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精选12篇)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1
2007年8月, 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 (In WEnt) 共同组织的职教师资“赴德奖学金生”项目, 前往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深造。在这一年的访学过程中, 对德国教育尤其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起源、发展、实施及考核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此, 结合访问过的德国几所职业学校和某大型公司实践“双元制”的情况, 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见闻作粗浅介绍, 以飨读者。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要素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育对象被称为“Auszubildende”, 意思是“学徒、受训者”。学徒年龄一般从16~18岁不等, 大部分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合格学生。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 大约75%的学生要进入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其余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德国政府规定, 凡不准备接受高级普通学校教育者, 必须进入职业学校接受3~4年职业和技能培养。德国人所看重的工作资格, 大多数是依靠职业教育来获得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学徒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教育。“企业”和“学校”即“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内的两“元”, 学徒通常每周在企业进行3~4天的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培训, 即按照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 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的大致比例来分配。另一种形式是在学校密集地上一周理论课, 再到企业集中实践操作两周, 如此循环往复。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前, 企业与学徒必须签订培训合同, 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即企业有义务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及形式, 学徒有义务接受实践培训。职业培训中期及后期, 由行业协会组建的考试委员会对学徒进行区域内或全国统一考试, 合格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该职业领域。毕业后的学徒可以选择效力实习企业、自由选择其他企业或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萌芽于“二战”后德国经济复苏时期, 由最早的“师带徒”形式发展而来。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 “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提倡的“Ausbildung fuer alle” (“全民教育”) 的益处很快得到印证。德国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立法及财政支持也使得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享誉世界。“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因“事”施教, 在实际操作中其特点十分突出。
1. 立法明确,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德国法制健全, 对各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有严格的立法, 对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联邦《基本法》, 德国联邦政府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等更详细的法律条例, 以规范和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顺利施行, 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2005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职业教育法》的修正案, 把“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这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相对于“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视面向具体生产岗位的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通过企业提供规范的实践岗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傅、完整的培训计划以及具有吸引力的进修和晋升机会, 学徒更能了解生产实践需要的必备技能、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从而为职业学校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内的理论学习, 即专业课和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文化理论的欠缺。这一模式有效地缩短了学徒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的时间。
3. 职业分析客观, 考核体系完善
德国以客观的职业分析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 随着行业细分、行业整合、行业交叉和新兴行业的出现, 专业设置也要与动态发展的职业分析相符合。
德国各行业协会在“双元制”模式的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要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作为专业管理决策机构。各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制定除国家统一规定外的附加规定、认定企业培训资格、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提供合同条款样本、制定考试规则、接受企业和学徒针对培训提出的咨询、就合同纠纷进行仲裁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原则, 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除了口试、笔试以外, 更强调技能操作考核。只有全部通过这些考试, 学徒才可以拿到各州都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4. 制度体系严谨, 配套服务先进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教学安排严谨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根据分工不同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制定教学, 安排计划时, 企业和学校结合互动办学的有利条件, 充分考虑企业中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职责要求, 教学当中既有技能传授, 又有提高学徒综合素质的理论培养。
企业培训的严谨体现在:培训统一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法规进行, 涉及各职位的相关培训条例, 如培训内容、培训实践以及考核办法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大型工业企业中, 一般为学徒配备专门教学车间和培训室。中小型企业中, 学徒直接在生产车间或对口部门接受培训。
职业学校内承担的理论教学部分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课程讲授, 而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 (例如幻灯片、电脑、示教板或模型) ,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机械加工等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 学校配备实习车间及相应设备, 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某件作品或掌握某种程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例分析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学校
2007年12月, 笔者跟随项目组参观了位于莱比锡附近的德雷茨职教中心 (Ber ufliches Schulzentrum Delitzsch) , 现介绍该学校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教学方式方法。
1. 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雷茨职教中心为电子电气等专业设置了理论课教室、专业模型展览室和实训中心 (或专业实验室) 等,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 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学习电路理论, 该教室除设置多种多媒体设施外, 还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台先进的实验设备,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工作页, 上面详细注明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 得出实验结果, 从而对教学内容和工作流程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这种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学生能够在创造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以个人职业行为作为主要教学导向, 使独立行动、实践思维和职业行为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源。其特点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保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即要求学生立足于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实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总结学习经验和进行创新;重视典型工作场景里的实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了多种教学形式及方法, 较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法、实验等, 不但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 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
课堂教学中, 德雷茨职教中心的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展示所授内容。特别是机械、电器、建筑等专业领域内, 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媒体既包括光盘、磁带、模型等信息载体, 也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表现形式。常用的有Power Point、Flash、工作页以及E-learning (电子化的学习) 。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 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方式, 能够直观、生动、有趣、形象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在企业接受实训的学生, 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经常采用E-learning平台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E-learning平台提供的内容有:“引导”部分,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流程等;“专题内容”部分, 包括知识学习、实际场景、应用模块、案例使用和经验交流等;“测试评价”部分, 既可以提供学习成果的测试题库也有学生对该平台的反馈意见表。E-learning平台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提出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予以反馈, 也就是说即使师生不能面对面, 也能进行互动交流, 使参与者能够形成有机的结合体。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企业
在德期间, 笔者参观访问了位于马格德堡市的一家集生产与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在这家公司里, 我们之前谈到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体现。
1. 企业概况
该集团公司拥有员工数千人, 其组织结构大致分为:管理部门 (包括人力资源部、市场部、法律/内勤部) ;生产部门 (包括IT服务部、项目发展部、质量管理部、总销售与咨询部) ;服务部门 (包括服务中心、销售部) 。各部门又分别下设若干子部门, 以IT服务部为例, 分为发展部、运营部、服务支持部。公司的人员分工及职务种类比较丰富, 可以为员工提供很好的晋升、发展空间。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执行情况
“双元制”在该公司统一归口人力资源部执行和管理, 由培训专员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德国的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设立培训岗位并公布于媒体, 学生需向企业提出申请才有机会获得该岗位, 企业经过对学生的资格审查后把名单提交给职业学校, 双方协商制定教学计划, 并按计划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在正式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前, 学生要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并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双方义务和责任。
该公司当时共有8名学徒, 其中一年级生3名, 二年级生4名, 三年级生1名。这些学徒来自德国各地, 培训方式根据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来自马格德堡市附近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每周3天在企业, 2天在学校的方式;来自较远城市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 即2周在企业, 1周在学校。
培训形式上, 这8名学徒被轮流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接收培训, 一般每个部门培训时间为3个月, 3个月期满即调往其他部门继续学习工作。如此轮岗学习, 学徒能够对公司业务运营有个整体认识和直接参与。如果某部门对某学徒的学习实践情况给予极大认可, 该学徒便很有可能在毕业后直接获得在该部门工作的机会, 这也是激励学徒努力学习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过程中, 人力资源部会定期组织各部门学徒座谈, 座谈内容的重点是关于培训中的心得、看法以及所需的帮助, 每个学徒通常会用幻灯片或示教板一一做展示。
公司培训专员除了组织学徒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培训动态以外, 还需要经常与工商会 (IH K) 保持联系, 针对培训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考核内容与标准等进行积极磋商。工商会作为中间组织把企业的要求反馈给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再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则通过更新相应课程设置来满足企业需要。工商会除了受政府委托对毕业生进行资格考试外, 也为毕业生或参加工作以后的毕业生举办培训班, 帮助他们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这里, 特别要提到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近年来企业对有意向与其签订培训合同的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 但选拔学徒时, 经常遇到学徒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或学徒对在企业内从事的培训学习任务概念模糊的现象, 让企业大伤脑筋。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所访问的这家公司与其他几个大型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组织, 该组织启动了“经验传播项目” (Erfahrungen-Projekt) :学徒与学生相互讨论“培训”话题 (学徒帮助“准学徒”掌握受训方法) 。这个项目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策划, 预定7月中旬前往各职业学校展示和传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必需或必备的知识技能。该项目所有涉及人员都是来自各公司正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徒, 他们是学徒中的精英分子。项目的启动、策划、组织、展示和评价全部由学徒自行安排,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及培训专员只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经验传播项目”的设计出发点是认为学徒对“准学徒”的经验传授是最有说服力的, 它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 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结语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下, 不管是企业、职业学校还是行业协会, 三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 都为德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 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化,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原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如机械化程度提高、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趋势, 需要做出积极调整。与此同时, 也给职业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的中国职教敲响了警钟, 我们在借鉴“双元制”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刻地思考。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2
摘要: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探索;教学实践教学方面
(1)严格按照《汽车机电工》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引进,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我们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双元制”教学计划。实用、实效是根本原则,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除了每周课时量占比最大的《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外,还开设了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实施中,通过阶段总结交流,对计划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理论与实习课时进行合理分配。我们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注重灵活性。如第一学年,为了提高学生对汽车结构的感性认识,我们将专业课理论与实习课时比例确定在1:2;到第二第三学年,由于学生已具有一定企业实际维修经历,我们则加强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一比例调整为1:1甚至是2:1。
(3)采取课堂、实习车间、实习企业“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在实习车间中解决“应会”,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这“三点一线”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对双元制教学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学校“双元制”试点班每班配专业教师两人,六位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传达全国“双元制”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传授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一起想办法解决教学难题等。
(5)任课老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在教学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充实自己。学校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①支持、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②积极开展校内师资培训,重点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③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主要是“双元制”教学培训、全国汽车维修专项认证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出国培训等。
(6)根据要求,认真组织试点班中间考试及毕业考试工作。每届“双元制”教学试点班均需通过1次中间考试和1次毕业考试。我们始终按照建设教育协会及德国专家的要求认真组织考核,包括监考老师的安排、考试的时间、考试的内容及实习考试的工位等。校外实习方面
(1)“双元制”班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学校向企业介绍“双元制”教学模式、试点班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让企业知道试点班学生在企业每个阶段的实习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与维修企业签订“双元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向维修技师颁发实习指导教师证书。
(2)学校严格按照德国与协会的要求,每一家企业实习学生不超过3人。现在学校共有稳定的实习企业二十余家,始终保证每家企业实习的学生不超过3人.(3)我们要求学生下企业实习期间,每天必须写实习日记,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任务、实习时碰到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心得体会等进行整理,作为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任课教师不定期巡视(每月至少一次),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实习日记完成情况,对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学生管理方面
(1)采取“末位淘汰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并可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将总成绩(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最后一名的学生淘汰进入其它平行班级,目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竞争性。
(2)“双元制”试点班的学校、企业每隔三个月的交替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纪律上,我们的班主任都坚持“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的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主动融合到集体中来。中职类学生自觉性差,但活泼好动,所以我们平时并不刻意压制他们,让他们保持这一份童心,但决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引导他们在校纪校规的范畴内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3
一、校企合作的优越性
1.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科学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由原来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按行政强制接受毕业生就业,转变成了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下,企业按自己的标准选择性接受毕业生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职业学校无法改变企业内部的用工要求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校企合作就促使职业学校主动适应企业要求,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按照“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到真正的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成果经得起劳动就业的评价。
2.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依然归属于传统的学科教育,缺乏对人的技能培训、人的素质的全面塑造,满足不了市场经济下运作的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校企合作职教模式,学校按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塑造,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3.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缩缺工作实习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工作过程中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改革气息的熏陶和洗礼,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方面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更重要的是实习学生在与一线师傅的共同劳动过程中,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了对所从事职业的理解,便于找准自己的位置,培养从岗位做起、从基础做起及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大大缩短工作实习期。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途径
1. 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德国“双元制”中,作为重要“一元”的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重要责任。我们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这种职教模式,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实施的,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促使和吸引企业参与其中。一方面通过立法、宣传引导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充分突出职业性特点,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来吸引企业。如果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在这里能得到满足,就有效避免了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高消费”。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切实受益,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自然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
2. 学校、企业、社会三结合,建立办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要围绕企业的要求和需要,就要在学校办学的重大决策中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要建立由学校、企业 、社会各方面富有办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人员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应在制度上保证学校办学方面的各项重要决策,如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等均需委员会批准。办学指导委员会中相当一部分成员来自企业和社会,可保证学校的教学能力紧跟社会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教学内容能切合企业实际和要求,同时根据企业技术进步和现状,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 建立教师的校企轮岗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基本建设,对学校教研教改和各项工作的进行起着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保障作用。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所从教行业的职业实践经验;必须具有从事跨学科的特殊教育能力、环境教育能力、职业意识和道德的教育能力;必须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必须具备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必须不断地了解从教行业的发展动态;必须要不断地把新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要达到以上要求,就要建立教师的校企轮岗制度,培养符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教师可在企业的一线参加生产劳动,也可安排在技术或管理部门,还可参加企业的某些项目开发和研究工作。这样,教师本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可以得到充实、提高和更新。同时,还可把生产中最新的技术带回学校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4. 主动适应企业需求,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培训。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但职业培训是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岗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从而使企业竞争力更具持久性、稳定性。职业学校所具有的教学软硬件方面的条件在满足企业对职工培训的要求方面有明显优势。学校可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后勤保障等系统服务,也可按企业要求进行“个性化”、“订单式”的培训。这样,校企双方通过合作达到了互补双赢,拓展了校企合作空间和领域,调动合作积极性。
5. 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实习就业直通车。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直通。学校根据企业培训要求和教学计划大纲组织教学培训活动。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要求、生产产品和福利待遇等情况,使学生对企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日后尽快融入企业生产生活中做好铺垫。企业定期检查学校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掌握学生学习成绩和操行情况,为保证企业用工质量打好基础。这种订单式的培养培训模式,确保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整个管理中,可充分保证企业要求的落实和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浅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篇4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 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人在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学中, 有以下四点启示: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育, 以及其他专业的教育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类似于德国的实用性专科教育, 但我们又不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德国的经济实力雄厚, 实用性专科教育周期比较长, 一般为8到9学期, 即4年。我国应该以2-3年为基础, 适当给学校以弹性机制。近年来,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多为普通教育的翻版。就机电一体化教育而言, 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则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为目的。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高等专科教育则以培养实用型, 掌握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如果不对普通的机电一体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加以严格界定, 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翻版和补充, 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质意义, 更谈不上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钳工技术、焊接技术、PLC控制技术等传统与现代专业, 都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还可以弥补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对人才新需求的空缺。
2.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 是满足各地区对机电一体化职业人才需求, 实现机电一体化终身教育, 为一些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新途径。德国的职业培训学校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指导下, 以其实用、快速、针对性强和具有技能性特色, 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斯图加特以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在世界闻名, 该市的职业教育就把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作为重点, 并独具特色。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各地区可以打破行政界域, 以文化和经济圈为基础, 开办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期限未必严格界定, 短期培训、进修或专门的职业教育均可开展,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培训等。
3.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进行界定,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是否可以建立以国家、高校、企业和民办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给予政策的指导以及硬件的支持, 学校提供社会最急需的知识技能, 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场所, 多种经济成分可以成为职业培训的主要资金来源。
摘要: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5
双元制最早起源于德国,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培训模式,所谓特殊就是它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职业学校和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这也就是”双元”的涵义。其中职业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而校外场所的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的一些企业借鉴或采用。通俗来讲,在成人高职院校中采用“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就是在实现校企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6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 机械制图;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18-02
一、《机械制图》课程在工程类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而我国的课程教育体系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机械工程、机电技术、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际相关密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若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会局限了学生的发展,无法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将德国双元制应用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必能使课程教育效果得以提升。近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快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其适应社会经济、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以及近机械类的各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制图是机械领域中的一种通用语言,对数学、平面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是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好的应用能力,满足市场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应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改革。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特征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如双元制、NVQS、CBT等。采用双元制教育的国家多是在欧洲,NVQS教育多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实行,CBT则被美国、加拿大采用,作为职业教育成功的代表国家德国,德国教育分为两种类型:双元制职业教育(48%)、全日制教育(52%),二者所占比例会根据经济而浮动。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更是被当作其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这种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德国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和德国人低失业率的有力武器。
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双元制”是指青少年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参与者的方面,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与职业学校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或是是培训单位。
培训场所方面,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并且学生培训中所使用的是企业目前在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的方式进行劳动,这样不但减少了培训费用也更加有目的性学习,这样对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再投入工作非常有利。
受教育者的身份方面,一元是指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另一元是指在企业的学徒。
2.双元职教模式下《机械制图》课程的特征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机械专业后续的教学效果。从这一点来看,必须要先明确了机械制图的教学特点,才能做到将双元制应用到本课程中的目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机械制图》课程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机械制图》是要将一个物体结构表现在图纸上,该物体可能是简单的机械元件,也可能是复杂的机械组件,那么就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了,复杂根本无法完成复杂的图纸绘制,更无法做出合理的机械设计。
二是涉及的知识面广。《机械制图》看似一门只需要进行图纸绘制的科目,但是其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关的公差、材料、机械原理知识掌握不好的话,就根本完成不了一个机械的设计,甚至是连图纸的读取都会有困难。
三是与实际联系紧密。《机械制图》是为了最后达到要求能够完成一个机械产品设计而进行的学习,而且设计的产品最后是要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使用的,所以《机械制图》课程是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脱离了实际,设计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机械制图也是空谈而已。
四是动手能力要求高。从最开始学习《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就已经是开始动手训练了,绘图能力是《机械制图》课程要求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检验《机械制图》课程学习效果最直观的方面,CAD的使用能力也是《机械制图》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可见学习制图是离不开动手的。
五是双元制中《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下,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图》也能成为一门愉快、易学的课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将得到培养,能够拥有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具备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三、对国内中职教育《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内中职教育《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通常存在几个问题: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突出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教材问题,某些教学内容没有顺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学校和教师问题,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学生问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课程困难。
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在进行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背景下,要对《机械制图》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对其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创新、自主学习等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机械制图》教学的启示
1.课程结构调整
将课程结构调整为从CAD三维建模的设计思想出发,打破传统机械制图以二维视图表达三维形体的思维方式,用三维设计的理念讲授机械制图,将机械设计与工程制图融为一体,将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过程由被动地学习二维生产图样的绘制变成自主的进行创新设计,使《机械制图》课程成为计算机三维造型为主、二维造型为辅,结合各类专业知识,实现设计与绘图高度统一的综合类课程。对于那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初期遇到二维图纸无法还原产品,而导致学习信心受到打击,直接影响学生没有了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是积极性,而调整后的课程机构更加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本课程的学习。
2.增加材料、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
《机械制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基础课程,其他专业知识非常少,也没开始进行实操训练,而一般图纸上涵盖了公差、材料、机械原理等专业内容,学生很难看懂理解,也不知道这些数据设置的原因目的。而在德国双元制中的学校、企业的学习内容不是单一的,学校学习是以理论为出发点,实践为理论服务,而企业学习是以实践为出发点,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必须能使学生明白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材料选择的原因、公差设置的依据、产品的工作原理。这样才能保证在双元制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数以听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少,教学效率低。德国双元制下采用的是行为导向型教学,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围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而进行的,包括了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头脑风暴法为例,让学生补全一个三视图(需补全的视图有很多种形式),将学生分为每6人一组,让每个人5分钟内画出3种图形,再传递给下一位同学,每个人得到新的启发,在新的五分钟内在画出新的3个图形,以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思考能力。行为导向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解决老师交代的问题,发动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法,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学生不再通过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受教育,而是开始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4.创建实践教学情境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工作技能。因此为提高《机械制图》的实践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完三视图、截面图、轴测图等内容后,应该要进行实物分组测绘环节,通过实物测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绘图能力及测量工具的使用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测绘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零件。
参考文献:
[1]姜桂珍.论新形势下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9).
[2]刘竹君.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9).
[3]胡炜,李长春,戴国洪.基于”甩图纸”的机械制图课程结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0).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7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在我国的应用与研究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除了有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 还有独具一格、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 (Duales System) , 并以法律的形式, 即1969年《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保障这一制度的实施。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学校, 另“一元”指的是企业, 即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接受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学校职业教育在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内进行调整;而企业培训行为则在联邦《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内得以规范。[1]职业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有关专业理论知识;企业通过实训教师向受培训者传授职业技能及必要的职业经验, 两者结合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双元”相互依存、分工明确。
这种模式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山东省平度市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签订协议, 创办了中国农村目前惟一的农业双元制项目——中德合作平度“双元制”农业职业培训中心。从建校至今已毕业学生1.6万多名。除有1000余人考入高等院校外, 对口就业安置率达97%。历届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和用人单位预聘。学校专业实体也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有效拉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他如南京建筑培训中心、十堰二汽技工学校、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北京精密机械培训中心、石家庄电力工业学校、锦州电力工业学校、辽河油田总机械厂技校、鞍山钢铁公司技校和大重集团技校、上海纺织机电工业学校、杨浦、闸北、沈阳、常州、无锡、苏州、沙市、芜湖等地的广电职校都借鉴了“双元制”, 并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不少有识之士不断探讨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大部分学者认为“双元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点。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大有裨益。[2]但是, 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探讨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制度, 而尚未发现将“双元制”教育模式运用到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文章。
二、我们的思考与做法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一是研究性人才, 一是技能型人才。但总体上是一种通才教育,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差, 加上实践训练不足, 与编辑出版实际工作有一定脱节……无论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都应培养有文化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编辑, 有创新能力的编辑, 有理论修养、实践能力, 既懂编辑出版业务, 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3]因此,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4]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在做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 不能忽视实践在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 对编辑人才的培养, 单纯依靠课堂教育, 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把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受经济危机影响, 近几年很多专业毕业生就业遭受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曾在2009年两会上指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原因之一是——培养的方向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5]
万事不如身手好,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关键是提高核心竞争力, 所以编辑出版学教育加大学生专业实践力度刻不容缓。借鉴“双元制”中的有益成分,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出版单位紧密结合, 面向市场,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此模式中“一元”是学校, 另“一元”是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等新闻出版单位。学校既是培养学生的教育者, 又是将学生引向就业之路的实施者;出版单位既是培训学生的基地, 又是学生就业的目标;学生既是学校的受教育者, 又是出版单位的青年职工;教师既是学生的培养者, 又是高级技术人员, “双元”有机结合, 通力合作完成对编辑出版业人才培养 (见图1) 。
坚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编辑出版学应用型人才, 有利于与教学内容、大学生实践、就业紧密结合。应用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不但要有相应的编辑出版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 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面向实践, 努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学科的特点,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都与本校的出版社及其他新闻出版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承担研究项目, 邀请编辑出版人到教学一线做专业教师主讲专业课程, 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模拟图书;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研, 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尤其是指导学生承担出版社图书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任务, 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
三、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 更新观念
编辑出版学属应用性学科, 其专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的状况密切相关, 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强调实践为用, 凸现应用性特点, 所以不必斤斤计较学科的框架, 应少讨论空泛知识, 多解决实际问题, 在与出版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理论, 所有的实践就成了无本之木, 而如果缺乏实践而空谈理论, 最终会导致理论知识的萎缩和贬值。所以, 学校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其成为有用的实践型人才。
政府和新闻出版单位要转变观念。国家和当地政府可以积极倡导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双元制”模式, 也可以设立奖项, 对每年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教育, 并作出一定贡献的单位给予荣誉称号或经济奖励, 以激励单位积极参与。
目前在我国的编辑出版教育中, 学校与新闻出版单位的教学与产业的联系不够顺畅, 缺乏激励与保障机制。新闻出版单位应该认识到, 通过参与编辑出版人才的“双元制”教育, 可以扩大单位知名度, 树立单位关心地方教育的良好形象;单位在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培训的同时也可物色到本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 这无须广告和招聘费用, 更无须新人进入时的培训费用。单位参与到“双元制”教学链中, 不只是尽义务, 还有利可图。
学生要转变观念, 锻炼实践能力。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就业环境, 学生个人应摒弃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学习模式, 学生不应再封闭地以书本知识为根本, 而应该在积极主动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充分参与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模拟书制作、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 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 增强创新意识, 达到训练个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最终具有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素养, 全面发展, 为就业铺平道路。
(二) 设计制度
“双元制”模式的实施, 要求学校和新闻出版单位双方必须事先制定完备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并形成制度予以保障。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教育应参照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使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业务技能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在学生实践期间, 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督导。接纳学生的新闻出版单位应向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并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管理, 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确保学生实践的质量。学生在实习期间, 根据各自付出的劳动, 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 以激励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在实践岗位上, 有责任参与编辑出版业务, 实践单位应根据其在实践期间的表现给予正规的书面评定;学生实践结束以后, 要以书面形式按计划要求进行总结自己的实习收获和体会。学生最后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评定要经过学校和新闻出版单位统一的正规的综合考评, 为合格者颁发岗位合格证, 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并且,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学校和实践单位应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出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考试, 力求通过学校培训, 使学生具备编辑从业的初级资格, 尽快与社会接轨。学生可以在实践和学业结束之后, 凭岗位证书很快投入单位工作, 这不必经历过长的适应时期, 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 培训教师
“双元制”模式下, 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 主要取决于实践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 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引进或聘用既懂出版理论, 又有出版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可以多渠道、多形式选拔和培训“双元制”模式下的实践指导教师。从媒体中, 选拔优秀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要的教育专业训练, 使其具备实践指导教师的文化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 专业教师可直接到新闻单位锻炼, 享受同等待遇, 经考试合格后, 转为实践指导教师。
创造条件依托国内新闻单位, 办好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基地, 培养部分师资。为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质量, 政府应责成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或条件较好的单位设立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的基地, 创建全国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心, 对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探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经验, 将其应用到编辑出版学的专业教学中, 以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进一步加快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步伐, 争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然, 我们借鉴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并不是要在各个领域和阶段全盘接受其所有的理论和制度, 而只是想将“双元制”中对实践有帮助的部分吸收其中的精华, 运用到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实践教育中, 为编辑出版学科通才教育提供培养思路。我们只是主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来培养编辑出版学实践型通才。
总之,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双元制”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 它把获取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实习有机结合, 对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很好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华, 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0) :54-58.
[2]贾钢涛, 潘建红.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9) :137-138.
[3]薛楚.研讨编辑人才评价体系探求编辑人才培养途径——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侧记[J].中国编辑, 2006 (5) :13-15.
[4]于桂贤.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6) :40-41.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8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双元制”的德文词是“Dualsystem”,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由定义可以看出,职业学校是“双元制”中的“一元”,企业是“另一元”,这是“双元制”教育的根本特征。除此之外,“双元制”还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学生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二是两个学习场所。在企业中接受技能训练,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以企业培训为主;三是两类教师。在职业学校里教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理论老师,在企业里传授、指导与培训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师;四是两类教学大纲。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企业的实践技能大纲;五是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技能考试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其目的是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由职业学校负责,一般包括笔试和口试;六是两类证书,考试证书与毕业证书(或培训证书)。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既保持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直接性、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随意性强、理论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克服学校闭门办学所造成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使学生一毕业便能直接上岗工作。
二、“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这二十多年里,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2005年上半年,日本大日光独资子公司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考察,最后选中我校作为该企业培养员工的合作学校,由此拉开了我校开办“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序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教育成效显著。从2005—2008年二届毕业生近400名“赛斯班”学生,毕业后全部在该公司顶班生产,约占全厂职工人数的25%。其中担任科长级干部的有近10人,其他管理人员近20人,约占中层干部的20%,有11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送到日本总部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与交流,企业认识到“双元制”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推动了我校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我校构建和实施“双元制”的主要特点
我校构建和实施“双元制”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体,三个三”。
“两个主体”:办学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学校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双方通过签订协议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三个三”:三个沟通渠道,三个学习地点,三个学习内容。
三个沟通渠道:学校校长-企业厂长,学校科组长-企业主管,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师傅。
三个学习地点:学校教室,学校实习工场,企业生产车间。
三个学习内容:在学校教室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在学校实习工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车间进行现场观摩和顶岗操作。
学校实施的“双元制”借鉴了德国“双元制”,但又不同于德国“双元制”,它的最大特点是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具体内涵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机会、培训实习教师等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输送毕业生等服务。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互学互动、互利互惠,双方形成相互渗透,达到“双赢”。
四、“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运用实施的体会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关键在于公司与学校高度重视和双方良好的合作。
1.公司与学校的高度重视
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具有鲜明特点,即办事极其认真严格,注重产品质量,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特别强调一个观点:“企业产品的先进性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决定,但企业产品的质量却由一线的生产工人决定。”所以在合作办学的多年里,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一直都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
我校同样高度重视该“赛斯班”教学工作,最初该班组班时是在全校所有学生中挑选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在各项安排上都优先考虑。
2.双方真诚相待、积极沟通、友好合作
多年来这种合作办学的模式进行得顺利的另一个因素是双方真诚相待、积极沟通、友好合作。合作初期,双方就成立了由双方共同组建的考试委员会,该班一切重大事情都必须经该委员会讨论批准。公司培训部主任经常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学校多年来也长期派责任心较强、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到公司培训部协助教学和管理。
(二)通过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转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和锻炼了教师。
通过与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多年的合作办学,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并把它们用于我校的其它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轮流派多名教师到公司协助教学和管理,这些教师在公司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提高,而且有更多时间接触生产一线,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技术要求有更深层的了解,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创造了条件。
(三)“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经过多年的办学经历,我们深深体会到:“双元制”教育模式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它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和合作。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教材由企业参与制定,可以说是一种“订单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同时学生在工厂学习期间,较早地经受了企业职业环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的熏陶,一毕业就能较快地融入企业中。另外,这种教育模式有超过一半时间在企业,大大减少了学校的实习教学负担,学校也省去了购买设备的大量经费开支,节省了办学成本。可以说“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企业、学校、学生都有利的“三赢模式”,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缓慢,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个在欧洲运行时间较长,并被证明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在奥地利,“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占全部中等职业教育的43.5%,是中等职业教育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但在我国却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政府、企业对此不够重视,学校想搞,企业不理,政府不管,所以难以实现。我们希望:政府能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这种教育模式,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鼓励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国内企业要提高认识,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不要一方面感叹找不到合格的适用技能人才,一方面又不愿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
摘要: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除了有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 还有独具一格、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经费投入、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内职业院校中的推行并不顺畅。本文通过分析研究, 阐述了“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过程及办法。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实施
参考文献
[1]陶玉琼.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 :81-82.
[2]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3) :80.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篇9
1 双元制模式特点
1.1 企业作为重要参与者
这种教育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 而且大部分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企业而非学校。每个学生在入校选好专业之后即需要向企业提出申请, 成为企业的实习生或者学徒。而企业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选择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在学生的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并且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担任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大型的德国企业, 如西门子、梅赛德斯等等都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和实训车间,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各个企业会根据自己每年的实际情况向行业协会提出申请, 上交招收实习生的招生计划。得到允许后, 会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报纸或者电视等媒体发布本年的招生专业和具体人数。所有符合条件的职校学生都可以通过企业的官网提出申请, 包括德国以外的职校学生, 只要外语达到标准都可以申请。如果通过审核, 即可成为该企业的实习生 (学徒) 。
1.2 严格的考评系统
双元制模式下, 学生毕业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行业协会实施。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 包括笔试和口试, 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通过考试后, 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1.3 职业教育法完备
《职业教育法》规定, 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 原则上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 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德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总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
1.4 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
在德国, 不论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 还是职业院校的学习内容, 均是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设置, 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互动, 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 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
2 双元制教学模式反思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也出台了政策, 全国将有600多所高校转向为职业教育, 甚至部分211、981的高校部分专业也转向职业教育, 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
有史以来, 在我国, 职业教育的地位都不如正规名牌大学, 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在德国, 从事制造业技术者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反映在其经济地位上, 一般的技术工人工薪待遇和普通公务人员差距并不大, 有些企业的技工工薪甚至超过学校教师 (德国学校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 。德国人普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甚至高中考上大学的学生, 有的也先到企业学习三年再读大学。所以有必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并不是职业教育不如名牌大学, 而是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不一样, 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创新, 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
我国目前很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都未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政府的规划为导向, 忽略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忽略人才的培养是要输送到企业中去, 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这一最重要的一点, 致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毕业生求职难的现状。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 学生也是学徒,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在德国是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如果一步到位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 可能是沉重的负担。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采用订单式的培养, 学生和企业在学生入校后就签订合同, 毕业后学生就到签合同的企业上班, 企业在学生读书期间不需要付费用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补贴, 这样对企业来讲, 负担不会过重, 同时学生的就业也有保障。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可以完全采用双元制的方式来培养,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国家需要对职业教育加强立法, 从法律的层面上来保障职业教育, 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在考核评价体制上,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 (行业协会) , 通过第三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合理, 同样也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会颁发相应的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振.浅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J].国外教育传真, 2011 (1) .
[2]寿祖平.解析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8) :3 6.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10
在德国, 大约65%的初中毕业生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大约25%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中进入应用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深造;另外大约10%的初中毕业生属于特殊情况的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中, 有66%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27%采用传统的全日制培养模式;另有7%的特殊人员由政府完成培训。可见,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很成功的, 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全日制培养模式[1]。
“双元制”是指在学生职业培养过程中, 由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企业在整个职业培养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培训机构只起辅助配合作用。
学生的职业培养过程是:首先确定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然后选择一个相应的培训企业, 并与其签订为期三年的职业培训合同, 学习某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部分;然后学生还要再找一家培训机构 (一般与选择的企业有合作关系) , 学习该职业的理论知识部分。学习的内容由国家职业培训大纲统一规定, 学习时间分配也由国家统一规定, 每周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1.5天在培训机构学习理论知识。三年学习结束后, 由当地工商协会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 合格者可获得德国各地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与培训企业签订正式的就业合同, 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学生的职业教育任务是由培训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
2. 培训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决定招收人员的岗位性质和用人数量。在对招收人员的职业培训过程中, 企业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3. 培训企业依据国家职业培训大纲统一规定的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能力需求, 由企业内部受过国家专门培训考核的职业培训师对招收人员进行为期三年的、有的放矢的职业技能培训, 使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4. 培训企业在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过程中, 一方面完成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 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教育, 提高其职业素质, 增加企业认同度。因此, 学生培训结束后一般都会选择所在的培训企业作为他的就业企业。
5. 培训机构与多个培训企业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的、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并依据国家职业培训大纲统一规定的内容完成学生职业培训中相应的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培训。因此, 在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 培训机构起到辅助配合作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相比差距较大, 这并不影响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 积极推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建设不断深入, 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我们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1.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 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和培训机构在职业教育中各自的优势, 使学生得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真实训练。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中, 企业还没有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培养的内容、方式和效果[3]。为此, 我们应该从学院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利益出发, 与企业密切合作, 共同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制定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计划。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设备优势, 为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 为企业培训员工, 为企业宣传推广产品, 购买使用企业产品, 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根据自身情况, 利用其岗位就业优势, 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促进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已经成立了政府支持下的, 由学院、企业、行业协会组成的四方联合办学理事会。每个专业根据自身专业建设情况, 从各自企业实训基地内聘请企业人员和行业协会人员进入理事会, 共同商讨、制订学院和企业职业教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 指导、监督和管理计划的具体实施, 确保这种职业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院和企业共同发展。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中, 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各自的优势,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府方面, 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合作, 联合进行学院教师的技能培训, 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在学院各个专业开展相关专业考评员资格培训及考核;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面向学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活动;在行业协会方面,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与深圳企业家协会、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共同协商, 不定期召开行业发展交流会、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发展讲座、专业对口企业交流会。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 学院各专业在企业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实现了双促共赢;在企业方面, 发挥自身一线岗位优势, 完成学院学生的认知性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和就业等任务, 与学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开发, 派出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委员会, 派出优秀的企业员工到学院讲授专业课程, 每年为学院提供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在学校方面,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基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 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以合作企业为主导, 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相关企业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在整个职业培养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核心地位。这一点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以本地区行业企业为背景, 与本地区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按照这些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需求, 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理论和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我们要转换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不是先按照高职院校常规培养方法培养学生, 然后再向企业推销学生, 而是应该直接按照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培养学生, 然后再送到企业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真正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目前, 学院在校理事会指导下, 各专业与相应企业密切合作, 共同分析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力需求情况, 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设计) , 共同协商招生和就业问题, 共同制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共同编写核心技能课程教材, 共同讨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共同组织实践教学, 共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企业完全融入到整个职业教育之中, 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3.以合作企业为依托, 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员工的技术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员工的职业素质更加重要, 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这一点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德国企业都已达成共识。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 学生在培训企业三年的培训过程中, 除了学习必要的岗位技能, 更重要的是了解所在企业的文化, 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 形成对所在企业的认同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三年培训期结束后, 选择继续留在培训企业就业,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制下, 只能最大限度地依靠合作企业, 采取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形式, 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目前, 学院在学院理事会指导下, 各专业聘请了企业优秀职工到学院为学生举办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聘请了企业人员在课堂授课的同时介绍企业文化;安排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参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 亲身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院介绍就业经验, 加深体会职业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依靠合作企业, 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法、团队协作、服从分配等良好的职业理念, 才能从容应对就业岗位的挑战, 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而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建立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之上。
摘要:在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习考察过程中,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导, 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以合作企业为依托,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4.
[2]刘福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6-28.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11
摘 要:中国和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已有30余年,为两国繁荣经济、促进就业、保障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立于1985年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迄今两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最大的政府合作项目。学院借鉴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模式,坚持“先期重仿、长期重创、仿创结合、重在创新”的办学思路,坚持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围绕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滨海新区、天津、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大量高端技术型人才,实现了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打造了“天津中德”职业教育品牌。为进一步了解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理念,我刊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分院名誉院长、德国专家赫尔穆特·贝克(Helmut Becker)教授进行了专访。贝克教授毕业于德国美因兹大学(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覿t Mainz),曾任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师进修学院院长,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被我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高端外国专家”(文教类)。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发展;德国
一、中国文化吸引我来到中国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祝贺您获得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请问,您作为一名德国学者,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项,有何感受?
贝克:衷心感谢贵刊对我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祝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奖项,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荣耀,这不仅使我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我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所从事的工作的认可与褒奖,而且使我与中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非常感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的积极参与是我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是什么因素吸引您到中国、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贝克:多年前,我就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结缘。在德国时,我经常会接待从中国到德国进修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领导。多次会面使我结识了该学院的领导,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
此外,我对中国文化兴趣甚浓。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求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与教育政策发展的机会。因此,我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从教,这种做法可以视为一种双赢:我尝试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带到中国,与此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
《世界教育信息》:您曾长期在德国职业学校工作,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熟悉。您觉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异同?在您看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贝克:德国的双元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德国的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30%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实践培训与理论培训交叉进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颁布的,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结业时均设有统一的考试,采用相同的标准,文凭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体现在其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并且相对而言德国的青年失业率很低。
有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完全由学校承担,企业未能参与其中。这导致理论课程过多,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这些国家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或具备很少的实践经验,他们无法设计真实的企业学习情境,而是较多地依赖教材、录像、网络等。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知识很快过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多国家都非常推崇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并已尝试根据教学与工作实践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还仅仅停留在企业实习阶段,而非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或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学。在德国,不仅企业负责实践培训,而且职业院校会在学习情境中建立相应的实践关联。教师则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进修培训,更新知识。
三、探索适合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您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后,在教学管理、项目引进、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
贝克:在德国的职业学校任教期间,我曾是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教师进修学院的负责人,担任教学科学研究项目组组长;作为全德师资联盟的领导团队成员之一,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经验与科学认知,以及与青年人的相处之道。
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我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教师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结合当前中国国情和天津区域经济发展,探索适合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非直接照搬德国模式。教育模式不能简单地在国家之间移植或复制。我们首先需要解决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课堂是怎样的?中国的教师具备怎样的能力?中国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以及课后的表现如何?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如教室、教材、课堂组织)?企业对员工的能力有什么样的要求?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合作?这些只是很多重要问题中的几个。只有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能研究出适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
因此,在天津工作之初,我旁听了很多节课,和学生、教师及院系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德国企业和德国工商会取得了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分析。同时,我与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双元制模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课程发展新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类探讨激起了大家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使大家认识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这是我的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然后,我开始寻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天津的德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开展了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关键在于我们与德国企业定期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流,共同开展研讨活动,并就德国企业对中国员工能力的需求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我们曾邀请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的成员企业前往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也访问了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的成员企业,这加深了双方在专业层面及实际需求层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相应的德资企业设计关于员工技能开发的培训课程,并开设培训班。
《世界教育信息》: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培训模式。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或进展?
贝克:对此,我想举个例子进行说明。根据中国教育部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要求,我校教师团队完成了对德国物流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设了一个新专业——物流管理,这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一项成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成功立项为天津市重点建设专业,并获得中央和天津市500万元的财政支持。该专业引入了德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德国原版物流教材和课程标准,而且所有授课教师都接受了关于教学课程的培训。物流管理专业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独立地、以实践为导向地解决真实工作场景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设定学习场景,这就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与我校合作的德国路德维希港经济应用技术大学将为教师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路德维希港经济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很多商贸类专业,其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双元制体系要求培养物流师。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专业的师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投资与开发。我校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引入课堂,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构建健全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并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您能否跟我们谈谈德国职业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相关做法?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又做出了哪些尝试?
贝克:在德国,职业院校根据各州的学校发展与质量保证研究所(Institut für Schulentwicklung und Qualit?覿tssicherung)发布的评估指导意见与评估方法,制定本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针对课程,即通常在学期末,或一个特定学习阶段结束时,负责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估。调查问卷由学校根据本州的学校发展与质量保障研究所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所开设课程的特点自行设计,内容主要涉及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由学生匿名填写。学校一般会派一名协调员全面负责评估结果的汇总和分析,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衡量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建议等。
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都十分注重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开发。虽然各州推行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宗旨都是通过建立和统一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保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意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完善其评估标准的必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评估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小组工作中,我们确定了工作重点,对自身优势和弱势进行了分析,从而制定了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相关尝试。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德国QMV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在物流专业组织小范围的教师研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并就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世界教育信息》:据我们所知,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期间,您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化发展。根据多年培训职业教师的经验,您认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贝克:在德国,想要成为一名教师,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层层选拔。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教育标准。
拥有高等教育文凭是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前提条件,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完成相关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教师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见习期,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然后,他们才能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例如,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年以上且与申请教授学科同专业的工作经历;在教师进修学院进修师范类专业课程,并通过国家层面的第一轮教师资格考试,获得后备教师资格(Lehreranw?覿rter);向州文化教育部直接申请见习教师职位,见习期为24个月,见习地点在职业学校;见习期结束后,需通过国家层面的第二轮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第二轮教师资格考试后,可以向州文化教育部提出成为正式教师的申请,由州文化教育部审核通过并分配到指定学校任教,成为专职教师。
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师资质量对教育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是其所教科目的专家,更应该是教与学的专家。优秀的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案和策略,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并熟练掌握不同的教学法,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且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并保障学习效果。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企业未来所需要的员工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理论、教学法等为主题开展了多次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能力,这也是我在天津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作出哪些结构性的改善?
贝克: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急需高素质的员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并为年轻人提供普通教育体系之外的多样化选择。我认为,应该从高中阶段就开始进行普职分流,职业教育应该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吸引力,每一个职业教育专业都应该获得社会与企业认可的毕业文凭和职业资格。此外,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方便有继续深造需求的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普通教育机构学习。一方面,这能够使企业获得不同层次的急需人才,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这能够改善年轻人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为他们打开通往更高层次教育的通道。
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教育专业都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我们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不仅面向大企业,同时也面向中小企业的需求。此外,我们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例如,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对健康与护理领域的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
双元制教学模式论文 篇12
一、“双元制”在中国的困境
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三个层面含义:第一,思想层面。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第二,机制层面。双元制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德国政府进行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双方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模式层面。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发展的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操作、应用、维护、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
在中国,为了改变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模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建设实训中心,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围绕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这种方式与“双元制”存在很大的差别:一是“双元制”强调同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使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通过劳动参与企业生产;实训中心与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实训中心没有现实生产,没有完备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实训中心是学校而不是企业。二是“双元制”强调企业广泛参与,企业的师傅就是教学人员;而建设实训中心除设备问题外还有师资问题难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岗位)客观上限制了教师难于成为车间生产师傅,也难于聘请到技术精湛的师傅在学校任教。三是实训设备更新和设备配套跟不上,现代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往往是有几十种设备组成的。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政府扶持(立法)、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广泛参与”的一种教育制度,中国职业教育在实践“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时客观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我国当前不具备实施“双元制”的体制,也有人认为我国不具备实施“双元制”的产业结构。那么,如何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达到“双元制”的教学效果呢?我们认为,可以以学校为主导,建立校企互惠互助、彼此促进的双赢机制,用利益纽带和责任义务使双方建立较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社会经济发展呼唤中国特色“双元制”
东莞市是以国际制造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长安镇位于珠三角经济带,毗邻深圳,现有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共1600多家,利用外资总额30多亿美元。主要行业是电子、电器、五金、玩具、制鞋、制衣等,2005年被授予“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称号,2006年全镇企业出口总额达到41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0.5%,综合实力列“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第三名,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形成了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长安作为“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现代模具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装备型产业,其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是其他加工制造业所不能比拟的。目前该镇1600多家外资企业中有300多家企业从事机械五金模具生产,600多家民营企业中的一半以及1.5万多家个体工商户中的近两成均从事这一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超40亿元,利税5亿元,五金模具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明显的集群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必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素质教育。高技术企业发展及企业升级为“双元制”校企合作提供了现实的需要。
“双元制”从本质上是由企业参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企业通过参与“双元制”而获得高素质人才。当前,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紧缺;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设备更新又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这就对企业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关心企业生产,还要关心是否有足够的人才资源组织生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最终将由被动走向主动,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明白参与职业教育,能够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才,并能获得长期稳定的人才储备。在这种形势下,“车间进校”式的“双元制”已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愿望。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依托长安是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的区域经济环境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是加强与东莞五金机械模具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设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三是与梅州城西职业高中和广州新塘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强强联合办学,顺利建立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模式。而“车间进校”标志着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办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中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车间进校”的运行机制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是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理想,“共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真谛。“车间进校”的双方始终不以眼前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通过“车间进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东莞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开展车间进校时把握好了“三个原则”:第一,互利共赢是车间进校的根本,获得优质技工是企业发展的保障,解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是学校的宗旨。第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车间进校的关键。在校园内的车间能直接为实习师生提供固定可靠的实习实训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最直接充分的技能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第三,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及适应企业需求的教学质量是车间进校的主旋律。
“车间进校”实现了校企双方义务与权利的统一。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教育,共同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学校围绕企业需求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企业专门技术培养并优选毕业生进入企业。车间进校,企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和获得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固定可靠的、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紧密贴近企业实际,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了“无缝对接”。
车间进学校,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可以整合企业、学校的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上,主要有下面四种模式:
1.完全由车间组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我校与车间合作的主要教学模式。由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进校车间的师资和设备情况,由学校直接向企业下达教学任务,包括学生人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进校车间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单位,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只负责日常德育管理,不参与学生的专业教学管理。这种教学模式与生产相结合,能学到企业中用得上的技能,因而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
2.由学校教师与车间师傅共同完成教学。这类课堂主要是数控课。结合生产任务,根据教学项目,由学校教师负责数控设备编程教学,企业师傅负责设备操作教学。学生学习完成数控编程后,先编写程序,由企业师傅审核后导入数控设备运行,师傅负责讲解与设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和企业的长处,学生不仅能学到比较系统的知识,而且能学会准确的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使用车间设备,由学校教师独自完成教学,企业负责安排学生就业或顶岗实习。深圳通发激光设备公司为我校提供了激光焊接设备,并培训了学校的教师,企业提供设备,负责设备维护保养,但不直接参与教学,教学任务由学校完成。由于企业设备销售状况良好,需要大批的设备操作人员,学校培养的合格人才由企业推荐就业或安排顶岗实习。这种“人才产销”的校企合作模式是车间进校的又一创新。
4.由车间技术人员直接上课。企业除了有丰富的硬件资源之外,还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车间进校为学校引入企业人才走进课堂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除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走进课堂,讲授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举办了包括“企业家走进校园”、“我与新东莞人共成长”等成才励志教育。
四、“车间进校”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职教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车间进校”式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实现了“四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从加快专业建设、创设教育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车间进校”模式中,以课堂为中心,以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东莞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实施了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一体化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传统模具专业教学中,分成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实训三个模块。利用车间进校及校内实训中心,理论课采用“一体化教学法”,采取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循环往复,滚动式前进和螺旋式提高的教学步骤。例如,在模具制造工课程中,模具结构部分学生直接参与模具组装工作,通过模具组装、修模及测量实践,完成模具结构的教学。专业技能课采用“项目教学法”,尽量将三个模块通过生产项目组成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包括前期理论知识准备、模具设计(制图)、车间实训,前两个部分由学校教师完成,后一部分由企业师傅进行指导。我们对现行教材进行了改革,对专业课程按项目展开,将大项目分解成多个小项目。每一个小项目要求对某一工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涉及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都必须由课堂到实习车间再到企业,以“三点一线”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这个小项目中,“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每一小项目完成之后,进入下一步更大的项目教学。下一轮与上一轮形式相同,但有质的区别。理论要求相应更深,技能要求相应更高。就这样,由小项目到大项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技能培养层次,最终达到教学计划中设定的熟练精确的程度。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市劳动局举办钳工、车工、铣工和线切割技能考试中,学生通过率达100%。在市劳动局组织的全社会参与的2007年东莞市第二届钳工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赖志毅获得中级组实操第一名。
在“车间进校”模式中,学校专业建设直接与企业需求挂钩,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同步,用人标准与课程标准统一,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一致,学生进入企业的岗位后,便俨然一位正式上岗工人,事事处处都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工作要求去做,否则不能进入实践工位。每堂实践课下来,所完成的操作内容或加工工件,必须达到统一要求,否则不得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学习。“爱劳动、肯吃苦”也是“双元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学生做到热爱劳动、热爱专业、遵纪守法、文明生产、有责任心,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在“车间进校”模式中,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材料、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固定可靠的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尽早接受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熏陶,增强他们的专业兴趣,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同时,学校为企业培训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教师能下车间,能出产品,成为教学、生产的双面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更加明显,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是目前职业教育最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车间进校”创新了“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作为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为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探索了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教课程方案.职教论坛, 2002(8).
[2]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外国教育资料,2000(1).
[3]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4]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的培训条例及其开发.外国教育资料,1995(5).
[5]杨玉宝.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比较教育研究,2002(3).
[6]陈霞.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职业技术教育,2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