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个体化

2024-05-18

分离--个体化(共3篇)

分离--个体化 篇1

一、分离--个体化的概念起源

客体关系理论家Mahler通过对母婴相互作用的观察, 提出了分离一个体化的概念。她认为心理诞生包括一些心理过程, 这些过程只有部分表现为可观察的行为, 通过这一过程, 婴儿成为与母亲分离并且有个性的个体, 这就是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分离”涉及到婴儿在内心完成与母亲的分离感, “个体化”是感觉“我是存在的的一种感觉”, 是一种早期存在意识。Mahler认为, 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阶段, 又是一生的过程, 它不是直线的, 而是螺旋上升的。

二、分离--个体化的理论发展

1、Mahler的分离--个体化理论

Mahler把分离一个体化描述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正常的孤独性阶段。在这个阶段, 婴儿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睡眠上, 他们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 是一个真正的未分化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正常的共生阶段。从这个阶段开始, 婴儿朦胧的意识到了一个满足需要的客体, 并以一种“我与母亲一起似乎是一个全能系统—一个双重单位”的感觉来活动和运转, 这种与母亲妄想式的全能性融合使婴儿可能会有无限界的海洋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与母亲有一个理想的共生性融合, 婴儿可以平缓的进行与母亲的心理分化, 进行进一步的超过共生状态的心理发展。

第三个阶段:分离与个体化阶段。在这个阶段, 婴儿在与母亲的情感互动中完成分离功能的发挥, 并在分离功能发挥时获得快乐。一方面婴儿开始在这个阶段发展内心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婴儿也开始与母亲从心理上分化, 增加自体与他人的分离意识。

Mahler认为, 分离一个体化发生的前提是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起重要的联系, 一旦亲子联系建立起来, 心理分离也就发生了。分离一个体化过程是亲子依恋和分离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 开始减少对母亲的情感依赖。

2、青少年分离——个体化

Blos发展了Mahler的观点, 把青少年时期看作为第二个分离一个体化的阶段。也就是更彻底的与父母的分离, 即使自己与内化的父母形象分离, 并脱离对父母的情感依赖。Blos认为经过第二个分离一个体化阶段, 青少年获得了自主性并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了自我调节的能力。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分离是影响个体人格发展和各种成长适应的重要发展任务, 个体只有顺利完成分离一个体化的过程才可以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状态。

Josselson在Blos观点的基础上整合了联结和分离的关系, 认为, 早期个体尝试与父母分离这一过程印证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实践阶段”, 为进入下一个更先进的“和解阶段”铺平了道路, 其特征是亲子关系的和睦, 也就是说, 青少年早期个体通过与父母的分离来追求自主性的发展, 但是, 青少年晚期时个体常常渴望与父母有更亲密的关系。Kroger&Haslett指出, 第二个分离一个体化过程应该是青少年晚期关注的现象.

三、分离一个体化的测量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关于青少年分离一个体化的测量工具

1、心理分离量表

《心理分离量表》是Hoffman在1984年发展起来的, 共有138个项目, 从1“从不”到5“总是如此”五级计分, 简称PSI.PSI包括四个分量表:功能独立、情绪独立、冲突独立、态度独立。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从0.88到0.92, 分量表的再测信度范围从0.49到0.96。适用对象是成人。

2、青少年分离一个体化测验

《青少年分离一个体化测验》是Levine等人在1986年发展起来的, 共103个题目, 由九个因子组成, 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五级计分, 用来测量青少年与父母、同伴、老师之间的关系。九个维度分别为:分离焦虑、卷入焦虑、拒绝依赖、寻求养育、寻求融入、自我中心、健康分离、预期拒绝、同伴卷入和老师卷入。Levine&Saintonge报告的a信度系数范围从0.64到0.88, 量表适宜年龄为13-23岁。

四、青少年分离一个体化的相关研究

1、青少年分离一个体化与适应

Mahler&Blos认为, 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社会适应等与成功的分离一个体化程度有关。

Holmbeck&Wandrei, Levine&Saintonge, Quintana&Kerr, McCl anahan&Holmbeck《用青少年一分离个体化测验》做研究发现, 分离焦虑得分高的个体害怕失去他人的赞同, 不善交际;卷入焦虑得分高的个体易于抑郁和愤怒, 有较多的人际冲突;拒绝依赖得分高的个体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和孤独, 较低的自尊和社会支持;寻求养育、自我中心、健康分离上得分较高的个体通常会有积极的适应。

2、青少年分离——个体化与家庭结构

Al1en, McCurdy, Scherman等人考察了家庭结构对个体分离一个体化的影响, 得出的结果是:与正常家庭结构中的大学生相比, 离婚或再婚家庭里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心理分离, 更多的冲突独立.Patrick, Jill, Kvanli&Jennings的研究发现, 再婚和离婚的过程增加了个体心理分离的水平。

3、青少年分离--个体化与性别

Gavazzi等人的研究表明,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 男生比女生显示出了更高的经济独立和心理分离, 女生心理分离水平的高低显示了与大学适应、抑郁等的负相关.Frank等人的研究发现, 女生比男生更需要情感支持, 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联结, 而男生倾向于逃避亲密关系, 追求分离和自主。

摘要:本文从心理分离的概念起源、理论发展、测量研究及相关研究这几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分离--个体化,理论发展,测量研究,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Mahler M S, Pine F, Bergman A.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the Human Infant.New York:Basic Books Inc, 1975.

[2]Blos P.The adolescent passage.New 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 Press1979.

[3]Hoffman J A.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Psychology, of late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1984.31:170-178.

分离--个体化 篇2

固液分离器是一体化氧化沟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效果直接决定一体化氧化沟的出水水质是否达标, 因此, 它是一体化氧化沟的关键技术之一。新一代一体化氧化沟采用“沟内分离+沟外沉淀”型式的固液分离器 (图1) , 该固液分离器有以下特点:

(1) 实现了污泥的自动回流, 且分离器沟内部分能更好地避免积泥。

(2) 沟内分离器属于动态分离, 沟外分离器属于静态分离, 由于污泥浓度上沟外分离器要低于沟内分离器, 因此沟外分离器的污泥沉降性能要差于沟内分离器的, 而静态分离的良好流态却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1]。

(3) 沟外分离器与沟内部分紧密相连, 因此其内部具有较高的溶解氧浓度, 有效地避免了发生污泥层内部反硝化而造成污泥上浮的可能性。

2 固液分离器机理探讨

2.1 沟内固液分离机理探讨

折板型固液分离组件的固液分离器内混合液流态示意见图2[2]。

由图2可知, 固液分离器共分为4个区:主流区、过渡区、固液分离工作区和清水区, 主流区即位于固液分离器底部的氧化沟混合液的流动区, 其主要作用是输送待分离的混合液进入固液分离器, 沉淀后的污泥又经此进入氧化沟中随混合液继续循环。由于过水断面面积变小, 由物料平衡原理知, 固液分离器底部主流区混合液的平均流速要大于氧化沟内混合液的平均流速。过渡区的主要作用是消能。当混合液流经过渡区时, 由于固液分离器组件的阻力以及液流本身的内摩擦力, 混合液的能量迅速降低, 使向上的流速降低。固液分离工作区是污泥与水分离的实际区域。污泥絮凝体在这里形成少, 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组件上, 再由组件滑落到固液分离器底部, 澄清后的污水进入清水区。清水区将固液分离工作区与出水区域分割, 使固液分离工作区的分离过程不受出水水流影响[3]。

首先, 混合液在流经组件进入沉淀工作区时, 流动方向发生几次改变, 其竖直方向上的上升流速就极大地被削弱了, 与此同时, 混合液在上升过程中, 其中的污泥通过絮凝作用, 体积和比重均变得越来越大, 下降流速也相应提高, 这就为固液分离创造了条件。其次, 分离后的污泥通过絮凝作用, 体积逐渐变大, 在其沉降过程中, 不断受到从主沟进入到分离器内的液流向上的冲击力, 当这一冲击作用与污泥的重力达到平衡时, 污泥便悬浮在分离器中, 形成一个悬浮污泥层。当混合液由下向上通过悬浮层时, 混合液中的污泥颗粒便被悬浮污泥层“网捕”下来, 犹如过滤一般[4]。

总的说来, 固液分离器分离机理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混合液进入固液分离器经消能后, 流速减小, 污泥絮凝后靠重力与水分离, 另外一方面是由于悬浮于分离器中的污泥层对混合液的“过滤”作用, 使泥水分离。前者是前提, 是关键;后者是很好的补充、加固, 是固液分离器获得良好处理效果的重要保证。

2.2 沟外固液分离探讨

沟外固液分离器借鉴传统二沉池的设计思路, 其内污泥颗粒的沉淀规律与二沉池固液分离的基本原理相同。沟外固液分离的基本原理是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淀, 即斯托克斯定律。

(1) 沟外固液分离器与普通二沉池相似, 有4个区:清水区、絮凝区、成层沉降区、压缩区。一般存在着两个界面:泥水分离界面和压缩界面。

(2) 沟内固液分离器的上清液流出进入沟外固液分离器后, 立即被池水稀释, 固体浓度大大降低, 并形成1个絮凝区。絮凝区上部是清水区, 絮凝区与清水区之间有一泥水界面。

(3) 絮凝区后是1个成层沉降区, 在此区内, 固体浓度基本不变, 沉速也基本不变, 絮凝区中絮凝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成层沉降区中泥花的形态、大小和沉速。

(4) 靠近池底处形成污泥压缩区。压缩区与成层沉降区之间有一明显界面, 固体浓度发生突变。运行正常的、沉降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 在污泥压缩区的积存量是很少的。

3 不同组件固液分离效果试验

以上机理和现有的研究表明:一体化氧化沟固液分离器沟内分离起主要作用, 因此, 这里主要研究不同形式组件对沟内分离的影响[5]。

3.1 试验条件及方案

本次试验选取利于一体化氧化沟固液分离器运行的条件, 即小试装置流量Q=3.0~4.8 m3/d, 主沟内流速V=0.2~0.3 m/s, 溶解氧DO=1.5~2.0 mg/L, 水力停留时间HRT=6~8 h, 表面负荷SOR=65~95 m3/ (m2·d) , 污泥体积指数SVI=70~80 mL/g,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2 500~3 000 mg/L进行试验。

按以下三种情况进行不同组件固液分离效果的考察实验:

(1) 沟内分离器内放置直板分离组件;

(2) 沟内分离器内放置斜板分离组件;

(3) 沟内分离器内放置折板分离组件。

3.2 试验结果

各种不同形式固液分离组件的固液分离效率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看出:

(1) 随着表面负荷的增大, 各种固液分离组件的固液分离器的总分离率均是逐渐下降的。

(2) 在同一表面负荷的情况下, 总的固液分离效果由好变差按顺序均是:折板→斜板→直板固液分离组件, 在各种表面负荷情况下, 折板型固液分离组件的固液分离效果均是最好的。

(3) 放置直板固液分离组件时沟内固液分离器的固液分离效率随着表面负荷的增大由59.37%减小到37.14%。放置斜板固液分离组件时, 随着表面负荷的增大, 沟内固液分离器的固液分离效率由97.79%降低到71.16%, 相应的沟外固液分离器的固液分离效率则由2.21%增加到28.84%。

(4) 放置折板固液分离组件时, 随着表面负荷的增大, 沟内固液分离器的固液分离效率由98.61%降低到75.25%, 相应的沟外固液分离器的固液分离效率则由1.39%增加到24.75%。

3.3 中试工程固液分离效果

通过前面的试验并进行观察, 发现沟内放置折板固液分离组件时, 固液分离器的整个系统固液分离效果最好, 故在中试工程中采用折板固液分离组件进行试验 (中试工程设计规模120 m3/d) 。自2006年5月份正式运行以来, 这期间进水水质、水量、氧化沟中的污泥浓度、污泥的沉降性能、 固液分离器的表面负荷、水温等都在不断变化, 但侧沟出水SS却一直较稳定, 2006年5、6、7、9月的平均试验数据如表2。

由表2可看出, 折板型固液分离器几个月运行期间, 整个系统的SS去除率平均为95.47%, 出水SS均值都能达到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 (SS≤20 mg/L) 。在整个系统的固液分离效果中, 沟内固液分离器的分离率 (平均) 占整个系统的91.74%, 而沟外固液分离器则占整个系统的8.26%, 说明在固液分离器中沟内固液分离器起主要作用。

4 结论

(1) 通过对不同形式固液分离组件的小试试验发现, 折板型固液分离组件具有最好的固液分离效果。

(2) 在整个系统固液分离效率中, 折板型固液分离器系统表面负荷越大, 即当沟外表面负荷从35 m3/ (m2·d) 增加到50 m3/ (m2·d) , 沟内表面负荷从50 m3/ (m2·d) 增加到80 m3/ (m2·d) 时, 沟外固液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也随之增大, 由1.39%增加到24.75%, 而相应的沟内固液分离器所占的比例则由98.61%减小到75.25%。

(3) 2006年5、6、7、9月中试工程试验数据表明:设置折板组件的沟内固液分离器+沟外沉淀的分离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相当稳定的泥水分离效果;在整个系统的固液分离效果中, 沟内固液分离器的分离率占整个系统的91.74%, 而沟外固液分离器则只占8.26%。

摘要:通过小试试验得出一体化氧化沟中折板型固液分离组件具有最好的固液分离效果, 又通过120 m3/d中试工程表明设置折板组件的沟内固液分离器+沟外沉淀分离器出水SS大部分时间小于20 mg/L, 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SS≤20 mg/L) 。同时, 对固液分离器固液分离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一体化氧化沟,固液分离,机理

参考文献

[1]邓荣森.氧化沟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18-130.

[2]王喜良, 黄云平, 周兴龙, 等.斜板沉降固液分离理论及设备进展[J].金属矿山, 1999 (2) :21-24.

[3]Abusam A, Keesman K J, Van straten G.Forward and back-ward uncertainty propagation:an oxidation ditch modellingexample[J].Water Research, 2003, 37 (1) :429.

[4]邓荣森, 李烈锋, 王涛, 等.侧沟式固液分离器强化污水回流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26 (4) :66-69.

分离--个体化 篇3

关键词:空气分离装置,整体化,独立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是一种先进的电力生产系统, 其主要工作原理, 是将煤气化技术与发电系统结合起来, 形成高效的联合循环体系。国内目前存有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主要有两部分构成, 其一是主要的煤气化技术设备, 如汽化炉、空气分离装置、回收设备、净化设备等;其二是主要的发电机械设备, 如发电系统、蒸汽轮机和余热回收锅炉等等。

在研究整体煤气联合循环系统中的空气分离装置使用方式之前, 需要阐明的是, 研究是基于热力学过程为基础的, 通过不同程度的压力比较, 可以得到不同的生产效率。合理科学的使用空气分离装置, 有助于提升整个系统的产能, 对我国的化工产业和电力产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概述

使用煤炭资源发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一方面源于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 巨大的储量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系统和体制, 尤其是在技术和设备方面, 国内日趋一致化;其次, 源于我国工业产业的粗放型经营模式, 对煤炭的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但实际上煤炭中蕴含着其他丰富的资源, 经过化工工艺提取后, 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减少了煤炭燃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 世界范围内都认为整体煤气联合循环系统是发电技术中最为情节的技术。我国针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经过了长期的发展, 在主要的技术——气流床煤粉气化技术方面越发完善纯熟, 目前也形成了完善的联合循环生产体系。但是就单纯地技术层面分析, 还存在局部可改进的地方。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是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空气分离装置部分, 其余包括气化装置、燃机设备、净化设备以及其他工作设备。这些系统 (设备) 之间通过相互协作, 能够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形成有优化促进反应, 促使整个发电系统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其中, 空气分离装置中划分为独立和整体两部分。独立空气分离装置是低压空分系统, 整体空气分离装置是中压系统, 两者在功能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2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中空气分离装置的选择

空气分离装置的应用范围很广, 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设置标准。一般来说, 空气分离装置的设置都会主动寻求与设备环境相匹配的温度、压力, 用来实现氮气、氧气、氢气等产物的分离提纯。这是根据空气分离装置的设计特性为前提的。

但是, 针对于不同的工业行业而言, 空气分离器所提供的产品压力要求个不相同。以作为气化剂的氧气威力, 冶金行业中的氧气压力为3MPa (理想情况) , 而化工行业中多为40MPa以上;由此, 针对符合自身的行业情况选择合适的空气分离装置至关重要, 这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用来衡量空气分离装置的指标中, 压缩机效率是首选要素, 结合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要求压缩机的有效功率持续为80%以上, 才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系统工作效率。

3 独立或整体化空气分离装置应用对比

无论是独立空气分离装置或是整体空气分离装置, 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中的应用是依据具体设备而言的。以目前最为先进的燃气轮机为例, 要想提高燃气轮机的发电量效率, 就必须实现高温、高压同时存在的特征;数据表明, 在氧气纯度达到最优化的前提下, 压力越大, 设备的转燃值就越高, 这一情况下就可以选择整体性空气分离装置。

相应地, 独立空气分离装置的应用更倾向于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稳定性的把控, 必要的时候可以减少氧气产品从空气分离装置出口的流量, 或适当提高氮气的比例。

独立空气分离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功率较小, 但可以更好的发挥灵活性,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在实际建设中, 会根据实际作业场地情况构建, 作为一种可变换设备而言, 显然比整体空气分离设备更具有优势;同样, 从系统产能的完备性角度来说, 整体空气分离装置作为固化模块, 实现了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紧密结合。

4 结语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发展从侧面反应出我国对新型能源利用的迫切性。煤炭资源作为一次性消费能源, 本身蕴含着更大的利用价值, 在以往粗放型的应用方式中,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给环境形成了沉重的负担。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是利用煤气化技术进行电力生产的清洁、高效体系, 随着产业机构的定性, 技术发展也陷入了瓶颈期和缓慢气, 但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方面来说, 空气分离装置的“微创新”也能够形成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腾霄, 张宝生, 许广生, 艾长松.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 技术的发展[J].黑龙江电力, 2003, 01:50-55.

【分离--个体化】推荐阅读:

树脂分离07-20

基因分离05-17

四分离06-21

数据分离06-24

分离净化07-04

分离定律07-04

考试分离07-13

分离技术07-25

筛选分离07-28

分离理论07-30

上一篇:后ECFA时代论文下一篇:加快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