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2024-09-06

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精选11篇)

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1

春天是花儿竞相开放的季节, 在欣赏花儿的时候, 朋友说:花儿不是一下子开放的, 正如学生的成熟懂事一样, 只要你有耐心, 他们的能力会逐一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时我不由地想起自做班主任以来, 我是如何对待那些慢开的花儿的。

那些慢开的花儿就是学生中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指的是思想上、表现上、学习上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无视校规校纪, 常常会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老师认为问题较多的学生, 在班里成为“另类学生”。作为班主任如何看待这些学生, 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学生, 将决定这些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 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 如何让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每个教育专家或许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大家也都抱着这个共同的目标, 一直努力着。在教育中, 站在最前沿的“冲浪者”——班主任不仅要充当教学的实践者, 同时也是班级管理革新的探索者。作为班主任, 如何看待这些学生, 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学生, 将决定这些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理解学生犯错,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学生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学生的发展, 着眼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素质、自我情操的培养。

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教会学生如何修身立业, 二是为学生解决知识上的疑难。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心理状况表现注定是丰富多彩的。

纵观当今社会有辉煌成就的人士, 其学生时代个性也是很鲜明突出的。班主任要能理解学生犯错, 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切忌用有色眼镜来看问题学生, 否则越看就会越差, 越一无是处, 要给学生自信和尊严。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 班上要一位问题学生, 经常在班里惹事, 跟班里的同学不和, 在宿舍与舍友相处不来, 组织纪律性很差, 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很大。一天早上, 我例行检查宿舍内务, 发现他所在的宿舍无人打扫, 经过了解是他值日。我到教室找到他, 并让他回去打扫卫生, 结果, 他说他扫过了。但我一看地板就知道根本没有打扫, 明显在撒谎。我没有理睬他, 亲自去打扫了宿舍。后来又发生了几次这种情况, 引起全宿舍的学生反对他住宿。之后, 我首先找他认真地进行了一次长谈, 并将他调了宿舍, 同时, 跟他约法三章:如果再有出现类似情况, 谁也帮不了你, 只能是外宿。对于我的处理, 他有所触动, 认为我还是把他当学生看。我觉得教育的机会来了, 主动接近他, 找他谈心, 一有好的表现就在班里表扬他, 让他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 他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要把问题学生当作“合格品”, 不要当作“次品”、“废品”

学生性格各异, 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 慢慢地加以引导, 就像工厂生产产品不是一下就能做好的, 是要经过多道的工序, 是由原材料一步一步地变成成品、精品的。由于生产的机器、人员不同, 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各不相同, 精加工时有的要用多点时间, 有的少用点时间。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成长经历, 就必然造就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品行, 形成明显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老师通过一双巧手将他们“雕刻”成一件“合格品”或“精品”。教育人的过程就是一个“雕刻”的过程。

有个学生上课总是睡觉不爱学习, 我找他谈心才了解到, 原来他生活在单亲家庭, 母亲在工厂打工, 他回家要自己做饭洗衣、干农活, 每天都很累, 所以一到学校就睡觉, 我说:“勤劳和体贴是你的美德, 别人是比不上的。但如何合理安排农活和家务与功课也是一门学问。”我请他把要干的农活写下来, 然后列一张先后顺序表给他参考。结果他说他按我的安排后节省了时间可以读书。我听后鼓励他说:“也不要太急, 只要一天学习一点知识, 坚持下去, 我相信你在学习上会有进步的!”后来他考上高中后给我来了一封信, 他说他以为自己是个农家娃读不到高中, 但得到老师的指点后考上了高中, 以后就一定会继续努力, 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 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改变妈妈的境遇。

三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

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就是其缺点比优点多, 作为班主任要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显微镜”, 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就要将其扩大, 树立起其自信心, 而对那些偶然的小问题、小毛病, 不能因为小就忽视, 而是拿出显微镜观察, 将不良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中。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我的班里有这样一位男生, 学习成绩不好, 偶尔会犯一些小错误, 但一次运动会, 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那是二年级的校运动会, 班里没有几个男同学报项目, 大家都没有自信, 报上的几个项目也是赶鸭子上架, 逼他们上场, 唯有他主动请缨, 给自己一个机会试一试, 他没有让自己失望, 也没有让班集体失望, 在短跑项目中他取得了好成绩。我表扬他敢于向困难挑战、敢于表现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看到这些, 我再一次知道了怎么去做, 给学生以机会, 让他们自由地舒展自己, 也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班主任的工作既是千头万绪, 又是细致入微的, 这就要求班主任有一颗细腻的心, 要用心去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

四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要期望“速战速决”

学生违纪出现反复, 这是很正常的。转变学生的言行不能够速战速决, 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在我们班有一位女生, 长得很秀气, 说话的声音也是很小, 请她回答问题时, 只看到她的嘴唇动, 听不到声音。后来我找她谈心的时候简直是无法听到她说的是什么。我只能对她说:“你若是说话大一点声音, 让别人听到你动听的声音, 我想大家对此也是很期待的。”后来, 她的声音大了一点, 我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鼓励她。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需要耐心, 但只要是在提高, 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教师的职责, 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问题学生的转化需要教师有恒心、细心和年轻的心。具有恒心, 才能指导学生向着远方的目标前进;怀着细心, 才能细致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 发扬长处, 回避短处, 更快地接近目标;带着一颗年轻的心, 才能时时处处发现惊喜、有所创新, 才能时时处处完善自我, 教育才能时时处处显露生机与活力, 而我们培育的那些花儿也便能依次开放, 并且开得茂盛。

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2

大学生村官如何正确对待出路问题

大学生村官对待出路问题应有“三心”

随着2007届大学生村官任职即将期满,出路问题俨然成为时下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成为摆在大学生村官面前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否正确看待自身出路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掌握流通渠道的主动权,而且也关系到大学生村官能否顺利实现转岗。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理应怀有“三心”,客观地看待出路问题。

一是以感恩之心,对待培养之情。在大学生村官任期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地组织部门始终把他们“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倾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努力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三载护航培养路,一朝浇开成才花。面对期满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中组部等12个部门专门出台纲领性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指明5条出路,各级各地组织部门也纷纷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期满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流得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遭其殃”,机遇就在眼前,如何把握关键在于自己。

二是以平常之心,对待流动之事。“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期满大学生村官究竟能否有理想的出路关键取决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综合素质,无论最终出路在何方,对大学生村官来说都是一种双向的选择,是村官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博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村官应该量力而行,理性地对待出路口径,不能厚此薄彼,一门心思钻营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岗位,更不能希望组织部门搞平均主义,推行一刀切,确保每名期满大学生村官都有心仪的岗位。

三是以自信之心,对待未来之路。回首3年村官路,期满大学生村官的人生已经有了质变,外表上更加沉稳、心智上更加成熟,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初具形成,人生行囊基本备齐,整装待发。“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期满大学生村官能够从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出发,不趋之若鹜、人云亦云,找准人生发展方向,选对人生前进道路,定会在走向事业发展坐标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村官要正确对待出路问题

西方有一句闻名世界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谚语的起源就来自古罗马大道的修建。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中央已有明确的规定,“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五条出路,涵盖了方方面面,不可谓不畅通。出路是畅通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正确对待,慎重选择。

要正确理解五条出路。中央的五条出路,实质上就是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五

个培养方向。留任村干部,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考录公务员,是为党政机关培养来自基层一线的后备人才;自主创业,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也是大学生村官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另行择业,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为大学生村官寻求更好的、更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空间提供了政策依据;继续学习,是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殷切期望,希望通过继续学习,进一步提高素质,增长本领,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大学生既然选择了到村任职,就要正确对待这份职业,正确对待将来的出路。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属合同制管理,从制度的产生初期就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体现出“赛场选马”、“竞争择优”的新规则。大学生村官要把出路放在勤奋工作,一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放在接受锻炼,努力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上;放在培养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上。只要思想摆正了、作风扎实了、方法得当了、业绩突出了,就会找准人生的坐标,五条出路就会条条畅通。反之,整天心浮气躁,老想着让组织一包到底,那样就可能会迷失方向,失去找到出路的机会。

要勇于开拓新的道路。大学生到村任职,是中央为大学生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实现人生理想提供的广阔天地。各级组织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很多锻炼、培训、实践的机会和舞台,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用只争朝夕的勇气和魄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奉献理想、奉献知识、奉献青春,在奉献中提高能力、增长本领、积累经验,积极为自己谋划更美好的人生。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多的发展机遇,大学生要把到村任职,作为调查农村市场的历史机遇,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农村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要把到村任职,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纽带,积极发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要把到村任职,作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广阔舞台,积累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宝贵财富。

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应做到“四宜”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是困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瓶颈,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已迫在眉睫。

我认为,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应坚持做到“四宜”:一是宜农则农。对农业政策和知识掌握透彻,热爱农村,具有一定实用农业科技知识,有自己的“双强”致富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则适宜留农。二是宜工则工。对文字功底较好、具备公务员考试条件的积极鼓励参加,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村官”,可利用特长去发挥作用。三是宜商则商。对头脑灵活、市场经济知识精通的“大学生村官”,可出台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大力帮助从事商业。四是宜学宜学。对

自己知识感到不够用,因人而异急需“充电”的“大学生村官”,则鼓舞其到相关高校或者实践基地进行深造。

正确对待出路做好“三有”准备

中央为大学生村官指明了“五条”出路,这是站在为国家培养选拔人才的宏观角度来考虑的,大学生村官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和自身条件,找准目标定位,端正心态,刻苦学习,使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要看到出路的多样性,“五条”出路指明了五个不同的方向,大学生村官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出路,不要盲目“扎堆”去挤独木桥。其次要看到竞争的残酷性,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就是“赛马场”,有顺利晋级就会有淘汰出局,不管选择哪条出路,都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精英。

二要有踏实的人生态度。农村的生活枯燥乏味,农村的工作既苦也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成长,需要的是勤勉肯干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轻佻浮躁只能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大学生村官要沉下心来,把农村当成磨练自己心性和意志的大舞台,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以踏实的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将来奠定基础。

三要有过硬的能力储备。基层农村是大学生村官的“练兵场”,明天是否能成为出色的将军,关键在于今天的锤炼。李嘉诚能由一个普通的推销员走向中国首富,沈浩书记能取得小岗村全体村民的信任和爱戴凭的都是真本事、硬功夫。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大学生村官应着眼长远,有计划有选择地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把能力培养成专长,以充分的准备,从容应对将来的出路问题。

大学生村官对待出路应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村官奔赴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担负着党的期望和农民的盼望,如何正确对待自身出路问题,对于自身作用发挥和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至关重要。大学生村官应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努力奉献青春才干,积极建功立业。

一是要坚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理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应倍加珍惜到村任职的宝贵历练与机遇,坚定人生正确的选择,热爱村官这一无上光荣的岗位,绝不把之当做“跳板”,真正把农村当做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同时,要全身心融入农村,立足本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踏踏实实、满腔热忱地当好助手,在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和真心

推动强村富民中增长阅历,积累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要坚定“干得好就能流得动”信念。当前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寄予厚望,为我们成长成才积极创造各种有利与长效的机制措施,大学生村官应牢记组织要求和嘱托,满怀理想与热情,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协助村两委做好各项工作,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贡献全部力量;同时,要坚信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关心关怀,只要“干得好”就一定能够“流得动”,干出了成绩就总会有好的出路,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前途,实现人生的价值。

对待出路问题要始终保持自然心态

大学生当村官,既是党的殷切期望,更是老百姓的热切盼望。应以怎样的姿态度过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成长阶段,任期结束后又该何去何从呢?对大学生村官而言,是一件值得慎重对待的事。

作为大学生村官,往往容易产生三种心态:一是由于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发展的空间又比较小,感觉“低人一等”,忙于准备考试进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二是虽然有献身农村的满腔热忱,但由于情况不熟、风俗不懂、经验不足、语言不通等因素,在处理问题时达不到预期效果,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三是不能适应农村生活和工作,耐不住寂寞,整天心浮气躁,工作不深入、不主动、不扎实,得过且过,老想着让组织一包到底。这三种心态都是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进步和成长的,需要有一种自然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对待出路。

惟其自然,心情才能自如轻松,心态轻松自如,其行为才能自然。自然,才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拈轻怕重,不好高骛远。惟其自然,做人、做事才会不假、不空、不漂浮。惟其自然,才能自觉摆正位臵,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不急于求成,不自以为是,做到上不欺天、中不欺人、内不欺心。惟其自然,才不至于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工作才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放不开手脚。惟其自然,才能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和群众的盼望。惟其自然,在广袤农村天地才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才能有所成绩,有所成绩才能有出路。

扎根基层出路自然宽

中央提出的“五条”出路,为解决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但“留任村干部,生活基础能否保障?公务员招录名额有多大?自主创业原始资本怎样解决?另行择业能否发挥村官任职经验?考研后如何面对新的就业压力?”这些疑问仍然困扰着村官们。笔者认为,必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对待今后的出路,走出误区和困惑,在扎根农村中寻求更大的发展。

俗语说“干一行,爱一行”,农村是大学生熟悉社会、磨练意志的好课堂,是追求人生前途的大舞台。大学生既然选择了到村任职,就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志存高远,把村官当做一份事业和追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任职期间要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动农村、帮助农民,增长才干。“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农村生活虽苦,但苦能锻炼人,农村工作虽难,但难能考验人。村官在有限的任期内,只要把农村发展好了,让农民群众富裕了,就能找准发展坐标,赢得发展空间,实现人生价值,出路自然将会越来越广阔。

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3

关键词:问题学生 尊重 宽容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23

在谈到学校德育工作时,有些教师把“差生转化”作为口头禅,总说把加强学校差生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特色。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差生”一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教师们意识到这样的称呼不甚合适,于是把“差生”改称为“后进生”,或者学习方面的“学困生”,德行方面的“问题生”、“边缘生”等。其实这些老师只是口头上改变了这样的称谓,表面上是在尊重学生,但内心和头脑中仍对学生充满了轻视,教育理念并未真正转变,看待教育学生还是如同对待商品那样冠之以种种标签而待之。表面来看这体现了我们对那些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们的一种特殊关爱,其实表现出我们教育理念的缺失和偏差。

(一)会尊重孩子,才会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孩子无不懂得自尊和尊重。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有被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地位、有威信,并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只有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并能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也才会形成对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要达成这一目标从哪里开始呢?我认为就应该从尊重孩子开始。20世纪初,著名的法国蒙台梭利学校就有一个基本的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不能训斥和教训孩子,而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改正错误。要使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的教育,尊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可以随意灌注的“罐子”,要求他们强行服从,否则就是徒劳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一个人自尊心的打击和伤害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何况孩子的生命和心理还很脆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孩子们心中那微弱的向善的火苗。”,因此尊重孩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是教师和父母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要做以关爱的名义去羞辱他们、伤害他们的事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满含深情地去欣赏、去拥抱和鼓励那些有问题的孩子。这样做才是教育的本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教育孩子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需要教师和父母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涌泉的机会。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不能因此而获得尊重或遭遇歧视,而不伤害孩子则是教育的一个不应改变的原则。

孩子间的区别只是潜能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期待挖掘的天赋和潜能。哲学家孟德斯鸠说“天分是上帝悄悄赐予我们的礼物,等待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它开启。”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足够的耐心去善待每一个孩子,以足够的教育智慧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放松的心态下主动发展,从而乐学、爱学、好学,成就他们快乐的每一天,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张文质老师曾提醒过我们:“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某个学生一时看去“平平”,甚至“愚钝”,但并不等于他终身平平或愚钝。只不过,此刻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可能性,或实现可能性的时机未到。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成人比成材重要,要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观察他们,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和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相信他们都会踏上一条阳光坦途。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实验证明,即使一些普通的学生,一旦老师或家长相信了权威所宣称的“这些孩子有远大前途”的断言,从而对这些孩子另眼相看,并对这些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些学生最终也会变得更加出色。教师要尊重每个生命,教育中要体现人性、以人为本,要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给学生希望和期待,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否则,如果充满教坛的是阴森森的面孔,冷冰冰的语言,恶狠狠的伤害,那就等于扼住教育的喉咙致其窒息,再有天分的“天才”也要变成庸才。

(三)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赞美、奖励和宽容。

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教育的功能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动的改变自己,帮助孩子的生命增加尽可能多的亮丽,灰暗减少到最少,预设每个孩子都行,并让其潜能和天分得以充分发展。曾经看过一位优秀老师的报告,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面对众人,最好的方法是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你把对孩子的要求变成鼓励,孩子一定会跟你合作。

人人都需要赞美,需要被人认可,尤其是学生,老师赞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因此,我想告诉所有爱孩子、关心孩子成长的老师,调动孩子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吝惜给予他们的赞美。赞美是最好的奖赏,一如暖煦的春风,还会有什么花不会在她的抚慰下芬芳呢?

成功的教育者总是能够把握和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时机,给孩子们以鼓励和赞赏,让他们知道“我是最棒的”,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发展的欲望。

总有老师将奖励视为物质奖励,原因是他们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希望得到老师的奖励,哪怕只有一次。如果我们能多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一个关怀的笑脸、一种期待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对于他们,这样的奖励远比物质奖励来的更为有力、有利、有效。所以我们教师还是放下师道尊严,让春风融化自己冷酷的心灵,不再冷面朝向学生,不再呵斥和指责,以情育情,多给予孩子们精神奖励,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认识到我能行,那样他们就会主动靠近老师,走到我们希望的轨道上来。

教师应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发自内心地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不仅仅在口头或书面上换一个称谓。

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4

一、大学生经常提出的有关宗教与信仰方面的问题

(一) 部分学生提出在读书或是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 往往会引起自己关于人生意义与终极归宿的思考。面对宇宙与生命中一些尚未做出科学解释的现象, 不同宗教对于这类问题的阐述便成为学生们了解的对象。从而引发了对于宗教深邃哲理与博大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二)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具体困难与现实打击, 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失恋困惑和亲人亡故等。如果自己解决不了, 又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 往往会感到无奈与无助, 进而有可能渴望在宗教的教义与活动中得到一些力量与慰藉。

(三) 有些大学生因为自己的朋友或同学是宗教徒, 与对方探讨一些宗教故事或教义的过程中, 被邀请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的过程中, 激发了自己对于宗教问题的好奇心。因为是初步接触, 了解不深, 心中便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与不解, 如世界几大宗教产生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是怎样的?不同宗教的教义之间有哪些异同, 各大宗教之间是互不相容的还是可以共存共荣的?宗教究竟是脱离现实的还是面对现实的?

二、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宗教问题客观与理性的态度

(一) 帮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宗教的产生, 是导因于心理的或经验的事实。此事实表现在人类的历史过程中, 它便形成为人间的或社会的宗教意识……宗教意识的变迁, 便是宗教思想的进化。[1]”由此可知,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都离不开人类心理与意识的作用。对于宗教问题,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了解而建立起对其理性的认识。避免非理性的全盘否定与非理性的全盘肯定;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内心冲突与盲目行为。从而正确地把握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关系。

(二) 建议学生们了解宗教对于人类文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世界各国都对精神文明与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经济与文化,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生活习俗。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以及人们心理的调适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帮助大学生以更开阔的眼光来看待宗教问题。

(三) 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国家的宗教政策。国家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利益, 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从而避免大学生被一些非法团体假借宗教之名误导, 而使个人利益受到侵犯。

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一) 对于有兴趣研究宗教哲学的大学生, 鼓励他们将宗教哲学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等相关知识对照学习、理解。避免产生片面的认识与见解。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后, 再结合自己的感悟, 将外在的知识不断内化, 提升自己的哲学素质。进而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宇宙与生命中一些尚未做出科学解释的现象, 鼓励大学生不要轻易相信或否定某一种不成熟的观点, 而是怀着对无限未知领域的敬畏心和好奇心, 秉承严谨的科学精神,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将来为科技的进步与未解之谜的探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还有一少部分大学生, 在对宗教文化多方位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在心理上深信自己所崇奉的宗教, 并在行为上严格践行教规教义。继承并发扬宗教中蕴含的高尚精神。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接纳并尊重其信仰的同时, 引导他们实现爱教与爱国的统一, 建议他们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 到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学习教义并参加活动。引导他们对宗教教义做出有益于个人心灵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解与诠释, 积极乐观地实践所学到的知识, 成为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优秀大学生。

(二) 对于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重大困难, 又苦于无处求助而转向宗教寻求精神寄托的大学生。首先要以自己的爱心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取得学生的信任, 建立起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而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困难, 或者帮助其了解国家与学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进而积极争取相应的资助, 顺利完成学业;或者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帮助联系其亲友或同学并具体说明学生的实际困难, 为其建立起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或者建议其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 在团体中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与鼓励, 也可能发现与自己存在类似问题的同学, 进而相互理解并交流;或者鼓励大学生参加人际交往与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讲座,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与情绪调节能力, 释放内心的压力;或者建议他们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 满足大学生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总之, 要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感到迷茫的时候, 能感受到国家与学校的关怀、呵护。引导他们认识到, 正信的宗教都是教育和鼓励人们在自己的内心和现实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力量之源, 磨练坚强意志, 培养无畏精神, 把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懂得如何爱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诚实友好地对待别人, 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找到生存的意义。而不是把自己的幸福与未来交给任何的神灵或个人, 那只是一种盲目信任或个人崇拜。明白“人类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对自身力量的皈依, 通过这种依附, 人能免遭孤独感的折磨, 从有涯到无涯, 从有限到无限。[2]”帮助大学生避免因为对宗教教义不正确的理解和个别人的歪曲宣传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能够通过点燃自己智慧的火花, 发掘自身无限的潜能来笑对人生。

(三) 对于一些刚刚接触宗教问题, 心中存在困惑的学生。引导他们首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学业上, 不要轻易地选择某一种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也不要轻易地否定或抨击某一种宗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关宗教文化、宗教历史和比较宗教学方面的书籍, 或聆听相关的学术报告, 在其中汲取文化营养, 陶冶精神情操, 提升自己的认知与判断能力, 并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自己所经历和面对的理体与事相, 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对于一些不解的现象, 不要人云亦云、妄论是非、谈玄说妙、徒增烦恼。而要敢于提出疑问, 并乐于寻求答案。对于一些宗教教义中所倡导的人人平等、仁慈博爱、孝亲尊师、诚信待人、淡泊名利、勤俭节约、自尊自重、爱护自然等思想要好好学习并身体力行, 不断改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与不良习惯。对于部分存在自私自利、性格暴躁、唯利是图、好逸恶劳、爱慕虚荣、铺张浪费、婚前同居、虐待动物等现象的同学, 可以适当地规劝引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互相勉励做人格健康、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精神修养与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与社会应当关注大学生信教现象, 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一名讲授“宗教学”的教师与学业导师, 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方面, 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有效的教育与辅导, 帮助学生们提高对宗教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应对水平, 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 为成为具有科学和创新精神的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而积极进取、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释圣严.比较宗教学[M], 台湾:台湾中华书局, 1986 (5) :5.

怎样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篇5

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一味药,虽然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别人的忠言也许有些逆耳,却有利于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对于别人逆耳的忠言,我们千万不可小觑。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襟怀,还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处世原则和综合素养。

一般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第一感觉就是抵触,内心很不服气。也不管对方说的有没有道理,就和对方争执不休,甚至记恨到心里。这种人绝对是一错到底;还有一类人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以为然。听到也当没听到,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虽然没有表面的抵触行为,然骨子里也是拒绝别人的批评,不思进取;另外一类人则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牢牢记在心里,在日后的生活中时时规诫自己。这类人虚怀若谷,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向上,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上层楼。

面对批评,我们需要摆正心态,认清批评的意义和价值。以虔诚的心态去面对批评,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批评。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撕心裂肺的辩解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自己真错了,何必辩解?改正就是了;如果自己没错,又何必辩解?只需持之以恒、努力进取证明自己的正确就可以了。

毕竟有些批评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挑剔,那些人不是对我们做事或是对人态度的不满,他们仅仅是对我们个人本身不满。拒绝辩解不仅能让我们自动回避这类恶意的攻击,同时还能节省下来大量的时间。与其花费一大把时间去做那些无用的辩解,何不让自己放松下来,好好休息呢?再说,如果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自己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那不是更好吗?还有一类批评所产生的原因是,对方站的立场和自己不一样。当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有主见,有原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要听风是雨,随便打乱自己的计划。如果今天听别人说一句,明天又听另外一个人说一句,那自己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但是,不管是对哪一类批评,自己都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不要盲目的仇视对方。只有接受批评我们才会有进步,因此,对于那些能够对我们提出诚恳的批评建议的人,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激。

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

避免情绪化

不要别人一批评你,你就气不打一处来,认为别人就一定是对你不好,是想中伤你或是诋毁你才这样做的。你的情绪化往往只会让你受伤之余,让身边的人也远离你。

先把批评听完

不管怎么样,先把别人对你的批评听完了再说,你不听完,就无法完全理解对方所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产生误会,造成不愉快。

用心思考

当别人对你有批评的时候,你自己先要好好思考一下,对方所说的有哪些是真的,是确实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并不是。认真对待被人说出来的这番话,对你还是有益的。

自我反思

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6

我叫罗史显,这个名字不好发音,普通话不顺,白话也很难说出口。出来打工多年,我没交上朋友,想交朋友时,便想到自己的名字不好,即便说了,别人也记不起,所以,我想把名字改了。2006年春节回家,我去过我们当地派出所,可派出所工作人员说我已办过身份证,而且名字已打进电脑,不可以再改。可我问过别的省份的工友,有的说他们那里可以改名,重新办理身份证。雪月主持,我应通过何种手续更改我的名字呢?

(广西宾阳县罗史显)

本栏主持:成年人改名,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责任区民警审核,所在乡、村出具证明后,报县公安局批准,方可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变更。没有人会因为名字的影响而交不上朋友,也没有多少人会介意对方名字不好而不与之交友,交不上朋友主要是个人性格、学识使然,你不应归咎在名字上。更改名字会牵涉到很多问题,如学历证及其他证件等,请你慎重考虑。

如何正确对待音乐、写作梦?

我家很穷,但我很喜欢唱歌、写作,盼望有一天成为歌星、作家。我出来打工后多数空闲时间都用在这两方面,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我曾想学点技术或考个文凭,放弃这两个爱好,但又不舍得。你说,如果我努力,能成为歌星、作家吗?此外,我很少鼻毛,是不是有问题?我经常感冒、头痛,是何原因?怎么办呢?

(中山市小榄镇阿明)

本栏主持: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靠自己努力而获取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唱歌、写作的天赋,可以考虑往这个方向发展,多参加一些文艺活动,或多投稿,以提高机遇。但成为歌星、作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按自己的经济情况打好生活计划,最好先学一门技术或专长,保障生活来源,再图发展。生长在鼻腔粘膜上的鼻毛,就像呼吸道大门的哨兵,担负着阻拦灰尘、细菌随呼吸进入体内的使命。所以,鼻毛少的人,比鼻毛正常的人患呼吸道感染的机率高。经常头痛、减冒,主要是身体免疫力差,除适当补充营养外,应加强锻炼。

同情可以当爱情吗?

我们的组长很善良,车间30多名组员都很喜欢他。有一天,他约我出去玩,说喜欢我,希望我能做他的女朋友,并告诉了我他凄惨的身世。自那天后,工友们一致把我当作他的女朋友。我非常同情他,对他也有好感,但说不上爱他。雪月姐姐,我可以接受他吗?同情可以当爱情吗?

(深圳市龙岗区陈秀秀)

本栏主持:同情别人也是一種美德。同情是发自善良人内心的本能,是一种很纯洁的感情。同情不等于爱情,但可以转化为爱情。作为一个管理人员,能够取得那么多同事的喜欢,必定有他的优秀之处,你不妨试着去爱他。

恶露不绝怎么办?

来自贵州的我和姐姐均在深圳打工。2006年7月份,姐姐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虽然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姐姐母子很辛苦,但我和姐夫都很兴奋,乐此不疲。可是,令我们烦恼的是,将近50天了,姐姐下体仍淋漓不断,但没有痛感。我们也给姐姐买了很多营养品,姐姐的脸色很红润,未见身体虚弱症状。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办?

(东莞市凤岗镇邓舒娴)

本栏主持:你姐姐这种症状称为恶露不绝,亦称恶露不止。产妇分娩后,子宫内遗留残余的败血和浊液称为恶露。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产后20天以内,完全排净。如果超过这段时间,仍淋漓不断者,即为恶露不绝。多由气虚不摄,淤血内停,阴虚血热所致。此症多见于子宫复原不全、子宫内膜炎及胎盘、胎膜残留等疾病。应做好产后保健,防止劳力过早、过度。出现恶露不绝,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宜选用益气、活血、养阴之品。现介绍几种食疗方供患者选择:

一、黄芪50克,当归20克,水煎2次,去渣取汁,同粳米100克,共煮成粥,入红糖适量调服。每日1剂,连服5~7天。适用于气虚患者;

二、人参末10克或党参50克,生姜3片,红枣7枚,粳米100克,加水煮稀粥,每日2~3次服用。适用于气虚,小腹下坠,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患者;

三、丹参30克,红糖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连服5~7天;

四、何首乌60克,水煎去渣取汁,入粳米100克,大枣7枚,冰糖适量,同煮成粥,每日早晚服食。适用于阴虚血少患者;

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7

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使中国有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可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丰厚的文化遗产, 经过挖掘整理和去伪存真, 取其精华, 我们是受用不尽的。但是, 现在有些人却要舍本求末, 盲目地抛弃民族文化, 单纯地去追逐外来文化。历史证明这是绝对错误的, 一切跨地域的理论如果不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那么它就不能在此地扎根, 更不用说存活下去了。我国政府对待文化提出了八字方针———古为今用, 西为中用。重点和难点就落在了“用”上。如何用, 用多少, 可以使我们既对得起祖宗又跟得上潮流, 要把握这个度, 是量变而不是质变。怎样去把握这个用字, 对中国当前的广告设计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全球地域性差距越来越小, 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样, 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也受到这种发展潮流的冲击, 而逐渐成为全球文化。那么, 设计也就成了统一的风格。以前是闭关自守, 现在是彻底开放。这两个极端都是不能走的, 没有学习就没有发展, 没有特色就没有自我。“就我们中国而言, 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 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 那就是我们的失败。这种失败, 不仅仅是我们一代人的问题, 而是这一代人可能成为‘吃祖宗饭, 造子孙孽’的败类。”[1]

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下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50多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他们说:“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同时, 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 资产阶级愈是发展……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观点, 全球化不是一种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政治集团、某一个国家的人为的强制, 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既然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单边主义的、一元性的, 而应该是多色调的、多边主义的、多元性的。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局面,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 那么我们在经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怎么对待传统文化呢?

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问题上, 邵大箴先生就有着一种清醒的分析, 他说:“人类在二十一世纪有很多问题, 有许多共同面临的困境。全球化实际上是个普遍化原则。一方面, 除了科技界外, 文艺领域也将面对这个大趋势。另一方面, 各个民族又要寻根, 又要去挖掘自己的文化传统。”他又说:“现在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好像全球化了全世界就要走一样的路, 都要作一样的选择。实际上, 这种选择是西方的选择, 归根到底是美国的选择。美国除了强调经济的全球化之外, 还强调文化艺术的全球化, 其实质就是推销美国的文化艺术, 推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欧洲已对此进行了抵制。要承认普遍化原则, 更要承认差异性原则。文学艺术假如没有了民族的差异性, 就谈不上全球化, 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个别性是各个民族的特色, 而全球化就是要强调对各个民族差异性、个别性的涵盖与包容。”

这在哲学命题上, 毛泽东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说:“这种共性, 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 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 还有什么共性呢?”[3]

奥运吉祥物的作者, 著名艺术家兼设计师韩美林先生, 他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认为, 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 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 也就是我们丰厚的本土文化。

现在, 就以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例, 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几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经过不断的融合、演化, 最终形成了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个自古就大一统的中华帝国, 不但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学习、借鉴、融合, 而且长期共存。

著名藏族画家尼玛泽仁, 是十世班禅命名的班禅画师, 在新藏画的创新和研究方面,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曾经获得过许多殊荣, 被认为是对世界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我们在尼玛泽仁的作品里, 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 也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 他的代表作《元番瑞和图》《雪域》等, 就体现了藏、汉民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风格, 充满了玄思妙想, 涌动着庄严肃穆的宗教情怀, 深刻地描绘出藏民族对世界的神秘感知。但是, 一看他的画, 你就会立即感知到, 这是藏民族艺术。在藏民族艺术的个性中, 寓含了中华民族的共性。

靳埭强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 还应具备市场分析能力, 对市场有敏锐的触觉, 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 这样才能创造出出类拔萃的品牌形象。同时他还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融入并不是简单相加, 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4]不是西风压倒东风, 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而是寻求有生命力的文化, 从而可以更好、更深远地影响艺术的发展。有人说, 在医学上, 中西医并行是最完美的结合。那么在文化上, 也需要中西合璧, 借鉴其精华, 使其融合传统文化后, 深深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1]肖勇.艺术与设计[J].2000, (2) .

[2][美]梅格斯.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湖北美术出版社, 1989.

[3]新闻晨报[N].2006-12-24 (2) .

正确对待学生的“告状” 篇8

那么, 要想正确对待学生的“告状”, 就必须辨析不同类型学生“告状”的心理, 找出各自的原因和动机, 然后对症下药, 逐个解决。

第一类是班干部履行职责, 关心班集体的“告状”。

这部分班干部, 他们是同学们选举出来的, 是同学们心目中最信任的人。平时, 老师把管理班级的任务交给他们, 让他们注意班级的思想动态和同学们的表现, 而他们责任心较强, 能主动配合老师管理班级, 把班级同学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老师, 让老师掌握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这类学生的“告状”, 其实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 老师很欢迎, 对班级的管理也很有利。近几年, 我担任五、六年级班主任, 在开展工作之前, 先组建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每天让他们各履其责, 他们很能干、很得力, 特别是几个女班长, 个个雷厉风行、泼辣能干, 常被同学们称为“女魔头”, 但却把班级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第二类是表现欲很强的学生想引起老师注意的“告状”。

这部分学生, 他们因为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不突出, 为了引起同学们和老师的注意, 他们常在课堂上折腾, “告状”就是引人注意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 他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黑板、老师身上, 而是游离于同学之间。一有风吹草动, 有人就会说:“老师, 我看见××看课外书了”、“老师, ××做数学作业”, 或者下课后老师在办公室休息时, 他也跟着来, 向你告这告那。我留心观察了一下, 发现对这类学生的“告状”, 一些老师大多采取敷衍的态度。例如课堂上的“告状”, 常听老师这么说:“你管好自己, 老师就满意了”。课余时间的“告状”, 一些老师会这么说:“哦, 老师知道了。”就这样, 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 没有着手去处理。这不仅冷落了学生管理班级的情绪, 也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我认为对于这类爱“告状”的学生, 我们应该以表扬为主。首先肯定他们敢于说真话, 表扬他们关心集体, 帮老师分忧, 再接着委婉地说:“有些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试着解决, 不必告到老师这儿。”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学着应对, 这样, 既回应肯定了他们关心集体的热情, 又启发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第三类属于无事生非型学生“爱管闲事型”的“告状”。

这些学生, 整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而是寻思着向老师打小报告。例如, 我校四年级有一位男生, 他一下课就在校园各处走走, 发现什么, 马上跑来办公室向老师报告, 他的“告状”让班主任不胜其烦, 其他老师听了也烦了, 都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校警”。像这样的学生, 说真的也是让人头痛, 但我们如果能正确接纳并开导他, 我想效果一定会好。记得有一次他跟我“告状”, 说又有同学扔纸屑了。我听了, 先表扬他说:“你反映的情况老师知道了, 你很关心我们的校园卫生情况, 这一点值得表扬。但是, 老师还更想表扬你的是另一点。”这下子, 他注意力来了, 他急切地问:“老师, 你还表扬我什么呢?”我说:“如果你能亲手把纸屑捡起来或上前告诉扔纸的同学主动捡纸的话, 那不是更值得表扬了吗?因为你亲自动手去处理了, 帮老师、学校分了忧, 老师能不表扬、感谢你吗?”那位同学听了, 羞惭地笑了。从此, 看到他行动多了, 而上办公室“告状”少了。

第四类是缺少沟通、交流的学生渴求关爱、引人注意的“告状”。

这类学生, 大多数由于家庭和学习等原因, 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平时性格怪僻, 不懂得谦让, 他们坚守“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所以他们一旦有同学不小心惹了他, 他必反击。他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 就常告到老师那儿。记得我刚送走的那一届毕业班有一个叫林明颖的同学, 刚开始接触他时, 他天天与同学打架, 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结果又哭哭啼啼到老师办公室“告状”。起先, 我很厌烦, 但随着对这个学生的深入了解, 发现他“告状”的根本目的是想获得老师的援助和关心。因为他父母离了婚, 与老奶奶生活, 邋遢肮脏的程度不用说, 同学歧视他, 不想与他玩, 可他偏偏又是一个好动症者, “人不犯我, 我要犯人”, 但又打不过人家, 所以常常被别人打哭。了解这些情况后, 一方面, 我对班上的同学进行教育, 让他们学会宽容, 学会互爱;另一方面, 我找他谈心, 告诉他老师与同学都视他为班里的一分子, 想关心他, 要求他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同时, 我把他的父母找来, 共同商量如何关心这个孩子, 让他能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后来, 这个同学在课堂上真的变乖多了, 课后也不再惹事。关于他的故事, 有些孩子还写成了作文《林明颖的故事》, 在双快作文中获一等奖, 当我们把这篇作文向全班朗读时, 林明颖哭了。

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9

一、学生个体差异制约了自主探究的顺利完成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即学生是学习物理的主人,他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主动地、自觉地探究知识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于左右着整个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好奇、好动、多疑、多问的天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活动的空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碰到了一些困难。

(一)学生探究能力存在差异。

在一个班级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正确加以解答,而大多数学生由于自身智力发展原因,并不能真正地发现、探究知识,还是停留在听别人说、被动地接受的过程,有的甚至懒于动脑、懒于动口。过去由教师传授或许尚能接受的知识,现在他干脆不去想、不去听别人的意见,所以有可能造成知识与能力都不能得到提高,而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中学是普遍存在的。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备好课,将要探究的问题进一步细节化,搭建更多的思维台阶,能让大多数的学生踮一下脚尖就能够得着,跳一跳就能体验到成功。此外,只有在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对不能只将眼睛盯着那几个优生,不应仅仅限于让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应更多地关注那些能力弱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如:小组加分制、赞赏鼓励的语言和眼神、同伴的肯定等去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目标。

(二)学生探究方法的缺乏。

实际上,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的单一性,在探索学习中对教师还是存在较大的依赖性,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某个问题。虽然我们强调只要有所发现,就应予以肯定,但探究方法的单一,仍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时我们绝对不能气馁,要知道万事开头难,应坚信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持之以恒,学生将会掌握越来越多的探究方法,这就是课改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三)探究效果的优劣不同。

由于受到探究能力、方法的影响,当某一个问题探索完毕时,有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的学生仍然百思不得其解,还有一些学生头脑中仍是一片空白。虽然学习物理的目的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当一个学生不能得到任何发展时,他便可能对物理失去全部兴趣。这时教师不妨在每堂课的结尾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结论作出总结性回顾,巩固重点,点拨难点。教师也可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让探究效果不佳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二、实践条件的不足制约了动手实践的实现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这就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适当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合理安排演示实际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分析、评价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深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来之不易。

(一)教学配套设施的缺乏,教具、学具的不足。

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味着动手实践之重要,但在大多数学校中,要配备与新教材同步的教具却很不容易。虽说能买则买,能制便制,但也难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缺。特别是在物理实践活动课中,动辄一大堆的教具、学具、实验器材,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无异于难上加难。但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我们乐于动脑,就可以尽可能根据需要、根据条件改换实验来完成同样的探究任务,达到相当的探究目的。要知道教材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件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但绝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不足。

虽然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但在探索学习的实践中,他们却是想动而不知如何动,敢做而不懂如何做。如果教师启发、诱导不够,则学生或者缩手缩脚,或者手忙脚乱,或者毫无头绪,往往无法达到实践的预期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之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合理评估,确保学生能有的放矢,明白要干什么、要怎么干,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效率,达到实践目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作出分析,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时,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更应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差异,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操作、实验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真正发现知识、探究知识。

三、合作交流充分进行制约了课堂的密度及个性的发展

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现代社会强调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即人与人的沟通,中学生更应如此。然而,当教师千方百计地营造交流学习机会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对课堂密度的影响。

学生对于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普遍是较为欢迎的,但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却不好把握。探究的问题太难了,学生不易讨论出所以然;太易了,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时间久了,影响教学内容;时间太短,又流于形式。一堂课下来,教师常感到教学时间很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以课外去做他们既爱好做又能做的事。例如在讲授“平均速度”前,启发学生开展“比较蚂蚁等小昆虫爬行快慢”的活动,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发现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长短”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多少”的方法来比较快慢,课上教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地备课、授课,就一定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

(二)对独立思考的影响。

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可能会走进一些误区,如过分依赖别人、缺乏主观见解;过分强调自己、不相信别人。这些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的同时,应统观全局,关注学生个体在合作中的角色,适时作出评价和交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养成积极交流、主动合作的习惯,使其在交流合作中提高自身能力。

(三)对个性培养的影响。

交流的结果是集体的智慧,是一个从存异到求同的过程。但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立见解也许在交流合作中被淡化,得不到更多的肯定与赞许,反而会被众人同化。而这恰恰是我们教师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中,要把握好时机、内容,更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协调,既鼓励学生与人合作,又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既欣赏他人,又善于表现自己,才是合作交流的最终目的。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篇10

作为一名中学生, 完全拒绝流行音乐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可能的, 对于流行音乐, 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当保持正常的心态, 不过分追逐, 也不刻意去拒绝, 每个人对音乐有着不同理解, 必须自己正确地把握。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大好阶段, 如果过分地追逐流行音乐, 一定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听音乐上, 必定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 这样做分散精力、效率不高, 非常影响学习。

中学生一天到晚沉迷于音乐是不合时宜的, 而且对于流行音乐的了解也并不是中学生价值的体现。作为一个中学生, 对自己最好的证明是自身的才能和素质, 个性独立、有上进心、在学习上有发展潜力才是对个人价值的体现, 对这样的中学生来说, 是否了解流行音乐并不影响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个人的魅力。如果中学生对流行音乐过分追逐, 他们所需要的就不再是音乐, 而是对生活的反省。如果学生可以正确对待听音乐与学习的关系, 相信流行音乐会成为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出现不久的音乐形式, 有其充分发展的空间, 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 只有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才是关键。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 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 学生才能懂得如何区分优劣,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中吸收养分, 陶冶情操。

其实, 流行音乐中也有大量优秀作品, 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比起空洞的说教, 效果会更加显著。课堂上节选优秀流行音乐,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赏析。比如《中国人》这首歌曲, 表达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情节, 透露出一腔爱国热情, 教师可以联系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歌曲, 教师要态度明确, 杜绝其进入课堂。

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 关心好的流行音乐作品,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 学生对待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社会和学校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 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流行音乐进学校、进课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合理地听听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 能缓解学习的疲劳, 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在教学中, 发现某些学生音乐方面有天赋, 不妨多做引导培养, 毕竟这也是成才的一条途径。

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篇11

关键词:教师,学习压力,了解,沟通

我们都知道:谦受益, 满招损。能力越高的人, 往往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自己把自己打败, 因为别人、困难, 很难打败他。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学生奋进向上, 完全没有压力也会使学生懒散, 不思进取, 但压力太大又会使学生疲乏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

我在几年的班主任教学过程中, 了解到不少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很多学生, 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 导致学习不在状态, 注意力不集中, 而且食欲不佳,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作为教师, 更是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业压力。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应该是他们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也是最好的倾诉对象。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 千万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 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帮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那么, 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呢?

首先,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 学生想要发泄心中的情绪, 却因为没人能够倾诉导致心理疾病, 而教师就是学生很好的倾诉对象。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就要多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内心活动状态。所以, 教师首先要聆听学生的倾诉, 要抽出时间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 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成为学生的朋友。只有教师肯把自己的心交给学生, 学生也同样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教师诉说。这样, 你才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

其次, 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恐惧, 扫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有时候, 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对此科目失去信心, 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这门学科的天赋, 和别的学生在一起没有优越感。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造成心理恐惧, 越来越排斥这一科目。而作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 让学生重新拾起对某一科目的信心。现在的学生迫于升学及家长给予的压力, 各种大考、小考不断, 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一次考试失利, 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斗志与信心。这时,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 为学生加油、鼓气。教师不要吝惜一两句鼓励的话语,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自信。心理状态好的学生往往比心理状态差的学生, 能够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 扫除内心的心理障碍。

再次,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要让学生知道, 压力人人都会有, 教师也会有烦恼的时候。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去与学生交流, 这样, 学生对教师的话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而且教师也可以以身说法, 将自己在面临压力的时候, 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经验告诉学生, 给学生树立现实的榜样, 来增强学生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 让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更近。学生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向教师倾诉, 压力也会越来越小。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流, 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成长。由于教师的地位原因, 学生很少与教师进行交流, 反而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玩伴更多地交流。其实, 教师不要总以长辈的身份, 而要以朋友的心态, 去看待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烦恼,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尊, 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定力, 也有助于他们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在遇到一些具体事情时, 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一些适合学生做的事交给他们,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尊重学生的想法, 在对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中多让学生发表意见等等,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尊的好办法。学生有自尊就会有勇气、有胆量, 就会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样, 学生才能够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 更有勇气去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

上一篇:个体化心理指导下一篇:余弦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