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2024-10-22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精选8篇)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1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胆囊切除的患者168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创伤性以及患者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最好, 其次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效果较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因急慢性胆囊炎和/或胆囊结石需要进行胆囊切除的患者, 其中79例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方式, 男41例, 女38例, 年龄18~83岁, 平均60岁;1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 男10例, 女8例, 年龄17~82岁, 平均58岁;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71例患者, 男40例, 女31例, 年龄18~85岁, 平均62岁。小切口手术切口<5cm。所有患者选用的手术麻醉方式为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比较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使用镇痛剂情况、术后体温变化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天数等情况, 综合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1.2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使用镇痛剂情况、术后体温变化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天数等情况

数据显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所用手术时间最短, 其次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所用时间为 (80.3±20.5) h, 而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所以时间最长, 三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1) 。在术后因疼痛使用镇痛剂方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使用的剂量最小为 (11.2±5.4) mg, 其次为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使用镇痛剂剂量最多。3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体温变化较少, 患者所需的恢复时间最短,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次之, 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时间最长。3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有差异 (P<0.01) 。在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上,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恢复的最快,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较快, 3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住院天数为 (7.5±7.8) d,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住院天数为 (15.8±5.6) d, 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为 (16.2±5.2) 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的患者与其他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上进行比较有差异 (P<0.05) 。见表1。

2.2 比较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患者有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穿刺空出血1例, 伤口感染1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发症1例:肠粘连1例;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大出血1例, 1例胆总管横断。3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进行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 具有针对性强、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 但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用住院费用略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1]。研究认为[2], 腹腔镜用于异位妊娠术个阑尾切除术较为安全, 住院时间少, 不增加住院费用。Wilson等[3]认为, 腹腔镜用于急性胆囊炎,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用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大[4], 例如有症状的胆囊疾病 (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 等。本文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证进行手术, 所用手术时间较短, 术中使用镇痛药的剂量较少, 术后体温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性较小, 术后患者恢复较好, 并发症较小。综合各方面进行评估, 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具有多种优点, 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娥, 王志亮.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成本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1, 51 (39) :86-87.

[2]韩素云, 袁鹏, 张莉, 等.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的卫生经济学研究[J].2007, 12 (5) :404-406.

[3]Wilson E, Gurusamy K, Gluud C, et al.Cost-utility and value-of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early versus delaye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cute cholecystitis[J].Br J Surg, 2010, 97 (2) :210-219.

[4]沈炎明, 仇明, 李际辉, 等.腹腔镜手术2000例综合报告[J].内镜外科杂志, 2009, 2 (3) :2-4.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3-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等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疾病。有细菌通过肠道以及血液循环进入患者的胆囊内,进而导致出现胆囊炎症,并且继发胆汁的浓缩以及胆汁化学成分的改变,最终形成胆结石,其主要涉及细菌感染和炎性物质的坏死沉积[1]。其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和腹腔镜下切除治疗。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伤小、恢复快也成为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4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对照组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组分别2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其年龄在26~73岁,平均年龄51.9岁,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其年龄在26~73岁,平均年龄51.9岁,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胆囊切除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治疗。首先采用腹腔镜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勘察,然后将胆囊周围的粘连分离,在对腹部进行穿刺后进行镜下加压,同时对患者的胆总管、胆囊管以及肝总管的位置进行明确,并且使用钛夹将其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进行关闭,然后对胆囊进行游离出后剥离[2],最后采用标本取出器将切除组织从腹腔内取出。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以及住院治疗的相关指标。涉及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的同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作为其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病情较为迁延的疾病,其在成年人群众多发,并且有显著的呈年龄上升而增加的趋势,其发病率在50~60岁人群中最高。微创技术是一种秉承小创伤、快恢复和少并发疾病的临床治疗理念,其在各类外科手术治疗中均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在胆结石的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已经有了显著的临床应用趋势。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小,并且对免疫抑制的程度也较轻,对手术后的相关病理生理影响也较小,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征[4]。在腹腔镜的手术治疗中小创伤切口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在游离切除中采用双极电凝进行离断切割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并且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出现黄疸的并发率,对于高龄的胆结石患者很多不能够耐受开腹手术切除治疗,选用腹腔镜治疗则非常具有应用价值[5]。随着临床医师的经验不断积累,很多以前胆囊切除治疗的禁忌症,在腹腔镜的结合治疗下也得到相应改善,比如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也可结合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治疗,扩大胆囊切除治疗的手术适应症,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

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胆结石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治疗中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指正,并且加快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卫国,程平,刘安成,刘学礼,胡涛,张俊生,王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比较[J]. 肝胆外科杂志,2013,06(21):457-458.

[2] 梁金龙,冯金发,杨勇,马春雷,李欣.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1,06(08):35-37.

[3] 张晓,王亚东,余淼,贾萌,蔡建平,薛焕洲.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对比[J]. 中国当代医药,2014,02(21):183-184+187.

[4] 石旭峰,葛新义. 老年患者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4(01):111-112.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2月在南开医院实行单纯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 其中男53例, 女47例;年龄35~80岁, 平均年龄53.3岁。均为择期手术患者, 均实行静脉复合麻醉。

1.2 方法

1.2.1将选取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大承气组30例, 桥式运动组30例, 对照组30例, 各年龄、性别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1.2.2大承气组患者在手术回病房8h后给予复方大承气颗粒两袋, 剂量6g, 20ml温水冲服, 每日一次, 直至排气。桥式运动组在手术回病房8h后, 让其进行桥式运动。嘱患者仰卧, 双腿屈曲, 双臂平放于身体两侧 (体弱无力患者可将双手抓住床沿) , 以脚掌及肩部支撑。靠腹肌和盆肌的力量, 将臀部及腰部抬起离床, 持续5s左右还原, 重复10~20次, 每日上下午各运动一次, 直至排气。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护理措施。

1.2.3分别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术后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的恢复时间。每小时听诊肠鸣音一次, 每次≥120s, 听诊部位为:左右上腹、左右下腹及脐周。闻及3~5n/min中等响度的肠鸣音为正常;闻及肠鸣音5~10n/min为肠鸣音活跃, 若肠鸣音正常或活跃, 则表示肠鸣音恢复正常。并告知患者如有肛门排气、排便及时报告。

1.2.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

大承气组 (16.8±2.6) h, 短于桥式运动组 (21.1±3.5) h, 短于对照组 (30.7±8.3) h, χ2检验, P<0.05。见表2。

2.2 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大承气组 (26.0±5.8) h, 短于桥式运动组 (35.6±7.2) h, 短于对照组 (44.2±10.6) h, χ2检验, P<0.05。见表3。

2.3 术后排便恢复时间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大承气组 (36.4±10.2) h, 短于桥式运动组 (42.9±7.6) h, 短于对照组 (69.5±13.6) h, χ2检验, P<0.05。见表4。

3 讨论

3.1 胃肠手术

胃肠手术后, 常因手术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抑制胃肠蠕动, 使术后胃肠功能暂时降低, 表现为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呃逆, 甚至发生急性胃扩张或肠麻痹。据报道, 胃肠蠕动在术后24h以后;右结肠功能恢复约需48h;左结肠功能恢复约需72h。一般在术后12~24h肠蠕动完全消失, 随后即开始恢复, 此时听诊有肠鸣音, 但气体不能正常向下运行, 患者仍有腹胀, 甚至感到腹部有窜痛而不能自主排气[1]。

3.2 复方大承气颗粒的药理作用

本组使用的复方大承气颗粒为南开医院院内制剂, 是大承气汤的提取物, 每袋3g, 6g相当于一付原药剂量, 药品成份:厚朴、炒莱菔子、大黄、枳实、赤勺、芒硝、桃仁。中医学认为, 肠道为转化之腑, “以通为用, 不通则痛”。手术后引起肠道气机痞结, 通降功能失调, 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而引起肠梗阻以痞、满、燥、实为主症, 治宜通里攻下, 行气活血, 方用“复方大承气颗粒”[2]。大黄通里攻下, 兼能活血化瘀, 生大黄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电活动, 从而促进肠道蠕动[3], 还可促进胃肠黏膜的血液灌注, 清除氧自由基, 减轻炎症反映和氧自由基对黏膜的破坏作用, 保护肠黏膜屏障, 从而降低内毒素血症[4]。厚朴、枳实宽中理气, 散满除中, 桃仁活血化瘀, 芒硝较坚散结, 泻火通便, 助大黄通理, 莱菔子行滞食, 赤勺养血敛营、活血化瘀、而且大黄、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和抑菌作用。枳实通过调节小肠平滑肌钙离子浓度, 既可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解痉作用, 又可兴奋胃肠增进其蠕动。这种双向调节对术后病理状态下胃肠功能失调的恢复是有利的。它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增加胃肠蠕动, 明显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避免了消极等待恢复和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芒硝属攻坚之品, 对于表体弱者需减量或不用, 并加用党参辅以补中益气, 可避免复方大承气颗粒引起的不良后果。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腹部体征、肠鸣音情况、胃液量的多少等。如出现明显腹痛应及时停药观察。

3.3 观察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恢复的意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 肠鸣音是肠道蠕动时发出的声音, 每分钟为3~5次, 术后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受到抑制, 可致肠鸣音及肠蠕动消失。术后肛门排气是临床术后重点观察的一个体征, 排气功能是胃肠蠕动的表现, 是术后肠麻痹功能恢复的一个指标[5]。术后患者排气、排便时间早, 排气后食欲好, 无腹胀、恶心及呕吐者说明胃肠功能恢复好, 反之则差。术后患者排气时间愈早, 说明胃肠功能恢复愈快, 排气后食欲好, 无腹胀及恶心、呕吐说明胃肠功能恢复好;手术后排便时间早, 说明胃肠功能恢复完善。因此, 观察这三项指标可以简便而又可靠的反映出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3.4 口服复方大承气颗粒方法

口服复方大承气颗粒是一种很简便的治疗方法, 只用温开水冲服即可, 节省了患者和护理工作者的时间, 患者几乎不受任何痛苦, 而且药品价格低廉。口服中药患者完全可以接受, 消除了不良反应, 患者心理状态良好, 有利于术后身体恢复。

4 小结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开展腹腔镜 (LC) 切除胆囊术以来, 因其与传统剖腹胆囊切除术相比, 除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外, 同时又符合现代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趋势而逐步被推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LC手术已被广大患者熟知, 并被普遍接受。但腹腔镜术后, 由于术中操作的直接刺激和损伤、麻醉药物的影响、术后缺乏活动、患者年龄偏大等原因, 使肠蠕动减弱、丧失或肠管痉挛, 导致内容物停止运行, 延长了肠管与渗出液的接触时间, 为肠粘连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增加肠壁血运不仅可以预防术后肠粘连, 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本组实验表明, 桥式运动和口服复方大承气颗粒均对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有效果, 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提前。口服复方大承气颗粒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16.8±2.6) h,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 (26.0±5.8) h, 排便时间为 (36.4±10.2) h;桥式运动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21.1±3.5) h,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 (35.6±7.2) h, 排便时间为 (42.9±7.6) h, 两组比较, 均P<0.05, 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口服复方大承气颗粒组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复方大承气颗粒和桥式运动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直接观察和比较90例 (大承气组、桥式运动组、对照组各30例) 患者的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 大承气组短于桥式运动组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口服复方大承气颗粒的效果优于桥式运动。

关键词:复方大承气颗粒,桥式运动,胃肠功能恢复,比较

参考文献

[1]资青兰。热敷加薄荷膏涂搽按摩促进术后肠蠕动[J]。护理科学杂志, 2002, 17 (9) :672。

[2]罗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3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 1 (5) :367。

[3]杨应林, 汪晓林。大承气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腹胀32例[J]。陕西中医, 2001, 22 (7) :388。

[4]吴承堂, 黎沾良。中药清胰汤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黏膜损伤修复的影响[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1998, 5 (6) :326。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6例。其中男39例, 女47例;年龄18~71岁, 平均 (44.5±3.8) 岁;胆囊结石伴胆囊炎72例, 胆囊息肉14例。排除标准: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凝血异常;胆总管病变;1个月内有急性胆囊炎急性发作;重症胆管炎或急性胆石性胰腺炎;伴有腹腔感染、腹膜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 每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开腹组经右上腹直肌切口, 长约4~6cm行囊切除术;腔镜组采用美国skryker腹腔镜, 标准四孔操作方法行囊切除术[2]:先在脐周作1cm长的皮肤小切口, 用气腹针经此创口穿入腹腔, 向腹腔注入CO2气体, 维持腹压12~15mm Hg。通过该皮肤切口穿入1cm套针, 插入腹腔镜, 连接电视摄像系统, 通过监视器荧光屏观察腹腔内情况, 确定可行镜下胆囊切除后, 在内镜直视下戳入另外3个套针, 并从套针孔插入带电凝的钳、剪及分离钩等, 通过观察电视荧光屏进行分离及切除胆囊的手术操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腔镜组除住院总费用较开腹组高外,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开腹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4例, 术后出血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6%;腔镜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MC是在传统胆囊切除手术的基础, 通过4~6cm的切口进行胆囊切除, 由于胆囊位置较深, 给手术野暴露及术中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肥胖患者, 常需延长手术切口, 利于暴露, 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多, 而且腹部切口瘢痕明显。LC是通过1~2cm的戳卡戳孔直接进腹, 对腹壁组织损伤小, 有利于手术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手术通过戳卡在腹腔内操作, 不受肥胖因素影响;腔镜术中借助CO2气腹的压力将腹前壁与腹内脏器分开, 为术者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和易于操作的手术环境, 而且腔镜具有放大功能, 对各个解剖位置能十分清晰暴露, 有效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腹腔镜由脐孔处套管针伸入与电视摄像系统连接, 其视野广阔, 不像开放手术时的管状视野[3], 同时术者可通过监视器荧光屏全方位观察腹腔内情况, 对有病变的部位可以一同切除, 一改过去大切口广泛探查引起的手术创伤;腹腔镜直达病变部位手术, 并通过腹腔镜的冲洗吸引器, 可以在直视下将腹腔炎性渗液吸引冲洗干净, 减少术后腹腔残余脓肿、积液的机会。

综上所述, LC因其对患者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富荣, 崔朝阳, 冯小琴, 等.微创腹腔手术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5) :441-442.

[2]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0.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2年4月普外科收治的早期胆囊癌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40例, 年龄46~75岁, 平均年龄 (56.7±10.0) 岁, 临床分期:Ⅰ期21例, Ⅱ期3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疼痛, 术前的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6例, 胆囊萎缩8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囊息肉30例, 单纯的胆囊息肉6例。60例早期胆囊癌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30例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0例, 两组胆囊癌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方法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标准的胆囊癌根治术主要包括完整的全胆囊切除, 对于胆囊床肝组织适当的切除, 对胆囊三角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肝总动脉旁十二指肠周围、胰头后方淋巴结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的清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CO2建立气腹进行腹腔镜下胆囊癌切除术, 注意对淋巴结转移的观察, 切除胆囊和胆囊床远方肝楔形对胆囊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清扫。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胆囊癌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2) 观察两组胆囊癌患者感染、胆漏、复发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P<0.05表示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两组胆囊癌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见表1。

(珚x±s)

(2) 两组胆囊癌患者感染、胆漏、复发率情况 (如表2)

3 讨论

胆囊癌泛指胆囊的恶性肿瘤, 其可以分为腺癌、腺瘤恶性病变、鳞状细胞癌、息肉恶变、类癌等, 腺癌所占比例约为90%[3]。胆囊癌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胆囊癌在早期临床症状不是十分明显, 大多是结石性胆囊炎的反复浸润, 有资料表明[4], 只有20%患者的癌性病变局限于胆囊内, 有80%病变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对于胆囊癌早期诊断应密切关注以下因素: (1) 年龄大于50岁中老年女性胆囊结石患者, 病程大于5年患者, 单发胆囊腺瘤、息肉及生长速度较快的1.0cm直径以上的病变者, 特别是合并有胆囊结石患者;患者胆囊轮廓模糊、胆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胆囊萎缩、瓷化样胆囊;肿瘤学指标CA199异常升高者。腹腔镜在普外的广泛应用, 其在治疗胆囊癌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是能否对病灶进行根治性切除。有资料[5]显示, 腹腔镜胆囊癌切除术和腹腔转移时严重困扰腹腔镜手术的弊病。腹腔镜下手术会出现烟囱效应, 当腹腔内游离恶性肿瘤细胞在气腹压力作用下通过套管针和腹壁切口之间的缝隙侵入到腹壁切口从而形成穿刺部位的转移, 通过腹膜裂隙侵入到腹壁、腹腔脏器表面或者实质内形成转移病灶[6]。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有其相应的手术适应证。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早期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分为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各30例, 结果表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治疗胆囊癌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治疗胆囊癌患者感染、胆漏均低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 但是复发率低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 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囊癌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感染和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少, 但是其对于淋巴结转移清除效果不如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因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复发率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综上所述, 早期胆囊癌患者, 临床应首选胆囊癌根治术治疗, 其虽然创伤相对较大, 但是其复发率较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戚永胜.根治性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2) :108-109.

[2]程雷, 谭广, 董擂, 等.腹腔镜手术意外胆囊癌的处理[J].大连医科大学, 2010, 32 (4) :450-452.

[3]马海, 周良, 何振兴,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J].华西医学, 2010, 25 (9) :1723-1724.

[4]梅长青, 谭慧陵, 龚江波,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意外胆囊癌的处理[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8) :893-894.

[5]许峰峰, 黄俐明, 肖隆斌,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分析[J].消化肿瘤杂志, 2010, 2 (2) :108-111.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200例患有胆囊炎病人, 患者全部根据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和B超检查结果都符合胆囊炎诊断标准, 其中, 慢性结石胆囊炎174例, 有26例为胆囊息肉, 另有合并高血压45例, 合并冠心病39例, 以及合并糖尿病17例。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患者, 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57例, 女性患者33例, 年龄25~66岁, 病程平均为2年;对照组男性患者56例, 女性患者34例, 年龄24~71岁, 平均病程为2.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三孔法配合腹腔镜进行切除胆囊手术。首先对患者全麻并使其平卧。在脐孔的内下缘切一10mm入口, 气腹针插入并建立起二氧化碳气腹;置入腹腔镜后剑突下和右锁骨中线的肋缘下分别作10mm和5mm的切口, 形成操作窗口。完成穿刺后, 让患者头高脚低, 左30°倾斜, 仔细对胆囊的三角区探查。当胆囊三角显露后, 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小心游离出来, 辨认清楚胆囊管和胆总管以及胆囊动脉后用钛夹在胆囊壶腹附近夹闭胆囊管, 重复3次, 随后用钛夹将胆囊动脉夹闭, 用电钩将胆囊动脉离断, 在1、2钛夹间用组织剪剪断胆囊管, 随后分离胆囊床, 注意要逆顺结合[2]。如果解剖不清胆囊三角, 要先将胆囊床游离之后确认出胆囊管以及胆总管的汇入处, 用3个钛夹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实行夹闭, 逆行将胆囊切除, 用分离钳将胆囊送到剑突下孔并取出。最后对创面出血情况检查, 放出二氧化碳并关腹。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则是开展传统的开腹切除胆囊手术。麻醉后, 从患者右腹直肌的外缘约8~15cm处切口, 然后切除胆囊, 如有必要需要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首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 注意观察记录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中患者的出血量, 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其次要观察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 比如感染和恶心呕吐等一些胃肠道反应, 留意有无胆漏发生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对比

患者手术均比较成功, 没有死亡病例。通过观察并对比分析, 其中在切口长度方面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较短, 另外, 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经过比较, 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 总体分析治疗组的手术效果比对照组好,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没有一例发生胆漏。另外, 治疗组有6例出现恶心和呕吐, 并发症发生率为6%;对照组则有16例恶心和呕吐现象, 有1例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7%。经过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LC由于微创且恢复比较快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胆囊疾病。但是LC局限性在于受到器械因素影响, 手术的适应证往往在临床上选择年龄小于68岁、具有较短病程且症状较轻患者, 同时, 经过B超显示的胆囊比较清楚, 胆囊的周围没有粘连或者少粘连, 还要避免有明显的充血、水肿, 保证没有胆囊积液, 同时要求胆囊的三角解剖比较清楚, 患者的其他疾病少且耐受全麻[3]。

和传统经开腹切除胆囊对比, LC具有的优点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小, 患者预后较好, 住院时间缩短。另外手术之后并发症少, 不留瘢痕且手术方法较为简单, 对手术设备的要求也不高, 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临床开展此类手术,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4]。

参考文献

[1]任恒宽, 李建忠, 谢满平, 等.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06) .

[2]区华辉, 区显立, 黎家明, 等.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80例外科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20) .

[3]黄浩善, 王成忠.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11) .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2年1月一2009年6月收治并确诊行手术治疗的58例早期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18例, 女40例, 男女比例1:2.22;年龄30~78岁, 平均60.3岁;58例患者合并症:胆囊结石34例 (58.62%) , 慢性胆囊炎40例 (68.97%) , 胆囊息肉15例 (25.86%) ;病程:1个月至10年。术前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28例 (48.28%) , 黄疸22例 (37.93%) , 右上腹部包块16例 (27.59%) , 恶心呕吐13例 (22.41%) , 发热8例 (13.79%) 。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胆囊癌, 其中, I期22例、II期36例。

1.2 治疗及随访

手术方法根治性胆囊切除术30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例。国内有研究认为, 胆囊癌越是早期病例越应实施彻底手术切除术, 并表明彻底手术切除是目前提高远期疗效根本措施[2]。58例患者术后1周行腹部B超检查, 1月行CT或MRI检查;以后每3个月B超、CT或MRI检查;随访发现种植转移或腹部新转移灶者, 定性为复发。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珚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58例均为早期胆囊癌, 其中, 腺癌53例 (91.38%) , 粘液癌4例 (6.90%) , 鳞癌1例 (1.72%) 。临床的病理分期应用国际Nevin分期标准[3]: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30例, 其中I期12例、II期1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28例, 其中I期10例、II期18例。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组30例, 9例出现有并发症, 占30%。类型主要有: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胆漏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28例, 并发症出现1例 (3.57%) , 为轻度胆漏, 经对症治疗得到缓解。对比分析显示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P<0.05。见表1。

2.3 生存分析

58例均无术中死亡病例。2011年6月研究随访结束, 共有46例死亡, 12例存活。I期病例, 根治性切除组平均生存期限85.3个月, 腹腔镜切除组平均生存期限为43.2个月。II期病例, 根治性切除组平均生存期限39.2个月, 腹腔镜切除组平均生存期限为14.2个月。术后l、3、5年的生存率如下:根治性胆囊切除术:I期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100%, II期生存率分别为76.7% (24例) 、46.7% (14例) 和26.7% (8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期生存率分别为82.1% (23例) 、67.9% (19例) 和28.6% (8例) , II期生存率分别为17.8% (5例) 、7.14% (2例) 、0% (0例) 。I期、II期病例组间生存率,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生存率明显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P<0.01。

2.4 术后复发率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30例, 术后有22例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73.3%;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有25例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89.2%, P<0.05, 表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复发率明显低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3 讨论

胆囊癌为胆道系最常见恶性肿瘤, 但胆囊癌早期诊断率较低。由于近年来B超、CT、MRI影像技术及病理检查设备的广泛发展应用, 早期胆囊癌诊断率有所上升。胆囊癌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治疗, 但其效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期。同时与手术方式及手术技术有关。本研究在腹腔镜手术后平均生存期约为14.2~43.2个月。对于胆结石行腹腔镜切除时发现胆囊癌的病例是否直接行根治术尚存在争议, 现一般认为, 若癌肿局限在黏膜或肌层内, 行单纯胆囊切除。如癌肿侵入胆囊全层或者胆囊床, 则需行根治手术, 术中必须保证无瘤[4]。从手术难度及对患者影响方面, 腹腔镜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它微创、安全、直观、花费少,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 其并发症发生率仅3.57%, 且病情较轻;而根治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 且病情较严重。但经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统计分析, 根治性切除明显优于腹腔镜切除术。不论I期或II期,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明显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P<0.05, P<0.01。但复发率明显低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P<0.05。可见根治性手术治疗早期胆囊癌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 早期胆囊癌患者, 我们首选胆囊癌根治术, 它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降低肿瘤复发率, 提高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景森, 杨毅军, 赵风林, 等.原发性胆囊44年诊治的临床回顾[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 6 (3) :137-141.

[2]张永杰.胆囊癌的手术治疗及相关问题[J].肝胆外科杂志, 2003, 15 (1) :7.

[3]NEVIN JE, MOMN TJ, KDY S, et a1.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staging, treatment and prognosis[J].Cancer, 1976, 37 (1) :141-148.

胆囊切除方法比较研究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接受胆囊切除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4岁,平均(42±2.6)岁;病程1个月~20年。将选取的7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B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各3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种类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脚低15°,右侧抬高15°,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脐上切口1 cm,提起腹壁插入气腹针制造气腹,致CO2气腹压力达15 mm Hg(1 mm Hg=0.133 k Pa)止;拔出气腹针,置套管,插入腹腔镜,直视下分别在剑突下及右肋缘下钻孔置套管并插入相应器械。提起胆囊颈部,近颈部电灼切开胆囊管浆膜层,钝性分离出胆囊管,钛夹或夹闭、剪断,残端保留2个钛夹;胆囊动脉稍加游离,钛夹夹闭、切断。提起胆囊颈,顺行电切完整剥离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电灼出血点,生理盐水冲净吸尽。探查术区无出血及胆漏,根据情况是否于文氏孔留置腹腔引流管,取出胆囊和器械,放尽积气,缝合三孔并包扎。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1.2.2 B组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术

麻醉方法及体位同前,自右腹直肌外缘8~15 cm切口顺行或者逆顺结合切除胆囊,必要时放置引流管。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手术疗效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本组76例患者中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8例术后2~6 d出院,无死亡病例。其中A组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处理,两组术中手术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A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管损伤2例,B组7例,均行开腹“T”管支撑引流,术后4~6 d痊愈出院。其中A组发生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切口出血、胆漏、放射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切口大、手术时间相对长、对腹腔干扰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住院天数较长等不足[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我国是近几年开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这一手术的主要优点是创伤少、切口小、伤口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也极少,对胆囊粘连不严重的患者成功率几乎为10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良好的疗效和手术效果成为引领标准胆囊切除手术的新标准。几乎所有胆囊良性疾病的胆囊切除术都可以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完成,包括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5,6]。

三孔法LC体现微创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本研究中笔者成功地施行三孔法LC 38例,无一例死亡病例。A组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处理,两组术中手术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切口出血、胆漏、放射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笔者在术中的体会是:三孔法操作的关键在于三角区的显露。第二、三戳孔与大约胆囊管的位置尽可能在与躯干垂直平面,且两孔的位置应相对远些,便于操作;术中对怀疑有出血可能且必须处理的索带,尽可能放钛夹,以减少出血,降低操作难度,如术中遇三角区显露困难,胆囊急性炎症最好及时放第四戳孔[7,8]。

综上所述,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外科疾病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少,发生切口出血、感染、胆漏等并发症少于传统手术组,且对患者创伤小,患者痛苦少,适合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三元.腹腔镜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1.

[2]王和曹.余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46例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1):74-75.

[3]周一峰,徐青.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7例分析[J].微创医学,2007,2(6):583-584.

[4]李凯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0-41.

[5]唐小文.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6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6):41-42.

[6]达娃次仁,蒋宗华,何斌,等.137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J].西藏医药杂志,2010,31(3):5-6.

[7]罗坤,陈本华,李明军,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与传统手术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90-91.

上一篇:运用国学经典教学下一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