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ECFA时代论文(精选8篇)
后ECFA时代论文 篇1
摘要:中国大陆与台湾虽说都是WTO的成员,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始终有许多限制。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 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发展十分迅速, 使得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ECFA的基本含义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借助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了ECFA签署给两岸带来的经济效应, 估算出了ECFA签署后大陆和台湾各自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值, 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ECFA,两岸贸易,经济效益
大陆与台湾虽说都是WTO的成员,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始终有许多限制。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 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发展十分迅速。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对其进行协调, 以保障两岸经贸交流活动正常进行非常必要。而两岸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则使得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一、ECFA简介及特点
ECFA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英文缩写, 是指在签订正式协议之前所拟订的纲目, 先确定范围和整体目标, 具体内容则留待以后谈判协商。由于CECA (“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英文简称) 是一个全面性的经济合作协议, 将其覆盖的所有项目谈妥将会耗费很长时日, 为了使两岸的经贸关系尽快正常化, ECFA作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便正式登场。
ECFA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框架协议是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协议。双方既着眼于两岸全局利益, 又着眼于两岸发展的需要, 充分考虑了彼此关切, 在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务实协商、合理安排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个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早期收获计划, 使得两岸人民得以享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利益。
第二, 框架协议是开放、渐进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规定, 两岸将在框架协议生效后继续商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单项协议, 逐步推进两岸间的进一步开放, 最大限度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 互利双赢。
第三, 框架协议是全面、综合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的内容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 确定了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划。框架协议既关注协议签署后带来的即时的经济效益, 更关注两岸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注两岸人民的利益。
ECFA不仅可以降低两岸的关税, 促进商品贸易的增长, 而且还是双方经贸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契机。ECFA的签署将为两岸经贸合作搭建制度化的平台, 并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对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扩大经济合作领域都将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ECFA演变进程
(一) 酝酿阶段
1980年初, 香港学者黄枝连提出, 要在两岸四地建立“中国人共同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中国人共同体”成为海内外华人华侨讨论的焦点。
1992年1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倡议, 由台湾、香港、广东省、海南省和福建省共同建立华南经济协作区, 这是大陆研究机构首次公开提出建立两岸三地经济合作机制。
1994年, 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中, 把大陆、台湾、香港视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单元, 并且称之为“华人经济区”。
2000年11月12日, 国民党副主席、前“行政院长”萧万长在台北举行的“迎接21世纪——全球华人团结自强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 并在2001年3月26日, 发起筹组的、资金规模达到新台币1亿元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成立。
2002年1月24日,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纪念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的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突出的今天, 应将两岸经济关系推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对此, 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回应, 表达了相同的愿望。
2003年11月, 中国商务部国际司处长李强表示, 希望和台湾建立类似大陆和香港建立的CEPA的安排。同年11月12日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也表示, 愿以CEPA的模式, 促进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合作。但随后台湾“陆委会”发言人陈明通表示“CEPA是一国两制下的产物, 不适用两岸关系”。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大陆对台湾以商围政的新攻势, 两岸签订“类似CEPA协议”的政治内涵被台湾当局无限地夸大, 导致其经济内涵被完全遮蔽。
2005年5月12日, 在“胡宋会”后发表的《会谈公报》中, 提出了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随后, 亲民党方面在同年9月15日的“两岸民间菁英论坛”中, 提出了以金门、马祖、澎湖作为‘自由贸易特区’试办点的主张。
2008年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转折后, 台湾方面提出希望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8年12月3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再 次就此议题明确提出:两岸可以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二) 谈判阶段
2010年1月26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在随后的5个月里 (2010年2月—2010年6月)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又分别在台湾省桃园县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协商, 逐渐敲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
2010年4月25日, 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签订ECFA进行电视辩论。马英九表示, 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对台湾有利。商签ECFA是两岸间特殊的经济合作安排, 是一个经济协议, 商签该协议是为了适应两岸推进经济往来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的客观需要, 是为了实现两岸经济的互利共赢。
(三) 签订及实施阶段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在重庆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上签字, 随后互换文本。ECFA的签订标志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新篇章。
2010年9月1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 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
三、经济效益分析
(一) 贸易创造效应
本文借助于Baldwin, Morray (1977) , Cline (1978) , Laird, YeatS (1990) 关于贸易创造的模型表达式, 估算两岸签订ECFA后的贸易创造效应。模型公式为:
undefined
TCAB表示AB建立FTA后, A国 (或地区) 从B国 (或地区) 进口的增加;MAB0表示AB建立FTA之前, A国 (或地区) 从B国 (或地区) 的初始进口量;εd表示A国 (或地区) 的进口需求弹性;Δt表示AB建立FTA后的关税削减;t0表示AB建立FTA之前的初始关税。
由此计算签订ECFA后两岸在对方市场的贸易创造效应。在此, A表示大陆, B表示台湾。并估算出大陆和台湾的进口需求弹性为2.260。根据ECFA规定, 两岸最终实现零关税, 因此以2009年台湾出口大陆和大陆出口台湾的数据为依据, 计算得到双方在对方市场的贸易创造如表1:
可以看出, 台湾在大陆市场上将实现贸易创造额1683177万美元, 同时大陆也将实现在台湾市场上173472万美元的贸易创造额。由此可见, ECFA的签订对两岸均带来了福利, 尤其给台湾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二) 贸易转移效应
Baldwin, Murray (1977) , Laird, yeats (1990) 贸易转移的公式为:
TDAC=TCAB× (MAC0/VAO)
TDAC表示A国从C国进口的减少, MAC0表示A国从C国的初始进口量, VA0表示AB签订ECFA之前, A国的国内产量。
通过模型计算可知, 当ECFA签订后, 大陆方面将产生贸易转移310723万美元, 意味着其他国家对大陆出口额减少310723万美元。同理, 台湾将产生贸易转移70357万美元, 意味着其他国家对台湾出口额减少70357万美元。
总结以上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 台湾在大陆市场上的贸易创造额1683177万美元, 远高于因签订ECFA导致的贸易转移额70357万美元, 而大陆在台湾市场上的贸易创造额173472万美元却低于其贸易转移额310723万美元。这也就是说, ECFA的签订对台湾的福利有很大的提高, 但对大陆的福利其实有降低的作用。
以上的计算结果是单单就货物贸易而言的计算, 事实上, ECFA的签订, 不仅仅是货物贸易方面的利得。台湾在若干产业的技术与管理上领先于大陆, 而大陆在生产与市场规模上则是实力雄厚。ECFA签订后, 台湾在享受塑胶化工、机械、纺织、石油、煤制品及钢铁等产业受惠的同时, 还可充分发挥在服务业的管理优势, 投资大陆服务业。大陆也可在相互贸易、投资中学习先进经验, 实现产业升级, 尤其是提升自己服务业的管理水平。而且, 两岸间通过更多的经济整合可以让大陆获得台湾的技术移转, 加速大陆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ECFA的签订, 两岸将形成经济互补, 提高产业竞争力, 共同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ECFA对于两岸关系发展是有利的, 同时亦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整体来说, 签署ECFA对于两岸而言, 不但是两岸关系朝向正常稳定发展最关键的突破, 而且是面对未来两岸经济落实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挑战, 是机会同时也是风险。
(一) 台湾应要进一步放宽大陆投资限制
台湾方面要科学评估大陆企业对台湾经济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进一步开放大陆投资领域, 推动双向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使大陆投资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和就业成长的新动力;对大陆企业而言, 赴台投资要善用ECFA的原则和优惠条例, 处理好出口零部件和原材料与享受所在地的税收优惠以及原产地规则之间的关系。
(二) 创新经济合作模式和机制
两岸应探索在ECFA框架下, 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推动两地产业分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形成既有同一产品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垂直分工, 也有按不同型号不同品牌分别在两地生产的水平分工;推动两岸资本以台商向大陆投资为主转变为双向有序的共同投资模式发展。创新合作机制, 建立包括经贸双向交流机制、政策支持机制、资本开发机制、民间交流机制、劳务合作机制等在内的广泛、多元的交流合作机制, 真正形成两岸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的格局。
(三) 建立争端解决机制
ECFA为建立两岸争端解决机制创造了条件。根据ECFA第十一条规定, 双方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双方指定代表组成, 负责处理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这不仅有利于两岸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里整合力量和资源, 而且为解决可能发生的争端创建了平台, 也将有利于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更公开、平等的合作环境, 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dams, Richard., Dee, Philippa., Gali, Jyothi., McGuire, Greg.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effects of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old and new evidence[R].Productivity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Papers, 2003.
[2]Burfisher, M., Robinson, S., Thierfelder, K.Region-alism:old and new, theory and practice, paper prepared forpr-esent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Research Consortium (IATRC) Conference, Capri, Italy, 2003.
[3]Cardarelli, R., Kose, M.A.Economic integration, businesscycle, and productivity in North America, IMF Work-ing Paper, No.138, 2004.
[4]盛九元.ECFA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进展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 (4) :25-34.
[5]顾玲娜.从CEPA看ECFA的签署[J].消费导刊, 2010 (1) .
[6]廖中武.从各方反应看ECFA签署的效应[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13 (6) :50-52.
高新技术的后ECFA时代 篇2
重点:十大战高新技术新兴产业
近年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把高新技术作为突出发展的“亮点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还存在些问题,比如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山东省制定《关于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总体部署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立足山东省特色和优势产业,着眼于未来发展需求,重点培植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LED),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高技术服务业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确立山东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需要:深层次地国际分工合作
面对新形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向上下游延伸,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由于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为科技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高新技术创新和更替周期不断缩短,同时,综合集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特征。技术的综合集成与交叉融合增大了高新技术的研发难度,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型的高难度研究开发项目单靠某个国家或地区难以胜任,各国为了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在许多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问题上,多采取国际合作、联合攻关的方式,利用全球资源加强本国或本企业的研发工作,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各种合作形式广泛产生,尤其表现为跨国公司加速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机构,实现生产经营的本地化。不仅联合攻关及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较多的被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所采用,而且联合生产和销售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些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国际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随着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未来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态势也愈来愈明确,两岸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双方均对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表示出高度重视。
台湾:产业结构也要转型升级
2009年,大陆制定并实施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并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重点行业继续兼并重组。同时,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转型升级。
日前,台湾立法部门通过“产业创新条例”,意在扩大鼓励民间投资引导产业发展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迅速演进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在岛内占据主导地位,并拥有较多的政策优惠。然而在与日,韩企业的竞争中,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多领域出现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市场占有率受到挤压。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大陆的投资多为垂直分工,即台湾负责关键零配件的设计与制造,资金与研发技术的供给,以及产品接单,而大陆负责劳动密集型的中下游环节的生产。美国贸易委员会(uSITC)200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零组件价值是出口产品价格的50.6%,而在电脑、通讯器材和电子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则高达80%。台商对大陆投资多是两头在外,自台湾或日美欧韩进口零组件,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将零组件加工制成最终成品,外销全球。随着大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大陆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未来两岸将是在产业分工模式上垂直与水平并存的局面,既有同产品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垂直分工,也有按不同型号不同品牌分别在两地生产的水平分工。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合作将加强。
前景:高新技术引领新型模式
台湾近年来提出并重点推动“六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科技产业、精致农业产业、医疗照护产业,绿色能源产业观光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其在岛内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都不大,但被台湾当局视为极具潜力的产业。这些产业多需要大投资和大市场,鲁台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作,共同探讨科研成果进行商业转化的体制和机制。
9月3日,由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和台北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主办,济南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管委会共同承办的“2010济台ICT项目签约暨企业对接交流会”在山东省信息通信研究院开幕。来自台湾的30多位客商及济南市部分企业参加了交流洽谈会。与往届相比,今年对接会的规模更大。实效性更强合作意向更加广泛。前来赴会的台湾企业多以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企业范围涉及RFID,汽车电子和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而大陆企业的热情则更加高涨。此次交流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突出物联网、云计算、LED、软件及服务外包五个重点领域,并以近年来愈加火热的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兴产业为基点,为济台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合作搭建了发展平台。经过会前及会议期间的充分交流、沟通和洽谈,济台双方在本次交流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达成十余项合作协议并有两个项目当场签约。
后ECFA时代论文 篇3
一、闽台制造业整合的现状
(一) 两岸制造业分工模式由垂直分工向垂直和水平混合型分工转变
当前两岸制造业整合主要表现为两岸产业的垂直产业分工与水平产业分工。两岸产业垂直分工多以台湾生产上游产品 (生产零组件与半成品) 、大陆生产下游产品 (装配制造成品) 的方式进行, 而水平分工主要通过上、中、下游产业联合投资和“中心 (厂) —卫星 (厂) ”、“下游产品—上游产品”相捆绑的投资方式, 将台湾的一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生产甚至整个产业链转移到大陆, 形成两岸产业水平分工。目前, 就两岸制造业整体来看, 2000—2007年, 两岸产业皆维持在垂直分工的状况。林祖嘉等就贸易专业化系数观察两岸二分位产业分工变化, 两岸制造业分工模式 (见表1) 正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混合分工转变。
注:①“+”代表在分工上为正面趋势, 如朝向更密集的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代表在分工上为负面趋势, 如朝向较松散的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0”代表其分工模式转变较不明显。
(2) TSCij= (Xij-Mij) / (Xij+Mij) , X、M分别代表出口额与进口额。TSC的绝对值为0.75~1, 表示两地产业高度垂直分工;0.5~0.75表示垂直分工;0.25~0.5表示水平分工;0~0.25表示高度水平分工。
(二) 闽台制造业资源要素整合现状
目前, 两岸资源要素整合主要由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所带动, 即台湾的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流向祖国大陆, 推动了两岸资源要素的整合。据台湾方面统计, 1991—2010年台湾核准赴祖国大陆投资项目累计38685项, 金额达973.12亿美元, 其中制造业项目累计31936项, 金额达835.26亿美元, 占台湾赴祖国大陆投资总额的86%。福建省作为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最早的目的地之一, 目前已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据统计, 1991—2010年台湾核准赴福建投资项目累计5383项, 金额达67.44亿美元, 占台湾赴祖国大陆投资总额的6.93%, 其中制造业项目累计4251项, 金额为59.1亿美元, 占台湾核准赴福建投资总额的88%, 占台湾制造业投资祖国大陆总额的7.08%。台湾地区自2009年7月开放陆资赴台投资, 2009年7月—2010年12月陆资赴台投资项目累计102项, 金额达1.32亿美元, 其中制造业13项, 投资金额为5625万美元, 占陆资赴台投资的42.67%。自台湾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 闽企凭借独特优势独占先机。截至2010年底, 经商务部核准福建省在台湾地区设立企业达21家 (含12家分支机构) , 其中获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正式批准16家, 赴台投资企业数与投资规模居大陆各省之首。可见, 两岸制造业资源要素整合长期呈“单边”特征, 且更多是从台商利益出发考量, 由台资企业对祖国大陆进行区域性整合, 而陆资企业对台进行区域性整合还不多。
(三) 闽台制造业各行业整合现状
目前, 福建省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的产业涉及了所有行业 (台湾制造业二分位行业包括26个行业) , 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台湾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如电子、机械、金属、石化等产业, 及一些台湾已失去竞争优势而福建省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据台湾方面统计, 1991—2010年台商赴闽投资电子零组件、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所占比重达22%, 机械制造业 (包括电力设备、机械设备、汽车及其零件、其他运输工具) 所占比重达19.33%, 相对而言石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小, 仅为8.11%。
(四) 福建省承接台湾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分析
计算1991—2010年福建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各行业的区位熵, 公式为: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式中qij表示j地区i行业台湾核准台商投资金额, qj表示j地区制造业台湾核准台商投资金额, qi表示全国i行业台湾核准台商投资金额, q表示台湾核准台商投资金额。如果βij>1, 说明台湾制造业投资i行业在j地区的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 台湾制造业投资i行业在j地区集聚, 且βij越大, 集聚程度越高。由计算结果可知, 整体而言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台商投资福建省制造业产业集聚较高的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木竹制品、橡胶制品、成衣及服饰品、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饮料、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家具、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行业, 而烟、石油及煤制品、汽车及其零件、化学制品、其他运输工具、基本金属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台湾历年核准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编制
根据1991—2010年福建省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各行业的区位熵大小 (见表2) , 可将产业集群加深行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βij<1的行业, 这类行业正在形成产业集群;第二类是1≤βij≤2的行业, 这类行业在福建省具有一定集聚程度, 且集聚程度逐年加深, 属于产业集群强化行业;第三类是βij>2的行业, 集聚程度较高, 但集聚程度依然在强化过程之中, 属于产业集群较高行业。从表2可以看出, 台商投资福建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较高行业包括:石油及煤制品、汽车及其零件、木竹制品、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橡胶制品、成衣服饰品等行业;而饮料、化学制品、其他运输工具、食品、家具、纺织、基本金属、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等行业属于产业集群强化行业;其他相关行业正在形成产业聚集。
二、闽台制造业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 闽台制造业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整合机制
前ECFA时代, 两岸经贸合作处于非制度化阶段, 两岸制造业整合主要由民间自发推动, 缺乏有效、规范的产业整合长效机制。在制造业产品贸易方面, 台湾采取“宽出严进”政策, 对进口祖国大陆产品存在诸多限制, 以致闽台长期贸易逆差。在资本流动方面, 台湾当局更是百般限制, 直到2009年7月才开放陆资赴台投资。此外, 福建省对闽台制造业的整合缺乏可行性研究, 尚未构建完善的产业整合长效机制及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的产业配套机制和服务体系。因此, 在后ECFA时代福建省要在ECFA的框架下, 构建闽台制造业整合的长效机制。
(二) 资本要素流动长期呈“单边”特性, 且福建并非台湾制造业转移的首选
受两岸经贸政策的限制, 在台湾开放陆资赴台之前, 两岸资本要素流动呈明显的“单边”特性, 即由台湾向大陆单向流动。由于台湾直到2009年7月才开放陆资赴台, 因此资本从大陆向台湾流动金额极为有限, 不足台资赴陆的千分之二。而当前制造业资本要素还未完全实现双向整合, 仍以单向整合为主。此外, 从台湾制造业向祖国大陆转移的目的地来看, 福建省并非首选, 1991—2010年台湾制造业投资福建省累计金额为67.44亿美元, 仅占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金额的6.93%, 明显低于苏 (34.3%) 、粤 (22.65%) 、沪 (14.53%) 。从台湾制造业转移福建省的行业来看, 虽然电子、机械、石化所占比重将近50%, 但就金额而言远低于苏、粤, 尤其是石化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11%。
(三) 闽台制造业整合层次较低
整体而言, 目前闽台制造业整合层次还比较低, 处于“自发—自觉”阶段, 两岸制造业整合更多从台商利益出发考量, 未能实现两岸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目前两岸制造业已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 这种分工主要是通过台商赴大陆投资来实现, 而台资多半是独资企业, 与大陆企业合资、合作的并不多见, 因此, 未能实现台资企业与陆资企业的有效整合。而福建省台资企业的产业集群层次较低, 规模较小, 发育不够成熟, 尤其是电子、机械等产业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 产业聚集程度还较低, 产业集群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 福建省台资企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 产业配套不完善。
三、闽台制造业整合的对策
后ECFA时代, 闽台若能取长补短, 互补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制造业的进一步整合, 必将对闽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实力的提升大有助益。
(一) 在ECFA框架下构建闽台制造业整合机制
闽台制造业整合, 有赖于双方在产业机制上的整合能力。福建省要在ECFA的框架下, 构建闽台制造业整合机制, 形成闽台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分工体系。首先, 福建省要动态、合理地选择特定产业与台湾建立分工体系。其次, 福建省要加强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的对接规划, 建立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机制。第三, 福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主导产业规划, 建立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的产业配套机制和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 后ECFA时代应积极开展闽台制造业资源要素整合
闽台制造业资源要素整合可以从人力资源、资本及技术等要素方面展开。首先, 实现闽台人力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建立闽台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制定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尤其要制定台湾高端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其次, 开展闽台资本的双向整合。充分利用闽台各自优势, 实现闽台资本要素的双向整合, 引导闽资企业进行区域性整合。第三, 加强闽台技术要素整合。要加强闽台在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积极引进台湾先进技术, 实现闽台制造业共同发展。
(三) 统筹考虑闽台制造业竞争优劣势, 确定闽台制造业整合的重点产业
福建省要在统筹考虑闽台制造业竞争优劣势的基础上, 结合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确定制造业整合的重点产业。首先, 福建省应将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确定为闽台制造业整合的重点产业。其次, 抓住“十二五”期间将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契机,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进行整合。
(四) 深化闽台制造业整合, 提升制造业整合层次
首先, 要进一步深化闽台制造业的纵向整合与横向整合。引导传统劳动密集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台资企业在福建省设立产品研发中心,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和效益, 同时要积极吸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向福建省转移, 利用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及雄厚的资本来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制造业的水平, 提升制造业整合层次。其次, 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伍长南.闽台两岸产业对接研究[J].亚太经济, 2007 (2) :81-85.
[2]安增军, 陈瑜.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产业梯度视角[J].2009, 24 (6) :51-56.
[3]蔡雪雄, 黄茂兴.改革开放以来闽台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探析[J].亚太经济, 2009 (6) :114-117.
[4]单玉丽, 陈萍.加快闽台产业合作推进福建产业集群化发展[J].福建论坛, 2004 (7) :96-97.
[5]段小梅.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 2007 (2) :40-49.
ECFA时代的两岸律师协作 篇4
一、ECFA时代两岸律师机遇和挑战
(一) 机遇
1. 货物、服务贸易与投资
依ECFA第二章关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约定:双方应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议展开磋商, 并尽速完成。
根据早期收获清单的规定, 台湾方面同意对大陆方面267项产品进行降税, 包括42项石化产品、69项机械产品、22项纺织产品、17项运输工具、117项其它产品等等。其中, 67项列入早期收获清单项目在台湾的进口税率为2.5%以下, 预定在2011年1月1日降至零关税, 占267项产品的25.1%;187项产品在台湾的进口税率为2.5%至7.5%之间, 预定在2012年1月1日降至零关税。还有13项产品在台湾的进口税率为7.5%以上, 在2013年1月1日才降至零关税。[1]
关税降低势必增进贸易额及频率, 基于既存差异, 关税、进出口合同、保险、运输、知识产权 (智慧财产权) 、贸易救济措施等方面的法律咨询、争议亦纷至沓来, 亟需律师提供专项服务, 降低风险, 减少不必要歧解、纠纷和摩擦, 节省贸易交易成本。另外, 有关知识产权 (智慧财产权) 保护, 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就专利、商标、著作权及植物新品种权 (植物品种权) 等知识产权 (智慧财产权) 保护达成合作协议。然而, 不可否认,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虽逐年加大, 但商标抢注、假冒、侵权等案件却仍有递增趋势, 维权打假、息纷止诉、调谐等专业事宜中, 律师不可或缺。
涉及投资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 台资一直是大陆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 大陆也是台湾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 双方往来日趋密切。自2009年6月30日以来, 台湾开放大陆赴台投资192个项目, 服务业开放25项。据悉, 至今陆资赴台虽仅1.3亿美元, 原因各不尽然, 但至少表明陆资入台已得接受, 且还有很大展诠空间。尤其是近年来, 大陆投资市场已愈成熟, 未来对台投资必有所改观, 两岸政策法规接继明朗, 了解与信任得以增进, 后续不可估量。投资历俱风险, 在规避不必要负面效应及损失这一问题上, 法律、财会等方面专业服务缺失不得, 如此, 律师提供专业、尽职、高效法律服务尤显重要, 商业投资专业律师将是ECFA时代的“座上宾”。
(二) 经济合作
2009年11月16日, 两岸签署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三项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 (以下简称“MOU”) , 于2010年1月16日正式生效, 启动金融往来。2010年3月16日, 台湾正式发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及投资许可管理办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保险业务往来及投资许可管理办法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证券期货业务往来及投资许可管理办法等三项管理办法的修正条文 (即所谓“两岸金融三法”) , 为陆资登台“铺路”。[2]随后,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成为首批赴台金融服务机构。开放金融机构服务, 可以更好地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 大幅节约交易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从经济合作内容的排序来看, 第一、第二项的合作, 两岸均已确立, 趋势而言, 其他合作项目不出意外也应会尽快达成合意。
市场是海, 企业是船, 律师是帆, 独步之遇, ECFA无从对律师说NO。
(二) 挑战
机遇与挑战向来是一对孪生兄弟, 有机遇必有挑战。ECFA时代, 两岸律师行业面临挑战是客观存在的, 但律师行业本赋使然, 挑战与律师职业终生相伴。从事律师不但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业务技能, 而且也需要娴熟的社交能力、应变技巧以及攻坚抗压之耐。因此, 律师行业从来不缺挑战, 也无从闪躲, 须直面对。
ECFA时代, 将需求更多新兴专项法律服务, 需要更多新知识、新技能辅之, 如若不认真汲取、创新提高、充分备应, 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于律师而言, 勿庸置疑, 是挑战, 诸如提供专项法律服务的相应非诉讼律师明显为数有限, 不及需求, 以及非诉讼律师法律服务领域狭窄、服务意识、方式落后和国际知名大所的冲击。
二、ECFA时代两岸律师协作
经贸纠纷并非都由诉讼解决, 实际上, 大量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并存, 两岸律师均可参与。此外, 在投资、经贸业务协作, 公司设立、并购和管理方面, 非诉讼经贸法律服务举足轻重。尤其在ECFA时代, 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都不可避免既需有关本岸法律服务, 亦需有关对岸法律服务。这就给两岸律师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合作空间。
(一) 历史渊源
ECFA签署前, 两岸律师就已经开展了广泛交流。台湾律师自1988年就已经到大陆进行交流研讨活动。1996年6月, 大陆律师代表团第一次踏入台湾, 由此开启了大陆律师去台交流的首页。[3]自此, 两岸律师相互交流不断深化, 而且越来越频繁。
(二) 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合作的社会, 律师行业更是如此。特别是在非诉讼领域, 不但要在本律师所内部协作, 而且还要跟外部律师或者其他行业合作。随着两岸合作与开放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ECFA实施后, 两岸律师间合作就显得越发必要。
(三) 可行性
在两岸关系持续升温的背景下, 大陆逐步开放两岸司法合作, 使两岸律师业务合作成为可能。2008年开始台湾居民可以参加大陆司法考试, 2009年5月国台办主任王毅在海峡论坛大会宣布了八项惠台政策, 其中包括许可台湾地区律师所在福州、厦门试点设立分支机构。得益于以上惠台政策庇荫, 已有众多台湾居民来大陆谋求律师职业及台湾律师事务所来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大陆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为ECFA提供法律服务。
(四) 两岸律师合作争端解决思考
由于两岸律师协会尚未建立直接合作, 两岸律师之间的合作尚处初探阶段, 且主要是通过私人协商建立起来, 彼此间未尽熟识, 相互底细不甚清楚, 凭感觉判断占主导, 以此基础行事, 纠纷难免。迄今, 两岸尚未构筑律师合作争端解决办法, 若争端无法协商处理或者缺乏第三方调停、裁断, 最终可能会导致合作关系破裂, 影响发展。鉴于此, 确立两岸律师合作争端解决办法凸显必要。
1. 由两岸律师协会对话
律师协会作为律师行业的自律组织, 是律师的“娘家”, 维护律师行业合法权益以及推进律师行业健康发展, 是其职责范畴。由两岸律师“家长”协商确立争端解决办法, 比较容易让律师接受和遵守, 处理争端时也比较容易入手。因此, 由两岸律师协会进行磋商, 确立律师合作争端解决办法, 合情合理合宜。
2. 依托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成立工作小组
依ECFA关于争端解决的约定:双方应不迟于ECFA效后六个月内就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 并尽速达成协议, 以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 并设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从双方约定时间审视, 双方应该已就此问题展开磋商, 虽尚无法知晓磋商结果如何, 但就磋商内容而言, 必然需要相关法律人士积极参与, 而律师则是最佳人选。若律师能介入争端解决程序的磋订, 则有助于制订出一套切合两岸实际、行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同时, 也能把律师合作争端纳入ECFA争端解决体系中去。
三、结语
ECFA实施确实是顺应民心之大事,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宏业, 对经济、社会、政治、司法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利好影响。而律师自身职业属性, 必然会在两岸各项合作当中发挥应有之作用。虽然合作才刚刚开始, 但未来道路也还很漫长, 需要两岸民众, 特别是有识之士共同发挥聪明才智, 理解慧识、消释困难、排除障碍、携手共进。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和平发展、两岸机遇———2010年9月26日在海峡律师 (厦门) 论坛的发言稿.http://blog.china.com.cn/zhangwensheng/art/4837996.html.
[2]邱世枝.论两岸金融合作中的投资机遇.http://www.wzlawyers.cn/NewsDetail.php?ID_News=7783.
后ECFA时代论文 篇5
台湾学者们认为, 近年来, 有两件对台湾经济发展影响甚为深远的事件, 一是全球金融海啸, 另一就是ECFA的签定。前者的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 其余波荡漾迄今;而后者则是台湾所特有的, 不仅对岛内一般企业有重大影响, 对整个台湾经济的长期发展都具重要意义。签署ECFA等于是把两岸经贸关系的大方向都定出来了, 就是走向开放, 细节部分也许还要进一步讨论, 但开放的大方向是不会再变了, 所以对台湾的影响相当大。
有幸碰上ECFA时代
2010年9月12日,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正式生效, 虽然早期收获计划的降税政策要从2011年1月1日起才执行, 但“ECFA效应”在台湾岛内却立刻显现。台股以大涨200点, 重新站上8000点的方式来庆贺。
E C FA正式开启两岸合作的契机, 大陆由工厂转变为市场, 等于给了台湾经济一个黄金十年的长期荣景, 台湾民众从中看到了希望, 过去困在台湾的传统产业, 在对岸找到了曙光。原本一蹶不振的台湾经济犹如打了“兴奋剂”, 股价指数一路走高。到12月份, 人气加温, 高开高走, 攀升到8828.05点, 创下两年半来新高。特别是与两岸关系密切相关的“大陆概念”类股, 表现尤为强劲, 股价连续上涨。台湾著名金融机构永丰金控甚至预计, 2011年台股指数将会突破1万点, 有望接近台湾历史上经济快速发展时的峰值12000点。
台湾经济杂志《今周刊》主编谢金河以“财经第一名人”而著称, 在主持“ECFA时代看两岸”论坛时, 他兴奋地说:“恭喜各位, 中国历史上1000多年才出一个盛世, ECFA这么个大好时代被你碰上了, 非常走运。”底下听众顿时笑声一片、掌声一片。
回顾2 0多年来两岸发展, 谢金河最大的感触是“两岸经济相对论”。他告诉听众, 1993年和朋友去上海买房, 觉得便宜得不得了, 上海老百姓却觉得房价这么贵还买, 笑话台胞是“呆胞”。“现在上海房价比台湾的房价还高, 上海人还是笑我们是‘呆胞’, 认为已经这么便宜了还不敢买。1995年, 我一个台北朋友卖掉了一套在高雄的房子, 用这笔钱在上海买了5套房子;2010年, 他卖掉了上海的一套房子, 在高雄买了5套房子。”
“以前, 大陆开放, 而台湾对大陆关着门, 台湾到大陆买房的多, 大陆到台湾买房的少。但ECFA生效后, 台湾对大陆逐渐解禁, 大陆民众可以在台湾置业, 到时候台湾的房地产不发展都不行。”
谢金河十分强调开放对台湾的重要性, “台湾经济是海岛经济, 你关起门来, 就死在里边了。”说到目前台湾行业投资趋势, 他打了个妙趣横生的比喻:“现在台湾商人分两种, 一种是‘空中飞鸟’, 他到处飞, 在各地寻找投资机会, 比如郭台铭。这20多年来, 这种人是最大的赢家。另一种与台湾土地共生, 我管这叫‘植物人’。”说到这里, 谢金河突然指着自己鼻子说, “喏, 我就是个‘植物人’。”引得听众哈哈大笑。
“现在, ECFA签订了, 随着未来开放力度加大,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植物人’变身‘空中飞鸟’, 两岸的交流与发展一定大大加强。”
给台湾带来“经济红利”
自2008年6月以来,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已顺利举行六次会谈,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共同签署了14项协议, 达成2项共识, 这些成就来自于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关系缓和给台湾带来的“经济红利”有目共睹, 由于大陆与台湾双方坚持深化交流的原则和方向, 推动完善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经贸政策, 因此有更多“利好”落实到岛内民众。同时, 两岸经济往来的不断便利化, 也为大陆同胞带来更多台湾优质产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端人才以及发达的商业理念。
特别是自2010年6月ECFA签署以来, 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一系列产业合作机制效应逐步显现, 推动两岸经贸交流更上层楼。台湾许多产业不仅已走出金融海啸低谷, 更比金融海啸发生前出现大幅跃进。
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最新统计显示, 截至2010年11月底, 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案宗数首次破百, 达到101宗, 总投资额达到1.35亿美元;投资领域覆盖了从批发零售、资讯及通讯传播、餐饮、塑胶制品到住宿服务等13个行业和领域。
台湾“投审会”官员张克成表示, 大陆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以来, 进展顺利。事实表明, “两岸双向投资, 将产生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效果”。
不仅是工商业合作蒸蒸日上, 在农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的两岸交流, 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旅游业方面, 截至12月3日, 大陆居民赴台游已达109.5万人次, 来台日均配额由每日3000人提高至4000人, 全年达到120万人次目标应没有问题。在目前两岸直航班次持续增加、开放陆客自由行指日可期等乐观气氛带动下, 预计2011年陆客可带来近千亿台币商机。不仅各大接待饭店普遍增加收入, 与陆客商机直接相关的餐饮业及交通、展馆、商品零售等服务业也获益匪浅。
由于两岸关系缓和, 特别是ECFA的签署, 为台湾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大幅推动台湾产品出口, 拉动岛内消费市场和消费信心的回暖。过去10年间, 台湾民众的平均薪资只以每两年增加新台币1000元的速度慢慢上升。2008年遇到百年罕见的金融海啸, 平均薪资甚至还倒退5%。2010年由于景气快速回温, 民众的全年平均薪资可望达到44, 453元新台币, 创下历史新高。
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最新发布的数据, 2010年1月至11月, 台湾出口总值达2508.1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36.6%;其中, 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达1049.3亿美元, 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1.8%, 创下历年同期新高。其中, 11月台湾外销订单金额为357.4亿美元, 创历年单月次高, 比去年同月增长14.34%;其中大陆和香港的总订单金额为91.9亿美元, 比去年同月增长16.56%。11月的接单走势, 比原先预估的增长13%还要好, 特别是在前年比较基期很高的状况下还能有此成绩, 可以说非常亮丽。
大陆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则更明显, 2010年11月, 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30.8亿美元, 环比上升16.3%。其中, 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9.3亿美元, 环比上升17.7%;自台湾进口101.5亿美元, 环比上升15.9%。2010年1月至11月, 大陆与台湾贸易额达1317.6亿美元, 同比上升39.7%。其中, 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66.6亿美元, 同比上升47.1%;自台湾进口为1051.0亿美元, 同比上升37.9%。前11个月, 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727个, 同比上升21.9%, 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2.1亿美元, 同比上升37%。其中11月新增投资项目361个, 环比上升60.4%, 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2亿美元。截至2010年11月底, 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2, 788个, 实际利用台资517.5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 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0%。
在两岸经济暖流的滋润下, 台湾岛内民间投资增长超过预期, 不少岛内外研究机构均预测台湾2010年的经济增长、投资环境将表现出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日前对台湾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7月的7.7%上修至最新发布的9.3%, 并预言到2 0 1 2年台湾经济有望重回“亚洲四小龙”之首。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2月16日发布经济形势报告, 预测201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64%, 并指出台湾内需市场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复苏明显, 体现在预计全年民间消费增长3.36%, 民间投资增长更有望达到31.55%, 创45年来的新高。此外, 预估2010年台湾进、出口贸易将分别增长28.33%和24.71%;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的年增长率为1%;全年平均失业率为5.26%。
另一家机构宝华综合经济研究院则预估, 2010年台湾经济增长将达到10.05%。该机构认为, 台湾经济呈现强势反弹的主因包括:出口超乎预期地强劲增长25.47%, 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民间投资快速成长, 创下34.63%的增幅;同时, 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促进了消费者信心提振, 民间消费恢复平稳增长。
不久前, 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中常会听取了“经建会主委”刘忆如的《台湾经济情势及未来走向》报告后也十分兴奋。他表示, 根据“主计处”估计, 台湾2010年经济增长率应为9.98%, 也许还有上看的可能。
马英九强调, 2010年是台湾经济复苏非常关键的一年, 因为从2009年第四季经济增长就达到9%, 2010年前9个月平均有12%, 而且2010年第四季情况也不错, 至11月底为止进出口达到4800亿美元。他认为, 2010年全年应该可以超过5000亿美元。
根据台湾104人力银行最近发布的“职场趋势”报告, 岛内需求、ECFA、陆客来台旅游三大引擎, 带动台湾十大产业人力需求成长, 包括食品及饮料制造业、餐饮业、住宿服务业、金属相关制造业、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行业、征信及保安、物业相关行业、仓储或运输辅助业、婚纱摄影及美发美容业、零售业、光电及光学相关业;其中与陆客商机直接相关的餐饮业及住宿服务业人力需求比金融海啸前增长80%左右。
两岸金融业迈向实质合作阶段
2009年4月,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南京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 推动了两岸金融迈向实质合作阶段。ECFA的签署, 则为两岸进一步扩大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契机。一年多来, 两岸金融合作进展迅速。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设取得实质进展。2010年7月,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银香港为台湾人民币现钞业务清算行, 负责向台湾方面许可的台湾商业银行的香港分行提供人民币现钞兑换等服务, 这一安排为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和加强两岸货币管理合作奠定了基础。
两岸银行互设机构得以实现。截至2010年10月底, 台湾土地银行、合作金库商业银行、彰化商业银行、华南商业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国泰世华商业银行等6家台资银行已设立或获准在大陆上海、苏州、昆山等地设立分行, 业务范围将从非经营性服务扩展到更多的实质性金融服务。这几家台资银行都将大陆分行的近期目标设定为“头年获利”, 以争取在成立满一年后获准承做针对台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分行, 可以从岛内有限的市场空间中走出来, 分享大陆经济成长与市场发展的成果, 并为大陆的台资企业提供适应性更强的金融服务。
此外, 大陆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也获准在台湾成立办事处。大陆银行业赴台设立分支机构, 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两岸密切经贸往来中的大量金融服务需求, 还有助于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 学习借鉴台湾银行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产品创新思路、风险控制经验、品牌营销策略、人才培养机制等。
新台币兑换业务地域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9月, 新台币现钞双向兑换业务试点范围扩大至福建全省的中国银行。2010年3月, 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在福建省已取得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的分支机构获准试点办理新台币现钞双向兑换业务, 同时, 为配合上海市举办世博会的金融服务需要, 同意交通银行在上海市已取得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的分支机构试点办理新台币兑换业务。
2010年11月, 北京银行与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暨业务实施协议》, 并与特力屋 (上海) 商贸有限公司、保定味群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蓝天百脑汇电子信息有限公司3家台资企业现场签约, 签约金额合计9500万元人民币。未来三年内, 北京银行还将专门提供5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融资授信额度, 专项用于支持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推荐的大陆台资企业发展。该协议是ECFA正式签署后两岸银行同业签署的首个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约定, 北京银行与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将在坚持“信守承诺、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 分享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成果, 相互派员观摩学习, 并充分发挥各自产品与服务优势, 共同支持大陆台资企业发展。
2 0 1 0年1 2月, 中国银行与台湾合作金库商业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台湾银行、台湾兆丰金控等4家岛内银行分别拟定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获得台湾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准。这是两岸银行间首次开展全面业务合作, 涵盖外汇、贸易融资、联合贷款、同业拆放、人员交流及中小企业金融等领域。双方将本着业务发展和互惠互利的原则, 结合自身品牌、管理及经营优势, 建立全面业务合作关系。
自2010年1月大陆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 (QDII) 获准投资台湾证券以来, 迄今已有7家大陆QDII完成登记, 投资台股金额达1.637亿美元。台湾当局对大陆QDII投资台湾证券总额设置的上限是5亿美元, 投资个股上限为8000万美元。为积极配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 2010年12月, 台湾“金管会”拟将大陆QDII投资个别台股上限提高至1亿美元, 此外还将开放QDII投资台湾存托凭证 (TDR) , 并规划放宽投信基金及全权委托投资陆股的上限, 从基金净值的10%提高至30%。
两岸保险业的交流与合作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富邦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日前在福建省厦门市正式开业, 这是ECFA生效后进入大陆的首家台资保险公司。富邦财险的注册资本为4亿元人民币, 总部设在厦门市, 由台湾富邦金控的子公司富邦产险及富邦人寿各持股50%。富邦金控副董事长蔡明兴在开业庆典上说, 富邦财险将把台湾多元化的销售模式与成功经验引进厦门, 包括与各主要银行进行策略联盟、透过电话营销等最新的营销管道, 深耕海西市场。
台商返台投资意愿升温
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曾说过, “经济的成长, 必须内外需求双引擎都要同步成长。ECFA除了加速台湾外需的成长, 因为伴随而来的投资金流效益, 也会带动台湾内需。”他预言, ECFA会加大台商返台投资意愿。
事实验证了高孔廉的预言。据台湾《旺报》报道, 许多台商看到两岸签署ECFA后的商机, 决定扩大在台湾的投资。台当局“经济部投资业务处”处长凌家裕表示, 截至2010年10月为止, 新增投资件数为95件, 投资金额高达386亿元新台币, 已经提前达成年度380亿元的目标, 达标率102%。
大陆台商是台湾经济中一股重要力量。根据台湾中华征信所最近公布的调查显示, 2010年进入前1000大排名的大陆台商, 其累计的2009年营收总额高达1.818万亿元人民币, 约合台湾全年GDP的三分之二;其中仅鸿海、广达、纬创、华新丽华、金仁宝等10大企业集团一年的总营收, 就相当于台湾GDP的40%以上;其员工总人数超过100万。若把在大陆其它省市遍地开花的10万多台商都统计出来, 其年营收总额将远超过台湾全年GDP。
正因为此, 多年以来, 台当局一直绞尽脑汁, 希望吸引台商返台投资, 但总是收效不大。ECFA的签署, 让台商在全球布局上有了新的考虑, 因此返台投资的意愿增温。从目前趋势来看, 2010年台商返台投资金额有信心可达400亿元新台币。
2 0 1 0年返台投资的大陆台商企业包括克缇集团、金可集团、南侨集团、东阳实业公司, 还有最近返台上市并加码投资台湾的宸鸿光电、美食达人 (85度C) 等, 显示台商已掌握投资台湾之优势及契机, 加速返台投资脚步及力度。
受惠于ECFA的关税减让, 让一些返乡台商的成本降低、利润增高, 特别是对已有品牌在大陆发展的台商。这类型的台商想做更高端商品, 或是提高市场占有率, 这是ECFA创造出的好机会。
E C FA的签署, 有助台商返台从事创新研发与投资高附加价值产品。由于大陆人力成本日益攀升, 台商面临选择往大陆内地发展或往海外拓展的压力, 而ECFA带来的关税降低, 等于为台商提供将研发基地返设台湾的动机, 让台商可以视台湾为精密加工、高附加价值核心产品生产中心, 运用台湾创新研发环境、高质量人力及知识产权保护, 作为下一阶段具竞争力产品的研发与试验基地。
台湾拥有良好的租税环境, 除了产业创新条例优惠, 提供企业研发支出金额15%可折抵当年度应缴纳营利事业所得税外, 更调降营利事业所得税至17%, 加上有周全的知识产权保障, 都是促使台商返台投资的主要因素。近期台湾当局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4大智能型产业, 都提供了新兴产业发展动力。
尤其是列入ECFA早收清单的产业, 例如汽车零组件、精密机械、纺织等产业, 台商更可以藉由降低关税, 回台设厂, 再以“台湾制造”的概念将产品销往大陆。
后ECFA时代论文 篇6
北京银行11月12日与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业务实施协议”, 并与特力屋 (上海) 商贸有限公司、保定味群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蓝天百脑汇电子信息有限公司3家台资企业现场签约, 签约金额合计9500万元人民币。
据透露, 未来3年内北京银行还将专门提供等值5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融资授信额度, 专项用于支持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推荐的大陆台资企业发展。
作为台湾唯一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银行,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有着95年的发展历史, 1998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具有丰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经验。该行总资产超过2300亿元人民币, 拥有超过310万存款客户及14万贷款客户群。
后ECFA时代论文 篇7
一、CAFTA、ECFA为桂台合作交流提供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0年, 中国-东盟 (CAFA) 如期建成。同年6月,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正式签订。CAFTA、EC-FA后, 中国-东盟合作、两岸合作皆进入后续协商和早期收获计划实施阶段。根据CAFTA有关规定, 除少数敏感产品外, 中国与相对发达的东盟6个老成员国于2010年实行零关税, 4个新成员国将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根据ECFA有关规定, 两岸已开始对附件一所列产品实施早期收获计划, 并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 开始就货物贸易协议展开各种磋商。依据ECFA, 2013年6月21日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该协议虽因台湾反服贸学运等阻碍目前尚未获准实施, 但已进入法定批准程序, 获准实施指日可待。
CAFTA、ECFA不仅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国际平台, 也为构建桂台东盟统一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目前, 广西、东盟、台湾三方主要是通过广西与东盟、广西与台湾、台湾与东盟“1+1”模式进行合作与交流。广西、东盟、台湾有着天然的地缘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实多维度多层次联系, 经济发展具有多种多层互补关系, CAFTA、ECFA及《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后, 借助CAFTA、ECFA平台, 广西、东盟、台湾三方可以实施CAFTA、ECFA及《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三核驱动, 构筑桂台东盟三方统一市场, “变‘1+1’为‘1+1+1’, 扩大合作成效, 同时, 要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及潜在合作空间, 拓宽合作领域,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1]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 标志着中国-东盟合作交流进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 随着贸易壁垒的打破、零关税的实施, 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度的不断发展, 中国-东盟的合作交流必将不断拓展深化, 中国-东盟合作在过去的“黄金10年”基础上实现未来“钻石10年”。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 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门户、桥头堡和前沿阵地。台湾与东盟是近邻, 台商在东盟各国都有投资, 有长期合作, 在东盟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广泛深刻的影响。但台湾不在CAFTA“10+1”框架内, 台商台企不能直接享受CAFTA原产地关税减免和便捷通关等优惠待遇。但是, CAFTA、ECFA后, 台资企业可以利用CAFTA原产地规则, 充分释放WTO (世贸协定) 、CAFTA、ECFA叠加效应, 通过开展桂台经贸合作进入东盟市场, 获得优惠关税待遇, 享受CAFTA原产地证书带来的其他便利条件。不仅如此, 桂台合作还可通过WTO、CAFTA、EC-FA有关规定, 参与多区域合作。比如, 海洋生物科技产业, 这个产业台湾具有科技优势, 广西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 通过桂台合作, 利用WTO、CAFTA、ECFA原产地规则, 将海洋生物科技产业链延伸到东盟乃至西亚、东非等发展中国家。
机遇总与挑战并存, 依托CAFTA、ECFA平台, 可以把桂台1+1合作拓展到桂台东盟1+1+1合作。可能不等于现实, 合作同时也是竞争, 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竞争。面对国际大市场, 只有抢夺科技和人才制高点, 才能赢得竞争。问题是, 最近几年来, 桂台合作交流虽然发展很快, 成绩也很突出, 但基本上是粗放式发展方式, 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驱动, 合作领域主要是农业、旅游、商贸等资源密集型低端产品, 科技含量不高, 国际竞争力不强, 很难打入东盟国际市场。桂台只有在新形势下转变合作方式, 构建合作新常态, 提高合作的科技含量, 大力加强绿色、智能、泛在等新兴战略领域的合作。否则, 不仅难于充分释放CAFTA、ECFA、WTO效益, 而且会因为失去国际竞争力, 而丢失现有的国际市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拓展深化桂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与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同年10月3日习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时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同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一带一路”战略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2014年11月习主席在APEC会议上, 承诺中国出资400亿美金建立“新丝绸之路基金”和“海上丝绸之路银行”。“一带一路”已经作为国家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工作、对外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战略对于深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东盟乃至亚太、欧亚地区合作等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2014年5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出席第八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时表示, 广西将从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商贸物流、沿边金融等五大方面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广西、台湾、东盟都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 而且是海上近邻, 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合作格局中,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作用。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平台、机制、路径, 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合作基础, 从互联互通、区域合作、产业合作、商贸物流、沿边金融、文化交流等方面构建桂台和东盟“1+1+1“模式, 从而把桂台合作推向新阶段、新境界。特别是在构建南海局势新常态、南海海洋经济新常态、中国-东盟新命运共同体、海上新丝路旅游合作区等方面, 广西和台湾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多种互补关系, 完全有必要和可能通过这方面的合作交流, 拓宽和深化合作领域, 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
三、大陆经济新常态为桂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提出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 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概念, 7月29日, 在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适应新常态”。8月5、6、7日, 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学”系列评论, 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和意义。12月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指出,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 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新常态不是临时、短暂、间歇态势, 而是较长、较稳、持续态势, 其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 其亮点和特征还将进一步强化、稳固, 其矛盾和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剧、凸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我们必须确立新常态思维, 科学认识新常态, 辩证看待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就桂台合作而言, 要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把桂台合作推进新阶段。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稳中有进, 经济运行虽然增速放缓、但实际增量可观, 调整虽然艰难、但升级已成大势, 调控虽然平稳、但经济活力增强,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消费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这种新常态, 为桂台合作交流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新政策、新价值取向及新路径。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创新驱动, 高端、先进、绿色、智能、泛在等高新产业产能将得到更大的政策、经费、通道等方面支持, 这就为桂台产业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的结构调整、动力和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优良环境及外部条件。桂台合作若抓住了这个机遇, 就能转变合作发展模式, 建立起合作新常态, 从而把合作与交流推向新阶段。
但是, 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受到下行压力, 这种压力必然影响到包括桂台合作在内的两岸合作。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投入的合作项目和低端、落后、资源和环境代价大的产业产能合作项目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必然受到限制, 而这类项目正是过去长期以来桂台合作的主流。这就是说, 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桂台合作如果不加快转变合作发展方式, 不创新合作动力, 不调整和优化合作项目结构, 那就必然会在新形势下丧失机遇, 遭受挫折。
四、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对桂台合作交流的复杂影响
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 国民党惨败, 民进党大胜。不少人担心此事将会给两岸关系发展蒙上阴影, 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合作交流, 桂台合作作为两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受到影响。不可否认, 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必将引起两岸关系的一些短暂波动, 甚至出现暂时的局部倒退。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总趋势不会因此发生根本逆转。不仅如此, 辩证地看, 台湾“九合一”选举或许会给包括桂台合作交流在内的两岸合作交流带来新机遇。
2014年12月2日, 马英九因国民党在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中遭遇重大挫败而宣布引咎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 在这之前, 台湾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江宜桦已于12月1日上午率领机构内的全体政务官集体辞职, 以此为标志, 国民党籍现任官员掀起辞职浪潮。以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民进党声誉鹊起, 民进党籍县市长席次短期暴增, 甚至在2016年的大选中很有可能赢得执政党地位, 国民党却极有可能再次失去执政党地位。众所周知,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是在国共两党共同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团结两岸同胞共同开创出来的。民进党长期以来坚持“台独”立场, 一旦执政, 虽然会检讨调整两岸政策, 但民进党是靠“台独”起家的, 长期以来坚持“台独”立场, 不承认“九二”共识, 曾经靠“台独”赢得台湾2000年和2004年大选, 曾利用执政党地位推动“台独”公投,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影响很恶劣。现在的情况虽然有很大变化,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台海局势, 民进党无论是否执政, 都会检讨调整两岸政策, 但很难彻底放弃“台独”立场。完全可以预见, 民进党一旦执政, 两岸关系产生一些短暂波动在所难免, 甚至出现短暂倒退也不无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不管谁主政台湾, “台独”分裂图谋不可能得逞,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总趋势不可能发生根本逆转。这是因为:“台独”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违背了两岸主流民意, 违背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时至今日,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深入两岸民心, 已有坚实基础, 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
“九合一”选举落幕后两岸及国际主流反响也印证了这一点。新华网台北2014年12月2日电: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选举后,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等人依既定安排如期于12月9日率团抵台参访, 台媒称受到热烈欢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12月2日在台北举行第9届董监事第一次联席会议, 选举新一届董事长及副董事长。经表决, 林中森与副董事长施惠芬、马绍章、许胜雄均续任。林中森致词时说, 目前两岸关系是60多年来最好的, 不会因为今年的台湾反服贸学运、香港“占中”等事件受到冲击, 也不会因为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受到影响, 两岸交流、协商和服务工作会持续正常进行。另据台湾《联合报》报道, 民进党秘书长兼“驻美代表”吴钊燮在美国声称:维持两岸稳定是双方的责任, 两岸已签署的协议必须尊重, 但执行端必须检视。在分析“九合一”选举结果时, 吴钊燮说, 民进党不认为这次选举是对两岸政策的公民投票, 选举结果不应解读为“中国大陆的失败或国民党两岸政策失败”的公投, 民进党不会作这样的结论”。[4]认真观察分析“九合一”选举落幕后两岸及国际主流反响, 联系两岸关系发展历史现状及有关国际国内背景, 不难得出结论:“九合一”选举后, 两岸关系会出现一些短暂波动, 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总趋势不会因此发生根本逆转。不仅如此, “九合一”选举还蕴含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机遇。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分析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认为, 摆在民进党面前有二条路, 一是继续坚持“台独”立场, 拒绝“九二共识”, 阻挡服贸、货贸, 直至大选再次败选。二是丢掉幻想, 缩短“最后一哩路”, 响应和平发展民意, 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第一条路是死路, 第二条路才是活路。[4]倪永杰的分析有道理, 民进党是靠“台独”起家的, 2000年赢得大选靠的也是这个。但时至今日, 情况已大不相同。国际国内主流媒体和台海两岸民意主流都指向两岸和平发展, 特别是2008年国民党执政以来, 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大陆海协会、台湾海基会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共举行10次会谈、签署21项协议。据商务部有关资料披露, 截至2013年12月底, 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0, 018个, 实际使用台资591.3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 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4.2%。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合作往来的发展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已经打下坚实基础, 是客观存在的, 并与台湾的民意和政局的稳定紧密相连, 无论哪个政党主政台湾, 都必须正视台湾民意主流合国际舆论主流。民进党也很清楚这一点。吴钊燮2日就民进党大陆政策提出一些最新看法,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 2014年12月2日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在美声称, 对于未来民进党是否有接受“一中原则”的可能性, 双方需要谈一谈, “可以当作一项议题, 但不能当前提”。他同时也提到, 维持两岸稳定是双方的责任, 两岸已签署的协议必须尊重, 但执行端必须检视。[4]这至少说明:即便民进党赢得2016大选, 也必然会调整大陆政策, 甚至存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那就意味着“台独”势力将失去民进党这个目前最大的大本营,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将面临更多新机遇与新空间。
此外, 还有一些新情况势必影响到桂台合作。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 (广东) 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 (天津) 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5]这标志着我国在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 再新设3个自贸区。在自贸区内, 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 暂时停止实施企业设立、变更等行政审批, 改为备案管理。这是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 同时也对桂台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特别是广东和福建自贸区的设立, 直接影响到桂台合作。广东自贸试验区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着重加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建设与发展。福建自贸试验区也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重在加强与台湾的融合发展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经济。这两个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 必然会对台商、台资、台企形成新的吸引力, 从而造成桂台合作、桂台与东盟合作的新压力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建中.新形势下桂台经贸合作的阻力与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9) :39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第2版
[3]陈武.全力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广西经济, 2014, 5:11
[4]中新网.2014-12-4, 环球时报
后ECFA时代论文 篇8
广东和台湾作为我国大陆东南部临海的两个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等方面十分相近,而且均取得过十分辉煌的经济发展成就。广东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凭借“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1979-2009年其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年均13.6%①的增长,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而对台湾而言,其经济发展进程早于广东,六七十年代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台湾经济就已经实现腾飞,并与香港、韩国、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正是由于两地的相似性、经济活力,以及两地之间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广东和台湾的经贸合作早于我国其他省份且发展迅速。2000-2009年两地贸易年平均增速高达11.33%。2009年,广东对台贸易达69.9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和自台进口分别为13.3亿美元和59.3亿美元。同时广东是台商投资大陆最早、台资企业最多的省份。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1991-2009年核准台商赴广东投资项目累计12 157件,金额累计194.2亿美元。台商对广东的投资,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发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由小规模、以外销为主的投资模式,到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注重内销市场开拓的投资模式,在广东经济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然而,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均表现出明显的单边、不对等特征:贸易方面,一直以来广东对台贸易均是逆差,且逆差规模呈现逐年扩大之势,仅在2008年、2009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有所缩小(图1);投资方面,台湾对广东的投资逐年增加,而台湾对于大陆企业入岛投资却存在诸多限制,致使广东对台投资极为有限,不符合互惠互利原则。这种不均衡的经贸关系不利于两地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②。且进入21世纪,广东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亦使当前的粤台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英文简称ECFA),标志着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正常化、机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从而也为粤台商品和资金实现更充分的双向流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崭新的契机,当然,粤台经贸合作亦面临诸多挑战。后ECFA时期,广东若能采取相应对策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那么,粤台经贸合作将迎来发展的“第二春”。
一、粤台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过分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摆脱内在脆弱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充分利用先行一步的政策优惠,吸引包括港澳在内的资本连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管理等大规模转移,并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不仅使广东一跃成为经济的领跑者,更使广东的工业化一开始就面对国际市场,形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格局。1991-2009年,广东进、出口贸易在GDP中的份额平均达到64%和77%。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显疲态: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骤降至5.8%,较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为近20年来最大跌幅。后经济虽止跌回稳,但回升乏力,企业订单中短单、小单、急单多,长单、大单少。台湾的外向型特征亦相当明显,虽对外贸易依存度要低于广东,然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更大。台湾岛内市场狭小,要寻求内源增长困难重重,而广东正由小康向富裕小康转变,大众高消费时代即将来临,加之内地市场需求正待开拓,未来广东和台湾如何更好地展开合作,利用大陆的扩大内需政策开拓市场,提升双方经济竞争力,将是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
(二)对台经贸合作将面临激烈竞争
广东虽然具有临近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目前已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及经济实力,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在迅速崛起,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广东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资投入等硬指标来看,广东的先发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如图2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已经超过广东成为吸收台商投资最多的省份,且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江苏省吸收的台资为广东的2.81倍。环渤海地区为欧亚大陆桥东部的起点,具备资源、设施及人才等优势,目前为大陆北方经济最活跃地带,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之后的又一台商投资热点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虽然经济发展尚落后于前述几个经济区,然而北接浙江,南承广东,对台关系具有“五缘”优势,利用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恰可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佳试点。近年来台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投资已经占到全国的1/4强,未来将成为广东不容小觑的竞争对手。
(三)广东相关产业将受到一定冲击
广东与台湾同属亚热带地区,在气候条件等方面十分相近,两岸农产品在种类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ECFA协议的附件一中,大陆对台湾的18项农产品,包括鱼、动物产品、鲜兰花、金针菇、香蕉、火龙果、橙、柠檬、哈密瓜、茶等十类实施降税。台湾的农产品由于农机技术先进而在品质上更胜一筹,已经形成了“台湾制造”的品牌效应,以往由于价格昂贵而乏人问津,ECFA的签订将使上述十类产品以更具亲和力的价格进入广东市场。而这十类产品广东几乎均有生产,部分品种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凭借低成本从而低价格这一优势,“广东制造”将与“台湾制造”展开竞争。此外,广东的传统产业中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等与台湾相应产业已经属于高度水平分工的产业,这些产业将会受到台湾产业最为强烈的冲击。服务业方面,大陆将对计算机服务业、会议服务业、专业设计、银行、保险、证券等11项服务业敞开大门,让台湾享受比欧、美、日更优惠的市场进入条件。台湾服务业整体优势明显,其服务业已经在产业结构中占最主要地位。金融业是台湾服务业的第一大产业,ECFA签订以前台湾的金融机构无法在大陆开展具体业务,ECFA签订之后台湾金融业进驻广东后,不可避免会同当地服务业进行客户争夺。以银行业为例,广东是大陆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台湾银行业进驻广东后,将凭借其对台商的信息优势、文化认同和征信优势,争夺优质大型台商及扩大中小台商客户群。广东如何化解产业冲击,将冲击降至最低,将是摆在广东面前的一大课题。
(四)反倾销和进口救济争议无法避免
根据台湾工业总会的《2010年进口威胁调查》,台湾业者受进口威胁的来源国家和地区中,以大陆地区为首(占70.7%),其次是韩国(占10.0%),排名第三、第四的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各占4%;可见大陆产品已经被认为是台湾产业进口竞争的最大威胁来源。目前大陆产品不论是经由正规渠道、走私、伪标产地、出具虚伪产证或自香港等其他地区进口转进台湾市场,因价格低廉已经对台湾相关产业造成影响,并引发了包括反倾销控诉和援引进口救济措施在内的各种争议。虽然ECFA早收清单未列入敏感性产品,但是只要广东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导致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低廉这一比较优势没有改变,加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致台湾外向型经济受挫,台湾方面出于保护产业、促进经济复苏的考虑,广东出口到台湾的产品遭受反倾销和进口救济的争议将无法避免。
二、粤台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广东迎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升级的新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并形成了具备较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模式为广东赢得了“全球制造业王国”的称号,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将广东置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尽管广东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制造体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份额,然而这种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充足、成本低廉的前提之下的。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短缺,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同时广东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受国际经济运行状况影响较大,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要摆脱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早,带动岛内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台湾的制造业已经实现以信息电子业为主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型,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许多产品如个人电脑(PC)、半导体、液晶显示器(LCD)、数位电视、通讯产品等已经在全球创出第一或第二的产值(或产量)纪录。ECFA签订后,台湾对广东的投资将进入新的高度,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把总部、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放在广东,而将生产加工环节延伸转移到欠发达的广东东西北翼或是内陆地区,开拓大陆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广东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第二产业并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实现自身产业的调整升级提供难得的机会。
(二)两地贸易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在ECFA的“早收清单”中,货物贸易方面,大陆对台湾降税的产品多达539种,合计138.4亿美元,降税产品包括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纺织产品、轻工产品、冶金产品、仪器仪表以及医疗产品等十类。台湾方面亦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包括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及其他产品等四类实施了降税。因台湾与日本、韩国均为广东主要进口市场(表1),而台湾与日本、韩国之间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同质性,ECFA的签订所给予台湾的关税优惠必将使台湾的产品,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石化原料、机械等,较之日、韩在价格上更有优势。以韩国为例,大陆对台湾的“早收清单”中的降税产品有14个大项与韩国出口大项重叠,可以预想,未来台湾对广东的出口份额将有很大提升。而受益于税率的降低,广东的某些产业竞争力也会提升。如汽车业,广州已经是大陆最重要的国际品牌汽车制造基地之一,目前台湾对大陆汽车的进口关税为17.5%,未来降为零之后,广东的汽车不但更有价格优势,还会吸引更多国际汽车品牌,包括原在台湾的国际品牌如和泰,将生产重心转至广东。由于“早期收获”中以大陆向台湾让利为主,台湾降税产品数量仅为大陆的1/2,广东对台湾的出口短期内增长幅度有限,然ECFA为两岸经贸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未来随着ECFA谈判的不断深入和两岸经贸交流的不断深化,广东对台湾出口亦会大幅增长,两地之间货物贸易的“非均衡”状况将得到改善。服务贸易方面,大陆将对会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会议、专业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医院、民用航空器维修,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台湾将对研究与发展、会议、展览、特制品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经纪商、运动及其他娱乐、航空电脑订位系统以及银行等9个服务行业进一步开放,广东与台湾之间服务贸易将更为热络。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三)两地间投资朝制度化、自由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产业分工、互补共赢
由于两岸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的对于经贸关系的限制,广东与台湾之间的投资地位表现出极度的不对等性,台湾对广东的投资逐年增加,而台湾对于大陆企业入岛投资却存在诸多限制,致使广东对台投资极为有限。ECFA签订之后,台湾对于大陆企业入岛投资的限制有所放宽,增加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开放项目,具体包括:中草药、汽车、纺织业、橡胶制品制造等65项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观光旅游、海空运等23项服务业;11项公共建设工程。台湾的企业在管理、人才与技术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开放陆资赴台后,广东资本有望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台湾资本展开合作,取长补短,共谋发展。目前大陆企业在台湾的市场布局以餐饮业为主,观光旅游、公共建设工程等方面也将是未来陆资在台的布局重点。ECFA不仅使两岸投资由单向过渡到双向,更重要的是表明台湾方面在经贸交流政策方面的一大改观,因此,大陆在台的投资环境也会逐渐完善,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也将相继出台,未来广东对台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和自由化。
(四)台资服务业得以进驻广东提供配套服务,有利于提高广东对台资吸引力
广东是吸收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1991-2009台商赴广东投资项目累计12 157件,金额累计194.2亿美元,且历年来所投资产业由纺织、食品饮料和化学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转变,对广东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有利于台资企业更好发展的产业配套却未有效形成。产业配套由两个网络构成:一是生产网络,指由原材料、辅料和设备供应,生产制造,运输和销售的各环节形成的网络;二是机构网络,指由政府、行业协会和营利与非营利的中介机构,如创新中心、培训中心、融资、会计等服务于产业的支持机构形成的网络。生产网络近年来已经逐渐搭建起来,然而机构网络,尤其是为台商提供融资服务的资金支持网络却远远未能满足台资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岸在服务业领域的交流有限,大陆融资机构无法获得台资企业征信资料而难以授信,台资金融机构又受两岸政策法规限制无法跟随台资登陆提供服务。后ECFA时期,台资服务业不仅可以直接进驻广东,而且部分服务业如银行业还可享受到较之其他外资服务业更为优惠的展业条件,从而解决台资企业在广东的融资等配套服务不足、无法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问题。
三、后ECFA时期粤台经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广东与台湾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
2008年广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是“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并将现代服务业的建设置于优先地位。在ECFA的背景下,推动广东与台湾现代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不但是顺应广东广大台商扩大生产的客观需求,更是推进包括台商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为广东与台湾之间产业对接与转移提供支撑的必要条件。广东应结合自身优势及发展所需,确定与台湾服务业合作的重点领域,积极促进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会计等的合作。目前在广东设立办事处的台资银行仅华南银行一家,未来应积极吸引台资金融机构在广东合理布局,鼓励台资参与到广州、深圳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当中,继续争取中央批准设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 推动粤台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利用深圳证券交易平台为台资高新技术创业提供融资途径,打造“海峡两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合作,物流先行。台湾物流发展水平较之广东相对领先,未来企业鼓励台湾大型物流业落户广东,整合两地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合作规划,加大两地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两岸物流标准、营运法规的对接,为广东和台湾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物流环境。
(二)加快与台湾先进制造业的合作交流
广东制造业近年来面临的成本上升、资源紧张等问题,使广东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然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显示,广东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首位,仍具有较强竞争力。面对“长三角”等经济区的激烈追赶,广东应牢牢把握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创造的升级调整时机和ECFA的签订带来的两岸产业合作的重大机遇,与台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展开全面合作,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继续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的基础上,引进台湾的光电、石化、钢铁、汽车及其配件、塑料、工程塑料、电脑及配套设备、精密机械制造、现代装备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减排等产业辐射带动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整合两地产业链,摒弃以往的简单移植加工组装环节的模式,使广东的产业链真正得以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同时,结合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大陆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协助台资企业扩大内销市场,如降低台资企业设立和开办商业零售项目的门槛,简化台资企业设立内销公司和连销商业零售店铺的审批程序,引导和支持台资生产型企业参与国内或省内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品牌会展活动,以扩大内销渠道和建立内销网络,使以往产业合作以外销为主逐渐转向内销与外销并重的模式,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
(三)借鉴台湾经验,加强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
相较于台资对广东制造业的投资而言,广东与台湾之间的农业合作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ECFA的签订,使两地农业合作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台湾农业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具有领先优势,目前水果、花卉、蔬菜、甘蔗、甜玉米等农作物种子种苗的培育和生产技术具有很高水平,休闲农业和精致农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资讯产业、材料、医学、服务等科技产业对农业的带动效果显著,化肥、有机肥料、包装等工业以及农业金融和运销服务配套完整,农作物品质好、价格高,不仅内销,在国际上也大有市场,农民收入得到保证,台湾的农业发展值得广东借鉴。广东曾是著名的“粮仓”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广东和台湾的农业之间存在巨大的优势互补空间。目前广东已经设立了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珠海金湾、汕头潮南、梅州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未来应在园区构想上着力,依据自身地理和农业状况突出广东自身园区特色,同时完善农业产业配套,包括化学工业、农业工业、包装工业、研发单位、市场销售等,尤其是解决中小农业企业的销售管道问题。加强两地农业科技的交流,强化与台湾农会的交流合作,推动广东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
(四)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广东资本赴台
一直以来,广东与台湾之间的投资以台资单向流入广东为主,这种投资状况违背了两岸交流互利互惠的原则。继2009年台湾开放大陆资本赴台投资后,ECFA的签订将进一步推动大陆资本赴台。事实上,广东30年来的飞速发展已经为其赴台投资积累了足够的经济实力。《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2009年广东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2亿美元,在各地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位列第三。然而由于对台湾投资环境与投资政策缺乏了解,广东民间资本赴台投资意愿普遍不高。为此,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就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与投资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研究,定期举行赴台投资说明会,完善赴台投资促进和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对企业赴台投资中应注意的问题公告和说明,引导企业选择重点行业,逐步开拓台湾市场,促进粤台双向的投资互动。
参考文献
[1]戚本超,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蔡宏明.后ECFA时代的两岸经贸新格局[J].中国评论(台),201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Z].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
[4]李彦谋.两岸签ECFA,南韩超紧张[J].新新闻(台),2010(1223).
[5]广东政府.新形势下加强粤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意见[Z].2009.
[6]罗祥喜.台湾的农业经验与两岸农业交流[J].中国评论(台),2010(5).
[7]戴淑庚.闽台贸易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绩效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1).
[8]戴淑庚,林捷泉.后ECFA时期祖国大陆银行业面临的冲击与因应对策[J].福建金融,2011(1).
[9]戴淑庚,曾维翰.祖国大陆台资集中区与台湾经贸合作的绩效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10]Sharachchandra M.Lélé.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ritical review[J].World Develop-ment,19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