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2024-08-12

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共12篇)

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1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 任何人不能代替学生, 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虽然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前卫的教学理念与革故鼎新的教学模式让新课程改革结出了累累硕果, 然而就现状来看, 初中数学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传统习惯性成分较多、学生的实践应用空间比较狭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现代因素的作用部分发挥, 等等, 执教者应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下面笔者就多年教学实践, 从如下三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激起导航, 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长期以来, 一些教师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 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 唤醒学生沉睡的学习意识, 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初中数学抽象性和逻辑性强, 常常让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觉得数学难学、难懂。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寻求一些途径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式化、通俗化、直观化,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 然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证明定理, 这样避免了直截了当地讲授数学定理给学生造成的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印象, 有效奠定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

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信心, 有了信心才能克服畏难情绪, 改变对数学的看法, 才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 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分层设问、分层练习和因材施评,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学有收获。

二、疑探生辉, 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是建立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 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已失去原有的魅力, 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学会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 不要总是“满堂灌”, 不要用题海战术, 更不要企求面面俱到的机械教学方式, 而是要摒弃陈旧的质量观, 以“以人为本”作为教育价值观目标, 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

例如在教 学“探索三 角形全等 的条件”时 , 可以变传 统的由教师 演示推理 过程 , 学生观察 , 师生共同 分析 , 得出三角形 全等的条 件这样机 械的教学 方式 , 为学生主 动探究的教 学模式 , 让学生利 用画图、比 较、推理等 活动 , 加上教师的 适时指导 , 探索出三 角形全等 的条件 , 让学生加 深记忆和理解: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学生自主探究,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掌握知识和技能, 先理解后记忆数学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对数学概念运用自如, 避免在证三角形全等时犯用“边边角”推全等的错误。

三、携手共赢, 实现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同学之间有的只是竞争, 既不协作, 又不分享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方式, 只是信息单向传递, 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很难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 实现多向信息交流。在小组内, 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更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弥补数学学科实践的不足, 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训练了多种能力。

以“数据在我们周围”一课为例, 笔者开展了课题调查, 让学生了解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首先, 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以“初中生每周课外阅读的时间”为调查内容, 自由确定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其次, 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 以调查问卷和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最后, 在课堂上将自己小组的调查报告以PPT的形式汇报, 由全班同学对调查问题的合理性和优劣进行投票评估, 整个过程, 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课题调查, 付诸实践活动,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的理解, 掌握了统计图的准确绘制方法, 而且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互助合作中发挥了创造性。

总之,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待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 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上。当然, 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变革教学方式, 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发展能力和思维, 从而推进数学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2

我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的学习及在教学工作中的切身感受,深深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要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其根本在于转变观念。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提: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协调好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从而引入正面的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乐意学习。作为一名老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经验,总结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改效果,促进新课改的发展。二是要结合实际,加强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我们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满怀信心地追求进步,追求成功。要充分认识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要育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有着一种良好的态度,乐意学。

三是要立足课堂,真抓实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改革上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改革过去的“满堂灌”,采取“先学后教”,学生是主体,是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导演,是教练。注重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其核心就在于人人都能学好,人人都能学会学习。渗透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教师教也是后教,依然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革新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课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对于学困生,可指导他们预习,为他们扫清新课程中的障碍。

这仅仅是我的一点体会。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及时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

王锦玉

质量的提升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9-0010-02

2015年,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了总体部署。因此,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对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在于教学观念的几个转变。

一、育人观:从“成器”教育转向“成人”教育

无论是何种教育,人都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而教育总是担负着解放人、完善人、提升人、赋予人以人性素质的长远责任。但是,现今的职业教育实践大都发生了对“人”的忽视和“人”的失落的状况,把学生当成技术和分数的容器,试图使其将来成为应用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职业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应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教育,而是一种全面培养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短期目标则是职业能力提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者。所以,只有教育与职业和谐统一,才能使人趋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应是现实生活中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二、课程观:从“传统课程”转向“未来课程”

美国未来学会理事席科尼希在谈及学校课程时曾直言不讳地说道,“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当前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迫使教育直面这样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职业教育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不仅通过理论教学,而且通过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通过受教育者对未来职业的亲身体验,来激发受教育者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进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实现理想而克服职业生涯中的艰难与挫折。为此,我们的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旨在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它必须从注重学科内容转向注重学习者的体验,从注重教材唯一性转向注重师生、教材、环境等多元化整合,从注重“技术理性”转向注重“实践理性”,从本土文化视角转向全球化视角。

三、教师观:从“传授者”转向“学习者”

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教学质量改革的前提。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总量、更新的频率都在积极变化,过去那种以课堂教学为学生知识获取唯一途径的状况正发生着变化,各种知识信息正从学生的家庭教育、生活实践中席卷而来。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提取准确、有用的知识,成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首先成为新知识的“学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正在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进行转变。此外,由于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了解课堂发生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去关注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从而成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四、教学观:从“灌输教学”转向“协同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要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使用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灌输教学,是从老师“讲”到学生“听”的单边活动,这与新环境对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新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学应是一种多边活动,强调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网络之间相互协同学习,彼此成为对话者、协同学习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学习。

五、评价观:从“分数评价”转向“立体评价”

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简言之就是“分数评价”,它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趋势应该是向“立体评价”发展,既注重对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考核,不能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立体评价”一是指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除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定以外,还须兼顾对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企业实践表现以及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评价;二是评价方法多样化,由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平时技术技能的考核评价,增加能够体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将技术与职业综合能力作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指标;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社会、企业乃至第三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学业成就总评标准,增加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作品展示等优长技能的评价权重,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新课改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4

一、接受师生平等地位

“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就是“交往”的过程, 是对话的活动, 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交往”即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所以, “交往”意味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因此,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交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 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我讲你听, 我问你答, 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 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二、学会尊重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 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知识体系。另外, 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 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时, 我们可以说: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现在社会所认可的是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 我们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商量”的口气, 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以人为本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据此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 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是人, 更是处于发展、成长中的人, 更是秉性各异、千姿百态的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当主体看, 更要承认学生的发展性, 尤其是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性、阶段不平衡性和侧面不平衡性。只有承认这种个体差异性和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对学生的要求才有可能更切实际。虽然教育是有共同目标的, 但对待每个学生却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 这好比园丁对待花草树木, 总体上肯定是要让它们都茁壮、茂盛, 但绝不是要它们都参天, 或者都芬芳, 而是个性化地要求、个性化地培育, 最终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丰富之美和勃勃生机。

四、思维开放活跃

课堂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观基础之上, 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 事事处处先从学生角度考虑。有了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 有了对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才会有融融的氛围, 才能实现从“用学生配教材”到“用教材教学生”, 再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一切可能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飞跃。让每位学生都能被认为是一株别有韵致的花草、一个他人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生命世界, 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帮助, 生命的姿彩都能得到展示, 鲜活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 创新的思维都能得到培养;而每位教师的教学也是手法别致多样, 无论仪态、语言, 还是板书、奖罚, 都富有自然而至的艺术性, 特色纷呈, 淳朴实用, 并因此而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更加生机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用中学”, 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五、注重实践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就学生而言, 总是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 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讲, 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 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生活在一起这个历程本身就是教育作用。同时, 德育不是一门课程, 作为一个整体教育, 它涵盖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德育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信不信。因此,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一个学生的现实需要。 从人生历程而言, 无论是做什么工作, 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体验, 就是生命的价值。因此, 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尽可能多的经历, 有尽可能多的体验, 有尽可能多的“会做”。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5

晋江市首峰中学:杨少伟(2013、4、22)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进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新世纪的教育职业要求教师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充实、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而今天,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要用新的理念.演活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职能转变应当是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的首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变化,就不会有课堂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师生关系的变化,也就不会有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所以,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1、变“塑魂的工程师”同时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新时期的教师同时还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因人而异、科学合理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其将来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2、变“辛勤的园丁”同时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教师只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止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3、变“无私的蜡烛”同时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身示范,彼此尊重、信任,师生才会有良好关系的建立,学生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打心里信服教师,才会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进而在活动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变“桶水滴注的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

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质疑,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传统的说法是“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是对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的要求和肯定,也说明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即教师主动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多少,学生接受多少。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被动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确定学生存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中求知,去温故知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才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5、变“甘为人梯的导师”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者。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以及教育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

学模式和把学生当成“贮藏器”,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由偏重教法转向偏重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面向少数”转向“面向多数”。

6、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策略

(一)“反思日记”制度化

要求教师具有反思能力和对反思性教学的强调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理论层面的诉求,但是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这就涉及具体的实践教学操作问题。笔者认为,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的方式是形成教师反思能力与批判精神,进而取得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要策略。下面以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案例来说明反思日记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性。

案例:一名教师的教学反思日记

“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接受任务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行动,我参与了离我比较近的两个小组的活动。这两个小组的组长迅速分配了角色后,组内的同学开始绘声绘色地朗读,其中一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了两遍,另一个组有一名学生对组内其他同学的朗读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五分钟过去了,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朗读任务。这时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只有一个组的读书活动还在进行,我心想,按照时间计算,朗读活动已经进行了七八分钟,为什么还有的组没有读完呢?我只好再多等一会儿,这时教室里只有他们这组的读书声。或许他们不愿意过多地浪费大家的时间,或许他们真的读完了,半分钟后我们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评课研讨时,碰巧听课的一位专家就在这个小组旁边,她告诉我一个使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情况:这个组从开始就围绕到底谁读哪个角色而争论不休,谁都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谁都不愿意为顺利地进行小组活动而放弃自己的”个性“,小组长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这个组也没有完成分角色朗读任务。为什么小组活动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了弄清原委,我分别找这个小组的4名学生了解情况。其中3名组员都说到:我想读某某角色,别人也想读。我又问他们:是读自己想读的角色重要,还是完成小组的任务重要?他们都回答完成小组的任务更重要。他们真是这样想的吗?我又找小组长,小组长是一名性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的男孩子。我问他:那 3名同学都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时你应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给他们分配了,他们都

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我就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我给他们分配了角色,他们都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这两个事实抓得非常到位,这可能也是在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障碍。)简单而又真实的回答使我意识到这节课以及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在本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反思日记的形式,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原本不是一个简单而是复杂的过程,这促使他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原来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遇到如此实质性的障碍,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疑,反思日记的形式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有利的,当前,教师利用“反思日记”,来转变其教学观念的方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更没有制度化。笔者认为,“反思日记”制度化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策略,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有益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而反思的旨趣是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开始阶段。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参与科研的前提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基础。在产生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一般会有意或无意地想到,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是否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如果是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又具体是哪些教学观念,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会主动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对策。为此,教师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就问题求教于其他教师,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造和转变。然而,教师仅仅参与一次或几次科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积极致力建立各种便利的条件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并使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意识习惯化。实质上,教学和科研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教

对语文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阅读教学

这些年,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春风拂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所在的学校很多老师开始结合教改新思路,利用各种教学新模式来指导教学,我在耳闻目睹中深受启发:“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速度就是发展的速度。”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想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一、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中学语文改革从风雨中一路走过,在这些年中,中学语文冲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新的教学观念大量涌现。无论是提出“完美得令人遗憾”的三式三主导读法,首创锻炼学生自读能力的钱梦龙,还是十多年没改过一篇作文,由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的魏书生,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优先权主动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把服务于学生学会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如果把教学活动比成一个电视节目的话,主演和观众都只能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其中的主持人。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领路人”和“教练”,而不是“代步者”和“替身”。在现实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放手不得,放心不下,上课过瘾似的唱“独角戏”,一节课“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一部分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和依赖性,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是以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被埋没作为沉重代价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训练,任何时候都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而“一刀切”,应该具体研究,在教学中突出“学”的地位、“学”的方法和“学”的效果。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错误》,这是高一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老师进门后背起了一首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让学生对这首词发表看法,由于这首词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老师也趁机加入讨论,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之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为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并取得好的效果做了情感上的铺垫。随后导入课题,把文章范读了一遍,然后给学生时间自由阅读,并让学生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表现了什么。其中学生对错误造成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和“我”的交臂错过只因女子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女子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江南的“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并任凭女子如花的容颜在岁月中凋落,“我”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所以,错误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女子的感情。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说谁对谁错,而是适时引导,让这两种各有道理的见解互相参照和补充,丰富圆满了诗歌的蕴涵。最后让学生齐读这首诗,并让学生给大家朗诵自己平常所收集的优秀现当代诗歌。这堂课并不花哨,也似乎没有很特别的东西,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动活泼,老师退后,学生居前,重在启发,避开告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作文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更应该坚持,因为语言能力重在养成而不是教成的,学生愈是处于主体的地位,愈会主动地去写,去读,去改。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反复讲授文章怎样构思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要做到什么“凤头,猪肚,豹尾”,学生便囿于固定的模式里边,这样做虽能使一部分学生取得一定效果,但却是以付出大部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被束缚换来的。

再拿批改作文来说,教师一本一本地改,辛苦倒无所谓,但对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又起了多大作用呢?教师一次次地重复着诸如“材料欠充实”“立意显肤浅”“语言表达不力”“细节描写不够到位”之类的评语,很多学生连看都没看一下。难怪叶圣陶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由此,我想到把作文交给学生去改,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后,让学生互改互评,互挑毛病,互找优点,取長补短。我发现一个写字很差的学生写给别人的评语是:“你的字有点‘毛(潦草),望多加练习,写工整点。”这个学生既然在说别人,那自己的毛病能不改吗?这样通过互改作文,“甘苦自知,得失自明”,收效较老师批改要大很多。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有的教育者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忘记了传统语文教学所注重的“朗读、积累、熏陶”,把“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锤炼忘在脑后,只知道“多、快、好”的写作;忘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积淀;忘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借鉴;一味去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语文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任何人都需要记忆,同样,任何优秀的文化都应该传承,学诗歌应该放磁带给学生听,讲小说应该播放电影给学生看,通过画面和声音把内容作用于学生的耳膜和视网膜,也应该重视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以及对语言意境的品位。只有既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好的经验,又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的要求,不断加以创新,不断改进语文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张家璇.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06).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7

长期以来, 在学校体育“体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不少高校把体育教学仅归结为增强学生的体质, 只追求体育锻炼的一时效果, 而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这种只强调体育教育阶段性和近期效果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身体、精神提出的综合要求, 难以达到更高的自我充实、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有效生存能力的最终目的。而终身体育是把体育教学活动与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从形式和方法上为不同身心特点的学生提供最大选择, 奠定他们未来从事身体锻炼和身心发展的基础。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应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技能基础, 以利于他们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而且期望他们在毕业后的各种环境里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的主体部分——体育课堂教学, 理所当然成为终身体育的培养期, 为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目标出发, 破除传统的近期效果观, 树立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生活态度, 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与价值, 并根据自身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适合于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 以便走出校门后能自觉地从事适合于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活动。

二、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教学观转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要求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指令, 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 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锻炼习惯的培养, 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造力、智力的开发。因此, 必须实现体育教学重心的转变, 从偏重于教向以学生主动学为主的转变。

1、教学由注入式转向启发式

教学中, 改变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统方法, 努力营造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 将“启发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及自修能力, 使他们理解教学过程, 对所学内容“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 从而开发智力, 培养其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体育专项课可作为一项过渡性的目标。在专项课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运动兴趣逐步转移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来, 这种转移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开设专项体育课, 才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 才能由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化。

3、教学方法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局限于固定程序的单向知识技术技能传授, 缺乏对教学互动信息和反馈。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学是第一性的, 教师的教是第二性的, 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 教法应来自于学法, 不能千篇一律总是一个方法、一种形式、一个标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效果为评价标准, 如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核等。

三、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展人的智能相结合

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反映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技巧: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 掌握知识就是发展智能, 片面强调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中心、并以掌握技艺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 使体育课成为单纯的运动技术教学课——教师教, 学生机械地模仿、为完成技术动作要领, 就无暇顾及思维活动并影响智能发展。现代教育思想认为, 人的创造素质突出反映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上, 只有以智能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才是学生自觉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可靠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应在传授运动技艺的同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即实际操作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群体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力, 以及体育知识迁移能力等, 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智能, 除了教师有效的指导外, 还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运动技艺上, 更应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对一些较难的技术或有争议性问题, 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边听边练, 边看边思之中、让学生思维活动呈现积极态势。

2、培养学生自觉性和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少讲, 精讲, 学生能理解的, 让他们自己学习和思考, 提高其兴趣和综合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提倡这样一种教学, 即给学生留下发表见解的时空、给学生提出质疑和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学习, 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同时扩大教学领域,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小组, 开展各种课外竞赛活动, 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此应强调学生自愿参加, 自行组织, 自己进行活动, 促使其能力得以施展和发挥。

3、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人们对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 因此存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偏见、这是不符合现代体育要求的。当今, 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已取得共识,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知识教育、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来指导体育锻炼, 并达到终生受益的效果。例如, 它可以使学生懂得, 在参加运动前及运动后为什么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常见的运动按摩方法;运动中应注意哪些营养卫生等等。可见, 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是密切相关的。当然, 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极其广泛, 而理论课教学时数有限, 在教学内容上应精选一些实用、易懂、易学并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 在不失原有功能特点的前提下, 做到简单实用, 使学生易于学习掌握, 并指导运动实践。

总之, 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转变传统观念, 深化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系统知识, 技能的传授与掌握,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朝着体育终身化、体育目标长远化和体育活动社会化, 以终身体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因此, 必须在体育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革新, 才能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转变

参考文献

[1]武军, 杨海林.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5) .

体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篇8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 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 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 或为升学、就业做准备, 而是为了人的一生做准备, 因此, 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 从知识、技术的传授, 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 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 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 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 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 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 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因素。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 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1)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 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 并能熟练运用。 (2) 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 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 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 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 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 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三、教材观的转变

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9

应试教育是中华民族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形式, 千年科举的影响不容低估。我们当前的经济不富裕,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给青少年和家长造成一种压力, 再加上我们选拔人才的体制、招生制度把应试教育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很难改。在这种情况下, 温家宝总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目前这种教育形势下, 教师要转变观念,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体验式教育和创新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尚、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人才”[1]9。

一、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能动性,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一项全新而又持久的工程, 只有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完成。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 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期望

在性质上, 我们期望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基础的教育。创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是重要的, 塑造完美的人自身是同等重要的。我们的教育既要最佳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学生以国家、以社会为重, 又要充分尊重与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 教育全社会关心、爱护、培养学生。

从目标上看, 我们期望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性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 重心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将教育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 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 我们决不能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名, 以素质教育为名, 轻视尖子学生的培养。我们既要强调素质的现实功能, 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又要强调它的理想功能与价值理性, 为人类的未来作贡献。我们的素质教育要有两种方向:一是向下突破, 培养返归世俗, 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 一是向上突破, 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

我们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普及义务教育, 既要向社会输送成批合格的劳动者, 又要培养出科学领域的杰出的高、精、尖人才。

(三) 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者的要求

面对21世纪, 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已刻不容缓。现在的中小学生, 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素质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国民素质的高低, 甚至将决定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应试教育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必须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其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首要任务。学会了做人, 就会从根本上学会了求知、办事、健体。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 加强德育工作, 提高教师素质, 改革课堂教学, 完善办学条件, 建立新的评估体制……创造一种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真正肩负起让所有智力健全的学生都得到成才机会的重任。

实施素质教育, 要转变办学观念, 端正办学思想, 彻底摒弃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办学好坏和以是否考上高一级学校为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观念, 放远眼光, 以全新的观念, 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 评价教育的优劣, 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一)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和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 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 从而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研究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 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学习同样是一种高级学习, 是一种自主的学习, 是反思自我教学实践、把教与学结合起来的学习, 也是一种研究体验式的学习。”[2]

(二) 进行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根本途径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 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 提高自身相应素质的学习。有如下特点:1) 采取亲身行动;2) 有一个体验的情景和过程;3) 全身心投入;4) 重视自己, 独自验证规律、感悟道理;5) 注重反思和小结;6) 留体验性作业;7) 尊重鼓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的个性与创造性。这就是所谓的“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过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在基础教育中, 教材和教具是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是主体操作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要使教师队伍真正达到体验式教学所需要的水准。高素质的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1]99。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个字注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让他们拥有创造的欲望, 学会有选择地吸收。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身体力行、自主学习, 不仅追求一个结论, 更重视一种经历。在探究的过程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 个性得到张扬, 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得到肯定, 其求知欲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 从而有利于他们摆脱厌学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活动时, 必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其间由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 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三) 课堂教学过程中加深体验的技术

加深学生的体验, 就是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真正地动心动情, 经久不忘, 刻骨铭心。在课堂教学中加深体验尤为重要。

1.加强研读, 增加体验的技术

这里的研读是指在熟读的基础上带着“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原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2.以说促思, 增加体验的技术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 对“听”强调得太多, “注意听”已经成了教师的口头禅。研究体验式教学倡导“少听多说”, 能让学生说时, 就尽量让学生说。

3.以写促思, 增加体验的技术

研究体验式教学要求巧妙地运用“写”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

4.以画促想, 增加体验的技术

主要是用简笔画和简笔画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的技术。通过画, 可以发现学生在理解中的偏差或独特之处,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 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必须训练再造想象, 激发创造想象”[3]。

5.通过模拟表演, 增加体验的技术

模拟表演就是要利用教材内容, 请学生按书本中的角色, 模仿书中的语言、动作、声音、情景等, 加深学生的体验的方式。

英国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插入一些小游戏, 在讲到职业类别的时候, 他们就会选出四名学生充当警察, 并把他们隔离, 再在班级选出一名学生充当杀人凶手, 然后在不告知“警察”谁是凶手的情况下, 让四名“警察”分成两组比赛, 通过询问、笔录等方式来迅速判断谁是“凶手”。

6.通过查询互联网, 增加体验的技术

在中国的语文基础教育中, 能利用互联网增加体验式教学法的地方很多。比如在学习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时候,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预习时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材料, 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了解他的创作意图,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穿针引线把多个学生的多种理解联系起来, 再通过学生听朗读磁带, 有感情阅读, 分角色朗读, 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到班级汇演, 也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改编戏剧演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从多个方面欣赏这个作品, 而且也充分参与了从学生到观众再到演员、剧务、导演和制作的多角色的工作。这一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创新素质。

7.故事感染, 增加体验的技术

故事感染增加体验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内容特点, 为学生讲述一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生动故事, 或者讲述一个能打动学生情感的事实, 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的方法。

例如:讲爱国主义时, 可以为学生讲解祖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为祖国捐躯或终身奋斗的动人故事。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 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 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 主动去提出问题, 主动去思考问题, 主动去发现问题, 主动去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 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 提高创新的能力, 只有这样, 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 才可以超过教师, 才可以成为人才, 才能促进学生将来在各自的生存领域中创造性地作出贡献, 提高其生命质量。

三、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是对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转变观念,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能够积极地推进课程改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改革目标;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确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 尽快掌握先进有效的现代教学技术, 成为创新型教师, 赢得事业成功;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与成功作出重大贡献。

摘要:应试教育是中华民族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形式, 招生的制度把应试教育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而要想成为新时期的全方位的人才, 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体验式教育和创新教育。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创新, 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新的教育思想, 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策略, 应当在教育教学试验的探索之中, 逐步升华和完善。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体验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 2002.

[2]徐英俊.教学设计基础[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1999:3.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375.

基于英语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探究 篇10

关键词:教学观,初中英语教师,观念转变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 教师应根据学生英语学习发展的需要, 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方法, 在激活他们学习认知感悟的基础上, 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 是满足学生课程学习发展的需要, 能更好地体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主义理念, 激活他们的学习思维感知。另一方面, 能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开发学习潜能, 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1.让 学生做主 , 培养自主质疑学习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让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人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教学的核心要旨。引导学生在自我思考质疑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更利于他们增强认知感悟, 提高语言学习综合运用能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 能培养他们思考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形成正确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

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 能使得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大胆表达和积极交流, 有效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多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他们灵活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方法主动探知英语。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 让他们能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更为积极地表达学习思维感知。多给学生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在充分的自我感知过程中突出学习重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不仅能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还能使学生带着激情主动参与课程。学生做主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生不断丰富认知体验的过程。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 多让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才华, 能使得他们在充分发散学习思维的基础上, 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例如, 在译林版《英语》 (下同) 七年级下册Unit 1Dream homes”的Reading A“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围绕“Which home do yo like best?”和“What is your dream home?”深入思 考 , 鼓励他们根据文本表达内容提示说出自己的思维感知。 在此基础上, 建议学生根据课文学习内容, 尝试以“My dream home is...”为表达主题进行演讲。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 一方面, 能更好地活跃课程教学氛围, 从而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强化认知感悟。另一方面, 能让学生将自主质疑转化为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自我充分思考中增强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 元互动 , 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体验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自由快乐地探究, 能使得他们由被动应付学习转变为自我实践体验, 深化理解感知。依据英语交际性采取多元互动, 不仅能够活化课程学习资源, 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究问题, 提高语言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在设计中, 采取多元互动方式进行教学, 为他们设计多样性和层次化的学习任务, 让他们在有效目标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和积极交流, 在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的同时, 突出同桌交流, 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发现彼此的长处和优点;借助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彼此讨论中不断调整学习思维感知, 形成学习认知体系;运用师生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他们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多元化的互动, 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发现英语学习的精彩, 也更容易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为他们的语言表达提供必要载体。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互动, 能让课程学习过程更为丰富具体, 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宽广。例如, 在八年级下册的Unit2“Travelling”的Reading A“Welcome to Hong Kong”教学中 , 要求学生运用同桌讨论的形式, 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交流阅读心得。运用小组交流形式, 就“Why is Hong Kong called a wonderful place?”表达学习认知 , 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感知。教师在此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学习问题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思考题目, 以帮助他们消化课程学习内容。

3.科学评价 ,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多发现学生的学习闪光点, 不仅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激情的作用, 还能够让学生在感受认可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过程中评价学生, 能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在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发展的不同, 注重在过程中评价学生, 在表扬中激励学生, 让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得以深化。一方面, 多宽容学生的学习理解问题, 特别是对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 要多肯定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 多运用表扬话语、激励眼神、认可性肢体语言等, 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升华学习体验。这样的激励评价,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断被激活, 带着期盼和信心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总之,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为根本, 突出“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获取语言文化知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教学观转变, 更利于体现课程的生本主义和主动合作探究的良好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不断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7, 第2版.

[2]马小红.浅谈英语教师教学语言的构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教学研究) , 2013 (08) .

如何转变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观念 篇11

关键词:师生关系;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38-01

在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下,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强

健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教学重点,积极地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为教学目的。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激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教师应有“平等友善”的情感观。

新课程教学认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的。这

种平等容易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振”,心理“共鸣”,达到最佳心境交流和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挥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既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同时又是练习中的一员,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或其他不良表现要耐心指导,注意言语要把握分寸,严禁粗暴的教学手段,避免伤害学生。这种友好环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的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是培养正确人机交往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接触锻炼机会,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起到外界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从交往的范围,深度等方面加以指导,提倡多层次,多指向交往方式,开辟多向交往渠道,提供频繁交往机会和合作的众多场合,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关系,使学生之间的学习不断交流,利用集体的智能取长补短,弥补个人的不足,充分体现教学中民主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优化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积极

因素,利用师生心理相融在意向发生的作用建立健康、充满活力、有着团结向上的氛围的集体意识,使师生情感融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教学活动应协调于认知和操作的教学之中,推动教学的整体发展,从而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归属感和树立主人翁的态度,产生求知的乐趣,唤起并发展其体力、智力、强化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

二、教师应有“发展创新”的教学观。

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

为体育教师更应有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来适应教学变化的发展要求。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队学习精神。教学过程中还应经常有的放矢地采用游戏、竞赛等集体活动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增强教学情趣,强化学生集体意识观念,增强教学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自觉的适应和遵从角色规范要求,从内心意识到服从纪律是集体的意愿,又是自身学习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性格不同,接受掌握

技能的能力有差异,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既注重一般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创造条件,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并分别予以指导,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教学时应善于调动体育骨干的积极性,如让他们参与管理、作示范练习、帮助差生纠正错误动作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从而真正体会到体育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身心愉悦。

三、教师应有“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本观。

新课程体育教学倡导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培养学

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不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意向、动机、兴趣等是在一定情况中产生的;技能的形成、创造性的开发,都是在体育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尼认为:“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决定着教学总量,而且是集体的情绪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要决定因素。”这种微观的社会环境在学生身心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理清师生之间的关系,准确地定位。教学中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关注他们的知识形成与发展需要。

本人以为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应该体现人文主义色彩,不

能强令执教,而是通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调控教学氛围,是通过教师素质的感召力、渗透力和教学情景的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才能建立起主导与服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除此而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还要加强教学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和纠正教学的不良倾向,恰当的运用肢体表情和幽默语言,可以使学生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增添了教学情趣性。这对于帮助学生领会知识、掌握技术、迁移技能开拓思路,而且能调节学习心理,减轻心理负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积极引导功能价值,

教学设计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12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缺少主动权, 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把现代理念真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 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然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可能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 由于网络便捷的交互性, 可以使学生得到合适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这样, 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还要求授课教师要根据每个班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按学期、按节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 抛弃过去那种听懂听不懂, 学会学不会都要齐步走的教学方法, 做到哪里有问题就重点再学哪一部分, 直到全部理解且能应用为止,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例如讲“定积分应用”时, 利用计算机比较容易操纵的特点, 教师作出课件, 学生可以根据本人能力和学习程度去控制、重现学习内容, 使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很快理解其特点, 使学生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 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这点正好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同时教师利用电子计算机还可以按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 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并且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2 学习的障碍及其排除

2.1 障碍之一:实物短缺

对概念、定理等抽象的问题, 如果教师只给学生以空对空的讲解, 学生就会因缺乏实物, 不能亲手操作而感到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和应用。有效的排除办法就是提供实物, 象图片、录象、模型等, 这样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为那些抽象概念提供了具体的形象表达, 以帮助掌握。例如:为了让同学直观地看到三维空间, 教师可利用实物教具、挂图等, 通过观察使学生学到知识, 同时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这一媒体, 学生能够详细地有分析地观察该物体的细微部分, 既节省时间, 效果又好。

2.2 障碍之二:梯度失当

梯度失当主要表现在梯度过缓和梯度过陡两个方面。梯度过缓就是指教学进度太慢, 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花了时间但学不到更丰富的知识;梯度过陡是指教学进度太快, 学生被迫跟进。同样的教学内容, 对于同一年级学生来说, 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 一部分学生感到比较适应, 另一部分则不一定完全适应, 因此学生对于同样的教学进度, 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梯度过缓和梯度过陡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解决的办法是调整教学进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和大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精心安排难易适度的小题目, 及时反馈学生的解题情况, 并统计出每题的正确率, 这样每位同学都能了解自己对刚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掌握慢的同学, 教师可采用做比较、打比方、画草图、巧模拟等方法从最基础入手, 在教师不断的激励下, 使学生逐步掌握。

3 运用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

3.1 选择性原则

选择教学媒体是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行为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 所以, 运用何种媒体更为恰当, 是在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时间等条件下, 对各种煤体进行比较筛选后, 才能最后决定的。脱离教学任务、不仅扣教学内容, 盲目追求现代化、新颖、多样, 会弄得学生眼花缭乱, 反而起喧宾夺主的作用;离开了师生特点、教学时间等实际情况, 必然事倍功半。有选择,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在解决重点、难点上发挥作用。

3.2 有序性原则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跟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 以及兴趣的高低具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学习是一种有规律的学习心里活动过程, 学生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还不很强。同时, 根据注意的起伏现象表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 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既有注意的高峰, 也有注意的低谷。因此经筛选的媒体, 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安排上的有序性, 决不能搞“拼盘式”教学。媒体出现顺序可以是:语言媒体、实物投影、实物教具、电子计算机。这样安排符合通过问题进而发现、了解事物、认识客观的规律, 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 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另外计算机媒体信息的呈现时机也可以选择于注意的低谷, 激发起学生注意的第二次、第三次高峰。在讲课进行到一半时,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降低,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精心安排难易适度的小题目, 及时反馈学生的解题情况, 并统计出每题的正确率, 这样每位同学都能了解自己对刚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为下一教学环节打下了基础, 这样安排, 使教育适应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知识的传授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心理。

3.3 互补性原则

所谓互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结合使用, 扬长避短。媒体的应用是灵活的, 可替代的, 同样的教学目标可通过不同的媒体实现;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 任何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使用媒体时应弥补对方之短, 即“优势互补”。

平面挂图有图形大、色彩鲜明的优势, 学生易于练习, 但缺乏立体感, 而且是静止的, 而实物媒体立体感强, 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由静变动的那一瞬间,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 利用实物与挂图的优势互补, 就能生动完整地完成教学, 这是平面与立体的互补。

利用实物媒体演示真实而准确, 但它不能展示物体在任一时刻的变化情况。而电子计算机比较容易操纵, 制作出的课件可以模拟物体每时每刻情况, 学生可以根据本人能力和学习程度去控制、重现学习内容, 使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很快理解其特点, 使学生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 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这点正好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3.4 简捷性原则

在现代媒体的比重逐年增加情况下, 条件好的学校也不能眼睛光盯在“高、精、尖”上, 而忽视“短、平、快”的传统媒体研究、开发和利用。在教学活动中, 哪种媒体能更正确而简捷地传输信息就用哪种。简捷能突出教学重点, 又能提高单位时间的吸收率。媒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维系物, 是教学过程参与者之间的桥梁。教师要了解媒体的功能和特点并合理地运用媒体, 就能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潜能, 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中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现教学优化。

总之,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应用, 更好地发挥高等数学在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就要求教师要改革高职数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跟上当前职教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树恩, 陈士俊.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1]王树恩, 陈士俊.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商业银行监管博弈分析下一篇:焊接变形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