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

2024-09-21

转变教育观念(共12篇)

转变教育观念 篇1

摘要: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本文拟就两个案例来论述, 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并进一步阐述几点实践做法。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4月上旬, 我去河南焦作参加了一次校长峰会, 期间聆听了10余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精彩报告, 他们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使我感受颇深。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袁湛江与“玩刀女孩”。袁湛江,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 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 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 那些简单地以学科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 他曾在学校发现这样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不太好, 课堂内外不太爱说话, 总喜欢摆弄小刀, 刻刻画画。于是, 学校就通过版画创作来激发她的学习信心, 为她创造了学习版画的很多条件, 并安排老师专门辅导。后来, 这位女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进步很大, 版画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考时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案例二:王金战与“大话数学”。王金战, 原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 全国优秀数学教师。针对大多学生惧怕、不喜欢学习数学这一情况, 王老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学好数学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王老师每接一届学生, 前半个月都不讲课本, 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张扬数学的魅力, 挖掘数字的奥妙, 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 再也没有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渴望、信心和激情。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必须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有兴趣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概述

(1) 教育观念。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时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表现为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等。例如: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③“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2) 教育行为。

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没有教育行为的更新。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改变。有时, 我们赞同某种观点, 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三、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

受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行为上自以为对学生尽职尽责, 却没觉察到自己做得有失妥当, 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反, 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严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笔者这里列举些常见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①“唯分数论”, 成绩决定一切;②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③盲目地自作主张, 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 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④搞“题海战术”, 增加学生的负担;⑤“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 对学生一味过于严格,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对某些学生偏爱, 对某些学生冷漠;⑦对学生缺少赞赏、鼓励、耐心和爱心, 一味指责、训斥, 甚至抛弃、放弃;⑧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 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搞“第二课堂”, 是团委、学生科的事, 与课堂教育无关;⑨不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凭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可以从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学生成绩突出, 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统计表明, 我国中学生成绩与培养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发明成反比。

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 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 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 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 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 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 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 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 今天究竟怎么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实践与尝试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并且受到某些教育制度的制约, 也与现时老师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 转变起来很难。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 要改进我们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行为,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愿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尝试: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喜欢了, 有兴趣了, 才会乐意去做, 并且想把它做好。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要“大话数学”,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老师可能认为, 半个月时间太长, 可以讲好多教学内容, 可事实上, 半个月对于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说, 又确实很短, 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学生的兴趣变化是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作为老师, 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它是否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学习兴趣是否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从学生个性、特长入手, 对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告诉大家, 人和人相比, 是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的, 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个性、特长入手, 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老师不能一味地教, 任凭学生一味地学,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桃李满天下, 学生们才能各自良性发展, 取得不俗的成绩。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欣赏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老师不能单单凭分数定好坏, 要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对他们进行鼓励, 从而刺激他们全方面均衡发展。人性中最强烈的需求即是渴望得到敬重和欣赏, “你真行!”“太棒了!”“很了不起!”……几句简单的、欣赏、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身上无穷的动力。欣赏导致乐成, 诉苦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欣赏, 而是欣赏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诉苦, 而是诉苦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就学校来说, 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条件好的学校, 还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5.废除分数教育, 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以育人为根本, 以课程为载体, 以质量为生命。因此, 课堂教学不仅不能有丝毫放松, 而且必须深化改革、整体优化。另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应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搞好“第二课堂”,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 我们评价学生, 不能以分数定排名, 以分数定“好坏”, 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规范的, 可操作性强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当然, 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范例推广, 做起来很难, 但只要我们愿意尝试, 乐于实践, 总会有办法的。

转变教育观念 篇2

---记怀安乡驿城小学教师陈建民

陈建民,现年36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8年1月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至今已工作17年。在这17年里中,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我都是尽心尽力地去做,细细回顾这17年的教学生涯,我在一路不息的教学耕耘中得到了收获、得到了成长。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我多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思想工作方面

在我从教以来,热爱本职工作,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尊重领导,团结同事,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对人真诚、热爱学习、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服从安排,不折不扣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重视学习,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

二、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甚至于服饰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带着神圣的使命,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面旗帜的指

引下,勤恳工作,无私奉献,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总结如下:

1、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

2、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以身作则。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和学生家长接触比较多。这学期还特地到家访了四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的一些特别难的问题。

3、在关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从我所从事的学生思想工作的情况来看又有点特殊,接触的后进生特别的多,要是不从心里爱他们,那确实是无法想像的。

4、在终身学习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教师自身的学识与 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

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再则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特别的快,所以我一直坚持信息技术的学习进修。

三、教育教学方面

任现职以来,我更是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正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表现积极,能认真结合工作实践和体会,撰写学习心得,多次在乡里、校里交流,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在扎实工作同时能诚信做人,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优秀的业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多次受到区、乡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04年被凉州区人民政府评为“教学质量标兵”、乡“先进教师”。

四、主要教学工作业绩

从教17年来我始终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尤其是任现职以来,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学期我都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编写教案,为学生授课一丝不苟。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多年来,所任教的毕业班教学在乡组织的检测中均居全乡榜首,多次荣获区、乡教学质量优秀奖。

本人作为班主任,时刻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拨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次谈心,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面对优

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教学方面,能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和积累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课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已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挤时间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参加各项培训,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科研工作中,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积极投身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校率先尝试、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取得了优秀业绩。不断总结教改经验,使我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理论水平也有了大幅地提高和全面的发展,撰写的论文“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作业设计”在《未来导报》发表;论文“新课改中如何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在《武威广播电视报》发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将上下而求索,努力做到更好,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

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怀安驿城小学教师 陈建民

2010年7月23日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记怀安乡驿城小学教师陈建民

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试论 篇3

“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严格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很少顾及学生的能力层次、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实施数学课程改革后,为追求课堂师生互动,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改串讲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一位数学教师在执教《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一堂课共设置了几十个问题,无需点名,学生按照小组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40分钟下来,教师一问到底,几乎没有对教材进行精讲分析,似乎显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但学生却是疲于应付、杂问碎答。这种“满堂问”式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目不暇接,热闹非凡,似乎是对“满堂灌”的革命;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往往繁而无序,多数针对性不够、主次不明,造成学生的主动探究太少,难以切合不同学生的水平特征,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心中的疑惑仍在提问中延续,教与学只能定格在肤浅的一问一答上,创新思维追求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实现。

反思: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不反对多提问,而是提倡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提问目的,正确把握提问的艺术,适时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燃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适时”是指精心地把问题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巧妙”一方面要求问题问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规律上,另一方面是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成功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填鸭式”转变为“活动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师生都被禁锢在教室里,教师将教学任务主动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着”。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教师便采用“活动式”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欢快、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全然不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更有甚者,竟然将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争相表演的“舞台”,教师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一名观众,教学效果极为不佳。

反思:科学的课堂活动观,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观,即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学生既要该动时动,又要该静时静;教师既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又要善于讲课。笔者认为,“活动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观,也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应进行宏观调控和原则性指导,以确保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具体到一堂数学课,就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融通“课情”与“学情”进行教学建构,通过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借助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

“整合”转变为“拼合”

虽然运用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的模糊,拼合多媒体课件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些数学教师的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只不过是备课笔记与小黑板的复制。上课时,教师只是一步步按照课件固定的预设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内容和程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在整节课中,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这样,师生间的交流少了,生生间的合作少了,课堂知识的生成也少了。对于所提问题,答案大多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们应该明白,对于一些题目的解题方法,学生与教师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尽管有些教师能够肯定学生的答案,但由于不能把学生有创意的答案放入多媒体课件向全体同学展示,因此,容易使得整堂课变得程式化和机械化。

反思:要根治这种现象,必须变拼合课件为真正的学科课程整合与融合。要使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不仅教学过程必须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并且这种技术不应是强加的、附带的,而应是与数学课程紧密连在一起。所以,数学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在整合上下功夫,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运用必要的资源,而且要把信息技术的综合效应以及交互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强大功能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融合。只有这样,多媒体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唯师”转变为“轻师”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视课本为金科玉律,照本宣科,绝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为改变这种局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培养,不少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唯师”为“轻师”。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完全放手,到最后,教师不能收拢学生冲动、浮躁的心,课堂则变成“一锅粥”。

反思:在倡导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同时,切不可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点拨适时、引导适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创造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目的,让学生获得更多独立思考、表现自我的机会。

转变教育观念指导课外阅读 篇4

一、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中小学各科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宪法”。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来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变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做了增加,因此,抓好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的要求。然而新课改推进几年来,很多人对课外阅读“无动于衷”,即使有动,也是星星点点、零敲碎打者居多,既无区域推进的“深谋”,也无系统安排的“远虑”。原因之一就是课外阅读被视为可为可不为的教师个人行为,而没有上升到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的高度。因此,观念上若没有“个人行为”向“课程要求”的转变,课外阅读的现状就很难有较大改观。

二、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分内任务”

“课内学习是硬任务,课外阅读是软指标”“课内学习必须抓紧抓牢,课外阅读可以号召号召”,人们习惯地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那是分内事,是“务正业”,学生一旦看起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事实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辩证相关、有机统一的,是互相补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二者都是学生基本学习生活的构成部分。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180所中小学,7000多名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家庭藏书量看,当家庭藏书量达到50本左右时,两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生物等学科的成绩都随着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每天阅读一定量课外书籍,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各科学业成绩都高于其他学生。我们不妨说,只注重课内学习,不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实际上是学习生活有严重缺失的学生,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全的学生”。只抓课内学习,不抓课外阅读的学校,实际上是功能失调的学校,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整的学校”。要真正使课外阅读成为“完全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健全学校功能的“义”中应有之事,就必须破除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观,确定其与课内学习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分内任务”观。

三、课外阅读不应是“快餐”式的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阅读

有学者认为,当今时代差不多成了“读图时代”,阅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对充满视觉刺激的绘本越来越感兴趣。人类的未来要靠想象力来推动,而最能激发想象力的恰恰是对抽象文字的阅读。暂且不说专家们这种观点是否过激,当下从成人到孩子,要么不读书,要读书则远离经典,往往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方式。经典著作能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面临哪些重大问题,并为处理这些重大而永恒的问题提供理论模式。经典著作是人类共有的体验和思想浓缩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完善人性的典范、高尚生活的原型、净化灵魂的境界和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其他任何时候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作品将使之置身于无限深蕴的本质存在,使人忘掉短暂纷杂的现实生活。永恒完善的人性不仅过去存在,而且永远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伸展自己探索的指尖触摸到它,这样做将不断完善我们那不完善的人性。”因此,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引导学生防止和克服快餐阅读“时尚”的影响,学会正确和自主选择文化品位更高的书籍阅读,从而养成以经典阅读为主的习惯。

四、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或明天读,可此生读或彼生读,而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养成的终身阅读习惯

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每”字,一个是每位学生都要读,一个是每天都要读,这是课外阅读指导方略的要旨和灵魂,是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身为人师,只要还有一名学生不读课外书,就应当放心不下,甚至食不甘味;身为学生,只要哪一天未坚持课外阅读,就应当像失去了什么,甚至坐立不安,这就是我们对读书理想境界的形象描述。就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一个班级而言,如果经过指导后,始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又只有一部分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那么,这样的指导也无成功可言。有人或许会说,无成功可言是否言重了,可否说是部分成功呢?坦率地说,在课外阅读上,即使教师不做任何工作,不加任何指导,都会有部分学生自发地坚持阅读。因此,只有能够引导学生全员每天阅读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真正成功。只有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上都能面向全体、对每一位学生都负责的教师,才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师,只有让每位学生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校,才是对学生真正关怀的学校。

五、课外阅读不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且是童年时代储蓄、积累的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背景(知识面),书读得越多,知识面越广,就越能促进课内学习,使学习生活越来越轻松。所有这些无疑是我们劝读的理由,也是令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能够“动心”的理由。然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知识层面,人的一生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尤其是童年精神的储备。由于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时代铺就的,所以童年并不只是作为一个阶段而存在,并不只是一种过去时,而是覆盖和影响着人的一生。爱因斯坦说,他的成功不过是把童年时的问题和兴趣一直保存下来。“童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年龄的界限,在一生中发挥着神奇的力量。”“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亏欠’了孩子的童年,如果社会不能善待孩子的童年,他们长大成人后有可能不会善待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们储蓄自己的童年积累。储蓄童年积累的途径有接触大自然、听长辈讲故事、与同伴玩游戏等,除此之外,最好的、最长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鉴于此,有人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读书问题,得阅读者得天下,一个学校的成败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成败。

六、课外阅读指导不单是语文教师的事,也是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篇5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6

一、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来推崇的是“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内课外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被灌输者,是教师思路的体现者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角色需要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角色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育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你说的得真棒!能当小老师领我们分析一下吗?”“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老师也想把想法说给你们听,行吗?”“有的同学没听明白,谁愿意帮一帮他?”“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说一说吧”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我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的选择。以前,在学生当中,经常发生这样一些事,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以致发展到两个人拳脚相加。老师发现后,往往是问一下缘由,指出这个对,那个不对,最后由“胜利者”向“失败者”道一声歉即可,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个人不足,某一方面的不足会导致以后有什么不良后果。这样引导学生,班级上、下课以及各种活动不会混乱,教师也不在为过多的处理矛盾而忙得焦头烂额,学生有了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重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

二、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是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每一节新知识之前。我先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让他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让他们组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最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统一归纳知识的重难点,让他们试着解决问题,教师辅以相机的点拨指导,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他们乐学,而教师也从滔滔不绝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取出小组合作、同桌探讨、全班交流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刚开始时,学生合作意识还未形成,出现课堂混乱,优生独霸课堂、两极分化等现象。但我并没有退缩,一边查找有关可借鉴的资料,一边向其他老教师请教,探索出了有效的小组合作策略: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小组内成员每个人担任一名角色: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操作者,而是小组成员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时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指导。比如,对不清楚合作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说明,对开展顺利的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小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最后,要进行全班的交流、评价。

三、改革对学生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进行了评价方式的探索,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养。

语言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鼓励性的语言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平时不善言语,我常常用“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你很会说话”等等语言,一句句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激励了他的心田,慢慢地他愿意和老师交谈、与学生交往,成为一名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为此我深受启发,常常用“你真聪明”、“你很会说话”、“我相信你”等等带有丰富感情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弘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像他那样自由和谐的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篇7

中国自古以来就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中, 所以导致学生以及教师都在用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学业和课堂, 但是这其中不免有些弊端。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主要注重分数的提高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而没有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导, 而且由于教师用于课堂的时间较多, 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完成继续教育, 这样就限制了教师知识面的丰富和观念的进一步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与当今社会时代的变迁和知识的扩展完全脱轨,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通过素质教育和新理念来改变新社会的教学模式,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育人观和成才观。

二、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展现新的教学理念

1. 强化理论知识, 提高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导学生知识外, 也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学习政策法规和多方面的教育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理论内涵。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函授, 提高学历,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面。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通过一些课外的进修并且积极到外校进行参观, 多多了解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眼界, 从而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知识层面, 努力走出一条 “请进来, 走出去”的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

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虽然采用新的素质教育, 但是也要以课堂为主线, 而这就需要教师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同时, 还要多方面的培养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的能力, 使学生与教师能够愉快的融入到整个课堂氛围中。在课堂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相辅相成, 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结合起来, 做到因材施教, 使理论与实践相协调。课下要在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互相学习, 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以能够在课前准备时快速解决。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名学生, 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调正方法, 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看到每个学生的潜质和能力。同时在进行实践活动中, 要知道 “教师的本质是沟通与合作”, 是睿智的导向者, 是伙伴关系, 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三、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成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因素, 这对学生来讲, 就体现在从知识传播者到引导合作者的转变, 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潜质和能力。虽然处在严肃的课堂上, 但是对于学生来讲, 只有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产生最好的成绩。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成为知己, 更要成为心灵上的引导者,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妥善解决, 不批评, 不歧视, 做到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思考问题, 积极引导, 巧妙沟通, 要学会赏识每一名学生, 同时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 这样就会与学生成为最佳伙伴。育人观的树立主要就是教师能够在学生处理问题和学习知识中看到他们的潜在性和可塑性。在潜移默化、轻松、有序中做到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传道, 通过挖掘课堂中的思想内涵来给学生创造出实用效果和优异成绩。

四、树立高效的成才观

教师大计, 授人以渔。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要指导、点拨、帮助、鼓励,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 发掘潜能比什么都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主体积极性。内因是根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 “教为不教”的境界, 自求得之。通过选用高效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堂内容, 将知识巧妙的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到每个知识点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自己的大脑, 创新思维, 同时做到亲自实践, 逐渐的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要妥善的教会他们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区分析问题, 挖掘问题所在, 多方位全面的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和整理, 以做到学以致用。

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

1. 强化常规教学评价管理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 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必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性的量化考核评价。

2. 优化常规教学过程管理, 实行量化

教育教学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 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必须规范。常规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如何做到落实、优质、高效, 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可行的评价管理体系。

3. 深化改革, 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学校教学抓 “备、教、改、导、研、查、析”环节的管理, 学校改革考试制度, 教师树立科学的方法观, 从多角度评价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在学中取乐, 真正学懂知识, 运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是关键, 平时让学生养成自评、相互评的良好习惯, 然后教师与家长相互交换意见, 并召开家长座谈会, 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在学生每一个学期的成长记录中, 教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写出能激励学生成长的语言, 并用 “优、良、好、合格、还需努力”的词语对学生一学期的成绩综合地评价。

六、结语

教师更新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钻研业务, 提高业务素质, 改变教法, 提高教学能力, 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素质教育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打开了新的教育理念, 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能够汲取知识, 还能在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中发挥出学生的潜在性和创新性,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未来的承接着。

关键词:教学,教育模式,理念,业务素质,人才观,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进展.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篇8

1 和风细雨的态度

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必须是非鲜明, 不能含糊、漠视、模棱两可。多数情况下老师是能把握好标准判断是非, 对与错, 但也有不少判断错误的时候。如:学生确实没有做错了, 老师硬说错了, 这往往是由于老师没有深入调查, 偏听偏信, 冤枉学生;有时, 表面上看学生是错误的, 但仔细分析又不一定是, 起码不完全是, 或主要不是学生的错误, 还可以说学生的错误中包含着合理、正确的成分。由此看来,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 包括错误的性质、程度、原因、造成的危害, 这些都是教育和处理的前提。是非鲜明是重要的, 但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态度要和蔼。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看到, 对学生发生的教育作用, 但会很有限或许只是短时受到了教育, 弄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发现后, 都会产生紧张、不安、内疚、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 学生虽然无话可说, 但往往心存不满, 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面对“0分”的激励

学生犯了错误, 经过仔细分析总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鼓励鞭策, 有利于克服、淡化其消极因素,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记得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测验。尽管我放假前再三强调和提出复习要求, 赵明同学仍然毫不在乎地交了白卷, 起初我很生气, 但想到他平时的表现, 即使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 他也未必在乎。试卷分析课上, 我在表扬了一些优秀、进步的同学之后, 说:“最后我还得夸夸得了0分的赵明同学。”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看着我, 赵明也用诧异的目光瞧了我一眼。我说:“虽然的了0分, 但从中我看到赵明同学诚实的品格, 他没有因为不会而去作弊, 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诚信都极为重要。这次之所以得0分, 一定有其它的原因, 或者是忘记复习了, 老师相信你, 下次如果认真复习, 一定回取得好成绩, ”在这堂试卷分析课上, 让我看到赵明从未有过的认真劲。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所以作为老师, 应该把学生犯错误看成是“正常的”、“情理之中的”。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把握教育时机, 挖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成长点, 使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我这次之所以采取以表扬代替批评的方式, 是因为分析了这类学生的特点, 他们很少获得表扬, 别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反应“迟钝”, 但对表扬却十分“敏感”。因此, 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去搜索他们的优点, 一抓住就要“小题大做”。

3 触及心灵的诱导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对于职校中学生来说, “犯错误”是常有的事, 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可以自己妥善的解决, 有些人一错再错, 还有一些人消极放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个人性格气质、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负面影响等等。学生犯错误, 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到错了, 并下决心改正,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发学生自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外因变化的根据。教师的引发是调动学生自省的重要外部条件, 一旦学生能够进行自省, 说明内因被激发, 调动起来了。于是有了学生的转变, 也就有了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急风暴雨, 速战速决试的简单批评教育处理, 学生可能暂时收敛一些, 但并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变化, 问题也就没有真正解决, 所以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说他们自己想说, 而让他们说我想同的话, 这种不真实的谈话、交往怎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怎么会触及心灵呢?其实, 仔细分析, 学生做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认定的“理由”, 在这个“理由”没有改变之前, 他不可能在行动上改变其做法, 即使改变, 也是在高压下的暂时的现象。教师的“强行命令”, 非但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反而使学生对付老师的办法, 长此以往, 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习惯。让犯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就是给了他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对所做事情重新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对最初的想法自己就动摇了。同时, 在学生说明的理由中, 也许有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耐心倾听,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循循善诱, 引发自省才能奏效。

4 平静宽容的等待

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直接批评教育是常有的事, 也是无可非议。但必须看到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进错误都会有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因此, 要善于等待。如果老师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觉悟到自己错了, 其效果回更好, 当然, 这更需要等待, 以给学生“内因起作用”的时间。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 并受着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和理念的支配,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篇9

在实施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 我从日常课堂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尝试, 与同行们交流, 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转变教学观念

怎样转变观念?关键在“转”字上, 依据新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素质”应是通过英语教学, 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我认为, 作为一个教师, 同样有责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以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书育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从教书型、教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育家型教师转化。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实质, 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的具体要求, 使自己的教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特别注意学习各项先进的教学理念, 搜索、交流及反馈各种教育信息, 从宏观上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控、不断改进。

二、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表演、猜谜、对话, 按交际情况分组提问、回答, 学生很自然地被引到活动中去, 学得积极主动, 轻松愉快, 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活动量和个体化学习,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学收获。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环境, 把情感教育作为进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英语教学就应建立在一个具有生活感的轻松环境里, 这种环境可使学生减少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因此, “玩中学”原则是我的一贯方法, 寓教于乐, 有利于师生交流感情, 让学生扮演角色, 做游戏、猜谜语、唱英语歌曲等, 使学生在看似玩中获得知识, 达到预期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他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也会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求知欲, 达到教学的目的。由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 兴趣是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才会产生的, 因此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要用满腔热情去关心、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住学生学习英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做好英语起始课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 带着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欲望, 走进学习的兴趣里, 他们身上隐藏的智慧之门就会洞开, 教育也因此迈向了成功。

五、交际英语在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英语素质教育指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又集中表现在交际英语的运用上。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值日报告, 形式多种多样, 除汇报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情况等还可讲故事、诗歌朗诵、即兴表演、对话、介绍西方文化等, 为避免在值日生作值日报告时个别学生精力分散, 教师采用值日生报告针对全班及个别同学提问, 轮流值日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既培育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坚持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情景是进行语言活动交流的必要因素,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里的实物、挂图、卡片、简笔画、图表等创设情景进行直观教学, 还可利用动作表情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 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的恰当的语言, 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坚持德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学科的思想政治内容, 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就必须要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并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中逐步提高、完善, 所以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稍有疏忽, 学生就有可能被一些不良现象的负面牵引所俘虏, 达不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从实践中, 我认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实施基础外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深化教学改革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强化思想教育是英语教学的方向。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开拓, 创设新的教育方法, 以进一步完善教育过程, 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就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 阐述语言素质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提出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 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 除了强调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习爱好外, 还应充分利用媒体, 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学科整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 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转变学生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 篇10

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已由中小学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难以根本转变, 致使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 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念, 树立现代学生观。人的素质既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的自然生理解剖特点, 又指后天通过环境和教育形成的社会品质。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长时间,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成了形式主义。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教师身心疲惫地工作, 学生毫无兴趣地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由此告诫我们要视学生为未成熟的有待发展的人, 相信他们都能成材。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自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这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是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二、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地位

我们要对学生赋予新的认识和树立新的学生观念,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知识的积极构建者, 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 是期待点燃的火把, 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 需要去建构知识, 寻求意义的学习者。

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 因而很多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 可能会表现出他们不足和软弱的一面。因此, 在对待学生发展水平的态度上, 不能用完美的标准或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 而要坚持辩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肯定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认识到学生发展的特点。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 都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不是学习的机器, 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自我观念、有自尊心, 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因此, 我们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只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发展, 其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

首先, 爱学生, 才谈得上理解学生, 才谈得上启迪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 陶冶品德, 他们迫切地想得到教师的爱, 渴望教师能理解他们, 爱他们。因此, 教师要“目中有学生, 心中有学生”时时刻刻牢记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 还应该把他们看成是积极的参与者, 知识的生成者和未来的缔造者。对于每一个学生, 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 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责任教育好。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是有着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 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其次, 在教学中, 我们要将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 引导学生燃起希望之火, 及时给予赞扬, 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坚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进步, 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应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 都应得到成功的体验。

教师“教”的难易层次, 应该以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为标准。“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所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是体现主体作用的第一要义。

最后,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当今时代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 使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给学生准确定位, 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树立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新学生观, 就会注重在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会学习活动的乐趣, 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 成为发展自己的主人。

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自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的人才。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 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 也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辩证发展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 发展其创造性。

转变教育观念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在教学督导工作中,通过听课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到学校现行体育教学还存在着需要改进几个问题,尤其是创新教育还是个薄弱环节。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人类教育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能够揭示、展示和强化人类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包括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素质要求,其本质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方法都以创新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最新模式,创新教育有着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基本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2)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式教育;(3)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现行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改革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的体育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从主要的几个方面看,

1.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仍还未能体现“多功能”的特点,即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的发展,而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则认识不足。

2.不能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体育教材的关系,把竞技运动等同于体育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不益于宏扬体育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3.教学显得有些直式呆板僵化,在课堂中存在着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课成了变相的强迫锻炼课,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主要还缺乏创新教育和创新教育环境。

三、对体育教学推行创新教育的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才素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求实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3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其中,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求实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是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则是人才素质的核心。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应更趋向于对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的训练,而不应被误以为单一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学生的素质不单纯是以知识结构为目标,应该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文化等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2.推进竞技运动教材化

竞技运动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但是竞技运动进入课堂则需对其进行加工改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那些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有益于宏扬体育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满足运动兴趣的项目经过改造列为教材,即竞技运动教材化。在竞技运动教材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健身性原则、从简性原则和兴趣性原则。贯彻健身性原则指应从竞技体育中筛选出那些健身时效性强,符合学生身体和运动能力实际的竞技运动或竞技运动的某一阶段、某一动作来作为教材,并对竞技运动中某一阶段或某一动作进行整理、分析、引申和变形出一些健身手段来组成体育教材。从简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对竞技运动的技术从简;在场地、器材上从简;在执行竞技运动的规则和操作上从简。贯彻兴趣性原则首先应把竞技运动简化成简单的游戏或游戏动作,让学生从游戏人手来学习竞技运动和参加锻炼。其次是在竞技运动教材中应增加娱乐的情节和多变的内容,使学生在愉快、多变的情景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最后,贯彻兴趣性原则还应体现强化教材的集体、协同参与、创新精神和增加比赛的因素。

3.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

(1)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该继续勤奋学习、刻苦实践,获得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才会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影响人的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够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先天的遗传条件是能力发展的前提,但对能力的发展和形成起重要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2)观察能力的培养

立足素质教育, 转变教学观念 篇12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 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 被动模仿, 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严格统一,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巩固,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目标;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 忽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巴班斯基说过“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学教法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 也就是人们常说教法是教学的灵魂, 并非夸大之词,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教师唯一能做的是立足于素质教育, 深化教改。

二、当下社会发展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诉求

面对科技文化的不断加速发展, 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胡锦涛主席曾说过:“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可见社会对人才的科学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相应的改变, 中学教育阶段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势必要冲破“传统模式”, 用新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师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三、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 只重视教学的结果, 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 即使有讲练结合, 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开放式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式、讲座式等课内实践性活动方式和课外教学实践性活动方式等。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给学生留给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 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等自我意识的觉醒。

2.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第一, 认真备课, 作到胸有成竹有备而教。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说老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首先必须是科学的, 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扎实打好知识基础, 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内在联系, 明确目的要求, 了解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知识系统、线索明朗, 要点完整、容易掌握。同时, 搜集整理教学参考资料, 精心选择要补充的内容, 报纸杂志, 电影电视, 街说巷议, 到处有可以选用的材料, 要真正做到贴近学生, 贴近社会实际, 贴近生活, 才能吸引人。

第二, 凝练语言, 把呆板的知识变成鲜活内容。

教学语言是教与学的桥梁, 对上好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语言要严密准确, 教师讲课, 思路要清晰, 逻辑要严密, 表达要正确。其次, 语言要浅显易懂, 教师必须把比较艰难的死板的书本语言, 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 即把教学语言通俗化。再次, 语言要声情并茂, 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听课情绪, 生动机灵地展现语言风格上的多滋多味多色彩, 切忌平铺直叙单调, 枯燥抽象, 呆板无力。

第三, 深入实际, 使教育教学作到有的放矢。

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 育人首先要知人,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己”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 “知彼”就是要热爱教学的对象, 了解学生的实际, 只有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切合学生实际, 正中下怀, 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衔接进来。古人曰:亲其师, 必听其言。真正做到思想上多引导, 学习上多帮助, 生活上多关心, 情感上多亲近, 让学生在浓浓的师生情中奋发学生, 提高思想觉悟,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 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通晓教法, 更要通晓学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目的, 就要对学生进行先教, 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小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促进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 注重引导, 融教学互动于知识传授一体。

一堂生动的课就是一出好戏, 在这台戏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则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巧妙的启发,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励学生顺利进入角色, 敞开心扉,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讲解,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对学生的发言, 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 即使出现错误, 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看法, 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而应交给学生自己讨论,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深入分析。

3.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

当代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 他们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 从小娇生惯养, 他们怕吃苦, 怕困难, 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意志比较薄弱, 自律意识不强。出现厌学、违纪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训练, 是完全可能的, 是可以收到实效的。在内容上可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扩展, 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组织他们自学、讨论,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述。通过教育, 引起他们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思考后促使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正确地估价自己, 主动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增强意志力和自律意识。

总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和探索中, 我们深深感到, 在教学中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促进其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 才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人才。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型的社会里,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责任不断深入地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他们积极探究, 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的人才,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我们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方晓红.加强高职学生的自律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2]胡现红.浅谈课堂讨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政治课教学, 1997, (9) .

上一篇:小学数学思想渗透下一篇: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