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指导(精选7篇)
个体化心理指导 篇1
子痫前期又称先兆子痫, 指产妇在妊娠20周后出现蛋白尿及高血压, 是妊娠期产妇特有的疾病, 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 还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1]。研究表明, 引起产妇出现子痫的诱因主要为免疫系统障碍、滋养细胞侵袭异常、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等, 子痫前期的产妇常出现烦躁不安、忧虑等不良情绪及不良的妊娠期反应[2]。因此, 对子痫前期产妇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干预是非常重要的[3]。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子痫前期产妇进行个体化心理指导, 分析其对产妇焦虑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8月收治的70例子痫前期产妇, 入院时意识清醒, 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子痫,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5例, 年龄21~42岁, 平均 (28.65±2.31) 岁, 孕周32~38周, 平均 (34.19±1.73) 周, 对照组35例, 年龄23~46岁, 平均 (29.12±2.36) 岁, 孕周31~36周, 平均 (33.76±1.64) 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入院后给予产科常规护理, 给予药物治疗并监测其生命体征。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心理指导, 措施如下: (1) 产妇入院后实行一对一护理模式, 为每位产妇安排一位专业护士, 认真回答产妇每个问题, 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告知产妇医院的基本情况, 在与产妇交流过程中了解产妇病情、病史及过敏史, 发现产妇存在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进行干预, 对产妇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若出现指标异常, 需联系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2) 产妇在怀孕28周后每周定期进行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告知产妇分娩时注意事项及新生儿护理方式, 引导产妇回想开心的事情, 分散注意力, 缓解产妇焦虑不安的情绪, 同时要帮助产妇找到焦虑的原因, 尽早治疗。 (3) 产妇在分娩前后24 h采用音乐治疗, 一方面减轻因疼痛造成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另一方面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有效控制患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血压, 有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产妇焦虑程度进行评分, 并对比两组评分结果;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 包括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平均脉动压及产后尿蛋白定量;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例数/总例数×100%。焦虑程度评分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评分表, 5分表示产妇轻度焦虑, 10分表示中度焦虑, 15分表示重度焦虑, 每位产妇均需进行3次测评, 分别为心理指导干预前、生产前和生产后[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焦虑程度评分比较
未进行心理干预时, 两组产妇焦虑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妇生产前后焦虑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分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新生儿体重及产妇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妊娠期女性情绪波动较大, 常表现为焦虑、抑郁, 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 这些不良情绪导致产妇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内分泌紊乱, 引起胎儿早产、流产、发育迟缓, 严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同时对产妇的分娩也造成不良影响。对于产妇而言, 由于长时间处于不良情绪中, 不利于产后身体的恢复[5]。大量调查表明, 不良情绪易导致产妇出现产后抑郁、自杀等不良事件, 且产妇在生产前情绪得不到缓解, 极易引起胎儿早产, 甚至胎儿畸形[6]。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病症, 也是引起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该病症诱发的高血压容易导致产妇出现多器官衰竭、脑血管意外等病症, 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对子痫前期的产妇及时给予心理指导有利于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 使分娩过程更加顺利, 对产妇的生产及产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7]。
本研究选取子痫前期产妇进行个体化心理指导, 观察对产妇焦虑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 未进行心理干预时, 两组产妇焦虑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妇生产前后焦虑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对产妇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两组产妇妊娠结局进行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平均脉动压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新生儿体重及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对子痫前期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后, 在生产过程中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较大的缓解;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 (P<0.05) , 与隋霜等[8]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 对子痫前期产妇实行个体化心理指导可有效缓解产妇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改善产妇妊娠结局, 同时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有利于产妇产后的恢复。
综上所述, 个体化心理指导可有效缓解产妇焦虑不安的情绪, 降低产妇生产过程中的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及动脉血压, 提高患者满意度, 在临床应用中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婷, 王竞, 叶麒, 等.不同MTHFR基因型子痫前期患者感染病原菌对血清β-HCG与和PLGF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 (1) :150-152.
[2]梅志雄, 邓妮, 侯红瑛.PIGF、s VEGFR-1、NO联合PI对高危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预测[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5, 36 (6) :889-893, 911.
[3]张望平, 张小敏, 王立中, 等.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适合剂量的临床研究[J].浙江医学, 2015, 37 (4) :321-323, 332.
[4]龚云辉, 代莉, 周容, 等.Prostasin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15, 32 (4) :543-547.
[5]蒋峰丽, 刘怀平, 刘树业, 等.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5, 18 (6) :442-445.
[6]张丽, 易箐, 崔霞.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子痫前期产妇血清MMP-9、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32) :23-26.
[7]徐一凡.3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2 (11) :102-103.
[8]隋霜, 李小英, 黄莺, 等.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脐动脉血流参数的改变[J].中国综合临床, 2015, 31 (10) :950-953.
个体化心理指导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清醒且能口头表达自己感觉和需要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2组, 其中对照组49例, 男25例, 女24例, 年龄60岁~87岁, 平均年龄 (72.18±6.58) 岁, 原发性高血压9例, 心脏病7例, 慢性支气管炎6例, 消化性溃疡7例, 恶性肿瘤10例, 糖尿病5例, 其他5例;观察组51例, 男25例, 女26例, 年龄60岁~88岁, 平均年龄 (71.83±7.86) 岁, 原发性高血压10例, 心脏病8例, 慢性支气管炎6例, 消化性溃疡7例, 恶性肿瘤10例, 糖尿病5例, 其他5例。2组间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与观测指标
一般情况量表 (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业、主要临床诊断、住院情况) 、医学问卷调查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1.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配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根据病情特点, 均给予相应治疗和常规化的心理护理 (入院指导、疾病知识宣教、操作时告知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个体化特征, 给予干预性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方法如下:通过问卷调查、倾心交谈、与家属沟通、与患者朋友聊天、了解患者情况等方式收集观察组患者的资料, 了解病情及发病经过及患者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经历、心理状况及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掌握情况, 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 在对患者一般情况及心理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 并采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血压的变化, 评价其结果。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以例数描述。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心理反应治疗前后的情况比较
老年患者均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给予干预性的个体化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症状的改善较显著。见表1。
2.2 2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血压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经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后, 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明确认识, 心理应激达到良好状态, 心律平稳, 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对照组由于对自己的病情认识模糊, 精神比较紧张、恐惧, 导致交感肾上系统被激活, 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 导致心率增快, 心排血量增加, 周围血管收缩, 血压有所升高。见表2。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进入老年后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易出现情绪不稳定, 特别是生病后, 这种反应愈加明显, 常表现出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多疑、自卑、孤独、悲观失望等情绪。另外, 老年人过多关心各种躯体不适感, 也易患身心疾病, 这些不良情绪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疾病的恢复。如能通过心理护理手段, 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老年患者康复的心理状态, 将对老年疾病的康复产生积极作用。
3.1.1 躯体化
是一种慢性而严重的精神疾病, 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1]。护理这类患者时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稳、牢固和支持性的护患关系, 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 取得信赖, 消除疑虑。从患者入院开始, 护士要以诚恳热情、端庄大方的姿态, 熟练高超的操作技术, 诚挚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赢得患者的信赖。多与他们交谈, 查房时多问候, 进行各种治疗及护理要及时准确, 做好“三查七对”及解释工作, 使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还要动员家属和亲朋多来医院看望患者, 让患者感到你处处在关心和体贴他们, 同时, 加强生活护理, 使患者感到身心舒适, 消除不良反应, 尽快适应环境和患者角色。
3.1.2 强迫症状
调查资料显示:14.63%的老年患者出现此症状, 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躯体健康不佳、身心疲劳等心理因素或受到沉重精神打击。护理此类患者时, 以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为主, 教会家属和朋友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分散其注意力, 共同配合,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1.3 人际关系
老年人尤其是刚刚离职的老年患者, 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 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出现失落感和被遗弃感。护理此类患者时, 首先让患者获得家庭、社会及医护人员的支持、理解、关心与尊重, 在心理上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在家庭、社会中所占的位置, 营造一种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消除不良心态。
3.1.4 焦虑心理[2]
住院老年患者易产生焦虑心理。老年人生病住院, 往往担心医院环境是否适合自己, 医护人员医疗技术及态度如何, 加之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 害怕得了不治之症, 因此易产生焦虑心理。对怕孤独的患者可有计划地安排来访者探视, 怕失去家庭和朋友可通过劝慰, 并适当增加亲朋好友的陪伴、精心护理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 可使自我控制能力弱化的情况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
3.1.5 抑郁心理
有文献报道:正常人抑郁状况的发病率为10%~23%, 而老年人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正常人, 对疾病的治疗是一种负性情绪。本观察组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 病情均明显好转。监护结果表明, 血压有明显改善, 恐惧、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消除恐惧、抑郁情绪, 使之在治疗中能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有利于早日康复, 从而缩短住院日。因此研究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对提高患者自我干预危险因素的行为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出院后的适应能力、预防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3.1.6 敌对心理
老年患者受到某种刺激后常出现的一种消极心理, 他们往往把家人、朋友、医务人员的友善态度看成恶意的。护理此类患者时首先要关心体贴他们, 真诚地沟通交流,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循循善诱, 积极引导, 使其尽快度过适应期。
3.1.7 精神病性障碍
老年患者常因精神创伤而引起幻听、被控制感等精神症状, 护理此类患者时, 精神治疗尤为重要。首先应以解释性心理治疗为主, 向患者分析并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发病的精神刺激;再讲明本病的性质, 使患者能够掌握发病的规律;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解除顾虑,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给患者以安慰, 促使病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给予环境治疗:由于患者对发病当时的处境有明显的创伤性体验, 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转, 应尽可能地调整环境, 消除发病的不良刺激。实践证明, 将患者转移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新环境中, 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3.1.8 恐惧心理
所有老年患者都会出现“死亡”这一观念, 多数患者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反应, 这类患者常常表现为表情冷漠、睡眠不佳、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应, 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 甚至出现感觉过敏。为此, 护理对于老年患者心理照料的第一阶段是给予精神支持, 积极鼓励其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我们要热情接待患者, 主动给他们介绍医院环境及规章制度, 介绍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等, 生活上提供方便, 同时耐心向他们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一些疾病有关的康复知识, 说明恐惧心理对治疗疾病不利。要用简单、明确、热情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关心和照顾。实施治疗时, 动作要轻柔, 要征求并尊重患者的意见和要求, 要尽量满足其愿望, 以使其在精神上渡过难关, 在躯体上使抗疾病机制得以加强。平时加强沟通, 教会患者及家属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如听音乐、下棋、看书等, 以减少、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3.1.9 偏执心理
很多老年人在社会或家庭中充当“主角”, 一旦患病, 很难适应“患者角色”, 而出现固执、保守、适应性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为此, 护士始终要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 在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下, 要善于以静制怒, 采取相应的方法耐心地诱导、劝解, 使他们恢复平衡心理。
3.2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除了一般患者的心理护理之外, 还要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个体化地进行, 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消除患者不良心态给疾病的康复带来的不利因素, 为此护理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3.2.1 尊重老年人的人格
由表2可以看出, 老年人住院后除要求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高外, 就是要求服务态度, 即被重视、受尊敬。护士必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尊重老年人的地位和人格。对老年患者的称呼应有尊敬之意, 如刚退休的称呼“王老”、“杨老”, 普通人可称呼“张爷爷”、“孙奶奶”, 有的人也可称其职务。回答老年人提出的询问, 态度要和蔼、谦虚, 文雅的举止, 可亲的笑容, 耐心、友善的语气能促使与老年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3.2.2 疗养环境应舒适安全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 怕吵、怕乱。因此, 老年患者住院后应为他们设置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疗养环境, 使他们较快适应医院生活, 消除因住院引起的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3.2.3 调节好患者的疗养生活
老年患者住院后, 护士应善于调节患者的生活, 在饮食上力求美味可口, 富有营养, 易于消化, 使老年人在进餐中获得快慰。精神上, 护士应善于排解老人的忧虑, 尤其对丧偶或无子女者, 要多与他们交谈, 关心他们的冷暖及生活上的需要, 设法帮助解决。
3.2.4 消除不良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因为稳定的情绪对病情的恢复至关重要, 护士应通过各种方法与渠道与老年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 巧妙引导宣泄, 转移不良情绪。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学会控制情绪,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轻松愉快、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对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5 维持老年患者最佳的心理状态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及心理的明显改变, 护士应给予理解-同情, 尊重-体贴, 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接触中, 言行要亲切礼貌, 关心体贴, 要以真诚的善意去感化患者, 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 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态。
3.2.6 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护士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各种操作时, 应做好告知, 要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这样才能消除老年患者因惧怕医护人员水平不高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3.2.7 做好各种告知
做好各种告知是与老年患者沟通交流的前提, 有些老年患者经济拮据, 担心住院费用高, 给子女造成负担, 不能安心治疗。护士应将一日清单每日发放到患者手中, 让患者明白消费。使用贵重药品前, 应征求患者意见, 并与家属沟通, 交纳一定的住院费用, 让患者安心养病,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4 结论
综上所述, 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遵循老年患者的心理规律, 掌握各种原因引起的老年患者情绪和行为活动的变化, 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反应, 对疾病康复不利, 愉快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良好的影响, 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促进机体早日康复。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应该尽快提高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认知水平, 有计划地积极开展个体化的心理护理, 进一步加强疾病健康教育, 早日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武蓉.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3, 17 (3) :226~227
个体化心理指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产妇, 其中, 年龄为21~32岁, 平均年龄为25.2岁, 要求产妇在产后1、3、6个月定期来我院进行复查。将本组产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给予实验组个体化营养和运动指导进行治疗, 对照组不采用个体化营养和运动指导方案。
1.2 治疗方法[3]
测量两组产妇的体成分, 主要包括全身脂肪分布 (FD) , 下肢肌肉分布 (MD) , 全身脂肪含量 (BF%) 三项数据参数, 利用计算机营养软件系统监测两组产妇的营养成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5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的体成分相比较:实验组产后1、3、6个月的FD、MD、BF%三项指标与对照组三项指标相比较, 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体成分 (body composition) 指在人体总重量中, 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肥胖成为产妇普遍出现的问题, 文献研究表明[4], 个体化营养、运动指导均是可以加强产妇的产后恢复功能, 促进他们的FD、MD、BF%三项指标的变化。个体化的营养与运动指导不仅对早日促进体脂恢复, 降低产后肥胖的发生有效[5,6]。
本文可以观察到:实验组产后1、3、6个月的FD、MD、BF%三项指标与对照组三项指标相比较, 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 个体化营养与运动指导可以明显改善产妇的肥胖综合征, 应该鼓励产妇做适量的锻炼、运动, 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调整好产妇的饮食结构, 有利于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
参考文献
[1]杲桂荣, 于珊.个体化的营养与锻炼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1) :68-69.
[2]侯艳梅, 单瑞芹, 于珊.产褥期个体化营养与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3) :463-465.
[3]Coleman-Cowger VH, Dennis ML, Funk RR, et al.Comparison of the Addiction Severity Index (ASI) and the Global Appraisal of Individual Needs (GAIN) in Predi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rug Treatment Programs for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J].J Subst Abuse Treat, 2013, 33 (1) :34-41.
[4]于珊, 侯艳梅, 单瑞芹, 等.个体化营养与运动指导对产后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17 (19) :1145-1147.
[5]蔡江华, 沈满.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暖宫贴应用于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3, 13 (4) :63-64.
个体化心理指导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自身对照研究, 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17例病例资料来自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病人。纳入标准: (1) 诊断符合缺血性卒中; (2) 年龄18岁~80岁; (3) 能在症状出现4.5h~9.0h开始溶栓治疗; (4) 脑卒中症状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为4分~28分; (5) 首次发病或既往脑卒中未遗留明显后遗症, 改良Rankin量表 (mRS) 评分≤2分; (6) 计算机断层血管再灌注成像 (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 /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原始图像 (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ource image, CTA-SI) 不匹配区≥20%; (7) 经知情同意溶栓治疗,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溶栓前病情明显好转; (2) 不可控的高血压或高血糖; (3) 有脑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 (4) 近期口服抗凝药物或有血小板减少症; (5)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6) 终末期肝病或有血液系统疾病史。
1.2 方法
多模影像 (西门子公司) 采用CTA、CTP序列。 (1) 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用量0.9 mg/kg, 最大剂量90 mg, 10%的剂量1min内静脉推注, 其余剂量在随后的1h内微量泵泵完。 (2) 动脉溶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指导下, 通过微导管将尿激酶或rtPA送至靶血管闭塞处行接触性溶栓;用Solitaire导管血栓取栓术即首选的血管内治疗[6,7]。卒中绿色通道记录单记录溶栓治疗时间 (door to needle time, DNT) , 溶栓前及溶栓后30 min复查多模影像。溶栓前以及溶栓后1h、2h、24h和出院时行NHI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和恢复情况。出院时和溶栓后90d行改良Barthel指数 (MBI) 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预后。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 (±s) 差表示, 对溶栓前后NHISS评分、MBI评分和mRS评分的变化, 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所有分析采用双侧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人的一般资料
入组病人17例, 男10例, 女7例;年龄61.47岁±13.87岁;8例有高血压, 1例有糖尿病, 4例有心房颤动, 2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2例有风湿性心脏病, 1例有脑梗死病史, 1例有颈椎病。见表1。
2.2 溶栓效果
17例病人中死亡1例, 出血2例, 其余14例病人溶栓前NHISS评分为17.00分±5.94分, 溶栓后1h, 2h, 24h和出院时NHISS评分分别为14.57分±5.04分, 11.64分±5.74分, 8.57分±5.62分, 6.42分±5.67分, 出院时与溶栓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溶栓后90d的MBI指数比出院时的MBI指数有所提高, 表明病人生活质量有所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6.79分±13.12分vs 50.07分±13.57分, P=0.004) 。出院时和溶栓后90d的mRS评分分别为2.57分±1.56分, 1.71分±1.78分 (P=0.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 1例死亡病人, 到院后无家属, 导致DNT时间延长, 延误病情, 后在动脉溶栓过程中出现呼吸衰竭, 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1例脑出血病人, 入院后阵发心房颤动, 出血后转归较差;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既往有脑梗死、心房颤动, 溶栓后24h出现出血, NHISS评分居高不下。见表2。
3 护理管理
3.1 卒中急救阶段
卒中小组 (1名医生, 1名护士) 随时待命, 负责各环节联络及质量控制。 (1) 卒中小组准备阶段:卒中小组接到电话通知后10min内到达影像中心, 携带溶栓箱 (内置药品:rtPA、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奥美拉唑、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物品:微量泵、微量泵管、真空采血管、采血针、注射器、留置针、敷贴等) 、吸氧装置、呼吸球囊、便携式心电、血氧饱合度、血压检测仪。 (2) 病人信息采集阶段:卒中小组成员到达影像中心后, 给予吸氧2L/min, 核实发病时间, 同时迅速完成体格检查及NIHSS评分, 记录初始血压、血糖, 建立静脉通道, 完善抽血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栓弹力图、输血前等) , 此环节控制在15min。 (3) 影像及实验室检查阶段:行多模影像检查, 关注抽血化验结果, 此环节控制在15 min。综合病史、多模影像结果, 实验室结果, 根据是否仍存在缺血半暗带及受累血管情况判定是否能够静脉溶栓及是否需要行动脉介入治疗[8]。
3.2 rtPA溶栓阶段
严格把握药物剂量,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肌力的变化, 有无出现头痛、呕吐、急性血压增高, 脉搏洪大、呼吸深慢等提示颅内出血的可能, 一旦出现, 立即停用溶栓药物, 协助行CT检查。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为凶险的一种出血性并发症, 溶栓后继发的脑出血多发生在48h内, 较自发性出血性脑梗死在时间上有所提前[9]。在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2h内, 15 min测量1次血压;接下来30 min检查1次, 持续6h;然后每小时1次直至治疗后24h[10]。溶栓后1h, 2h行NHI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 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抑制率。观察消化道、鼻腔、口腔黏膜、皮肤有无出血倾向, 如胃管引流出咖啡色胃液、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淤斑等。
3.3 动脉介入治疗阶段
护士必须掌握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溶栓机制及具体的手术方法, 了解常见并发症发生的机制和观察重点;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评估中枢神经系功能[11]。对准备接受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 (1 mmHg=0.133kPa) 、舒张压<100mmHg[12], 术区备皮, 留置尿管, 病情危重的病人提前行气管插管,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血栓弹力图 (普通杯) 。做好抗凝和抗血小板措施, 口服负荷剂量的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及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 或微泵泵入0.4μg/kg的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术后统筹管理: (1) 重视病人气道管理, 维持血氧饱和度>94%;人工气道的病人, 妥善固定管道, 加强人工气道湿化, 及时吸痰。 (2) 有效控制血压, 维持脑灌注量。支架置入术后, 解除了病人的血管狭窄, 可能会因为血压突然增高过快, 造成过量灌注出血, 我国指南推荐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加压治疗, 将160/90 mmHg作为急性脑出血病人血压控制的参考目标[13]。血压控制也不可过低, 避免脑灌注不足从而引发的再次梗死。 (3) 监测体温, 对症降温, 以期降低颅内压, 保护神经。 (4) 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股动脉穿刺处,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波动情况, 了解血供, 穿刺点周围管理目标无渗血。 (5) 早期评估吞咽障碍, 确定营养支持途径, 进行吞咽训练。 (6) 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管理好肠内外营养管道。 (7) 行神经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 , 及时评估神经功能。 (8) 支架植入病人严格抗凝治疗[14], 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0.4mL/d, 注射期间监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抑制率。
3.4 扩大时间窗病例举例
病人, 男, 48岁, 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 失语入院, 入院时血压174/84mmHg, 血糖7.9mmol/L, 术前NHISS评分8分, 既往无特殊病史, 我院急诊CT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发病6h52min后予rt-PA 50mg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后3h肢体肌力由2级好转为4级, 但失语未见明显改变, 在局部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机械内取栓术。予右美托咪定2mL/h, 佩尔0.5μg/ (kg·min) ~6.0μg/ (kg·min) 微泵静推, 控制血压。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 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0.4 mL/d抗凝治疗, 期间监测血栓弹力图。术后24hNHISS评分2分, 复查多模CT未见出血, 出院后NHISS评分0分, 症状改善明显。
4 讨论
本研究中, 采用NHI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 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 NHISS评分在出院时比溶栓前明显改善, 溶栓后90dMBI指数和mRS评分比出院时有所提高。本研究中发生1例病人死亡, 该病人为男性, 39岁, 既往有颈椎病,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有长期吸烟史。于发病后8h 52min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溶栓前NHISS评分12分, 血压143/90mmHg, 血糖8.2mmol/L, 溶栓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家属放弃治疗, NHISS评分25分, 其主要原因就是发病后家属延误, 到院后对于是否溶栓犹豫不决, 导致病人错过了溶栓时间窗。另外2例症状性出血的病人, 年龄分别为65岁、67岁, 溶栓前NHISS评分25分、28分, 两者都有心房颤动。两者发生出血的因素有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脑梗死较严重。 (1) 高龄:有研究显示年龄的高低对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15]。 (2) 阵发性心房颤动:有研究发现心房颤动可以增加症状性出血的风险[16]。 (3) 脑梗死较严重:NHISS评分基线分值均在25分左右。在遇到上述病人行溶栓治疗时主要观察其相应体征, 提前评估风险。除了上诉风险因素外, 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小板等也是其出血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 本研究是个小样本自身对照的预探索研究, 只能得出初步结果, 尚需大量的样本进行验证; (2) 样本缺乏随机性, 会对溶栓疗效产生一定影响; (3) 随访时间结点短, 缺乏对长期预后的观察。本卒中单元将在后续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行相关的长期随访。
综上所述, 多模影像指导下病人溶栓时间窗因个体情况扩大至4.5~9.0h后对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仍然有一定作用, 对于扩大时间窗的病人一定要严格管理好各项指证, 尽量规避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在多模影像指导下急性缺血性卒中 (AIS) 病人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总结护理措施。[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7例行动静脉联合治疗的AIS病人为研究对象, 在溶栓前以及溶栓后1h, 2h, 24h和出院时对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 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出院时和溶栓后90d行改良Barthel指数 (MBI) 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改良Rankin量表 (mRS) 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结果]17例病人中死亡1例, 脑出血1例, 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 其余14例病人出院时NIHSS评分 (7.36分±7.51分) 比溶栓前 (16.57分±6.07分) 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溶栓后90d日常生活能力MBI比出院时有所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07分±13.57分vs 56.79分±13.12分, P=0.004) 。病人90d时神经功能预后较出院时mRS评分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1分±1.78分vs 2.57分±1.56分, P=0.001) 。[结论]在多模影像指导下, 卒中病人个体化管理可以缩短其就诊到溶栓的时间 (静脉溶栓) 和就诊到穿刺的时间 (血管内治疗) , 扩展时间窗能增加病人接受溶栓治疗的机会, 有效提高病人血管再通率,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个体化心理指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分娩的正常孕产妇300例, 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 (26.71±5.11) 岁;均为单胎;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61例, 高中及高中以上239例。入选的孕产妇均经产前检查所有产妇均无病理产科情况, 无严重内科疾病, 无既往精神病史。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50例, 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本文研究组由我院产科营养门诊据孕妇饮食习惯及妊娠不同时期胎儿营养需求特点, 由计算机进行科学分析计算, 整个孕期据产前检查结果及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膳食, 个体化确定每种营养成分的需要量[1,2,3];而对照组定期行门诊检查, 给予常规孕期保健知识宣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t、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孕产妇的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及剖宫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4.02、4.28, P<0.05) 。而两组孕产妇的胎膜早破、脐带绕颈的发生率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χ2=0.69、1.25, P>0.05) 。
2.2 两组围生儿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研究组围生儿的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和足月小样儿发生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下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χ2=3.65、4.25、3.92, P<0.05) 。而两组围生儿的平均胎龄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t/χ2=0.85, P>0.05) 。
3 讨论
母婴平安且孕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是每一对夫妇的愿望,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孕期营养是优生优育的重要部分, 甚至关系整个民族的素质[4]。孕期进行个体化营养指导, 即对个体进行营养定量需求分析及指导, 会对妊娠结局有何影响[5]。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将在我院住院接受分娩的正常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在围生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而对照组则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及宣教, 未进行个体化营养指导, 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研究结果显示围生期母婴个体化营养指导有利于减少妊娠并发症, 改善妊娠结局。这主要是由于围生期母婴个体化营养指导保证了母体的营养供应, 避免了因营养因素造成的胎儿发育不全、早产、畸形、死胎, 低体质量儿、巨大儿、羊水异常等, 从胎儿方面降低了手术产率, 避免盲目补充、营养过剩孕期个体化营养指导避免了孕妇营养失衡[6,7,8]。
摘要:目的 探讨围生期母婴个体化营养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将在我院住院接受分娩的正常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在围生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而对照组则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及宣教, 未进行个体化营养指导, 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的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及剖宫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4.02、4.28, P<0.05) 。而两组孕产妇的胎膜早破、脐带绕颈的发生率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χ2=0.69、1.25, P>0.05) 。研究组围生儿的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和足月小样儿发生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下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χ2=3.65、4.25、3.92, P<0.05) 。而两组围生儿的平均胎龄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t/χ2=0.85, P>0.05) 。结论 围生期母婴个体化营养指导有利于减少妊娠并发症, 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围生期,个体化营养指导,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丁丽丽, 程博.个体化孕期饮食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1, 19 (3) :191-192.
[2]王金娥.孕期个性化营养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2, 18 (12) :159-160.
[3]于晓娟.孕期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2) :1609-1610.
[4]韩雪莹.孕期个性化营养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7 (10) :97.
[5]孟国花, 周玲.孕期营养状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1, 22 (4) :552-554.
[6]王宏, 蔡李倩, 范岩峰.孕期营养状况及膳食摄入营养素水平与妊娠结局关系的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9, 12 (4) :245-249.
[7]李霞, 于湄, 朱红莉.个体化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7) :56-570
个体化心理指导 篇6
关键词:个体化康复护理,老年糖尿病,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1,2]。同时我国对于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康复的日渐渗入,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治疗依从性成为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3,4]。本研究对我院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5例,女性75例,年龄62岁~80岁,平均年龄(66.4±12.0)岁,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WHO规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病史5年~3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0例,高中或大专60例,大学及以上40例。婚姻状况:离异55例,丧偶40例,已婚105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项调查,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个体化康复护理组)10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1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状态、糖尿病病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观察,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从老年糖尿病入院开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特点做好各项准备、心理疏导等方面出发,实施优质的护理措施。入院介绍:向老年糖尿病患者介绍医院诊治环境,增加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心理疏导: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如紧张、焦虑、忧郁等,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来源于1988年WHO制定的功能缺陷评定量表(DSA)共包括10个条目:(1)职业和工作;(2)婚姻职能;(3)父母职能;(4)社会性退缩;(5)家庭外的社会活动;(6)家庭内活动过少;(7)家庭职能;(8)个人生活自理;(9)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10)责任心和计划性。每个条目分3个等级:(1)无缺陷(0分);(2)有些缺陷(1分);(3)严重缺陷(2分),将10个条目得出的评分分相加后即为SDSS总分。该量表评定依据调查者对知情人的询问,前者需经过专门培训,一次调查时间5~10 min。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选用Barthel
制定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估包括进食、洗澡、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所(包括擦、穿衣、冲洗)、床椅转移、平地走45 m,上下楼梯共10项。根据每项得分情况相加后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3级;>60分者为良;60~41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40分者为差,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其需要长期有效的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低血糖反应[5,6]。首先要对患者每天进行的日常可能影响血糖变化的活动进行记录,主要包括患者用餐、运动、用药等情况。护理人员每6h~12h对血糖仪的数据进行下载,从而及时调整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药物的剂量[7,8]。通过下载的血糖监测仪上的数据绘制患者每天血糖变化曲线情况,在曲线上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等事件发生时进行准确的标记。护理人员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高、体质量、工作性质及用餐两,用换算公式,计算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天3餐需要进食量。一般按照1/5、2/5、2/5的标准进行分配。食物的构成主要包括50%~60%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富含纤维食物及少量的低脂肪食物。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给餐的原则[9,10]。每天坚持相同强度和时间的运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婷婷,胡会英.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131-132.
[2]万会举.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98-299.
[3]陈世燕.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18):119-120.
[4]张红梅.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113.
[5]徐菁.聚焦解决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2):128-129.
[6]胡美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1,19(5):851-852.
[7]唐雪.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94-96.
[8]谢小华.22例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13):117.
[9]徐红波,赵建华,盛红英,等.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自我管理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1):3285-3287.
个体化心理指导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8月收治已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92例, 其中男79例, 女113例, 年龄65~80岁, 平均 (72.3±0.62) 岁, 病程2~28年, 平均 (9.39±1.08) 年, 均从事轻体力劳动。所有患者病情稳定, 无认知、理解及情绪障碍, 具有正常的交流能力, 肝肾功能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 均口服降糖药治疗, 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调查干预。排除肿瘤、甲亢等消耗性疾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6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干预前参照食物模型提示, 对所有患者进行连续3 d的24 h回顾性的膳食调查, 记录24 h内所摄入的食物种类及数量, 同时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 计算体重指数 (BMI) 和腰臀比 (WHR) , 检测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2h 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干预组干预前找出患者膳食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制作幻灯片集中讲解饮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澄清一些常见的饮食误区, 统一发放自制糖尿病宣教手册, 指导患者利用食物交换份在同类食物中互换不同品种, 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 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 同时根据每例患者的体重指数、活动强度、疾病严重程度等制定不同的饮食计划, 告知患者称重饮食, 每周定期开展一次与糖尿病知识相关的讲座, 有疑问可以门诊或电话咨询, 1个月后复测血糖, 进行膳食调查与干预前的比较。膳食指导及评价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013版) 》的推荐摄入量和《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2013) 》推荐的糖尿病膳食目标要求为准[2,3]。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07软件整理数据库,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结果用 (±s) 表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组间干预前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能量及3大营养素摄入量的比较:干预前干预组中仅有16.7%能量摄入正常, 其中39.6%不足, 43.8%超量, 64.6%的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 而56.3%脂肪超量, 干预后干预组中能量摄入正常比例达到42.7%, 蛋白质供给不足者降至38.5%, 脂肪超量占26.0%, 见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FPG、2 h PG及Hb A1c的比较:干预组给予集体宣教和个体化饮食指导后, FPG、2 h PG、Hb A1c水平较干预前有所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 (CDA) 均强调个体化膳食目标与宏量营养素治疗的重要性, 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将膳食干预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4]。我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45%~60%, 蛋白质占15%~20%, 脂肪占25%~35%, 对超重或肥胖患者, 脂肪供能比应控制在30%以内[5]。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部分患者存在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 脂肪摄入过量, 有不敢“多吃”和不知道“如何吃”的顾虑, 经过定期的饮食指导及宣教后, 患者的膳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之前有所改善, 在药物治疗和日常活动量不变的情况下, 患者血糖水平较前下降。
在社区老年糖尿病管理中, 患者接受饮食指导的频次取决于对饮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主动就医的积极性,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在日后的饮食控制中, 由于缺乏系统的监督和管理, 患者多年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往往不能坚持改变并受益, 故应该在老年人中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本研究在干预时采取集体管理和定期讲座的形式, 患者在同一团体中可以相互交流, 彼此监督,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提高, 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在以后的社区糖尿病管理中, 有必要利用群体干预的优势, 进行系统而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模式, 加强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集体宣教辅以个体化饮食指导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192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给予集体宣教辅以个体化饮食指导, 对照组进行社区常规糖尿病管理。结果:干预组给予集体宣教和个体化饮食指导后, FPG、2h PG、HbA1c水平较干预前有所下降 (P<0.05) 。结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 通过集体宣教和个体化饮食指导, 患者的膳食结构及血糖情况有很大改善。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饮食指导,膳食调查
参考文献
[1]Shaw JE, Sicree RA, Zimmet PZ.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and 2030[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 87 (1) :4-14.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83-9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2013) [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5, 7 (2) :73-88.
[4]胡新林, 朱秀丽, 赵宝春, 等.纠错式教育模式在护理专家门诊行糖尿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16) :119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