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现代农业

2024-06-24

转变现代农业(精选8篇)

转变现代农业 篇1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福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讨发言提纲

(第十期乡镇领导班学员邱宏鑫)

一、转变发展观念,明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谋划农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经营、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水利建设,要围绕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农业综合节水工程,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农业产量。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二是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抓紧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专门管理机构,启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三 1

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

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一是发展节约型农业企业。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二是倡导循环生产新模式。按照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要求,加快发展“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大力探索和实行产业循环发展。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广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等肥料化利用,生物质能沼料化利用,逐步建立农作物秸秆市场化收储利用体系。

五、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科技、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二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技推广机构、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三是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六、加强榕台农业深化合作。随着两岸合作交往不断加强,深化榕台农业合作是福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榕台农业产业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榕台两地农业资源具有禀赋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即台湾具有资金、技术、市场经验、营销网络等较丰富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福州具有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等较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两者合作可互利共赢。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优化榕台农业合作环境。加大政策推动力度,优化合作环境,根据先行先试的有利机会,结合发展实际需要,研究和出台有利于榕台农业合作的政策,推动榕台农业深化合作。

转变现代农业 篇2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1]。

1.1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3]。

2.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4]。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5]。

2.7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6]。

2.8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7]。

3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8]。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l%~l.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 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 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4.7用制度创新保障农业

一是要逐步改变向工业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二是建立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要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

摘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组织化农业、市场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多功能农业、高效率农业、高效益农业和两型农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还存在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科技支农不力、农村资源和环境等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素。需要运用“六用三提高”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向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经[J].经济纵横,2008(2).

[2]贾利.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转变的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

[4]冯建荣.现代农业的三个现代特征[J].北京农业,2010(1).

[5]曾福生.高度重视两型农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6]朱希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J].农村工作通讯,1999(6).

[7]周淑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转变现代农业 篇3

关键词:剩余人口;城市居民;劳动生产率;小康社会;城镇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1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生活资源,工业等部门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农业,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我国有近8亿农民,他们是否参与现代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改变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才有可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小康。

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包括三个方面:

1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棉等不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在进口量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必然受到冲击,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粮、棉这些领域退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部分农民来到城市,同城市融为一体,他们就业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由于机械化、现代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他们的身份也由原来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这种转变,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大安市的农民,最近几年开始离开土地进城、进厂、进店,他们通过工业进园、商业进场、建筑进城、劳务输出等,逐渐变为城镇居民,他们中有些成了城市中的上班族,有些在自办企业中自行经营,有了可观的收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种植优质特色产品,做到高产高效,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来实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挖掘智慧,群策群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怎样走上富裕之路,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把美好的理想变成可见的现实,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指导,更需要农民的内在动力,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要让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能自觉解放生产力,摒弃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农民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投向发展,动员一些企业支援农业发展。

联合乡大力发展玉米、水稻种植,建设了明亮的新房舍,道路宽阔,水电充足,通讯、电信快捷,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了使农民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好的风俗习惯,提倡科学文明、知法、懂法、守法,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3 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概括起来,有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农业的综合国力也突显出来。粮食生产已稳定达到4.9亿吨和肉类6000万吨的水平。应该说,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走出了短缺经济,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种历史性的大转变,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例如联合乡种粮大户李忠,2014年种植200亩水稻。一是良种优化,不仅抗倒伏,而且价格高;二是采用了旱育秧技术,既省工、省水,又节本增效,现在育20亩秧田只需花5亩秧田的成本,每亩节约成本50元;三是病虫害防治及时有效,以前需打7~8次农药,现在只需打2次,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李忠种的水稻产量好、成本低、效益高,而且很快打开了销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使城乡差距不断减小,过去农村是以温饱为主,现在逐步过渡到小康,小康的范围也逐步由局部到全面扩展,最终在全国实现共同富裕。

试论农业转变 篇4

农业转变理论源于经济学理论中从总量经济到经济结构变化的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开创性地发表了《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著作,人们开始重视三次产业比例变化(产值和就业结构)以及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结构变化)。H.钱纳里将经济结构理论提升为结构转变理论。他于1979年的研究成果《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和1986年的研究成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吸收了库兹涅茨关于经济结构理论的内涵,重点研究了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工业化问题,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变理论。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动,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消费需求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根据变化了的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理论体现了由市场决定的消费需求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对结构变动和总量增长的巨大作用,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变奠定了基础。

而H.钱纳里则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不仅表现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经济结构状况不同,也表现为经济结构转变可以加速经济增长,特别是在非均衡条件下(要素市场分割和调整滞后等),经济结构转变有显著作用。这些作用包括: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而变动,结构转变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各阶段不同部门、不同要素对增长贡献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增长过程不同是由于结构关系不同所致,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变对于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远比发达国家更大,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注意非均衡条件下结构转变要依靠技术创新。H.钱纳里的研究成果基本确立了产业转变(经济结构转变)理论

农业转变,就其一般含义而言,是指欠发达国家在追赶中等发达国家或向发达国家演进过程中,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变化,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制度),动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以达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适应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整个过程。农业转变具有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如加速传统农业技术改造,不断调整和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水平,不仅突出结构动态优化,更在于强调农业整体水平。因此,农业转变是一个世界通用的经济学概念。

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农业转变,如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著作中和约翰•梅尔在《农业经济发展学》一书中都强调了农业转变及其重要性。当然,不同的国家,农业转变有先有后,各有侧重和特色,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转变理论具有普遍性,如日本、法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都先后成功地实现了农业转变。

1.2农业转变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农业结构性问题很突出,必须充分意识到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确实存在着与建设现代农业极不适应的问题,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必要的。然而,中国农业发展不仅仅是结构调整问题,整个农业发展也不仅仅是通过结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如农业总体实力、农业体制、技术进步、政府职能、农民知识化、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等关系到现代农业的.重大因素,都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中国农业主要面临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从农业转变角度去认识和关注中国农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初期的中国农业发展,远不是“农业结构调整”这条“口袋”完全可以包含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转变现代农业 篇5

——访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对此,江苏上下并未因骄人的成绩而满足。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后一段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必须强化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黄莉新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大力推进思路创新,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黄莉新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着力抓好“两个化”、建设“三个载体”、推进“五个转变”。所谓“两个化”:一个是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主要通过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另一个是高效农业规模化,主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所谓“三个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所谓“五个转变”:即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黄莉新说,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江苏客观要求,也有经济社会条件。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创新和转变我们的发展思路,以思路的创新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黄莉新认为,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只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据记者了解,江苏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近年来,江苏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

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了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江苏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目前全省已经组织34家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38个县(市、区)进行了挂钩对接,1055名科技特派员已经驻村进行科技指导。

第三,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发展农业活力。“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黄莉新说。她为此向记者列举了江苏近年来在五个方面的的机制创新:一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五个一体化”,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环境。二是完善农业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积极发展劳务合作、供销合作、富民合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三是健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更大力度地促进农民就业创业。2003年以来,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0多万人,目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已经达到66%。四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江苏近年来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五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组织,目前已在全省105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同时,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高效农业保险范围,切实减轻农业因灾损失,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第四,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持续增加“三农”投入。黄莉新说,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要求,江苏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建设安排向“三农”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事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确保让农民得益受惠。2006年至2009年,省级投入321.68亿元用于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建设。二是政策支持向“三农”倾斜。

在实行“四项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对高效设施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三是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等各项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城乡范围。

第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三农”工作合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就要突破就‘三农’抓‘三农’的局限,大力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让农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黄莉新说,创新工作方式,必须坚持计划安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用工业的理念抓“三农”,用项目的办法管“三农”,提高“三农”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积极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分配形式,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创新责任落实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加大督查力度,科学考核发展成效,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推进。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江苏省安排了3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现代农业考核奖励。

黄莉新最后充满信心地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我们在目标定位上要体现率先,工作思路上要勇于创新,改革实践上要大胆探索,这也是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江苏要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农民日报 》

有机农业转变技术规范 篇6

有机农业转变技术规范如下:

1.农业生产单位(包括农户)可以把常规农业生产系统一次或分阶段地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定转变成有机农业生产系统。

2.申请转变者必须首先制定将常规生产转变成有机农业的生产计划,并至少在颁证的前二年以书面形式提交OFDC或其授权机构。

3.如果申请者的土地是分阶段逐步地进行转变,其转变的期限通常不超过一个完整的轮作年限(畜牧场的转变时间略短)。

4.各生产单位的转变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并且在第一块转变土地被颁证后,原则上其余的土地需在五年内完成全部的转变。对于无法预料的极端情况和偶然事件,可以向OFDC或其授权机构申请,请求给予特殊处理。

5.转变计划完成后,还需要短年对其生产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对原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重新制定新的转变计划,新计划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OFDC或其授权机构备案,以供核查。

6.如果有机农业生产在年内已满足了所有技术要求,那么第二年的食品经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或其授权机构颁证便可作为有机(天然)食品出售。如果最近三年内所用的生产技术、方法以及管理措施是符合有机(天然)食品生产的技术要求,OFDC或其授权机构可根据情况将转变时间减少到一年。

7.在转换计划执行期间,OFDC或其授权机构将对生产情况进行检查,若发现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残留物没有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见附表6),将延长甚转变的时间。

8.转变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增加土壤肥力的轮作制度。

(2)建立能持续供应系统肥料和饲料的计划。

(3)制定合理的肥料管理办法,以及与有机(天然)食品生产配套的管理措施。

转变现代农业 篇7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农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已是集现代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与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形态。新时期, 还应继续依照中央与省委省政府中关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主, 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 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 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 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 而城镇化发展迅速,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 相支持, 但农业化却拖后腿, 因此, 要实现“四化”发展, 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 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 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 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 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 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成本攀升, 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规模小, 比较效益低, 农民就业难度大, 农民收入持续下滑, 农业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较差, 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 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 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 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1)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 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 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 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 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 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 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 建构美丽新农村, 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2) 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 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 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 不断发展生态农业, 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 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 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 (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 等。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 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 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实现境外促销, 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 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 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 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 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 还可种植药材、花卉,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 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 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 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 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 用以留住劳动力, 增加就业率,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 种植黑麦草等,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 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 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 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 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 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 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 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 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 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 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 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 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 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水稻、小麦) 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 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 提升农民素质, 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 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 管好农村集体资产, 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之,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 全员积极参与, 坚持正确导向, 加大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掌握市场需求特点, 强化农村加工生产、加工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提升农业科技进步,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真正实现农业方式的转变, 方可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J].群众, 2010 (1) :7-9.

转变现代农业 篇8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贷款投放,确保农业贷款增长幅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上一篇:硅谷的故事下一篇:从培养兴趣入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