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时代

2024-05-21

后金融时代(精选12篇)

后金融时代 篇1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的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借贷利率过高、制度老化、机构设置落后和政府职权规划不明确等问题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及时优化管理方式, 提高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的调控作用。本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现状, 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 中国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对于金融业刚刚发展的国内市场, 尤其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金融, 怎样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 且经济尚未发生巨大波动的这段时期,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在新时期为未来平稳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现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值得众多金融经济研究者思考。笔者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提供借鉴。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自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 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内地方经济金融来说,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 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下, 地方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在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经济的研究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动向和金融发展方向势必引起众多关注。面对现阶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只有看清局势、找准方向、权衡利弊、慎重决策, 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飞跃。

在后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趋势会逐渐发生变化:其一, 发达国家储蓄资金增高、消费额减少。其二, 新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急速上升。其三, 回归实体经济, 减小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其四, 低碳环保式经济发展壮大。其五, 国际化趋势加快。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下, 我国经济必然会做出一些调整:其一, 企业进出口比率的变化, 出口额的大幅度缩水, 要求企业向精加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方向发展。其二, 创业型经济急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形成, 要求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三, 生产要素的转变, 减少通过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的经济增长, 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来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深入改革, 不断扩大发展, 一直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明显不够成熟, 金融结构并不平衡, 国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金融业如何在现阶段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实现国家对金融发展的要求, 是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现阶段地方金融现状分析

地方金融, 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或地方企业提供服务的。包括三类机构:A.地方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B.地方准金融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C.其他地方性机构, 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农民资金合作社等。这三类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同步, 秩序性也依次减弱。随着近几年全国性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急速发展, 各类机构不断涌现, 但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无法实施城市化金融市场监管, 造成了地方金融业管理的混乱。

现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各地方金融机构、同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各自为政, 造成地方性明显, 使得吸纳来源广泛的外来资本困难, 不利于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另外, 地方金融机构对外借贷利率过高, 借贷方式单一, 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零散资金的注入。其二, 地方金融机构的秩序混乱。城乡差异或地方差异, 导致某些金融管理制度, 在地方金融机构中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规章制度设置不甚合理, 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金融在面向本地居民和当地企业时发挥作用, 对当地经济产生更深影响。其三, 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上建立并实现运转, 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助, 但是地方金融中政府主导现象严重, 或者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职权, 成立金融办, 并授予金融办职权主导当地金融机构运作, 如上海和宁夏等地, 这不利于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市场化。在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下, 应规范政府职权, 明确政府干预方式, 避免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内部具体操作, 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度和调控能力。其四, 地方各级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无法实现协调统一。各级地方金融机构之间, 联系不够紧密, 内部各级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 各机构之间交易手续繁杂、工序繁琐, 无法适应高速的金融业的发展, 不能实现统筹规划, 促进地方金融更深层次的发展。

3 后金融危机下地方金融管理问题的研究

在后金融危机下, 我国金融业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国际市场影响下, 国内金融业高速发展, 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纷纷增加融资, 提高经济影响力。但在现行金融制度下, 地方金融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 导致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 地方金融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针对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管理策略。

3.1 金融管理模式方面

在“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的模式下, 明确责任分工, 加强各级部门之间联系, 增强金融管理。实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政府监管模式与“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国债管理的法律法规, 明确人民银行对国债监管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 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 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

3.2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实时实地的实行国家相应政策。灵活运用, 积极创新,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制度在本地的适应性, 使其更好地监管地方金融的发展, 促进地方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3.3 规范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管理方式

规范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金融管理的方式, 明确地方政府权限, 不干预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操作, 将管理重心由争取资金转向协调服务, 使地方金融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 提高地方金融的市场调控性, 为地方金融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3.4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利用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 发展地方金融。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 调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协作, 加强联系, 相互监督, 增强监管力度,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增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3.5 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

地方金融管理中,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正在逐渐增加, 说明中小型企业在地方金融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区域平缓的背景下, 地方金融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的调控, 吸引中小型企业资金, 在增加融资的同时, 更有利于增强地方金融业对本地经济的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应加强对这方面金融管理的重视, 提高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夏季.后金融危机下孵化器融资服务优化[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34) :55-56.

[2]冯道星.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6, (04) :88-89.

后金融时代 篇2

社会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我们是XXXX在校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后金融时代大学生金融时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很想听听您的宝贵意见,真诚的希望您能抽时间协助我们如实的填写本问卷,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注:金融海啸后,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这个转折阶段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后金融时代。】

访问员保证:我们保证问卷所填各项资料,仅作为我们完成作业的资料,绝不向外泄漏。请在相应的选项前的“□”内画“√”。

1.您的性别□男□女

2.后金融时代,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您若是毕业生您的选择是?(单选)

□读研□找工作□出国□自主创业□考公务员

3.您觉得现在的经济形势对您现在或今后就业的影响主要是?(单选)

□就业难度增大□薪酬水平降低□更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用人要求变高

4.您对自己毕业时就业形势的态度?(单选)

□胸有成竹□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对就业形势很是担忧□无所谓

5.你觉得月薪在多少范围内,你可以接受?(单选)

□1000元以下□1000~2000□2000~3000□3000~4000□4000以上

6.如果选择就业,您毕业后将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找工作?(多选)

□学校或社会的人才招聘会□人才网站的相关信息□通过熟人介绍□通过中介机构或人才市场□其他

7.后金融时代下您认为影响您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多选)

□面临竞争太激烈□缺乏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社会交际能力□证书、奖学金等硬件支持量不足□就业指导、就业信息量不足□其他

8.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您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工作?(单选)

□经济发达大城市□中小城市□基层□无所谓,只要能找到工作

9.面对后金融时代,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前自身要有什么准备?(单选)

□出色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成绩□获奖证书或资格证书

□出色的实践能力□其它

10.当前就业形势下,您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业渠道是?(单选)

□学校教师推荐□家庭关系□校园招聘□校友帮助

□各类社会招聘□网络招聘信息

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了 篇3

前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堵,后有更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中国零部件企业在2009年汽车形势一片大好中仍喘不过气。

备受瞩目的中美轮胎“特保案”、欧盟与我国在出口铝合金汽车轮毂摩擦,印度和俄罗斯等对中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反倾销调查案件,以至最近正在WTO开审的中欧紧固件贸易摩擦案,一笔接一笔的反倾销贸易案件,让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际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果说半年前我们还作为旁观者看美国、欧洲、日本的“笑话”,通用垮了,欧美销量大幅下滑,但实际上真是如此吗?它们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做了一次调整——整个格局的变化,在他们调整好后,就如大病初愈般将站在一个很更高的平台上。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可能就要吃亏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谈及上述案件无不担忧。

无中生有?

在多起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方多以中国企业是否拥有市场经济地位为由,拿最近正在审理的紧固件案件中,欧盟将中国紧固件企业向国有企业采购钢材的价格定义为“中国钢铁产业是在被政府干预下扭曲的市场价格”,并据此完全否定在抽样调查中选取的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资格,而与此同时却将四家外资企业确定为独立核查企业,并给予其中两家欧资企业零关税待遇。

而实际上,这两家欧资企业母公司是此次反倾销调查的主要起诉方,指责中国紧固件对欧盟构成倾销显然是为了以不正当手段占领欧洲市场。浙江嘉兴市紧固件企业进出口协会秘书长陈岚说,除此之外,欧盟还刻意隐藏起诉方企业名单,而起诉方名单中的代表数量根本达不到“占总数25%”的法定要求。

这种类似的案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去面对,当然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它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常态性的事件。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已经完全市场化,从投资、进入到销售全部都是市场化的行为,例如年初零部件的材料价格疯涨,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国家是不可控的。”董建平为零部件企业辩驳。

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已经过去,第二波浪潮是否来袭?现在还无从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已明显抬头,可以看到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的反倾销案突然增加了39%,其中85起内针对中国的就有37起,进入2009年后,二季度再度蔓延,6月中旬时,美国在10天内针对中国钢铁产品采取了3起的反倾销案件,欧盟也对中国的鞋和鸡肉等等提出了反倾销诉讼。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流程来看,自从1998年made in China开始崛起以后,中国就成为全球反倾销的一个重灾区,从加入WTO的2001年到2008年,中国受到的反倾销案有463起,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里,全球的反倾销案里,有一半是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的种类从最初的初级商品(打火机、服装等),现在已进入到汽车零配件、机械装备等中高端商品。另外,反倾销的手段也在日益增加,从最早的反倾销条款到现在的“特别保障”的措施,甚至在7月底,俄罗斯对我们在莫斯科附近的商品市场进行关闭,使数百中国商人无法继续他们的生意。

“所以,未来3、4年内,如果欧美经济持续处在一个比较萧条的状况,受到他们国内企业和工会的压力,针对国际商品特别是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可能会持续增多,这是我们需要非常警惕的现象。”著名经济作家吴晓波说。

排除“雷管”

从去年一年的反倾销案中,可以看出,遭遇反倾销的产品主要用于国外汽车售后维修市场的零部件。现实情况: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产品80%以上用于汽车维修。对于这部分产品,外方对质量要求通常不会像给整车配套那样严格,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市场同质产品多而杂,竞争充分,容易陷入低价漩涡。为了牟取经济利益,在维修中使用非原厂家的“副件”在国外汽车维修市场也很普遍,因此对这类产品有很旺盛的需求。这就给国内部分企业的“压价出口”造成一定的客观条件,中国方面的出口价低量猛,容易引发“倾销”嫌疑。

在一系列的反倾销案中,固然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分,却也折射出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中比较致命的弱点,产品以低价取胜,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这就很容易埋下引爆海外贸易壁垒的“雷管”。

可以预料,今后我们会越来越多地遭遇以技术、质量、法规等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价格设卡已是较低的手段,今年会更多的来自有关法规的压力。中资零部件和越来越严格的节能、减排、安全等法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紧迫性以及石油价格的波动且总体上涨的趋势,使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我国政府也将会对汽车产品提出相应的法规限制,并将不断提高严格级别,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我国一些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并危及到部分企业的生存。

另外,我国还将面临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压力。我国本土企业出口的零部件大都是技术含量少、价格低廉、利润很薄,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我们的这一优势很可能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

形势将迫使我们改变目前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粗放式管理方式。

很高兴地看到,加入WTO后,中国往往处于被动防守地位,但时过境迁,为确保出口商公平迈入全球市场,中国对WTO的依赖日益加深,利用WTO规则解决争端,避免贸易问题的政治化。

后金融时代 篇4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有许多共性, 当前英美等国所采取的统一监管的取向的改革措施, 对中国有很大借鉴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与投行、保险基金、私募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关联度确实在不断地加深, 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传染性在不断增强。如何借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 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既避免监管缺位, 又避免监管重复;提高监管效率, 既鼓励适度金融创新, 又规避金融风险。这是我们在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的现实课题, 为此需要我们在监管理念、监管机构设置、监管微观层面的改进及配套政策的跟进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

一、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

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是指导金融监管正确改革、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一) 注意把握监管的“度”

在监管过程中, 既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鼓励金融创新, 又要有效控制风险, 即做到全面统筹, 审慎监管。同时也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果过分强调连续性和稳定性, 给市场传达出扩张的政策在很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的信号, 这就可能加剧通胀预期。

(二) 充分发挥金融活动的根本职能

资本市场有三大功能:优化资源配置;转移财富;满足投机需求。而为实体经济服务, 优化资源配置是其最重要的目的。不能为了发展金融而发展金融, 而应该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金融。

(三) 资产价格应更多地被纳入货币政策参考

反思这次金融危机, 过度忽视资产价格也是造成这次经济危机主要的原因之一。对CPI和失业率控制的重要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资产价格。货币政策目标应当纳入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稳定。

(四) 加强对于经济结构的考察

在经济总体调控过程中, 结构分析有时比总量分析更有用, 比如对于信贷问题, 要弄清楚在银行放出的信贷资金中有多少真正进入到了实体经济领域, 又有多少停留在虚拟经济领域, 如果本来应当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但却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资金, 就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使其及早转入实体经济领域, 否则只会使股市、楼市产生泡沫, 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产生货币政策总量调控, 仅仅货币流量, 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五) 加强同世界各国及国际金融部门的交流, 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秩序建立, 致力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积极参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并抓住机遇进行汇率改革, 努力推进人民币地区化乃至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监管机构设置的完善

我国目前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金融宏观调控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立体制, 适应了当前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证明目前还是符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 尤其是在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 这种分业监管可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 这就需要在监管意识和监管机构的设置上做出一些调整与改进。

(一) 健全金融监管主体系统, 形成监管合力, 避免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

建立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为主、金融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督相配合的立体式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体系。督促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实际, 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组织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功能, 弥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力量的不足。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建立举报制度, 通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引导和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协助监督主体, 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威慑力, 督促各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二) 建立由财政部和一行三会派出代表共同参与的金融监管委员会

从当今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的经验来看, 金融业呈现先分业经营、后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相应的金融市场风险也在增加,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克服金融风险的选择。从目前看来, 分业监管和综合监管各有利弊。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 建立由财政部和一行三会派出代表共同参与的金融监管委员会。既能发挥分业监管的针对性, 又能全面防范金融风险。

三、金融监管微观层面的改善及配套政策的跟进

由于金融市场失灵和缺陷、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 迫切需要金融监管。防止监管部门以管制代替市场, 以主管代替监管。并且,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也需要了相关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

(一) 通过强化对杠杆率指标的运用, 以市场及国情为导向制定确定合理的杠杆率

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金融衍生品, 可以提供风险对冲和价格发现机制;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需要。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因为无论在立法上还是监管实践中, 场外衍生品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规范, 而场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却是不容小觑的, 可以说, 场外衍生品蕴藏着难以预料的危机, 对于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 最大型的金融企业需要进行单独监管

由于大型金融机构关系着金融系统的命脉和社会稳定, 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往往会带来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对国民经济的破化是难以预料的。但是, 大型金融机构的运作失败由国家来负责的话又是有违社会公平的, 故而对其监管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征信系统的建立, 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制度;加强金融信息化步伐、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增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真实度。

(四) 尽快建立起存款保险机制

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 存款保险制度在金融市场出现突发性的系统性风险时,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危机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 对于阻断危机的传导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 就是要通过成立存款保险公司, 以立法形式强制开办储蓄业务的金融机构入保, 并依法对其监管。

(五) 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并建立起有市场经验和市场感觉的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体制还不够健全, 重理论轻实践。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实践性金融人才会越来越缺乏, 发展金融市场, 理论与实践俱佳的人才是其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全先银, 闫小娜《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J]北京:中国金融2009 (17)

[2]牛永涛《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金融与保险2001 (8)

后金融时代 篇5

1.企业管理方式较落后

我国企业尚未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因此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依然明显低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在市场综合表现中企业呈现出竞争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类问题集中体现,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停产、倒闭。

2.企业管理人才缺乏

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人才的竞争。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都要依靠人才竞争来支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普遍暴露出优质人才的缺乏和使用不利现象。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我国经济也将随着发生变化。要想抓住宝贵机遇让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企业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利润方面,但是企业不能为提升利润而忽视对人才的投入。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知识薄弱、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管理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是我国企业的共性问题。

3.企业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就要有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缺点日益凸显。经营管理是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企业实施的所有项目都相互关联的,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人力、项目开发、生产过程等与企业管理区分的较为明显,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交流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力度、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保障企业稳健运行,是企业渡过经济困难时期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 金融危机旅游管理论文

★ 农村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研究论文

★ 金融危机发展影响创新思考论文

★ “互联网+”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新发展论文

★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论文

★ 美国金融危机感想作文800字

★ 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变革论文

★ 文字时代

★ 新媒体时代下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策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预算 篇6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财务预算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非常重要措施。它和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共同组成了全面预算。其中,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核心,其综合性最强,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成效调查分析来看,部分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处于低层次管理阶段,甚至在一些企业中仍未使用实际性、可持续操作的预算管理办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财务预算管理的思想观念有偏差。一些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财务部门全权包办,只是为了编预算而预算,而没有把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上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使财务预算真正贯彻执行十分困难。

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由于大多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健全,董事会以及董事长参与程度不高,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参与财务预算的积极性同样不高,形成了决策者和财务预算管理的脱节,日常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难得到公正、权威的协调,使其执行力大大降低,甚至丧失了基本功能。

财务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财务预算往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不一致,重视眼前利益而使公司的长期利益受损。一些经营者为了在当年得到更多的收入而将以后年度的收入提前到当年确认,将相关的费用推迟到以后年度确认,等等,导致财务预算不合理、预算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财务预算缺乏刚性的执行力。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刚性管理是保证全面预算有效实施的主要手段。这种刚性管理体现的是一种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内部约束机制。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形同虚设,重编制轻执行,使预算没有发挥原有的控制功能,不能成为企业的“硬约束”。

考核和奖惩不到位,没有发挥预算的效果。有的企业仅重编制,不考核,使其各个部门、员工不会尽全力去完成这些预算目标。有的企业流于形式,即使考核也缺乏应有的措施,考核在“有色眼镜”下进行,使财务预算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

财务预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财务预算管理涉及的环节多、数量大,同时还与多学科的知识相关联,许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完全满足财务预算管理的需要。

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对策

转变思想,构建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财务预算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预算管理是贯穿企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日常管理,需要企业全员共同参与,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主动参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编制的财务预算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经营规划、主业发展方向,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审定,而高层领导对财务预算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财务预算的最终结果,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并根据相关规定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等领导小组,明确相关成员及其职责。一般情况下,企业应成立由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委员、各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委员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归属、权利划分和利益分配等进行协调管理。

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应当在企业战略的引领下,以现实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形势作为背景资料支撑,这就需要企业在编制预算之前能够搜集储备足够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要杜绝为粉饰过去的经营不足而刻意进行的修改。预算编制人员要对目前市场状况与企业经营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预算的制订应当是各参与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动是多向的,也是反复的,直至达到最后的一致。编制预算要公开预算方案,公开调整预算的原因,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监督作用,将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现象扼杀在民主的摇篮里。

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维护其严肃性。预算管理要求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制度一旦颁布实施后,不容许外界随意改变其内在结构和要求,必须按照事先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企业经营者要带头执行预算管理制度,预算领导小组和财务部门要严格掌握和控制预算执行情况,严格控制预算外收支,使预算管理真正成为企业强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当然,预算刚性是相对而言的,当外界环境或是企业内部发生变化时,财务预算如果仍然不作调整,仍按照原计划执行,那么财务预算管理的控制和约束功能势必会受到影响。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万科捐款门”事件让人记忆犹新。汶川地震发生当天,作为地产界老大万科决定向灾区捐款220万元,之后两天人们对此没有异议。在随后众多企业纷纷加入捐款行列中,有一家实力和知名度远远不如万科的企业王老吉居然慷慨地捐出了一个亿,一时间“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等言论迅速得到众多网友追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纷纷指责地产老大万科捐款太少。王石在微博上回应道:“我认为,万科捐出200万元是合适的,这是董事会授予我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这些言论却引发了社会的一片骂声。且不说万科捐赠的多少,单说从管理的角度上看,万科捐200万元是财务预算刚性的典型表现,只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度,导致了社会的不良反应,因而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在保持预算的刚性前提下,还需要建立一套快速应急的预算调整机制,避免预算在执行之中因过于僵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监督和考核。为实现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必须在财务预算执行中建立多层次预算监控主体。第一层次是监事会监控,监事会作为最高的监控主体行使其监控职责。第二层次是财务总监的监控,受董事会委托,对整个企业的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第三层次是预算监控中心的监控,预算监控中心对经理层负责,对企业各预算单位日常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是直接和主要的监控主体。

另一方面,要树立“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的观念,确保预算管理落实到位。西方有句谚语:“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监督与考核,再美丽的天使都会变成可怕的魔鬼。”预算管理中如果没有考核机制的约束和促进,预算管理的执行就会变得松散。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落实财务预算管理,发现和查找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在制订财务预算管理的考核机制时,要注意将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当前的企业总体发展状况相结合,制订符合企业和员工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业绩考核指标不仅包括结果性预算数据,更要注重过程性业务指标;既要考核预算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又要评价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要根据每一责任单位的特点建立日常监控制度,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相应的考评,将预算过程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之中,使之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后危机时代的大国金融博弈 篇7

一、强势美元回归与美国全面进攻

1. 美国财政悬崖。

2008年后, 量化宽松政策推动美股不断推升创出新高。美国大选决定其全球战略走向, 选后马上面临财政悬崖, 即税收增加的同时财政支出又大幅削减, 内容有四: (1) 小布什减税计划到期; (2) 2%个人所得税“假期”结束; (3) 已延长的失业救济金停止发放; (4) 如国会未达成超级委员会定下的赤字削减目标, 根据预算控制法, 美国在2013年启动自动削减赤字机制, 即在十年内削减国防等开支共约1.2万亿美元。

2. 美国税收转变和强势美元回归。

奥巴马积极推动对富人加税政策和停止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方案, 包括 (1) 家庭总收入高于25万美元和个人总收入高于20万美元的部分, 最高边际税率从33-35%上升到36%-39.6%; (2) 普通收入的长期资本利得和合规股息税率 (超20万) , 从2013年起税率由15%提高到20%; (3) 小布什总统减税计划到期, 海外投资收益的免税结束。形势已不允许美国资本缓慢回流, 只有奥巴马上台与停止布什政府减税措施, 才是符合当今局势的最佳方案, 也是美国资本回流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案。

3.“再工业化”政策和战略减持海外资产是美国全面进攻的开始。

日本借由安倍经济学成功复苏, 意味着美国可能以自身和日本为中心, 建立一个对于中国制造的替代体系, 这种趋势美日TPP谈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更高的资本利得税与股息税率, 美国投资人和海外公司将尽快把海外投资收益和利润转回美国, 这是美元套利资本回流美国的冲刺阶段, 这股力量对全球市场非常可怕。如高盛已抛空中国工商银行股票盈利260%赚取62亿美元。超级敏锐的国际资本市场已经快速领悟, 全球资本市场的秃鹰对冲基金这样的杀人军队蜂拥而至, 要获取进攻人民币汇率的全面胜利, 就必须先消灭所有看空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人。

二、财政悬崖影响与美国通货膨胀及巴塞尔III协议

1. 财政悬崖影响与影子货币港币。

2012年11月全球资产市场奇怪的下跌反应, 说明市场意识到财政悬崖的影响: (1) 香港金管局几十度干预汇市; (2) 日元汇率贬值加速; (3) 日本政府非常感谢中国人民理性游行示威活动; (4) 日本多次QE干预汇率市场未有显著成效; (5) 人民币汇率多次刷新历史新高。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即固定汇率制, 对全球资本购入港元等同于购入美元。港元在联系汇率下成了美元的影子, 买入港元对于全球投机资本是极度安全的事情。保持联系汇率就要买入美元抛售港币, 等于港元兑全球非美元汇率出现大幅升值, 对港元本土经济是非常可悲的事情。这样港币与人民币都挂在同一根绳子上, 港币联系汇率与美元站在同一阵线上, 美元影子货币的港币成为对冲基金的猎物。

2. 美国应对次贷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方略。

美联储量化宽松与OT扭转操作, 让美国资产价格打破了债务型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魔咒。美国资产价格已经扭转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美国已经迎来了通货膨胀。印刷的美元回美国后, 将不会流入实体经济, 美国将出现强烈的通货膨胀, 严重挫败美国制造业, 更会让数以百万亿计的全球资本逃离美国低廉收益率的国债市场。美国将会出现高额的融资成本和利息支付, 这是帝国衰落的标志。只有通货膨胀来临才会让美国核心力量国会去面对美债问题, 参众两院博弈核心是压制通货膨胀的猛烈上升。如果在美元快速回流前能达成更有利的减赤方案, 回流的美元将能流入美国实体经济。

3. 美国实施其战略的步骤。

格林斯潘断言:“金融市场已是风雨飘摇, 如果美国政府不能顺利解决财政悬崖问题, 金融市场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如果我们能以陷入轻度衰退为代价来摆脱困境, 这已是很低的代价了。”为了让美元资本回流更具可控性, 美国分两步实施财政紧缩:第一步大幅增加富人税收并控制逃税与避税漏洞。第二步大幅削减国防开支并加速推行医保方案。

4. 金融博弈与巴塞尔III协议的影响。

财政悬崖意味着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 但这是最后一次且规模也很小, 不足以改变全世界的格局, 此后逐步实施退出, 引发非美资本市场和黄金大宗商品原油等价格大跌, 说明一场金融博弈战已拉开序幕。2012年11月10日美监管机构无限期推迟巴塞尔III协议生效日。据此认为全球风险资产将走强是近视的。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研究:若2011年6月开始实施《巴塞尔III协议》, 则全球最大型银行将需额外筹集4856亿欧元核心准备金即多发行4856亿欧元股票来筹集资本金, 还需出售积累总额1.76万亿欧元资产, 以满足巴塞尔III协议所设定的最低流动性规定。这种影响对金融机构是巨大的, 会导致一批银行倒闭。

5. 巴塞尔III协议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推行。

美国银行体系要满足巴塞尔III协议的要求, 需要筹集大量资本, 就需发行大量股票。全球资金回流美国被低估的资产市场, 正好弥补了美国银行体系的资本需求。当全球非美股市暴跌后, 美联储通过全新的监管法案:让美国银行体系满足巴塞尔III协议要求的所有事项。巴塞尔III协议并不是无限期推迟, 而是密锣紧鼓地加速推行, 只是未到合适时机。当更有利于增加富人税务的法案被美国国会通过, 全球资产市场暴跌, 美国银行体系抛售国外的资产 (股票、商品等) , 满足“巴塞尔III协议中关于流动性的规定”, 同时发行大量的股票筹集资本满足“巴塞尔III协议中关于资本金的规定”。

三、日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原因

1. 日本金融体系是非常敏锐的猎手。

中日钓鱼岛争端, 引发了套利资本恐惧, 加速全球投机资本抛售日元, 在接盘不足时日元将会出现疯狂暴跌。这意味着日元套利资本再次启动和全球资本市场大量抛售日元, 非常符合日本企业生存与发展需要, 是日本企业和美国最希望看到的情况。日本本土企业痛苦不堪但日本金融体系是非常敏锐的猎手。2007年6月以前, 日元套利资金纷纷从日本银行以极低利率借出, 大量兑换成美元, 投资于美国次级债与美国国债市场, 这让美国基础货币泛滥, 为次级债疯狂发售奠定了物质基础。

2. 人民币汇率强劲升值和背后的原因。

2012年10月后,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刷新高, 凸显强劲升值步伐。而2012年上半年, 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贬值状态, 甚至几度冲击跌停。2012年7月底以来人民币开始强势逆转连续升值, 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的银行体系大量抛售美元购买人民币交易。因素有: (1) 国内银行超级缺乏人民币; (2) 国内市场的资本外流严重, 正加速撤离中国; (3) 保护香港金融体系的联系汇率, 让人民币被彻底锁定, 无法自由贬值; (4) 国内企业的美元已被中国愚蠢的银行体系变成人民币。中国20%超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间货币变得更加紧张。国内各银行不惜代价希望获取人民币基础货币, 以充实自己的银行体系资本, 同时鼓动中国进出口企业大量抛售手中美元换取人民币, 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直接获得中国央行对货币的释放 (外汇占款) 。

四、中国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

1. 中国的角色难题和社会投资。

中国是第一个仍然很穷但不得不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领导者角色的国家。这个事实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感觉到力不从心。这些因素都在促成近年来中国力图从外向型经济转型为内需型社会, 但中国经济在结构层面的调整需要很长时间。中国未来的投资主要在社会领域, 目前社会投资远远不足, 仍需大量对社会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和医院的投资。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五件大事。

(1) 政府退出经济, 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从根本上反腐, 从而实现社会公正; (2) 全面减税, 大幅削减政府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和冗员工, 建立人大刚性预决算制; (3) 改革监管为规范治理, 遵照凡是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的原则, 实行最小监管法, 依法监管提高监管透明度,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 用行业自律代替行业监管; (4) 消除国资民资区别, 一视同仁不搞资本血统出身歧视, 政府和国企退出竞争性行业, 开放石油、天然气、电讯、航空、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等国有垄断行业; (5) 改革土地制度, 确定农民拥有土地的收益权, 允许流通, 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实现保护农民利益, 降低地价, 释放民间需求。

3. 中国将发行大量国债去解决所有问题并推动城市化战略。

中国社科院2012年底经济蓝皮书称, 中国应尽快推出中国版资产购买计划。核心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国债或其他债券, 对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长期限基础设施投资的资产进行购买, 调整地方政府负债的财务状况。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走上股市的道路, 中国将经历最残酷的通货紧缩, 中国国债市场将是最火热的投资产品。结构层面唯一有希望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是生产要素 (包括人力、技术和资本) 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城市化未来可通过加强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 进而提高生产率。

4. 中国科技战略和政策趋向。

后危机时代我国消费金融发展 篇8

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曾经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也使得美国家庭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加之在这种消费模式的基础上, 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断创造出名目繁多的与借贷消费有关的金融产品牟利, 以及美国政府监管不力, 最终演化成金融危机, 证明了美国消费模式存在着致命缺陷。而我国传统的“高储蓄—谨慎”消费模式减缓了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 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主要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供给转向需求、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两高一低” (投资高、出口高、消费低) 现象格外明显。长期以来, 我国消费率长期徘徊在60%上下, 最低年份的2004年仅为53.6%, 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目前, 我国的“高储蓄—谨慎”消费模式并不适于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金融的高调提出正是吻合了我国“十二五”期间要求拉动内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

二、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前景

我国消费金融需求从长期来看潜力巨大。随着200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 我国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 居民对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对汽车、住房等大额消费品的需求明显上升, 带动消费信贷需求迅速扩大。在这样一个内需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消费金融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强大的消费潜力却不能在短期内释放:

(1) 受我国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中国长期以来处在短缺经济状态下, 节俭实用的思想与勤俭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消费需要与欲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节俭持家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说易行难, 绝大部分居民坚持“量入为出”、“先挣后花”, 只有年轻人和年收入较多的家庭在学习西方家庭的消费模式。但要强调的是我国提倡的消费金融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超前过量消费, 这种消费往往会产生泡沫经济。我国提倡的消费金融是建立在未来收入稳定的基础上, 提前购买适用的生活生产用品。信用消费是一种进步, 适度的负债消费可以帮助个人提前购买到需要的物品, 改善生活状况, 使生产与消费进入良性循环。

(2) 高房价的挤出作用

近年来, 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增势强劲, 房屋售价飞涨, 不少城市的房价大大偏离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加上中国人传统的“买房置地情结”, 居民在住房方面的花费与日俱增, 高房价也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巨大支出。尤其对一部分年轻家庭来说, 在沉重的还贷压力下, 这部分家庭买房后而处于长期节衣缩食的状况, 甚至有些家庭花费两代、三代人的积蓄来买房, 透支了家庭的未来收入, 抑制了后续消费能力, 甚至削弱几代人的即期消费能力;同时, 对于持币代购的消费者来说, 高房价大大增强了支出预期, 增加了预防性储蓄, 减少了即期消费。

(3)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的安全网与稳定器,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这一问题的解决变得越来越紧迫。自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福利性保障”格局被打破, 现阶段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又难以满足居民的保障需要, 就更加强化了居民“家庭保障”行为, 即许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为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或潜在风险, 不得不紧缩常规性消费开支, 尽可能地增加预防性储蓄, 导致居民的正常即期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4) 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与中产阶层短期内无法壮大的事实

我国基尼系数2010年越过0.5, 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 财富分配非常不均: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 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另外, 有研究表明, 我国高收入阶层占15%左右, 中间阶层占到10%左右, 而低收入阶层超过70%, 而中产阶层却是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人群。按照国际惯例, 一个健康的社会结构是纺锤型的 (绝对富裕和绝对贫困都占很小比例, 中等收入人群占压倒优势) 。在我国, 中产阶层早就出现, 并快速成长, 但在短期还无法形成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消费群体, 加之教育、医疗、住房等刚性支出还在不断增加, 使得这些中产阶层还无法“放心”做到“提前消费”。

(5) 消费金融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不健全

从消费金融业得以健康发展的环境来看, 外部信用环境与法律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 个人信用记录分散在人民银行、电信、税务、公安、交通管理、水电燃气公共事业单位等各个部门中, 且非常不完整, 信息的及时性也差。同时金融消费不同于一般有形物品的生活消费, 是一种高级消费, 为了确保整个消费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做到法律先行, 而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法律建设方面几乎一片空白, 缺乏法律约束力, 这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不利。

参考文献

[1]龙游洋.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8) .

[2]张学江, 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10, (11) .

后金融危机时代北京报业发展之路 篇9

2008年9月22日, 北京报纸告别“5角时代” (1) , 《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的零售价由原来每份0.5元上调至每份1元。据调查, 北京市场上都市类报纸最高零售价已涨至每份1.5元, 如《北京青年报》;而全国发行报纸最高零售价为每份3元, 如《南方周末》。

笔者走访了数十家报刊亭了解涨价后报纸的销售情况, 发现无论是强势报纸还是弱势报纸, 都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涨价的影响。报刊亭经营者透露, 在报纸涨价之前, 《法制晚报》、《北京晨报》等5毛钱报纸一天能卖出四五十份, 而涨价后只能卖出三十多份。

新闻纸价格上涨是北京报纸集体涨价的原因之一。在我国, 报纸的发行价格一直处于与价值相脱离的状态, 报纸的发行收入对于报纸的经营支出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远远无法负担报业运营所需要的资金。

当媒体自身无法承担增加的成本时, 只有想办法转移成本, 这就无可避免地导致报纸发行价格的提高。而报纸在提高价格的同时, 若没有同时提高报纸的质量, 必然使得读者不愿意为此埋单。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 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 涨价直接导致了一部分读者的流失, 读者的流失直接意味着报纸销量的下降, 最终将影响报纸的发行量, 使得广告商对报纸媒体产生不满, 并可能因此减少广告投放额。这对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报业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多家知名的百年老报纷纷宣布负债、停刊、裁员, 甚至破产、倒闭。而《西雅图邮讯报》停刊, 全力转攻电子报战场。紧接着, 《落基山新闻》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宣布停止出版实体报纸。而在中国, 《中华新闻报》成为首个倒闭的中央级报纸,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报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报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那么, 北京报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走出销量上不去、广告做不大的困境呢?在笔者看来, 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明确报纸目标读者, 打造高质量报纸

北京市面上报纸种类繁多, 像《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京华时报》……目前市面上的报纸, 在内容上往往趋于同质化, 广告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版面, 涨价后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对于读者而言, 付出更多的钱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报纸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当市面上的报纸质量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时, 他们不得不转换获取信息的方式。经营者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取一条生存之路,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报纸质量。

对于一份报纸而言至关重要的还是新闻。在报纸普遍提价之后, 北京有几家报社纷纷表示, 他们将在提高新闻质量上下苦功, 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提高报纸质量方面, 《北京晚报》就做得非常好。

《北京晚报》作为一家大众化报纸, 其读者阶层主要是老北京居民、中下阶层等, 这类人群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北京晚报》提价后更加突出自己的民生特征, 以平民化的视角发掘符合大众口味的社会新闻。作为一份主要在北京发行的报纸, 《北京晚报》的新闻触角主要放在北京。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北京晚报》出了18期号外, 实现了滚动播出新闻。除了着力提高报纸质量外, 《北京晚报》也重视广告的刊登, 其广告也呈现出民生的特征, 多以求职招聘、商店、医院等为主, 迎合了主要读者群的需求。

不同的目标读者定位, 在质量改进上所选择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北京晚报》作为一家偏向民生的报纸, 其改进后增加了更多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

强化品牌概念, 注重营销策略

北京市面上出售的报纸种类繁多, 但是读者的精力和金钱是有限的, 他们只会从众多的报纸中选择一两家作为阅读对象。那么, 如何使自己出版的报纸成为读者的最佳阅读选择, 就成了报纸经营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报业经营者必须树立品牌观念, 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增强读者的购买忠诚度和情感联系, 使得读者有种不仅仅只是购买一份报纸, 更重要的是与报纸的沟通。这一点可以学习《南方周末》。目前《南方周末》的售价为每份3元, 是北京市面上最贵的报纸, 但是其发行量也是甚为可观的。作为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报, 其打出的宣传语是“在这里, 读懂中国”。而其他报纸却没有如此震撼的宣传语。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期间, 《南方周末》发了两篇专访文章, 并在头版和二版都做了两块留白, 并以两个广告词为内容:“并不是每一期都有独家专访, 但每一周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人物, 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尽管外界认为是“开天窗”, 但是事实上《南方周末》是借自己的阵地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 使其“读懂中国”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

尽管在中国《南方周末》已经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报纸, 但是它仍旧不放过任何宣传自己品牌形象的机会, 其他报纸应该学习《南方周末》打造品牌的理念。在北京报业市场上, 报纸种类繁多, 但是有影响力的报纸并不多, 而且报纸没有属于自己的突出的品牌形象, 使得许多读者在读过某份报纸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有可能连自己阅读的是哪家报纸都忘记了。这对报纸经营管理者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在名人效应日益凸显的时代, 除了强化报纸本身的品牌概念外, 还应针对自己的读者定位, 推出品牌栏目如名家、名记专栏, 让拥戴某位特定作者的读者能够在报纸中找到归属感, 让他们在报纸内容日趋同质化的新传播时代, 可以为了看某一特定栏目或某一特定作者而继续购买某份报纸, 成为报纸的忠实拥护者。

构筑多媒体传播渠道, 营造与新媒体共赢局面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获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并带来了传播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强势扩张的势头下, 传统报业遭遇了极大的冲击。从媒介的发展趋势来看, 一张报纸知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媒介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以及强大的搜索功能已经赢得了一大批用户, 网民数量逐年递增, 这对报纸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危机。报业经营者应该正视这个危机, 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巧妙地实施媒介融合计划。互联网尽管有其无与伦比的优势, 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真伪难辨, 其可信度相较报纸而言还是非常低的。因此, 报纸应该借助高可信度的优势来打造自己的专属网络平台。目前北京各大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网站, 在各家报纸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电子版, 并且大部分是免费的。但是仅仅局限于纸质版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是远远不够的, 报纸应该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功能, 给读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具有价值的新闻。

在与新媒体融合、共同打造强势传播平台方面, 《北京青年报》标新立异, 走在了北京都市报纸的前面。2009年12月31日, 北青与中国联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 , 共同在通信传媒和新媒体领域展开合作。北京青年报社作为强势媒体集团首次携手国内领先移动运营商进军新媒体行业, 实现资源整合, 帮助传统纸媒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不仅如此, 早在2000年, 北京青年报社就已经进军互联网行业, 打造了旗下的千龙网与北青网, 拓展了本集团的媒体覆盖面。

作为一张老牌都市报, 北京晚报一直致力于开拓新天地, 以求在新媒体市场上分得一块蛋糕。 (3) 2010年1月, 北京晚报首次以联动形式涉足新媒体, 面向公众推出“北京晚报新闻图片网”并开始上线运营, 这是全国数百家晚报中首家独立运营的视觉网站, 同时也是目前北京各都市平面媒体主办的网站中, 首家以视觉资讯为主的都市新闻网站。它以都市视觉新闻为主, 用“画说”的方式将《北京晚报》具有优势地位的视觉产品从报纸拓展至互联网上。这对《北京晚报》来说是其实施与新媒体融合策略的重要步骤, 同时也将为其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重视广告经营, 提高服务质量

作为售价在0.5元到3元之间的报纸, 单纯依靠发行收入是无法满足其运营支出的, 这就使得报纸经营者不得不去追寻其他经济收入, 这样增加广告收入就成了报业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广告主选择报纸作为广告的载体, 不仅是想通过报纸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推销产品, 同时还希望借助报纸可信度高的良好口碑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目前, 报业广告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自营和代理。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报纸的广告部要主动发掘广告市场潜力, 而不能将主动权拱手让给广告代理公司。广告经营部门应该适当调整所刊登的广告行业结构, 使报业广告的行业趋向多元化。同时, 在刊登广告时也要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 尽量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刊登广告, 而不是大篇幅刊登低品位同类型广告, 引起读者的厌烦情绪, 进而对报纸产生反感心理。

当今传媒行业是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 报纸在内容生产上注重考虑读者的需求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广告收入作为报纸持续经营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也是不容小视的, 对广告商来说, 选择品牌媒介, 就是在选择影响力;对报纸来说, 选择品牌企业也是在选择影响力。

总之, 报纸在刊登广告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实现广告商的需求与读者的需求相统一, 以达到报纸、广告商和读者三方共赢的局面。

完善报纸征订系统, 提高服务水平, 实施人才战略

完善报纸征订系统, 着力改变读者购买习惯。尽管报纸发行收入只占了报业经营收入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部分收入来源也应该为报业经营者所重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处于“报纸消亡”的预言当中, 要保证报纸的良好运营, 充足的资金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资金有保障的情况下, 经营者才能放手一搏, 才有可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生存的希望。

在北京, 除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采取集体订报的方式外, 家庭、个人还是更青睐于到报刊零售点购买报纸。这与我国滞后的征订系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我国, 报纸征订主要是与邮局合作, 但是邮局一向给人缓慢且服务态度欠佳的印象, 个人通过邮局征订的报纸极有可能无法阅读到当天的新闻。建议有能力的报业集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与专门的机构合作, 或者建立一个专门负责订阅及送报的部门, 实行准点到达机制, 以使读者都能够读到最新的报纸。

在提高服务的同时, 人才因素在报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也是不容小视的。报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才竞争,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报业要想求得生存, 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经营管理队伍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传媒领域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也必须不断提高, 从业者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能够熟练掌握最先进的采编仪器的使用方法, 顺利完成新闻采写工作;报社应该转变观念, 不能继续采取以往重采编、轻经营的管理模式, 而要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有潜力的经营人才;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 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 从报纸的效益出发, 将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挂钩, 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报业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个洗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条件的报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实施资源整合策略。但是各家报纸在整合资源、借鉴国内外著名报纸成功经验制订发展计划时还应该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 而不能盲目求大求新, 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制定发展策略。

尽管身处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但是报纸仍然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 坚持以质取胜, 培养核心竞争力, 提高报纸品牌的认知度及影响力, 打造出符合读者需求的报纸。在考虑构建内容的同时, 紧抓广告经营, 坚持内容与广告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唯有这样, 北京报业才能走出困境, 迎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新机。

参考文献

[1].马克.唐盖特著, 许怡勤等译:《国际传媒巨擎品牌成长实录》,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版。

[2].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3].庄廷江:《金融背景下的我国报业发展战略》, 《中国报业》, 2009 (4) 。

[4].余建明:《试论经营人才在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知识》, 2009 (3) 。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反思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反思,问题,对策

由于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 在美国造成了成千上万企业的破产, 由此带来的经济骚动蔓延了全球, 对全世界的金融经济稳定性造成影响, 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公允价值并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要意识到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自身具有的特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然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有关公允价值是否谨慎、合理的思考, 显得非常重要。

一、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薄弱

所谓公允价值, 主要出于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市场价值判断。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纷繁变化, 一些会计事项缺乏市场活跃空间, 再加上商业秘密或信息阻断等影响, 给公允价值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增加了公允价值的判断难度;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 也可能出现公允价值利用过程的利润操纵现象, 造成信息失真、数据失效, 难以保障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二) 公允价值的操作难度大

如果不处于实际的市场交易环境中, 现值技术作为公允价值的估计工具, 难以发挥会计计量的操作作用;在市场运行中, 负债、资产等个别会计要素缺乏可观察、可参考的交易价格, 如果按照一定的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 可能无法确保现金流量金额及货币时间价值的真实性, 增加了计量的操作难度。

(三) 增加金融风险可能性

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与风险状况均面临各种各样变化, 企业信用也随之有所改变, 带来了财务报表项目波动现象;尤其对于利用金融工具的企业来说, 若想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 必须重新估计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 由此可能引发价格波动问题, 产生诸多损失, 同时造成企业利润的剧烈波动, 增加金融风险可能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公允价值的几点建议

(一) 优化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若想合理运用公允价值, 必须创设活跃的市场环境, 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争取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中, 以最低的成本支出获得最可靠的公允价值;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下, 应构建与之相符的市场体制, 创设利于全面推广公允价值的环境与条件, 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为债券市场开拓更多空间, 同时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运用公允价值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 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实现公允价值运用的规范性、合理性, 相关监管部门必须提出公允价值定量与定性的标准;奠定在国际标准基础上, 增强会计相关性, 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 适当进行补充解释和附录说明, 提高标准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另外, 针对公允价值的结果, 应详细披露其信息内容, 也可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由政府牵头出台具体实施细则, 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协调, 提高市场准入审批制度的有效性, 严格审查会计市场准入落实情况, 更好地满足会计报告中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另外, 以实际操作角度为出发点, 发挥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的作用, 尤其加强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监督管理;同时规范披露内容, 一方面做到披露时间的及时性, 另一方面选择第三级公允价值披露的确定方法, 客观判断由于财务报表指标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敏感性信息变化。

(三) 合理控制公允价值的操作难度

只有增强公允价值运用的公平性、合理性, 才能为计量工作奠定基础;从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来看, 一般公允价值中的估价偏差在并不活跃的市场中使用;而资产负债表中的金融工具却在报价活跃的市场中活动, 主要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那么今后应注重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 结合以往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 加强世界各地会计准则制定权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力争公允价值应用的合理性、规范性。

(四) 发挥第三方公允价值评估机构的作用

对于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机构来说, 包括各种类型的专家及专业人士, 通过应用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可保障资产估价的精准性, 客观地反映市场均衡价格状况。另外, 由于资产评估师开展独立性工作, 在评估过程中并不是为资产业务当事人服务, 可在一定程度增强评估的公允性, 同时起到监督作用。总之, 只有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 开展公允价值评估工作, 才能够客观、真实地体现企业价值, 反映企业资产状况, 保障财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 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总之,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关于公允价值的思考越来越激烈, 甚至面临是否应该废止的考验;但是经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表明, 公允价值只是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也是识别危机的重要警示标志。只有意识到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允价值的作用, 实现经济的可靠、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1)

[2]孙再凌, 迈扎尼.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发展变化及其未来影响[J].生产力研究, 2011 (3)

[3]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9)

[4]周明春, 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9 (9)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篇11

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的噩梦还在持续,虽然各国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各异,但一个全球共识是,世界经济格局将从此发生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将逐步扭转,金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而这些,将给中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2010年4月中欧商学院北京校区落成典礼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对话中欧商学院教务长兼副院长郭默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各位学者对此发表了观点。

中国,管理界的“新大师”?

许小年:在金融危机之后,如何进行反思,如何避免这样的灾难再一次地发生?首先要找到这一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先请郭理默先生发言。

郭理默:这次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我们对全球金融理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面临着两个任务。首先,我们要利用已知的理论来避免危机;其次,我们要不断地致力于改善我们的商业教育,提高对危机的理解。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对那次大危机的反思。现在,我们也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去理解、预测,以及管理可能会出现的危机。

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对我们做理论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刺激和启发。在管理理论方面,中国以前被认为是一个学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新的情况。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提到:管理界的新大师们是谁?就是中国。这篇文章里尤其谈到了中国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我来讲一下我所观察到的三个事实:

第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的上升,正在进一步减弱世界上长期存在的财富和权利的不平衡现象。

第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商业和金融管理模式,已经失去了可信度,而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可信度。在这次危机中,不管用哪一个指标来看,采取行动最果断、最有效、最成功的国家是中国。大家都希望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能够成为这次经济危机后主要的经济恢复引擎。

第三,全世界的公众对私营企业和政府层面上的商业和金融管理的疑虑都增加了,同时容忍度降低了。银行业失去了他们在公众中的可信度。尤其高奖金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是新的稳定增长理论的一个主要构建者,同时也是解决很多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基于这些事实,我也想提出一些命题,尽管其中有些还存在较大争议。

第一,在新的系统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融合的现象,也就是说在西方世界会有更多的监管,而在中国监管会进一步放松。

第二,美元作为世界性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让位于一个三足鼎立的储备货币体系,其中将会包括人民币。

第三,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治理将要让位于一个多级化的框架。

第四,我想讲一下教育。亚当•斯密一直认为财富和稳定——现在我们称它为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三大要素:有效的生产系统、个人的道德和集体。危机当中,商界、财务界或银行家不是能力不够,恰恰相反,他们受到过很好的培训和教育。但在个人道德和国家角色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所以,商校必须向新的方向转变,变成通才教育。要让学生更务实,更具有创业精神,更加具有前瞻性、创造力。

第五,我们需要更新的凯恩斯,需要有一种新的综合理论能够将经济学和金融学融合到一个单一的宏观经济发展观当中,其中包括银行、政治体系,也包括不可持续的、不可更新的能源。这样一个新的综合理论,可能会在中国诞生。

紧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革”

许小年:郭理默认为美国金融的过度发展,是这次危机的原因,而这次危机说明了美国模式的破灭。中国学者对此怎样认为呢?

吴敬琏:我很同意郭理默教授说的,现在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并能够通过反思形成新的理论。但是,形成这样一个新的理论,我们还有自己的问题。所以我想就“世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观点。

从世界范围来说,大家都关注这次金融危机。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改革需要完善。对中国来说,是经济发展方式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所以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讨班。这个研讨班开学时,胡锦涛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其中,他有50次提到“加快”这个词,主要是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个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改革问题,一个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对国际这个经济体系来说,这次金融危机表明了它存在很大的缺陷。从现象上看就是国际金融体系中出现一个由不受国际监管的、由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它不受黄金约束,是由一个主权国家(美国)的中央银行来监管的。

因为美元的不良发行,美国的信用膨胀和对于衍生工具的监管不到位,使得整个金融体系中充满了虚拟的财富。对于在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中活动的企业,它的资产负债表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高杠杆化。

于是当某一种冲击出现,它很快就通过连锁反应传达到整个世界,于是就爆发了金融危机。那么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呢?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发达国家的结构问题,这在美国表现非常明显,就是极低的储蓄率、极高的消费率。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再平衡。当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储蓄率已经有所上升,但能不能持续?现在还是一个问题,只有在实现再平衡的情况下,对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完善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很难维持运转。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呢?应该说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结构失衡,正是因为发达国家像储蓄率过低、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我们东亚的国家能够采取一种出口导向政策,通过出口的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如果西方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再平衡,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出口需求不足。

那我们这一年多来是靠的什么呢?是投资,投资拉起了我们的GDP增长,而消费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怎么才能够真正用消费来支撑起我们的经济增长呢?就要明白主要的生产要素怎样发生变化。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第一,土地等自然资源;第二,资本;第三,劳动;第四,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人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过去的一年靠的是前两个要素,问题是如何提高后两个要素的份额。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即增加就业;另外一个要素是人力资本,就是说要技术进步,要改善管理,要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增长。他们收入增长了,才能够增加消费。

那么这种降低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而提高生产要素中劳动和人力资本份额的行为是什么?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归根到底一句话,中国要对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增长模式,要克服那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而关键,在于改革。

虚拟经济与全球配置,需重新反思

许小年:吴敬琏提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世界通货使用,而又因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引起了企业、私人部门的高杠杆率,最终导致了这样一场经济危机。吴晓灵是前中国银行副行长,您怎么看待全球失衡的问题呢?

吴晓灵: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其宏观根源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宏观政策不当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出现了宏观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在微观基础上来说,是某些主要经济体的国家,金融业背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制造了金融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

就经济危机后的国际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未来从宏观经济来说,美国为首的国家要提高储蓄率,而且为了使国内不过多地依赖虚拟经济,应该有一个制造业回归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有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在所难免。

第二,危机爆发以来,传统经济学规则所遭到的挑战,极大地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将是全球面临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来讲与其被动地接受通货膨胀的结果,不如主动地来调整中国的资源价格、环境的治理价格。就是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来理顺中国的价格体系,把这个扭曲的信号扭过来,这个过程也会是通货膨胀。虽然结果都是通货膨胀,但是什么都不做带来的通货膨胀是结构的继续扭曲,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么带来的是一个好的未来,在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市场化地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一国经济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结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比较优势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的基本原因。但过分的全球配置资源,也会带来全球国家之间的经济结构失衡。在信用货币时代,在保持一国实体经济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可能是危机后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否则会带来货币体系的不平衡。

在过去金本位的时候,国际贸易就是黄金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移动。国际贸易是要靠黄金这个实物来制衡的,各个国家基本上是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来互通有无。但是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话,那么就是美国为首的国家来生产高技术产品、来搞金融;新兴市场国家就生产制造产品;一些有资源、有能源的国家就提供能源产品,这个格局就永远不会改变。那么就永远是美国发钞票来买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所有制造业国家拿顺差的资金去支持逆差的国家,这样的格局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有利的。因而我认为:在各个国家基本经济平衡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应该是未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也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本文由论坛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柔性管理研究 篇12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发展环境

总体来看, 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孕育着机遇和风险, 但机遇大于风险。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过去积累下来的问题集中地暴露出来, 危机中也孕育着发展的机遇。其次, 政府和社会不仅仅为应对当时的困难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更为注重转变行为方式, 努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健康稳定的环境, 这也许会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家的后顾之忧。第三, 以政府投资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使命, 正逐步地退出, 同时政府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 这是企业发展迎来的机遇性政策环境。第四, 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总是呈波浪式推进的, 当经历了金融危机后, 陷入低谷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向上攀升, 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二、企业柔性管理的基本内涵

柔性管理 (Soft Management)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管理学上关于柔性的定义是指企业所具有的迅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者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其它不确定性的能力。将柔性引入管理, 起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和以关注人的复杂需要为主导因素的“社会人”管理,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管理科学中的“行为科学”派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应用, 并称为柔性管理,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 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用非强制的方式, 使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以柔性制造为中心对物质资源的柔性管理, 即在制造领域, 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对生产系统的要求, 对物质的过程化进行柔性管理;三是全方位的柔性管理, 即运用系统、整体的观点, 对企业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全面化、全方位、全过程的柔性管理。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呼唤企业柔性管理

1.遵循谨慎性原则, 建立清晰的投融资逻辑分析思路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 这往往关系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企业必须要建立清晰的投融资逻辑分析思路。首先, 要以风险第一的视角分析投融资项目, 结合经济发展的环境与企业的财资承受能力以及市场的竞争, 对项目作出风险评判。要在考虑不同风险因素的影响下, 预计较为保守的现金流量并采用较高的必要收益率贴现, 这是投融资中的第一道防火墙。其次, 精细计算成本。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未来收益, 而融资成本的分析往往是这个环节的关键。企业到底采用权益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必须结合项目的前景, 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税收的政策而定, 同时在估计成本时必须考虑产品市场价格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利波动。本轮金融危机中中国轮胎行业与钢铁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带来了巨大的财资成本, 几乎造成了行业的流动性风险, 而流动性风险往往是企业的第一杀手, 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往往会因为成本的上升而变得完全不可行。第三, 进行收益分析, 即按照风险、成本、收益的逻辑分析思路最终锁定收益。

2.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构建风险管控体系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 金融危机暴发的隐性原因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和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缺失两个方面。基于此, 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构建风险管控体系。首先, 健全法人治理机构, 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其次, 优化人力资源政策, 这是风险管控的基础。第三, 建立信息沟通系统。控制活动要落到实处, 必须有发达、封闭的信息系统。

3.加强纵向联系, 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业务模块化和业务外包的兴起以及商业职能的分化, 使得企业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管理决策, 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只是单个企业内部的范围。信息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 通过促进信息共享与整合, 推动与各个企业之间的围绕供应链的配合来进行决策, 使生产和服务过程与市场更紧密地无缝地连接在一起。总体来看, 供应链管理在五个方面引发了商业模式的变化:一是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核心到各个企业之间的;二是企业从产品提供到市场整合观念上的改变;三是企业从关注生产到关注市场需求;四是企业筹措资本模式的创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

业模式, 从本质上讲, 就是要为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创造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要找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 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本身就是网络化、整体化和模块化的管理思路,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发掘潜在的产品, 从而重塑企业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这就为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4.以人为本, 激活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人力资源都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柔性最高的, 其他一切生产要素都是由人力资源要素来支配。因此, 员工的柔性管理影响着其他生产要素柔性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对员工的柔性管理, 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 企业管理者应当与员工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 予以员工适当、合理的授权, 使他们产生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其次, 要创造员工之间互相学习和协作的工作环境,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尊重和信任, 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平等的机会下进行良性竞争, 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效率。第三, 健全激励机制。由于各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 考评和激励的方法也应不同, 但总的原则是坚持目标考核, 这样既让员工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 又便于上级对他的评价和使用。第四, 倡导全面沟通。实践表明, 每个企业都存在沟通问题。企业管理者要建立起与下级或员工单独沟通或直接对话的机制, 这样可以使员工感到组织对他的重视, 有些员工对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适时反映上来。企业可以在组织内部建立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 和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 架设通畅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各种沟通关系, 在传递组织信息的同时增加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培养员工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杜娟.企业研发项目的柔性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10) .

[2]于银州.发展企业柔性管理[J].中国商贸, 2010, (15) .

上一篇: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下一篇:线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