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规范

2024-05-31

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规范(共5篇)

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规范 篇1

一、选配恰当刀具

在微耕机田间操作中, 刀具的选配直接关系到作业质量的好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生产中, 应根据不同的作业对象、土地条件和实际播栽需要, 选择恰当的刀具。

1.三叶旱地耕刀的适用范围是:

土壤质地为沙质至干湿度适中的重壤土之间的旱地及旱田, 要求表土高度疏松、细碎、平整, 耕整后一般用于播栽蔬菜和花草。

2.双叶旱地耕刀的使用范围是:

土壤质地为重壤土、粘土且湿度较大的旱地及旱田, 对表土松碎度要求不严格, 耕整后一般用于播栽粮油作物。

3.水田轮的适用范围是:

两季田和泥脚深度适中的冬水田, 泥脚深陷的冬水田可加配支撑水田轮以增大浮力。

4.几种特殊刀具的适用范围:

防缠刀适用于旋耕杂草、秸秆较多的旱地及旱田;复合水田轮适用于旋耕稻茬深、易缠刀的水田;六方滚筒刀适用于旋耕土壤含水量高、且较为板结的旱田。

二、把握操作要领

微耕机田间操作技术, 主要包括发动机运转、油料供给、行进档速及制动、刀具配备、阻力棒运用等操作, 需在一定的作业条件下, 经机手有机协调, 灵活掌控, 最终达到人机合一, 熟能生巧, 方能在生产实际中灵活运用。

在发动机匀速运转、行进档不变的状态下, 根据生产需要, 可通过对扶手上下提升调整阻力棒的入土深度、左右摆动控制旋耕刀的耕作状态, 来达到不同的耕整目的。耕整旱地及旱田时, 如要求耕作精细、土壤疏松, 或在土壤较为板结时, 则可适当深插阻力棒并加大左右摆动力度, 以增大阻力, 放缓行进速度, 此时旋耕刀可长时间、多角度旋击土壤, 直至达到耕作要求。如要求耕作粗放, 或在土壤较为疏松时, 则可适当浅插阻力棒并减小或停止左右摆动, 以利较快旋耕。

耕整水田时, 如在秋冬耕整谷桩田, 则宜适当深插阻力棒, 放缓行进速度, 利于水田轮翻转泥土、埋压谷桩;如在春季耕整插秧田, 则宜浅插阻力棒, 快速旋耕即可。

三、实用技巧

农业生产中, 因生产季节、播栽品种、种植目的不同, 以及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田间套作各异, 在微耕机田间作业时, 只有因地制宜, 大胆探索, 不断总结和灵活运用各种实用技巧, 才能达到机械作业成本低、质量优、效率高的预期目标。以下是生产中的一些常用技巧。

1.快转急弯

田间作业时, 会频繁发生转弯抹角或调头等, 如转弯过早、过慢, 则田边地角耕不着或质量差, 应首先准确判断机头位置, 以恰能转过田边地角为度, 此时及时上提阻力棒, 快速旋转至需要方向, 随即下插阻力棒转入正常耕作;

2.勤清杂泥

微耕机作业一段时间后, 旋耕刀和阻力棒可能被缠上杂草和泥土, 既影响耕作质量, 又增加机械负荷, 此时应及时停机, 用镰刀、铁钩等工具清除缠绕物后再行作业;

3.慢搅田边

搅田边, 稳注水, 是机手耕整水田的必备基本功。

其主要技术要领

一是切。

即:水田轮一端要尽量紧靠田埂, 以稍伤略切田埂为宜;

二是慢。

即:适当深插阻力棒, 并左右摆动机头, 放缓行进速度, 尽力搅动田泥, 使之充分浑浊、粘稠, 以利泥浆渗透堵塞缝隙;

三是复。

即:重复旋耕一次, 可稍浅、略快, 以再一次搅动泥浆, 充分渗塞缝隙。

田间肥料效应试验技术措施探析 篇2

关键词:肥料效应试验,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肥料效应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重点内容之一, 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 也是筛选和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肥料效应试验可以掌握各种土壤作物生长条件下的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需肥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这些试验数据一方面用来调整和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的各个指标, 另一方面为构建作物施肥模型、设计试验分区和研发肥料配方提供依据。因此, 提高试验的田间管理水平是做好试验的关键。在肥料效应试验过程中田间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作物的品种及质量

试验结果必须通过作物的田间产量来反映。试验所选用的供试作物品种不仅要是当地生产上的主推品种, 而且供试品种的纯度、净度、芽率等种子主要技术指标一定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尤其供试品种的纯度一定要高、芽率要够, 否则试验时田间一旦有杂株、缺苗或断条现象, 都将影响秋后测产结果, 进而影响试验的科学性, 缺苗严重时还会导致试验失败。同时选择供试作物品种时还要求品种的抗病性、抗虫性、抗倒伏等抗逆性要强, 否则, 将会影响试验的结果。如选用供试作物品种的抗病性、抗虫性较差, 一旦遇到有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 病虫大发生, 会给试验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害。如选用供试作物品种的抗倒伏性差, 试验过程中一旦发生倒伏现象, 轻者会使试验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严重时造成区组报废, 甚至还会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从而影响某一施肥类型区的测土配方施肥进程。

2 试验地的选择

以往基层技术人员常把试验地点选在交通便利、种田科技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承包田内, 这对全面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总体情况是不利的, 不能真实地反应出不同的土壤供肥能力。因此, 应特别强调在一定区域内 (一个施肥类型区) 选点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试验点的选择应覆盖高、中、低不同肥力的土壤。试验地不应选择肥力较高的地块, 尤其是连年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地块, 在这样的地块上作肥料效应试验处理间效果不明显。所以作肥料效应试验最好选择中低肥力地块, 有利于提高试验的成功率。同时要求地块的肥力均一。当前, 由于土地长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农户间的管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同一地块不同农户的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不同, 所以试验选用的地块应该属同一经营农户, 地势平坦, 有排灌条件。另外, 选做试验用地田块最好要有土地利用的历史记录, 以便详细了解和掌握供试地块试验前的基本情况。对保护地蔬菜来说, 过去种植几种不同的蔬菜, 会导致地块土壤肥力不均一, 所以, 应对试验地作详细了解, 避免连作效应。

3 施肥质量

田间试验施肥的技术水平要高, 尤其是同一小区内施肥要均匀。一般的技术人员只把试验肥量称定到处理的每个小区, 小区内施肥量的均匀程度完全由人工控制, 但是控制不好就会出现小面积空白无肥现象, 势必影响试验的科学性。因此, 试验施肥时最好是把肥量称定到小区内每平方米或垄作定量到小区内每行上。在施肥时先用行肥量的2/3施一遍, 余下的再补施一遍, 这样既能避免漏施又能施得均匀。注意试验要选在无风天气进行, 防止肥料被风刮走, 以增加试验的成功性。

4 提高播种质量

播前除一定要检验种子的芽率外, 还要对种子进行仔细挑选, 剔除破损粒、霉变粒、杂粒等, 以保证播种后试验田苗全、苗齐、苗壮。各小区间播种密度一定要相等, 大田作物如玉米水稻等最好采用拉线的方式播种, 为试验的成功打好基础。

5 加强田间管理

5.1 种子包衣

播前要对试验用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地下害虫多发生地除对种子包衣外, 为了减轻因虫害对试验的影响, 最好在播种时随施肥施用一定量的杀虫毒土或毒饵, 避免因地下害虫的危害影响试验。

5.2 加强试验田中后期的管理

技术人员往往忽视试验中后期的田间管理, 如玉米蚜虫、玉米螟等都发生在中、后期,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防治就会造成玉米的翻秆、倒折, 从而影响试验的成败。

参考文献

[1]丁华萍, 陈斌, 季应明, 等.海安县农田施肥情况演变及管理策略[J].土壤通报, 2009 (4) :820-823.

[2]袁素军.小麦施肥肥料效应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4) :85-86.

[3]石宇, 张杨珠, 吴名宇, 等.王学华湘南丘岗地区水稻轻简施肥技术效应研究[J].作物研究, 2009 (2) :74-81.

[4]朱祥国.庐江县泥河镇双季早稻肥料效应试验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09 (13) :75-76, 110.

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规范 篇3

1.1考虑插秧机作业条件

如果是泥脚浅的沙壤土或粘壤土, 可选用乘坐式插秧机, 如果是泥脚深的陷地, 可选用手扶步行式插秧机, 因普通乘坐式插秧机船板是整体式, 陷地或没有沉淀好的地作业寸壅泥, 不但作业时速度慢, 而且邻接行距离难以保证, 淤泥严重时都能把插过的秧埋入泥中。

1.2考虑作业地块的大小

作业地块小、池子不规格的地方, 应选择4行手扶步行式插秧机, 作业地块大的地方。种田大户和农场可选择乘坐式或高速插秧机。

1.3考虑厂家服务情况

插秧机在使用中难免发生故障, 因此, 厂家的服务是很重要的。在选购时, 应该首先了解厂家的服务态度, 服务质量, 服务网点建设是否健全等。

1.4选择品牌插秧机

因品牌插秧机的厂家综合水平较高, 产品质量过硬, 产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强, 配件的供应能及时到位。

1.5检查外观质量

首先检查插秧机覆盖件质量。漆膜无脱落, 表面光泽发亮, 电镀件镀层牢固无脱落;焊接牢固可靠, 无烧穿、开焊、飞边毛刺等缺陷。铸件表面应光滑乎整、无气孔砂眼、无粘砂等缺陷;连接件、易损件, 备件、说明书等技术资料齐全完整。

2调试安装

2.l整机安装

插秧机的基本构造由发动机、传动系统 (变速箱) 、行走机构 (转向离合器、驱动轮) 液压仿形系统、操纵和调节机构、取秧量调节机构、移箱器等组成。出厂时, 将这些部件包装运到各地, 购机户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按插秧机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

2.2安装要求

①各运动件安装后, 转动应灵活, 无碰撞、卡阻现象, 对运动件应加注润滑油。

②操纵手柄 (杆) 转动灵敏, 转向离合器转向自如, 发动机油门操纵机构应轻便, 并能准确控制发动机转速。

③所有紧固的地方, 都应按规定拧紧。离合器分离彻底, 结合平稳。

④各传动部件, 不允许有漏油现象, 工作运转应正常。

⑤各间隙调整正确。如秧针与导轨插口侧面的标准间隙为1.3~1.7 mm, 秧针和苗箱侧面的标准间隙为1.5~2.5 mm。

2.3试运转

插秧机安装调整后, 要进行试运转, 在运转中检验安装质量。如果发现问题, 应及时排除, 使插秧机处于最佳技术状态, 投入作业。按插秧机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给发动机加足燃油, 对各部位加注机油或黄油。起动发动机, 待发动机运转平稳后, 让插秧工作部件空运转10~15min, 观察是否运转灵活。按操作要求, 驾驶插秧机在乎整的道路上行走, 观察发动机的运转情况。

2.4田间操作

2.4.1插秧的株距、深度、株数的调整

①插秧的株距调整。应根据水稻品种、秧苗大小、大田肥质等确定插秧的株距。株距通过株距调节手柄进行调整。它有标为70、80、90的3个档位, 对应的株距分别为147、131、117 mm, 基本穴数分别为21万、24万、27万穴/hm 2。

②插秧深度的调整。根据农艺生产要求, 机插秧深度应达到“不漂不倒, 越浅越好”。早稻的插秧深度一般为10mm, 插秧深度调节是通过插秧深度调节手柄来调整, 共有4个档位, 往上为浅, 往下为深。还可通过换装浮板支架上6个插孔来调节插深。

③每穴秧苗株数的调整。水稻品种不同, 每穴秧苗株数也不同。一般每穴秧苗为3~5株, 如不对, 应通过调节纵向取秧量和横向送秧量来调节秧针取秧量, 从而改变机插时每穴株数。调节手柄位置每调整一档, 就改变取苗量1 mm。手柄向左调, 取秧量增多;向右调, 取秧量减少。一般先固定横向送秧的档位位置后, 再用手柄改变调整纵向取秧量, 以保证机插后每穴有合理的秧苗数。

2.4.2插秧作业路线

科学选择插秧作业路线、合理安排装秧地点, 可提高插秧作业效率。主要有2种作业路线。第1种:插秧时, 先在田埂周围留下1排即4行宽的余地。插秧机从田块的左侧下田插第1排。然后紧靠第1排, 插第2排, 依次进行。最后沿田埂四周插完留下的一排, 插秧机再出田。第2种:第1排直接靠田埂左侧下田插秧, 田头两边留2排即8行宽的余地, 然后一排紧靠一排插秧, 当插到田的右侧时, 留1排4行宽的余地, 再把田头2排8行插完, 再插田的右侧留下的一排, 插秧机再出田。

2.4.3掌握操作技术, 精心驾驶

这是提高机插秧质量和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在插秧作业时, 一是插秧机要保持匀速前进, 不能忽快忽慢或频繁停机。作业行走路线要保持直线性, 行走中尽量不用捏转向手把或猛烈扳动扶手架方法来纠正插秧机前进作业的直线性, 以防急弯造成漏插或重插。二是边插秧边观察,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排除。同时注意送苗辊在苗箱槽口的工作情况, 若发现槽口有秧根或粘土, 要及时停机清理, 以免影响插秧质量。三是初装秧苗或秧苗全部插完后, 必须把插秧机苗箱移到最左或最右侧, 以保证栽插质量。

3维护保养

3.1每天作业后, 要清理插秧机上的泥土杂物等。

3.2清理干净后, 检查发动机、齿轮箱中的油料, 不足时添加。对各运动、摩擦部位加注机油或黄油进行润滑。

3.3检查调整。对整机上各紧固螺丝、螺帽进行检查, 发现松动要及时紧固;对主离合器、插秧离合器、秧针与导轨的间隙、秧针与苗箱的间隙等进行检查调整。

3.4是整个操作作业过程中, 机手要注意安全。对插秧机进行维护保养时, 要在发动机熄火的情况下进行, 以防发生事故。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正确选购水稻插秧机, 作业前的调试安装, 田间操作及维护保养。

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规范 篇4

1. 田间作业技巧

(1) 进入地块收割前, 驾驶员要了解待割地块的基本情况, 如地形、品种、行距、成熟程度、倒伏情况, 地块内有无木桩、石块、田埂、水沟, 是否有可能陷车的地方等。如需人工开道、清理地头、摘除玉米穗, 要提前进行。

(2) 试割地头时, 应先采用低I挡, 如果工作正常, 然后再根据植株高度、水分含量等情况适当提高速度。

(3) 开割地头时, 为减少开道辅助作业时间, 可采取玉米收获机斜向进地方法, 进机方向多开、大开, 出机方向少开, 即可达到省时高效。但为了降低果穗损失, 可暂不放下还田机。

(4) 玉米收获机到地头时, 不要立即减速, 而应继续保持高速运转一段时间, 以使秸秆完全粉碎。

(5) 及时卸粮, 以免粮箱过满, 造成损失或事故。

(6) 较大连片地块收获时, 可采取玉米收获机和运输车并行的办法, 减少卸粮的停机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

2. 安全操作规范

(1) 玉米联合收获机驾驶人员必须具有农机管理部门核发的驾驶操作证, 经过玉米收获机操作的学习和培训, 并具有田间作业的经验。

(2) 工作时玉米联合收获机操作人员只限驾驶员1人, 禁止任何人员站在切碎器和割台等附近。

(3) 玉米联合收获机启动前必须将变速手柄及动力输出手柄置于空挡位置。

(4) 作业前要勘察障碍物, 详细掌握作业区情况, 查明障碍物并进行排除, 或做出明显标志, 方可实施作业。

(5) 玉米联合收获机起步、接合动力、转弯、倒车时, 要先鸣喇叭, 观察附近状况, 提前警示辅助人员和非工作人员撤离到非作业区域。

(6) 发动机冷却水温度过高时, 应停机清洗散热器, 并及时补充冷却水, 但不要立即打开水箱盖, 以免烫伤人员, 应冷却一段时间或采取保护措施后, 再打开水箱盖, 补充冷却水。

(7) 工作期间驾驶员不得饮酒, 不允许在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操作机组。

(8) 工作中驾驶人员应随时观察、倾听玉米联合收获机各部位的运行情况, 如发现异常, 立即停机排除故障。

(9) 严禁在玉米联合收获机工作和未完全停止运转前清除杂草, 检查、保养、排除故障等。必须在发动机熄火机组停止运行后进行检修。检修摘穗辊、拨禾链、切碎器、开式齿轮、链轮和链条等传动和运动部位的故障时, 严禁转动传动机构。

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规范 篇5

为进一步弄清全覆膜对玉米生育过程的影响, 分析玉米栽培各项技术参数与全覆膜的互作关系, 掌握全覆膜条件下玉米生长规律, 完善玉米全膜双垄播栽培技术体系, 结合《内蒙古东北区新品种推广良种良法集成配套示范与推广项目》, 在项目区设计了玉米、马铃薯、谷子和向日葵等四类作物全覆膜对比试验, 同时设计不同播期等6项22个不同处理参数的试验研究, 占地面积120亩。期望探索出适合我地区推广应用的全覆膜技术模式和可行有效的技术参数。

二、试验设计 (品种均为秦龙九)

1. 不同覆膜方式试验

试验设计全覆膜栽培、常规半膜栽培、清种三个处理。要求品种和密度均一致, 必须起垄。观察其不同时期的地温、土壤温度和成熟期等数值, 记载其生育时期和各生育期的株高、叶片数, 为全覆膜的抗旱增产确定科学依据。

2. 不同播期试验

试验设3个播期, 分别于4月27日、5月2日、5月7日播种, 时间相隔为5天。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秦龙九128天) , 播种密度统一为3500株。研究播种时间与产量的相关性。

3. 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采用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秦龙九, 试验设3500、4000、4500、5000株/亩四个密度水平。目的是确定全覆膜条件下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不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子影响。

4. 不同种植带型试验

要求同一个品种不同带型密度保持一致, 通过株距调整保证密度一致。实验设大垄60厘米, 小垄40厘米;大垄70厘米, 小垄40厘米;大垄80厘米, 小垄40厘米共三个处理。探索不同带型的产量差别, 也为玉米生产的节本增效寻找依据。

5. 不同施肥量试验

先设定四个产量目标, 再根据测土配方需肥量确定各种化肥的施用量。共计四个施肥处理确定其实际施肥量 (如表1) 。优选最佳配方, 观察其生育时期和产量变化, 测定当地耕地的经济施肥量。

6. 氮肥不同形态和参与方式试验

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合理确定施肥量;试验设一次性施肥 (包衣尿素、玉米缓释肥、长效碳铵) 、拔节期氮肥一次性追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氮肥分次追肥五个处理。研究氮肥的不同施用时间和不同的肥料种类对其生育时期和产量的影响。

三、试验结果分析

1. 不同覆膜方式试验

该试验是整个试验的重点, 我们对清种、半覆膜、全覆膜三种种植形式的5厘米、10厘米、15厘米地温和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土壤湿度进行了测定 (结果如表2、表3) 。

图1和图2标示了10厘米地温和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全覆膜与半覆膜土壤温度以5厘米差异范围较大0.9~3.6℃, 出苗期温差达到3.6℃;生育前期较大, 生育后期较小, 有利于促发壮苗和后期积累。全覆膜与半覆膜土壤湿度前期差异较大, 后期差异较小, 有利于前期发育和后期早熟;出苗、孕穗和抽雄期变化幅度较大, 最大值为 (5.3) 出现在出苗期。温度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27.4℃, 湿度峰值出现在吐丝期32.6。全覆膜前期生长迅速, 茎粗叶绿, 从苗期至拔节平均比半覆膜同日叶片数多3片叶左右;抽雄、吐丝均提前7~10天, 增加了叶片的光合和干物质积累时间 (表4) 。

实地测产露地栽培亩产564.4千克, 常规半膜栽培亩产849.4千克, 全膜栽培亩产1164.4千克。全膜栽培对照常规半膜栽培亩增产315千克, 增产率37.1%。实际证明了全覆膜栽培的增产潜力 (表5) 。

测量时间:每天10~11时

测量时间:每天10~11时

播种时间:5月12日

2. 不同播期试验

品种选择秦龙九, 密度确定为3500株。试验表明 (表6) :4月27日播种的玉米亩产809.6千克, 5月2日播种亩产828.1千克, 5月7日播种亩产793.3千克。受今年春季低温异常天气影响, 早晚播产量均不太理想, 并有一定的空秆率。由此可以确定王爷府地区在5月初开犁播种较为适宜和安全。

3. 不同种植密度

品种选择秦龙九, 按不同密度分区设置。密度3500株/亩的亩产875.9千克, 4000株/亩的亩产947.8千克, 4500株/亩的亩产994.5千克, 5000株/亩的亩产1034.4千克。可见选择高产耐密品种时, 通过全膜覆盖方式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有益于增产。随着密度的增加, 空秆率和秃尖指数上升。以3500至4000这一密度跨度增产明显。 (如表7)

4. 不同种植带型

品种选择秦龙九, 采用同一密度3500株。60~40带型亩产834千克, 70~40带型亩产855.7千克, 80~40带型亩产905.6千克, 分析相同密度下, 80~40带型亩产更好。说明通风透光条件在一定区间内对玉米产量存在正相关性 (表8) 。

5. 不同施肥量试验

以目标产量为施肥量标志, 以测土配方肥为主要肥料, 共计四个施肥量处理 (表9) 。800千克与700千克、1000千克与900千克的产量差距不是很大, 并且后者为负值。而以900千克与800千克施肥量对产量增值最大, 可见当地以900千克目标产量的核定施肥量效果最好, 可确定为经济施肥量。

6. 氮肥不同形态和不同参与方式试验

从表10可知:拔节期一次追肥试验亩产1076.8千克, 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两次施肥试验亩产1096.5千克, 一次性深施包衣尿素试验亩产947.6千克, 一次性深施玉米缓释肥试验亩产893.1千克, 一次性深施长效碳铵试验亩产669.6千克。第1第2个处理在全膜覆盖的条件下亩产最高, 可见分期追肥符合玉米生育规律和增产机理;长效碳铵产量较低, 可能是其有脱肥现象, 其它氮肥参与方式均为一次性施入, 可能对其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表10) 。

四、小结

因为2010年春季遭遇罕见的低温天气, 播种时间及早期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可能造成试验数据与理论结果存在差异, 但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严格收集了各项数据, 希望能对以后的全膜覆盖技术模式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为丰富全膜覆盖这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做出贡献。

综合试验数据, 充分说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加地温、存蓄水分, 提高土壤含水量的作用;能够促进玉米早出苗, 加快玉米生长发育, 降低玉米受低温干旱冷害的影响。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抗灾减灾节水增效技术。

摘要:喀喇沁旗2008年引进了玉米全覆膜技术并获得成功, 2010年由自治区和赤峰市推广部门提出对此项技术进行相关参数试验, 从而完善全覆膜技术体系, 为项目落实提供有力的技术依据。

上一篇:耐久跑教法下一篇:行政管理体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