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2024-06-19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精选12篇)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 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农工贸紧密衔接, 产加销融为一体,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农业相比,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 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 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 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 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 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当前,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时期。从强化国家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看, 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看, 我国也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 并通过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中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产理念现代化。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建设完备产业体系,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劳务者素质,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发展现代农业, 要积极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是根据资源条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措施, 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通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农产品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 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 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 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

1.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做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认真抓好粮食生产。

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品种结构, 大力发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优势调强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下大气力抓好一批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使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按照“稳定面积、更新品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 一手抓粮食面积的稳定, 一手抓粮食品质的提高, 抓好粮食生产。

2. 根据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瓜菜、果品、花卉、中药材、牧草等高效作物, 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和质量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 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尽快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商品率。一是继续加大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 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

3. 加快农业区域布局的结构调整, 发挥地域的比较优势。

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生产和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因此, 应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中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机会成本的高低等, 来判断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 以此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在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各地应该选择最具当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扬长避短, 把不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标准, 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产品, 并且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提高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选择和培植市场空间大、后备资源丰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明确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通过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规定下来, 使双方成为一定规模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协调衔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使之环环相扣, 形成一体化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统一种植、养殖。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 使土地适当向种田能手集中, 加快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提高农业的规模和效益。抓好合作经济组织, 搭好桥梁。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与合作社和基地农户建立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 实行一体化经营, 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

四、发展现代农业, 要积极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要靠政策。要善于抓住机遇, 科学设计、精心策划一些重大政策, 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

1. 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继续完善农村改革政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建议》要求,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为此, 要加快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2. 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 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

《建议》要求,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这就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以逐步理顺国家对农地征收为建设用地后增值收益的分配关系, 使农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另一方面, 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以努力实现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征收耕地的占补平衡和严格宅基地管理并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同时, 探索建立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制度, 实现集体闲置资产的增值。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推动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探索建立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办法, 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菜篮子”产品应急调控预案, 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进出口贸易机制, 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3. 积极推进农村其他方面的各项改革, 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为此, 一是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推动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财政、基本建设和国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二是继续增加农民补贴。加大“四补贴”实施力度, 扩大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种类, 提高补贴标准, 完善补贴办法, 推动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三是继续完善农业补偿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补贴规模, 强化和完善奖励政策, 建立与产量直接挂钩的奖励机制。

摘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 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持, 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转变方式,优化布局,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朱明德.现代农业.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2

——xxx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侧记

xx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种植烤烟,二十年来,在几届党委、政府,广大烟农及业务部门的艰苦努力下,使烤烟这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xxx裕民强镇的一项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烟叶生产纳入烟草行业管理后,三年三大步,2007年在xxx镇xxx村建设了全省标准化烟叶工作站,xxx年和xxx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xxx村建成了“xxx现代化烟叶生产基地”,同时xx村和xx镇又先后被省烟草专卖局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村和示范镇,为全省开展现代烟草行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xxx年xxx镇12个村、147户烟农种植烤烟5775亩,尽管遭受前期持续低温、严重风灾、后期持续干旱及雹灾等自然灾害,烟叶产量仍然达到212万斤,烟农实现烟叶收入980万元,户均收入达到6.7万元,展示了烟叶产业明显的发展优势。

一、选准产业,坚定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通过多年的种植实践,镇党委、政府清楚地看到烟叶这项产业是最具有发展前景、最成功的订单农业和高效农业。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党委、政府把发展烟叶生产放到了头排。xxx年烟叶生产纳入行管后,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认定烟叶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因此决心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抓住机遇,乘势做大做强产业,坚定走烟叶生产这条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二、政府主导,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烟草行业之力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共同完成。因此,现代烟草行业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xx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xx烟草专卖局先后将xx镇xx村和xx镇列为现代烟草行业建设试点村、镇以来,镇党委、政府将发展现代烟草行业纳入重要日程,将其当做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和示范产业来抓。成立了东屏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抓烤烟,并确定一名副x职抓,党政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为切实抓好试点建设,保证烟叶种植的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东屏镇政府按照县政府制定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以镇xx文件下发了《关于烟叶种植实行土地流转给予奖励的决定》。对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得力、扩大烟叶种植规模、调整适宜种烟土地、种烟地块相对集中的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人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土地流转期限x年以上的每亩奖励xx元。同时,为了整合土地资源,连片规模种植,便于指导管理,明确提出了每片烟田最低不能少于xx亩,每户烟农种植面积不得少于xx亩。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2009年xx镇政府还针对本镇实际,对以种烟为主,能够认真按照烟叶生产流程抓好每个生产环节的烟户,给予资金补助,补助标准每xxx亩xxx元。

在烟站建设、烤烟园区建设和育苗集中区建设中,xxx镇政府从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大局出发,灵活提供土地资源,并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园区附属设施建设和园区绿化美化。xx烟站、烤烟园区和育苗集中区建设总占地面积xx万㎡,为xxx政府无偿提供。政府用于园区附属设施建设和美化绿化资金已达到xxx万元。目前总建筑面积近xx万㎡的xx烟站,环境优雅,功能齐全,已经成为xxx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得到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行业扶持,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现代烟草农业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机械化作业为标志、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基础设施为保障,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从xxx年烟叶生产纳入烟草行业管理以来,三年间,由烟草部门投资,在xxx镇新打配套水源井xxx眼、管网xxx千米;建密集烤房群xx个,共建烤房xxx座;建育苗大棚xxx栋,xx万平方米;购臵大型拖拉机xx台,旋耕机xx台,深松起垄机xx台,购臵小型农机具刨坑机xx台、覆膜机xx台,喷药机xx台;修建烟田田间路xx千米。再加上xxx标准化烟站建设,xx年间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近xxxx万元,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行,为xxx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是全部实现了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由烟草部门统一组织育苗,不仅保证了苗齐苗壮和统一移栽时间,而且大大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实现轻松种烟。

二是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程度高。xx镇地势开阔,土地平整,烟田集中连片,为全面推广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该镇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xx亩,千亩村xx个,种烟专业户xx户,家庭农场xx个。从整地起垄到刨坑覆盖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高,机械化耕作全面普及,这两点是xxx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最显著的特点。

三是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正逐步形成。根据烟叶生产不同环节,成立了x个育苗服务队、x个机耕服务队、x个植保服务队、x个烘烤服务队、x个分级服务队。如:育苗专业化服务队,负责指导统一配制苗床土、统一消毒、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防病、统一水、肥、温度管理、统一分配烟苗,全部实现了商品化供苗。再比如机耕服务队,建立了机耕服务管理办法,制定了技术标准,烟站与业主签订了机耕管理协议,业主与烟农签订了耕作协议,根据烟站统一安排,具体实施烟田耕作。并根据当年费用支出,由业主、烟站、烟农协会和烟农代表统一协商制定收费标准。这些服务队伍的成立,使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加专业化,使整个烟叶生产的服务更加社会化。

四是信息化管理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烟草部门和镇政府共同努力,加强网络建设,形成了省、市、县、烟站四级联网,实现了信息和数据的快速传输。以户籍化管理为载体,将烟农自然情况、各生产环节技术指标纳入数据库,把信息化管理贯穿于“合同种植,入户预检,编码收购”等整个烟叶工作流程,提高了现代烟草农业管理水平。

五是探索出适合本地的生产组织模式。就xx镇实际运行情况看,最成功的生产组织模式有三种:即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互助组。根据种烟规模,专业户(面积在45亩至100亩)达到57户,家庭农场(面积100亩以上)3个,互助组是指将面积在45亩以下的烟户,通过烟叶协会和烟站引导,由烟户自行组织在一起的联合组织。对于种烟专业户和家庭农场,生产设施比较齐全,以自主经营为主。其中互助组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优势最为明显: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农机利用率、减少农机重复购臵,机动灵活,生命力强。

四、协会辅助,为烟叶生产提供服务保障

成立烟叶协会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着“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烟农为主体,以烟叶协会为辅助”的工作格局,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xx镇烟叶协会。一年来烟叶协会代表广大烟农的利益,在探索烟草企业、地方政府、专业合作组织和烟农的不同联结方式,提高烟草农业组织化程度,在组织开展烟叶生产、技术培训,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紧紧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市场化意识快速提高的有利时机,紧紧依靠地方政府,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优化烟叶生产布局,积极引导合理轮作,极大地提高了烟叶生产管理绩效和服务质量,为xx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做了大量有效工作。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3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1、食用菌。2013年,全县共发展反季节高温香菇5000万袋,黑木耳2000万袋,白灵菇100万袋,鸡腿菇53万平方米,小姬菇200万袋,小平菇150万袋,平菇400万袋,毛木耳60万袋,金针菇50万袋,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生产局面,总产值近13亿元。2、畜牧。2013年,全县牛存栏达37.44万头,其中“夏南牛”存栏28.05万头;生猪存栏42.89万头;山绵羊存栏27.71万只;禽存栏387.47万只;全县牛出栏20.34万头,生猪75万头,羊25万只,禽243.82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5亿千克,实现畜牧业产值3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3、油料。2013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亿平方米,总产达到1.2亿千克。4、烟叶。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666.7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总产值达9670万元,实现税收2127万元,形成了以高店、泰山庙、王店、花园、双庙、赊湾等7个烟叶种植大乡。5、蔬菜。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60万平方米,总产量达2.4亿千克,总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84%。6、林果业。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1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3%,全县林业年产值9.6亿元,林果产值2.5亿元,形成了以马谷田、王店、高邑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梨基地,以贾楼、付庄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桃及小杂果基地,以象河、春水等乡镇为主的大枣基地等1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基地。 7、茶叶。全县已建茶园1178万平方米,改造老茶园206.7万平方米,种植茶苗2000万株,实现茶叶总产0.7万千克,其中绿茶0.2万千克、红茶0.5万千克,实现产值2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县为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七大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夏南牛品牌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并抓好落实。截止2013年底,我县农业金融贷款34.5亿元,全县涉农资金总额46263万元,县本级投入6362万元,占涉农资金总额的13.75%。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了河南恒都食品、懿丰油脂、三明食品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建成2-3个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化集群。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走“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之路。目前泌阳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7家。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

泌阳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特色农业。目前培育的有“泌阳花菇”、“夏南牛”、“金铜山”烟叶、“白云毛峰”茶叶、“悦生和”食用油等一系列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为规范标准化生产、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品牌培育不够。目前培育的品牌少,大多数只限于地方性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效益没有完全凸显。四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泌阳县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流通,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食用菌外,缺乏出口创汇的强势农产品。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状态进入流通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四、下步打算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能力。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万亩人员包万村活动”等项目平台,组织农技人员分包乡镇,进村入户,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培训。

2、加快结构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增加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产品,突出价格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3、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空间。一是通过农交会、展销会等平台,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

(作者单位:河南省泌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4

近年来, 全市思想上已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成立班子, 制定政策, 强化考核, 一个个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实现了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政绩的可喜局面。但一段时间以来,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中也暴露出进展缓慢和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化发展, 笔者认为主要应进一步重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领作用

大力宣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意义重大, 事关长远。必须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充分增强对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服务指导,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指导等方式, 深入基层宣传辅导、答疑解惑,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 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大力培植典型,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利用各种媒体, 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和推广各镇 (地) 的做法和经验, 鼓励和引导广大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 积极参与、支持, 组织相互观摩交流学习活动, 取长补短, 使他们熟练掌握园区建设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建设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 增强做好园区建设工作的信心和自觉性、主动性, 形成发展园区、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浓厚氛围。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以更加有力、更加扎实、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 瞄准市场、挖掘潜力, 深入推动园区建设工作再掀新高潮。

2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效果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以及纪律保障机制, 明确工作要求、细化有关规定、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日常监管, 全程跟进。查思想、查组织、查措施、查成效, 督促各级有关部门思想上要重视、措施上要给力, 履职尽责, 确保市委、市政府关于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协调, 统筹兼顾, 密切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园区建设工作督查通报制度, 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 着力规范园区规划建设行为, 紧紧抓住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使园区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全力推动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园区建设领导机构要定期印发简报, 便于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 研究决策, 推动全局工作。

3进一步严格落实绩效考核

建立园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奖励制度, 加大考核与执行力度, 确保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就是要将开展园区建设工作成效情况, 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工作标准, 加强督促检查, 推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快出成效。既要防止建设搞形式、走过场, 有关职能部门又不得随意设卡、刁难企业。进一步严格和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核力度, 通过不懈努力, 再使一批“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群众普遍欢迎”的、崭新的现代农业园区脱颖而出。对凡因宣传发动不到位、组织领导不力、对政策知之不深导致园区建设进展缓慢、设计规划不合理、无发展前景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力度大、成效显著、目标任务完成好的镇和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降低拖拉机油耗有窍门

1.保养空气滤清器经常保养空气滤清器, 不要用布或其他物件包裹空气滤清器, 保持滤清器进气流畅, 以减少进气阻力。

2.不改变排气管方向不要随意改变排气管方向, 以免增加排气阻力, 使发动机的油耗增加。

3.常规调整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要经常调整。如果发动机因齿轮凸轮轴磨损而引起配气相应角减小, 要适当减小气门间隙, 以弥补配气相位角的减小。凸轮轴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4.调整各传动部位间隙正确调整机车各传动部位的配合间隙, 以减少传动部分的动力消耗, 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生产成本。

5.不超载、空跑正确选择牵引负荷, 做到不超载、不超速、不跑空车。

6.保持合适的冷却水温发动机应在最佳的水温状态下工作, 因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耗油量增加, 增加生产成本。

7.正确使用刹车拖拉机在行驶时尽量少用刹车。因不正确的刹车不但会增加机件的磨损, 而且还会增加动力消耗, 增加油耗。

8.防止燃油滴漏定期对发动机进行耗油技术检测, 坚决杜绝燃油滴漏现象的发生。

9.正确牵引机具正确调整牵引机具的配合间隙和牵引角度, 轮胎气压要符合标准。

10.合理选择挡位正确合理地选择挡位, 工作时应选择中、大油门, 以发动机不冒黑烟为准。

汪泽

通渭县成功研制出

两款马铃薯播种机

最近, 由通渭县百里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2CM-3G型马铃薯膜际垄作深播联合作业机和2CM-2G型马铃薯起垄铺膜喷药播种机通过四川省农机站鉴定。省农机站的专家认为, 两款播种机均具“先进、适用、廉价、轻巧、安全”等特点, 既能在川地作业, 又适宜在崎岖的山路行走、梯田作业, 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家有关标准和计划任务书的要求,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规定水平。两款播种机的研发成功, 将为该县乃至周边马铃薯产区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篇5

自2009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创立了。。。示范园。其主要内容包括:以转变烟叶生产方式为主体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以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为主体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以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为主体的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来管理,作为做大、做强、做优烟草产业的主攻方向。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协调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先导,加速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是制定政策。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了《县烟叶基础设施管护暂行办法》,同时预算资金设立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基金。

三是成立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的两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烟草工作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职能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烟叶生产、收购、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两烟市场管理。并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需要,从国土、建设、水务、农开等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和充实县烟草工作办公室的力量。设立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基础设施、土地流转、生产科研、信息资料、资金管理、环境维护等8个工作小组。

二、烟草为主,部门整合,充分发挥烟基设施的效益。

烟基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烟基建设中,我们着力“三好一大”,确保“三性”,即:着力规划好、建设好、管护好,效益最大化;确保项目的真实性、质量的可靠性和资金的安全性。

三、合理流转土地,创新组织形式,实现烟叶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 1

化。

我县是老烟区,种烟历史悠久,烟农种烟技术熟练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外出务工和烟叶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县烟叶生产长期以来是各家各户种植的小农模式,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种烟户数不断减少,生产规模徘徊不前。在此状况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以土地流转为前提,以培植职业烟农为支撑,以烟农专业合作社为创新,实现烟叶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通过规模化生产,破解了劳动力少和部分土地闲置两大难题。

四、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6

“历史之谜” 现实的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

一、前言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2002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农业推广进入体制改革和推广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阶段,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体系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狭义农业推广,仅仅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生产;二是广义农业推广,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和组织农民、培养农民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它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三是现代农业推广,指在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2]

农业推广体系指农业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农业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推广和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除了制定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对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乡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属国家推广机构,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推广的主力军。此外,科研、教学、科协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国家农业推广总站、市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二)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各专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部门利益冲突问题严重,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方式都要服从政府的要求,推广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3]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方式滞后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4]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缺少试验基地和必要的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业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 例如有些地方病虫情报和墒情监测还是用肉眼和经验来观察分析,难以为技术推广和灾害预防提供准确数据。在推广内容上偏重狭义的农业推广,忽视了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

3、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与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由于缺少参加培训的机会,部分推广人员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栽培、育种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工作,而从事园艺、蔬菜等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推广人员少,推广人员普遍缺少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精神,不熟悉市场,信息不灵。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人员和农民的上述状况显然与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4、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推广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与科研、教育密切相关,三者同等重要。由于当前的农业推广行政倾向过强,市场导向性差,致使教育功能不突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据有关部门材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而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样品阶段和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不能及时推广应用。[5]

四、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网络化农业推广体系。由各级政府牵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协调管理,使地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涉农的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最佳资源配置,产生效用最大化的大农业推广体系。在信息传输机制上,由过去的“自上而下”转变为 “上下双向”和“网络式”的传输机制,由政府主导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农业推广方式

在投资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对农业推广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目前财政资金部门间分割、部门内分割、使用分散、安排重复的状况 ,逐步整合,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体现农民至上,农技服务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实行双向的技术信息交流和思想观念沟通。继续发挥搞讲座、办培训班等传统方法和固定电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传媒的作用, 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提高农业推广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是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要对推广人员进行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既要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又要开设如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课程,使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基础扎实的可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基础较弱的可参加专、本科自学学习,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在农民技术教育的形式上,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教育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市场结合,要进行农业现代意识教育、技术常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四)坚持农科教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强化政府行为的基础上, 要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发挥“三农”协作的优势。农业推广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农业观光、农村生活改善等领域。在重点转化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国外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要选择一些适应性好、成熟度高、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转化率,加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眭克仁,陈红,眭睦.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学,2008,36(11)

[2]申静,张素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在问题与创新研究[J].畜牧市场,2009(9)

[3]秦亮生.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戴立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 (6)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7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涉及阳高、天镇、大同、浑源、灵丘、广灵、左云七县和南郊、新荣二区, 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中低产田面积广阔, 产业化规模较小, 发展现代农业既蕴含着巨大潜力, 又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农林水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一方面, 农村旱涝灾害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 由于多年失修,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调蓄水能力较弱, 地表水资源短缺, 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而与此同时, 城市和工业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 农业进一步成为弱质产业, 农民增收比较困难。

(二)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部分地方农村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 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 但人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种植结构单一, 农业科技水平低, 农业生产力落后, 土地产出率不高。传统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使不少地方农业发展缓慢, 年复一年, 面貌依旧, 难以突破增长的瓶颈。

(三) 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竞争力不强。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土地耕作分散, 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条块分割、联结松散,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产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尚不健全,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由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成本增加, 风险增大, 成为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四) 农业污染呈逐步加大趋势, 农业生产安全面临挑战。目前农村普遍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滥用激素、抗生素, 过量使用饲料, 大量焚烧秸秆, 随意排放农业垃圾, 不仅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也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些地方由于生态退化、污染加剧, 失去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环境。

二、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紧紧抓住国家支农惠农的大好机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任务,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努力提升开发实效, 为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强基固本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应充分利用项目综合、资金综合、措施综合的三大优势, 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 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砂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 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实现了“藏粮于田”、稳产高产。近两年来, 大同市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0.85×104hm2, 造林0.03×104hm2, 生态综合治理0.06×104hm2, 改良土壤0.14×104hm2, 技术培训14732人次,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 扶持发展产业化经营,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近两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13个, 其中养殖项目7个, 加工项目4个, 储藏保鲜批发项目2个, 建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 培育了不少国家级及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三)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近年来, 大同市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化节水灌溉、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 借助于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区大力开展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引进了一大批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现代化节水灌溉等新技术, 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储存、加工设备, 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 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内涵开发、科技开发为主的发展之路。

(四) 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财政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重要渠道。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近两年大同市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8522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资完成5789万元, 地方配套完成3083万元, 自筹资金完成8209万元, 银行贷款完成1440万元。通过“一事一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 通过贷款贴息、有无偿相结合等方式吸引各种社会投资, 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规模, 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 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和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综合开发是非常有效的平台。今后, 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紧密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统筹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科技推广、生态保护四个重点, 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我市农业的园田化示范区、产业化开发区、现代化辐射区, 实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大目标。

(一) 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持之以恒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要针对全市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实际, 逐步提高改造中低产田的亩投入标准, 坚持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 集中连片开发, 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 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 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集中资金办大事, 坚持“藏粮于田”, 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进一步聚集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项目区上, 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项目区建设, 要以水利建设为重点, 全面推行节水灌溉, 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要配套实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配方施肥、林网防护和道路建设, 要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优化种植模式, 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开发, 实现规模效益。力争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示范区, 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二) 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 发挥区域优势, 壮大主导产业, 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要针对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小, 加工能力弱, 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增收难、增收慢的实际,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要重点支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支持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支持发展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 促进农村产业化组织制度的创新。要把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作为战略性任务和工作突破口, 力争在短时间内把项目区建成优势产业突出、农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

(三) 以推广适用农业技术为重点,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要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以创新科技推广费使用管理机制为突破口, 大面积推广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 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良种繁育、配方施肥和绿色无公害种养技术, 使项目区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和先进成熟适用技术入户普及率明显高于当地非项目区。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要采取多种方式, 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 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发展农业技能。三是要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功能。加强种子、种苗和种畜繁育建设, 扶持具有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不断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

(四) 以生态项目建设为重点, 实行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在开发的同时, 不仅要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而且要实现绿化美化, 大力提高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同时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做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进一步加大对农田周边绿化和重点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的支持力度, 构建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为全市山川秀美、发展现代农业做出新的贡献。

四、以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 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了项目和资金。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生命线, 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第一要务。只有强化保障, 严抓管理, 不断创新, 加强机制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才会保持健康和发展活力, 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才会有良好的机制保障。

(一)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投入保障。主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的支持。要积极争取、主动汇报, 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和显著的开发成效, 赢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力争使国家、省对大同市的投入逐年增加, 不断扩大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规模。二是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在充分保障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资金的前提下, 尽量增加市、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 逐步增加开发项目, 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受益范围。三是切实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市县要把财政配套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 提前安排, 足额落实, 予以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各项目区积极争取其他渠道的相关资金, 统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四是引导和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运行机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挥农民创造力, 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 给予农民更大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五是引导民营、信贷等社会资金增加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参股经营、贴息、补贴等多种扶持方式, 引导和带动民营、信贷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要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资本运营模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 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 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安全有效运行。一是要通过全面建章立制, 逐级细化完善, 建立起从项目计划到资金拨借, 从监理验收到报账核算等涉及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一整套资金管理制度, 使资金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二是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全面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在立项上实行专家评审制, 确保资金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资金分配上实行绩效考核制, 坚持奖优罚劣, 力求公平合理;在投入政策上, 集中主产区, 照顾贫困区, 做到统筹兼顾, 激发活力。三是要对项目县实行量化考评、动态管理和末位淘汰,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要打破开发的“大锅饭”, 对综合考评成绩差、验收问题多、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项目区核减投资、核减项目, 奖励成绩突出的地方。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8

1坚持多管齐下, 打牢发展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 寻求上级扶持资金的支持, 通过规划编制、预算编制、项目申报安排等环节, 整合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建设资金, 向示范区建设倾斜, 确保示范区建设启动有力。不断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示范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积极探索从园区内的生产者经营者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的办法,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充分利用孙渡街办低丘缓坡、“工业上山”试点县 (市) 的契机, 深入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 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合理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推动土地适度向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 切实解决示范区建设用地问题。

2坚持科学规划, 描绘发展蓝图

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区, 坚持科学谋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积极邀请上级专家领导, 组织农口专业技术人员,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生产示范、加工流通、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总体要求, 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资源, 发展无公害果树生产、高效生态农业等特色示范区, 扩大示范区规模, 形成各具特色、抱团发展的支柱产业, 引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

3坚持教育培训, 提升发展能力

利用当前丰城市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会,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产业农民, 把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纳入示范区议事日程,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服务中心、党校、妇联等,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标准化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植保等现代农业适用新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群众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证书、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工程,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提升产业农民推进发展的能力。高度重视品牌建设, 通过抓品牌建标准, 以标准促规范, 以规模占市场。充分发挥铁骑力士、御龙坊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引进和扶持适合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技术设备先进的深加工企业, 通过加工、包装、贮运, 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产品增值, 逐步把示范区建设成为能带动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

4坚持多方联动, 服务发展需要

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中, 应高度重视高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 企业化管理的要求, 明确示范区建设的责任主体, 创新运行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为主、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效运行机制。要建立优胜劣汰竞争机制, 及时淘汰达不到要求的业主或建设项目。深入探索农民参与示范区建设机制, 采取土地折价入股参与分红、二次分利等办法, 激发农民主动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丰城是“中国长寿之乡”, 借助这个品牌和特色资源优势, 结合各种农产品不同季节特点、不同产业规模, 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强化市场观念, 了解市场需求, 坚持用市场指导生产与销售。把农产品市场与培育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仓贮、保鲜、运输等方面结合起来, 开辟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 提升生产效益。大力推广有机农产品, 如早熟梨、葡萄、猕猴桃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长寿食品, 不断扩大现代特色农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进村进农户活动, 推进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与生产经营者的无缝对接, 推动示范园区产业发展。加大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力度, 推动各类新技术落户示范区, 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推动示范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5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任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为“三农”创造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 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 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 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 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促进我街办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摘要:丰城市孙渡街道办位于城郊, 根据街办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区域特点, 阐述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意义, 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9

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 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肇源县2012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2.2%,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70%的人工劳动, 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 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了粮食产量。2012年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肇源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0.3万吨。通过机械深松整地, 改良了土壤结构, 推行秸杆还田机械,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 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 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 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 如立陡山水稻种植示范区、民意大庙旱田种植示范区, 福兴乡镇经济作物示范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5000亩, 小的也有500亩, 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省农机深松整地40万亩试点示范项目成功落户肇源县, 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 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 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 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第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8000人, 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2万元左右, 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2户。第二, 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 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肇源县水稻生产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 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 每亩降低成本180元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 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肇源县是黑龙江西部优质粮食产业基地, 土地肥沃, 地势平旷, 大中型农机具作业基础条件优越, 有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2012年肇源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4.8万k W, 同比增长5.6%;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520万元, 推广新型农机具10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800余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112.6千hm2, 机收作业面积99.8千hm2, 农机运输总量达到10.5亿吨公里, 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2亿元;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 有力地促进了肇源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全县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使近50%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 肇源县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中, 第一产业结构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从2006年的6万人, 上升的2012年的15万人, 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0%以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利用, 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肇源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 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 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水稻收获机、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 但买不起, 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 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 提灌设施老化严重, 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肇源县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 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 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 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农机具配套率较低, 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 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 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 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 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 但配套比较低, 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 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 作业量不饱和, 闲置时间长, 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 肇源县16个乡镇中, 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 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 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 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肇源县目前大型农机合作社才发展到4个, 近年来, 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 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 取得了显着成效, 但是, 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 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 发展不平衡, 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 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 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农机科技储备不足, 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 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 肇源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 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 乡镇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发布工作, 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

3 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 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 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 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根据我县各乡镇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分轻重缓急, 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 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 发挥规模化优势, 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民投入为主体, 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 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 将资金集中起来, 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 开展经营, 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方面提供服务。

3.4 因地制宜,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 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 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 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一是要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 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 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 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 对列入规划的农机专业村 (户) 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扶持。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扩大补贴覆盖面, 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10

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 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肇源县2012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2.2%,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70%的人工劳动, 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 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了粮食产量, 2012年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肇源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0.3万t。通过机械深松整地, 改良了土壤结构, 推行秸杆还田机械,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 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 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 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 如立陡山水稻种植示范区、民意大庙旱田种植示范区, 福兴乡镇经济作物示范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333.33hm2亩, 小的也有33.33hm2, 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省农机深松整地26666.67hm2试点示范项目成功落户肇源县, 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 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 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 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第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8000人, 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2万元左右, 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2户。第二, 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 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肇源县水稻生产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 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 每亩降低成本180元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 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肇源县是黑龙江西部优质粮食产业基地, 土地肥沃, 地势平旷, 大中型农机具作业基础条件优越, 有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2012年肇源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4.8万k W, 同比增长5.6%;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520万元, 推广新型农机具10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800余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112.6千hm2, 机收作业面积99.8千hm2, 农机运输总量达到10.5亿吨公里, 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2亿元;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 有力地促进了肇源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全县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使近50%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 肇源县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中, 第一产业结构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从2006年的6万人, 上升的2012年的15万人, 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0%以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利用, 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肇源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 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 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水稻收获机、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 但买不起, 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 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 提灌设施老化严重, 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肇源县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 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 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 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农机具配套率较低, 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 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 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 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 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 但配套比较低, 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 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 作业量不饱和, 闲置时间长, 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 肇源县16个乡镇中, 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 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 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 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肇源县目前大型农机合作社才发展到4个, 近年来, 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 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 取得了显着成效, 但是, 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 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 发展不平衡, 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 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 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农机科技储备不足, 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 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 肇源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 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 乡镇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发布工作, 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

3 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 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 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 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根据我县各乡镇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分轻重缓急, 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 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 发挥规模化优势, 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民投入为主体, 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 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 将资金集中起来, 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 开展经营, 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方面提供服务。

3.4 因地制宜,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 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 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 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一是要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 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 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 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 对列入规划的农机专业村 (户) 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扶持。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扩大补贴覆盖面, 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发展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31

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但现阶段受我国国情的限制,只有部分农村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多数地区仍旧在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这对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进行农业机械创新迫在眉睫。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较为缓慢,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农民对其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国家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农民应用到日常的劳作之中,代替了传统的农业机械成为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耕地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拥有小面积耕地的种植户在种植时会优先选择使用农业机械[1]。

2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1土地限制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存在人均占地面积少的问题,伴随着近几年土地质量下降的趋势,沙漠化现象越发严重,这就导致部分农民的耕地面积开始减少。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基础设施正在被国家大量建设,部分设施会对农民的耕地进行占用,这也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

2.2投入不足

我国大部分农村存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虽然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陆续出台了诸多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农民人数众多,所以政策无法达到对所有农民进行覆盖,这就导致了农民在收入以及支出方面难以达到平衡,很多农民不具备对农业机械进行购买的能力,降低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2]。

3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3.1实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发展现代农业最有效的措施是将发展和合作相结合,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国内的市场上,更应该关注国外市场,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技术进行引进和学习,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进行合作也是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现阶段我国对集约型农业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深度有所欠缺,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可以使工作人员明确的认识到自身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从而促进对农业技术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另外,我国自身所具备的先进农业机械也应当遵循“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其他国家进行输出的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2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肥料的大量浪费,这也表现出了现代农业存在对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因此对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的精细程度,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精细化农业,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是基础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劳动所需的成本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现代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对农业机械进行研发时,应当着重机械产品的质量,并且对农业控制系统进行完善,达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使工作人员能够以最直观的形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分析[3]。

3.3支持公益事业

农业机械产品的出现、发展、推广以及使用均与公益事业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制造时应当以公益性为基础,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促进相关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使现代农业以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公益事业进行支持的方式,设立相关的科研项目,最终达到对我国农业的机械技术和核心原理进行创新的目的。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发展和创新一直属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对农业机械进行深入研究,促进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3.4对技术进行发展和完善

对相关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达到促进相关企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大投入的目的。除此之外,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推广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现阶段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因此,如何运用有限的耕地对农业的产量进行提高就成了相关人员共同面临的首要课题,农业机械化正是依托于此种背景而产生的,可以说农业机械化的高度实施可以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达到促进农业大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邱新伟,王俊发,李亚芹,魏天路,葛宜元,庄腾飞,杨海.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5(03):

4-6.

[3]朱鸿雁.认清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制定相应解决措施[J]. 中国农业信息,2013(09):171.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篇12

1 如何实现植保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在对植保工作不断推进的今天, 需要秉持着科学、环保、绿色、公共的原则, 借助于对现代科技的有效运用, 结合对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开展设备的完善与升级来减少虫害的影响, 进而建立新型的防灾体系。就其工作的开展核心来说, 主要指的是地现代技术的有效使用来实现对植保工作的有效管理与发展。

1.1创新发展理念, 进一步探索现代植保建设新路子

在注重于植保工作的科学性的过程中, 需要将现代农业的活动的开展进行关注与结合。根据我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说, 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其生产里水平以及生产活动的开展方式还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有着较大联系。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存在, 我国需要很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创新发展。在开展公共植保工作的时候, 需要注重于对工作开展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做到对防疫工作的全面贯彻, 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植保建设有机地结合, 实现对相关产品的开发。

1.2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

在区域上, 要重点建成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线, 并且做到对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的着重发展。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从事于植保建设工作的相关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 但是, 受到低温的影响, 使得的病虫害的影响得以有效降低, 进而促使了农药的使用情况得以有效控制, 为有机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3对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发展, 实现对创新体系的完善

在农业生产与植被保护活动中, 需要借助于对组织结构进行转变, 进而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劳动力进行改善。就其具体的工作内容来说, 主要包括。

1.3.1对组织体系进行建设与完善

根据地域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就产业结构、生产活动以及耕作制度来进行调整, 使得多元化的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也要让监管系统、防控系统以及保障系统等农业生产保障工作能够切实开展。

1.3.2注重于对组织队伍的建设

按照中央以及当地政府的发展需求来对基础农业生队伍的组织结构进行建设。

1.4对植被保护设施进行完善与添置

在现代化的植被保护工作中, 需要将防疫工作作为其工作开展的重点, 在基础设施方面, 需要加大对人才的输出与有效使用, 也要对现代化的设施进行完善与添置, 进而为植被生态保障的形成与保护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

1.5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植被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依赖,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 需要将科技的进步当作推动工作不断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开展防疫工作的时候, 需要充分使用先进的科技来开展工作, 做到农业生产与植被保护工作自身的科技含量, 实现其防疫能力。就玉米花生等作物的栽培活动来说, 需要做到, 选择早熟的种类, 玉米品种需要做到叶片上冲, 地面的遮阴较轻。

1.6大力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监测手段, 加快构建以县级区域站为骨干, 以主产乡镇为基点, 覆盖病虫害发生源头区、孳生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 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 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的网络化管理。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的源头区、迁飞通道和重点发生区, 要探索建立雷达监测网;在流行性病害的源头区和关键流行区, 要探索建立高光谱传感和卫星遥感监测网, 把这两个网和地面监测网相结合形成立体性、多元化、综合。

2 结语

在对植被建设活动不断推进的今天,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到整个过程的现代化建设, 将农业发展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需要将科学性与公共性作为工作开展的宗旨所在, 进而实现对防灾方式的转变, 保障国家的粮食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农业发展的提供稳定的环境, 实现农业生产活动的科技水平、制度管理水平与实际生产力的共同发展, 最终, 促使我国的植保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推进现代植保建设的工作措施, 我们认为, 要创新发展理念, 进一步探索现代植保建设新路子;要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要创新组织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要创新设施装备, 进一步提升植保设施现代化水平;要创新科学技术, 进一步强化植保的技术支撑能力;要大力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

关键词:现代农业理论,现代植保建设

参考文献

[1]叶贞琴.大力实施绿色防控加快现代植保建设步伐[J].中国植保导刊, 2013, 33 (2) :5-9, 23.

上一篇:职业院校会计下一篇:城市园林植物造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