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胆囊切除术

2024-08-29

腔镜胆囊切除术(精选12篇)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1

我院从2010年7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到2012年5月这段时间内, 共实施手术129例, 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其中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术121例;8例因炎症严重, 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而中止腹腔镜胆囊切除转为开腹胆囊切除。总结我院近2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中损伤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大多与胆囊三角的解剖游离不当有直接关系, 特别是面对三角区炎症粘连水肿严重, 术中分离困难, 有脂肪堆积或胆囊三角区内的胆囊动脉畸形等情况, 很容易发生各种不必要的损伤。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收治切除胆囊患者129例, 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18例, 胆囊息肉11例。男39例, 女90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4岁, 男女比例为1∶3, 女性患者为多。手术方式:121例行LC, 8例因炎症严重、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而转为开腹胆囊切除。在腹腔镜胆囊手术切除中有2例胆囊三角粘连水肿较重, 给予放置腹腔潘氏引流管, 取得满意的效果。

1.2 手术方法

术前仔细询问病史, 近3个月无急性发作病史, 认真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估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难度。先进入腹腔首先观察右上腹胆囊周围有无粘连, 胆囊是否水肿、胆囊有无萎缩、有无结石嵌顿、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程度, 诸多原因都能导致胆囊三角的正常解剖形态发生变化, 给LC手术操作带来困难[1]。鉴于腹腔镜观察视角独特, 且胆囊三角区往往存在自身的生理变异以及病理学改变, 造成视觉模糊, 易于导致胆囊动脉及肝总管损伤等并发症[2], 术中看清胆囊管、胆囊动脉、肝总管、胆总管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术中牵拉过度可使胆管解剖位置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局部暴露欠佳给术者带来很多困难, 所以术者左手持钳抓胆囊壶腹部向左上方牵拉时, 一定要注意把握用力方向和牵拉力度, 牵拉力不够, 胆囊颈部展不开, 胆囊三角暴露则不理想。手术时要使胆囊三角充分展开, 便于看清胆囊管、胆囊动脉、肝总管、胆总管位置, 以便手术操作。手术时沿壶腹部的外侧解剖腹膜, 切开浆膜, 于胆囊三角区内找到胆囊动脉, 有时胆囊动脉在胆囊三角区内分为前后两支, 所以须仔细解剖, 处理好分支。靠近胆囊壶腹的壁, 分离解剖到胆囊管, 看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位置, 仔细辨认三管关系, 逐步向胆总管处解剖, 尽可能看到胆囊管汇入肝总管。距胆总管有0.5 cm处钛夹结扎胆囊管2次, 中间剪断胆囊管, 靠近胆囊管解剖胆囊管后内侧, 游离胆囊管后方。提起胆囊管的时候, 应该沿胆囊管向胆囊壶腹部逐步游离分解。靠近胆囊的壁解剖胆囊, 小心胆囊动脉, 提防肝脏损伤。手术基本结束的标志是完全切除胆囊, 无其他器官组织损伤。

2 结果

129例患者中121例患者能解剖出胆囊三角, 顺利完成手术;8例因炎症严重水肿, 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而改为中转手术。胆囊三角的正确解剖, 减少了LC相关并发症和副损伤的发生, 解除了胆囊周围粘连、胆囊水肿、胆囊萎缩、结石嵌顿给LC手术操作带来的困难, 说明本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3 讨论

正确、恰当地处理胆囊三角是LC的关键。胆管损伤、胆瘘、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都是由于胆囊三角处理不当造成的, 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减少损伤的发生率。

3.1胆囊三角游离时一定要持抓钳抓胆囊壶腹部向左上方牵拉, 注意用力方向、牵拉角度, 过度用力、不当操作易导致胆管解剖位置变异。

3.2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凝, 电凝使用过多可造成直接烧伤。

3.3由于胆囊急性炎症一般存在胆囊三角区程度不等的粘连, 所以一定要仔细解剖, 胆囊管分离后, 再缓慢寻找胆囊动脉, 利于看清胆总管的位置, 尽量避开肝总管, 为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如果胆囊颈部结石较大时, 可先切开胆囊壁取较大结石。三角区解剖关系不清, 可采用逆行法切除胆囊。

3.4分离胆囊三角时应靠胆囊壁进行, 一是胆囊出血少, 二是可防止副损伤的发生。特别是分离胆囊动脉时, 往往是将胆囊壶腹部向左上方牵拉, 分离钳尖端向胆囊壁, 防止损伤胆囊动脉;分离胆囊管时将抓持钳朝左上牵拉, 可增加胆囊管与肝管之间的距离, 防止损伤肝总管、胆总管。

3.5 LC术中出血多因胆囊动脉破裂及胆囊动脉分支损伤造成, 切记分离胆囊动脉在直视下进行, 动作一定要轻柔, 尽量避免损伤胆囊动脉。应用钛夹钳上钛钉时一定要稳, 不能左右晃动, 以防损伤血管。如果遇到出血, 术者一定要沉着冷静, 在确认找到出血点时上钛夹, 千万不要电凝止血, 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总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胆总管、胆囊动脉、胆囊管、肝总管之间的毗邻位置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胆囊三角区的各相关动脉管道的解剖关系, 胆囊周围有无粘连, 胆囊是否水肿, 胆囊有无萎缩, 有无结石嵌顿, 胆囊三角区粘连的严重程度等诸多原因都可以改变胆囊三角的正常解剖形态, 导致LC手术操作困难。可视腹腔镜是由人观看视频进行手动操作, 易造成视野混淆, 粘连严重, 胆囊三角暴露不清, 可造成胆囊动脉、肝总管及胆囊管的损伤。在腹腔镜下游离胆囊管从胆囊颈部开始, 逐步向胆总管处解剖, 看到肝总管, 仔细确认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显著降低手术副损伤。总之, 胆囊动脉起始、分支、走行都存在变异, 胆囊管有长有短, 形态多变, 切记行LC时一定要仔细游离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正确解剖胆囊三角, 可减少LC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三角的正确解剖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行LC患者术中解剖胆囊三角的情况。结果 121例患者能解剖出胆囊三角, 顺利完成手术;8例因炎症严重水肿, 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而改为中转手术。结论 LC术中正确解剖胆囊三角, 能减少L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胆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三角,正确解剖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15.

[2]孙凌宇, 金锡尊, 王树卿.腹腔镜视野下胆囊三角的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 (2) :24.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LC)为各种良性胆囊病变需要行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作为肝胆科护士除了熟悉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术前护理外,重点还有LC术后的护理。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

病人在全麻清醒后的短时间内有一种全身不适感和躁动。头晕。不配合护理等表现,要及时告诉本人和家属原因(因全麻后的反应及氧气管。腹腔引流管。心电监护仪的袖带。夹子和电极片等对身体的刺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配合。

2.恶心 呕吐的护理

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分析呕吐发生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有关,还是与剥离。切除胆囊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干扰胃肠道功能有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8小时,头偏向一侧,2小时内病人不能睡觉,指导其家属翻身叩背,即使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4.肩背部酸痛

病人在改变体位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体位,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5.血压升高的护理

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的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钛夹脱落或腹腔内出血。

6.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病人应持续低流量吸氧,以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6%以上,如值偏底,应检查病人皮肤温度是否过底。吸氧装置是否通畅。如因术中采用CO2气腹导致PaCO2过高引起昏迷,病人呼吸浅慢,心率增快等应静脉输入5%NaHCO3,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增加氧分压,行高压氧疗法,以防严重后果产生。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腹腔内出血

术后8小时内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防止剧烈呕吐和咳嗽。若30分钟内引流量大于50ml,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出血量大于6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2)胆瘘 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和有无腹痛。腹胀及黄疸,留置的腹腔引流管是否有胆汁流出。

8.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9.健康宣教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3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gallbladder carcinoma throug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Methods: Choosed clinical data of Feb. 2011 to Nov. 2014 to analyze the gallbladder carcinoma through LC. Results: There were 17 cases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patients diagnosing by froze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12 cases received radical cholecystectomy, 3 cases extensive metastasis, 2 cases malignant lesions. The complication were

Abdominal bleeding(11.76%), bile leakage(5.89%), wound liquefaction(11.76%), hypoalbuminemia(17.65%) and lung infection(23.53%). Conclusion: Diagnosing gallbladder clinical early is difficult. We should observe allbladder carcinoma through LC to choose suitable methods to improve effect.

Key words: LC, gallbladder carcinoma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46-02

由于早期胆囊癌临床特征并无典型性,因此临床中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难度较大,但是在进行当囊切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意外发现胆囊癌患者,临床中将其称之为意外胆囊癌[1]。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减少了对患者造成的刺激性创伤,同时也减少了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具有较多优点[2]。但是也正是由于腹腔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胆囊癌的比例也逐渐增高。本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高危因素及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1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中,17例意外胆囊癌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3.5±2.4)岁,术前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心呕吐、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等。上述17例患者术前经由B超及CT检查,发现胆囊息肉2例(11.76%)、胆囊结石12例(70.59%)、胆囊肿大1例(5.88%)、胆囊壁增厚2例(11.76%),术前并未发现1例胆囊癌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于CO2气腹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上述17例患者均于术中进行组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为胆囊癌。依照患者情况及家属意见对12例患者行胆囊癌根治术,楔形切除胆囊床肝组织,并进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及十二指肠胰头后淋巴结组织清扫;另有3例患者因肿瘤广泛转移,已无法行根治性治疗或切除,未作处理即关腹;剩余2例患者为腺瘤恶性病变,肿瘤组织位于粘膜层,于腹腔镜下行胆囊床烧灼,未行根治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 ±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意外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17例术中意外胆囊癌患者中,年龄为50岁以上患者为11例,占总例数的64.71%;60岁以上患者4例,占总例数的36.36%;且17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为5年以上的患者为15例,占到了总数的88.24%。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上述17例二次手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腹腔出血、胆漏、切口液化、低蛋白血症及肺部感染等,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未出现手术死亡患者,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胆囊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其在消化道肿瘤疾病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发病人群多为50岁以上群体,且近年来有较多临床资料表明,胆囊癌的发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胆囊癌早期患者并无典型性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仅伴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诊治过程中不易将其同胆囊良性疾病区分[3]。相关调查数据表明[4],约有70%的胆囊癌患者同胆结石有着较大联系,而胆囊结石转变为胆囊癌的过程较为漫长,因此在临床对胆结石进行非特异性诊断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胆囊癌的忽视。且B超及CT检查对伴有结石的胆囊癌患者及萎缩性胆囊癌患并不能进行准确的分辨,因此部分胆囊癌患者确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丧失了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预后极差。有临床资料表明[5],当前只有约30%的胆囊癌患者为术前诊断,另有70%的患者是术中后者是术后意外发现的,因此临床中将其成为意外胆囊癌。

腹腔镜技术水平的进步及手术操作技巧的逐步完善,使得了其适应指征更宽,且由于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中术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其是当前胆囊切除的主要术式。相关临床数据显示[6],在胆囊切除术术中,意外胆囊癌的比例占胆囊癌总数的40%以上,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2)患者病史在5年以上;(3)存在胆囊结石或胆囊萎缩现象,单发息肉1cm以上、胆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有部分学者认为胆囊结石患胆囊癌危险度为无胆囊结石患者的13倍,突出临床表现为个别肿瘤标志物升高。在本次研究中,仅有2例患者年龄为50岁以下,且患病时间为5年以上的患者为15例,占到了总数的88.24%,年龄普遍偏高,且病程普遍较长,同上述研究结果中的高危因素相符。

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若发现胆囊内肿块、周围组织淋巴结肿大后者是肝脏肿块时,应必须给予重视,评估是否为胆囊癌,确诊后应使患者情况及家属意象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有部分学者认为,对I期胆囊癌患者可单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无需进行开腹根治性术手术,其疗效差异不大。但是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能会造成切口种植转移,发生率高达15%,因此若患者为胆囊癌I期,且胆囊壁无破损的情况下,可仅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而对于胆囊癌II期或更为严重的患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根治治术,并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选取扩大根治手术。对术后检查为胆囊癌的患者,应及时给予二次手术治疗,以此延长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意外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且病史超过5年,存在胆囊结石或胆囊萎缩现象,单发息肉1cm以上、胆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针对术中发现的意外胆囊癌患者,应依照患者情况不同选取相应治疗措施。对发生肿瘤浸润的患者,必须进行开腹手术治疗,且术中应避免发生切口种植移植;对无肿瘤浸润患者,可采用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療,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以此改善意外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李达,张水军,赵永福,等.胆囊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1,20(3):371-374

[2]夏雨,王西宾.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33):97-98.

[3]王光伟,唐浩.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与分期及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1,54(6):521-522.

[4]陈域,马清涌,付京,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37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74-77.

[5]欧阳正最,蒋旭.意外胆囊癌附15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2):198-199.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全部病例均由术前B超诊断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25例,女42例;年龄25~83岁,平均50.5岁。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37例,胆囊结石伴萎缩性胆囊炎14例,胆囊三角粘连7例,Mirizzi综合征5例,上腹部粘连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高脚低左侧卧位,常规四孔法行LC。建立CO2气腹,压力<1.80 kPa,心肺功能差者设定在12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胆囊张力高者先穿刺胆囊体部侧壁减压至抓持无困难。术中采用顺逆行联合、冷热分离结合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常规先从Calot三角试行解剖,于肝外胆道右侧紧贴壶腹部切开浆膜向下钝性分离,显露胆囊壶腹及胆囊管。若“三管”关系不清楚或Calot三角致密粘连难以分离,则先从胆囊底部或壶腹部开始、顺逆结合法分离至“三管”关系确认无误后再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仍因解剖严重困难无法分离者选择性行术中经胆囊管造影协助确认,根据情况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对创面渗液多、有胆汁污染、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处理不满意及手术不顺利者,酌情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67例患者中,腹腔镜下经胆囊管LC成功60例(89.55%),中转开腹7例(10.45%)。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65 min。术后并发症3例(4.48%),无死亡病例。其中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术后胆漏、剑下切口感染、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术中损伤胆总管各1例。术后全部经病理证实为胆囊良性病变。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复杂困难胆囊目前尚无确切的统一的诊断标准。有学者认为,充满型结石的胆囊,长期反复发作、炎症较重、壁厚超过5 mm的胆囊,大部分凹陷于肝内并存在炎症的胆囊等,属于复杂困难胆囊[2]。也有学者认为,胆囊管增粗、胆囊三角脂肪堆积、胆囊管嵌顿结石、冰冻胆囊三角、胆囊三角解剖变异属于复杂困难胆囊[3]。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管结石,有腹部病史,胆囊三角脂肪堆积、粘连等情况,早期为LC禁忌证[4],因为此类复杂困难胆囊的胆囊管、胆囊动脉及胆总管等重要结构辨识、分离困难,中转开腹率较高,且容易出现胆管、血管损伤及难以控制的肝脏损伤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故多不主张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把握中转开腹时机,腹腔镜应用于复杂或高难度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5]。笔者认为LC比开腹胆囊切除术更容易,由于腹腔镜有放大作用,视野更好,能从各个角度观察与分离胆囊,所以更易切除胆囊。对Mirizzi综合征(Ⅲ型及Ⅳ型)、胆囊埋入肝内或大部埋入肝内者以及怀疑并发胆囊癌者,仍以LC为宜。总之,适应证的扩展应以手术安全为前提,以术者个人技术熟练程度为条件,循序渐进,切忌草率行事,忽视手术安全与质量。

3.2 手术要点

困难胆囊一般粘连重,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严重时甚至呈胼底样或冰冻三角样改变。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是解剖并处理Calot三角。分离Calot三角之前,首先应仔细观察肝外胆道的大致走行方向,确认胆囊壶腹及其与胆囊管交界部位的大致位置,获得“第一直观印象”[6]。于肝外胆道右侧紧贴胆囊壶腹部分离以减少胆道副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分离时应紧贴胆囊壁,即遵循“宁伤胆、勿伤管”原则。因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充满结石、胆囊萎缩和肥胖常造成Calot三角区严重粘连、纤维组织增生、炎症水肿、脂肪堆积等,对此导致分离胆囊管困难时,强行分离易损伤胆囊管后壁、肝总管或右肝管。此时电钩钩起组织不宜过多,应采用蚁蚀样逐点分离,电钩尖不能轻易朝向胆总管方向,冷热分离相结合以热分离为主(出血少、视野清、更安全)。分离胆囊壶腹时先分离其外侧、再分离其后侧及前侧,先从组织疏松部位下手,找出安全的可分离间隙逐步地分离,边分离边辨认,遵循“辨-切-辨”的原则[7]。强调显露“鸡腿征”即颈管部(胆囊颈与胆囊管交接处显鸡腿样外观),可作为胆囊管定位的依据,不强求显露“三管-壶腹”。多使用钝性分离,辅以必要的锐性分离。杜绝草率地离断较粗的纤维组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副损伤发生几率。力度适当的壶腹部牵引使Calo三角区尽量敞开,可使操作处组织远离肝床及肝外胆道、避免胆道损伤及出血。分离后三角时向前内侧牵引,分离前三角时向前下方牵引,以术者左手牵引、右手分离操作为宜,左右手协同操作便于随时摆动壶腹动态观察,防止牵引过度引起撕裂损伤。

3.3 术后引流管的放置

对于LC术后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如胆囊炎症不十分严重,解剖清楚,可不放置引流。而对胆囊炎症严重、术中创面渗血增多等,特别是胆囊大部分切除、胆囊处理不十分满意,以及胆囊十二指肠瘘者,应常规于右肝前下间隙放置引流管。因引流不但引出渗出液,减少腹腔感染机会,而且为术后观察创面渗血、渗液的情况以及有无胆漏,增加了一个可靠的观察窗口,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指导。

3.4 术后并发症

困难胆囊切除术解剖层次不清,手术难度和风险均增加。胆囊三角区粘连、胆囊周围粘连、胆囊结石嵌顿、萎缩性胆囊炎构成了LC中转开腹手术的主要原因,也构成了肝外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8]。本组67例患者,术中腹腔镜下经胆囊管LC成功60例(89.55%),中转开腹7例(10.45%)。术后并发症3例(4.48%),无死亡病例。其中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术后胆漏、剑下切口感染、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术中损伤胆总管各1例。通过对本组67例复杂困难胆囊行LC的临床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对复杂困难的胆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只要方法得当,是可行的、安全的。关键是术中精细而耐心地解剖胆囊三角,同时具备正确的处理方法和熟练的镜下操作技巧,是完全能够避免胆管、血管、肝脏损伤的。如同开腹手术一样,仔细解剖、辨清三管关系是预防困难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主要措施[9],必要时可中转开腹处理。

总之,随着LC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以往被视为相对禁忌证的复杂胆囊病变,如今都已成为LC的适应证。困难LC手术成功的关键不仅要靠先进的设备,更要靠术者的经验、技巧、耐心和信心。只要处理方法适当,并不增加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困难类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操作技巧、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腔镜下复杂类型胆囊切除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7例患者术中腹腔镜下经胆囊管LC成功60例(89.55%),中转开腹7例(10.45%)。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5min。术后并发症3例(4.48%),无死亡病例。术后全部经病理证实为胆囊良性病变。结论:复杂困难类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术中处理得当,是安全有效的。正确处理胆囊三角是腹腔镜下困难胆囊切除术成功的关键,也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困难类型,Calot三角,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现代腹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89-123.

[2]金肖丹,陈雷,宋洪亮,等.腹腔镜下处理困难胆囊三角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2):1633-1634.

[3]刘国礼.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现状与展望[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0,12(1):1-2.

[4]张能维,陆少美.普外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0.

[5]张扬,魏尚典,黎有典,等.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3,8(3):140-141.

[6]陈训如.如何安全地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10(11):783-786.

[7]吴金术,毛先海,廖春红,等.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处理[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1):42-44.

[8]Krahenbuhl L,Sclabas G,Wente MN,et al.Incidence,risk factors,and prevention of biliary tarct injuires during laparoseopic cholecystectomy in Switzerland[J].World J Surg,2001,25:1325.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5

【 Key words 】 laparoscopic; Cystic resection; Complications; Reas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疗效好、安全、准确、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深受广大医患者喜爱,但是因为二维腹腔镜本身存在深度感欠缺的弱点,立体感较差,若遇到病变复杂、解剖异常的病人,如果手术者再欠缺经验等,则很容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导致很严重的后果[6,7]。我院自1月至12月行LC术,共938例,出现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者13例(1.4%),本文就其医学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做以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938例,男375例,女563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45岁。其发病时间最短者3月,最长者25年余。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750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46例、胆囊息肉31例、慢性胆囊炎11例,存在能耐受LC术的合并症者占21%。均经1次及其以上“B”超检查为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胆总管不扩张。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准备后,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平卧位,3孔或4孔法置腹腔镜及手术器械,自胆囊颈部开始紧贴胆囊壁和胆囊管进行精细分离,游离胆囊管,注意不过多分离Calot三角,辨清胆囊管与胆囊颈部和胆总管/肝总管关系,上钛夹或太极扣或生物夹夹闭胆囊管远近端中间切断,然后再分离出胆囊动脉,夹闭胆囊动脉留残端,于其远端电凝切断,再于胆囊床用电凝钩游离切除胆囊。于胆囊床游离切除胆囊时在胆囊床表面留一层结缔组织,注意在胆总管周围避免使用带电操作。结果成功完成LC术931例,中转开腹8例(0.85%)。术中出血5例(0.53%)、胆管损伤2例(0.21%)、胆漏2例(0.21%)、继发胆管结石3例(0.32%)、十二指肠损伤1例(0.1%),经相应处理,均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讨论

2.1腹腔出血的防治

LC术中大出血的常见原因,一是胆囊动脉出血,二是肝中静脉分支出血[4,6]。损伤胆囊动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存在前、后支胆囊动脉时,满足于一根动脉的处理而忽略另一分支的发现与处理。

②术者在LC术时,由于用力牵拉胆囊颈部而使胆囊动脉变苍白、搏动不明显,以致把胆囊动脉当成纤维条索处理。

③急慢性炎症引起的纤维结缔组织使胆囊动脉难以与其分辨

④术中用力过大,把胆囊动脉撕脱或撕破。

肝中静脉分支损伤出血,主要是对肝中静脉分支的认识不足,从胆囊床剥离胆囊时过深、未紧帖胆囊壁。针对腹腔出血的原因,我们应熟练掌握Calot三角区胆囊动脉的各种局部解剖关系,正确牵拉胆囊,对急慢性炎症所形成的纤维条索组织,仔细辨认,依次分束电凝切断。一旦胆囊动脉损伤出血,立即用钳子夹住出血处,吸净积血,然后轻轻松开,重新调整好,以使钳子只夹住喷血处,再次吸净积血,观察肝胆管不受损伤的情况下,上钛夹夹住胆囊动脉。发生肝中静脉分支的损伤,立即用纱布压迫,吸净积血后,轻移纱布,看清血管走行,于出血点两侧钳夹上钛夹或缝扎处理,切忌盲目电凝。文献上由于气腹针和第一套管盲目插入腹内而引起的大血管损伤和腹壁穿刺孔出血,国外初期报道较多,我国较少见[6]。本组5例腹腔出血,4例胆囊动脉术中损伤出血,1例把胆囊从胆囊床上分离时损伤了肝中静脉属支而引起大出血,术中经以上办法处理、止血,效果良好,避免了中转开腹。

2.2胆管损伤的防治

胆管损伤是LC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总结文献[1,2,5,6,7]中引起胆管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人为的因素、技术因素、二维图象存在的视觉因素、胆道的解剖关系是否因为病理改变或先天因素存在异常、适应症的选择恰当与否、热效应损伤、腹腔镜设备、术中麻醉效果的好坏、助手配合是否默契等。规范的手术操做是预防胆管损伤的关键,如方驰华[2]经胆囊三角后侧径路解剖,运用“三管一孔一脏器”(即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小网膜孔右肝脏面)的显露方法,连续开展LC术1065例,无一例发生胆管损伤;合理的设备配置及应用;Colot三角的处理技巧;复杂胆囊的对策,对于难以切除的胆囊可运用逆行或顺逆结合的办法切除胆囊,或选择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张力过大时可先减压等;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手术指征,及时中转开腹;遵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基本操作原则[6],有高度的责任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胆管损伤。胆管损伤以肝总管损伤多见,其次为胆总管和副肝管损伤,以横断损伤为主[5]。其处理办法有胆管修补加T管引流术、胆管端端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等,要视不同损伤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组两例胆管损伤,一例胆总管壁撕裂行胆总管修补加T管引流,一例肝外胆管损伤范围较大而行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恢复良好。

2.3胆漏的防治

LC术后在腹内有胆汁储留,出现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是胆漏的临床表现。胆漏不等于胆管损伤。胆漏的`第一好发部位是胆囊管残端,常见于钛夹脱落、夹闭不全、胆囊管坏死、钛夹的切割作用损伤胆囊管。其次是迷走胆管和胆囊下胆管损伤[6,7]。为了避免胆漏,我们的经验在术中对于胆囊管粗大或水肿的患者进行分次上钛夹,胆囊切除后先检查胆囊床和胆囊管残端,观察有无胆漏,必要时放一干净纱布于胆囊床和胆囊管残端,留置3~5分钟,取出查看纱布上有无黄色胆汁。金属钛夹对组织有切割作用,胆囊管残端置钛夹时用力要适度,以免损伤胆囊管致漏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太极扣或生物可吸收夹。一些有胆漏可能的手术在术中放一引流管,即可达到诊断目的也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大多数病人在引流后逐渐愈合。部分胆漏病人用内镜置管引流方法或经皮肝穿置管引流即可治愈,也有部分胆管损伤的病人需再次用腹腔镜方法或开腹手术治疗[6]。本组一例胆漏经腹腔引流治愈。另一例术后一周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经剖腹探查为胆囊管残端坏死钛夹脱落而胆漏,缝扎胆囊管残端治愈。

2.4胆管继发结石的防治

胆囊结石的患者有一部分常同时合并有胆管结石[5],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如右上腹痛发作时有无发冷、发热和(或)黄疸等,且进行详细的检查,对可疑胆管结石的病人,可多次B超检查,以防止胃肠道气体等因素导致的B超漏诊,必要时行ERCP或MRCP,以及术中造影,以免漏诊胆管结石。若诊断明确,可采取内窥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或腹腔镜、以及开腹胆管切开取石。

2.5胃肠道损伤的防治

文献[6]报道胃肠道损伤主要发生在手术中分离粘连、为了暴露推压胃十二指肠以及带电操作时损伤,少数是因胃膨胀在放套管时刺伤。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胃肠的机会不多,但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主要原因是损伤不易在术中发现,术后症状又不像胆漏那么明显,容易发生化脓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是重要的并发症死因之一。预防的关键是在术前按常规准备胃肠道,手术中操作精细轻柔,带电操作准确、不乱动,麻醉开始时按压胃部或常规放胃管,以保持胃内空虚,这样可以防止胃肠损伤。一旦发现胃肠损伤,应根据损伤的情况,手术者的水平,决定使用腹腔镜还是用开腹的方法处理。本组一例十二指肠损伤,因胆囊壶腹与十二指肠紧密粘连,术中分离时损伤,术后第一天出现腹膜炎,经胃镜确诊后行开腹十二指肠损伤修补手术治愈。

综上所述,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是LC术常见并发症。熟练掌握LC术手术技巧,术前认真选择病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充分有效的暴露、Colot三角的精细解剖、对组织准确的辨认,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手术指征,及时的中转开腹,规范的手术操作是我们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次我们要重视疾病诊治的全过程,注意鉴别诊断,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预防和治疗LC术并发症,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LC手术正确性、安全性,使其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参 考 文 献

[1]刘金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1(7):571-573

[2]方驰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预防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7(9):741-743

[3]刘志坚,段永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动脉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6(5):380

[4]沈宏亮,江道振,郑向民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中静脉属支误伤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713-715

[5]姚怀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17(29):184

[6]刘国礼.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M]//刘国礼主编.现代微创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33-136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6

【關键词】传统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90-01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蛋白以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也越来越多,因此胆囊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常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及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为主[1]。本研究将对比以上两种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需要做胆囊切除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胆囊结石的患者为40例,患胆囊炎的患者为20例,患胆囊息肉的患者为10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8±1.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进行胆囊切除,具体操作:让患者平卧,并给予硬膜外麻醉,取患者上腹肋缘下为切口,切口长度为8cm左右,切开腹壁之后,采用纱布将胆囊下方以及患者左侧的脏器进行隔离,同时将其显露出来,对胆囊管游离之后,将胆囊切除。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进行胆囊切除,具体操作:让患者仰卧,并给予气管插管以及静脉复合麻醉,之后采用Veress针将患者腹部穿刺,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患者腹部的穿刺孔置入腹腔内,同时腹内压控制在1.5KPa~2.0KPa之间,并置入腹腔镜,通过腹腔镜的监视作2孔以及3孔,之后置入手术器械,采用钛夹将患者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进行钳夹与切断,之后再进行游离,使得胆囊三角处显露出来,再采用电钩以及超声刀做腔囊分离,最后进行胆囊切断。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两组患者手术的相关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16.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并以(%)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3讨论

胆囊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可引起患者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坏疽性胆囊炎、以及弥漫性胆囊炎,病情加重时甚至可能转变为胆囊癌,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保守治疗胆囊疾病其疗效并不明显。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以胆囊切除术为主,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胆囊切除术分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关资料显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以及完善,且具备了较多的适应证与安全性,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2]。但随着我国医疗技术进一步发展,医学上对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作了新的阐明,认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任具有较多的缺陷,例如带给患者的创伤较大,愈合较慢,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较大等[3]。据相关者研究表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有效的避免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缺点,该手术方法是通过特制的导管置入患者腹腔内,在将二氧化碳注入,当压力适当时再取患者腹部做3个0.5~1.5cm左右的小孔,同时将手术器械置入体内,对胆囊三角区进行解剖,并将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进行离断与钳夹,采用腹腔镜检测进行胆囊切除[4]。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明显疼痛感、术中出血量减少以及住院时间段等优点。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也低于对照组。因此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带给患者的创伤较小,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刁国宣.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护理配合回顾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6):694-695.

[2]胡荣生,于伟,李秋波等.不同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3):2003-2005.

[3]江弢,孙晶,岑刚等.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用体会(附80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11,19(6):388-390.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中,男21例,女33例,年龄32~62岁,平均为42.3岁,发病时间均在8~72h。术前均经B超检查,结果显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其中有颈部结石嵌顿情况35例,这些病例中都有不同程度胆囊壁增厚的情况。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压痛等症状,Murphy征阳性。体温在37.5~38.7℃之间。术后病理告报:急性结石性胆囊炎54例,其中有1例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1.2 手术方法

术前仔细进行准备,胃管留置,抗生素在静脉途径下静滴。气管插管方法进行全身麻醉,患者采取头高脚低体位进行手术,利用常规四孔法,建立气腹进行LC,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mmHg范围内。紧靠胆囊,将胆囊与胃之间,胆囊与结肠之间,胆囊和十二指肠之间的脏器粘连予以钝性分离,如果有胆囊肿大情况出现的患者,常规在体部进行减压并抽吸胆汁的操作。对胆囊三角部位予以解剖,首先从胆囊颈部部分开始解剖,用分离钳将位于胆囊三角区右侧前方浆膜部分撕分开,然后再转向分离胆囊颈后外侧浆膜部分,利用分离钳、吸引器或电凝钩等手术工具,向内侧方向,逐步将胆囊管游离,游离过程中,手术操作者要将胆囊颈、肝总管、胆囊管和胆总管等几个部分之间的解剖关系辨认清楚,辨清各部分之后,才可以上钛夹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切断,切除胆囊后,用电凝方法在胆囊床处止住出血。手术结束后,用替硝唑液体反复将腹腔冲洗干净,并检查脏器之间的解剖关系,放置引流条,如果有以下情况者:严重炎症、水肿或粘连使解剖不清者或坏疽,应及时转为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要认真及时观察,如果没有胆汁及血性渗液出现则可以拔除引流条,术后需要继续使用抗生素3~5d以预防感染。

2 结果

54例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其中有50例患者(92.6%)成功的施行了LC手术,其中腹腔镜完整胆囊切除术有44例,胆囊大部切除术加残余胆囊黏膜电灼破坏术有6例。手术时间一般为40~130min,术中出血一般为50~200mL,54例患者均未输血,其中有4例(7.4%)患者手术中转为开腹手术,开腹的原因为:Calot三角出现致密样粘连,解剖层次模糊不清,转为开腹手术3例;出现胆囊坏疽情况,转为开腹1例。54例患者均治愈,住院时间为5~10d,平均住院时间为7.2d,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时,患者常容易出现胆囊壁及Calot三角部位组织水肿、增厚,也容易出现胆囊增大,局部出现粘连的情况,这些都给给手术操作过程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出现胆囊及Calot三角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情况和胆囊炎发作的时间之间,存在着直接相关的联系[1]。在急性胆囊炎症的早期,由于有大量炎性细胞,纤维浆液性的渗出,这常容易导致在胆囊与周围组织之间,有纤维蛋白粘连的形成,从而使LC的手术难度增加。本研究中就是因为出现上述情况,最终有3例患者转为开腹手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疾病发作的最初72h内,虽然有较严重的炎性水肿现象出现,但是脏器之间的粘连容易被分离清楚,各个胆囊壁的层次也比较清楚,分离过程中出血一般较少,手术相对操作起来比较容易[2]。而发作72h以后,因为纤维素渗出开始增多,胶原出现机化,纤维粘连也开始变得严重起来,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变得模糊不清,操作者辨认起来相当困难,反而失去了进行LC的绝佳机会。如果病变没有被及时控制,疾病发生72h后,胆囊发生梗阻症状,并使胆囊内的压力持续升高,导致胆囊血运障碍的发生,也可能引起胆囊发生坏疽甚至引起胆囊穿孔出现,这些症状的出现均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使中转开腹率提高。因此,本研究中有条件的挑选采用LC治疗方法的患者,发作时间均在起病72h内,避免出现上述并发症。

对Calot三角的处理情况的好坏,是决定LC治疗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处理情况不恰当,则很可能会造成肝外胆管的损伤、胆囊动脉的出血。根据多次手术经历体会如下:(1)急性胆囊炎胆囊壁会出现充血、水肿等情况,胆囊的囊壁出现增厚,张力较大,用钳夹夹取较困难,所以应该在仔细认清胆囊三角解剖关系后,给予其部分或者全部减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术操作顺利进行。(2)分离Calot三角时,操作者应当采用钝性分离方法,从胆囊的壶腹部开始分离,将前后两侧的浆膜部分分开,边分离浆膜边用液体冲洗,以使胆总管、胆囊管、胆囊动脉三者的解剖关系得以清楚的显示。Calot三角解剖完成后,除胆囊管、胆囊动脉和少量结缔组织外,三角区内不应该存在有其他的组织结构[3]。此时期可发现有明显的局部炎症水肿,脏器组织较脆,分离手法应该轻柔,紧靠着胆囊部分分离,宁可损伤胆囊脏器也不能损伤胆管部分。如果胆囊颈有较大的结石嵌顿,为了先将局部的结构恢复正常,可将结石退回到胆囊内,这样有利于寻找胆囊管部分。如果挤压后,结石出现不能进入胆囊内的现象,此时如果将胆囊管剪断,将嵌顿结石取出,虽然此时的结石已经取出,但易使胆汁流入到腹腔内,造成腹腔的大量污染,而且由于近端胆囊管出现回缩,这样就是夹闭难度增加了,容易造成漏夹、误夹等失误出现[4]。在胆囊管近胆囊端处,此时可以使用一个钛夹将胆囊管完全夹闭,防止从胆囊管中流出胆汁污染腹腔,靠近钛夹,然后再将胆囊管剪开,进行不完全的离断,留小部分的位置作为牵引的地方,将结石取出,采取上述办法,可有效的防止剪断胆囊管后引起的腹腔污染的现象出现,而且能避免引起夹闭胆囊管的难度增加[5]。(3)根据胆囊壁的厚度、胆囊三角粘连的程度、胆管部分变异的有无等情况,操作者在手术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当胆囊三角粘连情况不严重的时候可以采用顺行切除方法;而对于三角区出现粘连现象,胆囊管解剖层次比较困难但胆囊壁水肿情况较轻的情况,则可采用顺逆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手术。将胆囊壶腹部的两侧解剖,如果遇到胆囊动脉则可以先行将其处理,从两侧部分会合以后,向胆囊管方向,再解剖约0.5cm长度的胆囊管即可。胆囊炎反复的发作,容易使胆囊壁出现纤维化增厚,进而导致胆囊的萎缩,这些情况和胆囊三角在一起,致使组织的结构模糊不清,出现上述情况的时候,进行逆行切除的手术方法相对比较安全。而胆囊管视野清晰,胆囊壁出现纤维增厚情况,解剖层次模糊不清,从胆囊床部位,手术者如果出现完整将囊壁剥离比较困难的时候,可以采取胆囊大部切除术进行手术。(4)术中如果发现有坏疽等情况,应及时的中转开腹[6]。(5)手术进行当中,要在适当的时候将腹腔引流条放置。急性胆囊炎术后出现炎性渗出、出血、胆漏等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根据术中情况适时放置引流,这样可以及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采用LC方法治疗,虽然手术创面伤口小、患者受到的痛苦减轻、患者康复时间较快、手术所耗费用较少,但同时也要求手术操作者的技术较高:(1)熟悉掌握正常胆道的解剖关系,知道常见的几种胆道变异情况;(2)具备熟练的腹腔镜下手术操作的基本功;(3)能对常规LC进行熟练的操作;(4)可正确判断手术过程的难易程度;(5)手术过程中,能认真操作,仔细将胆囊三角部分解剖,确认“三管一壶腹”解剖关系后,才能夹闭胆囊管和胆囊血管,当出现胆囊张力较高而导致不易抓住时,能先将胆囊穿刺减压,剥离胆囊的时候,应该将完整的胆囊床保留下来,当胆囊床渗出较多的时候,则应该适时放置引流管;(6)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量以及性质等情况,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胆漏或者出血等并发症,并及时处理上述情况。

早期对急性胆囊炎采取保守治疗,这曾经被人们认为是处理急性胆囊炎疾病唯一可行的方法,但是在现在的腹腔镜手术适应证中,建议对急性胆囊炎进行急症治疗。对于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急性胆囊炎已经不再是手术禁忌证之一。只要起病72h内,掌握上述手术操作方法和术后各项注意事项,对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采取LC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Serralta AS,Bueno LJ,Planells MR,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versus delayed lapa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early cholecytitis[J].Surg Lapa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3,13:71~75.

[2]杨旭,贾新,阿不都斯木,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时机探讨[J].新疆医学,2006,36(3):56~57.

[3]Singh K,Ohri A.Anatomic landmarks:Their usefulness insaf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Surg Endosc,2006,20(11):1754~1758.

[4]黄焕基,孙海峰,林妙承.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2):61~62.

[5]高军,代引海.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316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6):671~672.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60例, 随机分为2组, 腹腔镜组30例, 男11例, 女19例;年龄27岁~68岁, 平均年龄 (57±3.4) 岁;体重44~71 kg, 平均 (61.7±6.5) kg;病程为5个月~7年, 平均 (4.77±1.5) 年。常规组30例, 男10例, 女20例;年龄26岁~66岁, 平均年龄 (57±3.7) 岁;体重在43~71 kg, 平均 (62.3±7.5) kg;病程为5个月~8年, 平均 (4.32±1.7) 年。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腹腔镜组

首先让患者采取头高足低位, 进行麻醉后患者腹部会有气体, 这时能见到腹部隆起, 表示可以开始手术;在保持腹腔镜视野清晰的情况下主刀医生用抓钳提起胆囊暴露胆囊三角, 用电凝钩及分离钳相结合分离暴露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分别用钛夹钳夹剪断, 再剥离胆囊床、游离胆囊。此时要小心避免损伤其他组织, 切除完毕后胆囊床用电凝棒止血。手术中尽量保证不让胆汁或结石落入腹部, 若发生这种情况要及时清除干净。然后清点器械, 将腹腔镜拔出并排除腹腔中的气体。最后缝合伤口。

1.2.2 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则直接在胆囊部位切开10 cm左右的切口, 然后将胆囊剥离取出, 完成后续工作后缝合伤口。注意手术过程中不能有胆汁或结石落入腹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 并发症发生情况, 还有住院时间等相关事项。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要比常规组少,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要比常规组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腹腔镜组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占到总人数的16.67%;常规组有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占到总人数的46.67%, 腹腔镜组并发症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239, P<0.05) 。

3 讨论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场所, 胆囊结石的发生部位多是在胆管, 若胆管出现病变则会造成堵塞, 引起患者的剧烈疼痛。胆囊结石多发生于成年人, 且女性患者要比男性多。其结石主要是由胆固醇组成, 或有少许的胆色素。其病因较为复杂, 只要是能改变胆固醇与胆汁酸在胆囊中的比例的因素, 都可能引起胆囊结石[2]。生活习惯不科学,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也有可能引起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 通常情况下只有手术切除胆囊才能有效地治愈疾病。目前对于胆囊切除术有两种手术方法, 一是传统的开腹切除胆囊, 另一种是腹腔镜切除胆囊, 目前来看腹腔镜手术方法效果更好些[3]。传统的开腹切除胆囊会对患者造成大面积的创伤, 手术切口较长, 切开腹部操作易对患者内脏造成伤害[4], 伤口大也导致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会较多[5]。而腹腔镜手术则伤口较小, 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留有瘢痕, 而且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较少, 在术后的恢复时间上也要比开腹手术的时间短。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更适合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是一种新型的切除胆囊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小龙, 李名慧, 王晓佳.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1 (30) :92-93.

[2]王小龙, 李东杰, 伍次友, 等.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12 (11) :112-114.

[3]张明泽, 席明娥, 刘新娥, 等.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腹腔镜开腹杂志, 2013, 11 (12) :223-225.

[4]王晓佳, 张忠艳, 李艳梅, 等.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4, 11 (32) :14-16.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72例胆囊结石患者, 经B超或CT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 排除合并胆囊周围炎性粘连者、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胆管恶性肿瘤及手术禁忌证者。患者均意识清晰,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7例;年龄25~71岁, 平均年龄 (47.3±7.9) 岁;病程2~24个月, 平均病程 (12.0±4.2) 个月;结石数量:单发结石20例, 多发结石16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8例;年龄26~71岁, 平均年龄 (47.6±7.8) 岁;病程2~23个月, 平均病程 (12.1±4.0) 个月;结石数量:单发结石19例, 多发结石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数量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过程如下:全身麻醉后, 于脐部边缘部位取切口并穿进气腹针, 使用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 将腹内压控制为10~13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置入腹腔镜, 在患者右锁骨中线的肋骨边缘下2 cm取切口, 将抓取钳置入其中。在腋窝前线肋骨边缘下方2 cm取切口并置入冲吸器。在剑突下方2 cm偏右部位取切口并置入电凝钩。观察患者的胆囊三角区域, 明确胆囊管、胆总管以及胆囊动脉分布情况后, 分离胆囊三角区粘连, 暴露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并予以夹闭处理, 切除胆囊后彻底清理患者胆囊床, 止血后取出胆囊。对照组应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手术过程如下:全身麻醉后经B超确定切口, 在右上肋骨边缘下方5 cm部位取切口, 入腹后分离胆囊及其四周组织, 暴露胆囊和Colat三角, 夹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采取电凝钩顺逆合法切除胆囊, 止血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 对照组为22.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5.5±1.1) d, 住院费用为 (2017.8±142.6) 元;对照组住院时间为 (8.9±2.3) d, 住院费用为 (3214.5±152.9) 元,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囊结石, 属于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 容易引发急性胆囊炎等病症, 需及时就诊治疗。目前, 胆囊切除术为胆囊结石首选治疗方式[2], 而临床常用的胆囊切除术包括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种。其中, 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切口相对较大, 可严重损伤患者组织和器官[3], 且手术时间长, 术中出血量大, 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因此, 除了复杂、急诊危重患者外, 该手术的临床应用极为有限。

伴随微创技术的逐步应用,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日益被重视并广泛接受[4]。其中,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切口较小, 符合现代外科中“最小创伤”的手术原则, 但其切口小, 导致视野不足, 容易损伤患者胆管等组织, 且要求医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是微创手术, 同样具备切口小、疼痛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可缩小患者手术瘢痕[5], 符合患者的美观要求。而相较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医师可借助腹腔镜, 经过光镜放大处理后, 通过影像设备获得开阔视野, 从而增加其组织内部的清晰度, 避免损伤患者组织器官, 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其切口愈合时间, 促使其早日痊愈出院。另外, 腹腔镜技术能够缩短医师查看患者盆腹腔脏器、组织的时间, 减少诊断费用, 有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经本组研究结果得知,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 而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 (P<0.05) , 印证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可将其作为胆囊结石首选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胆囊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和对照组 (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 各36例。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 住院时间为 (5.5±1.1) d, 住院费用为 (2017.8±142.6) 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 住院时间为 (8.9±2.3) d, 住院费用为 (3214.5±152.9) 元;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具备安全、经济、术后康复快的优势, 值得借鉴。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乔玉星.患者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 (1) :39, 41.

[2]勇杰.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体会.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 (2) :150-151.

[3]陈盛, 郑江华, 区应亮, 等.两种微创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11) :1213-1217.

[4]陈雷, 徐迈宇, 陈海川, 等.两种术式在治疗老年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体会.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1) :69-71.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10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例,临床资料见表1。

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下按“三孔法”行LC术。术中所见及治疗方式与生存情况见表2。

2 讨论

2.1 如何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上述病例均属于在LC手术中或手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亦可谓之机遇性胆囊癌[1],胆囊癌并不少见,文献报道占全部胃肠道腺癌的20%[2]。并且胆囊癌与胆石症有密切的关系,胆石症病人中有1.5%-6.3%合并胆囊癌[3]。但随着腹腔镜切除术的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胆石症病人将首选实施LC术,从而导致部分胆囊癌病例误诊为胆石症而实施LC。从本组病例来看,胆囊癌的术前误诊率高的原因是:①胆囊癌中期无特异临床症状,②往往合并胆结石,而我们临床医师首选“B”超对常见的萎缩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无法进行鉴别,特别是有急性期表现,由于胆结石嵌顿,胆囊壁水肿增厚,更增加了术前鉴别的困难,③中老年胆结石患者,病史较长,经过多次治疗,才选择手术治疗,虽然属于急危病人,但是目前血清的检查无特异性,只是对一些晚期病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2.2 LC手术中发现胆囊癌的不良后果及处理

胆囊癌误用LC手术后,必然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如①术中突然病理报告为胆囊癌,使术者感到措手不及。②术中操作造成术后腹腔或取胆切口种植转移,如例5在二次手术后6个月发现脐上切口下方肿块,活检结果为腺癌转移。③如例8术后报告胆囊癌,需二次手术,病人及家属不愿接受,就是接受了也增加病人的手术痛苦。所以,我们应在病人的选择上不宜片面追求LC手术的方式,对急危病人,要有警惕胆囊癌变的存在,并且在手术中严格遵循外科操作原则:置入镜后,应仔细探查全腹腔,如果有疑问或广泛转移病状,当机立断中转开腹,可避免术后再次开腹,中转开腹后应根据胆囊癌的根治原则,按Nevin分期[4],S1,S2的病人可单纯胆囊切除,S2的病人或可行根治性手术,S3以上者应争取根治或姑息切除。对于腹腔镜戳孔处肿瘤直接播种国内外均有报道[5,6,7],这需要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腹腔镜手术由戳孔处强行取标本致肿瘤组织在戳孔处种植转移。预防在于常规标本袋的应用。术后给予综合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但对于晚期病人不可过度治疗,造成医疗损害,加快死亡。

参考文献

[1] Kapoor VK.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Am I Gastroenterol,2001:96,627-629

[2]张延龄.胆囊癌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131-132

[3]石景森.我国胆囊癌的发病情况和外科处理.肝、胆、胰外科杂志,1999,11:51-52

[4]吴在德,吴肇汉,郑树.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6-587

[5]王国栋,陈规划.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腹壁切口种植转移一例报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244

[6] Martine ZJ,Targarona EM,Balague C,et al.Port site metastasis.An unresolved problem in laparoscopic surgery:a review.Int surg,1995;80:315-32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 篇1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146例,男60例,女86例;年龄35~71岁,平均53岁,平均住院7天。

治疗方法:本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预防感染对症治疗、护理。

结 果

本组均痊愈出院,无1例并发感染。

护 理

(1)术前护理:①做好心理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已逐渐普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大多数患者仍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术前,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本病的知识、手术的方式、适应证、疗效、优点(切口小、损伤小、痛苦小、愈合快)及手术成功病例,以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做好术前准备:①皮肤准备:脐部清洁卫生可防止术中污染腹腔引起腹膜炎等并发症,用乙醇或者松节棉棒擦净脐部的污垢,清洁手术区皮肤,剔除汗毛、阴毛,防止术后感染。② 饮食及肠道准备:术前1日晚餐进少量清淡,流质饮食,避免饱食和高脂饮食及易产气食物,术前12时禁食,4小时禁饮,术前留置胃管并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出吸内容物,以免影响腹腔镜视野,留置尿管,防止术中膀胱过度充盈,而造成穿刺伤。

(3)术后护理:①体位的护理:LC一般在全麻下进行,故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生命体征平稳后改半卧位,可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利于切口愈合。②手术切口的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是否渗血、渗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切口疼痛者给予镇痛药。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转及脱出,按时挤压引流管,并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质。③生命体征的观察:LC患者返回病房,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并监测血氧饱和度。LC术中需要二氧化碳建立人工空腹,若术中空腹压力过大,二氧化碳向皮下组织扩散,可引起皮下气肿,一般小量气体可自行吸收。故术后需观察呼吸频率变化情况及有无咳嗽、腹痛、皮下气肿。

(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 出血:是LC较常见的并发症,多系术中钛夹位置不良或脱落,胆囊床渗血所致,术后应密观察血压变化,切口渗血情况,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切口渗血多,引流液呈鲜红色或短期内引流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②胆道损伤、膽瘘: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肝外胆管和胆囊管处理不当。主要表现为胆汁性腹膜炎,因而应严密观察术后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膜刺激症等腹膜炎的表现。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数量,有无胆汁性液体引出。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5)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1周内只能做轻微活动,3周内不能提大于5kg的重物。保持心情舒畅,护理上加强饮食宣传,选择低盐、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有发热、腹痛等异常情况随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吴振宇,徐德银,王海静.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96例围手术期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4(11):1828

2 潮欣畅,周桂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准备与并发症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2,27(9):419

3 叶玉芳.高难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观察与护理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6

腔镜胆囊切除术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急性胆囊炎, 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开腹组 (40例) 与腹腔镜组 (40例) 。通过CT检查或者是B超检查确诊, 胆囊有一定程度增大, 胆囊积液增多、胆囊壁加厚。其中30例女性患者, 50例男性患者, 年龄为27~74岁, 平均为 (47.23±8.72) 岁;发病时间为24 h~7 d, 平均为 (5.52±2.21) d;2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25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35例急性单纯性胆囊炎;临床表现:中粒细胞计数>75%, 白细胞计数>11.0×109/L;右上腹部压痛, 伴有反跳痛与肌紧张;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重, 伴有呕吐、发热以及畏寒。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以及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纠正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 并采取对症处理, 取患者仰卧位, 气管插管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开腹组:向下切开右上腹经腹直肌, 暴露胆囊, 顺逆结合或者是顺行将胆囊切除剥离, 血管结扎止血, 腹腔冲洗, 将引流管放置。腹腔镜组:按照手术难易程度, 采取三孔法或者是四孔法。建立人工气腹, CO2压力10~12 mm Hg。置入窥镜后, 腹腔探查, 明确胆囊粘连以及炎症程度。胆囊周围的粘连分离, 将胆囊三角区显露, 辨认患者胆囊壶腹部。如果胆囊张力较大, 采取胆囊底部穿刺减压以后分离。顺着壶腹部内外侧经胆囊三角进行解剖, 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显露, 明确胆总管、肝总管以及胆囊管之间的解剖关系, 将胆囊顺行切除。胆囊管如果无法分离, 可以部分切除或者是切除胆囊。术中切开胆囊, 出现胆汁外溢, 腹腔污染, 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渗出液如果较多, 在肝下常规放置引流管, 3~4 d以后将引流管拔除,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比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等。

1.3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χ2检验, 计量资料 (±s) 表示, 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两组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腹腔镜组中, 1例腹腔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开腹组中, 1例腹腔感染, 1例切口感染, 1例腹腔出血, 1例胆汁渗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 (P<0.05) 。

3 讨论

临床中, 急性胆囊炎是常见急腹症,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3,4]。开腹胆囊切除术操作复杂, 术中容易失血过多, 手术切口大, 患者有严重疼痛, 住院时间比较长, 术后患者恢复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属于微创技术, 只需要通过几个微孔便可行复杂操作, 疼痛轻、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 通常术后几天就能出院。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开腹组为10.00%, 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 (P<0.05) 。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这说明在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明显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总而言之,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有效, 但未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 适时转为开腹手术, 能减少手术失误。

摘要:目的 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急性胆囊炎, 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开腹组 (40例) 与腹腔镜组 (40例) ,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 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开腹组为10.00%, 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 (P<0.05) 。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安全有效,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开腹胆囊切除术,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

参考文献

[1]刘旭日, 程中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982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9 (24) :13-15.

[2]夏永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8 (8) :26-29.

[3]于华, 卢福兴, 朱明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6 (19) :47-49.

上一篇:和谐教育的价值追求下一篇:彩色水性聚氨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