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2024-10-17

转变观念(精选12篇)

转变观念 篇1

近年来, 就业难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高达610多万, 合计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 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再加上去年来的金融风暴, 让大学就业难的现实更加严峻, 问题更加凸显。对此, 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七大促进就业政策, 中央财政在促进就业方面投入公共资金42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市也先后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 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

尽管现在工作是不好找, 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就业的机会。我们看到, 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是基层人才缺口巨大, 急需各类专业人才。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 多年都无法引进一个大学生。我国目前仅村官就需要500万名。相关部门统计显示, 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 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400多万人。这一数字说明大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就业空间。

既然大学生数量从总体上还是缺乏的, 为什么又会出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大学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相脱节。二是人才市场机制不规范、不健全。三是多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四是用人单位存在错误用人观念。五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但以上等等大都是强调了外部原因和客观环境, 在主观上, 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也是导致就业难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全国人大代表任正隆说:“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不能只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现在大学生竞争能力太弱, 而且在就业当中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心态, 就业思路应该转变。”

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学生一直被称为“天之骄子”, 是时代的宠儿。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 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 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普遍出现就业观念上的偏差, 职业定位较高, 难以屈就。还有许多农村来的大学生, 把“上大学进而在城里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觉得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入高校, 毕业再回农村没面子。加上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的地方。

在这些就业观的影响下, 很多大学生都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不愿意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愿意去大企业、政府机关就业, 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去工作。资料显示,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 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 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另据调查发现, 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 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由于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缺乏吃苦精神等主观因素, 在就业中出现了好的干不来, 差的不愿干, 高不成低不就“有业不就”的现象, 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迈进, 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需求的调整、就业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也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 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

首先, 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美国, 大富豪的孩子七八岁时可以在街头为别人擦皮鞋挣零用钱;在经济不景气时, 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到餐馆应聘求职。俗话说, 行行出状元。无论是上山还是下乡, 还是从最底层最没有“出息”的起点干起, 只要是尽己所能, 对社会有利, 一样是展现自己的能力, 一样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 面对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 正确判断整体的就业状况, 根据市场实际状况, 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 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要树立志在四方的抱负, 到中小城镇、农村, 到基层、西部省区寻找发展的空间。

第三, 先就业后择业。有些大学生片面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 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 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因此, 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完全可以先就业, 在这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 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 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

第四, 自主创业开拓就业新天地。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 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 做一个好员工,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 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创业实际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大学生要注重发挥自己的创意, 争取变择业为创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姚守拙建议, 通过加强创业意识培养, 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

第五, 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在, “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之一。另外, 有些大学生平日在家过度依赖父母, 缺乏必要的独立, 有的甚至在应聘时还要父母陪同, 自己都不敢说话。如此这般, 哪个企业还敢聘用他们呢?因此, 大学生应注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强独立性, 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越是就业难, 大学生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既不要好高鹜远, 也不要为一时的找不到工作而自暴自弃。应该以扎实的知识准备、求真的精神、谦虚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勇敢地面对现实, 去闯荡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当然, 客观环境也是要改善的, 例如政府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完善就业政策,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转变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等,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大学生就业。

摘要:我国目前仅村官就需要500万名。相关部门统计显示, 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 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400多万人。这一数字说明大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就业空间。

转变观念 篇2

春光无限好,大地涌春潮!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集聚一堂来探讨一下“创新发展”的理念。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发展转变观念”。

2009年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既是改革之年,又是创新之年。去年我们突破了一系列机制性、体制性障碍,全年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商品煤量等均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矿井实现了较大幅度盈利。回顾成绩的取得,我们感到,观念是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将企业改革、发展推向快车道。因此,我们把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职工思想观念的创新改造上,通过选准载体,创新方法,帮助职工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观念、新思维,以职工群体和职工精神的再造,推进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推波助澜。

《易经》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发展,才有进步。

发现问题是有水平的表现,正视问题是有勇气的表现,解决问题是有能力的表现。要发展就得有创新,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创新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平衡,在变革中成长,在成长中磨砺。当一个人或组织感到疲倦,不能创新,不能战胜自我的时候,极限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所以要发展经济,就要强调创新的空间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人和每件事上。美国的杰克·韦尔奇鼓励他的同事们永远不要停止变革,他是这样说的:变革是永恒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不仅要学会忍受它,更要学会欢迎它。他要求他的员工把每一天都当做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地进行变革。是的,大多数人在没生病时总认为自己身体很好,不管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会,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首先就要培育一支具有优秀人品的员工

队伍,我们以实现企业快速腾飞的价值观为目标,以提升创新力为载体,把先进文化理念与职工的思想观念转变全面对接,在导入全新理念的过程中,使职工的思想在交流、碰撞、渗透中得到升华,促进矿井发展快提速。用激励机制激发职工创新的热情。通过在宣传工作中适度引导,鼓励每一名职工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用聪明智慧实现致富,有效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系统优化、管理科学”的生产

经营文化建设,使职工明确“结构不调整,产品不创新,企业就没有出路”,将职工的思想由过去数量效益型增长向结构优化的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职工的主动性增强了,就可以完善“横向到边,不留真空、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市场化管理,开发职

工向市场挑战的潜能,人人当家理财,既能减少丢失浪费,又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观念转变、思想升华,就能推动我矿各项改革平稳发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效益提升。去年,我矿生产经营创出了较好水平,从本质上说,与观念的解放与创新引发的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是息息相关的。

今年,我们将以“创新发展意识教育”为契机,为新一轮思想解放注入新的内涵,以辩证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发展,在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背景下,提出新的构建和思路,推动矿井发展提速,让我们为实现集团公司的奋斗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吧。

转变观念 服务学生 篇3

一、建立体育教师的本位服务意识

当前,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体育教师又经历着一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新的课程目标的推进是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学生很喜欢体育课,但不愿意上体育课,为什么?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是一种强迫教育,是被迫的接受严于体育教师的权威和古板相当于军事体育的授课方式。

体育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发展变化,即首先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吸引到自己的面前。根据现在的教育体制,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建立一种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即将学生当作上帝。

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要有新的理念和创新意识

要让我们教师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服务者,这必须要求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不断提升学生素养和进行自身人格锻炼的伟大事业去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完成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成为简单的按教育专家的图纸进行施工的“工人”,而是借鉴图纸进行开放、民主、科学教育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会从心底涌起一种不断补充个人文化底蕴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新的课程提供的广大自由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课堂生存质量,才会想尽方法创造情景,在师生共同解决情景问题的过程中,让师生在课堂中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会知晓事业的伟大、艰辛与复杂,才会不盲从于权威,才会产生各种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才会不急于求成,才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课改中的困惑与问题。

三、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新课程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也将是我们教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教师教学中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既获得体育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的发展。新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又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能够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从事体育锻炼、娱乐、卫生保健的技术、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健康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并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学生个性,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四、体育教育的角色转变

转变观念,构建有效课堂 篇4

欣赏学生, 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 一个善意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 信任学生,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 一个个教学中的惊喜, 相信就会不断的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 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原来的打算是让学生运用提供的材料, 表示出它的1/2, 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可是在实际的汇报中, 竟然有一个学生折出它的1/3。这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 而是说:“你真聪明, 1/3都能折出来。”于是, 全班同学又一次纷纷动手, 折出了1/4, 1/5, 1/6……等许多的分数, 我因地制宜, 引导学生对所折分数进行比较, 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上教学片断, 是教师用真诚和信任, 保住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对学生折出的1/3给予充分的肯定, 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 各种答案层出不穷, 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欣赏学生, 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 异想天开, 或者别出心裁, 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 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 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精心预设, 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 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 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长期以来, 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 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 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 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 对学生的了解少了, 对教材钻研也少了, 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 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 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 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机和活力, 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 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 课堂会变得无序, 失控和自由化, 缺乏目标和计划, 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 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 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 追求动态生成, 让课堂在预设与生存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 可以这样说, 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如: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的简便运算一课时, 教师在预设教案时, 考虑让学生选取老师提供的一些数, 组成可以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去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课前, 老师经过了精心预设。在课堂上, 学生独立尝试编题, 汇报时, 除了课前预设的以外, 学生还编出了不少预设以外的试题, 这些题目涉及了简便运算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 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 要使数学课堂有效开展, 精心预设必不可少, 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 答案唯一, 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 如果预设空间太大, 答案漫无边际, 生成太杂, 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 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 把好一个度字。

适时调整, 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转变落后思想观念 篇5

西双版纳州第二中学 曾文精

明清后期,我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与外界隔绝,使我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落后就要挨打。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放。从此,上海成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桥头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我们国家处于徘徊之中。终于在1978年底,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4年,上海作为第二批沿海开发城市对外开放,上海在现代再次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1990年,国家决定设立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之后上海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引领者。所以,上海从近代开始就成为了中国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也是中西文化和思想的融汇地。

来到上海学习的最大感受就是上海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先进和新颖。实际上,这几年随着西双版纳州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持续不断的投入,我们在硬件设施上和上海仍然有差距,但差距已经不是那么大了。我们上课也有多媒体设备;有学校付费的各种教育网站;有网上阅卷和质量分析系统;有崭新的教学楼和设施齐全的运动场;而我们滞后的主要是思想观念。因此,我认为要使我们西双版纳的教育发展的更好、更快,关键在于要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转变我们落后的思想观念。

一、改变对教师考评的标准。

上海进才中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教师考评标准的新颖。他们对教师的考评不是一味的看考试成绩,而是要参考各学科的作业量和占用学生的时间,他们关键看的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效率。而我们考评教师就是一味的看考试成绩,这样就会出现这种情形:各学科教师拼命抢占学生学习时间,除了自己的正课时间以外,还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霸着讲课和辅导学生;课后又采用题海战术,布置很多课后作业,最后搞的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低下,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所以,我认为考评教师也应该借鉴上海进才中学的做法:首先,给各学科制定作业和占用时间的标准;其次,学期末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发学生调查问卷,了解每个学科的作业量、占用的时间是否超标。如果超标了,就算考试成绩优秀也不能奖励,而是要批评教育;而有些教师作业量小,占用学生的时间少,而考 1 出来的成绩也不差,这说明教学效率高,这样的教师就应该表扬。如果我们像上海进才中学这样考评教师。那么,各位教师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去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高效课堂不就出来啦。另外,还可以和谐教师之间的关系。

二、不要搞疲劳战术,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西双版纳州的许多学校周末都在上课,甚至有些学校一个月才休息三、四天,根本没有双休日;晚自习从七点上到十点,到高三有些学校甚至到十一点;加上白天上八节正课,学生一天被弄的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缓解自己的情绪,心情会变得非常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学习效率也会变得非常低下。而上海的学校都实行双休日,高三年级的学生会适当的增加一些辅导,晚自习一般在九点就结束了。此外,上海的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还有举办文化节、艺术节、读书周等校园活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得到了放松,情绪得到了释放,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学习的效率更高了。

三、不要一味的只追求教学成绩,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我们西双版纳州的学校都把关注点放在考试成绩上,每年各个学校都在比中考有几个800分,前十名有几个;高考一本有几个,二本有几个,上线率是多少;是否有清华、北大。而不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很多学校只是一味的埋头抓教学,课外活动开展的很少,就算开展活动课也是为了完成任务,走走形式而已,就怕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有些班主任禁止学生课间去打球,禁止学生参加学生会和社团,只希望学生一心一意读圣贤书,不要为其他的事情分心。而上海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如服装设计、建模、合唱团、话剧、三D打印、击剑、射箭等,还有文化节、艺术节、读书周等主题活动,并且有许多社团活动,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素质得到了提高,将来走入社会会很容易融入。而我们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发展有许多局限性。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关注成绩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学生时代,让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四、做一名“聪明”的教师

翻新技能,转变观念 篇6

关键词:微课 慕课 翻转课堂 技能 观念

近几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来势凶猛,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比如,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就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有专家就说:“慕课将反转基础教育课堂”,其势头大有颠覆传统课堂之势。冷静下来想想,笔者认为,就这些课堂改革形式,其实质还是围绕学习主体和学习方式的探索,就目前的发展形式结合我国教育环境等情况来看,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是主流。大可不必盲目效仿,照搬照抄。

一、对教育现状的冷静分析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慕课”“微课”的实质还是接受性学习,只是做了概念上的翻转,与传统的实体课堂相比,只是翻转了老师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课堂学习。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探究式学习。而“慕课”“微课”实质显然有悖我们的教育理念。那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追捧呢?笔者认为,我们在学习人家先进理念的时候,犯了一个“拿来主义”的错误。

课堂“翻转”,都要从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教师素养、学生层次、考核评价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实施归纳,理性思考,才能逐步推广实施。翻转课堂在领军人物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的推动下,在美国中小学逐渐获得认可,发展迅速。然而,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美国同样存在问题和挑战。他们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几点局限:

1.学习环境未必支持“翻转课堂”。在美国,翻转课堂最大的争议之处在于:不是每位学生都有观课课程的必要技术。在我国就不言而喻了。

2.“翻转课堂”未必超越传统课堂。雪莱·赖特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是现有教育的救星,因为“晚上看授课视频,白天做课堂作业”形式只是传统课堂的重新安排。乔纳森·伯尔曼认为,翻转课堂允许课堂上的个性化指导,但它的目的并不是为每位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

3.教师未必胜任“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的革新,也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观念,接受课堂的翻转和身份的改变。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理念,由主导变为引导,通过引导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谈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素养,教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还要学会录制、编辑视频,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学生参考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持续的观察,对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反馈,甚至要忍受教室内有一定程度的混乱的情况。

4.学生未必适应“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建立在传统的以年龄分组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汲取。这种方式对一部分学生适用,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则需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考核评价未必匹配“翻转课堂”。利萨·尼尔森(Lisa Nielsen)还指出,翻转课堂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回避不了的。另外,学生每天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门课的课后任务都是翻转课堂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课业负担过重,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在应试教育占主流的现状下,我国翻转课堂的推广和实施会有更大的困难和阻力。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也认为:“某些慕课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普及化。”

二、对“慕课”“微课”的大胆定位

经过冷静的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与其说“慕课”“微课”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还不如将其认为是一种教学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翻新我们的教学技能,将“慕课”“微课”这种先进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形式补充到我们的传统课堂中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就技术层面讲,“慕课”“微课”一定会成为未来教学形式的一部分,因为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借鉴学习;有利于对学困生的转化;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辅导;有利于学生的复习;有利于学生自学等优势。我们要积极主动的研究,因地制宜,取长避短。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将其认为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能,必定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积极的作用。

三、对“慕课”“微课”的内化为教学技能

仔细想来,“慕课”“微课”教学形式无非就是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那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多做“为什么”的“慕课”和“微课”,少做“是什么”的“慕课”和“微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翻转课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技术与先学后教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上。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翻转课堂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微课”“慕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样的道理,微课应该多做“为什么”的“慕课”和“微课”,少做“是什么”的“慕课”和“微课”。内容应回避简单的套用和化用,要针对学科特点,静心取舍,挑选适合7-12分钟时间内呈现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置和视频制作上要达到一定水准,至少要达到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因此,凡是有志于此的教师和学校,一定要有一个相对专业的视频团队。

2.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切忌导学案与 “微课”“慕课”内容的重叠。在导学案里,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和链接,以便学生自己去接触多方位的解读,并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中明确观点和体会。教师把传统的备课过程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由于翻转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学案也应该区别于传统模式。由于学生的首次学习过程以自学为主,因此,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尤为重要。

总之,一切新生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实践证明“微课”和“慕课”要撼动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微课”和“慕课”参与的课堂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模式。我们无需将“微课”和“慕课”常试,但绝对可以尝试。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4,(11).

[2]郭鹏飞.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3).

[3]张旸.“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7).

安全培训促观念转变 篇7

塔里木油田特色安全培训的核心是依据岗位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制定培训计划, 整合并开发培训资源, 落实矩阵式安全培训, 发展了有利于提高HSE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系列方法和工具, 建立了全方位、全员覆盖的安全能力评估系统, 以及配套制度支撑的HSE培训管理科学机制,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各级HSE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塔里木油田以转变观念为导向, 以“有感领导”带动“全员参与”, 营造浓厚的HSE培训氛围。以矩阵式培训为核心, 实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标准制度, 建立培训师体系, 整合培训资源, 形成完善的HSE培训机制。拓展培训理念, 创新培训方式, 建立HSE培训课件库,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全员能力评估, 检验各类业务培训的效果和掌握程度, 并把评估结果作为个人安全培训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 形成评估、培训、再培训的闭环管理。

营造全员参与HSE培训氛围

塔里木油田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带头学习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标准, 而且要亲自培训员工, 把亲自宣贯安全理念、安全标准作为各级领导培训提升安全领导力的机会, 作为强化带头遵章守纪意识的载体, 并引领全员关注和参与安全培训。在基层员工中, 把满足岗位安全工作需要的安全能力建设作为落实属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在岗培训, 改善培训条件, 拓展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效果, 鼓励生产技术骨干成为安全培训师, 多措并举促进员工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 由“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能力提升。在“有感领导”“属地管理”“全员参与”等多重影响和作用下, 塔里木油田逐渐形成了员工积极参加安全培训、各级领导亲自进行安全培训、员工相互培训的良好氛围, 员工成为了各级安全培训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

推行矩阵式HSE培训

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需求, 塔里木油田采取直线领导与下属沟通的方式, 按照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层次明确每个岗位的培训内容、要求、周期, 建立了所有岗位的HSE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 上至油田领导, 下到普通员工, 凡涉及生产安全的岗位均按照安全矩阵模式进行安全培训, 因岗、按需施教, 先评估、后培训、再评估, “缺什么, 补什么”,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消除了培训负担化、福利化倾向, 在全油田建立合理的安全能力架构, 保证各岗位人员满足岗位安全管理和生产的要求。

落实培训策略

管理层培训

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 实施以“安全文化理念”为侧重点, 以“有感领导”为切入点的培训策略, 采取由杜邦专家一对一辅导的形式, 强化各级领导对安全理念的理解, 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管理技能, 同时, 定期开展安全文化理念、标准的重复性培训, 鼓励各级领导通过积极参与安全实践加快能力提升步伐, 使“有感领导”在塔里木油田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层干部培训

以“提高安全管理技能”为突破口, 实施以“安全文化理念”为关键, 以“安全管理标准和方法”为重点的培训策略。定期开展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管理技能培训, 建立领导干部的逐级安全综合能力评估和辅导促进机制, 将安全综合能力的评估结果与领导干部的聘任升迁挂钩等。

员工培训

以“提高操作技能”为核心, 全面推行矩阵式培训。建立岗位技能培训需求矩阵, 重点强化操作技能培训, 切实解决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建立员工4种能力评估系统, 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承包商培训

以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为核心, 对承包商实施分类管理的培训策略。长期运行和检维修承包商与甲方培训要求一致。临时承包商实施入场前三级安全培训。

建立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统筹管理

塔里木油田成立系统安全分委会负责HSE培训工作整体推动, 定期研究、解决HSE培训存在的问题;人事处负责整合HSE培训计划、保障培训资源;质量安全环保处负责对HSE培训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编制油田级的安全培训标准课件并负责维护, 对各单位安全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审核等;教培中心具体负责油田HSE培训计划的组织和实施, 组织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培训、取证与复审工作等。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夯实工作基础

《员工能力评估、培训管理程序》从HSE政策上明确了HSE培训的重要性。《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确立了油田教育培训各方职责、组织实施及持续改进的机制。《安全培训管理标准》确定了实施HSE培训的科学方法——矩阵式培训。《内部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和《安全培训师、工艺安全分析师管理标准》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了内部培训师选拔、聘用和评估机制。

培养安全培训师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内部安全培训师选拔和评估机制, 安全培训师实行站队级、厂部级、油田公司级3级管理, 将取得安全培训师资质作为聘用安全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塔里木油田制定激励政策, 吸引更多员工走上讲台;开展多期安全培训师培训技巧培训, 培训人员达650多人次;开展油田内部培训师授课竞赛等活动, 不断提高内部培训师的培训技巧。

成立安全文化工作站培养骨干

安全文化工作站为副处级单位于2009年成立, 挂靠在质量安全环保处。主要职能是研究油田安全文化发展方向, 制定安全文化推进计划, 参与制定安全文化相关标准, 辅导基层安全文化推进, 组织安全管理现状审核等。固定编制4人, 其他人员定期从基层选拔, 在站内学习3〜12个月不等。安全文化工作站采取流动管理的模式, 进站人员先进行系统培训, 再通过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达到掌握标准、熟悉安全管理工具的目的;通过出站评估后, 方可出站, 为基层培养安全文化骨干, 成为传播安全文化的种子。

全方位辐射安全文化培训

将安全文化培训纳入各类专项培训

新分大学生入厂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班组长培训班、井控培训班等专项培训班中均增设安全文化培训课程。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参与者安全观念发生转变,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技能,调动了直线组织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发挥了直线组织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开展各类专项培训

通过举办各类专项培训,塔里木油田引导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安全技能。塔里木油田举办了多期事故 / 事件调查、工艺安全分析方法、办公室安全、防御性驾驶、居家安全、消防知识等专项培训,每年各类安全培训约 1.5 万人次。

开展安全实践活动

塔里木油田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实践。通过实践熟练掌握和应用安全观察与沟通、工艺安全分析、工作安全分析、事故调查方法等管理工具,持续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如 :通过领导亲自指导下属进行安全观察与沟通,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预审核、正式审核、组织现场沟通和交流会等形式与基层交流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升对标准的理解。利用新改扩建项目设计阶段的工艺安全分析,组织员工参与和学习,提高工艺危害的识别能力。推行工作安全分析,提升操作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等。

建立课件库资源共享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 开发相应的培训课件, 建立培训课件库, 目前塔里木油田共编制公司级HSE培训课件40余个。发布HSE标准的同时, 组织编制并发布培训课件, 通过采用幻灯片、漫画、视频等方式, 丰富课件样式, 鼓励员工自主开发培训课件, 开展活动征集基层安全培训课件及建议。截至2011年9月, 塔里木油田共收集培训课件和建议550多个。

鼓励基层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评估

塔里木油田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塔里木油田鼓励基层以实战式、演示型的培训评估方式取代课堂培训、书面评估,以短课时、小范围甚至是一对一辅导的培训方式取代统一培训,以视频、挂图、实操等方式取代对承包商员工的枯燥的文字理论培训,既减轻了基层的培训负担,又提高了培训效果。同时,对参与培训的员工和培训师均进行双向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培训评估系统。

探索建立安全能力评估系统

塔里木油田建立了全员覆盖的安全能力评估系统。各级领导从安全领导能力、风险掌控能力、安全综合能力、应急指挥能力等侧重管理的 4 方面能力入手进行逐级评估,操作岗位员工从身体能力、业务能力、事故预防能力、应急能力等倾向于操作的 4 方面能力入手进行评估。

通过持续开展 4 种能力评估工作,塔里木油田建立员工能力评估系统和各级岗位的评估细则。实行逐级评估逐级负责,每年逐一进行能力评估,评估人找出被评估人最强和最弱的各 3 项,针对弱项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予以提高,将各级领导、员工能力评估的结果与个人的业绩考核、岗位技能鉴定、人员变更管理和岗位晋升挂钩,切实提升了全员安全履职能力,形成评估、培训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转变观念,依法管理学生 篇8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的必然,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法治是文明的体现。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校、到依法管理学生, 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的观念, 长期以来, 教育工作者受中国长期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直认为“师道尊严”是不二法则, 对学生的管理总是以教师为主宰, 制定的规章制度总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被管理者, 以“不打不成钢”“严师出高徒”的信念左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少从学生的利益、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尤其是职业学校, 由于生源问题, 学生的素质较差, 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 所以, 往往采取以暴制暴、强权高压的政策, 这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剥夺了未成人的人格尊严,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 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在学生管理中, 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 要以法律为准绳, 不以管理者个人意志为左右,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以尊重、爱护学生与以法管理结合, 以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为准则。

依法治教是我们管理学生的准则, 文明执法是我们行为的规范。依法治教、文明执法在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具体情况, 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具体表现为厌学、散漫、懒惰、组织纪律较差, 所以, 如何进行管理, 既要严格地约束他们, 又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既要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首先, 要依法治教,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确定、落实。规章制度应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具体的规范。

学生守则、学生礼仪规范:对学生行为做出总的要求, 这些要求要合情、合理, 要符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准则, 不能存在歧视学生的无理要求, 如:对于学生着装及佩戴首饰的问题, 作为学生不能穿奇装异服, 不能戴首饰是正确的。但是, 时代在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 作为家长, 对于独生子女视如珍宝, 爱如掌上明珠, 为给孩子祈福, 给孩子佩带诸如玉坠之类的饰物并不为过, 并不能代表学生品德有问题, 因此, 在这一方面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正视时代的发展。

学籍管理规定是对学生入学、考勤、休学、退学、升学、留级、试读、毕业、结业、操行评定、奖励、处分的规定, 这些规定要符合《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条规, 不能随意剥夺青少年的合法权利, 应以奖励、鼓励、督促为原则。

学生一日生活规范条例、学生请假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班级综合评比办法, 这些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规章制度的制定, 是为规范学生的行为, 应以教育学生为出发点, 奖励为主, 惩罚为辅, 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使学生养成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

其次, 要文明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对未成年的学生进行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根据以上法律规定,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如:在学生公寓调查丢失物品时, 不能随意检查学生的物品柜、物品箱, 不能随意搜身。

因此, 文明执法即是以德治教, 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不能以厌烦的心理、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应坚决取缔“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 既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 也不是一般的动物, 而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 作为社会整体一员, 是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各异的一代青少年。教师在按照科学的方法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德治学”的“德”既指崇高的师德。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首先, 教师要有献身教育, 甘为人梯的无私境界;其次, 教师要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 即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 像慈母一样精心培育一代新人。特别是对后进生不要厌恶、排斥, 而要多加关照。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教育他们、感化他们。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而是依照科学的方法教学, 用真挚的情感育人的教育家, 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是教书育人的真谛。

转变师德观念,坚持三个“为了” 篇9

一、“一切为了学生”, 就是说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 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变为知识的索取和创造, “文盲”已将不再是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指那些缺乏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 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造力、应变力的智能型人才。为此,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四个转变”:

1. 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其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 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不再是望而生畏的“讲师”,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随意训斥批评学生, 而是毫不吝啬地施以鼓励赞赏的话语;不再是把什么知识都告诉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3. 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方式是重教不重学,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依赖老师讲解, 在老师逼迫下学习。如今,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了, 学生主动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 视学习为一种享受, 越学越想学。

4. 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纯讲, 学生单纯听”, 而是“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 去质疑, 去探索, 去得出结论, 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 疑难处解答, 重要处精讲。这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思维为核心, 能力为目标, 训练为主线”的教法,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主体意识。

二、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 还要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即“为了一切学生”。

由于片面的升学教育观, 当前还存在着“重视优生, 冷落差生”的倾向。多元人才观认为, 对世界上所有正常人来说, 不存在谁更聪明, 只存在聪明的方面和潜藏度不同。因此,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没有不可转化的后进生。为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能, 我注意做到:

1. 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不是只重视少数尖子生, 而是不忽视任何学生,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对成绩不良的学生, 不但不歧视, 反而有所“偏爱”, 在提问和批改作业时特别“关照”, 寻找进步苗头, 给予鼓励, 促其迅速转变, 脱颖而出。

2. 全面看待尖子生。

对成绩优良的尖子生要“一分为二”, 既积极扶植, 精心辅导, 着重培养其应对高考的综合思维能力, 使其在每次竞赛和考试时都勇创佳绩, 又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格修养、能力结构等综合分析, 及时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使自己理想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3. 针对个性特点, 个别指导。

例如, 对作业粗心经常出错的同学, 要求其仔细审查;对聪明但偷懒的同学, 让其选做一些难题并限时完成。

4. 承认差别, 因材施教。

在学习目标上不搞“一刀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进步要求, 只要能“跳起来摘果实”, 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进步, 就应该称为“优等生”, 及时表扬。对成绩不良的同学, 要求不可过高过急, 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 提出具体的近期目标。

三、在转变教学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关注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也即“为了学生的一切”。

针对目前单纯重视智育的偏向, 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 学生单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 学会生活, 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江泽民同志说, 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使学生全面发展, 我采取如下做法:

1.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的先进模范人物, 学校和班里的先进典型, 都可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要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 让学生“找差距, 见行动”, 增强前进的动力。教师也要严于律己, 走在学生前面,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 开展活动。

人的道德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 道德教育也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完成。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调查、辩论、文体比赛等活动, 提高其精神境界。

3. 心理教育。

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原因, 当前不少学生存在着脆弱、固执、冷漠、自卑、厌学、傲世、逆反心理等心理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 做学生的朋友, 赢得学生的信赖, 让学生敞开心扉, 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针对具体情况,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偏差, 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4. 劳动教育。

近年来, 由于应试的压力, 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很少。这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都是不利的。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士认为, 自幼爱好劳动的孩子, 思想素质往往较高。杨振宁博士曾指出, 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 没有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值日劳动、公益劳动及社会实践, 使他们从中受到锻炼, 全面发展。

追寻教师观念转变的轨迹 篇10

我非常赞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立福的观点:“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 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 是一个深度的渐变过程, 这一渐变过程不总是由认知的变化引起的, 需要经过教师自身的反思以及教师的实践来推动。”下面具体谈一下我读上述相关文章受到的启发。

新课程改革变化之大, 突出表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方面。这些变革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 很难一下子准确把握。

很多困境的出现, 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发生了激烈碰撞。一些新课程理念源自西方现代教育理论, 而教育理论必然受其文化观念的影响, 尽管从理论上讲教学规律是相通的,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操作起来必然有所不同。

比如, 为何我国大部分教师喜欢独自备课?小组讨论中学生为何有时三缄其口有时又信口开河?这些现象或许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有关。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强烈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指出“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 三个人是条虫”, 这种各自为政的习惯, 渐变为根深蒂固的民族陋习, 致使人们不擅长互助合作, 也不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新课改倡导的自主与合作探究方式,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合作探究需要前提:平等的态度、开阔的胸襟、规范意识与合作愿望。

再如, 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为何总是走不出“非此即彼”的局面?刚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走出来, 却又完全陷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时常被这两种模式弄得无所适从, 经常陷于不知如何进退的境地。倡导主动学习是否就必须把接受式学习批倒批臭?倡导“先学后教”就非得把“先教后学”教学方式抛弃?其实, 教学方法上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从来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殊途同归。

也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任何时候都适合所有的学生, 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往往包容多种教学模式。美国布鲁斯·乔伊斯等人著的《教学模式》里曾论及四种类型的21种教学模式。而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只有一种, 那就是直接讲述式教学。如果深入细致考察, 这种直接讲述式的教学方法也未必被所有教师科学把握。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开始走向多样化, 但是在教改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与学校仍处在“盲人摸象”状态, 摸到一点不计其余——以为自己已掌握课改的全部要义。最典型的弊端莫过于把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环节突出出来, 制造概念, 进行市场化包装, 以一当十进行宣传。将手段作为模式, 只能说明一些教师能够理性认知并能熟练掌握运用的教学模式太少了。

帕尔默的“学习共同体”理论可以融合“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他看来, 课堂既不应单纯以教师为中心, 也不应单纯以学生为中心, 而是应以“主体”为中心, 这个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师可以当学生, 学生也可以当教师, 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当下热烈讨论的教学模式、课型等, 其实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育改革不会取得成功, 然而观念的转变却又是最难的。因为人的观念与文化背景、民族习性息息相关, 抛开文化背景、民族习性进行改革常常容易顾此失彼。学习他人经验, 如果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使是走上改革之路, 也会步履维艰。之所以出现大张旗鼓式、运动式的改革行为, 是因为一些人对教育规律还缺乏尊重。

笔者认为, 教师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很多真正接受教改理念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思想转变过程:从对抗到接受, 从接受到言说, 从言说到行动, 从开始做到做得好……转变的方式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 这样的转变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转变观念 促进互动 篇11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论是“互动”“合作”还是“交流”,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在互动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没有独立思考的互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互动的效率、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互动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而应是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互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引导学生有深度地独立思考和探究是进行互动的基础,更是建立自主、合作、互动等探究方式的核心。

二、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

交流是互动学习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互动中得出的知识、方法、结论,都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一个人会不会“倾听”,其意义重大。那种时刻想说而不愿听别人讲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倾听”的快乐,更体会不到“倾听”所带来的收获。此外,这种少数人在“互动”中独霸课堂的现象,不仅不利于信息的多向交流、破坏“互动”的氛围,而且最终也将影响合作学习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仅是互动学习中必要的习惯养成,而且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必要步骤。基于此,在互动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已的观点,养成会说的习惯,更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唯有这样,学生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的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关注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1.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对话的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但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一个“创造规律”的环节:教师和学生玩拍手、跺脚的游戏。接着教师说:“谁也来试试看,创造一个规律,教给小朋友。”这时,坐在第一排的学生李东跑到讲台旁,他摸头3次,跺脚3次。这时教师问其余学生:“你们能把李东同学表示的规律想办法表示出来吗?”学生们操作后纷纷展示,有的用学具表示,有的用画图表示,也有的学生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如“111222111222111222”,还有的学生是用文字来表示的,如“头头头脚脚脚头头头脚脚脚头头头脚脚脚”……这里,教师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认真关注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2.引导学生合作。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请小朋友数出1000个五角星,大家都能独立完成;接着,教师让小朋友数出更大的数——10000可以怎样数?这时,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学生们发现自己手中的五角星不够了,而且和同桌的合在一起还是不够,怎么办呢?经过短暂的讨论后,学生们就想到了和另外小组进行合作,1000、2000、3000、…、10000。“哇!这么多!”教室里充满惊叹声。在这里,学生不仅探究了数学知识,同时由学习材料引发了他们对学习方式的探究。而且,教师没有一句要求合作的提示语,但学生们却通过互动,自然地用到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顺利地数出了10000个五角星。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互动,那么这样的学习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要坚持平等性、激励性、高效性和全面性原则

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当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始终采用鼓励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和引导;要准确、切实把握互动的主题,在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不使生生互动流于形式;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互动成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

更新思想观念 转变管理方法 篇12

一、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

我国的教育发展史, 从古到今, 虽然几经改革和变迁, 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路子, 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把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关系演变为单一的从属关系。加之社会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 使教师和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大包袱”。在这种状况下, 大部分学生就当了配角,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少数的所谓的好学生也很难担当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 这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 又使教育走进“死胡同”。

因此,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要有明智的主见, 转变思想观念, 深刻理解我国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教育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它体现了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出路决定前途, 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 都将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教育思想滞后是当前影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校长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特别是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中, 要改变课外搞素质教育, 课堂搞应试教育, 要有坚定的育人观念, 素质教育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 育人成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也是校长办学的主要目的。对于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 校长要有立校的良策与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志气, 不应当争名次、保成绩而置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于不顾, 以管理为借口, 而坚持应试教育。当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升学, 关键是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还是以摧残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这些都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鉴于上述问题,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转变思想观念, 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激烈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竞争中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明确工作目标,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标的, 学校工作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长短规划、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协调全校师生的步伐, 使之朝着一个统一的方向努力奋进。

学校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这是一个整体目标, 而每一个学校都要根据这个整体目标和各校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工作目标。学校工作目标的制定必须恰当、准确、具体。目标过高, 不能达到目的, 那是纸上谈兵;目标过低, 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 给工作带来被动, 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对工作充满必胜的信心, 不切实际的目标会挫伤其积极性。所以说目标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切实际的。恰当的学校工作目标制定后, 还要大力宣传, 使各科室各工作环节、各教职员工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在行动中协调一致, 避免工作中的“各自为战”。工作协调一致了, 广大教师才能各谋其职, 发挥自身优势, 把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

在工作目标落实过程中, 要奖罚分明, 对先进个人大力表彰奖励, 以先进集体、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带动全校工作整体推进。对工作不得力、没有效率、缺少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则应及时给予批评, 甚至辅之以必要的惩罚措施, 以防止学校整体工作出现薄弱环节, 影响全局工作, 但这些措施必须以监察、督促、整顿为目标。

三、发扬民主, 听取群众意见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如果单纯地运用权力是不难办到的, 简单粗暴, 家长作风, 行政命令这一套做起来既省事又容易, 但这样做群众往往只是表面的服从, 而给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所以, 一个不善于听取群众合理化建议的领导不是一个胜任领导职务的人。这种人往往会把工作搞乱, 把事情办糟, 结果无法收场, 造成局面混乱。因而一个领导者要想把工作做好, 除了自身的高素质以外, 还要有倾听群众意见、发扬民主的思想, 促进教育民主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不论是教育教学过程、还是管理过程, 方方面面都要积极推进教育民主、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 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超越自己。在推进教育民主中形成的能力和水平 (管理能力及人格影响) , 才是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推进教育民主, 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 各学校都健全了教师考核制度, 结合实际细化考核内容, 量化考核项目, 科学确定项目分值, 把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工作积极性。领导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对学校管理的作用, 既联系群众, 又发扬民主, 群策群力, 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对关心学校, 善提合理化建议的教职工, 应该给予表扬和奖励。只有这样, 才能理顺各种关系, 体现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 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全局工作有质的飞跃。

上一篇:营造幸福的课堂下一篇:茶文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