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2024-11-03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共12篇)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1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条件放宽、不受分数限制的招生背景下,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 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 认知水平较低, 在本职校之前往往得不到老师或同学应有的尊重, 心理比较脆弱, 很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消极心理, 特殊的群体更需要我们特殊的教育。面对更多容易犯错误的学生, 就职校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写一点自己的教育体会。

1 和风细雨的态度

对待学生的错误老师必须是非鲜明, 不能含糊、漠视、模棱两可。多数情况下老师是能把握好标准判断是非, 对与错, 但也有不少判断错误的时候。如:学生确实没有做错了, 老师硬说错了, 这往往是由于老师没有深入调查, 偏听偏信, 冤枉学生;有时, 表面上看学生是错误的, 但仔细分析又不一定是, 起码不完全是, 或主要不是学生的错误, 还可以说学生的错误中包含着合理、正确的成分。由此看来,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 包括错误的性质、程度、原因、造成的危害, 这些都是教育和处理的前提。是非鲜明是重要的, 但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态度要和蔼。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看到, 对学生发生的教育作用, 但会很有限或许只是短时受到了教育, 弄不好还会产生负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发现后, 都会产生紧张、不安、内疚、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 学生虽然无话可说, 但往往心存不满, 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面对“0分”的激励

学生犯了错误, 经过仔细分析总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鼓励鞭策, 有利于克服、淡化其消极因素,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记得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测验。尽管我放假前再三强调和提出复习要求, 赵明同学仍然毫不在乎地交了白卷, 起初我很生气, 但想到他平时的表现, 即使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 他也未必在乎。试卷分析课上, 我在表扬了一些优秀、进步的同学之后, 说:“最后我还得夸夸得了0分的赵明同学。”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看着我, 赵明也用诧异的目光瞧了我一眼。我说:“虽然的了0分, 但从中我看到赵明同学诚实的品格, 他没有因为不会而去作弊, 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诚信都极为重要。这次之所以得0分, 一定有其它的原因, 或者是忘记复习了, 老师相信你, 下次如果认真复习, 一定回取得好成绩, ”在这堂试卷分析课上, 让我看到赵明从未有过的认真劲。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所以作为老师, 应该把学生犯错误看成是“正常的”、“情理之中的”。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把握教育时机, 挖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成长点, 使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功”。我这次之所以采取以表扬代替批评的方式, 是因为分析了这类学生的特点, 他们很少获得表扬, 别看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反应“迟钝”, 但对表扬却十分“敏感”。因此, 作为教育者, 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放大镜”去搜索他们的优点, 一抓住就要“小题大做”。

3 触及心灵的诱导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对于职校中学生来说, “犯错误”是常有的事, 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可以自己妥善的解决, 有些人一错再错, 还有一些人消极放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个人性格气质、学校、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负面影响等等。学生犯错误, 需要学生自己认识到错了, 并下决心改正,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发学生自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外因变化的根据。教师的引发是调动学生自省的重要外部条件, 一旦学生能够进行自省, 说明内因被激发, 调动起来了。于是有了学生的转变, 也就有了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急风暴雨, 速战速决试的简单批评教育处理, 学生可能暂时收敛一些, 但并没有引起学生内心的变化, 问题也就没有真正解决, 所以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说他们自己想说, 而让他们说我想同的话, 这种不真实的谈话、交往怎么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怎么会触及心灵呢?其实, 仔细分析, 学生做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认定的“理由”, 在这个“理由”没有改变之前, 他不可能在行动上改变其做法, 即使改变, 也是在高压下的暂时的现象。教师的“强行命令”, 非但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反而使学生对付老师的办法, 长此以往, 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习惯。让犯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就是给了他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对所做事情重新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对最初的想法自己就动摇了。同时, 在学生说明的理由中, 也许有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耐心倾听,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循循善诱, 引发自省才能奏效。

4 平静宽容的等待

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直接批评教育是常有的事, 也是无可非议。但必须看到学生认识错误和改进错误都会有个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因此, 要善于等待。如果老师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觉悟到自己错了, 其效果回更好, 当然, 这更需要等待, 以给学生“内因起作用”的时间。

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 并受着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和理念的支配,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改革,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关键词:学生的错误,教育时机,教育效果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2

黄陵县店头镇中心小学杨艳

关键词:教育观念转变教师家长学生素质教育

主题: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终身的任务,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管什么样的理念,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切实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为学生考虑出发。学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全社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落实落细,就能造就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就能实现民族复兴。

正文:

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早在十几年前已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吹面不寒杨柳风”,回顾近二十年间的教育现状,深思自己从教历程,倍感有愧“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多少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起早贪黑给孩子一味输灌知识,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输灌就得接受,否则就得拳打脚踢。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多少初、高中学,为了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想尽心思挖掘人才,不惜高薪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甚至专家,给小升中、中考名列前茅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享受特殊待遇,用金钱、物质等只要有利于其升学率的提高的手段来诱惑学生及家长,打造所谓的名校;多少家长则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升学,好的就业,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挤破头地往名优学校挤。成绩优异的不说,成绩略差就只能倚仗关系靠金钱入学,顺应了“名校”办学战术和效应,使得“名校”更名。总之,这十多年来,虽然众口一词“素质教育”,可我们仍然滞留在应试教育之列。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总体要求,以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今年在“两会”期间的公开表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就是我的中国教育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十四亿中国人的教育梦已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进程中。特别是我县在省督导团、督导学会、市督导室等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开展黄陵县“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聘请数位专家相继为我们做了不同专题讲座,教育局蒋局长也作了表态发言,并结合黄陵县教育实际,制定《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三年实施方案,我们也通过个人重温《纲要》、再读《课标》,分校分组学习、讨论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升,使我深感黄陵县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与时俱进,犹如春风化雨,深得人心。相信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终身的任务,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管什么样的理念,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切实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为学生考虑出发。因为,笔者认为,学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现就自己的点滴思考,阐述如下,以飨同仁。

一、学生是教师观念转变的根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流传千古的教育名言,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人人信奉的真理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还不如引导他去发现这个真理,已是当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

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过去由于片面强调应试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处在“唯一正确”的地位,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仅局限于课堂中、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要求学生只以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思路为其思维导向,教师成了“运输工具”,学生却成了“库房”,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凸显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学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好比“演员”。“导演”是调节每个“演员”的中心环节,其宗旨还是要让“演员”能充分地自我发挥特色。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教师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有机会调整思维,有机会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要送一程、扶一把,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独立自主、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协调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倾注爱心与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与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解放学习,使学生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深情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的勤学苦钻精神,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孩

子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是家长观念转变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承担着对孩子的“摇篮教育”和“终生教育”。家庭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教育,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常常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这种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因此,家长教育起着举足轻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将使孩子终身受益。然而,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把精力过多放在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上。为此,他们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以升学率作为评价老师和学校的依据,为孩子择校,报各种补习班,在自觉不自觉中,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也加大了孩子负担。在新形势下,家长应清楚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应只是在孩子的学业上,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健康体质、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社会发展、对国家建设有用、能够继往开来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懂得社会、懂得生活、懂得与人合作,丰富孩子的经验系统,要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奠定孩子独立生活的基础,让孩子学会独立,通过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叠被、刷牙洗漱、洗碗,扫地、整理书包、自己背书包等,让孩子从小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形成刻苦、节检的品质。从而培

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学会独立。不要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了孩子不惜花费任何代价,却不顾孩子自身的发展和需求。

三、学生是学生自己观念转变的根基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活动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最终由他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然而,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听话”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和活动。他们往往不习惯于自己动手、思考,更多的是希望教师告诉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将学生从不良的学习习惯中引领出来,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为勇于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使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理应由自己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学习方式。另外,《纲要》提出“教育公平,树立人人成才、全面发展”的观念,那么,作为学生就应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相信自己,努力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独立、自信的健康人格,努力成才的观念,尤其学习成绩或智商低下的孩子,不要被传统的教学评价所障目,丧失学习的自信,甚至辍学。教师和家长都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看到新形势下教育的曙光,相信自己有差的一面,同样就有好的一面,挖掘自己的潜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健康的成长,相信“时势造英雄,时势造人才”的客观依据,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论断,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也会为民族的复兴添砖添瓦、献计献策!

总之,“教师-家长-学生”这三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领悟新

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3

一、自身素质方面,不做“蜡烛”做“海绵”

我们赞誉教师,往往用“蜡烛”来形容,比喻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从教师所要具备的知识素养方面讲,做蜡烛是不足取的。在素质教育新形式下,特别是近期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现在知识载体日益发达,日益多元化,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乃至网络,即可获得比课堂上多得多的知识。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可能比教师还丰富。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更为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做“蜡烛”,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教育学生,这样在教育中只能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最终耗尽自己,为现代教育所淘汰。教师应该做“海绵”,不断吸收各种新的知识,不断学习创新,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旺盛的进取精神,要“一专多能”,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又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教学理念上,不做“园丁”做“雕塑家”

我们习惯把教师比做“园丁”,教师像园丁一样辛勤工作,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同时把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绿叶花朵修剪整齐。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都希望学生个个成绩优异,人人乖巧听话,不断把“旁逸斜出”的枝叶“修理”整齐。但社会上“学历不等于能力”等现象暴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揭示了传统教育的人才观的片面性。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的社会需要科学家、艺术家、高级工程师,需要专家、学者,但也需要普通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劳动者。对中学而言,学习成绩好的能考上大学的是人才,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但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或动手能力的同样是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能服务于社会的都是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不要求教育像流水线一样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在培养目标上,要求教师不当“园丁”,不要把千姿百态的花都修剪整齐,而应该像“雕塑家”一样,注意去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秀品质或特长并加以引导和发挥,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

三、教学过程上,不做“演员”做“导演”

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用拥有知识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受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把知识本身看得很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系统讲述,教师唯恐讲得不够清楚,讲得不够仔细。课堂上教师完全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辛苦了教师不说,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同样重要,而学生能力的培养仅靠听和看是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亲自去做,去尝试,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各种“体验”,提高各种能力,且这种“体验”至关重要,任何过程都不能代替。所以教师要变革以往教学的模式,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演员”,亲自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则做“导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甚至也可让学生自导自演,自己做好后勤服务。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回民中学

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篇4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有很多,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更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教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是在用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进行今天的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教材观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把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纳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笔者认为,不同类别的学校应从本专业出发,设置和安排教材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材中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分析,了解和掌握科学训练手段;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增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战地救护等内容,了解做某一项目技术动作时哪些肌肉参与作功,如何训练其功能及健身方面的指导;对海洋、航海专业可增加水上项目、海上自救、生存能力锻炼及专业技能项目等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又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5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而教育观念就是教育问题在人脑中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即:教育观念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的更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学习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一书后,深受启发。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异常迅速。据有关专家测算,假如知识按照目前的发展更新速度,今天出生的人,到他50岁时,所学的知识中将有97%是在他出生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对于一个受教育者来说,愈来愈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待其走出校门,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继续学习来获得。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跟得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学方法也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传统那种学生听、教师讲的“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的做法必须逐步改变,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教育观念的先导性表现在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着具大的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由于人的活动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失败。

2、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向,也会使教师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3对学生的认识上: 学生不是观众,不是看客,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受教育者。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爱恨、有尊严、需要关注、需要爱、渴望承认的活生生的独立生命体。学生不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育永远不能说“放弃”。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教师就是唤醒巨人的号角,学生的大脑是一个丰富的金矿,教师就是金矿的开采者,质疑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激励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在培养学生上书中谈到有以下六变:(1)变注入式为启发式。(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即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4)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5)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6)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等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的变革非常大。任何一份职业都需要职员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诸多落后情况。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从学习中,培养一种学术研究意识,拥有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敢为天下第一的思想精神!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 观念 转变与更新

“观念是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体育教育观念针对体育教师及管理者来说就是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如对学校体育目的、体育功能、作用、体育教学过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有关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传统中学体育教育观念相对于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大显逊色,中学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已提上日程。

一、转变与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正是实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来说:“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与活动,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在这新的课程目标引导下,确立课堂具体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转变以往陈述教学目标以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内容,为学生学习目标,以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为主。

从体育与健康的课堂设计来说:创新教学内容设计,转变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活动以强化训练为上,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尊重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变为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转变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灌输接受式教学,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等多种学习方式。

从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评价上来说:转变过去重视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方式,为多种评价方式,既对学生体能、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评价,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互评价相结合。

从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上来说:转变以往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要有助于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就可以。

二、转变与更新体育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观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培训,不断学习 ,促进观念转变与更新。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实施,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的扩充,更新,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各项素质,来促进观念更新,才能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习典型,带动全体,促进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

在日常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成果的老师要树立为典型,激励其他教师去学习榜样,鼓励大家都去学习新的理念,探索新路子,形成人人学习新理念,优化学校体育,提高教学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抓好体育教学科研,促进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

科研本身就是更新教育教学的过程,体育教师应积极投身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科研中来,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通过科研确立新的学生观、教育教学观、课程观等等来促进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四)勇于创新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篇7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着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技术和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因此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目前在田径教学中,铅球的重量为男子小学3公斤,中学4~5公斤,中专、大学6~7公斤;女子3~4公斤。因为铅球标准重量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确实太重了,在技术教学中无法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仍然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侧向滑步投掷,其结果必然造成铅球运动水平和成绩普遍较低。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适当降低器械的重量,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工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质量更高,姿态更美,技术更先进,为今后有机会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篇8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 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 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 或为升学、就业做准备, 而是为了人的一生做准备, 因此, 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 从知识、技术的传授, 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 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 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 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 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 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 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因素。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 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1)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 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 并能熟练运用。 (2) 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 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 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 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 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 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三、教材观的转变

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篇9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4月上旬, 我去河南焦作参加了一次校长峰会, 期间聆听了10余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精彩报告, 他们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使我感受颇深。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袁湛江与“玩刀女孩”。袁湛江,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 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 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 那些简单地以学科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 他曾在学校发现这样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不太好, 课堂内外不太爱说话, 总喜欢摆弄小刀, 刻刻画画。于是, 学校就通过版画创作来激发她的学习信心, 为她创造了学习版画的很多条件, 并安排老师专门辅导。后来, 这位女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进步很大, 版画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考时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案例二:王金战与“大话数学”。王金战, 原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 全国优秀数学教师。针对大多学生惧怕、不喜欢学习数学这一情况, 王老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学好数学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王老师每接一届学生, 前半个月都不讲课本, 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张扬数学的魅力, 挖掘数字的奥妙, 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 再也没有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渴望、信心和激情。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必须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有兴趣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概述

(1) 教育观念。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时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表现为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等。例如: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③“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2) 教育行为。

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没有教育行为的更新。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改变。有时, 我们赞同某种观点, 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三、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

受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行为上自以为对学生尽职尽责, 却没觉察到自己做得有失妥当, 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反, 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严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笔者这里列举些常见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①“唯分数论”, 成绩决定一切;②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③盲目地自作主张, 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 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④搞“题海战术”, 增加学生的负担;⑤“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 对学生一味过于严格,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对某些学生偏爱, 对某些学生冷漠;⑦对学生缺少赞赏、鼓励、耐心和爱心, 一味指责、训斥, 甚至抛弃、放弃;⑧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 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搞“第二课堂”, 是团委、学生科的事, 与课堂教育无关;⑨不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凭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可以从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学生成绩突出, 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统计表明, 我国中学生成绩与培养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发明成反比。

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 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 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 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 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 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 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 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 今天究竟怎么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实践与尝试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并且受到某些教育制度的制约, 也与现时老师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 转变起来很难。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 要改进我们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行为,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愿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尝试: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喜欢了, 有兴趣了, 才会乐意去做, 并且想把它做好。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要“大话数学”,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老师可能认为, 半个月时间太长, 可以讲好多教学内容, 可事实上, 半个月对于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说, 又确实很短, 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学生的兴趣变化是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作为老师, 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它是否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学习兴趣是否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从学生个性、特长入手, 对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告诉大家, 人和人相比, 是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的, 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个性、特长入手, 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老师不能一味地教, 任凭学生一味地学,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桃李满天下, 学生们才能各自良性发展, 取得不俗的成绩。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欣赏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老师不能单单凭分数定好坏, 要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对他们进行鼓励, 从而刺激他们全方面均衡发展。人性中最强烈的需求即是渴望得到敬重和欣赏, “你真行!”“太棒了!”“很了不起!”……几句简单的、欣赏、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身上无穷的动力。欣赏导致乐成, 诉苦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欣赏, 而是欣赏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诉苦, 而是诉苦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就学校来说, 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条件好的学校, 还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5.废除分数教育, 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10

一、转变教学观念的必要性

1. 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以传授知识为主或者完全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观点, 都是“我要你如何”, 站在教师角度去安排教学, 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全面性,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才能更好培养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

2. 新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 新思想, 新要求, 按照时代的要求, 更新体育教育教学观念, 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满足当前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通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打破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念, 打破传统教学关注学科本位的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

二、体育教育教学新观念与措施

1. 职业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匠的以本为本的任务式教学, 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体育教师应该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为事业型的教育者, 要以教育者、教育家的风范去从事本职的教学实践活动, 必须要了解教育的政策, 必须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必须要有未来的意识, 开拓的意识参与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造就全面、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尽管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 但是必须要以此为目标, 以此为方向去探索, 去拼搏, 去发展。

2. 成才观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除了师德教育之外, 对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满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首先是学习, 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自觉性, 当今的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社会,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节奏, 针对教学实践的要求, 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其次是要做好知识更新,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加厚文化底蕴, 关键是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 提高和培养人文精神, 从传统文化中, 汲取做人、做学问的道理。除此之外, 要积极探索现代人们所喜欢的运动项目, 体育的教学不仅只是会跑、会跳、会打球, 还要把人们所喜欢的、接受的引入课堂。

3. 教学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所以教学关键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不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 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实施运动教育, 呈现出教学程序式、训练化, 忽略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体育教学过程, 以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通过教师不断引导和激发, 将反复的、不稳定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转变为稳定的兴趣和心理特征。

4. 师生观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的课程, 显得更加复杂,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强调师道尊严, 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一切,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让师生关系紧张, 出现了很多的不和谐, 体罚、变相体罚、无视学生人格、讽刺挖苦, 甚至打骂现象层出不穷, 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 现代的体育, 要剔除传统教育的弊端, 教师必须要营造好良好学习环境, 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平等的处理教与学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勇于挑战的现代人才, 关键是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 因材施教, 肯定学生的差异性, 正确的引导, 对成绩比较差的同学, 应该多关心、多帮助、使其提高。

总之, 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长期以来, 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现在还占据比较重要的分量, 要想转变观念, 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 把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 教师要从小事做起, 从具体细小的环节上逐步转变,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 积重难返,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只要所有的体育教师们思想上重视, 始终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研究课, 体育教学观念很快就会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泽兵.河北体育学院学报[J].河北石家庄:河北体育学院, 2004, (02) .

[2]秦建英.中国当代教育科研[M].广西北海: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9.

[3]赵忠金.现代教育教研[M].北京: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8.

浅谈高校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9-2

对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一种经常性的生活方式。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公布的数据称: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其实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广大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服务时,也存在着如垃圾信息过多、价值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尤其对于价值观并不十分稳定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容易失去鉴别力,甚至沉溺于其中导致诸如“交流障碍”、“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网络这种“第五传媒”的冲击,笔者试图从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一角度作一讨论。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如果没有树立与网络时代相对应的科学理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预期目标就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网络渗透中的实效,从高校教育者角度看就是要积极主动地熟悉网络生活,走进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中去。

一、教育观念的定位——“主体”为非“客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对话的活动,而非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教导,有的研究者把这种观念归纳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自主”理念,并进而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的定式,……体现了受教育者的高度自主性,体现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存在”。因此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运用主体性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把青年大学生看作完整的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让大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监督”,正确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素养上的自觉意识,在正确的方法和习惯的基础上学会调控自我,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动改造主观世界,为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伙伴”而非“权威”

网络时代,让教育者不再是信息的主导和价值观念的权威,当前的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真相进行甄别和了解,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作出价值判断。这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靠正面宣传和观念引导来形成价值观的主导和塑造形成了一种挑战。如果高校教育者依然以一副“权威”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强化其对负面信息的掌握。

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就是教育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思想变化,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学习背景和生活阅历对大学生的行为随意评价和判断。网络世界的兴起,大大促进了青年主体意识成长(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民族意识的深化、成长意识的发展等方面),推动了青年个性人格的丰富,引发了青年思维方式的创新。网络对大学生的这些影响促使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必须转变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者”。从一个“伙伴”的角度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者教育方式的改变——“对话”而非“灌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灌输”方式的应用,从实践的效果看,这种方式对于社会思想舆论和价值导向的引导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实层面来看,其存在地位依然不能被动摇,“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这里谈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由“灌输”向“对话”转变,并非是否认“灌输”的作用,相反,是在坚持“灌输”的原理下,对这一理论的灵活运用。

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指的是教育者尊重大学生应有的话语权,在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达成价值取向上的共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教育者与大学生在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上的差异使这种对话只有在共同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者主动构建与受教育者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适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使得双方有可能相互理解对方的解释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通过对话最终达成‘协商的共识’。”网络为这种对话提供了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发现,并在“协商”中达成一致。

四、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识——“生活”而非“知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通过大学生识记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实现,但这只是一些知识化的知识,即所谓的“知化”。尽管这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片面强化这种培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不一致。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解决的办法只有靠教育者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习得为主的教育观念,转为面向生活进行教育,用生活来进行教育,这也正是当前生活育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生活世界的冲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其思想上所受到的冲击和波动是前所未有的,会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冲突和矛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这是在书本上所学习的知识无法全面解释这些冲突和现象,也进一步的激发大学生对理论的怀疑和叛逆心理,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只有主动适应和接纳网络世界的一些交流方式(如Email、QQ、博客、聊天室等),并在这些交流中及时地察觉大学生思想冲突的集中点,才能适时地给予这些交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文化支撑,做好隐性规范的传递与正面价值的引导。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性,使大学生在上面暴露出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更加真实和普遍,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使日常教育更具针对性。

五、教育者教育目标的确立——“育人”而非“授知”

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育人是一体的,并不是割裂的两面,而且所有教育过程都是为育人服务的,培养真正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关注。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对社会的不认同感应该来源于此,而网络卻为大学生提供了身心舒展的地方,信息的便捷和交流的无障碍使部分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鉴于此,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只能落实到“育人”上来,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也正是新时代教育活动的精神落脚点。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多的指向未来,一个国家大学生的发展态势完全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命运。要“成材”必先“成人”这样的理念应该切实地成为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并始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这种理念的落实就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积极地在网络的渗透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网络平台,把大学生当作拥有自己话语权的平等主体,通过对话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协商基础上的共识”,而非传统的“控制下的共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在网络时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期刊,2006,(9).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阐释及其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期刊,2006,(6).

[4]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147-148.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12

长期以来, 在学校体育“体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不少高校把体育教学仅归结为增强学生的体质, 只追求体育锻炼的一时效果, 而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这种只强调体育教育阶段性和近期效果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身体、精神提出的综合要求, 难以达到更高的自我充实、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有效生存能力的最终目的。而终身体育是把体育教学活动与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从形式和方法上为不同身心特点的学生提供最大选择, 奠定他们未来从事身体锻炼和身心发展的基础。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应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技能基础, 以利于他们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而且期望他们在毕业后的各种环境里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的主体部分——体育课堂教学, 理所当然成为终身体育的培养期, 为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目标出发, 破除传统的近期效果观, 树立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生活态度, 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与价值, 并根据自身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适合于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 以便走出校门后能自觉地从事适合于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活动。

二、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教学观转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要求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指令, 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 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锻炼习惯的培养, 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造力、智力的开发。因此, 必须实现体育教学重心的转变, 从偏重于教向以学生主动学为主的转变。

1、教学由注入式转向启发式

教学中, 改变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统方法, 努力营造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 将“启发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及自修能力, 使他们理解教学过程, 对所学内容“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 从而开发智力, 培养其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体育专项课可作为一项过渡性的目标。在专项课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运动兴趣逐步转移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来, 这种转移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开设专项体育课, 才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 才能由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化。

3、教学方法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局限于固定程序的单向知识技术技能传授, 缺乏对教学互动信息和反馈。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学是第一性的, 教师的教是第二性的, 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 教法应来自于学法, 不能千篇一律总是一个方法、一种形式、一个标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效果为评价标准, 如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核等。

三、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展人的智能相结合

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反映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技巧: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 掌握知识就是发展智能, 片面强调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中心、并以掌握技艺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 使体育课成为单纯的运动技术教学课——教师教, 学生机械地模仿、为完成技术动作要领, 就无暇顾及思维活动并影响智能发展。现代教育思想认为, 人的创造素质突出反映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上, 只有以智能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才是学生自觉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可靠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应在传授运动技艺的同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即实际操作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群体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力, 以及体育知识迁移能力等, 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智能, 除了教师有效的指导外, 还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运动技艺上, 更应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对一些较难的技术或有争议性问题, 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边听边练, 边看边思之中、让学生思维活动呈现积极态势。

2、培养学生自觉性和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少讲, 精讲, 学生能理解的, 让他们自己学习和思考, 提高其兴趣和综合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提倡这样一种教学, 即给学生留下发表见解的时空、给学生提出质疑和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学习, 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同时扩大教学领域,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小组, 开展各种课外竞赛活动, 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此应强调学生自愿参加, 自行组织, 自己进行活动, 促使其能力得以施展和发挥。

3、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人们对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 因此存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偏见、这是不符合现代体育要求的。当今, 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已取得共识,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知识教育、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来指导体育锻炼, 并达到终生受益的效果。例如, 它可以使学生懂得, 在参加运动前及运动后为什么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常见的运动按摩方法;运动中应注意哪些营养卫生等等。可见, 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是密切相关的。当然, 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极其广泛, 而理论课教学时数有限, 在教学内容上应精选一些实用、易懂、易学并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 在不失原有功能特点的前提下, 做到简单实用, 使学生易于学习掌握, 并指导运动实践。

总之, 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转变传统观念, 深化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系统知识, 技能的传授与掌握,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朝着体育终身化、体育目标长远化和体育活动社会化, 以终身体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因此, 必须在体育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革新, 才能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转变

参考文献

[1]武军, 杨海林.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5) .

上一篇:田间综合防治下一篇:临床效果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