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

2024-06-07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共10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也发生了结构性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者日益多见,由此所致胆囊疾病患者也有所增加,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广泛[1]。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PCS)又称再发性胆道综合症,是胆囊切除术后临床常见症候群,约3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该症状,但很快消失,呈一过性。少数患者发病后因病症自难缓解而需要进行积极治疗[2]。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以中医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方治疗PCS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探究其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文章现以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拟定[3],具体入选标准如下:(1)胆石症、胆绞痛等病症所致胆囊切除患者;(2)术后右上腹隐痛、钝痛,右侧肋弓称胀感,存在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胃肠道症状,偶伴黄疸、发热或恶寒患者;(3)舌质红或暗紫,苔黄腻,脉弦有力;(4)超声诊断提示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或伴炎性症状及其他手术改变,体检提示肝区叩痛。病例排除标准:(1)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2)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如肿瘤病变、重度肝功能异常等。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成两组,每组20例患者。试验组:男6例,女14例;年龄20~80岁,平均(47.7±6.5)岁;胆囊已切除时间5 d~10个月,平均(42.6±8.2)d;胆囊切除原因为胆囊结石12例、慢性胆囊炎6例、胆囊息肉2例。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47.5±6.2)岁;胆囊已切除时间4 d~12个月,平均(43.4±8.5)d;胆囊切除原因为胆囊结石10例、慢性胆囊炎6例、胆囊息肉3例、胆囊腺肌症1例。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微创手术,借助腹腔镜以3孔法进行胆囊切除治疗,围手术期常规临床护理。确诊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后,对照组患者行一般治疗,包括饮食疗法、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必要者给予解痉止痛剂、H2受体阻断剂等。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中医柴胡疏肝汤加减方进行治疗,方剂成分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术、赤芍、白芍、焦谷芽、焦麦芽、炒山栀、黄芩、甘草各10 g。加减:胁肋痛者加用青皮、郁金;腹泻者加用茯苓、薏苡;口干苦者加用栀子、竹叶;恶寒、四肢不温者加用桂枝、干姜;便秘者加用麻仁;嗳气泛酸者加用黄连、吴茱萸;寒战、发烧者加用金银花、连翘。上述方剂水煎、2次分服,1剂/d,连续用药30 d,用药期间注意调节情志,禁食生冷刺激。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的缓解情况及肝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适。治疗周期结束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复发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4]。具体如下:(1)治疗周期内,患者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饮食不忌,随访期间无不适感或病症无复发为显效;(2)治疗周期内,患者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随访期间因不适饮食或不良情绪,出现不适感为有效;(3)治疗周期内,患者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体征改善,但随访期间病症复发,或治疗期间患者病症未见好转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0.0系统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周期内,试验组20例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体征均完全消失,其中12例患者随访期间病症无复发,治疗显效率60.0%。2例患者随访期间病症复发,经回访调查发现,患者高脂饮食或有饮酒,治疗总有效率90.0%(18/20)。对照组治疗周期内2例患者治疗无效,5例患者病症复发,治疗显效率20.0%(4/20),总有效率65.0%(13/20)。组间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PCS是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它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与胆系病变有关的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钝痛或压痛,有时也可波及右季肋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胆管痉挛绞痛、胆道感染伴高热、寒战、黄疸等,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文献[5]报道显示,PCS发病率最高可达50%,致病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相关因素:(1)手术造成肝外胆管解剖学变异,导致术后胆管狭窄,继发感染或闭塞性胆管炎;(2)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术后缩窄性Vater乳头炎;(4)胆盐代谢异常,影响胆汁排泄;(5)Oddi括约肌狭窄[6]。此外,结石残余或再生、胆源性胰腺炎疾病、胆管遗留过长等因素也是导致PCS发病的常见诱因。有学者曾通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对PCS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研究结果显示缩窄性Vater乳头炎是最主要致病因素,Oddi括约肌狭窄次之[7]。这主要是由于,胆囊在人体中不仅有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黏液的功能,而且还能调节胆道内压力,胆囊切除以后,不仅胆汁存储、浓缩功能消失,胆管内压力也会失衡升高,导致Oddi括约肌长期开放。这样一来,胆汁会回注,淤积肠内或反流入胃,由此诱发胃肠道症状。

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抗酸剂和雷尼替丁、盐酸苯海拉明等H2受体阻断剂是既往临床治疗PCS的常用西医药物,其应用虽具备一定疗效,但长期药效不佳,不利于患者长远预后。本次临床研究采用柴胡疏肝汤治疗PCS,从中医来看,该病属“胁痛”、“胃脘痛”范畴。肝主疏泄、肝胆互为表里是传统中医学理论观点,受胆囊切除影响,肝胆经络损伤,这会导致肝胆升发疏泄功能失常,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出现脾失健运、肝气犯胃症状,故中医治疗本病,坚持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的医治原则。柴胡疏肝汤方剂成分为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术、赤芍、白芍、焦谷芽、焦麦芽、炒山栀、黄芩、甘草。这些中药材多归经肝胆脾胃,其中陈皮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川芎行气开郁、祛风燥湿;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枳壳破气消积,主治胁胀食积、噫气呕逆;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赤芍散瘀止痛、清热凉血;白芍平肝止痛,主治胁痛、腹痛;焦谷芽、焦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炒山栀护肝、利胆;黄芩泻实火、除湿热;甘草具有治疗胃痛、腹痛、腓肠肌挛急疼痛之功效,联合用药疏肝利胆、柔肝和胃、清食化积、行气止痛[8]。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具有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之功效,利于结石排出;柴胡、黄芩不仅利胆保肝,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功效,能有效预防感染[9]。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给予试验组患者柴胡疏肝汤加减方,用药周期结束后3个月回访,治疗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20.0%)和总有效率(6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医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效果确切,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有效性。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中抽取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患者行饮食疗法等一般治疗。试验组2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柴胡疏肝汤加减方行中医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6例,对照组治疗显效4例,有效9例,试验组治疗显效率(60.0%)和总有效率(90.0%)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20.0%)和总有效率(6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效果确切,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柴胡疏肝汤加减方,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5):744-745.

[2]张慧芳.中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0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3):139.

[3]许正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病因与防治[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3):193-195.

[4]陈海,郭玉明,张晶,等.胆囊切除术后产生症状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98-299.

[5]任国华,马玫丽,张卫华,等.中医外治法防治化疗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4):210-212.

[6]李锡霞.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运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4,35(2):279-280.

[7]张世兴,张立平,刘艳,等.中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88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34-35.

[8]肖明柱.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中西医治疗与预防[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5):426.

[9]梁胜新.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62例临床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4):244.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2

关键词:胆舒胶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21-01

据相关医学方面文献报道,针对临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患者,其临床胆囊切除术后,仍存在和胆系病变直接以及间接的症状,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应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发挥积极影响[1]。本研究对近年医院收治6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胆舒胶囊的临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2.资料

针对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6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符合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观察组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10.3)岁;对照组中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男性有15例,女性有15例,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10.3)岁;两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资料对比,没有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中,应用消炎利胆片( 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3198)口服,6片/次,3 次/d;观察组中,应用胆舒胶囊( 四川济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078)2 粒,3 次 / 日。两组均治疗4 周,并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以分析治疗安全性。

1.3评定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化道病症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出现加重情况。

并根据患者临床腹痛、纳差、恶心、腹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级评价,临床无明显表现为 1 分,轻微表现 2 分,中度表现 3 分,重度表现 4 分,评定两组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1.4统计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结果处理,可以采用统计学SSPS20.0版本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对于计量资料可以采用( )表示,行t检验,且以P<0.05来表示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经临床胆舒胶囊治疗后,患者疗效较高,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7%;與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 (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中所示:

2.2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

对于两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症状改善情况,分析其临床治疗安全性,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明显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意义 (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2中所示:

3 讨论

研究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针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治疗中,应用胆舒胶囊治疗该疾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安全性高的优势,提升治疗有效率[2]。针对观察组中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采用胆舒胶囊治疗,较对照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P<0.05),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多是由于胆管括约肌功能性障碍,抑制胆汁向外流出,从而导致胆囊内发生胆汁淤积,形成临床病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中,应用胆舒胶囊,可以防止线粒体肿胀,减少对胆管微绒毛破坏作用,保护肝细胞功能稳定性。在胆舒胶囊中,其主要成分实薄荷油,具有疏肝解郁、利胆、镇痛作用[3]。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胆舒胶囊可促进增加胆汁分泌,从而可以有效改善胆汁成分,促使人体胆汁运行正常,缓解人体胆汁淤积,降低患病胆管内压力[4]。同时,应用该药物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不良反应少,临床安全有效性高。在本次患者临床治疗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偏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偏低,两者之间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和相关临床治疗资料研究[5]结果一致,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胆舒胶囊,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钟英强,黄花荣,昝慧等.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胆舒胶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源性腹痛的随机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10,15(10):591-594.

[2] 粟喜然.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52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4):28-29.

[3] 何瀚,翟宏军.曲美布汀联合胆舒胶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源性腹痛[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4):603-604.

[4] 韩娟丽.健脾舒肝汤干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10):1324-132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3

1.1 一般资料

所治的42例病人, 男15例, 女27例;年龄16~80岁, 平均约53岁。其中急症手术2例, 择期手术40例, 症状出现距手术时间短者2d, 长者约40d, 平均7d。临床表现右上腹胀痛不适, 恶心呕吐, 纳差, 腹胀痛, 排气排便不畅, 腹泻。其中出现黄疸者2例, 发热者8例。经B超、CT、磁共振等临床检查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 分为4型。

1.2.1 气滞型

多见于胆囊管结扎时遗留过长、胆总管炎性狭窄患者。胁肋胀痛或窜痛, 胸脘胀满。善叹息、矢气则胀减, 纳呆或呃逆嗳气, 心烦易怒, 舌淡苔白, 脉弦。治以疏肝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陈皮各10g, 白芍、枳壳、佛手各15g, 香附、郁金、元胡各12g, 甘草5g。伴胆管炎症加黄芩12g, 金钱草30g, 虎杖15g。

1.2.2 湿热型

多见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 胆囊造瘘术及残余结石者。胁肋疼痛、呕恶、口苦、纳呆、便干或稀、头重身重、胸闷或伴有黄疸、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以清热利湿为主, 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大黄 (后下) 、枳实、半夏、厚朴、藿香各10g, 黄芩、白芍各12g, 金钱草、茵陈各30g, 结石未尽加郁金、鸡内金各10g。黄疸加虎杖15g, 黄柏10g。湿重加薏米30g。

1.2.3 脾虚型

多见于胆囊术后体质差, 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者。精神倦怠、乏力、纳差, 便溏次多或胃脘胀满不舒, 完谷不化, 舌苔白, 脉弱。治以健脾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木香、砂仁各6g, 党参15g, 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各10g, 炒山药20g, 炙黄芪30g, 大枣3枚, 生姜、炙甘草各5g。伴消化不良者合保和丸同服。肝郁脾虚者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

1.2.4 阴虚型

多见于素体阴虚者。胁痛隐隐, 口干、便干、尿黄少, 五心烦热, 头晕失眠, 舌质红无苔, 脉细数。以滋阴养肝为主, 方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g, 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元胡各12g, 枣仁15g, 山楂20g。上药每日1剂, 水煎2次约500mL混合, 分早晚2次服。

1.3 疗效标准

痊愈:服药6d后主症全部消失, 舌脉正常, 理化检查正常;有效:主症大部分消失, 理化检查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多次理化检查正常, 为治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为好转;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治愈31例, 好转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24%。

3 典型病例

某女, 66岁。2004年6月6日就诊。胆囊切除术后3个月, 因上腹痛时作, 不馥饮食。住某院治疗2个月无效而来诊。现神倦乏力, 腹痛隐作, 不思饮食, 食入即吐。口干不欲饮。日渐消瘦, 舌质暗红欠津, 明显瘀斑, 脉细弱而涩。经胃镜等检查, 西医诊断:胆囊切除术后综台怔。中医诊断:胃脘痴阴虚夹癖型浩宜养阴化癖、和胃降浊、拟益胃汤台丹参饮加碱:玉竹、沙参、麦冬、答芽2g, 太子参12g, 丹参20g、檀香6g、枳壳9g、川芎10g、苏梗2g、竹茹、伏龙肝包) 30日煎2剂, 频频饮之, 6月9日复诊:精神较前明显好转, 上腹痛显减.已思饮食, 但纳食后仍有呕恶, 便干, 药已中病, 守上方继服, 至9月6日三, 上腹痛已除, 摄食如常, 舌质红瘀点减少, 脉沉, 上方3倍0量, 去枇杷叶, 竹茹, 苏梗, 如术瓜20g、乌梅30g、玫瑰花30g, 作丸剂, 调理月糸嘱慎饮食。

4 讨论

本病患者术前常有反复发作疼痛, 病情缠绵的特点, 因此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之病机, 加之本病由于手术创伤, 损伤脉络, 其病理表现为血络瘀阻, 气滞不畅, 故治疗时应以气血双调, 注重通络化瘀, 清热利胆作为依据。

方中柴胡、白芍、延胡索、黄芩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作用, 具有明显缓解平滑肌痉挛, 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 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姜黄、三七、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 发挥其化瘀通络作用, 使经脉通畅, 诸气调和;大黄化瘀通络、清热利胆、通腑泄热, 并可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 在伴有急性炎症时可用生大黄15~25g, 攻下通便, 降低胃肠道的压力, 有利于胆道括约肌的开放, 发挥利胆消炎的作用。诸药合用, 共奏理气活血、利胆通瘀的功效。

造成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较多, 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明确诊断, 其中大多数与器质性病变无关, 多为胆汁代谢异常, 奥狄括约肌功能失常以及结肠易激综合征。故在以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合理用药可使脏腑功能逐渐恢复, 使诸症得除[1]。

参考文献

胆囊切除后如何饮食 篇4

她一脸茫然地问医生:“为什么胆囊切除术后会出现这些症状呢?为什么其他人术后没有表现,而我就会如此呢?难道说我的手术没有做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很多患者为了“斩草除根”,选择了切除胆囊的治疗,以为这样可以一了百了,消除后患。然而,临床上出现了很多像王女士这样的患者。术后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频频出现。这些问题困扰着患者,也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真的是胆囊手术操作有误吗?

胆囊术后的种种不良反应也引起了医学专家的重视,国内外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对人体可能有以下一些不良影响。

1. 胆囊切除与食管黏膜损伤。胆囊切除后引发胆汁反流,反流的胆汁长时间作用于食管黏膜可以造成严重的食管炎、Barrett等。

2. 胆囊切除与胃黏膜损伤。胆囊切除后,很多患者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会引发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反流的胆汁会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黏膜脆性增加、黏膜腺体增生或萎缩。息肉形成或萎缩性胃炎发生。

3. 胆囊切除切除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打嗝。胆囊被切除后,胆囊对肝脏所分泌的胆汁进行贮藏、浓缩、排泄的功能丧失。当我们进食美味佳肴,需大量胆汁帮助消化时,此时体内却无胆囊存储的“富余胆汁”倾力相助,从而影响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吸收,造成身体消化不良、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腹胀、腹泻、打嗝等。

4. 胆囊切除后与反流性胃炎、食管炎。胆囊切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只好持续不断地进入肠道,造成胆汁在十二指肠内淤积,进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的增加,胃腺体萎缩以及溃疡的形成,引发胃炎,再上则引发食管炎。

5. 胆囊切除与胆管结石。临床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肝胆管失去胆囊高浓缩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在胆总管内形成结石。

6. 胆囊切除与结肠癌。胆囊切除术后,导致肝胆管分泌出的初级胆酸24 小时持续不断的流入肠道,并与细菌接触,产生大量次级胆酸,而次级胆酸能使结肠粘膜细胞有丝分裂增强,容易引起结肠癌变。

7. 其他。如导致oddi's 括约肌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不良,术后心理障碍等。

总之,胆囊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生命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胆囊的缺失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影响生活质量。为了健康的体魄,首先要注意饮食规律合理、适当运动,避免胆囊疾病发生;如果发生胆囊疾病,要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恰当选择手术切除胆囊的适应症,并不是所有的胆系疾病都要切除胆囊,也不是切除胆囊就可以“斩草除根”“一了百了”。

平素生活要避免大量饮酒、过食油腻、过饱饮食、适当运动,预防胆囊疾病发生;如果手术切除了胆囊,也不是万事大吉,生活饮食方面依然要合理调节。

胆囊重要的功能就是对胆汁进入肠道有调节功能,一旦胆囊切除,其调节胆汁排泄的功能就不复存在,胆道的生理完整性和功能协调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人体内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但是消化和吸收功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容易产生消化功能紊乱,如脂肪泻、维生素吸收不良等综合症等,还有,胆石症患者虽然通过手术将结石去除,但没有改变产生结石的脂质代谢紊乱,而这种代谢紊乱还容易导致其它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因此,胆囊切除后,更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继续保持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

一:控制热量减体重,控制进食总量,每餐应七八分饱(特别是晚餐)。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内,超重和肥胖者应该减肥。

二:减少脂肪和胆固醇。讲究荤素合理结合,尽量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和胆固醇含量,胆囊切除后,因缺乏足量浓缩胆汁,若过量摄入脂肪和胆固醇,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重者出现脂性腹泻,导致营养不良,平时提倡使用植物油,避免摄入动物油,尽量少食浓肉汤、浓鸡汤、浓鱼汤等食物,减少摄入脂肪含量高的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 、大杏仁、开心果等。严格限制动物内脏,蛋黄、鱿鱼、沙丁鱼、动物脑、鱼卵、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每周最多吃四只鸡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尽量做到少量多餐。

三:优质蛋白质要补充。补充充足的蛋白质,有利于修复因胆囊炎和胆石症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可以选择以鱼、虾、禽、豆腐及少油的豆制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保养之道品等为主的低脂肪优质蛋白质。

四:蔬菜水果保健康,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大于500克。水果至少有2种,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利于康复,蔬菜水果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形成,减少脂肪和糖的吸收,从而起到减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

五:粗粮有益多选用,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甘薯、燕麦等粗粮,以促进胆汁排泄。

六:烟酒辛辣需戒除。切除胆囊的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因为吸烟酗酒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少食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和胡椒等。

七:正常的胆囊具有储存、浓缩、排胆和分泌等功能。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上述功能。表现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浓缩的胆囊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达不到临界微胶粒浓度,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将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和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 的吸收。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机体会逐渐适应和代偿,这一过程需要2~3个月时间。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抽取本次研究的90例患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4例, 女33例;年龄31~84岁, 平均52.4岁;患病时间6d~3个月, 平均22.6d;治疗组患者中男16例, 女31例;年龄32~86岁, 平均52.8岁;患病时间4d~3个月, 平均21.9d。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解痉、抗感染、抗炎、饮食调节等常规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柴胡疏肝汤, 主要方剂组成为白芍、枳壳各15g、香附、黄芩、茯苓各12g、柴胡、川芎、丹参、大黄各10g、甘草5g、大枣5枚,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对两组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实际疗程、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半年内症状没有再次出现;有效:症状表现改善程度明显, 3个月内症状没有再次出现;无效:治疗15d, 症状表现仍然没有任何改善或进一步加重[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西医常规方案治疗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为:13例治愈, 19例有效, 13例无效,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71.1%;对照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为:17例治愈, 23例有效, 5例无效,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88.9%。两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症状改善时间和实际疗程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分别为 (13.28±1.07) d和 (8.41±1.36) d, 症状改善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实际疗程分别为 (15.06±1.44) d和 (10.52±1.68) d, 实际疗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没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研究认为, 胆囊手术易对肝胆之气造成损伤, 对肝主疏泄产生不良影响, 使胆汁的中清和通降疏泄功能受到损伤, 气阻络痹, 胆气不通, 不通则痛;进而导致肝气犯胃, 使胃失和降, 再加上该类患者在术后脾胃通常比较虚弱, 故可能对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纳差、呃逆等消化道症状表现。中医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标本兼顾, 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为基本治疗原则。柴胡疏肝汤方所含的柴胡、黄芩主要具有疏肝利胆泄热的功效[3];枳壳主要具有疏利肝胆, 行气消痞的作用;白芍可以起到和中缓急, 养血敛阴的作用;茯苓、大枣主要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显著增强;大黄主要具有通腑化瘀的作用, 可以使胃肠的蠕动速度加快;川芎和香附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丹参可以达到祛瘀止痛, 活血通经的效果;甘草可以调和诸药。全方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标本兼顾, 达到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降逆止痛的治疗功效。

参考文献

[1]韩可祥, 张锐, 王杰鸣.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89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10) :884-885.

[2]汪永平, 陈江洪, 向绍华,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4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3) :180-181.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2015年解放军第三医院收治的150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73例, 女77例, 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55.2岁;原发病:胆囊结石83例 (55.33%) , 非结石性胆囊炎31例 (20.67%) , 胆囊息肉36例 (24.00%) , 合并胆源性胰腺炎25例 (16.67%) 。急诊手术59例 (39.33%) , 择期手术91例 (60.67%) ;行开腹胆囊切除术81例 (54.00%)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9例 (46.00%) 。PCS出现时间:术后即刻29例 (19.33%) , 术后3个月51例 (34.00%) , 术后6个月42例 (28.00%) , 术后6个月以后28例 (18.67%) 。所有患者同期行ERCP检查与B超检查。

1.2 检查方法

B超检查方法:采用RTfino Siemens B超诊断仪, 其探头频率为3.5 MHz, 在空腹情况下, 对肝、胰腺、胆道进行常规扫查, 以超声常规诊断标准为依据。

ERCP检查方法:禁食、禁饮6 h后进行ERCP检查, 老年患者在检查前还应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前需要麻醉, 肌内注射阿托品1 mg与杜冷丁50 mg, 咽部喷洒2%利多卡因。应用本院配置的十二指肠镜 (型号:olympus JF-240) , 调节内镜的方向, 并保证乳头的位置出现在视野中央。此外, 准备好心电监护、吸氧设备以防不时之需。检查后禁食,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体征变化及任何不适, 次日早晨进行血淀粉酶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RCP诊断PCS的准确率为96.00%, 明显高于B超的4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PCS的病因来源于两个方面。 (1) 胆道原因:包括胆总管结石、残留胆囊管过长、胆管损伤等, 以胆总管结石最为常见, 往往是由于术前漏诊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所致, 另外也有可能与术中胆囊较小体积的结石掉入胆总管有关。 (2) 非胆道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系统疾病、胰腺炎等, 一般这类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前就伴有上述病症, 但由于症状严重程度不及胆囊病变, 所以术前遗漏了对合并胆道外疾病的考虑。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 开腹手术的PCS发病率要相对高些, 原因在于: (1) 开腹手术更容易导致胆管损伤; (2) 患者多为急性胆囊炎, 手术时已丧失了最佳的手术时机, 之前有研究指出, 在症状出现72 h内行早期手术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意义很大[2]。研究还发现, PCS的发病女性高于男性。

注:与B超诊断结果比较, *P<0.05。

PCS病因多样, 临床诊断并不容易, 除了根据PCS患者的症状表现外, 还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手段来查找病因。目前, B超检查已相当普及, 价格低廉, 但对部分PCS患者不能显示出明显的阳性结果, 一般是用来作为普查项目。B超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约为50%, 很容易受到腹部气体的影响。而ERCP能够显示出结石的分布情况, 比较准确地判断出有无胆道狭窄及狭窄的程度, 并被认为是诊断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的“金标准”, 一般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达到100%、95.2%, 对PCS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2]。

本组中PCS症状的病因主要为胆总管残余结石或再发结石所致, 占36.00%。通过与B超结果比较, ERCP诊断PCS的准确率为96.00% (44150) , 明显高于B超40.00% (60/150) 。而造成ERCP对胆总管结石非阳性诊断的原因可能与乳头结石嵌顿、结石泥沙样, 或是造影剂浓度过大有关, 对于ERCP未能阳性诊断但又高度怀疑为结石者可通过减小造影剂的浓度来尝试解决。报道显示, ERCP对胆囊管结石、残留胆囊管过长等胆囊管病变能够起到确诊的作用, 同时也对胰腺结石、慢性胰腺炎及肿瘤等可发挥出较为可靠的诊断价值, 此外, 它还兼具治疗性ERCP的用处。综上, 应用ERCP诊断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有很高的可行性。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CS) 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2015年解放军第三医院收治的150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接受ERCP检查, 通过与B超检查结果对照来判断ERCP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中, 确诊为胆总管结石54例, 肝内胆管结石33例, 胆囊管低汇流18例, 残留胆囊管过长13例, 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8例, 壶腹癌16例, 肝门部胆管癌8例, ERCP诊断准确率为96.00% (144/150) , 明显高于B超的40.00% (60/15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ERCP诊断PCS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B超

参考文献

[1]李富国.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评价[J].北方药学, 2011, 8 (14) :52-53.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00例中,(1)男性430例,女性67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47岁;(2)术后随访764例出现短期脂肪泻,占所有病例的69.45%,腹泻出现的时间是术后进食以后,特别是油腻饮食后均会出现腹泻,腹泻前仅有轻微的的腹部胀痛不舒服,无其他不适,一般腹泻2~3次稀便,不用治疗可自行好转;(3)腹泻患者大便常规检查均查见大量的脂肪小滴,无细菌及脓血细胞。

2 分析及讨论

2.1 既然出现的是脂肪泻,那我们首先分析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不溶于水,必须经过小肠中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乳化并分散成细小的微团后才能被消化酶消化吸收,胆汁酸盐是较强的乳化剂,能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使脂类乳化成细小微团,形成脂——水界面,吸附大量消化酶到脂——水界面上,增加了消化酶对脂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及类脂的消化及吸收。胆汁酸盐是由肝脏分泌并贮存于胆囊中,在消化期,胆囊收缩致胆汁排到胆总管,致胆总管压力>30cm H2O,乳头刮约肌松弛,胆汁酸盐排入肠道中,随即进行脂类的乳化作用。类脂消化酶类主要由胰腺分泌,计有胰脂酶、磷脂酶、胆固醇酯及辅脂酶(胰脂酶辅助因子),这些酶均需与类脂亲密接触才能起作用,而胆汁酸盐能促进二者充分接触。故类脂消化的关键是需要:胆汁酸盐及脂类消化酶,二者缺一不可[3]。

2.2 胆汁酸盐及脂类消化酶的分泌(此文中肝脏与胰腺功能正常即分泌正常)与排出。

2.2.1正常时(胆囊未切除时)

在正常情况下胆管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冲动一起和谐地调节胆管不同部位的舒缩活动。如进食后,胆囊平滑肌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从而促使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作用[4]。消化间期,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进入胆囊浓缩后贮存于胆囊内,消化期间,胆囊收缩,胆囊收缩致胆汁排到胆总管,致胆总管压力>30cm H2O,乳头刮约肌松弛,胆汁酸盐排入肠道中,胰管如与胆总管有共同通道,则胆汁酸盐与胆类消化酶一起排入肠道进行类脂的消化作用。如果不同通道,则也不影响二者的排出及作用。

2.2.2胆囊切除术后

初期,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进入胆总管,此时的胆总管没有代偿性扩张也无浓缩功能。故在消化间期,当肝脏分泌的胆汁增多致胆总管内压力>30cm H2O时,胆汁排入肠道并随之排出,而未起到乳化类脂的作用。在消化期(特别是脂肪饮食后)由于只有较少胆汁酸盐乳化类脂的作用,脂类的消化及吸收不能完全进行,未消化的类脂在肠腔堆积随即引起渗透性脂泻。

2.2.3胆囊切除术后1~3个月,随着胆总管代偿性扩张,胆总管替代了部分胆囊的贮存、浓缩功能[5],故胆汁的排出逐归于正常,胆汁酸盐的损失减少,类脂的消化与吸收逐归于正常,脂泻也在1~3个月后消失。

2.3病程越长腹泻时间越短,病程越短腹泻时间越长,其原因可能是病程越长胆囊功能丧失越大,病程中胆总管已经代偿了部分胆囊功能,胆囊切除后胆总管较快代偿了胆囊功能,故腹泻时间较短;相反,病程短胆囊功能未丧失或仅仅部分丧失,此时胆总管尚无代偿功能,胆囊切除后胆总管需较长时间代偿胆囊功能,故腹泻时间较长。部分未出现腹泻者可能与术前胆囊已经完全丧失功能,胆总管已经代偿了部分胆囊功能有关。

3 结果

如上所述,胆囊切除后,胆管短暂丧失了胆囊的贮存浓缩功能,胆汁的排出无规律性,在进食后特别是油腻饮食后,无足够的胆汁酸盐乳化类脂的作用,脂类在肠腔堆积后即可引起渗透性腹泻。经过一定时期胃肠激素和神经冲动一起和谐地调节胆管不同部位的舒缩活动。胆总管渐渐适应代偿了胆囊的部分功能,腹泻症状就不再出现了。防止及治疗腹泻在于避免一次性大量油腻饮食,可少食多餐。另外也可在饮食时口服胆汁酸盐类药物,以利于脂肪类脂的消化与吸收,可避免脂肪泻[6]。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

[2]叶任高.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5-446.

[3]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2-125.

[4]洪军.浅谈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4(6):8.

[5]吴在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7.

胆囊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篇8

胆囊切除术是胆道外科经常采用的手术术式, 目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术后严密周到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 男25例, 女35例, 年龄18~68岁, 中位年龄43岁。均给予术前护理, 包括术前宣教、术前准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 均给予以下术后护理措施。

2术后护理

2.1 术后体位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患者回病房后护士要全面了解手术及麻醉过程。术后麻醉未清醒时, 去枕平卧6h, 头偏向一侧, 注意呼吸, 直至呼之能应, 持续低流量吸氧 (1~2L/min) , 如血氧饱和度降至90%, 给予高流量吸氧 (6~8L/min) , 以预防二氧化碳血症。同时防止呕吐, 对于无腹胀无呕吐者要给予饮食, 但需循序渐进, 使胃肠道逐渐恢复。待患者完全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可减少腹部张力, 便于切口愈合。

2.2 切口护理

严密观察手术切口愈合及有无渗血、渗液情况, 若切口有渗血渗液, 用纱布加压压敷, 待渗血停止后可用创可贴粘合, 术后3~5d各换药1次。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d, 以防切口感染[1]。

2.3 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

持续床旁心电监护, 血氧饱和度监测, 术后6h内每小时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 及早发现低氧血症、休克征象。每日测体温3次, 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但最晚在术后12h可恢复正常, 若术后腹痛, 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及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注意观察有无腹部疼痛及腹腔引流管是否通畅, 如腹胀, 引流有大量血液且有血压下降、脉快而弱等休克表现时, 则有内出血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师。观察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及术后切口感染, 保持输液通畅。此外还应保持病室环境清洁, 空气清新, 床单整洁, 以利患者顺利康复。

2.4 提高氧分压

术后采取4L/min的速度吸氧, 嘱患者闭口用鼻深吸气, 促进氧气吸入, 以提高氧分压。

2.5 清除咽部异物

对于咽部不适的患者, 协助其翻身拍背,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每天2次。

2.6 术后饮食

术后禁食12~24h, 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可拔除胃管, 如无腹胀、腹痛, 开始可进食少量流食和水, 禁食一切不易消化、产气的食物, 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

2.7 活动指导

尽早下床活动是术后活动的根本要点, 麻醉未清醒者可协助其在床上进行翻身活动, 24h后则应离床活动。

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3.1 呕吐

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患者的心理因素、胃肠道准备不充分等均易导致中枢性呕吐, 为常见症状, 多见于女性。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以促进康复。

3.2 出血

术后6~8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末梢循环及各个生命体征, 每30分钟1次, 保持切口干燥,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及其性质, 术后呕吐剧烈时也很容易发生出血。

3.3 胆瘘

胆瘘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后24~72h内应仔细观察腹腔引流液的色泽有无变化, 有无胆汁样液体渗出, 是否出现腹部体征及腹膜刺激征, 有异常要马上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4 肩痛

术后残留在腹腔内的二氧化碳聚积在膈下间隙, 刺激膈神经容易造成肩部的酸痛, 程度较轻微, 往往会自行消失。术后延长吸氧时间2~4h将有助于消除肩部疼痛[2]。

4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数周内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低脂饮食为主,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 同时需须继续密切观察腹部体征, 出现异常情况随时复诊, 平时多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切口受损[3]。

5小结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胆囊切除术相比, 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在外科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将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严密周到地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有学者提出临床护理路径及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护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规范了医疗护理服务行为, 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 减少了患者医疗费用, 通过加强护患沟通, 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 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减少医疗成本的支出, 提高医院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巨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9 (11) :191.

[2]李兰兰, 易石坚, 樊瑞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分析[J].中华医药导报, 2008, 5 (7) :129.

胆囊切除后 饮食如何调理 篇9

控制饮食 术后2天内应严格禁食,可用静脉滴注来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术后第3天起,可视情况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豆浆、藕粉、果汁等,随后再逐渐进食脱脂牛奶、面包、稀粥、豆腐羹、米糊及面食类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饮食宜清淡 胆囊切除后,胃肠的消化能力相应减弱,尤其是对高热量、高脂肪类食物,更难以消化吸收。术后1个月内应尽量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酒。

逐渐增加营养 术后30天,连接肝脏与小肠的胆总管逐渐伸展、扩大,有了替代胆囊贮存胆汁的功能,此时可适当增加些蛋白质类食物,如瘦肉、鱼、水产品、豆制品、菌菇类等。也可吃些含纤维素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少食多餐 术后3~6个月内应少食多餐,每天以4餐为好。少食多餐既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又可保障机体的营养供给。

此外,醋能增强胃的消化能力,还可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以利于胆汁发挥作用,促进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烹调时可以多用。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LC患者中根据不同LC手术入路抽取的28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采用胆囊前三角入路140例, 采用胆囊后三角入路140例。根据胆囊是否存在粘连可将以上280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粘连组患者146例, 男59例, 女87例, 平均 (42.9±7.2) 岁;无粘连组患者134例, 男54例, 女80例, 平均 (43.5±6.9)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粘连组146例患者中, 有75例患者采用胆囊前三角手术入路, 71例患者采用胆囊后三角手术入路;无粘连组134例患者中, 有65例患者采用胆囊前三角手术入路, 69例采用胆囊后三角手术入路。

1.2.1 LC胆囊前三角入路

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仰卧位, 建立气腹后, 将腹腔镜置入, 确认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后, 将操作器械置入并分离显露胆囊三角。后从胆囊前三角入路, 灼开浆膜。确认并分离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夹闭并切断胆囊管, 后剥离胆囊并切除。

1.2.2 LC胆囊后三角入路

麻醉及器械置入方式与前三角入路相同。分离胆囊周围粘连后, 从胆囊后三角靠近胆囊壶腹后壁处灼开浆膜, 分离胆囊后三角, 使胆囊后三角结构关系清晰。继续分离直至确认三管关系。先将胆囊管夹闭后切断, 并夹闭胆囊动脉后剥离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中不同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中转率 (术中中转开腹) 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两种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比

结果显示, 粘连组中采用胆囊后三角入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低于胆囊前三角入路患者 (P<0.05) 。无粘连组中, 不同手术入路患者间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 (P>0.05) 。粘连组患者两种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高于无粘连组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两种手术入路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结果显示, 粘连组中, 采用胆囊前三角入路在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高于后三角入路 (P<0.05) ;无粘连组中, 胆囊前三角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三角入路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粘连组中, 采用LC胆囊后三角入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胆囊前三角入路患者 (P<0.05) 。无粘连组中, 不同手术入路患者间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 (P>0.05) 。组间比较上, 粘连组患者两种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高于无粘连组 (P<0.01) 。该结果说明:患者是否存在胆囊粘连是影响LC手术难度的重要因素[2]。术中腹腔镜视角常因胆囊管的遮挡而使观察胆囊三角的视野较为狭小, 在胆囊炎症粘连时, 胆囊三角变形[3,4], 即使分离胆囊前三角, 仍难以有效辨认胆管结构, 使术中误伤胆囊动脉及肝外胆管几率增加。而后三角由胆囊颈后壁, 胆囊管与胆总管上段, 肝右叶脏面构成。在LC中后三角结构相较前三角更易辨认清结构, 且胆囊炎症粘连对后三角影响有限, 仍可辨认清[5,6], 在打开浆膜时, 由于后三角浆膜下没有胆囊动脉, 因此可避免术中损伤血管[7]。

在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 粘连组中, 采用胆囊前三角入路在中转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高于后三角入路 (P<0.05) ;无粘连组中, 胆囊前三角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三角入路 (P<0.05) 。证明采用胆囊后三角入路可使术中视野更清晰, 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减少中转开腹的发生[8]。而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出血, 胆漏及胆管损伤, 均为采用胆囊三角前入路方式, 证明胆囊后三角入路可降低术中对胆管系统的损伤,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与其他研究结论相符[9,10]。

综上所述, 在LC中采用胆囊后三角入路可有效降低手术难度, 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先贵, 孟镔, 张宇等.32例胆囊后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3) :215.

[2]宋锡民.胆囊后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胆道损伤的优势[J].当代医学, 2011, 17 (23) :106.

[3]胡鹏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5例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132-133.

[4]潘荣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6) :57-58.

[5]林明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后三角入路预防胆道损伤探讨[J].西南军医, 2010, 12 (4) :646-647.

[6]吕富欣, 邰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外科治疗与预防的新进展[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5 (3) :294-296.

[7]卢支仪, 张克, 刘从悦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临床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7 (10) :856-857.

[8]余天雾.106例胆囊切除术中胆囊三角解剖困难的处理体会[J].重庆医学, 2011, 40 (23) :3312.

[9]俞学军, 徐家法, 储修峰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前三角与胆囊后三角入路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26) :135-136.

上一篇:玉米茎腐病及防治方法下一篇:消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