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干预(通用10篇)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1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指利用血液透析技术长期维持患者生命的技术, 是目前在终末期肾病 ( ESRD) 患者中应用最广泛的替代疗法[1]。 全世界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长期血液透析维持生命[2]。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 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 透析期间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承受着躯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因此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3], 严重影响病患的生理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家庭是社会性支持系统的最小单位, 有效的家庭支持可以使患者积极应对威胁[4],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来说家庭是其主要的支持者[5]。 为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及心理状况, 本研究对2012 年12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 例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不同的干预措施, 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2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透析中心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7 例, 女性53 例, 年龄为28~73 岁。 纳入标准:年龄在18 岁及以上;阅读书写无障碍, 沟通良好;无精神病史;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同意参加本项研究。 将2013 年12 月开始实施个体化护理的6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2012 年12 月~2013 年12 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由责任护士进行宣教, 内容包括疾病健康教育、入院介绍、住院环境、责任护士、治疗药物名称、副作用、注意事项及出院指导等内容。
1.2.2 观察组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 专职人员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文化程度的差异等, 采取主动接触的方式, 对其进行综合的心理干预, 包括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 一对一解释相关疾病知识, 解答患者及亲属的疑问, 出院后定期随访,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心理、生活指导。
1.3 评价指标1心理评估: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 SAS) [6,7]进行评估, 两个量表均有20 个项目, 采用1~4 级评分法, 最低分20 分, 最高分80 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为标准分 ( T分) , T=50 分为划界分数, 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60~69 分为中度, 50~59 分为轻度, 分值越高, 表明其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 2家庭支持:采取Smilkstein G设计的家庭关怀指数问卷[8]进行评估, 问卷共有5 个维度, 每个维度均有3 个条目, 不满意记0 分, 一般1 分, 满意2 分, 7~10 分为高功能家庭, 4~6 分为低功能家庭, 0~3 分为无功能家庭, 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功能越健全。
所有调查问卷均在专职人员的统一指导下进行, 由调查者指导患者填写, 评估时间为治疗后6 个月。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量表120 份, 回收有效量表120 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两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队列资料采用Z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家庭支持分数均值为5.8±0.23, 焦虑评分均值为46.41±8.01, 抑郁评分均值为47.58±4.10。 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高功能家庭构成比 (35%) 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高功能家庭构成比 (18.3%) ,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6, P<0.05) 。
2.2 两组患者家庭支持与心理状况的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 ( ESRD) 在现阶段仍无法治愈, 需要进行长期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 需要亲属长期陪伴、照顾, 以及家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 日益增加的躯体及心理压力使患者感到悲观、失望, 从而易出现焦虑、抑郁、社会隔离等症状。 调查显示, 60.3%的血液透析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9], 高于我国正常人群发生率的16.2%~23.6%[10]。 而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可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进一步加重病情。
家庭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 是长期透析患者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最大源泉, 强有力的家庭支持可以起到缓解精神压力、促进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Procidano等[11]研究显示家庭可以通过提供支持信息和反馈来减缓患者的精神压力,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Primomo[12]等发现患者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越少, 抑郁程度越重, 生活质量越低。本研究也显示, 家庭支持程度较高的患者, 其焦虑及抑郁程度较低,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个体化护理模式在现代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医护人员要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逐步教会患者及其亲属应对各种刺激, 使他们的情绪变化可以互相协调适应; 责任护士应根据个体情况督促患者亲属多关心患者并提醒其按疗程治疗; 当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时, 亲属能够及时给予安慰, 使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 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 给予患者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让患者树立起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下一次透析治疗[13];根据具体情况, 建议亲属及相关机构安排好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医保、农保机构以及民政部门的帮助, 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使之能安心治疗, 完成疗程。 本组资料显示, 予以个体化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得到提高, 而且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也得到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 P<0.01) 。
综上所述, 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其亲属在认知模式上存在着差异, 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受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给维持性透析患者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和不良情绪, 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2
[关键词]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糖尿病管理;代谢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112-03
Role study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guided by CGMS in diabetes management
LI Shuhua CHEN Xiaoyan ZHOU Yulan HUANG Lianyi CHEN Li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anagement and nursing care management by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guided and provided experience about diabetes health education model.Methods 68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were studied,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was used to monitor blood glucose in 32 cases as dynamic group and 35 cases of fingertip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blood gluco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giving the appropriate care and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fasting blood glucos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s,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hanges.Results Th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of dynami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dmission in the first six months(P <0.05), this group's total cholesterol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dmission (P <0.01).Conclusion CGMS were helpful to guide the individual to take care intervention; CGMS glucose by means of visual maps, may be further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related knowledge on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GMS; Diabetes management; Metabolic control
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一项新的微创血糖监测技术,由葡萄糖感应器、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和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通过连续72 h的监测自动准确记录患者的血糖值及相关事件(服药、饮食、运动等),并通过电脑下载完整的单日图、多日血糖图及统计数据报表报告[1],有助于认识血糖波动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等,并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进而优化降糖方案,改善血糖控制水平[2],是目前血糖监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该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我科于2009年2月~2011年6月对3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同时,根据血糖监测图谱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饮食、运动、规范服药等护理干预,分别于3个月、6个月后复查血糖、血脂等代谢项目,对干预进行评价,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33例于2009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需行动态血糖检测的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签署动态血糖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能配合佩戴CGMS者。②患有严重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影响血糖、血脂及实验结果的患者。
1.2 病例收集
共收集3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1例,女22例,年龄28~78岁,病程0.5~30年,空腹血糖(10.10±0.93)mmol/L,HbA1c(8.23±0.36) %,以同期收治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指尖血糖监测进行护理干预的糖尿病患者35例为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36~76岁,病程0.5~30年,空腹血糖(12.71±1.03)mmol/L,HbA1c(9.26±0.42)%,两组患者的病程、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1.3 监测方法
采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动态血糖检测仪(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美国强生稳豪血糖仪监测指尖血糖。观察组:告知患者佩戴CGMS的目的及需要其配合的注意事项,日志表记录的方法,告知需每天4次指尖血糖测定以校正的意义,并签订知情告知书。对照组:每天行指尖血糖监测4次。两组患者均参加科室每周一次的糖尿病知识讲座活动。
1.4 佩戴CGMS的方法
①向患者介绍使用CGMS的安装步骤,意义及相关注意事项。②签署知情同意。③提前20~30 min将探头从冰箱中取出复温,对监测仪的电流、电缆线进行检测,校对日期、时间,清除历史记录。④选择腹部距肚脐5 cm以外,避开疤痕、伤口、皮肤破损伤处以及患者腹肌活动大的地方,予75%酒精消毒2次,把探头置于助针器,使之与皮肤尽量成60°,按下助针器开关,使针头快速刺入皮下,取下助针器,拔出针芯,接上监测仪,予3M敷膜贴紧探头与导联线。避免松脱,检测电流、电压,待其稳定后,行初始化,1 h后测指尖血糖,输入监测仪中,使监测仪开始工作,连续24~96 h监测。
1.5 佩戴CGMS期间的护理
1.5.1心理护理CGMS是糖尿病治疗中较先进的监测手段,患者对其作用及监测过程中的配合心存疑惑,容易产生不同的心理负担,我们采用墙壁宣传栏、小册子及温馨提示等渠道介绍,并采取“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使患者对佩戴仪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较快熟悉仪器佩戴时注意事项,尤其是仪器报警时及时通知护士的重要性,让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5.2 结合动态血糖图谱和“动态血糖日志表”的健康教育佩戴者每天早上通过信息提取器输入电脑,采用Medtronic Minimed 数据分析软件下载,打印结果。医生护士根据动态血糖图谱结合“动态血糖监测日志表”进行分析,实施个体化的治疗,饮食与运动的干预,通过分析其血糖漂移变化的规律,为患者提供可视化信息,让其及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运动方式,使其血糖水平更趋平稳。次日跟进前1天患者改变了饮食搭配和运动后的血糖变化情况,结合图谱和日志表评价其改变后的结果,从细微之处让患者明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1.5.3 局部皮肤的护理护士每班检查患者穿刺点有无红肿、出血,导联线须固定良好,防止患者活动时牵拉致探头移位从而影响监测效果。本组中1例患者因习惯每天行俯卧撑锻炼致穿刺点出血,经局部消毒、重新固定后,顺利完成监测。监测完毕,拔出探头,予安尔碘外涂贴敷贴,本组病例无出现穿刺点红肿、硬结。
1.5.4 随访期的护理措施每个月通知两组患者按时回医院参加糖尿病俱乐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监测血糖、按时服药、饮食控制、运动配合等自我管理情况)并对其进行适时的个体化相关指导,分别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代谢项目。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入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分别与入院时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随访时段动态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项数据并未获得统计学差异。糖化血红蛋白动态组第6个月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并未看到差异。根据统计结果,虽然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各随访时段所测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使用动态血糖仪的患者较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程度更显著(P < 0.05)。总胆固醇的改善程度亦然(P < 0.01)。见表1。
3 讨论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的医疗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血糖,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3]。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4]。动态血糖监测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5]。根据动态血糖监测图谱的“可视化”教育模式,使患者对自身血糖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更易于主动地配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为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随访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方法。
3.1 CGMS监测期间是进行糖尿病教育的最佳时机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监测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细节,如血糖波动趋势、血糖漂移的幅度及频率、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等,并可了解血糖漂移变化的原因。连续数日的动态血糖监测亦可了解日间血糖漂移变化的差异[6]。医生、护士向患者及家属结合图谱和日志表分析,使其更清楚地了解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当的运动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血脂等内分泌代谢。本科室还利用走廊定期制定的宣传栏,派发小册子,并进行每周一次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食物模型、图片等对患者进行小组化的健康教育。治疗中发现,动态组的患者更会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说明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饮食、运动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助于改善血糖、血脂等内分泌的代谢控制,在此基础上的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1可见,动态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的代谢控制更趋平稳,较对照组更合理。
3.2 良好的心态是延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的前提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学者证实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这种负性情绪和环境变化、紊乱的内分泌系统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可相互作用,导致大脑不适当的激素或神经递质分泌,从而导致神经细胞代谢障碍而可能发展为器质性精神障碍[7]。而良好的心态则令患者敢于正视自己的疾病,主动学习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好的自我管理:如坚持饮食控制、定时遵嘱服药、规律地监测血糖、血脂以及加强锻炼等,成为疾病良好的自我管理者。
3.3 糖尿病教育俱乐部的建立为患者持续代谢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06年发表的糖尿病全球指南[8]中指出: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贯穿在糖尿病的初始诊断、每年1次的评估及有需求的过程中;以俱乐部为平台,是糖尿病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互动交流方面更有优势[9]。我们为出院的患者建立了糖尿病俱乐部,每个月活动1次,通过请专科医生、护士讲授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技能,举行患者座谈会、请患者及家属参加模拟糖尿病并发症场景等活动,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也使部分患者避免了因症状减轻或暂时无症状擅自停药而致病情反复或治疗无效。随访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更重视细节问题,对如何更好自我护理皮肤、预防糖尿病足等更为关心。在饮食合理搭配、运动时间、方式的选择会结合检查结果分析做出调整,在病友座谈会活动时,更愿意分享其经验。由表1可见,动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总胆固醇较对照组低,血糖控制较好,考虑CGMS血糖检测可提供精确血糖变化数值,为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降糖治疗及饮食指导与护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3.4 家属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家庭干预可使患者树立良好心态面对疾病,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疗法;同时,提高患者对医嘱的服从性,防止出院后血糖控制不良、反复住院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的增加。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注重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关系,主动跟他们沟通,告知患者血糖、血脂等检验的结果和治疗效果,科室每周一次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都请他们参加,分享他们在家庭干预方面的经验,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在患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结构等方面都给予充分关心、照顾,从而改善患者家庭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良性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医院每个月1次糖尿病俱乐部活动也请他们陪伴患者参加,共同学习糖尿病相关的知识讲座内容。患者家属可通过掌握更多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及时有效避免日常生活中对患者不利的不良环境因素和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CGMS引导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能让患者得到心理、生理方面的支持,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Klonoff DC.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roadmap for 21 st century diabetes therapy[J]. Diabetes Care, 2005, 28(5):1231-1239.
[2]母义明, 尹士男, 纪立农. 胰岛素泵规范治疗教程[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4.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
[4]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8):3388-3392.
[6]罗飞宏, 郑章乾.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0):1525-1527.
[7]Wood F, Jacobson S. Emp loyee percep tions of diabetes education needs: a focus group study[J]. AAOHN J, 2005, 53 (10):443-449.
[8]IDF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 Global Guideline for Type 2 tes: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 comprehensive, and minimal care [J]. Diabet Med, 2006,23(6):579-593.
[9]吴伟英, 梁干雄, 陈少颖,等. 以俱乐部为平台的糖尿病教育新模式[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466-467.
(收稿日期:2011-12-09)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焦虑,护理
甲状腺疾病主要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大类。内科治疗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俗称甲亢) 和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甲状腺炎症。外科治疗包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内外科甲状腺疾病不是绝对孤立的, 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有时需要外科辅助治疗。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首选外科手术。手术做为心理应激源, 极易引发患者焦虑等心理影响, 患者甲状腺功能本身失调更易引发心理焦虑情绪, 患者围术期多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此类负面情绪易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降低, 患者术后感染概率增多。我院自2011年6月起对围术期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心理焦虑个体化干预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0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 (n=100) 与对照组 (n=100) , 对照组男52例, 女48例;平均年龄23~55岁, 平均 (36.72±6.13) 岁;病程2个月~4年, 平均 (2.12±0.72) 年;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52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 甲状腺肿28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平均年龄25~57岁, 平均 (36.62±6.12) 岁;病程2个月~5年, 平均 (2.82±1.12) 年;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42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 甲状腺肿3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教育程度等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1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入院时由医护人员介绍院内具体情况, 手术目的、时间及手术流程与麻醉方法, 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手术体位的指导练习。观察组患者根据入院时患者焦虑评估结论, 结合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不同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引导, 具体方法如下。a.治疗准备:护理人员与患者主动交谈, 有亲和力, 嘘寒问暖, 以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指导患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 (SAS) , 患者自主填表。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及量表评估结果与患者良好沟通, 倾听患者内心感受, 察言观色, 患者谈话过程中的语气、情绪、表情等变化, 找到引发焦虑原因, 从而制定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b.心理干预治疗:根据患者个体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 采取口头解答、宣传册、手术现场模拟、图片、多媒体等方式给患者介绍甲状腺疾病与手术相关常识。鼓励、安慰患者, 帮助其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树立治愈信心;指导家属辅助干预治疗, 给予亲情支持, 是患者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其所好, 指导患者培养更多兴趣爱好, 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 采取听舒缓音乐或看较轻松的电影方法舒缓患者的压力, 提高生理与心理健康层次, 缓解精神与身体的痛苦;指导患者自然端坐, 闭目养神, 集中注意力于脚心, 平缓均匀呼吸3~4 min, 放松肌肉并扩展全身, 使患者身心平和。c.行为干预治疗:患者入院后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练习手术体位, 循序渐进方法, 患者戒烟戒酒, 针对失眠患者个体化处理, 保证干预治疗效果。2焦虑评估:应用Zung编写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评估[1], 20项评估内容, 采用4级评分标准: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1分) ;有时有 (2分) ;大部分时间有 (3分)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4分) 。其中正性词陈述的5项, 负性词陈述的15项。SAS标准分中国常模值的分界值为50分, 分值越高, 焦虑程度越重。测评时间:患者入院后、术前2 h与术后5 d共3次焦虑测评, 测评表由患者自己填写, 特殊患者由医护帮助完成, 回收后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S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术前2 h与术后5 d SAS评分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对于患者来说, 外科手术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2], 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等负面情绪, 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关数据显示[3], 患者术前产生的焦虑情绪是负性情绪中最为明显的, 极具代表性。患者术前焦虑程度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 造成患者心理障碍, 对于肿瘤患者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的焦虑现象。研究表明做好患者围术期心理焦虑情况评估,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干预, 可以有缓解负性情绪及预后[4]。
我院研究发现, 甲状腺手术前患者负性情绪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担心手术风险与可靠性, 切口瘢痕是否影响美观, 术后并发症, 术后生活整理有无影响, 手术中疼痛感、伤口感染与医疗事故发生等因素[5]。研究后发现, 导致焦虑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甲状腺手术常识, 患者入院直至术前焦虑表现明显, 随着术期临近, 患者的焦虑等负性情绪达到高峰, 对照组的心理评估结果证明了这一结论。所以我院实施的护理干预治疗是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采取最佳的方式, 让患者了解甲状腺疾病与手术的相关常识, 提高患者认知水平, 缓解心理思想压力, 配合情绪转移、身心松弛的方法帮助患者避免不良刺激, 转移患者注意力, 缓解压力, 进而改善心理与生理健康, 缓解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6]。个体化护理干预具有针对性强, 以人为本的特点, 形式与方法上个性化, 且有规范, 更易达到的预期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心理焦虑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通过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治疗, 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出现明显缓解, 术后缓解趋势更加明显 (P<0.05) 。
综上所述, 对围术期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心理焦虑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235-237.
[2]张红霞.不同护理方式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水平和术后疼痛感知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8) :119-120.
[3]黄文静, 张子碧.护理干预对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焦虑心理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6) :120-121.
[4]李润琴, 杨建林.护理干预对甲亢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状况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9) :1669-1670.
[5]黄艳湘.个体化心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12, 40 (5) :711-712.
谣言传播的个体心理 篇4
另一方面,就个人來说,对突破常规的消息要保持警惕,在不能确定是否真实之前,至少不去传播,这应该是基本的公民素养。
谣言的传播有一种微妙的心理因素在作祟,因为谣言总是不同寻常,并暗合当下的某种社会环境,所以,有些人听到这样的信息后,会莫名的兴奋,并急于传播,这会让他产生一种掌握消息來源的自豪感。此外,在謠言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添油加醋,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向來改编消息,同时加入一些言之凿凿的证据,例如专家、自己的朋友。“我的一个朋友亲眼看见⋯⋯”“某某专家说⋯⋯”这是最经典的谣言表述。
另外,谣言之所以得到快速的传播,还有一个方面的因素,就是大家更倾向于相信这个谣言是真的,也就是说这个谣言暗合了当下大众的某种心理期待。前段时间微博上疯狂转载和尚在候机厅挎LV包的照片,还有“和尚兄弟”搂女人开房、地铁内饮酒等照片,最后都被证明是假的。但是,为什么大家不问究竟就相信并传播这些微博呢?根子还在于整个社会对于当下和尚与传统形象不符的失望。
很多人之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谣言传播过程中,这些微妙的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正如我母亲一直对我们的训诫一样,不搬弄是非,不嚼舌根,这是个人的基本素养。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5
关键词: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个性化干预,服药遵从行为,干预效果
高血压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此病的原因与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均发生变化,并且因我国老龄化社会持续发展,导致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居高不下[1]。因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对治疗药物的遵从行为均较差,因此怎样把福利院老年患者服药遵从行为提高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重要课题。为观察对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个性化干预对服药遵从行为的改善效果,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随机抽取了我州福利院中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现展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随机抽取了我州福利院中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常规组各40例。综合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60-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19±6.49)岁。常规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23例,年龄在60-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07±6.3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判定,所有患者经临床医生确诊均为原发性疾病。②年龄在60岁以上,生活均可自理。③无严重沟通障碍。④患者均配合本研究。(2)排除标准①排除并发肿瘤恶性疾病患者并且正在接受其他调查的患者。②排除血压>180/110mm Hg的严重高血压患者。③排除中途有严重并发症患者。④排除临床资料不全、沟通障碍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组
给予常规组40例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服药对控制血压及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性,按照患者需要给予相应指导、免费测量血压等。
1.3.2 综合组给予综合组40例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
(1)心理干预。因高血压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终身疾病,并且因居住在福利院的患者因多种原因无法和子女团聚等原因,存在严重心理压抑、焦虑甚至厌世现象。所以在护理中要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并且耐心开导,使用语言沟通技巧对患者情绪进行安抚,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尽量保证心情愉快。
(2)用药干预。因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对服药意识不足等原因,大多数患者均存在间断服药、中途停药、拒绝服药现象,所以应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对服用长效的控释剂、长效剂、缓释剂患者告知整药吞咽;对血压不稳定、服用短效药物等患者告知其行为的不当,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情况。
(3)饮食干预。按照患者病情特征及实际身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指导方案,让患者进食足量的蛋白质食物,保证低脂、低盐、低热量、低胆固醇等食物。
(4)运动干预。按照患者身体体质为其选取科学的运动方法。体质较好的患者可进行适当的乒乓球运动,体质较差的患者可选择快慢走、散步等,无法远距离行走的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四肢伸展活动。
1.4 观察指标[3]
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前后的服药遵从行为,使用科室自制的服药遵从行为量表,表格内容共分为10个条目,其中1-7属于反向条目,8-10属于正向条目,使用5点计分法进行计算,满分为50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药物遵从行为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14.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服药遵从行为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经干预后综合组服药遵从行为得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意义。见表1。
3 讨论
随着慢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全球卫生防控系统均面临艰巨挑战,慢性疾病的转归需要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其治疗的目的就是保证患者进行有效自我管理。研究发现,导致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遵从行为较差的主要原因包括记忆力下降、对相关知识缺少了解、药物存在不良反应、心理因素等[4]。因此在临床护理干预中对以上方面加强干预护理有重要意义。
因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自身条件、经济条件、家庭支持等原因,心理状态均较差,并且听力视力持续下降,只有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反复细致的提醒并且持续监督,才会将被动教育转变为患者主动参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要求专人对患者进行管理,将患者归属感、安全感充分满足,激励患者积极参与管理的能力,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保证计划有效实施[5,6]。个性化护理干预要求细致性、针对性,方便患者的操作,使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全面增加,保证建立健康生活并且长期坚持。
本研究发现,综合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服药遵从行为得分为(46.22±3.19)分、常规组为(34.17±4.57)分,差异P<0.05,存在统计意义。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且该学者指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个性化干预会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满足患者正常需求,使得患者依从性有效改善,巩固并且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预防或者延缓并发症出现并减少治疗费用[7]。
综上所述,对福利院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个性化干预可明显改善其服药遵从行为,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颖杰,方艳春,李国平,等.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遵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3):13-15.
[2]田玻瑜.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遵从行为及干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3):473-474.
[3]宋宝良.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5):48-50.
[4]王美香,康尚英,陈观燕,等.社区护理干预对劳务工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643-1644.
[5]黄艳素.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2,02(11):90-91.
[6]王燕宁.社区家庭干预对有高血压家族史家庭成员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61-3763.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6
1临床资料
收集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发生88例产后尿潴留患者, 年龄在19~41岁之间, 平均30岁。
2结果
产后尿潴留发生的时间区分, 发生在产后6~10 h者70例, 产后2~4 h第一次排尿, B超提示有残余尿继发尿潴留者18例, 初产妇65例, 经产妇23例, 其中会阴侧切加胎吸术者占38例, 产妇均无特殊既往史。
3原因分析
3.1 精神因素
分娩阵痛的刺激, 使产妇高度紧张、恐惧加上会阴部切口疼痛造成害怕增加疼痛, 不敢用力排尿, 同时尿道括约肌痉挛, 膀胱过度充盈, 使其失去收缩力而造成排尿困难, 或者是不习惯床上排尿造成。
3.2 机体因素
盆底及其筋膜因分娩过度伸展, 使其弹性减弱, 并伴有部分肌纤维撕裂, 加上分娩后腹壁松弛, 腹压骤降, 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 敏感性降低, 盆腔空间及膀胱容量相对增大, 过多尿液储存于膀胱中而无尿意, 尿液越积越多而发生尿潴留。
3.3 宫缩乏力
造成产程延长, 阴道助产, 在分娩过程中各种原因造成子宫收缩乏力, 产程延长, 过多阴道检查加助产, 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使其黏膜水肿充血, 肌张力降低, 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 而且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造成尿潴留发生。
3.4 产妇自身因素
由于对分娩知识缺乏了解, 观念落后, 加上产后身体虚弱疲乏, 对产后及时排尿的重要性掌握不到位, 害怕下床排尿会使会阴切口裂开, 增加痛苦, 而不愿意主动排尿。
3.5 药物因素
产前或产程中病情需要, 过多使用解痉药及止疼镇定药, 如硫酸镁、地西泮或者派替定等, 使膀胱正常的收缩力减弱而造成尿潴留的发生。
4护理措施
4.1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护士应重视产妇排尿问题, 让其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入院时对每位待产妇进行详细的入院须知健康教育, 尽快熟悉住院环境, 消除其陌生感及焦虑, 要让产妇认识到分娩是生理过程, 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同时使用正激励方法进行, 如适时鼓励, 增强其信心, 让成功自然分娩后的产妇对其进行现身说法, 正面教育, 来提高其对分娩的正确认识。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时刻陪护, 态度热情, 给予指导, 适时教育, 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 让产妇密切配合适应产程各期变化。
4.2 严密观察产程 如果在产程中发生尿潴留, 影响胎头下降时, 要在宫缩间歇时给予导尿, 注意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同时操作是要上推或下压胎头, 以免损伤尿道黏膜,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 以免外阴发生感染水肿, 产后及时做好健康教育, 告知产妇下床自解小便对产后恢复的重要性, (可预防尿路上行感染, 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做好会阴部护理, 保持清洁舒适。
4.3 提供隐蔽的环境 有些产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弱, 病房人多声音嘈杂加上产妇精神紧张, 这样就要调整治疗和护理时间, 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 使产妇安心排尿利于休息。产后鼓励其少量多餐进食, 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 以补充能量促进体力恢复。在产后4 h左右或产妇尿意时, 应协助其缓慢做起, 片刻后再下床排尿, 第一次下床排尿时护士要在旁守护指导, 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而发生晕厥, 增加其恐惧感。
4.4 对于产程延长有阴道助产的产妇, 应在产后4 h督促其排尿, 同时可采取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腹部按摩以及手法按压膀胱等条件反射来放松肌肉, 促进排尿[2], 但按压膀胱时不可过度用力, 防止膀胱破裂。在第一次排尿后仍有尿意者, 应在间隔2 h后再次下床排尿, 以避免尿潴留的发生。
4.5 对于较长时间未能自行排尿, 同时检查膀胱充盈明显时, 又经以上方法诱导排尿无效时, 可用开塞露塞肛和新斯的明肌肉注射联合应用, 效果显著。取2支开塞露全部挤入肛门, 利用排便来促使排尿反射而发生排尿。给予新斯的明1 mg肌肉注射, 新斯的明为胆碱脂酶抑制剂能兴奋膀胱平滑肌, 使逼尿肌收缩而排尿[3], 必要时加穴位针灸, 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 20~30 min后协助产妇下床排尿。以上方法联合使用是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
4.6 通过以上措施仍不能解除尿潴留时, 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第一次放尿不超过1000 ml, 因大量放尿可使膀胱内压急剧下降, 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内, 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 加上膀胱内压突然降低, 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水肿而发生血尿[4]。应留置尿管24~48 h, 间断放尿, 夹闭导尿管, 每3~4小时开放一次, 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 促使膀胱逼尿肌功能恢复, 以达到训练膀胱反射功能目的。在留置尿管期间做好会阴部护理及注意事项, 预防上行感染的发生。
5讨论
尿潴留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 通过正确的原因分析, 积极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采取多种方法联合诱导排尿等措施后, 只有3位产妇需留置尿管, 24 h后拔出尿管后正常排尿, 其余均在30~90 min自行排尿, 无合并症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产妇的痛苦, 促进其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尿潴留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发生尿潴留典型病例88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原因分析, 采取相应的治疗或护理措施。结果 88例尿潴留产妇除3例需留置尿管排尿, 其余85例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疗或护理措施后均正常排尿。结论 根据发生产后尿潴留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对产妇进行宣教、指导配合、落实措施, 可有效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其痛苦, 为产后顺利康复提供条件。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干预,产后,尿潴留
参考文献
[1]陈林月.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 2006, 8 (2) :31.
[2]陈治, 李银花.挤压膀胱排尿法的常见问题与处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5) :394.
[3]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5.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老年糖尿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60~86岁,平均71.5±2.1岁,病程1~18年,平均9.3±1.1年;观察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59~85岁,平均72.1±1.4岁,病程1~17年,平均9.6±2.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泌尿系统感染5例,心血管病变6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脑血管病变1例,肺部感染2例和神经病变3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积极落实心理护理;增进感情交流,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与孤独、忧郁患者个别交流,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我科每周安排看电影、工休同乐会,使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指导主观积极感受下降、消极感受上升的患者正确看待事物变化,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化。
1.2.2 健康指导
文化程度较高者易接受糖尿病保健知识系统教育。责任护士护理查房时主动与之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采用诱导和启发教育,针对性讲解糖尿病的概念、症状、并发症及保健方法等,发放糖尿病保健知识小册子。每周四组织专题讲座,及时解答患者的提问;向年老、接受能力较慢者反复讲解示范,直至其掌握;鼓励其继续保持正确的行为。护士直接与患者交谈,一对一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患者和家属感到被重视,受尊重。
1.2.3 饮食护理
DM饮食治疗原则是控制膳食总热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活动量计算每天饮食量,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有规律进食,进餐定时、定量,三餐食物分配1/3,或少食多餐;禁食糖果、糕点,少食含淀粉高的食物,限制胆固醇摄入,多食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如糙米、面、蔬菜等,注意补充维生素、钙、铁、磷;饮食以低盐清淡为宜。
1.2.4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以安全性、可操作、便于长期坚持为原则。慎重确定运动项目,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定时定量,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健身操等,宜在餐后1小时进行,可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不宜空腹运动,以免低血糖,运动时身上要带糖块或饼干等易食用的零食,自觉有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并停止运动。
1.2.5 其他
护理人员按时提醒患者服药,告诉患者家属用药禁忌及相关注意事项;加强医疗机械的消毒工作,彻底洗手后再进行护理。
1.3 观察指标
连续干预6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检出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血糖波动:动态血糖监测血糖,实时血糖波动幅度大于标准差即出现血糖波动,统计血糖波动的检出率。治疗依从性:参照Morisk-green测评表制定简易量表[4],从坚持药物治疗、定期复诊、适量运动、饮食控制四个维度10个问题评价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分从未做到,2分偶尔做到,3分基本做到,4分完全做到。生活质量: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问卷[5]测评,8个维度36项,各项指标百分制评分,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为30.3%(10/33),对照组血糖波动率为51.5%(17/33),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老年DM患者机体老化,其临床护理模式与一般成年人不同。个体化综合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护理”,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2]。研究表明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6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连续干预6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个体化综合护理,血糖,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潇,陈雪兰,吴杰清.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7):128-131.
[2]周志云.社会支持对老年糖尿病血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6):393.
[3]许年珍,贺丹军,李勇.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91-93.
[4]廖月霞,张育,林征,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A):67-68.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8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早期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模式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 新的护理模式更加强调护理模式的个体化和人文关怀。而新的护理模式也必然要求医院增加人力资源配置, 为了对个体化护理模式在外科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本文作者及同事共同设计和实施了本研究方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外科住院治疗的10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44例;年龄18~70岁, 平均 (41.2±11.7) 岁;受伤到就诊时间12~68m in, 平均 (29.2±15.7) m in。入组标准:年龄18~70岁;单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90m in。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70岁;合并其他部位严重创伤;合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致伤至就诊时间≥90m in;合并心理应激障碍或精神疾病, 不能配合治疗和随访工作;中断治疗、随访患者。
1.2 入组过程
入组初期采用完全随机分组, 按患者就诊顺序依次取随机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出于医学伦理要求, 对分入对照组的一律征求患者的个人意见, 允许在护理干预前调整进入观察组。因此原定100例的总入组数量终因部分病例的个人要求转组而适当调整, 最终各入组53例, 共106例。护理干预开始前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平衡检验。检验指标为:性别、年龄、受伤到就诊时间, 基础疾病及合并疾病等。考虑到使用常规差异检验方法 (卡方检验, 成组t检验) 做平衡检验, 特取较大的显著性概率0.10。经统计, 两组基线资料相比, 均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两组非试验因素相对平衡。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方案大致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个体化护理方案对常规护理方案进行优化。具体如下: (1) 早期护理介入:接诊后即刻由专人根据患者病情和抢救治疗情况开展护理工作, 避免延误。 (2) 个体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不同需求展开护理, 主动关心患者, 了解其心理和实际需求,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3) 优化康复护理方案:为了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我们对传统康复治疗进行了优化, 护理人员通过增加活动强度, 设置趣味环节、对患者进行按摩和抚触等干预, 提高患者康复治疗舒适度和依从性, 从而保证患者保质保量完成。 (4)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营养需求, 对患者饮食进行干预, 同时尽量照顾患者的口味饮食习惯, 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健康教育, 避免粗暴干预引起患者反弹。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护理费用、平均护理时间、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d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 CS) 结果和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 O S) 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为两独立组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一般计数资料) 及成组t检验 (一般计量资料) 。考虑到两组间多指标多次比较 (k=5) , 故调整显著性概率α’=0.05/5=0.01。
注1:表中共进行5个指标的比较, 显著性概率调整为0.05/5=0.01;注2:表中计量资料行Stterth w aite校正t检验, 计数资料行Y ates校正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护理时间、护理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时间及护理费用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以观察组为优, 见表1。
2.2 两组治疗14d后G CS评分和治疗6个月后G O 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G CS评分和G O S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成组t检验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 临床致死率、致残率极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得到有效提高,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个体化护理是指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护理措施优化、细化, 每一项护理均针对个体展开, 强调人的个体差异性, 注重人文关怀。罗春晓等[1]研究认为, 个体化护理对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急剧, 将护理介入时间提前, 并实现护理措施的无缝隙链接, 避免出现监控空白, 延误治疗[2];我们在研究国内文献[3]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对传统康复护理措施进行优化, 依托中医护理方法[4], 以提高患者舒适度为目的, 提高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 保证康复措施的执行力度和质量, 从而保证康复治疗效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 积极与家属沟通, 为患者建立起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同时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 共同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促进患者康复[5]。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平均护理时间、护理费用及治疗后G CS评分和G O S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的提高得益于对原有护理方案的优化, 但是同时说明优化护理方案由于护理时间相对增加, 需要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 早期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效率, 降低护理费用, 但是对护理人力配置要求高于普通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春晓, 欧肇兰, 李晓玲, 等.个体化护理对医疗综合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 (10) :19-20.
[2]熊飞.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6) :112-113.
[3]徐冬花.综合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业, 2011, 20 (21) :78-79.
[4]钟球.外伤性脑病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2) :2060-2061.
罪犯自杀的心理干预 篇9
[关键词]罪犯自杀;心理干预;对策
一、罪犯自杀概述
(一)罪犯自杀行为的含义
罪犯自杀行为指的是在监狱服刑期间内,罪犯自己实施的并直接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自杀性的行为。这种罪犯自杀行为仅指罪犯以积极追求死亡为目的而实施的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从主观上界定罪犯自杀的主观意愿性及主动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对某一具体类型的罪犯自杀行为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预防对策。
监狱中关押、服刑的罪犯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种与正常社会相隔离的环境,失去了社会的依托,心理的脆弱性也将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而且在这种隔离状态下,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也会增强,使罪犯从内心深处产生无助和绝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借自杀行为作为最后一次呼吁以寻求周围的帮助。”
(二)罪犯自杀行为的特征
1.自杀行为方式的多样性
罪犯的自杀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是真实性自杀,是罪犯决意想死,因无望而轻生;二是虚假性自杀,表现为自伤自残型,往往是迫于自尊、面子或其他非正常的理由以消极改造的方式而做出的仿真性自杀。
罪犯自杀的方式表现为多种多样:自缢,即上吊,造成缺氧而死;自焚,以酒精、汽油、二甲苯等易燃物引火烧身窒息而亡;溺水;电击,通过生产或生活用电触电;失血,如:割手腕、头颈、腹部等身体部位;绝食;重创,撞击硬物,如墙等;吞食异物,如剪刀,铁钉,刀片缝衣针等;食毒,如:过量药片,有毒药品或剧毒化工液体;高处下坠,借助建筑物下坠。
2.自杀行为手段的隐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获取越来越简便,这个特点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劳动生产化学原料、身边的设备等都可以作为自我伤害的手段,工具趋向于“就地取材”。另外,实施行为前思想的隐蔽,自我伤害行为的突然,致使监狱管教干警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即使是在一起生活劳动的同犯也毫无察觉。罪犯使用的“药物”自身往往也很隐蔽,通过不法途径获得的有毒物品,种类繁多,有的甚至是罕见毒物,需要用高级仪器进行专门的检测,但目前往往因为监狱自己无能力识别而不了了之,使监狱一次次失去了认识自杀的好机会。
二、预防罪犯自杀的心理干预措施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罪犯心理矫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经常性、长期性,也是实施危机干预的有效形式。通过向罪犯宣传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让罪犯学会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接納自己,从而自觉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改造生活,提高消除心理障碍的能力,预防精神疾病和事故的发生。对罪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进行系统化的课堂教育,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利用宣传载体开展教育活动,罪犯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提高心理矫治民警的业务工作能力
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民警必须经过系统培训,但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来看,监狱内的危机干预还处在摸索阶级,没有形成体系,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心理矫治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首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民警要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对矫治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寻求自我成长的途径。其次,民警人格要健全,为人开朗、豁达、热心、诚恳,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探索精神,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再次,坚持长期培训,可以边干边学,必须不间断、梯级性地参加规范性培训。要为他们创造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矫治工作以及危机干预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
(三)运用科学方法,及时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
身处监狱的特殊环境,罪犯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人的心理会变得十分脆弱,甚至很小的事件就会击垮他们的精神防线,使他们产生自杀念头,特别是性格内向、家庭关系复杂、社会经历复杂的罪犯相对来说产生自杀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及时对罪犯进行有效的心理测试、心理诊断,及时了解每一名罪犯的性格特征及人生经历,是预防罪犯自杀的前提条件。充分运用COPA心理测量,对新入监罪犯进行自杀危险性排查。以COPA心理测量量表中的“情绪稳定性”和“焦虑感”作为排查罪犯自杀的基本因子项,“情绪稳定性”和“焦虑感”的分值超过60分的,罪犯便具有了自杀的最基本心理特征。同时对罪犯生活史、犯罪史和改造中的因素进行排查,确定其自杀心理程度,完善罪犯改造心理档案,制定干预和防控措施,建立预警机制。
三、结语
众所周知,生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心理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能量。在监内运用科学的教育、分析、干预等心理矫治手段,挽救有自杀倾向罪犯的生命,使其逐步了解和掌控自身心理能量,合理开发和利用生命资源,平稳地渡过刑期,最终将其改造成为自觉守法的公民,值得我们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去努力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成荣.服刑罪犯自杀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3)
[2]顾伟.论罪犯的自杀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法制与社会,2008,(10).23-28
[3]武传家.罪犯自杀现象的心理社会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5).33-36
个体化心理干预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2 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6 例甲亢患者, 其中男性32 例, 女性54 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 (41.3±5.2) 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经甲状腺激素测定及甲状腺B超检查, 再联合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症状体征, 确诊为甲亢, 诊断依据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7 版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躯体脏器疾患;无认知功能障碍;无言语沟通异常;无其他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加入研究者。随机分组, 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性18 例, 女性25 例, 平均年龄 (40.8±5.0) 岁, 平均病程 (3.1±0.6) 年;对照组男性14 例, 女性29 例, 平均年龄 (41.8±5.4) 岁, 平均病程 (3.3±0.7)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 遵医嘱给予药物护理, 避免身体出现疲乏感, 注重均衡饮食营养, 指导患者避免进食浓茶、咖啡等令人兴奋的食物,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2.2 研究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干预。①个体化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家庭背景, 初步了解其性格特点。对于性格开朗者, 采取诱导式发问深入患者内心, 鼓励患者就当前的内心境况发表看法, 这对其负性情绪的宣泄大有助益。在交流过程中, 若患者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 则予以必要的情感支持及肢体抚触, 从而使其感受到舒适及安全。对于性格抑郁者, 为了使患者能合理宣泄压抑情感, 可为其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用录音机替代护理人员, 指导患者对着录音机倾诉自己内心的压抑, 从而达到情绪缓解的目的。护理人员则采取录音回放的方式, 收听患者的心声, 并针对溯源事件展开心理引导。②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学历层次及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能力, 展开针对性宣教指导。对于领悟水平较佳者, 护理人员以口头表述为主, 向其介绍甲亢发病机制、治疗手段、预后转归及自我护理技能, 从而帮助护理人员形成理论知识体系。为了进一步帮助患者强化相关知识, 可采取“复述-反馈-纠错”的形式帮助其进一步内化相关知识点。对于领悟水平较差者, 护理人员可采取动态视频及动画的方式, 并配合口语化解释, 从而使患者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形成更为直观的感知。③个体化音乐疗法:护士应询问患者的音乐喜好, 并个体化、有针对性地播放迎合其口味的纯音乐。纯音乐主要来自于乐器演奏及周边生灵万物的鸣叫声, 一旦播放音乐, 由护理人员在一旁话白, 引导患者展开思绪冥想, 感受自身正处于广袤的大自然中, 聆听周边一切生灵气息, 包括风声、雨声、虫鸣音、鸟鸣音等。此时, 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 让节律跟着音符有规律地收放, 从而使自身焦虑的情绪得以缓解。
1.3评价指标①两组患者在干预前1天及干预后第2周末均接受生活质量量表 (SF-36) 测评, 该量表共包含36个条目, 每个条目分值为0~3分, 共计8个维度, 分别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 每个维度的分值计0~108分, 得分越高, 表明其生活质量越佳。②两组患者在干预前1天及干预后第2周末均接受汉密顿焦虑状态评分 (HAMA) 测评, 该量表包括14项条目, 采取5分制评分法 (0~4分) , 总分为0~56分, 得分越高, 表明其焦虑状态越明显。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 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统计描述, 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研究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的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研究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新型医疗模式的转变, “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整体护理已成为公众所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 获取更优质的生活质量体验也成为公众评价护理服务质量的准则之一[3]。甲亢患者的病程较长, 且具反复发作及迁延不愈的特点, 导致其生活质量不佳。传统的护理模式侧重于疾病的对症干预, 忽视了患者的内心实际需求, 有学者对这类患者的护理诉求展开调研, 发现科学的医疗知识及心理疏泄是患者最渴望的护理行为[4]。故此, 笔者设计本次研究, 引入个体化干预, 即从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角度出发, 根据不同患者间的实际性格特征, 展开针对性心理引导及健康指导。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亦反映出甲亢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家属及医务人员应更关注其心理诉求, 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及情感支持。接受相应干预措施后的比较结果示,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主要体现在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层面上。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个体化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 根据其具体的情感类别展开情绪管理, 这对改善长期压抑内心情感的患者大有助益。有效的言语沟通一直是心理学干预的常用技巧, 但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群宣泄内心情绪的方式不一样, 故此, 护理人员应用辩证的思维采取最适合患者的心理手段帮助其管理心理状况[5]。据有关文献[6]指出, 倾吐内心心声有助于患者负性情绪的缓解, 且能提高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亦能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早日回归。另外, 随着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患者的生理状况达到相对较佳的水平, 这能有效降低日常突发事件使患者产生的应激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消极情绪, 本研究干预后研究组的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个体化健康宣教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每位患者的学习能力, 开展极具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能有效帮助患者内化相关内容, 使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对自身病况形成正确认知, 且具备一定的自护能力, 从而亦能缓解负性情绪, 并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个体化干预应用于甲亢患者, 能有效减轻其焦虑状况, 并能提高生活质量, 建议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引入个体化干预对甲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并为这类患者的优质护理积累实践经验。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甲亢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干预 (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1天及干预后第2周末均接受生活质量量表 (SF-36) 及汉密顿焦虑状态评分 (HAMA) 量表测评, 记录数据并做好分析。结果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研究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干预前的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研究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个体化干预应用于甲亢患者, 能有效改善其焦虑情绪, 且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甲亢,个体化干预,生活质量,情绪状况
参考文献
[1]谭玲玲.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8) :73-74.
[2]郭蓉.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6) :24-25.
[3]许立薇, 王延莉.护理干预对甲亢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 :37.
[4]陈月兰.舒适护理对甲亢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4) :42-44.
[5]杨柳青, 杨意双.早期护理干预在门诊甲亢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5)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