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机械

2024-09-01

特色农业机械(精选12篇)

特色农业机械 篇1

摘要:指出了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 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高职农业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从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农业院校,特色农业,人才培养

1 引言

浙江是一个特色农业大省, 近年来, 浙江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以建设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发展实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特色经济的发展, 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据浙江省农业厅调查:全省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只有1153人, 平均每个县 (市、区) 只有13名。农村专业人才的短缺, 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农业院校, 如何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是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1]。

2 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浙江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形成了水果、茶叶、水产品、竹笋、畜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蚕茧、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出现了名茶、食用菌、杨梅、毛竹、中药材、珍珠、花卉、奶牛等一批专业乡镇, 经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特产之乡”已达到120多个, 浙西南蚕桑、浙东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2011年, 浙江产茶16.97万t, 水果712.36万t, 蔬菜1815.61万t, 水产品519.8万t。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近133.3万hm2, 各项产量居全国之首。

虽然浙江特色农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仍有一些问题引人关注。

(1)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规模小, 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专业合作社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2.7%;合作社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达50%, 辐射带动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99%都是农民, 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对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大都模糊不清, 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

(2) 营稍意识淡薄, 盲目生产。

目前农产品市场一般产品居多, 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 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而且由于信息缺乏, 盲目生产, 什么赚钱种什么, 经常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造成农产品市场波动。产品品牌意识淡薄, 对如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等方面的认证知识相当缺乏, 导致农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3) 农产品整体质量不高, 农业标准化明显滞后。

浙江特色农业的发展正逐步面临国际化的压力。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绿色壁垒, 诸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屡屡成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设限的武器。绿色壁垒造成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下降, 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出口形势, 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应对。浙江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 技术不高, 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农业检测体系落后, 使得浙江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

3 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之一, 农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 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优势产业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2]。针对浙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可以新开设如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等与特色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 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就业方向上加强市场调研, 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3]。

(1) 合作经济管理专业, 面向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的基层组织, 开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专业, 专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开设合作经济、合作社管理、市场分析技术、农产品营销、项目管理、网络营销、创业管理等主要课程。

(2) 农产品营销专业,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可以设立“农产品营销”专业, 为农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培养既掌握先进营销理论知识, 又掌握农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国际视野和创业意识, 面向农业生产, 能解决农产品销售与流通问题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3) 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 面对目前市场上农产品质量问题, 可以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专业, 培养一批既能掌握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质量监督与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法, 了解农产品标准化运作, 又能进行农业企业策划和自我创业的新型农业应用型人才。

4 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服务社会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担当的基本社会责任。

农民职业教育可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大类。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担当这一重任, 借助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等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储备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成海钟.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N].中国教育报, 2007-04-19 (4) .

[2]万迪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顾金峰, 王峥.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外向型农业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6) .

特色农业机械 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特色养殖、种植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把网箱养鱼业、甜茶叶产业成为瑶乡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工作任务

1、建立甜茶叶种植基地(地点:四冲村委小洞自然村王家背)。利用平乐瑶乡永康汉方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古立山”品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新建无公害甜茶叶基地400亩以上;促进种植户年增收3.5万元以上。通过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福瑶、四冲和塘冲村委扩种甜茶叶500亩以上。

2、建立网箱养殖淡水鱼基地(地点:大发瑶族乡桂江落江冲)。利用桂江库汊围栏带动群众网箱养殖各种淡水鱼,面积达400亩以上;促进养殖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基地建设辐射周边群众,在苍板、大田、广运村委新发展网箱养鱼500亩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狠抓落实。为确保特色产业示范点的顺利实施,乡党委、政府成立2012年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具体抓此项工作,并建立考核机制,将该项工作纳入个人年终目标考核。

2、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专业户、专业村的培植,通过示范带动,逐点形成特色产业示范乡、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产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以加工和流通带动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3、涉农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

4、加大对农副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

中共大发瑶族乡委员会

大发瑶族乡人民政府

特色农业机械 篇3

摘要: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桦甸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在阐述桦甸市农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发展效益农业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桦甸市;优势特色农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03

1 2015年桦甸市农业发展情况

粮食生产。桦甸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743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68200公顷,总产量达到150.00万吨,实现产值33.14亿元;畜牧业。全市生猪、肉牛、禽类出栏量分别达到 59.65万头、13.23万头和39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9.54万吨、2.14万吨、720吨。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23.30亿元;园艺特产业。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包括甜糯玉米)15.36亿元;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1.54亿元;水产(渔)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4715公顷,渔产量达到3820吨,实现产值0.27亿元,其中:养殖产量为3069吨,实现产值0.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5户,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7户,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休闲农业。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有34户,年总收入0.22亿元,从业人数442人。

2存在问题

2.1粮食生产方面

一是中低产田成为影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重要因素。桦甸市中低产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上扬,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较快,导致种粮收益不断下滑;三是农业科技队伍青黄不接。

2.2畜牧业发展方面

一是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分户散养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需求剧增与现有技术管理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精深加工,畜禽产品仍以活畜禽外销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市场预测预警机制滞后,畜产品市场调控手段乏力,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四是养殖业融资难、贷款难现象普遍,制约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3园艺特产业方面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原料短缺、用地紧张问题突出,木耳生产原料供应不足、伐林栽参用地审批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缺少深加工企业,如食用菌(木耳)始终以干制包装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2.4水产(渔)业发展方面

一是由于受到辽宁、天津等地的低价鱼冲击,再加上鱼饲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成鱼精养呈现下滑趋势;二是水产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户对名特优新品种缺乏认识,名特优新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三是受资金问题制约,大、中型水库投放苗种数量不足,渔业发展后续乏力。

2.5农产品加工业方面

一是项目建设水平不高。多数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小,加工能力有限,项目建设存在起点较低、重复建设的问题。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不紧密,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需求高峰和银行担保贷款方式之间存在矛盾,抵押担保的验资、评估手续繁杂,银行结算期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利用贷款。

2.6休闲农业方面

一是缺乏产业整体规划,从业企业基本上是自发式发展,布局分散,各自为战,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二是承载能力不强。桦甸市休闲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存在着建设规模小、项目内涵单调、配套服务不全、接待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三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休闲农业产业周期长,形成规模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滚动投入,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按照“六型”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农特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户为支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和质量安全的特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改善目标。到2017年实现:粮食生产。种植面积16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55万吨,产值35.3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11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30.18亿元,增加农民收入4.78亿元;园艺特产业。实现总产值17.36亿元(包括甜粘玉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1.48亿元;林业。实现总产值2.50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53亿元;水产(渔)业。鱼产量达到3950吨,实现总产值0.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04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9.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2.97亿元;休闲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实现产值0.41亿元,从业人数达到820人,增加农民收入205.57万元。

4发展效益农业的保障措施

4.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坚持把高产创建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作为促进效益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基层站(所)条件建设,切实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同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技术服务。

4.2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抓好清洁能源建设。

特色农业机械 篇4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 副省长祝列克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赴农业部, 汇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陕西贯彻落实意见。受祝列克委托, 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从陕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优势、总体思路、主要措施和部省共建陕西特色现代农业示范省战略合作备忘录 (讨论稿)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农业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余欣荣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饱含深情, 始终关切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 对推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内涵丰富、立意深远, 对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部将坚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对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予以倾斜, 并积极争取财政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 扎实推动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关于合作备忘录的具体内容, 农业部将会同陕西省抓紧修改完善, 尽快形成支持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思路。

颇具特色的法国农业 篇5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目前法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农产品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且还能大量出口,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法国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中小农场,其中耕作面积在80公顷以下的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1%,它们既是法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又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基础。法国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一体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法国的农业专业化有三种类型: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把不同的农作物和畜禽集中到最适宜的地区,形成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农场专业化是将过去农场的部分工序,如耕种、收获、运输和供应等交给农场外的专业企业完成,使农场从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法国的农业一体化有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形式。纵向一体化就是农业资本和工商业资本相结合,产、供、销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其经营范围很广,组织领导者大都为一些大公司或集团。横向一体化就是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其组织形式远比纵向一体化的农业企业集团松散,但由于其灵活有效,加上自愿组织,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法国农民欢迎。法国的农业之所以能在不太长的时期由弱变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投资扶持。

法国政府早就确定了发展农业的政策、目标,并投入巨额资金。国家还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低价土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制,鼓励农民安心务农。

二、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在六十年代以前,法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1960年以后,法国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以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业余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教育,提高了农民素质。现在的法国农民一般都具有农业技术高中或农业专科大学的文化程度,他们有文化,懂科学,善经营,对发展本国农业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重视农业研究,实行科技兴农。

法国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不同类型的农业研究机构,拥有大批的农业科研人员。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现有工作人员近1万人,年度预算达30多亿法郎。其主要任务是为法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内容广泛,从国土调查到各种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等都有涉及。这家研究院每花费1法郎,可给农业部门增加100法郎的效益,可见农业科研作用之大。

四、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高山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篇6

关键词: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06

阿旺镇位于昆明市东川区南端,称为“东川区南大门”。呈河谷和山区典型的立体气候。东临会泽县驾车镇,西、南面分别与寻甸县金源乡、功山镇接壤,北与铜都镇毗邻。镇境内最高海拔3295米,最低海拔130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454米,相对落差1955米,典型的山区,非常适宜发展高山特色农业。近些年来,阿旺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高山农业是指在具有海拔较高,温差较大,污染较少等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山地发展培育动植物等获取食物及工业原料的特色农业。高山农业具备的优势:凉爽气候优势。高山立体气温差异明显,海拔每升高100米,山地垂直温度降低0.5℃~0.6℃,即海拔1300~3295米的山地气温比当地平原低6.5℃~16.5℃;山地资源优势。我镇山地广阔,可开发高山生产;品质优势。因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所以高山产品商品性好,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高。另外,高山空气、土壤和水质无污染,因此更有利于绿色农业的生产。

1 当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 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 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 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 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2.3 加强帮扶力度

根据阿旺镇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丰富帮扶类型,实现每村一个帮扶团队并覆盖所有村庄,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开展帮扶工作。一是实施来料加工村企对接项目。通过积极联系来料加工经纪人,实现村企有机对接。为了给全镇有致富意愿的农户提供增收途径,邀请来料加工经纪人、骨干参加各类培训及对接活动,以增加来料加工村企对接项目数量;二是实施创业增收结对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靠各种行业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相应的帮扶小组,通过实施“结对帮扶”,促进全镇农民共同致富。组织全镇的“致富能手”、“农村能人”与一些村庄收入低的农户结对,将致富经验传授给农户,包括项目选择、技术经验等都一一传授给农户,帮助其增收致富;三是建立健全奖补制度。建议镇政府制定鼓励金融企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信用评级以及担保机构等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有序流向农村和农业产业,解决农业产业资金不足的“贫血”问题。建议镇财政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以奖代补”扶持高山特色农业示范项目,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元东仁.关于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

[2]杨建波.发挥山区特色农业优势 打造农产品加工大县[J].湖北农业科学,2010,(12).

特色农业机械 篇7

关键词:山区,农业机械化,创新思考

1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农业的机械化, 我国作为一个山地较多的国家, 丘陵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 约占2/3, 而山区的农业相对落后于平原地区, 农业经济有很大的潜力, 因此为解决我国的农业经济问题, 山区的机械化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 丘陵山区的粮食及油料作物的产量受到多方面问题因素的制约, 低收入人群占很高的比例, 为总体山区人群的80%, 人均GDP不及平原的50%。其中, 主要原因就是机械化水平太低, 很多山区依然是传统的耕作模式, 以人力和畜力为主, 现代机械是极不平衡和极度匮乏的。相比之下, 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就明显比山区进步的多, 多数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已进入了中级阶段, 部分进入农业机械化的高级阶段, 而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 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潜力也是无限的。

“十一五”期间, 我国出台了多项促进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方面有了已经把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这些政策将为我国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山区与平原地区在地形、气候、经济及农作物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山区农业化的制约因素也就有很多, 下面列出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2.1 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

我国丘陵山区的比重较高, 山区的坡地比较多, 地块小并且分散, 因此导致山区的交通不便利, 经营的规模小, 使得用于农业的机械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这就给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及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受山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以及耕地面积少的影响, 套种的作物较多, 对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作用。

2.2 经济基础

山区的经济基础比平原的经济基础差, 人民的人均收入也相对较低, 因此导致的农民购买力也较低, 这就决定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机械的购买和使用程度较低。如果农民的收入较低较缓慢, 农民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这就导致了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

2.3 农民素质

山区道路相对闭塞, 基础设施不完善, 条件艰苦, 导致了山区的教育相对落后, 农民的素质整体提高相对困难, 再加上现在打工经济的迅速发展, 青壮年男子多外出打工, 留守山区的是老人妇女儿童, 这些留守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对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4 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

山区的基础设施比平原地区薄弱, 灌溉设施不完善, 地块小且作物套种导致了耕种及收割的机械下田作业和转移困难, 因此普通的平原地区的机械在山区并不适合, 而适合山区的机械少, 品种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山区的需要, 这些也严重阻碍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建设和完善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体系

政府要鼓励生产制造商对适合山区的机械的生产, 放宽对其的政策。要鼓励山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建设稳定连续的政府购机补贴政策, 增加总的投资量, 扩大补贴的范围, 要推进农机法则, 将国家有关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要大力发展山区的社会化服务, 提高山区支教教师的待遇, 提高山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3.2 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山区的地形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的薄弱也是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要特别重视适宜于机械化生产的农田整治和场库棚的建设, 并把乡村的机耕道的发展建设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建设项目中, 使山区的农田条件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环境得以有明显的改善。还要提高农机监理, 农机安全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并提高执法能力, 改善装备的条件和完善技术手段, 推进农机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4 结语

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山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使用平原地区广泛使用的大型农用机械, 山区的收入低微造成了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的不足, 山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山区的种植制度与结构与平原地区相差很大以及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等因素。为促进山区的农业机械化, 就要加强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山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并鼓励山区农业机械科技的创新和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魏诗岗.加强山区农业机械使用的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9) .

[2]贺云库.谈半山区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J].吉林农业C版, 2010, (8) .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之我见 篇8

1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安徽省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把山区农业机械作为重点来抓, 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安徽省农机部门统计, 目前, 全省山区农机总动力已达438×104k W, 山区等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77 个。茶叶机械保有量达18.28×104台, 占全省89.8%;农产品加工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25.16×104台, 占全省48.5%;保鲜储藏设备保有量达到2 061 台, 占全省74%;山区的果、茶、桑机械化水平达27.16%, 居较高水平。

山区农产品加工、竹木、茶叶、水果加工等过去主要靠手工劳作, 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采用机械以后, 大大改变了原有状况。例如, 一根长10 m的毛竹, 采用机械加工, 30 s即可做成8 根均匀整齐的竹条;再用毛竹加工成竹制品、竹牙签, 效益提高好几倍。

2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 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

围绕茶产业振兴工程, 与现代化园区建设相结合, 推广应用以名优茶加工为主要内容的茶园耕整地、施肥、植保、茶树修剪、茶叶采收和田间运输机械化、清洁化、连续化、节约型、环保型生产技术。在生产方式上向集成化、多能源利用发展, 在作业环节上向茶园治理、茶叶贮存保鲜发展。

山区建设完成1~3 个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区。通过实施该工程, 带动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地区全面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清洁化、集成化, 提升茶叶生产质量和效益。

2.2 优势特色农产品薄弱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

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 推广应用山核桃脱蒲、板栗剥苞、菊花烘干、蚕茧烘制、果园植保、毛竹初加工等山区特色农业急需的机械化生产、初加工技术。针对山核桃、板栗采摘、桑树修剪、竹园管理和毛竹初加工等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化薄弱环节, 促进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 加大新型适用机械和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通过实施该工程, 带动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地区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提高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机械化水平。

2.3 设施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

重点发展节水灌溉 (滴灌、微喷机械化技术) 等先进设施和农业技术装备, 全面推广适宜山区的小型园艺机械、温室作业机械、蔬菜加工机械、保鲜冷藏设备等设施园艺机械。以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为重点, 优化设施装备结构, 完善配套技术, 强化生产标准。通过实施该项工程, 带动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地区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 不断提升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生产效益。

2.4 山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实施该工程, 重点建设山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在核心地区配置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初加工的新型试验示范样机、检测仪器设备及教育、培训器材, 示范、推广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 探索总结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化技术路线, 推动当地逐步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作业、集约化生产, 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3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 加强建设和完善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的机耕道路、水渠网路、山塘沟坝等基础设施。整合资金, 加大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以工程项目投入为抓手, 以乡村集体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重点建设和完善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的机库棚和维修网点, 改善农机具的存放与保养维修条件。

3.2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建立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加大对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品种、规模的调控与指导, 加快制定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机械作业规范和技术路线, 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健全山区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产学研协同攻关力度, 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为重点, 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轻便耐用、节能环保的中小型机械。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将山区具有通用性的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机具、大中型保鲜库和技术成熟的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成套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开展山区特色重点机具农机购置补贴普惠制试点工作;实行区域性差别补贴比例, 对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适当加大补贴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山区特色的农机购置补贴程序。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相结合, 探索创新山区老旧及高耗能农机的报废更新模式。开展山区作业补贴制度研究和试点工作。

3.4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结合“平安农机”创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 加强山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山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 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和试验示范项目, 加强山区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山区农机安全使用监管, 开展好山区特色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工作。

3.5 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鼓励发展适合山区特色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结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社企共建等活动。优先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农业开发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积极探索合作模式, 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根据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 提高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台数和比例。

4 结论

特色农业机械 篇9

药材产业唱主角

“这几年当归价格稳中有升, 我们加工户也尝到了甜头, 手头上有钱了, 就想着走联合扩大发展的路子。”临川荣裕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荣裕欣喜地说。

该区抢抓机遇, 依托国家产业政策, 立足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 按照“基地片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规范化、销售市场化”的思路, 狠抓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 全区药材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1.8万亩 (1亩=1/15ha) 发展到目前的26万亩左右, 当归种植面积达6万亩。去年全区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2.1亿元, 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700元。

该区及时调整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中药材产业。全区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28户, 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t以上的有3户, 固定从业人员达到2100多人, 产品主要为药品、中药饮片、化妆品、保健食品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目前全区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5家。

“一村一品”成主流

该区大打地方特色农业牌, 一大批“家庭式”小作坊蓬勃发展, 涌现出了“安石菜梗”、“罗湖葛粉”、“七里岗生姜”、“腾桥西瓜”、“华溪蜂蜜”、“湖南草莓”、“河埠板鸭”、“罗针仙人草”、“上顿渡豆腐”等一批地方农产品。这些拳头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另外, 该区因地制宜, 大力扶持发展专业村, 形成了编织、砖瓦烧制、花卉苗木、长短途运输、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各具特色的规模产业。唱凯镇古港村多半农户靠制伞业闯出了致富路, 加工制作的“晴雨伞”远销省内外, 做大了“唱凯伞业”的品牌, 使唱凯镇成为江南第二大“晴雨伞”加工制作基地。

“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 临川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了纽带和桥梁,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茅排乡几乎家家户户以竹制品为业, 成为颇有名气的竹制品加工专业乡。与茅排乡相隔不远的荣山镇何源村则是一个灯芯草专业村, 家家户户的院落都是加工作坊, 农民年加工灯芯草产品50万kg, 不仅畅销周边县市, 而且远销东南亚市场, 户均年收入8000多元。

通过协会组织带动, 该区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经营规模, 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循环经济谱新篇

走进上顿渡镇周家村的塑料大棚, 一垄垄的辣椒、黄瓜、西红柿青翠鲜嫩, 生机盎然。周智发老汉欣喜地说:“今年的蔬菜又卖上好价钱!”

该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类型由过去的自家菜园小棚发展到现在的塑料大棚、小拱棚、日光节能温室等多种类型。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架设了金桥, 使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生力军”。截至目前, 全区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片38个, 设施农业总面积近万亩。每年种植反季节蔬菜种类近20个, 年产量达4万t。设施农业总产值1.1亿元, 纯收入6800万元。

特色农业机械 篇10

一、临沧市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围绕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十大高原特色产业, 加大特色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拓展, 由耕播收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马铃薯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了零的突破。设施农业、畜牧渔业、林果业和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特色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性进步。

(二) 高原特色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按照“发展特色农机、服务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 大力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全市农机作业面积明显增加, 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 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稳步增加, 田间作业由传统简单粗放式向精细化、标准化作业模式转变, 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植保、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仅2015 年, 全市完成农机运输量65424 万吨·公里, 农副产品加工量107万吨;农机作业面积385 万亩, 农机经营总收入11.49 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针对临沧市现有农机分布较散、农机户机械数量较少、机具配套比较低以及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等情况。通过积极优化整合资源, 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以合作社为平台, 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达46.3 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主体,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11 个, 拥有农机维修网点517 个。

(四) 高原特色农机化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将农机农艺相结合, 把科技含量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机化新技术、实用的农机具应用到示范基地建设中, 达到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示范带动一片的目的。全市共建有5 个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即烟草、茶叶、甘蔗、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二、高原特色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原特色农机装备结构不太合理。临沧市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特别是畜牧业、渔业、林业、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还很低, 远远不能适应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二) 高原特色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临沧市农机作业仍以分散式为主, 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土分散经营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型农机具的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农机作业生产效率不高, 急需依法加快土地合理流转的步伐,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规模化作业程度。

(三) 高原特色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 全市虽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机大户, 但数量少, 规模小, 中介服务组织辐射带动不强, 服务领域不宽, 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网络不健全, 经营效益不高, 还不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 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有待加强。新常态下高原特色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从全市情况看, 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 这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制约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

三、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机化的对策建议

(一) 着力发展十大高原特色农机装备。在烟草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植保机械、烘烤机;在茶叶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耕整机、植保机、施肥机、修剪机、采摘机、加工机、包装机;在核桃、咖啡、坚果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微耕机、挖坑施肥机、移栽机、植保机、修剪机、采摘机、烘烤机、加工机、包装机;在甘蔗方面:重点引进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机、种植机、中耕培土机、植保机、收获机、蔗叶粉碎还田机;在畜牧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青贮切碎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饲草打捆机以及饲料作物收获机;在渔业方面:重点引进推广增氧机、投饵机、冷藏设备。

(二) 着力推广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在推广过程中, 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同时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推广原则上, 有选择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 要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 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 要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 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马铃薯、油菜的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

(三) 着力加快特色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新技术、新机械、新方法、新模式的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资金、技术、装备等优势,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使用、发展特色农机。

(四) 着力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技术示范推广主体横向联合模式和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纵向协作模式, 集聚农民通过机具、技术、资金、劳动等要素的合作, 积极培育农机大户,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松散联合型”向“企业化经营型”发展, 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业社会化。

(五) 着力强化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要依托农机科研院所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培育农机人才骨干。积极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合作,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机作业能手”“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 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对农机化新科技、新机具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操作使用能力,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 辐射带动引领农机技术的推广水平和应用水平。

宜宾:特色优质农业快速发展 篇11

宜宾市南溪区富正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茶叶精深加工,提取茶多酚等系列产品,不仅打破了传统茶产业格局,拓宽茶类资源的利用,提高了茶叶附加值,还扩大了茶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产品下游将利用茶渣培育高档蘑菇,以供出口;产品上游将建万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和相应的茶叶加工基地,将有效解决全市夏秋茶滞销难题,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13年,宜宾市全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236.5万吨,比去年增长1.6%;油料作物预计达到9.5万吨,增长4.5%;蔬菜产量预计达到231.4万吨,增长3.9%;茶叶产量预计达到3.9万吨,增长3.9%。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514元,同比增长12.8%。

经过多年的强力推进,宜宾已初步形成茶叶、酿酒专用粮、林竹三大主导性产业和现代畜牧、蚕桑、特色水产、蔬菜、水果、烤烟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并跻身全省前列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宜宾市以龙头企业带动、以产业协会、专合组织加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日趋完善,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上半年,12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5亿元,利润5.5亿元,入库税金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8%、33.9%和41%;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户,直接带动农户27.8万户。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持续较快发展。上半年,宜宾市新发展农民合作组织183个,比去年末增长了9.4%,工商注册登记率达到81.1%,比去年末提高了4.6个百分点。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宜宾市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个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及科研各个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已开始形成并不断向贸、工、农一体化延伸。发展特色农业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南溪区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基地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农业部蔬菜科技示范县”,“四川特色蔬菜基地生产示范县”,有高质量的蔬菜食品加工原料,该区企业以当地优质新鲜蔬菜为原料,辅以现代化生产设备和科学生产配方,生产出品质高雅,风味独特,美味健康的“蜀香居”、“一江”牌榨菜、大头菜、萝卜干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市场,不仅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还为增加就业、扩大农民收入和地方税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不断兴起和壮大,部分解决了农业产值长期低下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和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在由温饱农业向特色商品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市场经济意识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指导特色农业实践和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宜宾的自然条件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色效益农业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应更加明确特色农业发展思路,编制特色优势产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规划。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机制体制,做好科学规划,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延长企业产业链,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使宜宾优势特色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特色农业机械 篇12

关键词:福建,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闽台合作

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福建省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产业特点,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三、四、九(十)”的发展战略,即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三个农业特色产业带;畜牧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产业四个主导产业;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后经省里调整,增加中药材,变成十个)。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又提出“一区三带七群十四基地”,即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构筑七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分别是果蔬、茶叶、食用菌、林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花卉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十四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是粮食、水果、茶叶、蔬菜、花卉、商品材、笋竹、食用菌、油料、烤烟、中药材、畜禽、水产品、种业繁育基地),十大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5%以上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1]。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特色农业理念,带动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2010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21%,年均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3%。特色农业发展,造就了福建省农业在土地面积12.40万km2、耕地面积133.84万hm2、耕地仅全国1.09%、耕地面积在全国位居倒数第八位的条件下[2],在全国农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创造了不少福建农业品牌。如:2010年福建茶叶产量27.3万t,居全国第1位;食用菌产量、产值、出口量于2000—2009年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2010年产量76万t,居全国第三;引进台资农业项目2252个,合同利用台资29.5亿美元,实际到资16.8亿美元,均居全国第一。茶叶、水产、食用菌、花卉、毛竹、烤烟及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等形成为福建特色农业的重要名片。

1 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与内在要求

1.1 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指的是经济发展的区别性、独有性和差异性。特色农业则是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思潮与农业发展模式。国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见于20世纪90年代[3]。

关于特色农业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3-6]。笔者认为,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区域与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与农业多功能服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与服务体系。

1.2 特色农业的内在要求

(1)突出地域性。农业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特色农业所要求的气候、动植物物种、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满足的。环境和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特色农业的基础支持系统。由于特色农业建立在独特的区域资源基础上,在生产上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其产品具有特定的市场,满足特定消费需求,并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化生产,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强调独特性。所谓独特性,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就是主要体现品质差异、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和营销服务差异。“人有我优”就是指在竞争对手也有条件生产和提供同种特色产品的条件下,自身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完美。独特还包括祖传的部分,祖辈们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创造有自身优秀的特色和绝招。特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承,而不是简单的抛弃传统,更不是想当然的另起炉灶。特色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具有独特品质,这是特色农业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显著标志,是特色农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

(3)体现规模性。发展特色农业要通过种养加有效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将特色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特色农业的稳定、持久的规模经济。同时,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反过来强化其区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形成良性的循环,达到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经济效益,对当地经济起牵引和带动作用。

(4)讲求效益性。在市场经济社会,特色产品要通过市场去实现其价值。而市场又象一只无形的手,人们手中“货币选票”制约和引导着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与方向[7]。一方面,市场需求促进和催生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与消费,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可以实现农产品优胜劣汰,推动和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所以在选择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和品种时,不仅要考虑它的效益,更要考虑市场需求,考虑多数人的消费能力。特色农业是针对市场需要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最终目标的是实现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的经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是有效益的,必须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2 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与特色

2.1 耕地资源稀缺,决定了福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万km2,其中,山地丘陵面积约1000万hm2,约占土地总面积85%,耕地面积133.84万hm2,仅占总土地面积10.64%。2010年底全省总人口3689万,人均耕面积仅0.037 hm2,远低于全国0.1 hm2的平均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45 hm2(0.8亩)的警戒线。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决定了福建农业无法以数量扩张和大规模经营获得现代农业的效益和在全国农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品质和效益取胜,生产高效特色农产品,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福建省茶叶、水果、食用菌、笋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正是基于山地丘陵优势和土地资源特点的必然选择。

2.2 地理位置特殊,外向型和闽台合作是福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毗邻港澳,东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接,西南与广东省相连;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南北对接珠江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国内两大经济发达区域,西向纵深与江西等内陆省份经贸往密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正在构建服务中西部的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8]。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外向型现代农业发展和闽台农业合作创造了提供了良好条件,农业的外向型和闽台合作是福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82.3亿美元,其中出口49.5亿美元[1]。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引进台资农业项目2252个,合同利用台资29.5亿美元,实际到资16.8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2.3 地势海岸特征,为特色产业带形成奠定了基础

全省地形由并列的两大山带分隔。一是闽西大山带,由武夷山和仙霞岭、杉岭等山脉组成,是闽赣两省的天然分水岭;二是闽中大山带,斜贯全省中部,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等山脉组成。两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与沿海海岸线大致平行,自东向西两伏两起,西北高东南低。闽中大山带的戴云山和博平岭,把全省分为闽东南、闽西北两个气候、水系、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相差很大的地理区域,相应地形成绿色农业、高优农业及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图1)。

(1)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该区位于省境两大山带之间,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三地市和宁德的寿宁、屏南、古田、周宁等高海拔县份,占全省面积约3/5,是全省幅员最广的农业区,人均占有土地、耕地、林地均居前列。茶叶面积较大,种植业以水稻生产为主,粮食产量约占全省1/3。

(2)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包括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五个地级市,共有48个县、市、区。该区气候温暖,降水量丰富,日照量充足,辐射大,素有“天然温室”之称,适宜发展以热、亚热带气候为特色的农业生产。本区属于全国最为丰富的顶级区域之一,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指数最高,是荔枝、龙眼、柑桔、香蕉、枇杷、菠萝六大名果的重要产地。本区乡镇企业发达,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地区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实践基本上都建立在本区域大宗特色农产品基础之上。

(3)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则是建立在福建沿海海岸曲折,海岸长(直线长535 km,曲线长3324 km),海域面积12.51万km2的优势基础上,现有滩涂面积近1554.13km2,占全省的78.19%,浅海面积近4197.53km2,占全省的80.85%,以福州、漳州两市面积最大。该区海产品产值约占全省总产值85.59%。

2.4 生态资源优良,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水热资源丰富。全省流程20 km以上的水系有37条,总长13569 km,流域面积11.28万km2,主要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交溪等五大河流(其中,闽江流域面积6.199万km2,占全省流域总面积的一半)。溪河多年平均总迳流量达115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近4567m3,高于全国人均2700 m3的水平。

全省年平均温度17-21.3℃。年降水量有1100mm-2000mm,且有80%以上雨量集中在3--10月的温暖和炎热季节之间,雨热同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种植,畜禽、鱼虾、贝藻的繁殖生长,蔬菜的周年生产,绿肥、饲料的四季栽培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境内多山,群峰耸峙,山岭蜿蜒,丘陵起伏,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首位[9]。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国最“绿”的生态名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5 生物资源丰富,为优良品种选育奠定良好的种质基础

全省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有3000种以上,仅在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就有用材树种400多种,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种,油料植物30多种;动物类中野生动物有数千种,甲壳类和头足类如蛤、蛏、泥蚶等有数十种、淡水鱼类160多种,微生物中真菌类有430种,被利用并大量生产的有蘑菇、香菇、鲜草菇、银耳、黑木耳、茯苓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奠定了良好的种质基础。

3 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3.1 特色品牌农业带动

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特色是农产品形成市场区隔和提高竞争力的筹码。立足福建省的区域优势与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核心,形成地域特征突出、产品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纲要”和“十二·五”现代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3万多件,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43件,中国名牌农产品11个,涉农类福建名牌产品545个,5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特色农业的品牌化,极大促进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安溪县大力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全县107万人中有近80万人从事与茶业相关的产业,仅茶业产值就达45亿元,不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还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走出了一条品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好路子。“柘荣太子参”先后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县强化了品牌优势转化和品牌保护工作,制定出台“柘荣太子参”地方标准,开展太子参GAP研究,实现9个乡镇全面推广标准化种植。2011年,柘荣太子参年产量4500多t,年种植产值近3亿元,产品单价高出国内其他产区20%左右,“柘荣太子参”品牌效应初显。

3.2 农业产业集群引领

福建省围绕“三、四、九(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发展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积聚,不断优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扩大优势产业、优势产品、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

目前,已初步形成沿海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闽西北笋加工产业集群、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林竹工业产业集群、安溪茶业产业集群等。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集群特色品牌,加强产业集群内农业科技合作与创新,优化农业产业集群外部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做强做大,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比如,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主要由漳、厦、泉的闽南群体和福州、宁德的闽东群体组成,目前已有水产加工企业1200多家,加工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烤鳗加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出口货值2.5亿美元,约占中国内地烤鳗出口量、出口货值的7%[10]。

3.3 科技示范园区辐射

福建的生态和生物资源优势要变为产品优势,需要科技的支持,科技与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必不可少。福建省先后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全省拥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4个、全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单位72个[1]。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试验区和示范区的建设,试验示范、整合资源、辐射带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应用,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传统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宁化县,全县人口35万,农业人口占88%。然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现代农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这些是困扰当地政府多年难得其解的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认真挖掘当地优势资源,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就被列为贡米的“河龙贡米”入手,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实施国家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项目等,河龙贡米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升,每亩均比上年增收200元,2009年相关农户年增收6000万元,2010年增收6500万元[11]。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宁化县作为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和传统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增收问题,也是福建省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很好模式和样板。

3.4 闽台农业合作推动

台湾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闽台两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相似。闽台农业既分工又合作,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特色品牌,也是推动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福建省于1980年代初期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岸农业合作,1997年设立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即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2005年7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商务部、农业部批准将试验区扩大到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2006年4月,创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首家设立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011年起,建设台湾农产品集散基地,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率先开展借鉴台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在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领域、规模、政策、措施和成效都处在全国的先行地位。“三通”基本实现以后,农产品运输成本最低,时间最短,运输中的损耗也最少。与其他大陆省份相比,福建省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具有最大的区位优势。

仅从福建省的台湾农民创业园观之,福建省目前拥用6家台湾农民创业园,截至2010年底,漳浦、漳平、仙游、清流四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有378家台资农业企业,10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共引进台资4.6亿美元。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成为各具特色、重点突出、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对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新亮点,成为福建的区域品牌。如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湾蝴蝶兰生产已形成集聚发展规模,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天福集团”更是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漳浦已成为台商在大陆农业投资的重要基地,台资涉农企业年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已种植高山茶面积3000 hm2,全面引进了台湾优良的茶树品种、精细的栽培技术、先进的制茶设备和精湛的制茶技术,其核心区永福镇成为了大陆地区台资农业个体投资最密集的山区乡镇之一,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开发种植台湾甜柿基地1700 hm2,成为大陆面积最大的日本甜柿生产基地和大陆最大的嘉宝果等台湾苗木育种基地,并建立了大陆首个台湾农民村、首个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园;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果茶、花卉、林业苗木、冷泉养殖、生态休闲等产业也初具规模,年产值达9.6亿元人民币。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wj/201108/t20110801_377636.htm,2011-0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3]周灿芳,傅晨.我国特色农业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57-161.

[4]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5]陈丽,霍波.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0-23.

[6]段进朋,张晓芳.发展我国特色农业问题研究[J].新西部,2008(20):44-45.

[7]刘荣章,翁伯琦,周江梅,等.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政策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09-412.

[8]林英厦,叶春山.福建现代代农业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39-144.

[9]福建省环境保护厅.2010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cn.chinagate.cn/infocus/2011-06/15/content_22791732.htm,2011-06-15.

[10]洪尔彬.福建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8(1):51-54.

上一篇:大部胆囊切除术下一篇:德育环境因素影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