson等[3]认为, 腹腔镜用于急性胆囊炎,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用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大[4], 例如有症状的胆囊疾病 (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 等。本文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证进行手术, 所用手术时间较短, 术中使用镇痛药的剂量较少, 术后体温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性较小, 术后患者恢复较好, 并发症较小。综合各方面进行评估, 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具有多种优点, 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娥, 王志亮.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成本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1, 51 (39) :86-87.

[2]韩素云, 袁鹏, 张莉, 等.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的卫生经济学研究[J].2007, 12 (5) :404-406.

[3]Wilson E, Gurusamy K, Gluud C, et al.Cost-utility and value-of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early versus delaye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J].Br J Surg, 2010, 97 (2) :210-219.

切除胆囊刀下留情 篇11

近年来,胆囊切除手术似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1、胆囊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我国饮食中脂肪、蛋白质成分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2、B超等先进检查仪器的广泛应用,使胆囊疾病很容易被发现;3、不少人认为胆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留着有病变的胆囊反而容易招致癌变;4、目前,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及使用,使胆囊切除术由原来的开腹手术变成了“轻而易举”的小手术。胆囊真的是可有可无?胆囊有疾患都应该“格杀勿论”吗?在此,我们要为胆囊说几句公道话。

胆囊功能 难以代偿

胆囊是消化系统一个重要器官。胆囊通过细长的胆囊管与从肝脏发出的肝管相汇合,然后形成胆总管向下汇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胆总管的关系犹如河边的蓄水库与河道的关系。在“河道”的最下游,有一道“闸门”,称为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通常这道”闸门”是关闭的。肝脏生产的胆汁顺流而下,在”闸门”处受阻,再返回胆囊贮存起来。别看胆囊这个“水库”的“蓄水量”只有区区50毫升,却具有一般水库所没有的强大的浓缩功能:不断地吸收胆汁中的水分,让胆汁浓缩5~10倍,使之形成味极苦、深棕黄色的黏稠液体。当人们进餐时,食物进入胃和十二指肠后,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肝胰壶腹括约肌“闸门”开放,同时胆囊收缩,将高浓度的胆汁排入小肠,帮助食物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食物中的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还有钙、铁等元素均在胆汁参与下吸收。胆囊切除后,其部分功能可以由扩张的胆总管代偿,一般在几年、十几年内不会对机体有明显的影响,但若时间太长,有一部分胆囊功能代偿不完全的患者有可能出现对上述维生素及钙、铁的吸收不良,导致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病症。所以,胆囊对我们机体来说并非无足轻重的“无用之辈”。

那么,哪些有病的胆囊应该“从轻发落”或者“缓期执行”呢?

胆囊“息肉” 留观后效

自从20世纪80年代B超技术普及以来,胆囊息肉的诊断频频出现,不少患者甚至部分医生受到“息肉癌变论”的片面误导,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见息肉就“杀”,真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掉一个”。

其实,经过B超检查诊断的“息肉”是大可质疑的,它们之中至少有90%属于不会癌变的“胆固醇结晶”,在B超下,显示直径为3~5毫米之“亮点”。它们本身并不是细胞,自然不会癌变,只是由于胆囊在浓缩胆汁的过程中“埋头苦干”而“积劳成疾”,真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此外,我们还应当考虑它尚有浓缩功能,可以为我们多服务几年。在胆囊息肉中,有10%的息肉属于腺瘤样息肉和炎性息肉,是由增生的腺体细胞组成,它们确实有癌变的可能,一般以单个息肉出现,体积较大,直径大于10毫米,临床上可能引起腹痛等症状,这种息肉应该尽早处理。因此,对于胆囊息肉,常以“单”、“大”、“长”、“痛”四个字作为判断胆囊切除指征。“单”是指单个孤立的息肉,“大”即息肉最大直径在10毫米以上,“长”是在动态观察中,发现息肉在短期内较快地生长,“痛”即病人有右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符合这四个字的胆囊息肉,应该尽早作胆囊切除术,以消除后患。

胆囊结石 区别对待

在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还是胆囊结石。据统计,在我国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胆囊结石发病率超过10%。胆囊结石该不该手术切除胆囊?何时手术?这些不仅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专家们长期争议的问题。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胆囊结石的几个特点:①在患有胆囊结石的人群中,10年内无任何症状者约占60%,20年内无症状者约占50%,终身无症状者约占40%。②胆囊结石的癌变率并不高,为2%~5%,而且绝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后。③目前市场上宣传的各种溶石药物基本上无效,尤其是对于直径大于10毫米的胆囊结石更是“溶不掉”“化不了”。而且经体外试验证明,一些具有溶石作用的药物,往往有相当大的毒性,故不应过多地希望靠药物来溶石。④胆囊结石越大,危害不一定越大。相反,有些像米粒或豌豆大小的小结石,由于容易落入胆总管,卡在下端的”闸门“处,造成可危及生命的胆管炎或胰腺炎,比大结石危害大得多。

因此,我们对于胆囊结石,应该采取以下态度:对于初次发现胆囊结石的年轻患者,应劝其不必紧张,只要没有症状,可以考虑观察几年,尽量让胆囊多服务几年。当然,一旦发生胆绞痛等症状,则要考虑切除。在“带石生活”期间,不要暴饮暴食,饮食减少油腻。50岁以上的患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切除胆囊。80岁以上的患者,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体质较差的患者,不宜接受胆囊切除术者,只要胆囊结石不引起症状,就应考虑与其“和平共处”。只是平时应在饮食中加以注意,防止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保驾胆囊 另辟蹊径

既然胆囊这么重要,那么能不能达到保胆取石的目的呢?在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120多年历史中,专家曾几度尝试过保胆取石的方法,但都因胆囊结石复发率太高(约30%~50%)而被迫废除。总结以往容易复发的原因,除了与胆汁成分有关外,还与切口的缝合技术、缝线质量有关,因为线头本身也可以形成结石核心。但我们相信,随着缝合技术和缝线质量的改进,近期内可能会迎来一次保胆取石的热潮。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少数需要保胆的年轻患者,经过精细的手术,成功地进行了保胆取石手术。我们正“拭目以待”,观其三五年后的复发率,如果复发率不超过10%,则可以考虑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由于胆囊管不通畅,胆囊排空障碍,造成长期残留胆囊内浓缩的胆汁过多而形成结石。对这些患者,我们在取石的同时,还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人工胆囊管”,以防止胆汁淤滞,同时辅以术后定期服用少量利胆药,可预防复发。

肝内结石 胆囊无过

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所特有的一类病种。这种结石多由胆色素结晶形成,其发病原因与胆囊结石完全不同。其最大特点之一是病变在肝内,很少累及胆囊。多年来,医生在处理这类疾病时,一直犯了一个“错误”:即在清除肝内胆管结石的同时,“顺便”也切除了胆囊。其实,这种做法对防止肝内结石复发毫无效果,无异于“无过受罚,株连九族”。我院早在1994年率先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并发明了一种能调动胆囊积极性的技术,利用胆囊颈修补狭窄的肝门胆管,我们称之为“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这样既可以利用胆囊内浓缩的胆汁溶解胆色素的微小结晶,又可防止胆肠吻合术给肝胰壶腹括约肌“闸门”带来的损伤。在结石复发时,还可以利用皮下通道,经过皮肤用纤维胆道镜取出肝内结石,从而避免了一次次大动干戈的破坏性大手术。

胆囊切除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5月-2011年3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100例,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不适、胆绞痛及其他消化系统症状, 术前均已明确诊断。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 女18例;年龄30~50 (43.5±4.5) 岁;病程3d~7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8例,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例, 单发结石12例, 多发结石16例。对照组男36例, 女14例;年龄40~50 (42.7±3.4) 岁;病程5d~7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4例,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例, 单发结石12例, 多发结石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术野, 于右肋缘下1.5cm、上距腹正中线2cm斜向下开一3~4cm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腹直肌前鞘, 纵行分离腹直肌, 打开腹膜, 直接进入右上腹腔, 即可显露胆囊底, 钳夹胆囊底, 沿胆囊壁向胆囊三角或网膜孔处填入带线无菌纱布4块, 钝性分离胆囊三角, 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 距胆总管上方约0.5cm处, 胆囊管近端上生物夹1枚, 远端用止血钳钳夹胆囊, 防止胆汁漏出, 于胆囊动脉靠近胆囊处在其近端上生物夹1枚, 切断胆囊管, 电烧切断胆囊动脉, 将胆囊从胆囊床上电凝剥离后取出, 胆囊床电凝止血, 无需置入腹腔引流管, 术毕关闭腹腔。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成功后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术野, 于右肋缘下1.5cm、上距腹正中线2cm处斜切口或右上腹直肌切口, 切口长约12~14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 打开腹膜, 直接进入右上腹腔, 置保护巾, 即可显露胆囊底, 钳夹胆囊底, 沿胆囊壁向胆囊三角或网膜孔处填入纱垫, 钝性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 距胆总管0.5cm处用4号丝线双重结扎胆囊管, 远端用弯止血钳钳夹胆囊, 防止胆汁漏出, 于中间处将胆囊管剪断, 在胆囊三角内分离胆囊动脉, 用止血钳钳夹, 用1号丝线双重结扎胆囊动脉, 电灼切断胆囊动脉, 沿胆囊床电灼切除胆囊, 用电凝或明胶海绵填塞胆囊床止血, 术毕关闭腹腔。

1.3 观测指标

严格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 (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胆漏) 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观察组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及胆漏发生率为0, 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 (36.0%) , 其中切口感染6例, 肠梗阻、胆管损伤、胆漏各4例,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安全性、有效性、彻底性已无争议, 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随着技术及微创理念的发展, 人们不懈地探索微创治疗新途径。现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已被很多基层医院常规用于胆囊切除首选术式。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切口小, 切口选择右侧肋缘下切口, 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4.0cm, 肌层按肌间隙分离, 无需切断, 用特制拉钩, 以带线纱布4块填充于腹腔内, 保护周围组织, 使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胆囊三角和手术野显露十分清晰;在解剖、分离、切割、止血等方面十分方便, 即使胆囊破裂, 胆汁外流入带线纱布上, 带线纱布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1];由于机械损伤较轻,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疼痛也较轻, 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2]。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采用经右腹直肌或右肋缘下切口, 手术切口长度平均14cm, 腹壁各层均需锐性切割, 肌肉撕裂或横断 (斜切口) ;拉钩对切口的牵拉, 伤及血管神经;腹壁创口大, 术后疼痛重, 患者不愿过早下床活动, 肛门排气时间及禁食时间相对较长;为防止切口感染, 应用抗生素时间长, 相应住院时间也较长。

本结果证实, 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具有明显优势, 其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且对机体应激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予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 (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胆漏) 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肠梗阻、切口感染、胆管损伤及胆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发症明显减少, 且对机体应激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传统开腹,胆囊结石

参考文献

[1]郭柳然, 程秀前, 郭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06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5) :76, 78.

上一篇:文档打印下一篇:实践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