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念及方法(精选12篇)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1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空间知识和基本空间技能,以便解决实际空间与图形问题,发展空间思维,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学生构建空间观念要依靠一定的生活素材,即数学知识情景化、生活化、经验化。
一、空间与图形观念构建的意义
1. 学生只有认识 、理解 、把握空间 ,才会感知图形 、 感知生活。 小学生刚认识身边的事物,常常对事物的形状、大小、 用途等,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图形、 几何图形以及立体模型的性质学生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表达有困难,生活中能见到不会说,准确描述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更是茫然。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只有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间、贴近生活、才会感知空间与图形。
2. 学生只有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 ,才会发展空间观念。小学空间与图形是为中学几何课程打基础的,在各年级都有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计算、图形与应用的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这为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以后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内容、过程、 方法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 学生只有亲身体验空间与图形 , 才会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与数学其他分支相比, 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观察、 操作、猜想与设计,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其实践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都将在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4. 学生只有增强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和信心 , 才会有空间创新精神。 空间图形在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它分支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空间图形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空间图形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多角度认识图形和刻画现实世界的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学习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空间与图形观念的构建
1. 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 ,积累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 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将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大量的表象中充分的感知、理解、实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2. 发现有价值的生活素材 ,为学生注入源头活水 。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为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常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真实的生活背景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激活生活经验 。 生活原形与课本知识之间需要通过一件件实例进行联结与沟通,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在学生生活和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让教学合情合理。
4. 学生亲自经历数学过程 , 让数学回归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效地实现数学和生活的沟通,注重引导学生将习得的空间与图形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回归于生活实践,并进行印证运用与发展
5. 为学生提供有趣味性的空间 , 让学生亲自做以后 ,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句话说,看见的容易忘,听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好,记得牢。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甚至不惜多用时间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2
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摘要: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最好的职业并非总是由最佳的人选取得,但总是由准备得最充分的人获得。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年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是连年增加,但是市场需求却没有随着毕业生的增加而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的压力明显增大。然而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要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进行竞争,使就业压力更加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固然有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但是毕业生自身错误的择业观念从中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作简要的分析,以便对从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一、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3.过分看重职业稳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而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是成正比的,因而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4.专业对口观。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其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工种教育,因而极端强调“工种对口”,导致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漠不关心与失之交臂。
5.盲目择业观。有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用人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还有的大学毕业生不进行市场调查,不问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一味按模特儿的身材、演员的长相苛求自己,不惜大量举债对自己从内到外进行高昂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全方位包装,一旦入不敷出,超负荷投入换得低效益产出,就焦虑不安、心理严重失衡,部分经济贫困学生甚至出现压抑、绝望的心情。
6.“职业自我”与“生活自我”的同一性择业观。我们常常发现:相当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刻意把生活中的自我形象呈现在用人单位面前,追求一个所谓“完全自由、完整无缺”的自我。
7.知识与能力、素质等同观。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使得高校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理解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尤其不能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部分毕业生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等同的,都可以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较高的考试分数似乎就意味着较强的能力和优良的素质,似乎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找到他们自认为最理想的工作,从而使得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而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痛苦也就越多。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转变择业观的意义在于帮助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把远大理想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思想矛盾,从而使自己保持积极、稳定、健康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顺利择业的目的。具体有以下方法:
1、完善人才市场,健全市场机制。近年来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校毕业生有国家包分配到自主择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市场来调节人才供求来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姻,通过人才交易会、网络就业信息库、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等为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求职渠道。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形成自主择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健全自主择业的机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规范的人才市场,以利于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教育,转变观念。
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就业观念。首先,要使毕业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进行就业形势及有关法规政策的教育。再次,进行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认知模式。第四,要进行危机感和抗挫折的教育。只有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第五,进行职业化教育。
3、正视现实,调整心态。
正确估价自己与就业市场,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毕业生要充分地认识到,求职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固然被用人单位挑选,但同时,用人单位也在被求职者挑选,供求双方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就业压力
大与高层次人才奇缺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
4、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承受挫折能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注重能力培养,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实际上一个能力很强的学生,只是具备了自主择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信心,才能成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的成功者。
5、充分准备,沉着应对。求职的过程实质是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去应聘前,毕业生不妨问问自己——我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或者说,我究竟适合于从事什么职业呢?我能从事的职业与我的职业理想之间存在差距吗?如果有,差距有多大?我怎样去弥补这个差距呢?客观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选定自己准备选择的职业类型。全面搜集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需求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寻找适合于自己的需方单位、寻找潜在的“婆家”。应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包装”,这包括个人信息资料的准备,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心理准备、以及外部形象设计等。之所以要强调必要的自我包装,主要是因为在求职中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太重要了。“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成为用人单位取舍的重要因素。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最好的职业桂冠并非总是由最优秀的人获得,但总是由那些准备得最充分的人拥有。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3
【关键词】教育观念;更新改变;思想行动 Update teaching ideas,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moral effect
SuiJuFa
【Abstract】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grasp its laws and methods, the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ake care of student's progress and light, hard to cultivate,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protect the life of students.
【Key words】Educational concept; update change; thoughts and actions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更新改变,现在的孩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现代孩子的教育,必须进行创新,让德育教育更好的让学生接受,有效的在他们身上体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和思想实际,因势利导,有效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道德形成的影响,更好地因材施教,体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学生品德的形成一般从认识开始,以行为结束,认识是先导,行为是结果,只有学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说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近年来,我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结来说,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创新。
1 大力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场所,多方位、多角度抓紧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校从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和理念灌输。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一节两节品德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更多的体现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发现发掘教材中的思想火花,细水长流的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诱导。在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从中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多内容、多层次的教育。
2 说服教育,明理知行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阅读等多种方法,予以正确引导,同时注意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素质特征,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讲一些真实性和民主性很强的事例,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名人效应,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符合人们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符合小学生好学、爱模仿、积极向上、探索好奇的年龄特点。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榜样,指导他们选择合理的榜样对象,例如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
四、大胆讨论,积极评价。通过学生间的积极研讨、教师的明确表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宏扬优点,克服缺点,激励其不断上进。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若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行为表现的评价,就会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获得激励和监督,有助于学生对品德行为产生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把品德认识转化品德行为。评价的方式很多,如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当学生有了成绩时,予以鼓励,犯了错误时给予批评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品德大有裨益。有时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嘉许的眼神,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篇4
我国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 失去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失去了时代感, 没有创造欲。机械模仿式的练习, 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业量过大, 学生无暇进行深入思考, 全方位探索。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教学思想和方法构成。其中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一堂课的关键, 而教师是它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观念越先进, 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越先进, 从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思想, 彻底改进教学方法。下面就转变数学教学观念, 改进数学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让数学交流走进课堂, 使数学教学民主化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是数学教学民主化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问, 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学习运用数字知识的目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尽地可能让学生当主角,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感化学生探索知识。这样学生能把自己的观点和疑虑展现出来, 师生共同讨论,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 又使学生开拓了思路,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克服“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
在当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填鸭式”教学, 认为定理、性质教科书上已经证明了, 课堂上不需花大力气证明, 会用就行了。于是概念、定理、性质一带而过, 迅速转到习题应用, 做完练习, 做习题, 做完习题, 做讲义, 机械重复, 令人乏味。虽然在大题量的训练下, 在教师的高压下, 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却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难怪连优秀的学生都感叹, “并不盼望上数学课”“数学课给我一种压抑感”。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才能,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暴露出“怎样想”“想什么”, 从而使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够对症下药, 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 讲“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 学生很自然想到, 过点P (x0, y0) 作直线1:Ax+By+C=0的垂线l′, 垂足为Q, 先求Q点的坐标, 再求|PQ|。教师没有因其较繁而打断学生的思路, 而是让其继续操作, 并加以解决。因为怕繁、畏难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意识的。正因为难、繁才能激发学生求简的欲望, 这种永不满足的追求正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解决后自己也感到繁, 意识到应该寻找更简捷的解决办法, 探索性思维得以展开。这时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若思维方法不变是否可以从计算技巧上想办法, 运算繁为什么繁?繁在哪里?繁在求Q点的坐标, 能不能不求Q点的坐标呢?如果设Q (x1, y1) , 我们从式子, 中可以发现, 知不知Q点坐标无关紧要, 我们所关心的是这个整体 (这里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整体思想的渗透) , 而不是x1y1, 这就产生了设而不解的这一新的简捷的计算方法。
将1的方程改述为:
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l′, 垂足为Q (x1, y1) , 由l′⊥l可设l′的方程为:Bx-Ay+C1=0,
由 (1) 2+ (2) 2并用x1, y1代替 (1) 、 (2) 中的x, y得:
运用设而不解的整体思想优点在于, 计算量小且不分类处理。
如果从方法上想办法, 能否达到简捷的目的呢?我们先来求当l与坐标轴平行时点P到的距离。
当A=0, B≠0时, 如图1
当A≠0, B=0时, 如图2
想一想在上面特殊情况下, |PQ|为什么那么好求? (因为PQ与坐标轴平行。) 既然两点与坐标轴平行时, 这样的两点间的距离很好求, 当A≠0, B≠0时, 要求|PQ|你能否将其转化为先求与坐标轴平行的某一线段的长度, 来达到求|PQ|的目的呢?受到以上的启发, 学生经过一番努力, 较容易地想到如何作辅助线。 (可以过P作x轴的平行线, 也可以过P作y轴的平行线) , 自然地得到课本上的推导方法。 (这里很自然地向学生灌输了一般化特殊, 特殊推一般的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 如图3。
把求|PQ|转化为求|PM|, 最后由|PM|求|PQ|时可用三角函数知识, 也可以用三角形中的等积法。
在以上公式的教学进程中, 我不是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 而是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探索、发现, 克服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公式的教学, 向学生渗透了一般化特殊、特殊推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及设而不解的整体思想。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能力, 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真正解放出来。
三、根据具体数学知识, 采用恰当方法
数学教学已有一种规范的模式:复习引进———讲授新课——例题练习——小结作业。我们要灵活理解讲授新课这一环。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在设计这一过程时要根据具体数学知识, 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 深入钻研教材, 选用恰当的方法, 以激发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具体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努力能得出的结论,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猜想, 大胆猜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悟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 是我们教师备课的追求。
四、大胆采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5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主体角色迁移、课程理解和教学评价上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还有很大的偏失。如何应对?文章从教育者教学观念转变的内外部因素上给予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偏失;重构
教学观念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对教学活动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观点、认识和信念。教学观念具有较为稳定的存在状态,它总是与一定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与具体的教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并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的崭新层次,其教学观念可以大致归为两种状况:一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观念。这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存在的,他们还固守着自己的习惯,按照既有的“惯性”对新生的教育类型存有疑虑或者不得要领,不愿意或不能深入解读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只是披着职业教育的“皮”,是职业教育体制内的局外人。当然,这只是少数。二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观念。这部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第二种情况是有观念没行动,第三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但观念和行动不完全吻合。
一、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偏失
1.教学目标在层次和类型上定位有待准确。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还处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度干扰的状态之下。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培养对象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但是职业教育的不同等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要求具备较强的转岗适应性,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应届高中生”,且教学实力明显低于高等学校,其教学目标自然不可能定位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应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
2.教学主体的角色迁移不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就教学主体地位而言还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支配之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这种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最大的便利,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观念偏失的重要原因。高职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上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而非知识的逻辑性;强调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岗位导向,不以研究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导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的关系,需要用行动导向学习情境来养成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情境培育者、疑问咨询者和行动辅助者。
3.课程理解与实际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距离。从教师的角度看,一门课程往往是一个内容广阔的学科领域,实际教学往往围绕一门课程深入展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在这方面表现亦十分明显。但是,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看,课程提供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围绕一定的工作任务建立内在关系,因而必须有所取舍,且要围绕岗位能力的培养来构建相应的学习领域。在构建和引导学生实践学习领域的过程中,既要深入体会具体学习情境的价值,又要向相关学习情境开启融通的窗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面向岗位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重新整合,既要使所选内容形成某具体学习情境的教学结构,又要使之保持开放,与关联学习领域所设置的学习情境实现融合,与技能训练紧密联系。技能型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进行精选优化,以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高职的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在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过程中给予支持。
4.教学评价没有体现能力的生成性特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评价是教学观念的重要体现,目的是帮助教学双方找出差距,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形式以终结性为主,内容看重知识的掌握,评价主体以校内教育者为主。高职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评价应当以能力为中心,因此,考核内容要体现能力要素,方式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由校内教育者、学习者和校外用人单位共同构成。评价要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要监控到整个学习过程和能力养成过程,同时做到学习者之间互评和借助校外实习单位的考核结果组成系统的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重构
1.改善高职教育者的内部“环境”。
(1)教育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教学理论是人们在思考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旨在解释、探索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它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教学理论能够为教育者提供关于教学的各种知识,使教育者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帮助教育者纠正错误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实质上,教育者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育者教学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要实现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就必须向此结构中注入新知识,用新知识、新观念去冲击或剔除旧知识、旧观念。因此,对教育者而言,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补充教学新知识,并以此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结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
(2)教育者要增强自我反思。教育者的自我反思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的自我反思,主体是教育者自己,对象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与人,动因是教育者自身和外部因素内外结合。教育者的自我反思使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教育观念。比如说,若教育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自我反思,则会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可以帮助教育者在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与现有教育观念冲突的因素要及时反思其中的原因,简单拒绝的想法或做法是保守的,将阻碍教学观念的发展和转变。
(3)教育者要学会沟通。教育者需要在学习中寻求专业上的指导者。教育者学习上的指导者包括职前教育中的教师教育者、职后培训中的专家以及学位学习中的导师等。其中,教育者从中寻找帮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强化教师领导,加强同学科的同行与不同学科的同行和同一学校的同行与不同学校的同行之间的沟通。
2.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1)搭建培育教育者成长的平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的成长需要“环境”。这个环境的形成除了个体的努力,还需要各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共同营造一个适合的氛围,引导教育者成长。比如: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驱使和吸引行业、公司和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壁垒,使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者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抽象的思考变成现实的使命。
(2)加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者培训。“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者培训能让教育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地完成有关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基于问题解决”的培训,培训主旨既要立足于“大问题”的认识,厘清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启发教育者的智慧和思维;又要关注“小问题”的解决策略,使学习者充分体验教学实践经验,更利于教育者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教育者要借助培训对教学实践中的反差进行反思和追问。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教育者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中对科学教学观念的再理解过程,也是教育者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6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的源头是“以人为本”。就教育工作者来说,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是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必须正视,我们在“以教师为主导”方面做得很到位。而对于“以学生为主体”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是相当不够。课堂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给学生主动探索、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应将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内在潜质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二、做好课前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备课是关键,而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方法。
1.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是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學生、熟悉学生。由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参差不一,教师只有了解基础状况、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做好课前的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先学”是基础,是关键,是硬道理。先学完成得好,后教也就不难了。“先学后教”,绝不是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了,而恰恰相反,是要求教师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用在辅导、指导、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上。
2.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是备方法
教师常用读图法、列表法、比较法、联想记忆法、编歌诀等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到效果很好,学生先自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读图、读书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整体上表现出了对课外相关知识的涉猎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明显提升。
三、课堂上精心设计导语利于提高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语,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只有精心策划,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有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直接导入、故事导入等导入方法。新课导入,有多种途径,多项措施。以一首古诗、一段小曲、一幅图片开场,用名言警句、寓言传奇、身边小事引领,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紧贴新课内容,都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图像和声音传递信息,使学生眼耳并用、视听并用,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所谓形象化,不仅有地理图片资料,还要注重与文化、现实的联系。比如:讲到吉林省,就要提及“一汽”“吉化”“通化药业”等。通过教师提供的补充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有新奇感,通过寓教于乐,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导学提纲的引领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学生对全过程主动学习,改变了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这一状况,效果很好。
更新教学观念教会学习方法 篇7
一、以层次教学为主旨, 以点面结合为归宿
此法符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原则”, 课堂的分层次教学是改善非智力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而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个别差异的要求。学生的发展过程受到遗传, 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的不同, 虽然他们具备共同的发展经历, 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优势。美国著名教育学, 心理学大师鲁姆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前期学习条件而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针对这一情况, 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易于区别对待。
具体操作:点面结合式。
首先要抓纲务本, 精心钻研教学大纲, 精心研究教材。科学地分析学生,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是依据学生成绩, 结合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 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再次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灵活的择选不同的教学方法, 看客下菜, 量体裁衣。其次, 还要有效地对学生个别辅导, 沟通教学情况, 留下辅教档案。
对待优秀生, 点的知识是讲解题型和解题思路, 可以采用跳跃式;面的知识是宏观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 扩大知识面;课中讲解, 指导学生拔高练习;课的复习指导加大容量。加大难度练;对待中差学生点的知识就是以讲解基础知识和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主, 要步步为营、按部就班、稳扎稳打;面的知识是宏观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抓重点;课中教学, 指导基础;课后复习, 指导学生达标练习。
点面结合有机地组成了教学的主体, 同时心中差生的拔高作为优秀生的知识巩固习练, 对优等生的知识巩固作为中差生的拔高, 二者相辅相成, 缩小了知识层次上的差异。同时, 利用辅导, 第二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特别辅导, 科学地解决教学中学生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采用此法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与智力结构趋于良性循环的轨道、使学生的应试心理变为智力发展性心理。
二、教会学生学习, 加强学法指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 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对难度不大的教材, 先让学生自学, 先粗读, 再细读, 对照预习提纲再细读, 咬文嚼字、推敲意义、法则、定理以及公式的来龙去脉。对于例题, 要求思考每一解题步骤的根据, 并力争依样能自编自解此类题目。共同的疑点, 难点, 重点, 着重点拨启发, 力求加快, 加深, 努力做到少、精、活, 对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起主导作用的概念我坚持: (1) 讲清概念、概念教学的目的应就认识的来源, 性质和相互关系, 而后是应用, 强调理解, 不是死记硬背。 (2) 内容少而精。少是讲和点拨内容少, 以十五分钟为宜, 精是精髓, 精华, 选择例题, 勿解精要, 典型, 知识覆盖面广。 (3) 注意培养能力, 坚持一题多解, 一题一得, 举一反三。 (4) 为张扬学生个性, 可以引导发问、引导思考, 引导猜测———即大胆假想, 合理推导,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过程, 凭借既得知识与直学思维产生灵感, 通过类比猜测, 尝试猜测, 审美猜测再逐步将问题引向深入, 经过探究, 推理, 验证, 达到启发思路, 促进迁移的效果。 (5) 引导想象, 唤醒学生好奇心, 想像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深化, 发展的源泉, 如执教《拼细图形》一节, 教师可以黑板上贴出两个圆, 让学生观察, 想像, 究竟像什么, 学生竟说出几十种答案, 全班气氛异常活跃。在每一种不同的想像里, 可以感受到同学们独特的构思和多棱的性格, 以及在丰富的想像背后活跃着创造性思维。
因此, 关注智慧, 激发创新, 提高悟性, 绝不是单单的知识积累, 也不仅仅是仿效, 依样画葫芦, 不是交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现成的公式, 现成的归纳和概括, 而关注的, 着意点拨, 开启的是未知的世界, 交给学生的不是金子, 而是“点金术”, 授之一鱼, 仅供一饭之炊, 授之以渔, 才能终生受益。
三、勤练内功, 学会渗透之术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8
一、风流才子郑板桥
郑板桥出生在江苏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多舛,三岁母亲去世,十四岁继母去世。郑板桥的乳母非常善良、勤劳, 她给予了郑板桥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可以说是郑板桥生活上和感情上的支柱。
出生于康熙年间的郑板桥,一生经历了清朝三代皇帝,在康熙、乾隆时期,当时传统知识的学习以及科举考试,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地位。清朝康乾盛世,使百姓脱离了战乱,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也为人们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各项才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清朝时期出现的文字狱,致使人们不敢对清朝政治妄加断言,所以当时有很多的文人开始转向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郑板桥喜欢对书画进行研究,也成为书画、思想方面发展较为突出的一员,也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能识字、做对联,他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一绝,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1]67。
郑板桥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擅长绘画梅兰竹石,而且书法非常好,吟诗作对样样精通,在仕途坎坷的影响下,又重新回到了扬州重操旧业——卖字画,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却觉得无官一身轻。因为郑板桥的身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求画者有很多,这也为郑板桥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虽然卖字画的收入很可观,但是郑板桥非常不喜欢那些伪高尚、伪风雅的暴发户,即使他们出很高的价格购买郑板桥的字画,郑板桥也不加理会,在他高兴时可以随时起笔作画,不高兴时不仅不会绘画,而且还会骂人,他的这种怪脾气,世俗之人是无法理解的。例如郑板桥在为自己的朋友作画时, 对自己的怪脾气进行了供述“: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从郑板桥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郑板桥对自己的怪脾气有真正的认识,当自己不愿为人作画,或者偏要为人作画时,对于别人的不解他不会多加解释,只会笑而听之。郑板桥一生追求高雅清透、坚韧不拔的修养和意志,他有很多作品,精通诗、书、画,并且酷爱梅兰竹石,是扬州八怪之首,但是在卖字画上却是斤斤计较: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虽然这是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但是在郑板桥看来俗中带有可爱,直到晚年,郑板桥才感悟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人生真谛,所以说他是一位既明白又糊涂的画坛巨匠。
二、郑板桥的学习观念
1.传统文化知识。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是清朝发展强盛时期,传统的《四书》、《五经》是人们学习以及国家教育的重点内容,所以郑板桥的学习观念是无法摆脱社会的影响的。郑板桥在对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的时候提出,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学习就要学习文化的精髓,他认为《四书》、《五经》是他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左传》、《史记》等书,然后是董仲舒的策略、诸葛孔明的表章、杜甫的诗词等。郑板桥认为对这些书籍和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一生都学不完,而且从这些书中获取的知识,人的一生都享用不完[2]。
2.道德情操。郑板桥虽然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但是郑板桥出生时其家道中落,他的父亲以教书为生,常常入不敷出,他们的生活非常拮据,母亲、继母相继去世,郑板桥在乳母的无微不至关怀下成长。虽然出身贫寒,但是正是因为其出身贫寒,郑板桥才会更加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他认为农民是最应该尊敬的人,是社会上的一等人,所以郑板桥在教育自己孩子时,非常看重自己孩子对待穷人的态度,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养成忠厚善良的个性。用郑板桥的话来讲: “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3.人际关系。郑板桥被世人称之为狂人、怪人,他自己也经常讲到自己喜欢骂人,尤其喜欢骂秀才。郑板桥认为人际交往中,今天可能是好兄弟,明天就有可能是形同陌路的人,这点反映了郑板桥张扬、狂放以及不喜欢被约束的个性。虽然对待自己的人际关系郑板桥没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郑板桥并没有将自己生活态度灌输给孩子,他教育孩子要对人礼貌,比自己年长的要称为某先生或者某兄,不可以直接称呼人名。从郑板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教育孩子的生活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矛盾。在后代人的发展和教育上,郑板桥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懂得尊重他人和欣赏他人。
4.尊师重教。我国教育的光荣传统是尊师重教,郑板桥也认为要尊重教师,确定自己的老师后,要尊敬他们,不可以不尊重老师, 揭老师的短处。郑板桥认为要尊重老师的原因是:他选择的老师是当地的秀才或者在文学知识上的学习上非常优秀的人,他们不一定有高的名声,但是学生中有人取笑老师的不足,直接指责老师的错误等,这些会使老师感到不安,进而无法安心教学,为了可以让教师安心教学,学生可以专心地学习,老师要选择擅长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进而学生就不会对老师不敬。所以郑板桥认为需要尊师重教。
郑板桥给自己考试落榜的儿子写信,信中讲道“:……尔资质钝,赖李师辛苦栽培,得以冠年入场。初试原为观场计,李师与我,皆不望子一试成名。不过有此一度经验,下届入场,便老练而不起惊慌,一试不售,怎可即出怨言?只须自知文字不佳,下帷攻苦,既有多师指点,进步较易,若火到功到,去青紫易如拾芥矣。”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郑板桥在教育孩子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教育理念,从中也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位慈父。
三、郑板桥的学习方法
1.反对过目成诵。很多人对过目成诵的人非常羡慕,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愤然,但是郑板桥却不是羡慕那些可以过目成诵的人,他非常反对人们过目成诵的学习方法,郑板桥认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无济于事[3]58。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会让人读死书, 死读书,没有自己的主张,对自己的发展起不到一点作用,郑板桥提倡苏轼、孔子的学习方法。苏轼在学习时通常不用读第二遍书,但是苏轼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读到深夜四更时分,仍然精神奕奕, 没有困倦。孔子学习《易经》韦编三绝,不知道翻阅了多少遍,从苏轼、孔子的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们不是以过目成诵为能,所以郑板桥反对过目成诵的学习方法。
2.学习分主次、先后。郑板桥不仅反对过目成诵的学习方法,还提出学习要分主次、先后,要找到学习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读书。不是每一种书都要一字不漏地进行阅读,但是书中的重点部分需要反复地阅读,其中某些部分的内容可以跳过,或者粗略地阅读。郑板桥认为在阅读《史记》的时候,重点的知识部分为《项羽本纪》,而该部分内容中,鸿门宴、垓下之会以及巨鹿之战是重点内容, 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并被其中的故事感动, 所以对书籍、文章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对重点内容反复地阅读学习,可以学到不同的知识。如果每一本书籍都要做到字字阅读,那么就没有分辨重难点的能力了。
3.求精不宜求多。郑板桥认为书读得过多就会杂乱无章,在书籍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读书不宜多, 要精于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要单单地读,要不断地提出疑问, 郑板桥讲道“: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提问,才可以找出其中的真谛,真正认识到学问和知识,才可以在做学问上有所建树,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担起责任,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不能因为是孩子或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小就疏于管教。郑板桥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除了要孩子尊师重道以外,还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熟读精思,循序渐进。郑板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求熟读精思,他认为过目成诵的教育理念完全不济于事,寥寥草草地对知识进行过目,匆匆记下,心中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应接不暇,学习知识就像是过眼云烟,美好的景色一眼即过。郑板桥认为学习就要像孔子、苏轼那样熟读精思,反复不断地阅读学习,郑板桥说孔子在学习《易经》时,将书三次翻烂,阅读了上百上千次,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克服困难、虚心学习,就会不断地有收获。
郑板桥严格教育孩子学习、尊师重道,是为了要他们做一个明事理的好人,在当时的社会,人们读书学习是为了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参加科举考试,得到官职,但是郑板桥并不这样认为,郑板桥认为读书不一定要做官,读书学习主要是修身养性,做一个好人,然后用知识教育子弟[4]64。从郑板桥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上看,我们可以知道郑板桥提倡学习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将好的人生观和知识传输给孩子,让他们做一个好人。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9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的先决条件
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知即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英语大门的“金钥匙”。所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必须把它摆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每位教师都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教学ABC时, 绝大部分学生学得很好, 兴致高涨, 但随着知识的加深, 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降下来, 掉队的学生越来越多。
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 使他们感到英语单调、枯燥无味, 失去了最初的那种学习热情。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做好每件事情的驱动力。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录音机、投影仪、VCD、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再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的学习如身临其境, 课堂生动活泼, 充分利用挂图、简笔画、实物等直观教学, 或组织英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角色扮演、做游戏等教学活动, 做到教法新颖, 学法灵活多样, 寓教于乐,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一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就如前面所说的随着知识的深入、语法的加深, 单词、词汇量的增加, 难懂又难记,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英语成功的快感, 从而产生畏难心理, 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 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相信自己, 勇于向困难挑战;尊重、信赖、鼓励每位学生, 用坦诚真挚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谈, 激起他们渴望成功的欲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 从而获得前进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 同时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学习英语就会成为他们内在的渴求和需要。
二、遵循语言规律, 营造轻松愉快的语言实践环境, 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的突破口
目前, 仍有许多教师认为英语是一门知识性课程, 事实上英语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世界上任何一种交际性语言, 口语 (听、说、读) 是语言的灵魂, 是第一性的, 文字 (写) 是语言的记录, 是第二性的。所以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亦应遵循“听说领先, 读写紧跟”的语言规律。瑞典的Normen.F.Davice也认为:加强听读是一种学习英语更为有效的途径。他还强调指出, 听读领先, 说写便会水到渠成。这说明要学好一门语言应把听、说、读作为学习的重点。当然听说读固然重要, 我们也要抓住写这一环节, 多做一些听写训练, 否则拼写错误太多, 也会后患无穷。在教学过程中, 要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 正确把握听说读写的火候, 处理好四者之间的关系。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只有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通过反复的训练和交际活动, 才能被真正地理解、吸收和掌握。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可见, 良好的英语环境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轻松愉快的情景和内容, 因景置境, 以境引人。根据不同情境把教室装扮成不同的场所, 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学习。如问路、打招呼、打电话、购物、郊游等, 或介绍西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时我们要利用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先进方法和手段, 加强学生的听、说、读训练。例如, 让学生听录音, 看英文电视、录像或举行英语晚会、猜谜语活动等等。学生时时处处置身于轻松愉快的英语环境中, 既克服了部分学生怕出错不敢开口, 羞于开口, 难于开口的心理,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活跃了学生的英语思维, 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为学生学习英语扫除了一大障碍。
三、因材施教, 适时引导, 授学生以“渔”, 让学生学会学习, 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第一次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 英语是一门新课程。他们没有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经验, 对英语的学习往往无从入手, 靠死记硬背, 硬拼蛮干, 效果自然不佳。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摸清学生实际的前提下, 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就会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也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就拿记忆单词、词汇来说, 记忆单词、词汇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感到无聊、最单调、最枯燥、最困难的内容, 两极分化往往从此开始。死记硬背是很难突破这一难关的。因此, 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教学单词的开始, 就传授给学生规律, 做到见形发音、听音写形, 培养学生按拼读单词的习惯及能力。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实物教具, 运用画简笔画教学加以表情、动作、手势、体态的配合, 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比较复杂的单词, 要把问题简单化, 通过分析单词结构 (如词根、词尾、前缀、后缀等) 来记忆单词。还可引导学生制作单词卡, 循环记忆单词或利用对比法 (如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异义词等) 来记忆单词, 或采用联想记忆、滚雪球记忆等记忆方法。另外, 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在句子中学单词, 在情景中记句子的原则,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以致用, 突出实践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步步为营,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10
1 落后的教学观念需要引起我们积极的反思
职高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加大, 随着职高学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及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人们对职高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 尽管职高的语文教学经过不断改革, 但由于诸多原因, 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在教学观念落后。
一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一样, 应试教育观念像一个毒瘤影响职教肌体健康发育, 一些职高语文教师, 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 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 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 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 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 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 滋生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二是教师缺乏时代的紧迫感。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差异性越来越大, 学生入学的起点较低。很多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够好, 语文基础较薄弱, 语文素养不够高。进入职高后, 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 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 其它科目无所谓, 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 由此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客观地说, 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 培养目标也不同于普高, 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紧迫感不强, 当然, 有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也就产生了轻易地应付了之的思想。
三是没有合理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一些职高缺少竞争体制和机制, 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高, 学术氛围不浓, 专业课与文化课不协调。有的职高教学考核是根据量的多少来分配奖金, 质的好坏只占很少一部分, 结果是上好上坏一个样, 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尽管某些学校选择了一些针对性的课题进行研究, 但真正参与的教师不多, 即便是进行研究, 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当作一项任务, 为研究而研究。职高学校的体制不改革, 转变教学观念无异于痴人说梦。
四是语文课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中等职业学校固有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一时很难消除。有关部门仍然对职高文化课重视不够, 包括职高学校文化课教师自身也忽视文化课的教学, 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转变观念。教研机构对抓职高学校文化课研究的力度不够, 职高学校文化课教研活动普遍偏少, 对广大职高学校教师进行进修培训的机会更少。有的职高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一无所知, 相当一部分从未见过新课标, 何谈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
五是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不强。目前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 普遍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 重传授轻探究, 重结论轻过程, 重共性轻差异, 重独立轻合作, 重认知轻情感, 重课内轻课外, 重智育轻德育, 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存在,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极不相称。职高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进步、课程改革、职教发展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2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深化职高语文教学改革
根据职高本身的特点,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职高学生迫切需要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语文实践、创业精神、创新意识。鉴此, 我认为, 职高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首先, 教育民主理念。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 “教育, 应充满民主精神, 教师要重视师生关系, 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 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而传统教学, 只关注教师的教, 不管学生的身心基础, 不管学生的学;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不民主、不平等的。所以, 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 找准角色定位。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其次, 学生发展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崇高目标, 并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 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策略, 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 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
第三, 回归生活理念。“生活即课程”,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回归生活理念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学会生存的人, 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语文教学, 要确立“大语文观”, 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运用知识, 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生活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 语文课本也是生活内容的载体, 但是其内容有很大的局限, 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教材内容, 以生活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
第四, 创新教育理念。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也就是说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则非常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树立教育创新理念。要进行教育创新, 首要的是自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也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 一个以知识为本, 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 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创新意识,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职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除了自身转变教学观念外, 还应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认识, 加强学法指导, 使学生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会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 并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求持久。加强学法指导, 就是要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思想。而根据职高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知识、能力、素质”三项目标及新课标要求, 职高语文的学法可分为“三步曲”。
第一步, 识记。识记的内涵是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接受、掌握和积累。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识记。如职高语文第一册是以选段为主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较系统的写作基础知识。什么是叙述、描写、议论;什么是记叙文六要素;什么是论证;什么是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等等, 都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段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去认识、体味、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可否认, 有关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要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成为自体知识结构的构成部分。“识”了就要记, 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 基础知识应知应会应记, 建立“仓库”, 积累知识。要让学生学会积累, 养成积累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 特别要增强学生收集、选择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二步, 识别。识别是引导、训练学生阅读、分析、理解、鉴别、正确判断、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从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 从学会到会学, 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 学会学习, 这是一个从“知”到“思”的过程。要认真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实行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开争论,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发挥。让学生不仅要能迅速抓住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如分析一篇说明文, 就能识别其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分析议论文, 能抓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记叙文, 能抓住中心思想、文章结构、表达、叙述方式、修辞方法等。从识记到识别, 是从“仓库型”过渡到“智能型”的过程, 突出了《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的原则。
第三步, 识用。所谓识用就是会用, 能学以致用, 这是从理论到实践、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要使学生会运用已学会的知识、技能, 而且能大胆发挥、创新, 敢于别出心裁, 标新立异。如写议论文, 首先让学生懂得基本写法, 如三段论基本模式、论题、论点的提出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等一般规律, 然后再推荐扩读一些独具个性特色的文章, 扩展眼界, 使其领悟到“文章有法而无定法”, 让学生敢于创新, 展示自我, 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来。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11
【摘要】在改革中创新发展,一直是军队院校的优良传统。院校围绕“打赢信息化战争、培养信息化人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践中尽管课程和内容的改革已经跟上时代步伐,但教学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学员一方面认为新课很多,信息量很大;但同时感到不解渴,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有遗憾。影响改革效果的两个主要症结所在:一是观念,二是方法,课程设计的流向和组织形式没有聚焦到能力上。所以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方面全方位进行配套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育 创新
在任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中,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必须坚持以“两化建设”为牵引,以岗位任职需求为依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员队伍,注重教学条件建设,全面推进了任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突出任职院校学员中心地位,由“教为主体”向“学为主体”转变
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成为主导战争方向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具有的超强渗透性和快速扩散性,在极大地拓宽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的同时,也强制性地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书本为主渠道、以老师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局面,自主式创新学习研究被历史性地推到了时代前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教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紧紧围绕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由传授式教学向引导式、研究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转变,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的自主式学习转变,建立“学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是帮助教员由重“讲”向重“导”转变。要求改变围绕教员所“有”来设置课程,以课堂上“讲”为主要表现形式,重在给出答案,给人以“鱼”的传统做法,着眼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以学员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针对未来战争和学员所“需”来设计课程,并通过教员的“导”来指导学员学习研究,不以是否给出现成答案为教学结果,而是以帮助学员掌握方法,真正授之以“渔”为教学目的,让学员在研究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着重帮助教员抓好课程设计、试讲和测评三个环节。比如听试讲,把关注的重点由过去帮助教员讲好一堂课,把握好观点、结论不出错,转到帮助教员设计好一堂课,设计好问题、设计好方法上来。
二是引导学员由“对象”向“主角”转变。针对以往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学员始终是被动的听众,缺乏学习自主性的现象,我们着力引导学员带着情况、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做教学问题的提出者、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让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己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寻找答案,变“教学对象”为“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好课程设计、课堂引导和全程多元考核三个环节。比如,对学员的考核从过去课终考试的一锤定音,改变为对学员全程学习主动参与的程度、提出问题的质量、讨论发言的水平和课终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既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压力,也提供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激活任职院校学员潜能,由“单向输出”向“多向互动”转变
任职院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搭建平台,让教员和学员的优势得到碰撞和互补。以单向灌输为代表的“单向输出”的传统教学方法,已越来越成为开发学员资源的拦路虎、激发学员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绊脚石。针对学员实际,立足培养任务,着眼未来实战需要,我们强调从学员中引入“源头活水”,广泛开展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思想交锋和探讨争鸣,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济、互动提高的良好效果。是要把学员讲座作为学员课程的有机组成进行统一设计,在学员带着经验和思考研究来到学校,通过学习进一步得到理论提升的基础上,请某一战略方向或某一领域有专长和长期知识积累的学员,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学术讲座,教员和其他学员可以提问互答。通过这一形式,使大家更好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交流了信息和思想,增强了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学员讲座倍受学员欢迎,已在所有班次全面展开,尤其是培训班次更为普遍和深入。再比如,小班研讨式教学法,我们根据课程需要,改变过去的大课模式,变大班为小班,由学员围绕教学目的,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研讨思路和实施方案,自己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提炼、寻找答案,自己评议;教员主要充当理论工具的提供者、组织讨论的调控者和观察记录者、课程提炼和思维开发的引导者。通过这种形式,学员的思想得到了全面激活,资源得到了更好挖掘。
三、广泛运筹任职院校教学资源,由“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能力、指导实践。为此,近年来,学校充分开发内部资源,广泛运筹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搭台唱戏”和“借台唱戏”的路子,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推出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提高能力为着眼点的新方法,為知识与能力的对接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一是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特别是将才的素质要求更加全面,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指挥员源于知识积淀后的慧眼识辨和智慧闪现。而我们的军事指挥员由于长期从事和专注于军事工作,对非军事领域知识普遍存在短板。为此,我们在夯实学员军事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广集资源,博采众长,搭建学术报告、教员学术讲座、学员讲座、课程内容报告为一体,形式多样、博专结合、灵活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百家争鸣、八面来风的学术氛围,帮助学员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厚积”能量,启发思维。
教学观念及方法 篇12
学科基本观念的启迪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具备的化学基本观念对理解、掌握、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化学基本观念可分为知识类观念、方法类观念和价值类观念,其中化学知识类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中的显性内容,是化学学习的最直接的目标,也是最容易引起师生关注的观念。而化学方法类观念和价值类观念则是隐性内容,容易被忽视和淡化,而且化学方法类观念是化学学习的工具性观念,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化学方法类观念的建构,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建构”的教学。
二、教学策略
为有效促进学生建构化学方法类观念,笔者在九年级化学复习教学中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为载体,进行化学方法类观念建构的教学尝试。
1.依托教材,挖掘探究学习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118页实验6-5“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首先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地用吹风机吹干,观察实验现象。整个实验过程仍为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建构化学方法类观念。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探究过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半瓶水,然后振荡,振荡后现象明显,学生马上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教师继续追问:“瓶子变瘪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接着演示醋酸能使石蕊变红,教师让学生将瓶中的溶液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使得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存在的物质。学生猜想:1可能是水;2可能是二氧化碳;3 可能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生成物。而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干燥纸花分别遇水、二氧化碳以及同时遇二氧化碳和水以后的变色情况,进而得出结论。
在设计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探究过程中的科学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建构化学方法类观念:
(1)对比实验法。 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对比中寻找事物的异同,通过对比获得正确的结论,进而发现有价值的观点,同时还学习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设计,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去猜想什么使紫色石蕊变色,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控制变量法。当多个因素影响探究的问题时,通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中,学生猜想使石蕊变红的可能是二氧化碳或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为了证明猜想,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在保持其他两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从而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3)排除法。“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生成物有酸性”这一结论的得出,并不是通过生成物使石蕊变红直接得出的,而是通过排除二氧化碳和水不能使石蕊变红间接得出的。
2.整合教材,总结探究方法规律
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探究实验的设计思想的分析,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实验中还有哪些实验运用了类似的设计思想,进而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进一步分析教材中的教学设计案例,如案例1:探究燃烧的条件;案例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案例3: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在水和汽油中。虽然教学设计案例不同,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是运用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思想。通过回归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之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再学习、再认识,从而提出具有共性的思路、方法、规律。
3.运用规律,设计探究思路方法
运用化学方法类观念,让学生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对于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见到过,但还未从化学研究问题方法的角度深入思考过,也就是说,还缺乏理性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可以很快地设计出对比实验:只保留金属的种类不同,而金属的形状、酸的种类、酸的浓度等条件要保持一致,进而顺利完成实验探究。
4.拓展运用,解决实际探究问题
通过对教材设计案例的分析、梳理以及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探究实验过程中科学学习方法的建构,引导学生探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后剩余液体的成分:(1)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观察不到气泡,并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2)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
【实验思考】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1)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2)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3)综合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可得出剩余液中还含有什么溶质。
【思考分析】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所涉及的物质有: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以及碳酸等,其探究活动所涉及的方法是排除法:(1)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2)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排除了碳酸;(3)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盐酸。反思学生呈现的问题是:(1)不会分析捕捉题目所给予的信息进行科学探究;(2)平时教学中对于过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教师强调溶液中的溶质仅为CaCl2,很多学生面对题目产生怀疑而不敢下笔,造成思维的混乱。再者,也有教师认为题目涉及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超出初中学生的能力范围。然而,深度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化学方法类观念,不能有效运用化学方法类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体会
1.注重学科方法类观念的建构
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应用科学方法的主要平台,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领悟对比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等方法建构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渗透方法,理解应用并形成科学素养的目的。
2.树立学科知识发展的意识
初中化学传授给学生的一些知识是有局限性的,有的概念仅仅是在某一范围内是正确或者是成立的,但是随着知识水平和科学能力的提高,原本的知识就有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讲解这些概念的时候,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教学,不能把知识讲成绝对的真理。如对于过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肉眼看不到气泡并不代表反应已经结束,教师不能强调溶液中的溶质仅为CaCl2。又如,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与高中不同;燃烧等概念在定义时一般要加 “通常”两个字,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的相对性。
总之,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引导初中生学习化学核心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化学方法类观念,初步学会用化学方法类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在复习教学中,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为载体,在设计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归纳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建构化学学习方法类观念,初步学会用化学方法类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