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学英语时代

2024-07-24

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12篇)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1

在最近十年里, 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大学新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新生英语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很多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后大学英语时代。后大学英语时代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一体化不断深化的时代, 是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 如果没有专门领域或特定行业的英语工作能力, 仅仅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 蔡基刚教授多次撰文, 分别从外语教学理论, 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界限的模糊, 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重复和费时低效, 社会和学生对ESP的强烈需求等方面来论述分科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这与很多语言教育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一、理论基础

Stryker和Leaver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 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 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或二语学习条件。这是因为, 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 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 这时的学习状态最接近于母语学习, 因此效率也就越高。第一, 关注内容可以把形式学习的焦虑降到了最低程度;第二, 内容学习大大增加了可理解的输入量;第三, 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学科内容或是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真实且广泛的交流最能促进二语习得;第四, 高层次的学术认知活动有利于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Cummins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是由“人际交流基本技能”与“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组成的。前者是指层次较低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语言, 交际任务的认知要求比较低, 语言比较简单;后者则是指在层次较高的学术交流中使用的语言, 对认知程度要求比较高, 语言比较复杂。当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 如果还是在低层次的语言技能上训练徘徊, 其语言能力不可能有进一步提高。只有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英语水平才会有大的提高。刘润清也有相同的观点, 他认为高年级英语教学内容应以百科知识为主。因为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 吸收知识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就吸收了语言。他还认为21世纪的英语学习最根本的变化是英语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英语教学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或者是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外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结合就是分科英语。它的理论基础是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教学法。它的核心是:如果语言教学能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来进行, 将外语学习同内容有机结合, 教学效率往往会大大提高。许多国家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专家相继开展了实践和实验, 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典范。

分科英语侧重学习技能, 他介乎于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虽然也是用英语教内容, 但内容偏向一般的学科知识, 比专业英语的教材具有更多的宽泛性, 接近科普文章,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术技能。刘润清举例说, “首先可按12大学科目开设英语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正如Song指出“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学科中所需要的学术素质能力和体裁知识, 以便他们能在学术上获得成功。”分科英语教学还体现了“以用促学, 以用导学”的原则。

二、大学英语课程超市构建途径

1. 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为对口专业开设如工程英语、法律英语等;也可开设适用面广、带有共性的课程, 如科技论文写作, 报告陈述演示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在要求掌握了一定词汇和规则, 并达到了一定的英语水平后, 应鼓励其尽快结合本专业的知识来提高语言能力。要以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来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并在学专业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英语, 进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将语言学习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获取学术文献信息, 参与本学科专业的学术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以专业英语来推动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和学术适用能力。

2. 教材选择

课程超市的设置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专业特点和学术需求, 选择与学习者专业有关的真实的语言素材。内容选择可以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某一领域的学术知识, 也可以是感兴趣的社会话题等。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同一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选择不同起点的教材。

3. 教学模式

课程模式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等或中等以上, 教材选自目标语的各类专业课程, 如专业的软件英语、医学英语、生物英语等。由专业教师而不是语言教师来授课, 要求专业教师既要熟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 能用目标语进行理解性的课题教学。最终, 实现以语言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 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带动语言学习, 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更高层次的语言和专业知识技能。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能参加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 可特别设计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开设的模式。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 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 从而提高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4. 教师培训

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向, 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 还要对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有所掌握。担任语言教师与学科专业教师的双重角色, 既要胜任基础英语的教学又要用英语教授某一专业基础课程。各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扩展知识面, 提高授课能力, 实现单科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教师要融入简单的专业知识, 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包括用英语作笔记, 提出口头或书面报告等;还应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文体特征。

三、结语

课程超市在选课上实行全程听课、部分听课和免听等方式, 且学生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依据个人情况, 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 实现学生自主选课。

大学英语课程超市将分科英语中的综合语言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鉴于大学新生入校的英语水平有高有低, 大学英语课程超市在形式上可以有免修、选修和必修。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同学, 他们有权利免修英语, 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学其他的科目, 或者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业需求来选修英语;对于那些因为专业基础较差, 又想学习英语的同学, 英语课程可以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让他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来学习英语;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选修适合自身水平和专业需求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超市在内容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束缚, 使学生在基础阶段可以修读大学英语通识选修课, 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 任意选择, 自己决定把英语提高到什么程度, 发展哪种能力。课程设置要体现多样化, 既有强化语言基础方面的预修课程, 有社会需要方面的应用型英语课程, 有个性培养方面的个性化课程, 还有素质培养方面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超市的构建灵活多样, 它反映了当前社会进步与职场变化的现状, 能真正反映教与学的供求关系。大学英语课程超市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 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 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而且有利于学校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推动整个教学改革, 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 2002, (6) .

[2]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11, (5) .

[3]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4) .

[4]陆俭明.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J].上海, 2010, (6) .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2

“90后”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从高考报名时起,就不满足于大学校园网和《招生简章》的介绍,他们娴熟地运用网络,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自己心仪的大学。

“新生开学分班要考试吗?都考什么科目?”“学校的伙食怎么样啊?伙食费一般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在高校的论坛和QQ群中随处可见。各大校园网论坛因此特地开辟了“新生专区”,分门别类解答新生关心的问题。

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是90后大学生的显著特征。大学毕竟是个全新的环境,对于在家长悉心呵护下长大的“90后”来说,离开父母就像经历一次“断乳期”,种种“不适应症”开始显露出来。他们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有的总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天天往医务室跑;有的不会与人相处,惹得同学不快、自己郁郁寡欢 „„

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的特点:他们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分。“90后”走进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社会要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宽容与认同,相信他们会在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自我”、“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90后”大学生有群体特征吗?该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心理共性?

不论是对“90后”,还是对以往的“80后”、“70后”,实际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还是“因材施教”。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当然,这需要教育者付出很大的爱心、耐心,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仍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他表示,今天的大学,虽然学生已从“60后”、“70后”、“80后”变到了“90后”,一些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式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糊管理”并不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3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阅读学习者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14-03

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指的是20世纪中后期欧美外语教学研究中出现的跨越单一、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它是一种倾向于综合使用成熟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理念。“后方法”的提出,进一步加速了外语教学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在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者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外语教学中一个重头戏,在“后方法”时代如何更好地通过教学活动来发挥教师教学优势,培养学习者的能力,成为众多外语教学研究者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阅读的不同阶段

阅读是一项包含感知和思维的复杂认知活动。总的来说,阅读包含两个步骤:单词认知和文意理解。其中,单词认知关系到学习者单词的拼写和语法问题,学习者能否对文章中所使用的文字、词汇及语法与自身的语言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达到认知的效果。文意理解则要求学习者能够利用自身的背景知识,掌握文章结构和理解上下文大意。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阅读的不同阶段。

(一)口语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与其口头语言表达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儿童开始真正学习阅读之前,他们必须先掌握口语表达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系统。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习者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使学习者能够从口语训练中逐渐掌握英语语言的发音规律、词汇组成和句子的样式,为以后的阅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流畅。流畅在这一阶段指的是学习者能够正确和迅速地完成文章的通读,正确掌握文章大意。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对基本词汇能够全部认知,因此能够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上,而不是对个别单词的理解。

(三)词汇教学。一个成功的阅读者词汇量也是巨大的。达到流畅阶段的学习者还没有完全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每一个用词的用意,只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正确把握,因此,扩大词汇量,对文章中个别生词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四)背景知识学习。对阅读任务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阅读任务的理解程度。背景知识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世界知识、文化知识、文章主题相关知识以及语言学知识。这些方面在背景知识学习中都非常的重要,但其比重也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五)理解。理解是掌握文章构成意义的一个主动的过程。理解文章,即要求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从文章不同部分读出其中的联系及其表述的含义。这一步骤包括词汇知识、思考及推理。因此,理解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根据文章作者的用词和文章的构成来推理出作者写作文章的意义。近期的阅读教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如何培养学习者的“理解策略”,即学习者在理解阶段对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推理能力。

二、学习者的阅读策略

一般来说,高效的学习者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不同阶段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

阅读前:调动背景知识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话题;对文章将提及的内容进行预测;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意。阅读中:通过创设问题和思考问题来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掌握文章的细节。阅读后:回忆文章的细节和信息;将看到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对比,从而获得知识;检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否遗漏;用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三、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了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和对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在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后方法”时代,教师应更积极地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习者完善其语言综合能力,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阅读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学习者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为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掌握材料给出的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活动时,必须能够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文体,并能根据阅读材料文体的不同,选择适应文体要求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掌握所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理解并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型;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清楚地了解文章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联系自己已学的知识和日常实践记忆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能帮助学习者形成自己的阅读学习策略从而达成阅读目的为原则。

(二)教学设计实践。根据阅读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学习者的不同要求,教师可将教学设计放在读前(Before Reading),读中(During Reading)和读后(After Reading)三个阅读阶段来把握。

1.读前教学设计。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总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对目标材料背景内容的理解,例如一些相关的图画或表格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析总结目标材料的特点来对文章进行分类,例如观察目标材料是否配有图表,或者使用数字来标示内容条目等。在初步分析文章,掌握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解读文章的小标题来帮助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进行把握。在欧美国家TESL阅读教学中常用的“SQ4R”就属于读前教学设计。“SQ4R”,即观察(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诵读(Recite)、回顾(Review)和反馈(Reflect)。在“SQ4R”教学设计中,观察包括引导学习者“观察”文章标题,文内小标题,文章内相关图表,文中特殊字体如黑体字、加粗部分等;将这些标题和图表、特殊字体的内容变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即“提问”;要解决问题,必须通过“阅读”来找出答案;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诵读”,并通过串联这些答案的内容来复述文章;在能够复述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顾”文章内容,进行再次阅读并进行“反馈”,检查答案内容串联的文章大意与原文内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以达到最后充分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目的。

2.读中教学设计。读中(During Reading)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新词和难句上。因此在教学中可运用“概念地图”(Concept Map)的设计。“阅读材料的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承载意义以表现其写作的意图。”在“概念地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关键词,分类、说明和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这些关键词和句子中需找出表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线索,并将这些线索图形化、表格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大意。

3.读后教学设计。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总能够在读后阶段运用在阅读材料中获取的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当中。在读后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在阅读材料中所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便对这些知识和信息有更好的理解,最终达到记忆并使用的目的。在培养学习者的读后策略上“回应文章”这一教学设计有很好的效果。这一教学设计主要的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将自己已有知识和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来证明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对文章信息的掌握情况,并在表述中获得新旧知识的连接的能力。在“回应文章”的教学设计中,学习者被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被要求对文中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此学习者在发表意见前的思考,和发表意见后得到其他组员反馈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将已有知识和文章信息有机地进行结合,从而达到“读后”的目的。

4.教学设计案例。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将读前、读中和读后的阶段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以下举例说明(见英文内容)。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4

关键词:后大学英语时代,宏观因素,英语教学质量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通用语英语的战略地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并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和世博会, 我国在实际意义上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在新世纪是炙手可热的词汇, 而在沟通和交流中起着中枢和关键作用的就是语言, 英语毫无疑问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因为英语是“地球村“的通用语。英语不仅是人们用来交流和沟通的普通媒介, 而且还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用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学者的共识。

众所周知,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 印度政府更加重视英语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正因为英语的广泛普及, 为印度在培养国际人才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印度的科技人才的英语能力尤其突出, 不仅可以用英语撰写论文和学术报告, 还能毫无障碍地用英语做演讲, 在文化领域也涌现出一批能够融汇东西方文化的优秀人才。相比较之下, 我国的英语教学与印度相差甚远。印度的英语教学是我们学习的良好榜样。同样, 我们的邻国韩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迎接21世纪的教育改革”,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课程经验进行借鉴, 以改革本国传统的外语课程, 从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韩国为了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背景的具有多元语言文化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 不断加大对外语教育的投入, 适时调整外语教育政策, 把外语教学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韩国之所以迅速崛起, 跟重视外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但当时我国的对外交流还是很少的, 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 半开放的状态。那个时期的大学英语仅仅作为一门高校的普通课程, 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课程要求, 或通过必要的英语等级考试。但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 我国日益加强了国际间的交往, 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相应地, 大学英语的教学也应该进行与上个世纪截然不同的改变, 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这时, 英语不再仅仅是大学课堂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已, 而是一种用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很显然, 我国若想真正融入世界大家庭, 尽快提升自己的文化科技水平,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我国的科技人员拥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及英语素质。但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我国外语教学的相对滞后与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显著, 所以, 摆在国家面前的任务就是怎样培养大量英语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从而顺应国际全球化的大趋势。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 以培养专业过硬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规格国际人才为己任, 同时, 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艰巨挑战。

三、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给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各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扩招, 这对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最直接的压力。也就是说, 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了。我国高校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的, 本科生的入学人数保持在每年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长。那么, 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连年增长, 师资配备没有相应地跟上节奏, 师资紧缺是高校扩招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由于师资问题, 原来的小班教学改为大班额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 大班额很难开展有效的听说训练, 任务教学法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所以, 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社会需求刺激全民英语学习热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外资企业以及外国人的各种投资越来越多, 相应地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对于外语等级尤其是听说等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社会的需求影响了在校生的认知。他们意识到, 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学好外语也是成功进入外企的敲门砖,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在校生学习外语的热情。

另外, 社会需求还刺激了社会英语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 诸如, 韦伯国际英语、新东方、环球雅思、新航道等, 这些培训机构规模庞大, 分支机构遍布各地, 而且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的各种学习英语的需求。有些在校生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或者是雅思、托福等考试, 不惜花重金到这些培训机构报名学习, 这无形中使得学生把校内校外的英语课堂进行比较, 而那些培训机构往往是根据学员的直接要求设计的, 比如, 口语速成、英语语法、写作技巧等, 所以, 学生有可能对课堂内的传统教学产生质疑, 也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由于社会各种英语培训的普及, 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可能参加过很多培训, 很多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尤其是口语、发音方面。但是很多来自偏远贫穷地区的学生由于当地师资的限制, 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培训, 英语水平则远远不及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 这种“贫富差距”, 给大学英语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班里的人数多, 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辜向东.怀疑与误解--评文汇报“要素质还是应试”[J].外语界, 2002 (6) :66-70.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6.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5

22日,各地考研成绩陆续放出,虽然自主招生高校和A、B、C区的各科复试分数线还没有划出,但是依据往年的复试分数线估算,许多考生心里面已经有了谱,忙着准备接下来的行程,而应聘成为了主题。

王乐就读于宜宾某高校外文系,全系280多人就有40多人参加了早前的.研究生考试初试,现在放榜下来,上360分的仅有一人,大多考生在320分左右,而自己的320也让他感觉有点“悬”。

“大多数考生都觉得自己只差几分,准备明年再战,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不多。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准备先找份工作干干,边走边说。”王乐说,自己之前应聘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和招聘方详谈了两个小时,已经论及薪酬、福利,说好到专业英语八级考试之后给予答复,但是现在他还是想找一份领时薪的工作,例如英语培训班老师,这样时间比较灵活,自己也可以备战明年的考研。

更多的大四毕业生虽然没有参加考研,但是也是真正从这学期开始紧锣密鼓地寻找工作,大家更青睐稳定的职位,选调生、公务员、教师、银行职员都是热门,之前选调生初试成绩已经公布,几大银行的招聘也已经结束,据王乐说,除了十几位拿到选调生、银行等“铁饭碗”的人,大多数学生都窝在自习室准备接下来的教师公招,而进私企的学生一般最后才能定下来。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6

然而对于我们大学生,金融危机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似的。即使我们看到现在中国股市一直低迷,房价大跌,也好像跟我们这些还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没有关系似的。电视天天报道、报纸日日登载、大家时时谈起,其实我们中有些大学生听的太多、看得太多、说的太多而想的太少。其实,金融危机与我们当代大学生是紧密联系的!

1.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最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尤为严峻。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半单位的招聘计划都有所改变。6%的企业取消了年度招聘计划;9%的企业推迟了招聘计划;30%的企业表示缩减了招聘计划。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调查显示,55%的人感到很迷茫,14%的人表示非常悲观。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波动影响就业,致企业校园宣讲会减少

高校毕业生校园宣讲会是各大企业的校园人才争夺战。但从各校统计的数据看,一些高校的到校登记举办宣讲会企业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减少了三分之一。

1.2 大学生求职提前,金融危机影响期望薪资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大学生求职碰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焦虑之余纷纷降低就业期望值,薪资要求普降500~1000元。有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些同学,一些重点名校的学生普遍要求是3000元以上,而一般院校的学生则开出2000多元的工资。不少应届生纷纷表示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找到一份工作已不易,所以只好降低自己的工资要求了。

1.3 企业校园招聘缩水,学生求职转战欠发达地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灿平介绍,“粗略计算了一下,目前登记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大概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三成”。据悉,减少的职位主要为一些出口贸易、生产制造型企业,以及银行、证券公司、房地产等职位,一些相关企业甚至取消了招聘会。就业压力使得不少学生将找工作的希望放在了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来自汕尾的小倩就打算回家乡当老师,“毕竟当老师的话回自己的生源地机会可能会大一些。”

2.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面对着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形势,大学生也必须从自身出发,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2.1 正面看待金融危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金融危机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也得转变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在大学,最重要始终还是学习,毕竟用人单位聘请员工时还是得看成绩的。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就业,就业的形式是贡献社会。而如今,金融风暴危机了这个社会,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就业。但危机带来了困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等待我们这些大学生去面对挑战,而战胜危机之后,则是更明朗的前途。

2.2 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基本能力

基础实践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差成为国内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短板”,为了修补这一软肋,大学生必须重视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训。

2.3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提供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职业倾向、个性特征、价值观等等,也就是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能清楚明白的问答:“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策略也应偏重于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自我的策略,比如可以兴趣测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天赋和人格特征,还可以请心理专家帮助分析孩子们的个性特征,也可以请企业的资深的人力资源专员开设一些相关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这些都是有效的了解自我的策略。

2.4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冷静应对就业市场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由于阅历有限,学生对未来职业及所在的行业的了解程度相当缺乏,这严重妨碍他们正确地确立人生目标,严重的阻碍他们正确地制定职业路线。在实习实训阶段,学生与企业、与社会面对面的接触,有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社会看企业的条件,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社会的机会,这一时期,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社会,了解实习所在企业,继而了解其他企业和整个行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发生碰撞,使自己的自我认识更加理性,使自己的目标更明确,使自己的职业定位更加现实和有根据。这样当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就会缩短探索期,尽早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自己和了解社会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同样重要,故充分了解社会的这一时期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也应该重视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高职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古语“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可能可以更好的解释如今中国受金融危机的情况。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学受金融危机影响,来学校招聘的企事业单位比往年少了,大学生就业率比往年可能也要降了几个百分点,但正是这样,我们大学生才更要认真面对大学的生活和大学的学习。大学教育是培养道德素质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而不是毕业后的金饭碗,更不是读完大学就是社会精英。我们面对着严峻的现实,要严肃面对。

金融危机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但却不是不可战胜。大学生应该拿出自己的勇气,克服困难,为圆自己的大学梦而更加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朱永永.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个方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1).

[2]崔影慧,魏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03).

[3]姚夏军,黄新敏.就业市场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

2008,(03).

[4]朱若霞,马小洁.略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5]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6]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7]向从武.略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8]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

[9]许溪沙,王若光.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浅议[J].中国建设教育,2006.

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究 篇7

一、社会层面原因

(一) 高学历就业市场供过于求。

高学历毕业生人数及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增多随着研究生报考热连年升温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著名高校的研究生2010年入学人数与本科生已非常接近, 而部分专业和系科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更是超出了本科生。很多研究生现在从事的就是过去本科生就可以从事的工作, 他们在严重挤压着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此外, 伴随着经济危机, 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下岗和失业劳动者人数也激增, 使得一些原本打算在国外工作的留学生放弃了在国外工作的打算, 回国加入到了就业大军中。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就业空间受限。

长期以来, 我国过分地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经济的发展, 重视发展第二产业, 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也不平衡、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就相对不足。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近两年来, 我国最能增加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 (服务业) 只占GDP的40.1%, 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70%的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最终也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

(三) 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偏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部分企业有较强的成本意识, 不愿支付新进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成本, 轻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往往以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拒绝接收应届毕业生;还有高学历情结, 人为抬高学历门槛, 以硕士、博士为招聘对象, 拒本专科毕业生于门外。

(四) 高等教育改革滞后致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高等院校走过了一段大规模扩招的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这一阶段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比如:一些高校忙于扩招和建新校区, 忽视了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的改革, 导致了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更加严重的是,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 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习惯于对高校进行理论上的管理, 致使高校缺乏办学的直接经验和教育教学的现实体验, 而这些恰恰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

(五) 体制、制度的原因。

几年之前, 在经济危机来临前, 很多高校由于扩招的影响, 就已经感到就业压力的存在与挑战。如今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 很多单位不是考虑增加人员, 而是考虑要不要裁员的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 而另一方面, 就业岗位骤减, 这一巨大反差, 使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1. 机构改革的持续深化也不可能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首先, 政府机关要减轻负担, 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 一直以来坚持机构改革、定员定编, 人员分流, 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其次, 伴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压缩了人员编制, 减少了就业岗位。

2. 体制性障碍和政策缺失也导致了社会人才不能高效合理配置。

创建统一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前提。在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 人的身份色彩依然很浓, 甚至在某些大中城市为缓解城市压力, 设置障碍阻止人才的合理流动。在这种情况下, 为推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但我们也看到许多政策是具有柔性色彩的。这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时会大打折扣;另外, 这些法规过于宏观, 还缺乏一些配套措施, 从而制约了法规作用的发挥。

二、大学生个体层面原因

(一) 本身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掌握了相当的理论, 而实践非常缺乏, 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 很多学校也因为各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课程。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 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马上带来业绩的人。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 尤其是大学生, 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一些有实力的公司, 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时, 希望通过现在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 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 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二) 缺少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清楚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素质要求, 对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是迷惘不知, 甚至对自身定位也不清楚, 加上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了解又很少, 无法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距离, 致使对大学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没能准确规划, 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大学生在茫然状态下度过大学四年时光, 毕业后应对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就更加不知所措了。

(三) 自身缺乏安全感和闯荡社会的勇气。

研究发现, 个人会由于周遭环境条件的恶化导致的不安全感会上升。经过经济危机风暴, 民众普遍的不安全感、焦虑感加剧, 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问题上求稳的取向越发突出, 很多大学生都将工作的保障性、稳定性作为求职的首选要素, 倾向于在国企、机关、事业单位谋求工作, 不敢轻易尝试创业。有研究指出, 越是经济动荡, 前景不明确的时期, 越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涌向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算最好的, 但是最确实最稳定的。

(四) 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大学生就业日趋倾向于物质化, 功利化。近两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44.8%的人在就业时期的期望值在2000到3000元, 19.5%的在3000元到5000元。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 43.1%的学生选择将来在东部沿海城市发展。35.1%的选择回家乡就业, 仅有6.3%的学生考虑去中西部地区。说明大学生期望在发达地区更快地实现职业理想和自身价值。另外, 部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 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很少考虑对社会的贡献和国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 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看得上的工作干不了, 干得了的看不上;对薪水, 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不顾自身条件, 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受;一味地追求大城市, 对北京, 上海, 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有很高的期望, 不愿意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 看中国家机关大单位等, 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 致使高不成低不就。正如就业难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业难题的化解也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国家、政府和学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 采取应对的措施。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尤其重要。广大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 更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主动说服自己, 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 走多渠道的就业和艰苦创业之路。

摘要:文章对金融危机后我国基本的经济现状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深入的研究, 从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体层面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各类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 4

[2].秦永.中国主要失业人群、原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9

[3].张守列.近30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分类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1

[4].杨新颖, 王伟静.论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8

一、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使得全球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 将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发展低谷, 而以中国, 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 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所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仍可高速发展较长时期, 世界经济的中心将由西方向东方转移。实体经济开始复苏, 金融风险逐渐消退。低碳经济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中国的金融实力相对提高, 购买能力提高。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走出去”,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拓张, 走向国际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增多。中国经济进入出口依赖型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消费导向型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阶段, 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就业转移、高失业率是这个阶段全球就业的突出特点。经济转型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在要求, 转型调整必然导致高失业率、结构性失业和持续大规模的就业区域、产业转移调整。

二、商务英语职业岗位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对应的就业企业涉及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和提供进出口服务的外贸企业, 主要职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等。其中, 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 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跟单员是出口合约的执行人员, 他们要根据商务合约中出口商品的相关要求, 代表公司选择生产加工企业, 指导、监督生产进度, 以确保合同如期完成。跟单员是联系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纽带。单证员负责各种国际贸易的单证制作, 涵盖买卖双方及运输、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银行、港口等等业务。报关员是经海关注册, 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外贸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生不仅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交际知识, 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还要具有一定英文商务文件的阅读能力、一定英文商务函电及报告的写作能力和一定商务翻译能力, 具备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外贸英语函电等方面基础知识。

三、后危机时代对商务英语职业岗位的影响

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模式、贸易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隐蔽, 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挑战。欧美发达国家消费锐减国际市场明显缩水,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 人口红利将尽, 人力资源短缺、人力成本明显增加, 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直接导致订单利润下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主要集中在海外市场业务的缩减和国内市场需求的低迷等方面。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 直接影响出口, 其中以金融、航运、国内贸易和部分制造业的降幅尤为明显。国外订单、盈利能力、融资状况和投资意愿降低, 全球贸易与直接投资流量下降。外经贸企业订单数量减少, 订单利润下降, 职业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市场上, 劳动供求数量矛盾突出。

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国际商务公司、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分公司、境外中国公司等, 其中以中小外贸企业居多, 占毕业生从业的80%以上。中国产业经济在后危机时代, 产业结构失衡, 出口导向型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在国际需求压缩, 国内消费动力不足, 出口竞争必然加剧。在出口产品同质化的前提下, 出口竞争演变成价格战, 低廉价格压缩了合理利润空间, 国内生产成本上升,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温, 出口竞争加剧, 外向型企业的经营风险直线上升。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企业对商务人才, 外贸人才的需求大量减少。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使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需求标准不断变化, 尤其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外贸综合型人才, 最为注重的是英语能力、专业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以及实际阅历和处置纠纷的能力, 在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基础上, 懂得国际贸易、商务流经进程、产品专业术语、合同规则、付款方式等, 并且熟悉国际贸易争端处置机制和各国法律, 同时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

总之,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属于高职教育范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形势, 必须将最新的国际形势和研究成果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并密切联系中国对外开放实际的特色, 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裴长洪.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1]裴长洪.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9

一、国内成人高端英语培训业现状

(一) 成人高端英语培训特点。

1. 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空间, 投入大、回报大、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2.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不纯依赖教师, 便于连锁复制, 教学模式基本雷同;3.大品牌目前在全国的布局还未完成, 众多小品牌蜂拥而生, 竞争日趋激烈。

(二) 国内主流高端成人英语培训机构。

1. 华尔街英语 (行业的领导品牌) 。

2. 英孚教育 (行业的品牌模范) 。

3. 韦博国际英语 (行业的领先竞争品牌) 。

4. 新动态国际英语 (行业的主要竞争品牌) 。

5. 美联国际英语 (行业的竞争品牌) 。

6. 沃尔得国际英语 (行业的竞争品牌) 。

7. 泰弗尔英语 (行业的区域竞争品牌) 。

以上为目前国内成人高端英语培训行业的主要品牌机构,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在二、三线城市拥有一所或几所中心, 依靠机械模仿课程艰难生存。

(三) 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首先, 金融海啸袭来, 裁员之风骤起, 不少企业开始缩减各项开支;随着房价、物价的进一步上涨和通胀预期、可支配收入比等因素的影响, 成人高端英语培训短期将面临一些挑战。

其次,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 每个人都有自我提升的需求,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国人走出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而行业的动荡更能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 从长期来看远未饱和, 市场空间很大。

最后, 国家和政府非常支持民办教育培训产业, 陆续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伴随着对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的日益重视, 高端英语培训的市场一片光明。

二、后危机时代成人高端英语培训业面临的问题

成人高端英语培训行业存在不少“泡沫”, 去年和前年发生了灵格风英语、瑞来英语、凯恩英语等以白领为主要目标人群的高端英语培训机构陆续携款潜逃或倒闭事件, 虽然本次金融危机吸收了不少泡沫, 但后危机时代行业“洗牌”还将继续, 成人高端英语培训仍继续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

(一) 伴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 高端英语培训市场容量有限,

主要集中在100个左右的经济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 因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二) 各成人高端英语培训品牌纷纷快速扩张圈地, 但是由

于人才储备不足、监控不利, 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工作不到位。

(三) 教学产品同质化严重。

各品牌的主打产品基本是“外教面授+中教面授+教学软件”模式, 其中教学软件的辅助学习占了学员的50-70%左右的学习时间, 这种降低成本的做法也势必造成了教学效果的折扣。

(四) 高端客户最重视的就是“品牌”, 目前一线品牌的老化和产品更新工作还需加强, 新品牌还很稚嫩。

因为该行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等普遍缺乏, 职业经理人缺乏的现状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五) 行业已进入“三高”时代, 一是员工工资高;

二是市场费用高;三是房租成本高, 这样的高成本投入造成了行业发展的巨大压力, 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由五年前的4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0%, 发展遭遇“瓶颈”。

三、后危机时代成人高端英语培训行业的发展策略

后危机时代各品牌欲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必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 并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 加强品牌建设, 提升品牌形象。

后危机时代成人高端英语培训消费市场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就是影响力。

(二) 差异化竞争, 赢得市场空间。

高端学员的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 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 理性消费催生市场细分, 要对自身品牌的经营思路和目标客户以及发展方向等做合理定位, 细分培训内容, 提供最专业的创新的教学产品, 以差异化竞争赢得不同高端人群的市场份额。

(三) 加强团队建设, 管理服务人性化。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 高端行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则对管理理念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亲情化, 就要有完善的人事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使员工具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有科学的激励机制, 让员工时刻充满工作的热情;有人性化的员工关怀和和谐的员工关系。

四、小结

后危机时代成人高端英语培训行业仍缺乏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 产业链不够完整,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高手过招, 成败在分秒”, 因而必须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创新、运营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 持续引领和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 后危机时代成人高端英语培训市场之间的竞争, 是品牌建设和培训质量的较量。只有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和一流的高效团队, 才能步步为“赢”, “笑傲江湖”。

摘要:本文将重点研究分析在目前的宏观市场环境下, 国内成人高端英语培训业整体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运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探讨未来的发展策略。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10

一、“微时代”的特征及影响

“微时代”一般是指在互联网及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由能实现即时信息获取传播的新媒体的兴起而推动开启的新时代, 它以微博、微信、饭否等新媒体为标志, 也包含微电影、微小说等一系列传播速度快、内容精练、介入生活细节, 并给人们的交流、工作、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新事物。概括来讲“微时代”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获取和传播速度更有效率, 内容更加短小精练;2.以社交网络、交流平台、移动互联网终端为依托, “微时代”中的体验者准入门槛低,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获取、使用便利, 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3.在“微时代”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定范围内的主角, 而不仅仅是接受信息。互联网信息传播呈现多中心化。

“微时代”的到来既使科技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也快速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里, 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感受与表达更加鲜活, 个人的力量不断增强, 声音在逐渐放大。但不可否认的是, “微时代”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 虽然微博等新媒体提高了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效率, 但是, 在众多的信息中人们会习惯性地选择个人喜欢的内容, 从而引发一些偏激情绪、过度的自信甚至是极端主义。第二, 它为人们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和巨量知识资源的同时, 也为一些人提供了逃避社会的机会, 沟通和信任减少而导致孤立和冷漠。第三, “微”事物, 虽然满足了人们对效率的需要, 但是便利之余也滋长了人们的浮躁, 使人们难以深入思考。

二、“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据调查, 大学生中的微博使用者接近80%。“微时代”为生活、学习、交流、展现自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所以被广大大学生所喜爱。但大学生们毕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十分成熟的青年时期, 在享受便利的同时, 也往往会形成依赖, 不自主地受到负面影响, 忽视自身发展的真实需要。

1.“微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基础上的虚拟交往更加普遍, 这给他们带来了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交流方式, 但过分沉溺于自由的虚拟世界中, 很容易失去自律, 网络监督的不完善也不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2. 美国网络社会学者莱恩格尔德所说:“网络最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 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微时代”使人们能够很快找到自己喜欢的“圈子”, 这使得同类信息易于在身边聚集, 一些大学生缺乏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久而久之容易失去自己独立的观点, 产生从众心理, 人云亦云, 情绪化倾向明显, 容易陷入偏激甚至是极端的心理状态中。

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尔克教授说“科技能带来上万好友或粉丝, 安全但虚拟, 制造了人际关系活跃的假象, 却对真情实感有侵蚀性”, 一旦过分沉溺于虚拟科技的迷境, 现实社会反而会成为一个陌生的世界, 当现实中的他人交往能力下降时, 极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冷漠, 使自己形成强迫、孤独、焦虑等不良心态。

4. 由于目前高校还停留在传统的网络技术教育上, 对新媒体和“微时代”中的新事物重视也不够, 所以, 当今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与规范、信息技术、媒介运用与操作等方面, 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客观的对待, 他们往往以休闲、娱乐为主要使用目的, 忽视了主动的全方位的营养汲取, 而互联网科技强大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

5.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思考与沉淀, 而现今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快速、简短的信息, 做简单有效的沟通:写微博, 发微信, 看微小说, 微电影……这极易使大学生变得浮躁, 急于求成, 缺乏坚韧的信念, 也难以使他们深刻地领会民族与世界文化, 获得全面的成长和丰富的社会体验。

三、“微时代”下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以微博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体现了现代社会最新的技术、理念和文化, 它创造了信息获取与传递的新方式、新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微时代”和它带来的改变;如何降低网络基础上“摇一摇”就可以与陌生人交流的虚拟交往所带来的不确定感和不信任感, 培养大学生们形成诚信、有责任心的品格;如何培养大学生们的判断力, 避免他们偏离社会主流思想, 或走上极端, 迷失于网络;如何引导他们既恰当地表达自己、彰显个性, 又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观念;如何在网络虚拟交流的环境中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现实交流的不可替代性……这都是给“微时代”中的教育者们提出的新挑战。

1. 重视“微时代”, 培养学生应对“微”事物的能力

首先, 要培养大学生们理性的分析思考能力, 使大学生能够筛选新媒体、新事物带来的各种信息。第二, 了解熟悉新媒体的运作过程, 增强理性认识, 进而提高网络信息的驾驭能力, 增强新媒介的运用能力。第三, 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 养一种独立的批判意识, 增强其判断是非的能力。第四, 培养大学生成熟理性的公民意识, 使其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律约束, 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 避免沉溺于新技术带来的便利。第六,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都是人的延伸, 但不应因科技技术的发展而将人的心灵与文化带向荒漠。

2. 借助“微时代”, 在学生工作中运用新媒体

微博等新媒体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关注和成就感、倾吐心结、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主渠道之一, 所以, 高校工作者要增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善于借助新媒体与学生沟通, 将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获得的信息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运用新媒体也能与学生拉近距离, 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认识自我, 调整自我,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 融入“微时代”, 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

高校应认真审视“微时代”下的教育环境, 顺应时代的要求, 以更好的教育引导大学生。

首先, 通过普及网络认知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传媒的平台与工具本质, 科学、高效地使用网络传媒, 理性、自律地参与网络生活;同时要强化关于网络技术运用的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操作网络媒体、获取、管理网络信息、自觉维护信息安全, 遵守网络道德法律约束等。

第二, 提升校园网络软硬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通过提高网速和配置、优化网络资源环境来引导学生正确地参加网络活动;另一方面, 应当运用受大学生欢迎的技术手段, 以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 营造活泼、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第三, 丰富教育形式和手段, 将形式多样、精练活泼的新媒体, 如微博、微电影等与传统的课堂、讲座、论坛、竞赛等教育方式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 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优势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健康辅导, 化解心理问题, 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时代”中的“90后”大学生是我国网络参与者的主要力量, 他们的网络生活是否积极、健康, 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成熟, 因此, “微时代”的到来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当认识现实教育环境的要求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接受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EB/OL], 2008-201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EB/OL], 2008-2011.

[2]方宏建.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2]方宏建.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11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时间管理;因素

时间,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的一个话题,对当今“90后”大学生而言,如何管理时间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及大学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手机、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运用信息资源、理性应对各种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向上的诱惑,避免迟到、早退、缺勤、非正常作息、娱乐、游戏等现象,保证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全面审视目前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特点,理性分析新媒体环境及“90后”学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时间管理的多重影响,为探寻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效率和自身素质提供借鉴。

一、时间管理的涵义

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可控的手段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就是要引导他们合理利用时间,通过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等方式,在执行过程中有意识地克服浪费时间的因素,增强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对时间的掌控能力,通过掌握有针对性的时间管理手段,加强其对时间的分配能力和对事物的管理能力,最大限度的掌控各项任务的进程,科学编排任务的次序,使各项工作获得最佳效果。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特点

1、学生干部对时间的监控能力更强

学生干部的时间管理能力一般会优于非学生干部。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干部需要在合理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同时,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和完成学生组织或班级内的事务,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具备较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安排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而同学们则不需要面对过多的事务工作,只需将精力放在学习和个人生活上,时间相对宽松。

2、不同年级学生对时间的利用情况不同

处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利用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一年级的新生由于初入大学,经过暑假的放松之后对高中时期的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会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因此,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规划分配好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忙于学习,接触到各种新媒体的时间有限,从而使新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对新媒体的依附程度较低,新媒体对学生时间管理的影响较小。这就决定了一年级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略高于其他年级。

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学生对大学生活逐渐开始适应和了解,再加上从部分“学长学姐”获取的所谓“经验信息”,不少同学开始出现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现象或“60分万岁”的消极学习态度,在时间管理方面表现出无目的性、随大流的特点,缺乏对时间的计划性,导致对时间的利用大大降低。

进入四年级,大学生开始面临就业、考研等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会意识到合理把握和运用时间的重要性,并开始对自己的时间和职业目标等进行规划和管理,因此,四年级大学生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时间管理水平。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

1、新媒体因素

(1)网络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之一,其课余時间花费在网络上的比例逐步增加。学生们一般均拥有个人的微信、微薄、QQ、贴吧等账号,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学习交流、查阅资料、购物、娱乐等,但有些学生没有合理运用网络给学习和生活提供的便利,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购物和多媒体视频娱乐之中,将课余时间消耗在这些活动上,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在社交平台、APP应用内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和共享,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会用手机刷微博、逛朋友圈,这既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也造成了学生时间的虚度。因此而耽误既定计划的实行,降低了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2)移动智能设备因素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普及,在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掌上设备。这类便携设备易于携带、隐蔽性强,具有随时随地、联机脱机均可使用的特点,这给对学生不当使用移动智能设备情况的管理带来困难。各类适应学生需要的手机APP应用程序也被开发出来,即使是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学生也拥有充足、丰富的数据与资源来进行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3)辐射因素

学生使用网络和智能终端从事非学习相关活动而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校园之内,还会辐射到校园之外。例如,学生会通过各种社交网络结识校园以外的人员,通过旅游购物网站等获取校外活动信息。这些活动对于一个时间管理和自我掌控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会得到合理的运用和有效的过滤,有助于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反之,所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2、个体适应性因素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在经历了高中紧张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之后,面对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因此,高校一般会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进行入学教育,除了让学生熟悉新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外,更多的是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和新老生间的朋辈交流,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同学的性格和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会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产生影响。对于适应环境能力强或性格外向的同学而言,有可能盲目加入过多的学生社团和组织,没有衡量自己的实际情况,造成每天忙碌却不知道干了些什么,甚至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用于参加各类活动,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最终顾此失彼、一无所获;而对于适应能力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而言,可能依旧延续自己在高中时的习惯,将学习放在首位,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自己的空余时间除了上课外不知道还应该做些什么,从而可能导致其沉迷网络,造成时间的浪费。

3、90后大学生个体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接触到的信息多而复杂,加上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造成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控力较弱。当进入大学之后,离开父母的监督和管理,在大学宽松的氛围中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目标,在面对各类网络游戏、娱乐活动的时候,极容易沉溺其中,导致时间的浪费。

结语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对于大学生充分、合理利用大学时间,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90”后大学生的个体因素,高校应重视对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有效避免新媒体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对时间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科学地管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时间观念,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提升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这无论对其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步入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迎.高校本科生时间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解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问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155-156.

[3]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4]戴雯菲.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现状及其对学生工作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7):158-161.

后大学英语时代 篇12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伴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快速增长,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12年, 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325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30%) 【1】。与之相对应的是,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2014年, 大学毕业生总量预计达到727万人) 【2】, “漂族”、“啃老族”、“蚁族”等大学毕业生群体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经济发展周期理论可知, 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缓和, 世界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即后危机时期或后危机时代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当然, 我们并不否认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 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得以完全消除, 使得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 是一种缓和与危机并存的局面。能够确信的是,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职业待遇的差异, 从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区域选择的“大城市情节”。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大学毕业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都希望占领主要劳动力市场 (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地区) , 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站稳脚跟。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 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会有哪些新动向?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会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根据巴格内 (D.J.Bagne) 【3】的推拉理论, 可以勾勒出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的推拉模型 (见图1)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城乡差距、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大中型、沿海城市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而偏远的西部和农村经济落后, 发展机会很少。由此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区域流动。通常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流出地) 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流入地) 。如模型所示, 在大学生区域流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障碍因素, 如:户籍制度等。当然, 大学生区域流动也并非只是单向流动, 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 大学毕业生同样也会回流, 形成一种双向的流动【4】。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概括起来, 又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两个方面:

第一, 中国虽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但区域经济发展却十分不平衡,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与西部不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存在相当突出的差距。同时, 省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比较大。通常,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吸引着大学毕业生流入。而西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 却难以吸引到大学毕业生前往。

第二, 一般说来, 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较高, 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当然收入水平不是唯一的指标, 与之相关的是消费水平, 两者的共同作用很大程度决定着大学毕业生区域的流向。

可以用托达罗模型为基本框架做出解释。

(二) 社会因素

就社会因素而言, 又至少包括制度环境、大学教育和就业政策等几个方面。

其一, 制度环境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二元户籍制度和档案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自由流动。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 户口就是很吸引人的一个因素。同样, 社会保障也为大学毕业生所重视,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有着比较完善的“五险一金”, 而在很多内地中小城市却难以实现。

其二,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 我国大学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相应的带来了教学、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内容的变化。这种跨越式的教育发展一方面造成人才的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带来价值观的扭曲。加之,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价值取向、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的不平衡, 最终在就业区域流向的选择上, 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或偏好。

其三,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各个不同地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储备方面都有着不尽相同政策举措, 这些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 一方面使得人尽其才, 另一方面也使得人才竞争更为激烈。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创造优越的条件, 制定人才引进的政策。

(三) 个人因素

除了上述种种客观因素外, 个人主观因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有发展机会、就业价值取向和家庭因素等。

首先,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 非常强调自我价值和个人抱负的实现, 很重视个人的发展机会。在不少经济发达的城市, 通常聚居着许多“蚁族”, 他们的经济收入不一定比中小城市更高, 但他们看重那里的发展机会。

其次,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容易将市场价值规律运用到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将薪酬福利、经济效益、工作环境等作为评价职业价值的标准。这种就业价值取向无疑对其就业区域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 对大多数父母而言, 子女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被看成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表现。尤其是在农村, 大学生毕业回家更被看成是一种难以令人接受的事情 (这种看法现在有一定的改变) 。父母或家庭的这一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也就产生了很大影响【6】。

然而,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 以及我国中西部大量二线、三线城市的崛起, 引发了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上的一些新变化。

三、问卷设计及描述统计

(一) 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的设计基于借鉴赖德胜 (2008) 【7】、刘丽玲 (2010) 【8】等学者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问卷, 以后危机时代为背景, 通过调查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区域选择, 以期得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新趋向。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本问卷主要设计了关于性别、专业学科门类等5道题项。将大学毕业生分为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3个不同层次, 同时分为7个等级, 即硕士研究生、“985”“211”高校学生、其他本科一批学生、本科二批学生、本科三批学生、专科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等【9】, 用于收集各层次的独立数据, 以便于统计和横向之间的比较。

问卷中包含8个关于就业区域选择的题项, 内容主要涉及不同区域选择、影响区域选择因素等;基本情况与就业区域选择两个部分共计有13个题项。

为了研究需要, 在本课题中, 我们参考“七五”经济区划【10】、“年鉴”经济区划【11】和“三线城市”经济区划【12】, 同时在听取专家们建议的基础上, 并结合大学生就业区域分布的特点, 对大学生就业区域进行了大致划分。一线城市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简称北上广深) ;二线城市 (包括:内地城市及经济开发区等) ;三线城市 (包括:内地中、小城市) 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偏远地区 (西部) 和农村等四类就业区域。

(二) 描述统计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问卷星”这一信息平台, 采用网络填答形式, 对湖南20余所不同层次的高校的毕业学生进行发放。按不同学历层次与等级回收问卷, 最后回收到有效问卷556份, 分别为:硕士研究生103份、“985”“211”高校学生78份、其他本科一批学生40份、本科二批学生89份、本科三批学生118份、专科学生71份和高职专科学生57份。为了使调查更加全面, 本次调查尽量覆盖各学科门类, 所涉及调查的学科共计9个, 分别为:理学、医学、工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3】。

本课题所开展的有关大学毕业生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 就性别来看, 女生占总人数的60.4%, 男生39.6%。2) 在生源地方面, 农村学生比例明显偏多, 总计占到67.6%;尤其高职和专科学生, 农村学生占比更大, 在受调查的57名高职生中, 有44名农村学生, 占比77.2%;在受调查的71名专科学生中, 有58名学生来自农村, 占比81.7%。3) 有关是否是独生子女情况, 在调查总体样本中, 独生子女占比为68.9%。4) 就受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而言, 家庭条件富裕或非常优越的占比极小, 仅为3.2%;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家庭条件不属于富裕之列, 且其中有22.9%调查对象家庭条件较差。

四、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新趋向

金融危机致使经济处于低迷状态, 也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带来了影响。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有所改变, 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一) 二线城市成为就业主力

调查结果显示,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 62.6%的毕业生选择二线城市, 15.8%的毕业生选择三线城市, 还有19.4%的毕业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一结果与危机前的同类研究结果不相一致。

教育部2006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行为、意向进行调查, 得出如下结果: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首选, 占66.67%的毕业生选择此项;选择内地省会城市的毕业生只占6.37%;而选择中小城市的毕业生仅为2.59%。还有媒体调查显示, 在就业地域选择上, 大部分学生仍然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高达65.6%的高校学生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特大城市”作为自己最希望就业的地点, 另有39.7%的高校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大城市”【14】。

研究结果表明, 在后危机时代, 二线、三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增强, 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这一研究结果同样得到了金融危机之后类似研究的佐证。例如, 王雅君 (2012) 【15】发现, 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工作地点时, 首选二线城市, 而不再一味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的房租、生活费等消费的压力, 使得毕业生们更趋向于选择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消费水平较低的二线城市工作。

诸静 (2010) 【16】的研究也表明, 金融危机的来临, 致使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明显减少, 就业人数增加与岗位需求降低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地区找到工作的几率降低。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使他们面对现实, 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加理性。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持续增长以及竞争等各种压力, 使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反思“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国家推行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 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崛起, 使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

同时, 也不可忽视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影响就业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中, 67.1%毕业生选择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 52.3%毕业生选择发展机会, 44.8%毕业生选择个人抱负和兴趣, 46%毕业生选择个人学历和所学专业。而这些条件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所能提供, 因此对大学生依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这也是选择三线城市比例偏少的原因之一。

(二) 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走高

面对当前就业困难, 在调查是否接受去西部开发区或基层工作时, 8.6%的毕业生乐于接受, 57.9%的毕业生考虑接受, 也有31.8%表示在无奈地情况下愿意去。同危机前相比, 我们发现, 后危机时代, 大学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有所增长。例如, 教育部在2006年所展开“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 而去西部和农村的这一比例更低。

在学历等级中, 研究生表示乐于去西部或基层的意愿最低, 仅为3.9%;高职生最高, 达到17.5%。这同研究生所承受的经济压力、父辈的期望、以及对高昂教育投入的回报预期有着很大的关系;而高职生本来就定位较低, 以就业为导向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调查涉及到影响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因素时, 我们根据综合得分情况 (排序题的选项平均综合得分是由问卷星系统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的, 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 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 (Σ频数×权值) /本题填写人次。) , 可以看出 (见表1) , 发展机会和待遇是大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因此, 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加大政府投入、构建信息平台、加强政策引导等或许是提升西部地区人才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三) 家庭因素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变大

长期以来, 家庭因素对大学毕业生的最终就业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调查发现, 在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过程中, 有28.6%的毕业生认为家庭因素影响很大, 可能成为决定因素。与2005年赖德胜教授领衔的北京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同类研究相比, 后危机时代家庭关系 (社会资本) 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增大。赖德胜教授课题组在当时的研究中发现, 有26.4%的学生通过家庭关系 (社会资本) 获取就业信息;12.3%的学生通过家庭关系 (社会资本) 获得工作;另有19.5%学生将家庭关系 (社会资本) 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仅有10.1%的毕业生认为家庭因素没有影响, 不会因此而改变决定。还有57%的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过程中, 虽然家庭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 但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

进一步考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影响, 可以发现, 当录取单位所在的地点与其父母所期望的不一致时, 有2.7%的毕业生会顺从父母的期望。27.4%的毕业生会考虑父母的期望, 并可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另有67.6%的毕业生会适当考虑父母期望, 尽管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选择。仅有2.3%的毕业生完全不考虑父母期望。由此可见, 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区域选择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济疲软, 大学生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使得家庭动用一切关系帮助自己子女找到理想的单位。有人戏言, 大学生就业不是拼实力, 那是在“拼爹”。

(四) 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增强

从1997年起,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多次进行抽样调查,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80.8%的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 在县镇就业的占15.2%, 去乡村的仅为4%【18】。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 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 进一步拉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后危机时代, 随着国家政策和投入向中西部及农村的倾斜, 中西部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同时, 大学毕业生服务西部, 愿意为区域劳动力合理配置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调查显示, 64.9%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会顾全大局和考虑长远利益,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是, 也有30.7%的毕业生会仍以个人利益为重。加强引导、加大中西部和农村投入、改善基本环境、提高工资待遇, 或许才是最终实现经济平衡发展、人力资本均衡分布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许多经济水平差异的地区和城市。传统上, 大学毕业生多为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流动。历经金融危机的洗礼,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 以及社会、个人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后危机时代的到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方式和劳动力市场也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或“一线城市”就业受挫, 加之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区域的崛起, 大学生就业开始分流, 表现出多中心化的格局。同时,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家庭或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项的影响变大, 引发社会竞争的不公, 需要引起警惕和重视。

上一篇:学生足球裁判员下一篇:视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