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变

2024-07-21

三转变(精选8篇)

三转变 篇1

2014年以来, 江西省新余市根据《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的意见》 (余发〔2104〕1号) 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争创全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目标, 实施了“小政府、大社会、活市场、优环境”四大改革创新工程。按照改革创新要求, 我们建设了“三单一网”平台、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 积极助推政府职能转变, 打造高效、快捷、健康、清廉的政务环境和最优投资环境, 服务新余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 “三单一网”概念。

新余市“三单一网”平台由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程并联审批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和“三单”管理专栏组成。

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是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业务部门对行政审批业务进行受理、审核和办结, 监察部门对审批全过程进行监督监查[1]。

建设工程并联审批是对建设工程领域项目审批实行由一个中心 (部门或窗口) 协调、组织各责任部门同步审批办理的行政审批模式, 做到“统一受理、同时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

网上办事大厅是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办事咨询、办事指南、办事申报、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的应用系统。

“三单”是指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负面清单, 属于投资准入管理范畴。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项目等。权力清单, 属于政府审批服务范畴。列明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经审查, 赋予某项权利、免除某项义务、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项目。监管清单, 属于市场监管体系范畴。列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或执行的各种审批后续监管措施[2], 包括分级分类管理措施、黑名单管理措施、行政执法职权目录等。

(二) 平台应用情况。

“三单一网”平台运行以来, 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共有各类事项695项, 其中行政许可377项, 非行政许可107项, 社会服务211项, 受理各类办事业务20326件, 办结19764件;全市509个建设工程项目进入网上并联审批流程[3], 其中市本级179个、高新区87个, 分宜县73个、渝水区149个、仙女湖区21个;“三单”管理专栏公布三项清单共1471项, 其中负面清单530项、权力清单783项、责任清单158项;网上办事大厅整合了网上办事、并联审批、政务公开、政务互动、优惠政策等服务, 共受理互联网用户申请1740件各类办事业务。

“三单一网”平台的建成运行促进新余实现了“办事一张网、服务零距离、监管无间隙”的目标, 为新余建设全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催化剂。

二、取得的成效

(一) 行政服务提质增效。

在有机结合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 推行网上审批和并联审批工作后, 我市行政审批环节平均每个事项减少1.7个环节, 审批时限平均每个事项减少3.1个工作日, 审批申请材料平均每个事项减少0.94个;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限由原先的13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36个工作日。

(二) 权力运行监督有力。

在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后, 我市做到了“法无禁止即可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 “三单”管理模式全过程向社会公开, 接受企业和群众的查询和全社会监督。同时, 电子监察能“全天候”、“无死角”地盯紧网上行政审批“擅自增加审批条件、增减审批环节”、“慢作为”、“乱作为”甚至是“不作为”的现象, 使行政监察方式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察相统一, 起到了超前防范、动态监管和硬性约束的作用[4]。

(三) 为民办事方便快捷。

通过网上办事大厅, 企业和市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办事指南 (即办理事项的标准、要求及必须提供的材料) 、提交办事审批申请、查询办理结果、进行投诉举报、跟踪查看进度, 不必反复跑到相关部门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得到审批事项的办理结果, 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节约了办事成本。

(四) 服务理念发生转变。

通过网上办公和电子化审批, 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 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提高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从“等上门服务”转变为“上门等服务”、“主动靠前找服务”。

三、主要经验做法

(一) 理念先行, 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为打造“三单一网”平台,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 优化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要求, 新余市委、市政府坚持解放思想, 理念先行和顶层设计, 先后出台了《新余市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暂行方案》、《新余市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方案》、《新余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总流程图》、《关于印发新余市“三单”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新余市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具体措施是建立权责清单制度规范政府部门职责权限, 以清单为依据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并联审批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 以信息化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效率, 充分发挥电子监察在监督检查、规范行为、提高效能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新余建设的意见》, 平台建设坚持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原则, 通过整合对接消除“数据孤岛”, 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业务协同, 满足各系统数据交换需求。

(二) 晒出“三单”, 实现权力“阳光化”。

“三单”管理是新余市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 解决了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监管不力、干预过多等问题。2013年新余市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和网上办事大厅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改革。负面清单, 属于投资准入管理范畴, 即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项目等, 即常说的“法无禁止即可为”, 只要没有禁止, 政府就要快速审批、快速办理;权力清单, 属于政府审批服务范畴, 列明政府职能部门准予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项目, 也就是常说的“法无授权不可为”, 只要没有经过授权, 任何政府部门都不能乱作为;监管清单, 属于市场监管体系范畴, 列明政府职能部门各种审批后续监管措施, 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各种审批后怎么监管, 怎么收费, 确保一个标准。我们通过推行“三单”管理改革, 实现了行政权力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 把权力关进透明的“玻璃笼子”, 真正实现最大限度约束审批自由裁量权, 透明公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新机制。

(三) 整合流程, 项目审批串联改并联。

为打造最优发展环境, 新余市由市委办牵头, 联合市政府办、市行管委、市信息化中心等单位组成工作小组, 开展优化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流程课题专题调研。按照“整合流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原则[5], 将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过程整合为5个“审批集装箱”, 即立项审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在各个阶段把所涉行政审批工作链条重新整合、拉直并联, 明确了牵头部门, 分类实施, 同时明确牵头部门统一受理申请材料、统一组织其他审批部门开展并联审批、督促协调审批进度。通过取消部门界限, 压减和理顺原有审批事项的互为前置条件, 设立项目业务审批前期辅导期, 整合固化流程开展并联审批, 现在项目审批时限由原先至少135个工作日, 压缩到现在的36个工作日。

(四) 协同运行, 审批全流程网络运作。

为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 新余市将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程并联审批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和“三单”管理专栏进行“横向纵向”二维整合对接, 打造“三单一网”平台实现系统协同运行, 做到办事服务和行政审批全流程网络运作。一是横向对接。将三单管理专栏、建设工程并联审批系统、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等4个系统进行内容映射和流程对接, 实现系统单点登录、待办业务提醒、审批业务流转和办理、审批意见推送等功能。办事审批业务流依次在三单管理专栏、网上办事大厅、并联审批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综合办公平台等系统间进行流转, 最后业务办理结果在网上办事大厅进行公告。二是纵向对接。网上审批系统和并联审批系统开发市、县 (区) 两级联动功能, 实现县 (区) 级部门的统一收件, 同级抄告、根据审批权限将业务分发到上级部门进行审批、出证等需求。

(五) 便民服务,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围绕市民需要, 整合街道社区服务事项和各部门延伸到街道社区的便民服务事项, 对接新余市社区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为市民在社区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就近服务。一是整合数字社区平台和网上审批 (办事大厅) 系统, 提供行政审批、便民办事事项的办事指南、网上预约、预受理、过程查询、结果查询等服务。二是整合对接社保、医保、劳动就业、民政、卫生保障、人口计生等涉及为民办事的现有信息系统, 对不便于改造、升级的系统建立目录服务, 采取数据交换的方式直接交换业务数据。

参考文献

[1]朱振雄.新余大力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EB/OL].http://jxxy.jxnews.com.cn/system/2014/11/27/013462741.shtml

[2]舒晓露.新余四大改革创新工程初见成效[EB/OL].http://www.jxnews.com.cn/xxrb/system/2014/10/25/013395933.shtml.

[3]王小军.“掌权”部门注意啦!网上审批设时限啦, 超时可是会被亮红灯哟![EB/OL].http://www.aiweibang.com/yuedu/30049369.html.

[4]六项改革形成合力行政服务提质增效[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521/c396241-27037560.html.

[5]新余市三单管理专栏[EB/OL].http://www.xinyu.gov.cn/zxzx/ztbd/sd/.

三转变 篇2

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与贡献进行评价并给予级别认证。由于职称是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公开认可并通常伴随工资、福利待遇等奖励,所以它关涉教师的职业荣誉与职业利益,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对教师具有巨大的激励功能。但伴随形势的发展,原有职称评定模式的各种弊端日益显露,这直接导致教师职称评定激励功能的下降,并引发了“还要不要教师职称评定”的争议。

笔者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没有其它手段能够更好地替代职称评定对教师的激励,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原有职称评定的弊端,以充分发挥职称评定对教师的激励功能。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尽管教师职称评定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取消职称评定并非是最好的选择。有人主张用岗位聘任制代替职称评定,笔者认为有两点不妥:一是扩大了学校的权限,容易导致学校领导层对这种权力的非理性滥用,这种现象在中小学中更容易发生。二是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职称评定给予的是一种职业荣誉和职业认可,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精神支柱;而岗位聘任是指教师具体做什么工作,涉及教师工作形式的变化。岗位聘任可上可下,具有流动性,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职称应该稳定并保持上升,以维护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精神支柱。

职称评定也必须进行改革,笔者有以下建议:一是职称评定过程应该公平、公正。要做到公平与公正,关键是提高职称评定的专业性和透明度。在专发挥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功能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阳泽余小燕专家观点变重“资历”为重“能力”“。本科学历初职评定后,必须工作五年才能评中职”的规定和操作中的论资排辈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激励功能的实现。为此,我们应该建构一个反映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以资历论人、以年龄压人的错误做法。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变重“专家意见”为重“学生意见”。

职称评定是一种水平评定,关键是育人功能的实现与否,专家们通过材料比较的只是“纸上英勇”,实际工作的效能在材料上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出来,而与之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学生的意见才是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因此,我们的职称评定应建立一个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变重“理论水平”为重“实践技能”。

我们的职称评定应重视实践技能的高低,只有懂实践、会育人的教师才可能是好教师。一个只忙于理论、无心实践的教师,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者。所以,职称评定时,我们可以把“理论水平”作为一个附加条件,比如教育科研论文比较多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但不能作为必备条件。

职称评定“三转变”安徽省凤阳师范叶士舟细分职称评定种类。“专而精”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职称评定应着重看其强项,弱项只供参考,或者把职称细化,如把现在笼统的教师职称细分为教学职称、教科研职称和管理职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强项决定申报何种职称。组织职称现场考评会。只看职评材料,会诱发评委和领导利用权力进行暗箱操作、受贿等腐败行为。为此,地方主管部门不妨组织参评教师现场讲课、现场演讲和现场论文答辩,当场打分,达到评审公开、公正和透明。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如有的地方进行“论文考试”:让老师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关于本学科的命题作文,老师们可以翻阅参考书,可以随心所欲,各抒性灵……虽然这也并非十全十美之举,但它毕竟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消职称终身制。

取消终身制职称,某级职称应设定有效期,过了有效期再重新评定或定期重审,形成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同时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即教师在工作满五年后必须到大学进修,职评主要看继续深造后获得的文凭。这样才能促使教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平。评聘应切实分开。现行的工资制度使“只看能力,不看职称,评聘分开”很难落实,学校的聘用工作和工资发放仍受职称左右,职称高低成了教师工作能力最终的评价

条件,职评功利性较强。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只有按岗位定工资、按能力定奖金,才能使职称与聘用分开,才能使教师专注于目前的本职工作,才能注重能力,淡化职称,让教师彻底摒弃“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想法。

化工制图现场教学的“三转变” 篇3

关键词:现场教学;化工制图;转变;中职

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一般会根据专业培养的需要适时安排现场教学。以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为例,在完成工程制图的理论教学之后,教师需带领学生进化工生产车间,认识常见的化工设备,了解管路的布置情况等,识读化工厂主要的化工图样,并进行必要的现场测绘,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识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

与课堂教学不同,现场教学时学生要实际进入生产场地,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积累的工作经验中更快更多地学到专业知识,教师在现场教学时不能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等,应能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由“物”到“人”的转变

面对琳琅满目的化工设备、管路等,学生很容易转移注意力,教师授课时也经常出现“跑题”的现象。这些“实物”只是学生认知的工具,教师不能见“物”不见“人”。也就是说,在现场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怎样才能凸显以“生”为本呢?首先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在进行小组分工时,按照化工生产要求明确每位成员的岗位职责,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很感兴趣。在涉及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时,注意挖掘学生既有的认知能力。我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此外,我还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质疑,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以“生”为本。

二、由“教”到“学”的转变

现场教学时常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这就改变了教师的施教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焦点应及时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在现场教学时,教师面对这群思维活跃、精力过盛的职高学生,要想让他们自己想学,突破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目标激励、表扬促进、友好交往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我采用“任务单导学”的形式,让学生有事可做,做事有方向和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通过“任务单”的引领,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给学生求知的本领,学生就会主动尝试。在化工测绘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他们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由“静”到“动”的转变

实施现场教学时,教与学的场地发生变化。一改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固定、静止模式,而成为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开放的互动的教学。教师不能只会“教教材”,应结合实际敢于取舍,对所用教材作相应整合,把过多的教学内容去掉,把过时的内容删掉。学生希望学习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就应相机而“动”,对手里的教学资源加以选择,教给学生所需、企业所要的知识。其次在车间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口语化。现场教学时依然采用课堂教学的语言,便会显得不合时宜。教师应多使用幽默风趣的口语,让教学变得更轻松且充满活力。我们知道课前教师一般都会对教学内容预先进行设计,在现场教学过程中,一些“特殊”情况却在师生的互动中时有发生,这可能正是教学中的“亮点”所在,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进入妙笔生辉的“佳境”。总之,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语言要作相应调整,教师要能有效应对生成性资源。

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主动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现场教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始终都是有待研究的课题,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要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教”与“学”的潜能,达到职业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

三转变 篇4

一、变农业为旅游业,促进一三产业互动

仙游县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和发挥三大优势 (日益凸显的区位、交通与同城化优势,适宜创业的发展腹地与特色产业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与人文优势) ,加快建设“三区三带”(拓展提升县城中心区、构建兰溪两岸宜居城市发展带,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构建临港产业发展带,加快开发生态旅游经济区、构建北部生态经济发展带),大力实施“依港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努力实现“三转变一提高” (中等发展水平县向经济较发达县转变,区位相对边缘县向综合交通较发达县转变,小县城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变,人民群众生活富裕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跨越发展、富民强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农产品优势是实现农业变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华丽转身。过去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已经更多地包含了旅游产业的成分,旅游效应提升了农业效益。由农业到旅游业的转变要有硬件设施的提高和软件的更新,努力构建生态旅游格局,促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二、变农村为景区,打造生态旅游名片

仙游发挥资源优势,学习长汀经验,大力开展生态县建设,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现与莆田同城化、周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率推进,打造山水交融、文化丰厚、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目前,该县书峰、社硎、菜溪、西苑、钟山、游洋、园庄、赖店等8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鲤城、鲤南、度尾、大济、龙华等5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金溪村等108个行政村通过省级生态村验收。这些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组成了形色各异的优美景区,各乡镇极力打造本土的生态旅游名片。如该县社硎乡着力打造全省独一无二的“樱花之乡”,力争成为海峡西岸新兴旅游胜地,每年2月份这里的樱花浪漫绽放,映入眼帘的满是绚烂的樱花海洋,角樱、山樱、多重瓣樱、玫瑰樱等争先开放,美不胜收。来自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欣赏美景,其中不少游客是自发组织成团前来,还有部分是自驾前来赏花。面对美景,人们纷纷拍照留念,新人们也慕名而来抢抓这缤纷胜景拍摄婚纱照,给当地开辟了一条生态旅游新路子;又如该县书峰乡突出“森林人家”特色,发挥生态文化体验旅游优势,努力把书峰乡打造成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景观,形成各村特色的风情鲤岭、传奇百松、休闲锦峰、名贵兰石、经典四黄、生态书峰等“一村一品”的生态旅游名片,把农村变为生态休闲旅游风景区,延伸了旅游经济,拉动了产业链条,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创收、增收。

三、变农民为股民,引领劳动力增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依靠单一的农业很难摆脱市场风险。仙游县试行“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以自家土地、林权、闲置房屋等折价入股,使之成为资本参与经营,也可以用农机具等存量资产折价投入,参与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共同成为旅游从业者,从而实现资产、资源和资金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农村资产、资源、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的重新整合。一方面,可以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联系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推动了资源有序流转。另一方面,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资源与劳动力低效配置的状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引领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效益。

四、变农产品为礼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纯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是现代人健康营养的追捧。为了让农产品能“变脸”走俏市场,成为旅游商品和送礼佳品,仙游特色农产品走品牌营销战略。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乡村旅游,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产品布局。仙游有着“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的美誉,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游客川流不息,各乡镇把景点做出规模、做出档次、做出风味,形成独具仙游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留住外来人员驻足观赏并购买景区特色产品。该县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积极引导扶持推广农产品取得“绿色产品”“名牌产品”“原产地注册保护”标志等名特优农产品名片。县内名优农产品的有度尾文旦柚、书峰枇杷、大济皮蛋、龙华薏米和菜溪茶油等,这些特色农产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极佳礼品,给当地农民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 “三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事关社会和谐发展。文章分析和论述了仙游县在创新“三农”工作思路中实施“四个转变”, 助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转变三服务”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全市开展了“一转变三服务”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学习,通过认真梳理,对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进行自我查问,找出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从思想上寻找问题根源,明确整改目标,确定努力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心得与体会:

首先,要充分认识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干部作风好,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自觉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新闻稿件学习,市委专题网站建设,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能进一步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烟草。其次,要正视和克服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以基本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科学发展观要靠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来贯彻落实,优良作风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

第三,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宣传工作做好,作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要认真工作,把企业的方方面面反映给政府、社会。一切工作切实一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要做勤快的工作者,第一时间收集材料,把企业重要的信息反映给公众,更好的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服务,切实为企业服务,为我市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要善于学习,掌握工作的本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从事的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三转变 篇6

一、清醒认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和残酷。在这种条件下,一些企业只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忽视甚至淡化了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价值规律,而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在一些企业中,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由直接决策转到参与决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从“主导”转到“服从”“服务”的地位,还有一些企业的政工部门减少,人员减少。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淡化

一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分配不公、少数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等,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被这些社会消极因素大大抵消。二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生动的利益主体,都要面临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然而,现实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空洞,务虚多,务实少,只强调解决思想问题,而对职工的实际困难却无能为力。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间接性、潜在性、积累性等特点。有人把思想政治工作比作一把伞,认为“天晴无用场,下雨顶一场”,用处不大,不像物质奖励那样直接、现实、功效快,从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产生错觉。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手段老化

在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灌输学习为主,通过不断的说服教育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仅内容单一,而且形式老化、僵化。当前,在企业,尤其是一些合资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年轻职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思想活跃,工作负荷大、节奏快,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他们来说渐渐失效,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努力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三转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努力实现“三转变”。

(一)由单纯说教向多形式、多渠道转变,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一是注重寓教于乐。大力开展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利用精神文化产品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举办文艺会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既能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提升职工的文化素养。二是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空间和渠道,特别是网络越来越成为职工表达自己意愿和观点的重要载体。要特别注重手机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内部网络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渠道和有效载体。三是注重分类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从事不同工种的单位和职工,因人而异、绝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对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新老职工要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等。

(二)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一是提升认识。充分认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的陈旧观念,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思想教育,增强主动性,把握主动权,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后劲和无形力量。二是了解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站在职工的位置上想问题、看事情、处理和解决难题,特别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关心、关注、关爱职工,在政治上多引导教育,生活上多体贴关怀,学习上多指导帮助,工作上多鼓励支持,做到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三是解决思想问题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抓住情、理、法关键点,坚持以人为本,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由传统机制向创新机制转变,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一是优化运行机制。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事,更要管人、管思想,努力改变政工部门“唱独家戏”的局面,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工干部的工作业绩,增强政工队伍的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政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关注职工心理动态和情绪变化,加强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学习减压技巧,培养职工健全人格,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四是健全警示教育机制。结合思想动态和安全事故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开展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将警示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三转变 篇7

一、两个转变运行的案例

3年前,北京怀柔某小区曾作为试点为小区业主大会颁发了业主大会法人登记证书,形式上实现了业主大会从“社会组织”向“社团法人”的转变, 当时引起了业界轰动。8年前,北京品阁小区业主自管作为无奈的选择,采取工商登记的方式获取了业主大会“企业法人”资格,即全体业主是股东,业委会选为董事会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物业经理人负责制,用“公司化”形式发挥权利功能和行为功能。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完成了社团法人转变的小区, 连正常的年度业主大会例会也很难召开,其社团法人的权利功能、行为功能更无从谈及。

就这两个小区而言,前者是“合法”后者是“偏法”,前者难以生存,后者负压运行。经过多年的跟踪、调研、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小区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业主大会的业主参与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功能的转变。

《物业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房屋的所有权人为业主。第八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业主大会应当代表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业主大会在一般条件下由社会组织转变为社团法人后,就具有了组织体的特性。无论是成员还是法人均是组织的基石,如果基石是松散的,组织及组织体就不可能稳固,如果缺乏业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想发挥业主大会的作用和启动业主大会的权力功能和行为功能很难如愿。为此,在业主大会从社会组织转变为社团法人的过程中,必须把提高业主的参与自觉性和积极性列入到重点工作中, 从基础抓起,为日后正常发挥业主大会的各项功能奠定基础。

二、业主大会社团法人的能力

业主大会的基础是业主,依法满足业主的共同需求是业主大会的宗旨。当业主大会作为社会组织存在时,按照现行的法规框架要求是“不得作出与物业管理无关的决定,不得从事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

当业主大会转变为社团法人组织体后,具备了民事主体资格,拥有了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法人民事行为能力及民事责任能力。尤其在体现法人民事能力方面,可以法人自己的意思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即以法人内部机构产生的团体意思为前提通过法人的机关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业主大会社团法人民事行为能力核心源自法人自己的意思或团体意思,即为业主共有的意思和业主大会共同决定团体的意思。

由此可见,业主大会取得民事主体资格成为社团法人后,对业主大会的品质要求不仅没变,而且要求更高、更完善。为了充分保障业主大会能够尽量准确表达业主的“团体意思”,特介绍一种业主大会“二、八、三、四”组织设计,供业内参考。

三、业主大会“二、八、三、四”组织设计

1.设计宗旨

针对业主大会客观存在的筹建启动难、参与发动难、共同决议难、决策执行难的四难现象,从组织管理着手,以分层扩面覆盖、信息对等通畅、操作简捷有效为原则,采用组织管理方法,通过方便业主有序参与的组织行为,在自觉、自律、自管、自助的基础上促进和完善业主大会实现群力、群管、 群策、群益。

2.设计原则

首先,“二、八”即参引经济学的“二、八”定律, 按照群体中20%原动力,能对80%起带动和影响作用的一般性规律,用2:8的结构比设计区域功能,责任传递。

其次,“三”即在“二、八”设计的基础上,以分析目标为标志,设计递阶式“三”个功能层,每个功能层又以“二、八”方式设计组织管理的整体模式。

最后,“四”即引入管理学“有效管理幅度”理念,取有效管理幅度的50%功能,即以1:4为范围值 (即1个人能对4个人实施有效管理)在各个层面开展幅射,在动态中实现管理循环。

3.举例说明

假设某小区业主大会共1000户业主,其“二、 八、三、四”组织设计如图1所示。

4.组织运行

“二、八、三、四”组织运行的核心即“组织起来、 落实下去、有序运行、螺旋循环”。

其运行要点即:由上而下组织,由下而上运行, 周而复始,动态循环。

首先,分阶层。按有效管理50% 的幅度能力, 以1:4为标准范围,即每个参与人辐射相对固定4个人为沟通联系对象。落实相互间的电邮、电话、微信, 其中尤以传递层的落实为重点。

其次,按三个阶层组织由下而上沟通业主大会事宜的议题、建议、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再由上而下将形成的决议分阶层落实,实现周而复始、有序循环、动态运行、螺旋上升的组织运行状态。

最后,由于有相对稳定的1:4幅度关系,可使庞大的工作量在化繁从简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缩量、约时”。2:8比例的辐射配置能为布局扩散的“全面性”提供保证,促进实现业主大会对基础业主权益的透明、知情、自觉参与,使业主真正做到“叫得应、来得了、坐得住、议得起、共决策、同执行”。

四、结束语

随着业主大会由社会组织向社团法人转变,由业主群体转变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体,在具有独立民事权利能力和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同时也必须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作为这个组织体的基础——业主也同样产生了转变,从组织成员转变为组织体的法人,从过去侧重于通过物业管理活动对共有物业的运行、安全服务进行监管,转变为对共有物业保值、增值的资产需求。同时,对履行、返还、 赔偿责任和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财产责任等民事责任,业主也必须承担。

三转变 篇8

关键词:阶级斗争,经济增长,和谐发展,政治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三位一体”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必然之表现,它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之内容和发展之水平。目前理论界比较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化”的研究,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本文将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成熟之路上“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双重任务”的现实问题和“一个转变”的终极目标这三个维度,并比照韦伯“政治成熟”的概念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进行探究,力图挖掘“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和丰富外延,从而为我们党历史使命的履行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为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寻找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理由,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基本的和根本的政治保证。

一、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政治成熟”阶段性的实践基础

从实践的历史性维度来审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其依次经历了阶级斗争、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阶段,“三个阶段论”描述了我们党在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实践基础,为我们党历史使命的履行提供了合理性的历史证明。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历史使命的履行是通过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充分体现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党1921年诞生以后,虽然经历了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时期,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地从失败中总结了经验教训,积极地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政党建设之路,更好地将中国革命向前推进。建国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业已基本结束,并在我们党的八大会议上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由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大波折,这说明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道路只有靠我们自己去自主探索。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构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它们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如果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的话,我们可以把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的历程简单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即“阶级斗争”阶段和“经济增长”阶段,再加上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正在进行的“和谐发展”阶段,彻底实现了我们党在九十年的实践发展中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历史情态,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

在“阶级斗争”阶段,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规律的客观实在性的遵循”之间的辩证法关系,大力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过分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精神,结果导致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挫折,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跨越了“卡夫丁”大峡谷的,是建立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主要是通过对上层建筑的革命而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的,是通过完善上层建筑来拉动生产力发展的方式来进行的,并且这种方式在革命战争年代也的确可行。另外,刚刚翻身做主人的人民群众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极度热情也在客观上影响着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1](P152)“阶级斗争”阶段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存在扩大化的倾向,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存在盲目化的主观性,对历史辩证法中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的认识存在极端的片面性,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矛盾的斗争性学说”的理论支持。毛泽东主席在1969年7月23日的《解放军报》中的题词便是“矛盾的斗争性学说”的具体表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党也逐渐懂得了“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激化的可能”的道理[2](P841),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开始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毕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两个凡是”的终结,我们进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春天,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早在毛泽东主席那就已经形成,如在1956年毛泽东主席为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并于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只不过后来的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急速发展导致毛泽东主席的这个精神没有很好地得以落实。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因为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误区:“高速度就是发展”、“建设规模大就是发展”、“保护地方利益就是发展”,于是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就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等同为“以速度为中心”,结果导致“GDP上去了就是发展”的GDP崇拜,与此同时也就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党员干部考核的政绩观,进而导致了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而追求产值的片面发展观,这一方面导致出现种种弊端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进程中无形设置了重重障碍。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历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变迁。我国目前正处于双重的社会转型时期,即从前近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更加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在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纷纷形成,非政治领域的自主社会空间逐渐扩大,民主的政治决策日益程序化和形式化,国家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和控制的能力日渐弱化,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要伴随的现象。利益集团的不成熟性、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不高和政府职能的效率、效能还有待提高是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党在和谐发展阶段中绕不开的难题所在。为了克服“阶级斗争”和“经济增长”这两个阶段的消极影响,为了正确应对我国不断地遭遇的各种危机,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而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和谐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我们党逐渐进入实践探索的成熟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的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胡锦涛总书纪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地通过28个字来描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提出了本质规定性,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方面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在新的时期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进程中继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政治成熟”现实性的理论探索

从理论的现实性维度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主题可以得知,其始终面临着“夯实经济基础”和“完善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双重任务论”界定了我们党在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理论探索,为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合法性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在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时,也充分地意识到它们的消极影响,并且着力完成“夯实经济基础”和“完善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这既是我们党在九十年的理论探索中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现实情态,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进程中自始至终所必须面临的现实决择,更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主题。

在“阶级斗争”的阶段,国内和国际形势导致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完善上层建筑”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且在实践中充分调动了的人民群众的主观热情,进一步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而使时代特征表现为“阶级斗争”。作为革命的必然产物,“阶级斗争”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可以使我国上层建筑的完善得到强化,从而调动一切力量来战胜敌人、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但是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和平时期,若不考虑“直接对立阶级消失”的客观实际,还一味主观地坚持“阶级斗争扩大化”,则必然造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的缺位和社会归属感的缺失。在“经济增长”的阶段,由于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决定了我们党的工作重心是通过“夯实经济基础”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我们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从而使时代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作为建设的中心任务,“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如果过分“强调经济的至上性”而忽视了现实社会中“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也必将潜藏着“国家与社会相分离”以及“政治与经济相脱钩”的极端危险的因素。

在上个世纪的两个时期里,我们党理论探索的发展性及我们党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动态性导致我们党在处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中往往在主观上强调一个方面而在客观上忽视另一个方面,虽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领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合理的解决,必将在根本上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的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才能顺利进行。“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P329)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我们党在充分发挥上层建筑的导向性作用过程中却相对忽视了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地位,希望以“大跃进”的发展态势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我们党在全力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也相对放松了对上层建筑的重视,希望通过“大增长”的经济形态快速进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单方面地强调上层建筑的完善或者经济基础的夯实都是不科学的,都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应有的态度。作为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必须自始至终地将上层建筑的完善与经济基础的夯实有机地结合进来,在实践中自始至终地实现两者高度的统一,这既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辩证统一精神实质,也是我们党理论成熟的必然要求,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过程中的应有之义。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既是我们党在新的世纪里面临新的时代主题而正确处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又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理论指南,既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又是我们党在理论成熟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必将充分调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积极力量,始终清醒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其双重任务,始终正确对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其实践主题,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核心领导作用。

三、一个转变:中国共产党“政治成熟”终极性的政治规定

从政治的理想性维度来解读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可以得知,其努力进行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一个转变论”表明我们党在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政治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政治规定,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领导核心地位提供了终极性的政治保证。

我们党自诞生之初就责无旁贷地履行着历史所赋予她的使命、全力以赴地承担起民族所赋予她的重托、全心全意地肩负起国家所赋予她的重任,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积极领导作用,在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也顺利地实现了从“政治不成熟”到“政治成熟”的演变历程,从而为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保提供了终极性的政治保证。

马克斯·韦伯在自己的著作《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提出了“政治成熟”的概念,并强调“经济上没落的阶级实行政治统治”以及“缺乏政治成熟的阶级接管政治统治权”都是危险的,惟有将“经济权力”和“政治成熟”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参照韦伯“政治成熟”的概念,所谓政党的“政治成熟”就是指一个政党能够理性而且有目的地控制民族、国家的整个政治活动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民族、国家的社会普遍利益永远置于自己所代表的那个特殊阶级的利益之上。因此,作为一个“政治成熟”的政党,足够的政治远见、坚强的阶级意志、宽泛的民族利益和稳定的国家秩序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另外,政党的“政治成熟”也决非一日之功,是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艰难困苦的斗争过程中从完成“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中逐渐形成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政治远见、阶级意志、民族利益和国家秩序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政党从“政治不成熟”的状态发展到“政治成熟的”状态,最终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根本性转变。

在众多的政党当中,我们党由于阶级属性和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而与其他政党相区别开来,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模式。当然,我们党也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的政党,非常有必要了解“政党的政治能否成熟以及如何走向成熟”,这不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现实问题。“对政治成熟的探求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从理论上确定政治的成熟状态是一个艰难的思想探索过程,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探索它的实现路径则是一个更为艰难的实践过程。”[4](P96)正如毛泽东主席所强调的那样,“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5](P1098)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党自始至终地在进行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自己所代表的工农阶级的阶级意志同时也努力地实现民族、国家的普遍利益,并且中国共产党唯有在确保民族、国家的普遍利益的实现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所代表的工农阶级的阶级意志。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多维规定:中国共产党“政治成熟”的中国表现

我们党在九十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阶级斗争”中夺取政权的战争,经历了从“经济增长”中建设国家的努力,正在经历着从“和谐发展”中振兴民族的奋斗,这是我们党在面临“完善上层建筑和夯实经济基础”双重任务的情况下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主题而不断进行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结果,也是我们党在实践、理论和政治“成熟”之路上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更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的具体表现。作为政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作为一个成熟的执政党,我们党只有把自己的目光越过自己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阶级利益而投向更为宽广的民族、国家利益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4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

[4]唐桦.“政治成熟”与中国的政治成熟之路[J].东南学术,2004,(6):96.

上一篇:长善下一篇: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