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财富的呼唤

2024-08-21

后奥运时代财富的呼唤(共7篇)

后奥运时代财富的呼唤 篇1

素有“小奥运”之称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以下简称“大运会”) 在广东深圳圆满举办, 在这届比赛上, 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 不仅有全球青年运动健儿所展现出的青春活力, 还有颇具亮点的赛事组织, 特别是中国电信为大运会打造的全方位通信保障和多样化信息化服务, 让赛事组织者、运动员和广大观众感受到了“智慧大运”的独特魅力。

“后大运”时代, 如何发扬“智慧大运”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将其延续、移植到惠及面更广的智慧城市建设中, 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思考——11月17日, 在由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组委会主办, 深圳市科工贸信委、人民邮电报社、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承办, 中国信息产业网组织的第十三届高交会———“后大运”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暨大型赛事活动信息通信保障高端研讨会上, 众多知名专家对上述议题进行了探索。

议题一:独揽综合信息服务开创第一次”

本次大运会, 深圳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电信作为大运会全球综合信息服务的唯一合作伙伴, 独家承担了此次大运会信息通信系统总设计、总集成、总承建、总运行等四大任务, 不仅开创了国内赛事的“第一次”, 也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大运项目管理部总经理刘军博士介绍, 中国电信斥资8亿多元, 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精英, 打造了赛事成绩、赛事管理、赛事指挥三大系统和竞赛专网、赛事管理专网、安保传输专网、广播电视信号传送专网四张专网以及56个场馆信息技术设施, 还在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上, 首次打破国外公司垄断, 自主开发了赛事管理系统, 首次自主集成了计时记分和赛事成绩系统, 得到了国际大体联和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

与会专家对中国电信作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冀朝铸先生回顾了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中国不得不租用美国设备进行通信保障的历史, 表示大运通信保障反映了祖国的伟大进步, 称赞电信大运保障团队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表示, 深圳电信能承载大运会这样的重大赛事, 正是因为深圳通信行业在全国是佼佼者。

专家还指出, 大运会组委会将信息通信系统设计、集成、承建、运行等各项工作独家交给中国电信总负责, 这在国内重大赛事和活动的信息服务模式上是一个重大创举。这种“深圳模式”使整个项目高效、节俭, 这对今后国内乃至国际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人民邮电新闻宣传理事会理事长常延廷指出, 以往的活动都是政府搭台、政府唱戏, 一包到底, 花钱不少但效率很低。这次大运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花钱少、效果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局长邓寿鹏也认为, 将来的大型赛事、活动都可以采取这种“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高端技术、安全高效、全面保障”的“深圳模式”, 用全面委托、总承包的方式来锻炼企业, 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朱洪波表示, 这次大运会的焦点是高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完美服务, “深圳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信息技术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模板。

议题二:电信企业深化转型的具体实践

当前, 国内整个通信业正处于深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网友报》总编、中国信息产业网总裁申江婴表示, 中国电信创新性地将大运会的任务与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相结合, 使企业向“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这“新三者”的战略转型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专家认为, “新三者”指出了电信转型的正确方向和明确目标。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高彩玲强调, 转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不是电信企业包揽天下, 大运会深圳电信体现的就是总集成商、总承包商的概念, 有很多公司参与其中, 是“新三者”信息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表示, 通信行业特别需要创新精神, 如何让它落地则是更关键的问题。深圳电信对大运会的通信保障就是对创新的实践, 是从知到行以“新三者”为目标迈出的坚实步伐, 是深入挖掘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利用一切先进技术, 以创新来引领转型道路的探索。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主任王学庆指出, 深圳电信在这次大运会保障中, 采取了灵活的运营方式, 提供了个性化的电信服务, 在转型方面做得非常好。未来通信的转型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将面临竞争的市场、新管制的环境、利润的下降、三网融合的推进、文化产业的振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调整等问题, 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议题三:公用通信网推进信息化的“范本”

深圳大运会信息服务的模式也是一个依托国家公用通信网推进信息化的具体范例, 这对于如何避免重复建设, “集约、高效”地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指出, 长期以来, 我国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复投资、无效投资严重, 浪费了大量资金, 却收效甚微, 电信建设同样如此。之所以存在这种资源浪费现象, 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缺乏顶层设计, 政府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因此, 政府也要有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不是来自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 而是通过宏观协调, 引导市场主体有序竞争, 从而节省社会成本, 增加社会财富。而深圳大运会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国资委研究中心资本市场研究部部长卢永真表示, 许多人潜意识中认为中小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 跟国外大企业不一样, 中国很多大企业一出生就是大企业, 其实有很多的创新潜能没发挥出来。现在很多城市倡导智慧城市建设, 地方政府邀请中央企业到那里去投资, 这种合作在未来几年会掀起不小的高潮, 会促进央企和地方政府形成共赢的局面。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唐守廉指出, 大运会“深圳模式”是“智能管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次成功的尝试。以往在信息化建设中, 经常面临病毒攻击、技术更新换代快、设备利用效率不高等困扰, 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电信有云终端、云桌面, 改革的意义非常大, 其背后的支撑就是智能管道。海量的信息源让原来的网络承担不起, 必然要有宽带、云计算等作为智能管道。站在国家的角度看, 应充分利用公用通信网做好综合信息服务, 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开花结果。

议题四:将“智慧大运”延续到“智慧城市”

当前, 各地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深圳大运会的信息服务模式不仅对重大赛事和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更对“智慧城市”的构建乃至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

高彩玲指出, 智慧城市从感知到后台数据的收集、分析、协同处理, 一直到最后的决策, 这是一个体系。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安全、宜居, 政府应该进行宏观指导, 作规划、定标准、设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并推广典型应用;要鼓励创新, 特别是在重大的专项、技术突破等方面;还应该从法律、政策、财政等方面提供保证。深圳大运会体现了管理创新, 政府主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这样的理念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苏少林提到, 深圳大运会的信息服务模式和智慧城市建设是异曲同工的, 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可以说, 大运会的模式是一个浓缩版、精华版的智慧城市。从后者来看, 内涵更为丰富, 需要运营商深入挖掘。在江苏的“十二五”规划中, 提出了宽带江苏、无线江苏的概念, 在这方面此次大运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认为, 大运会是找寻中国城市创新模式的起点。中国电信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把大运会价值放大了, 向全世界呈现了精彩赛事, 也提高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对于未来的发展, 他建议, 第一, 不光是数字化, 还要符号化;第二, 要标准化, 中国企业应该敢于把自己的经验、优势转化为标准, 甚至进行国际化;第三, 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中国本身的优势文化, 让其变成世界文化, 去推动新的创新赛事, 推动中国城市真正的创新发展。

议题五:政府胸怀和市长眼光

当前, 许多地方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 但不可否认, 部分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仍举步维艰, 政府部门有的越俎代庖, 有的却又撒手不管, 究其本质还是部门利益关系所致。中国电信在本次大运会中的良好表现, 应该说来源于深圳市政府能够跳出部门利益的开阔胸怀和统筹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独到眼光。

深圳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副主任贾兴东表示, 大运会的成功反映了深圳的创新精神, 例如组织创新, 通过协调, 将军队、省里甚至国家层面的系统、体系等都纳入深圳的指挥部信息系统;还有管理创新, 首次打破国外的惯例, 特别采用国内总包的创新模式。

邓寿鹏认为, 本次大运会通信保障深圳市政府委托中国电信总负责、总承包, 政府企业优势整合与互补, 这是举行盛事的服务创新, 体现了政府的魄力。也是深化城市改革的一个示范。将来应采取市场化, 把更多的赛事服务委托给一个企业来做, 这样做锻炼了我们的企业, 在国内做得好, 也可以做到世界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规制中心主任张昕竹曾参与奥运会的评标, 他表示, 从“深圳模式”可以看出政府的作用, 最关键的还是自主创新、机制创新。总承包的模式体现了深圳政府对大型赛事的把握, 也就是最关键的协调问题。推广“深圳模式”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合理地划分, 充分认识自己的位置。信息化最大的核心问题是部门利益问题, 这是亟待解决的。

最后, 人民邮电报社总编辑武锁宁指出, 深圳大运会信息通信保障服务是创新的模式, 是深圳市政府在新时期一个华丽的转身, 也是对城市管理职能很好的探索, “后大运”时代, “深圳模式”非常值得总结和推广。我们应该将经过成功实践的产品、团队、经验、模式推荐到新的大型赛事和活动的主办城市去复用, 让电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公益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同时, 要提升基础设施的水平, 打造、深化智慧平台, 找到好的经营模式, 在综合信息服务更广阔的天地里大展宏图。

后奥运时代财富的呼唤 篇2

一、“后奥运”时代奥运档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两大主题的国际环境下,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了更大的发展, 它已超越了体育的范畴, 成为展示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乃至综合国力的载体。虽然, 近年来学术界对人文奥运予以了较多的关注, 并在实践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客观地说, 目前中外文化交流处于一个不对称的状态。即长久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处于强权状态, 而东方文化则处于劣势, 东方文化的悠久与灿烂没有在世界得到充分展示与弘扬。

如果说, “前奥运”时期是奥运硬件建设时期, 比较单纯, 只需要国家投入预算资金, 将其合理使用、透明使用就可以, 它要解决的也仅仅是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那么, “后奥运”时期, 将是回味与反思时期, 也将是重新开始文化建设的时期, 重建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 重建中国民间文化内涵, 重建中国网络文化空间, 重树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形象。而档案文献作为当时、当地、当事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最可靠的原始记录, 以其特有的实用性和文化性, 在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精神文明等方面, 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有学者所讲:“档案具有可追溯、不可再生的原始记录性特点。与一般工程相比, 奥运工程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政治性强、时效性强、科技含量高、难度大。从某种程度而言, 奥运工程档案的完整齐全程度直接关系奥运工程建设质量。我们在全面建设奥运工程的同时, 肩负着书写人类文明历史的使命, 档案管理责任重于泰山。”因此, 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后奥运”的有利条件, 在积极推进高雅文化建设的同时, 加大力度推动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 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 将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形象, 加深世界对我们的理解, 削减彼此的隔阂。

二、“后奥运”时代奥运档案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奥运会是相对集中的注意力资源, 主办国和主办城市从申办成功的那一刻开始就被推到世界最前台, 奥运会主办国的奥运档案将成为是世界奥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极为重视奥运工程档案工作, 多次做出重要批示, 在各类专题会上提出具体要求, 并将奥运工程档案工作纳入《奥运会前重点工作倒排工期折子工程》,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提出任务、加强监督。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各级档案部门齐抓共管, 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 以服务奥运工程建设为中心, 确保了奥运工程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 北京2008年奥运工程的首批城建档案———部分奥运工程的前期招标文件, 已被收入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整理保管。再如, 青岛、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香港等奥运会协办城市的档案部门都将奥运档案的收集列为2008年的工作重点, 全国其他各地的档案部门也在大力收集有关本地区民众参与奥运活动情况的档案。

奥运档案文献遗产是奥运会无形遗产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载体, 是联系奥运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纽带, 是沟通奥运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桥梁。收集、保存和整理、挖掘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 就是保存北京奥运会历史、再现北京奥运会历史, 就是珍藏中华民族记忆、重温中华民族记忆, 就是积累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知识, 就是保护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因此, 奥运会之前有意识地收集、保存文献资源, 使之有效转化为文献遗产, 奥运会之后大力整理、挖掘文献遗产, 使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价值, 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后奥运”时代奥运档案开发利用的措施

客观地说, 目前, 在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收集、保护方面, 北京奥组委及有关部门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 关于北京奥运会遗产, 当前人们谈论得比较多是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以及对中国民主政治、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促进等等, 至于奥运档案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工作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 加强档案部门的档案开发意识。传统的档案管理, 仅仅是将档案看做“保持历史真实性的记录”, 而忽视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将其馆藏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为社会广泛利用的价值。加之, 档案利用服务中某些外部条件的制约, 其运行状况及实际效益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如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等。档案工作者应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积极促进收藏北京奥运会文献的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第二, 加强对奥运档案的收集。北京奥运会的理念是“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 这是北京奥运会的特色与魅力, 也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遗产。因而, 我们应注重收集能体现这三大理念的记录材料。另外, 在当前, 奥运档案的收集工作还应注意加强以下容易被忽视、被遗漏的奥运会文献的收集或征集:一些有代表性的基层组织 (如大中小学、企业) 、民间团体以及普通居民在参与奥运会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等;奥运会官方机构形成的非正式公文 (非“红头文件”) , 以及照片、影片、名册、报表、会议记录、电子邮件、海报、宣传片等;非官方机构推出的奥运会研究报告、论文、公益性广告等;奥运会教育与培训专家编写的, 未公开出版的讲义、课件、试题、案例等;民间个人创作的有创意、有价值的文学、文艺作品及建议书、会歌、会徽、吉祥物、开闭幕式的设计方案等;一些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档案, 例如以中国传统年画、剪纸、篆刻为背景的宣传画;国外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报道材料和学术研究成果等。

第三, 确保数字文献资源的安全管理。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特征日益凸显的今天举办人文奥运, 无疑对档案设备的更新、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档案信息的传播等都大有裨益。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 电子文件具有操作方便、传递快捷等优势, 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但同时电子文件对设备的依赖性、信息易变性及可操作性等特征又使得档案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如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指出的:“电子文件的产生, 改变了传统观念中对档案的理解, 也改变了对档案的形式、特征、特性意义的认识。电子文件的产生、形成、归档及其传送、存储、保存等管理均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所用的方法不同, 这是文件管理的一场革命。”

第四, 提升档案开发者的职业素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不仅是设备、技术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智力水平的现代化, 这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深层次目标。目前, 我国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职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且知识结构老化, 高层次专业人才更为缺少。这种现状必须通过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来加以改善, 从而尽快适应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要求。一方面, 档案部门要引入各种具备技术专长的人才;另一方面, 档案部门也要加强对原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 使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有关现代化管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尤其要注重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的培养, 使他们不仅具有政治和专业素质, 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等, 以加快档案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 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之日起, 就与她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成功举办奥运会终于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而每届奥运会都会经历申办、筹备、举办和收尾四个阶段, 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产生的档案必定是数量巨大、范围广泛的。这一部分档案不仅将供我们还有后事子孙瞻仰、重现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而且为中华民族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可谓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因此, “后奥运”时代, 我们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奥运档案的收集、管理, 并积极给予开发利用, 以推动人文奥运精神的继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邹志俊.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 2004 (4) .

[2]后奥运, 文化怎么做?.人民日报[N].2008-9-12.

[3]冯军.后奥运时代的文化挑战[J].东方企业文化, 2008 (9) .

[4]为后续开发留好奥运档案.青岛日报, 2008-3-20.

[5]金焱.争创工程档案深入推进奥运工程档案工作.北档案, 2006 (2) .

后奥运时代的亚运会 篇3

现在的冬天不同于以前, 那时我们总是蜷缩在家里, 没有现在这种冰天雪地依然热火朝天的感觉。我们的体育产业也一样, 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即将出台, 我们依旧感受的是一种蓬勃向上, 有一种不是春天, 胜似春天的感觉。

每当体育邂逅大赛时, 体育产业都迎来一次机遇, 今年是我国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赛年。亚运会在这个后奥运的特殊时代里, 更显得那样引人注目。我有幸在亚运会召开的时间, 因工作到了广州, 感受的是一种不一样的广州, 更有激情、更加开放, 整个城市都围绕在一种亚运的氛围中。

当然这种氛围, 来自于积累。坚持不懈的全身健身运动, 以及举国上下对体育产业的重视, 都使这种成功显得更顺理成章。据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透露, 目前中国体育用品年产量占世界的65%以上。另外有一组数字显示, 中国目前体育产业GDP仅占GDP总比例的0.1%-0.3%, 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1%-3%,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体育产业至少还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这种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企业和有识之士参与进来, 仅广州亚运会的赞助收入就远远超过历届规模, 为多哈亚运会的4.5倍、釜山亚运会的3倍。仅广州汽车集团的赞助合同金额就达到6亿元, 单是这一个赞助就已经超过了多哈亚运会。尽管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广州亚运会市场开发创下的历史之最也已经成为事实。这既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成果的真实写照, 也是企业对亚运成果的分享与参与。

后奥运时代体育精神的传播 篇4

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的三个特点

淡化金牌意识, 强化全民健身。东道主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把竞技体育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 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事业思维理应从竞技体育向全民健身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为:“完全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利益为重点, 以竞技体育为主体, 以金牌战略为核心的体育管理体制, 应当向大众健康为中心、健康保健、疾病预防为重点的方向进行战略转移。” (1) 实际上, 我们已经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上看到了这种可喜的转变, 人们关注这届亚运会时已经开始淡化金牌数量、奖牌数量, 转而更加关注体育赛事的魅力、运动员的精神乃至赛事背后的林林总总。竞技体育开始向全民健身转变。群众体育曾被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称之为中国体育“最大的短板”, 而今这一“最大的短板”正在一点点变“长”。令人欣慰的是, 《全民健身条例》于2009年10月起实施, 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体育事业。2010年初, 有体育官员批评周洋在获得冬奥会冠军后的感言说得不到位, 其原话是:“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 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 别光说感谢父母就完了。”这段讲话传到网上后, 瞬间引来网民的一片口诛笔伐。民众开始关注奖牌背后的人, 关注运动员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实际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理应指引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应该关注人的健康和成长。今天的体育事业应该直面中国现代人的健康危机。

重视体育精神的影响。什么是体育精神, 这一问题在学界还没有定论。“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归根结底是竞技体育的精神, 不能算作体育精神。笔者认为, 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在后奥运时代, 我们应该十分珍视体育精神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以精神带动行动, 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

当前体育精神传播应走出的三个误区

媒体应走出过度关注竞技体育的误区。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我国的体育事业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 规定“社会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 遵循因地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 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国家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鼓励运动员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在体育竞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为国家争得荣誉。” (2) 然而我国的各种传播媒体都只注重竞技体育的传播, 而忽视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传播, 从而大大降低了体育精神传播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后, 国人对竞技体育陷入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冷淡时期, 也就是说一般的竞技体育赛事很难再引起人们的兴奋度。国人开始关注体育能为自己的健康带来什么、能为自己的生活改变什么, 所以媒体应该尽早走出过度关注竞技体育的误区, 把目光对准体育事业的三个部分。例如, 一些媒体开始尝试增加社会体育新闻的报道量, 类似于“运动”、“休闲”、“健康”等新闻板块开始出现 (3) , 这些报道受到了受众的热烈欢迎。

媒体应走出体育新闻媚俗的误区。有些媒体把体育新闻娱乐化当做媚俗化, 体育新闻越来越关注运动员的私生活, 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是竞技体育的另一种转向。体育新闻娱乐化本来无可厚非, 这种报道方法可以丰富体育报道的内容, 使体育新闻变得活泼、生动、有吸引力。但是有些媒体受经济利益驱使, 过分追求眼球效应, 把体育事业当做娱乐新闻进行过度炒作, 甚至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 将体育新闻进行媚俗处理。这一问题在对待中国足球时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 媒体对中国足球的批评很少见到富有建设意义的专业理性分析, 而是过多地深陷对中国足球的过度嘲讽、过度调侃甚至过度谩骂之中, 这种于事无补的媚俗行为不符合体育精神, 对中国足球事业也不见得怎么有利, 但是随着媒体的推波助澜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媒体应走出注重即时新闻轻视全程传播的误区。现代的传媒技术十分发达, 体育赛事进行即时报道称为常态。人们普遍看到的是正在进行的体育新闻, 这应该是传媒技术的胜利。但从传播体育精神出发, 这种报道不但形成了“成者英雄败者寇”的传播误区, 而且不利于以“健康向上”为核心的体育精神的挖掘, 媒体普遍少了讲述体育“背后的故事”的冲动。成功者有成功者的故事, 失败者有失败者的故事, 这些故事链接起来就是体育精神的魅力所在, 更何况, 积极参与体育过程的人们本没有成功与失败的区别。体育精神往往在体育细节中闪现, 媒体要在体育全过程中做足体育精神传播的文章。

做好体育精神传播的三个建议

调动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人民日报提出了“后奥运”公共管理应遵循“更民主、更绿色、更人本”的理念, 我们认为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体育精神的传播, 以这一理念调动人们参与体育事业的热情。先说民主,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体育只是少部分人的事情, 是体育官员的事情, 是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事情, 普通民众对体育没有发言权。体育实现从竞技体育向全民健身的战略转移以后, 就应该以民主的姿态重视普通民众对体育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靠谁来发出呢?还是要依靠大众传媒。只有尊重了民众对体育的话语权, 才能让大家真正意识到自己也是体育事业的一分子, 逐渐形成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再说绿色, 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部分,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必须倡导绿色体育。绿色体育的内涵是:体育的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 达到体育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为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和平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 (4) 最后说说人本,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惠及全体中国人, 对于这一诉求, 媒体应该进行强烈的呼吁, 因为就体育资源配置来说, 还存在着城乡之间不均衡、地区之间不均衡、行业之间不均衡等问题。可以说, 让一切人享受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是时代给予媒体的传播吁求责任。

以法律保障体育精神传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科学性。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是有纪律要求的, 科学传播体育精神, 除了遵守宣传纪律外, 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进行传播。二是有效性。这里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例进行说明。阳光体育运动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开展的一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其目的是使体育运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但在以往的体育传播中, “健身”与“增强人民体质”被频繁强调, 但是却不重视对体育娱乐性体验的宣传, 反而渲染运动的艰苦, 把体育运动与艰苦奋斗联系起来, 使体育运动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也削弱了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5) 这样的传播效果就不是很好。大众传媒有必要深入研究体育传播规律和受众的接受需求, 提升体育精神传播效果。

注重体育传播采编人员的培养。体育是一门科学, 进行体育传播的采编人员既要通晓传播学的知识, 还应该通晓体育学的知识, 他们属于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播人员, 对这支队伍的培养工作不是轻松的。目前的大部分媒体是由一般的新闻采编人员来做体育内容的传播, 在这个媒体时代势必影响了体育精神的传播效果。有关高校可以在新闻传播学下设体育传播方向或者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传播方向进行体育传播专门人才的培养, 为后奥运时代体育精神的有效传播提供人才支撑。

注释

1 叶新钢、张雪飞、徐汉朋:《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生活化健身趋势研究》, 《辽宁体育科技》, 2009 (4)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19/312031.html.2008-05-07.

3 廖慧平:《后奥运时代体育新闻拓展的新方向》, 《青年记者》, 2010 (1) 。

4 布特:《绿色体育新解》, 《体育学刊》, 2009 (3) 。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篇5

关键词:中国武术,奥运,发展,思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闭幕,国人振奋之余,又难免有丝丝的遗憾。这种遗憾便是来自千方百计的将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推向奥运的希冀再次化为泡影。国人为何力挺中国武术入奥运,或许从以下两方面可以窥得一些端倪。其一,纵观奥运会28个大项302个小项,连邻国日本和韩国都有项目在其中,源于泱泱大国—中国的项目竟无一个,这似乎深深地刺痛与激发了国人的自尊和爱国情感;其二,为“奥运战略”添砖加瓦,毫无疑问中国武术一旦进入奥运将为我国多收入几枚金牌。基于上述思想的引领,为了适应奥运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手术便在中国武术身上进行着,但即便如此斯终也未能如愿以偿。诚然,国人的爱国情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武术入奥运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手术”完的这种武术还能谓之“中国武术”吗?还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吗?为了迎合将中国武术作为“牺牲品”,对中国武术公平吗?对中国文化尊重吗?现实表明:中国武术入奥运之旅已暂告一段落。痛定思痛,伴随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妨将这种思想与改革暂搁一边,立足现实,冷静分析武术与奥运存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能否被克服,以及在此分析基础上给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这才是对中国武术及其发展有所裨益的。

1 中国武术入奥运面临的问题

1.1 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

1.1.1 内部修养与外部表现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宗法制土壤之中,其一大特征是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礼仪的氛围中它所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理性、修养与德行,表现为自我修养与德行的提升。正因于此使得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教化手段。

与此相反,建立在西方法制基础之上的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在这种规则的环境下它所弘扬的是活力、本能、尊重个性。其外在表现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目标招引下超越对手、击败对手甚至于将对手置于死地的运动项目。

1.1.2 项目审美

由于东、西文化特点的迥异,导致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项目在审美上大相径庭。“在中国武术中,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都强调阳刚阴柔的整体和谐。比如,男女运动员都强调刚柔并济,各拳种柔中带刚,刚中隐柔,展现中和之美。这与奥运会项目极端的体现鲜明特色的项目就不一样,如拳击、举重只适合表现阳刚之美,而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则表现宜表现阴柔之美。”1.1.3项目表现方式

有学者云:西方体育是物理属性的体育,类似于动物,追求高、快、强。东方体育是哲学属性的体育,与植物同属,力求沉、缓、实。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项目同为对争斗与战争,但却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国武术注重写神、写意,体现的是对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对内在修养的表现。而奥林匹克项目侧重写实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美。比如,中国武术套路中的技术动作虽为对实战的总结,但经过总结的技术动作与实战却相差甚远,体现的是一种抽象的技击。而这与奥运会项目的写实的、具体化的特点很是不同,如径赛项目,比赛时与现实生活的技术动作出入很小,基本是一种现实的再现或临摹。

1.1.4“慢”与“快”

有人比喻东方体育是寻求使蜡烛的火焰燃烧时间加长,为此不断地对蜡烛芯进行修剪,防止燃烧的火焰过大。而西方体育恰恰追求不断加大火焰,使之充分燃烧,力求短期内的最大的亮度,追逐效率。“‘快’是西方体育运动中的最大特征。所有比赛,都有时间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而且人类从不进行‘慢’的竞赛,全是清一色的‘快’的竞争。”这种表面上是项目表现的差异,实则隐喻着东、西自然观的不同。东方体育的“静”、“慢”的活动形式与西方体育的过多的耗散人体的生命能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使人保持健康。

文化方面的差异,乍看与实际的体育竞赛联系不明显,不足以影响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但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已经构成了全球大背景下的体育主导文化,它不仅表现的是体育领域的项目占领,更是一种文化的侵袭、渗透与独尊。认识到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便成为中国武术入奥运的最大障碍,聪明的西方人绝不会让别人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宣扬与他利益相悖的“产品”。

1.2 其它因素的制约

1.2.1 竞赛项目不明确

武术进入奥运会,按照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可比性,技术无疑是第一位的,可选择何种项目作为切入点?中国武术有传统与竞技之分;有套路,散打,功法之分;有徒手与器械之分。就单纯从拳种而言,据1983年至1986年三年的挖掘整理统计,遍及全国各地的“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之多。如果将其“全盘托出”,一则尽显庞杂失之重点;二则,在竞技中会加大实施的投入与难度。如果“择其一二”,一则很难起到“以点盖面”的效果,二则如果真的实施了,管理部门无疑会加大对其推广普及力度,这无疑就会对未选中的拳种带来“冷落”。这种“冷落”或许会加速某些拳种的失传灭绝,不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1.2.2 竞赛规则的制约

奥运会项目,如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等,是用速度、长度、高度、重量及其它数量来评价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不仅可客观地评价出冠军和名次,还有绝对的记录。而武术项目属于主观评分类项目,这与其它奥运会此类项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即量化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从这方面看,裁判员的“公平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许由于裁判员对评分规则的理解发生偏差,就会使得运动员的分数是由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而定的,这会使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会加大对难度动作的练习强度,这样一味的追求“高、难、美”,虽然增加了其观赏性,但这种体操式的量化过后,武术本身包含的身法、神韵、节奏便失去了光华,且武术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文化气息也所剩无几。如果将此全盘接受,只能是一种迎合,对武术而言将是穷途末路。

2 对策与建议

奥运会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国武术入奥运是中西文化在体育领域的一次尝试性交融,但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中国武术入奥运是不可行的。对此我们也不必投入太多关注,更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就文化本身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各自都有其特色与传统,并无优劣强弱之分。奥运会也只是一个舞台,中国武术失去这一舞台并不意味着再没机会或舞台走向世界。中国有句古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做好武术这种“酒”,如何做出我们酒的“特色”,再辅以宣传,何愁没有市场。而不是“勾兑”或添加其它的“成分”,追求一种雷同与短暂虚荣去适应某个“小卖部”。

2.1 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绵延数千年,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而成长,但在近代由于经历鸦片战争时期冷热兵器的更替和土洋文化的碰撞、“五四运动”新旧思想的冲突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都使武术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使得这些时期的武术的出现了停滞,甚至是断代与失传。这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文革“后,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日益引起社会上下的密切关注。各级政府以及各种民间组织为传承和发展武术作了不小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力度还是不够,其方法也有不当之处。读史可以明智,当我们追忆过去不能不对我们先辈的某些做法扼腕,但我们不能要求前人做事,为了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唯有我们今天的武术工作者在对待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一问题上保持清醒客观的头脑。按照逻辑,对待任何事物是先继承再发展,对待武术也应如此,我们的这个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但事物的发展是有根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是“源”与“流”的关系。譬如我们在武术入奥运这一问题的某些做法就显得有些冒进,为了适应奥运会我们对武术进行了“削足适履”的改革,不适合的奥运的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统统去掉,使得现代竞技武术有点不伦不类。

2.2 加大普及,双管齐下,共同进步

中国武术要发展普及是关键,乒乓球走大众化的普及与发展路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集技击、健身、养生为一体,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休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应积极挖掘中国武术的教育、休闲功能,使中国武通过教育、休闲道路走向大众。中国武术有传统、竞技之分,在普及与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在方向指挥和实施监督中应对此双管齐下,使得二者共同发展繁荣。

2.3 加大武术师资的培养

武术师资是中国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普及武术的中枢,因此武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情况既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国武术的实施情况和对外发展前景。所以对内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加大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培养,一方面,把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队伍向着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改善专业素质创造良好条件;第二,针对一部分体育教师教龄短,经验不足,专业缺失可反聘退休的部分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民间拳师充当顾问,进行传、帮、带,迅速提高年轻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为武术的发展尽力。对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做了很多工作,概括起来有三种途径:第一,有武术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养机构;第二,从高校或全国各地武馆中抽取一部分教师或教练直接或经培训后使用,第三,充分发挥全国武术校馆的作用,从小抓起,进行培养。

2.4 搭建自己的舞台,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

步入信息时代,也伴随全球化步法加快,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必然。“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使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必然不能懈怠,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作用,建设大型综合性、多种语言切换、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趣味性高及支持直播和信息反馈的网站。发挥武术影视的作用和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武术进行传播。加大投资,有组织、有计划的派遣表演团到各国巡回表演和向国外大量的派遣教练团、教官团,负责所在地区的武术传播和推广。变自发为自觉,由被动到主动,少用“请进来”多用“走出去”的方针,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此外,我国已经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加大对中文的推广。那么如果我们建立“武术学院“来传授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3 结语

奥运会是一个舞台,中国武术入奥运其目的在于借助这样舞台给世界人民送去健康,展示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但是通过分析,奥运会这一舞台与中国武术是不相适应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对中国武术有充分的自信,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将中国武术推向适应别人舞台而进行的手术中,而是要将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好好保留与传承下去,让这颗璀璨之珠在世界民族优秀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72.

[3]黄红田.武术国际化的难点及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9(4).

[4]陈青.奥林匹克背景下的东方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浅谈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 篇6

1 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体育市场的影响

1.1 北京奥运会对体育用品市场的影响

1.1.1 更多的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及其产品

将进入中国市场, 国内中高档体育用品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更多的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换。2008年奥运会给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提供难得的提升企业形象、扩大品牌和产品知名度机遇。

1.1.2 对我国体育用品消费的影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参与体育, 人们的运动健身意识会空前高涨, 出现体育投资热和体育消费热的历史高峰。体育投资热使体育用品市场的供给显著增加, 消费者将会有更多的消费选择;而体育消费热会推动这种供给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供给和需求将呈现良性互动局面, 从而在整体上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1.2 北京奥运会对健身娱乐市场的影响

1.2.1 从投资需求看。

2008年奥运会, 一方面, 奥运会刺激和活跃了大众健身娱乐消费需求, 这将直接带动健身娱乐市场经营主体增加投资, 并会吸引一部分外行业的投资人进入该领域。另一方面, 一些相关行业增加对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 如旅游业、酒店业、房地产业等, 在自己的主营范围内配套投资建设一些体育健身娱乐设施,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需求。

1.2.2 从消费需求看。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健身消费需求增长较快,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更大地刺激这种健身消费需求, 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从整体上看, 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发展的策略

2.1 社会办体育

后奥运时期, 中国体育的发展必须打破体育部门一家独大的局面, 鼓励社会力量、学校更多的参与到体育发展中来, 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体育部门应下放一部分赛事的组织权限, 减少体育赛事组办的审批程序, 让更多的资金、人力、设备流入体育行业, 形成“社会办体育”的热潮, 而国家体育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专业指导、监督以及宏观决策等事宜, 不宜直接插手体育比赛乃至体育营收等具体事务。

2.2 加强体育立法和政策扶持

目前, 体育领域的立法还处于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自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来, 体育领域能够有效实施的法律太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体育领域也出现了不少变化, 而针对具体体育领域的法律尚未颁布。比如, 职业体育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但是该领域的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比赛中频频出现的假球黑哨事件不能不说与缺乏法规制度的威慑有很大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条文中大多数是提倡和应当的字眼, 没有罚则, 缺乏强制性。因此, 加强体育立法研究, 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核心的体育法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3 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和体育设施。中央已经决定要增加社区的服务和就业, 而体育行业每年4000名退役运动员是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本, 可以优先让他们进入社区, 把社区服务、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结合起来。社区的体育服务不仅需求大, 而且势在必行。人们安居乐业, 社会就稳定, 关注13亿人民的健身运动, 特别是为几千万退休老年人口投资, 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服务与知识, 这不仅是对人的健康投资, 而且也是对社会稳定的投资。

2.4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政府的作用要强化, 要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把发展体育事业纳入小康村镇建设的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在财政计划中, 要把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政府在发挥作用时, 一定要“建立制度, 形成规范, 依法行事”。加强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建设, 培育农村基层体育骨干。加强体育局、文化站、工青妇等组织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扶持农村体育社团的发展。充分挖掘、整理和推广地方性、民族性的体育活动项目, 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项目, 开展适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符合民族特点和广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体育项目。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项目制宜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为农村的传统节日庆典注入新内容。要重视农村学校体育, 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在农村体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要以学校为依托, 与当地居民共享学校的体育资源, 带动当地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

2.5 构建高校体育发展新体系

目前, 体育产业化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体育改革的过程之中, 体教结合的战略也已经初步实施到部分高校。但是, 由于当前的改革实施的幅度、力度以及范围都还很小, 这些改变与北京奥运会后体育格局的大变化并不能比拟。而且即使如此, 在这些初步的改革中, 已经暴露出由于管理缺失而造成的一些问题, 比如体育专业学科一哄而上、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混乱、高校体育竞赛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体育招生工作中个别人违法违纪、高校体育产业化管理中存在漏洞等。政府和高校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工作的系统管理, 修正由于管理缺失而造成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 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们先“强”起来了, 当五星红旗在世界各地的赛场上一次又一次生起, 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听完国歌, 看完升旗, 让我们一起去运动场吧!只有当更多的国人拥有更加健康、坚强的体魄, 中国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

摘要:在后北京奥运时代, 增强人民体质和生活质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 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针对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发展的特征做出简单阐述。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葛余辉.从奥林匹克运动看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6.[1]葛余辉.从奥林匹克运动看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6.

[2]曲宗湖.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2]曲宗湖.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3]李益群.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社会环境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2.[3]李益群.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社会环境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2.

[4]严德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预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4]严德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预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后奥运时代的休闲体育经营策略 篇7

1休闲体育的厘定

休闲体育的厘定对于休闲体育的概念, 学术界尚未有权威、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休闲体育”构词本身, 即词源学角度来分析。所谓“休闲”一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希腊文学, 用“schole”一词表达, 意指闲暇、休息、休闲及教育活动, 该词的反义语A-schole指劳动、奴隶。schole后来衍生出英语“休闲” (leisure) 与“学校” (school) 。可见, 英文中的leisure是一种以闲暇、教育作为前提的有社会价值的娱乐, 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它喻示着人通过玩、休闲、放松身心来获得自己的一种精神解放。所谓“体育”一词英文是“sport”, 然而“sport”一词是从“disaport”中分离出来的, “disaport”的原意是工作休闲的时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词源学角度来看, 对于“休闲体育”的界定相对比较科学的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自主选择的, 是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 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简单地理解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 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

2发展休闲体育的意义

(1) 休闲体育的发展经营, 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健康。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由于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 甚至影响到自身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到“有健康才有未来”, 对于休闲体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北京权威的信息调查公司调查显示, 健身娱乐场所的人数快速增加的发展趋势, 人们的健康意识正在发生悄然的转变。人们从传统观念中“无病即是健康”的想法, 正逐渐转变为“健健康康地生活, 快快乐乐地工作”、“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人们在平时就开始舍得把时间和部分收人投入到强身健体上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了“自我投资、自我锻炼、自我受益”的休闲体育价值和作用。休闲体育作为八小时工作之外的运动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可以说, 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 正是在人们迫切的健康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

(2) 休闲体育的经营发展,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 目前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发达国家陆续进人“休闲时代”。休闲体育消费属于第三产业范围的消费, 增加休闲体育消费必然能够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第三产业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性, 各项发展战略与措施正在有序铺开。专家预测以体育健身、旅游、娱乐、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休闲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面极广的上游生产产业。它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展, 诸如纺织业、旅游、保险、食品、电子, 以及广告等, 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我国在休闲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多为世界知名品牌的制造加工, 自己的民族品牌相对较少。随着休闲体育服务业的发展, 必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对增加社会就业, 保障社会稳定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3) 经营发展休闲体育,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能够“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和睦相处”。市场经济的建立, 强化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功利意识, 也促使了人际之间情感的淡漠和信任的危机。休闲体育却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人们能够通过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增加彼此的了解,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意思是说有了和睦、团结, 行动就能协调, 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团队的协调, 从而淡化人们之间交往的功利意识, 能够使人们从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解脱出来。可见, 休闲体育的经营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一种非常重要且积极有效的作用。

3后奥运时代休闲体育经营发展的几点策略

(1) 注重休闲体育开展的引导工作。在空暇时间增多之时, 若引导好人们的休闲理念, 更新人们休闲体育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为休闲体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体, 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 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人们提高对休闲体育的认识, 懂得健身的意义, 掌握健身的技能和方法, 会让周围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余暇体育运动。这一方面是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恢复人的创造力,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资金投入。开展群体活动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 是一直以来困扰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可喜的是相关政府部门每年都有一定财政拨款支持, 但多半是偶发性的, 多倾向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对休闲体育持最好是形成一定的扶持制度, 支持的资金也要占一定财政收入比例, 以用于扩建大众体育场馆及相关辅助设施等。此外, 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 仅仅依靠国家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足, 更多只是杯水车薪。要想有所发展, 必须要经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资金投入, 依靠社会力量吸引和鼓励广大企事业单位对休闲体育进行赞助, 探索出企业和休闲体育双赢的渠道。在许多发达国家, 许多企业成立以企业名字成立俱乐部, 或者出资资助群体性的项目, 这样既可以开展体育活动, 鼓励民众自觉进行必要的健康投资, 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同时也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帮企业做广告。

(3) 加大高校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由于休闲体育中往往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从事休闲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却十分紧缺,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休闲体育人才严重缺乏的制约。高校, 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 也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基地, 如何培养全面的休闲体育人才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有资料显示, 在调查中对新兴的休闲运动项目“非常感兴趣”的参与者有58.0%, 希望学校能持续地开设一些新兴的现代活动项目的参与者占35.1%, 这个意味着高校教师除了要进行过去的体育运动项目科研教学之外, 还应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社会, 及时掌握休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探索开发诸诸如滑板、轮滑、飞镖、台休闲球等休闲体育项目以及空竹、跳板、荡秋千、放风筝、跳绳、滚铁环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极限活动项目, 诸如攀岩、登山、定向运动、山地自行车等。高校的休闲体育的人才输出, 定会进一步促进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

(4) 创立形式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近几年, 各种体育俱乐部在各地方悄然兴起。体育俱乐部以其良好的组织形式和大量同好人群吸引人们长期参与体育锻炼, 是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人们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一系列活动, 既系统地学到了体育健身知识, 又培养了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 从中享受到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体育教育, 团队合作的精神被进一步的强化。人们参加体育俱乐部, 有利于体育健身知识的相互交流, 也有利于部分竞技运动项目的全民开展, 从而储备人才, 使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都得到良性的循环。

(5) 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休闲体育要在正轨上发展, 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引导和发展。设立分管群体工作的部门, 组织群众力量组建群众体育协会、体育指导中心、俱乐部等, 在全国形成广泛的大众社会体育管理网络。发展健康的休闲休育要组建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社会体育指导队伍, 科学有效地组织、指导群众进行科健身活动。

摘要:北京奥运会之后, 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焦点从竞技体育转移到休闲体育上。关注后奥运时代的休闲体育发展经营, 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休闲体育的概念进行厘定, 阐述发展休闲体育的意义, 并提出后奥运时代休闲体育发展经营的策略。

关键词:后奥运,休闲体育经营,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惠娣, 张景安.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钱杰, 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聂秀娟, 贾磊, 张星杰.区域文化视野下休闲体育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上一篇:知识的整合下一篇: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