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2024-07-01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精选12篇)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1

和如今的孩子谈理想, 我们常常惊奇于孩子们的“不知天高地厚”, 在他们眼里, 似乎自己就是下一个李嘉诚, 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 问到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都会轻松地说出“奋斗呗”。可是, 身为班主任, 我们常常为自己班级没有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学风而苦恼, 常常为部分学生心理脆弱, 遇到挫折动辄采用过激方式而头疼, 也常常为有些孩子只有三分钟热度而无奈。为什么雄心勃勃、信誓旦旦的孩子们总是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其实, 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们虽然能说出“奋斗”二字, 但对奋斗却没有正确的认识, 也就是缺少正确的奋斗观。所谓奋斗观, 应该是人们对奋斗的总的看法, 包括对”为什么要奋斗”、”怎样奋斗”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持有怎样的奋斗观, 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如今我们打开电视或网络、翻开报纸, 映入眼帘的常常少不了这样的新闻:某人妄想一夜暴富, 参与赌博结果家破人亡;某教授因剽窃他人作品而身败名裂;某大学毕业生因无法适应职场生活的压力而只能选择做啃老族……身为教师, 我常想, 如果我们能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那么, 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是否会避免这些境况的发生?

其实, 中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养成好习惯的过程, 也是一个形成积极建康心理的过程, 这些好的习惯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将伴随人的一生, 因而中学生追求学习方面的成功同样是人生奋斗的一部分。中学生虽然生活经历简单, 心理不够成熟, 但是处于花季的孩子们心思单纯, 充满激情, 有着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这些正是我们能够因势利导的条件。那么,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 正确的奋斗观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第一, 奋斗与吃苦相伴。

第二, 奋斗需要持之以恒, 坚持是最可贵的品质。

第三, 奋斗的过程比奋斗的结果更可贵。

第四, 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是奋斗的催化剂。

第五, 奋斗离不开向他人学习, 取长补短。

这些观点不难理解, 难的是我们怎样把它们成功地植入学生心灵。我尝试了以下的方法:

第一,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 唤起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奋斗的含义。2008年的奥运圣火点燃了全中国人的激情, 金牌总数第一的荣光振奋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媒体对奥运冠军连篇累牍的报导, 学生们对奥运冠军们的津津乐道使我认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安排了“走近奥运冠军”的活动, 把喜欢同一位世界冠军的学生编为一组, 共分为十几个组, 然后让他们合作收集整理这位冠军的资料, 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最后每组选举一位代表来给全班同学介绍这位冠军, 并谈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每位冠军从事的专业可能不同, 成长经历也有很大区别, 但他们的成功一定显示他们所共同具备的精神特征:勇于拚搏, 肯于吃苦, 屡败屡战……学生们整理的过程, 就是一个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每天10分钟, 经过近二十天的演讲,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共识:只有付出巨大辛苦, 才能取得超人的成绩。这样, 奋斗与吃苦相伴的理念悄悄植入学生心中, 而用功刻苦、积极向上的学风也在班级里初步形成。

第二, 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使学生将优秀品质迁移并内化为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在第一次学校运动会上, 我们班只有12名男生, 不仅没有一位运动场上的领军人物, 而且上场的运动员都凑不齐, 面对缺兵少将的现状, 我鼓励学生们:我们虽然有很多困难和不足, 但努力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早点做准备, 比别人练得更多, 练得时间更久;即使今年我们不行, 我们坚持练下去, 明年我们一定会超越他人的。正是秉持着这种坚持的精神, 班级的学生们每天坚持跑步, 并且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练习各自的运动会项目, 终于使一个在体育方面处于弱势的文科班不仅在运动会上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而且在一二·九长跑中取得了全校第一的骄人战绩。而这段经历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只要坚持努力, 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从此, “坚持”成为了学生们在学习上最为突出的品质。

第三,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我常常利用多年班主任工作积累的人力资源, 请往届优秀学生来到班级做报告或交流, 现身说法, 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影响。学生对比他们略微大一点的往届毕业生, 往往带着一丝兴奋、一丝探寻的心理去接近;而他们的影响力有时要超过老师和家长。比如, 我觉得班级有些同学心态失衡, 成绩好的, 往往患得患失, 往往努力不够, 却对成绩要求甚高。面对这种情况, 我请来了毕业生安平。并不聪明的她当年是班里最刻苦用功的学生, 正是靠着这种刻苦努力精神, 她不仅考取了名牌大学, 考取了研究生, 而且还在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扎扎实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安平告诉她的学弟学妹:当你不断奋斗, 最重要的不是你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而是你知道了怎样的奋斗才可以成功。时间久了, “把过程做完美, 对结果顺其自然”的理念就渐渐深入同学心中, 心态失衡的人少了, 水到渠成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而由此获得的不断的成功也使同学们收获了“水到渠成”的快乐。

第四, 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 在班级形成正确舆论氛围, 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奋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如, 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比较自我, 他们往往处理不好互助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进而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面对这种情况, 我召开了“与你同行”主题班会, 让大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你认为同学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怎样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学生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交流, 大家统一了认识:同学之间既是竞争者, 更是同行者, 互助者, 而且只有以互助为基础的良性竞争氛围才是大家成功的最佳环境。从此, 我们班级不仅因成绩优秀而被其他班级同学佩服, 更以同学之间互助互爱, 气氛和谐而被人羡慕。

第五, 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书, 并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等方式, 让学生不断地受到精神的洗礼, 从而使他们随时随地为自己的奋斗之树浇水施肥。每个假期, 我都要布置学生读几本书, 多数是名人传记。比如读《曾国藩传》, 使学生认识到慎独精神和步步为营的前进方式对于奋斗的价值;读张扬的《年轻的战场》, 使学生意识到激情在人生奋斗中不可取代的价值;读《居里夫人传》, 使学生体会到寂寞是奋斗的同行者, 而耐得住寂寞则是奋斗成功的必要条件;读《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使学生懂得学会放弃, 有时更是奋斗途中智慧的选择。一本本书籍, 就像一把把金钥匙, 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情感之门, 更打开了成功人生的奋斗大门。

我想, 正确的奋斗观应该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底色, 不仅关乎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路的顺利, 更是一个国家未来社会风气优良的根源所在。因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应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2

2002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亦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性战略课题。

实践证明,在全党牢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在倡导学习型政党,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一个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下决心着力解决好的第一个首要的问题。

如何牢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搞清楚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关于学习的本质

从哲学上讲,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学习活动。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就是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人作为主体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对客体加以改造和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体,首先要直接认识和把握客体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生活在世界上,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客观世界加以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首先人的主观世界就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所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要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学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积累起来,系统化,理论化了,就是知识。知识还可以分成书本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毛泽东同志说: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两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一个人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践知识,或者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不能使二者互相结合起来上升到理性的,全局的高度,得到的就是不完全的知识。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真正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知识的过程。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就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运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并提出学习要“有的放矢”。在延安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就是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就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样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解决怎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

关于学风

搞清楚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学风问题也就提出来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脱离实际,无的放矢,是一种坏的学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历史上,脱离实际的学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学风,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应该说,我们现在广大干部的学风基本上还是好的,但是的确也存在著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心浮气躁,无心学习。有的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面前目眩神迷,没有心思学习,坐不下来,即使参加集体学习,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缺少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为学不学习无所谓,忙于应酬,玩心太重,把学习当成负担,用于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是事务主义,以干代学。有的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工作是硬指标,干好了就等于学好了。

三是应付差事,形式主义。有的以读了多少篇著作,代替学懂了,以写了多少读书笔记,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说明学习效果。

四是浅尝辄止,盲目自满。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在精读原著,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有的学习的面单一狭窄,不愿更多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及其他方面有益的知识。

五是庸俗作风,简单对号。有的以实用主义对待科学理论,断章取义,有的搞牵强附会,穿靴戴帽,不甚了了。

六是学用脱节,言行不一。学习不联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有的就事论事,学归学,做归做,有的台上天花乱坠,台下另行其是。

凡此种种,不亦而足。自然学风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也只能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关于学习方法

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权观 篇3

关键词:用权;管权;授权

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权力制约不力、监督乏力,少数领导干部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习惯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一言堂”,甚至一手遮天。为确保领导者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领导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权观。

一、慎于用权

作为领导者面对权力、行使权力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也就是如何认识和使用权力。习主席在2010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联,有权必有责。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往往有很多领导者在拥有权力之后忘乎所以,颐指气使,老子天下第一,似乎好像掌控了一切。1900年6月21日,当时掌控大清王朝的实际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作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听信谗言进而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慈禧在《诏书》中说咬牙切齿地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向全世界宣战的人。在这里,慈禧太后充分使用了自己的权力,结果可想而知,仅仅是一场让人不耻的闹剧。慈禧太后照样垂帘听政,赔了银子,各国修好,却是义和团民众死伤无数,老百姓莫名其妙遭了殃。这场闹剧堪称滥用权力的经典之作。

“权力”这个词,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它跟金钱一样,应该是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是一种目的。当你把权力当成一种手段时,你就会逐渐超然、凌驾于对权力的欲望之上,它在帮助你渡向幸福的彼岸;当你把权力当成一种目的时,你就会慢慢屈辱、臣服于权力的淫威之下,它在牵引你堕入罪恶的深渊。美国总统林肯有一句名言:“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这也许是对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滥用权力的人发出的一点忠告。

权力与责任,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同为一体,不可分割。上天赋予了我们做人的权力,却同时也交给了我们做人的责任,我们拥有权力,是因为我们必须承担、履行责任。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这五大领导力之源,都潜含着一个主题,那就是责任。无自我责任,权力就变成了贪欲;无团队责任,权力就变成了摆设;无职业责任,权力就成了为虎作伥。

中国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白了,就是使用权力是有责任的,是要服务的。权力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社会、造福群众;用得不好,就会祸及人民、殃及自己。因此,无论是决策、管理,还是指挥、协调,都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慎于用权,最重要的是要慎于决策。决策正确,是人民群众之福;决策错误,是人民群众之祸。有些领导者为了个人的升迁、名利,一味追求政绩,大搞那些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致民怨沸腾、影响恶劣。有人这样讽刺这些滥用权力的领导----“拍拍脑袋有了,拍拍胸脯好了,拍拍屁股走了”。慎于用权,就是不能当这种不负责任的三拍领导,最好的办法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要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当作“用权”的根本出发点。

二、善于管权

领导者既是权力的代理人,也是权力的“守护者”,既要用好权,也要管好权。管好权,重点是要管好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自己的兴趣爱好。管好权,关键是要管好“小节”,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考验。老百姓常说“小时候偷针,长大后偷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祸患多蕴藏在隐微的地方,多发生在人们疏忽的时候”,三国时期的刘备在临终前也告诫他的子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许多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都是因为在小节上律己不严,最终酿成大祸。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领导者的一些喜好和小节也往往成为被拉拢腐蚀的突破口。

最大的权力集中就是最大的腐败。如果权利过于集中,极容易形成领导者的独裁专制,这样整个组织的决策受该领导人的影响就会特别大,我们知道一个人收集的信息以及决策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决策所蕴含的风险性比群体性的风险性大得多,事实上也是如此。近一段时期我国几个龙头企业的老总纷纷落马,原因就是权力太大,在企业里基本上一个人说了算,从他们的手底下划拨几个亿、十几个亿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因此,我们说如果慎于用权主要是个人道德思想层面的问题的话,那么善于管权就应当是在制度层面做文章,真正实现对领导者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三、敢于授权

领导者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处于该单位的中心地位,既不能大权旁落,无所用心,又不能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管理的重点是控制,领导的重点是激励与授权。该放手时就放手,沉迷于权力的人只会扼杀自己取得更大业绩的潜力和可能性。所以,领导者必须学会拨冗去繁,择人授权,腾出精力和时间来抓大事,想全局,才能做到干本职工作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领导效果。

授权是领导者普遍采用的一种领导艺术。授权就是复制自己,就是让别人为你工作,是放大自己时间的杠杆,是决定一个领导者能力高低的标志。领导者在授权的过程中,必须灵活地掌握以下的原则。一是相近原则。基层领导者应把适当的权力授予工作性质最接近的执行人员,因为他们明了情况,熟悉业务,能够有效地行使上级授予的权力。二是适度原则。要分层授权,只向自己的直接下属授权,而不是越级授权。三是责任原则。基层领导必须向被授权者讲清其所担负的工作的责任、权力的范围和具体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和临时处理权。但是,必须“授权留责”,授权后被授权人行动的后果应由领导者承担,不能在下授权力的同时逃避责任。领导者虽不能干涉被授权人的工作,但要给予被授权人必要的监督控制,以免其偏离组织目标的方向,或出现权力的滥用。四是量力原则。要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授权的工作,既不能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能超过被授权者的能力、所承担的限度,要防止其疲于奔命,又要使所授权工作难度略大于被授权者平时的工作能力,使其能挑起担子的同时又需尽力而为。五动态原则。授权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依实际需要进行变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项授权,即把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权力授予某人,待问题解决后将权力回收;二是定时授权,即在一定时间内将权力授予某人,时间一到,权力回收,六是激励原则。领导者在授权的同时,应对下属进行适当的激励,这种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方式对下属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4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教育者主要是班主任,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进行着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班主任,应该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的师生观。

一、建立“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尊严,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未来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民主。因此尊重人的个人价值是有助于民主社会进步的。对学生进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班主任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班主任拥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其管理与教学工作中就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任何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有可能。作为班主任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主观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加学生竞争和创新的勇气。如果不考虑这些,那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就违背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渗透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建立师生统一主体观

现代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一代人才。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因此,建立现代教育师生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统一主体观。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从教育角度看,班主任是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只有班主任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才有可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但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那就难以实现教育目标。因为,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班级教育活动中,离不开班主任,更不能忽略学生。因此,班主任的主体性应体现在其对学生教育的主导作用上,即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现实的发展的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为学生主体的完善创造条件,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这才是班主任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谁也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能动学习,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动性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为学生的自主认识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还不够完善,只有通过求助教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只有教师主体性得以实现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教育与受教育毕竟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存在着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合而成为活动的统一主体,达到“教学相长之境界”,形成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格局,这也正是现代教育需要建立的师生观之一。

三、建立民主平等观

民主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效率的源泉。实现教育民主化,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师生关系的优化,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民主平等观,即在教育过程中两者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观,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现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他参与活动不是被动的、强制的,而是作为自主发展的活动主体,自觉主动参与的。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方能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

四、建立师生互爱观

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接触的过程。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了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没有情感交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教师应挚爱学生,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诸多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是班主任的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应面向全体,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等生,特别对思想后进的学生更要加倍爱护。

班主任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只有这样,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成长、竭尽全力教育好学生。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作出充分评价,不能迁就、放纵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循循善诱,使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

五、建立师生共同发展观

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单靠继承和掌握人类原有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观念。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实现对每一个学生诸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优等生固然会进步,后进生也不会一成不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班主任应积极创设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培养学生现代素质的目标,也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改进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看待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做到发展自己的长处,借鉴他人的长处,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知识,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管理,教育效率来源于科学的教育管理。那种随自己情感好恶对管理工作做出决策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班主任不仅要自我管理,管理好班级,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反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 篇5

摘要:

张守富在《观念决定命运》一书中这样说:“一旦观念出了问题,不管你多么有知识,多么有能力都失去了意义。”“改变世界之前,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是观念,而不是环境在决定你的命运。”我们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改变自己,一个人的学习观念对其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身处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来指导大学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

关键字:大学、学习观、自主、创新、终身、全方位 正文:

进入大学以来,同学们普遍感觉到身上的压力小了,课余的时间多了,学习之外的选择也更自由了。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听到不少褒扬之声,说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可以全面地发展自己,但也有不少同学用“郁闷、空虚、枯燥”这几个词来形容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让他们得出对于大学生活褒贬不一的说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大学生活?

有专家调查显示,80%的同学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人逼你去学习,但是却有种无形的压力使我们不得不学习。上了大学了,同学们也都现实了,上大学的目标也很明确,有的直接将目标定在就业,也有想继续深造的。总之,大多数的学生都在为心中的目标鞭策着自己,鼓励着自己,这样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且有意义。然而却也存在有些同学奉行“大学学习很轻松,混混就有60分”的学习态度,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在60分,不挂科就行,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四年下来你的收获就只有年纪长了四岁而已。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告诉我们,“学习永远是首要的,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特别是今天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不多学点知识,根本没有出路。”

不同的学习观影响着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率。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的学习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只要有学习欲望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人学习方法一定好;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就越高;勤必能补拙;只要智商高就能学好等。这些观点均或多或少存在偏颇,如:“只有要学习欲望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诚然,学习是自觉的行为,不想学习,即使勉强坐在书桌前也不会见效。但是,有学习欲望和勤奋精神的人仅凭兴趣随意进行学习,往往也是效率极差的。有研究表明,当努力达不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成绩不会好;但当学习时间过多、负担过重、焦虑过甚时,会产生超限压抑,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只有努力适度,才能取得最佳成绩。如何掌握这个“度”就是科学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者应根据有关学习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所阐明的种种事实,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1)阅读方法;(2)记忆方法;(3)听课方法;(4)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5)应试方法;(6)引起学习欲望的方法:(7)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8)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等。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可帮助学习者进入有效而协调的学习状态。

那么我们应该建立怎么样的学习观呢?我认为我们需要建立以下的学习观:

1、自主学习观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在教育的范围内,主体性是指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自省、自控、自觉、自为的特性,即使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但我国传统的教育环境则使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必要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和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或许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自主,自觉的学习多么重要。因为,一个人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能用到实践当中的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谁拥有知识并通过运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税基能够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是的获取就要靠后天的学习,特别是要靠自主学习。

2、创新学习观 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创新学习,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友好相处、容纳他人观点的心理品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

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能够主动的学习已有的知识,而且还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能创造的人。在学习工作中不做课本和经验的奴隶,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我们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3、终身学习观

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知识、人才将逐渐取代劳力和资本而成为社会的主要驱动力,社会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是指每一个人从出生到临终,在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依其社会角色和生活需要,而终生不断进行学习活动的历程;社会的进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终身学习观的建立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开发的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大学里传授的知识相对于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非常有限的,只是具备只是发展的起点。、以前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客观现实是“学到老,才能活到老”。

我们身边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是一个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社会。这不仅为人类的终身学习提供了社会背景,而且为其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终身学习观的确立,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4、全方位学习观

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要建立终身学习观;从空间上来说,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学习观。全方位学习观的本质是人生中处处皆有学习。建立全方位的学习观要和个人成才的目标相一致,要与自身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协调,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来促进各方面的学习。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学习者要正确处理好专与博之间的关系,学习的内容不能广无边际,要建立中心,学习的思想要精深,但是不能狭窄。

结束语: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6

关键词:官兵 正确观点

“酒色财气网”,更确切的说,是部分官兵关于“酒色财气网”的错误认识,是部队发生事故案件的主要原因。安全工作出了问题影响军心士气,甚至造成非战斗减员,不利于官兵战斗精神的培养和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有必要教育官兵树立正确的“酒色财气网”观。

1 “酒色财气网”是低级趣味

世人对待“酒色财气网”,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否定的态度,有诗为证,“酒是断肠毒药,色是剐骨钢刀,财是要命阎王,气是惹祸根苗,网是泄密之钥”;另一种是肯定的态度,作诗曰“酒无不成礼仪,色无路静人稀,财无不成世界,气无反被人欺、网无寂寞空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不应提倡“酒色财气网”,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说,“酒色财气网”是低级趣味。我们伟大的革命事业是由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哪个是用“酒色财气网”取得革命胜利的。相反,“酒色财气网”成事不足,败事却有余,真是酒香夺志,色满销魂,财迷心窍,气断江山,网毒神魄。

2 教育官兵树立正确的“酒色财气网”观

加强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浸润官兵的心灵,使官兵树立正确的“酒色财气网”观,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事故案件的发生。

一是树立正确的饮酒观。酒,只是一种礼仪。我们宴请嘉宾,酒在礼仪上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讲“无酒不成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喝酒不是越多越好,酒极则乱,乐极生悲,部队发生车辆事故、打架斗殴、暴力侵犯等问题大都因为责任者酒后乱性所致,酒醒后追悔莫及、无地自容;二是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真正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作为军人在交友婚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做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否则便可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三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马克思主义认为,金钱作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服务,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获取财产,金钱是光荣的;而那种用剥削、掠夺欺诈的手段不劳而获,则是可耻的,到最后只可能是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四是树立正确的“气”观。在这里“气“,一是指人躁动、暴躁的情绪;二是指哥们义气。个别官兵在处理问题时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导致官兵关系、兵兵关系、军民关系出现了一些大的问题和案件;有时个别官兵为了狭隘的哥们义气、老乡观念,更不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近日,某单位四名战士就是因为哥们义气,携枪带弹逃离部队,结果三人被击毙,一人被捉,给部队和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真是气急败丧、身陷囹囫;五是树立正确的“网”观。这里的“网”特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网络的益处在于学习新知、阅读新闻、聊天交友、娱乐等。但网络新闻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网上的一些资料也不是很全面、很系统,不如专业的书籍。“网”的弊处主要在于泄密,经常上网和打電话的官兵在不经意间便泄露了军事秘密。另外官兵不免会受到网络上暴力、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影响。我们看待网络,它只能是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偶尔消谴放松的工具,切不可过多在网上消磨,更不能沉迷于其中,致使意乱情迷、自投罗网。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7

建立正确的服务观从正确自我定位与纳入职业道德规范开始。在当前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从众多的物业管理案例分析来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准确定位成了影响物业管理正确服务观的首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物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作为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

一、建立正确的服务观在精细到位的服务意识上体现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简单的粗线条的服务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到位的、细化的综合性服务才是人们的需求。物管人除了有服务意识、学会服务外,更要做精服务文章,以优质的服务产生更大的价值。要奉行“以人为本”的本位服务意识。以业主为中心,为业主提供体贴入微、尽善尽美的服务。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是业主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东西。所以,物业管理人员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应该主动热情、文明礼貌,由细节体现服务。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与其等到业主请管理公司去解决问题,不如未雨绸缪,主动替用户着想。逢节假日来临,物业管理人员就应该主动提醒用户注意锁好门窗、提高警惕以加强安全防范。并根据物业的实际情况,对公司提供的各项工程及时检修查核等。从物管人员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及服务观念和意识上狠下功夫,让精细服务不仅仅是在墙上挂着的毫无生气的规定、条例与美丽的服务语言,而是物管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真心诚意、广泛的服务意识与精细的服务行为。

二、建立正确的服务观必需狠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准

物业公司在日常生活中对业主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公共服务,同时,重要职责就是管理,物业公司必须把服务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管理作为有效手段。

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绝不是简单的住区卫生清扫的干净程度、物管人员工作态度等单一的外在体现,而是指物业管理服务活动达到规定要求和满足住户需求的能力和程度。其服务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基础设施的维护质量、物业管理服务的工作质量 (服务态度、服务技巧、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礼仪、住区的清洁卫生等) 、物业管理服务项目、物业小区的环境氛围等。

物业管理服务质量首先体现在全方位质量管理上。这是物业管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涉及物业管理住区内的全体员工和全体住户。其次体现在全员质量管理上。管理者处于管理服务的角度,起关键作用,但是,若没有被管理者即住户配合,再优秀的物业管理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小区的全体管理者和住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人人关心物业的服务质量,参与质量管理。

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还体现在全过程质量管理上。物业管理是有形管理无形服务。有形管理可以定价,比如说对大中维修项目,只要做好投标招标工作,双方不会发生太大争议。无形服务不能定价,比如说电梯司机热情服务和冷面对人的差别。从物管企业的硬件设施到物管人的沟通协调,从住房开工到竣工入住,整个过程都贯穿着服务。

三、建立正确的服务观还必须建立物业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意识

业主在物业管理范围内人身受到损害,物业公司要不要承担责任?随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逐步完善,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则。2004年5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侵权责任法的主要原则。其中与物业管理行业关系最密切的第六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与支持。”因此,每一个物业管理人员都必须建立牢固的“安全保障义务”意识,这也是优质服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美尔说,有两种个人主义,“量的个人主义”和“质的个人主义”,前者意味着在社会之中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其他人的制约,后者则是既定的、先验的自在自为,人除了接受自己内心的呼唤之外无人可以加以约束。这句话既适用于业主,同样适用于我们物业管理人。为了更多更广泛更安全的自由,建立正确的服务观势在必行。

物业管理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物业管理行业是服务行业,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作为一个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究竟应当如何“服务”,则不仅仅是见解不同,甚至很多人会感到愤怒和惶惑,这意味着在“服务”的认知和实践当中,物管人自己,还有与客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偏差,所以,了解物管行业的实际状况,进而建立正确的服务观念,的确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参考文献

[1]、宫雅玲.服务品质——物业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物业管理》2006年第10期

[2]、陈超.物业管理行业服务是根本理念《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12Z期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观,奉献自己,服务社会

中国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是个“权利垄断”的环境, 长辈们的宠爱无形中使其缺乏一种自我承担责任的精神, 因为一旦他们做出不恰当的选择需要承担责任时, 往往会有人主动给他们“埋单”。因此, 也就造成了这些“新生代”“奉献自己、服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一缺失的责任感即表现为当前大学毕业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 在择业阶段抱着“坐、靠、等”的思想, 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及网投简历, 认为学校有义务保证学生就业;有的大学生“职业观”意识淡薄, 盲目攀比, 看到其他同学开始签约, 就开始为自己着急, 匆匆地找份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 到单位没多久就开始后悔当初的草率行为, 于是频繁跳槽, 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可计数的后果;有的大学生没有给自己准确定位, “眼高手低”, 认为自己有文凭, 有知识, 理应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结果许多条件好的大型企业单位应聘生挤破门, 而一些中小企业则无人问津。因此, 大学生除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之外, 更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 “奉献自己、服务社会”。“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职业观, 成功就业的第一步。

一、充分认识什么是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这一现代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的认知、需求、价值取向、态度、评价等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 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而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 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 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市场的需求, 懂得奉献, 社会、人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去干什么;干, 就要把它干好。也就是说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每个择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用一种职业观指导自己选择职业。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职业、选择什么职业、什么是好职业、个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劳动等,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思想认识水平不同等原因, 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择业态度、择业方向和不同的职业行为。正确的择业方向和职业行为, 使人们正确地选择职业并在职业劳动中成绩卓著, 对社会的奉献很大;不正确的择业方向和职业行为, 使人们进入误区, 从而毫无作为, 甚至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或者在工作中走了弯路以至于失败。因此,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用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就业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二、“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正确的职业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职业本身就是为了协调社会生活、为发展社会而存在的, 它的本质是从属于社会, 而不是从属于个人的。因此, 在人们有限的职业生涯中, 最重要的是发扬为社会、为他人的奉献精神。同时, 社会上不管从事何种职业的人, 他的生活、工作条件, 都依赖于社会, 来源于他人的劳动。因此, 人类的职业活动最重要的是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是正确的职业观。

(一)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奉献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是当今社会的时代风范。在大学校园, 唱响奉献之歌, 无疑是凝练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素质, 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只有甘于奉献, 才能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只有乐于奉献, 才能热忱服务, 恪尽职守;只有善于奉献, 才能精益求精, 开拓创新。敬业与奉献紧密相连,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奉献的基础。干一行, 爱一行, 就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施展才华, 做出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爱岗敬业是平凡的奉献精神, 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而且应该具备的;爱岗敬业又是伟大的奉献精神, 因为伟大出自平凡, 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 就没有伟大的奉献。每个人不论分工如何、能力大小, 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 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国家和人民做奉献。我们的社会需要奉献精神。开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对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思想结合起来,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己岗位。现代社会的学生, 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在家养尊处优, 被父母亲视为宝贝惯养, 有的养成了个性强、自私自利的性格, 做事不顾及他人, 常常给别人带来伤害, 更不要说奉献自己、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事了。这极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就业找工作、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所以, 教育管理者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教育他们勤奋学习、好学上进, 做事踏实认真, 学习刻苦努力, 不断夯实奉献的基础;在对待金钱与名利问题上不要过于看重, 当个人利益与大局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 要敢于自我奉献, 牺牲自我小利益, 实现集体大利益;要养成乐于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的习惯;尊老爱幼、主动谦让等等, 既是文明的表现, 也是乐于奉献的具体体现。

(二) 通过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公益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教育。教育管理者创造性地创设自主教育形式, 让学生自主起来, 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是自己的班级, 体验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管理班级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于是, 他们不仅能管好自己, 更能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 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这样,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奉献自己、服务班级”的责任感得到展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得到了实现。

首先,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在做学生管理工作由我们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改变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 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利用假期, 开展“开门教育”,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爱心捐助、慰问福利院、争当各类大型赛会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下基层、下工厂、下农村, 进行社会实践。例如, 组织学生进入工厂, 把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思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 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做人”,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其次,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课余时有组织地进行以科技文化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文明共建等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号召,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丰富业余生活, 既可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 提高自身能力, 以实际行动迎接时代挑战;又可提供同学们社会实践机会, 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

最后, “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 开展实际工作, 培养和强化社会沟通能力;配合毕业论文写作, 开展调查研究, 培养面对现实问题的正确态度和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树立新的发展起点和目标, 通过实习, 认识社会的需要, 发现自身差距, 培养锐意创新进取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 学生在实习单位应以所在单位的职工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 服从所在单位领导安排, 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作息制度。在实习过程中, 自始至终积极、严谨、富有成效地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实习任务, 谦虚好学、文明礼貌, 团结合作、勇于奉献, 体现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素质。

(三) 学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 共同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就业。“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 但其服务内容却日益丰富、不断拓展。随着社会服务内容的复杂化和综合化, 社会服务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势。除了教师个人到校外兼任顾问、创办公司等形式外, 越来越多的是以学校为单位与企业、地区开展全面合作, 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建立产学研较为固定的联合体, 借以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 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本十分重视高校与社会的合作, 并在产、学、研、官、民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途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的特点, 高校需要进一步继续谋划新的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 全面探索有效服务社会的路径, 加强高校与校企间的合作, 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 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意识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高职院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教育毕业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形成与发展的立场、观点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正确职业观。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 厘清前进的思路, 明确奋斗的目标,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 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该继续弘扬奉献精神, 让大学生领悟和接受奉献精神的精髓;另一方面, 应该给予奉献行为以正确的引导, 让大学生身体力行, 以敬重的态度从业;付出他们应该付出的, 给予他们能够给予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叶景文, 葛洪伟.教育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职业观[J].河北工程技术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2].段玉玺.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5:80~81

[3].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教高[2009]3号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9

关键词:医院,竞争,人才

1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流动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医院担心人才培养成功后远走高飞, 不愿意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种消极心态, 实际上是对人才缺乏信任。与此相对应的, 必然是人才对医院缺乏忠诚。医院应该把眼光放远些, 多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只有形成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 才能够吸引人才, 培养出能够留下来的优秀人才。

2 引入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法

2.1 人才效益性的认识

医院人才培养首先要深刻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不难理解, 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效益间接性与长期性的原因, 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影响, 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 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 (主要靠引进人才) 、“实用主义” (缺什么人才才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 什么时候缺, 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 。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与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与目标性,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并长期开展工作, 这样才能培养出医院所需要的人才, 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益性。

2.2 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医院人才培养的原则之一应该是实行全员性培养。全员培养中应注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点的培养, 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 其做法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选择重点人才苗子, 并且要选择与医院价值观相一致的重点人才, 并特别培养他们认同医院的愿景和价值观, 没有深入的愿景和价值观的认同, 所培养的人才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成为竞争对手的核心人才。然后是定目标, 给任务, 加压力, 重投资, 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 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 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 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

3 明确管理者人才培养的职责

发展得好的医院通常把人才培养看成“一把手工程”, 第一负责人亲自带头培养他人, 参加培训, 言传身教。而其他行业的知名企业也是如此, 如通用电气的韦尔奇、百事可乐的董事长都是经常亲自担任高层管理者培训的教员, 甚至亲自拟定教学大纲。

在一个管理完善的医院中, 培养工作的参与角色很多, 通常包括:医院最高领导、相关业务部门领导、各科室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内部讲师、员工。他们各自的培养角色是非常清楚的。某医院就将各科室主任的培养责任定位为:批准科室的年度培训计划;培养重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供各种必需的资源支持;担任内部讲师。

为了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很多企业甚至将人才培养作为领导的重要职责和重要考核指标。宝洁每年的经理人员考核中都包括人才培养一项指标, 如果这项评价不合格, 那整个年度考核必将是不合格的。华为和IBM则干脆规定, 没有培养出接班人的经理人员不能晋升。医院这个行业虽然特殊, 但以上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浅议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篇10

一、新闻价值观的属性

陆定一同志1943年曾经为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是不是都应写成新闻呢?不是。那么, 哪些新近发生的事实值得报道呢?这有一个新闻标准问题, 换句话说, 就是用什么度量一个事物的新闻价值。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回答。社会制度不同, 新闻标准不同;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新闻标准不同;在一个国家里, 现在的标准和过去的标准不同, 全局的和局部的标准也不同。早期新闻的原始标准是“沟通情况, 传播信息”, 现在新闻的作用远远超过于此, 但有一点未曾改变, 即新闻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新闻工作始终不能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外。以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标本美国为例, 19世纪上半叶是美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 新闻一方面要反映商业、政治情况, 另一方面满足底层大众的需求, 报道重点是个人隐私生活, 犯罪和丑闻;19世纪下半叶,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繁荣阶段, 新闻界提出既迎合读者趣味爱好, 又标榜新闻的指导和教育作用, 针对读者爱好, 有人提出了“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经典定义”。进入20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的颓废, 30年代, 有人提出, 新闻价值的基础是三个“W”, 即妇女、金钱和坏事 (性、钱和犯罪) ;70年代, 美国经历了三个危机——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失败, 人们失去了对领导人的信任, 对社会失去了信心, 这时他们的新闻尺度成了“我安全吗”。从以上事实中不难看出, 新闻价值观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它是新闻报道的思想和灵魂。

二、新闻价值观的时代性

十月革命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党性和人民性成为新闻的根本指导原则, 新闻的作用就成为宣传作用、沟通作用和教育作用。通俗地讲, 当代资本主义新闻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区别表现于:前者把迎合读者口味放在第一位, 而后者把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最高纲领服务作为最高的新闻价值观。

就我们党领导的新闻事业而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宣传的任务不同, 报道的内容不同, 新闻价值观自然也不同。例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上, 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为最高新闻价值观;在“十年动乱”期间, 新闻舆论工具把持在“四人帮”手里, 那时的新闻价值观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新闻报道的最高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党进行了有效的拨乱反正, 新闻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了很大的修正, 把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放在第一位。时代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新闻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同时, 新闻价值观又决定着不同时代新闻报道的发展与走向。

三、新闻价值观的实用性

我国《企业法》明确规定,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其两大基本职能, 这就为企业的新闻宣传指明了方向。随着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新闻报道日益具体细致。新闻价值观更倾向于经济建设实际, 更倾向于人民的生活小事, 实用性特点更加突出。

新闻报道的重点, 在具体实用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 作品更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就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而言, 在于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原则前提下又要显出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服务。

在对待新闻宣传的出发点上, 有种片面的观点, 即片面地理解“喉舌”、“宣传”的含义, 把新闻宣传简单地理解为“好人好事录+指标”, 不考虑受众心理, 不探究新闻价值的基本实用功能, 高高在上, 自上而下, 不懂得新闻的“宣传”意义。其实新闻价值观的实用性决定新闻必须有以下特点:更接近受众, 操作性、服务性更强, 全方位、立体化, 关注全社会所有人的衣食住行, 等等。新闻事实就来自我们社会生活中, 要在心理上、距离上接近受众, 接近生活。

因此, 我们的新闻可以全面地、多层次地报道整个社会的具体事实, 形成立体的、丰富鲜明的形象。除了“信息就是服务”这个观点外, 在新闻制作处理上要突出为受众着想也是我们新闻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因为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直接关系着受众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就是这些看起来琐碎、具体的小事, 其实质正反映了新时代新闻价值观的重要性。

总之,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才能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才能发挥媒体舆论的更大作用。

摘要:新闻价值观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是新闻报道的思想和灵魂。因此, 要做好新闻工作就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11

既然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宗旨,那么正确的学生观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尊重被培养者的人格和意愿,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承认儿童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们有权学习、生活,从学习中学会选择,从尝试中学会负责,从参与中学会发展。同时教师要有真挚的爱心,要目中有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传统学生观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等都隐喻学生是教育的被动接受体,是无生命的、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而忽略了学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

新课程旨在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全面健康地发展。很明显,传统的学生观与新课程理念是不一致的。为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应首先树立以下学生观:

一、学生是需要尊重的对象,被尊重和理解是学生人格的需要

1.“爱的教育”是正确尊重学生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不但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爱的教育”必须首先尊重人。教育的本质含义,应该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的人格、感情、要求放在应有的位置,学生无论年龄大小,他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有尊严和自己的意愿。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尊重学生的尊严、人格、权利、感情和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爱,进而产生一种亲和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良好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而尊重学生,正是师爱的灵魂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业诸方面提出的建议和规范,尊重是严格要求的前提。离开了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越严格,对学生造成的身心危害就越大,师爱就失去了依托。严格要求是尊重的具体表现,是师爱的真实反映,“严慈相济”是教师必备的学生观。

2.尊重学生,强调对学生个体的理解和尊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他们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代替性,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个别差异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案,为学生身心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并为实现这些可能性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活动要突出个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每个个体的真正发展。

3.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位教育局长说过,在教师的眼里,“没有差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生;没有坏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学生”。尊重学生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平等地对待学生。对任何学生的放弃或不尊重,都不是平等的教育,平等既不是对少数人的平等,也不是对多数人的平等,而是对所有人的平等,即平等地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男女学生,平等地对待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平等地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另外,教师应多关注班级中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

二、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造就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造型人才,教育再不是过分注重少数人或群体的精英教育。这就必然导致新时代学生观的彻底变革。那种认为只有那些听话、成绩好的“五分加小绵羊”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才有培养前途的观念已不适应新课程理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然而,作为教师都有共同的体会:在学校越是调皮、事情多、挨批评多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是各个行业的排头兵,就是敢闯敢于、有出息的能人。因而,教师必须树立所有的学生都是值得培养的学生观。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摒弃那些将学生定型化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施行适当的区别、分层教育,使学生成为不同领域内有专长并有所成就的人。所有的学生都是值得培养的学生观,反映到教师观上就是“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成才。这种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判断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事实上,这就是教育效能感,即“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研究表明,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因素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的,这种期望又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组、强化、提问等,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期望,最后又表现在学生的行动之中,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期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效能感,相信一个具有中等或较低技能的学生是可教的,他就会努力向这个学生提供信息,同时他将保持促进该生学习的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树立“无论学生当前的成绩如何,表现怎样,我一定能够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的学生观,是实现新课程宗旨的思想基础。

三、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未必不如教师的真理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应该是教师职业的终生追求,也是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

我们应该承认,就一般意义而言,教师比之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都应该高于学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之所以为“师”,总有高于学生之处;学生之所以为“生”,总有不及教师的地方。学生因其知之在后和知之较少而应该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诲。然而,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一定不如教师,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的方式、途径与过去相比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学生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机率大大提高,与教师相比,他们反应快、思维活,更容易接受和吸纳各方面的新信息和新知识。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点,承认并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因为知识不分长幼,没有先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真正理解并努力实践“教学相长”原则,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做到“不耻相师”。在真理和知识面前,与学生建立真正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转变角色,从原来知识的化身、权威转变为现在学生学习的伙伴、指导者、组织者,彼此交换知识,共同分享知识、思想和情感,诚恳地对待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 篇12

也许不需要教师作过多地讲解, 学员对“竞争”一词也会有个大致了解。但这里的“竞争”不是一个普通的词语, 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是本节课的题眼、精髓和根本之所在, 具有深刻的含义。

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使学员易于学习和理解呢?在教学中, 我通常的做法是先给学员讲一个与竞争有关的小故事入题, 让学员思考故事所昭示的道理得出什么是竞争。

故事说的是在非洲的森林里, 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 所想到的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 否则, 我就会被狮子吃掉。于此同时, 狮子也从睡梦中醒来, 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必须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 否则我就会被饿死。几乎是同时, 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 迎着朝阳跑去。

生活就是这样, 不论你是羚羊还是狮子, 每当太阳升起之时, 就毫不迟疑地向前奔跑。这里的奔跑说白了就是竞争。

动物之间尚且如此, 其实人类社会的竞争远比动物之间的竞争更激烈残酷, 惊心动魄!因为竞争是人和动物生存发展的一项通用法则。

至此, 学员已经完全清楚, 所谓竞争者就是人或动物为了自己的利益跟对方争胜, 或者说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相互之间展开直接或间接的比赛或争夺过程。

二、竞争的普遍性及其重要作用

准确理解“什么是竞争”的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学员运用头脑风暴法, 分小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讨论并回答: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竞争现象及其作用?

教师先自问自答, 为什么森林的树木棵棵秀颀挺拔, 而单个的树木则旁倚斜出?

这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和雨露。这些树木就像芸芸众生一样, 它们长在一起, 就是一个群体, 为了一缕阳光, 为了一滴雨露, 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 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些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树, 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 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 没有树木和它们竞争, 所以它们才乱枝纵横, 树干又短又扭曲, 只能做煮饭的薪柴!

学员分组讨论回答后, 教师归类:

1、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竞争现象:

竞争在我们的社会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大到国家、集团之间, 小到单位与单位, 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小孩子从上学那一天起就已经懂得了竞争, 因为老师选干部总是让优秀学生干, 模范也总是挑先进的当, 且不说如今风起云涌的竞争上岗, 竞争职务活动, 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产、供、销、用人、管理等无不处在竞争之中。可以说, 竞争已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竞争的重要作用。

竞争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只有竞争才能超越;优秀人才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一部人类的发展进化史, 其实就是一部竞争史。

竞争致胜, 是这个社会获得成功的基本方法。而作为一名创业学员, 你必须要具备这项基本意识——竞争意识。

三、正确把握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关系

竞争的普遍性和重要作用, 使每个学员都明白, 自己在创业中同样要与对手竞争。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明白自己和竞争对手是一种什么关系, 恰到好处地把握处理好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提问表明, 许多学员认为自己和竞争对手是一种“敌对”关系等不良认识。

这时候, 教师就要向学员强调道:不能把竞争对手视为敌人, 其实他们和我们是同行是伙伴, 是共同营造繁荣市场的朋友;他们还是一面镜子和参照坐标, 让我们发现不足, 找准自己的位置;更是学习经验的老师, 促进提高自我的外在动力。故而我们一定要与竞争对手友好相处, 实现“共赢”才是真正好!

四、要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竞争对手

1、为什么要了解你的竞争对手?

让学员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 然后教师统一讲解:因为你创办的企业与其它企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你必将与你的对手争夺顾客。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特点和不足, 你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2、了解内容:教材通过十问的形式, 来了解竞争者的有关信息, 并进行分析, 形成你的竞争优势。

3、如何了解竞争对手?难度大、似侦探、像记者。

五、怎样和对手进行竞争

特别需要指出:战胜竞争对手的根本就是增强竞争力。所谓竞争力, 就是在强化自己的同时, 要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就要先彻底了解对手, 才能真正学习。故而当代台湾企业管理培训大师石滋宜博士说:竞争力就是学习力。而所谓的学习并非一味的模仿, 而是为了创新和超越。如此, 方能战胜竞争对手。

摘要:作为一名SYB教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越来越感到第三步《评估你的市场》的课题二《了解你的竞争对手》对小老板们来说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课。要使学员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容涵义, 树立正确的竞争观, 培养良好的竞争素质, 进而学习、超越、战胜竞争对手。教师在互动教学中, 要由浅入深, 引导学员思考, 最终达到明白理解, 在今后的创业实践中, 自觉运用好竞争这把双刃剑。

上一篇:妇女病疾病普查下一篇:时滞反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