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学时代(共10篇)
后大学时代 篇1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的春天在灿烂的繁花中到来了,对于即将离开学校的同学们这将是忙碌的一学期。在大学期间我们收获了很多,提高了很多。当然能够如当对于我是更加让我高兴的我事。不知不觉中,一批青葱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后大学时代。
所谓的“后大学时代”,一般指的是大
三、大四的生活。通常在这个时候,许多专业的课程数量及课时都逐渐减少,大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增多。许多大学生都会觉得,大
一、大二时忙碌而繁重的学习生活终于可以暂时解脱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外出旅游、找老同学聚会、玩游戏等,给自己的身心来个彻底的大解放……但笔者认为,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在这个时候好好地为自己的将来做个比较实际的规划为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在大学生活的初期,为了学业,许多大学生总是不知疲倦地在教室、图书馆之间奔波,甚至还利用周末,出入各式培训课堂给自己“充电”……不可否认,这时的大学生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知识。反而到了大
三、大四,随着课业压力的降低,对自我的要求也开始放松。这时,人生仿佛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渐渐迷失了方向。
后大学时代,犹如果实成熟前的青涩。伴随着突如其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原本就不怎么看好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此时,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应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在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后,接下来是要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还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先就业,或抓紧时间考取几本有价值的职业技能证书,比如驾照、秘书资格证、会计证等等,好好做个打算,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这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前的复习准备。后大学时代也依然是大学生活的“黄金时期”。
虽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能有效利用好“后大学时代”这段美好的时光,丰富自己的“羽翼”,打好基础,相信未来一定能在理想的天空中越飞越高。我们不应在这时浪费光阴,而应把它继续用来汲取知识,同时获得更多的营养,为未来积蓄力量。在这个时候,大学生们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的阅历。
汇报人:xiexiebang
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的思想汇报:
大学生思想汇报:抒发心中的感慨
大学生思想汇报:考研动员大会的感悟
大学生思想汇报: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大学生思想汇报:梦想在家乡绽放
后大学时代 篇2
一、理论基础
Stryker和Leaver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 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 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或二语学习条件。这是因为, 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 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 这时的学习状态最接近于母语学习, 因此效率也就越高。第一, 关注内容可以把形式学习的焦虑降到了最低程度;第二, 内容学习大大增加了可理解的输入量;第三, 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学科内容或是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真实且广泛的交流最能促进二语习得;第四, 高层次的学术认知活动有利于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Cummins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是由“人际交流基本技能”与“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组成的。前者是指层次较低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语言, 交际任务的认知要求比较低, 语言比较简单;后者则是指在层次较高的学术交流中使用的语言, 对认知程度要求比较高, 语言比较复杂。当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 如果还是在低层次的语言技能上训练徘徊, 其语言能力不可能有进一步提高。只有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英语水平才会有大的提高。刘润清也有相同的观点, 他认为高年级英语教学内容应以百科知识为主。因为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 吸收知识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就吸收了语言。他还认为21世纪的英语学习最根本的变化是英语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英语教学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或者是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外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结合就是分科英语。它的理论基础是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教学法。它的核心是:如果语言教学能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来进行, 将外语学习同内容有机结合, 教学效率往往会大大提高。许多国家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专家相继开展了实践和实验, 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典范。
分科英语侧重学习技能, 他介乎于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虽然也是用英语教内容, 但内容偏向一般的学科知识, 比专业英语的教材具有更多的宽泛性, 接近科普文章,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术技能。刘润清举例说, “首先可按12大学科目开设英语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正如Song指出“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学科中所需要的学术素质能力和体裁知识, 以便他们能在学术上获得成功。”分科英语教学还体现了“以用促学, 以用导学”的原则。
二、大学英语课程超市构建途径
1. 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为对口专业开设如工程英语、法律英语等;也可开设适用面广、带有共性的课程, 如科技论文写作, 报告陈述演示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在要求掌握了一定词汇和规则, 并达到了一定的英语水平后, 应鼓励其尽快结合本专业的知识来提高语言能力。要以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来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并在学专业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英语, 进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将语言学习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获取学术文献信息, 参与本学科专业的学术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以专业英语来推动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和学术适用能力。
2. 教材选择
课程超市的设置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专业特点和学术需求, 选择与学习者专业有关的真实的语言素材。内容选择可以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某一领域的学术知识, 也可以是感兴趣的社会话题等。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同一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选择不同起点的教材。
3. 教学模式
课程模式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等或中等以上, 教材选自目标语的各类专业课程, 如专业的软件英语、医学英语、生物英语等。由专业教师而不是语言教师来授课, 要求专业教师既要熟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 能用目标语进行理解性的课题教学。最终, 实现以语言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 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带动语言学习, 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更高层次的语言和专业知识技能。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能参加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 可特别设计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开设的模式。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 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 从而提高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4. 教师培训
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向, 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 还要对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有所掌握。担任语言教师与学科专业教师的双重角色, 既要胜任基础英语的教学又要用英语教授某一专业基础课程。各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扩展知识面, 提高授课能力, 实现单科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教师要融入简单的专业知识, 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包括用英语作笔记, 提出口头或书面报告等;还应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文体特征。
三、结语
课程超市在选课上实行全程听课、部分听课和免听等方式, 且学生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依据个人情况, 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 实现学生自主选课。
大学英语课程超市将分科英语中的综合语言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鉴于大学新生入校的英语水平有高有低, 大学英语课程超市在形式上可以有免修、选修和必修。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同学, 他们有权利免修英语, 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学其他的科目, 或者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业需求来选修英语;对于那些因为专业基础较差, 又想学习英语的同学, 英语课程可以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让他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来学习英语;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选修适合自身水平和专业需求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超市在内容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束缚, 使学生在基础阶段可以修读大学英语通识选修课, 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 任意选择, 自己决定把英语提高到什么程度, 发展哪种能力。课程设置要体现多样化, 既有强化语言基础方面的预修课程, 有社会需要方面的应用型英语课程, 有个性培养方面的个性化课程, 还有素质培养方面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超市的构建灵活多样, 它反映了当前社会进步与职场变化的现状, 能真正反映教与学的供求关系。大学英语课程超市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 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 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而且有利于学校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推动整个教学改革, 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 2002, (6) .
[2]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11, (5) .
[3]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4) .
大学社的后改制时代 篇3
大学社的改制,推进艰难,历经坎坷,但总算完成了。艰难,在于对改制的认识始终不统一——当然也不可能或不必要完全统一;坎坷,在政策的滞后和不配套——当然也不排除官僚作风的遗患和作祟。其实,改革的推动者和积极践行者们在进行这场伟大的变革时,就应该预估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必受磨难的洗礼。还好,中国出版界的先行者们终于迈过了这道坎。
现在的问题是,刚刚迈过了一道坎的改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们,恐怕依然没有预估到改制以后横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更难逾越的大山。
改制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退几年税,捞一点外快,那么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自然可以轻车熟路,我行我素,悠然而自得地过日子。但是,这是要付出代价的——你没有未来。
如果改制是为了重塑市场主体,那么,你必须进行一场自我革命——实现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你马上会碰到另一座大山——中国大学庞大、笨拙、悠久、远离市场又抵制市场的体制与文化。你很难逾越它,但是你又必须逾越它。
如果改制是为了做大,那么,你必须面对正在出版界风生云起、愈演愈烈的以联合、兼并、收购为表象的集团化大潮。在别人都在找靠山傍大款的时候,你依然单干,生存也许无忧,然而你的发展空间必定会被局限被挤占。大,从何谈起?但是,大学社谈集团化恐怕又是一场天方夜谭——联合、兼并,如何过大学主体这一关?收购,如何过资金这一关?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可以自我扩张、自我分裂。但是这需要时间,而时间并不在大学社这一边。
如果改制是为了做强,那么在资本运作已经在出版业大显身手且趋向成熟的当下,你又必须面对以出版为唯一业态和单一产业链、价值链的出版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无法跻身的尴尬。
令大学出版社社长们始料未及的是,改制已经使他们蜕了一层皮,掉了一身肉,改制以后迎接他们的依然是无法预料的未来。
当然,中国大学出版社的社长们都是英雄好汉,他们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当初,硬是披荆斩棘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出版社发展之路。现在,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更没有理由对他们没有信心。
前途是光明的,这不容怀疑。但是,当一群先行者们碰到了体制、政策、理念这几座大山,他们恐怕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
后大学时代 篇4
本应该在线下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采用了线上授课的形式,每周观看一次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现代生活”公开课,并在每节课后写一篇观后感。一开始我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但是当我听了第一课: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之后,我对这门课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我起初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这节课很多余,因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心理方面就算不是百分之百健康,绝对也是基本正常,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设立的必要呢?但是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单从这个定义来看,很多人就达不到心理健康的标准。
此外,我曾经对心理的认识还有好几个误区,但是通过这门课程,我慢慢认识到自己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太狭隘、太死板,也逐渐在学习中转变了这些错误思想。
比如,我曾经一直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在无形中画上等号,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去评判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后来我才知道,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其实很普遍,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歧视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病人,而应该去更多的了解,以便于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与他们更好地相处。
再比如说,我高三的时候,一度认为自己有些抑郁狂躁,状态非常差,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业,但是我不敢告诉家长,因为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你压力大,别人压力也大,怎么别人就好好的?别老是什么抑郁抑郁的,少想些没用的,别看那么多阴暗的书,小小年纪看什么心理医生,有病才去看医生!”这让我一直不太敢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向他人倾诉,也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的接触心理医生,并和他们进行一次彻底的交流。
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部门工作和学业无法平衡,加之和室友的关系出现了一些矛盾,导致我整个人越来越抑郁,很容易就生气,回家之后和家人的关系也不太好。此外,我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生理期不规律、痛经、失眠、多梦等等,我越来越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引发了这些问题。
直到我听了这节课后,我才认识到,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它和生理疾病一样,也会侵蚀我们健康的躯体,只有我们正视它,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干预,才有可能痊愈,相反的,如果我们忽视它,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而可能真的伤害到自己。
后来,在疫情逐渐好转的时候,我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市医院的心理诊室,做了一次详细的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很自然地和我聊天,询问一些相关信息,又让我摆沙盘,做一些小测验,很轻松也很舒适,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恐怖。她告诉我,这是正常现象,是因为我没有及时调整好状态,没有适应大学生活导致的,再加上离家较远,和父母的联系较少,也就导致了家庭关系的恶化。
我听从医生的建议,通过社交软件和室友们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她们的理解,又主动承担一些家务,缓解紧张的家庭关系。感谢心理健康公开课和那位心理医生,现在我和室友们的关系已经缓解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好多了。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一些调整心理状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对心理健康这个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我也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借助这些帮助更好地调整自我。
虽然很遗憾,没能见到心理健康课的老师,也没能在线下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但是我通过这次的线上学习,感觉也收获了很多。
反恐进入后拉登时代 篇5
历经十年艰辛,牺牲无数平民及军人的生命,耗费数以亿计的资源……本·拉登,这个全球恐怖主义的象征性人物,最终没能逃过美国人的枪口。拉登之死,对全球恐怖主义有哪些重大影响,在美国的反恐战争中究竟能占据什么地位,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今后的反恐进程,已经成为“后拉登时代”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1.“美国精神”胜利的里程碑
拉登的死不仅证明美国终于雪洗了曾经遭受的耻辱,还向整个世界展现出美国的有仇必报与无所不能。奥巴马宣称的“不管是为了人民的繁荣还是国民的平等,我们对全球传递美国价值观的承诺不变,我们为世界安全宁愿自我牺牲的承诺不变”的激昂言辞,也隐含了只有美国才是无私无畏的救世主的意味,这迎合了那些爱国青年躁动的心,也会更加坚定其为美国而自豪的信念。在得知拉登已死的消息后,纽约和华盛顿都有大量民众在深更半夜走上街头,狂欢庆贺,他们心中纠结不去的阴影,终于随着拉登之死而烟消云散了。2.拉登之死起到了一次加息的作用
拉登死了,随后,美国就要加息了吗?资本市场很希望我们这么想。美元上扬,油价下跌,这就是他们特有的庆祝方式。但很遗憾,如同拉登死了,恐怖主义不会消失一样,经济基本面不改变,这些利好只能是一次“狂欢”。显然,美元贬值不是一个拉登可以改变的。
从资本市场一系列反应来看,拉登之死已经起到了一次加息的作用,但又没有伤害流动性,伯南克或者奥巴马的算盘很精明。但拉登只有一个,作用再大也是一次性的。拉登之死意味着美国反恐已经进入2.0时代。3.拉登被毙 恐怖主义未死
拉登的死,并没有让大多数媒体和分析人士如释重负,相反,他们预计,这将会激起“基地”组织和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同仇敌忾,引发针对美国和西方的更大规模的疯狂报复性恐怖袭击。
作为恐怖活动的主要头目,拉登的使命在其死前已经完成。他接过了文明冲突轮的大旗,号召动员起反对美国和以色列的阿拉伯青年,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斗争,为他们提供资金资助和精神食粮,现在这一运动已成气候,无需拉登继续添砖加瓦,拉登原来有句话是“他死了比活着还重要”,就是希望利用自己的死来激发出更多的反美斗士。精神领袖没了,精神象征仍存。所以拉登之死已无碍于恐怖活动的继续蔓延甚至能助其加速。因此,当下一个拥有乌萨马·本·拉丹这样精神感召力的新领袖诞生并脱颖而出,新形态的恐怖主义又将卷土重来。这就是奥巴马总统在演讲中强调反恐任务并未结束的原因。
所以,拉登虽然死了,但美国的麻烦并未结束。甚或,这个世界的麻烦才刚刚开始。4.“后拉登时代”反恐战争进入新阶段
战争政策没有为世界带来安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怖威胁。因此,反恐战争不能简单地以“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进行,因为这种方式只会更增强恐怖分子利用恐怖活动光大自己的生命意义的决心。打场恐怖主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观念。以战争方式惩治恐怖主义只是治标,恐怖主义袭击以及以反恐名义出现的不受制约的军事行动都会给世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无论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爆炸、袭击等,还是依靠武力惩治国际恐怖犯罪分子的“战争”,都会与联合国要求每个国家“在处理他们的国际关系中避免威胁或使用武力”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有效惩治恐怖主义的关键是治本,而治本的关键是逐渐完善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国内法律文件和国家之间的充分合作,及时消除导致恐怖主义犯罪产生与蔓延的不公正现象,从根本上杜绝恐怖主义行为的发生与发展,防止或者减少愤怒的情绪和报复的心理,从而减少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宁造成的威胁。
拉登之死,可以令“9·11”走向完结,却并不会让被“9·11”改变的世界再变回去。拉登之死,是奥巴马继承小布什压迫性军事行动的结果,他将因此重新获得推动经济改革和政治上的主动性。但恐怖主义也会同样继承拉登之死的结果。所以,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并不会随着拉登之死而终止。本·拉登的确是死了,但是他的影子还活着。
后危机时代的课题 篇6
后危机时代的课题
中美经济最近出现的回暖意味着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后危机时代”.该文提出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国经济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中所面临的考验,同时,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作 者:孙立坚 Sun Lijian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刊 名:中国发展 英文刊名:CHINA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9 9(4) 分类号:F120.4 关键词:退市方式 滞胀风险 增长模式后大学时代 篇7
1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 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 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步入到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 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 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 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普遍经济刺激后出现全球性产能过剩, 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许多特点。 (1) 金融相关专业冲击依然较大。金融业受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依然存在, 各金融单位对金融相关专业需求会依然较少。 (2) 热门行业人才需求依然缩水, 新增就业岗位不会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 就业岗位受到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证券、建筑、外贸、汽车、酒店餐饮等行业受到极大冲击。各大企业裁员信息不断爆出, 新增就业岗位不会大幅度上升。 (3) 制造业招聘受到的影响开始显现。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很大的波动, 国内汽车、机械制造业、IT及电子制造业已经压缩生产及招聘规模。 (4) 许多大学生的择业偏向仍比较严重。许多高校毕业生偏向于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各大省会城市, 而对中西部、二级及以下中小型城市却很少有人问津。
2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经济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直接原因。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影响, 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大公司用人会依然紧缩, 中小企业步履维艰, 甚至破产, 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 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巨大冲击。青年人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大学生身在其中, 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 使就业岗位的需求相对减少, 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所以,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样一种大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成为必然。
2.2 高等教育扩招过度, 就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自从1999年开始,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使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但每年大规模的扩招, 却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生源起点低、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来, 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由于大学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短期内, 扩大招收的学生数量超过市场的吸纳量, 就业难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已经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后金融危机时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依然存在滞后现象。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 导致一些大学生进了校门就开始学一个市场并不需要的专业, 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必然。
2.3 大学生就业观念依然存在滞后,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
当前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那种传统的、固定到一个单位去上班才是就业的观念还普遍存在。主动就业意识不强, 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等、靠、要的思想仍存在。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普遍存在留恋城市和东部地区, 而不愿意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问题。致使部分学生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也浪费了就业机会。后金融危机时代, 随着求职择业竞争加剧, 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 求职择业显得十分消极被动。毕业生对社会依然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 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偏低,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 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4 社会和家庭对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
一些家长对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一些家长认为, 在学生接收高等教育上的投资巨大, 理应有较高的投资收益和产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家长的影响, 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一些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仍然脱离现实, 特别是对于到中小民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仍心存顾虑, 对于自主创业持观望态度。
3 对策与思考
3.1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政府应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 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 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 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出台针对大学生的积极就业政策,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下就业的困难时期提供了政策条件。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扎实推进、有效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下就业的困难期。
3.2 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后金融危机时代,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首先, 充分发挥教授参与高校治理的作用, 鼓励更多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 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 改革招生制度中“志愿定专业”的做法, 允许大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第三, 鼓励支持创业。中国的教育培养模式就要更有针对性, 既培养技能型人才, 也为综合性大学提供充裕的师资力量, 更能为市场提供高技能人才, 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3.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后金融危机时代, 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可以“先就业, 后择业;先生存, 后发展”, 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创业不仅使自己实现就业, 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带动和帮助别人就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依然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救。一是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准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打造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提高职业素养。大学生应该在弥补专业知识盲点的同时多参加实践, 了解行业企业相关知识, 实现自我增值。三是培养就业自信心。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毕业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长, 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四是调整心态, 提高自身抗压承受能力。
3.4 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完善过程。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一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做人先于做事,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 以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为乐, 做一个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新型劳动者。二要构建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是讲知行合一。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不断深化知识体系, 全面优化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智能体系, 把自己打造成“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三要培养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日后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学习和创新中提升自我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 我们认为, 政府应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制定就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法规,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抓住教育培养环节, 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应与高校加强交流, 实行一些奖励学生的措施, 或与高校建立培养专门人才的通道。总之。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性问题, 它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联动。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 这一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剧了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这一严峻事实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当前经济形势出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指出解决这一难题, 需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政府、高校、企业联手合作等几方面共同形成合力, 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之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 2006, (3) :55-57.
[2]廖明.未来十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J].经济管理, 2007, (21) :18-22.
[3]冯利英, 许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 (4) :1-5.
后大学时代 篇8
关键词:后现代阅读 大学生 经典名著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132-003
Postmodern Reading the Class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Read and
Countermeasures
Sun Shuhua(Hu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and Engineering,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ick through reading the classics of the situ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ents' reading the classics,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read post-modern times on the way and reading the classics.
Key words: postmodern rea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lassics
CLC number:G252.17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132-003
阅读是人类世界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文学名著是名人所著,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并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的杰出作品。而文学名著在大学生人格意志、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塑造心灵等方面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民族性格,影响了民族心理,增长了民族智慧,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更由于它在最小的面积上凝聚了最大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信息,因而,文学阅读也就成为一个人构建精神家园、创造诗意世界的最重要的活动。
然而,由于社会激烈的转型,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追求实用、速度、效率等客观因素的深刻影响。网络和电子媒介的普及和应用也正飞速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整个社会陷入了一个“浅阅读”的浮躁时代,在这个功利时代安坐下来静下心阅读文学名著几乎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大学生不读书、不读名著现象已经司空见惯。据2010年3月7日《中国文化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阅读率已连续 6 年走低。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的今天,全民阅读特别是大学生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来认真实施。
1 后现代阅读方式的特征
著名学者高宣扬在《后现代论》中指出:“作为一种表现时代精神的思想性范畴,‘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迷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的精神状态、思想模式、品位模式和事物状态。”近年来,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使传统阅读方式和现代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具有了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从而也标志着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相比,后现代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信息时代和读图时代所特有的产物,是一种以图画代替文字为主要内容,以超文本代替纸本为主要载体,以解构代替结构为主要方式来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1]后现代阅读时代以其跳跃的超文本的非线性阅读、海量的浏览式的浅阅读、调侃的颠覆传统的消遣性阅读、交互的互动的对话式阅读、多元的时尚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阅读方式,使中国传统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后现代阅读作为一种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广博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迅捷方便的检索方式、图文并茂的阅读手段和轻松自在的阅读体验、相对开放的阅读环境和相对廉价的阅读成本、广泛密切的社会关注和敏感热切的社会参与等等。但是,由于后现代阅读方式反映的是人们面对信息压力时产生的一种焦虑、浮躁的心态,推崇的是娱乐、游戏、休闲的快餐式的浅阅读,阅读时更注重当下的快感和满足,使得读者对社会与文化的深度思考逐渐缺失,同时,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使得自控力弱好奇心又强的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力难以集中,阅读效率低下,并且极其容易在多元文化面前受到道德冲击,迷失自我。后现代阅读语境下,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正在逐渐式微。[2]
2 后现代阅读时代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现状
大学生平时学习比较紧张,需要应对各种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及其它各种考试,同时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阅读时间相对较少。而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更是使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变得肤浅、功利,传统、高雅、严肃的经典名著颠覆成戏说。[3]笔者对所任教的导游专业的152名学生进行随机采访,惊讶地发现通读过四大文学名著原著的学生没有一个,读过其中之一、之二的也是屈指可数。在图书馆工作多年,也发现书架上的中外文学名著常常是问津者寥寥。很多学生常看的杂志只有《读者》、《故事会》以及时尚杂志《瑞丽》等;受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的影响,图书馆借阅量较高的有钱钟书、张爱玲、海岩、安妮宝贝、郭敬明等作家的作品以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毛、卫斯理等作家的言情武侠、玄幻推理小说,李敖、刘墉、余秋雨、易中天等人的散文随笔和以秦、汉、唐、明、清朝历史和人物事件为题材的史传小说……追逐时尚、注重消遣和娱乐,目的性明确、阅读功利化是大学生阅读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曾要求八大军区的司令员每人读《红楼梦》五遍,当今读图时代,许多大学生之于《红楼梦》、《水浒传》,只看过连续剧;不再迷恋于《西游记》瑰丽神奇的想象,更喜欢的是《大话西游》、《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他们也不再悉心研读《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更热衷于《水煮三国》、《诸葛亮日记》等对经典名著的调侃和解构,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还衍生出《三国无双》、《星际三国》等170多款电子游戏,文学名著文本被拆解成风中碎片……大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疏离,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3 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的最大的益处时,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
经典名著,是经过时代洗涤后,沉淀下来的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还是从作品精神内涵角度看,都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三国时期,孙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司马光·《资治通鉴》)吕蒙读书后即非复“吴下阿蒙”。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的菊香书屋,从1950年到1966年就收藏了书籍十几个书架,多达几万册,建成一个资料齐全,又适合毛泽东需要的个人藏书室,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无论是负笈求学的青少年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党和国家主席的日理万机的政治生活中,都在孜孜不倦地读书。是读书造就了毛泽东,毛泽东从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都和他“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有着必然的联系。
易中天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曾说过,“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谈读书》中也对阅读有过精辟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的今天,经典名著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来认真实施。
4 后现代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怎样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风气,这个民族是可怕的,也是很悲哀的。”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个后现代阅读时代,不能单纯地储存图书,而应该主动服务,肩负起向读者推介图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使命。那么,后现代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怎样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呢?
4.1利用世界读书日倡导和推动经典名著阅读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在世界读书日,高校图书馆可协同团委通过读书和举办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让书香飘满校园,这对于推动全民族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将起到促进作用。各级领导也可以在这一天深入学生生活,助推学生阅读。“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论语》),长此以往,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经典名著的阅读,就能升华我们的人生。
4.2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丰富和充实文学类馆藏
图书馆建设是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工程,没有布局合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难想象会有学习型学校。高校对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环境设施、图书数量、服务质量等做出较高的要求。由于经费紧张,物价上涨等因素,高校往往压缩文学类图书的采购,理、工科类学校图书馆的科技类图书所占比重很高,社科类图书往往只占购书经费的较小部分,而经典名著流通量不大,在书架上也显得单薄,普遍存在藏书陈旧、种类少、更新慢的问题,这在客观上打击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及时建立与大学生沟通的渠道,不断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取向,购买一些经典名著,合理调整文学类图书的馆藏结构,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
4.3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吸引更多学生来馆阅读
一方面,图书馆要尽可能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在声光、色彩、温湿度和环境布置上下功夫,尽量使读者在视觉、听觉、感觉和心理上感到舒适,宁静、优雅、舒适、整洁、温馨而又人性化的阅读环境能够吸引并留住读者,使读者安心完成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手段,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4.4开设公共课程,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学作品
后现代阅读时代,提纲式、读图式的速读和缩读的方式,难以让人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在人类文学经典的宝库中,汲取人生的养料,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精神升华,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使命的高校图书馆,有责任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一方面邀请专业教师作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校园文化节、读书沙龙、征文竞赛、阅读演讲比赛等形式来推动经典名著的学习和阅读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读书活动中找到读书兴趣,获得读书动力。
吴宓说:“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是蒸馏(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化的人生,戏剧是爆炸的人生。”阅读不同的作品,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唐诗、宋词,因为它们是“蒸馏”的人生,阅读时要“慢品”,要“浅斟低酌”。而读戏剧,则要“入戏”,要打开身上的每一个毛孔,让“爆炸”在自己身上发生,体验现场震撼的感觉。经典名著的深邃与复杂也决定了不仅不同的经典需要不同的读法,同一经典在不同的阶段阅读,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另一方面,图书馆要联合校学生会、团委一起牵头,举办中外经典名著解读系列讲座。专家学者独到的见解和渊博的学识,从不同侧面揭示经典名著的意蕴和内涵,能够使读者茅塞顿开,受到启迪,同时,专家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也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 结语
后现代阅读时代,大学生要有重视阅读经典名著的意识,主动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要把经典名著的阅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逝者如斯,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时代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校的师资资源和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在阅读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知识底蕴,提升人文素养,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4.
[2]孙桂洁.对于大学生阅读经典问题的深度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9,(4):53-55.
[3]张苏梅.浅析后现代阅读方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7-30.
“后普九时代”应重视学前 篇9
无论从教育公平还是教育效率的角度,学前教育都应该受到优先的重视。与高中生相比,幼儿是个更为弱势的群体,理应受到善待,正如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
当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优先发展和投资教育正在形成一种风气。
政府越来越愿意为教育花钱,教育越来越有钱,这种情况前所未有。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政府的钱如何花,成为现实问题。
广东省从年秋季起,农村义务教育学费、杂费和课本费全免,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省份。与此同时,广东省还花费120亿元为高校负债埋单。但这笔钱花得是否恰当,颇值得探究。
重庆市的做法更符合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一是花费20亿元偿还义务教育“普九”欠债。二是实行农村教师津贴,以弥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之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有所降低的问题。三是一举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从1万名代课教师中招聘8000名公办教师,未通过考试落聘的代课教师将按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助。
在一些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济发达地区,提出了扩大免费教育阶段的命题,例如珠海率先实行从小学到高中全免费。目前不少地方实行12年免费教育的设计,基本都是向上延伸,即在高中阶段实行免费。但是,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考量,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即向下延伸,优先发展和普及学前3年教育。
与高中相比,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显然被极大地忽视了,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阶段。,全国近6000万3-6岁的儿童,只有2179万人入园就读,入园率仅为36.3%,在9个人口大国中,分别低于墨西哥和巴西39个和18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幼儿的入学率也只有六成多。我国幼儿教育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在1.2%―1.3%的水平。这一比例在巴西是5.1%,墨西哥是8.9%,泰国是16.4%。
无论从教育公平还是教育效率的角度,学前教育都应该受到优先重视。与高中生相比,幼儿是个更为弱势的群体,理应受到善待,正如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同时,与高中生相比,幼儿是数量更为众多的群体,按照优先面向大多数人的原则,应当优先重视幼儿教育。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显示,一般而言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效益越高。OECD的研究报告,称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这与我们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我国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确立了“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原则。”但根据目前的规划,20我国3-6岁儿童的入园率只能达到55%。这显然并不符合“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教育”的目标。
后示范时代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 篇10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3日 11: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明中 周鸿羽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目标调适
近年来,依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但是,知识经济形态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理解与实施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局部存在偏差
在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的背后,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理解还存在着滞后与偏差,表现之一是对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单
一、浅显。高职教育被简化为谋职的手段。什么职业热门、什么工种社会需求量大,学校就设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程,只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而不求长远利益,造成了职业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表现之二是在高职教育的管理运行中过分依赖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至上”是职业教育的黄金法则。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要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应用学科的教学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与个人关注的焦点,而人文教育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表现之三是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评价标准认识错位,常常是以数量、规模为发展的标准,而对更深一层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生活体验的丰简、学校运作管理的好坏等,却甚少提及。
高职教育需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丰富和拓展培养目标的内涵,提高自身质量,尤其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调适,以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目标定位上,要在单纯的“就业教育”中注入“创业教育”的元素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就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然而市场、行业、职业、岗位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新型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因此,不能将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从业教育”、“上岗教育”,而要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的职业学习由一次性转向终身性、由单一性转向兼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职业性”,高职教育还具有“高等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性,是以主动、创新为特征的“拓业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精神,同时加强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模式上,要将平面式的“适应性”优化为多维度的“导向性”
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来说,对市场的适应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实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高职院校实行的“订单教育”则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使高职教育从被动接受市场检验走向主动契合市场需求,体现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订单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而狭窄,学校容易将教学重点放在日后岗位所需的有限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上。这样,既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未来确定的岗位可能会削弱学生当前的学习动力、限制学生的职业规划并降低对未来生活的热情。
为此,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优化“订单教育”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与推广。一种是“弹性订单”模式,学校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在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综合分析本地区及社会长远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高职院校在综合分析企业需求的“实际订单”和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案。这种广义的订单也称“弹性订单”。另一种是“T”型订单模式,这是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T”字是对这一模式的形象表述,“一”代表知识和能力的横向拓宽,而下面的“|”则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一”和“|”紧密结合起来的“T”型人才,代表的是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支撑、知识全面且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T”型模式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横向的拓宽、专业能力也得到纵向的深化,成为复合型的、社会急需的人才。
课程建设上,要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职业人为中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课程建设中仅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来设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课程建设在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期望与认可,要转而以“职业人”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加强职业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
高职教育只有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向“以职业人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才能使高职教育不仅是培训“人力”的活动,更是培养“人才”的活动,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鸿羽)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从2006年起,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标志,开始了内涵式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及其目标实现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跨越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模式转型、秩序重建,走向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进入的是回归本真、常态发展;常态发展则需进一步提升境界、积极追求。“跨越——回归——提升”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全面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境界就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
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载体。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或曰境界追求上的差异。
内涵发展在功能上的区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组织结构,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二是自身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三是拓展社会职能,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差异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满足上述三方面功能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思考和追求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示范校和原来基础较好、内涵建设较好的院校所追求的。第三个层次是走向文化自觉,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文化品格。
国家紧锣密鼓、重锤响音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其影响和带动是全方位的。一些老牌专科院校由于瞄准升本目标而没有进入示范校和骨干校名单,但并没有影响其内涵发展,反而一直用示范校标准建设着没有示范校名称的“示范校”;而一些新升格或新建高职院校也不甘落伍,努力学习、追赶示范校。这使得整个高职教育经历了一场涉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合作方式等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不仅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汇入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高职院校功能发挥存在偏差,境界追求分层明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因受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现实政策和自身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在功能发挥上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境界体现上分层也比较明显。
从功能发挥上看,一是组织结构创新不够,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表现在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二是在价值追求上,功利主义严重,偏离本真。一些高职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就业教育,甚至已异化为现代工匠的培训中心,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模式磨灭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能培育出时代所需要的目光远大、修养深厚、敬业爱岗、技能高超、富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从境界追求上看,分层也比较明显。一类是着力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这类院校以老牌专科学校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示范校、骨干校为主。一类是需要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正在进行或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在加强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回归本位、抓纲务实,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条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率。这类院校以起步较晚、中专升格院校居多。一类是需要夯实基础的院校。这类院校还处在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生存是最主要、最突出问题。这类院校主要是一些刚刚升格而且基础条件较差的民办院校。存在上述分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职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历史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不同等,从而造成了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重心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境界追求取决于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取决于其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其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不断总结。其中要把握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本真,注重质量的提升,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特色发展。因为发展最终体现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是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所以发展必须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即“人”的发展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最高境界追求是以人为本、文化立校。
【后大学时代】推荐阅读:
后大学英语时代07-24
大学生思想汇报:后大学时代09-15
后大学时代 大五考研族向网络迁移10-15
大学时代生涯规划书12-17
微时代大学生创业05-20
大学讲座的黄金时代12-01
新时代大学班级管理论文09-0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08-23
大学生如何适应网络时代09-11
新时代大学生演讲稿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