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024-07-24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共12篇)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由此可见,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学习过程中, 正确的翻译观念犹如指南针, 帮助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 辨清方向, 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行,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反之, 错误的翻译观念势必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 学生尽管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翻译, 但却收效甚微, 学生往往感到事倍功半, 学习的热情渐渐下降。本文将分析学生持有的一些错误的翻译观念, 指出这些错误的认识给学生学习翻译造成的阻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树立的正确的翻译观念。

一、错误的翻译观念

学生对翻译及翻译学习的错误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翻译的目的。

很多学生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把翻译学习等同于技巧的学习, 以为掌握翻译技巧就具备了翻译能力。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 学生片面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对等, 常造成死译、硬译, 且把翻译技巧当作公式记忆, 但在练习翻译时发现, 并不是简单套用这种机械转换的公式就能得出准确、通顺的译文。

2. 评价标准。

尽管在传统翻译教材中对翻译标准提供了多种说法, 但“信达雅”及类似的标准占主导地位, 这些说法基本都以“信”或“忠实”为首要准则。这种评价标准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多数学生对“忠实”的理解就是字面对应。此外, 在语言表达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翻译时喜欢用大词、难词及复杂的结构以显示自己词汇丰富, 语法掌握得好, 认为使用的大词、难词越多, 句型越复杂, 译文质量就越高。受这种观念的指导, 本来通过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型就可以将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 学生却选择用长句、从句和生僻词汇进行翻译, 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导致译文冗长, 甚至晦涩难懂。

3.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翻译教学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学生心目中, 原文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译者则处于从属地位, 完全是被动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造成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盲目接受原文的全部内容, 很少会考虑到原文也可能存在错误。在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学生把自己当成实施语言转换的机器, 养成了“拿来就翻”的习惯, 还没弄清原文的写作背景、目的、读者及译文的预期功能、目标读者等信息就着手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敷衍了事, 不做调查研究, 以这样的方式练习翻译, 能力必定难以提高。

4. 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关系。

很多学生认为懂外语就可以做翻译, 把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划等号。学生以为如果外语能力过关, 再学习一些翻译技巧, 就可以胜任任何翻译工作, 因此有的学生对翻译课不够重视, 有的学生则把翻译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重心始终停留在语言层面。

二、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针对上文所述的错误观念,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予以纠正, 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首先, 让学生清楚翻译的真正目的。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现象, 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真正目的。换句话说, 翻译的目的在于沟通。如果译文的读者看完译文后不知所云, 那意味着沟通失败, 翻译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 教师还应告诉学生, 翻译技巧对译者的帮助是有限的, 仅凭技巧无法做好翻译。其次, 让学生知道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信达雅”并不是评价翻译的唯一标准, 尤其对非文学翻译而言, “信”或“忠实”往往不再是翻译的首要标准。在非文学翻译实践中, 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目标读者、译文预期功能、客户的要求来确定翻译策略, 评价译文的标准通常看译文是否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实现了其交际功能。此外, 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帮组学生摆脱炫词汇、炫语法的心理, 使学生意识到大词和长句的频繁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 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把简洁作为追求的目标, 在翻译时尽量选取简洁的表达方式, 避免冗长和累赘。再次,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着手翻译前, 先要了解原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对象及译文的目的、读者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确定翻译策略。在阅读原文时要带着批判的眼光, 原文也可能出错, 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 对于出现的错误不应视而不见, 照搬到译文中, 能纠正的要尽量予以纠正。对于原文中不懂的地方, 如涉及文化背景或专业知识的地方不能一带而过, 凭自己的理解翻译, 而要通过调查研究扫除对原文在理解上的障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最后, 让学生清楚外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要做好翻译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 (1)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不单是指外语能力, 母语能力也同样重要。也就是说, 扎实的双语功底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重视母语水平的提高。 (2) 调查能力。实用翻译涉及领域众多, 译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但不管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 在翻译中也难免遇到不懂的内容, 这就需要译者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调查, 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库进行调查, 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并将查询过程中了解的新知识积累起来, 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判断能力。分析判断的对象小到单词、词组, 大到句群、段落。通过分析原文的语言逻辑、文化背景和文体修辞, 梳理原文句群、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整体布局, 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原文传递的信息, 辨明原文的语域、语体, 把握原文总体的修辞特征。无论对于透彻理解原文还是确定译文的表达形式, 分析判断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需让学生意识到分析判断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四、结语

正确的翻译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翻译水平的真正提高, 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分析判断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正确的翻译观念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然而纠正错误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反复强化正确的认识, 以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9.

[3]申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1) .

[4]王银泉.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外语届, 2009, (2)

[5]王银泉, 王菊芳.改革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2

消费是交换的目的,是生产的动力,是人类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与公款消费关联密切的行业几乎都步入了“严冬”:名贵白酒纷纷降价,豪华车销售增速放缓,奢侈品销售不再火爆,高档茶叶、保健品等乏人问津,演出场馆大量闲置,娱乐行业经营低迷,黄金珠宝价格几近“腰折”,娱乐场所门可罗雀……面对新政带来的新气象,大多数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人议论纷纷,相关经营者、从业者更是叫苦不迭。有人说,中央不是一直说以内需拉动经济吗?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提高一下生活质量,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从经济的角度看,消费与生产、流通、分配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流通就没有方向,分配就没有对象,社会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时,消费也是生产的动力源,社会的经济运行,最终要靠消费来驱动。现代社会,消费比生产处于更重要的位置,消费决定了市场需求,决不但引导社会生产,而且配置社会资源。消费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决定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但如此,消费还决定了生产的转型升级,一个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或几个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往往能产生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十八大提出的“使经济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特征,而提出来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只有从这一角度客观理性地理解消费,才能真正吃透中央精神,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当消费在经济范围内活动时,就是合理的,需要我们大力提倡。但当正常消费变质为奢侈浪费时,它的弊端就会凸显,就会蔓延至政治、社会领域,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公正和社会心理的失衡。如果不加有效制止,任其蔓延,就会酿造成严重社会危机,最终弱化甚至摧毁消费的正常经济功能。厉行节约就是对消费负面效应的一种矫正,保证消费科学有效运行的手段。从经济和社会双重角度来看,鼓励消费和厉行节约并不矛盾,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所以,在鼓励消费的同时,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必须从败坏党风社风民风、侵蚀党的威信和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认识消费向浪费转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狠刹浪费和奢靡之风,批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节俭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3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而展开的,市场经济成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市场的发展,要求人们树立起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同时市场经济是以各种利益对各个主体形成约束和刺激,激发个人自身的利益而不断进取、相互竞争,以求得整个社会的福利提高和进步。所以,由于大力度的不断深化改革改制,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导致企业青年职工的心理冲撞加剧,部分青年在价值观念上失去了平衡,出现偏差。

1、出现了少数青年“个人至上”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目前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使一部分青年从自我发展到“唯我独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发展,甚至超越条件的可能,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忽视自我发展和整个社会相统一的发展,导致“唯我”与他人、群体之间难以调适的矛盾。

2、出现少数青年极端自由主义的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年过分强调“个人自由”,“自由选择”,“跟着感觉走”,凭兴趣办事,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社会和他人利益,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缺乏责任感。

3、出现少数青年的极端利益主义。

少数青年过分强调“自我利益”,以“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信条干一些不顾他人利益的事情,忘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甚至为了个人的点滴小利,不惜牺牲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不择手段地干损公肥私、损人利已的事,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导致人格的异化和萎缩。

针对青年出现种种问题与原因,作为企业的党、团组织,一定要加强对青年人价值观趋向的引导,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把握好人生发展的方向,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人们后天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实价值观的调整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此,作为党团组织应把理想教育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主题,在教育中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当前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激发青年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奋发图强,争做贡献;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激发青年树立爱国主义之情,立报国之志,行报国之举。教育广大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理想与人民理想、职业理想同生活理想的关系。在教育青年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现实性、必要性的同时,要引领青年依据这个崇高目标的要求,明确当代青年肩负的时代使命。总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自觉性,提高抵制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关系,经受改革开放和一切不良影响的考验。

2、对青年进行经常性的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

我们都知道,执行政策的自觉性首先来自对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了解,认识不够,在任何活动中将盲然无从,特别是我们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更是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青年人的思想情绪波动较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强,反映了一种开拓进取、自强向上的精神面貌,作为企业党团组织,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应当教育青年把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点定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个利益这个坐标上来,教育广大青年正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会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国家推行的各项制度改革,每项改革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全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支持和努力,教育引导青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振兴中华献计献策,保证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国家长远利益,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不应该有同国家利益和集体相违背的个人的目的,将人生的价值实现于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广大青年的思想觉悟,才能使企业在日趋加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持续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做出青年人应做的贡献,才能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有更大的益处。

3、对青年人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正在发生变化,这就更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党团组织,都来关心我们青年的成长,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做好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意识,在不断地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教育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目标,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既无私奉献的精神。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意识日程渐浓厚的今天,在物质利益日益强化的环境下,更要特别强调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坚持用榜样的力量鼓舞青年,教育青年。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度学习外科无菌技术的本科生120人作为实验组, 同时选取2012年度同时期学习本门功课的1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入学成绩、男女比例、上课时间、实习时间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实验组学生采用改革后的无菌技术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手段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物演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激励教学法等。对照组采用基础教学大纲常规教学。

1.3 观察指标

(1) 技能考核成绩:考核项目包括戴脱无菌手套、正确洗手和消毒、穿脱无菌手术衣、常规手术消毒方法以及术区铺巾方法, 单项操作满分为20分, 总分为100分; (2) 期末考试笔试成绩; (3) 教学满意度评价。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技能考试得分比较

采用改革式教学无菌技术后, 实验组学生在戴脱无菌手套、正确洗手和消毒、穿脱无菌手术衣以及术区铺巾方法考核方面分数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学生常规手术消毒方法考核分数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0.05

2.2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教师满意度评价比较

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为93.7分, 高于对照组的84.3分 (P<0.05) ;实验组学生评价教学的满意度为96.7%, 对照组为8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0.05

3 讨论

3.1 以往无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学生对于无菌技术认识不够、思想不重视。有很多学生对于无菌技术在临床的重要性并不重视, 认为其就是学习过程中普通的一门课程, 而且对各项实验和手术等有关无菌技术以及操作的相关性、重要性不以为然, 有部分学生认为外科手术要重视手术技术和相关解剖知识, 没有认识到无菌技术操作是所有技术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是贯穿医疗始终、关系到医患双方安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一部分同学认为现在是理论学习阶段, 只要将理论学习掌握好就可以, 这门功课只要考试过关就行, 等进入医院后再严格无菌操作也不迟[2]。 (2) 学生对无菌技术只掌握基本概念而不能运用于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 只是对文字进行机械性记忆, 并不理解无菌观念是一种习惯、一种技术的含义, 对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以及无菌操作不能形成实践的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无菌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中,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3]。 (3) 教师以及授课方面的原因:由于受到教学条件限制, 有的教师授课仅用简单文字描述教材内容, 缺少无菌台、相关实验用具、视频教学, 而且由于教具反复多次使用, 难以做到无菌要求, 容易给学生留下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印象, 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4]。有很多教师不从事实际临床工作, 本身对一些概念停留在原来学习的书本以及实践课上, 加上一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对学生的无菌操作要求不严格, 或没有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 从而使学生将操作错误习惯化, 同时由于自身的错误没有被纠正和指出, 导致学生学习到了错误的方法以及把错误合理化。

3.2 培养无菌观念的教学对策

我们通过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 将其它学科的各种教学方法综合整理, 应用于无菌教学中, 具体有: (1) 引入问题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配合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中可以不按照教师的方法机械地去重复, 而是将无菌观念牢牢掌握, 并贯穿于今后所有的操作、手术中。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并且积极动手去验证, 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目的[5]。 (2)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例如通过使用颜色标志进行空间区分, 用不同颜色标记无菌面, 使操作具有可识别性,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积极性, 强化无菌观念, 使得无菌观念深深扎根在头脑中, 形成固定的思维行动模式[6]。 (3) 增加师生座谈以及兴趣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活动为主,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 进行思考、分析、提炼, 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 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通过自主互动学习、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在应用中成熟。 (4) 将无菌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清无菌技术的理论知识, 又要使学生明白其与医疗实践操作的因果关系。如在讲无菌技术、无菌区、无菌物品这些概念时可以配合动画、视频, 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污染会把细菌带入患者体内, 就会引起感染等危险;加上具体数字和对患者的随访等, 运用实例和具体数据说明,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 对于学生无菌教学和无菌观念的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联合的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目的:观察正确树立学生无菌观念的教学策略以及对无菌技术教学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度学习外科无菌技术的本科生120人作为实验组, 同时选取2012年度同时期学习本门功课的1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2组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临床教学。结果:采用改革式教学无菌技术后, 实验组学生在戴脱无菌手套、正确洗手和消毒、穿脱无菌手术衣以及术区铺巾方法考核方面分数提高 (P<0.05) , 实验组学生常规手术消毒方法考核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93.7分, 高于对照组的84.3分 (P<0.05) ;实验组学生评价教学满意度96.7%, 对照组为8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关键词:无菌,观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梅, 路会侠.强化无菌观念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6) :114.

[2]胡吉富, 刘茂希, 杨立, 等.外科学无菌技术教学的改革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18) :79-81.

[3]杨凤玲, 庞红威.无菌技术操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8 (14) :71-72.

[4]樊子双.无菌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30) :5471-5472.

[5]张秀英, 薛辉.问题引导式教学在无菌技术操作中的尝试[J].护理研究, 2006, 20 (8) :2154-2155.

家长要树立的正确早教观念 篇5

导读:现代年轻的父母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很快,也明白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家长的早教观念还是有些模糊,要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念具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父母是宝宝早教最好和最重要的老师。

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互动,对孩子多一些了解和关心,把早教和适应孩子的身心规律结合起来,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开发宝宝潜能,培养出良好行为习惯的下一代。引导要因材施教,可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可以教育孩子一些学习方法,比如循序渐进,只能顺应孩子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能。

2.父母首先必须加强自己对早教的认识,知道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教育无论何时都是父母的必修课,孩子从胎教开始到学前教育,父母可以不让孩子去上学前班,但是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用适当的精力去陪伴孩子的成长,持之以恒,这样会收到好的早教效果。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及感官开发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讲求科学性。科学的早教过程,必须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孩子感官的基本能力入手,逐步有导向的进行语言、逻辑、想象力、识字、计算等高级能力发展。如何依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现代社会环境,乃至国情与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早教是每个父母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如何很好地掌握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学会综合培养孩子的兴趣点,都是父母平时要从生活细节关注的问题。

3.早期教育是帮孩子开发潜能,不是单纯学习知识。

在早教学习中不必要求孩子记住什么,关键是父母的参与可以让孩子一种愉快的心情得到潜能的开发。科学早教可以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有的家长,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动画片,认为那就是一种早教,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是过早接触电视这类媒介不利于孩子视觉功能发育,另一方面是关于行为习惯的,孩子没有动画片就哭闹、摔玩具。家长不能科学有效地使用早教工具与运用早教方法会让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给今后家长对孩子习惯进一步教育造成障碍和困扰。人类感官能力训练,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孩子的视觉发展有从黑白的识别逐渐过渡到对色彩的过程、听觉发展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孩子的感官开发角度,在孩子太小的时候接触动画片,对复杂信息是没有办法接受的,只是相当于噪音,是不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易对新生儿最初的感知世界进行干扰,是不利于感官功能的开发的。科学地对孩子基本感官能力的开发,是激活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环节,是孩子学习语言、逻辑、识字,乃至往后判断分析能力的第一渠道,科学有效地对宝宝进行早教将大幅提升孩子未来的综合能力。

4.父母要保证宝宝的身体营养和精神营养的结合。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6

关键词教学目标;探究式;取舍整合;大语文;活水;组织引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语文学科方面应该能够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因为语文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的外延十分宽泛,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对于同一篇文字材料,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产生的思维认识和探究目标会有很大的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它禁锢在同一个框架下,而要大胆的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产生独到见解。这是语文老师都明白的道理,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努力地贯彻实施。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学习方式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到实处。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情况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设置好了情境和要探究的问题,也就是提前根据教学参考和教师用书上确定好的课堂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学生探究的问题和内容都是教师提出和制定的,表面看来在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整合信息、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产生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己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没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所以许多问题可能根本不切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也就只有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希望了解和探究的内容却因时间被占据和得不到引导而默默地被压抑,思想的火花可能就因此熄灭。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外表形式上看似符合探究式学习精神,但却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动因,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也就打了折扣。

语文老师只是安排了自己设置好的教学目标,没有给学生机会探讨这些问题,也没有加以正确、深入的引导,所以表面上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还是在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语文教师自己设置情境和问题,安排学生探究,这将会违背探究教学的实质,因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探究便无从说起。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所向和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卢梭说:“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意思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个探究过程中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的探究过程与教师设想的会有差异,毕竟学生与作为成人的教師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提取信息各方面都会不同,他们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由于学生中的每一个人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一样,因而每个人的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也就各不相同。如果语文教师忽视这些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一篇课文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同样的时间内探究相同的内容,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以同样的探究速度找到基本标准和统一的答案,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那么语文探究教学还是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兼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想探究的问题,综合师生共同的探究欲望,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从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尊重学生的问题,灵活有效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老师要从以下方面去努力:(1)解放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它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因此,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观念,要养成“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言行举止都在运用语文”的思想习惯,随时、随地都在教和学,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效率。同时对教材要进行揉合、再创造,在自己心里装下一部教材,从而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所以,只有树立大语文的思想观念,才能够真正科学、灵活的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2)确保自己有一桶“活”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新课改要求教师“拥有活泉水”,学生“才有无穷水” 。这里的“活”,一是指语文教师要坚持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观念,要博古论今,贯通中西,不仅仅要从古典文学中汲取素养,还要对新时代、新思潮的语言文字(诸如网络文学等)产生兴趣,大胆研究并运用。二是指教法灵活,不拘泥于经验和常态,要根据学情和教材的变化,创造性的采取灵活有效的教法,此之谓“活教书”。如此,才能满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探究欲望,选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3)提高组织、引导能力。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引导者,更应该是课堂艺术的践行者、合作探究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能力,面对学生涌现的思维火花和创新苗头,要做到从容应对,使得整个课堂丰富而不紊乱,有效而不虚华,充实而不肤浅。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7

“财富”, 字典上的解释为“有价值的东西”;古代儒家将其称之为“利”。财富观就是人们对待财富的看法和态度。新形势下, 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发生了一定的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在校园里滋生, 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而出去“掘金”……面对这种形势, 采取积极的措施树立大学生正确、健康的财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培育大学生正确财富观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财富素质作为大学生全面素质之一, 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看待财富、如何对待财富, 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的人生课题。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财富观, 在看待财富的时候才不至于将其看得过于神圣, 以至盲目追求财富, 陷入“拜金主义”的洪流;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财富观, 在对待财富的时候才不至于浪费挥霍或者沦为金钱的奴隶。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财富观, 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助于其在这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中正确把握自我、发展自我。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

大学生的财富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包括财富价值观教育, 财富创造观教育, 财富品质观教育和财富发展观教育几个方面[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将学生的财富观教育纳入体系当中,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学生涉世不深, 容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面对社会中滋生的“拜金主义”倾向, 往往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原则上的退让, 从而误入了歧途,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财富价值取向引导;二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于大学生迈入社会前的施教工作, 其全面性、有效性、现实性特征, 必然要求将大学生是财富观教育纳入其中。

2.3 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2,3]。许多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就开始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特别是一些财经类高校的学生, 开始涉足股票等一些风险投资领域, 另有一些大学生开办了自己的小商店, 小饰品店点等, 成为了年轻的商人。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 离不开各个领域里的每个参与者的有序发展, 再者, 大学生群体中很多人也许以后要从事于国家的重要经济领域之中, 所以他们的财富观正确、健康与否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不容忽视。

3. 培育大学生正确财富观的积极对策

3.1 正确把握四对关系

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 对于财富观的认识, 我们不能仅仅就此论此, 应该将其与其他的概念联系起来, 综合看待, 从宏观上把握住正确财富观的内涵。

3.1.1 财富观与幸福观

幸福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又永恒存在的问题, 其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标准, 但总的来说, 幸福是一个人内心感到满足、愉悦的心理状态。拥有一定的财富可以获得幸福。我们对快乐的追求首先要满足于我们对生活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肚子富裕了思想才能活跃[4]。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 我们得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去维持我们生存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作为一种重要的流通和购买手段, 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我们才可能不为生计而抓狂;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我们才能顺利而简单的得到我们想要的物质产品, 更好的为我们的兴趣、理想服务。所以, 一定程度上, 财富是我们幸福的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 幸福不能完全由金钱来衡量。拥有财富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充分条件, 财富观与幸福观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有了钱不等于有了幸福, 幸福只能感受到, 感觉到, 而不能买到。金钱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买来朋友的真诚, 父母的健康和明天的朝阳。夕阳西下, 街边卖菜的一对中年夫妇正说说笑笑, 收拾着他们的摊位准备回家, 也许他们并不富裕, 可是此时的他们却是万分幸福的, 感受爱情的甜蜜, 劳作的快乐和疲劳一天的放松;高楼林立, 西装革履的老板开着宝马, 没有下班后的轻松, 仍然为了明天的订单而愁眉不展, 他肯定是富有的, 但那只是物质上的、金钱上的, 精神却是贫瘠的, 他并不幸福。幸福的标准千千万, 拥有财富只是一方面而已,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不要为了追求财富而丢失了感受幸福的机会。

3.1.2 财富观和权力观

人们一直对财富和权力有这样的一种理解, 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 这种联系也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合法的。拥有财富的人不是不可以拥有权力, 只要他们有能力, 有为人民服务的公心;拥有权力的人不是不可以拥有财富, 只要他们的财富是通过合法手段得来的就应该受到保护。财富和权力都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力的体现, 但是不能将有钱看作升官之道, 将做官看作发财之道。商人自有其经商之道, 做官自有其做官之讲究。大学生要仔细斟酌二者之间的界限, 不要迷失在“权”与“力”的洪流中不能自拔。

3.1.3 财富观和价值观

财富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所谓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一种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 是个体心理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 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态度、信念和理解等等[5]。财富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 财富价值观反映人们对于财富的需要和财富满足人们需要的两层关系。一方面人们对于财富是渴望的,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显出来。校园里的“经商热”、“炒股热”, 表明大学生对于财富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和现实化;另一方面, 财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体现在量上和质上两方面。量上来说, 不同的人对于财富的多少的需要是不同的, 有的人只需要维持其基本生活保障的财富, 而有的人还需要满足其享受的消费财产;从质上来说, 等量的财富对于不同的人的满足体验是不同的, 对于一万块钱, 有的人如视珍宝, 而有的人却视如粪土, 精神上的需求更是不同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明确价值取向, 选择价值目标的。在社会生活中, 金钱并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 诚信、公平、奉献等一系列的道德品质的追求都应是人们价值观的一部分。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总是让人们内心充斥了更多的物质的东西, 而很少去关注对心灵的洗涤和对道德的渴求。大学生要切忌将财富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 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3.1.4 价值观和慈善观

慈善观, 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奉献社会, 回馈社会的精神。我国的慈善事业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也正向着正规与完善发展[6]。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来袭之后, 全国人民的慈善捐款一拨胜过一拨, 红十字会, 各项基金—中华慈善总会, 嫣然天使基金, 壹基金……帮助了许多人;希望小学就像一个个希望的种子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中国有由来已久的“藏富”心理, 父母奋斗一辈子都是为了儿女的幸福, 所以积攒下来的钱大都留给儿女, 当然这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 毕竟中国现在仍是富一代, 贫穷的帽子刚摘掉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受苦。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富人群体也逐渐多起来。当人们自己的温饱解决了之后, 人们就有余力来关心和帮助他人了, 与儒家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一致的, 性本善的人们的“慈悲胸怀”就会被召唤出来。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富, 要“乐善好施”, 帮助更多的人也致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更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慈善观, 将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取向。

3.2 发挥学校主阵地, 教师的主导作用

3.2.1 大学生在成才路上需要教师的点拨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 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少数大学生的财富观发生扭曲。因此,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之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要有目的的安排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并设计好教学方法, 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3.2.2 教师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财富观的责任

近几年来, 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下发文件, 提出明确要求。因此,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既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 结束语

大学阶段不仅是学习技能、储备知识的关键时期, 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的着眼点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就业服务, 还需要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幸福服务。因此, 作为高等学校, 除了给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 应该将财富观教育列为必修科, 发挥学校主阵地, 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人们渴望财富的观念愈加强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地看待财富, 理智地支配财富, 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财富观, 正确对待财富观和幸福观、权力观、价值观、慈善观的关系, 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财富观念认识的现状及趋势, 并且针对培养大学生财富观念认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富观,大学生,对策,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珊珊, 肖润花.当代大学生和谐财富观培养研究[J].知识经济, 2015, 13:102.

[2]龚昕.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08:207-209.

[3]刘斌, 薛力平.大学生理财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02:7-9.

[4]侯明志, 赵骏.培育当代大学生健康财富观的原则和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6:27-29.

[5]赵骏.大学生健康财富观的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2:36-38.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8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不成、低不就”现状严重。

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和定位, 在择业时, 确定的目标过高, 与自己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不相适应。例如, 通过调查分析, 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偏重于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等国有单位, 总想着一步到位, 一岗定终身;在选择工作地域时, 首选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 不愿意到东北、西部等偏远落后地区;在工薪待遇方面, 看不上低工资, 总想当白领, 拿高工资。因此, 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状。

2. 毕业生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

据调查, 目前, 大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缺乏经过专门培训的就业指导老师, 使得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缺乏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显得盲目、无序、从众。

3.“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牵引, 以被业为导向。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与市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相脱节, 无法突出高职院校的“高职”特色, 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 实践教学少, 学生实践能力差。

培养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用技能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技术人才 (含管理、操作、服务等) 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目前, 相当一部分院校 (尤其是工科院校) 的试验设备、实习场所不足, 造成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无法满足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低。

二、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观念

1. 树立“全员抓就业”意识。

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 高职院校应树立“全员抓就业”的工作意识, 并把“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院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同时, 制定毕业生就业责任制, 建立院、系、教研室三级就业管理体制, 学院院长、书记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 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全面抓学生就业工作, 严格落实毕业就业责任制。把学生就业率列入教职工年终考评指标体系, 把学生就业情况直接与个人的发展、奖励挂钩。

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职学生的择业观是影响其就业率的主导因素。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高职学生应形成爱职敬业的思想意识, 具备吃苦耐劳, 干一行、爱一行, 积极到农村、到基层就业的实干精神, 养成自信、踏实、努力的工作作风, 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后创业”的正确择业观。同时, 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撇弃就业“一次到位”的思想,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能力谋岗位。

三、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是一项既要求全面、又要求突出重点的的工作。因此, 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面落实就业责任制度、着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 需要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实行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对于培养学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观念, 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与技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学生就业指导, 首先, 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 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离校, 分层次、分阶段、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其次, 着眼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就业指导任务、内容和措施;再其次, 紧贴市场发展, 了解社会需求,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准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 注重采用报告、讲座等多手段, 通过报纸、广播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使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

2. 着眼市场需求, 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完善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培养知识丰富、技能熟练、适应市场需求毕业学生的根本基础。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 首先, 应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相关行业进行调研, 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设性建议, 收集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其次, 应定期邀请各行业的部门领导、专家、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作报告, 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的“专业发展与建设研讨会”, 给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需求和建议;再其次, 应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深厚的岗位业务知识为目标,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原则, 专业课设置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标, 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3. 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良好的实习、训练条件是提高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创造宝贵的实习条件和机会已成为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首先, 学校应重点加强校内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次, 为解决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教学训练基地资金不足的问题, 学校可加强与社会、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校的知识资源与企业的设备、技术资源的互补融合, 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线岗位的实习机会和为企业提供免费的人力资源, 实现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 基于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渠道。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 如何利用手中的信息化设备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 实现用人单位需要人才与毕业学生知识技能的匹配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因此, 学校在着眼市场需求, 提高毕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搜集、整理各级部门组织的网上招聘信息,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招聘活动。应主动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及时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现场招聘。同时, 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就业电子档案, 使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电子投档和网络面试。

5. 鼓励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9

一、高师艺术类学生思想现状及原因分析

1. 受专业水平所限使得部分学生艺术理想模糊

高等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 往往专业学习起步晚, 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专业水平有限, 使得他们的艺术理想较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较为淡薄, 甚至产生将来不知道能干什么的迷茫感。

2. 就业压力使得部分学生陷入理想盲区

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 部分高师艺术类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更加激化了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使这些学生丧失了坚定的学习目标, 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更显苍白。

3. 性格短板使得部分学生缺少完成理想的毅力

艺术类学生大多数天性活泼, 思维活跃, 但在课堂纪律上往往呈现出组织纪律性较差, 时间观念淡薄等特点, 同时部分学生生活习惯懒散, 追求个性和自我主义。这些个性使得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淡薄, 缺少完成理想所需要的毅力、恒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 艺术行业的高回报使学生易陷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

艺术类学生利用专业所长从事演出、教课的机会较多, 经济回报也较好, 部分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 往往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甚至有些早熟的学生不惜牺牲道德换取金钱, 严重违背了学生本该有的单纯、天真的本性和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因而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受金钱的诱惑,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渐渐侵蚀学生的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探析

1. 建立学生理想规划档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在开学之初, 让学生写一份个人理想规划, 并将其作为培养方案归入个人班级档案。辅导员将针对学生的理想档案,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第一, 对于在艺术上有追求的学生, 辅导员要与专业教师一起给予舞台实践、学习深造机会, 帮助他们不断完成艺术理想;第二, 对于缺乏理想信念或是成就感不强的学生, 要及早发现、重点关注, 有计划地与其谈心谈话, 助其消除顾虑, 克服心理障碍, 一步步实现人生目标。

2. 加强思想引导, 提高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是辛苦和枯燥的, 没有信念和毅力的支撑是很难成功的。第一, 要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名人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不断给学生传达自我约束力、时间观念、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第二, 要多贯彻一些文化名人成功的实例, 告诉学生理想离他们并不遥远, 只有热爱艺术、尊重艺术, 全情投入, 方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3. 举办艺术活动,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艺术活动, 能够大大激励学生的艺术参与性, 从而为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 在课余时间举办学期音乐会、音乐沙龙等活动, 促进学习热情,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第二, 建立激励机制, 实行表彰制度, 对比赛获奖或是专业进步较大的同学进行宣传、奖励, 引导学生力争上游, 争取专业能力的不断进步。

4. 做好学生就业引导工作, 给予升学和深造的帮助

辅导员老师要把握时代脉搏, 认清就业形势, 做好学生就业的辅导工作。第一,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专业能力, 才能给予合理的就业建议。比如有的学生较为理性, 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鼓励其进行创业;有的学生专业素质较强, 有远大艺术理想, 可以鼓励其沿着艺术道路继续深造。第二, 对于计划考研或是出国深造的学生, 辅导员要与专业教师一起, 制定辅导方案, 积极帮助其联系导师、报考学校, 并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和相关的备考建议。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方法探析

1. 用高尚的艺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艺术能净化人的心灵, 洗涤人的灵魂。高师艺术类学生每天接触到的均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有利优势, 通过高尚的艺术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 召开主题班会, 让学生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 或是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音乐电影, 学生们可以从《放牛班的春天》中学会乐观和尊重, 从《音乐之声》中学会包容和爱, 从《莫扎特传》中学会勤奋和忍耐。

2. 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学生建立集体主义观念

以集体活动带动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增强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 促进良性竞争, 是消除学生个人主义倾向的重要方法。如:举办班级音乐会、话剧、排练音乐剧、画展、雕刻展, 以及体育比赛等, 给学生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 对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态度、树立良好的交友观、人生观、集体观, 具有很大的效果, 同时这些集体活动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 深入宣传教育,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展开宣传教育和个别引导, 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导向作用。第一, 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形成科学、公平、公开的体制机制。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肯定个人奋斗的价值, 从而有效纠正艺术类学生中出现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第二,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艺术活动中加强宣传和教育。开展一系列艺术实践、文化下乡、志愿支教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懂得“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第三, 引导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使其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 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第四,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通过演唱红色歌曲、唱红歌比赛、革命题材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带动全体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 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 加强学生自强自立意识, 通过开展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班会、音乐会,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使学生学习高尚的艺术, 树立高尚的人格。

总之,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高师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 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心理, 灵活运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才能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大学期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对艺术类大学生一生的发展和成就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笔者通过分析高等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性格和思想特点, 围绕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两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特色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本文对开拓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拓宽工作新视野, 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洛巧凤.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树立现代林业思想观念及实现过程 篇10

1 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 虽然千差万别, 但总体思想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 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 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 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 大力倡导公众参与, 积极引和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 持证经营, 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日本的“森林, 林业流域管理系统”, 则从日本国情出发, 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 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 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 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2 现代林业的概念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 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 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 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 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各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 实现社会高度文明, 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 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 协调人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使这些关系和谐发展, 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徨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 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 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 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a.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 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 以免造成生态失衡。b.和谐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c.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 实现“清洁生产”“人地共荣”的最高目标。因此,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 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 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以上只是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的思考。实际上, “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 广。总之, 就我国而言, 我国的林业底子薄, 又走了许多弯路, 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 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 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因此, 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 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 提高全民林业意识, 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 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 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4 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 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 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过其调节能力的阈值, 以免造成生态失衡, 就现代林业而言, 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通过各种措施, 减少对林地的养分耗损, 增加林地养分补充, 增加对系统的投入, 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 形成高级有序循环, 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前进。

5 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利利用达到“零废弃物”, 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 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 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 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 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 节制和循环使用, 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 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

a.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 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b.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 确保环境卫生安全。c.加大木质系统材料开发利用力度, 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d.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6 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 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 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

a.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b.营造高产能源林, 解决农村燃短缺状况, 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c.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 多元化, 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d.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7 经营之路

除了坚持生态建设之外,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a.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 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 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b.加强林业意识建设, 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 强化领导林业意识, 提高全民林业观念, 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 合理分配资源, 按需生产, 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c.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 提高林业行政能力, 加强林业质量建设, 提高林业工程质量, 加强林业制度建设, 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 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 使它们有机结合, 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结束语

以上, 只是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 “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 广。总之, 就我国而言, 我国的林业底子薄, 又走了许多弯路, 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 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 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 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 提高全民林业意识, 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 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 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 (学术刊) , 2003.

[2]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 2001, (2) .

[3]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林 (学术刊) , 2003.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在大兴安岭出版社, 2002.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11

【关键词】新观念 思想品德 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是担负初中智育、德育功能的综合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观,但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实效性的现象仍然存在,那么怎样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行呢?

一、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1、树立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指的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求,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树立服从服务观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其一,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其二,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其三,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在财富向知识致敬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所以,只有那种既拥有知识又具有获得新知识能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自学),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捕捉新知识,使其终身受益。

2、树立互动双赢观念。在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关系,学生与学生、教材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教育的合作伙伴。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开展互动创造前提条件,进而通过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双赢。优化教学互动,树立互动双赢观念,需要把握两方面问题。其一,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师问生答,也不能将其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上的交流,它还应包括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以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以通过互动达到师生双方相互激发、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的目的。其二,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一节课或一单元课所涉及的知识是由教材、教参提供的知识,教师知识(教师活化教材和依据学情补充扩展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方面构成的。上述知识构成,既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吸纳新信息、掌握新技能。又要求或师必须大幅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一旦发现师生互动产生的“亮点”,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予以认定、扩展。那种“课前设计好僵死的教案,课上让学生就范”的状况一定要避免。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1、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学习本课程必备的收集和整理信息,识别和运用,阅读和分析文字材料等最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地方还不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足够的图书资料,但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学生根据相关问题或主题查询资料、信息,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我课余时间常常从报刊杂志上搜集各种资料,充实课文内容。特别是通过上网查找和搜集各种资料,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疑问。还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综艺节目搬上课堂,竞赛、竞猜、小品、抢答、评比、辩论等点缀着课堂。在课堂教学应用时收到良好的效果,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2、优化教学方法。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2)着力于引导。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着重于疏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并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总之,我们要立足课堂主阵地,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德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个主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不断探求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路.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09年21期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篇12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

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 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 受日趋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大众传媒的直接影响, 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优点和长处, 也有缺点和不足, 使得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现象。近些年来, 体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各种事件也是喜优掺半。那么如何看待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 只有对现状有了正确的分析, 才能做出正确有效的对策。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

当前大学生思想比较健康, 关心国家大事, 视野开阔, 对社会问题分析日趋客观、理性, 鉴别力明显增强。迎合时代的声音, 追赶时代的精神, 顺应时代的感性, 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特性所在。二十多年来, 我们的大学生群体, 紧跟时代, 观察社会, 了解社会, 根据社会要求塑造自我。他们思想活跃, 勇于进取, 创新动机、法制观念、经济、效率、效益意识等大为增强, 这都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

首先是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关心社会变迁, 据一份大学生滚动调查的报告显示, 在对关于影响国家政局稳定的主要因素所作的三次选择中, 比例最高的是“党风不正、腐败现象蔓延”, 占74.3%;其次是“经济失控”, 占66.7%;第三是“三农”问题解决得不好, 占44.8%。学生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国企改革与发展问题都比较关心与担心。

其次是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市场经济实行效率优先,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原则。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提高, 信息交流节奏加快, 人际交往频繁, 拓宽着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 增强着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能力。市场经济的这些驱动力, 有形或无形地激励着当代大学生, 为努力适应社会需求, 从德、识、才、学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 使参与意识和竞争观念不断强化。

1.2 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进步的思想, 理应得到我们的充分肯定。但是, 也还有一部分的我们的大学生朋友, 还有着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和观念, 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深刻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 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

首先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 道德观念淡漠。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集体”的概念是非常淡薄的, 他们行动的准则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活动不愿参加, 而愿一两个人独处;公益的事务不愿意承担, 而只顾自己的事情;旁人的权益可以不顾, 而自己的利益不能受到丝毫的损害等等。他们对诸如公而忘私、为人民服务、敬业奉献、宽厚仁德等正面价值观念, 表示冷漠和疏离。

其次是重利轻义, 文明修养匮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谦和、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然而, 现在大学生中不乏有这样的人, 为一点小事而争吵不息乃至拳脚相加;看到老师和长辈视而不见, 不理不睬;对待父母如同仆人, 横眉竖眼;男男女女搂搂抱抱, 招摇过市;满口脏话、随地吐痰, 对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等等。

综合上述剖析, 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成才意识强, 参与意识强, 创新意识强, 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 社会公德弱, 心理素质弱, 自我控制弱。

2 培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2.1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 用特色理论培养学生。社会是复杂的, 人的思想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时代等多因素影响的, 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人, 自然就不是整齐划一的。党中央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指明了方向。

2.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尚不完全成熟的成长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性格活泼, 各种情绪时起时落, 思想波动较大。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 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产生思想、道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困惑。正确引导, 常抓不懈, 帮助他们走出困惑,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 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正确的认识。

2.3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对于那些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来说, 更是应该不断的树立这样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去树立典型, 发挥典范, 才能够不断的去推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思想的升华和理想状态的实现。

2.4 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校园内特有的课余活动如专题讲座、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辨论赛、体育活动等, 可以寓教于乐。我们在充分地运用这些校园文化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 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 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古人说:“德以才为资, 才以德为帅”。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能否造福人类, 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崇高的师德既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 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 起着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灵魂, 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是点燃明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师的劳动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 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 教师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 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 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 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 终身受益的。加强师德建设, 需要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精湛的现代教学技法, 才能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地增长知识, 走向现代科技知识的前沿。

参考文献

[1]老洪暄.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9) .

上一篇:装置检验下一篇:钢铁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