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论述

2024-07-31

特色农业论述(共8篇)

特色农业论述 篇1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

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

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有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特色农业论述 篇2

关于信息化技术, 最早提出于1962年美国学者的关于信息经济的论述, 之后在各国都掀起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预测或者分析某个区域或者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的浪潮, 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关于信息化技术具体的模型方法, 前后有学者提出三因子多参数模型、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 都是被当今社会所经常采用的。

在我国国内, 一方面广大农民有着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迫切需求和学习欲望, 另一方面事实已经证明信息化技术的加入确实可以帮助广大农民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

1. 农业结构的导向作用

由于农村交通的不便和文化水平的限制, 广大农民并没有充分掌握关于农产品所有的需求情况和竞争分析,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农业市场的不对称。具体表现形式是, 农户根据以往市场行情过多的生产某一类型的产品, 使当年市场上该种产品供远大于求;加之农产品的利润较小, 价格控制并不能很好的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 最终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浪费, 甚至给农户的生活带来负担。如果能够使农户快速获取信息来源, 帮助他们合理的选择本年的生产计划, 将有效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

2. 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持

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中, 比如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的使用, 帮助了农民提前做好种植计划和备选计划, 该系统也能根据农户所选的计划给予专业且科学的技术方法的建议, 比如除虫、浇灌等。

3. 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由于国家对农产品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支持, 农业经济水平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的情况。直接导致的问题是, 个别种类农产品的“卖难”问题, 从而给各农户带来了困境。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可以将农产品以各种方式到达消费者手中, 有效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 实现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终端对接。

二、农业信息化可完善我国农业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农业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成为推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持力量, 从各角度提供政策、技术、合作、监督等指导作用和规范化建设。我国今后的农产品发展道路, 不仅要实现国内的快速发展, 更要提高全球的竞争力水平。这就要求, 我国农民要对市场的动态具有基本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具有获得信息的能力, 朝着国际化农业水平的方向迈进。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这一想法, 不仅要提高农民本身的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也要由政府提供一些补助和支持, 让这一目标不要半路夭折, 从多角度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缩短我国农业向国际接轨的过渡时间, 从根本上刺激我国农业经济的收入水平。

三、农业信息化可优化我国农业资源的配置

传统的农业发展具有信息滞后、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 而现代农业因为加入了信息化等多方面的技术, 可以充分做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 高效利用有关发展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常谈到的资源, 比如土地、劳动力和机械等, 如果能将他们有效的结合起来, 将有利于降低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 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从产品供应链的链条上出发,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结合起来, 实现最优化控制, 才能达到1+1+1大于3的佳绩, 将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四、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创新性建议

首先, 要建设相关的信息化设备, 扩大信息化网络的覆盖, 将有效的农业相关信息传达到农户的手里, 满足他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具体说来, 这部分的建设包括交通、通讯、邮电等, 形式上有电话、网络的遍及, 提高光纤与宽带的覆盖度。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 要定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查和更新换代, 保证信息传播的持续性。此外, 考虑到信息的来源鉴于广播信号等的输入, 所以也要加强对媒体传播内容的导向。在技术平台的搭建上, 要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 建设文化交流平台、技术交流平台, 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共同开发, 打造一个综合的应用信息化平台。

五、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成为了必然要求。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可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 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 需要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积极投入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业信息化也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农业信息化的初始发展状态, 要充分总结以往的农业研究经验, 并加入信息技术的支持, 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刺激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经济增长,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晓.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2:31-33.

[2]陈振, 曹殿立, 梁保松, 马新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5) :12-14.

[3]俞守华, 区晶莹, 黄灏然.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03) :10.

[4]卢光明.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7 (06) :12-14.

论述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篇3

关键词:呼兰河传;艺术特色;结构;语言;叙事

一、《呼兰河传》的语言特色

在语言的运用上,《呼兰河传》可谓是别具一格,矛盾曾这样评价过该作品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力,他认为在阅读《呼兰河传》时读者的情感会由轻到重,最后一点点的沉重起来,然而即使这样,其中也包含着美,即使这美中包含着病态的元素,却也依旧让人感觉到轩感。总的来说,其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朴实清新。这主要是指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风土人情的描写上,其中的怨言朴实清新,充满了儿时的天真烂漫与浓厚的乡土气息。虽然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者某些言辞上的犀利与尖利讽刺,但毕竟萧红仍是热爱着自己家乡的,怀念她快乐童年的那片土地,因此此处的情感也更为真挚,语言也更为朴实,无需太多的雕琢与修饰。例如,萧红对“火烧云”的大段描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照的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对后花园的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都是朴实而又田园化的风景图,清新朴实而又自然;(2)讽刺却也不乏幽默。归根到底作者是想通过《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表达些什么的,因此萧红在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讽刺的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某些情感,并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例如在描写东二道街大泥坑不被填平的原因时,萧红用了经济和不卫生这两个原因来解释,看似是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但深处却也揭露出了人们自欺欺人、自私狭隘的精神陋习。另外,在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时,萧红用“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这些看似轻松热闹的语言实则描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的情感,对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揭露。可以说,萧红对现实的不满充斥着行为的字里行间,在讽刺的语言中加入适当的幽默元素,在无形中反而提升了讽刺力度,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因此有人评价萧红的描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幽默的平静之下隐藏着惊涛骇浪的批判。

二、《呼兰河传》的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上,《呼兰河传》也有两大艺术特色,具体为:(1)真实而深刻的回忆式结构。作为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采用回忆式结构是一种必然,也更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历的感受。作品中萧红回忆了呼兰河的生活,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充满了自私与冷漠,但也仍存爱和美好,这些也许就是萧红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之一。作品结尾处,萧红这样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因此,《呼兰河传》大部分是作则对幼年记忆的一种文字宣泄。并且,这一句开头,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章的每一个开头,萧红都用“我家的园子是荒凉的”开头,这是作者开展回忆的开始,更显回忆式的文章结构;(2)流畅而自然的散文化结构。事实上,文坛对萧红《呼兰河传》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篇文章没有一个主要的中心事件,过于“零碎化”,但当人们深入其中进行研究会发现这种看似近于零碎的结构实则表达的是一种严密的情感,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的写法,就像萧红说过的:“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这也是《呼兰河传》的一大叙事结构特色。在小说的前两章,作者主要描述了呼兰河小镇上人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等,而在后面几章则连续写了几个看似零碎化并且互不关联的故事。并且在后几章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上作者采用的也仍然是一种散文化的结构方式,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与以往小说用大篇幅甚至全文来塑造一个人物有很大的不同,萧红则是浅尝辄止,一笔带过,这种独特的写法不仅使得小说的散文意味凸显,而且更突显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与写作才华。

结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无数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位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边陲小镇呼兰河的故事,通过作者的描写将该处的风土人情和现实生活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魅力。《呼兰河传》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特征与行文结构着的力体现出了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不可多得文学著作,值得我们认真研读与欣赏。

特色农业论述 篇4

前 言:

十八大报告中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关于农业的论述如下: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一段论述和今年三月份,温加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内容是一样的,差别只不过在于论述的语言文字方面。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农业政策,从农业内部的矛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来看,要用更加全面的眼光去看。

此篇文章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的一个纯粹理论的论述。主要是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农业部分的评述,这个论述同样也适用于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

目前我们国家在经济领域,还处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因此对于现实的互相联系并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的整体,我们的具体实践的领导者虽然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却缺乏对于现实本身的内部联系和发展方向的系统理解。因此,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领导和指导实践的领导者们对于现实本身的矛盾运动的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主观的努力想通过互相矛盾的政策来保持事物的平衡,但是这努力使得自己陷入于形而上学的外在辩证法的尴尬境地。所以,这样的外部辩证法的结果虽然能够对于现实本身的后果有一个经验的预见,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真正的现实本身。所以,平衡的努力总是使现实本身变得不平衡,主观努力的良好愿望也总是走向自己的反面。

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个经济领域中都存在,在农业中也以同样的不自觉表现出来。因为这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现实本身的必然要求。但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实本身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这三个方面发生割裂,那么,只能表明我们现在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现实本身都存在着误解。

正 文: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论述,我们再进一步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一下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

现实是: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完全脱节,三者之间不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反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甚至是不适应的过程。

城乡之间的对立,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对立,是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农业中的小农业生产的对立。

在一个国家中,当小农业的生产方式还占主导地位,而农民还占大多数的时候,要谈论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谈论市场经济由于自己内在的矛盾,不仅促进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就没有可靠的现实依据。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怎么可能说自己是比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呢?国民生产总值只能说明这么多的人,可以生产出这么多的商品,但是这却不能改变一个国家仍然处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上的现实。

如果说建国初期所实行的农业公社这种集体经营土地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城市工业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并且城乡严重对立基础上的一种在农业中实行集体协作生产方式的尝试,那么,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形式不仅因为城乡对立的固定使得这种共产主义的试验变成了一个形而上学的空想,而且在现实的实践中最终遭受到了失败。于是开始了空想到现实的回归。而且,空想也不得不回归。改革开放使得农业放弃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农业集体经营的形式,重新奠定了集体所有基础上统分结合的个人承包经营责任制,一种变相的个人所有制的经营方式。这是公有基础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归个人使用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农业中的这种生产经营形式显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分工要求和生产力水平的,这就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使得农村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但是对于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生产方式,在现阶段已经完全不适应了。因为随着城镇改革的迅速进行,农业中的土地承包应该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和生产的集中性,这种个人承包应该为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而不是束缚。农业改革应该随时随着这样的要求而适时进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但是现实的农业政策,把本来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形式,却用僵死的土地承包不变的维护小农业的政策给闷了个半死,而且这种保守还有政策的有意配合,大量的社会资金用到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上去,而不是用在为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保障上去。

诚然农业人口数量巨大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采取维护小农生产方式的借口。所以,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工业化面前,在迅速推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面前,现实中的农业不仅没有象国家的投入那样产出相同比例的果实,反而,与工业的发展相比,越来越落后了。

现实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十分迅速,这就要求不仅要有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到工业生产中,而且这个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在这个进程中根本就不能置身事外,城乡二元化之间固定的对立必然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慢慢的融合起来。这个进程所需要的是农业也要与这个进程相适用,而不是用另外的借口保持自己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变。

不仅因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工人要从农民中补充,而大量的农民变成工人,又需要有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农业(即用同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农业)的发展来补充。但是农村人口的数量众多,成为了农业转变生产方式以适应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需要的桎梏。长期以来,资本的力量在工业领域中攻城掠地,在工业扎根的地方,造成一个个繁荣的大城市;但是在农村中,资本的力量碰到了众多分散的小农的强力抵抗,尤其是政策的保守,农村中存在的多年不变的承包制,使得农村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变得十分缓慢,并经常出现反复。于是,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内部要求,在这种小农制的经营体制下,竟然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奇特表现:本来应该体现在资本中的农业机械化,在面对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的时候,同样不得不采取这种分散化,所以,不得不采用了农机跨区作业的形式就作为一个农业发展上的世界奇观年复一年的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大事。内在的矛盾通过外在割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我们竟然还不自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农业必须要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必须要通过自觉的实践措施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任何抱有把农业当成经济危机过程中工人或者其他小资产阶级和小生产、小商人破产后的避难所的想法都是一种暂时的,但应该被抛弃的错误思想,都应该让位于由国家提供的保障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没有农民阶级的消失,怎么会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普遍对立?而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普遍的单纯对立,又怎么会有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于这个过程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于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那些由这个进程所必然会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现象的理解。比如在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高房价中关于人人有其屋的小资产阶级的谬论,就应该通过这个进程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性来解释。在这个进程中,应该要求的不是人人有其屋的这种通过房子把无产阶级固定在某一城某一地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而是指出无产阶级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自由迁徙以及与这种迁徙适应的大量的廉租房和租赁制度。

然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完全体现这样的一个辩证运动,反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妥协。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强化这些权利的同时,对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集中方面的要求却讲得十分少。因此建立在这种以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农村经济政策,对于建立农业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对于资本的深入农村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在这样的政策面前,小农分散经营的基础暂时得以保存。虽然现实中已经有许多农村的土地没有人经营了,但是这些分散到各处的土地对于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却是一种现实的强大的阻碍。实际上,即使政策给了许多优惠措施,给了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保证,但是大多数的农民并不会甘心使自己固定在农业上,并专心的去经营这样的小农业。因为工业化的进展和商品市场普遍的竞争,已经把农民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吸引到了工业中去了;尽管有政策的坚强保证,但是这些劳动力一定会转变为城市工人,而不是使自己仍然成为农民。我们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就应该认清这个趋势,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为农民的转变创造条件。

在上面所讲的政策条件下,农业专业合作社如何能普遍的建立起来?即使有个别的农业合作社,并且这种农业合作社也能在一段时期内有一个局部的发展,但是这种合作社纯粹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间的一种形式上的松散联合,基础依然是个别的分散的小农经营,所以,这种合作社的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十分有限,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的能力也很有限。

政策中提出的另一种农业的解决方式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相结合。但是事实仍然是无奈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现实的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得也十分缓慢。原因当然还在于农业生产方式本身。因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这种分散的经营水平上,即使有龙头企业的订单做保障,但依然不能使得农业本身的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反而,这样的形式常常使得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下游农户之间经常产生反复。因为市场竞争是不管龙头企业背后的小农的,只要这些龙头企业能够找得到更便宜的农产品,那么,这些建立在小农生产上的一种暂时的企业与个体农户的结合一定会由于农产品的成本太高而遭到破坏,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不是为了做善事,所以,龙头企业遇到另外的成本较低的农产品,这种以前的合同在到期的时候就要作废了,或者不到期,就已经被人为的破坏了。所以这样的农业形式完全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存在,完全取决于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一旦龙头企业竞争失败,受到最大损失的仍然是这些分散的小农。只有大农业才能真正适应这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有的措施几乎仍然是保障这个狭隘的农业基础的。虽然这里也体现了变化,比如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等等,虽然体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但是农业的小农经营的退出机制别说建立起来,目前连影子还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农业生产中的不自觉,也不能不说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的障碍。

所以,各种措施都是不自觉的维护这种小生产,不自觉的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中的进步则是自发的,困难重重的,如果不是国家的大量补贴,这种小农经营方式早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但是这样一来,为了维护这个落后的生产方式,国家和社会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再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

“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

现在农业提高单产,部分靠的是科技方面的力量,主要靠的是种子的不断更新,更多的却是靠天气的风调雨顺,否则,这种靠小农辛勤劳作和分散投入所获得的成果是和巨额的国家投入不成比例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这种单产的提高是和成本的增加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和集中规模经营比起来,小农业的分散经营,使得投入由于分散也成倍增加,更别说随这种分散产生的农业机械的分散和小型化以及人力的分散和浪费了。在现在的农业经营体制下,小农户不会自觉的按照科学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

在现阶段整个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优势的情况下,不是靠资本的力量,靠资本的投入和更加科学合理的耕作手段的投入和应用,反而坚持农业的分散小农经营,不能不产生这样的必然结果。而且目前,进入农业的资本由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的集中方法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还只能是自发的发展。种养大户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使用上还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除了能够使得农村人口不致过快的流入城市,给城市增加太大的压力外,其他的所有方面都已经变成了阻碍农村生产力继续发展提高的障碍。

在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下,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十分缓慢,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与市场竞争相脱节的。粮食种植并不完全是为了市场,小农也不是为了更多的利润。国家年年对于农业的巨额投入,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的程度对比来说,完全是不相称的。相反,如果这些巨额投入不是徒劳的在小农业上做文章,那么,这些巨额的资金就能够为整个社会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差别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12287亿元农业补贴完全可以使得社会的整个保障机制建立起来,也能够增加更多的公共事业。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应该让给那些真正能够使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那些人去经营。这样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也为城市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也缓解了城乡的对立并为最终消除城乡对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切措施不是一下子到位,但是目的总应该是明确的。

特色农业论述 篇5

②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③ 总书记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联系自身实际,依据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谈谈你对中国梦思想内涵的理解?

④ 联系当今世界大国发展局势,谈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及作用。

⑤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但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而出现的民工“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似乎出现了农民工的“供不应求”与大学生的“供过于求”,请谈谈如何理解此现象?

计量管理论述 篇6

系: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是计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农业生产是科学种田,要实现门,作为政府主管计量工作的23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考核量学中两大组成部分,计量管位及组合形式单位构成。我国高产、优质、低耗等目标也同行政职能机关和执法机构;⑵审查的内容有哪些:(1)生产理的基础是技术管理,同时应法定计量单位完全以国际单样离不开准确的计量。②国防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组成的计设施(2)出厂检定条件(3)该认真法制管理。计量技术主位制为基础,因此,也就具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官”:任量技术保障体系;⑶中介服务生产和检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是指研究建立计量基(标)国际单位制的所有优点,此外何一项武器,从研制、设计、网络体系;⑷计量器具生产经(4)技术文件、资料和完整准、计量单位制、计量检定和还具有下列三个优越 性:1)试验、定型到生产,都离不开营体系;⑸纵横交错,层次合性(5)计量管理方面的规章测量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国际性,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以计量。因此,各国在国防现代理的计量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制度或标准(6)计量法制管计量技术贯穿于各行各业,是SI为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这化建设中,都十分重视计量这⑹全国计量信息网络;⑺计量理和产品质量等

面向全社会服务的横向技术就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个先行官的作用,不惜人、财、科研管理体系;⑻全国计量学24《实验室和质检机构资质认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物上的大量投入,以确保其计术交流体系。定管理办法》规定实验室自然的重要手段。计量管理和业。2)法规性,我国法定计量精确度和量值的统一。③安18省(市、自治区)计量行政和检验机构的基本条件与计量技术是计量学的两大支量单位以国家法令形式发布,全、健康的“忠诚卫士”:保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能力有哪些:1.实验室和柱,也是推动计量学发展的两于1985年写入《计量法》这障安全和健康是人类共同的⑴贯彻实施国家有关计量工检查机构应当依法设立,个轮子。它们确实如同一辆自就使其具有法规性,并有利于愿望和要求,而要实现共同的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从行车的两个轮子一般,互相依全国迅速采用。3)具有中国愿望和要求,就离不开计量这起草和制定本地区的计量地事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存,相互促进,共同驱动着计特色,在70个词头中文名称个忠诚可靠的卫士。工农业生方法规,对违反计量法律法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量学这辆“自行车”不断行进。中有8个中文名称,与国际上产的生产条件,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理。⑵组织规划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具2计量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定名不同,这是因继承我国几要防止和治理污染,医院诊断和建立本地区各级社会公用有与从事检测、校准和检成部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改千年来科技文化传统,考虑我病情的仪器都离不开准确的计量标准器具及计量测试机查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能力,它国人民群众使用习惯而定名计量测试,否则就会危及到人构,进行量值传递/溯源,保人员和管理人员3.从事特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的,既通俗易懂,又方便使用。们的生命、财产安全。④科学证本地区计量单位制和量值殊产品检测、校准和检查资料。计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9试述我国计量管理的巨大成研究的得力“助手”:日益发的统一。⑶制定和组织实施本活动的实验室和检查机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与技术就:近五十年来,我国计量工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都需地区计量事业发展规划,协调构,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科学的基础学科,显然也是社作取得很大成绩,突出体现在要各种准确的计量器具去测本行政区域各地各部门计量理人员应当符合相关法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八个方面:1)在全国范量、探索、研究。没有精确的工作。⑷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律、行政法规的要求4.应社会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围内实现了计量制度的统一计量,就会使科研失败或停滞类计量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当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来看计量是社会生产力的重2)基本形成了全国计量管理不前。⑤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核。⑸组织计量器具新产品定其工作环境应当保证数据要组成部分:一是劳动者应该网和量值传递网,为统一量值可少的“工具”:在人民群众型鉴定,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和结果的真实、准确5.应掌握计量技术二是计量器具保证计量准确一致奠定了基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计量工作情况,积极为社会提当具备所需要的并且能独具有特殊效用的生产资料。础3)加强了计量器具产品的保健工作样样离不开计量。总供计量测试服务。⑹规范市场立调配使用的设备设施6.3计量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投产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之,计量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计量行为,开展商品量监督。应建立能保证其公正性、统效应最佳原理。最佳效应不督管理4)加强了对使用中计社会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19市(盟、州)人民政府计量独立性和其他承担工作的是直接地从计量器具上反映量器具的管理5)基本形成了的发展,保障了人类正常工作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设备设施7.应建立相应的出来,而必须从整个计量系统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活。社会要发展,计量须⑴宣传和贯彻国家和省有关质量体系,制定相应的质内所有计量器具量值的信息的计量法规体系6)制定颁发先行。计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量体系文件并有效实施。数据准确可靠程度上体现出了各种计量检定系统表和计13计量法律的作用有哪些:计规,负责起草本市计量管理规25国际计量管理呈现什么发来。2)计量管理两重性原理。量器具检定规程7)广泛开展量法规是计量管理的基本依章制度和有关计量方面的文展态势:1.法制计量得到政府管理的两重性是:一方面自然了计量继续教育培训与计量据和准则,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件监督实施⑵制定本市计量部门巨大有力的支持,法制计属性;另一方面具有社会属性人才的学历教育,形成了一支计量法规,对做好计量管理工工作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组量技术机构被确定法制计量

3)量值传递与溯源原理4)社宏大的计量人才队伍8)建立作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织和监督本市的计量工作⑶技术机构并依法实行严格的会效益最佳原理 和发展了与国外计量工作的生产、科学技术和国内外贸易组织本市的量值传递并负责法制计量管理2.计量测试技4计量法规的作用:1)计量法联系与交流。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监督检查执行情况,根据需要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规是统一国家计量单位制度10试述计量法规体系的构成: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将产生重建立各项社会公用的计量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3.计量技和保证量值准确的法律。计量我国计量法规体系分三个层大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准项目,为本市生产、科研和术与管理与全球一体化密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计量法规次:1)我国计量管理的根本,方面:①计量法规是统一国家群众生活服务。⑷负责本市计联系在一起4.计量管理要和的制定和实施,为计量管理实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计量单位制度和保证量值准量器具生产、修理、使用和销计量技术、计量科研相结合5.现高度统一性提供了法律保法》。1985年9月6日,第六确的法律;②计量法规使我国售等方面的监督管理⑸组织计量和标准化、质量管理、质证。2)计量法规使我国计量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计量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本市各类计量技术人员和管量认证,尤其是实验室认可,管理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3)通过的《计量法》,它标志着③计量法规是维护社会经济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考应该紧密结合6.计量测试技计量法规是维护社会经济秩我国计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秩序,促进生产、科学技术和核和发证工作⑹负责本市计术人员素质高,对计量检定和序、促进生产、科学技术和贸的历史阶段,它用法律的形式贸易发展,保护国家和人民群量情报的收集、管理、研究、监督管理人员实行注册考核易发展,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确定了我国计量管理工作中众利益的重要措施。利用和计量咨询工作⑺领导制度,可以保证计量检定和计利益的重要措施。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我国计14计量标准的监督检查主要各县计量行政部门,协调各县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5我国计量管理体制是一个什量管理的最根本依据,是我国内容有哪些:①计量标准是否计量行政管理工作。

么样的体制:《计量法》总则计量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2)具有规定周期内的检定合格20我国计量技术保证体系都

中规定我国要按行政区域建计量行政法规,我国的计量行证书;②配套仪器设备是否齐包括哪些答:(1)我国计量测

立各级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政法规就有国家计量行政法全,性能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试技术研究的国家一级基地

门,从而在全国组成一个计量规和地方计量行政法规两种。③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④—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

行政管理体系,它分为四级。国家计量行政法规一般由国技术档案是否齐全、整齐;⑤国家专业计量站计量所(3)

1)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起草,经国检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计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4)

责推选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管务院批准后直接发布或由国量检定员证书》;⑥检定方法、地方各级计量测试技术机构

理国家计量基准;指导和协调务院批准后由国家计量行政数据处理是否按检定规程要(5)部门或行业计量测试技

各部门各地区的计量工作。并部门发布。地方计量行政法规求进行。术机构(6)企事业基层单位

对各地各部门实施法律、法规是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15论述实验室认可的分类:实计量技术机构

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定、通验室分为检测实验室和校准21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主要

2)省(市、自治区)政府计过和发布的计量方面规范性实验室两类,因此实验室认可任务是什么:(1)开展学术交

量行政部门。3)市(盟、州)文件。3)计量行政规章,我也可分为检测实验室认可和流活动,普及计量科学知识,计量行政部门4)县(区旗)国计量方面的规章很多,但大校准实验室认可两类;检测实推广先机的计量测试技术;

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致可分为三类:A国家计量行验室认可是实验室认可的主(2)开展计量测试技术、计

6计量标准器使用中的监督检政部门自行批准,发布的全国体,它主要依据ISO/IEC 17025量法规贯彻实施;计量经济效

查内容:1)计量标准是否具性综合性计量规章B国务院有《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技术能益等方面的审查和咨询、技术

有规定周期内的检定合格证关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部站力的通用要求》、ISO/IEC指南服务、决策咨询活动(3)开

书2)配套仪器设备是否齐全,(行业)性或专业性计量规章38《验收监测实验室基本要展对计量科技人员的继续教

性能是否符合技术要求3)环制度。C各省(区、直辖市)求》等,对检测实验室的组织、育活动,帮助他们补充新知

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4)技术政府及省(区)政府所在地的人员、设施(检测设备)、环识,提高科技水平,向青少年

档案是否齐全、整齐5)检定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境、检测元件及其质量体系等普及计量科技知识(4)开展

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计量检定市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家进行评审,经评审符合规定的国际交往活动,加强同国外有

员证书》6)检定方法、数据行政法规制度规章。能力要求,则可授予认可证关科学技术团体和计量测试

处理是否按检定规程要求进11我国计量技术机构有哪几书,允许其开展认证检测及其技术工作者的友好联系(5)

行。级: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和他公证检验工作。校准实验室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和科普读

7计量认证的内容:1)计量检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2)国家认可是实验室认可的重要组物(6)反映计量测试科技工

定、测试设备的配备及其准确专业计量站、所3)国家标准成部分,它对保证检验结果和作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推

度、量程等技术指标,必须与物质研究中心4)大区国家计数据的公证、准确,并能溯源荐这方面人才(7)组织建立

检验的项目相适应,其性能必量测试中心5)地方各级计量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标准和领导学科专业委员会(8)

须稳定可靠并经检定合格2)测试技术机构6)部门或行业具有关键作用。指导地方计量测试学会的工

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环计量测试技术机构7)企、事16现行《计量法》的一些规定作。

境,包括温湿度控制、防尘、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主要22“十一五”期间,我国计量

防腐、抗干扰的条件以及室内12试论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表现在哪几方面:⑴调整范围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反

安装、环境卫生等,均应适应要技术基础:计量广泛地应用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映在哪些方面:计量法规体系

其工作的需要并满足产品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要;⑵现行《计量法》确立的进一步完善并依法清理了计

量检验的要求3)使用计量检学研究、经济贸易、医疗卫生、部分管理制度明显滞后,已不量行政许可项目。稳步推行法

定、测试设备的人员,应具备环境保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⑶定计量单位,强化计量法制管

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国民量值传递方式不能满足社会理。切实加强了各类计量器具

其操作技能必须考核合格4)经济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①各个领域对测量量值的溯源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进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具有保工农业生产的“耳目”:现代要求; 一步发展科学计量,开展了国

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和检工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社⑷计量器具监管国内外有别,家计量基准体系建设。完善了

测数据公正可靠的管理制度会化大协作生产,在工农业生差异较大;⑸计量行政许可的我国计量技术管理系统。建立

5)与检测工作相适应的质量产中小到螺丝钉,大到飞机,设定亟待进一步完善;⑹法律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保证体系。轮船,需要进行长、热、力、责任偏轻,对计量违法行为起制度,加强了计量专业人才队

建筑监理工作论述 篇7

1 监理与建设方的工作关系

建设方和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授权的委托合同关系。建设单位因为本身关于建筑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因素, 授权监理单位对于建设施工项目质量给予全面监护和控制。所以建设方对监理单位的信任的认识、对自身职责的认识, 对设计施工图纸的认识, 对施工程序的认识, 对施工问题处理的认识等, 可能与监理人员的认识不一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监理人员的工作应该:是写出书面材料开会解决还是个别交流沟通;是马上解决还是经调查研究冷静一段时间解决;是基层解决还是找上级解决。不过无论怎样, 监理人员始终要保护建设方利益, 以诚相待, 用建设方的思路去理解分析, 权衡利弊, 支持建设方正确的思想, 监理应与建设方在施工中达成统一认识, 避免在工作中形成了监理单位对工程没有实际监控权, 难以对施工过程实施监督、控制管理地位尴尬。

2 监理与施工方的工作关系

监理人员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施工方, 也是工作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施工质量过程控制有:督促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位并要发挥作用;对进场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质量合格的控制;对已批准的施工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对施工单位的测量放线成果进行确认, 考核施工单位实验室资质和试验结果;检查施工单位现场计量和测量设备要合格;检查验收隐蔽工程、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 组织单位工程预验收等。要求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资料与施工进度同步, 对施工质量资料要及时签证, 并使之真实、完整, 资料管理分类有序。就工程建设项目而言, 建设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是建筑市场独立平等的主体, 在三个建设主体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 并应贯穿在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中。监理单位对施工承包单位是按照规范规定和施工图纸, 以及施工合同进行监理, 同时对承包单位要尊重和帮助, 这里的尊重就是尊重他们的丰富的施工经验, 尊重他们的管理方法, 在保持公正立场的基础上, 维护建设监理单位利益的同时, 帮助施工承包单位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实际问题, 预防索赔事件的发生。监理人员不要干预承包单位采取的正常的施工方法, 也不要干预承包单位在施工组织管理问题上的分析与处理, 但可以根据规范规定、合同约定以及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 内容提出建议, 由承包单位自行决策, 以避免由于安全、质量和进度方面的问题引来监理责任。

在施工监理工程中, 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经常为预控质量检查、隐蔽工程检验、工程计量签证、抢工期不顾质量, 工程暂停与复工、施工中安全隐患的处理以及施工质量资料和签证等, 发生矛盾。监理人员要明白, 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 应该仔细倾听承包单位陈述的理由, 根据图纸现场核实, 对承包单位所报资料进行审查, 坚持用事实说话, 用数据说话, 用书面材料说话, 监理巡视中, 发现凡是有碍工程质量的问题 (如操作、工艺和工序等) 以及工序验收时将造成返工整改的问题, 除口头现场提出外, 对那些当场未改的以书面形式发文给承包单位, 提请注意, 尽早整改。其优点是: (1) 施工单位易接收; (2) 验收时整改有依据, 减少口舌之争; (3) 无形中提高了现场监理巡视之力度, 逐步养成检查过程有记录的工作习惯; (4) 容易得到建设方支持, 减少因返工整改而形成的投资费用; (5) 避免了走过、路过、看过、说过、事后不落实的弊病。开具的巡视单一般有多条, 施工方可按单逐条落实, 监理可逐条复查, 并在验收时理直气壮地要求整改或返工。在施工方案齐全的前提下督促落实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特别对大体积砼、高低标号砼的施工, 监理主动参与施工单位的施工交底, 落实施工流程、机具、人员、保温材料等, 了解拌站的备料情况, 每道工序要求在事先做到人员明确、机具数量足够、质量要求交底清晰, 只有环环相连, 施工时才能有序开展;使承包单位口服、心服地去纠正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建设监理人员绝对不能对承包单位的施工问题、安全问题或施工资料问题姑息迁就, 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承包单位的施工员, 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 忘掉了建设监理人员应起到的监督、控制和协调作用, 如姑息可能会安全发生安全质量事故, 造成损失, 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事情。

3 处理与设计单位之间的监理工作

施工阶段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虽无合同关系, 但有着工作上的联系。施工单位照图施工;监理单位照图监理照合同监理, 施工前监理人员要认真审图, 在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时将图纸中将有可能在施工中或竣工后产生问题的地方与设计方探讨。但仍有可能由于设计施工图的细度和深度不够, 不能满足施工需要, 或者因使用功能变化, 或者计划调整, 监理单位要尊重设计施工图, 尊重设计人员, 并应给予必要的工作支持, 但出现设计变更时, 仍要按规范要求的工程变更程序进行。使最后竣工验收的工程实体成为业主满意的投资省、进度快、质量高的建筑产品。

建设监理人员应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基本知识;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并把建设监理工作作为一生奋斗的职业, 而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建设监理人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是建设监理工作技术要求的总体, 在这个技术要求的总体中, 努力探讨其艺术要求并去实践, 无疑会促进建设监理工作的飞跃。

摘要:建筑监理当今建设项目中提高自身素质, 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及与建筑商、施工方等各方面关系协调是干好监理工作的关键。

论述类文本阅读 篇8

简 岩

由于PM2.5(粒径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是一个正式的中文词语,更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术名词,所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其命名为“细颗粒物”。

但是,为PM2.5起中文名却遭到网友的讽刺和揶揄。颇具水平的吐槽当数对PM2.5的非正式命名:严肃一点的叫“公雾源”;高端一点的叫“京尘”;霸气一点的叫“尘疾思汗”;乐观一点的叫“尘世美”;娱乐一点的叫“尘惯吸”;稍微性感一点的叫“喂人民服雾”。

所有这些都可以统称为PM2.5的俗名、俚语、绰号、诨号,但却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治理雾霾力度不够、成效不大的不满和批评。更理性的声音是,为PM2.5起名为次,关键是要找到治理PM2.5的有效方法,尽快还公众以蓝天白云。

但是,吐槽归吐槽,命名归命名。因为,为一种现象或一种事物取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正是认真对待这一事件的开始。给PM2.5起一个正式的名称也是认真治理PM2.5污染空气的开端。对事物的正式命名其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这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某一现象,也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PM2.5是一个环境和公共卫生名词,自然与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一旦涉及到疾病,就必然要研究和调查病原体、病因、病理和流行病学情况,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人感染猪流感”改为“A(H1N1)型流感”,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在墨西哥发生的流感在猪身上发病,也没有证据表明人是从猪身上感染了这一病毒。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把“人感染猪流感”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

但是,把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也未必完全合理。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TSP)的中文名为“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的中文名为“可吸入颗粒物”,但是,把粒径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未必能真实反映这类颗粒物的特性。因为,2.5微米粒径颗粒物可以进入肺部呼吸道深处,而10微米粒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微米粒径以下的颗粒物几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因此,更应当把PM2.5命名为“入肺颗粒物”。同理,由于2微米粒径以下的颗粒物几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可以称为“入肺泡颗粒物”。

既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把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当然有其理由。如果在未来实践中发现有更好的名称,PM2.5的中文名称也可能会修改。

1. 下列对“为PM2.5起中文名遭到网友的讽刺揶揄”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网友对PM2.5的非正式命名颇具水平,体现了群众的智慧。

B. 这种揶揄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治理雾霾力度不够、成效不大的理解。

C. 为PM2.5取俗名、俚语、绰号、诨号,是为了督促政府找到治理PM2.5的有效方法,尽快还公众以蓝天白云。

D. 不管是吐槽还是命名,为PM2.5取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是认真对待这一事件的开始。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对事物的正式命名其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更有利于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B. PM2.5作为一个环境与公共卫生名词,自然与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C. 一旦涉及到疾病,只要研究和调查病原体、病因、病理和流行病学情况,就能找到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D.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对“人感染猪流感”进行更名,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PM2.5既不是一个正式的中文词语,更不是一个传统的学术名词。

B. 把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有一定的合理性。

C. 根据粒径的大小,把PM2.5命名为“入肺泡颗粒物”更合理。

D. 如果在未来实践中发现有更好的名称,PM2.5的中文名称也可能会被修改。

消失的秋露节

孟 晖

梁简文帝作有《眼明囊赋》一文,并为序曰:“俗之妇人,八月旦,多以锦翠珠宝为眼明囊,因竞凌晨取露以拭目,聊为此赋。”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当时的风俗是,每年阴历八月一日是以“清露”为主题的节日,如果套用今天的思路,简直可以叫做“秋露节”。节日的内容主要有两大项:一是女性会动手用锦绫、翠毛、珠宝等材料制作小袋子,名为“眼明囊”;二是人们要在八月一日的凌晨竞相早起,揩取树叶、草叶上的露水擦拭双目,认为这样可以让眼睛明亮,免于近视、花眼以及各种眼疾。

《荆楚岁时记》有“以锦彩为眼明囊,递相饷遗”记载,该条随附的注文是“按,《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依其说法,眼明囊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家传说。

依照普遍的自然规律,夜间,随着温度下降,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会析出,附着在植物叶面等表面上,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水。如果温度继续降到零度以下,这些露滴便会冻结成白色的冰珠,即“冻露”。所以“邓绍采药遇童子”其实并不玄奇。实际上,自汉代以来,有一种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瑞应”现象——“甘露”,据说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本草纲目》引《瑞应图》),大概也就是冻露,或者古人根据冻露而加以想象力发挥的结果。

推测起来,在南北朝时期,大致在阴历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天气渐凉,于是便会在清晨普遍出现“冻露”的现象。由之而生出这种风俗。

nlc202309020758

为了这个节日,女性们还要事先巧制“眼明囊”,作为该节专属的饰物。值得注意的是,梁简文帝《眼明囊赋》“杂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通”之句显示,所谓“眼明囊”并非真的用于收集露水,而是仅仅作为点缀的小饰品(“妖饰”),吊挂在簪钗的端头,与钗花(“花胜”)与步摇一同在女性的头顶招摇。其意义在于“厌胜”,同时也是为了标志象征季节转换的“秋露节”的到来。

至盛唐时,每年的农历八月五日被定为“千秋节”,用以庆贺唐玄宗的诞日,眼明囊的习俗被整合到这个新创的节日当中,改称“承露囊”。承露囊也叫珠囊,据文献记载,开元十八年,“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珠囊、缣彩”(《旧唐书》“玄宗纪”);民间在这一天则是“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唐会要》);唐玄宗本人在《千秋节宴》诗中亦有“露缀彩丝囊”之句。由这些线索可知,在唐人那里,承露囊是以彩丝编成,编结过程中不断把玻璃珠、珍珠等小圆珠饰串到彩丝上,这样,成品就是一个缀满小珠的编花线袋,大概是以人工的串珠象征大自然中的露珠。

安史之乱以后,千秋节名存实亡,眼明囊作为这个节日的规定内容之一也竟式微了,杜牧《过勤政楼》一诗便感叹:“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从此,这一项颇多情致的风俗便湮没无闻,退出了传统生活。

1. 下列说法能证明“眼明囊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家传说”的一项是( )

A. 《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

B. 梁简文帝《眼明囊赋》讲述了每年阴历八月一日是以“清露”为主题的节日。

C. 《荆楚岁时记》有“以锦彩为眼明囊,递相饷遗”的记载。

D. 《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

2. 下列不属于“冻露”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A. 夜间,随着温度下降,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会析出。

B. 空气中的部分水汽因温度降低而附着在植物叶面等表面上。

C. 温度继续降到零度以下,露滴便会冻结成白色的冰珠。

D. 自汉代以来,有一种奇特的“瑞应”现象——“甘露”,据说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秋露节消失的原因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间的发展,“眼明囊”不再用于收集露水,而是仅仅作为点缀的小饰品,不再有其诞生之时的功用了。

B. 至盛唐时,眼明囊的习俗被整合到“千秋节”这个用以庆贺唐玄宗的诞日的节日当中,承露囊大概是以人工的串珠象征大自然中的露珠。

C. 安史之乱以后,千秋节名存实亡,眼明囊作为这个节日的规定内容之一而式微了。

D. 秋露节虽是一项颇具情致的风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可能逐渐将其淡忘了。

度秒如年

刘洪波

如果亚历山大的战马未被印度的战象阻止,以亚历山大的雄心,公元前350年(中国的战国中期)地中海文明与东亚文明就会相互结识。

亚历山大时代过去1850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人类才能开始编制较为完整的世界地图,弱肉强食的“全球化”才得以开始。

大航海不只发现了世界,也发现了时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当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时,他们连续记载的航行日志,比岸上的日期少了一天。后来的航行中还会出现丢掉一天或多出一天的故事,这成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来历。

据说,早在航海时代开始前200年,法国学者就有过“思想实验”,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都用每天路过14.4度经线的速度前进,最后回到起点,那么他们报告的时间将会相差两天。不过直到大航海时代到来,这个困扰才落到实处。几百年间,人们用“亚洲日计数”和“美洲日计数”来调和,直到1884年通过了“区时”概念,以后又设定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止。

大航海还产生了精确时钟的需要。精确时钟与经度测量相关,经度测量则关乎航行的安全,因经度误差导致的舰队沉没、商船触礁悲剧不时发生,使发明不受海上颠簸和温差影响的精确时钟成为一场竞赛,这不仅造就了18世纪就颁发的2万英镑科技巨奖,而且促成了专利法的形成。

人们在生活中体验的时间,总是连续而平滑的。刻度化的时钟则让时间不再连续,它是跳跃的指针,齿轮运动所表现的不断停顿和前行,内部机件永不停止的转动,制造了时间的分割效果和动感。环球航行中丢失或多出的日期,还制造了时间的断裂。远距离高速飞行,使时差显示出来,更是制造了身体上的不良反应。现代社会里,“时间”不再沉默,它制造出响动,让人不能忽视它,就像身体的病变部位用疼痛表示自己的存在一样。

今天,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时间上的等待。电脑开机用了20秒还是30秒,有什么很大的不同呢,但这10秒的差异是不可忍受的。手指在手机屏上划过是否发生了卡顿,很要命吗?但这卡顿是必须要尽量消除的。网页点击即开还是稍有延时,这有多大的关系呢?但人们愿意为之而神伤。

时间还因为精确化而产生了一种纯粹心理安慰的意义。每秒传输1G信息还是传输0.5G信息,其实都超过了人的信息消化能力,一秒钟下载的信息,不管是文字还是图像,都不是1秒钟可以看完的,但你一定会想下载得更快一点。每秒运算1千万次还是每秒运算5千万次,你其实感觉不出来,但你一定会觉得这都太慢。

刻度和计量,使时间无关实际,快一点、更快一点的倾向在影响着你的时间判断和身心状态,度日如年变成了度秒如年,你的等待耐受力降低了。时间加速了时间,时间催化了时间。慢生活之不可能,不只是你没有获得条件,更重要的是你不批准自己慢下来。如果有空闲,你也会让时间变成“动感时间”,你去登山、跑步、健身、游戏,从事种种让你尖叫的活动,而不会让身体放置在躺椅上。

nlc202309020758

急匆匆成了美德,慢吞吞成了恶行,玩乐也要拼命,时间钟表化、刻度化、精细化的效果,确实“催人奋进”。

1. 下列不能说明“大航海”的意义的一项是( )

A. 大航海不仅发现了世界,也促使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产生。

B. 大航海使早于航海时代200年的法国学者“思想实验”的困扰落到实处。

C. 正是大航海的成功,加速了地中海文明与东亚文明的相互结识。

D. 使发明不受海上颠簸和温差影响的精确时钟成为一场竞赛,且促成了专利法的形成。

2. 下列关于时间“刻度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刻度化的时钟让时间不再连续,制造了时间的分割效果和动感。

B. 环球航行中丢失或多出的日期,制造了时间的断裂。

C. 使人们越来越珍惜时间,让人们不再忽视它,就像身体的病变部位用疼痛表示自己的存在一样。

D. 远距离高速飞行,使时差显示出来,更是制造了身体上的不良反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今天,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时间上的等待,其实,我们不必为所谓的快与慢而神伤。

B. 时间还因为精确化而产生了一种纯粹心理安慰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充分享受这种“快”带来的愉悦。

C. 追求快一点、更快一点的倾向有利于我们更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

D. 要想真正过上慢生活,你只要批准自己慢下来,克服“急匆匆成了美德,慢吞吞成了恶行”的思维定势。

“城市地标”的文化支撑

张 闳

近日媒体报道苏州的“地标性建筑”——总高度301.8米的“东方之门”,幕墙安装工作即将结束,大楼预计2014年底整体完工。“东方之门”曾被网友戏称为“低腰秋裤”,这一惟妙惟肖的命名,给公众带来了许多快乐,也引发人们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反思。近年各地城市的面貌变化甚巨。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历史名城变化之快,让人难以适应。人们的家园感和生活记忆被迅速抹去,许多城市变得面目全非。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城市建筑和设施,形态上的粗陋和怪异,达到荒谬甚至吓人的程度。而这些建筑物大多数在起初的时候,公众并不知情。这暴露出当下中国城市公共建筑在美学上和文化上的弊病,以及公共事务的制度性缺陷。

公正地说,比起许多城市愚蠢丑陋的公共建筑,如北京的天子酒店、郑州的“卡通猪”、重庆永川章子怡雕塑等,苏州的“低腰秋裤”还算说得过去,结构设计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得当之处,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合适。在风格上,甚至可以说是一座较为保守的建筑。然而依然遭到公众嘲讽。仅就“东方之门”而言,问题的重点之一不在于建筑设计本身,而在于公共建筑的出场,总是如此霸道,如此不容争辩,如此罔顾民意。

公众对“东方之门”的讽刺性狂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下中国城市追求浮华风气的不满。许多建筑物,根本就不是建筑空间思维的产物,而是一些文字、图像拼凑联想的结果,如宜宾五粮液“酒瓶楼”、沈阳“方圆大厦”等。

一座城市是否需要一个“地标性建筑”?究竟什么样的建筑物可以称之为“城市地标”?一个城市的“地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那些举世闻名的园林难道还不能成为苏州的地标吗?开发商辩解称,这一建筑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苏州。可是,人们并没有看出它与苏州城市之间的关联何在。它的外形并无特异性,可以是建在任何一座城市的高层建筑。并且,如何让“低腰秋裤”的认同度超过或比肩苏州园林,恐怕不是用金钱和钢材的吨位所能解决的。

城市“地标”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是公众对城市形象和精神的想象和认可。而眼下这些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大多体现出长官意志,权力者的庸俗趣味,开发商的唯利是图。权力与金钱一意孤行地“命令”某处为“地标”,必然会遭到低认同率的结果。虽有媒体称: “东方之门”拥有“世界第一门”、“中国第一大高楼”、“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中国单位用钢量最大的建筑”以及“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中国最深的私家酒窖”、“中国最高的过街天河”、“中国最高无边际泳池”,等等,将“毫无悬念地成为千年古城苏州全新的世界级地标”。这些数据和量化指标,无一不在炫耀财富和权力。但这在文化精神上,与古典苏州相去甚远。

城市地标应有地域文化的内支撑。古典苏州的美,历千年而不衰,天下共知,它从来就不在乎夸张的高度和体量,而在于纤秀含蓄的品格和曲径通幽的精致美学,这既是城市外观上的风格,也是这座城市及其城市人内在的精神品格。

1. 下列不属于人们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反思内容的一项是( )

A. 近年各地城市的面貌变化甚巨。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历史名城变化之快,让人难以适应。

B. 人们的家园感和生活记忆被迅速抹去,许多城市变得面目全非。

C. 当下中国城市公共建筑在美学上和文化上的弊病,以及公共事务的制度性缺陷。

D. 现在还未整体完工的“东方之门”曾被网友戏称为“低腰秋裤”。

2. 下列是“公众对‘东方之门’的讽刺性狂欢”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众之所以讽刺性狂欢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下中国城市追求浮华风气的不满。

B. 人们并没有看出“东方之门”与苏州这座古典城市之间的关联何在。

C. “东方之门”的外形并无特异性,可以是建在任何一座城市的高层建筑。

D. “低腰秋裤”无论是在文化、财富、美学方面,都无法与苏州园林比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城市“地标”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因而是公众对城市形象和精神的想象和认可。

B. 城市“地标”的建设应杜绝长官意志、权力者的庸俗趣味、开发商的唯利是图。

C. 城市“地标”如果在文化精神上与其所在城市相去甚远,也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

D. 城市“地标”应有地域文化的内支撑,否则就会成为夸张的高度和体量,也就没有这座城市及其城市人内在的精神品格。

上一篇:最新电器销售合同下一篇:店长应如何管理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