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综合护理

2024-09-27

个体化综合护理(通用7篇)

个体化综合护理 篇1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依据病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为主[1]。由于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病史、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每个患者应有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措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2]。缺乏有效护理可能导致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引起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及神经慢性病变,甚至终生残疾或过早死亡[3]。我院内分泌科针对老年DM患者采用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老年糖尿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60~86岁,平均71.5±2.1岁,病程1~18年,平均9.3±1.1年;观察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59~85岁,平均72.1±1.4岁,病程1~17年,平均9.6±2.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泌尿系统感染5例,心血管病变6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脑血管病变1例,肺部感染2例和神经病变3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积极落实心理护理;增进感情交流,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与孤独、忧郁患者个别交流,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我科每周安排看电影、工休同乐会,使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指导主观积极感受下降、消极感受上升的患者正确看待事物变化,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化。

1.2.2 健康指导

文化程度较高者易接受糖尿病保健知识系统教育。责任护士护理查房时主动与之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采用诱导和启发教育,针对性讲解糖尿病的概念、症状、并发症及保健方法等,发放糖尿病保健知识小册子。每周四组织专题讲座,及时解答患者的提问;向年老、接受能力较慢者反复讲解示范,直至其掌握;鼓励其继续保持正确的行为。护士直接与患者交谈,一对一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患者和家属感到被重视,受尊重。

1.2.3 饮食护理

DM饮食治疗原则是控制膳食总热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活动量计算每天饮食量,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有规律进食,进餐定时、定量,三餐食物分配1/3,或少食多餐;禁食糖果、糕点,少食含淀粉高的食物,限制胆固醇摄入,多食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如糙米、面、蔬菜等,注意补充维生素、钙、铁、磷;饮食以低盐清淡为宜。

1.2.4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以安全性、可操作、便于长期坚持为原则。慎重确定运动项目,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定时定量,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健身操等,宜在餐后1小时进行,可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不宜空腹运动,以免低血糖,运动时身上要带糖块或饼干等易食用的零食,自觉有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并停止运动。

1.2.5 其他

护理人员按时提醒患者服药,告诉患者家属用药禁忌及相关注意事项;加强医疗机械的消毒工作,彻底洗手后再进行护理。

1.3 观察指标

连续干预6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检出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血糖波动:动态血糖监测血糖,实时血糖波动幅度大于标准差即出现血糖波动,统计血糖波动的检出率。治疗依从性:参照Morisk-green测评表制定简易量表[4],从坚持药物治疗、定期复诊、适量运动、饮食控制四个维度10个问题评价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分从未做到,2分偶尔做到,3分基本做到,4分完全做到。生活质量: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问卷[5]测评,8个维度36项,各项指标百分制评分,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为30.3%(10/33),对照组血糖波动率为51.5%(17/33),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老年DM患者机体老化,其临床护理模式与一般成年人不同。个体化综合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护理”,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2]。研究表明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6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连续干预6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糖波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个体化综合护理,血糖,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潇,陈雪兰,吴杰清.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7):128-131.

[2]周志云.社会支持对老年糖尿病血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6):393.

[3]许年珍,贺丹军,李勇.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91-93.

[4]廖月霞,张育,林征,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A):67-68.

[5]岳玉国,杨春梅,王莉珺,等.SF-36量表在下肢慢性缺血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5692-5694.

个体化综合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10例,女40例,年龄34~70(44.9±10.4)岁;对照组男12例,女38例,年龄35~69(45.5±11.5)岁。所有患者均经过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3]确诊为干燥综合征,且排除获得性免疫缺陷病、颈头面部放疗史、结节病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眼部护理、口腔护理、鼻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具体过程如下:嘱咐病人做好眼部护理,应防止用手揉眼睛,以免造成眼部感染,从而避免加重病情;做好口腔护理,必须坚持清理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以免口腔感染导致病情加重;做好鼻腔护理,使鼻腔长期处于湿润状态,以避免引起呼吸道感染;为患者做好皮肤护理,嘱托患者常清洁皮肤,且常更换干净衣物,若患者皮肤出现损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主管护士对其进行个体化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及合理的生活安排,具体过程为:依据患者的情绪对其进行专门且恰当的心理护理,从语言及行动上对患者进行关心,并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对其进行开导,从而减轻并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安排,嘱咐患者禁食具刺激性或辛辣的食物,食用清谈、易吸收、易消化且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同时多喝水,以保证体内水分充足,并指导患者积极进行身体功能的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在护理前1d内应以焦虑自评表[4]来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护理后1d内也应以焦虑自评表来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同时检测出护理前后有焦虑状态的患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表(SAS)评分,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检出率。SAS评分标准[5]为:焦虑自评表中含有15道正向评分题及5道反向评分题,每道题4分,评分前应讲解清楚各问题的意思,然后交由患者自行品尝打分,最后将表中的各项得分相加,并换算出标准分,若标准分>50分,则可判断患者处于焦虑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得到,护理前两组SAS评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检出率对比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检出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得到,护理前两组焦虑检出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检出率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焦虑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除导致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外,还会引起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肌肉及关节等方面的疾病[6]。该病的病理机理主要为:患者自身免疫过度应答反应,使得外分泌腺体被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从而导致腺体细胞受到损伤,进而导致腺体功能丧失,最终出现一系列炎症[7]。由于干燥综合征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日常护理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该病造成的严重损伤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专门的心理护理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合理的饮食及身体锻炼安排也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为该病的治疗奠定基础[8]。

本研究中,护理后两组SAS评分及焦虑检出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SAS评分及焦虑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研究结果中可得,个体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焦虑状态,使患者心态平和地接受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收治的10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个性化护理。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SAS评分及焦虑检出率。观察组SAS评分及焦虑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焦虑状态,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个体化护理,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娟.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61-162.

[2]于织波,张立涛,郑桂敏,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4,29(9):1030-1032.

[3]袁菲菲,滕春燕,王思思,等.5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9):1541-1542.

[4]苏瑞芳.干燥综合征42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74-175.

[5]张衡.干燥综合症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5(5):6-9.

[6]张胜武,卢丽萍,汤亚男.伴神经系统损害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5):697-699.

[7]许满秀,钱先.干燥综合征相关性细胞因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4,30(2):206-208.

个体化综合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21岁~78岁,平均(46.3±7.8)岁;病程3年~28年,平均(14.5±6.3)年。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4岁~76岁,平均年龄(45.9±8.1)岁;病程6年~30年,平均(15.2±6.1)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病情较长且需要长期用药的疾病,患者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焦虑、恐惧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情绪激动者甚至可发生中风[2]。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细心、耐心、热情地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思想进行了解,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1.2.2 生活护理

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在改变体位时,注意放慢速度,同时避免旋转或深低头等动作。保持皮肤的清洁,出现破损或是小伤口时应当立即进行处理,每日饭后及时使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1.2.3 饮食护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用药治疗,同时还需要对日常饮食进行控制,其目的是控制血糖、体重,改善脂代谢,并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达到均衡营养。患者的日常饮食需要忌油腻、过咸、过甜、过饱,同时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摄入,防止体重增加;以低胆固醇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复合糖类碳水化合物、粗粮等为主;蛋白质应当选取优质动物蛋白,同时多摄取膳食纤维,以有效控制血糖、血脂、促进胃肠蠕动;每日多食用蔬菜,适量摄取水果,同时戒烟限酒,不宜食用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

1.2.4 运动护理

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对疾病控制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控制体重,同时还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3],降低患者使用胰岛素以及降糖药的剂量。运动对于血糖、血压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可调节代谢紊乱,特别是在餐后1 h进行运动的效果最佳。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爬楼梯等有氧运动,每日0.5 h,5次/周。

1.2.5 健康教育

嘱咐患者不可过度劳累,饮食要有节制,注意控制情绪。要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除了药物治疗,饮食的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长期坚持。日常应保持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限酒,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睡前可用温度适宜的热水泡脚。

1.3 效果评价

(1)护理效果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为依据,显效: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下降30%以上,或是空腹控制在7.2 mmol/L或餐后8.3 mmol/L以下;有效: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下降10%~30%,或空腹控制在8.3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以下;无效: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下降10%以内,或无明显改善[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2)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评定,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并非持续性的高血糖,而是由其造成的身体各组织及器官并发症。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满意效果,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在经过长时间的用药后,自身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疾病的治疗产生消极的态度,造成大部分患者无法科学地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监控血糖、按时服药。所以,给予患者有效的个体化护理,能防止病情的加重以及并发症发生。

个体化护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主要是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整个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人格以及生命安全[5]。个体化护理是将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结合后,为患者提供最舒适的护理,使其在治疗期间时刻感受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关心。责任护士对每一位患者护理后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精神特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此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经个体化护理后,总有效率高达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且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说明通过个体化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满意度,促进病情的恢复,同时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满意度,促进病情的恢复,同时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个体化护理,依从性,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霞,张赛春.个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7):988-990.

[2]张俊华.综合性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33-34.

[3]姜燕.个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221-222.

[4]吴瑞勤.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规范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注射行为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36):3449-3450.

个体化综合护理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接待糖尿病患者238例, 其中有179例专案管理, 管理率75%, 将这17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179例糖尿病患者全部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讨论稿) 中有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102例, 女77例;年龄35~82岁, 平均 (56.9±6.9) 岁;病程1~33年, 平均 (8.6±2.3) 年。

方法:个体化护理干预策略制定方案。首先, 本社康相关人员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让他们填写社区居民糖尿病行为干预调查表, 同时进行体检与血糖检测;根据对象年龄因素、文化程度、心理因素、疾病轻重程度制定出个体化护理方案, 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6]。该方案应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讨论稿)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社区工作指导方案》等作为基本的指导, 同时利用本区医院与保健所专业人员到本中心进行督导检查本社康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反馈情况, 同时本社康人员要进行全科医学理论学习, 然后采取一对一全程跟踪管理的个体化护理理念模式, 针对性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本护理方案中重要的是要做好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监测与记录, 以便于护理效果评定。

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对本次研究的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填写社区居民糖尿病行为干预调查表, 做好体检 (包括血压、身高及体重等) 与血糖检测。根据研究对象年龄因素、文化程度、疾病轻重及心理因素等, 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与运动策略, 从而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 包括适量的运动、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及戒烟等, 同时做好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4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 至少每个月1次, 并做好随访工作, 包括血压测量、空腹血糖情况分析与评估等, 以及询问他们的症状与生活方式, 评估其是否存在危急症状等。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饮食护理干预:患者每周称量体重1次, 根据理想体重来合理控制总热量, 不断调整食物的摄入量与运动量, 最大化恢复到或者接近理想体重。为此, 患者要保持饮食的均衡, 尽量少食多餐来保持血糖平衡;主食中尽量以粗制米、杂粮与面为主, 要限制食用糖果、饼干、甜食、冰淇淋等, 提倡患者多使用绿色蔬菜、豆类、粗谷物、根茎类及糖分较少的水果等, 也要减少花生、肥油、瓜子等脂肪丰富食物, 以及一些胆固醇类食物, 如奶油、动物内脏及香肠等, 此外还应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如鱼类、禽类及奶豆类食物;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盐多饮水, 有零食习惯的患者要及时改正, 吸烟喝酒的患者则要戒烟限酒, 尽量规避使用煎炸炒及腌制食品[6,7,8]。 (2) 运动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运动治疗与护理不可或缺,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与量, 要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的方式包括慢跑、步行、健身操、骑自行车、太极拳及气功等, 不管何种运动, 都要做到循序渐进。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30~60分钟为宜, 但是要注意的是切勿在降糖药物作用最强时进行, 这样可以规避低血糖反应。同时, 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在清晨空腹情况下不宜运动, 特别是在注射胰岛素与吃饭前禁止运动[9]。此外, 若患者需要外出运动, 则要携带好糖尿病卡与甜食或者糖果, 患者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低血糖反应, 如心悸、头晕等, 则要及时停止运动, 并且服用随声携带的甜食或糖果。 (3) 并发症护理干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能会累及全身各个重要器官, 通常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为了预防并发症, 则要做好相关的处理, 比如说患者发生视物模糊, 则要减少活动, 并且要保持大便的通畅, 排便的时候不能过度用力, 避免出现视网膜剥离等。还要积极做好高血压的控制, 尽量限制蛋白质摄入, 防止发生糖尿病肾病;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 尽量保持皮肤的清洁, 特别是患者的口腔、足部、阴部清洁必须做好, 避免出现感染;冬春季节, 患者要做好烫伤与冻伤的预防;对于出现创伤与炎症时要及时处理。 (4) 药物护理干预:要详细给患者介绍口服药物的种类与作用特点及服用的方法, 还要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 以便他们做好心理准备。指导患者遵照医嘱服药, 避免出现随意增添或者删减药物的情况, 甚至要叮嘱患者切勿私自停药或者更换药物品种, 若需要换药或者停药皆要咨询医师的意见与建议。 (5) 健康宣教: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 促进他们提高自身预防与控制疾病的能力。同时, 将有关于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方法告知他们, 督促他们严格按照医嘱操作执行, 同时教会他们做血糖的监测, 若出现血糖异常情况, 则要及时来院进行检查, 从而尽早做出处理。指导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与适量运动, 从而提升自身抵抗力, 促进疾病的康复等。

注:相较于护理前, *P<0.05。

观察指标: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 行χ2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结果

本次研究179例糖尿病患者经过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后,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各项指标相较于护理前皆有明显改善, 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讨论

本次研究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179例患者经过护理后,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各项指标相较于护理前皆有明显改善, 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表1与表2中可以看出, 胆固醇从护理前 (4.62±0.85) mmol/L降低到护理后 (2.03±0.42) mmol/L, 而收缩压从护理前 (125.33±13.21) mmol/L下降到护理后 (118.56±8.59) mmol/L, 舒张压从护理前 (81.64±12.38) mm Hg下降到护理后 (74.69±8.94) mm Hg, 空腹血糖从护理前 (10.68±3.69) mmol/L下降到护理后 (7.21±1.66) mmol/L等, 这些都有明显的改善。本次研究与朱春芳、张秀红、冯伟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 皆表明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于社区糖尿病患者有着积极的意义[10]。

总之, 加强社区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他们对相关疾病知识、治疗等方面的了解率, 同时饮食与运动护理干预, 可以强化他们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运动规律, 坚持合理用药, 提高自身控制与预防疾病的信心,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社康中心应立足于社区更便于接触患者的便捷条件, 积极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同时将护理先进理念应用到患者中, 做好相关的全程跟踪管理, 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体化护理,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护理中采用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的影响效果。方法:接待糖尿病患者179例, 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采用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 护理完成后, 对比分析他们在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本次研究179例糖尿病患者经过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后,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皆有明显改善, 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策略, 可以促进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并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 促进他们做好自我管理, 积极配合相关人员做好血糖的控制与疾病的治疗, 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个体化护理,护理干预,影响,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俊芹, 孙锋春, 田大侠, 等.2型糖尿病病人的社区个体化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 2012, 10 (13) :1243-1244.

[2] 钟士銮, 钟美.个体化护理及早期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 :1-3.

[3] 周小英.个体化护理及早期干预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22) :256.

[4] 韩晓东.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2) :80.

[5] 宋小苑, 何玉丽, 张惠珍, 等.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4) :39-41.

[6] 李元香, 钟茂帆, 苏娟, 等.社区2型糖尿病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方法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6) :619-620.

[7] 李元香, 钟茂帆, 苏娟, 等.社区2型糖尿病个体化家庭护理干预方法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5) :95-96.

[8] 杜梁英.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4) :438.

[9] 丁红.9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 (25) :150.

脑瘫45例个体化康复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CP患儿45例, 其中男31例, 女14例;年龄1岁~8岁, 平均年龄 (4.2±2.4) 岁;蛛网膜下腔异常31例、脑室旁白质软化21例、基底节信号异常7例、脑积水3例、其他6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3例、中度20例、重度12例;开始治疗时间:5个月~22个月, 平均 (8±2) 个月, 其中12个月内开始治疗31例。CP诊断标准: (1) 非进行性脑损伤。 (2) 脑部病理改变引起运动障碍。 (3) 婴儿期即出现相关症状表现。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训练基础内容

我院治疗CP主要康复训练内容包括: (1) 运动治疗, 据患儿症状表现, 选择性应用Bobath法、Vohta等运动治疗项目, 安排每日训练, 考虑患儿年龄、病情、体质情况, 每次训练时间30 min~60 min。 (2) 作业治疗, 据精细动作障碍病情, 制订作业治疗策略, 安排同运动治疗。 (3) 语言治疗, 据语言障碍类型、病情制订个体化训练策略, 主要包括语言理解、表达、认知训练, 每日30 min。 (4) 传统治疗, 如中药熏蒸、中医按摩、经络导平等, 每个项目30 min~60 min。 (5) 特殊治疗, 电刺激肌电训练, 30 min/d;体表电极训练促神经功能恢复, 30 min/d;高压氧, 每疗程10 d, 60 min/d, 加压持续30 min, 间隔10 d下1个疗程。标准方案每周治疗6 d, 1个3个月。护理内容主要包括: (1) 与患儿以及家属沟通, 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协调工作。 (2) 配合康复医师或独立完成各项康复训练。 (3) 做好每日记录, 评价落实情况, 记录治疗期间患儿反馈情况, 同时与家属进行深入沟通, 现场讲解各项康复训练的意义、方法、注意要点、可能获益情况, 与康复小组共同拟订家庭康复护理策略。

1.2.2 个体化康复护理

1.2.2. 1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1)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是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的基础, 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主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 解决家属困惑、疑虑、错误认知, 体现医院专业性。 (2) 家属对医院不信任主要体现在对不同于以往治疗新的康复护理内容存在顾虑、对复杂的康复内容一知半解、对高昂的价格存在疑虑、对护士专业性存在顾虑、对部分专项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存在担忧等。 (3) 护士应与患儿家属进行深入沟通, 详细讲解CP病理, 各项康复护理的意义、适用性、可能获益情况、安全性。 (4) 和谐的护患关系还需建立在疗效上, 通过详细的记录, 科学的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 以真实、可见的疗效, 增强患儿家属治疗信心。 (5)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还应体现在服务态度上, CP长期住院治疗患儿较少, 许多家属更希望在家中开展康复训练, 可能会频繁咨询护士, 此时康复护士应有耐心、恒心, 端正服务态度, 切勿有厌烦情绪。CP患儿家属往往有较大的精神压力, 易激惹, 若服务态度不好, 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6) 许多小儿对康复训练往往有抵触情绪, 对陌生环境带有抗拒情绪, 护士应充分利用小儿好动、喜欢新事物的特点, 采用引导法、语言激励等方法, 使小儿适应早期训练。

1.2.2. 2 满足家属个体化需求

(1) 满足家属提出的需求:多数患儿家属来院均想要接受各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 家属关注点主要包括如何尽可能保障康复治疗效果、如何使康复治疗易于开展、如何学习掌握并在家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如何尽可能地使费用在可承受范围内、迫切想要知晓CP是否可治愈以及最终可能达到的康复效果。护士应针对家属明确提出制订相应的护理管理策略, 如对于学习掌握康复训练愿望较强烈家属, 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 尽可能传授基本的康复技巧, 通过现场观摩、手把手指导、材料讲解等方法, 使家属尽快掌握基本的康复训练方法。 (2) 发现与满足患儿家属潜在的需求:许多患儿家属求诊数年后, 花费巨大, 但疗效欠佳, 放弃治疗的想法较强烈, 家庭成员甚至因治疗意愿冲突产生矛盾, 影响依从, 个体化护理还需协调家庭关系, 增强家属治疗信心。此外, 部分患儿家属因阅历、文化程度有限, 表达需求能力不足, 护士还应善于挖掘此类患儿家属需求。不同时间段, 患儿家属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 年龄较大患儿病程多较长, 绝大多数都有既往治疗史, 许多家属在往来奔波中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 对本次治疗期望可能非常高, 若疗效仍不佳, 可能存在强烈心理应激。护士应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 传授基本的情绪控制方法, 强调和谐家庭关系对于疾病治疗的意义。

1.3 疗效判定

分别在治疗前、末次随访时, 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88) 、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FMFM-45) 评价患者运动功能, 以Gesell发育量表评价患者发育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指标水平变化

2.1.1 运动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 FMFM、GMFM水平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2 发育水平变化

治疗后DA能区各维度评分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一般情况

本次治疗时间5个月~14个月, 平均 (6.3±2.1) 个月;住院治疗时间1个月~3个月, 平均 (58±11) d。均开展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 传统治疗中采用中药熏洗14例、中医按摩31例、经络导平40例, 特殊治疗中采用电刺激治疗25例、体表电极训练15例。按要求完成系统康复护理者29例, 提前出院者10例, 主要原因为费用原因7例、感觉疗效并不明显3例。家属学习掌握基础的语言治疗、运动治疗方法44例, 学习掌握基本的中医按摩法28例, 自行于家中进行中药熏洗24例, 其中中途放弃者20例。自觉患儿有明显进步, 对疗效满意者21例, 余均为不满意。

3讨论

CP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合康复治疗与护理疗效已得到证实。有研究证实, 在康复内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痉挛型CP患儿生活能力恢复不受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居住地、民族、不同陪护者、家长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家长对疾病了解等因素影响, 仅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 提示综合治疗确实有助于提高CP日常生活能力, 减轻家属负担[3]。本文中, 经5个月~14个月治疗后, 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遗憾的是, 综合治疗落实率受诸多因素影响, CP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有家属、医护人员、患儿相互配合, 家属以及患儿依从性显然影响治疗项目的落实, 进而影响康复效果[4]。本文中, 部分患儿治疗后FMFM、GMFM水平甚至出现下降情况。治疗一般情况也证实, 不同家属学习掌握基础康复技能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语言治疗、运动治疗掌握率最高, 其次为基本的中医按摩法, 院内治疗仍以CP治疗主要形式, 院外康复训练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放弃治疗、不依从是进行个体化康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本组患者中, 提前出院者占22.22% (10/45) 、中途放弃中药熏洗者占83.33% (20/24) , 感觉疗效不明显、费用过高是致不依从的主要原因。张敏敏研究发现, CP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疾病不确定感, 且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脑瘫家属史、自身应对方式等因素影响[5], 此类研究为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提供了理论支持。我院个体化护理策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发现与满足患儿家属直接表达的需求以及潜在的需求, 有助于减轻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以上, 也是护士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应关注的要点。

综上所述, 个体化康复护理不仅仅应体现在康复内容个体化, 还应着重解决患儿家属的实际困难, 满足患儿家属合理需求, 以尽可能保障各项护理训练得以顺利落实, 达到理想的综合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松, 林庆, 刘建蒙, 等.中国六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状况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51 (20) :1220-1223.

[2]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

[3]李海丽.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 2013.

[4]彭宇阁.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D].吉林大学, 2011.

个体化综合护理 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个体化护理,消化内科,疗效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不规律, 使得消化疾病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但由于患者对消化疾病的治疗依从性较低, 使得治疗疗效不明显[1]。因此, 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 提升预后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 并作如下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消化疾病患者74例, 行循证护理的37例患者为循证组, 男性22例, 女性15例;年龄在26~73岁, 平均年龄为 (43±3.65) 岁。行个体化护理的37例患者为个体化组, 男性21例, 女性16例;年龄在35~71岁, 平均年龄为 (42±3.12)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对比研究。

1.2 护理方法: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 具体措施为:①选择经验丰富的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组成循证护理小组, 查阅患者临床资料、检索文献, 提出循证问题, 并根据循证问题实施循证护理。②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 应及时与其进行沟通, 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病的因素、治疗的原则、应注意的事项等, 嘱患者注重饮食的卫生和规律。对于有焦虑、悲观等负性心理情绪的患者, 需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 提升其治疗的信心;也可播放音乐、与之交流等, 分散患者注意力, 消除负性情绪。做好出血期患者的饮食指导, 尽量给予其无刺激、清淡的流食, 戒烟戒酒。个体化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 为其提供一个温馨、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尽量划分男、女病房, 给予患者相应的隐私。同时,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发病因素和性格特点等, 为其拟定一份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并参照护理方案实施饮食、心理、用药等方面的护理。

1.3 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护理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 其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B超及血常规等检查显示无出血现象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 B超及血常规等检查显示无出血现象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好转之和。同时,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记录患者饮食合理、规律作息、遵医嘱服药、适当锻炼及控制烟酒等生活习惯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 其中, 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检验用χ2, P<0.05时, 比较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对疗效的影响对照:护理后, 循证组显效22例、好转1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59%;个体化组显效19例、好转15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1.89%;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 。

2.2 两组护理后生活习惯情况对照:护理后, 对两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 两组适当锻炼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但个体化组合理饮食、作息规律、按时服药及控制烟酒等, 优于循证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消化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 疾病多与患者健康关系、饮食方法以及心理等相关[2]。近年来,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护理的质量, 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基础发展而来, 该病护理模式是将临床经验、科研理论相结合实施的整体性护理[3]。个体化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 根据患者的个性差异、病情程度等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 该种护理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及家属多元化的护理需求[4]。本次研究中, 两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而随访6个月后, 两组适当锻炼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但个体化组其他生活习惯优于循证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和个体化护理均对于提升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但个体化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因此, 护理时, 可结合两种护理, 进而提升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果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1) :112-113.

[2]颜海英.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332-333.

[3]周欣.为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6) :30.

个体化综合护理 篇7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综合预防,个体化医学

近几年的研究显示,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 且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1]。本研究旨在探究个体化综合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抽取其中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诊断标准的1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99例。患者均有高血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等[2]。对照组中男53例, 女46例;年龄35~76岁, 平均 (50.2±12.7) 岁;高血压74例, 高脂血症54例, 肥胖39例, 糖尿病15例, 吸烟或过量饮酒11例, 其他13例。观察组中男52例, 女47例;年龄36~78岁, 平均 (52.1±13.3) 岁;高血压75例, 高脂血症55例, 肥胖39例, 糖尿病14例, 吸烟或过量饮酒9例, 其他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史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患者均自愿接受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和干预措施, 包括饮食合理、清淡, 指导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嘱咐患者戒烟戒酒, 倡导自我心理调节, 注重合理运动, 肥胖者有计划地进行运动减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规范的个体化综合干预[3], 医生在规范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研究对象个体化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展开系统、规律、持久的控制管理。在随访中针对个体化的发病特点进行相应的、规范的、科学的指导, 督促其限时戒烟、戒酒, 指导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饮食、科学运动、科学减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及随访2年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TC、TG、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BMI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率比较

随访2年后, 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发病率、病死率均居首位的常见疾病, 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4]。近几年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增多, 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5]。相关研究表明, 高血脂、高血压、吸烟、过量饮酒、糖尿病、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等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 另外与年龄因素的关系也很大, 其中高血脂是最重要的因素[1]。本研究对198例体检检查中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展开分组干预, 经2年的随访发现, 接受规范化、个体化综合干预的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压、血脂、血糖、BMI均发生明显改善, 且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证实了合理的防治干预措施对改善心脑血管高危因素具有重要作用。观察组患者随访2年后心脑血管事件、靶器官器质性损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6]。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1 mm Hg=0.133k Pa

综上所述, 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严重危害, 怎样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是降低疾病发生的关键。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属于高危因素;针对患者个体化的高危因素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 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干预效果明显, 值得关注并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建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19 (26) :168-170.

[2] 李秀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 :179-181.

[3] 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 2011, 17 (25) :47-48.

[4] 俞捷, 罗果, 龚磊, 等.遵义市心脑血管疾病现况调查[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4 (4) :420-422.

[5] 梁新蓉, 马爱国, 卿凤玲.年柳州市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 32 (5) :19-22.

上一篇:学缘结构下一篇:花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