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学生观

2024-06-16

正确的学生观(精选12篇)

正确的学生观 篇1

和如今的孩子谈理想, 我们常常惊奇于孩子们的“不知天高地厚”, 在他们眼里, 似乎自己就是下一个李嘉诚, 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 问到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都会轻松地说出“奋斗呗”。可是, 身为班主任, 我们常常为自己班级没有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学风而苦恼, 常常为部分学生心理脆弱, 遇到挫折动辄采用过激方式而头疼, 也常常为有些孩子只有三分钟热度而无奈。为什么雄心勃勃、信誓旦旦的孩子们总是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其实, 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们虽然能说出“奋斗”二字, 但对奋斗却没有正确的认识, 也就是缺少正确的奋斗观。所谓奋斗观, 应该是人们对奋斗的总的看法, 包括对”为什么要奋斗”、”怎样奋斗”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持有怎样的奋斗观, 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如今我们打开电视或网络、翻开报纸, 映入眼帘的常常少不了这样的新闻:某人妄想一夜暴富, 参与赌博结果家破人亡;某教授因剽窃他人作品而身败名裂;某大学毕业生因无法适应职场生活的压力而只能选择做啃老族……身为教师, 我常想, 如果我们能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那么, 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是否会避免这些境况的发生?

其实, 中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养成好习惯的过程, 也是一个形成积极建康心理的过程, 这些好的习惯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将伴随人的一生, 因而中学生追求学习方面的成功同样是人生奋斗的一部分。中学生虽然生活经历简单, 心理不够成熟, 但是处于花季的孩子们心思单纯, 充满激情, 有着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这些正是我们能够因势利导的条件。那么,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 正确的奋斗观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第一, 奋斗与吃苦相伴。

第二, 奋斗需要持之以恒, 坚持是最可贵的品质。

第三, 奋斗的过程比奋斗的结果更可贵。

第四, 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是奋斗的催化剂。

第五, 奋斗离不开向他人学习, 取长补短。

这些观点不难理解, 难的是我们怎样把它们成功地植入学生心灵。我尝试了以下的方法:

第一,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 唤起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奋斗的含义。2008年的奥运圣火点燃了全中国人的激情, 金牌总数第一的荣光振奋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媒体对奥运冠军连篇累牍的报导, 学生们对奥运冠军们的津津乐道使我认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安排了“走近奥运冠军”的活动, 把喜欢同一位世界冠军的学生编为一组, 共分为十几个组, 然后让他们合作收集整理这位冠军的资料, 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最后每组选举一位代表来给全班同学介绍这位冠军, 并谈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每位冠军从事的专业可能不同, 成长经历也有很大区别, 但他们的成功一定显示他们所共同具备的精神特征:勇于拚搏, 肯于吃苦, 屡败屡战……学生们整理的过程, 就是一个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每天10分钟, 经过近二十天的演讲,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共识:只有付出巨大辛苦, 才能取得超人的成绩。这样, 奋斗与吃苦相伴的理念悄悄植入学生心中, 而用功刻苦、积极向上的学风也在班级里初步形成。

第二, 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使学生将优秀品质迁移并内化为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在第一次学校运动会上, 我们班只有12名男生, 不仅没有一位运动场上的领军人物, 而且上场的运动员都凑不齐, 面对缺兵少将的现状, 我鼓励学生们:我们虽然有很多困难和不足, 但努力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早点做准备, 比别人练得更多, 练得时间更久;即使今年我们不行, 我们坚持练下去, 明年我们一定会超越他人的。正是秉持着这种坚持的精神, 班级的学生们每天坚持跑步, 并且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练习各自的运动会项目, 终于使一个在体育方面处于弱势的文科班不仅在运动会上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而且在一二·九长跑中取得了全校第一的骄人战绩。而这段经历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只要坚持努力, 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从此, “坚持”成为了学生们在学习上最为突出的品质。

第三,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我常常利用多年班主任工作积累的人力资源, 请往届优秀学生来到班级做报告或交流, 现身说法, 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影响。学生对比他们略微大一点的往届毕业生, 往往带着一丝兴奋、一丝探寻的心理去接近;而他们的影响力有时要超过老师和家长。比如, 我觉得班级有些同学心态失衡, 成绩好的, 往往患得患失, 往往努力不够, 却对成绩要求甚高。面对这种情况, 我请来了毕业生安平。并不聪明的她当年是班里最刻苦用功的学生, 正是靠着这种刻苦努力精神, 她不仅考取了名牌大学, 考取了研究生, 而且还在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扎扎实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安平告诉她的学弟学妹:当你不断奋斗, 最重要的不是你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而是你知道了怎样的奋斗才可以成功。时间久了, “把过程做完美, 对结果顺其自然”的理念就渐渐深入同学心中, 心态失衡的人少了, 水到渠成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而由此获得的不断的成功也使同学们收获了“水到渠成”的快乐。

第四, 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 在班级形成正确舆论氛围, 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奋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如, 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比较自我, 他们往往处理不好互助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进而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面对这种情况, 我召开了“与你同行”主题班会, 让大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你认为同学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怎样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学生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交流, 大家统一了认识:同学之间既是竞争者, 更是同行者, 互助者, 而且只有以互助为基础的良性竞争氛围才是大家成功的最佳环境。从此, 我们班级不仅因成绩优秀而被其他班级同学佩服, 更以同学之间互助互爱, 气氛和谐而被人羡慕。

第五, 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书, 并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等方式, 让学生不断地受到精神的洗礼, 从而使他们随时随地为自己的奋斗之树浇水施肥。每个假期, 我都要布置学生读几本书, 多数是名人传记。比如读《曾国藩传》, 使学生认识到慎独精神和步步为营的前进方式对于奋斗的价值;读张扬的《年轻的战场》, 使学生意识到激情在人生奋斗中不可取代的价值;读《居里夫人传》, 使学生体会到寂寞是奋斗的同行者, 而耐得住寂寞则是奋斗成功的必要条件;读《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使学生懂得学会放弃, 有时更是奋斗途中智慧的选择。一本本书籍, 就像一把把金钥匙, 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情感之门, 更打开了成功人生的奋斗大门。

我想, 正确的奋斗观应该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底色, 不仅关乎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路的顺利, 更是一个国家未来社会风气优良的根源所在。因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应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学生观 篇2

近年来,越来越觉得基础教育偏重于功利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求知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偏重功利性文化知识传授与求知能力的培养,就会忽略做人的教养,轻视或回避现实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指导,就会脱离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一心读书、求得高分,一切为了个人的功利目的,这是我国现实的基础教育让人担忧的倾向,也是障碍基础教育发展的棘绊。教师教学也是急功近利,采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甚至让学生背例文,偏面追求高分,偏面追求升学率,说到底也是追求个人名利,其结果,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走出教学急功近利的短视,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次的培训给了我好多启示,精彩的讲座为我们剖析了正确的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课堂“满堂灌”,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现代教学认为: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1.教师心中有学生,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扩大学生参与的空间。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因此,可以对他这样说:那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让老师给你再讲一遍,好吗?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教育实际中,这一类好事没办好的情况恐怕不是少数。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与此无关。如果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让他们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

2.教师增强服务意识,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提法也屡见报端。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家长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这些做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没有吗?"怎么办?教师要自觉转变思想,树立为学生需要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一堂好课应增加群体活动,扩大参与范围,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的时间,发言的机会,让课堂四十分钟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的天地,比如读书时,尽量减少个体读,而把时间匀出来,让学生小组读、群体读,这样在同等的时间里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对于问题的讨论更多地放到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大家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变指名回答为“自由发言”时间,既可免去叫人的时间又能形成一种争论的学习气氛„„通过种种群体性活动,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是沉默寡言、洗耳恭听,而是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不吐不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成为学生动口参与的群言堂。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布鲁纳语)

3、正确评价学生,把讲台变为展台,搭建学生参与的舞台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儿童外,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人之智”,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由于智力的差异。有些被我们判定为“学困生”的学生,在从事他们喜爱的某项活动或游戏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超过某些优等生。可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唤醒这些学生的沉睡的求知欲,使他们象喜爱这些活动或游戏

一样地喜爱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比那些优等生逊色多少。教师走下讲台,而把学生请到上边来,特殊的地位会给他们带来自信,面向所有的学生会使他们敞开心扉,让更多的学生在讲台前展示自己,请他们说、请他们演、请他们唱,这样的课堂会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这样的舞台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主角。

4、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奥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必要保证。

近几年来,把心理学理论的活水引进教学的天地,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情感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课堂教学心理调控的水平。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

强化学生强烈而向上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并达到目的的内驱力。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价值以及新奇、疑难之处,引起学生思维内部的冲突,激发需要,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它作为最可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他一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讲学,但他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学习正常并成绩优秀。

培养学生浓厚而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是构成教学艺术愉悦功能的重要因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先后共留过三级,教师们都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他对学习一度完全丧失了兴趣和信心,逃学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兴塔支教第一年他在我班上,我暗暗决定要做他 “终身难忘的好教师”。经过我对他的学习兴趣激发,各科成绩也开始“体面”起来了。这一范例启示我: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对象,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激发其兴趣,给其信心。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个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以保证信息的“发送”与“接受”的畅通。

5、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我们应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成绩极差,家庭贫困,父母离异,跟着不知道怎样照顾孩子的爸爸艰难地生活着,小学四五年级曾沉迷于网络,经常逃学在外,停学了一年。还经常敲诈勒索同学的钱财。摸清了情况,我家访了好几次。看着生活一团糟的他,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下死命令,一定要帮他!帮他找回缺失的母爱,让经常逃学在外的他重返校园。在我的努力下,遇事只会暴打的父亲学会了如何去关爱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接着,我和他远嫁在平湖的妈妈取得了联系。第二学期开学初,他高兴地告诉我“我妈妈接我去平湖过年了!”看着顽皮成性的孩子们渐渐懂事,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师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

正确的学生观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班主任;学生观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新形势如何搞好基础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人认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新形势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所谓学生观,就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或观点。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也就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管理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形势下,班主任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下面我仅就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谈一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树立平等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尊重学生,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学习成绩好坏、聪明与否,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在对待学生时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要平等待人,要有民主作风。教师有对学生的管教权力但不能把学生当成管制的对象;教师有对学生批评教育的权力,但不能斥责、讽刺、嘲笑、挖苦,更不准辱骂乃至体罚、侮辱学生。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要求他人尊重的情感,是上进心的力量源泉,是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也是我们班主任赖以开展教育的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对我们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树立全体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由于先天遗传的因素和后天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必然会存在很大差异。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不要用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要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关爱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在事业上的成功之道。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热爱学生要坚持师爱的崇高性、纯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不以个人的情感、好恶为转移。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论和自己亲近的还是疏远的,不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不论是先进的还是暂时落后的,不论是出生于何种门第的都应施以真诚的爱,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给予厚爱。

三、树立教学相长观,虚心向学生学习

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是尊重知识的体现,是传统的“教学相长”原则在新时期的运用,也是教师学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大文學家韩愈先生曾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当今的信息时代,青少年学生乐学好问,思想活跃,坦诚热情,富有理想,善于接受新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值得教师学习;另外,向学生学习也是了解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了解他们的环境和需要。他指出,你如果不了解他们,“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他要吃白米饭,你则老是弄些面条给他吃,事情会两不讨好”。只有在请教他们、了解他们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样看来,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是完全符合当今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是应该推崇的学生观。

四、树立多元智能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按照这种理论分析,每个学生都有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成绩差并不意味着其他各方面都不好。因此,我们不应当问“这个学生聪明吗?”而应该问“这个学生哪方面聪明?”作为一个教师,不要只看学生身上的缺点,而应该更多地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努力的方向,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诚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聪明的标准通常是注重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力测验的结果。然而,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取得突出成就几率并不是很高。相反,上学期间成绩平平的学生多有干出一番大事业者。可以说仅仅以学习成绩和智力测验的结果,无法回答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问题。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特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等,都不尽相同。因此,班主任评价学生时一定不能用“一把尺子”,而要从多个维度、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使评价真正符合“承认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实现学生评价指标多元化”等新课程理念。

五、树立终身发展观,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应树立终身发展的学生观,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者不断地学习、创新,永无止境。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此,班主任老师应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观念出发,从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高度出发,树立学生身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指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绝不能为追求高考成绩或所谓的教育质量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悖于终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总之,在新形势下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的学生观非常重要。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学生观。要树立对学生的平等观、全体观、教学相长观,以及多元智能观和终身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才能可持续地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教师如何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篇4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所谓学生观就是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对待学生,是教师的世界观和教育观在学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只有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体特征,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教师要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需要主动抛弃传统的把学生当成被动单向的知识接受者的做法,建立一种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其中包括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教师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制约着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同时,它又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教师来讲,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十分重要。

二、如何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1. 学会因材施教

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要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是客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差异,还有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非智力上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应该学生品行上的差异,对学生作业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要有足够的宽容量。因此,每个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只有这样,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理解你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

例如:我教的两个班级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一个班学生基础水平好,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很强;另外那个班学生基础弱,上课时不够活跃。因此,我在讲课时,就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那个程度好一点的班级,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知识点,并且让他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系统性的去学习。在那个基础弱的班级,就会在讲解知识点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把它编成顺口溜,或者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这样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例如:我在讲“sometime”时就列出了“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因为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区分他们。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时”some time表示“一段时间”。因为两个单词之间有一段距离,所以是“一段时间”。“times”是次数的意思,所以“some times”是“几次”的意思。这样,学生很快记住了各自的意思。教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这种方式的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很喜欢,又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耐心地听取,正确引导。多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2.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他们在活动中能表现出主观能动性。教学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教师要妥善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为此,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学环节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反过来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高一必修My first travel on the train时,我感觉这篇课文涉及澳大利亚的地理、风景等方面的知识多一些,如果直接理解课文,可能会枯燥一些,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在正文前的导入环节,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做好资料查找工作。上课时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小组找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学生们找到许多与澳大利亚相关的东西如:地图、悉尼歌剧院、考拉、袋鼠等,还有一些关于风景的图片。这样,学生们不仅很有成就感,同时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活泼的教学氛围,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恰当地提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因此,作为老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营造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想象空间。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知识结构。作为老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环节由易到难,以旧带新,不仅巩固复习所学知识,还便于新知识的牢固快速地记忆。

3. 相信学生是可以转变的

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丰富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充满期待与希望。教师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教师不能以成绩论英雄,那种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

4. 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的成效大小和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某位老师,也往往会喜欢他的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少批评学生。在教学中要常用鼓励性的语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理解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会增强自信心。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应该和颜悦色。在课下,教师可以和学生谈心,多了解学生心理在想些什么,他们有什么困惑,能否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既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朋友。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宽松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情感态度很重要。新教材需要的不仅是教师深厚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教师与教材脉脉相通的感情投入。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之火。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篇5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贾桂春

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就是要让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性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育要从机械的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要从传授知识向发展能力转移,让学生从学知识到学会学习,立足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实践证明,主动性学习方式更容易构建和谐课堂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摒弃课堂消极情绪,为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添砖加瓦。我校近年来创建的“2+1”课堂模式就是以此为目标,即30分钟授课,15分种学生活动,从表面上是时间的安排,其实不然,“2+1”课堂模式实际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时间的适当延长,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大大提高,以我所带的生物课为例,长期以来,人们把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简单的认知活动,只“传道授业”“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它把知识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长期进入枯燥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它既忽视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那么,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吗?

对两种教学方式分析如下:

一、教学形式分析:学生被动学习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为主线,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形式整体感觉单调,枯燥。学生主动学习式教学在老师的组织与协调下,课堂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主线。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堂形式整体活跃而充满主动性,整个课堂充满协作精神,培养了人的.素质,具有浓浓的和谐氛围。

二、教学效果分析:学生被动学习式教学结果使学生了解了一些生物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接受了一些生物学事实。有些知识通过老师的灌输与加强记忆后,应试能力在短期内有快速提高,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及有关配子的随机结合有一定的理解。学生主动学习式教学结果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生物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主动探讨知识的能力和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及有关配子的随机结合有更深刻的理解,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正确的学生观 篇6

关键词:艰苦专业学生;职业观;重要意义

中圖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53--02

目前,国家对艰苦专业的招生也出台了不少优惠和鼓励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积极引导教育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选择国家需要而又较为艰苦工作岗位,引导更多大学生选择艰苦专业就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战略意义。

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理论意义

1、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教育工程。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是保证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资源配置的力量逐渐增强,高校不少学科专业在社会资源的投入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学科专业因为学科的性质和行业的特点,得不到市场经济配置的资源,发展缓慢,人才逐渐紧缺,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表现在农、林、水、地、矿、油和国防等领域。这种状况如果长久得不到改变,就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到现代化建设,加强艰苦专业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艰苦边远地区更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开发西部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是关键。目前西部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现状,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到艰苦边远地区的发展。如何为西部艰苦边远地区不断输送和培养人才,就需要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引导和教育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艰苦专业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更加合理地配置当地人力资源,为当地经济开发注入新的力量。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可以说是一种在新的形势下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积极探索,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为艰苦偏远地区开发提供智力支持的一条有效途径。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做好这项工作是教育战线的光荣使命。

3、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引导大学生转变职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艰苦专业学生的职业观,是艰苦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在整个人生历程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艰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思想教育,在青年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奉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转变就业观念,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下得去、留得住、能吃苦、成才快”的高技能人才,走“实践成才、艰苦成才”的成长道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与祖国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当个人爱好与祖国需要发生矛盾,才能义无反顾的服从祖国利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唱响主旋律。

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现实意义

1、从当前形势看,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是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加强艰苦专业学生职业观教育。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已经不小,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并不富裕,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地域间、行业间的发展不平衡,边远、落后地区艰苦行业急需人才去建设。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因此祖国的需要和民族振兴的责任仍然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人生职业选择的第一主题,需要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勇于到这些艰苦地区、行业去发展,去献身祖国,去搏击人生。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决定了必须加强艰苦专业学生职业观教育。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这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更加伟大的里程碑。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还需要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献身祖国建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2、从当前就业形势看,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有利于开辟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实现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人才分布结构的合理引导。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将成为社会普通劳动者,艰苦边远地区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空间。这就需要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职业教育,帮助艰苦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人才分布结构的合理化引导。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3、从新疆的区情看,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对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重大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属于欠发达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科技教育发展滞后,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等等。因此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对于新疆来说,其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短缺,尤其是艰苦专业的人才短缺。

新疆是全国的资源大省,许多艰苦专业,包括农、林、水利、地质、矿业、测绘、石油等,环境相当艰苦的专业,都与新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疆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艰苦专业学生的培养。因此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在新疆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历史赋予的这一神圣使命在当今时代显得更加突出。建设现代他的新疆,需要无数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去。引导各族青年大学生,尤其是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艰苦工作岗位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建设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新疆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的新疆,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4、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是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经过艰苦的锻炼方能成才,这是古往今来所反复证明了的一条人才成长规律。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不朽的业绩,多是从在艰苦行业和地区锻炼出来的。建国以来,许多英雄模范、专家学者、热血青年,正是在面向边远地区、献身边疆的艰苦实践中,找到了增长学识、施展才华的舞台,开拓了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的道路。一个人能否成才,并不取决于个人的一厢情愿,关键是必须把个人成才的主观愿望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走与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成长之路,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积极引导和鼓励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到艰苦地方去。到艰苦行业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有利于弘扬青年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精神,增强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祖国各地的艰苦行业和地区求贤若渴,虽然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要艰苦一些,但是那里对人才的渴求最为强烈,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近年来,我校学生在艰苦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对技术精益求精,学以致用,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许多人成为艰苦行业的领军人物和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就是非常好的例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与特点找准位置,才能成为一唱天下白的雄鸡。面向艰苦行业择业、就业和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现实意义越来越大。

浅谈中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引导 篇7

针对169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生成绩优异, 有理想, 有目标, 有毅力, 一直在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 与文字作斗争;10%的学生成绩中等, 有理想, 有目标, 还有惊人的毅力, 即使由于自身资质、基础的原因跟不上步伐, 也毫不退缩;30%的学生天资聪颖, 基础牢实, 家庭环境优越, 空有满腔热情, 远大理想, 却经不住身边环境诱惑, 与无业青年交往, 沉迷网络, 游手好闲;20%的学生单亲家庭, 缺乏亲情关怀, 随着年龄增长性格有所扭曲, 无法融入集体环境, 更无心学习;10%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 受隔代教育的影响, 性格较随意, 行为习惯缺乏规范。从总体来看, 80%学生都还是因为自控能力欠缺导致学习下滑, 随着课程深入自然感到力不从心, 失去学习信心。

深究导致现在多数孩子厌学, 没有正确的学习观的原因, 首先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纵观现在的家庭, 农村家长多数在外打工, 以为孩子送入学校就可以成才, 自己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个体经营家长更是忙于生意, 从小对孩子缺乏管教, 常以金钱打发, 以致孩子从小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识, 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不能体会金钱背后父母付出的艰辛;机关单位家长, 重视孩子的成长, 为孩子的学习也付出了不少, 但普遍对孩子期望过高, 无形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家庭教育这一块来说, 家长无意偏向了对孩子物质欲望的放纵, 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的培养, 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其次, 与我们的学校教育分不开。现在大多数学校评价机制较单一, 自小学起, 家长、老师就把成绩放在第一位, 判定孩子优秀与否依据就是成绩。孩子学业负担过重, 上中学, 随着科目的增多, 稍微安排不合理, 更是应接不暇。长此以往, 多数孩子因为跟不上节奏, 成绩一点一点下滑, 堆积的知识点越来越多, 慢慢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每天三点一线的学习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老师、家长的教导自然也成了他们最想挣脱的枷锁。第三, 与现在的社会现状分不开。当今社会, 好逸恶劳之风盛行, 不乏流浪青少年, 沉迷网络、游手好闲、出入娱乐场所。对无明确是非观念的中学生是一极大诱惑。第四, 现在的孩子多数缺乏责任感, 缺乏道德意识。只知索取, 不讲回报;只知享受, 不讲奉献;只知玩乐, 不计后果。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 给我们的教育造成了极大困惑。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积极推进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是首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

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更是社会的需要, 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 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的形势下,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 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在当代, 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 享受现代文明, 只有不断努力学习, 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天努力的程度将决定后天生活的高度, 每个学生都向往德高望重的生活, 而这一切全在自身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哲学家萨格雷说: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 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 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培养学生专心的意识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开学初, 宁愿少学点知识也要让学生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只有认真听课才能搞好学习;同时教师与家长紧密联系给学生营造一个能高度集中精力的思维空间, 这样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其次, 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 严格区分学、玩的时间, 做到玩得痛快, 学得扎实。第三,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主动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上认真听课、自主做笔记、独立思考、善问质疑、合作交流等。

三、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令人担忧的不是学生的成绩, 而是学生的精神状态。社会、学校、老师、学生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 学生不是因为成绩不好缺乏信心而丧失理想, 就是盲目地追求。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理想。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 考上一个好的高中, 好的大学, 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 用自己所学回报父母就是最实际的理想;对于来自城市的孩子来说, 家庭条件优越, 多数不用为生活而奔波, 体会不到生活的现实, 有的只是如何消遣。对这类孩子来说, 树立理想最好的切入口就是寻找他们的兴趣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这份激情, 孩子们很容易在自己的强项中找回自己, 重拾信心。

在这样家庭中也有一部分孩子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 但这类孩子很容易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清高、自负导致他们在学习环境中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他们, 榜样的力量微乎其微, 更需要的是一个崇拜的对象。这个角色需要老师或父母来扮演,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学识和为人处世的独到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他们在充分的优越感中进一步提高自己, 感受到自己的无限潜力。

四、良好的学习方法推动学习

在调查中有多数学生之所以厌学, 不是不想学, 而是欠有效的方法指导。①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当学习成为主动行为, 学生就不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 学校效果更明显。②高效学习。每一时段都给学生目标的明确, 这样他会暂缓学习或者摒弃那些与自己的目标毫不相干的所谓知识, 提高知识的有用性, 从而高效学习。③广泛而深入地学习。为了达到目标, 凡是对实现目标有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去留心, 去涉猎, 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去图书馆, 上网查询, 围绕目标铺开并且深入进去。④爱好思考, 富有创造性。养成敢于质疑, 善于释疑的好习惯, 对每个知识点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⑤善于收集整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⑥有坚强的意志。不因为困难而退缩, 因为挫折而颓废。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越来越无关紧要;对教师而言, 教育学生也越来越感棘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其实,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也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做积极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怕麻烦, 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 挖掘他们的潜能, 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和可塑性,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我们就可能看到他们光明的未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青少年一代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而越来越优越的环境却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失去了生活的态度。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积极推进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是首要。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更是社会的需要。其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

正确的学生观 篇8

1. 教师可以通过错误发现学生的不足,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怀特海说:“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1]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学生获取真知, 但是老师如何检查学生是否获得对事物的正确了解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呢?唯一的方式便是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 从而知晓学生是否正确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如果从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中发现学生的错误, 就给老师提供了一种反馈, 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没有掌握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从而对症下药。

2. 错误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尝试的结果。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并揭示错误正是为了帮助他们最后改正错误。在教学中对学生展示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 是与其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 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正确的结论, 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 这对他们的解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并使他们学会分析, 自己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2]纠错不能仅仅停留在错误的表层, 而应该通过错误找出学生思维深处的症结, 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从而进行自我修正。

3. 学生的错误更是一种教育资源。

所谓教育资源, 是教育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一个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即学生的错误。很多人将教材当做唯一的教育资源, 但更多的教学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 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22]课堂有差错, 差错有价值。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 会使其形成不惧怕犯错的精神;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够形成发现的意识并善于发现。

二、化错误为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的发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错误是学生创造出的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4]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 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 这是很正常的, 错误是学生发展的机遇。怎样将学生的学习错误转化教学资源呢?

1. 善待学生的错误, 允许学生犯错。

很多教师逢错必批, 有时痛批学生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也无法暴露错误。如果学生不暴露错误, 那么教师何以得知学生掌握知识与否?因此,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 宽容每一位出错的学生, 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思维就会活跃。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大胆向我们暴露了学习错误之后, 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让他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自主分析错误原因, 寻找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 捕捉、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我们给学生营造了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之后, 接下来便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教师必须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 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 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他们的认识, 掌握他们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 摸清他们的错误源头。问题找到了, 而且是学生自己找到的, 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23]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 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认识到错误给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可能价值, 对儿童的暂时的错误报以宽容、引导、转化, 这才是对待错误的一个正确态度。

3. 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不但可以通过发现、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 拓宽学生的思维。甚至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特意设置陷阱, 故意诱导学生犯错。有的时候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正确的看法, 但是针对另外一些问题, 我们从正面介绍, 学生并不一定“买账”。有些时候, 我们换个角度从事物的相反方面强调“不是什么”, 反而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见解和印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制造一些学生“犯错”的机会, 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理解和感悟知识。

摘要: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错误, 正确认识和利用学生的错误, 对于教师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把学生的错误化为教育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关键词:学生错误,价值,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30.

[2]林巧琴.让学生在错误中进步[J].新课程研究, 2009, (4) :101-103.

[3]龚红鸿.“错误”资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4) .

正确的学生观 篇9

高校大学生海洋观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 首先便在于社会舆论的引导。

我国的“海洋国土”概念最早是国家海洋局前局长罗钰如先生提出来的。罗老通过大量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 然后撰写大量文章, 向民众普及“海洋国土“的观念。国家海洋局其他领导同志及全国许多海洋专家、学者为此概念和观念的建立和宣传, 也作了许多非常好的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决策者们在公司筹建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蓝色国土”教育, 并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观念的建立和提高, 这些工作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1996年10月18日, 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欣然题词:“开发蓝色国土, 发展海上石油”, 这为我国多年的海洋国土观念的宣传, 做了最好最充分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这一观念的宣传给予的最美好的赞赏和肯定。

所以, 现阶段, 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 必须采取综合手段,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普及海洋知识, 加强海洋意识。国家在立法层面应该给以“海洋”更多的关注。海洋主权明确、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空间利用等在立法层面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媒体的宣传是提高人们“海洋意识”有效的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在现代社会, 媒体与人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学生群体更是一天也离不开媒体。通过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网络等各式各样的渠道, 加大宣传, 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海洋传递信息, 增强“海洋观”。举办丰富的海洋知识普及活动, 在校园乃至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 的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切身感知海洋的魅力。开办“海洋教育”的主题纪念馆。让大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海洋文化, 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是一个复杂而又极其艰苦和浩大的工程, 至此, 我们强烈呼吁主管国家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宣传的部门, 能尽快改革和进一步充实我国“国情”教育的内容, 改革和进一步充实对国民“国家权益、国家主权、国家国土范围”的教育内容, 以尽快树立起全民族的海洋国土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世纪已经到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生效, 新出纪、新法则、新观念, 适时的宣传和树立全民族的海洋国土观念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海洋观念的薄弱与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由于历史以来的在海洋意识薄弱, 特别是明清以来“海禁政策”的施行, 使原本就薄弱的“海洋意识”受到更为严重的禁锢, 由此造成我国在海洋教育、海洋研究等方面均比一些发达国家要落后许多。如果我们不及时补上‘海洋意识’这一课, 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就很难实现可持续, 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就会一直很遥远!所以, 在大学生教育中, 应该系统地补上“海洋意识”这一课。

我们想要完善学校在“海洋观”方面的教育, 首先, 我们应该先看到学校教育的缺失在哪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在高中阶段, 地理课都是作为副课设置, 而地理课就是承载“海洋观”意识的载体。课程的如此设置直接造成了学生对地理课的不重视;同时, 我国在高中阶段便实行文理分科, 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积累不够广泛, 对海洋知识的认识也严重缺乏。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已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 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更加提出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对其国民进行国情教育的主题为:“我们没有土地, 没有资源, 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日本充分利用了便利的海洋条件, 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强烈的海洋意识驱使日本做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举动, 如填海造陆、构筑海上机场、海上城市等。所以, 我国应该在学校教育方面加以完善, 有所改进, 注意培养学生关于“海洋意识”全方位的教育, 教材的编写要以形成科学的海洋国土观为基点, 教材中要强化科学性、体现时代观念, 要与时俱进, 呈现给学生正确的海洋国土概念, 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意识教育、海洋环保意识教育、海洋防护意识教育、海洋法制意识教育。

海洋资源意识教育关注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事业, 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海洋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环保意识教育倾注于明确海洋自净能力, 掌握海洋环境容量, 以减少和防止海洋污染, 适当安排生产和合理开发资源, 防止海洋生态破坏;海洋防护意识教育着重于反对外侵, 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加强海防, 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环境;海洋法制意识教育偏向于制定海洋法律, 明确权属, 依法维护海洋权益,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依法管护开发海洋资源。可喜的是, 我们还是看到一些院校在努力填补我国教育在这一块领域的空白。青岛海洋大学是教育部唯一直属的以海洋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在如何增强全民族海洋观念, 尤其树立全民族海洋国土观念方面, 成果显著, 同时, 在国家海洋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该校与国家海洋局合作, 在学校建立了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 坚决地承担起包括海洋大学学生在内的乃至对全国人民的海洋观念的宣传和海洋国土观念的建立和提高工作。海洋意识增强, 提升大学生“海洋观”, 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

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海洋是我们的希望所在。走向海洋就是走向世界, 海洋文明繁荣之时, 将是我们的民族强大之日!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03期第36~43页。

[2]《《理论与改革》》, 2000年06期第78~80页。

正确的学生观 篇10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该如何积极应对?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无疑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任务。

1 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所谓雪上加霜, 就是说并非因金融危机才导致“就业难”, 但金融危机的确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困难。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 2003年, 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 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 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2007年495万人,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640万以上。而从就业来看, 2007年就有100多万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 相当于2001年全部大学毕业生!08年毕业生就业率大体在70%。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企业倒闭, 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 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就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近年最冷的寒冬。

2 正视就业压力树立正确职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 目前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并力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其中大学生自身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大学生在职业观上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显得更为严峻。所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迫在眉睫。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理想、职业评价、职业成功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出现6个新特点:职业理想表现出兴趣化、多元化;注意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重视职业规划, 流动性强;把收入多少作为职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喜欢宽松、和谐的职业环境;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是大学生职业观出现的新现象,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是值得提倡的。但大学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顺利就业的观念, 这是需要我们进行引导的。

2.1 做好长远规划, 忌“一蹴而就”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 想一步到位, 这没有什么不对, 但在现实中, 一步到位的岗位确实不多, 何况大学生对一次到位的要求又是非常高的:工资要高、单位要体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不能太远……这些条件, 使不少大学生错过了许多好单位。

另一方面, 在现实中, 我们也常常看到, 有的大学生一开始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步到位”的岗位, 可是干了不到半年, 就后悔了, 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 不得不重新选择工作。在选择工作时, 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 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 才能找到自己终身喜欢的工作, 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2.2 重在学以致用, 忌“作茧自缚”

有的大学生在就业中, 把专业对口看得太重, 甚至认为学企业管理的人到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是不对口, 专业不对口就不去。一个优秀大学生的才华应该体现在综合能力上, 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也能尽快进入角色, 在新的工作中, 作出突出的贡献。

“学以致用”的理想境界需要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悉心打造。一方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分得太细, 存在专业重复建设, 在“市场导向”的情形下, 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 大学生自身也该调整心态, 在可以把握的范围内摒弃“死守本行, 不求变通”的观念, 尽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的升级换代, 不要让“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再说历史上通过改行, 在其他行业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也不少, 如鲁迅、郭沫若等人。现代社会每10年约有30%的职业被淘汰, 新的职业在不断地涌现, 这是客观的。

2.3 正确看待待遇, 忌“唯利是图”

有的大学生把收入看得太重, 不看单位的发展潜力, 不看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前途, 死抱住“低于3000元不去”的想法。有的大学生有时还会说:父母养我这么大, 我挣这么少, 根本无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个人头一份工作的收入, 并不是非常重要的, 他只能说明你的今天, 并不能说明你的未来。一个单位好, 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收入少一些, 但今后的发展机会相对会多一些, 收入提高也可能会快一些。如果一个单位目前能给你5000元, 但是单位的发展空间不大, 最后你的收入也不会很高的。特别是在就业时, 同学们与聘用单位在收入上讨价还价, 聘用单位会误认为你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从而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你的录用。

2.4 走出户口情结, 忌“门户之见”

由于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 对能否解决户口看得非常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户口至上的观念,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尤为突出, 在这些大城市的招聘市场上, 当“收入”遭遇“户口”往往败下阵来。一男硕士生, 有一外企一个月给他一万元, 因为解决不了户口而被他拒绝了。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的过程中, 户籍制度对人才的配置作用无法避免地出现日益弱化的趋势。国家目前在采取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的影响是暂时的。

2.5 客观审视自己, 忌“高人一等”

从一些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调查来看, 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3种类型的学生超过六成。从中可以看出, 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中, 干部身份的情结依然浓重。

然而, 这种观念与社会发展是格格不入的, 这种存在“身份”的不同, 也是我们社会需要改变的。这次大部制改革将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 也预示着这种身份将逐步改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界限会越来越少, 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工作人员, 都将到社会上建立自己的养老帐户, 单位所有人将变为社会所有人。有干部身份的人可以干体力劳动, 工人也可以成为科研人员, 这种身份上的差别正在被弱化。

2.6 理性看待创业, 忌“因循守旧”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顺应这一创业浪潮, 对大学生而言, 责无旁贷。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角度来说, 与其依赖和等待国家的救助政策, 不如挖掘自身能量, 善用优惠政策主动出击。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 文化素质高的人去创业, 将更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现在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 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却很少。有数据显示, 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想创业的只占4%。, 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到30%。因此, 大学生需要转变观念, 正确看待创业, 不宜因循守旧、作壁上观。

2.7 从基层做起, 忌“好高骛远”

许多同学认为参加工作就要干一番事业, 而不愿做日常平凡工作。甚至有的单位准备先让新聘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两年, 再调到机关工作, 许多人就不愿去了。实际上, 不从日常平凡的岗位干起, 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我们国家许多领导人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 正所谓“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大学生一般认为大的国有企业相对稳定一些,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将逐步与国际接轨, 像过去那样每天“抽支烟、喝杯茶”的日子不会再有了。公务员相对稳定一些, 但是考公务员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 再说我国的公务员人数大大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量, “精兵简政”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要积极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确的职业观应该是从祖国的需要出发,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不过多地考虑收入及社会地位, 用心做好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并作出一流的成绩。

摘要: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一部分, 本文就面对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应如何正视, 并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了论述。

正确的学生观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读书 问题 认识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52.17文献标识码:A

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层次。但是看似简单的读书行为其实并非简单,可以说态度决定着一切。什么样的读书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读书兴趣,决定什么样的读书成就。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谈资,那么读书就只能停留在消遣性的行为和表象认知的层面上;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精神营养和专业提升,那么就会深入挖掘、深刻领会、认真思考、并结合实际进行研究,这样读书的行为会产生丰硕成果,才值得向人们提倡。但并非有了这种意识就会读书,就知道如何去读书,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读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需要提起注意并不断加以提高。

一、大学生读书现象中暴露出的若干问题

读书行为有优与劣,二者相比较效果自然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有人总在埋怨:为什么同样在大学读书四年,别人学到的知识会比自己多?为什么在就业前途命运上别人会比自己强?这就是正确与否的读书观带来的后果。

什么是正确的读书观?读书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粹取、提炼、升华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学习要带着问题去学,为了解决问题去学。所以读书过程应体现这样的特性:简单说,就是思考、探究和意义。读书过程是个思考的过程,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动脑子去读;读书过程要带有探究的目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读书目标要明确,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做什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体现什么样的意义。

关于大学生的读书方法国内外皆有归纳和总结。国内一般依照四环节即: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来进行。而国外似乎提倡大学生遵循的读书方法更具科学性,它分五个环节: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属于高层次学历人员精读教科书和经典著作的更适宜的方法。

其实读书过程中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其中蕴涵着作者太多的付出、汗水和艰辛。有人说:读书过程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话一点不假,如果只把读书当消遣的事情去做,那自然也就没有寂寞可言,当然也就谈不上任何收获。

张三保是中国当代大学生中读书进取型的典范。张三保这位武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2007年6月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已有20多篇文章在《国际论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这些成绩让他的师弟师妹们钦慕不已。

从大二暑假开始,张三保就每天沉迷于图书馆,潜心阅读和思考,这培养了他科研所需要的严谨和执著精神,让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但事实上,许多大学生身上蔓延着一种不良阅读习惯,一种是盲目从众心理、一种是急功近利式的阅读。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每年临近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时候,外文书库的借阅率远远要高于平时,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使电脑类图书需求量倍增。临时抱佛脚,考后不再理睬,正是许多大学生课外阅读中一种急功近利的习惯。在各大书店里,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辅导书。

不少大学生有着这样的感受:专业课程已经够繁重,空余时间还要学英语和计算机,文学艺术、哲学类的经典书籍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课余时间总愿选择一些轻松、不费脑筋的娱乐休闲类书籍放松一下自己。

另一种感受是:大学入学之初很多人读书目的都不明确,等到要毕业的时候找工作的压力又会浮上来,应对就业需要他们选择一些实用性、指导性强的书籍去读,像面试技巧、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希望通过临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回报和收益。

大学生在校借阅究竟是何种状况呢?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员蔡欣对该校学生借阅调查显示,借阅率最高的是文学类作品,约占图书借阅总量的50%,而在借出的文学类书籍中,那些内容上或缠绵悱恻或惊悚刺激或言情武打的作品,借阅率则高达73.6%。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校大学生在阅读上做出了不正确选择,很多时候只是阅读了一些图一时之快的情节类书籍,甚至把借阅图书当成一种随意的消遣行为。这种行为正是大学生读书盲目性的典型反映,它只满足于对人感官的刺激,而没有立足于对个人能力、悟性、思维习惯的改善与提升,所以对个人发展没有帮助,是一种浅尝辄止的阅读。

因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提出:盲目性是目前大学生读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并没有从中学那种被动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他们把读书当成是专业学习之外的‘课外’的事情来做,缺乏按照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系统进行知识配置的意识。”

二、对大学生功利性和盲目性阅读问题的社会认识

何谓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以读书求取功名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读书目的今天看来明显是种观念性错误。读书其实是一种增长知识和见识、启迪思想和智慧、锻炼技能和本领、积累自立和谋生手段的过程。基础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读书行为到大学阶段已不再明智,因为大学生需要有更高的人生理想、目标与追求。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光明这样说:“和过去相比,大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技术的发达,让他们面临的诱惑比过去增多了,休闲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他们缺少完整的时间规划读书。同时,面对就业压力,他们需要看一些对将来工作直接有用的书,重视一些实用性强的书是可以理解的。”

但让他担心的是:“一些资质好的青年因为随大流,浪费了自己身上的潜能和创新能力。”

周光明回忆起二十多年前自己的读书经历:“那个时候总体的读书氛围特别好,同学之间经常会交流自己看书的一些心得,甚至为一些问题争论。上大学期间读了不少文学、哲学类的书籍,在当时也没想到它们有何实际用途,但事实上二十几年来,它们一直都对我发挥着很大的正面影响。”

在他看来,读书是一种积累,无法速成和出什么成果的经历,阅读效果要从长远发展中慢慢体现,而一些看似“无用”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这就如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我们叫他们“网虫”,而沉迷于书中跌宕起伏情节的年轻人我们称他们“书虫”。即使他们把网络游戏玩得滥熟,把书中情节记得再死,对立足社会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而只有真正潜下心来,在岁月的长河里始终坚持以理性代替感性去阅读的人,才会最终留下自己深刻的人生轨迹。

不少专家和学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读书状况与他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密不可分,不正确的读书惯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目前大学生读书的功利性、盲目性部分原因还是由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一种良好读书风气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的引导,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三、学生自主学习应与教师正确引导相结合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也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大学时光读书,其责任意识、目的、任务是每一位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应关心和考虑的问题。

周运清指出:“大学生的读书学习一定要转变观念,有自主意识,学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进行系统的知识配置。”他明确表示,大学生读书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大学生要有针对个人发展的读书学习整体规划。“大学生一定要摆脱考试性被动的读书模式,要主动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读书学习,寻找最前沿的一流的知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边学边做,为解决实际问题去读书学习。”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三山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不管文科还是理工科学生都不能忽视的。他特别强调:“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至少要对东西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不少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还应注意选择阅读其它类别的图书:哲学著作、文学名著、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高水平的理论作品、史学专著、领导人具有前瞻性的经典思想等,另外还要学会怎样去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哲学是为了获取方法论的指导,文学是为了观照自己的人生,关注现实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理论作品可以升华我们的知识积淀,史学可以提高我们的是非鉴别力,领导人的经典思想则是开启我们心智的钥匙,而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无疑是引领我们思维常新的发动机。

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周明华表示:“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任何知识都会老化,如果没有主动进行信息资源搜索的意识,缺乏搜索信息资源的能力,一个人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保持更新。”

影响大学生读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少大学生虽然经常上网,但真正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却很差,不少大学生没有使用图书馆网络系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大学图书馆的纸质藏书副本毕竟有限,而现在各个高校图书馆又都非常重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不但在逐步将纸质书籍转化为数字、电子图书形式,各高校图书馆间也在积极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并开拓文献传递等功能。周明华表示:“大学生要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

大学生读书必须区别于自己的中学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但光理解不行,还要针对自身勾勒出具体的蓝图,并有计划地安排自己周、月、学期的读书行动,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读书须遵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消化、提炼过程,因为前者是对知识量的积累,后者是对知识质的飞跃,据此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意识。“学则思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是通向智慧的起点,打开科学的钥匙”。因此,大学生要带着问题去学,学习过程还要带着审视的眼光,具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于解书质疑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事实上,大学生除了努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其读书迷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引导。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想法:为开阔视野,他们也经常会选择专业以外的书籍看,但借阅的时候,又往往会无所适从,要看的书太多,具体的目标却不明确。如果能够在如何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上获得课任老师或者图书馆员的帮助和引导,读书的效率肯定能提高很多。

有鉴于此,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正确引导相结合的做法就变得十分有意义,比如:(1)学生间可以成立一些读书互动团体,方便相互交流彼此推荐阅读书目,在提高图书鉴别力的同时,新生还可与师长、学长开展互动,交流心得和阅读效果,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2)学生要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将个人阅读纳入长期有目标、有规划、有设计、有进步的良性的阅读轨道。(3)大学文化宣传部门可以和学生会协作组织一些读书研讨、征文比赛、论文评比活动,通过指定阅读方向,引导阅读趣味,提升阅读层次,增强阅读活力来激发学生读书与思考的积极性。(4)各系各专业应设立专门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配置的老师,在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真正以关怀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和规划性。(5)图书馆员不仅要当好服务员,其实更应当好信息资料员和阅读引导员,员只是目前最低的要求,还要努力由员向师转化,成为引导读者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向深层次阅读和创造性探索的专家。他们最主要的引导工作是为大学生举师荐友,把有思想、有品位、有价值、有影响的作者作品向大学生读者推荐,引导他们向良师发问、向益友学习,增强他们的欣赏力和鉴别力。

克服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树立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阅读观,正是形成大学生良性阅读行为的开始。我们要从源头做起,正本清源,才不致于让大学生功利性、盲目性阅读占据大学阅读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读书引入一条有利其个人成长、专业发展、知识配置、并能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顾春文.大学生借阅规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2).

[2]刘瑞兴.学生读者的集中共同需求[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4).

[3]黄涛.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读《现代阅读学》[J].情报资料工作,1993(1).

[4]梁春阳.大学生读书方法与图书馆导读工作[J].西北高校图书馆,1997(1).

正确的学生观 篇12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教育者主要是班主任,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进行着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班主任,应该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的师生观。

一、建立“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尊严,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未来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民主。因此尊重人的个人价值是有助于民主社会进步的。对学生进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班主任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班主任拥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其管理与教学工作中就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任何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有可能。作为班主任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主观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加学生竞争和创新的勇气。如果不考虑这些,那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就违背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渗透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建立师生统一主体观

现代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一代人才。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因此,建立现代教育师生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统一主体观。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从教育角度看,班主任是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只有班主任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才有可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但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那就难以实现教育目标。因为,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班级教育活动中,离不开班主任,更不能忽略学生。因此,班主任的主体性应体现在其对学生教育的主导作用上,即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现实的发展的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为学生主体的完善创造条件,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这才是班主任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谁也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能动学习,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动性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为学生的自主认识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还不够完善,只有通过求助教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只有教师主体性得以实现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教育与受教育毕竟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存在着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合而成为活动的统一主体,达到“教学相长之境界”,形成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格局,这也正是现代教育需要建立的师生观之一。

三、建立民主平等观

民主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效率的源泉。实现教育民主化,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师生关系的优化,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民主平等观,即在教育过程中两者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观,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现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他参与活动不是被动的、强制的,而是作为自主发展的活动主体,自觉主动参与的。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方能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

四、建立师生互爱观

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接触的过程。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了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没有情感交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教师应挚爱学生,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诸多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是班主任的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应面向全体,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等生,特别对思想后进的学生更要加倍爱护。

班主任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只有这样,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成长、竭尽全力教育好学生。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作出充分评价,不能迁就、放纵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循循善诱,使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

五、建立师生共同发展观

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单靠继承和掌握人类原有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观念。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实现对每一个学生诸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优等生固然会进步,后进生也不会一成不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班主任应积极创设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培养学生现代素质的目标,也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改进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看待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做到发展自己的长处,借鉴他人的长处,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知识,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管理,教育效率来源于科学的教育管理。那种随自己情感好恶对管理工作做出决策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班主任不仅要自我管理,管理好班级,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反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上一篇:低频振荡分析与控制下一篇:新农合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