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创新

2024-11-12

双元创新(精选10篇)

双元创新 篇1

摘要:文章分析了“双元制”及其特征, 借鉴其经验, 探讨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新模式, 并分享了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成果。

关键词:双元制,工学结合,专业学校

德国产品以其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性能优异一直受到国人的青睐, 与国货相比, 相同的制造设备、相同的工艺流程, 但产品的质量却有很大差别。这固然和两国的科技发达程度有关, 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业员工素质的差别。追根溯源, 德国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了高质量的员工, 高质量的员工造就了高质量的产品, 职业教育已成为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助推器。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是“双元制”。所谓“双元制”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 另一元指的是企业。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由职业院校来完成的, 而是由企业和职业院校两方共同实施, 即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 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持, 且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具体特征如下:

1. 职业教育有两个教育体———企业与职业学校,

交替性地按比例、分时段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而且以企业为主, 企业直接参与从招生、教学直至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由于重视企业的主导作用, 企业的参与度高, 人才培养过程由企业设计, 因此培养的人才贴近企业需求, 保证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质量。

2. 教学内容上, 以企业为主制定培训计划、课程

体系、教学内容。企业主要讲授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工作流程和经验;职业学校主要传授数学、外语、专业理论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专业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得学生在提高基本素质的同时掌握了企业所需要的技能, 充分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3. 教学实施上, 由职业学校老师和企业教师共同

协作完成, 学校的理论老师传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企业的实训老师主要任务是上技能实践课。校企教师轮流授课, 使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技能的同时又补充了理论知识。

4. 教学评价上, 专业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分开进

行, 学校负责所教授的专业理论的考试, 而技能资格考试由企业所属行业协会组织考核。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两类证书———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而企业颁发所属行业协会资格证书。

二、“工学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

德国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 “双元制”在德国发展业已成熟,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是“双元制”的特征之一, 并且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而我国职业教育才刚刚起步, 办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仍然是职业学校, 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企业的低参与度造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鉴于两国在多个层面上的众多差异, 因此不能照抄照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而应深刻挖掘其内涵, 认识其实质。纵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贯彻始终。汲取“双元制”精华并结合我国实情, 深刻体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工学结合”移植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1.坚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证明,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和质量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根本上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 职业教育应立足于企业, 制定一系列措施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将众多企业吸引过来, 改变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被动地位。通过建立董事会、职教集团、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形式, 把企业纳入职业教育的“战略联盟”中来, 通过合作举办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建立“校中企”和“企中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施“订单培养”、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 构建多渠道、多方向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课程及教学内容设置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

在“双元制”中, 企业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借鉴其重视企业的经验, 在教学设计上, 通过市场调研和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将岗位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 经归纳、汇总提炼出知识点和技能点。在此基础上, 邀请企业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探讨, 设计基于行业典型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同时, 随着国家、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 专业要及时调整方向、课程及教学内容, 以不断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3. 建设校企混编师资队伍

学习“双元制”模式, 建立真正的“双元制”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把企业培训师的培养体系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相对接, 校企共同组建混编型师资团队。学校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 使教师具备企业培训师的素质, 同时, 企业教师走进校园, 传授知识、技能和企业文化, 校企师资融合,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4.将企业实训环境迁移到校园

在现有实训实习条件的基础上, 按照工作流程导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仿真实训平台与职业环境一致的硬件平台建设;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实训运行机制, 使实训基地具备“开放性、多元化”的功能, 即成为训练和培养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场所, 以达到“双元制”校、企交替实施教学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 践行中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是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中, 通过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 抓住“校企合作”这一主题, 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创出新意, 成效显著。

目前, 通信技术专业与通信行业知名企业中兴通讯已进行深层次合作, 构建了“全程职业模拟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了从新生入学到学生课程学习、就业, 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 通过优势行业企业资源的整合完整地还原目标岗位的行动领域, 转化为符合知识成长规律的学习领域课程, 形成校企合作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把中兴通讯企业培训师的培养体系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相对接, 校企共同组建混编型师资团队, 建设了一支更符合通信行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团队;重点改造、新建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模拟真实通信环境的实训室。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地进行学习和借鉴, 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历央、内涵、持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3) .

[2]王家爱.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10) .

[3]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视野, 2011, (4) .

条条大路通“双元” 篇2

2006年3月,新学期开学之际,基金会时任长期专家施罗德带着一批特殊的客人来到了我校。他们就是博世西门子电器(江苏)有限公司(BSH)总裁Neuman博士、副总经理Herr Oswald先生、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公司副总裁Weber先生一行。在2004年将中国区总部迁至江苏省南京市后,作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的国际知名企业,BSH公司延续了在德国本土对员工技术及素质的苛刻要求,作为德资企业他们非常信任由“双元制”模式培养出的员工,迫切希望找到能与企业共同培养员工的合作学校。此行目的就是为考察与我校合作开办双元制班的可行性,时任校长潘东标及相关专业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来访的企业客人。由于双方对“双元制”模式有着共同的理解,所以很快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分别为制造工厂、销售公司在维修电工、售后服务专业各招收1个班进行试点。6月,双方正式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主要内容为:一是校企双主体办学。按照德国“双元制”模式,从制订教学计划、招生、教学、考核直至毕业典礼都由双方合作完成。学校负责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BSH公司配套建设培训车间,配备专职教师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校企各承担50%的教学任务,每2个月交替进行,双方教师定期交流,做好教学的衔接。二是招生程序。首先由BSH公司按照人力资源计划提出招生专业和人数,再由学校进行招生计划审批、招生宣传和预招生。然后BSH公司和学校共同组成的招生组通过闭卷笔试、技能测试及面试等形式确定初步录取名单。最后BSH公司与每一位学生及其监护人签订培训合同,其内容涉及企业和受训者对培训的类别、内容、时间安排、津贴、假期、试用期、解除合同等多方面,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同时学校按上级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学籍审核和上报认定。最终确定录取的学生具备了在校生和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三是实习和就业安排。从二年级起,BSH公司负责把学生安排在所属各部门相关岗位进行轮岗实习。毕业后,再按照专业成绩及个人特长确定工作岗位。四是考核评价方式。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第三方评价方式,由德国工商总会海外商会(AHK)上海代表处负责组织考试。学生须通过考试才能上岗就业。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学校与企业联动、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对接、理论与实践一体、车间与教室合一、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融通、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作、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双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得到基金会的全程支持。随着首届BSH班的成功,双方于2008年又合作开办工业机械工专业。2012年6月29日晚上,第四届BSH班毕业典礼顺利结束,又一批持有南京高职校毕业证书和德国AHK证书的毕业生在BSH公司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一名正式员工……

作为BSH班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张龙娟老师的体会是“累并幸福着”:“BSH班的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学生,也是公司的职员,双重的身份使得他们的思想更为成熟,作为班主任我需要更用心去了解、去引导他们;他们在公司接触到更多实际项目、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技能实践,作为教师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研究如何定内容、定项目、定任务,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融合于项目任务之中,同时我还需要与学生们一起在企业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BSH班的教育教学很累,但也很幸福。毕业欢送会上,当看着自己的学生信心满满地走上不同的岗位,恋恋不舍地说毕业感言时,感到无比幸福。”已经毕业两年的张利利觉得“在BSH班的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和过硬的本领,也让我们提前适应公司的环境,制订自己的人生规划,比别人花费更短的时间去奋斗。现在每当看到新人面对各种的不适应而苦恼的时候,我是多么庆幸自己在学校的时候多了BSH学生这样一个身份”!

博世西门子总公司全球销售总监Jahn先生访问我校时表示要在全球各子公司推广支持这种办学模式。德国总部副总裁Walfort先生实地感受BSH项目后兴奋地说:“这与德国职业学校培养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你们做得更好。”

BSH项目是在中国复制德国原版“双元制”的典范,其意义不仅在于建立了中国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样板,更在于我们有能力承担德国职业学校无法达到的超过50%的专业教学任务,可以作为“双元制”的“一元”发挥更大的作用,弥补原本不可或缺的“企业”一元在我国的缺失,因而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双元制“本土化”道路的信心。

二、移植——环强项目:中国民营企业家对双元制的创造性模仿

21世纪初,我国建筑行业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大批企业改制,各企业只保留核心管理、技术团队,其他人员基本改为按照工程项目进行劳务外包形式。南京环强建筑设备安装公司正是由原南京第七建筑公司改制而来。环强公司地处江苏著名的建筑之乡——南京市高淳县,改制前与我校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接收大批学生实习、就业。企业改制后,出于经济、安全等诸多因素考虑,很少接纳学生到工地实习,与学校的合作基本停摆。但是随着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公司管理层开始考虑未来的发展。虽然现阶段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但5-10年后一大批员工步入退休行列,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将出现严重短缺,必然会极大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环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致认识到,人力资源储备需要时间,从现在起就急需为明天的发展培养接班人。2007年5月,环强公司的董事长王继兵和总经理高旺龙主动登门,提出用学校的专业教育优势和企业的实践经验长处共同培养学生。王董事长笑言“我们要找好接班人,为退休后的美好生活做准备”。在了解了我校与BSH公司的合作方式后,环强公司考虑到所在地域、发展规模和人员结构的特殊性,与学校商定采取适合自身的“双元制”模式,培养属于公司的“高淳子弟兵”。当年7月南京市中考结束后,环强公司派人在高淳县域内广泛宣传,选择了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主动登门与学生、家长谈心,使学生和家长明确了专业选择、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同时公司按照“现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若干年后成为总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目标,与学校共同制订了教学计划。我校利用学校优势负责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工民建专业的要求外,强化了水电、招投标、预决算等方面的知识。企业利用自身长处负责企业文化教育和学生暑假期间到工地现场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及就业。2010年7月环强班第一批毕业生顺利毕业,目前在企业一线的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状态良好,企业归属感较强。“我从施工员到现在的项目副经理,只有短短两年时间,那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的未来属于环强。”陶嘉辉直言,“所以在学校时,我是班长,注意带领大家学习,并且跟同学搞好关系,我们都是老乡,也是以后的同事。”

在没有德国相关专业可供借鉴、没有德国专家帮助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硬是在“双元制”里趟出一条道来,从无企业、无师资、无设备的“三无”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我们仍在继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相信在多方努力下,我们的专业会成为学校又一个双元制本土实践的典范!”

链接

南京高等职业

技术学校发展简史

1982年11月,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商定,由当时的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成立“南京建筑项目”,即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1983年9月,学校瓦工、木工、瓷砖工三个专业开始招生。

1987年起,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学校率先引入德国技术员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校一些工作两年的优秀毕业生和来自企业的优秀青工,被学校录取为二年制中专的学生。

1993年起,学校致力于“双元制”模式的推广与辐射,与国家住建部所属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合作,参照“双元制”教学模式编写了工民建、电气安装、管道工三个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训》共12本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先后为山东平度市职教中心、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培训师资、援建实验室及实训车间。

2000年7月,学校与南京市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成立南京职业教育中心,迁入位于河西的新校区。

2002年9月,学校在第七期长期专家施罗德先生的指导下,开办“以行动为导向”的电工、管道工专业实验班,与德国同步开展项目教学试点,并首次引进德国手工业行会(HWK)证书考试。

2005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南京职教中心升格为南京建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006年4月,更名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始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

2006年6月,学校与博世西门子电器(江苏)有限公司签订了维修电工、售后服务两个中职专业联合培养协议,实践原版德国“双元制”模式。校企各承担50%的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参加德国工商总会海外商会(AHK)上海代表处组织的证书考试。2008年增办工业机械工专业。

2006年9月,学校作为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的顾问和牵头学校,主持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高职楼宇智能化专业课程改革试点。随后,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备等专业加入试点行列。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开始了双元制从“拿来”、“改造”到“本土创新”的跨越。

双元创新 篇3

在德国, 大约65%的初中毕业生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大约25%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中进入应用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深造;另外大约10%的初中毕业生属于特殊情况的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中, 有66%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27%采用传统的全日制培养模式;另有7%的特殊人员由政府完成培训。可见,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很成功的, 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全日制培养模式[1]。

“双元制”是指在学生职业培养过程中, 由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企业在整个职业培养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培训机构只起辅助配合作用。

学生的职业培养过程是:首先确定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然后选择一个相应的培训企业, 并与其签订为期三年的职业培训合同, 学习某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部分;然后学生还要再找一家培训机构 (一般与选择的企业有合作关系) , 学习该职业的理论知识部分。学习的内容由国家职业培训大纲统一规定, 学习时间分配也由国家统一规定, 每周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1.5天在培训机构学习理论知识。三年学习结束后, 由当地工商协会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 合格者可获得德国各地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与培训企业签订正式的就业合同, 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学生的职业教育任务是由培训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

2. 培训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决定招收人员的岗位性质和用人数量。在对招收人员的职业培训过程中, 企业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3. 培训企业依据国家职业培训大纲统一规定的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能力需求, 由企业内部受过国家专门培训考核的职业培训师对招收人员进行为期三年的、有的放矢的职业技能培训, 使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4. 培训企业在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过程中, 一方面完成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 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教育, 提高其职业素质, 增加企业认同度。因此, 学生培训结束后一般都会选择所在的培训企业作为他的就业企业。

5. 培训机构与多个培训企业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的、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并依据国家职业培训大纲统一规定的内容完成学生职业培训中相应的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培训。因此, 在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 培训机构起到辅助配合作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相比差距较大, 这并不影响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 积极推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建设不断深入, 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我们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1.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 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和培训机构在职业教育中各自的优势, 使学生得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真实训练。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中, 企业还没有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培养的内容、方式和效果[3]。为此, 我们应该从学院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利益出发, 与企业密切合作, 共同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制定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计划。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设备优势, 为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 为企业培训员工, 为企业宣传推广产品, 购买使用企业产品, 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根据自身情况, 利用其岗位就业优势, 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促进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已经成立了政府支持下的, 由学院、企业、行业协会组成的四方联合办学理事会。每个专业根据自身专业建设情况, 从各自企业实训基地内聘请企业人员和行业协会人员进入理事会, 共同商讨、制订学院和企业职业教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 指导、监督和管理计划的具体实施, 确保这种职业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院和企业共同发展。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中, 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各自的优势,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府方面, 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合作, 联合进行学院教师的技能培训, 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在学院各个专业开展相关专业考评员资格培训及考核;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面向学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活动;在行业协会方面,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与深圳企业家协会、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共同协商, 不定期召开行业发展交流会、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发展讲座、专业对口企业交流会。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 学院各专业在企业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实现了双促共赢;在企业方面, 发挥自身一线岗位优势, 完成学院学生的认知性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和就业等任务, 与学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开发, 派出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委员会, 派出优秀的企业员工到学院讲授专业课程, 每年为学院提供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在学校方面,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基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 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以合作企业为主导, 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相关企业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在整个职业培养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核心地位。这一点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以本地区行业企业为背景, 与本地区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按照这些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需求, 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理论和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我们要转换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不是先按照高职院校常规培养方法培养学生, 然后再向企业推销学生, 而是应该直接按照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培养学生, 然后再送到企业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真正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目前, 学院在校理事会指导下, 各专业与相应企业密切合作, 共同分析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力需求情况, 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设计) , 共同协商招生和就业问题, 共同制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共同编写核心技能课程教材, 共同讨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共同组织实践教学, 共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企业完全融入到整个职业教育之中, 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3.以合作企业为依托, 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员工的技术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员工的职业素质更加重要, 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这一点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德国企业都已达成共识。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 学生在培训企业三年的培训过程中, 除了学习必要的岗位技能, 更重要的是了解所在企业的文化, 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 形成对所在企业的认同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三年培训期结束后, 选择继续留在培训企业就业,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制下, 只能最大限度地依靠合作企业, 采取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形式, 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目前, 学院在学院理事会指导下, 各专业聘请了企业优秀职工到学院为学生举办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聘请了企业人员在课堂授课的同时介绍企业文化;安排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参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 亲身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院介绍就业经验, 加深体会职业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依靠合作企业, 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法、团队协作、服从分配等良好的职业理念, 才能从容应对就业岗位的挑战, 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而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建立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之上。

摘要:在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习考察过程中,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导, 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以合作企业为依托,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4.

[2]刘福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6-28.

德国“双元制”在河南 篇4

2006年,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正式签约,以河南机电学校、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了实验性中德班。

2009年,在经历了照搬、模仿和转化后,我省编制出第一版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用3个标准化体系、15个标准化模式、33个标准化应用模块,将学生3年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对接。

自2012年开始,河南省教育厅每年从省内遴选出有意愿有条件的中职学校成为项目学校,先后实施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四批。

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成立了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及项目管理办公室。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项目学校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全省有34所中职学校在机电一体化、汽车机电一体化、仓储物流、护理等专业开办标准化中德班76个,中德班学生达3853名。项目学校也在使用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土化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

2014年,首届通过德国考试1的67名学生,创下了单所学校通过率接近90%的优异成绩,打破了中国单所学校通过率的记录。

双元创新 篇5

(一) “双元制”模式对《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德国职业教育中, 职业院校的学生有60%~70%的课程在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 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 职业学校则进行理论与普通文化课教学。企业所采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所编制的技能模块, 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是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 学生的身份在不同的学习和实训环境中有所不同。在企业, 学生的身份是学徒, 在学校, 他们则是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直接参与并起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紧密结合, 使学校明确了教学科研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的方向。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 办学投资少, 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就业率高。同时, 学校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职业环境, 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 紧密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 强化以工作内容为载体的语言技能、专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训练, 可以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从这一点上说,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区域旅游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促使《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广西南宁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 与东盟其他国家邻近, 是我国与东盟国家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在开展与东盟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区域地缘气候条件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根据《广西旅游发展产业总体规划》, 2010年, 广西旅游部门员工总数应达15.39万人,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71.97万人, 旅游间接从业人员达395.84万人。这几年来, 广西每年需要增加旅游从业人员约1万人, 而全区开设有旅游专业的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大中专毕业生约3000多人, 人才缺口很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旅游英语》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 改革课程标准, 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学习和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质, 制定与企业职业标准接轨的课程标准, 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根据职业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针对各教学模块所培养的能力, 确定支持各能力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课程资源配置、课程实施等内容。主要由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训两个方面组成, 以技能实训为主, 坚持理论为技能训练服务的理念。强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落实;针对社会需求、岗位就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 实现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有机融合, 职业标准与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融合;突出课程模式的工学结合导向、课程内容改革的工作过程导向, 师资与基地等教学资源优化导向;确定能力标准、内容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定性定量和可执行性与可检测性。该课程一共设计Immigration and Customs, Meeting Guests, At the Hotel, Talking about the Itinerary, At the Restaurant, Tourist transportation, Visiting Scenic Spots, Shopping in Tourism, Health and Recreation Center, Handling Emergencies, Dealing with Complaints和Seeing off Guests等12个学习情境。一个学习情境为一个教学子项目, 教学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从接团到送团整个工作过程, 通过对话、角色扮演、模拟训练和到旅行社跟团实际操作, 从始至终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和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操作能力

在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 该课程采取了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 以实现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教学以实际操作过程和服务过程为中心, 以实践教学为主, 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旅游英语》课程每个学习情境教学过程可分为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和跟旅游团实际操作等五个阶段。以Situation One Immigration and Customs为例:

1. 确定项目“Immigration and Customs”, 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

2. 制定计划, 细分任务。

3. 实施计划。

活动一:教师指导学生填写Arrival Card、Departure Card及China Customs Baggae Decaration Forms。

动二:模拟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

Situation:Mr.Smith has just arrived at Nann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He is now going through the customs.

O=Officer

S=Smith

O:Have you got anything to declare, sir?

S:I don’t know.You see, this is my first trip to China and I’m not quite sure about the procedures here.

O:Well, have you gone through the Immigration Office?

S:Yes, I have done that.

O:And the Quarantine Inspection?

S:Yes.

O:Very well.Have you filled in the customs declaration form?

S:Not yet, because I don’t know what things do I have to declare on this form?

O:You have to declare such articles as electric equipment, foreign currency, jewelry, gold, silver, antiques and other treasures.

S:I have nothing but personal belongings.

O:Have you got any valuables?

S:I have a camera with a zoom lens.

O:Then you should put a check mark here.

S:Yes.Here is my passport and declaration form.

O:Is the camera for your own use or a gift?

S:It’s for my own use.

O:Now would you please put your suitcase and your bag on the conveyer belt?They’ll have to go through the scanning machine.

S:Ok.

O:Everything is all right.You are through.Here are your passport and stamped customs declaration form.Please don’t lose them.You’ll need them when you leave China.Hope you have a pleasant stay in Nanning.

S:Thank you.

第一次练习完成后进行角色互换。直到全组完成任务为止。

4. 检查与评估。

任务完成后, 学生和教师要一起对完成的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自评, 小组代表表演汇报、小组之间互评, 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 表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完成所有的学习情境后, 按教学计划到旅行社跟旅游团实习。

(三)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情境对话、模拟导游和案例分析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实训基地, 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1.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期间, 学院投资三百多万元新建5个校内实训基地, 保障了《旅游英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设定工作场景, 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及导游模拟实训室等手段进行教学, 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旅游案例分析和导游中英文模拟讲解训练, 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课外还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活动, 开展饭店情境模拟、带团过程中的情境模拟等训练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系统掌握各类服务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 提高应变、协调、社交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还组织学生成立外语学习小组, 建立“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现场,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在工作环境的影响下, 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2.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中, 我们根据广西具有的地缘和区位优势, 充分挖掘资源, 与广西中国国际旅行社、南宁新华大酒店、大王滩风景度假村等共建实训基地, 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施展的舞台, 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磨合期, 确保了学生适销对路的就业岗位, 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为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峰会等国际会议期间及旅游黄金周, 分别安排师生到区、市外事办和旅游企业实习实训, 担任志愿者、导游和翻译等工作。在实践中, 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了解了旅游行业的运转情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聘用新员工的条件;锻炼了旅游服务基本技能, 提高了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对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四) 改革教学考评体系,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突出课程结构基础性、课程内容实用性、课程编排综合性、课程实施双元性、课程比例实践性、课程管理开放性和课程评价实效性, 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用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由企业和学校负责。由双方制定注重实际能力考核的技能考核标准。学生必须通过企业的技能考试和学校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考试。企业负责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顶岗实习期间的实际岗位的操作能力。学校负责考核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重点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突出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团队活动、实习报告等评估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通过构建知识和能力兼顾、以形成职业能力考核为特色的技能考核体系, 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绩,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 《旅游英语》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 培养的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这种教育教学模式, 以岗位要求为教学目标,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途径, 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 使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这样, 学生就可以提高在不同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英丽.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江科技, 2008, (3) .

[2]魏凤云, 王金超.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2) .

双元创新 篇6

关键词:知识流动,职业教育集团,科研管理,双元性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科研管理新常态在网络经济时代逐渐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导向的逐步确定,职教集团教育新目标的日趋建立,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在经历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学科领域狭窄、学科发展不平衡、科研经济增长点缺乏、科研整体质量突破困难、科研队伍层次与结构优化不足、科研管理系统性不完善、科研规模持续增长缺乏后力等。面对科研经费投资目标越来越集中、竞争性越来越强的科研拨款方式,确实能够在短期内通过竞争选择和优胜劣汰促进特定高职院校科研质量的提高,但从长远发展来讲,实际上会损害整体的科研水平。为此,客观分析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的管理运作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管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概念及关联

(一)双元性创新能力

双元性创新是指以挖掘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两方面能力要求为实质的个体面对整体的学习过程。前者是指对已有知识的利用与改进,包括改革制度体系、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执行效率等活动;后者是指在对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领域实施全方位的变革,包括开掘新的科研领域、应用新教学手段、提高管理的试验对象等创新活动。[1]由于对科研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二者在高职院校职教集团科研管理运行中共存相争的局面会必然存在,单一注重其中一类创新能力的发展,会使职教集团失去掌控现有科研资源及适应未来变革的双元创新能力的管理平衡。

(二)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

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存在必然的密切联系。合作是使科研工作在进行知识的交流背景下的同时也共享相互的资源的一种相对集中而有效的交流。[1]科研工作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享的资源包括科研知识、科研设备、科研技能等多方面。知识交流是贯穿于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并成为联系科研工作的合作者相关的纽带和培育科研创新知识的沃土。知识交流相应的科研活动可能会在合作项目完成之后继续进行,科研工作的合作者也可能会继续保持着交流的关系并在相关的教育、科研等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为此,知识交流可以称为科研管理中合作内容的一部分,并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所以也可认为科研合作的本质就是知识交流。

(三)职教集团科研管理

职教集团是在一定区域或一定利益范围内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办学为纽带组建成的一种合作体,它一般由一所办学条件好、专业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院校为核心,联合若干相关专业或领域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单位具有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同时,职教集团也提供了职业教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整合、通融、共享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硬件及软件的共享与互补,提高职业教育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科研管理在职教集团形式下的运作已经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传统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集团科研管理运行中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关注外界科研管理环境的变化,还应转变管理观念、构建学术信息库、改变科研管理模式,组织虚拟科研团队,提升科研管理层次,适应形势需要。

二、基本情况

(一)科研管理组织基础的确立

近年,职教集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基本上是以高校的科研机构为载体。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专业领域分类的科研管理机构,例如少儿心理学研究所、眼科研究中心等。职业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在高职院校中己经全面建立,这为职业教育集团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随着各职业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升,加大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力度。2016年,辽宁省范围20所职业教育院校的调查显示,建立关联课题管理和科研奖励的相关制度的达100%,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工作管理量化积分、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设立科研机构、设立科研档案层次、建立科研绩效管理、建立学术道德规范等相关制度的达70%。

(三)科研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管理手段不断更新

目前,科研管理机构体系在职教集团化管理中逐步健全,科研管理队伍的规模及人员不断增加。2016年,通过对辽宁省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调查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80%配备了3人以上的人员编制,部分院校能达到6人以上,同时,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更趋于专业化、年轻化。随着职教集团化的概念介入,科研管理的手段与方式也相应的向现代化与多样化发展。受调查的学校90%以上设立专门的校级科研网页,建立专门的科研工作相关栏目。在职教集团中及院校内部均可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科研信息,下载相关的科研资料,了解制度与绩效要求。在职业集团化的背景下,一定范围内建立联合性的科研管理平台,实现在科目、专业的领域性的在线调查、在线交流、在线课题申报与在线评审、在线成果汇总与科研项目统计的方面的数据工作。当然,以上新趋向的特点还是具有专业、区域的局限性。

三、现状分析

(一)职教集团科研管理的挖掘性创新能力

面对职教集团的全方位研究与开发,科研管理工作的定位普遍存在着偏差。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没有将科研工作趋向放置在相应的管理位置,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均不到位;其次,科研管理内容只停留在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的数量提升上,而科研工作是否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是否具有挖掘性创新性,是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有利于职业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地方经济,是否产生实际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等,以上一系列的长远设计均无从考虑。

2016年,通过对辽宁省选取的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近50%的科研重点没有放在可行性科研成果的挖掘性创新能力研究上,挖掘性创新能力的研究项目所占比例偏少,科研成果的提升及转化几乎是空白,普遍存在如下情况:

1、现有的科研管理体系运作(或绩效服务)的质量没有改革计划与进程。

2、现有科研管理的灵活性、广泛性严重缺乏。

3、现有科研成果的研究成本超出自身研究价值。

4、现有科研成果的数量太少。

(二)职教集团科研管理的探索性创新能力

近年来,职业院校普遍对一系列相关科研管理制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成果奖励、创新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绩效激励,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根据对辽宁省范围内抽样选取的20所职业院校在2016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10%的研究成果是属于探索性创新能力方向的研究导向。其中,下列情况尤为严重:

1、缺乏科研成果新方向的引进。

2、缺乏科研成果新方向的种类。

3、新的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数量过少。

4、进入新的科研管理技术领域阻力过大。

四、结语

科研管理的双元创新能力是职教集团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各个相关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相互关联。以双元创新能力为基点的知识交流是职业院校间对科研立项、进程及成果的影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特别是学科之间的定量、定性评价和科研成果之间的权重、取值问题。

参考文献

[1]Benner,M.J,Tushman,M.L.Exploitation,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8-30.

[2]Smith,W.K.,Tushman,M.L.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vation Str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489-501.

双元创新 篇7

关键词:定岗双元,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太仓市独特的产业背景, 消化、吸收和创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形成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学校“元”和企业“元”共同培养“定岗”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又取决于实践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是培养合格的“定岗”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2010 年10 月,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顺丰速运 (苏州) 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顺丰公司) 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采用“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从签订协议开始, 就与顺丰公司组成联合教研室, 对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重新界定和研究, 逐渐探索出了“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路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1.1 内涵

所谓“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 是指校内专任骨干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实践教师, “定岗”企业从业人员通过遴选和培训产生优秀的兼职实践教师, 两者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该实践团队相互配合、“全程双轨”运行,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将学生培养成“定岗”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1.2 特征

(1) “双元双优”团队。“双元”是指实践教学团队由校内实训教师和“定岗”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双优”是指优秀的校内实训教师和优秀的“定岗”企业兼职教师。优秀的“定岗”企业兼职教师必须具有熟悉先进的职教理念、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较高的职教能力等特征。优秀的校内实训教师的主要特征为具有积极主动培养高职人才的意愿、娴熟的物流业务操作能力、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等。

(2) “全程双轨”运行。“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大纲、共编实训实习指导书、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考核、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把学生培养成“定岗”企业合格的职业人。

2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2 名, 从企业引进教师3 名, 占25%, 其余7 名均直接来自于院校毕业生;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有4 名, 占33%;物流企业兼职教师5 名。虽然学院提倡建设专职实训教师队伍, 但从专业现状来看, 物流实训课程除了少部分由企业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外, 大部分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兼任。基于此, 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时, 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2.1 校内实训教师缺乏企业经验

从以上数据看, 有75%的校内专任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但缺乏在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 对企业物流服务流程缺乏深度了解。因此, 在指导学生实训时, 存在“纸上谈兵”倾向, 实训教学水平不高。加之, 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 使得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任教师实践性不强, 影响了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

2.2 企业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稳定性不够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 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 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 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达不到培养职业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来自企业的实践专家多数没有教学经历, 文化程度偏低, 在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经验, 影响了实训教学效果。 (2) 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的业务骨干, 平时工作繁忙, 在时间上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要求, 给实训教学秩序带来许多问题。 (3) 部分兼职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 个别教师甚至出现备课不认真, 上课敷衍, 期末不归档等现象, 给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2.3 学院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学院自2004 年建校以来发展良好, 但对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实践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 实践教师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实践教师的评定考核机制不明确。如果学院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很难建设和运行结构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3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针对实践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 结合与顺丰公司合作的“定岗双元”培养项目, 从2010 年开始, 进行了“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效果。

3.1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 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了两支优秀的实践教学队伍。

3.1.1 培养校内实践教师

(1) 企业顶岗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锻炼。3 年来, 先后有2 位教师到顺丰公司的昆山中转站和太仓新区点部担任物流副经理和点部副主任, 同时还安排4 位教师定期到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学习与实践,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2) 实施“校企结对”模式

在当前师资资源紧缺, 教师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 很难派大量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或脱产实习, 而原有的思维模式又不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为此, 结合 《仓储岗位实训》、 《报关岗位实训》 和 《供应链综合实训》 等6 门核心实训课程, 安排了6 位老师和顺丰公司实践专家结成一对一式“朋友”, 在和实践专家共同实施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了解“定岗”企业最新的物流动态, 使他们始终贴近企业实际, 实践技能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3) 指导专业技能大赛

为激发实训教师的学习热情, 系部出台了技术能手奖励政策, 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各种技能竞赛, 通过竞赛来开发培养实训教师的职业技能。凡有实训教师技能赛事, 系部在竞赛组织、竞赛指导和参与竞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的倾斜, 在全系营造出一种尊重技能的氛围。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实训教师的学习热情, 4位实训教师乐学爱教, 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技术、当能手, 3 年来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国家级物流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级物流技能大赛一等奖两项;省级ERP沙盘模拟大赛三等奖三项。

(4) 参加进修学习

为了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近3 年来, 物流管理专业先后安排25 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提升职业技能的短期培训, 选派3 位骨干教师到新加波、香港和澳州学习职教理念和实践教学经验, 鼓励2 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支持1 位老师到南京航空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通过参加各种进修学习, 使教师的相关专业技能的水平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紧跟行业前沿, 提升职教综合素质。

3.1.2 遴选和培训兼职实践教师

“定岗双元”模式下兼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定岗”企业选择优秀职业人, 并依据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培训。其运作办法如下:

(1) 建立组织, 加强领导。学院与顺丰公司共同组成产学合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联合教研室, 通过上层、中层到基层三级领导管理体系保证“定岗”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运作。

(2) 遴选。一是联合教研室根据“定岗双元”实践教学需要, 对兼职教师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规格提出具体要求, 呈报产学合作工作小组;二是产学合作工作小组在顺丰公司人事部门协助下, 依据实训实习教学需要, 对顺丰公司业务部门管理人员、中转中心负责人及点部业务骨干进行初步筛选;三是由联合教研室考察并确定后, 由产学合作工作小组向领导小组推荐;最后由学校聘任为兼职教师。

(3) 培训。兼职教师上岗执教前, 由产学合作工作小组会同顺丰公司人事部对其进行形式灵活的业务和思想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师职业道德、“定岗双元”培养模式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及各环节实践教学要求等。

(4) 管理。兼职教师的使用和管理归联合教研室。根据“定岗双元”培养模式以生产、实践为主, 以教育教学为辅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采用了灵活管理和具体职责相结合的管理措施。根据“定岗”岗位目标的要求, 兼职教师需制定出岗位教学计划, 对学生实训实习进行指导。联合教研室不定期开展多种联合教研活动, 检查实践教学情况, 探讨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

(5) 考核。由顺丰公司人事部、学校教学督导组联合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 不定期检查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 给出指导意见, 及时纠正。同时, 结合学生的反映和联合教研室意见, 对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 考核不合格者解聘。

3.2 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育人

在“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 我们打破原有格局, 理清企业、专业和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晰“定岗”岗位职责, 通过标准开发、共同授课、校企交替等合作, 提升了实践教学团队的整体合力。

3.2.1 “定岗双元”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共同开发“定岗”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开发成果为“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确定了运行依据。

(1) 开发“定岗”岗位标准。由于顺丰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需求的“定岗”岗位为物流市场营销、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关务管理等五大专业群, 为此, 学院与顺丰公司组建了课程开发专家小组, 利用DACUM法对这五个岗位群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 确立出这五个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和培养目标。“定岗”岗位标准的开发, 为“定岗双元”培养解决了人才培养规格问题。

(2) 开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五个“定岗”群标准基础上,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遵循“针对性与普适性相结合”原则, 共同构建了“三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三模块”是指专业基础通用教育、“定岗”特色教育和能力拓展教育三个模块。“三层次”是针对“定岗”特色专教育模块设置的, 即分成基础技能训练、核心技能强化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该体系的开发, 为“定岗双元”培养解决了学生能力递阶提高的途径问题。

(3) 开发课程标准。根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仓储岗位实训、运输岗位实训、报关岗位实训等5 门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性质、内容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途径进行了说明, 使实践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

3.2.2 “定岗双元”培养准职业人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共同参与了实践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备课、授课、考核等项目, 实现了从学生到准职业人培养的转变。

(1) 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 确定了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项目和业务种类, 并以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的真实案例为蓝本, 设计项目载体和学习情境, 共同编写了3 本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指导书, 为实训教师施教提供了支持。

(2) 共同备课。“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 各取所长, 优势互补, 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岗位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 将项目载体包含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明确的、具体的工作项目, 配之以“教、学、做”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设计都提到了较高的水平。

(3) 共同授课。“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 分工合作, 相互配合, 其中, 校内专任教师侧重行业内通用能力实训课程的教学, 而顺丰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定岗”特色实训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团队共同打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对工作任务涵盖的职业能力进行讲解与示范, 并且还对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成果进行分析, 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基础上, 获得个性化的收益。

(4) 共同考核。“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授课后, 由校内实训教师根据“顺丰”公司提供的真实案例, 结合考核要求, 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形成考核初稿, 交由顺丰公司兼职教师审核, 提出修改意见, 再由校内教师修订, 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通过共同命题, 使考核内容与“定岗”岗位要求相吻合。

3.2.3 “定岗双元”培养合格职业人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校企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 使学生完成了从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 校企交替。“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除了岗位实训课程的合作外, 还在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的寒暑假, 安排4 周时间到顺丰公司的苏州吴中区中转场、昆山中转场、太仓城厢三个点部去协岗实习, 实行工学交替。顺丰公司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对学生进行指导, 通过实战操作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定岗”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 顶岗实习。“顺丰班”学生在“双元双优”实践团队的指导下, 学习掌握了6 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 获得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学年, 安排学生进入顺丰公司顶岗实习, 即“持证上岗”。通过顶岗实习, 积累了学生快递行业的工作经验,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现了学生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

3.3 运行保障机制

为了使“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学院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3.3.1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实践团队, 强化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 制定了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企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 《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的若干意见》 等规章制度。

3.3.2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 保证实践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制定了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专兼职教师共同备课实施细则》、 《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实施细则》 和 《专兼职教师共同命题实施细则》 等规章制度。

4 结束语

随着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蓬勃发展, 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理念、高素质技能型的“双元双优”实践师资队伍, 是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打造专业品牌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章安平.“双元双优”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 (7) :63-64.

[2]王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师资团队建设探析[J].职教通信, 2012 (12) :58-61.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见闻 篇8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要素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育对象被称为“Auszubildende”, 意思是“学徒、受训者”。学徒年龄一般从16~18岁不等, 大部分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合格学生。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 大约75%的学生要进入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其余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德国政府规定, 凡不准备接受高级普通学校教育者, 必须进入职业学校接受3~4年职业和技能培养。德国人所看重的工作资格, 大多数是依靠职业教育来获得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学徒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教育。“企业”和“学校”即“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内的两“元”, 学徒通常每周在企业进行3~4天的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培训, 即按照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 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的大致比例来分配。另一种形式是在学校密集地上一周理论课, 再到企业集中实践操作两周, 如此循环往复。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前, 企业与学徒必须签订培训合同, 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即企业有义务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及形式, 学徒有义务接受实践培训。职业培训中期及后期, 由行业协会组建的考试委员会对学徒进行区域内或全国统一考试, 合格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该职业领域。毕业后的学徒可以选择效力实习企业、自由选择其他企业或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萌芽于“二战”后德国经济复苏时期, 由最早的“师带徒”形式发展而来。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 “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提倡的“Ausbildung fuer alle” (“全民教育”) 的益处很快得到印证。德国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立法及财政支持也使得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享誉世界。“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因“事”施教, 在实际操作中其特点十分突出。

1. 立法明确,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德国法制健全, 对各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有严格的立法, 对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联邦《基本法》, 德国联邦政府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等更详细的法律条例, 以规范和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顺利施行, 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2005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职业教育法》的修正案, 把“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这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相对于“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视面向具体生产岗位的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通过企业提供规范的实践岗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傅、完整的培训计划以及具有吸引力的进修和晋升机会, 学徒更能了解生产实践需要的必备技能、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从而为职业学校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内的理论学习, 即专业课和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文化理论的欠缺。这一模式有效地缩短了学徒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的时间。

3. 职业分析客观, 考核体系完善

德国以客观的职业分析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 随着行业细分、行业整合、行业交叉和新兴行业的出现, 专业设置也要与动态发展的职业分析相符合。

德国各行业协会在“双元制”模式的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要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作为专业管理决策机构。各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制定除国家统一规定外的附加规定、认定企业培训资格、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提供合同条款样本、制定考试规则、接受企业和学徒针对培训提出的咨询、就合同纠纷进行仲裁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原则, 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除了口试、笔试以外, 更强调技能操作考核。只有全部通过这些考试, 学徒才可以拿到各州都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4. 制度体系严谨, 配套服务先进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教学安排严谨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根据分工不同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制定教学, 安排计划时, 企业和学校结合互动办学的有利条件, 充分考虑企业中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职责要求, 教学当中既有技能传授, 又有提高学徒综合素质的理论培养。

企业培训的严谨体现在:培训统一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法规进行, 涉及各职位的相关培训条例, 如培训内容、培训实践以及考核办法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大型工业企业中, 一般为学徒配备专门教学车间和培训室。中小型企业中, 学徒直接在生产车间或对口部门接受培训。

职业学校内承担的理论教学部分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课程讲授, 而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 (例如幻灯片、电脑、示教板或模型) ,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机械加工等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 学校配备实习车间及相应设备, 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某件作品或掌握某种程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例分析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学校

2007年12月, 笔者跟随项目组参观了位于莱比锡附近的德雷茨职教中心 (Ber ufliches Schulzentrum Delitzsch) , 现介绍该学校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教学方式方法。

1. 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雷茨职教中心为电子电气等专业设置了理论课教室、专业模型展览室和实训中心 (或专业实验室) 等,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 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学习电路理论, 该教室除设置多种多媒体设施外, 还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台先进的实验设备,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工作页, 上面详细注明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 得出实验结果, 从而对教学内容和工作流程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这种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学生能够在创造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以个人职业行为作为主要教学导向, 使独立行动、实践思维和职业行为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源。其特点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保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即要求学生立足于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实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总结学习经验和进行创新;重视典型工作场景里的实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了多种教学形式及方法, 较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法、实验等, 不但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 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

课堂教学中, 德雷茨职教中心的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展示所授内容。特别是机械、电器、建筑等专业领域内, 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媒体既包括光盘、磁带、模型等信息载体, 也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表现形式。常用的有Power Point、Flash、工作页以及E-learning (电子化的学习) 。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 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方式, 能够直观、生动、有趣、形象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在企业接受实训的学生, 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经常采用E-learning平台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E-learning平台提供的内容有:“引导”部分,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流程等;“专题内容”部分, 包括知识学习、实际场景、应用模块、案例使用和经验交流等;“测试评价”部分, 既可以提供学习成果的测试题库也有学生对该平台的反馈意见表。E-learning平台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提出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予以反馈, 也就是说即使师生不能面对面, 也能进行互动交流, 使参与者能够形成有机的结合体。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企业

在德期间, 笔者参观访问了位于马格德堡市的一家集生产与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在这家公司里, 我们之前谈到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体现。

1. 企业概况

该集团公司拥有员工数千人, 其组织结构大致分为:管理部门 (包括人力资源部、市场部、法律/内勤部) ;生产部门 (包括IT服务部、项目发展部、质量管理部、总销售与咨询部) ;服务部门 (包括服务中心、销售部) 。各部门又分别下设若干子部门, 以IT服务部为例, 分为发展部、运营部、服务支持部。公司的人员分工及职务种类比较丰富, 可以为员工提供很好的晋升、发展空间。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执行情况

“双元制”在该公司统一归口人力资源部执行和管理, 由培训专员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德国的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设立培训岗位并公布于媒体, 学生需向企业提出申请才有机会获得该岗位, 企业经过对学生的资格审查后把名单提交给职业学校, 双方协商制定教学计划, 并按计划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在正式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前, 学生要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并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双方义务和责任。

该公司当时共有8名学徒, 其中一年级生3名, 二年级生4名, 三年级生1名。这些学徒来自德国各地, 培训方式根据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来自马格德堡市附近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每周3天在企业, 2天在学校的方式;来自较远城市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 即2周在企业, 1周在学校。

培训形式上, 这8名学徒被轮流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接收培训, 一般每个部门培训时间为3个月, 3个月期满即调往其他部门继续学习工作。如此轮岗学习, 学徒能够对公司业务运营有个整体认识和直接参与。如果某部门对某学徒的学习实践情况给予极大认可, 该学徒便很有可能在毕业后直接获得在该部门工作的机会, 这也是激励学徒努力学习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过程中, 人力资源部会定期组织各部门学徒座谈, 座谈内容的重点是关于培训中的心得、看法以及所需的帮助, 每个学徒通常会用幻灯片或示教板一一做展示。

公司培训专员除了组织学徒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培训动态以外, 还需要经常与工商会 (IH K) 保持联系, 针对培训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考核内容与标准等进行积极磋商。工商会作为中间组织把企业的要求反馈给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再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则通过更新相应课程设置来满足企业需要。工商会除了受政府委托对毕业生进行资格考试外, 也为毕业生或参加工作以后的毕业生举办培训班, 帮助他们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这里, 特别要提到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近年来企业对有意向与其签订培训合同的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 但选拔学徒时, 经常遇到学徒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或学徒对在企业内从事的培训学习任务概念模糊的现象, 让企业大伤脑筋。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所访问的这家公司与其他几个大型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组织, 该组织启动了“经验传播项目” (Erfahrungen-Projekt) :学徒与学生相互讨论“培训”话题 (学徒帮助“准学徒”掌握受训方法) 。这个项目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策划, 预定7月中旬前往各职业学校展示和传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必需或必备的知识技能。该项目所有涉及人员都是来自各公司正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徒, 他们是学徒中的精英分子。项目的启动、策划、组织、展示和评价全部由学徒自行安排,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及培训专员只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经验传播项目”的设计出发点是认为学徒对“准学徒”的经验传授是最有说服力的, 它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 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结语

学生变学徒 双元入新土 篇9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德国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关系比较紧密,同时,对“德国双元制”的认识与感悟也很深刻。 “德国双元制”之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在职业教育理念的架构与实践的开展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契合与共识。但是由于发展的基础不同,我们对“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借鉴成效还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寻找学习途径,探求结合办法,这也是学校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最根本的出发点。

一、双元制本土化培植了新的土壤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适应需求、外部对接、内部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探索新形式,发展新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013年5月,经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三部委批准,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正式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工作。示范校建设资金投入最重要的方向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这为学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本溪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调研和磋商,学校与德科斯米尔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确定联合成立试点班,定向为企业培养维修技术人员。与德科斯米尔的牵手,为学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搭建了一个最坚实的平台。

二、双元制本土化的建设目标

德科斯米尔班的合作在校企双方谈判的过程中就已经确立了合作的四个建设愿景,即“通过最优秀的教育模式,培养最优秀的学员,成为企业最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生产最好的设备”。在这四个最优中,最为基础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就是“最优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我们进行示范校建设,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探索的目的所在。有鉴于此,学校结合示范校建设工作,将项目的建设目标确立为: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为基础,探索和开展以校企合作为主体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土壤上发挥应有的效应,探索新的途径与办法,引领和带动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三、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运行模式

学校认真研究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以“现代学徒制”作为双元制本土化的建设方略,构建了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运行模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师傅联合传授,采用学习和培训交替进行的培养过程,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新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安排专职项目管理人员全程跟踪管理学生。企业项目负责人定期到校与学生开展座谈,与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企业派专职人员为学生宣讲企业管理规章及安全生产理念。借鉴德国教学标准及教材,开发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难易适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要讲练结合。实训项目采用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双元制本土化的运行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双重的管理模式、合理的教学计划、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价考核以及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德国先进职教理念的熏陶、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的体验、科学组织实施的经历、企业实践培训的锻炼,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不断的碰撞中更新了理念,在反复的锤炼中积累了经验,探索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发现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的目标。

五、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启示

作为中德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德科斯米尔合作项目的开展,是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对“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增进了中德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同时,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引领了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为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引发了我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与启迪。

浅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篇10

1 双元制模式及双元内涵

1.1 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 重能力培养, 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 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 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强化技能培养, 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 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高质量产品的生产以及保持其经济发展, 都起到重要作用。

1.2 双元的内涵

(1) 职业培训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的, 并以企业培训为主。

(2) 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 它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职业学校的管理则由各州负责, 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或《职业义务教育法》。

(3) 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 受训者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接受培训, 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 根据《学校法》, 受训者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学习, 是学校的学生。

(4) 教学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规章及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州文教部制订的教学计划、大纲给学生传授文化及理论知识。职业学校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被称为职校教师。

(5) 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 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承担。

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2.1 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学习的是企业目前所使用的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培训费用并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立即投入工作。

2.2 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2.3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其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上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

2.4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2.5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实施, 需要政府、行业 (或企业) 与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 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 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 又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后福特主义政策的实施, 决定了德国政府有可能深度干预职业教育;而德国的职业文化, 决定了行业、企业有可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这就为双元制在德国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 企业培训起主导作用, 职业学校教学只起配合和服务作用。企业培训, 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训的人才是“专深型”的, 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有关。

2.6 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

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 然后根据学徒职业, 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 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可以说,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实践为主。在学习期间, 学校配合企业培训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并按照国家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普及语言和文化知识, 如所有双元制职业学校都有这几门课程:德语、宗教和社会学。对德语的要求不仅是书写正确, 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既是职业或专业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考核。

2.7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 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 但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 联邦、州、地区及企业等各方联系十分紧密。雇主、雇员、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值得指出的是, 大、中型企业往往独立组织实训教师培训班, 自己编写教材。如奔驰汽车公司仅在机电专业就有500多名实训教师, 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在200名以上[2]。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 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 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职教教师也会利用其在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 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 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 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 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理论知识。理论教师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1年, 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技能操作。再经过4年严格的理论学习并通过1次国家考试后, 在各州所设的教育研究班和职业学校进行为期2年的教学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员一旦独立任教就具备相当雄厚的职业功底和很高的业务水平。德国特别注重师资的培养。要想获得教师资格, 必须完成2个阶段的教育。第一阶段:取得高中或同等学历的合格毕业证书后, 在大学或专科大学学习4.5~5年, 学习一门职业教育主专业 (如机械技术、农业技术等) 和一门普通教育副专业 (如数学、物理、外语、体育等) 。同时, 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12个月, 然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二阶段:在州教育学院参加1.5~2年的职业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学习和教学实习, 并反复总结评比, 直至达到合格水平, 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合格后才能取得职业教师任职资格。

3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为之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使得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

(3)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

(4) 由于跨企业培训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充形式。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参考文献

[1]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6) :23.

[2]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3]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职业素养水平下一篇:建议和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