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胆囊切除术

2024-09-01

大部胆囊切除术(共10篇)

大部胆囊切除术 篇1

我院从1996年以来施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32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 男2例, 女30例, 年龄36岁~71岁, 平均年龄47岁, 发病时间2个月~12年。常诊手术7例, 急诊手术3例, 因胆囊炎急性发作而急诊入院, 经保守治疗好转后手术22例。

1.2 手术情况

手术探查见胆囊坏疽8例, 胆囊穿孔1例, 胆囊明显化脓6例, 胆囊壁厚炎症较重且严重粘连17例, 胆囊管与胆总管关系不清11例, 结石位于胆囊颈部8例。

1.3 适应证

胆囊与肝床严重粘连, 胆囊水肿、化脓, 胆囊三角解剖不清以及胆囊坏疽甚至穿孔等情况下, 不能施行常规胆囊切除时选择该术式[1]。

1.4 手术方法

于胆囊底部打开胆囊, 吸尽胆汁, 去除结石。用电刀在距胆床0.5 cm处将胆囊前壁小心切下, 到胆囊颈处要特别小心, 顺胆囊颈或胆囊管黏膜一点一点向前分离, 至胆囊管与胆总管交界处, 仔细辨认胆总管与胆囊管之关系, 确认无误后离断胆囊管, 双重结扎残端。用电刀烧灼肝床上剩余的胆囊黏膜, 置引流管另口引出。部分患者胆囊三角处粘连严重, 解剖不清, 盲目勉强分离容易损伤胆总管, 此时应在能辨认清楚的地方将大部分胆囊切下, 胆囊管残端不结扎, 于残端置引流管另口引出, 并在小网膜孔再置引流管引出腹腔。

2 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治愈。随访6个月~11年, 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小胆囊并有结石复发, 但9年来临床症状很轻微, 故算作治愈。其余患者均无特殊不适。11例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未结扎胆囊管患者中, 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胆瘘, 于2 d~18 d胆汁自行停止流出。3例引流管中无胆汁流出, 说明胆囊管已完全粘连。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症是外科临床多发病, 胆囊切除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B超在基层医院普及应用以来, 胆囊切除术也在基层医院普及应用, 近年来甚至腹腔镜手术也迅速向基层医院普及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山区经济文化落后, 胆囊结石患者大多都是炎症急性发作时才急诊住院, 本组32例患者中有25例为急诊入院。以往对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时大多采取胆囊造瘘的方法, 需二次手术才能切除胆囊。还有不少患者病程很长, 炎症反复发作, 粘连相当严重, 局部解剖很不清楚, 手术非常困难, 很难实施正规的胆囊切除术。笔者从1996年始采取胆囊大部分切除的方法处理以上情况, 收到较好的效果。

3.1 关于手术适应证

在保证手术安全的情况下还是尽量采取正常的胆囊切除术。如果手术探查时发现胆囊严重水肿、化脓、坏疽、穿孔或严重粘连无法施行正常的胆囊切除时, 可试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若术者认为行胆囊大部分切除仍有危险时, 应放弃该手术而行胆囊造瘘。笔者在1996年以后未施行过胆囊造瘘术。

3.2 关于手术注意事项

胆囊管与胆总管解剖清楚时手术比较好做。难处理的是胆囊管与胆总管关系不清, 粘连严重或炎症水肿, 分离时容易造成副损伤。笔者的经验是, 如遇胆囊三角关系不清时应顺着打开的胆囊管慢慢解剖, 如果术者确实没有把握确定胆总管的位置就停止分离, 在胆囊管肯定确认处离断, 胆囊管残端不结扎, 管腔内置引流管, 附近再置引流管1根, 分别戳孔引出, 本组如此处理11例, 术后恢复顺利。有3例术后无胆汁流出, 说明胆囊管已闭锁。笔者认为, 在炎症较重、周围关系不清的胆囊管残端置引流管, 可以看作胆囊管造瘘, 既将产生结石的胆囊去掉, 又规避了手术风险, 同时给术后胆管造影、处理残余结石留下了通道。

3.3 关于术后并发症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胆瘘, 共8例, 其实也可以不看作是并发症, 因为胆囊管造瘘后胆汁流出是应该的, 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48 h后胆汁停止流出, 有2例于6 d~8 d停止流胆汁, 其余5例患者于术后14 d闭管, 15 d行胆管造影, 均未发现残余结石, 次日拔管。胆囊管残端不结扎的患者无论有无胆汁流出, 引流管都应留到2周以上。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2年多发现小胆囊出现并有结石再生, 由于其只有偶尔轻微不适, 且已80多岁, 故未再手术。

回顾本组32例胆囊大部切除的患者, 笔者体会到, 对于一些炎症粘连较重甚至胆囊坏死或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的患者, 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方法比较安全, 效果确实, 对于基层医院尤为实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 194

胃大部切除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1-01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共实施胃大部切除术29例,其中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0例,胃癌8例,手术前后的护理和高超的手术技术同样是手术的关键,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术前的护理

1.1手术前的心理护理从心理上解除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使病人安静休息,养精蓄锐,勇敢地迎接手术治疗,必要时可应用镇静药物。

1.2认真解释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对待手术,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术前准备的过程及手术步骤,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在实施前必须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在患者及家属决定手术时,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本病的性质、发展与转归,介绍手术的目的,并讲明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又处于机体抵抗力低和功能紊乱的状况下,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病人,有可能在麻醉和术中、术后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后,他们才能在万一出现不测情况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务人员抢救和治疗。

1.3术前一日改为流食,晚间用肥皂水灌肠,术前禁食水,清洁洗胃、留置胃管,及时给予备皮,肌注术前针,安定家属情绪后,送病人去手术室。

1.4术前一日搞好个人卫生,如沐浴,更衣,剪指甲,防止术后瘙痒引起创口感染。

2术后的护理

2.1卧位的选择,对病人术后减少并发症,机体早日康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减少切口张力和疼痛,有利于切口引流,使病人舒适。

2.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病人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程度,按医嘱给予吸氧。

2.3胃肠减压的護理

2.3.1保持胃肠减压通畅,以减少吻合口的张力。如出现吻合口水肿梗阻,导致吻合口的张力增加,胃管引流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置。

2.3.2胃肠减压期间禁止进食和饮水。保持引流通畅,护理者尤应注意引流物的量与性质,并注意病人的口腔清洁,防止腮腺炎的发生。

2.4拔管后的饮食指导:术后24~48小时,肠蠕动恢复,可拔出胃管,拔管后当日给予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1~2小时一次。第二日进半流食,每次50~80毫升。第三次全流食,每次100~150毫升,应选择避免胀气的食物,以蛋汤、菜汤、藕粉为好,术后恢复正常,第四日,可进稀饭,10-14天后可进干饭,主食与配菜应选择软烂易于消化,忌进生硬,油炸、浓茶、酒等刺激性食品。

2.5恶心、呕吐、呃逆的术后护理病人,如由于麻醉药物、水电解质失衡的刺激等原因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必须及时给予处置,可采用针灸、药物等止吐措施,以防发生消化道梗阻。呃逆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多为暂时性,但有的顽固性,病人常因呃逆严重影响休息,并因震动而引起切口痛,可采用安眠镇静药物,抽出胃内潴留液,短暂二氧化碳吸入等措施常可制止。

2.6由于手术创面大,要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防止术后出血,遇有休克代偿期表现,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防止血压低影响创口血液供应和内出血而造成的腹腔感染。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

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腹腔镜在临床上的运用更加普遍, 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具备多方面的优势, 如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 开始不断代替了开腹胆囊切除术, 成为了胆囊切除的最佳方式[1]。目前, LC在医疗中不断普遍, LC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但随之造成的并发症也显著增多, 为防止病发症状的出现, 现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患者35例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计35例, 均为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患者, 男22例, 女性13例, 年龄29~79岁, 平均 (57.8±3.7) 岁。其中萎缩性胆囊炎6例,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6例, 急性胆囊炎3例。术前检查无胆道梗阻或胆管炎表现。病程2个月~13年。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根据标准的四孔法布置腹壁戳孔。在人工气腹结束之后, 使用镜对腹腔内状况检查。实施解剖胆囊三角, 若此位置的粘连紧密, 依旧进行解剖则会引起肝外胆道或门静脉损伤, 这时要变成从胆囊底江胆囊壁切开, 吸净胆囊内胆汁, 在切口扩大后将结石拿出。沿胆囊床边缘将胆囊前壁切除, 下方切缘要与胆囊管起始处相互接近。对电灼止血严格观察, 烧灼残留胆囊壁的黏膜组织。对胆囊管开口处是否存在胆汁流出现象严格判断, 若持续10min未出现胆汁流出, 则在胆囊窝处放置腹腔引流管后终止手术。若明确判断存在胆汁通过胆囊管开口流出现象, 则利用此开口插入一条硬膜外麻醉导管行术中胆道造影, 保证胆总管下端顺利之后, 利用胆囊前壁切除处插入带侧孔的引流管, 最好深入进胆囊管, 一端从右上腹壁戳孔引出, 外接负压引流盒。并且在Winslow孔处分布另外一条腹腔引流管, 停止人工气腹中断手术。

2 结果

35例患者全部成功接受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 未出现死亡、出血等问题, 也没有发生肝外胆道损伤, 手术持续时间在20~60min, 平均时间在35min, 无中转开腹, 肝下间隙引流管需在术后24~72h判断未发生明显的流体才能拔出, 患者术后1d则能进食活动, 对患者进行回访调查, 持续时间在6~12个月, 结果显示未出现肠粘连及梗阻, 整体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适应症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不断普遍, 目前多数运用的病症包括亚急性、萎缩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等。使用此种手术方式时, 为了降低副损伤状况, 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最好选择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需要注意的是, 遇到Mirizzi综合征后将会给医师的手术操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这时需要从胆囊底部入手, 将大部胆囊切除后清理压迫梗阻[2]。这种方式能够防止分离过程中出现盲目地解剖, 保证了手术操作的科学性, 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依旧主张实施开腹手术。

3.2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需要注意的内容

(1) 暴露胆囊及胆囊三角。因患者身体局部存在显著的炎症, 如水肿充血、粘连严重、瘢痕纤维化等, 手术环节分离的渗血量大, 这就造成手术视野不清, 常造成血管、胆管、肠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3]。因而, 在分离过程中要在胆囊底部开始, 结合电凝钩紧贴胆囊持续操作, 尽可能控制出血量。且所钩组织要薄, 以能透过组织见到钩体为合格, 这是为了防止组织电凝达不到要求, 造成出血或热传导损伤肠管。 (2) 处理胆囊管及胆囊血管。胆囊血管分离需在Cacot三角内紧贴胆囊颈处分离, 分离时要避免骨骼化, 分离后放置钛夹, 且在远端利用胆囊壶腹电凝切除。胆囊管分离需借助壶腹处分离出0.5cm后装置钛夹, 接着逆行游离胆囊到Calot三角, 沿已分离出的胆囊管充分暴露出三管之后, 按照胆囊管长度布置钛夹后横断[4]。这一环节需把握的重点为分离胆囊管过程中, 尤其是Calot三角内需选择弯头分离钳, 最好不要使用电钩, 这样可防止胆管缺血坏死、胆漏。 (3) 处理胆囊床。由于LC胆囊大部切除术患者大多伴随着胆囊炎、炎症水肿、组织松脆、胆囊萎缩粘连等, 若强制性将胆囊切除后, 则会对肝床造成不同的损伤而引起出血, 对这些患者需实施胆囊大部切除, 对存留在肝床的胆囊粘膜, 则结合低功率电凝进行处理即可。

3.3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评价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是对完整切除胆囊有困难或者风险太大而采用的一种简便术式, 该术式虽未能彻底切除胆囊、残留较长胆囊管甚至部分壶腹, 但仍达到了清楚结石、消除症状并且疗效与胆囊全切除相同, 同时更避免了传统的胆囊造瘘术后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尤其对年老体弱患者有益。

参考文献

[1]陈万发, 罗强, 余忠.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附272例报告[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3 (7) :489-490.

[2]张吉祥, 陈训如, 罗丁, 等.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000例的中转原因及主要并发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 12 (1) :17-20.

[3]张灿刚, 李井野.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12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5) :428.

大部胆囊切除术 篇4

【关键词】 护理;胃大部分;手术;切除

在对胃溃疡的等消化科疾病进行治疗时,通常需要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方法;临床发现,在采用以上术式治疗之后,如不加以适当护理,则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1]。因此,要重视术后护理,从而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实行切除胃大部分手术后的护理体会,旨在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状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共研究了42例手术患者,25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在24岁至69岁之间,42例的平均年龄为47.1岁;基础疾病情况为,1例为复合性溃疡,20例为胃溃疡,21例患有胃肿瘤;病程在60天至5年之间,平均为2.7年。14例急诊手术患者,其余28例为择期手术患者。

1.2 方法

1.2.1 手术完成之后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 监测患者体位状态以及生命体征,刚完成手术时,使患者保持平卧位,随后根据病情进展保持半卧位;对患者呼吸的状态、心率状态以及血压高低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当需要变换体位时,应确保引流管始终处于通畅状态,避免出现扭曲以及挤压现象,更不能用力拉扯引流管,以预防其脱落。对于引流液,要密切观察其色泽以及性质等;如发现胃出血现象,要及时通知临床医生。

1.2.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在实行切除术之后,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并发症,即十二指肠的残端出现破裂现象、肠梗阻、倾倒征以及胃出血以及溃疡等。残端破裂者一般会并发腹膜炎,临床表现为腹肌紧张以及腹部剧烈疼痛等;因此在护理时要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当出现肠梗阻时,患者会出现呕吐症状以及上腹胀痛症状等,且胆汁一般不会出现在呕吐物当中[2]。护理方法为,对肠胃进行减压,并停止进食,维持静脉输液;如经过处理之后,症状仍得不到改善,则要通知医生实行手术,以防止病情恶化。如患者在术后腹部出现了持续烧痛症状,呕吐物当中含胆汁,则提示反流性碱性胃炎的出现;要及时加以处理,以免引发贫血。倾倒征的出现与术后饮食情况存在一定的联系,症状包括肠鸣腹泻、头晕心悸以及大量出汗等,当出现以上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避免症状不断恶化。

1.2.3 术后健康教育指导与心理护理 护士要将活动或者是翻身时应注意的问题告知患者以及患者的陪护人员,例如要在固定好引流管的前提下进行活动,避免翻身的过程中,导管被用力牵拉;对于呼吸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要指导其学会正确呼吸[3]。另外,因手术患者大多病情比较严重,焦虑情绪与恐惧心理等极易在术后产生。因此,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其进行关心以及体贴;对于患者术后存在的疑虑,要细致以及耐心解答,以便让其对于护理与治疗表现得更为配合。

1.2.4 术后饮食护理方法 判断肠蠕动是否已经开始恢复的标志为禁食后是否出现排气现象;如开始排气,便可以将胃管拔出;随后给予少量流质食品,并让患者饮水;如无异常表现,两天之后,可让患者食用流质食品,在此阶段没有出现异常症状,则四天之后,可以进食肉汤以及米汤等半流质食品,注意避免食用甜品或者是牛奶,以免引起胃肠胀气[4]

2 结 果

手术治疗以及对应护理后,42例患者中,39例的手术切口实现Ⅰ期愈合,1例手术切口黏膜出现水肿现象,经过五天的药物治疗后切口痊愈,2例手术切口被感染,在为其换药以及进行重新处理后,创口痊愈;42例的住院时间在7天至23天之间,平均为14.6天;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是98.7%。

3 讨 论

為患者实行胃大部分切除术之后,无法有效控制并发症是导致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控制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强化术后护理。在本研究中,为42例手术患者提供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与心理护理等,经过全面护理,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良好,有效减少了并发症以及死亡率,改善了切口愈合状况以及预后状况。因此,可以认为,适当的基础护理措施以及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发现以及预防术后潜在并发症,使患者在治疗时的心态变得安详以及平衡,营养状况也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为疾病顺利康复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术后细致与周到以及严密护理,对于手术患者病死率的降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要重视术后护理方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其健,陈建梅,唐红英,匡雪春.胃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综合性饮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3(24):874-875.

[2] 罗彩树,韩佳,覃利琼,兰月文,韦雪菱.238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09,12(26):219-220.

[3] 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刘卫平.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27(18):596-597.

大部胆囊切除术 篇5

关键词:头孢菌素,双硫仑样反应,治疗

1998年2月至2008年4月我院因慢性胆囊炎施行胆囊切除术145例,其中42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5~79岁,平均61岁。结石性慢性胆囊炎30例,并存胆总管结石3例。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12例。本组病例中,胆囊萎缩8例,胆囊坏疽6例。5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B级。病史最长为23年,最短为5年。入院前均有机型发作或反复发作病史。术后病检均证实。

1.2 手术方法

取右上腹腹直肌切口,长度以能满意显露肝门及胆囊区,全组先探查胆管及周围器官,发现胆囊三角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严重充血水肿或粘连致解剖困难时行胆囊大部切除术。游离胆囊底及周围,切开胆囊底,吸出胆囊内容并取净结石,剪开胆囊壁,直达胆囊颈部,经胆囊腔探明胆囊管与肝门区、胆囊三角区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关系,从而确认胆囊管及肝总管、胆总管的关系,切除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之前壁及后壁大部分,缝扎切缘出血点,用碘酊、纯石碳酸或电灼破坏遗留的胆囊粘膜,缝扎封闭或敝开胆囊管口,敝开之胆囊管口将细引流管置于周围或其内0.5cm,戳口引出,结束手术。手术情况见表1。

1.3 结果

全组病例均良好恢复。无胆管损伤及大出血发生。腹腔引流管41例于5d后拔除。1例于术后10d拔除,无并发症。胆囊管口周放引流管7例,于3d后拔除,置于胆囊管口内5例,4例手术后5d拔除,1例于术后7d拔除。3例同时行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随访3~30个月无特殊。

2 讨论

开腹胆囊切除术(OC)是腹部外壳较多施行的手术之一,由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而术中误伤胆管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因反复炎症而致胆囊水肿、组织松脆或胆囊坏疽或胆囊萎缩粘连而嵌于肝组织内,分离胆囊床时易撕破肝床,或易过深分离而大量出血,此种情况可做大部切除,保留部分胆囊壁于肝脏[1]。2.1术前处理技巧本组病例,近期内多有急性发作,故均予输液、解痉、抗感染治疗,以消除局部炎症,使部分嵌顿结石松动。本科多采用青霉素480万U,庆大霉素16万U静脉滴注12h一次,山莨菪碱20~30mg静脉滴注1次/d,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以上治疗是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的有效措施。

2.2 术中处理

本组病例,胆囊与网膜肠管粘连复杂,术中渗血多而术野模糊不清,极易损伤血管和胆管。不同的粘连不同的处理:胆囊周围的急性粘连,则应先从右肝外缘起,由外向内,紧靠胆囊壁,仔细分离粘连,边分边电凝,尽量减少渗血。显露胆囊底后,应紧贴胆囊壁向胆囊管方向分离。紧密粘连的后壁多位于接近颈部处,切忌牵引此部,过深钳夹,因相当此部位深面,即为右肝动脉及门静脉,贸然行之将造成术中大出血[2]。切开胆囊底部,吸出胆囊内容并取净结石,剪开胆囊壁,在阴道下紧贴胆囊壁将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之前壁及后壁大部分切除,缝扎切缘出血点,留下粘连致密的一块后壁,可用碘酊、纯石碳酸或电灼破坏留下之后壁粘膜,胆囊管按常规手术方法分离出来,予以双重结扎。胆囊床我们认为可不必缝合。以网膜填塞在胆囊床部位亦不会发生肠粘连,若需再次手术时,显露胆管也不会造成困难。当胆囊颈部粘连严重或已无正常的胆囊结构,特别是较大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时,在结石的压迫下与周围粘连,是胆囊管缩短甚至消失,或胆总管围绕胆囊颈部结石形成粘着,很难辨清胆总管、肝总管和胆囊管的关系,胆囊壁变硬、变脆不易牵拉,不勉强分离胆囊管,在切除大部胆囊后,于胆囊腔内寻找胆囊管开口,可取静脉注射针头前之细管置于胆囊管开口旁,若胆囊管口较粗,可将引流管至于其内0.5cm,将胆囊管周围组织覆盖固定其上,引出体外。因胆管颈部组织炎症水肿、粘连,胆囊管常能自行闭拢。本组12例应用此法均愈后良好,无胆漏,置于胆囊管口内引流管较置于管口周者放置时间要长1~2d,本组5例平均术后第1天引流胆汁样液体约70mL,后渐少,最迟1例于术后7d拔管。

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者,该类患者营养、体质较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况肝硬化时入肝血流经过正常途径回心的阻力增加,肝血流一部分经肝包膜上的血管网回流,在胆囊床处成为肝血流离肝进入侧枝血管网的枢纽,胆囊床与肝脏粘连致密,肝门区常遍布曲张血管,此外肝硬化门脉高压还可引起解剖结构的变化,如肝硬化使胆管位置升高肝脏旋转或左叶明显萎缩,右叶相对肥大等,手术时若不能分清解剖关系也易误伤胆总管[3],再加之胆囊颈部粘连水肿,这就增加了手术的困难和风险,这时我们认为也宜行胆囊大部切除术。本组5例该类患者,手术时间平均70min,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本院有1例男性患者,65岁,有慢性胆囊炎病史15年,近来反复发作,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child分级B级,在全麻插管情况下勉强切除胆囊,历时4h,由于手术的打击及麻醉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术后出现肝衰竭,虽经保肝、营养支持治疗,终无法挽回患者的生命,此教训是深刻的。

由于肝外胆管变异较多,对未辨明的组织绝不可贸然结扎或切断,以避免损伤副肝管。副肝管虽然常见但出现并无一定的规律性,除非胆道造影,术前一般无法得悉,小的副肝管损伤经一段时间引流后漏胆量逐渐减少至停止,不会遗留严重后果。本组1例患者,术后漏胆,术后前3d每日经腹腔引流管引流胆汁约150mL,后渐少,10d停止,拔管无不适。我们推测可能伤及副肝管。所以我们建议术毕要注意检查有无胆漏,并于网膜孔处放置引流管,以便观察术后引流情况。

胆囊大部切除术具有手术方法简便、时间短、安全、效果确切、出血少的优点,若处理得当,可以获得与胆囊切除术相似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94.

[2]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94.

大部胆囊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因胆囊炎就诊的68例患者, 男36例, 女32例, 年龄24~82岁, 平均 (52.4±3.7) 岁。68例患者的胆囊炎发病原因为:胆囊三角冰冻样改变3例, 化脓性胆囊炎19例, 急性胆囊炎24例,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3例, 萎缩性胆囊炎6例, Mirizzi综合症3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无严重疾病及手术禁忌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全身麻醉, 建立气腹, 将胆囊三角显露, 并对胆囊管进行解剖。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时将胆囊前壁用电凝切开, 吸除全部胆汁, 然后将胆囊沿胆囊纵轴剖开取出结石放入标本袋。对胆囊由胆囊壁逐渐向胆囊颈进行切开, 其中胆囊三角不必进行解剖, 胆囊颈部位的黏膜经电凝灼烧后进行缝合。对于胆囊颈及胆囊管部位有结石嵌顿者, 可以在胆囊大部切除后, 对其进行切开取出结石, 术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止血冲洗, 常规放置引流管, 并积极预防术后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通过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两组患者的经过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 发现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治疗组患者在术后无肠粘连现象的发生, 对照组发生3例, 比率为8.8%,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21世纪临床上广泛开展的一门微创技术,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比较, 腹腔镜手术临床治疗优势更加明显, 已经成为临床外科的总体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发展, 腹腔镜手术能完成大部分的普外科手术, 如结肠切除术、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等。目前, 腹腔镜手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治疗金标准, 在胆囊大部切除术中已经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

注: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1 掌握腹腔镜手术指征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原理为切除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的前壁, 保留贴近肝脏的部分胆囊后壁, 毁损周围剩余胆囊黏膜, 并对胆囊管进行结扎。由于在腹腔镜下进行大部分胆囊切除指征比较特殊, 因此应加强对指征的把握程度, 防止患者发生远期并发后遗症。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常用于以下情况: (1)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并发结石填充, 在胆囊三角区形成密集的瘢痕组织, 发生粘连使胆囊、胆总管、肝总管不能有效分离; (2) 患者伴有肝硬化时发生门脉高压症, 血管迂曲变形, 在进行切除手术分离胆囊三角时, 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情况; (3) 急性胆囊炎并发结石, 胆囊周围组织由于充血、水肿和粘连, 若在切除手术时强行对肝面及胆囊三角进行解剖, 极易出现渗血及出血等症状, 也有可能对胆总管造成损伤。针对上述情况, 采取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 不但可以对胆囊进行保护, 防止其损伤及出血, 而且也利于复杂胆囊疾病手术的顺利完成[3]。

3.2 预防疾病并发症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术中出血、胆总管损伤、胆囊结石残留、胆漏、胆囊窝感染等。针对某些复杂的胆囊切除术, 手术者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且腹腔镜技术手法熟练, 防止术中及术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手术时要对组织、粘连部位进行仔细分离, 但分离度不宜太大, 在出血时可以使用超声刀进行有效止血, 在结扎胆囊管残端前, 对右肝管、胆总管及肝总管进行准确定位, 并将取出的结石放入标本袋, 手术结束后通常需要放置引流管[4]。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 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手术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可作为复杂胆囊疾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门切除术在急诊胆囊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因胆囊炎就诊的68例患者, 并进行随机分组, 每组34例, 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治疗, 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等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大部门切除术在急诊胆囊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是一种价值较高的治疗复杂胆囊疾病的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大部门切除术,急诊胆囊手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光远, 黄桂林, 郭清江, 等.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胆囊手术的应用[J].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8, 18:86-87.

[2]江友, 王继文, 包福德, 等.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0) :50-52.

[3]付华颖.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胆囊手术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3) :157-158.

大部胆囊切除术 篇7

1.1 临床资料

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 男性18例, 女性22例, 年龄60~84岁, 平均年龄68.6岁。发病后24h内入院24例, 48h以上入院10例, 72h以上入院6例。90%既往有慢性胆囊反复发作史, 病史2h~30年。初次发病诊断急性胆囊炎10例 (占25%) 。并存有高血压23例、糖尿病15例、心肌供血不良16例、腹部有手术史6例。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35例, 胆颈部结石嵌顿, 化脓性胆囊炎5例。术中发现:胆囊与周围广泛粘连成团块状14例, 胆囊肿大积液7例, 萎缩的胆囊包裹着结石14例, 胆囊坏疽穿孔3例, 胆囊壁浆膜片状坏死2例。

1.2 手术方式

进入腹腔后首先辨认确定萎缩的胆囊壁与周围粘连的关系, 分离胆囊及肝门粘连, 以纱布做分隔保护胃、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充分显露胆囊及十二指肠韧带, 探查明确诊断后, 考虑常规切除困难时, 采用本方法。试行分开显露胆囊底部, 用电刀切开胆囊底, 吸出胆囊内脓性胆汁或积脓, 取净结石, 手指伸入胆囊内引导切开胆囊体前壁直至胆囊颈, 同时分离胆囊周围的粘连组织, 显露胆总管, 结扎胆囊管, 而后切除胆囊体前壁大部, 对深在不易显露的胆囊后壁黏膜搔刮, 遇可疑病变, 取组织做冰冻切片检查, 用1%石碳酸、75%乙醇、盐水依次处理, 检查有无胆漏及出血, 如有出血, 可电灼止血。烧灼后的胆囊腔隙及残存的胆囊后壁浆膜组织无需缝合, 冲洗后放胶管引流。

2 结果

全部完整切除胆囊, 全部置腹腔引流管, 40例术后治愈出院, 治愈率100%。住院时间6~54d, 平均14.6d。术后并发症7例, 其中切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5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7例发生并发症患者中6例合并其他疾病。全组术后无胆瘘或隔下感染。发病72h以内行手术者30例, 72h以上行手术者10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者分别为8例 (26.7%) 和5例 (50%) , 后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高于前者。全组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5年, 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彩超40例, CT扫描12例, 未发现“小胆囊”和胆总管结石。

3 讨论

3.1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特点

患者处于应急状态, 对手术的耐受性较低[1]。胆囊在急性期, 炎症致局部水肿、粘连, 解剖不清, 甚至胆囊坏疽穿孔[2],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对炎性反应的应激反应差。在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时病情进展快炎性反应消退慢, 同时伴有全身动脉硬化及局部炎性反应, 胆囊动脉管径变窄甚至闭塞。一旦疾病急性发作, 则病情进展迅速恶化, 胆囊化脓、穿孔或脓性胆管炎, 出现中毒性休克。老年急性胆囊炎不行手术, 胆囊穿孔的危险性高达40%~70%, 且病死率高[3]。患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尤其老年患者, 多系统并发症不容忽视[4]。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系统疾病,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手术的风险。本组有34例合并有其他疾病。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神经冲动传导功能减退, 对痛觉感应和应激反应迟钝, 且由于腹部肌肉松弛或肥胖, 患病后临床表现不典型, 症状隐匿, 而病理改变严重, 故易致漏诊、误诊。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于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是否应采用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看法仍未统一, Norrby[5]与AddisonL[6]认为,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一旦确诊, 应早期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多是在慢性炎症基础上发病, 临床表现往往与疾病的病理变化不一致, 甚至一些患者胆囊穿孔时仅有轻微的腹痛和上腹部压痛。所以, 一些患者就诊较晚, 本组有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超过72h, 导致失去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一般认为, 发病72h以上、胆囊三角充血水肿、粘连严重, 手术操作困难, 倾向于急性炎症期过后手术, 但72h不应该是绝对界限。Madan等[7]主张在发病48h内手术。本组有20例发病72h以后手术治疗, 均治愈, 但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72h内手术者。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 术前常并存多种疾病增加了手术风险, 所以术前应全面检查, 以了解各脏器的功能状态, 对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心律失常、慢性肺病、电解质紊乱等合并症要积极纠正, 改善患者手术耐受能力,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与方式。研究表明, 年龄并不是胆管手术的禁忌证, 只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加强术中、术后监护, 加强抗炎, 提高手术技巧, 对于胆囊切除术, 一般老年人是可以耐受的。

3.3 围手术期的处理

术前详细掌握病史, 全面体格检查, 正确评价脏器功能。评估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及手术难度, 纠正内环境紊乱, 禁食, 全身支持疗法, 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协助治疗。术后除常规心电监护、吸氧外, 需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肺、肾等器官的并发症, 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3.4 术中术后及并发症防治

因感染反复发作, 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 炎性粘连水肿, 造成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行胆囊大部切除, 可以取石, 去除炎性坏死的病灶。胆囊大部切除因失去残留的胆囊黏膜与胆管系统的连续, 因而可避免结石复发, 不仅避免了因强行胆囊切除可能造成的胆管损伤或出血, 又可免去因只完成单纯胆囊造瘘, 术后不得不面临困难的Ⅱ期手术。对切除困难的胆囊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胆囊大部切除不过分强调解剖胆囊三角, 对粘连严重者, 可避免手术副损伤。有操作简单、省时、缩短手术时间、安全、效果确切、出血少的优点, 有利于高龄患者的恢复;残存的胆囊后壁黏膜经搔刮, 石碳酸, 乙醇, 盐水处理后, 已无分泌功能。彻底治疗后, 残存的部分胆囊浆膜无需缝合。本组证实, 此术式术后无胆瘘, 无膈下感染, 无残余脓肿形成。术中注意保护伤口, 由于此类患者炎症重、粘连多, 胆囊大部切除存在腹腔污染及局部渗血、渗液或漏胆, 故应术中常规腹腔冲洗及放置引流管。这不仅可引出炎性渗液, 更重要的是术后易观察到有无出血和胆漏, 以便及早发现及处理。本组患者均无胆漏、出血发生。术后部分感染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有关。

老年急性胆囊炎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同时重视治疗合并症,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而不宜过分提倡先保守治疗后转为择期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胆囊大部切除术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老年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35例、非结石性胆囊炎5例) 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40例均无死亡, 无胆管副损伤。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5例;术后恢复均顺利。经随访效果满意。结论老年急性胆囊炎无手术禁忌时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操作, 术后观察、充分引流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胆囊大部切除术,老年人

参考文献

[1]沈万川, 张丽霞, 陈哲,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6) :529-531.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7-579.

[3]陈占斌, 邓伟均.68例急性老年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4) :626-627.

[4]张会健, 陶凯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风险防范的探讨:附308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4) :11-13.

[5]Norrby S.Early or delayed cholecystectomy in acute cholecystitis:a clinical trial[J].Br J Surg, 1983, 70 (3) :163-165.

[6]Addison NV.Urgent and early choletectormy for acute gallbladder disease[J].Br J Surg, 1988, 75 (2) :141.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创伤小,恢复快,技术不断完善成熟,越来越受广大患者欢迎,急性胆囊炎已不再受到限制,如何降低中转腹率,同时杜绝医源性胆管损伤,减少并发症。现就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可能的因素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0例,男57例,女243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2岁,病例分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92例,胆囊息肉25例,慢性胆囊炎21例,急性胆囊炎62例,其中,胆囊颈结石嵌顿15例,坏疽性5例,化脓性10例,萎缩性胆囊炎8例。

1.2 方法

麻醉方式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常规"四孔法"行胆囊切除术,腹内CO2分压12-14mmhg, ,先全面探查,了解手术难度,再决定手术方式,292例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术,8例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因胆囊三角粘连严重,1例因Wirizzi综合征,5例急性胆囊炎,其中4例胆囊颈结石嵌顿因胆囊三角水肿,1例因出血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方法是先暴露胆囊,胆囊在急性炎症期,被网膜及周围组织包裹但无致密粘连,可用电凝棒紧贴胆囊壁钝性分离粘连,完整显露胆囊,如是慢性炎症形成的粘连,可沿胆囊浆膜用电钩锐性分离粘连至胆囊颈部,尽量显露Calot三角,对胆囊三角粘连,水肿严重者,估计难以处理好胆囊三角,不必强行分离,决定行胆囊大部分切除,先将胆囊体部切开小口减压,吸尽胆汁后将胆囊切口向底部延长扩大,取尽结石放置在安全套内,电刀切除胆囊底,体,壶腹部,游离胆囊前壁,在敞开的胆囊壶腹部寻找胆囊管,稍加分离,钛夹夹闭或缝扎残留部分胆囊,残余胆囊黏膜电凝烧灼破坏其分泌功能。温氏孔均放置胶管引流,术后发生胆漏2例,1例7天拔管,1例1个月拔管,伤口感染1例,轻度黄疸1例,均经适当处理痊愈出院,无发生胆管损伤。

2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广泛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手术成功率不断上升,手术适应症逐渐扩大,急性胆囊炎已不再是相对禁忌证,现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1],但是胆囊病变特殊情况下,如胆囊周围严重粘连,囊壁水肿增厚,胆囊萎缩纤维化,胆囊三角解剖变异等,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带来较大风险,正确处理好胆囊三角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关键步骤,是预防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关键部位,本组病例均因胆囊三角难以处理而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4例因严重炎症水肿,1例因解剖变异,1例因出血,在手术中均不能正确处理好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解剖关系,不能充分显露辨认"三管一壶腹",遵循"宁伤胆,勿伤管"的总原则,而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有效的提高腹腔镜成功率,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2]。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因远离胆囊三角,免去了过多的解剖操作引起大出血或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去除结石和胆囊前壁,既达到了一次性解除病灶的目的,同时又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残留的胆囊黏膜遭到破坏,且胆囊失去了完整性,既可消除症状又避免结石复发,达到完整切除胆囊的目的[3],术中避免了强行切除胆囊、解剖胆囊三角而易造成的胆管损伤及出血。此手术将困难的胆囊切除术变得简单、省时和较为安全,使以往认为难以在腹腔镜下完成的胆囊切除术变成现实,拓宽了LC的适应证,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该方法可以降低LC中转开腹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必须强调在处理复杂困难胆囊切除术时,应根据手术者的经验及腹腔镜操作熟练程度而决定手术方式,不应一味追求腹腔镜成功率,而应从患者安全角度果断地中转开腹手术,杜绝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注意事项: (1) 分离胆囊与其周围粘连时应紧贴胆囊壁进行,必要时应从胆囊浆膜下分离以防止意外损伤。尤其是保护好十二指肠,避免发生严重的肠漏; (2) 一般不解剖胆囊动脉,但渗血较多必须电凝止血彻底,必要时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3) 取石时动作要轻柔,应直视下操作,避免遗漏结石及将结石挤入胆管; (4) 胆囊管开口的关闭必须可靠稳妥,防止术后胆漏; (5) 温氏孔应常规放置胶管引流,有利于术后观察并防止积液、感染和化脓的产生 (9)

参考文献

[1]郑民华, 微创外科的进展和发展趋势[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1) ;16-17.

[2]裘法祖, 邹声泉.实用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2.

大部胆囊切除术 篇9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加速康复外科护理;体会

通过优化的围术期各项护理措施来达到使术后的并发症降低、应激反应减轻,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是加速的康复外科护理(FTS)的主要目的[ 1 ]。现阶段,因其具有较好的疗效已在临床护理中开始应用[2]。选择60例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在实行FTS的护理后,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预后情况明显改善,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为(45.1±1.1)岁。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17例男性,13例女性,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对照组患者为常规化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为FTS护理,具体的措施如下。在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手术方案、可能存在的并发症,指导用药、纠正饮食卫生;术前6小时禁食,术前2小时禁水;平均年龄为(43.1±2.1)岁,体重为(63.1±1.1)kg;观察组患者,15例男性,1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6.4±3.1)岁,体重为(62.9±4.6)kg。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术后1天,进行床上的活动;给予外周静脉镇痛泵;术后6~8小时,听诊腹部的肠呜音;

1.3 疗效判断

根据患者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康复指标、营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患者在术后初次排气的时间、平均进食的时间及平均的住院时间,结果见表1。

2.2 营养状况

患者在术后7天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结果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中发生3例并发症,2例为胃排空延迟,1例为残端破裂;而观察组的患者未发生并发症。经过积极的治疗,所有的患者均已康复并出院。

3 讨论

在手术前,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介绍将要进行的手术方法及预后的疗效,可能存在的并发症是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一些措施[3]。与常规的术后护理相比较,更加人性化[4]。胃的大部切除术,因手术切除的范围较大,患者易存在消极的情绪,担忧术后的恢复情况,通过加速康复外科护理,使患者易于积极的配合治疗[5]。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手术前会进行护理干预。术前,指导患者的咳痰及术后生活的训练;以全流质、半流质为主;提高营养支持。在术中,维持患者的正常体温;合理地控制输液量。在术后,清醒时,多次少量饮水;术后第2天,食用半流质的食物;5天内恢复正常饮食。

术后的康复指导是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最为重要的一环。根据患者术后的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活动及达到的康复目标:腹部的按摩:行顺时针式的按摩,加强肠道动力的恢复,注意切口;功能锻炼:进行循序渐进的体力恢复锻炼。

综上所述,对于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能明显地提高疗效,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及术后的并发症降低。

参考文献

[1]谢建梅.研究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2013,(1):38-38.

[2]徐向玲.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3):358-359.

[3]胡菊华,胡爱龙.加速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体会[J].医药前沿,2012,(24):309.

[4]徐玉芬.浅析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用体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1):197-198.

42例胃大部切除术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3~60岁,平均(48.2±1.5)岁,住院时间8~20d,平均(12.5±1.5)d。胃癌16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12例。术后恢复良好,无水、电解质失衡、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

1.2 手术方法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25例,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12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感。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医护人员应主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尊重理解他们,加强护患沟通,可增强护理效果,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在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中,认真宣传教育解释工作,了解其思路情况,消除其恐惧心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等。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使患者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2.1.2 为了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能够很好地耐受手术,应指导患者

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术后伤口愈合,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协助患者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并且充分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1]。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生命体征

准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待患者回病房后给予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6h后半卧位,有利于减轻疼痛,保持呼吸通畅,促进血液循环。24h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30h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尿量一次,并做好记录,12h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每1h监测一次。保持室内温度20~22℃,湿度50%~60%,通风良好。

2.2.2 营养的支持

患者均经静脉补液、维生素和氨基酸,并予以TPN肠外营养支持(华瑞制药公司生产)。TPN滴注前先加温至37~38℃,注意调节滴速为50~100ml/h,可逐渐递增至100~200ml/h。观察患者排便的次数、质、量,如出现腹泻,应遵医嘱做便培养,以明确是否有致病菌,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与护理[2]。

2.2.3 口腔及皮肤护理

术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应定时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3次。鼓励患者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观察口腔黏膜变化,如发现有口腔溃疡或怀疑真菌感染,及时给予0.5%甲硝唑或4%碳酸氢钠漱口[3]。保持床单平整无皱褶,术后每2h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的发生。

2.2.4 饮食护理

术后第三天,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翻身或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待肠蠕动恢复后,先进少量流食,如米汤、鱼汤等,无不良反应后,逐渐加大进食量,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渐改进高营养、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易吸收的半流食,如小米粥、肉末粥、面条等。开始应注意饮食成分和数量、进食速度、间歇时间、饮食温度等。忌食生、冷、硬、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玉米等。注意饮食卫生。2.2.5预防感染的护理(1)做好排痰护理,经常鼓励患者咳嗽,做深呼吸,并协助其翻身、叩背。使肺泡扩张,增强肺部通气量,防止肺部感染及并发症。咳嗽时双手按压住切口或戴腹带,避免突然增加腹压切口裂开,护士做好示范。(2)保证输液管、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和留置尿管通畅在位,避各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防止逆流,避免感染。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流量,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按医嘱给药和采取相应措施。(3)防止切口感染,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在切口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注意观察敷料渗出情况,及时更换,防止感染。

3 结果

42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通过医护的精心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均全部康复出院。术后无切口感染、无肺内感染。

4 出院指导

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及受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定时、定量,宜清淡;避免生、冷、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忌油腻和胀气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查,不滥用药。

我们体会到健康宣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准的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等是胃大部切除术的护理要点,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杰,程淑霞.36例胃切除术后的护理[J].现代医学卫生,2002,18(4):336.

[2]解维玉,杨旭平,孙云凤.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2):170.

上一篇:大气防污染下一篇:特色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