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2024-07-02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共12篇)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1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发展的实践一再说明,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 是企业长寿、基业长青之道。企业文化力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当前, 贯彻“十七大”精神, 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 面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 无疑对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总结多年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澄清对企业文化理论的一些模糊认识, 以更加清晰的思路和观点积极有效地促进这项文化建设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为此, 有必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创新观?我们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对此, 通过对多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观察与调研, 我们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方面来加以回答。

一是一个总目标, 一个总定位, 一个

基本点, 还有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

一个总目标, 是说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说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其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根脉。这个文化底蕴和根脉对于缔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实践中, 我们一定要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的紧密融合。而先进的企业文化, 其先进性必须体现在员工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中,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

一个总定位, 是说企业文化的总定位,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文化。过去常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 这是一种误解。企业文化的“出生证”、“身份证”是管理文化, 这就是经常讲的管理学属性, 但经营与管理并不能划等号, 只讲管理文化面窄了, 所以讲经营管理文化。许多书、文章都在讲企业文化三层次说, 即把企业文化的构成说成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这是从大文化的概念套过来的, 是一般化、笼统化的说法, 并没有找到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 不能提示企业文化的“特指”到底在哪里?讲企业文化是经营管理文化, 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定位的主体内容。

一个基本点, 是说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于增强企业整体素质,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在过去, 经济学界讲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不涉及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界讲企业文化又不联系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是两种片面性。应当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讲了以上四个一, 还要讲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为什么呢?因为企业文化设计脱离企业实际的状况实在不少见, 特别是请专业公司提供的方案常常有这样的弊端。企业的性质、规模、行业、业态、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都很不一样, 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创新, 只能从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 这才是真正坚持科学的企业文化创新观。

二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两个融合, 两个“大家”, 两个积极性, 两个“文化自觉”。

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说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是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 但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绝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 用一个简化了的公式来表达, 就是: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包括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道德, 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学习理念等。理念文化部分需要设多少条目为好?在我国的企业实践中, 最少的只有三条, 多的则达五六十条。有人问多好还是少好?这要从企业实际出发, 原则是以简明扼要为好。培育和确立价值理念, 有一个总的原则, 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 实现企业价值、员工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这三个方面一个也不能少, 必须是均衡协调发展, 而不能顾此失彼, 不能单打一, 不能择其一而不要其二, 也不能择其二而不要其三。行为规范包括:企业整体行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规范和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从我国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手册》来看, 有一个毛病, 就是把企业文化手册搞成若干理念口号的简单汇编, 而没有行为规范。这不仅失去了体系上、逻辑上的完备性, 而且失去了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和可操作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手册》, 还表现在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相互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关系。价值理念中就蕴含着应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行为习惯。而行为方式、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又体现着价值理念的引导, 二者有内在的逻辑, 是浑然一体的。

两个融合, 是说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相融合,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两个融合也可以叫做两个融为一体, 就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实施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人们不难想象, 如果不是这样, 企业文化脱离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文化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那样的企业文化“创新”还有什么用?

两个大家, 是指在企业中要形成“大家建设企业文化, 建设大家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文化只是一两个人的, 或者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企业文化, 那是不能持久的, 也不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形成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管用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两个积极性、两个文化自觉, 是说建设企业文化, 既要有企业家、企业决策者、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文化自觉, 还要有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文化自觉。这两个积极性、两个文化自觉缺一不可。企业家、企业领导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倡导者、设计者、宣传者、实践者。企业文化无疑深深地打着企业家的思想烙印、价值追求, 但我们绝不能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文化简单划等号, 不能把企业文化简单地规结为老板文化, 以为只要有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和文化自觉就可以了。企业文化必须为广大员工所认同、所确认、所信奉、所实践。卓越的企业文化都有这样一个特性。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要做好, 要体现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 要表现在经营业绩上, 就必须有广大员工的参与和实践。

三是“三性”, 即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

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 都是在企业自身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凝结、积淀起来的, 都不是从书本上照搬过来的, 也不是从别的企业照套过来的, 而是从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 经过文化整合、提升而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与企业个性。比如, 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全聚德的“全而无缺, 聚而不散, 仁

paege8现代企业文化Modern Enterprise Cuiture德至上”, 还有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文化, 中电国际的“静水深流”企业文化, 都具有自有性、原创性和独特性。

四是“四好”, 即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

好识是说好识别。好记是说让人一看就明白, 一听说懂、就忘不了。好用是说企业文化要有效管用, 要化为员工的灵魂, 要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这样才能表现为实际的经营业绩。好传播, 是说企业文化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氛围, 而且益于在社会流传, 在社会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和形象力。近些年来, 企业文化建设和设计追求“四好”, 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应当说, 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的“四好”文化建设方略的提出, 大大推动了我们建设简明扼要、特色鲜明、有效管用的企业文化。

五是“五个不能”, 即不能繁琐化, 不能雷同化, 不能玄虚化, 不能模式化, 不能“双脚离地”。

不能繁琐化, 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要化繁为简, 而不能化简为繁;要深入浅出, 而不能浅入深出。现在的一些企业文化设计方案, 往往搞得五花八门, 天花乱坠, 让人们看起来如入五里云雾。应当说, 把简单的问题繁杂化, 是一种愚蠢的设计;而把复杂的问题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才是聪明的设计。

不能雷同化, 包括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不能照搬照套。现在一些设计公司搞的企业文化设计方案, 在理念表达上, 雷同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应有的个性化特色和独具魅力。

不能模式化, 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到处可以套的固定模式, 不能搞批量生产, 不能把一种设计方案搬来搬去, 到处套用。

不能“双脚离地”, 形成“新两张皮”。这里讲的“双脚离地”, 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是员工对那种脱离实际搞花架子式的企业文化的一种讽刺, 是指企业文化只是作为口号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 不能变成员工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 不能变成自觉行动, 即是说企业文化不能“落地生根”。过去常讲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不能搞成“两张皮”, 现在有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建设, 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的实际运作各不相干, 变成又一个“两张皮”, 这叫“新两张皮”, 这种状况应当竭力避免。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虽然是从国外传来的, 但经过多年实践早已“中国化”了。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文化推动力, 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促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更加生气勃勃、扎实有效地向前发展。

摘要: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 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许多专家教授开始着力研究企业文化创新的观点和方法, 并把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企业在发展竞争中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推动企业的经济增长。在此, 我们特介绍企业文化专家、北京博采企业形象研究中心总顾问贾春峰教授就企业文化创新需要把握的几个基本观点, 供大家学习借鉴。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2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在吸收其它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

战国时期赵国一直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国家,后来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大胆地采用游牧民族的军事创新了传统战法,但又没有完全照搬而是结合了自身的优点进行改良。改革过后的赵国数次阻挡强秦东进,成为一个强国。在近现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社会改革相继进入死胡同后,邓小平提出了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并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点创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政治文化促使中国迅速强大起来。由此可见,正确地吸收其它优秀文化创新传统的方式能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但是如果我们对文化盲目地进行创新甚至抛弃了传统,就会让我们得不偿失。

最近举办的比基尼小姐比赛,中国选手头戴传统京剧头饰,下着性感比基尼装,这简直是在糟蹋国粹,这种不伦不类的着装,丝毫没有艺术成分,而且在观感上也很别扭,盲目地创新传统文化往往会造成“新的学不来反而丢了本”的后果。就像成语典故“邯郸学步”,一个缺乏自信的寿陵人,由于他经常无故感到事事不如人,见什么就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他后来到邯郸学走姿,结果步法没学成反而忘记自己原来怎么走路了,最后只能爬回去。

愚昧无知的不仅是古人,还有去汉化运动的韩国偏激分子。中华文化在韩国植根了上千年,甚至连文字也是汉字,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然成为了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在20世纪时,韩国人受民族主义等多种原因影响,进行了去汉化运动,如用不成熟的韩文取代汉字,这个运动造成了韩国文化断层,如今文化危机越发明显,更多的韩国人呼吁重归传统。所以,盲目地对传统进行创新而忽视了传统的优点,其结果往往会对文化造成危害甚至使文明衰落。

李修松:文化需要创意和创新 篇3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全民族创新乃至国家创新之根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性强,创新就会成为这个民族、国家、人民的自觉行为,人们就会习惯于创新,就会时时涌动着创新的激情。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主委,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将一份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并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交到代表团。3月12号,就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李修松副厅长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李修松认为,科技创新是国家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是文化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借助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和提升,产生高附加值产品或提供高效益服务的产业。简单地说,就是文化加创意发展起来的产业。所谓创意,即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进一步明晰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范围、特征、优势、发展走势,以及人才结构、创意方式、产品研发与生产营销、资金扶助、政策支持等,用以指导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发展,少走弯路;研究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目录体系和分类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评级认定制度,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强力带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动漫、游戏等企业,这些都属于新兴文化产业。同时,诸如运用新的创意,采用数字、网络、移动等新技术,支持发展诸如移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图书信息服务、网上文化旅游、数字多媒体影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业增值服务等。近年来,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增15%。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提出以“文化+科技”、“文化+时尚”为特色,打造特色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我们要始终把握文化创意这个主题,走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要解放思想,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类型、不同资源、不同内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创意和方法。做到创意创新不照搬别人创意的方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走别人未走过的路,走出一条又一条富于创新之路。

我国现代文化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一脉相承,具有无穷的普世价值和现代利用价值。然而一个明显的缺憾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习惯因循守旧。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充满创新激情,自觉为创新去丰富知识,学习技术,开阔视野和思路,就必须要培育我们国民的创新意识,推进文化创新。

总而言之,推进文化创新要从三方面来抓:一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束缚和制约我们文化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二是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外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文化,激发我们文化的创新活力;三是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文化创新实践推进我们的国民去进行文化创新,用文化创意产业生动活泼的产品和服务影响我们的国民去创新文化,推动文化创新。通过三者合力去推进文化创新,我们的创新文化必然会加快提升,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创新型国家必然会加快实现,必然在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文化”需要进行时 篇4

在国内, “创新”一词也是泛滥成灾,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企业文化中必有一项, 就是创新文化, 好像抓住了“创新”这个法宝, 企业就能成功。然而对于创新的落地化, 事实情况是这样的, 据统计, 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 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 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 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 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从设立专门机构到经费投入, 我国企业都离创新相差甚远, 难道我们的企业家们不知创新的重要性吗?当然不是, 国内企业都把“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但是在如何应对创新的方法上, 我们还存在有很多误区。

创新就是大资金的投入?我们大多数企业对创新的结果赋予太多的期望值, 总希望能通过一项技术性革命项目或产品, 能换来企业五年到十年的市场优势, 正是因为这种大期望, 很多企业认为创新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 在自己生存与发展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 创新, 只能以精神激励为主?因此, 把创新投入视为大手笔, 非财大气粗者不敢为, 从本不多的利润中还要拿出百分比做眼前根本看不到效益的“科研研发和攻关”。另外, 谁也不敢保证研究成果一定会“一炮打红”, 为此, 不少企业的所有者是持谨慎意见的, 中国传统观念中, 能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才心底踏实。要不, 在中国历史上晋商徽商一有钱就忙着买田买地呢?

创新等于模仿?西方国家总是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一事耿耿于怀, 总说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不受重视, 主要是中国市场太大了,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从供票经济到汉正街, 深圳速度、温州模式……中国企业快速走过了西方企业一个多世纪走过的路。市场的迅速发展与企业经营体制的不完善, 不少成熟企业的成熟产品也不可以能占领全部市场, 于是众多企业无暇顾忌产品的创新, 忙于积累原始资本, 抢占市场空白。创新就等于模彷, 虽然市场上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但市场需求量并没有减少, 换种模式, 又能占领新的空白市场, 只要能紧跟在知名品牌的后面, 机会还是很大的。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很多成长型的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创新的紧迫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企业做大了, 解决了生存问题, 认为首要树立内部“规矩”, 各项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 呈送公文和汇报都要有一个流程, 形象上做事情讲究循规蹈矩, 要不然别人会看笑话的。这种企业好似山大王, 割据一块地盘就自认为“兵精粮足, 再图吞并天下之机”。有机会吗?守业尚且不够, 更别谈有创新意识了。

创新真的很复杂吗?创新其实是无处不在的, 好的创新在于意识, 没有做不到, 只是想不到。格兰仕空调在夏天一反常态, 把空调涂上了各种颜色, 从而改变了空调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变过的单调色, 此举受到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追捧。

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利润的增长率, 要稳定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于此, 企业可以做很多, 对于重大的项目要做专门投入, 这是大企业的重大战略创新, 公司的财力足以支撑得起这个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先易后难, 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 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价值就可以了。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不等于高新, 创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创新不仅仅是口号, 它应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一种自发行为, 全民行动, 自觉的参与。

创新才能先人一步。创新就意味着能不断接近成功。以被经理人推崇的十大品牌的招商银行为例, 招商银行作为一家非国有制银行, 在创新上, 招商银行就显示出卓越的战略眼光, 善于洞察市场需求, 创新一直持续不断。当竞争者开始在借记卡上缩短与招商银行的距离时, 招行又推出创新性的信用卡。在品牌创新上, 招商银行第一个推出境外消费, 人民币还款的信用卡。在服务创新上, 更是领先一步, 在几十年前, 各大银行傲气凌人时, 招行就开始提供有人情味的服务, 营业大厅里鲜花糖果, 服务人员笑容满面。19年来, 招行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20%, 每年的利润增长也超过了20%, 现在, 招行的信用卡也已经占领了中国信用卡市场35%的份额。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因素, 市场总是在创新中发展, 任何创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唯有持续不断的创新, 才能增强品牌的美誉度, 促成品牌的传承和生命力。在我们身边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据《环球时报》报道, 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公司普罗顿公司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出穆斯林专用汽车, 该汽车上配置有能反映向麦加圣地方的罗盘和专放《古兰经》和穆斯林专用头巾等物的空间。同样, 尽管对手实力强大, 微软依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尽管收购雅虎的交易最终流产, 这家软件巨头推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云”计划, 这将帮助Windows用户更好的实现PC和因特网的整合。

如果想创新, 就不要放过任何机会。事实上, 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今天的成就, 很大的原因便在于他们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谷歌说:不论你在什么岗位, 都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我们的血统。即使是最好的技术也能继续改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计, 国航在2006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新, 推出吉祥号飞机——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形象喷绘在飞机上, 消息一经传出, 大受客人欢迎。上座率爆满, 客人下了停机坪后, 还纷纷和吉祥号合影。

其实, 创新正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法宝。从管理和公司发展的角度上看, 创新是回报率最高的商业投资, 一旦养成习惯, 创新就会逐渐变得容易得多。对小公司来说, 设计好就能卖得好。对于大企业来说, “我们时刻倾听你的需求”。把“创新”付之行动, 企业才有成功的可能。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5

一、建设和谐企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倡导“和谐理念”

1.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倡导和谐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仅把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个体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而且把价值追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教育与引导,不断促进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形成。

2.要以领导班子的和谐促进企业和谐理念的形成。领导班子不和谐,就谈不上企业的和谐。因此,企业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班子领导的团结统一。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各个方面做群众的表率。

3.要坚持正确导向,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倡导和谐理念活动开展。和谐理念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体现到职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之中。广泛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是把和谐企业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一线基层项目的重要载体。针对职工实际,要以利益调适、心态调整为重点。避免枯燥单调、空洞说教。变单纯灌输为多向渗透,寓教于乐,通过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通过报刊、网络等宣传方式,使职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营造人人讲和谐、人人促和谐的生动局面,为构建和谐企业注入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建设和谐企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营造“和谐理念”的氛围

营造和谐氛围不会是立竿见影的,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要从点滴做起,长期坚持,把虚的工作抓实,抽象的工作变具体。

1.要在企业内部抓领导示范。领导的性格、作风、个人修养和行为对集体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也是单位每个成员的主要模仿者和示范者。“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领导者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磊落的胸怀、模范的行为是最好的导向和无声的激励,最容易被每个职工所效仿,进而带动成为集体的氛围。否则,“讲起来是一套,一行动就变调”,其效果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会起反作用。

2.在企业内部要抓制度约束。和谐氛围的营造必须要有硬的约束作保障,实践证明,凡属老大难问题,凡属普遍问题、凡属争议不休的问题,无不与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有关。因此,凡集体舆论坚持和倡导的东西,在规章制度上要得到鼓励和支持;而集体舆论反对的东西,要用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做到人有情而制度无情,发挥制度刚性的约束作用,实现宽严相恰、刚柔并济、张弛适度、奖惩齐施。

3.要在企业内部抓引导疏导。营造和谐的氛围,从根本上讲,靠得不是强制,而在于启发和示范。在一个集体中,种种冲突、分歧、矛盾必然存在,对此不能再靠单向指令压制,而是要采取指导、引导和疏导的方法,解决职工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感困惑等问题。疏导要广开言路,让职工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领导通过职工的言论,了解职工的想法和需求,对不正确的想法通过说理教育和深入分析,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

4.要在企业内部抓教育感化。感化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感化要从小事上抓起,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要以小见大,要由浅入深,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化要看到“闪光点”,抓住“兴奋点”,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看全面,少冷眼而多热情,少讥讽而多鼓励。感化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用精神鼓励来提高物质激励的格调,用物质激励来巩固精神激励的效果,既解决原则问题,也解决个人现实问题,对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力解决,特别要重视青年职工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要,关心青年职工成长进步。持而久之,就能促进人们心态平衡、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三、建设和谐企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和谐发展”的基础

企业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没有原则的竞争和忽视矛盾,而是集中精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是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发展了,这种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有物质基础。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同发展,并致力于人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

总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避免急功近利而导致的自杀式发展,把企业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以和谐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

企业创新需要满足市场需求 篇6

作为一家进入中国26年的美国企业,专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罗克韦尔公司对此深有体会。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全球事业总经理石安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

“当整体经济放缓以后,最容易发现的是部分企业很难生存下去,尤其是以低价策略为主的企业,你会发现这些企业会失去竞争力。有实力的企业为了保持持续竞争力,不用低价牺牲品质,更不丢失市场氛围,会通过创新来优化成本,促进企业整体发展。”

“创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石安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以罗克韦尔的经验来看,创新必须建立在一个市场供需的基础上;否则它是市场不需要的东西,在不需要的东西上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7

当前经济社会已进入新常态, 企业职工思想观念更新快、变化多, 直接冲击着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就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是创新的前提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职工也不例外, 企业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集中和引领职工的思想, 将其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为企业发展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黄金发展期里国内大多企业大都有了飞速发展, 人的因素为飞速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帮助, 人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 因此企业核心员工成了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 我们也就必须把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目标, 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认真贯彻“两学一做”, 打造专属企业员工的党性学习方法, 完成学习目标, 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跨世纪发展。

二、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

首先, 应该明确认识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 企业只有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 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激发他们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明确这一主旨。

第三, 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引导、凝聚人心、廉政监督、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这些作用。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中, 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在同步发展变化, 难免会出现不同步、不适应的状况, 具体到企业职工就会体现在企业对职工的管理方式跟不上职工的思想变化, 或者是职工的思维方式跟不上企业管理需要, 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的提高, 这就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确保员工的思想发展与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文化水平也在相应提高, 同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需求来看, 协调企业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人际矛盾, 单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整分配方式的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还必须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软模式功能, 发挥其沟通和协调作用, 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抵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教育广大职工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从而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使他们爱岗敬业, 发挥主人翁精神,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因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就需要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 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工作。

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方法创新为抓手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方法创新为抓手, 坚持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活实际。要把握时代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动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工作方法既能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又不墨守成规, 创新出让广大职工更能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党风廉政教育等重要内容以多种方式、多种形式、不同层面展开, 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和交流, 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 做到沟通有效果、交流有反馈, 切实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 将一些思想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做好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从而带动周边人群, 辐射发展。总之一句话, 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拘泥于格式。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方法, 促进员工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正确的激励机制和方法。合理的开展对员工的激励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同时能够很好的培养企业员工劳动积极性。不同激励方法能够取得不同激励效果, 合理的掌握物理激励和精神激励方法, 去调节和激励员工, 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 需要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 引进新理念、寻求新路子、搭建新平台,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平.浅谈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4) :82.

[2]斯凤华.浅谈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2) :24-25.

[3]赵长明.交往行动理念下的学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20) .

[4]唐宝花.浅谈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2) :54.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8

一、加强对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的理解

对于现代企业来讲, 每个企业是由众多人组成的相互交流、相互传授经验的一个整体, 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主体, 在制度制定时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体现企业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尤其是在企业业的制度创新方面, 围绕着当代人文价值的理念, 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形式, 展示给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任一企业文化都与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有关系, 应该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现实体现,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一定的约束或导向的价值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发展就自然存在一定的矛盾, 尤其是企业职工的生存环境与员工的需求不相适应的东西就相应的越多, 作为现代企业, 就需要不断地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修订, 在修订企业文化时, 要不断加大企业文化创新力度。要将企业管理模式融入到现代企业文化中去, 加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 对国外和国内先进企业文化的精髓进行吸收, 真正有利于现代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与企业取得共鸣。

二、管理创新的价值及意义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色, 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顾客和职工忠诚度, 还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顾客和职工的忠诚度以及市场影响力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关键因素, 缺一不可。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提升企业凝聚力, 增强职工信心

作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关键作用是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凝聚力。现代企业文化融入职工日常生活管理中, 让每个职工相信企业的经营理念, 这也是职工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依据, 每个职工都树立了为企业创造价值, 能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目标后, 就能够全心全意为现代企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当然, 企业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后, 职工会从企业文化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从而增强职工的自信心, 促使企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3.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形势下, 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目前,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反思应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最直接,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海尔、联想等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拥有和其他企业特别之处, 核心竞争力不一样。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领导者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需要一些有形、物质的激励手段, 同时也需要借助一些无形的手段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4.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 创新是其核心动力, 那么创新的主体就是所有的职工。如何发挥每一名职工的潜能, 使员工努力创新应该是我们一直研究探讨的关键问题, 相反, 如果现代企业不注重创新, 不去吸收管理、技术创新因素, 那企业怎样发展只会停滞不前, 最后走向衰落。因此, 作为当代企业想要发展, 就必须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企业文化,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企业文化不断创新, 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1.建立完善的企业保障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 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 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 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 更好地激发每一名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更好地促进当代企业的全面发展, 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 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企业文化的建立在企业中除了领导者的参与, 更多地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参与, 这需要人力资源部制定相关的企业文化制度, 同时也是培训企业员工企业文化的主导部门,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企业全体员工培训企业文化, 同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最终考核, 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要有鲜明的奖惩制度, 这不仅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还可以在员工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 加强培训工作的开展, 使企业文化创新知识深入员工群体之中。

3.企业文化创新应与企业营销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 这些仅仅是企业内部文化建设, 并没有体会出市场化、社会化。然而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结构, 其主要宗旨也是为社会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也应该加强对外营销宣传, 能够向社会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 不仅可以达到一种宣传效果, 也可以在社会上树立一种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应与企业营销相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 企业亟需创新。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工作, 明确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 正确对待企业文化创新,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39-42.

[2]陈燕芬.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 (3) :49-52.

企业文化新思路:创新文化 篇9

一、树立创新文化理念,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残酷的竞争态势促使企业必须树立创新理念, 三流的企业比价格, 二流的企业比品牌, 一流的企业比创新。创新文化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精髓。

(一) 企业创新的基本特征

1. 新颖性

对于企业, 不管是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 只要具有新颖性, 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 或者“抄袭”的方式进行创新。中国企业过去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之后, 经过几年的培养, 逐渐发展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小米手机是企业创新成功的一个典范, 小米手机是在苹果、三星的夹缝中崛起的, 它找到了一个利基市场。这个利基市场就在于, 虽然i Phone是一二线市场的“街机”, 但是在三四线城市由于苹果手机价格高, 人们普遍收入有限, 而时尚的年轻人都想拥有一部与苹果功能类似的手机, 甚至在一二线城市那些收入不高的人也正好是小米手机的目标群体, 就在这样的一个利基市场中, 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点, 小米跑赢了。在小米跑赢的同时, 也看到小米的灵魂人物雷军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把“乔布斯”扮演得很好:手法与乔布斯类似, 借助于网络上口碑聚众的力量, 采用宣传、鼓动、饥饿营销的手法, 把小米做成中国最像苹果的公司。这就是利用创新理念, 以小博大、差异化竞争带来的收获。

2. 行业领先

领先行业的创新才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尤其在互联网领域, 门户网、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 在国内市场领先的几乎都是本土企业, 如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百度在搜索引擎、腾讯在移动互联等, 没有一家是跨国公司, 或者是国际互联网巨头。

3. 全球性

中国企业的创新正跨越国界, 改变世界。腾讯微信充分研究了中国用户的习惯与偏好, 而数据则成为华大基因的创新资源, 完全抛弃医学假设, 全部用大数据来测算病症特征与基因排序的吻合。美国《Fast Company》杂志评选的“十大最具创造力的中国企业”, 小米手机、腾讯、华大基因等企业榜上有名。他们不单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文化, 并影响全球的创新趋势。

(二) 创新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1. 导向层面

带有创新企业文化的企业, 它将会引导其职员从思考方式、价值准则和品德规范方面的变化, 促使其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 进而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 形成双向的互动,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通常是该公司的全体职员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凝结, 只要有所追求的企业, 其企业文化必定包含着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 一般常是领导着公司主动适应和满足积极的、健康的、有发展前途的社会大众之需求, 这种企业文化对公司的全体职员会产生一种道德的感召力, 会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可以使全体职员把自身的个人追求和奋斗目标同企业的愿景结合起来, 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迈进, 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某种有助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力量。当然, 该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浓郁的创新文化, 吸引有创新和挑战精神的人才加盟, 获得人才的优势。

2. 物质层面

从创新文化的物质层面来看, 企业的组织、技术、产品、企业形象和品牌等有形和无形资源都是企业文化。在竞争激励的时代, 传统的有形竞争日益衰落,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无形的品牌、价值和服务的竞争, 现代的消费者非常注重无形价值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在此情况下, 企业必须提升有形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高度重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心理, 满足他们的“三求” (求新、求美和求异) , 用富于格调的企业文化吸引消费者。而产品文化品位的提升, 则必须依靠创新文化的支撑。由此可见, 企业越发展出独特的、难以被仿效的企业特质文化, 越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精神层面

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来看, 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道德观以及职员们的职业道德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层面。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文化精神层, 创新理念又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企业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及目标, 规定了企业发展的愿景及方向。企业的发展是在价值观的领引下,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情况及企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的。较具体地说, 企业要在价值观的指导下, 根据内外环境及自身实力情况动态地调整运营, 用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 逐步达成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受价值观的指引, 企业的价值观从深层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 凝聚层面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通过企业的经营理念来体现, 创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引导职员的行为, 在此过程中, 职员们的个人奋斗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有机地凝聚在一起, 与此同时, 职员群体在创新实践中累积的各种经验和教训, 只要认真整理和总结, 使之内化为企业的文化, 既能丰富和发展既有的企业文化, 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内容, 又能反过来指导运营管理的实践, 在此过程中, 员工的创新实践和企业文化之间良性互动凝聚, 必将锻造出高层次、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创新文化实践

(一) 弘扬创新文化

1. 打造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使创新文化深入人心, 使创新文化实践得以实施, 必须打造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着力推行技术创新奖励实施办法, 采取待遇激励、事业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等举措, 以优厚待遇吸纳人才, 知人善任留住人才, 感情投资激励人才, 不仅能让人才充满精神追求, 保持创新向上的精神状态, 还可以创造和谐奋进的创新环境。

2. 营造科技创新竞争机制

企业在打造激励机制的基础上, 还要营造科技创新竞争机制, 实行科技项目责任制、技术带头人制、技术职称津贴制、优秀人才首席岗位制, 并开办创新理论座, 举办技术沙龙、创新成果展, 开展合理化建议、经济技术创活动和评选“技术标兵”、“革新能手”、“创新明星”等活动, 拨出资金重奖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员工;同时,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及时申报发明专利, 尊重员工知识劳动, 切实保障员工创新成果不被侵犯, 加大专利技术应用力度, 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使员工从创新创造劳动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3. 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此外, 企业还应该着力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在员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中提供宽松环境, 多支持, 少苛求;多鼓励, 少责备, 允许失败, 帮助员工解决创新创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把创新创造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二) 创新形式日趋多元化

中国企业的创新不一定完全依靠自主创新, 创新形式应该日趋多元化, 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外部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科技创新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中国式创新不乏一些传统行业巨头, 只有通过创新来保持领先。更多的则来自于创业型的高科技企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使得创新平民化、分散化, 创新不一定由技术专家发起, 也不一定集中在大企业内部。

创新意味着直面风险, 支持创新首先要容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只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才会有更多的创新产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只有树立创新文化理念, 不断尝试新思维和新方式, 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品牌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动力:文化创新 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企业文化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性

1. 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 (J.A.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在其1912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 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 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

(1) 产品创新。

(2) 工艺创新。

(3) 市场创新。

(4) 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5) 组织管理创新。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与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应, 所从事的以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构想、开发、商业化等环节的一系列活动。

2. 技术创新的特性

技术创新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复杂性。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化, 以及创新过程的多阶段性和多层次性。

(2) 不确定性。是指技术创新客观存在的现实结果与人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无法用概率来估算。技术创新的目标要求越高, 难度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大。

(3) 高风险性。风险性是指对可能发生的某种无法预知的不利或有害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 与不确定性正相关并以时间序列来进行估算。高风险既表现为高失败率引起的巨大投入可能血本无归, 也表现为因失败使高收入预期化为乌有。

(4) 高投入性。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投入巨大的智力资源, 也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5) 高收益性。有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利润增长是相当大的。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新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在一定时期内创造技术垄断, 有可能带来超额垄断利润。

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1. 影响技术创新发展的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的发展动力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 如政府和市场等因素;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 如产权和文化等因素。具体可以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政府主要依靠合理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二是市场结构因素。市场结构合理, 市场体系成熟, 就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反之, 则不利。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否健全往往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企业愿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 既与企业资产所有者是否存在改进技术以提高资本效益的压力有关, 又与企业对创新成果和创新利益的占有程度有着很大关系。四是企业自身能力。企业自身综合能力的强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这里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人才储备与资金实力、文化塑造能力、科研开发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等。一般来说, 企业综合实力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强;反之, 则弱。

2. 企业技术创新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 有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很好, 而有些企业发展却较差。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素质问题, 这就说明,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尤其提高企业的文化创新, 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目前, 企业自身存在的技术创新问题表现在:一是劳动力素质低, 人才资源匮乏。企业从业人员总体上文化水平较低, 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 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中科技人才又十分短缺, 致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得不到提高。二是创新文化薄弱, 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文化形同虚设, 企业管理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文化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管理落后, 创新的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也较差。三是资金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是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 我国企业大多存在资金不足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不大愿意提供贷款用以企业技术创新。四是体制不完善, 企业行为错乱。我国企业一般过于注重短期行为, 而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 也就不愿意为技术创新多投入;企业包袱过重制约技术创新。

可见, 要发展企业技术创新, 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由于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最直接、最根本地决定着它的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 就必须树立文化创新, 积极的文化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 如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尤其是文化创新。因而, 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在企业内部创新企业文化, 塑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快速提升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创新型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物质形态以及创新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企业中培育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塑造“创新型”企业文化, 可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来进行。

(1) 物质文化层面的塑造。物质层面的创新文化是基础, 它为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提供了前提。对于创新型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塑造, 可从激励创新的行为规范和实物载体等入手, 如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接受和重视程度, 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态度和行为, 对最佳创新员工的宣传实务等。

(2) 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主要应集中在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方面, 这是创新文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 它包括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 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程度, 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是否进行额外重奖, 企业是否重视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

(3) 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企业精神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精神, 对于集合企业向心力, 调动员工积极性, 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 “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 这是创新型文化的根本特征。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应从创新在企业价值观中的地位, 员工对创新精神的认同程度, 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着手。

总之,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 如诺基亚、福特、奔驰、索尼等, 都在寻求不断的创新。当把企业文化融入技术创新之中, 就会成为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 我国企业只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努力创建自身独特的文化, 就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取得良好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银路:技术创新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马家国张顺铃: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 (5) :94-96

[3]白靖宇: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2 (3) :12-13

[4]熊哲玲:企业文化创新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 (5)

[5]梁美华:文化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J].湘潭大学学报, 2007 (9) :72-75

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篇11

他从小就表现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非凡才能。当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成为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先后成功地经营了采矿、制笔、酿酒、养牛等行业。他还经营艺术品,被称为世界艺术市场上最热情奔放的人物之一;他收藏的艺术珍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使无数无缘亲赴欧美的民众得睹这些艺术瑰宝的风采。五十八岁,正当他准备从商业界隐退的时候,命运之神又使他突然投身于石油事业,成为举世皆知、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这就是《超越生命》一书所记述的主人公、当代世界著名实业家哈默博士传奇的一生。

阿曼德·哈默博士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并不陌生。通过列宁著作中的记述,人们早已知道,早在二十年代,当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刚刚从帝国主义干涉战争和国内战争中摆脱,哈默博士便毅然只身来到正处于饥馑、瘟疫中的苏联,多次会见了列宁。在列宁亲自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下,哈默率先成为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第一位外国企业家,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这位当年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的美国企业家,又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多次来我国洽谈贸易和进行经济交流。哈默不是一位政治家,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六十年来,他一直热烈倡导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为此他还专门创办了一所世界学院。作为一个资本主义企业家,哈默的这种远见卓识是难能可贵的。

无庸讳言,哈默博士是一位资本主义企业家。但是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有着共同性的一面。尽管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既然我们的企业同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同样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而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在地位、职能、素质方面就不能不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不揣浅陋,将阅读《超越生命》的一些感想形诸文字,以就教于读者。

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

众所周知,世界之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为富国与穷国,其区别主要就在于两者的经济增长上。但是,又是什么决定了经济增长呢?

亚当·斯密是历史上第一位增长经济学家。他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人口比例的增长,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二者又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以马尔萨斯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则把增长的要素分为三类:劳动、土地和资本。他们认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决定增长的只是劳动和资本的积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统计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技术进步这一长久为人忽略的因素,被引入了生产函数。就这样,经济学经过了二百来年的探索,终于从理论上和经验上确证了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准确地说是三个因素:资本、劳动和技术)。有些学者更进一步把主要靠资本积累的增长称之为外延式增长,而把靠技术进步的增长,称之为内涵式增长。

但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家们注意的只是促成增长的因素本身,却很少研究隐藏在增长要素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正如发展经济学家哈根所说,他们只给出了没有国王登场的《哈姆雷特》。

那么,究竟什么是隐藏在增长要素背后的“国王”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第一次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个“国王”就是企业家。正是企业家把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并通过不断创新改变其组合方式才带来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熊彼特的见解抓住了增长原因的本质方面。有些学者更通过对日英美等国的增长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说,资本的形成不过是增长的诱发因素,而企业家的创新才是增长的自发因素;进步的步伐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与其说是由于自然资源不如说是导因于经济体制和人民中的企业家资源的丰富程度(Hagen:《发展经济学》)。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说,一国的储蓄低并不是因为它穷,而是因为缺少企业家;正是通过企业家的投资、盈利、储蓄、再投资,这个国家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才上升,增长才持续不断(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尽管这些分析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所揭示的事实对我们理解经济增长仍是有启发意义的。

有一个流行的错误看法,就是把资本家与企业家混为一谈。实际上,所谓资本家,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者;而企业家,则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脑力劳动者。诚然,在西方国家经济起飞的初期,企业家和资本家往往是合二而一的,但即使在那时,马克思就已深刻区分了这两种职能和双重身分。在现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企业家更逐渐乃至完全同资本家分离,成为一个创造剩余价值的职业阶层,成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

以此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史,固然是一部充满泪水和血腥的资本剥削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企业家的创业史。如果说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着现代社会的“起飞”,企业家就是“起飞”的发动机;英国最早形成了企业家集团,也就最早开始“起飞”。资本主义经济是从最初的纺织、煤炭、铁路开始到电力、钢铁、石油、汽车、合成化工、电子等新产业的相继出现而发达起来的,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发达正是依靠企业家的冒险而合理的行动才得以实现的。不错,产业革命的技术基础来自科学家、发明家,但它的真正实现无疑应归功于企业家。阿克赖特不是发明家,但他却是近代工业的真正创始人;威尔金森也不是发明家,但他却是钢铁工业的真正奠基人;瓦特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但如果没有罗巴克和博尔顿的资助也就不会有“瓦特”(见〔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正因为如此,有些经济上实力雄厚的国家并不一定是发明家最多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发明于中国,为什么却在西方国家开花结果呢?科学技术史和经济增长史的不一致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

历史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人以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渴求经济增长,它们按照发达国家经济学者和技术专家的教导,从发达国家借来了资本,也引进了先进设备,以为这样就可以“起飞”了,但在纽约称得上是最优秀的投资项目,在安卡拉或仰光却可能一败涂地,在底特律是最新式的机器设备,搬到开罗往往成了一堆废铁。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在这些国度里,缺乏一批勇于创新、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敏感反应、并能按照风险大小和报酬的高低作出决策的企业家。

历史的结论是:要使经济富于活力,离不开成功的企业家。美国之所以富甲诸国,具有大批象哈默博士这样成功的企业家,不能不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但是作为经济活动组织者的企业家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有待于我们改革的旧经济体制,至少有两个重大缺陷:一是只注意外延增长,不注意内涵增长;二是否定企业家职能。这两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否定了企业家的职能,就堵塞了技术进步的途径,增长就只能靠不断追加投资而取得,而没有创新的增长,必然是无效益的增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瓶颈”,不是资金、资源、劳动,甚至也不是科技人员,而是企业家。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就是实行企业本位,使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从而造就和释放出千百万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创新——企业家的基本职能

象任何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一样,哈默博士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他之所以干什么成功于什么,就在于它干什么创新于什么。创新,使他把面临破产的“古德”制药厂变成誉满全国的“联合化学药品公司”;创新,使他在竞争激烈的酿酒行业中青云直上;创新,使他成为养牛业中大家公认的领袖;创新,使他成为举世皆知的石油大王;……

《超越生命》所记述的哈默传奇的一生,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创新,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的组织(《经济发展理论》)。这五种创新活动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技术创新(1—2),市场创新(3—4),管理创新(5)。有些学者认为,这三类创新在不同企业和不同时期其重要性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随着企业由小到大,创新的重心就由技术转向管理(大企业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随着产业的成熟(市场饱和),市场创新就更为重要。美国学者彼得·基尔伯在《企业家与经济发展》一书中列举了企业家任务的十三个方面,其中有四项涉及生产中的技术创新,三项涉及购销活动的市场创新,三项涉及人事、财务及生产管理上的创新,其他几项是识别机会、获得资源和处理公共事务。尽管这些结论都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中得出的,但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创新作为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条件决定的。企业家是商品经济特有的产儿。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基本法则是“新胜旧败”。一个企业要在竞争的漩涡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否则,它就会被别的企业所取代,被竞争的潮流所淘汰。创新能力决定竞争能力。日本为什么能从瑞士手中夺得钟表工业的王冠?又为什么能在汽车战中击败美国?正是由于日本企业家的创新。因此,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概括为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同时并进。(孔凡静:《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相反,曾经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正是由于英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衰退。

不妨举位于美国洛维尔城的王安实验室作为企业创新的典型例子。这个实验室是一个生产小型电子计算机和文字处理机的专业公司。在六十——七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工业激烈地竞争着,许多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倒闭了,王安却不断取得成功,这在他的对手中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大量的财务交易、公众资助和银行信贷外,王安的重大成功可说是归功于他的三步创新活动:(1)决定开发公式计算器;(2)决定将公式计算器向上发展成为小型电子计算机;(3)决定将小型电子计算机转移到发展成为文字处理机(李跃滋等:《教育和工业中的技术创新》)。

正由于企业家的职能就在于创新,因此我们应当把它同一般的管理职能相区分。在西方的大公司中,总经理(CEO)承担企业家的职能,而一般的作业经理只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承担管理工作。当然,在小企业,企业家职能和管理职能往往是由一人承担的。

也应该把企业家与一般经理区别开来。经理是被授予的一种“官衔”,企业家则是其职能的人格化。一个企业领导人可能长期占据“经理”的位子,但如果他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循规蹈矩,安于守成,重复经营,那他的劳动就只是服务性劳动而不是创造性劳动,他就称不上是一个企业家,或者只是徒有虚名的“企业家”。在一个动态社会,这样的经理是不可能长期“稳坐钓鱼船”的。企业家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虽然他不一定总能成功,但他却总是试图从事新的事业,探测未来,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他具有眼力、创造力和胆识。他也许不是发明新方法的科学家,然而他却是成功地引入新方法的人。通过《超越生命》,我们不难看出,哈默博士正是这样的企业家,尽管他并不懂多少技术,但他的力量在于知道懂行的人在什么地方,并擅于把别人提供的新方法应用于生产。

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给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带来重重限制和障碍。在这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旧的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只事生产,不问经营,不能不严重束缚了企业家创新职能的发挥。一位国际友人说:“中国的企业是没有企业家的企业。”语虽刺耳,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我国的企业领导人有多少真正实现了创新的职能呢?在当前经济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里,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更重要的是进行制度创新。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冲破陈旧体制的束缚,在体制上实现破旧立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正有赖于象步鑫生这样成千上万勇于进行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可以断言,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环境的逐步形成,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将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大大促进我国经济持久、稳定的增长。

冒险精神——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哈默的一生,是充满冒险生涯的一生。在他五十八岁行将退休之际,他毅然抛弃了那种面团团作富家翁的安宁享受,又勇敢地投身于强手林立、风波险恶的石油业,并不断获得了成功。一位不成功的竞争者后来曾经这样愤愤不平地说:“哈默每次在地上挖一个窟窿,就出现一口自喷油井。”这位竞争者的话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却未能看到,机遇只垂青那些具备特殊素质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是一种社会行为,带有一定的商业风险。创新的失败,会使他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倾家荡产,因此,企业家首先应该具有一种勇于冒险的精神,换言之,冒险精神应该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一个人如果处处规行矩步,谨小慎微,不敢承担风险,就不会有所创新,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家。有些人是天生的发明家,他们智力过人,才华出众,思想敏捷,但由于没有经营商业的才能,特别是缺乏承担经营风险的勇气,因而只能往工程师之类的方向发展。国外有时把企业家直接称为“冒险家”,其道理正在于此。

我国是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种性质的冒险。但是,既然我们的企业的生产仍然是商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仍然要经过市场的“惊险跳跃”(马克思语);既然我们还没有进入“自由王国”,还不能克服经济活动中的自发因素,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冒险精神仍然应是我们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企业领导人不敢承担风险并不能消除风险本质,而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将其转嫁于人民。经济改革将改变以往那种企业领导人经营无方,连年亏损依然官运亨通的不合理状况,使企业家对其从事的经济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强调冒险精神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应该有勇气承认,缺乏冒险精神,是我们企业领导人的通病。这既有其历史的根源,又有其现实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的小农社会,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恐惧变革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对小生产者来说,任何变革都意味着灾难,意味着对传统平衡的彻底破坏。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单目标、少层次,相对静止的封闭性经济,这种经济压抑和窒息了人们的冒险精神。商品经济打破了自然的地域统治,把整个人类融为一体,使人类社会从无机态转变为有机态,市场成为这个有机态的心脏,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市场,消费者的行为服从于市场。市场本身则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它使那些勇敢的冒险者盈利,而让那些无知的“老实人”失宠;它奖励革新家,鞭挞守旧者。不能想象,在一个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中,企业家可以没有开拓和冒险的精神。

冒险精神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不仅是一种顽强的意志,更是一种高超的能力。企业家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孤注一掷。企业家不仅要勇于冒险,而且要善于冒险。发明三极管的德福雷斯特也想把他的发明应用于商业,然而他却几次把本钱赔光,次次使他的投资者感到失望。在产业革命的初期,走锭纺纱机的发明者克朗普顿,机械织机的发明者卡特赖特都有过类似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冒险。企业家要善于冒险,不仅要学会对物的管理,而且要学会对人的管理,学会识才、用才、育才、寻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利用别人的成果,又要有自己的主见,树立自己的权威;既要善于同自己的对手周旋,又要善于同顾客打交道,树立良好的信誉,随时掌握消费者的偏好;既要勇于正视现实,变革现实,又要善于洞察未来,预见未来。他必须运筹全局,驾驭始终,随机应变,看问题入木三分,想问题全面周到,处理问题果断有力。他的每一项创新,都必须有科学的依据,措施的保证,并争取得到上下左右内外的支持。这样,失败对他也是一种财富,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纽约《太阳报》上发表的一篇书评写道:“哈默医生是一位商业冒险家,他在一九二一年所具有的识见,要高出挤满董事会会议室的所有工业界巨擘。”这实际指出了企业家的冒险,来源于他的识见,而识见则来源于良好的经济头脑。否则,企业家的创新就不可能成功,他的冒险就毫无意义。所谓经济头脑,指的是从经济(生意)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方面:(1)机制观。所谓机制,就是把一物转化为他物的一种转化装置。对企业家来说,机制就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只有懂得机制,他才能区分开目的和手段,既不至于把手段当目的,也不至于找不到通向目的的手段。对于每一项决策,他只精确地比较为此而增加的支出和因此而多得的收入,一切与决策无关的支出及收入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列。(2)数量观。对每一项经营决策,企业家都必须用数量说话,要戒除“大估计”之类的回答。(3)发展观。用“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话说就是:企业家“不能贪图一时的高利润,而要立足长远,在天空晴朗市场兴旺时就要未雨绸缪想到应付难过的日子,因此,应该不为暂时的高利润所引诱,而应该有利于长期稳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办法。”

企业家必须具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不敢想新,谈何创新?只有敢想,才能敢创。企业家要特别谨防经验主义的错误,要戒除对新事物的保守主义偏见,切忌把自己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下的成功秘诀当作灵丹妙药死抱不放,而应该审时度势地否定自己,拿出新套子、新花样。一个企业家如果由革新派变成了保守派,思想僵化起来,就宣告了他的企业家生命的结束,他就应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哈默博士之所以能年过八十而不朽,就因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僵化。相反,本世纪四十年代,为汽车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福特先生由于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差点使公司倒闭,最后不得不忍痛让位。

对于企业家的生涯,今天我国的读者多少有些生疏。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悉的往往是古往今来的那些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商被列于四民之末,而传统的观念又使人们把企业家仅仅视为猎取利润的逐臭之夫。《超越生命》一书的出版,则有助于我们正确、全面地理解企业家的地位、职能与素质。通过这本书,人们会看到,企业家并不是持筹而算、锱铢必较的财迷,企业家在经济中的创新活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组织家的才干,政治家的度量,军事家的果断,幻想家的想象,律师的善辩,诗人的气质,战略家的眼光,外交家的纵横,新闻记者的敏感,总之,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的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夺取人民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我们党造就的一大批政治家和军事家,那么在经济建设成为工作中心的今天,我国的经济振兴,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批社会主义新型企业家的崛起,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实现的乃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的经济改革,将会为企业家构筑日益宽广的驰骋舞台。只要坚持改革,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企业家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九八四年六月于西大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12

(一)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先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从而把创新一词引入到经济学领域中来。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也就是说,企业“创新”就是开发和利用一种新的模式来对生产素进行重新组合。彼得·德鲁克对企业创新的概念定义为“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概念由艾米顿(1954)在其著作《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中明确地描述为:创造和使用新思想并最终将其转化成为某种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并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这个概念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增加了“创新”的评价标准,那就是至少能给企业带来足以生存的利润。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新想法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地眼前利润或是潜在利润的话,那么“创新”就是失败的,也就不能称之为创新;二是企业创新必须能给顾客提供价值,因此创新的目的地是为了赢得更多的顾客,获取更多的利润。

以上熊彼特和艾米顿等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而企业创新除了技术创新还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二)企业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

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界在企业文化的研究、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以及企业与企业创新的关系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与推理,但是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能力概念间的关系方面涉及较少,研究较为匮乏。

在创新的流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氛围,当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在创新的各个流程和侧面中影响着创新流程的结果即影响着企业创新的能力。如果没有企业文化创新因素的支撑,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丧失的可能。所以,笔者尝试把企业文化中创新倾向的因素容纳到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中来。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问题:一是企业有没有把新的想法或思想转化为新事物的能力;二是这种转化的过程是否具有效率;三是是否具备企业创新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创新能力是:激发新思想或新理念,运用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在各部门协同一致,将它们最终转化成为某种产品、组织形态、管理手段或组织制度等,其最终目标是能为企业增加利润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能力。概括为两部分:

1. 企业创新能力的硬实力部分,包括:

(1)研发经费投入,包括企业科技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R&D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与创新有关的培训支出占人力资源总成本的比例等;(2)研发人员比例权重,包括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企业研究员和工程师占企业员工的比例等;(3)创新机制,包括创新成果的奖励、对创新项目的优先资助等。(4)信息化水平,包括企业信息共享平台、企业内部数据库等。

2. 企业创新能力软实力部分即隐性部分,包括:

(1)企业家的创新精神;(2)企业文化(创新倾向的因素);(3)创新氛围。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企业文化对创新动机激发能力的影响

企业创新的发源端是创新动机,创新的行为理所当然以创新动机为开端,只有创新的动机才能激发创新的行为即创新构想和创新创造。创新动机的激发外部原因是市场竞争和利润动机,而企业内部的创新动机的激发而需要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力。可以说,外源压力是企业创新的被动因素,而企业文化的创新因素则是企业的主动创新因素。

在企业文化中,最先激发创新动机的有责任感、竞争意识以及创新认同。责任感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它意味着对企业发展与企业利润动机的忠诚。竞争意识是对市场竞争和内部竞争的一种感知,它可以积极的促发企业创新动机,因为想改变企业当前的竞争地位,就必须进行创新。它是一种强烈地主动创新的激发因素。创新认同是当个体的创新动机被激发以后所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可以成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内的重要内容,对企业中的其他人进行引导与教育,更加激发群体的创新动机。

(二)企业文化对创新行为能力的影响

1. 企业文化对创新构想和创新方案选择的影响。

企业的创新动机被激发之后,企业的相关人员会对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大量的积累。创新不只是需要创新的动机,知识的积累才是创新过程的入门。当企业拥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大量的创新知识积累之后,就要正式进入创新的流程了。首先第一步就要提出创新的构想,在这一步会有大量的方案出现,而想出并进行方案的选择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过程。在这个环节中,主动学习、风险倾向和开放型的沟通这些企业文化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主动学习是优秀创新构想产生的基础,也是必需的条件。许多的企业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却提不出高质量的创新构想,主要是因为除了对市场需求能够准确把握之外,还需要对创新知识的主动吸取和进行知识再创造。开放型的沟通所形成的群策群力已经不是一个企业所采用的方法,而是这个时代所最具有长远意义的一项创新,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创新方案的可接受度和创新方案的可行性。

2. 企业文化对创新方案选择的影响。

任何一种创新都必须是可以执行的创新方案所产生。而企业文化的诸多因素对于方案的选择影响也甚大,主要因素是风险倾向与对错误的容忍度。在进行大量讨论之后,会形成一系列的方案其风险一定会有大小的区分,那么一个企业的决策人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和偏好会直接影响对创新方案的选择。当然选择创新方案不仅仅是对创新方案风险的认识和偏好,还需要考虑这种风险对企业能够带来多大的利润,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动机。而企业文化对于风险的倾向并不是完全没有理智的风险偏好,而是通过各种理性的思考与通过对大量客观事实的科学分析后,在可控的风险范围里倾向于相对地风险较大的方案,对于完全不可能成功的方案不予以考虑。

3.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尝试的影响。

当企业确定了创新方案以后,就必须要对这个方案要执行到底。因为只有创造出企业的创新产品,才有可能达到获得利润的目的。而企业创新尝试的过程是艰难的,因此合作精神、开放型的沟通和容忍错误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企业的一项创新肯定是要倾全公司之力之所能达到的,因此公司的全体成员进行通力合作,使公司的资源达到最佳利用状态。只有开放型的沟通才能形成信息互补的优势,对于创新的研发过程中及时地信息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信息的真实性达到一致才有可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质量完成创新尝试,创造出创新产品。相对于创新方案的选择来说,创新的尝试更能感知到存在的风险与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存在极大可能形成焦虑的心理,有的时候甚至会抵制创新进程的效率,容忍错误更成了一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除了需要一个具有清晰目标的领导核心之外,还需要一种包容的企业文化———容忍错误会成为企业创新尝试中,不可多得的企业文化的品质,它能使公司处于一种和谐、共振的状态,可以在创新方案尝试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想法,而不单纯地以创制创新产品为经济标准。

(三)企业文化对创新成果市场化或内部化能力的影响

1. 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成果(这里主要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市场化能力的影响。

企业能否达到创新的目的——获取利润或获得竞争优势,就要看企业的创新成果是否能被社会所认可与认同。首先要营销自己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经营理念涉及到如何看待市场、利润、消费者、竞争者和合作者等。其次要营销自己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整体印象的一种外部感知,比如这个企业的信誉如何?这个企业的操守如何?这个企业有没有责任感等等。从自身来讲,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内在是核心价值观,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企业的外在就形成了企业的形象。因此,企业核心价值观所关注的内容就给企业带来了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外在效应。比如,更关注社会责任的企业比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的企业创新的成功率更高,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创新能力更高。

2.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创新成果(这里主要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内部化能力的影响。

企业创新成果内部化的含义是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能进行内部化动作,使企业的运行与运营更加流畅,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在企业的组织变革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难题,其归根结底是人对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观点与接受能力。除了利益冲突的因素在里面之外,企业文化的因素更不可忽略。对于对新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高科技企业和对新事物漠不关心的官僚式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接受能力,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部化效果更好。这是开放型企业文化与封闭型企业文化的本质区别。开放型企业文化具有主动适应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开放的沟通、责任意识与竞争意识,而封闭式的企业文化则相反。开放型企业文化对外部环境表现出更强的关注,而封闭式的企业对内部表现出更高的关注。

摘要:在创新的流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氛围,在创新的各个流程和侧面中影响着企业创新的能力。通过构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模型,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创新动机激发能力、创新行为能力以及创新成果市场化或内部化能力的影响。开放型企业文化具有主动适应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开放的沟通、责任意识与竞争意识,企业能否达到创新的目的——获取利润或获得竞争优势,主要看企业的创新成果是否能被社会所认可与认同。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5

[2]侯先荣,吴奕湖.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2-13

[3]戴.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56-59

上一篇:中国金融安全问题下一篇:中职美术的生活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