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运动处方

2024-11-05

个体化运动处方(精选8篇)

个体化运动处方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人体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糖、蛋白质、血脂代谢异常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已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况,目前很难根治。故大部分患者易出现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等情绪),深切影响着家庭及社会。目前的治疗一般为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及自我监测等。然而在运动治疗上的一些运动量的选择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及一些医务人员。笔者近年来运用个体化运动处方对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的122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的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的122例患者,其诊断均符合WHO 1999年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3.6±10.25)岁,空腹血糖(8.9±4.7)mmol/L,餐后2 h血糖(12.9±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9±0.7)%;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4.3±9.8)岁,空腹血糖(9.1±4.3)mmol/L,餐后2 h血糖(12.6±4.9)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0.6)%。两组病程为6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2.8)年。两组在性别、民族、文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在受试前均接受全面的评估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保证两组在观察期间能持续进行。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的饮食、药物及自我血糖监测等治疗,观察组根据每个患者的每天所需能量不同给予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运动。

1.3 运动方法实施

笔者根据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研究组设计开发的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为运动模板,每个处方均分为3个部分:热身运动、主体运动和整理运动,心率由弱至强,每次运动时间30~50 min,达到一定条件后(即最大运动心率数=220-年龄的60%~70%),再逐渐到全身放松调理,并伴以深呼吸,使心率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时的水平,处方运动多选择在餐后1 h进行,尤以晚餐后1 h最佳。广西的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属于中等强度以下的有氧运动范围,以低阻力、高重复性、低负重的运动[2],并配有量化运动处方的光盘,笔者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状况制订出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指导和培训患者根据光盘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已达到处方所要求的时间、强度及量的目标,并要求家属积极配合和加以监督。每周电话随访患者的运动情况及心理疏导。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后每3个月检查1次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两组间检查的时间及采样量相同,6个月为1个阶段,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1.4 治疗后心理状况的评价方法

患者在运动实施前、实施后3个月及后6个月均填写心理状况自评量表,主要为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所有量表均由我科专业护士指导填写,指导语严格按照量表要求进行,在患者充分理解后进行自评。比较前后的评分。SAS>50分表明存在焦虑状态,SDS≥50分表明存在抑郁状态。

纳入本次研究的122例患者中因为实施前的健康教育及时到位,并配以家属的监督,让每位患者均得到很好的执行,患者的依从性好,每位患者的实验结果均纳入统计处理,无一脱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数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各组患者在运动前、运动后3、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后3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运动后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运动前比较,#P<0.01

2.2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各组患者在运动前、运动后3、6个月的心理状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后3个月,SAS、SDS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6个月SAS、SDS显著降低(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一例中断实验而退出。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终身性、需要长期监护和自我维护的一种慢性病,此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并发症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由于大部分患者普遍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致使并发症不断发生,造成了个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往往导致产生情绪低落,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况,如焦虑和或抑郁等。目前公认合理地控制饮食及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减轻胰岛的负担,增强体力和体质,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4]。有研究结论得出有一定强度及时间的运动,使肌肉收缩强度和肌肉血流量增多,使骨骼肌对葡萄糖利用增加,胰岛的分泌功能增强,对于治疗糖尿病有积极作用[5]。而我科采用的个体化运动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每级运动处方都能通过规定的动作,规定的节奏,规定的时间等来对运动量进行量化控制;(2)每集处方都以心率、最大摄氧量、代谢当量作为量化监测的依据;(3)运动阶段的规律性,每个运动处方均分为三部分:热身运动、主体运动、整理运动,心率由弱至强,再逐渐到全身放松调理,伴以深呼吸,使心率逐渐恢复到安静水平;(4)运动处方的实施不需要特殊场地和特殊器械,场所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不受天气影响,可以保证患者每天都能进行运动治疗;(5)每级运动处方都精心选择了不同特点的音乐,让糖尿病患者以愉悦的心情完成运动,起到心理调节作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运动前比较,#P<0.05

综上所述,合理的适度的运动疗法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同时运动还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减轻抑郁焦虑的情绪,使患者心情愉悦,促进睡眠[6],通过运动处方的运动疗法使血糖降低,让患者看到希望,增加对运动疗法的信心,从而减少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进一步又可提高患者自我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及依从性。

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化运动处方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2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个体化运动处方帮助,3个月为1个监测段,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糖及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后,观察组在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个体化运动处方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

关键词:个体化运动处方,血糖,心理状况,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2]陈青云,薛桂月,陈莹.糖尿病运动量化处方的设计及创新[J].体育科技,2008:29(2);57-61.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4]王秀慧,朱旅云,马利成.强化饮食和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16):1502-1503.

[5]Ritenhaugh C,Teufel-shone NI,Aickin MG,et al.A lifesty interventionimproves plasina insulin levels among Native American high schoolyouth[J].Prevo Med,2003,36(3):309-319.

[6]周多奇,龚莉.糖尿病运动疗法及机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107-109.

哮喘病人的运动处方 篇2

那么哮喘病人应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呢?哮喘病人应注意如下事项:

1.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为了使哮喘病人的体能锻炼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使运动符合哮喘病人的特点,科学地、适当地进行锻炼。运动项目可以多样化,但要在医生的具体指导下选择自由的、竞争性弱的非竞赛项目,如游泳、划船、举重、打太极拳、练功十八法、体操、羽毛球、高尔夫球、散步、骑自行车和慢跑等。由于哮喘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根据各自病情来定。病人通过参加一些轻松、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在愉快的心境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运动时应避免争强好胜心理,不要勉强去做一些自己不能胜任或不适于病人的运动,如百米赛跑、足球、登山、户外竞走等。

2.避免在寒冷干燥的地方锻炼。运动后由于呼吸次数增加,加重气道水分和热量的丢失,在寒冷干燥的地方尤其严重,可导致气道黏膜渗透压增加、气道内冷却诱发支气管痉挛,因此应尽量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锻炼,运动时不用口呼吸而用鼻呼吸,或戴上口罩以起到加温、保湿的作用。

3.做足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患有哮喘的患者在运动前(尤其在剧烈的跑步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最好20~30分钟),做步行或体操至全身热起来或微微出汗,然后做慢跑、游泳等练习,避免运动不适应状态,从而减少运动型哮喘的发生。活动结束时应作放松运动,使心率逐步恢复。

4.循序渐进增强运动强度。体能锻炼要遵循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因病人具有潜在的运动性哮喘危险,或伴有不同程度缺氧现象和肺功能障碍,如果突然加量运动可能诱发运动性哮喘或加重缺氧,不仅难达锻炼目的,而且可能加深对肺功能的损害。因此应以不引起哮喘发作为度。运动强度开始时宜较低,以后酌情提高。运动强度应控制在运动时的最高心率170减年龄数字的水平,主观感觉以稍有气急,尚能言谈为宜。有条件时作分级负荷运动试验测定最高心率,以最高心率的70%为运动心率,以后逐步提高到85%~90%。

5.控制好运动时间。每次锻炼持续30~45分钟,体弱者可自1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易发生运动性哮喘者宜用间歇运动法。

6.运动前预防性用药。有运动性哮喘的病人或运动后症状加重的病人,应在运动前预防性吸入色甘酸钠或喘乐灵等β2受体激动剂,一般吸入10分钟后再进行活动,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病人喘息发作。运动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或者出现气喘、胸闷等症状时,可重复用药。对于喜欢长时间运动或运动前不方便应用药物的病人,可以选择长效制剂。

个体化运动处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2 月—2014 年11 月收治的T2DM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1999 年WHODM相关诊断标准[3]; 2患者年龄≥18 岁,DM病史≥6 个月;3患者定期配合随访;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有严重DM并发症,如肝、肾、心功能衰竭等;有认知功能障碍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随访。 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240 例, 采用随机数字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 例。 其中观察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措施。 观察组共有男性患者78 例, 女性患者42 例; 平均年龄( 59.58±11.04) 岁,平均病程( 4.29±1.03) a,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7.27%;对照组共有男性患者76 例,女性44 例;平均年龄( 60.02±10.18)岁,平均病程( 4.30±1.27) a,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3.1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性别=0.072,t年龄=0.271,t病程=0.158,χ2文化程度=0.293,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教育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向家属宣讲DM治疗时注意事项。 观察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措施:1心理护理: DM的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极易造成患者烦躁不安和焦虑情绪,让家属及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积极主动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消除患者的疑虑,缓解其不良情绪;2血糖监测在不同时间点,指导患者检测血糖,并记录血糖值,在空腹及餐后2 h内进行血糖检测,对血糖值不稳定患者每天检测5 次,血糖稳定后检测二三次/d;3指导饮食合理膳食,忌生冷、油腻的食物,尽量避免烟酒以及辛辣,掌握少食多餐标准;4运动护理患者应根据自身年龄、 身体状况选择相适宜的有氧运动, 如慢跑、步行、骑自行车等,运动应在饭后1 h进行,每次运动时间为30~40 min,每周运动3~5 次;5用药护理护理人员教授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操作步骤及用量, 嘱咐患者应将胰岛素放置于阴凉干燥处,不宜放在冰箱内,避免阳光直射;每次注射更换部位;口服类降糖药物,应遵医嘱,禁止私自更改药物剂量。

1.3 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1.3.1 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依从性调查自制患者DM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 患者一般情况、病程、文化程度等) 、健康知识( DM基础知识) 、饮食与运动、药物治疗和自我病情监测知识等4 个条目,每个条目25 分,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 则DM知识掌握情况越好;DM依从性采用Deborah DM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价,包括患者饮食、运动和血糖自我监测管理方面。 调查表由调查人员现场逐项询问填写,调查共进行3 次,分别于研究开始前、干预3 和6 个月后。

1.3.2 检测指标于研究开始前以及干预6 个月后,测量患者体重指数( BMI) 、 空腹血糖( FPG) 、 随机血糖( R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等指标,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M知识掌握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DM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462,P>0.05) ;两组患者干预3 和6 个月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均好于干预前( P<0.05) 。 见表1。

注:a为观察组与干预前比较,t3 个月=21.536,t6 个月=23.939,P均<0.05;b为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t3 个月=14.312,t6 个月=6.033,P均<0.05;c为对照组干预6 个月与3 个月时的比较,t=5.833,P<0.05。

2.2 依从性比较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合理饮食、坚持运动、 按时服药和及时检测血糖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干预前后代谢指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FPG、RPG、Hb A1c和BM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6 个月后,2 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a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观察组,t(1)=17.032,t(2)=19.657,χ2(3)= 10.263,P均<0.05,(t4)=1.260,P>0.05;对照组,t(1)= 6.248,t(2)=5.480,χ2(3)=3.725,P均<0.05,t(4)= 0.655,P>0.05。 FPG—空腹血糖;RPG—随机血糖;Hb A1c—糖化血红蛋白;BMI—体重指数。

3 讨论

DM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4]。T2DM占DM患者的90%左右,发病年龄集中于35~45 岁[5],严重破坏患者正常的血液结构,削弱胰岛素效力, 长期病变会导致胰腺超负荷功能而失去代偿能力。 临床上不仅仅需要药物治疗,还应加强自身管理与控制,充分掌握DM的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等相关知识。 常规护理虽可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病情,但血糖恢复时间较长,临床护理满意度不高[6]。 本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以提高其临床疗效,稳定血糖。

由于DM病程较长,见效慢,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出现焦虑、郁闷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讲解DM的基础知识,如血糖的正常水平、DM慢性并发症的危害、影响血糖的因素等,以提高患者及家属认知水平,降低对疾病的恐惧感,提高患者治疗信心[7]。 同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8]。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帮助患者控制体重,稳定血糖水平,患者应少食多餐,减少糖分的摄入量,多摄入维生素类蔬菜、水果。 运动应在饭后1 h后进行,每周三四次[9]。 但在运动前做好足的保护,穿宽松衣服,注意保暖;运动时应注意从轻到重的原则,注意安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出DM的病情,及时检测血糖可指导临床治疗[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3 和6 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知识掌握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 P<0.05) 。 对照组干预6 个月时知识掌握得分较干预3 个月时明显下降,这说明DM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后, 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充分掌握DM相关知识,调动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 本研究还发现,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按时服药和及时检测血糖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的FPG、RPG和Hb 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这表明T2DM患者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的临床疗效显著性优越于传统健康教育措施, 提高患者对知识掌握程度与治疗依从性,稳定血糖水平,这一结果与文献[12]报道的相一致。

综上所述, 与传统健康教育措施相比,2 型DM患者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能够促进患者掌握DM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教育处方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相关知识认知以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在承德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采取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干预3和6个月时观察组知识掌握得分分别为(67.18±8.49)和(74.18±11.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t=4.411和17.502,P<0.05);对照组干预6个月时知识掌握得分较干预3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按时服药和及时检测血糖的比例分别为60.00%、74.55%、90.00%和67.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46%、37.27%、45.91%和2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促进T2DM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关键词:2型糖尿病,依从性,个体化,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Scirica BM,Bhatt DL,Braunwald E,et al.Saxaglipti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New Engl J Med,2013,369(14):1317-1326.

[2]申华平,侯艳琴,孙建萍.个体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9(33):3107-3108.

[3]Qaseem A,Humphrey LL,Sweet DE,et al.Oral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Ann Intern Med,2012,156(3):218-231.

[4]王立伟,程小侠,栾晓丽.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综合管理对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1(4):27.

[5]熊婧,臧晓鹭.结构性血糖监测记录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89-1691.

[6]门淑芹.个体化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2,18(5):129-129.

[7]郭存玲,苏红梅,韩艳菲.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2(10):249-250.

[8]刘晶,马燕侠.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2):1330-1332.

[9]孙建华.个体化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并痛风患者的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2,16(11):1721-1722.

[10]任启芳,史菲菲,胡红艳,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门诊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71-1972.

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篇4

一、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1. 孤独、孤僻型。

此种类型的人不大合群, 不喜欢和人交往。运动时应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 会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 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 并热爱集体。

2. 腼腆、胆怯型。

此种类型的人胆子小, 做事怕风险, 容易脸红, 怕难为情。在运动中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等项目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各种胆怯心里, 以勇敢、无谓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越过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胆量自然变大, 处事也就老练了。

3. 优柔寡断型。

此种类型的人处理事情常犯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运动时, 应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活动。在这些项目前, 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两级, 遭到失败, 久练能增强果断的个性特征。

4. 急躁、易怒型。

此种类型的人遇事容易急躁, 感情容易冲动。在运动中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调节集体神经活动,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稳定情绪, 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5. 缺乏信心型。此种类型的人做事老是担心完不成

任务。运动时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个时期, 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6. 遇事过分紧张型。

此种类型的人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失常 (如考试) 。应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 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 比赛紧张激烈, 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 才能取得优势。

二、不同类型的不同对策

1. 焦虑症的运动处方。

(1) 选择一种趣味性较强或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治疗活动项目。例如慢跑、健身跑、自行车运动、登楼梯、游泳、跳绳、爬山等有氧运动。 (2) 采用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练习。如果患者安静时心率为60-70次/分, 运动时心率可维持在160次/分, 每次运动持续45-90分钟, 每周5-7次。 (3) 运动后要做足够的放松练习, 让全身得到充分放松。放松是该治疗的关键。放松手段可采用小步慢跑, 深呼吸走, 敲、拍、抖全身肌肉等。

2. 抑郁症的运动处方。

(1) 选择一项技巧性的集体项目为治疗活动项目。例如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 (2) 采用强度强弱交叉, 速度快慢、幅度大小相结合, 内容变化多的动作练习。由于强度强弱交叉, 因此, 活动持续时间稍长些, 一般在30-40分钟/次, 若身体状态教好课更长一些。大强度活动时的心率可达到160次/分, 每周3-5次。 (3) 在运动中注意提高情绪的兴奋性和他人的合作精神, 有意识安排患者与他人合作去完成一项活动任务, 让患者体验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提高兴奋性。

3. 神经衰弱的运动处方。

(1) 选择一项患者感兴趣或者患者重意念的治疗项目, 例如长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气功等。 (2) 采用强度适中、幅度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适中强度活动时心率控制在120次/分钟内, 每次运动60-90分钟, 每周5-7次。

开给糖尿病友的“运动处方” 篇5

运动对糖尿病人来讲非常重要, 但并不是说, 只要运动起来, 身体就肯定受益。倘若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活动, 肯定达不到运动的目的, 但若一味地追求运动的强度而忽视自身的承受能力, 同样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 糖尿病人在选择运动项目、运动量时一定要因人而异、讲究科学、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 才能够达到锻炼身体、预防疾病之目的。

运动前先体检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应先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有无心血管及神经合并症, 要特别警惕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凡年龄大于45岁的病人均应做心电图的运动试验, 并由医生确认患者能否运动以及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

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和“无氧”主要依据体内氧代谢状况而定。“有氧运动” (也称“耐力运动”) 顾名思义就是在有氧状态下进行的运动, 是指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及利用的耐力性运动, 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 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游泳、划船等等, 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改善新陈代谢, 辅助降低血糖及血脂。“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 其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 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 例如短跑、举重等竞技性运动, 此类运动能促进体内升血糖激素的分泌, 使血糖升高。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有氧运动”方式。步行最安全简便、易于坚持, 被认为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体质较差者) 的首选运动形式;而健身跑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 适合于体质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当然, 糖尿病人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病情、体力状况、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例如, 住高层建筑者, 可进行爬楼梯运动, 或跳绳、原地跑等方式。

科学确定运动量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一定要适度。运动强度过大, 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 而且会加重心脏负担, 对身体有害;运动强度过小, 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控制血糖的目的。因此, 科学确定运动量很重要。下面介绍三种评估运动强度的方法:

1.“交谈试验”法

这是衡量运动强度的一种简便方法。运动时达到刚好还能自然交谈的程度, 表明运动强度比较适中;倘若运动时气喘吁吁, 交谈困难, 表明运动强度过大, 应该适当降低。

2.“自我感觉”法

(1) 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 无发热感, 心率无变化或在休息2分钟内恢复。 (2) 运动量适当:运动后有微汗, 轻松愉快;稍感乏力, 休息后可消失, 次日体力充沛。 (3) 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 休息后15分钟脉搏未恢复, 次日周身乏力。

3.“适宜心率”法

即通过数运动后即刻的脉搏来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如果运动时的脉搏 (次/分) 达到“170-年龄”, 说明运动强度适宜。例如, 一个50岁的糖尿病患者, 在运动中的适宜心率大约是120次/分钟 (170-50) 。此外, 还要注意血压变化, 运动强度以收缩压不超过180毫米汞柱为宜。

定时定量运动

运动治疗的目的是与饮食、降糖药配合, 三者平衡, 控制好血糖水平。因此, 运动不得随意而行, 力求做到“定时、定量”。

定时运动:

糖尿病人每次运动的时间要保持相对固定。多数学者认为, 餐后1小时是糖尿病人开始运动的最佳时间, 因为此时体内血糖水平开始升高, 运动不容易导致低血糖, 而且对降低血糖的帮助最大。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人不宜空腹运动, 尤其不宜在服用降糖药 (或注射胰岛素) 后、尚未进餐时运动, 以免发生低血糖。

定量运动:

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比较适合于糖尿病人, 时间过短达不到理想效果, 过长则容易损伤骨骼肌肉。换句话说, 就是要求每周至少安排5天、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 当然, 年轻体质好的病友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 而年迈体弱者可以酌减。切忌“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或是平日不运动, 攒到周末“暴炼”。

做好热身与放松

为了确保运动安全, 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热身运动:

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 例如, 在跑步前先做些伸展运动, 然后慢走5~6分钟, 再逐渐加快步频。目的是通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改善关节、肌肉的柔韧性, 以免运动使肌肉拉伤。但要避免屏气动作, 因屏气可使收缩压升高。

放松整理:

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 若突然停止运动, 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导致暂时性脑缺血, 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虚脱等症状。因此, 运动不要突然停止, 至少要做5~10分钟的整理运动, 使心率恢复至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15次的水平后再停下休息。例如, 慢跑20分钟后, 逐渐改成快走、慢走、伸腰、踢腿, 再步行回家休息。

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低运动量 (<最大耗氧量的40%) 开始, 持续时间为5~10分钟。若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能够继续适应运动, 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的运动 (最大耗氧量的50%~60%) 。运动中及运动后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运动, 严重者须尽快送往医院诊治。

此外, 无论采取那种运动方式, 都必须长期坚持, 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是起不到锻炼效果的。有资料表明:终止运动锻炼3天, 已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消失, 因此, 运动疗法的实施每周至少3次以上。

温馨提示

个体化运动处方 篇6

1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1.1优化教学过程

1.1.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高度膨胀的时期, 为了激发学生对《运动处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第一节课中,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学习运动处方的意义,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运动处方是为每一位患者或体育健身者量身定做的, 实践证明,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既安全可靠又有计划性。应用运动处方进行健身锻炼将是科学安全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 教师应在理论讲授同时联系生活, 使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比如将运动处方与女生关心的减肥塑体、男生关注的健美健身联系起来进行介绍, 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 在课堂上将知识以易化难、以简化繁,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好学乐学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1.1.2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运动处方》课程内容繁多、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因学时较少, 一般只有24至36学时, 在安排教学内容前,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 反复推敲教材的内容, 在课堂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教材《运动处方》共分五章, 其中耐力运动处方这一章是本教材的重点章节, 原因有二:一是耐力运动处方以提高心肺耐力作为锻炼目标, 而心肺耐力素质是健康体适能各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 是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二是在各种类型的运动处方中, 耐力运动处方应用最为广泛, 它可用于健身、预防、治疗和康复四个领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有限学时, 根据专业特点, 删繁就简, 把握重点、突出重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为了使《运动处方》的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现代化、科学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可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它集声、光、色及动画于一体, 信息含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 具有媒体融合性、交互智能性和信息扩张性等多种特性, 弥补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 具有其它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台阶试验这一操作理论内容, 通过多媒体示教短片的呈现, 这种教学方法直观易懂, 深受学生的喜爱。

1.2优化师资配备

体育新学科的创建主要是通过边沿学科的扩展, 或是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应运而生。《运动处方》正是一门由体育和医学两大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沿学科, 它源于康复医学, 后被广泛应用于健身锻炼。其创建的意义在于指导患者或体育锻炼者进行科学运动, 以达到康复和预防健身的目的。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应具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运动处方的制订一般遵循以下流程:健康检查、体适能测试→确定运动处方的目的→运动功能评定→制订运动处方→指导执行运动处方→监督执行情况→定期调整运动处方。由此可见, 《运动处方》实质上涵盖了两大学科的内容:体育与医学。那么, 对于这样一门交叉学科, 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是否可以打破一门课程由单一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传统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 《运动处方》课程的主讲教师多数为体育教师, 少数为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两者比较而言, 前者所受的专业教育以竞技运动教育为主, 未系统学习过医学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传授与开据合理运动处方的能力;后者受过系统医学知识和基本体育运动知识的专业教育, 具有良好的对《运动处方》的把握及传授能力;但在讲授利用何种运动方式去提高耐力、力量和柔韧性时, 体育教师无疑最权威。在此, 笔者提出一个设想:《运动处方》可由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 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动作部分内容进行辅助讲授。体育专业以及与医学相近专业的教师相互配备, 取长补短, 共同讲授《运动处方》课程, 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优化评价体系

1.3.1理论考试评价

理论考试是教学成果的检查手段之一, 考试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反映基本的、重点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理论考试评价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运动处方》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

1.3.2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能力评价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体适能的测定与评价;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方法;针对某个对象制订运动处方。其中, 前两项评价内容安排在相关章节讲授完毕后进行考核, 注意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操作、运用的能力。第三项评价内容则安排在期末该门课程讲授完毕后进行, 这项内容也是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评价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制订运动处方能力的考核评价时, 注意评价学生与处方对象的沟通交流情况, 观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融汇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2.1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运动处方这一概念从词义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运动, 二是处方。“运动”指体育运动;“处方”原指医生对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 这里指处方制订者根据处方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运动计划。简而言之, 运动处方即是一个运动计划, 它达到康复和健身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来实现的。运动处方是理论指导, 体育运动是实践方式。理论引导实践, 实践决定理论。二者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因此, 《运动处方》课程除了理论讲授外, 还应有运动实践的训练。教材介绍的耐力、力量、柔韧性运动处方中, 除了有上述三种素质的运动生理学基础、特征和评价等理论知识外, 还包含与运动实践密切关联的具体练习内容。这部分运动实践的内容应由体育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体育课的形式在体育场馆进行实训教学。力量练习涉及到各种大型力量训练器械的使用, 有条件者可到健身馆进行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联系, 在运动实践中学用结合, 提高学习效果。目前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 少数综合性院校将《运动处方》课程列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 如华中科技大学。从开设此课程的专业特点上来看, 可大致划分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 因运动训练知识基础较差, 课程中运动实践内容的实训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2.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运动处方》是一门应用学科, 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目前开设的《运动处方》课程的总学时多数为36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践课6学时, 实践课仅占总学时的1/6。从教材内容上看, 重点的实践项目有体适能的测试、二次负荷试验、心脏功能能力的评价等, 其中体适能的测试内容又包括耐力、力量、柔韧性、身体成分等多项内容。显然, 6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以完成上述实践项目。因此应增加实践课学时,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 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实践往往可以促进理论的掌握,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需要动态的思维, 在实践中, 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3 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1培养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如何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是看学生考试能拿多少分, 而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运动处方》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项体适能测试指标的意义及评定的方法, 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并在实践中能利用运动处方指导处方对象进行科学的运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为自己量身制订一份运动处方做起。通过《运动处方》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有关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 了解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 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制订适合自身锻炼的简单运动处方, 并能根据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经过学习的积累、实践的演练、经验的总结, 从为自身制订运动处方到为他人制订运动处方, 这就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课程评价体系中, 我们也把实践能力评价中的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作为一项重点的考核评价内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是一份能引导组织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指导人们科学健身的职业, 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是其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开展, 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于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来说,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加强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养, 以拓宽专业口径。

3.2开展小科研活动

在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采取开展小科研活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小科研活动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教师给出练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研究方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如教师给出一位肥胖症患者的基本资料, 让学生根据该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和健康状况, 运用所学到的运动处方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为这位患者制订一份减肥运动处方, 并指导患者实施运动, 一个月后对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另一种是由学生组成科研小组, 开展深入实际的科研工作。如让学生深入到本校内各系、体校、社区去调查学生、群众对运动处方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式, 调研后集体进行讨论, 要求写出书面材料, 分析运动处方在高校、体校和社区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和措施。在调研的过程中, 还要积极宣传运用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的科学知识。开展小科研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加强群众体育科研工作, 重点抓好国民体质监测, 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动处方正是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成果, 而学生利用运动处方的知识再参与科研, 将会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应紧抓三个环节:优化教学是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是关键。

4.2在优化教学上, 优化师资配备非常重要。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 体育教师辅助授课, 二者取长补短, 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3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可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用结合,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4培养学生制订运动处方以及开展小科研活动的能力,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也是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玉山.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2.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汪康乐.试论体育新学科的创建[J].体育科学, 1998.6.

[4]梁金柱.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意义[J].今日科苑, 2010.8.

[5]聂晶.高校体育运用运动处方教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9.3.

[6]王怡.运动处方与大众健身科学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20.

医务监督在运动处方中的应用 篇7

1. 1 医务监督的作用

医务监督主要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 结合自身机体能力 ( 比如在锻炼中的自我身体感知某些外部表现等) 等检测出自身健康状况, 然后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使自己始终处在一种有益健康的状态中, 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在体育锻炼中出现运动创伤和过度疲劳等意外伤害, 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果[2,3]。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医务监督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可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掌握医务监督技能和方法具有很大的作用和价值。

1. 2 医务监督内容

在体育锻炼中医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含主观感受和客观材料, 其中主观感受主要指锻炼过程中感觉、情绪、睡眠、食欲等; 客观材料主要指学生的体重、肺活量、出汗量、脉搏等。一般情况下, 锻炼过程中正常的自我感觉是较高的锻炼积极性、心情愉悦、精神饱满, 锻炼后稍有疲惫感和肌肉酸累感, 不过稍作休息后就能很快恢复。锻炼后出现乏力、头晕、精神不振, 甚至出现腹胀、腹痛、气喘, 属于异常情况[6]。

1. 3 医务监督的方法

医务监督的方法很多, 具体方法的实施要根据锻炼者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实施,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首先进行体能检测,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内容, 制定合理的锻炼时间和锻炼负荷, 然后根据执行的结果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 依据评价内容实时调整锻炼计划和运动负荷。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合适的运动负荷比较重要, 主要包含恰当的心理负荷和适当的生理负荷, 锻炼效果的大小一般有运动强度决定, 刺激小的运动项目很难引起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 刺激太大容易造成机体损伤, 不利于体质的增强。每个人的适宜负荷均不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下对负荷量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当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 人体各种机能都会下降, 同时锻炼负荷量也会降低, 这时就需要调整自身锻炼负荷; 另外, 当学生处于学习紧张、体能消耗大等状态下时也要适当调整运动负荷量。总之, 运动负荷量的调整要从主客观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调整自己的锻炼负荷量。而负荷量的计算可以采用测量脉搏的方法进行估计。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学生的10s内脉搏数, 心率在120 - 140 次/min属于正常范围。另外, 锻炼长度的确定还可以利用每分钟脉搏次数所对应的主观运动感觉进行确定, 一般情况下把锻炼强度控制在50% - 65% 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 如果锻炼强度小于50% 一般被认为没有较大的锻炼效果; 如果锻炼强度在80% 以上, 可能损害健康。最佳、最安全的综合评定结合运动强度进行医务监督的综合评定, 以便提高自我监督功能, 提高学生锻炼效果。

2 运动处方分析

2. 1 运动处方概括

运动处方主要是对从事体育锻炼者, 根据医学检查资料、运动实验以及体力测试, 按照锻炼者的体力、健康心血管功能状况及运动爱好和生活环境等特点, 利用处方的方式规定运动时间、种类及频率, 同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有针对性进行锻炼, 以便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简而言之, 运动处方是利用医学上处方的方式为锻炼者规定锻炼内容、强度、时间等, 以便能够指导锻炼者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科学锻炼[1]。这里的运动处方与医学上说的处方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总之就是指导人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科学锻炼的一种有效途径。

2. 2 运动处方的作用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 不仅能够增加锻炼过程中的安全性, 而且提高运动的计划性。在短期体育锻炼中合适的运动处方能够有效提高锻炼者的身体机能, 增进其身体健康, 达到治病、锻炼的目的。目前, 我国学者对于运动处方中大小处方争论仍然没有定论, 但是这并不影响运动处方在使用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几年,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运动处方在运动员各种疾病、伤害以及运动员的挖掘和个人运动功能提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 3 运动处方基本内容

在体育锻炼中制定运动处方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防治疾病、消遣娱乐等, 这种处方根据锻炼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爱好和身体状况的不同进行制定。运动处方的种类也比较多, 比如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力量型运动等, 其中有氧运动包含慢跑、游泳、跳绳、滑板骑自行车以及上下楼梯等。有氧运动是运动处方中最基本的锻炼方式, 在预防性运动中主要防治内分泌、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有氧运动对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调节肌肉以及消除代谢产物等有着重要作用, 锻炼后能够使人体血压平稳、心率减慢等; 伸展运动即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同时又有健身和健美的功能, 比如太极、舞蹈、广播体操等运动, 这种运行的主要功能是消除疲劳、提高身体柔韧性、改善体形等; 力量型运动要有主要肌群的参与, 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加机体关节灵活度、改善神经肌群的协调性, 对骨质疏松、神经麻痹以及关节障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4,5]。

3 医务监督在运动处方中的应用

在体育锻炼中, 运动处方和医务监督的联合运用能够有效促进锻炼者提高锻炼效果, 减少体育锻炼中的伤害, 预防各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提高人体机能的发展, 真正做到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3. 1 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医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制定的运动处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重视体育安全教育, 有效防范运动损伤, 另外根据学生具体身体特点和运动处方的实施条件, 按照一定次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同时还应该特殊照顾一些特殊学生的学习和锻炼, 以便能够有针对性的根据运动处方实施医务监督。检查运动处方中各种运动类型是否适合每位学生锻炼, 如果运动处方中有过于刺激性的运动, 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防止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所有在运动开始之初, 教师要根据运动处方对学生进行医务监督检测, 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 要及时调整运动处方, 防止过度运动。

3. 2 课外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

体育锻炼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课间操、晨间锻炼、协会运动以及课外班级运动等。课间操和晨间锻炼的时间一般比较短, 锻炼之后直接进行其他学习活动。所以这两种运行处方的选择活动强度不能太大, 运动场地和运动环境也要有符合相关要求, 比如干净卫生、空旷等, 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疲劳[7,8]。协会、课外班级类型的体育活动一般是学生自发组织, 运动时间较长、项目较多, 人数也比较多, 运动强度也比较大, 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所以这样的运动中医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运动处方测定每位学生的运动承受能力,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预防锻炼过程中出现损伤。

3. 3 体育比赛中的医务监督

在学校的运动会中, 体育比赛的规模一般较大、涉及面比较广、参加人数也比较多, 属于一种专门的比赛性活动[9,10]。在比赛之前一定要做好赛前、赛中、赛后的医务监督, 体育比赛中赛前、赛中、赛后的医务监督各有不同特点, 医务监督的开展要以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为主, 预防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不必要的创伤, 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在运动处方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医务监督, 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预防损伤具有较大的作用。赛前做好健康体检, 异常现象要及时治疗; 按照体育保健要求做好比赛程序编排和安全教育, 然后开展相应的体育卫生健康宣传工作; 比赛中设立现场救护站, 并配备必要药物和救护人员; 赛后要注意收集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以便对学生开展休息、治疗和营养指导, 快速恢复学生体力, 对于异常现象要及时处理。

4 结语

体育锻炼确实能够有效提高人体机能, 促进人体全面发展, 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但是体育锻炼也要适当, 不能过于锻炼, 也不能毫无标准的锻炼。体育锻炼应该根据合理的运动处方, 在医务监督的基础上科学锻炼,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 2002, 9 (4) :57-58.

[2]李椿.浅谈自我医务监督[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4) :86-88.

[3]赵臣文.浅析医学院校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2) :125-126.

[4]韩伟杰, 张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体育康复的运动处方[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2) :45-47.

[5]王安东, 张炎.运动处方理论的概述[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2 (2) :91-94.

[6]郑建宙, 莫冬丽.新形势下高校的体育医务监督[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28 (5) :896-897.

[7]Karlsson, J.Introduction to Nutraology and Radical Formation.In:Antioxidants and Exercise.Illinois:Human Kinetics Press, 1997, 1-143.

[8]Davies J etal.Free radicals and tissue damage produced by exerciseBiochemical Biophys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82;107:1198.

[9]Zhang Ling theor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sports consciousness of self medical supervision and[J].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edition) 2009 (3) :141-142.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的探索 篇8

1、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概述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顾名思义, 就是基于运动处方中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对象提出的要求和实现的目标, 按照不同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等, 用处方的形式来为个人制定适合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强度。也就是在体育课程中, 高职院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科目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锻炼和增强自身的作用。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教师能够不断发现学生的优势, 从而鼓励其继续发展, 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刚兴趣的科目进行锻炼, 从而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更进一步促进自身特长的展现和发挥。

2、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所谓的处方教学, 就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性格、爱好等展开的体育教学活动, 按照科学高效的教学原则, 为所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锻炼方案。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主要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 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 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锻炼学生的身体健康, 倡导健康体育,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合理化的教学特点, 能够不断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3.1、 顺应了高校体育教 学和健康课程标准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和健康课程标准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主要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在发展学生的全面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好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 教学方式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情况, 只是按照教学要求, 对学生开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都当成任务来完成, 在教学中身体既得不到锻炼, 有时候过强的教学活动有可能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但是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从而很好的客服了这一缺点, 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被学生和教师所认可的基础。

3.2、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职院校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教学对象, 高职院校学生将来是祖国的人才, 因此国家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教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 始终把增强高校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等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人和人的身体素养不同, 接受的教学能力也不同, 不能够把所有人对当成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否则在学生中也不会出现成绩好, 成绩差之分, 人才也都是一样的人才了。但是, 在传统的教学中, 忽略了这一特点, 就是一味地顺应国家的政策, 对学生进行培养, 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教学成果都不是很好, 但是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探讨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4.1、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改变高校体育教育的职能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从以传统的教学为主逐步向服务和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 不再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好等, 设置教学内容, 逐步向服务和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

4.2、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一种灵活、开放的管理模式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的开展。网络化管理成了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 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建立各种形式的管理平套, 让体育教学变得更加透明, 公开。

4.3、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 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

当前, 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是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再结合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将网络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 促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的广泛, 也给了教师更多的身份, 教师、服务管理人员等。

5、结 束语

上一篇:特色培养模式下一篇:贸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