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2024-10-25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共10篇)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篇1

有多少家教缺失的家庭,就有多少问题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学习与自我学习是每个现代人一生的必修功课。

孩子的性格塑造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教而教,孩子不学而学”,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

现在家庭教育的问题是“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成绩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这片土地的肥沃与贫瘠完全在于家长怎么去耕耘。我们知道最了解孩子性情以及成长情况的只有家长,孩子和家长由血缘维系在一根纽带上,这就是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因而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

以我个人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尊重,平等,有奖有惩,统一战线。

尊重,是尊重孩子的性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不喜欢音乐,那么家长执意要培养一个音乐神童的想法就要停止。一个活泼的女孩子,偏偏要把她培养出一个古典气质的美女,这也是有难度的。这是尊重孩子的性格,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帮他们走上一条正确的路,而不是帮他们选择一条我们认为正确的路。至于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我想很多家长都能理解,不要在人多的时候训斥他们,可以批评但不要挖苦讽刺等等。

平等,就是别让自己高高在上,不要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情。

有奖有惩,孩子做对了,要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亲近的拥抱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奖励。做错了,就要惩罚,但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决不能影响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

统一战线,不要爸爸批评着,妈妈保护着,反之亦然。就算当时大人之间有不同意见,也要在事后背着孩子做商讨。不然容易造成教育失败。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篇2

一、错误的翻译观念

学生对翻译及翻译学习的错误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翻译的目的。

很多学生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把翻译学习等同于技巧的学习, 以为掌握翻译技巧就具备了翻译能力。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 学生片面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对等, 常造成死译、硬译, 且把翻译技巧当作公式记忆, 但在练习翻译时发现, 并不是简单套用这种机械转换的公式就能得出准确、通顺的译文。

2. 评价标准。

尽管在传统翻译教材中对翻译标准提供了多种说法, 但“信达雅”及类似的标准占主导地位, 这些说法基本都以“信”或“忠实”为首要准则。这种评价标准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多数学生对“忠实”的理解就是字面对应。此外, 在语言表达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翻译时喜欢用大词、难词及复杂的结构以显示自己词汇丰富, 语法掌握得好, 认为使用的大词、难词越多, 句型越复杂, 译文质量就越高。受这种观念的指导, 本来通过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型就可以将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 学生却选择用长句、从句和生僻词汇进行翻译, 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导致译文冗长, 甚至晦涩难懂。

3.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翻译教学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学生心目中, 原文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译者则处于从属地位, 完全是被动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造成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盲目接受原文的全部内容, 很少会考虑到原文也可能存在错误。在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学生把自己当成实施语言转换的机器, 养成了“拿来就翻”的习惯, 还没弄清原文的写作背景、目的、读者及译文的预期功能、目标读者等信息就着手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敷衍了事, 不做调查研究, 以这样的方式练习翻译, 能力必定难以提高。

4. 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关系。

很多学生认为懂外语就可以做翻译, 把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划等号。学生以为如果外语能力过关, 再学习一些翻译技巧, 就可以胜任任何翻译工作, 因此有的学生对翻译课不够重视, 有的学生则把翻译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重心始终停留在语言层面。

二、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针对上文所述的错误观念,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予以纠正, 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首先, 让学生清楚翻译的真正目的。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现象, 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真正目的。换句话说, 翻译的目的在于沟通。如果译文的读者看完译文后不知所云, 那意味着沟通失败, 翻译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 教师还应告诉学生, 翻译技巧对译者的帮助是有限的, 仅凭技巧无法做好翻译。其次, 让学生知道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信达雅”并不是评价翻译的唯一标准, 尤其对非文学翻译而言, “信”或“忠实”往往不再是翻译的首要标准。在非文学翻译实践中, 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目标读者、译文预期功能、客户的要求来确定翻译策略, 评价译文的标准通常看译文是否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实现了其交际功能。此外, 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帮组学生摆脱炫词汇、炫语法的心理, 使学生意识到大词和长句的频繁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 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把简洁作为追求的目标, 在翻译时尽量选取简洁的表达方式, 避免冗长和累赘。再次,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着手翻译前, 先要了解原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对象及译文的目的、读者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确定翻译策略。在阅读原文时要带着批判的眼光, 原文也可能出错, 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 对于出现的错误不应视而不见, 照搬到译文中, 能纠正的要尽量予以纠正。对于原文中不懂的地方, 如涉及文化背景或专业知识的地方不能一带而过, 凭自己的理解翻译, 而要通过调查研究扫除对原文在理解上的障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最后, 让学生清楚外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要做好翻译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 (1)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不单是指外语能力, 母语能力也同样重要。也就是说, 扎实的双语功底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重视母语水平的提高。 (2) 调查能力。实用翻译涉及领域众多, 译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但不管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 在翻译中也难免遇到不懂的内容, 这就需要译者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调查, 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库进行调查, 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并将查询过程中了解的新知识积累起来, 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判断能力。分析判断的对象小到单词、词组, 大到句群、段落。通过分析原文的语言逻辑、文化背景和文体修辞, 梳理原文句群、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整体布局, 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原文传递的信息, 辨明原文的语域、语体, 把握原文总体的修辞特征。无论对于透彻理解原文还是确定译文的表达形式, 分析判断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需让学生意识到分析判断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四、结语

正确的翻译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翻译水平的真正提高, 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分析判断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正确的翻译观念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然而纠正错误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反复强化正确的认识, 以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9.

[3]申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1) .

[4]王银泉.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外语届, 2009, (2)

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3

一、重视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风貌,必须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应该建立德育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文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教师必须清楚,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师手中的彩笔,我们要不断地去呵护、教育学生,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心灵的白纸上涂上缤纷的色彩。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二、优化教学工作

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设计专项练习,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专项训练。如学习了《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一课后,我让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调查,了解校园里勤奋学习、在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事例;学习了《助人为乐》一课后,我让学生调查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会被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受到启迪,其效果往往比教师的说教要好得多。

三、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学科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辅以一定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的前提。

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就要求教师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例如,在自然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自然现象,这样可以间接地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很多数学老师都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很难渗透德育思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国的数学界中,有不少著名的数学家,比如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家思想品德方面的闪光点,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能想方设法地去挖掘教材中那些具有德育性质的内容,是否能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就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开展课外活动

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比如,每逢元旦,我们都会举行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各班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校园里歌声四起,余音绕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样做,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此外,每年清明节,我校还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并给学生讲述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使社会道德在学生身上迅速内化,使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能力得到提高,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康成长。

树立正确观念,把握好自己的前途 篇4

树立正确的前途观,正确看待成长进步,是革命军人应有的态度,是走好人生之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事业上的索绊。每个革命军人都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自觉地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民族和军队的前途之中。

一、革命军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所谓前途,是指人们前面的路程,将来的光景。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有没有出息,理想是否得到实现,所作所为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器重。

前途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在对待个人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和人生目的紧密相联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不然有什么样的前途观。作为革命军人,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精密相联,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1、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方向盘”。追求理想前途,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不会有自觉的行动和良好的效果。正如狄德罗所说“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大家所熟知的朱德、贺龙同志,为什么放弃国民党的高官不做,厚禄不收,脱下皮鞋穿草鞋,脱下将军服穿粗布衣,用贺龙回答他叔叔的话就是“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前途,我要的是国家和劳苦大众的前途。”正是有了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前途观,朱德和贺龙同志才成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志经受不住“酒绿灯红”和现实问题的考验,把个人的私欲当前途,把一己之利当前途,一旦目的达不到,就悲观失望,个别的甚至走向极端,为了所谓的个人前途而葬送前程,沦为人民的罪人。这说明,能否树立正确的前途观,事关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我们每个革命军人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前途。

2、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履行职责的原动力。没有动力,火车就起动不起来,动力不足,就不能高速运行。我们要干好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就来自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前途的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动力,才能够激发起高昂的斗志和无穷的力量,自觉地去为事业去拼搏、去献身。长征途中,革命先烈之所以能爬雪山,过草地,天作被,地作床,吃草根,咽树皮,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关键是树立了共产主义前途观,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为了支援边疆建设,远离妻儿老小,两次赴藏,最终把生命都献给了阿里人民,这也取决于他有崇高的追求。雷锋、李国安、许虎等英雄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都是从树立正确的前途观中获得强大精神动力的。我们每个革命军人都要象他们那样,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和部队建设之中,切实履行好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导航灯”。对于每个人来讲,在实现美好前途的道路上,总是有顺利的时候,有曲折的时候;有成功,也有失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当作实现美好前途的“加油站”,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从艺之初三个月没有学会一句话,包括师傅在内的人都说“老天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但他抱定要走艺术报国之路的信念不动摇:“我偏要向老天爷要这碗饭吃!”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解放军报》曾刊登过一篇《不登我也写》的文章,讲的是某部一名战士,连续写了一千篇稿件都石沉大海,但他毫不气馁,始终抱定走新闻成材之路的信心,不顾别人讽刺和讥笑,坚持给报纸写稿,结果写的第一千零一篇稿件变成了铅字。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前途观,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不断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

在对待前途的问题上,每个人豆油各自不同的看法,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既不能把个人的前途看得过重,也不能不讲个人前途,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和军队前途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具体来讲要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对待个人前途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态度。因为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是个人前途的基础,个人前途依赖于国家和军队的前途,二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只有有了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才有我们个人的前途。人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就是这个道理。旧中国国家制度腐败、军阀混战、外敌横行,国家处于一片混乱和黑暗之中,那时人民饥寒交迫,任人欺凌,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个人前途。即使那些才华出众的专家也同样受到迫害和压抑,没有前途可言,有的报国无门而被迫流亡海外;有的想把自己的本领贡献给祖国,也找不到用武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的发展和强盛出现了光明的前途,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也为人们发展个人前途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事实证明,国家的兴旺、军队的强大,是我们个人光明前途的根本保证。没有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就不可能有我们个人的前途。作为革命战士,我们一定要认清个人前途和国家、军队前途的关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能为国家和军队做出贡献作为个人的前途。只有把个人的前途融入国家和军队的前途之中,贡献越多、成绩越大,前途才越光明,人生的价值才越大。

二是要认清个人前途不完全取决于职业岗位。我军是一个担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任务的有机战斗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工作有千百种,种钟都很重要,少一种也不行。有没有前途,不在于干什么工作,而在于有没有贡献和贡献的大小。一个部队,如果只有炮兵、坦克兵,没有步兵配合就不能打胜仗。一个连队,只有战斗员,没有炊事员、卫生员,这个连队就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对于每个革命军人来说,不论你在部队里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高低、人格贵贱之分。不可否认,工作分工对一个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主观努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去努力,兢兢业业去工作,尽心尽力尽责,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会有所作为,都是有前途的。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饲养员”称号的某部饲养员叶洪海,他原来的志向和兴趣也不是养猪,组织上分配他养猪,他还闹过情绪。但是他根据革命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终于在猪圈里做出了大文章,发明了“中曲”长效发酵饲料,为养猪事业的发展闯出了新路。从我们身边大量的事迹也可以看出,无论干什么,只要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部队建设作出贡献,就会有出息、有前途。

三是不能不入党、提干、转改专业军士等作为有前途的唯一标志。在对待前途问题上,有些同志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他们常常把入党、学技术、考军校、转专业军士等看作是有前途的唯一标志,认为只有当个什么“长”,做个什么“官”,才有前途;只有入党提干、立功受奖才有前途,一旦目的达不到,就悲观失望,认为前途无望。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前途和立功受奖、入党提干等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对个人某种才能和贡献的一种肯定,但决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没有立功受奖、入党提干就没有前途。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部队服役期间就没能入党,大他回地方后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入了党,而且成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专业时也不过是个连队指导员,大他靠着在军营培养出的吃苦耐劳精神,较强管理能力,把“双星”带入了全国五百家“明星企业”行列,成为誉满还内外的“中国鞋王”。大量的事实都说明,看一个人的前途,不能光看眼前利益得到了多少,个人的某些愿望达到了没有,更重要的是看自身素质有没有提高。只要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为实现美好的前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时间中努力创造美好的前程

我们每个同志入伍来到部队,都抱着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个人的前途,可为什么有的同志苦苦追求却难以实现呢?这里固然有客观条件的差异,更主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时间告诉我们,前途永远属于那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强者,而不属于那些怨天尤人、躲避困难、意志消沉的弱者。我们革命军人要实现个人的美好前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坚定信心、矢志不谕。信心就是一种信念。一个人哟啊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美好的前途,无不经过千险万难,而具有必胜的信心是实现前途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有了信心,就有了勇气,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把阻力化为前进的动力。全军两用人才标兵、某部自动化研究站研究员沈志斌,在他还是一名战士修理工时,看到坦克发动机修理后测定功率十分麻烦,便大胆地向连里提出,自己设计一台发动机不解体测功仪。连队干部望着这个嘴上没毛的小战士,不禁摇了摇头。可这没有动摇他的信心,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测功仪终于成功了,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之后,他又自信地进行只有少数专家才敢问津的汉字编排计算机程序实验,又获得成功。他在谈体会时说:“我没有什么经验体会可谈,在认准了要搞的项目后,除了信心,还是信心。”事实证明,即使我们是普通一兵,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也一定会实现美好的前途。

二要立足本职、顽强拼搏。我们服役在军队,生活在军营,就应当热爱它并为之续写新的篇章,增添新的光彩,在为其创造辉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美好前途。有的同志认为,部队不是实现自己前途的地方,这是不对的。自古军营多俊才。缔造和领导了我们这支军队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一代英才。雷锋、李向群等也是从我们这支部队走出来的影响模范人物,成为全民族引以自豪的楷模。因此说,军队建设是一项前景无限广阔的事业,部队是一所锻炼人、造就人的大学校。只要我们立足军营,发奋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李润虎,自入伍起就抱定了这样的信念:此生此世,惟有发奋努力,把党和人民分派的岗位,作为实现人生追求和价值的舞台。他象一颗螺丝钉,组织拧到哪,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当兵20年,始终如有一,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当炊事员和炊事班长,在全师或是比武中获8项第一;当班长,班里荣立集体三等功;代理排长,3个班5次立三等功。他本人曾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21次被师以上单位评为“优秀修理工”、“模范党员”、“优秀志愿兵”和“学雷锋标兵”。我们每一个同志,都应该立足军营本职岗位,尽心尽职干工作,默默无闻做奉献,靠发奋努力、顽强拼搏,实现自己美好的前途。

三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对待失败、失意和挫折,也是实现个人前途必须解决的课题。人生不能常如意。在实现美好前途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革命战士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承认失败,不怕挫折,始终不放弃追求的正确目标,百折不回,自强不息,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彼岸。有许多同志把加入党组织当作自己人生的崇高追求,入伍三年工作积极,训练刻苦,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他们回地方后仍苦苦追求不止,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后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夙愿。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认准了目标,百折不挠,奋斗不息,就一定会做出成绩,实现美好前途。

讨论题:

1、针对教育内容,各班组织讨论,谈谈各自对前途的看法。

2、如果自己的发展与本单位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你该怎么办?

要目

题:树立正确观念,把握好自己的前途 授 课 人:谢

通 授课对象:全连官兵 教学时间:30分钟 授课地点:连俱乐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全连战士树立正确的前途观,摒弃社会上一些庸俗的前途观,走出误区,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进步,自觉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和军队的前途联系起来,教育战士靠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追求。

内容提要:

一、革命军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1、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方向盘”

2、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履行职责的原动力

3、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导航灯”

二、坚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

1、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2、要认清个人前途不完全取决于职业岗位

3、不能把入党、提干、转改专业军士作为有前途的唯一标志。

三、在实践中努力创造美好的前程

1、坚定信心、矢志不谕

2、立足本职、顽强拼搏

3、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方法步骤:

1、授课

2、讨论 教学保障: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六大正确观念 篇5

安全生产存在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成为生产活动、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它在许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中起着核心作用,是现代企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经济运行质量的象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安全第一的哲学观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必须放在第一的位置,具体体现在:

1、在思想认识上,安全高于其他工作;

2、在组织机构上,安全部门的权威大于其他部门;

3、在资金安排上,安全经费计划和执行程度重于其他资金;

4、在知识更新上,安全教育优先于其他知识培训和学习;

5、在管理举措上,情感投入多于其他管理举措;

6、在检查考核上,严于其他检查考核工作;

7、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安全生产在企业各项工作中,既是生产经营目标,又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是众多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效益第一)中的第一。只有建立了安全第一的哲学观,才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保持警钟长鸣,达到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

二、预防为主的科学观

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两个方面。无数事实说明,对危险茫然无知、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虚假的安全。仅凭人们自我感觉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安全。

只有采取现代先进的管理方式,变单一的就安全管安全为综合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管理对象为管理动力;变静态被动管理为动态主动管理,才能实现工厂的长治久安。

在引起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中,技术、教育和管理原因是三种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事故防范的“三E”原则,也称“三E”对策。

1、技术对策

对设备、设施和操作进行计划、设计、检修和保养时,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应采取的措施,它与安全工程中的安全对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项目开始前,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可能会有哪些潜在危险、推测发生各种潜在危险的可能性,并从技术上提出防止这些危险性的出现和控制危险的方法。通过班前会或检修准备会认真地进行布置和落实。

2、教育对策

通过家庭、实际工作过程和社会的传授与培训,掌握安全知识和正确的作业方法,对在职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事故防范等教育,对职员和新进职员实施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及特种作业的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等。

3、管理对策

针对管理缺陷,加强控制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有效控制,提高管理水平,认真评价生产、检修计划、工艺技术的合理性;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制订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规程;正确指导、及时组织现场安全检查并督促整改等等,均属管理对策范畴。安全法规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由于生产科技的进步或新工艺的出现,企业必须立即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而法规的修改往往不能及时跟上。

在上述三种对策中,应把技术对策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创造控制事故的客观条件。正确的对策是以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为对象,在通过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旦对策确定后,必须尽快实施。

三、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

安全事故的频发已成为我国职工死亡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天各类事故造成300多人丧生,每年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数以千亿计,超过两个三峡工程的投入,这还不包括近14万人的生命价值。

安全就是效益。只有实现安全生产,才能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信誉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职员才有安全感;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信誉;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项好的安全方案可以降低事故成本、误工成本和补充员工成本,提高职员的生产率。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会将用在安全上的钱,也就是避免损失的投入,看成是一种投资,而

不是开支。否则,他领导的工厂(公司)或部门,就会连最起码的生产秩序和效益都得不到保证,并经常受到事故的严重困扰,这样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良好的公众形象,延误竞争时间,最终失去竞争力。

四、以人为本的情感观

职员的健康和安全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企业注意对职员的技能培训和报酬激励,对职员的情绪和意愿关心不够,导致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地发挥。

安全管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最核心的一点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尊重。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每位职员都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都是各自岗位上的生产技术人才、安全管理人才,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用他的权力、威信、专长和影响力来帮助职员成功,并协调好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团队的力量攻克难关。

关心职员就是关心企业的发展,关心职员就要从关注职员的安全健康着手。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以间接的方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安全管理的基础观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固的基础,就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文明生活。同样,安全生产离不开管理这个基础。

现代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一次小的失误或失控,一个微小的缺陷而引起一场灾难。

美国从多起航天事故中吸取教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对安全系统工程及整体评价体系重新进行研究,并修正和完善了部分标准。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其核心是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一种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达到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良好状态,与事后处理、忽略治本的管理方式绝然不同。

实践证明,这种体系不仅有助于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减少企业在事故处理上的投入,不仅可以强化组织的安全管理,达到保护职工安全和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科学、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无法估量的价值。

六、安全教育的优先观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如果有可能实施正确的安全培训和严格的预防措施,每年能挽救60万人的生命。全世界每天有3000多名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丧生,每分中死亡2人。许多资料显示,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80%。美国安全工程研究部门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证明事故的发生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目前人们难以预防的意外事故。由此可见,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关键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生产真正的管理体现在生产、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关联者身上。这是由于当代事故发生的随机性、突发性和关联性决定的。所以,责任心、安全知识和专业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大型现代化企业第一线作业人员、指挥者的安全素质和专业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这就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优先的道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人们常常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急起来不要,导致事故层出不穷,周而复始地犯着同样的错误。

人死不能复生,人命关天。我们不能亲身经历了一次次事故,一场场灾难后才能增强安全意识。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篇6

分享

创新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

敬爱的党组织:

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应当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党的群众工作观念的方面要做一些转变,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少数的地方、少数的基层党部,在群众观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来更新群众工作的观念。

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一个做群众工作的行政强制,比较依赖于行政强制的观念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政治条件下这样一个民主法治的观念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党做群众工作比较习惯于通过行政强制的方式来做群众工作,比如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这样一种做群众工作的理念,依靠行政强制的理念,对于提高群众工作的效率是有很大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当前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再过度地依赖行政强制力量的推行来做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应当按照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党员干部牢固地树立起民主法治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观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主法治渠道,妥善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问题,化解党群关系当中存在的矛盾,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这是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念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群众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人民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在我党取得执政地位,作为执政党之后,应当抛弃官本位的观念,应当增强为人民群众的意识,真正地摆正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其中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观念的转变,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

免费

分享

创新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核心任务,真正地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措施贯彻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我们在牢固地树立党的群众观念方面需要做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地把从以往高高在上的领导群众向扎扎实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为人民群众服好务转变。

要从务虚到务实的理念的转变。以往我们在做党的群众工作的时候是比较侧重于、倾向于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同时在灌输的过程当中,宣传的过程当中,还要向切实的解决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转变。要调整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特别是整合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汇报人:读书人网

尊敬的党组织:

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总书记态度坚决、掷地有声,对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深入理解总书记的“三个更加”,就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绝不能空喊口号、简单化之、走走过场,而应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老老实实地把十八大精神从“政治宣言、行动纲领”化作踏踏实实的行动、实实在在的业绩,让“宏伟蓝图”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真学是基础,只有真学才能“学得更加深入”。要逐字逐句、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全面系统地掌握新理念、新要求、新论断,牢记宗旨,认准形势,把握未来,明确措施。在“韦编三绝”中领会字里行间渗透出的责任、担当和期许,以真学得真髓。

真懂是前提,只有真懂才能“领会得更加透彻”。要深入钻研、精益求精、融会贯通地理解十八大精神,在准确把握、领会实质上下功夫,在把握规律、免费

分享

创新

统一认识上下功夫,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下功夫,将报告精神入脑入心入言入行,以真懂得真知。

真信是关键,只有真信才能“贯彻得更加自觉”。要真诚笃信、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遵循十八大精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从思想深处认可、吸收、信仰报告提出的目标、道路、理论、制度,自觉指导实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畏干扰、不惧困难,以真信得真谛。

真用是目的,只有真用才能落实得更有成效。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迅速坚决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把十八大精神真正转化为工作动力,转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工作措施,转化为实践成果。利用学习激发出的干劲与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确保出成果、见实效。

汇报人:读书人网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篇7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不成、低不就”现状严重。

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和定位, 在择业时, 确定的目标过高, 与自己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不相适应。例如, 通过调查分析, 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偏重于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等国有单位, 总想着一步到位, 一岗定终身;在选择工作地域时, 首选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 不愿意到东北、西部等偏远落后地区;在工薪待遇方面, 看不上低工资, 总想当白领, 拿高工资。因此, 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状。

2. 毕业生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

据调查, 目前, 大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缺乏经过专门培训的就业指导老师, 使得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缺乏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显得盲目、无序、从众。

3.“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牵引, 以被业为导向。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与市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相脱节, 无法突出高职院校的“高职”特色, 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 实践教学少, 学生实践能力差。

培养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用技能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技术人才 (含管理、操作、服务等) 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目前, 相当一部分院校 (尤其是工科院校) 的试验设备、实习场所不足, 造成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无法满足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低。

二、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观念

1. 树立“全员抓就业”意识。

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 高职院校应树立“全员抓就业”的工作意识, 并把“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院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同时, 制定毕业生就业责任制, 建立院、系、教研室三级就业管理体制, 学院院长、书记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 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全面抓学生就业工作, 严格落实毕业就业责任制。把学生就业率列入教职工年终考评指标体系, 把学生就业情况直接与个人的发展、奖励挂钩。

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职学生的择业观是影响其就业率的主导因素。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高职学生应形成爱职敬业的思想意识, 具备吃苦耐劳, 干一行、爱一行, 积极到农村、到基层就业的实干精神, 养成自信、踏实、努力的工作作风, 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后创业”的正确择业观。同时, 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撇弃就业“一次到位”的思想,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能力谋岗位。

三、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是一项既要求全面、又要求突出重点的的工作。因此, 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面落实就业责任制度、着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 需要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实行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对于培养学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观念, 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与技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学生就业指导, 首先, 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 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离校, 分层次、分阶段、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其次, 着眼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就业指导任务、内容和措施;再其次, 紧贴市场发展, 了解社会需求,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准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 注重采用报告、讲座等多手段, 通过报纸、广播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使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

2. 着眼市场需求, 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完善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培养知识丰富、技能熟练、适应市场需求毕业学生的根本基础。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 首先, 应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相关行业进行调研, 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设性建议, 收集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其次, 应定期邀请各行业的部门领导、专家、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作报告, 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的“专业发展与建设研讨会”, 给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需求和建议;再其次, 应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深厚的岗位业务知识为目标,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原则, 专业课设置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标, 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3. 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良好的实习、训练条件是提高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创造宝贵的实习条件和机会已成为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首先, 学校应重点加强校内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次, 为解决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教学训练基地资金不足的问题, 学校可加强与社会、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校的知识资源与企业的设备、技术资源的互补融合, 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线岗位的实习机会和为企业提供免费的人力资源, 实现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 基于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渠道。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 如何利用手中的信息化设备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 实现用人单位需要人才与毕业学生知识技能的匹配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因此, 学校在着眼市场需求, 提高毕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搜集、整理各级部门组织的网上招聘信息,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招聘活动。应主动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及时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现场招聘。同时, 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就业电子档案, 使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电子投档和网络面试。

5. 鼓励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教育报道要树立“大教育”观念 篇8

1.當前教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各大媒体,甚至是专业媒体对教育新闻报道的情况来看,教育新闻报道存在不少的问题。

1.1报道不够客观公正

教育关乎人的一生,它要求报道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报道教育新闻。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有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为了招揽生源,通过一些教育新闻,实际上是“软性广告”来鼓吹自己,事实上,这些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环境上并不是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但由于作了不合实际的报道,致使一些学生进校后有“上當受骗”的感觉,要求退学。这些问题在教育报道中虽然不是主流,但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1.2报道质量不够高

不少报道缺乏必要的深度,就教育说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报道中,“四季歌”式的题材仍占主要位置。如每年的高考、中考报道,报道中离不开课堂、书本、作业、学生、教师等,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现代教育应當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人的思想品质、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形成的有意义的影响。教育新闻报道应當在这种“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探索、发现新的报道领域。前些年,央视做了《创新中国》的系列报道。我们就要思考,这样的报道与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一个国家要创新,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离不开高校的创新环境和理念,也离不开高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通过理性的思考,在报道中就不难找准思路,寻找有价值的报道点,做好有价值、有质量的教育新闻。

1.3报道的方式不够生动

教育新闻具有专业性强、动态新闻少等特点。如何将专业的东西做到通俗易懂,需要动脑筋。中国人是听故事长大的,如果报道做得干巴巴的话,要吸引受众是比较难的。如高校的科研是比较神秘的,一般的老百姓,甚至包括报道者,对科研也往往是“雾里看花”,但很多的人对这一领域又充满了好奇。这就是新闻的买点。这就要求记者通过新闻的眼光、通俗的语言、讲故事的手法,讲述科技创新和科研转化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反映成果背后所凝聚的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传奇故事。

2.教育报道要树立“大教育”观念

一般地,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教育新闻大多也把目光盯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上。但现代教育思想告诉人们,教育应當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人的思想品质、智力、能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形成的有意义的影响。这种“大教育”观要求报道教育新闻必须开阔视野,采取生动的报道方式,增强教育新闻的影响。教育新闻的报道者要知道,教育新闻的服务面向特殊的受众群体,不可能包揽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教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牵动着千家万户,对全社会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这就决定着必须用“大教育”视角,报道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1树立“大教育”观念,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说到导向,有人认为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把握住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了。其实,导向并不那么简单。例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就有个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报道的问题。近几年来,贫困学生入学困难,已成为大家街头巷议的话题。每年高考后,各新闻单位都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报道.呼吁大家来资助这些特困生。年年如此,好像成了老套路。然而,怎样对这个社会现象的报道体现出时代特色?2010年高考前,笔者就此现象进行认真地分析后,感到从表面上看,贫困生入学问题是个老题材,但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为了扶助贫困大学生,已经采取很多有效措施,政策不断完善,例如建立绿色通道、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等。因此,我们的报道必须要体现出这个特色,既要为贫困学生和热心资助者之间搭起桥梁,更要为贫困大学生们介绍各种助学渠道。这种导向不是靠“会议搬家”、“公文搬家”、“课堂搬家”来维持的,而是靠生动活泼的形式。为了介绍“绿色通道”和“助学贷款”,笔者特意去到中山大学,请去年一位经历过的同学介绍情况。贫困大学生们看了她的介绍后,不仅知道自己入校后应该怎样寻求援助,而且更加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我们还特别策划了系列报道《我的大学梦》,到高校采访就读的贫困学生。新闻报道给予贫困新生以信心,也让观众对国家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报道,弘扬了主旋律,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心,也得到社会的好评。

2.2树立“大教育”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新闻當然也要遵循教育的这一规律。2005年6月,岳阳市华容县的“神童”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中科院某研究单位辞退回家,一时引起了各媒体的关注,纷纷批评魏永康是被他妈妈畸形的爱所害。但笔者认为,魏永康身上折射出来的正是我国教育面临的许多方面的矛盾和挑战:从家庭的层面讲,魏永康的母亲是望子成龙达到疯狂程度的典型,是众多家长的代表;从学校方面来看,魏永康因为成绩好,从小学到大学,是大家的“宠儿”,他身上存在的缺陷,大家视而不见。其实,不少学校都存在重分数、不重能力的教育现象;再从社会的层面来分析,當魏永康显示出超常的智慧时,一些人一个劲地吹他,而當他退学回家时,又强化他的不足,根本不怕伤害这个孩子。这些现象反映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某些层面的冷漠。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对“神童”魏永康的报道应當客观公正,要用以人为本的精神来报道。

2.3树立“大教育”观念,要注重贴近基层

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篇9

1.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游戏都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游戏并不重要,只有学习、上课才是重要的。其实,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我们应对游戏树立正确的观念。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幼儿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儿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由于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在评价儿童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游戏能力也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

(3)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由于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一些家长和老师力图让幼儿提早进入读、写、算的学科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2.如何确保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良好的户外环境?

确保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良好的户外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1)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一方面,儿童在2岁以后逐渐开始了游戏活动,他们除了睡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哪类游戏都需要充足的游戏时间去探索和尝试。只有充足的时间,儿童才可能真正投入、探索和享受游戏的快乐。如果游戏时间仓促,儿童无法深入了解玩具的特性和玩法,会降低游戏的作用,也会阻碍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每日生活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游戏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游戏和孩子的教育割裂开来。教师应该坚定信念,把游戏作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在幼儿园里,既要给儿童比较充分的自由游戏的时间,又要以游戏的方式去组织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使游戏成为教育的基本活动。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利

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开展自选游戏,以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2)良好的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的重要一环。两千多年以前,柏拉图设想的儿童教育,便是从提供良好的、宽敞的、露天的游戏场地着眼的。①场地是儿童游戏必须的空间条件。户外游戏场地是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室外的游戏场地要平坦,有遮阳处,不远离活动室。各个班级最好有专用的游戏场地,同时全园也要有公用的游戏场地。游戏场地放置一些大型的设备和用具,如体育游戏的大型器械和玩具、大型积木等。室外场地的布置要合理,以不妨碍儿童奔跑、活动为原则,避免因设备密集而妨碍儿童的活动和发生不安全的问题。②户外活动时间的保障。《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由于各个地区、各季节的气候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尽可能让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包括游戏活动。

3.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增强体质。人们在过去把玩和游戏看做是对立的。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幼儿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由于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或是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一些家长和老师力图让幼儿提早进入读、写、算的学科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4.试论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决定了儿童游戏的质量和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不同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创设游戏环境。教师应根据该班儿童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及教育目标创设游戏环境。(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①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活动内容、展示活动材料、提出行为要求等方式,鼓励幼儿选择活动。②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态度,给幼儿游戏过程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③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3)观察和评估游戏。有人称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对游戏的观察和评估,可以真实地捕捉到幼儿在身体、智力、知识经验、情感、社会适应性、兴趣、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为教师指导游戏提供客观依据,不断地提高游戏的教育效果。

5.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实现对幼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并不是说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首先,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幼儿是独立的人,因而有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教师对幼儿的想法应予以尊重。其次,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像、探索、表现、创造。(2)以间接指导为主。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如上课、参观、观察、劳动、娱乐、看书、讲故事等,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充实幼儿的日常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要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的游戏,进一步观察、了解幼儿。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正面评价,这样能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3)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幼儿游戏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考虑这种发展。(4)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由于不同种类的游戏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应考虑到游戏的种类。比如,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都是幼儿对其生活的反映,但角色游戏主要反映的是幼儿周围的社会生活,而结构游戏则是幼儿对物体造型的一种反映,因此,两类游戏从丰富生活、提供材料、场地布置、指导策略上都会有所差异。

简述教育的功能.1.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发展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则: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2)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3)个体发展具有阶

段性.3.简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4.试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内容肌肉练习;日常生活训练也是蒙台梭利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初步的知识教育;文化历史教育 四,论述题:

1.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包括哪些答: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主要包括下列几点:(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4)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5)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6)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坐着,只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7)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教育也是互相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8)每个儿童都拥有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力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2.幼儿园如何作好大班幼儿的入小学教育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篇10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个叫沙拉的妇女和她的富豪子女的故事。

沙拉曾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婚姻失败后她带着孩子远赴以色列定居。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用来谋生的却是在中国学到的做春卷的手艺。

开始她也如同大多数中国父母那样,把孩子送去学校,然后回家做完家务就到街头卖春卷。以色列国家犹太人很多,她的邻居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警告她这样做是不对的,会不利于她的孩子成长。

于是她就研读了“劳动伦理学”,并结合实际对她的家庭生活做了规划,最终把几个孩子培养成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富豪。

她说过这样的话:与父母共同奋斗,为家庭分担责任的孩子,才是具有完全人格的孩子。他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管在那里做什么,都能做好。

有偿生活的目的,不是催促孩子赚钱,而是让他们懂得“劳动伦理学”,调动他们的生存积极性,帮他们树立生活理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培养孩子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而非凭她自己一人的辛苦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不劳而获的富足环境,让他们养成理所当然、很有依赖性的虚荣优越感。

世人都惊讶、羡慕于犹太人生来就具有的生意头脑,却不知他们在培养孩子方面,从小给他们灌输的是,家庭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这样的教育手段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反观我们中国父母在教养子女上,沙拉总结了三点,认为这些父母走入一个误区:娇宠溺爱,过多关注,偏重智力教育。以分数衡量子女成功与否,以智代德,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

无独有偶,我有个远亲,他家有个小女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漂亮,周围人都喜欢她,亲戚朋友更不用说。但这孩子因为家人的过分宠溺,养成了娇纵、霸道的性格。

她喜欢玩,看到新奇的玩具、衣服等,一定要买到手,如果不给买就会大哭大闹,说要去找爷爷、找姥爷或家里谁谁去要钱买……他妈妈很生气,就打电话给他们不让随便给孩子钱。

谁能想到这孩子居然咬牙切齿咒骂自己母亲“真不是东西”。气得她妈妈扬手想揍她

,她就飞快的跑了……过了没多久,这孩子居然又出现在他妈妈面前,还把新玩具显摆的给妈妈看,意思相当明显:你不给买,我还就要来钱买到了,哼!她母亲就吊着脸斜着眼睛瞪她……

后来,她妈妈就发愁说这孩子没法管,她一旦要教训孩子,出来反对、指责的一大群,孩子借势更是肆无忌惮。

就说这次孩子要买玩具,肯定又是孩子姥爷给的钱,因他最宝贝这个外孙女,无论孩子对与错,总是第一个反对她惩罚孩子,搞得她像个后妈似的。

她说这孩子不“坏” ,有时候也挺孝顺听话,可犯拧的时候根本不管错与对,在她的意识里,她家很有钱,她有需求就应该满足,拒绝是不对的。

她父母有时候会告诉她,家里并不像她认为的那样有钱。她就会理直气壮的问,没钱你们不会去挣?给我说就能有钱了?噎的她父母半天说不出话。后来他们咨询我,问我孩子是否到了叛逆期?

我觉得这孩子的表现不是叛逆期孩子应有的表象,应该是娇纵的不懂道理。十岁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如果不加一扭转,任由她继续发展下去,她以后的人生不会太顺心,也不会有多大作为。

这类在娇宠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他们成年的时候,是否能独立行走于社会?是否可以独自扛起一个家?

他们从小到大,事无巨细都是依靠父母解决,完全形成了依赖心理,最终会被培养成一个空有抱负和梦想的平庸无能的人;也有可能当父母不能再依靠的时候,为了生存会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父母的都知道,教养子女是自己应负的责任、应尽的义务,那就有必要考虑,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而家庭教养不能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的人生第一课不是学知识,而是跟着父母学会如何做人和生存!

目前在国内,一个普通家庭,一对在社会底层谋生的普通夫妻,在对待子女学习文化知识的问题上,也不管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一窝蜂的争相效仿,给孩子花大价钱寻找课外辅导,导致孩子在课堂不能安心听老师讲授知识,把期望寄托在补课老师身上,从而造成学校教育的延伸,阻碍了家庭最基本的教养。

在吃穿上更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都认为自己小时日子苦,不想子女步自己的后尘。多年后,难道就没发现,你已经把原本属于平民阶层的孩子,培养成了具有富二代思想、不知回报、把索取当成理所当然事情的废物?这时又一味的谴责社会分配的不公,谴责孩子的自私,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上一篇:广东省禽畜委托养殖合同下一篇:员工积极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