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共12篇)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篇1
一、当今教学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中, 所以导致学生以及教师都在用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学业和课堂, 但是这其中不免有些弊端。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主要注重分数的提高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而没有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导, 而且由于教师用于课堂的时间较多, 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完成继续教育, 这样就限制了教师知识面的丰富和观念的进一步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与当今社会时代的变迁和知识的扩展完全脱轨,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通过素质教育和新理念来改变新社会的教学模式,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育人观和成才观。
二、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展现新的教学理念
1. 强化理论知识, 提高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导学生知识外, 也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学习政策法规和多方面的教育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理论内涵。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函授, 提高学历,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面。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通过一些课外的进修并且积极到外校进行参观, 多多了解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眼界, 从而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知识层面, 努力走出一条 “请进来, 走出去”的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
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虽然采用新的素质教育, 但是也要以课堂为主线, 而这就需要教师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同时, 还要多方面的培养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的能力, 使学生与教师能够愉快的融入到整个课堂氛围中。在课堂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相辅相成, 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结合起来, 做到因材施教, 使理论与实践相协调。课下要在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互相学习, 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以能够在课前准备时快速解决。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名学生, 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调正方法, 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看到每个学生的潜质和能力。同时在进行实践活动中, 要知道 “教师的本质是沟通与合作”, 是睿智的导向者, 是伙伴关系, 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三、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成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因素, 这对学生来讲, 就体现在从知识传播者到引导合作者的转变, 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潜质和能力。虽然处在严肃的课堂上, 但是对于学生来讲, 只有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产生最好的成绩。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成为知己, 更要成为心灵上的引导者,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妥善解决, 不批评, 不歧视, 做到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思考问题, 积极引导, 巧妙沟通, 要学会赏识每一名学生, 同时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 这样就会与学生成为最佳伙伴。育人观的树立主要就是教师能够在学生处理问题和学习知识中看到他们的潜在性和可塑性。在潜移默化、轻松、有序中做到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传道, 通过挖掘课堂中的思想内涵来给学生创造出实用效果和优异成绩。
四、树立高效的成才观
教师大计, 授人以渔。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要指导、点拨、帮助、鼓励,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 发掘潜能比什么都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主体积极性。内因是根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 “教为不教”的境界, 自求得之。通过选用高效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堂内容, 将知识巧妙的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到每个知识点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自己的大脑, 创新思维, 同时做到亲自实践, 逐渐的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要妥善的教会他们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区分析问题, 挖掘问题所在, 多方位全面的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和整理, 以做到学以致用。
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
1. 强化常规教学评价管理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 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必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性的量化考核评价。
2. 优化常规教学过程管理, 实行量化
教育教学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 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必须规范。常规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如何做到落实、优质、高效, 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可行的评价管理体系。
3. 深化改革, 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学校教学抓 “备、教、改、导、研、查、析”环节的管理, 学校改革考试制度, 教师树立科学的方法观, 从多角度评价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在学中取乐, 真正学懂知识, 运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是关键, 平时让学生养成自评、相互评的良好习惯, 然后教师与家长相互交换意见, 并召开家长座谈会, 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在学生每一个学期的成长记录中, 教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写出能激励学生成长的语言, 并用 “优、良、好、合格、还需努力”的词语对学生一学期的成绩综合地评价。
六、结语
教师更新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钻研业务, 提高业务素质, 改变教法, 提高教学能力, 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素质教育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打开了新的教育理念, 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能够汲取知识, 还能在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中发挥出学生的潜在性和创新性,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未来的承接着。
关键词:教学,教育模式,理念,业务素质,人才观,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进展.
[2]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篇2
──浅谈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及实验中的一些做法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有幸参加了三水市的第一批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这一任务给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的数学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还是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我认为,只有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钻研教材,才能适应课程教材改革。因此,在实验中我有意识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要保障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此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六点是帮助我建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对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
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努力钻研教材
依据上述理念,我努力发掘并领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并把新旧教材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我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标准》设计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实验教材更注重了以下八点。
1.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位置”“图形拼组”“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大扩展了知识的范围,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的时候,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
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个单元都能找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非常密切的教学素材。如“位置”这一单元中安排了小朋友排队上车的情境,教学“前、后”的知识,学生几乎是一看见图画就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分辨出前、后的位置,理解前、后的含义,并且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又如“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提供的素材(发新书、作业评比等)都与学生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这样的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内容的展开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在“统计”这个单元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因为教材的安排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而在教材设计的诸如一年级下册第75至77页的一些练习题中就充分地体现了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练习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些练习的设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4.更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意体现这一理念,但凡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
5.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新教材在发展学生数感方面利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内容,安排多幅数目与100有关的插图,如百羊图、百球图、百数图,让学生体会100的大小、多少。此外,教材中安排的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十分具体地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中逐步地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6.更注重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新教材在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7.更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是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已经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教材中几乎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里,都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例如,计算教学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再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8.更注重教与学的开放性。
新教材中多处体现开放性。如第14页的第8题(像这种要求的练习在书中俯拾即是),这种题目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又如第67页的例1买玩具图,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方式方面注意做到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单纯的讲授式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位置”这一单元时,我主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边玩边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这些情境包括“请您当导游”“我是特派小记者”“我和你来拍拍手”等等。其中,“我是特派小记者”这个游戏大致是这样操作的: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都拿着一个麦克风模型模仿驻外记者,利用“上、下、前、后、左、右”的词语对指定的某个地方展开描述,诸如“各位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4)班特派记者×××,我现在来到十一小的篮球场,在我的身后是„„在我的前面是„„”等。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各种位置的含义,还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力以及创造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开发教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教学“统计”这一单元时,首先是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出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成为被统计者;同时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据的整理和收集,成为统计者。当收集原始数据的步骤结束后,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表,独立提出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价,最后再进行集体的评议。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活动既有分又有合,这一分一合是学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变得如此的自然。通过活动学生更能明白数学近在咫尺,数学就在身边。
3.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直以来教育界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问题存在着分歧。多年以来,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让学生根据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习,用自己认为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他们最惧怕的是学生一旦不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计算,计算速度就不快,计算的准确率就不高,最终影响分数。所以在教学中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并以此来换取大部分人关注的分数。我也曾这样想过,这样做过,效果也曾颇如人意。但是当我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之后,我明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光关注学习结果。
在计算教学中我努力更新观念,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练习题,努力克制自己,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我清楚地记得,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当学生们都在总结自己的算法,准备向其他人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用满带嘲讽的表情告诉我某同学正在抽屉里数手指。看着他那副胜利的模样,又看看那位“不幸者”,我扬起声音冲着那位“不幸者”(也冲着全班)表明了我的立场:如果你觉得数手指能帮助你理解算法,那你不妨先数手指,明白算理之后再慢慢过渡到口算或心算。发表完意见后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立即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认真地数起来。我不禁暗地里为我的转变喝彩,因为这是我在实验过程中在观念上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我终于能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批评那些起步慢、不按我的要求去想的学生了。事实证明,学生的算法更适应他们自己,更具个性,更有创新的味道。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十几减9”,学生们想到的方法可多了:有想加法算减法;有破十法;有直接数的方法;有的发现只要减数是9都可以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出结果;还有的发现从11减9到18减9的差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即都是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多1;等等。如此丰富的算法,如此富有个性的算法,又怎忍把它“格式化”呢?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行为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情况的评价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地进行教育教学,而新的课程特别强调的便是: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开发者。为此,如何用新的课程理念加强交流沟通,注重过程方法,引导合作探究,突出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转变角色,努力走出“满堂灌”“圈养式”,教师乐讲不疲,包办代庖,学生恹恹欲睡,被动接收等误区,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对待学生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当成学习的奴隶,思维得不到最大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新的课程标准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重新审视,科学定位,倡导了以生为本的全新的学生观,主要表现为:
(1)发展观。教师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学生。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成才。
(2)平等观。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充满活力的真人,要相信他们有巨大的潜能,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智力,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3)独立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是完整的,独立的鲜活的个体,是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多彩的世界。他们有幻想、智慧,有情感体验,有精神生活,有个性差异,有喜怒哀乐。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这一特点,用活教育理论,紧扣时代脉搏,以自己的学识、睿智和科学方法,用自己的良心、热情和人格魅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棵棵独立的大树,社会的栋梁。
二、优化教学行为
新课程要想推广巩固,扩大战果,全面丰收,迫使教师既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勇于创新,还要适应教育形势,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1.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观念,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公平对待,真情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有过失,有缺陷,逆反心理重,智力发育迟缓,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赏识教育,多给他们赞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尤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他们的美好品行,质疑精神,求异思维等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称赞,让学生在赏识中长大、发展、成熟,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关爱不要伤害,要尊重不要歧视,要赞赏不要训斥。
2.在处理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引导帮助学生,教师责无旁贷。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做文章,下工夫,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夯实基础,利用资源,营造氛围,自主评价,设计方法流程,重视总结反馈,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交流,明辨是非善恶,挖掘创造潜力,调整人生航向,激励公平竞争,真正把学生带进阳光地带,引领他们“诗意地栖居”。
3.在处理同志关系上,强调反思、合作。
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从封闭、禁锢、自以为是、文人相轻的学科壁垒中走出来,学会反思,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争当复合型、开放型、学者型教师,还要同家长加强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
面对新课改,新形势,同时也是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积极进取,不需扬鞭自奋蹄,苦练内功干当前,才能在新课改的浪涛中击水扬帆,永立潮头。
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篇4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4月上旬, 我去河南焦作参加了一次校长峰会, 期间聆听了10余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精彩报告, 他们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使我感受颇深。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袁湛江与“玩刀女孩”。袁湛江,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 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 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 那些简单地以学科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 他曾在学校发现这样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不太好, 课堂内外不太爱说话, 总喜欢摆弄小刀, 刻刻画画。于是, 学校就通过版画创作来激发她的学习信心, 为她创造了学习版画的很多条件, 并安排老师专门辅导。后来, 这位女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进步很大, 版画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考时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案例二:王金战与“大话数学”。王金战, 原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 全国优秀数学教师。针对大多学生惧怕、不喜欢学习数学这一情况, 王老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学好数学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王老师每接一届学生, 前半个月都不讲课本, 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张扬数学的魅力, 挖掘数字的奥妙, 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 再也没有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渴望、信心和激情。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必须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有兴趣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概述
(1) 教育观念。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时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表现为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等。例如: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③“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2) 教育行为。
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没有教育行为的更新。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改变。有时, 我们赞同某种观点, 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三、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
受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行为上自以为对学生尽职尽责, 却没觉察到自己做得有失妥当, 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反, 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严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笔者这里列举些常见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①“唯分数论”, 成绩决定一切;②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③盲目地自作主张, 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 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④搞“题海战术”, 增加学生的负担;⑤“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 对学生一味过于严格,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对某些学生偏爱, 对某些学生冷漠;⑦对学生缺少赞赏、鼓励、耐心和爱心, 一味指责、训斥, 甚至抛弃、放弃;⑧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 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搞“第二课堂”, 是团委、学生科的事, 与课堂教育无关;⑨不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凭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可以从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学生成绩突出, 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统计表明, 我国中学生成绩与培养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发明成反比。
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 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 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 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 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 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 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 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 今天究竟怎么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实践与尝试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并且受到某些教育制度的制约, 也与现时老师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 转变起来很难。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 要改进我们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行为,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愿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尝试: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喜欢了, 有兴趣了, 才会乐意去做, 并且想把它做好。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要“大话数学”,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老师可能认为, 半个月时间太长, 可以讲好多教学内容, 可事实上, 半个月对于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说, 又确实很短, 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学生的兴趣变化是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作为老师, 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它是否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学习兴趣是否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从学生个性、特长入手, 对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告诉大家, 人和人相比, 是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的, 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个性、特长入手, 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老师不能一味地教, 任凭学生一味地学,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桃李满天下, 学生们才能各自良性发展, 取得不俗的成绩。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欣赏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老师不能单单凭分数定好坏, 要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对他们进行鼓励, 从而刺激他们全方面均衡发展。人性中最强烈的需求即是渴望得到敬重和欣赏, “你真行!”“太棒了!”“很了不起!”……几句简单的、欣赏、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身上无穷的动力。欣赏导致乐成, 诉苦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欣赏, 而是欣赏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诉苦, 而是诉苦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就学校来说, 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条件好的学校, 还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5.废除分数教育, 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 篇5
1、“先吃后尝”策略
学校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起来,让这部分教师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吃”—行动,“尝”—提高认识,观念转变。
2、“边吃边尝”策略
学校适当放低速度,让部分教师进行尝试性的改进,组织定期反思和总结,并及时进行激励和表扬,并定期组织课改交流会和观念转型座谈会,给这部分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
3、“先尝后吃”策略
对观念保守,“顽固不化”的教师,可组织教师到课改成功的学校去观摩和学习,并谈谈体会,组织教师俺家高端培训,从专家的先进理念引领观念改变。
4、明确“心转”路径,实现深度转型。及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在教师观,教师由“蜡烛”变为“打火机”;在师生观上,师生由“对手”走向“伙伴”;在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
心得:对于“先吃后尝”策略的理解和自我对照,我认为在行动之前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好教学计划的详细准备,在这方面我还有些欠缺,还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对于“边吃边尝”策略我会积极参与定期的课改交流和观念转型座谈会,并及时反思和总结,学会尝试性的改进。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篇6
一、在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
体育教师应当设法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欲望和体育运动的热情,使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体验运动的满足、喜悦,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由“好学”转向“乐学”再到“会学”这一良性循环。当然这也为个体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要以快乐为核心的各种积极情感和认识相互促进,是体育教育中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去年暑假,在南京师大参加由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共同组织的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集中培训中,我意识到要改革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为此,回到学校后在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后,又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新课程,并率先在自己所教班级,尝试快乐体育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为了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我们把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儿童化、趣味化改造,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主要包括简化规则和降低技术要求,例如,我把小学高年级的蹲踞式跳远的技术简化成:直线跑→单脚跳→向上蹲→双脚落,规则则简化成:起跳板改成起跳区,即从起跳点量到落地最近点。让学生活动时不受过多的限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增设学生喜爱的、趣味性浓厚的游戏、竞赛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快乐。
三、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想学、乐学
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例如把情境法、游戏法、设疑法、讨论法、竞赛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体现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我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在上体育课的同时享受快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让游戏走进体育课堂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
(三)让学生尽情表现
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基本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设计生活原型的活动,让学生乐学。如给自行车打气、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把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感兴趣,运动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四)把激励带入体育课堂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创设适合学生锻炼的场地,即:铺设垫子作“草地”,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钢丝网”,用实心球作“地雷”,用白粉划两条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横线作“水沟”或“战壕”,让学生进行爬、钻、绕、跨等动作的练习。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兴趣未消,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心。
(五)让竞争走入体育课堂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胜法于体育教学中。如爬山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线、美化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
四、激活课外体育
自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以来,随着“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全校学生除了做统一的广播操外,我校课外活动改变原来那种要求学生统一行动、整齐划一,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做法,而是对体育活动课充分放开,尊重学生自己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自带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和班主任都要求到场指导和组织,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们不仅身心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
在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校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已转向体育节,比赛内容除田径以外增设了体现趣味性、娱乐性、创造性、表演性和健身性项目(如:看谁投得准、吹鸡毛等),学生的参与人数也由一班几个田径尖子生,增加到几十人,真正成为学生的节日。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7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 一般可向小学生传授以下阅读方法:
1.目标阅读
就是要求学生对于文字材料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段落层次、遣词造句等, 都制定一个明确目标。在阅读时, 要注意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实现目标, 要尽量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还要避免兜圈子。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及时进行筛选, 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极速阅读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 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阅读时不出声, 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 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在阅读过程中, 要关注视读广度, 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 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回视、不重读。另外, 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 选取主要信息, 尽量排除次要的和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 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 及时反馈, 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汲取型阅读
以获得课外读物的知识为目标的阅读称为汲取型阅读, 主要针对以开阔视野为功能的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这种类型的读物, 我们不能快速地读, 也不能只看个大概。它不是那种语言优美的篇章, 所以不适合背诵积累。因此, 我们需要理解每个知识点,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二、在精讲中精练
阅读教学, 要精讲精练,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所谓精讲, 就是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准确深入地讲清楚, 对教材其他部分则略讲, 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抓住关键, 把要解决的问题凝练在有限的讲述中。以每一单元为一个整体, 全面考虑、设计好教学。每个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应着力精讲, 后几篇课文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时间和锻炼机会要多一些。
具体到一篇课文而言, 要围绕课后练习题进行“精讲”。要坚持“多退少补”的原则, “多退”是指学生自己能感知和理解的问题, 教师要退而不讲;“少补”是指在学生困惑、难以理解的地方, 教师适当补充, 发挥教师“导”的作用。“精练”是指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总的说来, 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要联系实际, 定准训练目标。训练不到位, 就是由于教师没有定准训练目标, 脱离了教材, 脱离了学生。二要围绕目标选准训练点。所谓训练点, 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所确定的训练单位, 是实现训练目标的依据。三要根据训练点, 精心设计训练程序。因为训练是否到位, 学生的语言行为是否真正向前发展, 其决定因素在于训练程序是否正确有效。
三、充足书源, 为阅读保驾护航
好的书籍是保障学生阅读的源泉。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 如果没有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和丰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书籍, 或者学校图书室里的书籍, 因为被尘封, 而呼呼大睡。那么, 阅读教育就成为空谈, 且难以传承下去。可以结合自身条件, 打破以往学生在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传统, 为每个教室配备图书架, 建立学生书屋, 有专人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管理工作, 把书摆在学生面前, 信手可读美文, 举指可查资料, 使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四、让学生坚持阅读
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快就可以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就很难坚持下去。为了让学生能持久地保持兴趣, 逐渐提高阅读质量, 我们就要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或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形式可以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 也可以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 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等等。对课外阅读能一直坚持的学生, 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 他们会更坚持大量、广泛地阅读, 良好的读书习惯就随之养成。被表扬的那些学生, 会成为别的学生的榜样, 其他学生就会向他们学习, 这样一个看一个, 爱读书的学生就越来越多, 就使得班级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水涨船高。
五、动态管理, 不断推进
为了使阅读教学深入开展, 使广大师生的阅读热情能够持之以恒, 我们在不断地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克服短跑心态, 目标长远, 从容不迫地创办一种“大气”的阅读特色, 把结果体现在学生身上。
1.开展争创书香班级活动
在阅读中互相交流, 互相欣赏, 见证勤奋, 见证快乐, 见证成长。鼓励学生要“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将所读、所感、所悟写出来, 筛选优秀文章或作品, 每月在本班的楼道文化专栏中进行展示。学校每学期评出优秀书香班级, 颁发锦旗。浓浓的书香气息驱走了往日教室里的喧闹, 一本本好书明亮了孩子们的眼睛, 完美着孩子们的心灵, 规范着孩子们的行为, 快乐着孩子们的心情。
2.实施有效的阅读指导
我们深知, 成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学校要督促老师的阅读指导工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定期召开阅读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和老师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效方法, 收获点滴, 以促进教师实施有效的阅读指导, 分享阅读带来的成功感受。
3.热情鼓励教师阅读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一个肩膀担着学生的现在, 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涓涓细流。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只有有了比大海还要无限辽阔的知识容量, 有了放眼世界、高瞻远瞩的心灵高度, 才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满教育智慧, 创造教育奇迹。
立足素质教育, 转变教学观念 篇8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 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 被动模仿, 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严格统一,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巩固,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目标;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 忽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巴班斯基说过“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学教法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 也就是人们常说教法是教学的灵魂, 并非夸大之词,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教师唯一能做的是立足于素质教育, 深化教改。
二、当下社会发展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诉求
面对科技文化的不断加速发展, 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胡锦涛主席曾说过:“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可见社会对人才的科学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相应的改变, 中学教育阶段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势必要冲破“传统模式”, 用新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师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三、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 只重视教学的结果, 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 即使有讲练结合, 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开放式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式、讲座式等课内实践性活动方式和课外教学实践性活动方式等。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给学生留给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 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等自我意识的觉醒。
2.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第一, 认真备课, 作到胸有成竹有备而教。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说老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首先必须是科学的, 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扎实打好知识基础, 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内在联系, 明确目的要求, 了解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知识系统、线索明朗, 要点完整、容易掌握。同时, 搜集整理教学参考资料, 精心选择要补充的内容, 报纸杂志, 电影电视, 街说巷议, 到处有可以选用的材料, 要真正做到贴近学生, 贴近社会实际, 贴近生活, 才能吸引人。
第二, 凝练语言, 把呆板的知识变成鲜活内容。
教学语言是教与学的桥梁, 对上好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语言要严密准确, 教师讲课, 思路要清晰, 逻辑要严密, 表达要正确。其次, 语言要浅显易懂, 教师必须把比较艰难的死板的书本语言, 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 即把教学语言通俗化。再次, 语言要声情并茂, 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听课情绪, 生动机灵地展现语言风格上的多滋多味多色彩, 切忌平铺直叙单调, 枯燥抽象, 呆板无力。
第三, 深入实际, 使教育教学作到有的放矢。
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 育人首先要知人,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己”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 “知彼”就是要热爱教学的对象, 了解学生的实际, 只有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切合学生实际, 正中下怀, 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衔接进来。古人曰:亲其师, 必听其言。真正做到思想上多引导, 学习上多帮助, 生活上多关心, 情感上多亲近, 让学生在浓浓的师生情中奋发学生, 提高思想觉悟,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 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通晓教法, 更要通晓学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目的, 就要对学生进行先教, 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小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促进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 注重引导, 融教学互动于知识传授一体。
一堂生动的课就是一出好戏, 在这台戏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则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巧妙的启发,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励学生顺利进入角色, 敞开心扉,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讲解,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对学生的发言, 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 即使出现错误, 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看法, 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而应交给学生自己讨论,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深入分析。
3.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
当代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 他们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 从小娇生惯养, 他们怕吃苦, 怕困难, 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意志比较薄弱, 自律意识不强。出现厌学、违纪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训练, 是完全可能的, 是可以收到实效的。在内容上可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扩展, 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组织他们自学、讨论,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述。通过教育, 引起他们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思考后促使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正确地估价自己, 主动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增强意志力和自律意识。
总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和探索中, 我们深深感到, 在教学中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促进其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 才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人才。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型的社会里,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责任不断深入地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他们积极探究, 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的人才,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我们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方晓红.加强高职学生的自律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2]胡现红.浅谈课堂讨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政治课教学, 1997, (9) .
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篇9
课前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研究分析。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 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 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 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 起点低、层次多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也易于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积极探索学生个性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 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 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 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 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 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 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 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 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 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 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 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 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 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 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 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 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学生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 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 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这就要求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 研究数学的智慧, 分析数学的方法, 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 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 如有不同, 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 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 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 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 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 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 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 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 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 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 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 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 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 才会做到以一贯十, 触类旁通。
转变教育观念,搞好田径训练 篇10
要加强对体育的认识与理解。由于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不少学校仍然一味追求升学率, 再加上对体育事业不了解、理解程度不足, 以及存在的社会偏见, 造成家长不理解, 不支持, 认为体育吃苦受累, 影响学习, 从而给体育教学带来难度, 造成人才埋没, 所以, 我们教师应做好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思想工作, 统一认识, 力争得到社会支持, 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体育内涵。
要注重选材并制定有效的训练目标。选材是一门科学, 选材的成败是关系到运动成绩水平高低的关键, 中学业余训练区别于专业训练, 除了担负参加各级比赛为学校争光外, 还肩负着向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人才, 在中考和高考中为学校争荣誉。因此, 在选材上应全面考虑, 不但要考虑身心发育情况, 还要考虑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成绩, 对选拔上来的队员要认真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研究。因为他们发育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大, 身体处在发展变化中, 我们要从队员身体形态、素质特点、技术基础、心理素质多方面入手抓住重点。顾及其他, 加以细心训练, 达到比赛、输送双丰收。
训练计划要因人而宜, 因材施教。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切忌单式训练, 首先考虑好与学校的教学规律相适应, 又要突出不同队员个人训练的特点与重点;训练方法措施也要因人而宜。还要参考队员的意见与建议, 使他们在无意中参与计划制订, 把执行计划变成自觉的行动, 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要努力提高“敏感期”的训练能力。敏感期是指人体存在某种身体素质潜在的能力, 这一潜在能力在人体内有一定时间限制, 如果这种潜在能力能得到恰当刺激, 会得到迅速发展。这种敏感期, 不同项目, 不同素质, 出现时间不同, 如我们掌握不同队员的敏感期, 并进行恰当的训练,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合理安排素质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不可为追求名誉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过早进行专项性训练, 忽视素质训练, 就会挫杀队员的运动潜力。中学阶段须先搞好素质训练, 打好基础, 为提高运动技术、技能, 在专项训练中要有新突破, 创造条件, 保持延长运动寿命。专项技术训练, 也要以基本技术为主, 建立正确技术概念和技术规格。
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在运动量的安排上, 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运动员逐渐适应, 这样既可促进身心的发育, 又能提高身体训练水平。训练课中应加强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让运动员始终保持饱满情绪, 在兴趣中使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平时注意合理营养与恢复手段的正确运用, 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力保证。
如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刍议 篇11
【关 键 词】 传统教育;班主任;转变;教育
班主任教育转化学生应少一些公式化的空洞说教,多一份活泼而又实在的指导;少一些例行公事的敷衍,多一份真诚自然的交流。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灵活艺术化处理各种问题。
一、面对隐私——转变粗鲁教育观念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也有其隐私权。老师翻学生的书包、看学生的日记、扭曲事实都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损伤。尤其是与异性接触的青少年,容易被老师扣上“早恋”的帽子。即使真出现青春冲动也是正常的,老师应该了解孩子这个特殊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科学而有效的方式,给孩子以宽松的关怀和引导。某一天课堂上,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课,我却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个女生在偷偷写什么东西。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原来是一张小纸条!把它没收,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班上男生的名字,还有几句稚气的话,真是人小鬼大!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好奇的年龄,尤其是传纸条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都喊:“老师念出来。”看着这个女生埋着头,脸涨得通红,我想了想,然后装腔作势地念:“上课要认真听讲,做个好学生。”老师并没有给她难堪,她大大地舒了一口气,通红的脸渐渐淡了,然后用感激的眼光看着老师并点了点头。这样暗示勉励她做個好学生,相信她更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面对课堂——转变粗暴教育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过去,我是那样单纯地将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记得有次讲课讲得兴致正高时,看到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嘴里还不时地喊着:“老师,老师。”一看心里就恼火了,可又不好发作,冷冷地瞅了他一眼,嘴里还没客气:“你等一会儿再说不行吗?”其他同学都“唰”地一致转头看他,目光全是责备,而他却一脸无辜的样子,一节课下来,他再也没有张嘴说过一句话。我的固执,使一个有创意的想法像空气一样被忽略了;我的粗暴,使一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其实在教育工作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我们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一名学科教师,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处事方式。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将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讨论、思考、探究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面对奖状——转变奖励教育观念
每学期结束时,大部分小学班主任是把“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奖状发给语、数总分前几名的学生,给予表彰鼓励。分数往往掩盖了优秀生的缺点、弱点,也掩盖了后进生的优点、长处,班主任应透过现象看问题,分数背后抓教育的眼光和谋略。为了增强全班学生前进的力量和信心,我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奖励法。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作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进行表彰。然后在成绩中偏差的学生身上寻找闪光之点、可取之处及点滴进步,在班会上作为班级先进典型给予表彰鼓励。张强同学学习成绩最差,并且调皮捣蛋,有一次他拾到十元钱立马交给了班主任,这种行为就是他的闪光之点,班主任把钱还给了那位丢掉的同学。学期末评他为“拾金不昧”的学生,表彰的同时,教育全体学生:从小拾到东西要交公,不要自私地占为己有,同学之间要文明和谐地相处。李敏同学忠诚老实、沉默寡言,成绩一般,在一次放学学生下楼梯时,她看到前面一位小同学跌倒了,后面同学又拥了下来,她连忙扶起跌倒的小同学,这种行为就是她的可取之处。学期末评她为“助人为乐”的学生,表彰的同时,教育全体学生:放学下楼人多,不能你追我打,要注意上下楼的安全,要帮助小同学安全下楼,避免“踩踏事件”发生……
班主任不偏不倚,不褒不贬,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微小的点滴进步都给予鼓励,正确的一面或一点给予表彰,从而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尊心和求上的心劲,同时,在同学之间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来,影响了拔尖生的意识,开窍了中等生的灵魂,更苏醒了后进生麻木的情感,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受到教育和鼓舞。
四、面对评语——转变说教教育观念
班上有一名学生,不是打群架就是偷东西,成绩又差,怎么教育和处罚,都没能改变他。一次学校召开了趣味运动会,他主动报了跳绳和踢毽子这两个项目,但比赛那天,他病了,上午屁股打了针,而比赛就在下午,当他看到同学们都以信任的目光注视他时,他毅然去参加了比赛,并在同年级中取得了跳绳第一、踢踺子第三的好成绩。当他回到班上,班主任为他颁发奖状和奖品时,全体同学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头一次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双眼含泪深深地鞠躬说道:“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没想到,我也有领奖的时候!”学期末,班主任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感谢你为咱们班又添了两块运动奖牌,同学们不但为你有非凡的运动天才而惊异,更为你那带病上场的勇气而喝彩!在学习上,老师希望你发扬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再创佳绩,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从此,他变了,不再是从前的他,这一转变说明班主任工作不是一种单纯的思想说服工作,需要多掌握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并充分运用评语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先进,靳玉乐.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与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2] 蔡克勇. 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J]. 求是,1999(22).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篇12
1 和风细雨的态度
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必须是非鲜明, 不能含糊、漠视、模棱两可。多数情况下老师是能把握好标准判断是非, 对与错, 但也有不少判断错误的时候。如:学生确实没有做错了, 老师硬说错了, 这往往是由于老师没有深入调查, 偏听偏信, 冤枉学生;有时, 表面上看学生是错误的, 但仔细分析又不一定是, 起码不完全是, 或主要不是学生的错误, 还可以说学生的错误中包含着合理、正确的成分。由此看来,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 包括错误的性质、程度、原因、造成的危害, 这些都是教育和处理的前提。是非鲜明是重要的, 但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态度要和蔼。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看到, 对学生发生的教育作用, 但会很有限或许只是短时受到了教育, 弄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发现后, 都会产生紧张、不安、内疚、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 学生虽然无话可说, 但往往心存不满, 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面对“0分”的激励
学生犯了错误, 经过仔细分析总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鼓励鞭策, 有利于克服、淡化其消极因素,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记得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测验。尽管我放假前再三强调和提出复习要求, 赵明同学仍然毫不在乎地交了白卷, 起初我很生气, 但想到他平时的表现, 即使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 他也未必在乎。试卷分析课上, 我在表扬了一些优秀、进步的同学之后, 说:“最后我还得夸夸得了0分的赵明同学。”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看着我, 赵明也用诧异的目光瞧了我一眼。我说:“虽然的了0分, 但从中我看到赵明同学诚实的品格, 他没有因为不会而去作弊, 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诚信都极为重要。这次之所以得0分, 一定有其它的原因, 或者是忘记复习了, 老师相信你, 下次如果认真复习, 一定回取得好成绩, ”在这堂试卷分析课上, 让我看到赵明从未有过的认真劲。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所以作为老师, 应该把学生犯错误看成是“正常的”、“情理之中的”。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把握教育时机, 挖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成长点, 使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我这次之所以采取以表扬代替批评的方式, 是因为分析了这类学生的特点, 他们很少获得表扬, 别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反应“迟钝”, 但对表扬却十分“敏感”。因此, 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去搜索他们的优点, 一抓住就要“小题大做”。
3 触及心灵的诱导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对于职校中学生来说, “犯错误”是常有的事, 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可以自己妥善的解决, 有些人一错再错, 还有一些人消极放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个人性格气质、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负面影响等等。学生犯错误, 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到错了, 并下决心改正,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发学生自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外因变化的根据。教师的引发是调动学生自省的重要外部条件, 一旦学生能够进行自省, 说明内因被激发, 调动起来了。于是有了学生的转变, 也就有了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急风暴雨, 速战速决试的简单批评教育处理, 学生可能暂时收敛一些, 但并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变化, 问题也就没有真正解决, 所以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说他们自己想说, 而让他们说我想同的话, 这种不真实的谈话、交往怎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怎么会触及心灵呢?其实, 仔细分析, 学生做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认定的“理由”, 在这个“理由”没有改变之前, 他不可能在行动上改变其做法, 即使改变, 也是在高压下的暂时的现象。教师的“强行命令”, 非但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反而使学生对付老师的办法, 长此以往, 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习惯。让犯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就是给了他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对所做事情重新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对最初的想法自己就动摇了。同时, 在学生说明的理由中, 也许有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耐心倾听,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循循善诱, 引发自省才能奏效。
4 平静宽容的等待
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直接批评教育是常有的事, 也是无可非议。但必须看到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进错误都会有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因此, 要善于等待。如果老师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觉悟到自己错了, 其效果回更好, 当然, 这更需要等待, 以给学生“内因起作用”的时间。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 并受着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和理念的支配,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荐阅读:
转变教育观念09-21
传统教育观念转变研究08-22
转变观念以教育学05-22
信息与教育观念的转变05-26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11-03
教学观念转变09-11
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08-29
转变教学观念自我反思07-24
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08-12
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水平提高情况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