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综合防治(通用12篇)
田间综合防治 篇1
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浸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以抽穗前后发病最重。该病主要为害叶鞘、叶片, 严重时侵入茎杆并蔓延至穗部, 水稻感病后, 结实不饱满, 秕谷很多, 甚至产生白穗, 而且植株易倒伏, 轻者减产10%~20%, 严重时减产30%~50%。
1 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 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 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 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 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 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 呈不规则状云纹斑, 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 边缘褪黄, 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 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 后期呈黄褐色, 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 后变灰褐, 常不能抽穗, 抽穗的秕谷较多, 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 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 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 形成菌核, 菌核深褐色, 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 纹枯病的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2.1 传播方式
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为害引起的, 病菌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粒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 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 以后便在冬闲田或绿肥田的土壤中越冬, 次年春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 待气温达到始病温度20℃~23℃时, 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之后病部再生出菌丝蔓延为害。当气温达到28℃~30℃, 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 菌丝可以从水稻基部叶鞘叶片蔓延至植株顶部叶鞘、叶片和穗头。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遇连续阴雨、饱和湿度时, 病情发展最快。在发病后期的稻田里, 由病斑上产生的菌丝, 通过稻叶的接触传到健株上去, 并在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形成菌核, 导致该病的蔓延。
2.2 发病规律
2.2.1 气候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 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 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本病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 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 相对湿度在95%时, 纹枯病大发生。因此, 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 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2.2 栽培技术
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密植程度对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一般重施、迟施氮肥, 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 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过于集中使用氮肥, 会引起稻苗早发, 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 则会出现贪青陡长, 致使田间郁闭, 均能严重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 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 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 因而发病往往较重。
2.2.3 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粳稻比籼稻感病, 糯稻比粳稻感病, 但在多肥密植的情况下, 籼稻发病也重。但目前尚未有较理想的品种。水稻的生育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发病, 孕穗期至抽穗期蔓延最快。在抽穗至乳熟期, 病害自下而上地向剑叶鞘和穗发展, 为害加剧。至乳熟后期发病相对减轻。
3 防治方法
由于本病的发生和病原菌的逐年积累、气候条件、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 防治上应以加强水肥管理为中心, 控制病害扩展, 辅以药剂防治, 控制过早封行和捞除菌核的综合防治。
3.1 选用抗病品种
可选用抗性较好的品种如吉粳83、通育315、通禾836、吉农大808、农大31等中抗以上品种, 可减少发病机率。
3.2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纹枯病的田间菌核是次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 打捞菌核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一般在稻田灌水整地时进行, 此时菌核大部分漂浮在水面上, 可彻底打捞被风吹至田边或地头的残渣, 并将打捞的菌核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同时应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和病稻草, 可有效地控制当年病情。
3.3 做好水稻栽培, 加强水肥管理
为了防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应抓好以水肥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 (1) 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 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治早衰; (2) 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 及早追肥, 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 避免过早封行; (3) 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 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 因地制宜放宽行距, 改善群体条件, 降低田间湿度, 减轻发病。
3.4 药剂防治
30%爱苗乳油每亩15~20毫升、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碘络酮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0~70g, 30%纹枯利可湿粉剂50~75克、25%粉锈宁可湿粉剂100克对水45~60千克进行喷雾, 用药时应掌握在水稻纹枯病始病期 (拔节以前) 喷施。
田间综合防治 篇2
出苗钱,保持土壤的湿润。如果出苗前土壤干旱,可在播种畦的畦面先稀疏撒盖一些麦秸或茅草;然后轻浇水,待苗出齐后用杈子扒去盖草;出苗后应适当控制水分,使幼苗茁长生长,防止徒长和倒状;在叶片迅速生长期,要保持田间湿润,以促进叶片旺盛生长;冬前浇1次透水,然后覆盖马粪或麦秸等,利于越冬。
中耕除草
当蒲公英出苗10天左右可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以后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直到封垄为止;做到田间无杂草。封垄后可人工拔草。
间苗、定苗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定苗。出苗10天左右进行间苗,株距3-5厘米,经20-30天即可进行定苗,株距8-10厘米,撒播者株距5厘米即可。
肥水管理
蒲公英的抗病能力强不需要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肥和水,对土壤要求条件并不严格,种植蒲公英时,如果土表没有覆盖,就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全苗。出苗后,也要始终保持土壤的水分。
生长期追肥
生长期追肥1-2次,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全苗及出苗后生长所需。播种当年的幼嫩植株可以不采叶,等到第2年才开始采收,此时植株品质好,产量高。秋播者入冬后,在畦面上每亩撒施有机肥25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以保护根系安全越冬。翌春返青后可结合浇水施用化肥。秋末冬初,应浇水一次透水。
采收
辣椒疫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总结 篇3
关键词 辣椒疫病;田间防治试验;丁子香酚;甲霜灵锰锌
中图分类号:S436.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2
辣椒疫病于1918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现已在各辣椒产区普遍发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可以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苗期可引起大面积死苗,在大田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秆出现坏死等多种症状,重病丘块成片枯死,严重影响辣椒产量和品质,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辣椒一直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的主要蔬菜种植品种,2009年,我县种植辣椒总面积达0.23万hm?,由于当年辣椒疫病在我县大面积发生危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辣椒的积极性,导致今年我县辣椒种植面积剧减到0.133万hm?左右。为了抓好今年我县辣椒疫病的防治工作,在植保站其他同事的配合下,选择了6个化学剂和1个植物源农药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检测这些药剂在田间的防治效果,选出好的农药品种用于大面积防治[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在新田县龙泉镇李子源村杨太保的0.33 hm?连片辣椒地中,由于连种植辣椒,辣椒疫病发生比较严重。辣椒品种为“湘研45号”,试验地土质为红壤土,经测试土壤 pH值6.9,田间土壤肥力较高且比较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1.2 供试药剂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广西弘峰(北海)合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四川成都田丰农业有限公司生产;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河北保定市亚达化工有限给公司生产;清水作对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八个处理: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1000倍;清水对照[2]。每个小区面积30 m?,根据试验地实际情况从东至西按处理设计依次排列。每处理采用3次重复。
1.4 试验方法
在辣椒疫病发病初期进行二次大田植株喷雾,2010年6月10日喷第1次药,7 d后即6月17日喷第2次药。用东方红18型背负式喷雾器常规喷雾,对水量50 kg/667 m?,药液均匀喷布在叶片正反两面及果实上。试验田中辣椒长势均匀,试验期间天气正常,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条件。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第一,药剂防治效果调查6月10日第1次喷药前调查发病基数,6月17日第2次喷药前及第二次喷药后的15 d和30 d进行药效调查,共调查4次。每小区随机调查5个点,每点5株,记录病株树、死株数或明显枯萎的植株数,挂牌标记。如果被调查的植株出现死株或明显枯萎,拔除后再调查相邻的植株,每小区每次共查25株辣椒。按分级标准记录调查植株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见公式(1)、(2)。每个处理的病情指数取3个重复的平均值。
第二,对辣椒产量影响的调查,每小区辣椒单独采收,调查每个小区上市果实的总产量,同已处理的三次重复相加取平均值,用“kg/667 m?”表示,分析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公式(1):
公式(2):
2 结果分析
2.1 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显示,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1 000倍液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其它5种药剂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理想。
2.2 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与清水对照相比,使用0.3%丁子香酚可溶可溶性液剂1 000倍液可提高产量25%以上:使用58%甲霜灵锰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提高产量15%以上。使用期他药剂增产幅度不大。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1 000倍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第二次喷药后30天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2.6%和75.8%,均在75%以上,其他5种药剂的防治效果相对不是很理想。因此,丁子香气酚和甲霜灵锰锌是防治辣椒疫病比较好的药剂,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使用方法为喷雾法,用量为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1 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施药时期掌握在辣椒疫病发病初始期第一次施药,7 d后再施一次。此外,丁子香酚为植物源农药,生产上与甲霜灵锰锌交替使用可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易图永.辣椒疫病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辣椒,2002(5).
[2]李朝应.辣椒疫病发病主导因素及综合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9(10).
高粱田间草害防治 篇4
1.深耕
深耕是防除杂草的有效方法之一。大部分杂草的种子在土表1 cm内发芽良好, 耕翻越深对杂草种子发芽越不利。如看麦娘草在1~3 cm内发芽良好, 而5 cm以下则不能发芽。杂草繁殖系数相当大, 一株播娘蒿能产生50万粒种子, 马齿苋可产生20万粒种子。深耕可将大量杂草种子翻入深土中, 使其不能发芽, 有效减少杂草的为害。
2.旋耕
播前旋耕可有效地消灭大批土壤表层萌发的杂草, 从而降低田间杂草发生的基数。旋耕同时可以消灭多年生宿根性杂草, 如狗牙根等, 对较深层的宿根杂草的旋耕层内萌动的顶端优势, 可进行破坏, 推迟杂草危害高粱的时间, 对培育壮苗有利。
3.中耕
中耕可以直接消灭杂草。在草害较轻的田块, 中耕是消灭杂草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时, 中耕除草用工往往占整个田间管理用工的一半以上, 并且效率低, 劳动强度大, 十分辛苦。在草害较重和人力紧张的地方, 往往容易因劳力缺乏造成草荒。
4.化学除草
生产实践证明, 使用化学除草具有除草及时、效果好、劳动强度小、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化学除草主要在播种至出苗前, 和出苗后5叶期—8叶期进行, 具体使用方法和药剂分述如下:
(1) 播后至出苗前化学除草方法播后至出苗前的化学除草方法是利用时差选择法除草, 是指在高粱播种后至幼苗未出土前喷洒除草剂, 杂草萌发早的, 遇药后会迅速死亡。即是利用种子和杂草萌发时间上的差异, 来进行化学除草。高粱对化学药剂很敏感, 使用时一定严格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 否则, 容易造成药害。高粱田间常用的播后苗前化学除草方法有: (1)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5%的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 g, 兑水50 L, 均匀喷于土表; (2)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5%的绿麦隆可湿性粉剂150 g, 加体积分数为50%的杀草丹 (又名禾草丹、灭草丹、稻草完) 乳油150 m L, 或加体积分数为60%的丁草胺 (又名灭草特、灭草胺、去草胺) 乳油50 m L, 兑水45~50 L, 喷洒土表; (3)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80%的治草醚 (又称茅毒、甲羧除草醚) 可湿性粉剂75~120 g, 兑水35~40 L, 喷洒土表。如遇干旱可浅耙2~3 cm, 使药液与土混合, 增加同杂草、幼草接触机会; (4)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72%的都尔 (又称异丙甲草胺) 乳油100~150 m L, 兑水35 L左右, 喷洒土表;或用75 m L都尔, 加体积分数为40%的阿特拉津 (又称莠去津) 胶悬剂100 m L, 兑水喷洒土表; (5)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50%的利谷隆可湿性粉剂150~200 g, 兑水40 L, 均匀向土表喷雾; (6)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50%的扑灭津可湿性粉剂200~300 g, 兑水40 L, 均匀向土表喷雾; (7)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48%的百草敌 (又称麦草畏) 水剂25~40 m L, 兑水35 L;或百草敌20~30 m L加体积分数为40%的阿特拉津胶悬剂150~300 m L, 或加体积分数为48%的甲草胺 (又称拉索、草不绿) 乳油200~300 m L, 兑水35 L, 喷洒土表; (8)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72%的2.4—D.J脂乳油50~80m L, 兑水35 L, 均匀喷洒土表; (9) 每0.067 hm2用体积分数为40%的西马津胶悬剂200~300 m L, 兑水40 L, 均匀喷洒土表。注意此药有效期长, 如后茬作物不宜安排小麦、油菜、大豆等作物, 后茬安排玉米、甘蔗时, 可加大用药量至500m L。
田间综合防治 篇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醚菊酯10%悬浮剂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最佳使用剂量为2.0~4.0g a.i./667m2,药效可持续7d以上.
作 者:刘洪斌 周小毛 Liu Hongbin Zhou Xiaomao 作者单位:刘洪斌,Liu Hongbin(湖南省农药检定所,湖南,长沙,410005)
周小毛,Zhou Xiaomao(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湖南,长沙,410128)
田间综合防治 篇6
关键词:玉米田间杂草;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杂草;玉米杂草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3-1
1 禾本科杂草
影响玉米生长的禾本科杂草可以分为一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
1.1 一年生杂草
主要有稗草、牛筋草、画眉草、马唐、绿狗尾草、金狗尾草等等。稗草:别名芒早稗、水田草、水稗草等,主要生长于沼泽地带、溪水沟渠旁、低洼荒地及稻田中;牛筋草:别名蟋蟀草、油葫芦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画眉草:又叫做星星草、秀花草,分布于全国各地;马唐:别名假马唐、糯米草,分布于全国各地;绿狗尾草:也叫做狗尾草、狗尾巴花、谷莠子;金狗尾草:别名金色狗尾草、金谷莠子,主要生长于路旁、荒地、山坡上,分布于全国各地。
1.2 多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主要有芦苇、狗牙根两种。芦苇:别名苇子、芦、芦笋,多生长于低湿的地带或者浅水以及沼泽中,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狗牙根:别名绊根草、爬根草、感沙草、铁线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多数生长于村庄附近、道旁河岸、荒地山坡,其根茎蔓延能力很强,广泛分布于地面,是良好的固堤保土植物,常常用来铺建草坪或球场,当其生长于果园或耕地时,是比较难以除灭的有害杂草。
对于禾本科杂草可以采用化学除草,对于禾本科杂草敏感的除草剂有:乙阿合剂、乙草胺、都尔、阿宝桶混剂等多种药剂。在玉米田使用时要注意不要让人直接接触到农药,如果不小心接触到农药或皮肤上,应当及时清洗干净。如果发生过敏或中毒事件要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
2 莎草科杂草
莎草科杂草主要有香附子和碎米莎草。
2.1 香附子
又叫做土香、香头草、臭头草、三棱草、莎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除在东北地区分布外,更主要分布于秦岭山脉以南地区。
2.2 碎米莎草
别名莎草、三棱莎草、三角草、无头土香,在我县主要生长于田间、山坡、路旁阴湿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对于莎草科杂草采用化学除草剂可以考虑使用丁草胺、玉农乐等。
3 阔叶杂草
3.1 菊科杂草
一年长菊科杂草主要有鬼针草、狼把草、苍耳;越年生杂草主要有苦苣菜、小飞蓬;多年生杂草主要有刺儿菜。
3.2 桑科杂草
别名勒草、荀、来莓草、山苦瓜、铁五爪龙、苦瓜草、烏仔曼、拉拉藤、五爪龙、大叶五爪龙、拉狗蛋、割人藤、穿肠草,广布于全国各地,为田间、野地常见杂草。
3.3 藜科杂草
一年生草本植物,有藜、地肤、猪毛蒿、猪毛菜。藜。别名灰菜,广布全国各地,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棉花、蔬菜、果树等农作物。地肤。别名地麦、落帚、扫帚苗,多生于宅旁隙地、园圃边和荒废田间,全国都有分布。猪毛蒿。别名猪毛菜,又叫扎蓬蒿,多为原野、荒地、田地间生长。
3.4 马齿苋杂草
马齿苋,别名长命菜、五行草、安乐菜、酸米菜、长寿菜。
3.5 大戟科杂草
铁苋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野麻草,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耕土中,多分布于长江及黄河中下游、沿海及西南、华南、华北各省区,东北地区分布不多。
3.6 苋科杂草
又名反枝苋,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苋菜、野苋菜,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其他各省也有。
3.7 石竹科杂草
牛繁缕。多年生阔叶杂草,别名鹅儿肠、鹅肠菜,生于荒地、路旁及比较阴湿的草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3.8 十字花双向交流杂草
播娘蒿。一年生草本,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均有。荠菜。一年或越年生草本,别名菱角菜、香荠、护生草、荠草,生于林边、路旁和田间。
3.9 旋花科杂草
田旋花。多年生缠绕草本,别名箭叶旋花、野牵牛、猪草、车子蔓、曲节藤、鸡儿弯、中国旋花,生于耕地与荒地上,极普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东及四川、西藏等省区。
3.10 车前草科杂草
车前草,为多年生短小草本,别名牛遗、当道、虾蟆衣、牛舌、车轮菜,常见于路边、田埂及水沟边。
3.11 木贼科杂草
多年生草本,别名马草、土麻黄、笔头草,分布广泛。
3.12 锦葵科杂草
苘麻,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青麻、野麻,广布于全国各地。
3.13 葡萄科杂草
地锦菜。
3.14 茜科杂草
猪殃殃,越年生或一年生小草本,别名距距草、活血草。
3.15 鸭跖草科杂草
鸭跖草,春季一年生杂草,别名兰花草、竹叶草等,分布在云南、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是北部各省重要的春季一年生杂草,在广东等南方各省则是多年生杂草。
3.16 豆科杂草
紫花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苜蓿、紫苜蓿,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或东北地区,淮河一带也有少量种植。
3.17 唇形科杂草
水棘针,多年生草本,又名土荆芥,常见于田边、旷野、路边及河岸沙地等开阔和略湿润的地方,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西北均有。
3.18 蓼科杂草
酸模叶蓼、柳叶刺蓼、卷茎蓼均为一年生草本,齿果酸模为越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见于山坡路旁、沟边湿地,产于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3.19 茄科杂草
龙葵,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野葡萄、天宝豆等,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危害棉花、豆类、薯类、瓜类、蔬菜等。
不同药剂防治麦穗蚜田间药效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江苏省阜宁县阜城街道城南村四组一农户小麦田中。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20, 种植方式为稻田套播, 小麦长势良好, 田间管理水平一致。5月7日开始试验, 此时防治对象麦穗蚜正值盛发期, 试验作物小麦正值灌浆初期, 施药当日天气晴朗, 平均气温19.7℃, 相对湿度52%, 试验期间 (5月7—17日) 平均气温21.6℃, 最高气温28.6℃, 最低气温12.0℃, 平均相对湿度63.3%, 雨日数3 d, 雨量57.3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200 g/L丁硫克百威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10%醚菊酯悬浮剂、30%吡蚜·哌虫啶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50g/L吡虫啉悬浮剂、25%氰戊·乐果乳油。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 各处理设计见表1。小区面积为30 m2, 重复3次, 计36个小区, 小区间按随机区组法排列。
1.4 施药方法
药剂处理区均采用对水喷雾, 清水对照区喷施清水;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施药液量为450 kg/hm2, 5月7日施药, 计1次, 此时麦穗蚜正值盛发期, 施药前后未使用对麦穗蚜有影响的药剂[1,2,3]。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固定20株有蚜穗, 调查定穗上的蚜虫头数 (小区的百株蚜虫基数幅度在512~595头) , 记录活虫数。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 施药后1、5、10 d各调查1次残虫量, 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4,5,6]。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药后系统观察, 各施药区小麦生长正常, 无药害症状, 表明各供试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安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个药剂处理药后1、5、10 d防效总体平均值间均是有极显著差异的, F值分别为711.127、32.292、53.92, 均大于F0.01=3.368。
药后1 d, 处理1~11对百穗蚜量的防效分别为51.62%、59.10%、62.74%、72.26%、55.84%、67.39%、57.35%、80.80%、65.03%、56.61%、77.19%。表明药后1 d处理4、8、11防效较好, 达72.26%~80.80%, 其余防效均一般, 为51.62%~67.39%。
药后5 d, 处理1~11对百穗蚜量的防效分别为78.67%、94.31%、89.65%、99.30%、86.34%、96.02%、89.31%、88.13%、82.93%、89.48%、95.24%。表明药后5 d处理2、4、6、11等4个处理防效较好, 达94.31%~99.30%, 处理3、5、7、8、10防效为86.34%~89.65%, 处理1、9防效为78.67%、82.93%。
药后10 d, 处理1~11对百穗蚜量的防效分别为83.21%、96.64%、91.18%、96.73%、82.99%、93.18%、81.24%、85.40%、74.96%、92.64%、90.32%。表明药后10 d处理2、3、4、6、10、11等6个处理防效较好, 达90.32%~96.73%, 其余防效一般, 为74.96%~85.40% (表2)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各供试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安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10%醚菊酯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50 g/L吡虫啉悬浮剂和25%氰戊·乐果乳油等6种药剂处理对麦穗蚜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使用量分别为450.0 g/hm2、600.0 m L/hm2、1 500.0 m L/hm2、240.0 g/hm2、343.5g/hm2、750.0 m L/hm2, 可在麦穗蚜盛发期施用。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
参考文献
[1]尹绍忠, 侯平军, 赵怀双,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8 (1) :26-29.
[2]朱坤余, 张福远, 安媛媛, 等.几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179-180.
[3]昊崇行, 侯平军, 冯青军,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5) :65-67.
[4]田野, 吴晓燕, 张建华, 等.3%啶虫脒乳油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 2007 (5) :59.
[5]刘爱芝, 郝素华.吡虫啉和抗蚜威对麦蚜的防效及对天敌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4) :25-27.
田间综合防治 篇8
1 材料和环境条件
1.1 供试作物品种
大豆中黄13。
1.2 供试试验药剂
1.2.1 拌种药剂。
A1: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68%金雷 (甲霜灵锰锌) 水分散粒剂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A2:70%宝福斯可湿性粉剂 (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
1.2.2 成株期防治药剂。
B1: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B2:68%金雷甲露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B3:70%宝福斯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B4: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 500倍液 (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
1.3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在蒙城县城关镇漆园办事处姜楼村朱殿圆和董伟承包的大豆田, 地势开阔, 土质为砂姜黑土, 肥力水平中等, pH值为6.5~7.6, 海拔21m, 栽培水平及管理方式与当地水平一致。试验田面积共2 401.2m2, 地势走向为南北方向, 前茬为小麦, 栽培方式为机条播, 播种日期2007年6月27日上午9时, 播深3~5cm, 播量150kg/hm2。
2 试验设置及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小区排列
试验有2种拌种剂加不拌种3个主处理;有4个药剂成株期防治, 再加设空白对照共5个副处理, 采用裂区设计, 共45个小区, 区组间隔1.5m, 小区间隔1.0m。
2.2 施药时间及施药方法
药剂拌种试验于2007年6月27日上午9时拌种, 以播大豆种子150kg/hm2的比例, 再按设置的剂量计算并量出各小区用药量, 加适量水把药剂拌匀, 堆闷1~2h开始播种。采用6行机条播, 行距23cm, 播深3~5cm。
成株期防治于2007年8月18日10时第1次喷药, 第2次喷药时间是2007年8月24日上午10时, 间隔期为6d。喷药时先以用水600kg/hm2的比例计算并称量出各小区需水量, 再按设置的剂量量出各小区用药量, 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药液, 用卫士牌WS-16P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
2.3 调查和统计方法
拌种处理于2007年7月19日 (拌种后22d) 在小区内随机选择5点并固定, 每点调查20株, 分别记载发病株率及严重度;8月3日 (拌种后39d) 和8月18日 (拌种后54d) , 再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发病株率及严重度, 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成株期防治于8月18日在每小区内对角线5点取样并固定, 每点调查20株, 药前调查发病基数, 记载病株率、病情指数;调查后立即进行第1次喷药, 8月24日进行第2次喷药。8月31日 (第2次喷药后7d) 和9月7日 (第2次喷药后14d) , 再用同样的方法调查记载病株率、病情指数, 并计算防效。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剂拌种防效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显示, 药后22d、39d、54d, A1的防效分别为48.2%、75.1%、78.5%;A2的防效分别为40.6%、56.6%、64.8%。药后39d二者防效差异显著, 药后54d二者防效差异极显著。
3.2 成株期药剂防效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显示, 2次喷药后7d、14d, B1的防效分别为55.5%、74.8%;B2的防效为59.9%、71.7%;B3的防效为49.4%、56.1%;B4的防效为64.5%、68.3%。药后7d各药剂间的防效无显著差异, 药后14d, B3与B1、B2、B4差异呈极显著。
3.3 药剂拌种加成株期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 2次施药后成株期防效B1+A1为83.1%、91.2%、80.7%、82.7%;B2+A1为81.2%、87.7%;B2+A2为78.4%、82.4%;B3+A1为75.2%、80.9%、B3+A2为75.4%、78.3%;B4+A1为78.6%、80.1%;B4+A2为78.7%、80.7%。经统计分析表明, 药剂×拌种剂的互作不显著, 拌种剂间差异极显著, 药剂间B1与B3、B4间差异极显著, B2与B3、B4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B1与B2、B3与B4差异不显著。
4 小结与讨论
由试验结果可知:药剂拌种防效以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mL加68%金雷水分散粒剂2.5g拌种子10kg较好, 拌种后54d防效为78.5%;成株期14d防效以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较好 (74.8%) , 除与70%宝福斯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有显著差异外, 与其他药剂防效无显著性差异;拌种加成株期防治, 虽然药剂×拌种剂的互作不显著, 处理组合的效应只是各单因素效应的简单相加, 但其处理组合的防效较高, 尤其以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mL加68%金雷水分散粒剂2.5g拌种子10kg和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组合的防效最高 (89.4%) , 可以推广和应用, 但对其更好的防治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田间综合防治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进行, 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 2013 年10 月30 日播种, 2014 年4 月15 日施药, 施药时小麦处于抽穗期。供试药剂:可立施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 , 由陶氏益农公司提供;鑫飞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 由东台市东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蚜实净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 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50 g/L吡虫啉悬浮剂, 由江苏艾津农化有限公司生产;乐斯本 (48%毒死蜱乳油) , 由陶氏益农公司生产。防治对象为蚜虫。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12 个处理, 分别为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30 g/hm2 (A) 、45 g/hm2 (B)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 g/hm2 (C) 、750 g/hm2 (D) ;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 (E) 、450 g/hm2 (F) ;350 g/L吡虫啉悬浮剂75 m L/hm2 (G) 、150 m L/hm2 (H) 、300 m L/hm2 (I) ;48% 毒死蜱乳油900 m L/hm2 (J) 、1 200m L/hm2 (K) , 设喷施清水空白为对照 (CK) , 重复3 次, 共36个小区,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30 m2。于小麦抽穗期用工农-16 型手动喷雾器施药, 施药液450 kg/hm2。
1.3 调查方法
采用定点定株调查, 每个处理选10 张叶片, 调查蚜虫基数, 并进行标记, 在施药后2、24、48 h调查防效[3,4,5]。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出, 几种供试药剂对蚜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药后24 h处理A、B、C、D、E、H、I、J、K的校正防效均超过80%。
药后2 h, 处理J、K、A、B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5.90%、87.95%、73.68%、80.00%, 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 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乐斯本具有触杀效果, 但药后24 h, 各处理的校正防效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校正防效最好的是处理J, 校正防效为100.00%;处理K、H、D、B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8.88%、96.63%、96.63%和95.51%,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防效较差的是处理F、G, 校正防效分别为79.78%和78.65%, 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药后1、3、7 d田间观察小麦生长情况, 结果发现, 试验药剂各处理对小麦无害, 生长正常。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施药后第3 天下雨, 药后72 h的防效没有调查, 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药效会有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吡蚜酮和吡虫啉属于新型的硝基亚甲基类高效低毒杀虫剂, 具有内吸、胃毒和触杀作用[3], 随着时间的延长防治效果会得到提高。小麦中后期群体较大, 植株茂盛, 药液不容易喷到植株下部, 用水量要适当加大, 在施药过程中将触杀性与持效性药剂混合使用, 提高防效[6]。在施药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虫口密度、作物生长期、经济效益等相关因素, 选择适合的施药剂量。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属于砜亚胺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可以与其他不同作用机理农药轮换使用, 降低蚜虫抗药性产生, 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摘要:几种药剂对小麦蚜虫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30、45 g/hm2和48%毒死蜱乳油900、1 200 m L/hm2具有较好的速效性, 药后24 h, 校正防效分别达到92.13%、95.51%、100.00%、98.88%。
关键词:小麦蚜虫,药剂,防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李修炼, 成卫宁, 等.几种不同类型药剂防治麦蚜的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 2004, 13 (3) :52-55.
[2]吴崇行, 候平军, 冯青军,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5) :65-67.
[3]吴世昌.新农药荟萃[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1992:290-320.
[4]尹绍忠, 侯平军, 赵怀双,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 :26-29.
[5]吴崇行, 侯平军, 冯青军,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5) :65-67.
田间综合防治 篇10
关键词:大豆,豆荚螟,防效
豆荚螟 (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 是豆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 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 受危害的豆荚影响食用价值。为验证48%毒功乳油对豆荚螟的防治效果, 丹阳市植保植检站开展了48%毒功乳油在不同剂量下和不同药剂防治豆荚螟效果及对大豆安全性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48%毒功乳油 (四川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48%乐斯本乳油 (市售) 。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 (1) 48%毒功乳油50 g/667m2; (2) 48%毒功乳油60 g/667 m2; (3) 48%毒功乳油100 g/667 m2; (4) 48%乐斯本乳油100 m L/667 m2; (5) 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 共15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30 m2, 小区间随机排列。各处理均按每667 m2对水45 kg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
1.3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1年8月11日10∶00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赵巷村一农户大豆田里进行。土地平整, 肥力水平一致, 土壤为黄泥土, 大豆品种为苏豆8号, 试验时田间大豆生育期为盛花期。用药时天气晴朗, 药后24 h内未下雨。
1.4 调查方法
药后1、3、7、15 d观察大豆长势, 观察有无药害。药后10、20 d每小区随机取5穴样, 摘取豆荚并将其剥开, 清点虫伤荚及活虫数计算保荚效果。采用计算公式:虫伤荚率=调查虫伤豆荚数÷调查总豆荚数×100%, 防治效果= (对照虫伤豆荚率-处理虫伤豆荚率) ÷对照虫伤豆荚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1、3、7、15 d观察, 各处理区的大豆长势和清水对照相比无差异, 说明在试验剂量下48%毒功乳油对大豆是安全的。
2.2 从表1可以看出, 药后10 d观察各处理的保荚效果分别为75.5%、87.4%、91.1%、88.6%, 48%毒功乳油50、60、100 g/667 m2的防效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 (3) 的保荚效果最好, 为86.1%, 其次分别为处理 (2) 为82%、处理 (4) 为72.2%, 处理 (1) 防效最差为55.8%。
3 结论
3.1 本试验可以看出, 48%毒功乳油60 g/667 m2和100 g/667 m2对豆荚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0、20 d的防治效果均可以达到80%以上。速效性和持效性都比较理想, 可以作为交替轮换用药推荐应用。
田间综合防治 篇11
关键词:玉米粘虫;田间防治;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48%毒死蜱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49
玉米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属鳞翅目,夜蛾科。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玉米田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故又名“行军虫”。成虫喜在潮湿、作物生长茂密的地块产卵,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田间杂草丛生地块产卵也多,因此,在密植、多肥、灌溉条件好、生长繁茂的小麦、谷子、水稻田或玉米、高粱地里粘虫发生较多。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因玉米粘虫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玉米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在全国出现大规模爆发,2012年8月上中旬,气候极端异常,三代粘虫偏重发生,特别是粘虫在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天津等地暴发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西等8个省(区、市),发生粘虫已超过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对农业影响巨大,2013年部分省市同样大面积爆发。
本文以玉米粘虫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了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对玉米粘虫防治效果,为农药的轮换施用、交替使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应用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粘虫;玉米(品种:并单669)。
1.2 供试药剂(见表1)
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5%氰戊菊酯乳油(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30%乙酰甲胺磷乳油(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48%毒死蜱乳油(江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试验剂量为药剂推荐施用制剂量。
1.3试验设计与方法
本试验设面积5亩,土壤为壤土,略碱,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肥力一致,管理水平中等。试验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4次重复,20个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在玉米粘虫发生处理进行常量喷雾,要求喷雾均匀一致,不重喷、漏喷,空白喷等量的水,使用容量约30升/亩,且试验期间确保天气良好,避免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1.4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天、3天、7天后,调查粘虫幼虫数量。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1平方米,调查作物上及调查点内活虫数。
1.5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虫数×处理区药后虫数)/(空白对照区药后虫数×处理区药前虫数)×100%。全部数据根据方差分析结果进行显著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全部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试验后,作物长势良好,没有出现任何药害症状(见表2)。
施药1天后, 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7.3%,其次是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防治效果分别是80.7%、76.5%、69.3%。经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药剂对玉米粘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
施药3天后,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的防治效果,分别是90.2%、86.6%、84.5%、75.3%。其中,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0%乙酰甲胺磷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经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而30%乙酰甲胺磷乳油与5%氰戊菊酯乳油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施药7天后,供试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的防治效果,分别是93.7%、87.0%、88.6%、80.7%。其中,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0%乙酰甲胺磷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经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而30%乙酰甲胺磷乳油与5%氰戊菊酯乳油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由此可见,试验药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玉米粘虫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7天防效均大于87%,可以用来防治玉米粘虫。5%氰戊菊酯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有较好的持效性,施药7天后防治效果接近90%,可以与其他药剂轮换施用。
参考文献
[1] 于宁.玉米粘虫病害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2014(01):35.
[2] 屈丽莉,郭英伟.辽宁省2013年粘虫严重发生原因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4(03):78-79.
[3] 张亚琴, 豆秀英, 张秋红.玉米粘虫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浅析[J].农技服务,2014,31(09).
[4]刘伟.重大虫害——粘虫的监测方法[J].现代农村科技, 2011,(14).
[5] 郑庆伟. 山西省二代粘虫预计中等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13(17).
[6]刘伊玲,郑树源,张志澄.应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防治粘虫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0,(02).
[7]王晓云.粘虫胚胎细胞系的建立及病毒对其侵染过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
[8]黎国祥.粘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J].云南农业,2005,(07).
[9]徐金兰,徐金龙,闫学凯.粘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12).
田间综合防治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井冈·腊芽菌水剂 (5%井冈霉素+10亿个/m L腊质芽孢杆菌) , 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生产;30%苯甲·丙环唑悬乳剂 (苯醚甲环唑150 g/L+丙环唑150 g/L) , 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井冈霉素水剂, 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供试小麦品种为宁麦13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井冈·腊芽菌水剂1 200m L/hm2 (A) 、1 800 m L/hm2 (B) ;30%苯甲·丙环唑悬乳剂225m L/hm2 (C) 、300 m L/hm2 (D) ;井冈霉素水剂6 000 m L/hm2 (E) ;空白对照 (CK) 。3次重复, 小区面积33.3 m2, 小区随机排列。
1.3 试验实施
试验在雅周镇雅周村6组一农户责任田中进行, 于2010年3月26日小麦拔节末期用药1次。对小麦植株整株进行常规手动喷雾, 用水量750 kg/hm2。试验期间天气晴朗, 无风, 药后72 h没有降水。
1.4 调查与计算方法
每小区随机定3点, 每点50株, 分别于药前及药后25d按江苏省植物保护站编写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中的分级标准各调查1次发病情况, 并计算病指及防效[5,6]。分级方法:0级为不发病;1级为叶鞘发病, 或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2级为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1/2;3级为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2~3/4;4级为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3/4以上;5级为病株提早枯死, 呈枯孕穗或枯白穗。
式中, 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药后25 d, 井冈·腊芽菌水剂、苯甲·丙环唑悬乳剂以及井冈霉素水剂等3个药剂的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 但3个药剂的处理间防效有一定的差异。使用井冈霉素水剂6 000 m L/hm2和井冈·腊芽菌水剂1 800m L/hm2的2个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最好, 药后病情指数较药前均有所下降, 发病程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防治效果分别为32.95%和31.66%;使用苯甲·丙环唑悬乳剂300m L/hm2的处理控制效果次之, 药后病情指数较药前有一定上升, 但上升比例不大, 发病程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防治效果为24.15%;使用苯甲·丙环唑悬乳剂225 m L/hm2和井冈·腊芽菌水剂1 200 m L/hm2的2个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差, 药后病情指数较药前均有较大的上升, 发病程度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防治效果分别为18.65%和16.89% (表1) 。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
2.2 安全性
药后25 d调查, 使用苯甲·丙环唑悬乳剂的2个处理的小麦均出现黄叶现象;药后40 d调查, 新出叶片未见发黄现象, 其余处理区的小麦田间未见异常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在小麦纹枯病发生初期, 使用井冈霉素水剂6 000 m L/hm2的处理药后25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可达32.95%, 好于其他处理的防治效果, 且井冈霉素水剂是生产上正常用于小麦纹枯病防治的主要药剂之一, 在防治时应作为优先防治药剂选用。使用井冈·腊芽菌水剂1 800 m L/hm2的处理药后25 d的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为31.66%, 明显好于其1 200m L/hm2的处理的防效16.89%, 防效与使用井冈霉素水剂6 000 m L/hm2的处理的防治效果32.95%相当, 可在田间进一步示范使用, 建议在防治时使用剂量为1 800 m L/hm2。使用苯甲·丙环唑悬乳剂300 m L/hm2的处理药后25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为24.15%, 好于其225 m L/hm2处理的防效18.65%, 但由于使用该药剂的2个处理的小麦药后25 d均出现黄叶现象, 因此苯甲·丙环唑悬乳剂在小麦上的使用还应慎重, 不建议用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在小麦纹枯病发生初期, 使用井冈霉素水剂6 000 m L/hm2或井冈·腊芽菌水剂1 800 m L/hm2对水750 kg, 对小麦纹枯病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药后25d防效均在31%以上。上述2种药剂应交替使用, 以防产生抗药性;施药时应做到喷药均匀, 用足水量, 以确保药液淋到麦株基部。施药后7 d, 应根据田间病害控制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再次喷药控制, 以保证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共强, 宋玉立, 何文兰, 等.12.5%欧博悬浮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7) :88-89.
[2]朱有才.30%爱苗乳油防治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147, 150.
[3]邢小萍, 汪敏, 刘春元, 等.不同小麦品种 (系) 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动态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2) :85-88.
[4]邢小萍, 袁虹霞, 孙炳剑, 等.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6) :77-78.
[5]孙炳剑, 雷小天, 袁虹霞, 等.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 2007, 27 (5) :91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