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医学时代

2024-09-18

后医学时代(精选12篇)

后医学时代 篇1

从1765年约翰·莫根创建北美洲第一所医学院开始, 医学教育先后经历了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PBL) 和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这每一种模式都各具特点。最初各医学院校普遍应用由美国学者弗莱克斯尼尔等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即“3段式”医学课程模式, 将医学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3个阶段, 基础与临床独立, 课程按学科设置。但由于以教师讲授为主, 以学科为中心, 学科界限分明, 各学科间、基础与临床课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学生学习被动, 大部分时间花在死记硬背上, 且往往到了临床学习阶段, 以前的基础知识已遗忘。针对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 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以问题为基础 (PBL) ”的课程模式, 由8-10 个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学生针对具体医学问题, 确定学习目标, 独立进行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 最后回到小组中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在于掌控课程进度并确保达到计划要求的教学目的, 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工作。该模式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培养创新能力和理解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得到了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的推荐,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被公认为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里程碑。然而, PBL的一些缺陷和它的对公共资源的更多需求一直是被关注的问题。

1 PBL教育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教学资源的限制。真正的PBL教学是小组讨论式学习, 需要更多的教室和指导教师, 而目前很多国内医学院校并不具备这样的硬软件条件。没有现成的教材, 缺乏有经验的师资队伍, 参考书籍较少、网络资源不够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PBL教学中,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导致一些教师、学生感到采用PBL教学后负担明显加重。

PBL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些偏离。“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如果学生在PBL学习中只是选择走捷径, 仅仅满足于对所要讨论的典型病例得到正确诊断, 而忽视了对由病例所衍生出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则会渐渐偏离PBL最初的教学目的。如果一些教师在实施PBL教学过程中不能恰当地选择那些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 而替代以一些简短的讲座;或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仅仅围绕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细节, 将会影响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学生分析和整合知识的过程逐渐被忽略, 使讨论变成了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 学生似乎更热衷于抄写教师最终的答案, 而不是针对案例讨论和提出开放性问题。很显然, 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形式的学习中逐渐被抹杀了。

PBL课程在基础医学科目中的应用效果存在争议。PBL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相结合, 但有研究显示, 参与PBL教学的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较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匮乏[1]。这可能与PBL教学缺乏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关。PBL教学法虽对于解决选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但对于没有系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初学者, 可能会出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探索能力及自学能力较差, 甚至由于不了解各学科的特点及研究范畴, 难以查找相关文献或专著进行自主学习。

评价机制与PBL教学理念不匹配。评价考核仍然侧重于对知识的考核, 而对诸如提出假设、根据现有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的考核没有体现, 不能有效、全面地反映PBL教学成果。如何采取更能体现对上述能力评价的考核体系, 仍然是开展PBL教学所面对的问题。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 因此, 有关PBL教学的研究也显示, 目前阶段下, PBL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教学方法的辅助。Colliver等[2]曾对几个主要的PBL研究进行了重新评价, 结果发现PBL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无论是在知识的获得还是在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上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优越性, 这一研究激起了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更尖锐的讨论。最近, 另一项研究特别指出[3], 在基础医学教育中, 没有明显证据证明PBL在增加学生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方面优于其他教育策略, 报告还显示参与PBL实施的教师和学生常有挫败感。尽管PBL是受学生们欢迎的, 但PBL也存在诸如形式主义, 包括对小组讨论的淡漠和不能规律地准备或参加等不良习惯。国内刘利平等[4]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还不适合完全实行PBL教学方法, 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方法, 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 (Case-method teaching, CMT) 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所使用的案例都来自于真实情境或事件, 透过这种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国内的推广开始较晚, 目前主要应用于管理学教育。有关医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方法的报道非常有限, 案例教学主要应用于临床分科中的有限课程和一些医学职业教育中。在基础医学教育中使用案例教学较少探讨。这可能部分因为教师对临床前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并在一个临床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到知识有所顾虑。

3 案例教学与PBL教学的比较

PBL教学法和CMT教学法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均出自于美国哈佛大学。这两种教学方法有若干共同的特征, 注重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然而, 这两种教学方法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别。

在教学形式上的差别。PBL 是问题决定内容, 核心是“先问题, 后学习”, 围绕问题来展开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学习。而CMT教学必须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进行, 理论或概念性的资料呈现在先, 学生被期望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已选定的案例。

教师在CMT中的作用比PBL教学过程中的鼓励更具有指导性。由于PBL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 因此PBL教学中一般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课堂讨论内容, 教师充当智囊的角色。所以在不同的小组中, 讨论的重点和讨论质量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不利于对学习内容的控制。而在CMT中, 是教师指导下的解决问题过程, 因此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的范围和程度具有较好的可控性。

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差别。CMT耗费的教学资源比PBL少。案例教学采用的是大组讨论会的形式, 因此相比PBL来说需要的教学资源减少。仅需要一个受过训练的教师来主持一个大组的讨论, 能够减少课程时间的分配, 有效强调学习目标。多个小组学习所需要的教室和辅助设备明显减少, 学生可置身于更加丰富的观点和看法中。

综上所述, CMT教学模式除了与PBL一样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特点外, 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虽然, 相对于PBL教学, 学生在CMT过程中学习的自由度有所降低, 但对于长期受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的国内医学院校, 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CMT教学将是一种更好的过渡形式, 能够起到更好的衔接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参与PBL模式和CMT模式的师生进行过一项调查[5], 显示教师和学生更接受CMT模式的教育模式, 认为在教学、学习时间上更加紧凑, 学习效率更高。当然, 本研究并未作出两种不同教育模式是否对将来的职业能力有所影响的比较。

4 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做的工作。

案例的选择。开展案例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有好的案例。医学案例大多数来源于临床病例, 一个疾病, 涉及解剖、生化、生理、病理、组胚、药理、内科、外科等多学科知识。对于临床医学阶段教育来说, 由于学生已经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 故开展以病例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相对容易, 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则相对困难。因此选择适当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基础科目中, 适合的案例较难寻找, 并且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课程知识内容。按照一些国外的实践经验, 在基础医学知识的教授中, 案例的应用可以非常灵活, 不必拘泥于一定是临床病例, 还可以是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的问题, 给予学生一些实验发现, 要求他们进行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验证的训练;以及本学科相关杂志上发表的文献, 只要其中涉及学科知识, 即可拿来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新近, 美国McGraw-Hill出版公司推出了一套面向美国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性教辅读物《医学案例分析》 (Case Files) , 涵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每本书包含本学科中大约60个临床病例或教学案例, 每个病例或案例均包括病例或案例介绍、问题导入、机制分析、学习思路及理解练习等多个环节。每个案例还分别配有临床学习精华、专家的分析性点评和相应的参考书目供学生理解和探索性学习。本套丛书反映了美国医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这些丛书均是将案例应用于医学教育的范本, 值得我们去充分利用和发展。

课程改革。针对后PBL时代的一些特点和要求, 目前的医学课程设置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因为无论是PBL教学还是CMT教学, 往往涉及知识内容并不局限于当前的某一学科, 所以淡化学科界限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开展。目前, 国内许多院校在尝试进行课程整合, 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整合, 试图形成“以器官系统为主线, 淡化学科, 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人体健康与疾病导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以及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三大模块。同时, 通过恰当使用PBL、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案例学习和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等方法, 逐步建构起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逐级放大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Prince KJ, Van De Wiel M, Scherpbier AJ, Can Der VleutenCP, Boshuizen HP.A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fromtheory to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n a PBL medicalschool[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 2000, 5 (2) :105-116.

[2]Colliver JA.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research and theory[J].Acad Med, 2000, 75 (3) :259-266.

[3]Hartling L, Spooner C, Tjosvold L, et al.Problem-basedlearning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22 years of outcomeresearch[J].Med Teach, 2010, 32 (1) :28-35.

[4]刘利平, 方定志.PBL教学方法的调查和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 :95-96.

[5]Srinivasan M, Wilkes M, Stevenson F, et al.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a major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 2007, 82 (1) :74-82.

后医学时代 篇2

首先介绍了当前医学教育模型的分类,结合我们开发的医学数字影像后处理系统,详细描述了该系统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虚拟医学影像实验室的原型,讨论了它创建虚拟可视、物理和生理人中作用.结果表明我们的影像后处理系统可以很好的模拟现实的教学和实验环境,提高教学和研究的效果.

作 者:徐钱燕 吴福理 作者单位:徐钱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吴福理(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精准医学”时代:渐行渐近 篇3

大众医学: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精准医学”是个很陌生的名词。请问什么是精准医学?

周俭:所谓“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学为基础,借助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和大数据技术,针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验证,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以及相应治疗或预防的“靶点”,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提高疾病防治的效果。

大众医学: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这样解释精准医疗:“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疗法变得像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把找出正确的用药剂量变得像测量体温那样简单。总之,每次都给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疗法。”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诱人,不知是否能够实现?

周俭:“精准医学”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未知等待人们去认识、发现和总结。目前,科学家只确定了少数基因位点与疾病之间的确切关系,真正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基因检测并不多。要想真正通过基因检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还需要临床探索实践的结果验证。

奥巴马总统所说的这种理想状态,虽然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基因与癌症疗法的匹配也并非“一一对应”这么简单,但随着基因检测、大数据分析等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将会更精确地接近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真相”,最终实现“给恰当的人实施恰当治疗”的个体化治疗目标。

大众医学:精准医学的个体化治疗,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体化治疗,有什么不同?

周俭:通俗地说,精准医疗就是在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和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支持下的个体化精准医疗,它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有较大区别。

以肿瘤为例,医生手中的“武器”有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常规的做法是,医生凭借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或手术,或放化疗,或靶向治疗。这种“经验式”的个体化治疗,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同一种药物或疗法,对部分患者有效,而对某些患者完全无效。而精准医学更像是“找到靶点精确打击”,借助基因检测等技术,医生可以获知患者的“基因谱”,找到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靶点”),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患者“匹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使疗效“最优化”、副作用最小化。

大众医学:精准医学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是否已经在临床应用?

周俭:尽管“精准医学”这个名词是最近刚刚兴起的新概念,但实际上,精准医学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个性化用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靶向治疗、癌症免疫治疗等领域,精准医学的理念其实早已渗透其中。

比如,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精准医学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得益于DNA测序和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的突破,人们对引发癌症的分子变化的理解更加深入。目前,对于肺癌、乳腺癌等肿瘤患者而言,以“基因检测”为代表的精准医学已经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

研究发现,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某些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只要阻断了诱导肿瘤生长的基因,就相当于关闭了肿瘤生长的“发动机”,就能使肿瘤细胞停止生长。靶向治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靶向药物就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靶点”)设计的特异性阻断剂。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肿瘤患者有“靶点”,可以使靶向治疗变得更有针对性,避免无效用药。例如,靶向药物EGFR-TKI对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疗效明显,而对EGFR基因突变阴性的患者而言,昂贵的靶向治疗意义就不大了。

大众医学:中山医院精准医学中心首先将启动哪个领域的精准医学研究?

周俭:目前,精准医学的研究在全球均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也正在积极推动精准医学和基因测序方面的技术突破。2014年3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的试点工作,试点项目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2015年3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中山医院也位列其中。

为使精准医学的研究更快“落地”,并尽快应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中山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已经与华大基因达成合作协议,利用他们的基因测序技术,首先在肿瘤学方面进行精准医学的研究,探索肿瘤防治的新途径。

大众医学:中山医院为何选择肿瘤学作为精准医学的“突破口”,这些研究将为患者带来哪些益处?

周俭:中山医院之所以首选进行肿瘤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政策方面的支持,今年3月,中山医院获得了国家卫计委的批准,可以开展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工作;其次是技术支持,目前,中山医院通过与华大基因的合作,可以更快速、高效地开展肿瘤相关基因测序工作,且目前全基因检测费用不断下降,测序速度也大大加快,;第三是临床与科研方面的支持,中山医院与肿瘤的相关科室,如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肝脏外科、普外科、内镜中心的实力都非常强,肿瘤患者诊治数量也很多,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

目前,我们已经对20名肺癌患者进行了全基因测序,获得了其肿瘤基因谱、治疗情况、预后等相关信息。接下来,我们计划对1万名肿瘤患者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这些患者的肿瘤基因型、治疗情况、疗效、预后等信息。当我们的掌握足够多的相关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或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译”肿瘤的“基因密码”,初步确定基因与治疗方式、药物疗效与副作用,以及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治疗。例如,如果我们发现某种药物对存在某种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特别有效,那么药物治疗或许将成为此类患者的首选;如果我们发现某种存在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在术后容易转移和复发,那就提示我们,这类患者在术后一定应加强抗复发转移的治疗和随访;如果我们发现某种类型的肿瘤患者手术效果极差,那么对于此类患者而言,或许将来手术就不作为治疗的选项了。

nlc202309031619

另外,我们还将通过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循环肿瘤细胞并进行基因测序,来初步判断肿瘤是否已经有转移,及其转移能力的大小,从而科学指导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方案。比如,如果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肿瘤细胞DNA,说明肿瘤转移潜能增强了,手术中肿瘤的切缘(通常为1~2厘米)应当适当扩大,术后应当加强辅助治疗;如果检测不到肿瘤细胞DNA,那么手术切缘可维持正常或只要0.5厘米即可。

大众医学:精准医学就是基因测序吗?精准医学的出现会取代现有的诊疗模式吗?

周俭: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通过从血液、唾液、毛发或肿瘤的组织、细胞中提取DNA,进行全基因测序。有关基因测序最广为人知的事件,莫过于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存在遗传自母亲的BRCA1基因缺陷,该基因缺陷会导致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升高,分别为87%和50%。为此,她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接受了预防性乳腺和卵巢切除手术,以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此外,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罹患胰腺肿瘤期间,也曾接受过全基因测序。

必须明确,基因测序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准医学得以发展的技术基础,但精准医学绝不仅仅是基因测序。精准医学是个大概念,涵盖了包括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更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精准医学都不会,也无法完全取代现有的医学模式,而是作为一种有力补充,使医疗行为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使患者最大限度受益。

大众医学:安吉丽娜?朱莉因发现自己存在基因缺陷而预防性切除了乳腺和卵巢,该事件曾一度引起轰动,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基因体检”的热潮。不知普通人有必要做全基因测序吗?用“基因”来预测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靠谱吗?

周俭:安吉丽娜?朱莉的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也“事出有因”。首先,她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家族史;其次,她的体内确实存在容易导致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基因缺陷。不过,她或许可以选择更“折中”的做法,加强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病变,而不是“一切了之”。

至于普通人是否有必要做全基因测序?就目前而言,我觉得还为时过。理由有三:首先,尽管基因检测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检测时间也大大缩短,但基因检测是把“双刃剑”,它虽然能提示将来罹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可以提醒人们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但“发病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病;其次,基因检测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可能发生的隐私泄露等问题;第三,对大多数疾病而言,遗传基因是一方面,后天因素也很重要。

正因为如此,针对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国家也采取了“审慎”态度。为避免滥用,我国目前仅批准基因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和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将来,基因体检或许会变成现实,但就目前而言,进行大规模基因体检的时机还不成熟。

大众医学:展望未来,精准医学将给带来哪些变革?

周俭:首先,在某些疾病的个体化治疗领域,精准医学的应用将帮助我们更精确地“锁定”疾病的“弱点”,采取更有效的“打击”手段,大大提高疗效;其次,在某些慢性疾病预防领域,精准医学的应用将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筛查疾病高危人群,比如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使预防措施更有靶向性和针对性,最终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节约医疗资源;第三,随着基因检测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精准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更符合伦理原则、隐私保护做得更好、更有参考价值的“基因体检”或将成为现实。将来,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拥有一张“基因身份证”。根据基因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罹患某种疾病的风险,也可以了解自己对不同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医生也可以参考这些数据,为患者实施更精准的个体化医疗。

专家简介

周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秘书长兼肝癌学组副组长,上海免疫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医疗专长:肝肿瘤诊治和肝移植

专家门诊:周一、周五上午

后医学时代 篇4

一、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分析

本次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1,2], 共发放问卷613份, 收回605份, 有效问卷600份, 问卷从网络依赖程度、行为偏好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研究了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在性别、专业间的差异[3,4]。

1. 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首先, 调查结果表明, 网络使用行为偏好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 主要集中在游戏、购物、信息获取、学习等方面。男生网络使用行为偏好的数据:游戏 (21.11%) 、购物 (5.53%) 、钻研计算机技术 (4.52%) 、浏览下载信息 (17.09%) ;女生网络使用行为偏好数据:游戏 (3.25%) 、购物 (15.58%) 、钻研计算机技术 (0.65%) 、浏览下载信息 (24.68%)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 男生相对女生缺乏有效信息的获取意识, 在学习及社交生活中更容易形成落差感, 且不善于有效的心理沟通与疏导。因此, 男生较女生更容易依赖网络寻求情绪舒缓, 在网络中寻求成就感。

其次, 对网络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网络使用时间每天六小时及以上的男生 (18.39%) 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1.61%) , 利用空余时间的上网的男生比例 (70.79%) 低于女生 (84.13%) , 并且仅有33.68%的男生能对上网时间进行控制, 表明男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与盲目性, 也体现出男生在大学中生活模式单一并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意识。分析表明这可能是由于男女生的心理年龄及结构差异造成的, 大部分男生相对女生心智缺乏有效感知, 主要反映在学习及生活中男生相对女生缺乏心理沟通与疏导能力, 进而对网络及其衍生物表现出了更强的依赖性。调查还发现当远离网络时, 男生 (13.79%) 表示会很焦躁, 远超过女生 (1.61%) , 该部分男生对网络依赖的表现呈现网络成瘾者的特征。调查表明, 男生 (51.96%) 认为网络成瘾的原因是由于自我约束力差, 且缺乏更高的学习主动性与目标性。“90后”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表明男生相对女生对网络的依赖更需要外界的制约与引导, 需要引起大学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2. 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在专业间的差异。

每日上网时间数据显示, 医学专业学生 (36.36%) 上网时间达3小时及以上的低于非医学专业 (48.62%) , 反映出非医学专业比医学专业学生的网络使用率更高, 其中非医学专业学生 (10.90%) 上网游戏比例高于医学专业 (7.83%) , 学生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多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 在虚拟平台寻求较为自我的空间定位, 渴望获得独立与认可的行为偏好, 此种行为偏好与其对未来社会角色的不可预知性判断存在内在联系;医学专业学生 (27.05%) 上网聊天的比例高于非医学专业 (23.87%) , 试通过网络聊天来缓解社会、家庭、学习给予的高要求压力, 这也客观反映出医学、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行为偏好受其学习性质和今后工作性质的影响, 而“90后”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上网方式﹑上网互动对象等项目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二、解决“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问题的途径

以上对“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状况的分析表明学生存在对上网目的、具体网络行为不明确和自我约束力不强问题。当今“90后”大学生作为学生向社会过渡的特殊群体, 担负向社会传播新思想、新技术的职责, 而近年来由于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 而一旦成瘾, 就将加重其学业不良及社会适应问题。

1. 学校应加强网络建设, 实行规范管理。

由于网络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医学生上网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制度, 而且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医学院校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思想,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使学生上网做到有章可循, 促进大学生科学上网[5], 从制度上给予学生规范, 使其网络行为受到约束而非如调查者 (13%) 所言的随性而为, 发挥网络真正的能效。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健康网络行为。

正如调查结果显示:15%的受调查者表示上网玩游戏是其团队关系满足了爱与归属的需要, 7%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一个能交流内心想法的朋友;24%的受调查者表示上网主要目的就是使用聊天工具, 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学生存在情感孤独与孤寂感, 使他们欲在网络上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此, 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间的关系。各院校尽早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 团队辅导与个人干预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网络成瘾的危害意识, 加强学生个体在团体活动中个人价值的提升, 降低网络成瘾比例[8]。

3. 加强网络使用教育, 强化学生自控力。

虽然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也存在正面影响, 即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 但大学生存在的某些人格特质也造成其对网络成瘾[7]。65%的受调查者坦言自我约束力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的培养。41%的受调查者认为自我认知是解除网瘾的关键[6], 因此学校应发挥思想教育和指导优势, 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 杜绝网络成瘾现象出现。另外, 38%的受调查者认为丰富精神生活可有效解除网瘾, 7%的受调查者表示除了上网外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 因此学校应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精神生活。

三、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表明, 面对“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偏好问题, 只有学校、团体、个人各自发挥效能, 必能使网络的使用步上正途。当学生做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在道德教育中加强自我修养, 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 增强网络道德判断力,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避免网络成瘾.必将促进自身健康发展[7]。

参考文献

[1]黄璐, 王爱云, 杨梅.关于网络调查问卷设计的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6, (3) :13-15.

[2]周世杰, 唐志红, 彭阳.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5) :455-458.

[3]冯聪, 凌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偏好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报, 2005, 15, (2) :39-40.

[4]易海燕, 陈锦, 杜晚新.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内容偏好及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6, (11) :69-73.

[5]刘宪亮, 郭继志, 尹文强, 吕晓丽, 陈祥华.关于医学生网络成瘾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17, (3) :25-26.

[6]林绚晖, 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2001, 15, (4) :281-283.

医学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篇5

对于每张报告单需要专门的具有审核化验单权利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对于异常结果能进行准确的分析、排除影响结果的分析前和分析中过程,最终对结果做出判断,在复查无误后发出正确的报告单。

检验报告发放出去以后,检验师负责对结果进行相关的解释与分析工作。

1.2定期与临床沟通,做好检验工作检验报告单发放出去以后,需要定期对检验科工作进行总结随访,完善工作,为检验科长期发展做必要准备,包括:急检项目的报告时限完成率,

危急值在规定时间内能否报告临床,对临床医生及患者的特殊检验要求是否及时回复,危急值的定期更改与探讨,参考范围重新设定时与各科室的沟通和对科室提出的特殊检验项目是否考察并在检验科设立等,

这些都是检验科分析后质量控制的要求[2-3],这些内容关系到检验科工作的长期发展,是检验科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 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 医学检验系自我介绍

★ 医学检验试题

★ 如何写医学检验简历

★ 检验医学自我鉴定

★ 医学检验自荐信

★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 医学检验求职信范文

★ 医学检验面试自我介绍

新时代医学护理之见解一二 篇6

【关键词】医学护理 护理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3-02

1新时代医学护理的现状分析

新时代下的医学护理所涵盖的不仅仅再只局限于生物医学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有着新的认识,心理因素、预防保健都开始摄入医学护理的范畴。医学护理顺应时代的要求,由原本单一、纯粹的疾病护理,开始转变为预防、康复、保健及心理的多层面的护理。

尽管时代的进步动着整个护理医学的转型,然而在医学护理综合发展的初期,还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护理学的发展。

1.1部分医学护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护理工作发展的起伏不定导致许多医院不断整顿变更护理工作的人员,护理缺编现象的普遍发展严重。迫于医院实际运营情况,大部分医院会选择签聘一些合同制护士。这其中许多护士专业不完全对口,护理文化素质较低的同时,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工作业务处理不够完善,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2护理器材配备科学性不强

新时代是科学为第一生产的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新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开始出现,新的理论不再是旧的器械设备能够满足和操作完整的。我国多数的医院依旧牢牢抓紧控制财政在设备更新方面的支出,坚持设备不坏不换的固执观念,拒绝吸收新的医学护理科研成果和相应的新型设备。然而新的设备配合新的科研理论的引进是一所医院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得以存活的重要依据。这一点被部分医院所忽视,最后将面临淘汰的厄运。

1.3医学护理宣传力度不高

虽然医学护理在现代日渐成熟,但是仍在许多偏远城市和地区,宣传力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人们对于医学护理的认识度还不算高,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即使进行有力宣传,仍然会有很多阻碍。

2新时代医学护理工作者的素质

随着医疗保障研究不断深入和制度逐渐完善,社会对医学护理工作者的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医学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2.1工作技术素质

新时代的护理工作者必须拥有过硬的护理专业及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这是首要原则。知识是理论的掌握,技能是实践的能力,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才能拥有成为一名医学护理者的资格。

2.2心理身体素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医学护理工作者良好的心理是关键。医者本身就是以治病为己任,维护自身也是护者的本职工作,医护好自身才能更好的处理真正需要护理的病人,真正实现医学护理的天职。因此,护理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还要在医学突发情况中,拥有随机应变、组织管理的能力。

2.3品德服务素质

人说“心灵美才是真的美”,新时代的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护理工作中,除了偶尔要遇到一些异样的情况,会面对各種坎坷和无奈, 此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微笑的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服务才能给患者到来信心和希望,让他们摆脱病弱的影阴。

3新时代医学护理发展的趋势

医学护理学是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新性学科,它有着自己时代的特殊性,面对着现代人们不断优化的生活质量,护理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社会中的不可或缺的行业,又因其是与最宝贵的生命密不可分的特殊性行业,更需要与时俱进。

3.1医学护理之人文护理

人文护理是属于素质教育一部分,主要指代表人们理想道德、思维方式、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1995年WHO提出了“未来的医生是保健提供者、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这一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经验知识时,还要从思考方式、行为规范的角度培养护理人才。

3.2医学护理之心身护理

生物医学定义健康与疾病是相互纯粹相对,疾病是失去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然而却忽视了人并非生物,人还具有社会性。其实人是心身的统一体。医学护理将持续坚持这种“身心兼顾”的护理模式,医学护理工作者将会更加用心与心交流的去爱护病人,不仅在身体上进行各种病症护理,还会从心理去小心呵护病痛情绪,以此来最好的保护患者的健康。

3.3医学护理之社会护理

所谓社会护理,就是对于医学护理的社会宣传和新科技设备的引进。随着人们的护理意识的增强,不仅普通人对于医学护理的观念开始转变成积极响应、配合。而且会增加许多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树立乐观的心态,有益于疾病的医治。我相信,很快各大医院在社会的压力和需求下也会退步,寻求新知识,引进新设备,实现现代医学护理的整体完善。

4小结

医学护理是一门艺术。1860年佛洛伦斯?南丁格尔提出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品中最精细者。也就是说,医学护理关系生命的起落,肩负着心身皆护的职责,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十分的谨慎细心,要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医学护理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实现自我独立、教育患者拥有积极地治疗心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适应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力求保持患者的治疗的最佳状态。护理工作者的心态会感染患者的心态,进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实现康复治疗,走向健康和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 丁齐蕊,王菊吾.弘扬人文关怀精神用心做好基础护理研[J].2005,19(19)1766

[2]杨德玲.新型护理人才培养初探[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03).

[3]王斌碧.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J〕.护理研究,2003,17(l):2

后医学时代 篇7

1 转化医学时代科技发展新特点

1.1 医学科技创新明显活跃

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认识生命现象的内在动力、解决健康问题带来的外在动力以及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 促进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导致医学科技创新高度活跃。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成像、系统及整体认知水平等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推动医学向早期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等新的方向加速发展。组织工程学、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和医学影像学、分子诊断学、基因治疗技术、细胞治疗技术、微创手术、靶向药物治疗、无创检测、实时监测、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临床上许多疾病的防治手段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这为开展医学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通过与非医学领域的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日益广泛, 医学逐步成为促进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集成融合应用的重要平台, 从而使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进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转化医学的发展也成为医学科技自身创新发展的一个外在驱动力。

1.2 医学科技发展挑战医学模式

随着人体医学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 探索生命生老病死的内在奥秘以期揭示人体亚健康状态、健康状态与疾病的本质, 和积极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方法, 使得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即不仅仅解除病痛, 更要满足人们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等多层次需求, 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健康和医疗保障服务[1]。转化医学时代健康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问题, 而是包含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科学问题。转化医学时代的医学科技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研究的整体医学的时代, 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跨领域的紧密协同、交叉、渗透融合。转化医学时代需要高度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 强化医疗服务模式的优化整合, 加快推进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技术发展, 优化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协同医疗、整合服务的新模式, 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系统高效利用。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求, 加速转变医学模式, 加强医学研究资源的共享集成, 推动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间的交叉融合, 促进医学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紧密衔接, 在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加快建立整体协同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2 转化医学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

2.1 树立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快速转化

的观念

医学科技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当前, 基础医学、医学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牢固树立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快速转化的观念, 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 有效解决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等问题, 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缩短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时间。转化医学的本质是尽快将医学发展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方法、方案或指南并应用到临床实践[2,3]。因此, 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医学科技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

2.2 传播和掌握转化医学新技能

转化医学要求临床研究纵向深入、基础研究横向联合, 因此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 把握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 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纳米等前沿技术发展为先导, 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大力传播医学前沿技术向临床医学应用的理念, 推进前沿技术向医学应用的转化, 推动临床诊疗、疾病预防的科学循证, 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服务大众的硕果, 高效扩展人类战胜病患的知识并且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 努力使我国在国际医学科技前沿及转化医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在搭建转化医学平台过程中引领医学科技的飞速向前发展, 更好地为临床和预防实践服务[4]。

目前在个体化医疗的临床研究领域急需掌握的相关转化医学新技能有医学前沿“组学”技术和相应的系统生物学技术, 发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各类组学技术, 加快新一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样品分析技术、微量样品提取和放大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技术等发展, 促进基因组、表观遗传组、结构基因组等组学技术在疾病防控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发展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技术, 研发高通量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与文本挖掘技术, 建设支持基因组结构变异与疾病致病相关性分析、表观基因组和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等研究的大型生物医学数据融合分析平台。通过掌握上述新技能, 才能够迸发出转化研究的火花, 从而提升医院临床诊疗和科研品质, 使医学在深入和转化的交替中不断发展进步, 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2.3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

转化医学研究是多学科、多背景、多技能的交叉研究, 不是一个随时可以应用的孤立的主意或想法, 而是一个需要每个研究者关注的理念, 需要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的紧密交流和积极寻找合作机会, 它应当成为健康供给 (health provision) 的现代理解的基础, 而“健康供给”则是涉及诸多与人类健康有关学科的大概念[4,5]。研究和阐明生命过程本质, 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 深入揭示医学新科技对生命和疾病认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 在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收集足够多的临床样本。规范、科学地建立临床样本库是医务工作者转化医学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准备。抓住历史机遇, 力争在生命活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其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实现我国医学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 不断夯实我国医学科技领域的人才基础, 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要通过培养医务工作者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 凝聚一批国际一流的医学科技高层次人才, 重点支持能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尤其注重对医学交叉科学、医学工程、医学发展战略研究等新型创新团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 营造良好的医务工作者成长环境, 促进我国医学研究队伍转化医学综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 并尽可能为转化医学素质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摘要:该文分析了转化医学时代科技发展新特点和转化医学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 深入阐述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新内涵, 即树立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快速转化的观念, 传播和掌握转化医学新技能,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转化医学时代,科技发展,继续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ZHAO BJ, SONG YT.The impact of new medical technology onthe connotation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fknowledge economy er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1, 16:1946-1948.Chinese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 way road[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03, 1:1-2.

[3]WANG XD, WANG E, 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is developing in China:A new venue for collaboration[J].Journal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1, 9:3.

[4]HOU SX, TAN J.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9:2804-2805.Chinese

后医学时代 篇8

1、利用ALS患者的干细胞生产出运动神经细胞

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两个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的老年妇女身上提取出干细胞, 生产出了第一个运动神经细胞。通过使用该细胞, 可在培养皿中观察细胞的发育、衰退和死亡, 以研究该疾病的进展情况。

2、炎症是心脏病发作的“触发器”

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鲍尔·瑞德科确认了心脏病中一个独立且功能强大的风险因素, 那就是炎症。它起着关键的“触发器”的作用, 可增加脂肪斑的不稳定性, 使其更有可能破裂、阻塞血管, 最后导致心脏病发作。

3、无疤痕手术

通过进入口腔、阴道和结肠等“自然腔道”直接完成手术, 无需在皮肤上进行切口。2008年3月,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研小组通过阴道成功为一名妇女进行了阑尾切除术。该技术对一些胃旁路患者也大有裨益。该手术是通过微小的切口穿过人体内部组织, 这样可降低病患的疼痛感和感染风险, 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4、基因组图谱绘制走近大众

现在, 只需一些唾液, 就能绘制出个人基因组的完整图谱, 并揭露其中隐藏的奥秘。科学家从唾液提取DNA, 对其复制并在90%的已知遗传变异中进行查找。这些变异则代表了从乳糖不耐受症到前列腺癌等不同的特征或情况。科学家有望通过这些遗传信息, 预知人类可患疾病, 以便及时进行预防治疗。

5、引发早老年痴呆症的新基因被发现

近期发现了4种可引发早老年痴呆症的新基因, 有望在临床解剖之前, 对此种病症进行诊断。这些基因或许与神经元的死亡相关。随着疾病的不断恶化, 脂质斑块和蛋白质纤维缠结将渐渐堆积在大脑中, 不断对神经元进行破坏, 并最终导致其死亡。新基因或可为科学家了解神经元如何保持活性提供帮助, 并为未来的早老年痴呆症治疗奠定基础。

6、五合一儿童复方疫苗上市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了首个五合一儿童复方疫苗潘塔塞尔 (Pentacel) 的上市。该疫苗可用于婴幼儿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嗜血性流感杆菌感染。目前已在5000多名婴儿身上得以应用, 接种的孩童仅出现包括发烧、注射处红肿等轻微副作用。

7、基因扫描探测乳腺癌

基因扫描检测乳腺癌, 可查明患者的哪些基因能最有效地对癌症治疗药物赫赛汀 (Herceptin) 敏感。用于治疗可释放大量HER2的转移性乳腺癌。此外, 利用一种名为OncotypeDx的基因测试方法, 还可确定乳腺癌复发的风险, 并通过化疗药剂最有效地杀死一种特殊的肿瘤。

8、血液测试可确诊唐氏综合征

通过提取准妈妈的血液样本来确诊婴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这种测试方法可检测出母体血液中第21对染色体出现的三体现象, 从而确诊婴儿是否患有相关疾病。

9、治疗化疗副作用的药用贴片问世

20 0 8年9月,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全球第一种经皮吸收的5-HT-3受体阻断剂Sancuso (Granisetron, 格拉司琼) , 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这种药用贴片可附着在皮肤表面连续释放一定量的止吐药物格拉司琼, 从而减轻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一经敷用, 可连续5天抑制反胃和呕吐现象。

1 0、成人干细胞培育器官移植首获成功

后医学时代 篇9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代,医学专业期刊,发展,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形形色色的新媒体也逐渐诞生, 出版业也慢慢走向数字出版的道路, 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的出版方式已经很难存活, 媒体联合出版的方式让医学期刊从传统向新媒体转变, 也是医学专业期刊出版今后发展的必然路线。

一、医学专业期刊的发展现状

(一) 出版速度

根据万方收录的数据显示, 当前我国的医学专业期刊大概有986种。这些期刊的出版周期包括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在SCI中收录的医学期刊有164种, 其中也包含了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从这些收录数据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医学期刊数量是相对较多的。

出版速度是论文发表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在2004年时, 就有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的医学期刊发表周期是9.53个月, 科技期刊的发表周期是7.89个月, 同国内的其他期刊相比, 医学期刊的发表积压问题非常严重。论文发表是否及时与发表周期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内外科技成果的交流速度, 关系到科技发展的优先程度。如果一篇学术价值非常高的论文未能及时公开发表, 将会极大影响该论文的自身价值。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高速发展, 开题检索以及调研时间也大大减少, 当前最先进的发表系统显示, 只要10分钟就能够完成一个开题检索。所以, 出版速度在医学期刊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会直接影响知识产生效果。

(二) 稿件的来源以及稿件质量

医学期刊中稿件质量是发展的生命源泉。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论文支持, 医学期刊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要想走入世界学术领域将会难上加难。我国的药学期刊在以往都是来自于高校、医药企业以及科研机构, 并无国外的投稿人员。再加上国内的学术界导向问题, 导致了大量的优秀文章流至国外。优秀的学术论文外流原因有很多, 政策导向是其关键因素。当然, 除了国家的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都有一套自行组织的评价体系, 论文发表在其中也是重要指标。当前, 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是有巨大的待遇差, 由于政策导向原因致使我国的期刊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 与本身水平较高的国外期刊相比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外流现象严重。以中国医药大学为例, 发现的新化合物中发表的期刊论文有将近80%都流到国外的SCI期刊中。

(三) 出版发行情况

与很多其他期刊相似, 医学专业期刊面临经费紧张的情况, 特别是高校或者研究院的编辑部都没有独立的经济核算权。编辑部产生的费用大都是由主办单位拨款, 这些费用往往不足以满足编辑部的使用, 要维持正常的出版发行具有一定困难。医学期刊的专业性非常强, 读者范围较小并且相对集中, 致使发行渠道窄、发行量普遍不高。当前网络普及的时代, 对期刊的正常发行有巨大影响, 用传统的发行方式发行量不断减少[1]。

(四) 医学期刊语种问题

当前, 我国的医学期刊中英文的信息量是极小的。在国际交流当中基本上都是通过英文, 从国际收录医学论文情况上看, 英文论文占总语种论文的86%, 中文论文只占14%, 除了英文论文外, 日语是医学论文发表中最多的外文语种, 其他的论文语种所占比例较小, 可以忽略不计。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大多数采用中文出版, 对不懂中文的读者来说会产生阅读障碍, 同时也会影响期刊的阅读率, 限制国外医学稿件在我国期刊刊登的频率。虽然当前有很多医学期刊中有英文题目以及摘要, 但书写的格式还是与国际检索相差很多, 英文写作水平也相对薄弱, 导致许多医学期刊无法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无法融入国际医学交流中。

(五) 医学编辑专业人才匮乏

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办出高水平医学期刊的重中之重。编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对于期刊的质量来说具有巨大帮助。要打造出精品品牌的医学期刊编辑, 就应当先培养一群高素质的人才。在当今的市场形势下, 医学期刊的发展也应当顺应形势的发展, 国内同时兼备丰富医学知识和扎实编辑理论的医学期刊编辑人才还是相对匮乏的。根据国家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 一个编辑部的人员是需要5个编制的, 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 当前很多编辑部的人员都只有2—3人, 根本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医学人才在毕业后都会选择投入专业工作中, 很少会选择去编辑部工作, 专业的编辑工作者在医学知识上又相对匮乏, 严重影响了医学期刊发表的质量。

二、新媒体下医学期刊发展的优势和缺点

(一) 新媒体下医学期刊发展的优势

新媒体下的医学期刊与传统医学期刊相比,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很多, 形式也更加丰富。在微信、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下, 医学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医学专业人员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就可以相互传递和获取信息知识。医学传统期刊的信息传递模式较为单一, 会受到版面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 主要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新媒体作用下的医学期刊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来分享信息, 不仅内容丰富许多, 也能够提高学者的求知欲望[2]。

(二) 新媒体下医学期刊发展的缺点

新媒体环境下, 虽然软件的开发利用给医学期刊带来很多便利, 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使摄影图片经过编辑加工后, 图像真实性大大减弱, 图像处理软件非常强大, 可以把不同的照片通过处理融合在一张图像中, 这样信息的真实性就大大减小, 导致人们对信息的信任度降低。数字技术的发展虽然使得摄影图片的处理更加便利, 图片以及视频都能够经过无痕修改, 但是虚拟信息始终是无法让人们信服。医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必须要有真实的依据才能够采纳, 如果信息存在很大的虚拟化, 那么信息就算多完整多完美都是无法采纳的。新媒体时代中,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信息, 信息的内容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 对医学研究的发展并无大帮助。此外, 读者在阅读医学期刊时支付的价钱比起传统的阅读要贵很多, 特别是要阅读全文时还需要另外支付费用, 费用的增加也是读者所不能接受的。新媒体下的医学期刊是具有双面性的, 并不是只给人们带来便利,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信息虚拟性加大、阅读费用增加等负面影响[3]。

三、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医学期刊发展策略

(一) 加强网络化的管理

新媒体下的自由性非常强。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 所以信息的著作权无法得到最好的保护。为了能够保护作者的著作权, 信息的管理必须加强。新媒体时代下的医学期刊, 能够通过数据库对医学期刊进行自动化管理, 稿件在送审与签发等各个环节都经过很多人的手, 都是需要通过网络运行。这个过程虽然速度极快, 但是信息的安全性非常弱。网络信息的海量, 加上读者无法辨别媒体的正规性, 就容易出现非法转载发布等情况出现。其实这就是网络化管理不严谨导致的结果, 所以必须要加强网络的严谨管理,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作者合法权益。网络的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需要通过现在期刊发表的实际情况, 找出薄弱之处进行优化, 对不正规的发表途径以及媒介设置阻碍, 让医学期刊的发表只通过正规途径进行。要完成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各大期刊、政府部门以及管理管制部门共同进行。只有著作权达到保障, 才能够保证该医学期刊作者获得最大认可, 得到自己应得的荣誉。

(二) 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

新媒体下的医学期刊发表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特别是在质量问题上。因为在网络中发表期刊审核较为不严谨, 跟传统的审核步骤相比具备一定差距, 审核制度不完善、审核草率等问题都将导致期刊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传统的审核制度相对严格。在网络上的审核只要是医学人员发表的文章, 包括里面并没有值得采纳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出去, 导致医学期刊的质量令人担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网络编辑部可以聘请权威性较高的医学专业专家来审核稿件,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发表的稿件一定要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同时, 审核可以经过多个环节, 如需要通过多个权威学者肯定, 并不是一个专家的肯定就立即采纳, 最好是组合一个权威部门, 对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严谨审核, 达到要求的医学论文才发布到网络中去, 给更多学者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避免浏览到没有价值又虚拟度强的文章。

(三) 缩短发表周期

新媒体下的医学期刊发表时间性较长, 主要是审核的稿件多、审核时间长, 稿件回修的时间长, 为了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 编辑部的人员应当做出更大的努力, 建立规范的审核流程。研究人员以及审稿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在稿件的审核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严谨、公平公正, 保障有价值的医学论文能够及时发布到网络中去, 让更多的学者阅读到有价值的文章。遇到认为不能发表的文章一定要做出分析, 把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 并给作者提出有效修改意见, 记录好审核的意见, 这样对缩短期刊发表周期有极大帮助[4]。总之, 要缩短发表周期是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 先制定规范的审核、发表流程, 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高效进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 医学期刊事业发展也将逐步繁荣。只有转变老旧观念, 推陈出新, 树立营造医学期刊精品的思想, 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为医学专业期刊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要使医学期刊能够持续发展, 就必须从出版方式、出版速度、出版语种、提高编辑素质与质量等各方面入手。新媒体的出现对医学期刊起到双面性作用, 不仅能够带来便利快速等正面影响, 同时也会带来信息虚拟度加强等负面影响。传统医学期刊自身具备一定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结合传统与新媒体两个方面, 将两个形式融合一起, 让更具权威的医学期刊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去创建更加广阔的平台[5]。

参考文献

[1]钱欣平.开放存取及其为中国医学期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医学期刊研究, 2014 (4) :664-666.

[2]李小凡.论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发展——基于《收获》《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的案例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5) :67-69.

[3]万美, 刘杨铭, 吴海平, 等.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36) :104-106.

[4]陈翔, 王昌栋.24种药学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调查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4 (2) :101-102.

后医学时代 篇10

1医学档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观念滞后

目前,部分医院由医院→医生、护士→档案管理部分人员,并未数量档案就是资源的观念。 因此,多数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业务工作便捷性、提升效率等方面,各类系统开发商进行设计时,一般着眼在为医院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少数人从档案的角度对信息化系统实施前端控制、实时归档、灾难备份、迁移报关等方面进行考虑。 尤其医院各种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更是安于现状,认为只需保存档案即可,不愿意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实施信息化处理,有些医院只单纯的将档案输入电脑系统中,认为只要进行简单的查询、利用即可达到档案信息化管理效果。

1.2 管理技术水平低

现阶段, 部分医疗服务部分并没有健全的医学档案信息管理部分或管理制度,有些医院因规模较小,导致医院档案信息管理设备不足,无法安全、合理的管理医学档案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 有些医学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一直沿用过去手工记录、整理、管理档案的方法,并未配备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医学档案信息管理效率不高,制约着医院的良性发展。

1.3 缺少复合型管理人员

部分医院的档案管理干部年龄老化,加之知识结构陈旧、身兼数职等问题普遍出现。 医院即使安排信息部门或信息技术相关人员,但因其缺乏档案业务管理知识,单单从技术层面保障医院各类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工作, 忽视各类信息系统开发利用电子档案。 医院缺少复合型人才队伍,导致医院无法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付诸实践中,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2云时代医学档案信息管理的策略

2.1 转变管理观念

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本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医学档案信息管理准则, 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医学档案信息管理内容,统一医学档案填写、保存方法,全面提升医疗工作人员档案信息管理综合能力,便于更好的服务于医学研究、临床测试、医疗培训等活动。 医院领导层要认识到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从医院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管理日程,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建立协调机构,领导医院各个科室人员主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从而满足医疗管理层、医务人员、社会大众及时、快速运用医学档案信息,提升医院工作效率和档案信息管理效果。

2.2 挑选正确的云服务提供商

选择正确的云服务提供商对于医学档案信息管理安全性尤为重要。 选择云服务供应商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其发展情况、实力及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先性;其次,必须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或服务器部署要求,并遵循档案管理方案标准的云服务提供商。最后,挑选社会信誉高、可靠性好,具备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云服务提供商,让其与医院制定严密、合理的合作协议,明确设定提供商与使用者的权责。

2.3 建立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化体系

在医院统一领导、 卫生与档案管理部门合力配合, 统一规划、研究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医院档案管理的软件、硬件平台,并针对医院档案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创建完善的传统档案数字化、档案归档整理、档案数据保存等技术标准,并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居民档案信息系统、乡村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等档案管理技术和标准相互统一, 落实医疗改革方案提出的三个基础及三个平台建设。

2.4 选择先进的技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性

合理的技术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 想要保障云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性,必须引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借助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促使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及时应对、 处理安全风险。 在存储医学档案数据方面,使用虚拟海量存储技术,哪怕磁盘遭到破坏,也可进行正常的读、写访问。 从应对虚拟化风险层面来说,可以使用虚拟镜像文件进行检查、隔离、访问控制、加密存储等操作。 从医学档案信息保密方面,可以借助数据加密算法对档案信息进行安全管理、储存,可以设置身份验证或授权等方式,尽可能降低网络传输错误或信息泄露的情况。

2.5 加强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院档案部分、信息技术部分必须加强合作,承担起培养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的重任,针对性的开展合理的培训班、继续教育班,合理设置档案现代化管理有关课程,提升医学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其适应云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3结语

总之,随着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面对医疗行业的深层次改革, 面对医院管理人员及群众对医学档案信息的需求及对“医疗云”的渴望,促进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发展要求。

摘要:云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医院过去的信息孤岛现状,促进医院卫生行业科学、合理的发展,构建会计社会及大众的医疗云服务呼声日益高涨,改革医院也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文章介绍了医学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时代医学档案信息管理策略。

后医学时代 篇11

彭金维和中医的缘分由来已久。小时候,彭金维家附近有个卫生院,他经常跑过去看医生怎么给病人诊脉看病。他一有空便跑到卫生院看,并开始用心去学,从而萌发了长大后也要有自己的诊所为病人看病的愿望。于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彭金维开始看医书,尤其是中医药方面的书籍。他父亲有一个做中医的朋友,彭金维便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去他那里,看他如何给病人诊脉治病。闲下来的时候,朋友也会教给他一些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长期的耳濡目染,彭金维对中医的兴趣便与日俱增,同时开始研读有关中医方面的书籍。

为了追寻自己的“中医梦”,后来,彭金维又来到了香港,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回想起初到香港时的情形。那时候,他带着空空的行囊,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迷茫。就在他对中医前途感到犹疑的时候,一个报道使他看到了希望。报道上说,一位外国科学家正在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一项科学研究。彭金维的爱国心再一次被激发了:一个外国人都能够熟稔中医理论,更何况我是一个中国人!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中医的愿望,增加了学医的信心。五年来,彭金维利用晚上时间,参加了香港中国国医学院的学习,并取得了学士学位,随后开始了对中医理论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

彭金维一边钻研中医理论,一边给人看病。经过多年的积淀,2001年,“彭金维中医诊所”终于成立了。在这里,他以传统中医学为主,结合针灸、耳穴,综合诊治,使许多罹患疑难杂症的患者远离了痛苦。经过多年的摸索,彭金维对治疗中风后遗症、子宫肌瘤、面瘫、失眠等疑难杂症都有了自己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特别是他用中医针灸治疗子宫肌瘤,更是开了传统中医的先河。他用传统的针灸和中药调理气机气血,加强气化动能,化有形为无形,达到了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摸索出了中医的外治疗法

“天灸疗法”。即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据彭金维介绍,“天灸疗法”可以治疗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但是用“天灸疗法”治病有一个时间限制,就是必须选择三伏或三九天。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彭金维解释说,中医理论讲究天人合一,气候可以帮助调节机体功能,再利用针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有效成分可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体部位,从而发挥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可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潜心中医的同时,彭金维还不断奔走于各个中医学术交流会和学术讲座之间。在2007年广州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2007年安徽合肥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以及2008年澳门世界中医药大会上,人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如今,每天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彭金维和中医的情缘仍在继续。为了把祖国神奇的中医学发扬光大,为了更多的人早日恢复健康,彭金维仍然在努力。

后医学时代 篇12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循证医学,大数据时代

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现代医药的单纯根据病理生理机制指导临床治疗状况的一种反思,它提倡的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 ( 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 ( 关注,期望,需求) 的结合。因此,今后的医生,将不仅仅承担着诊治病人的职责,还将兼有医学科学研究的重任。而如何高效快捷地获得大量数据,科学准备地处理大量数据,使之为临床科研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当信息技术领域迎来大数据浪潮之际,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也势必将推动循证医学步入大数据时代。

1循证医学

1. 1定义

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曾将循证医学定义为: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根据这一定义,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作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最好的效果和预后。循证医学的最新定义为: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 ( 包括专家) 的意见和研究结果; 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而后再作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

1. 2特征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临床证据主要来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和系统性评价 ( Systematic Review) 或荟萃分析 ( Meta - analysis) 。

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将最佳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这三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找和收集最佳临床证据旨在得到更敏感和更可靠的诊断方法,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力争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结果。掌握熟练的临床经验旨在能够识别和采用那些最好的证据,能够迅速对患者状况作出准确和恰当的分析与评价。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求根据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对治疗方法的期望程度,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并真诚地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只有将这三大要素密切结合,临床医师和患者才能在医疗上取得共识,相互理解,互相信任,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二,重视确凿的临床证据: 这是和传统医学截然不同的。传统医学主要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遵从上级或高年资医师的意见,参考来自教科书和医学刊物的资料等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显然,传统医学处理患者的最主要的依据是个人或他人的实践经验。

2大数据

2. 1 定义

大数据 ( Big Data) ,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这个术语最早期的引用可追溯到Apache Org的开源项目Nutch。当时,大数据用来描述为更新网络搜索索引需要同时进行批量处理或分析的大量数据集。随着谷歌MapReduce和Google File Sys-tem ( GFS) 的发布,大数据不再仅用来描述大量的数据,还涵盖了处理数据的速度。对于“大数据”[1]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2. 2特征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大数据的4V特征: Volume ( 大量) 、Velocity ( 高速) 、Variety ( 多样) 、Veracity ( 精确) 。

3医院信息系统在循证医学中的应用

医院信息系统 (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是为了医院的效益而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美国著名的医学信息教授Morris Collen的定义是: HIS的目标是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采集、存储、处理、访问和传输所有和医院相关的病人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功能上的要求。其包括临床诊疗部分、药品管理部分、费用管理部分、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外部接口部分五个组成部分。药房管理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3. 1 药房管理系统

药房管理系统有助于药物经济学的开展。药物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药房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实时动态数据处理,对全院药房提供动态的药品数据,运用药物经济学 ( Drug Economic) 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包括: 最小成本分析 ( CMA) 、成本效果分析 ( CEA) 、成本效用分析 ( CUA) 和成本效益分析 ( CBA) 等,通过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比较评价不同的用药计划、方案、方法的风险及效益,以求用最低的花费而获得最佳的疗效。随着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对于节约卫生资源、减轻病人经济负担、降低医药费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2 医学专家系统

医学专家系统就是运用专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模拟医学专家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过程编制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可以帮助医生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作为医生诊断、治疗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有助于医学专家宝贵理论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保存、整理和传播。将众多医学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大量病例资料存储在计算机中,通过基于规则推理、基于案例推理、模糊数学推理、基于规则的神经网络推理等推理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3. 3成功案例

2010年时代杂志刊载的医学界年度十大突破中,医疗科技公司Cardio DX通过对1亿个基因样本的分析,最终识别出能够预测冠心病的23个主要基因。

2009年Google的研究人员对每日超过30亿次搜索请求和网页数据的挖掘分析,在H1N1流感爆发几周就预测出流感传播。

4存在问题

随着大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劣质数据也随之而来,导致数据质量低劣,极大地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国外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美国医疗信息系统中13. 6% ~ 81% 的关键数据不完整或陈旧[2]。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增长,数据可用性问题将日趋严重,也必将导致源于数据的知识和决策的严重错误。

数据可用性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知识和决策错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恶劣后果,严重困扰着信息社会。在美国,由于数据错误而引发的医疗事故,每年导致约98000名患者死 亡, 约占全部 医疗事故 致死人数 的50%[3]; 据有关专家推算,在数据仓库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清理不洁数据通常需要花费30% ~ 80% 的开发时间和开发预算[4]。

上一篇:投资准入下一篇:诺尔斯成人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