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评价

2024-07-22

田间评价(共12篇)

田间评价 篇1

高丹草和苏丹草是川东地区主要的春季牧草,尤其是高丹草,它是应用现代技术以高粱为母本、苏丹草为父本的远缘杂交品种,产量高、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近几年在川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为草地畜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为了筛选和评价适应本地区的春播牧草,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共10份,其中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高丹草)3份、苏丹草6份、高粱1份,其编号为1、2……10,详见表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达州市蒲家镇,地理位置约东经107°31′13″,北纬31°22′31″,地势平坦,海拔378 m;微酸黄壤,pH 6.6,肥力中等,试验前种水稻;年降雨量1473.5mm,年均相对湿度77.5%,无霜期285d;年日照时数1051.8h;年均温17.3℃,极端高温38.5℃,极端低温-2.2℃。试验期间(4~10月)降雨90次,降雨量1 089.47 mm,播种时温度在18℃。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区组,其中1个区组用于物候观测和收种,另3个区组测产;小区面积10m2(2m×5m),共40个小区;区组间距40cm,小区无间距;在整个试验区四周设1 m保护行。

1.4 田间管理

播前精细整地,结合翻耕,每亩施农家肥2 000 kg,过磷酸钙25 kg。

2009年4月5日播种,每个品种依次种5行,行距40cm;播种量:测产区45g/10m2、物候区20 g/10m2;保护行全部种高丹草,播种密度和试验区保持一致。播种后当天浇足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杂草,查苗补缺。

若有1个小区的牧草高度长到120 cm时,则对所有小区进行刈割测产,刈割留茬高度为10 cm。每次刈割后第3 d每小区追施尿素90 g/10 m2。

1.5 测定项目

1.5.1 鲜草量测定

刈割整个小区,测定鲜草产量。

1.5.2干物质产量

鲜重测定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株,全部粉碎、混合,取500 g,然后在105℃下烘干2 h左右,再用60℃温度烘干至恒重,计算烘干率,然后计算干物质产量。

1.5.3 分蘖数及生长速度测定

在每个物候小区选取长势一致的植株10株,挂牌,播后30 d开始每隔15d测定一次植株生长高度(拉直植株,从植株根部到最高处的垂直高度)、记录分蘖数(新分蘖露出地面1cm以上记为1个分蘖),取平均数。

1.5.4 茎叶比测定

共测定2次,当第1次刈割时进行第1次茎叶比测定,在测产小区内取样;孕穗初期进行第2次茎叶比测定,在物候区内取样。

1.5.5 种子测定

种子成熟后收种,记录收种面积、植株高度,测定风干产量及千粒重。

2 结果及分析

2.1 物候期观察

10号品种能够正常出苗、分蘖、拔节,但不能完成抽穗至种子成熟;其他品种4月5日播种,9d后出苗,隔15 d开始分蘖,过25~30 d开始拔节,6月上中旬抽穗、中下旬开花,7月中下旬完熟,能完成整个生育史,生育期96 d。详见表3。

kg/hm2

注:肩标小写字母表示显著水平,大写字母表示极显著水平。

2.2 牧草产量

2.2.1 牧草鲜草、干物质产量

参试品种都刈割5次,不同试验材料其干物质产量和鲜草产量有差异。干物质产量最高的是2号,为19 647 kg/hm2,与其他参试材料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次是7号,干物质产量为18 821 kg/hm2;最低是9号,为8 180 kg/hm2,比2号干物质产量减产20%以上。鲜草产量最高是7号,达133 633 kg/hm2,比产量最低的9号品种增产61.53%;其次是4号,达124 667 kg/hm2,比产量最低的9号增产58.8%。

2.2.2 产量供应动态

10个品种第1次平均干物质产量和鲜草产量分别占年均干物质总产和年均鲜产的25.65%和29.8%;第2次最高,干物质产量和鲜草产量分别占年均干物质总产和年均鲜产的34.52%和35.77%;第3、4、5次较低。第5次刈割时间间隔较长,历时60 d,干物质产量2 337 kg/hm2,占总产量的14.5%,鲜草产量12 417 kg/hm2,占总产量的11.4%。每次刈割后的平均产量分布见图1。

2.3 牧草分蘖数

在播种后30~60 d期间,分蘖数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从60~75 d阶段开始,牧草的分蘖数出现分化,其中1、2、3、8的分蘖数继续缓慢增加,其他品种表现为分蘖数减少。具体分蘖走势详见图2。

2.4 生长速度

各品种的生长走势表现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在不同阶段的高度和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详见表4)。播种后30 d内,均生长缓慢,平均生长速度为0.5 cm/d,植株平均高度14.3 cm,差异不明显。播种后45 d,平均速度为2.9 cm/d,最快的5号达3.9 cm/d,高度为73.6 cm,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高度差异。播种后60、75 d,各品种均表现出快速生长,平均速度达4.9、6.6 cm/d;植株高度最高为7号种子,达275 cm,最矮为6号,高度198.8 cm,充分展现了各品种的高度特征,差异十分显著。75 d后进入开花成熟期,高度不再增加。

2.5 茎叶比

第1次刈割时茎叶比(叶/茎)平均为0.543,幅度在0.461~0.613,叶略多于茎,以4号为最高,1号为最低,品种间几乎无差异。第2次(孕穗初)测定平均为0.443,茎略多于叶,幅度在0.377~0.498,以4号为最高,7号为最低。详见表5。

2.6 种子产量

除10号品种外,其余品种都收到不同数量的种子,以4号种子产量最高,达1 159 kg/hm2,千粒重25.8 g,其余种子产量都非常低。在种子成熟时期,虫害严重,可能与气候多雨潮湿,种植密度过大,茎秆细小、刮风易倒伏等因素有关。详见表6。

3 结论

3.1 10份材料除10号不能完成整个生育史外,其他9份材料均能正常生长、完成生育史,但都表现出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虫害严重,加之本试验区种子成熟季节的多雨气候,故不适宜进行种子规模生产。

3.2 9号种子属于高粱,其干物质、鲜草产量仅占高(苏)丹草的41.6%~57.5%、39.5%~49.7%,加之其苗期氢氰酸含量高达112.5 mg/kg,易引起家畜中毒,故不适宜作栽培饲草。

3.3 试验的9个高(苏)丹草品种,其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含叶量丰富,均可在本区域内作牧草种植。推广中可以选择干物质产量高的几个品种每年交替种植。

3.4 根据分蘖特性及生长规律,牧草种子播前应施足底肥,在播种后30 d内,应加强补苗、防虫、除杂、壮苗,为后期快速生长打下基础,在生长高峰期的5~7月,应施足追肥,及时刈割,增加刈割次数,提高产量。3.5本试验刈割5次,但最后1次刈割历时60 d,时间推迟到10月底,产量仅占全期的10%左右,建议在8月底结束最后一次刈割。与9月种植黑麦草(产量最高)进行轮作,实现“高丹草+黑麦草”的高产模式,达到单位土地的最大生物量产出。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0份春播牧草进行田间评价,结果表明:除“乐食”不能完成整个生育史外,其他9份牧草均能正常生长、完成生育史;高丹草和苏丹草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含叶量丰富,均可在本区域内作栽培牧草用,但种子产量较低,不适宜规模生产种子;高粱干物质产量最低,不适宜作栽培牧草用。

关键词:春播牧草,田间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瑞珍,张新跃,何光武,等.假高丹草与高丹草形态和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8,35(3):28-31.

[2]张新跃,张瑞珍,罗文莉,等“.饲用玉米-黑麦草”草地农业系统的研究——V.饲用玉米性能评价与系统优化[J].草业与畜牧,2007,(12):1-3.

田间评价 篇2

致北京牛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我村土地整理项目田间道路工程12号田间路长319米,是2004年新修的水泥路,现水泥路面完好无需重修。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进行变线改建,把25号路南延至王六村村内与后屯连接,因为此路是后屯出村的唯一道路。经本村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依据本村实际情况,要求把25号路南延至王六村村内与后屯连接。

群众代表签字:

田间评价 篇3

关键词:杀虫剂;稻纵卷叶螟;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2文献标志码: A[HK]

文章编号:002-302(204)2-058-02[HS)][HT9SS]

收稿日期:204-07-29

作者简介:潘志文(970—),男,江苏扬州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

通信作者:周奋启,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E-mail:zhoufenqi520425@63com。

[ZK)]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别称卷叶虫、白叶虫,是东南亚和东北亚危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各个稻区均有分布,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稻区常发性的水稻害虫。近几年,扬州市邗江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2003—2008年和203年五(3)代,2002—2008、200、20、203年六(4)代均是大发生,严重威胁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地区水稻生产。为了更好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根据扬州市邗江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筛选了邗江地区生产上0种常用杀虫剂对稻纵卷叶[LL]螟进行田间防效比较,为大面积生产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试验田基本情况

[2]试验田设在扬州市邗江区汊河镇,水稻品种为扬粳4227,6月2日机插。田间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肥力中等。

2试验设计

田间药剂试验设计见表。试验设4次重复,小区面积67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设保护行。[FL)]

[FK(W2][HT6H][Z]表田间药剂试验设计[HTSS][STBZ]

[H5][BG(!][BHDFG2,WK4,WK26,WK,WK9W]序号药剂种类用量产地

[BHDG2,WK4,WK26ZQ2,WK,WK9ZQ2W]24%甲氧蟲酰肼悬浮剂4500 mL/hm2浙江省上虞市银帮化工有限公司

[BHDW]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 mL/hm2美国杜邦公司

[BH]3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500 g/hm2日丰农药株式会社

[BH]4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4500 mL/hm2美国杜邦公司

[BH]5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3000 mL/hm2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

[BH]650 g/L茚虫威悬浮剂995 mL/hm2美国杜邦公司

[BH]722%氰氟虫腙悬浮剂6825 mL/hm2巴斯夫欧洲公司

[BH]8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 g/hm2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BH]9720 g/L丙溴磷乳油8340 mL/hm2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BH]045%稻散·毒死蜱乳油 5000 g/hm2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BH]清水对照[H][BG)F][FK)]

[FL(2K2]

3施药时间和方法

203年8月3日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施药防治,施药机械为美谷牌NT-6型手动喷雾器,喷水量为675 L/hm2。

4调查时间和方法

4防效调查

调查方法标准参照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2]。调查稻纵卷叶螟防效,分别在施药后7 、4 d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穴,共25穴,记录总叶数、卷叶数、活虫和蛹的数量,计算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

42安全性观察

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各药剂处理水稻生长情况和有无药害现象产生,观察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5数据处理

计算卷叶数和残留虫量,依据GB/T 7980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中的公式计算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

卷叶率=卷叶数/调查总叶数×00%;

杀虫效果=(对照虫口数-处理虫口数)/对照虫口数×00%;

保叶效果=(对照区的卷叶率-处理区的卷叶率)/对照区的卷叶率×00%。

nlc202309020708

采用DS软件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2保叶效果[2]

药后7 d,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 、50 g/L茚虫威悬浮剂的保叶效果最好,保叶效果分别为928%、9036%;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720 g/L丙溴磷乳油的保叶效果在6544%~873%之间,药剂间差异不显著;5%甲维盐散粒剂、720 g/L丙溴磷乳油保叶效果分别为6848%、6544%,与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0 g/L茚虫威悬浮剂保叶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与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45%稻散·毒死蜱乳油保叶效果相当,药剂间差异不显著;45%稻散·毒死蜱乳油保叶效果仅为677%,与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0 g/L茚虫威悬浮剂、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差异显著。药后4 d保叶效果多数比药后7 d的高,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0 g/L茚虫威悬浮剂、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45%稻散·毒死蜱乳油的保叶效果在6643%~9248%之间,药剂间差异不显著;720 g/L丙溴磷乳油的保叶效果仅为6223%,与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0 g/L茚虫威悬浮剂、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差异显著。

22杀虫效果

由表2可知,药后7 d,50 g/L茚虫威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劑杀虫效果均达到了00%;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45%稻散·毒死蜱乳油、720 g/L丙溴磷乳油 6种药剂的杀虫效果均在80%以上,与50 g/L茚虫威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杀虫效果差异不显著;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的杀虫效果最差,为647%,与50 g/L茚虫威悬浮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4种药剂杀虫效果差异显著。药后4 d,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的防虫效果显著低于其他9种药剂,仅为690%,其他9种药剂的防虫效果均在90%以上,药剂间差异不显著。

22安全性

0种杀虫剂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水稻叶色与对照有明显差异,后期对水稻产量无不良影响。表明试验药剂在水稻田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过程中,对水稻安全。[FL)]

[FK(W4][HT6H][Z]表2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比较[HTSS][STBZ]

[H5][BG(!][BHDFG3,WK20,WK40W]药剂种类[ZB(][BHDWG2,WK20。2W]药后7 d药后4 d

[BHDWG2,WK0。4W]保叶效果(%)杀虫效果(%)保叶效果(%)杀虫效果(%)[ZB)W]

[BHDG2,WK20ZQ3,WK0。4DWW]45%稻散·毒死蜱乳油677cB8235abA6928abA9524aA

[BHDW]720 g/L丙溴磷乳油6544bcAB8824abA6223bA9524aA

[BH]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6848bcAB647bA725abA9048aA

[BH]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7450abcAB8235abA6643abA690bA

[BH]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729abcAB847abA8067abA0000aA

[BH]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87abcAB0000aA8683aA0000aA

[BH]22%氰氟虫腙悬浮剂8577abAB0000aA794abA9524aA

[BH]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873abAB8235abA8928aA0000aA

[BH]50 g/L茚虫威悬浮剂9036aA0000aA9248aA0000aA

[BH]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928aA9640aA9200aA9820aA[H][BG)F]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显著(<005)、极显著(<00)。[FK)]

[FL(2K2]3结论与讨论

目前,防治稻纵卷叶螟最常用的化学杀虫剂单剂包括有机磷类、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钠通道抑制剂等。甲氧虫酰肼是一种新型特异性苯酰肼类低毒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具有高度选择杀虫活性,主要是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即使昆虫蜕皮而死,并能抑制摄食。从田间防效看,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药后7、4 d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均在90%以上,可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优先选择药剂。

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是近年新研制开发的鱼尼丁受体激活剂,对鳞翅目等害虫具有优异的活性[3]。从田间防治效果看,杀虫效果明显优于保叶效果。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优于溴氰虫酰胺。

茚虫威、氰氟虫腙都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不可逆阻断昆虫体内的神经冲动传递,导致害虫运动失调、不能进食、麻痹并最终死亡[4]。从田间防治效果看,茚虫[CM(25]威、氰氟虫腙对稻纵卷叶螟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大部分都[CM)][FL)]

[KH4D]

在80%以上,可以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选择性药剂。

丙溴磷、稻丰散、毒死蜱都属于有机磷类杀虫剂,这类药剂主要通过抑制其靶标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使昆虫中毒死亡。从田间防效结果看,5%甲维盐乳油、720 g/L丙溴磷乳油、45%稻散·毒死蜱乳油3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效果不佳,都属于国产药剂,成本较低,若要使用应加大剂量,并作进一步试验。

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科学选择药剂是提高防治效果的有力保证。对稻纵卷叶螟的药效研究已有较多报道[5-6],本研究就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地区对稻纵卷叶螟的常见杀虫剂及新型药剂进行田间试验筛选,生产中建议交替轮换使用双酰胺类、有机磷类、茚虫威、氰氟虫腙来有效延缓稻纵卷叶螟抗药性。

[HS2][HT85H]参考文献:[HT8SS][H9mm]

[ZK(#]程家安 水稻害虫[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96:55-60

[2]刁春友,朱叶芹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8

[3]张帅,邵振润 双酰胺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应用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5-0

[4]邵振润,张帅,高希武 杀虫剂科学使用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3:6-7

[5]顾慧萍,黄俭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探讨 上海农业科技,200(3):35-36

[6]阚李斌,姜海平,蔡超,等 不同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0):42-44[ZK)][H][FL)]

[FQ)]

[HT5”SS〗江苏农业科学204年第42卷第2期

[SQ5]

[HT6F]刘怀阿,许义彬,禹登凤,等 36%丙环唑·咪鲜胺悬浮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204,42(2):60-62

田间评价 篇4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鉴定,抗性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常年株发病率达10%~30%, 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在世界各国油菜生产中, 该病均造成严重减产[1,2,3]。油菜菌核病主要通过危害油菜茎秆, 引起植株早枯, 导致油菜减产、含油量下降, 是限制我国油菜生产的关键因素[4]。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受到全球气候变暖, 新的轻简化栽培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流行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对油菜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种, 并且有些原本菌核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在不断的栽培和生产过程中出现抗性衰退的现象,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 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并引起食品和环境污染[5,6]。从长远看,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措施[6]。因此, 追踪已推广种植的油菜品种的菌核病抗性持久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该试验选用生产上主栽的30个品种,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 进行了品种抗病性评价, 为合理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油菜品种为安徽省主栽品种, 由安徽省种子管理站提供, 共30个品种 (表1) 。

1.2 播种方法

选择上年菌核病发生严重的田块为试验区域, 使其自然发病。于2013年9—10月, 按照当地的油菜种植习惯播种30个品种。小区面积2 m×1m (长×宽) , 品种随机分布, 试验区域四周种植1 m宽的汇油50作为保护行, 每个品种设置3个重复区组。齐苗后, 于1片真叶期和2片真叶期进行2次间苗, 3叶期定苗, 1 m2留苗50~60株。

1.3 调查方法

田间小区成熟期进行采样, 每个小区调查全部植株, 调查并记录各个品种发病等级, 统计菌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1.4 病害分级标准

O级:全株茎、枝、果轴、角果无症状;1级:全株1/3以下分枝数 (含果轴, 下同) 发病, 或主茎病斑不超过3cm;2级:全株1/3~2/3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及主茎病斑超过3 cm;3级:全株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中、下部病斑3 cm以上。

1.5 计算方法

病株率 (%) = 病株数 / 总株数×100% (1)

病情指数 = (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 / (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值) ×100% (2)

1.6 数据统计分析

以病情指数衡量各个油菜品种发病严重度, 并划分抗性类型。利用DPSv9.01专业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不同品种发病率的差异

试验结果 (表2) 表明, 不同油菜品种上菌核病的病株率差异极显著。供试30个油菜品种的植株发病率介于12.12%~79.01%,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品种为秦优10号, 病株率达79.01%;发病率最低的品种为沣油792F1, 病株率为12.12%。

2.2 油菜不同品种病情指数的差异

由表2可知, 不同油菜品种上菌核病的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供试30个油菜品 种的植株 病情指数 介于0.12~0.74, 其中病情指数最高的品种为秦优10号, 病情指数达0.74, 病情指数最低的品种为沣油792F1, 病情指数为0.12。

注:R 为抗病, S 为感病, MS 为中感, HS 为高感。 表中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 5%差异显著水平。 病情指数为 3 次重复的平均值。

2.3 油菜不同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

供试30个油菜品种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经方差分析, 均达显著差异 (表2) 。30个品种可划分出抗病、中感、感病和高感4个抗感类群, 按病株率划分, 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6.7%、70.0%、10.0%和3.3%;按病情指数划分, 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0.0%、76.7%、10.0%和3.3%, 没有高抗类型。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最感病品种为秦优10号, 最抗病品种为沣油792F1。

3 小结与讨论

(1) 该试验选用生产上主栽的30个品种,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 进行了品种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 抗病、中感、感病和高感4个抗感类群分别占品种数的10.0%、76.7%、10.0%和3.3%, 中感以上品种占80.0%, 没有高抗类型。最感病品种为秦优10号, 最抗病品种为沣油792F1。

(2) 成熟期田间自然鉴定评价的不仅是油菜的抗扩展能力, 还有由形态结构、花期、成熟期等导致的避病性, 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在生产上, 田间自然病圃鉴定因考虑到抗病 (避病) 的综合因素, 是品种鉴定的必要方法。

(3) 方差分析表明, 区组间显著水平P值小于0.05, 但试验仍是可靠的, 因为所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来安排试验, 实质上是为了剔除, 确切地说是分离因土壤、肥力、地势地貌等可能会导致的非人为处理差异。区组间显著水平小于0.05时只说明这类差异确实存在, 并且己从试验结果中分离出来, 因此其不影响试验处理结果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左叶信, 秦虎强, 聂峰杰, 等.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调查初报[J].植物保护, 2011, 37 (2) :116-119.

[2]晏立英, 周乐聪, 谈宇俊, 等.油菜菌核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和高效菌株的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27 (2) :55-61.

[3]张惠琴, 朱贵平, 吴增琪, 等.种植密度对油菜“浙油50”菌核病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4) :14-16.

[4]李明桃.油菜菌核病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4) :4-7.

[5]吴成银, 朱云霞, 王俊, 等.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6) :172.

初中散文:田间 篇5

每每路过此地,

几个身影十分熟悉,

那是勤劳朴实的农民,

他们用汗水,

为我们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尽管只是不被人注意的......

每每路过此地,

我眼中的只是他们,

那是勤劳朴实的农民,

他们用辛勤的劳作,

为我们带来了收获。

尽管无人问津他们......

每每路过此地,

有个身影在夕阳西下还在劳作,

那是勤劳憨厚的农民,

他们用粗糙的双手,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色彩。

尽管没人会搭理他们。

他们是农民,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

炙热的汗水,

换来了收获,

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让我们为他们呐喊,

赞扬他们的勤劳朴实,

赞扬他们的无私奉献,

赞扬他们——农民!

田间地里,

只有他们,

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从餐桌到田间 篇6

肉能追溯到屠宰场,菜最远只能到批发市场

短期允许“大体系、小农商”的二元市场存在

各部门“分段监管”,再现“九龙治水”之忧

假羊肉、镉大米,时至年末,回忆2013年发生的一次次食品安全风波,仍觉惊心。

对于国人而言,食品安全已是老生常谈,但监控食品保障安全的政策规定不断推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却越来越低。

如何监控食品安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指出,可追溯性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制,如今已成为各国保障食品安全的通行做法。

2010年至今,我国商务部开始分4批支持全国50个城市开展试点,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开展“餐桌到田间”肉菜产业链追溯,在市场上买的一根葱、一头蒜,都能清楚地查到种植、批发、销售的各个环节。

2013年底,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已悄然在全国布下了3007个追溯节点,众多屠宰场、批发市场、菜市场、大型连锁超市被纳入“可追溯”的罗网之中。

2014年是追溯体系首批10个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后正式运行的第一个年头,这种最早因追溯疯牛病毒感染的牛肉而应急产生,进而成为西方国家食品安全基础保障的追溯网络,能否真正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追溯体系本身仍存在哪些缺陷?今后将如何完善?

据消息人士透露,2014年是否继续推动试点,还要看前4批的运行情况。对于已完成考核验收的试点城市,要将已建成的追溯体系运行好,再在这一基础上扩大覆盖面。

田间评价 篇7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化学农药的使用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化学农药虽见效快、成本低、易操作, 但引起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对环保、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业生产对农药要求的愈加严格[1]。在这样的环境下, 植物源农药更加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植物源农药取自大自然, 它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不会造成污染, 对人和家养动物安全, 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 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质量, 延缓病虫害的抗药性, 因此植物源农药具有意义重大的研究前景[2]。然而, 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比较起来, 持续时间短, 体现效果慢, 并且原材料收购、运输、加工和配送成本比化学农药高, 这使得植物源农药的使用有了极大的限制。而植物源物质与化学农药复配, 能使农药毒性降低, 害虫抗性延缓, 具有低毒高效[3], 既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污染, 也没有过高的成本, 其性能使产品更易符合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当今农药市场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这两大杀虫剂品种的成功研发就是从毒扁豆和除虫菊这两种杀虫植物的研究开始的, 这也启发了一直热衷于研究杀虫植物中高活性物质的研究者们。

当前许多对植物杀虫物质的研究都涉及到竹类物质。竹为多年生常绿植物, 禾本科, 其使用价值极高。中国竹类资源的丰富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竹子面积、种类、积蓄量均位居世界首位, 具有“竹子王国”的美誉。竹在中国药用和食用的历史相当久远, 早在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竹叶和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具有止咳、止血和退热等功效[4]。国内外早有研究提出竹提取物具有杀虫的特性[5], 在害虫控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6]。吡虫啉 (Imidacloprid) [7,8,9]是一种新式的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 高效、广谱、内吸性好、残效期长, 有胃毒和触杀作用[10,11]。吡虫啉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抗药性[12]。

近期关于竹提取物杀虫活性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农药的研究热点[13]。如操海群[14]等研究了竹提取物对蚜虫生物活性的影响, 发现竹提取物对蚜虫有拒食作用和触杀作用。文章主要研究了毛竹提取物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及复配试剂对萝卜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为开发植物源杀虫剂提供详细的数据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

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pubescens) 竹叶采自安徽省霍山县, 采集时间为2014年3月下旬, 竹龄为二年生。

1.1.2 供试昆虫

萝卜蚜 (Lipaphis erysimi) 采自安徽农业大学农场自种萝卜地 (未施药剂) , 挑选大小一致的无翅蚜作为供试昆虫。

1.1.3 供试药剂

96.7%吡虫啉原药由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石油醚 (60~90℃) 、乙酸乙酯为分析纯, 由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5%乙醇为分析纯, 由北京益利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材料制备方法

1.2.1 毛竹提取物的制备

将毛竹叶清洗干净置于室内风干, 用电动粉碎机粉碎, 过40目筛, 得毛竹叶粉末。称取毛竹叶粉末500g于提取浓缩机组提取罐内, 按20∶1液料比 (提取溶剂/样品, V/W) 加入10L95%乙醇, 在提取温度30℃下提取2h, 重复2次, 将提取液浓缩至浸膏状。制备的毛竹提取物, 于4℃下保存。

1.2.2 毛竹提取物石油醚组分的制备

称取毛竹提取物50g置于5 000m L烧杯中, 加入900m L95%乙醇完全溶解, 加入2 000m L5%Na Cl溶液悬浮, 取500m L悬浮液装入2 000m L的分液漏斗中, 分别用石油醚萃取3次 (每次300m L) , 合并有机相, 减压浓缩, 制得石油醚组分, 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1.3 试验评价方法

1.3.1 室内毒力测定

用丙酮将提取物和吡虫啉原药配按不同比例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 再用相应溶剂稀释成6个浓度梯度, 将供食叶片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渍3s, 然后取出晾干置于垫有湿润滤纸的9cm培养皿中, 将供试蚜虫在不同浓度药液浸渍3~5s, 用毛笔接入培养皿内, 每个处理浓度3个重复, 每重复30头蚜虫。处理完毕后用纱布和橡皮筋将培养皿封好, 置于25℃, RH60%~70%, 光照L∶D为18∶6的气候培养箱中, 设置丙酮溶液对照, 分别记录24h、48h试虫的死亡情况, 计算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

1.3.2 混剂联合毒力的评价

采用孙云沛提出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混剂的联合作用。设混合药剂为M, 组分M的各单剂为A, B。毒力指数为TI, 有效成分百分含量为P, 则共毒系数 (CTC) , 计算公式如下:

ATI:实际混用的毒力指数;TTI:理论混用的毒力指数;CTC:混剂剂的共毒系数。

若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 小于80, 为拮抗作用;80~120为相加作用;大于120, 为增效作用。

1.4 试验实施方法

1.4.1 田间药效

试验地点:实验选在安徽省繁昌蔬菜园内未施药剂的油菜田, 蚜虫处在油菜苗期发生盛期;田间试验设计:将毛竹提取物石油醚组分与吡虫啉原药 (9∶1) 溶于有机溶剂中, 用乳化剂将其乳化, 加入水进行剪切加工成所需的毛竹提取物与吡虫啉混配水乳剂。试验共设6个处理 (包括清水对照) , 每处理重复4次, 小区面积30m2, 小区随机排列, 试验田四周设有保护区, 小区间设有保护行。

1.4.2 实验药剂

11.1%毛竹提取物·吡虫啉EW:750m L/hm2、1 500m L/hm2、3 000m L/hm2;对照药剂10%吡虫啉EW:450m L/hm2;对照药剂0.5%藜芦碱EW:225m L/hm2。

1.4.3 施药时间与方法

施药在12月22日, 油菜苗期蚜虫达到防治指标, 采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工作压力0.3~0.4Mpa, 喷孔直径1.3mm, 将药液均匀喷洒在植株上, 喷药时要求油菜叶正反面均匀着药。

1.4.4 调查时间和方法

药前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固定3株, 每株挂牌固定在有足够蚜虫的叶片上, 并调查蚜虫虫口基数, 药后第1、3、7、14天调查各小区标记叶片上的蚜虫数。

1.4.5 药效计算方法

依据药前虫口基数和药后各天存活虫数, 分别计算处理区和对照区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竹提取物石油醚组分和吡虫啉混配增效作用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毛竹提取物石油醚组分和吡虫啉原药在不同质量配比下对蚜虫的杀虫活性和联合作用。结果表明 (表1) , 毛竹提取物石油醚组分和吡虫啉原药在质量比例为100∶1、50∶1、25∶1、12∶1、9∶1混配下, 对蚜虫的LC50分别为2.10×103mg/L、1.060×103mg/L、1.32×103mg/m L、1.13×103mg/m L、0.91×103mg/L均低于毛竹提取物的LC50;共毒系数分别为101.59、156.20、119.78、126.78、149.17;其中当毛竹提取物石油醚组分与吡虫啉质量比为50∶1、12∶1、9∶1时, 共毒系数都大于120, 表现出增效作用;质量比为50∶1、9∶1时共毒系数达156.20、149.17, 明显大于120, 增效作用显著。

注:1) A为毛竹提取物石油醚组分的质量;2) B为吡虫啉的质量;3) 测定时间为48h。

2.2 毛竹提取物与吡虫啉混配水乳剂田间防效

由表2可表明:供试药剂对蚜虫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随着施药浓度的加大逐渐增加。11.1%毛竹提取物·吡虫啉水乳剂在不同剂量下施药后1天对蚜虫的虫口减退率为70.0%~93.1%, 防治效果为71.6%~93.5%, 防治效果随着施药天数的增加而增加, 施药后7天蚜虫的虫口减退率为97.0%~99.0%, 防治效果为96.6%~99.0%。其中11.1%毛竹提取物·吡虫啉水乳剂在1 500m L/hm2的剂量下对蚜虫的防效最高, 达为99.0%, 750m L/hm2的剂量下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为96.6%, 高于225m L/hm2剂量下0.5%藜芦碱水乳剂的防治效果, 比450m L/hm2剂量下化学农药吡虫啉水乳剂的防效略低 (98.5%) , 但吡虫啉的用量却减少了81.7%。

3 小结与讨论

田间评价 篇8

氰烯菌酯属2-氰基丙烯酸酯类,是我国农药企业自主创制的一种新型杀菌剂。研究表明氰烯菌酯对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1,2,3]。为明确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和有效使用剂量,2008年和2009年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中心试验田进行了2 a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上育397。防治对象为水稻恶苗病(Fusarium monili forme)。供试药剂为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对照药剂为25%咪鲜胺乳油(上海迪拜农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试验场所概况

2008和2009年试验均安排在穆棱市农业中心试验田,位于八面通镇一良种场,土壤类型为草甸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为3.2%,pH为6.5。

1.2.2 试验处理及设计

试验设定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3 000倍液和4 000倍液浸种3个剂量处理,另设对照药剂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浸种处理及清水空白对照(CK),共5个处理,按种子与药液1.0∶1.2的比例进行浸种。苗床小区面积8 m2,本田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为利于苗期病害发生,采用小拱棚育苗,前期调查结束后选取健苗移栽至本田。

1.2.3 施药时间和方法

施药时间分别为2008年4月17日、2009年4月16日,按试验设计配药,于水稻浸种后播种。

1.2.4 调查与统计方法

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 17980.104-2004)要求进行[4]。恶苗病于移栽起秧前和抽穗期前每处理调查5点,每点20株(穴),调查各处理小区恶苗病的病株率。依据新复极差(DMRT)法检验结果,综合评价该药剂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

病株率/%=×100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效果

2008年试验,于水稻移栽前调查,空白对照处理的恶苗病病株率为7.5%。试验药剂处理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3 000倍液和4 000倍液浸种对秧田恶苗病防效分别为100.00%、100.00%和94.72%,对照药剂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浸种处理防效为96.65%。经统计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处理与咪鲜胺处理效果相当,无显著差异。水稻抽穗前调查,空白对照处理恶苗病病株率为9.0%。试验药剂对本田恶苗病防效分别为100.00%、100.00%、95.24%,对照药剂咪鲜胺处理防效为95.24%。经统计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处理与咪鲜胺处理效果相当,无显著差异。

2009年试验,于水稻移栽前调查,空白对照处理的恶苗病病株率为5.0%。试验药剂处理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3 000倍液和4 000倍液浸种对秧田恶苗病防效分别为100.00%、100.00%和98.67%,对照药剂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浸种处理防效为98.33%。经统计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处理与咪鲜胺处理效果相当,无显著差异。水稻抽穗前调查,空白对照处理恶苗病病株率为8.0%。试验药剂对本田恶苗病防效均为100.00%,对照药剂处理防效为100.00%。经统计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处理与咪鲜胺处理效果相当,无显著差异。

注:同列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1%、5%显著水平。

2.2 作物安全性

移栽前秧苗素质调查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试验剂量范围内,处理水稻出苗率高于空白对照2%左右,秧苗的株高、鲜重略好于空白对照,表明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无药害。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2 a水稻恶苗病发生程度有一定差异,但供试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随剂量增加而防治效果提高的趋势基本相同。2 000~4 000倍液对秧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6.70%~100.00%,对本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7.62%~100.00%,防治效果好,对作物生长安全。推荐用量以3 000~4 000倍液为佳,按种子与药液1.0∶1.2的比例进行浸种。

摘要:以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为供试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浸种处理对秧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6.70%100.00%,对本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7.62%100.00%,防治效果好,对作物生长安全。推荐用量以3 0004 000倍液为佳,按种子与药液1.0∶1.2的比例进行浸种。

关键词:氰烯菌酯,水稻,恶苗病,田间药效

参考文献

[1]刁亚梅,朱桂梅,潘以楼,等.氰烯菌酯(JS399-19)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研究[J].现代农药,2006(1):17-19,22.

[2]陈雨,张文芝,周明国.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07(3):39-43.

[3]刘刚.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J].新农业,2008(2):47-48.

田间评价 篇9

目前,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 防治药剂种类多, 防治效果参差不齐[1,2]。本试验选用目前四川省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常用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以及利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旨在为田间药剂防治和药剂轮换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5 年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国坪村开展试验, 海拔1 000 m, 为马铃薯晚疫病常发地区, 土壤肥力中等, 墒情好。

1.2 试验材料

试验马铃薯品种为川芋117 号。2014 年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彭州市、万源县和宣汉县等不同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样品, 在室内进行单孢分离纯化后, 从中选择具有地域代表性的35 个单孢子囊菌株用于本研究, 菌株保存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 (Rye sucrose agar, RSA) 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培养。

供试药剂:95%嘧菌酯 (Azoxystrobin) 原药和95%双炔酰菌胺 (Mandipropamid) 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提供。将95%嘧菌酯原药和95%双炔酰菌胺分别预溶于丙酮, 制成1 000 μg/m L母液, 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 (商品名:阿米西达) , 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 (商品名:瑞凡) ,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3 个处理, 分别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50m L/hm2、23.4% 双炔酰菌胺悬浮剂450 m L/hm2, 以空白作对照 (CK) 。每个处理4 次重复, 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用水量600 L/hm2。

1.4 试验方法

1.4.1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将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母液系列稀释, 按一定比例置于黑麦培养基中, 制成一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含嘧菌酯培养基设置0.400、0.200、0.100、0.050、0.025 μg/m L等5 个梯度浓度, 含双炔酰菌胺培养基设置0.040 0、0.020 0、0.010 0、0.005 0、0.002 5 μg/m L等5 个梯度浓度, 分别以不加药剂的为空白对照。

1.4.2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供试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菌株在含药平板上进行培养。在菌落边缘处取直径5 mm的菌饼, 接种于含药培养基平板中央, 在18 ℃黑暗培养7 d, 测量菌落直径, 每个处理重复3 次。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菌落直径, 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百分率并将其转换为几率值。以几率值为纵坐标, 浓度剂量对数为横坐标制作毒力回归直线, 计算有效抑制中浓度 (EC50值) 、毒力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r) 。

利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 第1 代侵染循环始于3 月26 日, 第4 代侵染循环3 分值时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 施药时间为5 月6 日 (第4 代侵染循环6 分值) 和5月13 日 (第5 代侵染循环7 分值) , 调查日期为5 月26 日。

1.5 调查统计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分级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一) 》进行, 每小区对角线5 点取样, 每点取2~3 株, 调查全部叶片, 分级方法为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1%~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3,4,5,6]。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 (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值) ×100

防治效果 (%) = (空白对照区病指-药剂处理区病指) /空白对照区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室内毒力测定

四川省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表1) :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其中嘧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为 (0.027 9~0.143 9) μg/m L, 相差5.16倍, 平均EC50值为 (0.072 6±0.031 1) μg/m L;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为 (0.007 4~0.016 1) μg/m L, 相差2.18倍, 平均EC50值为 (0.010 8±0.001 8) μg/m L。

2.2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利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彭州市龙门山镇3 月25 日至5 月13 日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曲线如图1, 针对抗性品种川芋117 号, 在第4 代侵染循环6 分值、第5 代侵染循环7 分值时, 分别施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进行防治, 第2 次药后13 d的防治效果 (表2) 分别是90.04%和93.95%。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生产上马铃薯晚疫病常用防治药剂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结果与田琴等[3]和罗建军[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明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为田间药剂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参差不齐, 施药时期、施药量和次数随意, 增加药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 在该病初侵染发生时期精准施药, 事半功倍,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四川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不仅对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 而且对确保四川省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口粮安全、扶贫增收和社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目前, 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模型[5]已逐步应用于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 合理科学配合使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等防治药剂, 精准施药、降低药剂施用频率和生产成本, 有助于健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促进四川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7]。

参考文献

[1]刘波微, 李洪浩, 彭化贤, 等.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新农药筛选及经济效益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 (2) :595-600.

[2]李洪浩, 雷高, 徐成勇, 等.9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 2013 (8) :56-58.

[3]田琴, 杨志辉, 朱杰华.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中国马铃薯, 2012, 26 (2) :105-107.

[4]罗建军, 李志斌, 刘琼光, 等.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空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 2014 (20) :91-95.

[5]谢开云, 车兴壁.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马铃薯, 2005, 15 (2) :67-71.

[6]王梦飞, 杨富, 马涛.不同杀菌剂防治马铃薯脱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 2011 (1) :52-54.

从工地到田间 篇10

对比其他机械子行业,农机的景气度和增长性排名靠前,尽管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是两个血缘很近的行当,但是选择投资,还需慎重。

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同时,我的一个同事正在广西崇左的甘蔗地里采访一位农民大叔。几年前,大叔创建了农村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0人,拖拉机15台,主要从事机耕作业,2012年作业收入500万元。

是的,没错,就是500万元。在目前萧条的工程施工市场,这个数字足以让人员规模相当的工程机械租赁商们艳羡不已。用户如此,制造企业也是如此。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企业将战略目光瞄向了农机行业,比如中联重科、柳工等。

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是两个血缘很近的行当。两者兼而有之的企业颇多,比如国外的约翰迪尔、凯斯、久保田,国内的一拖、福田雷沃、奇瑞重工等。我认为,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企业将农业机械作为战略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早在200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发布,至今已有10年,可以说过去的10年,是我国农机发展的黄金10年。农机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753亿增长到2012年的31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1%。中国农业机械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虽然略低于工程机械行业但大致相当。

其二,多元化扩展有利于弱化周期性,提高抗风险能力以及获得稳定成长。例如,中联重科前不久表示欲进入农业机械、重卡、环境机械等领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为这些公司的成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而随着产品线的扩充,弱周期产品的增加,这些公司抵御周期性风险的能力将稳步提升,成长性将逐步回归。

其三,潜在客户源具有很大比例的交集。在未来,城镇化建设必将拉动工程机械市场,而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也必将拉动农业机械需求。这两者相辅相成,不管是工程机械还是农业机械,农民群体都是潜在的最大客户源。围绕相同客户群体的产品多元化难度相对较小。

据相关资料显示:对比其他国家,2010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农机制造大国,2012年我国已经成为农机制造第一大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占全球比例达到44.8%。细数历年的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10年与农业有关。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农机购置补贴从2004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12年215亿元,这大大促进了农机行业的发展。

尽管如此,我国的农机化率仍旧较低,不同作物差别大。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同作物间也差距较大,其中小麦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玉米机收率、水稻机播率等仍很低,油菜、甘蔗、棉花等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政府在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但是体现出了倾向性。有业内人士预测,2013年农机补贴预计同比增长16.3%超过250亿元,并将继续向玉米收获机、大功率拖拉机、棉花收获机等倾斜。

第一次田间劳动 篇11

一大早,天才蒙蒙亮,爸爸妈妈就起来准备了。我们吃完饭,就向玉米地进发。

车子刚刚停在了地头儿,爸爸妈妈就拿好了镰刀,马不停蹄地向地里走去。不一会儿工夫,爸爸就割倒了一片玉米。妈妈呢,迫不及待地动手扒起玉米来,很快一堆玉米就扒好了。我不甘示弱,赶紧学着妈妈的样子动起了手。

虽然已经是秋天,可是阳光依旧很强烈,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就从我的额头滚落下来。这秋老虎仿佛在试炼我的耐性,我顾不上擦汗使劲掰着玉米。可没过多久,我就累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了。此时我多想找个阴凉处好好休息一会儿呀!回过头看看爸爸妈妈,他们的脸上也已是大汗淋漓,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了,但他们却没有停下来。于是我想:“我也是个男子汉,我要跟爸爸妈妈一样坚持下去!”

眼看着妈妈扒完的玉米堆起一堆又一堆,而我费了半天力气只扒了一小堆,使出了浑身解数的我,面对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玉米,真是束手无策。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你还小,能干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扒玉米也是需要技术的。”

在妈妈的提醒下,我反复琢磨起来。然后我发现把玉米外皮撕开,然后两手分工,一手握着玉米的梗部,一手握着玉米棒子,再来一个大旋转,就能轻松将其拦腰折断,这样可以省下不少的力气哦!哈哈,这可真是劳动创造的智慧呀!就这样我扒的玉米越来越多,越干越起劲儿,妈妈在一旁不住地夸奖我。那一刻,别提我心里有多美了。

泥土田间的笑声 篇12

操场上, 外来的孩子们有的骑自行车, 有的玩滑板, 有的打球……成群结队, 尽兴地玩乐着。看着他们玩着现代时尚的玩具, 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在夕阳中绽放着, 我不禁想到我儿时那种纯朴自然的田间游戏, 明朗清脆的声音又在耳边回响着……

风很轻, 云很淡。谷粒经过农民有力的双手已落下归仓, 稻草经过农民坚韧的双肩已回到了家。稻茬似乎不愿就此泥化, 又抽出了新芽。我和小伙伴们手拿着木棍去挖田里稀稠适中的泥巴。“嘿, 我挖好了。”“我也挖好了。”大家挖好泥巴陆续赶到水泥板上, 选好自己的位置, 开始揉弄那团黑糊糊的田泥, 把那泥揉搓成熟泥。

随后, 大家双手不停地在泥间穿梭。一会儿, 我们精心揉捏成的碗状泥巴便准备好了。并开始了游戏———“补不补”。“来, 准备”, 小伙伴们立即把那碗状泥巴正放在手心高举起来。“一、二、三, 砸下”, 小伙伴们争先恐后狠狠地把手中的泥碗往水泥地上砸, “嘭、嘭、嘭……”泥碗被拍在地上, 各自的泥碗碗底都露出一个大小不一的洞。“耶, 我的洞最大, 我第一!”根据规则, 泥洞小的人或没有砸出泥洞的人要从自己的泥中拿出一块泥来“补”大的那个泥洞。他们都把泥巴补给了我, 哈哈……游戏在继续进行着。

泥巴玩得差不多了, 手和衣服也弄脏。“你们又在玩泥巴, 看看手和衣服都脏成什么样了, 快把它扔了!”受到大人的呵斥, 我们迅速藏好泥巴拔腿就跑了。跑向田里, 手还隐约有着拍泥巴的力度, 那种力度很小, 但自己却感觉很大, 响声也很大。我们喘了一口气, 对着天空哈哈大笑起来, 迎着风, 我们飞翔着, 我们快乐着。

忽然, 同桌拍了我一下, 问我在想什么, 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我和他相视一笑, 拉着他的手向操场跑去。

儿时的幸福快乐, 那种泥土田间纯朴自然的笑声, 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上一篇:金融危机的形成下一篇:设备维修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