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

2024-08-24

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共12篇)

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 篇1

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集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装备制造、化工生产、生产保障、矿区服务等业务于一身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大庆油田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t,自主创新了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陆相非均质砂岩油田开发技术系列,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实现年产原油5 000万t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原油产量、上缴利税、油田采收率“三个第一”,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工业大奖”。几十年来,大庆油田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不仅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辉煌,也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庆油田发现50年以来,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建成了庞大的地面生产系统,形成了配套的各类生产设备。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现有主要设备26.3万台(套),原值405.25亿元,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如何在油田经过长期高速高效开发,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等情况下,发挥好这些设备的作用,确保原油持续稳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把设备管理作为事关油田开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切实搞好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为油田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以一流的设备管理水平,保障原油持续稳产

公司对设备管理始终高度重视,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按照“人人出手过得硬,事事做到规格化,项项工程质量全优,台台在用设备完好,处处注意勤俭节约”的行为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推动了公司设备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为长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近年来,为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安全需要,公司提出了创建百年油田发展战略,并在2008年确立了原油4 000万t持续稳产的奋斗目标。面对新要求,设备管理人员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超前服务、主动服务,全力为公司持续稳产提供支撑。

1. 统筹考虑油田各方需求

原油持续稳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油田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由此产生的设备需求,我们统筹考虑设备与环境、设备与安全、设备与科研、设备与投资之间的协调关系,确保设备配置满足各方需求。如在外围油田开发过程中,打破采油厂与采油厂、采油矿与采油矿之间的界限,简化地面布站,实行原油集输设备就近共享共用,改变以往自产油完全自处理后再输送的做法,既减少了投资,又利用了其他采油厂(采油矿)集输系统的剩余能力,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2. 优先保证重点领域

受投资成本的限制,保障原油持续稳产需要对设备进行合理调度和配置。工作中,我们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按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保证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对设备的需求。在大庆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石油会战过程中,在统筹安排公司内部钻探设备的同时,积极与兄弟油田协调钻机、大型压裂机组等勘探开发亟需设备,既保证了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又节省了新增大型钻采设备的投入。

3. 充分挖掘设备潜力

随着稳产规划的推进实施,油、水井总量以每年几千口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勘探开发和工程技术服务等相应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对设备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单靠增量很难做到。为此,在管好、用好存量设备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使存量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十一五”以来,在全公司范围内调剂抽油机、减速箱、电机等设备2000余台(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存量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以一流的设备管理水平,优化油田生产运行

工作中,我们秉承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全面落实上级提出的“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工作要求,并紧密结合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切实将其贯彻落实到实践中来。

1.以高水平的设备管理保证油田生产安全运行

油田注重把安全运行的指标落实到每个岗位、每台设备,注重从源头抓起,层层落实设备安全管理责任,要求广大员工继承发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自觉做到“台台在用设备完好”,并与特种车辆驾驶人员签订安全合同,明确了安全责任和义务;结合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加大设备操作、保养和修理的建标力度,进一步规范了操作者和修保人员的行为;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及时排除故障,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对特种设备和重大隐患进行重点治理,有效地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严整习惯性违章等“三违”行为,组织编写了“习惯性违章案例汇编”,详细列出各种违章行为,并强化对比纠偏,不断增强按章操作的自觉性。

2.以高水平的设备管理保证油田生产清洁运行

围绕打造绿色油田的目标,大力推行无污染作业和绿色施工,为井下作业队伍全部配备了作业污水回收及井口溢流装置,有效解决了油水井作业及洗井污水外排问题,并对中转站、联合站加热装置的燃烧器和供气工艺普遍进行改造,使燃烧烟气达标排放率达到100%。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逐步进入重要水源、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如对位于松花江江心岛内的双301开发区块,按50年一遇洪水水位设计,采收设备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基进行整体架高;设置了输油管道自动监测报警仪,可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管道泄漏;对穿江管线采用保温层外加保护套管,并在松花江主航道备用三道固体浮子式围油栏,确保了开发过程中不出现污染事故。

3.以高水平的设备管理保证油田生产低耗运行

公司还从构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出发,切实加大节能力度,专门制定了节能管理办法,把节能降耗指标分解到每台设备,合理确定设备单耗指标。对主要耗能设备加强监测,开展了节能产品测试评价工作,并把节能降耗作为设备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使综合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积极开展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节能水平,公司研发的节能型抽油机和螺杆泵高效节能技术已在全油田推广应用。其中,节能型抽油机占地仅为普通抽油机的1/5,电耗降低8倍,每台节约钢材10余t。几年来,公司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桶油操作成本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当。“十五”以来,公司在新增油水井16 800口的情况下,综合能耗却降低了55万t标准煤。

三、以一流的设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多年来,我们本着“以设备一生为对象,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理念,坚持“夯实基础工作,注重经济管理,实施规范运作,强化全过程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设备管理。

1. 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在各级管理人员中牢固树立效益意识,健全完善设备管理绩效考核的相关制度、标准,避免设备配置的“大而全、小而全”和设备规模的低效扩张,对采购计划实行多级论证,降低重复投资和低效投资。

2. 优化设备资产结构

持续动态地优化设备资源配置,发挥资产的最大效能,是解决公司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装备投资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我们坚持统筹考虑公司各项业务之间资产结构,开展设备配置与运营管理研究,在全油田范围内持续推进设备资产优化利用,按照区域性集中、专业化管理的模式,总结推广专用设备集中使用的经验,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了设备管理的创效能力。

3. 降低设备运营费用

公司以《中油资产设备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开展设备量化评价工作,摸清设备运行费用构成,查找现场管理的薄弱环节。设备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工作,避免“以购代改”,实现节能降耗;设备操作人员坚持“清洁、紧固、润滑、调整、防腐”十字作业,避免“以修代保”,降低运行费用;设备维修人员加强修旧利废,避免“以换代修”,做好节约挖潜。

当前,公司的发展已步入了原油4 000万t持续稳产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公司资产设备管理工作将紧紧围绕持续稳产的主题,稳固基础、精细管理、持续创新,以企业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己任,以设备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继续推进信息化、效益型设备管理体系,努力实现“总量均衡、结构优化、管理科学”的目标,为创建百年油田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 篇2

受通信行业不断进行调整变化,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通信企业的基层员工已经逐步开始适应新的变化形势。职工队伍对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企业打造和谐的职工队伍创造了条件。根据形势的变化,将思想工作科学地融入生产工作之中,不追求浮夸的表面文章,从日常的细微工作入手,潜移默化,使思想工作在无为中发挥作用,在隐形中释放效能。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摸索出的一点新体会。

当前职工队伍思想状况

当今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与目前国家通信经营宏观形势和企业多年来富有成效的思想工作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职工对当前通信行业的经营发展的形势具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对国家有关通信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2、对目前通信企业相互经营竞争的格局比较清楚,对网通公司在国内几家通信运营商之中的位臵也有一定的理解。

3、基于对网通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的了解,绝大部分职工认可目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现状,对目前的工作岗位的生产经营任务也能够理解并为之履职。

4、职工们普遍期盼企业经营局面有新的突破,职工的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市场上多种生活用品价格上涨之后,这种期盼更为明显。相应之下,职工对高效益企业、高收入部门以及高薪酬岗位的向往和追求也更加突出。

对比4年前,网通公司刚刚上市推行规范的现代化企业模式运营时期,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对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逐步适应。

2、对企业转型调整后的岗位变化已经认同。

3、职工队伍整体思想状态趋于稳定。

4、以前影响职工思想稳定的突出问题是岗位变动和工作任务繁重而收入偏低。目前职工思想问题较集中的是能否不断提高收入。例如:2005年调查职工对工作岗位的满意率为54%,2008年调查的满意率为80.9%。2005年在对职工最大的思想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收入变化占36%、岗位变动占29%、职业发展占20%,2008年调查的结果是:职业发展占52.3%、收入水平占47.6%。

职工队伍思想特点的成因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分析目前职工队伍思想特点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随着机构调整的逐步到位以及绩效考核体系的日益完善,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日益增强。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天津网通进行较大范围的机构调整就有3次,在这3次中均对设备维护中心带来较大影响。随着机构调整的逐步到位,企业的管理体制和部分员工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调整中,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员工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单位日趋完善的绩效考核办法,带给员工的主要是一种向上的正面激励,它激励员工每月努力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获得对应考核收入。几年来,由于职工岗位工资调整机会稀少的限制,在职工队伍中也导致了一些不积极的因素。部分员工的岗位在调整变动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更加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有的员工平时也非常努力工作,但是由于能力、技术、工龄等因素,使机会却擦身而过,因此产生不平衡心理,加大了员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造成一些人才流失的现象。

2、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经历了几次的企业改革和重组之后,特别是经历了2004年全员竞聘上

岗的考验之后,职工对企业调整变革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对岗位整合压缩后,工作任务的大幅度增加,也使职工开始逐步适应。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员工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相信企业的前途是光明的,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困境尚难通过短期的和阶段性的突击来解决。而且,绝大多数员工能够将企业的前途和个人的价值的实现联系到一起,大部分员工决心更加积极努力工作,把工作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加强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也有部分员工对通信行业即将面临的重组心存顾虑。重组后将何去何从、岗位和收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在重组的局势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部分员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但大部分员工对企业的前途有积极乐观的预期。在新的形势下,绝大多数员工认为做好维护工作和全面收入支撑保障,确保通信网络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也有信心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自我进取意识增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面临通信行业新的重组即将到来之际,等待每个人的将是一场新一轮的竞争和筛选,如何能够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如何利用当前通信行业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为个人创造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渴望能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希望能够继续学习深造和参加技能培训。大多数职工都选择了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员工希望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从中反映出了员工强烈的求知愿望,渴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技术业务素质,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才能的精神风貌。

积极尝试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

企业的经营形势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职工思想工作的目标和方法必然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倡导“创新”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固守陈旧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方法,显然已很难适应当今形势的需求,也很难为职工所接受。但是,单纯为追求创新而一味地标新立异,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措施,也同样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实践我们感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观点,科学地分析和把握新时期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摸索出适宜的思想工作方法和措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具体地说,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应做好以下两项基础工作:

一、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大局,不断丰富和调整教育内容

在当今形势下,应继续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紧扣时代脉搏,从实际出发,逐步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实践看,充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可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深化教育内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营发展这个中心,这是一条根本原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均不能脱离这个前提,关键是要结合企业经营发展中人的思想实际,做好宣传、教育、激励、引导工作。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趋势,要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针对当前通信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对国家有关通信行业发展的政策、方针等重要精神的宣传引导,增强职工对国家宏观调控形势的理解和把握。使职工对近期国家的宏观政策有一个基本概念,为理解和接受通信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和调整重组的客观形势,奠定权威的政策知识基础。

第二、贴近职工、服务基层,密切关注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将切实解决职工关心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作为落实职工思想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当今时代,职工的思想观念较之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实事求是、反对空谈、注重实效的意识早已在职工头脑中扎下了根。以往单纯靠精神慰藉来安抚职工的方法已经不十分灵验了,因此要不断调整工作目标,从广大职工所思、所想、所盼出发,增加为职工欢迎的思想教育内容,要更加及时、更加透彻地将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政策信息传达给职工,充分保护好职工的利益,从而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改进思想工作方法

当今时代,受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影响,加之信息时代纷繁资讯、理念、观点的传播与熏陶,人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个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适应人们对信息资讯的需求,积极采取多种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

1、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有载体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墙报、电视片、演讲会、文艺节目等宣传模式要在唱响主旋律、强化宏观引导的同时,要注重两个转变:一是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二是从我讲你听向共同参与转变。努力把企业网站、企业报、宣传园地办成广大职工广泛参与、展示自身形象和风采的大舞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将普及和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多创造为广大职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最大多数的职工参与进来。同时,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逐步提高活动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深化活动内涵,推动各项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2、适时开展集体活动,将枯燥的宣传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之中。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职工的工作任务日趋饱满,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在逐步加快。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大部分职工往往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学习一些政治理论知识,对以灌输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开会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当前思想工作的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会取得成效,也才不会徒劳无功。

例如:组织职工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带领职工到中国革命的历史遗迹去参观、考察,让职工真实地感受当年革命的艰难,体会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这样的活动往往会给受教育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中心连续3年在“七一”前后组织党员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今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又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参加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均受到了职工的普遍好评

3、为职工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在从事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坚持职工群众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的原则,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常被职工所冷落、所抵触,这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很大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依靠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解职工之所难。目前职工中存在的不少思想问题,往往是同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职工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在岗位调整、利益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敏感问题上,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和明显。这种情况下,只靠空泛的说教,只靠讲原则、摆道理,就难以让人完全信服。2008年初,我们根据集体公司的统一要求,完成了为一线低岗人员的调岗工作。另外中心针对少数员工由于岗位竞聘、调整等原因导致工资岗位级别偏低,与本人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有明显差距的问题,在上级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积极调整了这些员工的岗位。这一方面缓解了职工工资待遇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也向职工们证明员工岗位晋升的渠道始终是畅通的。因此,抓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必须把提高思想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要把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形载体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职工才能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4、利用时事感染、激励职工

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等一系列深得民心、符合民意的方针政策之后,党和国家在许多重大事项的处理决策都对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均是非常有效的教育。特别是在2008年国家经历的几次灾难事件,更加凸显党和政府关爱人民,全心全意帮助人民度过难关的人民政府形象。其中,感人至深的就是国家对5.12汶川大地震灾难的救助。温家宝总理在震后第一时间即赶赴灾区,连续多日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一线指挥救援工作。总书记胡锦涛和政治局常委等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探望、慰问。全国13亿人民主动参加捐助活动,国家破例为受灾遇难的群众设立全国哀悼日、举国为罹难群众鸣笛默哀等等,这一列的举动无不展现党和政府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始终把人民的生死安危摆在第一位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巨大的灾难令人无比沉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力量更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我们认为国家今年的抗震救灾活动就是对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一次难能可贵的思想教育过程。在抗震救灾期间,设备维护中心技术骨干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前往抗震救灾一线参加救灾活动,后方的同志踊跃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第二梯队及重要通信保障任务。设备中心适时组织职工收看国家救援工作的新闻报道,目睹前线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拼全力实施救援的场面,聆听获救人员真情述说……那一景一幕无不令人心颤动、无不催人泪下。许多饱受感动的职工们在没有接到捐款的通知时,就主动表示要进行捐款资助灾区重建。既使是收入不高、或是经常对工作有种种抱怨的职工也慷慨解囊。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职工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是不可以打动,也不是难以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而是我们以往的思想工作方式或方法出现了问题。

5、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目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难以服众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受职工们所关注。试想:作为领导干部均为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实施者,而企业职工始终是被教育者。领导干部在台上将做人的道理讲的天花乱坠,而台下却不遗余力地为个人谋取私利。这样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在职工中造成的影响却极坏。这就很容易导致职工不在信任领导,领导的思想工作如不付诸实际行动便难以取得成效。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领导干部要少说多做,实实在在干事,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如能够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励下属则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

在通信企业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也更加成熟、更为活跃。改进传统的单打

一、枯燥的思想工作方式,将思想工作科学、合理地融入企业生产或职工生活管理的具体事务之中,用事实来

人类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 篇3

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1912年的时候,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主任就写了一本书,严格区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他认为风险可以量化,而不确定性是不能量化的。

不是大数据成就了比尔·盖茨和马化腾。企业家面临的是另一种问题,企业家的决策不是靠分析数据得出来的,过去不能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

我们想象一下,今天我们消费的产品,或者我们熟悉的主导产业,20年前谁能知道?30年前谁能预知到?没有人。同样,未来20年、30年究竟什么会是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预测到。就算他预测到,我们也不会相信,只有通过他自己的打拼,并且成功了,我们才会知道。

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不确定性,判断一个想法的难度这么大,所以我们需要企业家。如果企业家做的事大部分都是能看到的,如果企业家可以靠统计的数据或者过去的经验来决策,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企业家,我们只需要政府就可以了。遗憾的是,现实不是这样的。

这就要求企业家有一种特殊的素质。

我在3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企业家问题。我总觉得他们是一类与众不同的、人类当中少有的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的整个发展全是企业家精神带来的。

包括10万年前,最初走出非洲的人就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包括中国往海外移民的时候,第一批移民也具备企业家精神。所以这一类人对人类真的太重要了,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对未来的感悟,对未来的判断力,这都是我们常人所不具有的。

如果我讲的这些对的话,我们研究增长和转型,最核心的就是看它们能不能让企业家精神自由发挥作用。如果不能让企业家精神自由地发挥作用,那么你制定的任何政策,其实都是于事无补的,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

怎么样才能让企业家精神自由发挥呢?其实就是四个字。

首先就是自由,自由是创造的自由,做生意的自由,当然,想象首先必须自由。另外就是法制,就是这个社会制度本身是有规则的。如果这个社会的规则过分混乱,可以由当局者任意操纵的话,那企业家精神就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自由和法制,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企业的制度环境会比较稳定,企业家对未来能有一个预期。最后成功与否,就取决于他自己了。

这个时候,好多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就会跃跃欲试。这就像大部分经济学家强调的,私有产权的保护。200年前亚当·斯密就讲过这样的话,他说:

“除了和平、轻赋税和宽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个最贫困的国家变成最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

我认为他这个判断是对的。

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 篇4

一、铁路运输企业深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必须性

(一) 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铁路运输企业点多线长, 管理跨度大, 运输生产过程复杂, 完成一个铁路运输产品———吨公里或人公里, 需要由不同运输站段共同协作完成。其站段间财务收支、实物占用、人力资源分配等, 需要用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系统方法来规划和协调, 以实现铁路运输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能把多个企业和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资源占用等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进行控制, 可以统驭强大的现金流、物资流和复杂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 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企业发展规划为导向, 集计划、控制、激励和评价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预算管理过程。随着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 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 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 是借贷还是内部筹集都需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统筹安排, 确保各项有限的资源合理使用。

(三) 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保证

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就是要求铁路企业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内部流程实施再造, 促进铁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基础管理工作, 促使铁路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管理行为。从而, 有利于明确铁路局实现市场主体地位和企业法人责任, 明确铁路局、站段在铁路运输生产经营管理中各自权责, 调动铁路局、站段两级管理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面预算管理过程中, 虽然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是:

(一) 深化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 特别是2011年“7.23”甬温线重大交通事故后, “安全责任大如天, 安全工作重中之重”的安全管理理念得到了空前加强, 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领导者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安全生产上, 只要是影响安全的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确保。安全问题对铁路运输企业的领导干部升迁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样就导致相当一部分站段领导从思想上形成重安全生产轻经营管理的意识, 造成其在铁路推行和深化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领导者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必将带来员工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制度约束不严、考核激励落实不到位, 使员工养成了有新不用旧、有好不用次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削弱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

(二)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行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多数站段没有成立专门预算机构, 即使有配备专职预算人员, 也往往身兼数职,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业务、了解生产流程、掌握生产耗费, 预算知识、业务技能亦明显不专。而多数企业将预算管理交由财务部门实施, 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性和权威性。

(三)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亟须提高

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编制程序采取“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即:运输站段按照铁道部、铁路局预算编制的精神和要求, 结合本单位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和自身所掌握预计变化因素等, 提报下年预算建议, 经铁路局修改平衡后上报铁道部。铁道部根据年度确定的经营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后下达。铁路局将铁道部下达预算进行细化分解下达到各运输站段。站段根据铁路局下达控制数编制当年执行预算并上报批准备案后实施。这种预算编制流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各预算主体的目标不统一。铁道部预算编制是以战略规划为导向, 以年度盈亏为目标, 以收定支, 下达当年预算的。基层站段是以完成工作量为依据, 测算当年收支预算的, 预算目标带有短期行为。

2.信息不对称。基层站段了解生产了解消耗, 对生产细节性支出较清楚, 但对宏观变化因素难以把握, 在提报下年预算时, 仅是以上年历史资料为参考, 出于本身利益考虑, 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参与预算编制的机会, 蓄意将预算标准放松, 使预算编制变成了“数字游戏”, 脱离实际, 失去建议预算作用。相反, 铁道部利用政策与对宏观信息的掌握, 将其确定预算目标强行下达, 不恰当的预算目标也失去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3.预算管理与生产环节的互动上存在滞后。第一, 上级业务部门在安排任务先于预算部门或安排无预算项目。如:安全整治项目、提高工艺质量标准项目等, 形成站段超前支出或无预算支出。第二, 预算与生产脱节。站段在编制预算时, 部门间配合沟通不够紧密, 往往是由财务部门或一个预算管理人员独立完成。第三, 实物预算与财务预算指标不一致。如:机车燃油单耗指标, 存在实物定额与费用定额不统一等,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四) 预算执行的刚性需要提高

预算管理的关键是执行。因预算先天不足, 执行过程难度极大。具体表现为:

1.预算指标难以合理分解, 铁道部在下达运输支出预算的同时, 明确刚性项目支出, 如:工资、大修、折旧等项目预算随预算下达而明确;铁路局在铁道部的基础上细分, 进一步确定有关预算项目;最后由站段细分剩余部分。站段可控部分的预算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2.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近年来铁路迅速发展, 不可控因素增多, 加大了预算执行控制难度, 使部分站段无法根据预算有效控制实际收支。

3.上级的公正性与下级需求性之间的博弈, 降低了预算的公平公正性。使基层单位缺乏控制成本节约支出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站段总是将困难的一面反映出来, 并通过“既成事实”来取得上级认可, 对于“预算松弛”采取支出打足不留余地, 往往会导致年终突击花钱的情况发生, 造成巨大的浪费。

(五) 预算调整缺乏动态

铁路运输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会遇到内外部环境变化, 如发生重大运输组织调整、能源价格变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 都需根据变化情况对年初预算进行调整。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在预算调整过程中还存在:

1.预算调整不及时。大多数是在年度决算时增加清算, 导致站段因变动增支预算资金得不到保障。

2.预算调整未作深入分析。上级是以补偿性对预算进行调整, 没有对影响预算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实际核定, 造成下级单位经常利用预算调整机会夸大事实虚报增支数额。

3.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站段要面对生产与市场的变化, 在上级调整预算未落实前, 必须确保生产连续性, 就会形成“先斩后奏”越权审批调整预算, 造成预算调整的随意性, 失去了预算刚性和权威性。

(六) 预算分析流于形式。

1.分析活动开展不正常, 特别是安全生产任务重或收支较小或预算差异较少的站段。

2.分析流于形式, 只是数据通报, 报表数据, 没有从市场、生产组织、实际消耗等方面去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 更谈不上向生产要效益。

3.分析强调客观的多, 更多是将原因归纳为工作量增加、价格上涨、外部环境影响等方面, 没有真正从内部从主观管理方面查找问题, 分析原因。

4.改进措施没有实际可操作性, 只是泛泛地提出要求。

(七) 预算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预算考核与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最后环节, 如果没有考核评价, 预算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控制力, 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现行铁路企业虽然建立了全面预算考核评价机制, 但还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为:

1.考核指标单一, 实行盈亏一票否决, 没有将其他诸如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及非财务指标等纳入考核, 这样就会促成站段在年终结算时, 通过各种方法对成本进行调节, 造成当年成本不真实的预算管理短期行为。

2.考核奖惩力度不够, 在考核具体站段和责任人时, 往往会掺杂个人情感, 下不了手, 被考核单位也过度强调客观原因, 使考核责任很难落到具体人。同时, 考核缺乏常态化, 更多是被动的走过场。

三、改进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组织、提高认识是前提

作为一项强化经营管理的制度安排,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铁路运输企业的各级组织层面, 需要有完整的组织和管理机构, 需要铁路局、站段上下统一思想认识, 密切配合。为此应做到: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构, 配置专业预算管理人员, 制定和完善预算管理办法, 确保预算管理机构和人员相对独立性。

2.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和学习, 提高全员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 只有全体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知、了解和掌握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的有效开展, 才能塑造长期、规范、健康的预算管理氛围。

3.加强对关键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升站段领导、中层管理者、预算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预算管理知识, 确保在实际工作中有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

(二) 科学编制、及时调整是基础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前提, 预算编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铁路企业在预算编制时, 应做到:

1.必须依据铁路运输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 充分考虑铁路运输企业现有的经营条件, 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预算编制科学性与合理性。

2.在预算编制工作中, 应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 落实预算编制责任, 强化预算编制过程对标、检查与信息沟通制度, 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3.强化上级与下级、财务与业务间合作沟通, 使企业有更多的部门与更多的人员能参与到预算编制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精度。

4.注重静态与动态、年度与月度、刚性与柔性有机结合。预算文件一经形成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 但预算难免存在偏差, 为此, 可以建立相应层面授权制度对预算例外事项进行调整。可以在单位内部相关项目间调剂, 也可以在铁路局范围内单位间调整, 并可以在年度内月度间调整, 体现出短期的、主观的为刚性控制, 长期的、客观的为柔性约束。

(三) 规范执行、跟踪分析是关键

预算是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构成企业经营目标最基本单位的总和, 需要落实到企业每个生产岗位和每个员工肩上。在预算编制下达后, 应做到:

1.积极组织不同层级、全体员工对预算文件的学习和了解, 使其熟知相关预算内容, 明确预算目标与努力方向, 做到胸中有数。

2.要做好日常控制工作, 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预算收支管理, 确保过程规范。

3.要做好车间 (部门) 班组核算工作, 充分利用既有的信息平台, 进行收支核算, 让员工及时了解本部门本车间和本班组的预算执行情况。

4.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 对异常情况要有及时反馈制度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5.定期开展预算检查分析, 通过查消耗、查实物、核对相关台账资料, 发现问题;通过生产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 从不同侧面了解预算执行情况, 查找存在问题, 并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四) 明确权责、严格考评是保证

预算考核与评价, 是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铁路运输企业根据预算管理目标, 应做到:

1.建立涵盖预算管理全过程的预算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将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分析、预算执行及预算结果全过程纳入考核评价中, 确保预算管理每一个环节有标准、有措施、有考评。

2.明确考评目标, 在以财务指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基础上, 辅助于其他非财务指标, 并将指标覆盖到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和各岗位环节, 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3.落实责任, 明确考核主体, 体现领导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和岗位负责的原则, 确保预算所涉及到的范畴“一切皆有激励, 一切皆有考核”。

4.严格考核兑现, 把预算执行情况与管理者、员工利益挂钩, 奖惩分明, 从而使管理者、员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语

铁路运输企业深入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 需要体制配合、机制保障、上层领导推动, 更需要全体铁路员工的广泛参与, 才能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深入员工思想意识之中, 才能将全面预算管理这一工具有效地运用到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形成全面反映、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行为, 使之为铁路运输企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铁路运输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开展的现状分析, 发现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在执行中存在七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本职工作岗位, 提出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 铁路企业深化全面预算应从完善组织、提高认识, 科学编制、及时调整, 规范执行、跟踪分析, 明确权责、严格考评等四个方面进行, 以不断适应铁路改革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缺陷,对策

参考文献

[1]袁细寿.关于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1, (2) :51-54.

[2]白闽晋.简析铁路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6) :142-144.

[3]杨先为.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铁道财会, 2010, (Z2) .

[4]刘萍, 王圣会, 刘仰忠.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6) :15-17.

[5]殷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铁道财会, 2005, (3) :15-17.

[6]徐遥正.对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铁路, 2004, (6) :50-53.

[7]揭卫琴.铁路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4, (3) :25-27.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 篇5

那么,主管人员能够采用的主要激励技术有哪些?虽然激励是如此复杂并且因人而异,因而也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主要的激励方式。

金钱激励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受经济性刺激物激励的,金钱及个人奖酬是使人们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激励,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唯一的方法是用经济性报酬。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渐呈弱化趋势,然而,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如采取工资的形式或任何其他鼓励性报酬、奖金、优先认股权、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或在做出成绩时给予奖励。要使金钱能够成为一种激励因素,管理者必须记住下面几件事。

第一,金钱的价值不一。相同的金钱,对不同收入的员工有不同的价值;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总是极端重要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可从来就不那么看重。

第二,金钱激励必须公正。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相对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

第三,金钱激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除非员工的奖金主要是根据个人业绩来发给,否则企业尽管支付了奖金,对他们也不会有很大的激励。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而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实际上除了金钱目标外,还有如权力目标或成就目标等。管理者就是要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在随后的工作中引导和帮助他们努力实现目标。当每个人的目标强烈和迫切地需要实现时,他们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平时不用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这种目标激励会产生强大的效果。

尊重激励

我们常听到“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利益”或者“你不想干就走,我们不愁找不到人”,这时员工就会觉得“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显然,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这时,懒惰和不负责任等情况将随之发生。

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参与激励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毫无疑问,很少有人参与商讨和自己有关的行为而不受激励的。因此,让职工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职工,又能为企业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作激励

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通过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

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

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荣誉和提升激励

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当然我们在荣誉激励上,存在着评奖过滥过多的不正确现象。如评优中的“轮庄法”、“抓阉法”、“以官论级法”、“以钱划档法”、“老同志优先、体弱病残者优先”等的“优先法”等等,都使荣誉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使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大打折扣,这是必须要大力加以纠正的。

另外,提升激励是对表现好、素质高的员工的一种肯定,应将其纳入“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

负激励

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激励。

淘汰激励是一种惩罚性控制手段。按照激励中的强化理论,激励可采用处罚方式,即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如批评、降级、罚款、降薪、淘汰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或带有压力的条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企业创新也需要“跨界” 篇6

从上小学开始,中国人就进入了漫长的“应试”生活阶段。大学生毕业后进了企业,如果还是继续接受灌输式的培训,用不了几年,这些人就会分化成两种人:一种是听话的“小绵羊”,另外一种就是叛逆的“自由人”。前者可以在一家企业混下去,后者往往是跳槽离职。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纠结,最后成了“废人”。要知道,目前中国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半成品”,需要企业进行精加工才能成为合格的“成品”。

当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抱怨员工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员工会变成这样?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到哪里去了?不是中国人没有创新意识,也不是中国人没有创新能力,而是环境把他们的创新意识给摧残得所剩无几了。这些年我一直从事管理咨询和培训,有些企业在邀请培训师做培训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要求,希望老师能讲一些客户所在行业的案例,表面上看这样的要求无可厚非,其实这种要求折射出了企业领导或人力资源总监思维的误区。

要知道,讲师不可能熟悉各行各业,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根据客户的要求去做订制。据我所知,很多按照客户要求去订制的讲师最后都会死得很惨,因为一个讲师面对比自己经验丰富得多的“业内人士”,讲某个行业的案例,无疑是“关公面前耍大刀”。那么,为什么企业会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呢?

首先,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的。企业希望通过培训,让员工马上改变思想,改变做法,把老师讲的东西马上用在实际工作上,而本行业的案例最直接。要知道,培训既涉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又涉及工作技能的提升,不可能马上见效,需要消化与吸收,就像人吃饭一样,也是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的。

其次,是抄袭模仿的思维模式在作怪,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处于抄袭模仿的阶段,所以习惯了跟在别人后面走,看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去做什么,谁成功了就跟着谁学。结果呢?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品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行业都变成了微利行业。

最后,行业内的案例往往都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还上升不到有理论依据的经典案例。要知道案例不是随便讲一个故事,而是要有严谨的逻辑,坚实的理论基础,多年实践验证的结果做支撑,经得起推敲。即把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和层次,启发人的思考,并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所以案例不应当侧重于“术”,而是应当侧重于“道”。

要知道,创新来自于质疑,来自于对现有产品、现有服务的不满,来自于发掘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所以,企业迫切需要的是“跨界学习”,即把其他行业行之有效的做法嫁接到本行业,并根据本行业的特点进行“微创新”,从而实现A+B=C。别忘了中国那句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建华教授: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http://gaojianhua.cmmo.cn)

瓷砖企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代接轨 篇7

就当下瓷砖市场而言, 家居卖场仍旧是行业中较为传统并且常见的模式, 然而在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下, 家居卖场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房地产市场受到调控, 买瓷砖的客户源少了, 直接影响到卖场的销售。同时, 后起之秀的电商渠道来势汹汹。国内不少卖场开通了电商渠道, 有的卖得甚至比线下要好。在双重夹击之下, 传统的家居卖场不得不面临转型问题。

目前, 传统家居卖场同质化竞争太严重, 要抓住市场, 差异化营销很重要。面对规模、问题和市场优势等方面的差异, 瓷砖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既需要成熟的经验和标准指导, 也要从自身需求出发。这就需要瓷砖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目标。

瓷砖企业虽未到生死攸关的境地, 但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小打小闹的“促销”, 更应该从根本上审视企业的定位是否符合变化的市场需求, 并走出个性化、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路子。除了与互联网时代接轨以外, 瓷砖企业也必须做好创新工作。在创新道路上, 瓷砖企业首先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机制, 集中企业的信息、科技、设计、研究等, 成立技术研发中心,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 对瓷砖企业来说, 守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持企业的发展, 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与时代接轨, 用创新迎接未来的挑战, 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

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 篇8

关键词:档案工作,通信企业,高速发展

一、通信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 我国的通信企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很多通信企业都取得了相当的业绩, 为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些通信企业的巨大市场背后, 其各级档案部门管理着数量庞大的档案, 这些档案记录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如果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企业档案, 就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通信企业的高速发展, 档案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快速的增加, 档案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必须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保证办公、阅览查询、库房三分开, 科学合理地设置档案管理机构, 进一步强化档案服务意识, 拓宽服务思路,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整体管理水平, 能够从档案中充分反应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方向, 发挥档案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

二、通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代通信企业, 如果档案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就会造成档案的损坏、流失, 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需求, 但由于存在各个方面的原因, 我国通信企业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2]:

(1) 企业档案意识薄弱。尤其是一些领导层, 没有将档案工作列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忽略了对档案部门的关怀和投入, 造成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少、兼职档案人员兼职太多, 使档案工作陷入被冷落、被遗忘的命运, 一些员工也缺乏档案管理的意识, 忽略工作过程的收集、整理, 乱丢乱放造成档案的流失, 为以后企业的改建、扩建、通信设备的更新、使用、查询和企业的改革埋下了隐患;

(2) 档案工作于企业各项工作脱节。企业档案源于各项工作, 因此在档案工作应该与日常工作同时进行, 通信企业涉及的档案资料更多更广, 然而目前很多通信企业并没有把档案工作安排在与各项工作同时进行, 甚至把档案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 当一项工作结束后再来收集、整理档案时, 造成了很多信息的流失, 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档案工作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档案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没有认真落实和执行, 并且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 很难保证档案的质量, 并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造成了档案工作与期望值相差较大。

总之, 通信企业的档案工作还没有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对档案工作还不够重视, 与日常工作脱节, 并且对于其执行力度没有明确监督措施, 造成了缺漏和滞后, 因此急需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

三、高速发展通信企业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能够使档案管理工作与通信企业的高速发展相结合,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每一位通信企业员工的档案意识。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档案工作者的事情, 而应该让每一位员工在处理日常事务过程中就充分做好相关记录, 并及时整理和保存, 通信企业的档案多而繁杂, 这就要求企业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 从上到下重视这个事情, 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条例, 档案工作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宝贵资源, 更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3]。

(2) 不断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档案工作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不到位, 企业要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档案工作制度, 并且落实到个人, 与其相应岗位职责挂钩, 并与其工作考评想结合, 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不定时检查档案工作的相关内容, 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使档案工作不断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

(3) 发展先进的电子档案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电子档案已经逐渐普及, 这给档案保存、查询带来很多方便,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 应该不断完善电子档案系统, 拓宽档案管理系统的深度和广度, 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从档案系统数据库中能够充分反应公司的发展、运营情况, 并及时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为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量化依据[4]。

(4) 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过硬的专业档案工作队伍。档案工作队伍分为普通档案工作者和专业档案人员, 普通的档案工作者可以是兼职人员, 主要负责收集、整理, 需要定期进行培训, 而通信企业的专业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 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要能够科学地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保存, 并且从中得出科学的数据以供上层决策者使用, 这些专业工作者不仅要学习掌握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不断钻研企业专业知识, 敢于创新、敢于开拓, 还要有对档案工作具有强烈的工作愿望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档案工作对通信企业而言具有核心加扎, 它记录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研发、生产、经营情况, 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 我们在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档案工作以后, 更应该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给我们带来的收益, 并且档案工作是以一种物质形态存在的, 其本身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体现了通信企业的文化特色, 并且可以通过档案记录的公司发展历程来教育员工团结合作、开拓创新, 不断增强企业文化建设, 并且可以从中得到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为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金易, 黄丽霞.浅议通信企业档案的保护与整理[J].黑龙江史志, 2009 (11) :2.

[2]马红.要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浙江档案, 2009 (6) :1.

[3]马红.浅谈通信企业合同档案的管理[J].浙江档案, 2010 (4) .

[4]苏卫东, 张晶.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 2009 (4) :3.

企业需要危机管理 篇9

关键词:危机管理,预警机制,解决危机,质量危机,人才危机

经济全球化, 既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代企业一直处于一个不可预测的、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中, 由这种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危机, 就像幽灵一样时时地潜伏在企业里, 随时准备向企业机体发动攻击。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处理不好这种攻击, 那么企业就会难以避免地陷入突如其来的危机中, 这不仅会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而且会损害企业形象, 甚至会足以使企业灭亡。因此, 处在一个风云莫测环境中的现代企业, 加强危机管理是十分需要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任何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巨浪的袭击和危机的困扰。

何为危机管理?一方面, 企业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以往处理危机的经验, 不断探讨危机发生形成的规律, 从而形成预防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当危机来临时, 企业有一套应付突发危机事件的措施, 通过有计划、专业的处理系统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必要时可以机智地将危机造成的“危害”转换成企业发展的“机会”。

在危机管理中, 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企业每时每刻都存在于风云变化的环境中, 危机也会每时每刻地出现在企业面前, 只有未雨绸缪的人, 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 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发现危机, 当危机真正来临时, 才能坦然应对危机, 驾驭危机, 消除危机。因此, 企业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到建设好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使公司上下人人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 营造出一个企业随时有“危机”的氛围, 从而使企业所有员工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充满危机感, 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这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 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并训练他们的危机反应能力, 比如壳牌公司每年都要对大约10%以上的员工进行危机管理培训。这样的培训, 能够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危机就是存在于大家的工作中, 做好本职工作, 把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做好, 就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有力的支持, 同时, 当危机真正来到时, 员工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而不惊慌失措。第三, 企业必须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危机管理小组组长必须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亲自挂帅。平时危机小组的工作就是防范危机的发生, 对企业内、企业外发生的危机,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总结其发生的规律和分辨出处理方法的优劣, 并且结合本企业的特点、环境加以分析, 从而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有效的预防危机的方法。作为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必须比别人有高一等的识别危机的能力, 对危机信号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独特的见解, 平时的工作中, 必须要对各种细小的变化多加注意;第四, 当危机真正来到时, 危机管理者必须有一套适合的处理方法来应对危机, 无论这种危机是市场上的销售问题还是服务问题, 是生产上的质量问题还是研发上的设计问题, 或者是人力资源危机和财务危机等, 危机管理小组都应该有方法去处理, 或许此方法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危机, 但是有了这个方法作为参考能够使解决危机者在危机面前不慌张, 可以沉着地发挥聪明才智去处理危机, 解决好危机。

虽然对于危机, 大多数企业往往采取的是亡羊补牢, 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明白预防与控制才是成本最低、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危机, 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它的发生, 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正如著名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所说“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因此, 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 逐步加以完善才行, 需要企业高层的高度重视, 中层的执行和基层的配合。只有企业里每一个员工时刻认识到危机的重要性, 真正地重视危机, 才能防患于未然, 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频率, 才能在危机真正来临时不束手无策, 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危机。

但是, 在危机管理中, 仅仅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是不够的, 因为预警机制仅仅是一种预防体系, 并不能完全保证危机不发生。在危机管理中, 最为关键的、最为必要的是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危机, 如何摆脱困境使企业继续前进, 这是体现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问题, 如果企业在处理面临的危机能力欠缺, 那么轻者就会伤害企业形象, 失去公众和自己员工的信任。因此, 企业在危机真正发生时, 应该怎么做, 是回避还是从容面对, 是拖延还是及时寻求解决, 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名誉、命运和发展。

虽然许多企业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出现危机, 但是危机总会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一旦发生危机, 解决危机是必须的, 任何的回避、拖延, 都是不利于危机问题的解决的。因此, 企业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里, 必须认识到危机已经存在于企业里, 必须要解决危机, 否则企业不能继续前进, 这是一个思想上充分认识, 战略上高度重视的问题;然后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识别定性的问题, 尽早地明确目前的危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危机。处理者必须分析此危机发生在企业经营的哪一个环节, 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 还是其他方面出问题, 必须给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一个合理的适当的定位。只有对危机进行恰当的定位, 才能更好地解决危机, 没有正确地给危机定位, 就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只能是穷于应付或者回避和拖延。因此对发生的危机定位是战胜危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面临危机时束手无策, 导致其无法正常继续前进, 而有些企业却成功地化解一些重大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企业每天面对着许多不同的危机, 有些是可以容易解决的, 有些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这种需要耗费一定成本的危机, 解决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也是需要特别谨慎的。目前, 这种危机体现在企业里, 最为常见的、最为重要的、最为可怕的、也是最难解决的是产品质量上的危机和企业里的人才危机。

对企业来说, 最不希望发生的是由产品质量引起的危机, 此类危机包括研发、生产和服务等问题引起的危机。这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企业的形象和品牌, 关系到企业的是否能够继续前进。那么, 企业如何更好地解决此类危机?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统一口径。对于同一危机事件, 如果企业内部竟传出不一样的声音, 不仅会令原本简单事态趋于复杂, 而且更会暴露出企业内部的“矛盾”, 让人觉得企业管理混乱, 更会令舆论和公众对其真实意图莫衷一是, 甚至可能由此引发新的危机。因此对内, 必须杜绝那种未经授权便擅自发表声明的情况;对外则根据事前的部署, 由危机事件管理者指定的发言人发布信息。第二, 快速反应。迅速及时, 是危机处理中的关键所在, 企业一旦发生危机事件, 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表明企业对事件的重视。任何的拖延和回避, 都不能有利于危机问题的解决, 甚至可能使危机更加严重。或许, 危机处理者在第一时间里, 对事件刚发生时责任或原因不明朗, 无法对责任主体做出判定, 或者无法判断时间的延迟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 这个时候, 最好声明, 强调企业将尽快采取行动, 查明事件真相, 并在第一时间告之消费者及媒体。最后, 企业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态度, 坦承诚恳地沟通。如果企业不能对外提供很好的信息和充足的信息, 媒体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寻求消息, 这样取得的消息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解决目前的危机是不利的。因此, 在危机面前, 企业要正视问题, 诚恳地与媒介和消费者进行沟通,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检查自己的过失, 同时, 向消费者表明企业能够解决此问题的决心。企业万万不能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 自欺欺人地以为, 那样别人就什么都看不见自己了。其实, 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 却可能为更大的危机播下了种子。

因此对于质量引发的危机,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公共关系和媒体, 与相关利益群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关系, 坦诚地向社会公众说明造成危机的原因, 并采用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 通过合适的公关策略去化危机为机遇, 从而赢得公共舆论对企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维护甚至提升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另一种危机———人才危机也是要十分重视的。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 拥有优秀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企业一旦发生人才危机, 特别是核心人才的危机, 企业就会不能正常运作, 甚至使企业灭亡。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人才危机的管理。如果出现人才危机, 解决起来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这不像质量危机有一定的套路。对于此类危机, “功夫”在平时。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预防措施, 必须要经常了解职工的工作行为, 思想动态, 个人需求和发展远景等, 在企业内部, 形成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氛围, 同时, 要培养副职和替代者, 建立人才储备库, 以便在真正的人才危机来临时, 有能够迅速顶替者, 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由人才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尽量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在损失方面, 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宝贵资源, 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因此, 处理人才危机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 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 一方面企业必须在平时的工作里, 加强培训、职工要相互交流和学习, 使企业这些宝贵的资产固定在企业里, 另一方面, 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 将客户资源、供应商网络、业务计划、生产技术流程及其他企业重要信息备份在案, 确保员工离职后这些资源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 同时, 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去做, 即使员工离职, 只要企业还牢牢控制这些资源, 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就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对于人才危机, 企业做的更多的是预防, 做好应付人才危机来临时的预防措施, 才能会更好地解决人才危机问题。

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 篇10

1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紧扣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开展教育。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参与国内竞争的同时, 角逐国际市场的步伐逐渐加快, 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况下, 政治思想工作要牢牢把握时代特征, 拓展教育形式, 丰富教育内容, 引导职工认清形势, 把准方向。

二是要紧扣生产经营面临的形势开展教育。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工作,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中心, 着眼于企业的经济效益, 突出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和经营思路进行宣传教育, 引导职工正确分析形势,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紧迫感、危机感,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紧扣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开展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于企业改革的大局, 通过深化改革教育, 帮助职工认识并把握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正确认识改革, 积极投身改革, 努力支持改革, 确保企业的改革顺利进行。

四是结合企业实际开展教育。深入挖掘职工身边的典型事例, 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 通过职工认可、富有亲切感和事迹突出的典型,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使广大职工受到鼓舞, 汲取力量, 弘扬正气, 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企业氛围, 充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五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文化阵地开展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是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工作, 具有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振奋精神的作用, 有利于弘扬团队精神、激励创新奋进、增强规则意识, 营造和谐氛围, 光大企业文化,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机制, 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大势所趋, 在促进企业机制的改进和创新上下工夫。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有所创新。要破除那种思想政治是软指标、是附属品、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 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要素。必须将经济意识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服务服从于经济,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机制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企业机制创新中做到以人为本, 健全工作网络, 完善工作制度, 创新工作方法, 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企业不断完善的新机制和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企业机制转换中实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全方位关注、跟踪和参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适当超前的同时能始终准确把握干部职工在企业机制和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思想脉搏, 服务于企业机制创新, 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是在工作内容上有所创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不仅包括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而且要研究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 将企业经济工作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为实现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

3 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既讲道理, 又办实事, 倾听职工呼声, 了解职工情绪, 关心职工生活。这是新形势下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关心职工, 才有资格教育和引导职工, 只有把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把教育职工同服务职工结合起来, 尊重人, 理解人, 关心人, 善于从职工最关心、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 才能增强企业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

4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职政工干部队伍, 是新形势下企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一是要积极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稳定政工干部队伍,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待遇上以及专业职称等方面的问题, 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重视起来, 使之起到服务、保证、监督和生命线的作用。二是培养复合型政工干部。政工干部要多研究当代社会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本领, 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知识, 行政技术干部除掌握管理和技术方面本领外, 还要掌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 使每一名干部都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技能、全方位、能文能武的干部。三是要善于形成合力, 协同党政工团, 互补互济, 形成拳头, 政工干部要具备肩膀宽、耳朵硬、气量大、办事公的品德和工作任劳任怨的风格, 不计较个人得失, 不计较名誉地位, 扎扎实实, 兢兢业业, 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新的时代趋势,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从自己做起,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要坚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研究, 赋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代特色,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引导人、教育人的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中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在新形势下, 必须保持和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篇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时空倒转,曾经在革命年代风光一时的老少边穷地区,多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加之信息封闭、观念落后,无一例外沦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陷落带。

来广东后,我特别留意到有一块跟我老家同样底色的革命老区“海陆丰”,也就是今天的汕尾市—上世纪20年代,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汕尾地处中国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距离深圳、香港仅六七十公里,坐拥如此优越的地利条件,为何其经济总量、财税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在广东21个地市长期垫底,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形成了巨大反差。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中国难以解决的锥心之痛。对经济总量先后超越香港、台湾甚至韩国的广东省来说,解决红色老区贫困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政治责任。2011年5月,一个由深圳与汕尾对口帮扶共建的产业转移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应运而生。这个曾经肩负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的区域合作示范项目,现在又被视为支撑广东“振兴粤东西北”产业经济的宠儿。

区域合作、产业经济自有其内在市场规律,但在中国语境下,行政主导与市场力量经常相互交织。面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诸多争议,是市场力量强一点,还是行政主导多一点,或许永远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正如沿海地区并不都代表开放与发达,内陆地区并不都是封闭和落后的代名词。近期微信热传的重庆巿长黄奇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深化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讲的5个故事,就生动地揭示了一座内陆城市是如何通过创新获取改革红利的。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已走过30多个年头,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已经成型,“沿海”已不再是一种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加强的探讨 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弊端,措施

近几年来,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较快,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就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 目前中小企业亏损面大、淘汰率高也是事实。究其原因, 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是因财务管理不善造成的。为此, 要找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并研究对策, 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的一个检测和平衡系统, 这一系统在保护企业财产, 增进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大公司中早已被认识。可是, 中小企业由于考虑到内部控制经费的代价, 忽视了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缺乏不仅明显的加大欺诈和偷盗行为发生的机会, 而且也使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及时性。依据不确切、不及时的会计信息也就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

1.2 财务监控不到位, 资金周转速度慢

中小企业财务监控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现金闲置或不足。有些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 造成现金闲置, 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 过量的购置不动产, 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 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账制度, 缺乏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 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大量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 流动资金紧张, 使公司举步维艰;三是存货控制薄弱, 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在生产经营中缺乏科学论证, 造成产品没有市场, 存货积压;也有的企业生产规模小, 担心接到订单后来不及生产, 事先进行预投产, 其结果是在订单落空的情况下, 存货积压, 从而轻者影响资金运营能力, 重者完全中断资金链, 造成停产破产。

1.3 融资渠道不顺畅, 投资缺乏科学性

由于受体制所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窄, 银行等金融机构就成了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及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借款较困难, 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 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 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在投资上,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 贷款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大, 所以它们总是追求短期化投资目标, 尽快收回投资, 很少考虑企业长远规划发展, 缺乏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分析, 盲目性投资现象普遍存在。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在这些企业中, 企业领导者家长式作风严重, 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水平, 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 由于决策大都没有经过科学而严密的论证, 因而, 往往出现决策性的错误。同时, 企业管理者受管理能力和管理观念影响, 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致使其职责不分, 越权行事,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监控不严, 会计信息失真等, 从而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使有些领导者不仅完全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功的指导作用, 也导致他们对专职财会人员的轻视, 忽视财会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管理和监督职能。

2.2 会计机构不健全, 财会人员素质低

中小企业虽然多数设立了会计机构, 但不少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 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 也有不少的小企业根本不设会计机构, 或虽设会计机构却形同虚设。会计机构的不健全, 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如内部财务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残缺不全或徒有其名。特别是现金管理更具随意性, 不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使用现金, 白条抵库、坐支现象严重, 随意的现金使用一方面造成企业现金闲置, 或者因管理不善, 需要资金时却因缺乏周转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 更严重的是因此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观念淡薄。多数财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修订后的《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了解甚少, 财经纪律自律性很差, 无视法律后果, 任意变造伪造会计凭证、账簿, 编制虚假会计报表。二是专业技术水平低。目前, 我国财会人才虽然不缺, 但有不少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上岗靠的是关系而非专业水平, 甚至有一部分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非法上岗。他们对财会新规则、新技术知之甚少, 实际操作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财会人员专业技能低, 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得不到应用, 财务管理的职能发挥不出来, 导致企业会计行为随意化, 财务工作极不规范, 使企业无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经营决策。

3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内容很多, 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要求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合理配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明确职责权限,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 业务经办, 会计记录, 财产保管, 稽核检查等职务。另一方面是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授权批准控制要求中小企业明确规定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 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2 强化运营资金控制管理

运营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保障, 为了防止资金短缺与浪费, 必须加强运营资金控制管理。第一, 现金流量预算控制。企业财务管理首先应该关注现金流量, 而不是会计利润。中小企业应该通过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来做好现金流量控制。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采用“以收定支, 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 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按收付实现制来反映现金流入流出。第二, 应收账款控制。应收账款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财务核算准确翔实, 债权债务关系明确。中小企业必须有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 信息传递及时, 并且原始单据必须真实完整。 (2) 评价客户资信程度, 制定相应信用政策。中小企业必须根据客户的资信程度来制定给予客户的信用标准;根据客户资信程度的分析数据对客户进行排队分析, 选择资信程度好的客户, 而拒绝资信程度差的客户。 (3) 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对逾期欠款加紧催收。财务部门还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对逾期未结清欠款的赊销客户, 企业应组织力量督促经销人员加紧催收。第三, 实物资产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是为保证企业实物资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财务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限制接近。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实物资产相关的文件的接触, 如现金, 银行存款, 有价证券和存货等, 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员外, 其他人员限制接触, 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其二是及时入账。经济业务发生以后, 必须立即入账, 特别是现金、银行存款, 要做到日清月结, 防止挪用, 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得到合理使用。其三是适宜的盘存制度, 对于财产物资可采用ABC分类管理法。

3.3 要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首先, 要稳健理财, 适时扩大规模。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 中小企业要发展, 关键是要稳健理财, 科学投资。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 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 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 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 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 扩大规模。其次, 是集中优势, 专业经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 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 但是可以集中力量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 提高市场占有率, 同样可以取得经营的成功。再次, 是拾遗补缺, 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 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 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 进可以扩大空间, 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退可以在其他企业也进入这一市场后立即撤离, 另辟他径。

3.4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企业全员管理素质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一方面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全员素质教育, 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 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 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 搞好财务管理, 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杨光, 中小企业如何规避财务风险、会计之友[J].2005.2.51-52.

上一篇:静水压力下一篇:课程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