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转变

2024-09-26

适应转变(共12篇)

适应转变 篇1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基本信念, 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活动的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的基本看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 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 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技能、交往为先导,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形成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社会技能。因此,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树立新型的教育观。

一、树立面向全体的育人观

教育是以增进人们认知、技能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活动。而在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教师把主要精力摆在了培养可以升学的那一部分学生身上。这样,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来说, 教育不但没有充分增进知识技能, 反而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忽视、歧视, 甚至打击,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也违背了教育活动的初衷。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不但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优秀人才, 还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面对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 把对学生终身教育发展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学始终, 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现行课程标准提出:教育价值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而且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高科技社会, 原来教育所培养的单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认知情感及行动和谐统一的人格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重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如何与别人相处, 如何竞争与合作, 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 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 尤其是电脑和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推广, 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还要快。因此, 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教师应该迅速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和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人格发展指导者。教育的重点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 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应用信息,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习, 更要培养他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和持续发展, 并把这种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活动持续到学校教育之后, 贯穿他们的一生。

四、坚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发展的教育观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人人成才。”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教学活动中, 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展开, 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时选择合适的策略。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还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观, 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充分表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使他们成为具有各种潜力、创新精神和鲜明个体的社会成员。

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它是学习的催化剂。师生关系中, 教师占有主导地位, 是决定师生之间的距离, 沟通师生情感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 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要充满爱心,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 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尝试、探索和实践, 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研究者的成功。当遇到学生提出问题而自己不能立即回答时,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向学生和他人请教, 架起情感的桥梁, 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情境, 与学生共同生长。

六、坚定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观

“教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时代的发展要靠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靠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设计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案, 特别重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 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准确定位, 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 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 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 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予以填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代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过去的那种“一刀切,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作为教师, 只有真正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流程, 才能适应课程改革, 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 适应时代潮流的人才。

适应转变 篇2

突出“一线”选拔,让干部争作为。坚持以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为核心的竞争性选拔办法,注重在实践实干中看政治素质,在实绩实效中看专业素养,突出在重大项目、专项工作、脱贫攻坚、急难险重等一线识干部、选干部、用干部,优先考虑在“三线一岗”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干部,大胆使用在一线工作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干部。明确提出原则上提拔区直单位副科级职务的要有2年以上乡镇一线工作经历,担任区直单位正职的要有乡镇领导班子工作经历,提拔重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新进乡镇领导班子人选原则上要有扶贫一线工作经历,着力推动干部资源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向一线倾斜。今年以来,先后提拔重用一线优秀干部115名,进一步激发干部在基层一线争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活力,为实干者创造“有为才有位、有位须有为、有位更有为”的社会环境。

突出“一线”培育,助干部能作为。围绕全区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的决策部署,聚焦打赢三大攻坚战,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坚持多岗位锻炼、基层墩苗磨炼、中心工作锤炼、必要台阶历练和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相结合, 带动干部资源向一线聚集,在一线历练成长。严格落实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和选调生在乡镇机关服务期规定,服务期内杜绝参加招录、遴选考试,坚决不允许调出乡镇或借调到上级党政机关工作。加强和改进一线干部教育培训,以实训实战实践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今年以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等主题,在先进发达地区开展精品专题培训4批次,举办“提能善政大讲堂”3期。从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80余名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长、队员;选拔89名年轻干部到“三线一岗”跟班学习、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历练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突出“一线”关怀,促干部愿作为。建立干部关心关怀长效机制,认真执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加大乡镇机关非领导职务配备力度,严格落实乡镇干部岗位补助,努力形成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按干部管理权限逐级开展“四必谈、四必访”,做到思想异常必谈、岗位变动必谈、遭遇挫折必谈、违纪违规必谈,突出贡献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纠纷必访、特殊困难必访,定期分析一线干部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切实关心干部的成长和进步。大力支持乡镇加强小餐厅、小图书室、小浴室、小活动室、小体育场“五小”建设,着力改善和优化乡镇干部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高度关注一线干部的身心健康,严格落实体检、休假、保险、生活补贴等制度,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及时予以关心,帮助办实事、解难题,消除后顾之忧。今年来,开展双向约谈251人,提醒71人,先后对25名因家庭困难、身体健康等原因提出申请的一线干部进行了交流调整,让干部在温暖的环境中自觉踏实地工作。

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改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61-02

面对新课改,教师只有转变角色,重新定位自己,才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更新思想观念,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用全新的教育思想锻造出来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师的思想观念如果得不到更新,在教学实验中就很难适应。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针对性地教学。

首先,教师必须摆脱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一切工作都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思想,正确看待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把所有学生都看成可育之才、有用之才。

其次,教师要树立全面质量意识,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好学乐学,品格形成等方面的培养。努力把自己的学生造就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文明习惯、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再次,教师应当成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成为推进和谐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努力完善教师自我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符合班情的教学方法, 努力激發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源泉。物理学家杨福家说“不要把学生的头脑拿来填进知识,而应当把它当作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人。”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就是他最希望被点燃的“火种”,而教师对学生的自尊的尊重就是为学生点燃了火种,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个鼓励都将有可能点燃学生的火种。

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 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而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正日益受到挑战,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单纯的教师,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时代呼唤建立互相促进式的新型野生关系,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经常处于学生的效仿和严格监督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完善自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

三、更新教学方法,转变为知识的参与者,树立精诚合作意识

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亦可以设置想象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知文本,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实要博众之长,学习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并创造出符合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在乐中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的平台。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这一切惟有教师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

四、更新知识结构,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肩负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或一缸水,更要有一泉水;不仅是教授者,更是科研者。一些教师尽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但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常捉襟见肘,表现为教学年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老化,教学理念陈旧。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则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如同有了米才能考虑怎样做饭一样,有了必备的知识作为载体,教师才能进一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要不断补充和拓宽自身知识。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社会化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上述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与此相适应,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综合化,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汲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加跨学科综合知识。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增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

纺织机械产品生产适应转变探讨 篇4

关键词:纺织机械,产品生产,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 纺织机械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升级对纺织机械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纺织机械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纺织机械生产企业能够转变思想、实事求是,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纺织机械产品生产的形势的转变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纺织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改变原有的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依靠提高管理水平、劳动素质和生产技术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对于纺织机械企业而言, 必须适应这种发展的趋势, 才能应对市场竞争环境的转变。这就需要纺织机械企业能够与时俱进, 对自己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加技术含量, 推动经济增长的质的提高, 改变原有的增加数量的发展策略。这也就意味着纺织机械企业不能进行同质化数量延伸。

纺织机械企业面临着如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材料和原料的问题, 必须不断增加现有的材料和原料的附加价值, 提高其使用效率, 改变低价格、低水平、粗放型的生产模式, 实现做精做细产品、拉长产业链的结构调整目标。

与此同时, 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实现绿色生产, 不断减少排污,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这也是整个纺织工业一个转变重点。纺织工业要实现防污、减排的目的, 就要对添加剂和工艺进行改善。纺织机械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为其他上下游产业提供相应的防污、减排、节水和节能的技术装备。对于纺织机械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转变要点。

二、纺织机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对措施

对于纺织机械企业而言, 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以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依据, 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纺织工业技术装备提供给纺织工业, 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近年来, 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 占了将近一半的国内纺织机械市场, 这对于我国的纺织机械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这也正说明了我国的传统纺织机械产品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创新压力。

当前我国的纺织业中实现了梳棉和清花的联接, 然而其棉纺设备的技术含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纺织业中, 要实现自动联接细纱和粗纱、粗纱的自动落纱、自动联接络筒和细纱, 并且实现粗纱、并条、精梳的自动输送都需要一大批高技术的纺织机械装备。这也对我国的纺织机械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麻纺和毛纺领域, 纺织机械企业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国的麻纺和毛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大量的麻纺设备和毛纺设备及先进工艺技术。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麻纺和毛纺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随着自动络筒机的出现并广泛地使用, 出纱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增加了适纺功能, 与此同时企业也要积极研发与之配合的自动落纱、自动打结、自动生头和自动管理功能, 从而极大的减少万锭用工, 提高纺织产业的生产效率。

在无梭织机的研发和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前我国的纺织机械企业已经能够批量生产无梭织机。然而我国的无所值机中控制水平的可靠性、制作的精良性方面仍然与进口无梭织机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大量进口各种织机, 其中95%以上都是无梭织机。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国产无梭织机还不能满足纺织市场的需求。我国的无梭织机存在着价格低、技术水平低的劣势, 难以在国际市场中打开销量。

与此同时, 在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方面, 必须能够将传统的纺纱工艺做精做细, 这也需要一定的技术装备配合。当前主要是织造车间的绿色生产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织造车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除尘、滤尘和吸尘体系, 会产生大量的短绒, 不仅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 也对织物的质量造成影响。而传统的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化工产品, 例如二硫化碳、碱、酸等等, 生产之后又会产生一定的废气、凝固液。纺织机械企业要为其提供成熟的废气、废液回收设备和工艺。纺织机械产品生产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绿色的染整技术, 目前这方面的技术主要包括等离子体技术、激光辐射技术、超声波技术以及生物酶技术。比如其中的等离子体技术就能够使纤维的合法性得以提升, 并且优化羊毛防毡缩的特性, 使纤维的亲水性得以提升, 对染色的性能进行改进;同时其还能够进行抗静电、抗菌、阻燃、防皱等各种功能整理, 利用表面处理的工作可以使整理剂和染料的固着率得以提升。由于等离子体处理技术都是选择干法加工, 因此其具有减少污染、减少废水以及节能节水的特点, 对生态环保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申香英.拓中国市场稳健前进朗维纺织机械 (苏州) 有限公司看重中国市场潜力[J].纺织服装周刊, 2010 (25) .

大一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 篇5

大一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

------------------

从中学到大学,大一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

每年金秋时节,都有大批学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意气风发地走进大学校门。常言说得好,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就有了成功的一半。大学新生要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把握成才的主动权,争取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就应该努力去适应并实现六个转变。

从中学到大学:适应社会角色转变

在中学时,不少人是在校内和班级内担任一定职务,有一定知名度的学习尖子,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不再担任职务的普通学生。大学新生必须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才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对成才要充满信心。从社会角度看,大、中学生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般说来,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仍不够成熟,职业方向仍不确定,他们是潜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准人才”,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比中学生高得多。因此,要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就要处处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学会做事,做一个高素质的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

从考试到深造:适应奋斗目标转变

经历紧张高考后,一些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顿时失去奋斗的目标,无所适从,感到很迷茫,学习和成才也缺乏动力和激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去了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其实,大学只是人生成才的一个新起点,进入高校后,大学新生要端正心态,从高考成功的自豪和陶醉中清醒过来,以崭新的姿态和振奋的精神,站到新的起跑线上,在入学之初就要一切从零开始,以务实的态度制定出个人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长期的奋斗目标和短期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搞好人生职业生涯设计,以激励和鞭策自己为创造大学阶段的人生辉煌而不懈努力。

从感性到理性:适应思维方式转变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学习任务繁重,面临独立解决的问题多。面对这些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要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在思考处理问题尤其是个人重大问题时,要有远见卓识而不要目光短浅,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随心所欲;要克服依赖思想,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理性、理智,不要盲目和感情用事;要加强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有责任心,要考虑到行

为的后果,不做鲁莽草率之事。

从监督到自觉:适应学习方式转变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是每一个现代人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以学习为“职业”的大学生说来,学习是硬道理,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相对中学而言,大学的学习氛围较为宽松,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多,学习的自主性强,学习环境由“硬”变“软”,这对自制力和自律性强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而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为了掌握大学的学习之道,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欲望。其次,要实现由应付升学考试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转变。在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要重视实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注意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第三,要注意学习时间的科学运筹,实现由拼挤时间向讲求效率转变。在学习中要讲究用脑的艺术,遵循学习的规律,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第四,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大学新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要有计划性,要雷厉风行,不要拖拉;要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好,生活要有规律,克服随意性;要注意掌握学习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要专心致志,还要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的关系,尽量少去或者不去网吧,避免上网成瘾,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

从依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转变

在中学时,有些生活琐事由父母、亲友帮助料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都由自己安排处理。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特征。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偿还不完的债务。大学新生应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从点滴事入手,严格要求自己,控制生活的节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处理好学习与娱乐休闲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敢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说“不”。

从旧友到新朋:适应交往方式转变

适应转变 篇6

结合笔者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适应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倘若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师应从根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具有新课程改革意识和新课程开发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社会环境+教法)×英语教师的素质,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单靠“高尚的师德意识和敬业精神”已远远不够,我们英语教师应该作到以下三点: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提升教育教学执行力是前提

英语教师要切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这是新时代赋予英语改革的内在要求,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业务全面提升,不但是“教书匠”而要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首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例如:每节课后写教后记,经常写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教师感言、教育教学学习心得、撰写英语论文等。其次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申报研究等形式培训与同学科其他老师之间形成合作、互助探究、改革、创新的团队精神,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再次对待学生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英语教师要视学生为“春蚕”,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春蚕”吐出更多的“丝”。也就是说教师以促进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情商教育代替惟智教育者,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

(二)改革和创新意识是基础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都认为“才能”是多方面的,而创造才能是才能的本质。奈斯比特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要把自己的教学模式化,根据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开创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力争课课有新意,引导学生热情而主动的参与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是观念的转变,是彻底的教育革命,但并非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改要先立后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新思想、走进新课程,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稳妥推进新课改。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

古人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古训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只有乐学、渴望学,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许多伟人已给出最好的答案,例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不是教师教出名的,而是他们学会并掌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转换英语教师的角色,给自己重新定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以人为本、情感、态度等)的提出和倡导,面对新课程改革英语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我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究和再实践,认为英语教师应扮演“新角色”,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我讲你听”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过去选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和帮助,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做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我们英语教师必认识到:英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先要理解学生,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关怀学生。学会洞察学生心理反应,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创造的过程,立足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注重差异个别指导,特别注重关照学习特困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鼓励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多保持笑容、对学困生和后进生一句夸奖、给测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给犯错误者一个改过的机会等。

(二)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英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学生学习习惯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我今年教初二英语。英语课本选用的是冀教版教材。该教材特点1.词汇量大生词多。2.话题新而多,紧跟时代,贴近城市学生生活。3.内容多,课文、对话篇目多。这就意味着,单靠教师一言堂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现在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转变角色,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当好导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和独立自学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树立新型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建立平等互动的教育教学关系。根据认知规律、英语教师应从“传道”、“授业”和“解惑”之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它不象语文一样有汉语交流的社会大环境,它不是教师手把手的教给学生,应用多媒体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表演等方式由学生自己建构。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学习新课程和适应新课改,英语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研究者和决策者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英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注重课程的“切实性”,这必然要求教师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与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实施和开发具体的课程方案,让课程更接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情景教学和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悟性。

(四)运用新课程,英语教师是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调适者

英语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长的促进者。教师要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寓教于乐,领会教材的实质和内涵,利用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运用外国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教育学生对父母要报养育之恩和社会充满感恩,进而热爱社会和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和青春。

小学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怀着新鲜感和极大的热情。随着学习知识的不断加深,有些学生感到越学越难,有些学生学习很勤奋,可往往只得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帮助困难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帮助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困境的方法,尽量恢复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发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英语教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个体,是学习者、研究者、开发者、实践者、创新者和决策者。在实施新课改中每位英语教师要通过自发式、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探索式的学习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求得进步和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建构英语高效课堂,更好的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适应转变 篇7

关键词:新教师,社会角色,转变,适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当一个人从一种社会角色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角色时,难免会有一些紧张、困惑与彷徨,因为在你面前已经或即将开始的一切或许都不是你所期许的那样简单与轻松,新的环境、新的角色会改变你以往的生活习惯、心理感受、情感态度。那么,如何找到方法适应这种转变,快速地融入自己所处的状态,以下便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一些感悟。

一、做一个有准备的新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学教师是孩子从呱呱坠地后除父母外最重要的启蒙人,这一阶段的孩子对知识有一种浓厚的探求欲,那么教师作为这样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首先必须要让自己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一名新教师,不仅要建构好自己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教材,还要不断学习课外知识。因为你要相信,孩子对未知的探求欲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才能随时准备迎接他们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新教师要努力积累教学经验。新教师必须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多听课、多观摩、多实践。新教师应该多写一写教学案例反思和随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寓教于法, 得法而不盲目崇拜教法。

二、做一个有韧性的新教师

在没有成为教师时,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一个轻松的职业,可事实并非如此。当我第一天踏入教室时,内心十分紧张,想想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有那么多双耳朵即将聆听你的话语,自己的神经就突然绷得很紧,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状况,也不知道如何掌控课堂。但是,即使你心中再怎么慌乱,当你进入教室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必须埋藏在心中,因为,你是一名教师。要知道,你的学生也很紧张,他们会很好奇新来的教师是什么样,会对你心怀一份期许,在孩子们心中,教师是神圣的。这时的你需要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你的自信与魅力,因为这份自信会感染到下面坐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期待与你一起学习的时光。除此之外,新教师还会承受一些压力,首先,作为学校新进的教职人员,对学校的一切都不熟悉,而你又必须尽快开始你的日常工作,不仅如此,家长通常对新教师抱着一种观望态度,当学生的成绩有所波动时,他们会直接将其与你的教学能力划等号,这无形中又是一种压力。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解压呢?

首先,你必须明白,人的生活环境是变化的。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积极改变自己,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从以前懒散的生活中走出来。其次,同样的环境,既然别人能适应,你就没什么理由后退。新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多与学生和同事交流,与他们建立友谊,逐渐喜欢上新的环境,从而积极健康地对待生活。

三、做一个有情商的新教师

都说孩子是“天使”,可是不得不说,这些天使们常常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如何招架这些“惊喜”,就要求你有较高的情商。

1.你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新教师到底应该严肃冷漠一些,还是友好和蔼一些,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一开始,许多老师都告诉我要严厉地对待学生,可我觉得一直这样会让我和学生无法交流。于是,我开始接触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可事实效果却更差,学生开始不害怕我, 不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新教师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呢?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新教师要做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做到课堂上是良好纪律的组织者,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者,良好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引导者;课外是学生生活的帮助者和心灵的倾听者,既要做严师,又要做益友。

2.评价机制不可或缺

孩子是需要被鼓励的,因为他们相信老师,他们通常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感到欣喜,他们觉得那是代表老师注意到并且喜欢他们。评价机制不仅适用于低年级,新老师一定要善于及时表扬,有效批评,善于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

适应转变 篇8

一、市场需求和展望

国际投资趋于活跃, 世界经济继续增长, 世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势头有望保持。2010年上半年, 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 这是2006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 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三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12年跨国投资活动更趋活跃,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 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贸易增长的效应仍将持续。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为有利的背景下, 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 贸易摩擦问题将更为突出。从技术层面上看, 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 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 摩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 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花样翻新, 如绿色标准, 技术标准, 劳工标准, 社会责任标准等问题已成为导致摩擦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的趋势看, 国际贸易保护有可能更为严重, 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将继续增加。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的动向不断出现, 国际贸易的规则上新花样层出不穷, 中国纺织品出口遇到的摩擦将进一步增加。贸易纠纷日趋呈现上升趋势, 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从传统的反倾销, 向反补贴, 保障措施和制度歧视性方面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 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对外商务联系、谈判和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事业发展需要。开办商务英语专业, 是为了适应“十二五”计划期间河北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适应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为了调整学校专业结构, 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的转变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为知识与技能并举, 突出技能训练, 培养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具有对外商务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了解国家财政、税务、金融、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 掌握商务知识, 对国际贸易、国际商法、会计原理、商务谈判等与涉外商务工作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具有语言交流能力, 能用英语开展业务活动、进行商务交谈, 具有从事商务口译、笔译和英语报关工作的能力, 具备较快适应对外商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 面向对外商业事务和管理工作, 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 能从事对外贸易商务联系、谈判和技术管理工作, 适应我国对外商务工作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结构进行分析, 对应职业技能来设置相关支撑课程, 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需要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分为涉外文秘、涉外商务两大领域, 这两大领域内有各自对应的相应岗位。涉外文秘领域包括的岗位有商务接待、公共秘书和经理助理等岗位;涉外商务领域对应的岗位有信息员、公关员、业务员和翻译等岗位, 其中各个岗位也有相应的任务, 各个任务又需要必备的技能, 因而, 针对任务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建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 从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同时注重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 (如就业率统计、政策倾斜等) 与专项评价 (如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 、社会专业测评 (如组织接受相应院校、企业、评估机构以及投资者、资助者等委托做出评价) 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 最终形成包括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中介等评价主体, 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适应转变 篇9

一、着眼解决“招工难”, 提高培训与就业的衔接度

2009年年底以来,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逐步好转, 福建省经济也开始企稳向好, 企业订单逐渐增多, 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趋于旺盛。但是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 特别是技术工种技能人才短缺, 据福建省全省人力资源市场统计, 2010年第一季度福建省技术工种求人倍率达到2.34。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有效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 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培训就是为就业服务, 就业也要支持培训, 为培训提供市场分析, 提供就业需求,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我们一定要树立培训和就业一盘棋的思想,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仅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还要做好职业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论是就业方面, 还是培训方面, 都要积极与相关处室单位、鉴定指导机构沟通, 取得一致意见, 形成合力, 共同开展工作, 争取最大的工作成效。

2009年年底以来的“招工难”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福建省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引起的, 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培训和就业工作的对接力度不够。为了加强就业与培训的衔接, 我们除加强就业与培训机构的部门衔接合作外, 具体还应该加强五个衔接:一是培训市场与就业市场衔接。互通信息, 互为依托,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开展培训, 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二是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衔接。实现培训机构与企业挂钩、厂校挂钩, 办好实训基地, 把培训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技工院校不仅要培养高技能高层次人才, 还要关注低端人才和普通技能劳动者的培养, 多参与组织培训。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实体和企业培训的作用, 开辟培训与就业“直通车”。三是就业培训与特色产业衔接。各地要积极挖掘各自的产业特点, 开展适应本地产业需要的培训, 形成有针对性的就地培训就地转移的特色培训模式。要结合乡镇企业用工特点, 深入基层开展培训, 让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四是本地培训与外地培训衔接。加强山海、省际劳务协作, 鼓励和引导培训机构、企业将培训基地建到外省劳务输出地, 通过培训将大量外省合格劳动力引进到福建省企业就业。五是鉴定与就业的衔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评定职业资格等级,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

二、规范项目培训的运作, 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

目前福建省职业技能培训有四种模式:一是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由各级人社部门批准的定点培训机构培训;二是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三是本省农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四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项目形式组织开展当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技能培训。前三种培训的补助办法是人社部制定的, 第四种办法是福建省创新的, 福建省还专门出台了以项目形式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培训补助的政策。但项目培训也有它的规范操作问题, 根据《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闽财社[2009]18号) 要求, 各地在组织项目培训时, 应由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制定转移就业培训项目, 从四个方面规范操作:一是科学制定项目培训计划, 从当地实际和用工需求出发, 每个班次都要有合理的计划安排。二是及时向人力资源保障和财政部门上报项目计划, 经审批同意后组织实施。三是认真设置和落实培训工种、内容、课时, 合理投入相应的培训费用。不能只是一般性的引导性培训, 要注重实用性、技能性培训。四是加强对培训过程和效果的评估检查, 总结好的做法, 完善培训资金的申报、监管制度, 把确保培训质量和资金安全作为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积极探索培训资金直补用人单位的办法, 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培训资金直补企业, 是国务院和人社部的要求。而福建省安排的培训补助资金也在逐年增多, 2010年省级直接用于培训补助安排增幅达30%, 增加部分全部用于直补企业。福建省直补企业的创新做法是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挂钩, 企业职工当年经考核鉴定合格, 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培训补助就凭证直补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又有效推行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拓展鉴定面;还可以有效用出去补助资金, 提高培训管理工作的效率。

就业机构经办培训直补企业事项, 要做好六件事:一是指导企业制定和上报培训计划, 使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 确定培训专业、人数、时间、方法、目标和资金投入等, 有序进行运作。二是采用各种方式向企业和企业员工大力宣传有关就业政策和补助办法, 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培训和鉴定。三是认真受理企业的补助申请,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准备开发一个直补企业的管理软件, 各地都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企业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培训经费补助申请报告, 一般包括:企业培训计划实施情况、企业依法提取培训经费的情况说明、企业职工经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按照补贴标准申请补贴资金金额、企业开户银行账号, 并附当年获得证书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 (已执行用工报备制度的企业可免提供) 。四是及时拨付补贴资金, 根据企业上报获得鉴定证书及相关资料, 按有关补助标准及时拨付, 由人社部门受理, 财政部门复核后将培训补贴经费直接拨入企业开户银行账号。五是各地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与鉴定部门配合, 互通信息, 要相信鉴定部门能够严格把关。鉴定部门也要加强鉴定质量管理, 共同把直补企业的办法实施好。六是在探索直补企业办法的同时, 现行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各地也可以探索其他符合本地实际, 有利于推动培训取得实效的新办法。

四、做好基础性工作, 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福建省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系统,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力争在2010年年内建立健全城乡人力资源、用工求职信息和就业服务信息三个数据库, 实现全省就业信息包括职业培训信息的资源共享。省级建好平台, 然后加快网络向全省各级延伸, 达到“一点录入, 全省互动”, 就业与培训也互联互动。二是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实名制数据库, 加强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监管、审核。运用好“福建省就业管理审核软件”, 做好全省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的拨付结算工作。从2010年开始根据实名制比对工作的要求将对原有的软件进一步完善, 与全国公安人口库、养老保险数据库、地税统征数据库、国家学历证书数据库进行衔接, 实现对全省各地就业服务工作情况数据的全面监管, 对全省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分配的终审及统计。各设区市、县 (市、区) 级就业服务机构将申请就业补助资金的人员数据按照软件的格式录入软件, 通过网络直接向上级就业服务机构申报。软件系统采用逐级审核的方式, 数据上报采用季度报方式。三是建立完善“福建省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软件”系统, 采取“边试用, 边推广”的做法, 在全省逐步实行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化的管理办法, 对定点培训机构申报、参训人员实名制管理、培训过程的监管、补贴资金审核等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将以往各地职业技能培训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事前机制完善、保障培训政策落实到位, 切实提高培训成效。

五、完善政策措施, 提高创业培训的覆盖率和创业成功率

适应转变 篇10

关键词:真诚,理解,沟通

今年,张掖公路分局通过职工民主选举的方式,对所属各公路管理段养管站、专业化养护维修队队长和二级收费路各收费站长,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工区长、专业队队长实行了公推直选,先后有11名职工被竞选。公推直选期间,职工们最常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作为队长如何与职工交流。当前,绝大多数公路养护职工都处于物质生活条件较丰富、获取信息渠道较复杂、思想观念呈多元化的生存状态,职工身上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些不良风气会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带入工作团队里来。养护队长(工区长)是组织开展养护生产的重要一环,更是协助中心班子抓好职工队伍管理的关键一环。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做好队长工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1 真诚是基础

由于人们所受教育、生长环境不同,因而在性格、气质、爱好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人的素质和水平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但凡何种差异,只要捧出一颗真诚之心,许多问题便会得以解决。

1.1 平起平坐。

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然而当人们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来进行交往时,却并不总是能够“平起平坐”的,但是这和人与人之间是否“平等”,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尽管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但不管进入啥样的角色,人总还是人,都是平等的。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平等”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互相尊重”。无论大家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只要我尊重你,你也尊重我,你我就是“平等”的。作为队长,要时刻明白一点:人所扮演的“角色”,与扮演角色的“人”,既难解难分,又决不能混为一谈。可是有些人,却有意无意地,总是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饭店服务员一想到“客人坐着你站着”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些管理者一想到“我能管你”就觉得“高人一等”。这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总是“理不顺”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帮助职工克服困难。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与职工相处久了,对职工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都有相当的了解,在职工遇到特别困难时要尽力给予帮助,善大莫过于诚,拿出自己的一颗真心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在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的团队氛围中,引导职工克服困难、走出困境,使其健康快乐的工作生活,这是每一个队长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给予职工足够的关心,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但是不能对哪个职工有特殊关心,这样会适得其反。给予帮助是有原则的,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帮助他改正口头禅,摒弃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帮助他提高工作效率。

1.3 工作上多鼓励。

在工作中多鼓励别人,自己也会快乐。作为队长,如果职工工作中出现一点小差错,就开始批评、生出成见,长此以往,职工的积极性必定受打击,大家为了少挨骂就会推托责任,能不做就不做,反正做错了被骂被罚,做对了也没人看见。与此相应的状况就是———职工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那么友善,因为大家在充斥着批评、责备、成见的环境中也养成了互相批评、互相抱怨的习惯。我们的工作中太缺少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了,作为离职工最近的管理者,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发现职工身上的优点,多花时间去肯定职工表现出的进步,这样,队长的工作也会相对顺利很多,至少会被身边的职工回报以友善。

2 理解是根本

通过真诚的倾听,队长才能全面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感所想。在此基础上,对于职工的身心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能再戴着“有色镜”和“放大镜”去看,而是要以理解的姿态去把握职工的心理发展轨迹,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1 理解———心与心交流的催化剂。

如果说与职工真诚以待是做好队长工作的基础,那么理解职工则是心与心交流的催化剂。要做到相互理解就应该做到换位思考,即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和看待问题,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要求和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相互理解、换位思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换位思考是保障自身利益的明智选择。队长要有高于他人的观察力,要学会从职工的视角去看问题,以职工的思维去想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了职工,才能知道职工到底需要什么。

2.2 交朋友———理解的钥匙。

想要与职工交朋友首先就要学会倾听。一个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人能听他诉说,而且倾诉的对象大都会选择自己的朋友。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做他工作上的朋友,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先听后说。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只有听到职工的心声我们才能了解现在工作的情况,才能走向职工的内心世界,才能策划下一步应该对工作对职工实行怎么样的激励和管理,才能获得说服教育职工的最好契机。

3 沟通是手段

队长工作的核心是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其次,带领大家干好工作,培养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便更好的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为此,沟通是队长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

3.1 充分信任并尊重职工。

何为信任?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相互信任,不仅仅是出于职业所需,也是做人的准则,但要真正地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信任的前提是尊重,你先尊重了这个人,你尊重他的人品,你尊重他的工作能力,他也会把这种尊重返还给你,一来二去,你们就互相信任了。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被尊重也是人的重要需求。作为队长,只有以尊重职工为前提,才能正确对待职工的过失,才会宽容职工所犯的错误,也可以赢得职工的爱戴,实现有效沟通。

3.2 爱心感化。

作为班组队长,在工作中难免遇到一些比较难管理的职工,尤其是当我们通过制度来要求他们的时候,常常会招致反感,让人十分头疼,当我们用真心的付出和无私的帮助这些人性化的办法进行管理时,往往会比强制性的规定和制度更容易让人接受,管理效果也会更好。因为把职工的“心”管住了,管理就变得容易了。面对让人“头疼”的职工,这种管理方式还需要长期坚持。如果说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也许难以令人信服。但是,一次又一次体贴入微、真情感化的量的积淀,必然会让一个人在悄无声息中发生质的蜕变。在某个合适的机会,或是应急抢险,或是生产大干,或是尽职保畅,当看到“问题职工”身上出现了“闪光点”时候,队长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尽量给“问题职工”体验当“先进职工”的机会,在其内心深处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3.3 多方沟通。

在班站管理中,无论是养护任务的分配、维修计划的实施、生产活动的协调都离不开沟通。作为队长,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信息的有效沟通,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增加队员工作的协作性,提高团队士气。如何加强有效信息沟通呢?可以从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个人沟通能力两方面入手。队长的电话要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职工有事能找到。组织集体学习开会时,多让大家畅所欲言,把问题摆到台面上来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好消息、坏消息,都要及时通告相关人员。遇到集体活动或团体过节,卸下工作担子,恢复真实自我,轻轻松松地与职工交流,建立起一种大家庭式的感情氛围,从而使职工获得情感上的归依。要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人的行为受人的意识支配,只有强烈的意识才会产生直接的行动。队长的沟通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班组内部沟通能否有效开展。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上尊下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深深扎根。为此,大部分职工不愿主动跟管理者沟通,怕引起别人反感。因此,队长要鼓励职工树立正确主动的沟通意识,让职工明确沟通是双向的,主动沟通是实现个人价值、帮助团队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求受话者“复述”。语言多义性的存在,常常造成人与人的误解,如果我们在解释意图、布置任务时加上一句“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促成了双向的交流,那么认识上的偏差就能纠正。第三,要学会灵活沟通。不同阅历的人想问题的角度、出发点及立场都因人而异。沟通要变得有效,需讲求语言的方式,多样性的语言有助于达成有效沟通。第四,要积极倾听,做忠实的听众。沟通就是一种互动,如果一方兴致勃勃、绘声绘色,而另一方却是抓耳挠腮、顾左右而言他,沟通就不会实现。另外,要做好沟通的准备,说话不要“东扯葫芦西扯瓢”,对于先讲啥后说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谝闲传”。

真诚是基础,理解是根本,沟通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的团队集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一种以职工为主体、以队长为主导的班组新型人际模式的形成,使一个团队趋于和谐,沿着良性轨迹发展。

队长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做好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有了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还不够,如果缺乏了对职工的真诚爱护,实际工作中难免遇到诸多障碍。新时期的队长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作为队长要冷静对待队内人际交往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坦然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用真诚、理解、沟通架起一座凝心聚力的桥梁,才可能让一支团队保持蓬勃发展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1]郑传海.真诚沟通共创和谐——中铁十一局四公司太阳高速公路项目部协调工作记事[J].建筑, 2010 (22) .

[2]徐进.工作情境下团队的人际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适应转变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做了一些思考。

1更新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不更新原来落后的教学观念,课程改革就流于形式。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1.1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高中数学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学习数学。

1.2开设探究性学习课题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开设探究性课题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的研究习惯,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优化探究性课题的教学策略。

1.3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

应试教学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应付考试而片面追求高分。素质教学侧重于学生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是全面发展的教学。素质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重组教学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记住结论更重要。

2.1坚持启发式原则

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非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则更重要千万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现事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产生解题思路。

2.2坚持合作式原则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组织教学。通过合作式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想法,借此老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进而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3改革教学方式

3.1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应该得到教师的理解,学习上成功的体验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才能得到尊重,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3.2 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要摒弃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激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从传统的只重讲解,过渡到根据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组织教学。教学中增加多边互动,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应用变式教学,培养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典型形式,多向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对同一数学问题,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法。对数学问题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4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功能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数学模型所刻画的数学关系,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优化教学过程

4.1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情境与教学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2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设计练习时,要注重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练习的整体性,做到统筹兼顾;注重练习的综合性,做到融会贯通。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知识结构,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3注重复习巩固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的知识比较零碎,通过复习课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复习时不仅要复习知识点本身,还要注重前后知识点在逻辑上的联系。通过合理的训练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4.4分层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提高成绩、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难度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分层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必做题、选做题和提高题三类:让后进生轻松地完成必做基础题;让中等生高兴地解决思考探究题;让优等生兴奋地攻克能力提高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5加强学法指导

5.1上课认真听讲,掌握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注重通法通解,训练基本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的技能、方法是一节课的知识提炼,教师所讲的大多是通解通法,是基本的解题思路,是规范的解题格式,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课。

5.2重视课后练习,夯实数学基础

学习数学,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技能无法形成。平时的课后练习,必须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提倡学生课余时间多看有关的参考书,拓展知识面。

5.3及时整理错题,注重错因分析

学生做题时有时“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错题没有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导致每次做题都会犯类似的错误。教师应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归纳整理各种典型习题的解题技巧、各种审题分析方法、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精题好题等。把解题时的典型错误集中整理起来,认真分析错因,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新的课程体系从传统的注重“双基”教学,转变到基础和创新相结合。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加强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提升。

适应转变 篇12

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是做好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 也是丰富人事档案内容和开展提供利用工作的根本前提。在收集干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做好经常性、定期的材料收集和补充工作, 及时与各部门联系, 要求他们定期送交档案材料。对缺少的材料要善于联系沟通, 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追补和不断充实新的资料。

2. 变“被动保管”为“主动服务”:

围绕医院人事工作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树立档案工作的服务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 拓展服务领域, 积极主动提供利用人事档案。服务观念即从被动坐等上门的接待方式, 逐步走向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努力开拓档案利用的新途径。时效观念即医院参与医疗卫生市场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档案人员要树立效率观念, 在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中, 及时、准确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 为医院竞争服务。价值观念即医院人事档案人员要充分认识人事档案的作用, 特别是人才就是潜在的生产力, 一旦发挥作用, 就能为医院创造效益。

3. 管理方式由静态管理转向全面动态管理: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及时补充体现个人特色和时代发展的新内容, 增加一些反映个人特色的内容, 可以是诚信材料, 如病人满意度, 也可以是德、能、勤、绩的考核材料, 还应将涉及本人的学历材料、专业技术职称材料、奖惩材料、党团材料、工资情况等及时归档,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动态管理, 即通过查阅档案, 能够准确反映当事人所有的信息, 并能查到当事人某一阶段的真实情况。

4.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近年来, 随着医院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传统的“手工操作”、“立卷归档”的工作模式和“重保管、轻利用”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这就要求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置、保存、管理和提供利用等活动中, 利用计算机将干部档案资料整理、分类、排序输入电脑, 使档案据化、信息化, 在档案的借阅、查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实现数字化, 充分发挥软件的查询、搜索、评价等功能, 不断扩大人事档案信息的内涵, 为医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奠定信息基础。

(1) 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 实施干部人事档案动态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 将干部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 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 将文字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 使干部档案数据化、信息化, 在档案的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同时, 档案的数据系统建成后, 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干部的基本情况、工作履历等固定信息, 而且可以记录干部职级、学历、工资、岗位变动等动态信息, 一旦干部基本情况发生变化时, 可以随时准确地将最新信息录入微机, 保证干部档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建立干部个人电子档案系统, 实施干部人事档案自动化管理。适应人才流动的需求, 为便于档案的查阅流转, 可以将干部个人中能够公开部分的内容制成电子档案。该档案由主管部门制作并负责维护更改, 由个人持有, 用人单位只能阅读无法更改。个人电子档案的建立, 可以有效地减少弃档、“死”档和无档现象。

5. 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

应积极关注并加强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特别应重视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 认真研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在新形势下的管理方法, 制定流动人员在从事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的要求与收集制度, 并及时收集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的德能勤绩等归档材料, 使新形成的各类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符合管理要求, 以便提供利用。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 运用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新技术, 开拓创新, 开发新手段, 加大投入, 对人事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 开发研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 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随着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 人力资源部门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从加强人事档案收集与创新档案内容、变“被动保管”为“主动服务”、管理方式由静态管理转向全面动态管理、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强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等方面进行阐述, 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上一篇:牙齿美白技术下一篇:额尔古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