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2024-08-10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精选9篇)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篇1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一、科学发展观对中小企业人才管理的指导意义

第一,在人才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发展理念,同时要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正确理念观,认真处理好每一个工作任务,要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让人们企业员工对“人才”理论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以重视个人学习。

第二,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视劳动成果、重视知识学习、提倡创新精神、重视人才培养”的四原则是新时期企业做好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应该将这一原则充分地应运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充分地利用所有的能够为社会生产发展带来好处的组织形式,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

第三,要能够正确地掌握工作的核心部分,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建立一个素质过硬的队伍一定要有做好以下几个工作:用良好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用合适的方式来领导员工,用最优秀的方案来分配人力资源,为人才提供必需的优质的培训机会和服务。在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主题,企业也应该优先发展科学和各类教育事业。

二、中小企业人才管理服务探析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小企业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中小型企业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是创新服务,巧做引才文章。在对人才进行选拔和招聘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人才取胜。企业在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的时候应该选取最优的考核方案,比方说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录取工作:道德品质的考核、实战模拟考核以及评价中心考核等方式进行人才的聘用,以此来确保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就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一个企业获得正确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新时期,所以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首要应该考虑的一个条件应该是他是不是一个懂得高科技技术,懂得信息知识的人同时企业在对现任员进行进一步培训的`时候也应该对这个条件给予高度重视,以保证企业对无职业素质的合格。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扎实服务,精做育才文章。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的调配管理过程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出合适的人力调配方案。要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能有合适的员工坚守生产岗位,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和使用。要有正确的培训的认识,企业应该坚持人本管理,先要明确培训对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重大意义。企业应该将培训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加大培训的力度、频度,将企业的实际情况融入培训内容中,将培训工作转变为经常化,可以达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局面。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是:对人力资源分配方案的调整必须要根据产品生产的阶段以及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根据实际需要来开展人才培训活动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

三是贴心服务,善做留才文章。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如何较好的增强主人翁意识,尽主人翁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围绕企业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各类劳动竞赛活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中小企业要立足关注外来员工子女教育成长,解决员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尽力帮助职工解除后顾之忧;立足关爱外来工节日送温暖活动。中小企业不少人才来自全国各地,始终把关心外来员工作为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在工作岗位安排、生活食宿习惯、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优先考虑,使他们安心工作;立足关爱困难职工,对困难教职工建立了档案,做到了对困难职工的数量、类型、困难原因、家庭状况等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解困计划方案。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中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此作为引导,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案,正确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充分地利用起企业的每一分资源,制定适宜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的人才政策,以此来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企业效益的实现和增长。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篇2

1 海化集团的发展历程

1.1 建设纯碱基地, 打牢发展根基

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是1995年8月由原潍坊纯碱厂和山东羊口盐场联合组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 国内纯碱总产量还不足200万t, 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每年需花近10亿元从国外进口纯碱。原潍坊纯碱厂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 “七五”期间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国内3个大碱厂之一。

为占领技术制高点, 其在建厂初期是国内第一个从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引进具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化塔、滤碱机和煅烧炉等制碱关键设备的制碱。建设期间, 其解放思想, 锐意改革, 一举夺得中标、开工建设、投料试车、生产达标、竣工验收和经济效益6个“第一”, 创造我国大型化工企业建设投资省、速度快、质量好和效益高的成功典范, 被化工部评为优质工程单位。来厂指导的德国专家赞誉:“潍坊纯碱厂是世界上建设得最好的碱厂之一”。 1990年8月, 首批纯碱出口东南亚成功, 结束中国不能生产重质纯碱的历史。

近年来, 集团采取自主创新为主和产学研结合等方式, 使纯碱生产液相水合法生产工艺、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白度、自动包装码垛、DCS微机自动控制和MEC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制碱生产带来新的技术革命。2007年2月, 海化集团援建伊朗塞姆楠纯碱厂, 标志着中国纯碱技术第一次迈出国门, 此后海化技术人员还赴巴基斯坦和叙利亚等国帮助援建纯碱企业, 均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赢得国际声誉, 树立知名品牌, 成为中国制碱业的一面旗帜。

1.2 实现盐碱联合, 冲破行业分割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纯碱厂的改革与发展也遇到一些光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纯碱的主要原料是原盐, 厂址的选定本来主要是从当地盐资源丰富出发考虑的, 但由于纯碱厂属化工行业, 羊口盐场属轻工行业, 多年来两个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供销联系一直难以畅通, 发展都受到影响。一方面纯碱厂的用盐因外运等原因成本大幅升高;另一方面盐场的原盐大量积压, 行业分割使两企业深受其苦。

1995年, 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潍坊市委、市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意愿的基础上, 积极促成两个大型企业在全国率先实现盐碱联合, 组建成山东海洋化工集团, 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这一举动打开我国盐碱联合的新局面。同时依托海化集团, 山东潍坊海化开发区同日成立 (后改名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 。过去两个企业“门挨门”各行其是, 如今“拆了墙”成为一家, 发挥出整体优势, 使企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集团化之路, 取得1+1>2的效应, 为做大做强企业和打造百年海化奠定了基础。

盐碱联合的实践成功证明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为此, 国家经贸委专门组织有关部委和中央新闻媒体在山东海化集团召开现场会, 向全国推广海化集团盐碱联合的成功经验, 大力推进全国的盐碱联合工作。

1.3 实施资本运作, 创新融资方式

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由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 以募集方式设立的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1.08亿A股1998年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7月3日正式上市, 成为中国海洋化工科技第一股。这标志着山东海化进军资本市场开始二次创业, 也是国家加快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据199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 此次海化集团以其经营主体即制碱公司、溴素厂、供销公司和进出口公司之净资产剥离重组, 组建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主要从事纯碱、溴及溴系列产品深加工和销售业务。山东海化集团本次发行成功后, 将形成3亿国有法人股、1.2亿社会公众股和总股为4.2亿股的股本结构, 其中集团持有股份公司71.43%的股份, 可募集资金6.098 2亿元人民币。据悉, 此次重组的只是海化集团的部分优质高效资产, 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 股份公司将逐步把海化集团的其他优质资产注入, 不断地为股份公司增强活力。从股票上市到实施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 8年间3次融资共计20亿元, 为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1.4 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海化以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运用循环经济理念, 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做到“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碧海蓝天”。

为解决化工生产与海水养殖的矛盾, 实现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海化对区域内的海 (卤) 水资源实现了“一水六用”。

所谓“一水六用”, 即用海水放养贝类和鱼虾等海产品;初级卤水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先送纯碱厂和硫酸钾厂供工艺冷却;冷却的同时吸收化工废热的中级卤水送溴素厂吹溴;吹溴后的卤水送到盐场晒盐;晒盐后的老卤生产硫酸钾和氯化镁等产品。通过“一水六用”, 海 (卤) 水中的有用物质基本上被充分利用, 提高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实现海洋化工界为之奋斗多年的“盐、化、养”一体化的目标, 做到经济、环境和社会3种效益“同生共赢”。

近年来, 在“一水六用”的基础上, 海化又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为重点, 投资80多亿元先后建设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大项目、好项目, 相继开发出碱系列、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和精细化工系列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即以原盐为原料生产纯碱和氯碱, 以纯碱为原料生产硝酸钠、亚硝酸钠、小苏打、白炭黑和水玻璃, 以氯气为原料生产溴素和甲烷氯化物等, 以溴素为原料生产氢溴酸、灭火剂和阻燃剂等, 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钙和氯化钠, 以制盐苦卤为原料生产硫酸钾、氯化镁和氢氧化镁等。此外, 海化成功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石泥替代石灰乳生产纯碱新技术, 在国内率先实现纯碱和氯碱在产业链上的“连理”, 从根本上解决电石泥废渣环保利用的行业难题;成功地将石油化工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尾气用于纯碱生产, 在国内率先实现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装置的“联姻”, 从而形成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和资源闭路循环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互联网”, 实现产品及其废弃物在体系内的再资源化。2005年12月, 海化集团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在循环经济理念和自主创新活力的催生下, 海化不仅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而且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 海化已有合成纯碱、硝盐和固体氯化钙3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原盐和水玻璃2个产品产量居亚洲第一, 溴素、溴化物、三单体和灭火器瓶体等8种产品产量居中国第一, 有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产品7个, 年出口创汇总额达3亿美元。

1.5 建设产业集群, 带动区域发展

纵观国内外, 以大企业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和以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崛起已成为经济界津津乐道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山东海化集团海洋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衍生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经过近年的开发建设, 目前区域内已形成盐溴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石油化工、农药化工和仓储物流等产业集群协调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区域内企业500多家, 其中外资企业30多家, 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企业已占到区域内企业总数的70%, 年产值占全区的80%以上。2007年, 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2亿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16.7亿元, 人均财政收入2万元以上。

目前, 山东省委、省政府已将潍坊北部沿海经济开发列入全省“十一五”规划, 并纳入到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中。2006年8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式命名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中国石油和化工潍坊产业区”, 决定把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石油和化工项目的聚集区、生态工业发展的先导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试验区以及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示范区。2007年12月, 该区被商务部、科学技术部和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确定为全国海洋化工领域首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2 启示与思考

2.1解放思想, 顺应市场规律, 推进体制转换, 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把转变思想观念贯穿于企业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 以创新的观念认识新情况, 以创新的思路解决新问题, 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制盐与制碱一直分属2个部门管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原有体制下企业分散发展和重复建设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纯碱和烧碱取消指令性计划而率先步入市场, 但工业盐仍然执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使得两个上游企业之间科学的产供销关系难以形成, 盐碱企业相互优势难以发挥, 行业分割割断了企业的有机联系。说到底, 问题暴露在企业, 而矛盾冲突的根源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盐碱管理体制改革不同步。

海化集团冲破行业体制分割并实现盐碱联合, 联合虽然是必然趋势, 但也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工程。改革免不了对原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 改革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和勇于探索;从大局出发并以国家利益为重, 绝不能因为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而相互推诿, 影响改革大局和企业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弱化简单的企业归属问题, 携手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才能将联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才能使企业运作真正走向良性循环。

2.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和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有科学规划, 其次要有一系列保证措施, 如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等;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 从根本上实现节能减排, 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不断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要求企业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 摒弃粗放的管理理念, 推行精细化管理方式, 更加高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 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益。

海化集团依靠技术创新, 立足资源层层精深加工, 上一步的产品被下一步工序深入利用, 上一步的废料被下一步生产环节再资源化, 形成盐系列、溴化物及其深加工系列、苦卤废液深加工系列、纯碱及其深加工系列、制碱废液化工系列、制碱废渣建材加工系列以及精细化工系列等生态工业链, 实现废弃物在区域内的基本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 建立一种区域内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 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近年来, 海化集团的“三废”综合利用已成为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集团环保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已近4亿元, 新增利税中“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创利税已占20%以上。通过“一水六用”, 海水和卤水中的有用物质基本上被“榨干吃净”, 废物“资源化”和工业“零排放”, 实现“盐、化、养”一体化目标。

3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海化集团发展的历程是我国工业发展进步的缩影, 从海化的成功发展经验里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与思考。当前, 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型期, 全球经济模式正在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经济转变。如果能早一天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就能早一步在战略上掌握主动。

摘要:文章叙述山东海洋化工集团的发展历程, 根据其成功的发展经验, 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改革创新、循环经济是海洋化工企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精神 科学管理 科学发展 篇3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谋事创业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结合淮海集团自身实际,对照“严谨、踏实、认真”的要求,我们确实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缺乏科学精神,执行力不够,办事拖拉;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发展上不协调。这些具体表现,有些是子集团层面的问题,有些是科研线条、分厂的问题,有些是子集团与各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端正工作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以上率下,深刻剖析原因,找准症结根源,强化整改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秉承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管理、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促进工作态度转变。要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促进执行能力的提升。要倡导自上而下的执行文化,以严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实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严格制度落实,促进企业整体执行力的提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加强企业科学管理。要持续推进精益研发,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推进军品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精益研发综合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军品科研技术突破、完善薪酬激励制度等措施,促进科研项目的“三提升、三降低”。同时,要以提升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实现流程为核心,从精益设计、精益试制、精益试验等方面入手,对不同阶段的研发流程进行逐步完善与优化。建立以产品领域及项目研发的核心团队和研究室专业化团队。健全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质量师、工艺师、会计师等不同系列的研发团队组织结构,明确各系列研发团队的定位与职责分工,优化协同开发的团队运行机制,提升研发沟通效率和五师系统协同效率。要内外结合推进精益生产,在经营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只有加快推行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严控产品质量,降低废品损失,加快军品产出才能使企业摆脱困境。要脚踏实地推进精益管理,对科研、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堵住“漏点”、填补“盲点”、挤出“无用点”,把利润一分一分抠出来,把竞争力一点一点提上去;坚持用数据说话,以实实在在的指标改善来检验精益管理成效;切实落实集团公司的“九降低、三改善、一杜绝”要求,逐个环节、逐个岗位制定改善目标和具体措施,工作成效要体现在成本费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两金”占用等绩效指标的改善上;学习借鉴系统内外单位在集中采购、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扎实推进公司的精益管理工作。

三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要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准确把握武器装备信息化、体系化、实战化的新要求,客观、准确、科学研判军工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贯彻国家和集团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的新要求,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做大、做强特种车辆、建筑用型材、汽配零件机总成等相关民品产业,做实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以精兵简政、打造虎狼之师为目标,在子公司、研发中心和各分厂人力资源优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使能力绩效工资在明年得以全面实施。同时,强化两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化考核,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完善研发中心组织架构,变垂直管理为矩阵管理,优化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强化项目研发组织力和协调性。要以划小核算单元、剥离辅助业务为目标,积极推行辅业资产市场化运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要以有序退出、移交社会职能为目标,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三供一业”移交事项。通过坚定不移地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工作,将淮海集团真正打造成区域内有影响力、行业内有竞争力,集团内有贡献力的一流企业。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篇4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发展之本。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为每一名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给予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使员工的生产、工作、生活条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员工的收入随着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不断增长,让企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员工。

结合“创一流”工作,修订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发挥整体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充分运用党内监督、员工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手段,加强对涉及企业人、财、物重点岗位、关键部门、重要环节的监督,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严格按程序办事。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实现生产与经营的和谐

推进改革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来思考、展开。脱离这个中心,构建和谐企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锐意改革,企业才有活力;只有创新发展,企业才有实力;只有员工得到利益,企业才有凝聚力。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开拓市场,推进生产经营持续发展,保证员工收入稳步提高,为构建设和谐企业提供物质保障。

三、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和谐

强化服务意识,把倡导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员工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以诚信、负责为本,严格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大力改进行业作风。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功能和95598客户服务系统。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健全优质服务常态机制。加强用电宣传,积极引导客户科学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加强监督检查,开展明察暗访,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定期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认真受理投诉举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供电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品质,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坚持依法经营,推动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

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源建设和投产速度加快,电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主网架薄弱、抵御事故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坚持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并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加快电网建设,努力实现规划科学、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标准统一、经济高效的坚强电网。

五、坚持两手抓,推动企业与企业文化的和谐。

企业改到深处是管理,创到最后要靠文化。一方面通过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努力将员工的愿望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形成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团队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以诚待人、平等友爱、互帮互学、融洽相处的氛围,使企业真正成为全员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篇5

2.1 管理观念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转变

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和单位都是将利益作为发展的目标,管理的基础和工作的衡量标准,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根源。在当前各种水平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可持续性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是一个人为化的管理体系和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更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创新和管理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依据。

可持续成长管理观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要科学合理地追求利润。坚持这种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2.2 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己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

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目标在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变化和可控制过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文化和企业水平的最佳方法,而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基本取决于全 体员工的绩效水平。

企业管理者应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激励资源,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使得员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工作绩效,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3 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其次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要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使企业对内对外都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交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员工是企业发展经营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以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士气,引发员工潜力,才能创造企业最高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激励资源,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使得员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工作绩效,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3、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有人指出.企业家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因为其风险由自己承担,而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国家应该制度化来扶持和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政府在制度上,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改革和创新激励机制,坚持。

4、建立支持知识运行的企业技术基础设施

从简单的知识支持工具到企业信息网络、通讯设施以及整套的更为复杂的组织软件和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挖掘和良好的文件管理也很重要。要建立健全公司 内外部网络,使员工方便、快捷地了解全球信息,开阔视野和思路,更好地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企业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就是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而对于不同员工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和动机,企业应当给予不同起点和基础的激励措施。

5、结束语

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过程,是实现企业完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其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创建出有利于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激励制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体系和组织过程,通

企业文化助力安徽高速科学发展 篇6

成功的企业孕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就卓越的企业。无论是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还是默默无闻的百年老店,这些成功的企业大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傲,基业长青。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基,建立清晰的文化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文化管理的地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要,也是这个时代的呼声。

1951年,日本商人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面对强大的美国公司,松下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对属下说:从前是以一个日本人的立场来考虑事情,如今要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作出判断。作为一个经济的世界,必须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优点才能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松下幸之助此言的深意,直到日本公司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益和利益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这是来源于《公司的力量》第七章“各领风骚”的前言中的一段话,他以一个真实的时代案例,娓娓道出了文化对于一个公司存在的意义和力量所在。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需要利用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点,博采众长,独领风骚;在一个行业的发展竞争中,需要利用企业的优秀文化精神元素,纵横驰骋,继往开来;在一个公司的发展中,我们无法逃脱从发展到成长到成熟直至衰退的必然周期,但是我们能够决定这个周期的长度,是短命王朝还是基业长青,靠的是什么?《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国立国虽然很多年了,但由于文王能日新其德,所以他能接受上天赋予的更新天下的使命,使姬周显得年轻而充满活力。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周期性不断渐进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组织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浪潮不断冲刷变换组织中的人员、技术、战略、业务、市场等等,然而另外一些东西,却能慢慢的沉淀下去,耐得住岁月的洗礼,闪烁出灼灼光芒,那就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可口可乐公司的创办人阿萨?G?坎德勒曾说,即使我们的企业一夜之间烧光,只要我的牌子还在,我就马上能恢复生产。我们北京的同仁堂药业,每一间店面都会有这样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虽然,我们并不是都喜欢喝可口可乐、都用过同仁堂的医药,然后他们的这些理念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就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历经数年依旧焕发勃勃生机的原因,那就是他们被我们认同的核心价值,即文化。

以1986年安徽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为起点,安徽高速至今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我们经过了艰辛起步,一朝闻名的初创期,经历了平稳发展、累积经验的成长期,经历了融资上市、企业改制的快速突破期,每一个时期都在我们安徽高速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沉淀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我们的发展已经迈上了规模化的台阶,从多元化的探索到逐步稳定了以路为主,四轮驱动,适度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领域的增多,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形势,迫使历经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的安徽高速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任务更重,发展难度更大,服务需求更多,社会期待更高。同时,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上也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这样的一种新形势,安徽高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引领企业更好、更快、更科学的发展,如何协调并化解当前诸多的经营困难和管理矛盾,实现我们建设现代化、多元化、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企业文化管理应运而生,呼之欲出。

我们的文化来源于三个方面:安徽高速多年的发展成长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解决现阶段企业主要问题的思想引导、满足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既传承了过去又孕育了现在,同时启迪着将来,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制度与执行的统一,知与行、德与才的统一,既有普遍的社会哲理,又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我们的使命:“高速先行,引领安徽崛起;微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对于安徽高速根本任务的定位也是对于安徽高速存在意义的深刻诠释,指明了我们发展的方向和存在的价值。体现了安徽高速的光荣使命和荣誉,体现了我们的高尚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企业责任,我们的发展是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日益提高的需求而努力,是在为更好的服务客户、服务民生、服务社会而努力。安徽高速不是一个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而是一个负责任为了社会和谐而努力的企业。过去我们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也在这样做,将来我们也要一直走下去,这是我们企业存在的初衷也将是我们最终的归属。

愿景是企业愿意为之不懈努力的追求,这个愿望可能很远很远,当下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够实现,可是我们愿意为这种期许而不断努力,它确立了企业发展的目标,有目标就不怕路远。毛毛虫的理想是希望破茧成蝶,然而这一过程,则充满着艰辛和危险,它不仅要面对来自外界的随时可能导致其丧失机会的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实现内在的自我蜕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蝴蝶的梦想鞭策着毛毛虫的努力,而最终那一刻展翅飞翔是绚烂的,无与伦比的。我们的愿景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实现过程,可能需要我们几代安徽高速人的不懈努力,而这一过程,不仅是时间的等待,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内在的不断优化完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当下,愿景更多的是为我们提出了要求,不断超越今天的要求,不断成长砥砺的要求,励精图治,精进至善。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准则。从哲学角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重道笃行、通达致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了公司的特色,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道,就是重科学、重规律、重制度、重道义、重规范、重道路。重道既与我们根本任务吻合,又突出强调了我们一切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规律、承担道义、重视制度、讲求规范。“笃行”强调学要有所得,同时要努力践行、履行所学,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重道笃行指导我们既要正确地做事追求高的效率,又要做正确的事追求好的效果。“通达”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企业对经营管理的要求,是个人对企业的要求,“致远”寓意无论是社会、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只有重道、笃行、通达,才能够走得更远,能够健康、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一种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战略胸怀,体现了企业的眼光、远见和胸襟。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篇7

1 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模式从过去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新型“竞合”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1)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长期倡导和企业广大员工积极创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形成并为全体员工认同与实践的整体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和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与习惯的总和,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事业为追求,以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和国家政策法令为导向,潜移默化地融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舞着员工士气,培育着员工技能,凝聚着企业精神,塑造着企业形象,具有引导、激励、教育、感化、整合、约束、凝聚、辐射等功能,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参与竞争、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文化更是一种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在2004年公司经营步履维艰的困境下,我们提出了“潜水电泵永葆国内第一,工矿用泵保持国内领先,企业管理做到严细科学,职工收入实现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举全公司之力发展新产品”等经营理念并逐一细化落实。在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年确定一个奋斗目标,通过各种会议、宣传栏、车间黑板报、厂报等形式做好宣贯。用企业崇高的经营理念和目标来凝聚职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取得了丰硕的经营成果。因此可见,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能通过对人的管理,影响生产,影响销售,影响市场,影响消费,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决定企业的命运和发展,是一种作用巨大、潜力无穷的文化生产力。

(2)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企业员工凝聚力基础是企业根本目标。企业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凝聚力。长期以来,我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契机,以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广泛开展了不同层次、内容广泛的培训工作。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还在车工、造型工、焊接工、嵌线工、装配工中开展了职业技能竞赛、设立岗位技术能手活动。各竞赛工种均按百分制进行考核,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各占一定比例。获奖选手在完成基本工时,出勤率、产品合格率达到规定标准后,企业对车工岗位技术能手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对其他竞赛工种的优胜者给予一次性奖励。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生产一线职工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完善工艺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自2004年起我们每年为职工提高10%的工资。并按规定缴纳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为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投资改造了铸造车间浴室、夏季为职工做绿豆汤、在车间设立电水炉,解决和方便了职工的喝水问题。企业文化所形成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作用,将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员工从潜意识里感受到企业利益职工利益,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实现企业和职工事业相互发展。企业文化有助于职工形成共同理念,实现自我约束?。企业要规范约束职工行为趋向合理化,仅靠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能规范约束职工行为且能长久地起作用,由于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认可的一套价值体系,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员工都曾参与,使企业文化具有非行政、非经济控制功能,引导企业和职工进行自我控制,当这种约束由少数人自觉性变为多数人自觉性之后,就会稳定无形精神力量,自然而然地促成企业中良好风气。

(3)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企业形象?。优秀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管理风格、良好经营状况和高尚精神风貌,是企业巨大无形资产。成功企业文化不仅会影响本企业发展,也会使行业迈向良好发展态势。公司研发生产的“颜山”牌产品应用广泛,以工艺精湛、性能稳定、质量优良、经久耐用、服务周到享誉国内外市场。产品在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信誉,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沙特阿拉伯铜锌矿排水工程、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北京鸟巢冰雪场、国内煤矿排水抢险现场、抗旱一线及国内外许多知名工程和大型企业都选用了“颜山”牌产品。

企业从建立到成长,行业乃至市场经济中品牌和象征良好企业文化必不可少。企业文化能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和发展。企业文化是生生不息,它会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世界上著名长寿公司都有共同特征,他们都具有企业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企业文化。近年来,众多企业所提倡第二次创业,其目标实际上是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文化,就好像企业灵魂。因此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4)良好企业文化是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制胜法宝。在当今社会,人才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归属感弱,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而良好企业文化可以使职工有更好发挥舞台来实现价值,使他们产生强烈归属感,而企业文化正是职工产生这种归属感所在。在人才工作方面,我们做到了:一是树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科学人才理念。摒弃过去只认为大学生、从事工程技术的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优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操作技工都是人才的观念,使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人才技能得到施展,形成了人才全面、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注重人才队伍的梯次建设。(1)注重人才队伍的年龄梯次,达到老中青三结合,防止人才队伍的断层。(2)注重人才队伍的结构层次,实现高、中、低三个层次人才的合理配置。三是在待遇上体现人才价值。对各种人才的工资待遇达到年年有提高,使其保持在地区中上水平。对专业人才工资待遇分五个等级,实行分级管理,打破年龄、资历限制,年年晋升。住房政策实行优惠。四是多层次吸纳人才,搭建公司发展人才框架。(1)吸纳各类高层次管理人才,充实公司领导班子;(2)吸纳有经验的生产、销售骨干力量,充实公司生产、销售一线;(3)从各大专院校、技校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和操作工,作为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对刚入厂的大学生做到了“四当”。既当孩子照顾,当同事交流,当骨干使用,当栋梁培养。视每个人都是人才,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重点进行培养,促进成为特点。

企业文化具有强大力量,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无形生产力,潜在生产力,无形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会极大促进企业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企业文化来,就一定会对企业长远发展起到积极、不可估量作用。

2 加强企业文化要注重把握关键环节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它不仅指导企业在优势条件下取得辉煌经营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劣势条件下能够帮助企业取得最终成功。企业文化需要固化于制,建构一种大而持久的制度,需要全体员工内化于心,落实到行动上。理念一旦确立,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其核心价值,并有能力在关键时刻为核心价值观赋予新的意义。

(1)把握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行为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哪一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颇,在企业文化的诸要素中,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建设好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无疑是企业核心理念,而企业核心理念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推动力,是企业之“魂”。因此,企业核心理念是每个企业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工作中应该着力抓住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核心理念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培育能表现本企业精神风貌、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并以此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职业道德。

(2)打造企业文化的个性。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特点,表现出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份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要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顾客至上;而山东颜山泵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坚持“最好的培养就是使用”的理念,致力于搭建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树立“岗岗出人才”的观念,使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保护人才各种先进的、不受桎梏的新思维,敢于用新颖思维来批判传统思维。鼓励思维创新,使创新在个性的张扬中显观,建立思维和建解“标新立异”的平台。在公司设立董事长、总经理信箱、公开公司主要领导人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让职工随时能够反映对公司发展的各种思路、意见、建议等情况。

(3)倡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出思路、出理念,形成科学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构建企业文化体系需要集中全体员工的智慧,培育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需要全体员工的创造,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渗透没有员工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他们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特别是他们中间的先进模范人物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价值观,而这些先进的思想和主体意识,正是提炼总结优秀企业文化的源泉。我们每年都在职工中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其内容涉及产品研发、市场开发、人才利用、费用管理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目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的共同信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文化管理是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 篇8

一、如何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作为学校领导,在活动中不仅要做表率,更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活动与工作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结合,深度思考发展中的问题,前瞻规划学校愿景,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发展。首先要从管理入手,因为管理是发展的保障,没有科学的管理,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探索科学、有效、人文化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保障转型的稳步与和谐,才能发挥文化管理的最大效益。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二是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学校,两者的核心是前者。发展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使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成为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学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这本身体现的就是科学要求。而传统学校侧重的是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合时宜。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必须摒弃传统,全面革新,建设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现代学校,这就使学校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必然。因此,只有实施有效的文化管理才能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文化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学校有两大基本特征,就是“人文化”和“文化化”,即“以人为本”和“文化育人”。这两大特征,就决定了现代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信念的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师生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文化管理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文化人”需要文化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对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人”,是学校这一“文化场”中的文化人。对他们的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本思想”。其次,教师通过传播文化,实现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学习文化,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对两者需要文化管理。第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把不断接受的教育文化知识内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学生的素质提高,是靠把学科文化知识迁移成自身能力和品质来实现的。可以说,两者的发展都依赖于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实施文化管理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平台”管理和“升台”管理的必然要求。

2. “文化课”需要文化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目前来讲,学校教育仍然要以学科课程为载体;教师育人依然要通过文化知识来实现。这就要求学校要开设好学科课程。现代学校课程开设的现状表明,其基本模式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大模块。基础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学校办学的“基本动作”内容。拓展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不违规办学的前提下开设的;是对基础课程的补充,是为了让基础课程更适合地域特点、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特色课程是在拓展课程基础上的强势突破,是为普及学校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特长、铸造学校品牌而开设的课程。

从这里可以看出,现代学校课程开设的基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这些课程首先是“文化课”。学校的拓展课程、特色课程同样也是文化的载体。要确保课程的有效开设,必须有系统、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而对“文化”进行管理的机制离开“文(下转22页)(上接14页)化”也是不现实的。

还有,在课程开设与实施中,要做到“教育塑造”,而不是“教育速造”;做到“师生互动”,而不是“师生胡动”;做到“诲人不倦”,而不是“悔人不倦”;做到“教育育人”,而不是“教育愚人”。其核心就是要对实现课程进行“文化管理”。

另外,“文化课”的载体是课本,呈现的是严密的和简洁的知识,有人谓之“冰冷的美丽”。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用“火热的思考”得到“冰冷的美丽”,这就离不开我们的课堂,更离不开课堂教学管理。“文化人”、“教”与“学”、“文化知识”,同样需要“文化管理”。

3. “文化场”需要文化管理。学校是文化育人的场所,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场所,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载体”。这个“文化载体”,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体现着文化的特质。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有许多东西,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要靠环境来熏陶”。学校的规划布局、环境美化等体现着文化美感,宣传栏、橱窗、展板、网站、广播、警示标牌等都凸显文化育人功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都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开展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学习型家庭和个人以及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评先树优活动,都是激励文化的表现形式。每一个班级的班牌、班训、班级标语、手抄报、黑板报、艺术墙等都渗透着文化育人。自然文化的布置、人文文化的形成、精神文化的激励以及各种育人文化形式的和谐渗透与融合,自然需要靠有效地管理来实现。可想而知,对具有文化特质的要素,如果不通过体现“文化”的模式来管理,是谈不上有效性的。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艺术节、合唱节、英语节、运动会、诗文诵读以及各种节日庆典、纪念活动,还有各级部、班级、活动小组开展的活动,都要有方案、制度、评价来确保实效,这些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都要用文化管理作保障。

作为“文化场”的学校,其“文化”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而是与社会文化,特别是社区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学校要通过对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组织社区服务、军警营和厂、馆参观,开辟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科技夏令营、文化夏令营等学生活动,实现校内外文化的相互渗透,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同时扩大学校文化场的社会辐射面。

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论文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上午好。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千里迢迢、不辞劳苦来到黄陵矿区,为我们的精细化管理传经送宝。首先,我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我代表黄陵矿业公司把企业基本情况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简要汇报,请多提宝贵意见。

一、企业基本情况

黄陵矿业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所属大型核心企业,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公司1989年9月成立,现有两对生产矿井,一号煤矿和二号煤矿,合计产能1300万吨;拥有一条50公里、年运输能力2000万吨的铁路专用线,一座13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厂,一座年产1亿块的粉煤灰砖厂。炼焦能力500万吨、化产能力100万吨的煤化工园区和2×300MW煤矸石电厂等大型循环经济项目正在建设当中。矿区已基本形成煤、化、电、路、建材、果蔬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公司目前总资产140亿元,现有职工5300余名。

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举措

黄陵矿业公司和我国的大多数煤炭企业一样,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全过程。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的透水 事故,1999年发生的3.24透水事故,几乎使矿井面临灭顶之灾;2004年发生的透水事故,在治水过程中发生了6.15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名职工遇难,2名救护队员牺牲。随着一号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和二号煤矿的建成投产,2008年,黄陵矿区成为高瓦斯矿区,安全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如何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如何杜绝零敲碎打事故的发生,如何打造本质安全型矿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永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黄陵矿业在学习考察、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迈开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步伐,通过三步升级,把精细化管理不断引向深入。

第一步是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区为目标,强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三基”建设。公司以“三基”建设为突破口,抓基层、强基础、练基本功,将安全工作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以区队、班组为重点,狠抓班组建设,强化现场管理。

2、应用4项技术。认真落实“定置、标识、编码、看板”精细化管理4项技术,使现场设施标识化,作业程序标准化,有效地避免了缺陷、消除了缺失,使现场井然有序,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职工的工作行为和作业标准化程度得到很大提升。

3、建立“三工转换”机制。在全体职工中实施“A、B、C”三卡考核,A卡为工作量卡,B卡为日考核卡,C卡为综合得分卡,按照得分高低确定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潜力员工,定期 根据优秀员工累计得分确定首席员工,“三工转换”结果直接与分配挂钩。

4、开展“双述”活动。公司分行业分专业编写《岗位描述大全》和《岗位作业指导书》,涵盖岗位职责、设备原理、操作规程、常见故障判断和处理、事故案例分析等十多个方面内容,以此为蓝本,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岗位描述”,描述不过关者不得上岗;在安全关键岗位和多人配合作业岗位推行“手指口述”,将操作程序、操作要领、操作标准等编制成“菜单”,按步骤口述手做,做到口到、心到、耳到、眼到、手到,彻底杜绝误操作。

5、推行干部走动式管理。在管理干部中推行以“五定”(定人员、定次数、定线路、定任务、定落实)为原则的干部走动式管理。所有管理干部都必须深入一线参与走动式管理;根据干部级别、业务分工确定走动次数和行走路线,确保安全管理全覆盖、无盲区、无盲点;所有管理干部在走动之前,要从上级主管领导处领取任务单,带着任务深入现场,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现场走动必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动完毕,要在信息站填写走动结果和发现的安全隐患,对未消除的隐患和问题通过信息站要求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并跟踪处理。走动式管理实行复命制,任务完成情况要向有关领导及时汇报,形成了走动的闭环式管理。

6、推行班前礼仪和“三三整理”安全工作法。创新班前会形式,完善班前会程序,组织职工唱矿歌,进行安全宣誓,调动和激发职工的工作状态;对职工的精神状态、工作情绪、身体状 况进行逐一排查,组织职工对现场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想预知,把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工作现场实行班前、班中和班后对环境、隐患和自身情绪进行整理,确保作业现场“人、机、物、环”始终处于最佳安全状态。

7、实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借鉴4S店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公司所有设备编码建档,对设备基本信息、技术参数、运行、检修、维护、保养等进行全过程记录,明确设备的使用责任主体,保证设备的安全工作性能,发挥设备的投资效益。

8、建立隐患编码分析制度。根据公司产业性质、技术专业、时间、地点等的不同,对查处的全部安全隐患实现编码管理,按照危险程度进行等级分类,定期分析隐患发生的原因和机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大对重点隐患的治理工作力度,根除频发隐患的产生根源,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逐步实现安全隐患从发现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9、强力推行“朝七晚九,一井两会”制度。我们始终把强化干部管理职责放在矿井安全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矿井管理干部中实行早上七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的作息制度,及时解决安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值班领导当天要下一次井、参加两个会,清晰地了解当天的安全生产部署,准确地掌握矿井当天的安全生产情况,详细地传达和分析当天的安全生产动态,使安全工作始终能够处在管理干部的掌控之中。

10、开展“三功两素”修炼行动。我们始终认为职工素质 的高低决定着安全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以公司三级培训站和各单位四级培训站为阵地,以岗位描述为主要培训手段,在职工中开展“知识功底修炼”;建成了功能丰富的地面拓展训练基地,定期组织职工开展“专业功力演练”;利用井下旧巷道,建成了独具特色的井下实训基地,组织职工开展“技能功夫训练”。同时,狠抓职工的身心素质、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开展“三功两素”修炼行动,实现职工的内外兼修,为精细化管理的全面深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是深化精细管理,推行“五精”管理,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按照精细化管理的“七步”流程(定标、认标、贯标、调标、兑标、对标、升标),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把以“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为核心内容的“五精”管理各项要求导入矿区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当中。在“精准”管理方面,公司以“三功两素”为提升手段,要求职工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设备,必须一次到位,坚决杜绝误操作。在“精确”管理方面,推行“毫米、秒、克、厘”管理,检修要精确到“毫米”,时间控制要精确到“秒”,原料消耗要精确到“克”,成本控制、经营核算要精确到“厘”。在“精益”管理方面,通过定标、贯标、达标和升标,要求干部职工把各项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精美”管理方面,不断培育职工的身心素养和职业素养,追求企业的文明和谐程度和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了使精细化管理和“五精”管理成为职 工共同的追求,成为企业创立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五精”管理为路径,以塑造“五星”岗位为目标,着力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第一个“5”即:五精:精细、精准、精确、精益和精美;第二个“5”是“五星岗位”,分别是指以安全诚信和安全素养为核心内容的本质安全诚信岗;以质量和现场作业为核心内容的质量标准规范岗;以管理、技术和经营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创效增值岗;以学习力和自我提升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成长成才岗;以快乐工作、文明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快乐和美文明岗。在岗位五星中,以本质安全诚信岗和质量标准规范岗为基础,递升到创新创效增值岗,拓展到全面自觉提升素质的学习成才成长岗,修炼到与时俱进的高品位高境界的快乐和美文明岗。今年8月份中煤政研会在矿区召开了全国企业文化推广会,并对公司的“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进行了命名。

第三步是整合人本精细化和“五精”管理要素,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达到“三增一保”目标。农村包产到户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和分配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体现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摆在国有企业面前一个长期的难题。随着精细化管理和“五精”管理的不断推进,黄陵矿业将管理由宏观向微观渗透,从公司、区队、班组向岗位渗透。我们以岗位为经营主体,建立“人单合一”的 市场运行模式,按照“两全”(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目标成本管理)链接到岗、构建“两化”(市场化、信息化)支撑平台、“三定”(精细定岗、精细定单、精细定价)落实到位,大力推进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创造性的将“五精”管理延伸到岗位管理。公司全面推行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和成本逐级分解到岗位,实现了“两全”的岗位链结。各二级单位根据生产、管理流程,通过流程再造,精细定岗,将岗位划分成最小核算单元;依据公司材料、产品、服务定额,精确定价,形成内部市场交易价格体系;公司与车间、车间与班组、岗位与岗位实行订单式管理,通过订单确定工作数量、质量和时间,形成了岗位核算的“三定”原则。各二级单位通过建立物资超市,推行条形码刷卡领料管理,成立核算中心,确立岗位核算模式,开发岗位核算软件,引进现代化电子技术,构建了“两化”支撑的岗位管理核算平台。在此基础上,公司从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岗效工资制,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组成。岗位工资作为保障性工资,依据员工基本信息相对保持稳定,实行岗变薪变;效益工资则根据岗位价值精细考核结果进行核算,实行全面浮动,实现了岗位绩效与收入分配的紧密结合,职工收入由2007年的4.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2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岗位增值、员工增收、保证安全”的“三增一保”目标,彻底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传统分配模式,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改革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子。在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过程中,公司汇集员工的心血智慧结晶,提炼总结出了岗位价值增值之策——六维三十六策。2010年11月10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到矿区考察调研时,对我们的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精细化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2008年以来,我们以安全为出发点,以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为落脚点,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五精”管理,探索和实践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努力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精细化管理促进了矿区的安全发展。随着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和深入,矿区的安全生产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明确了安全责任。形成了安全管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全方位、全覆盖、全闭合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安全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面上管理和点上管理的紧密结合,安全责任更加明确,确立了“安全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工作机制。二是实现了安全自主管理。安全由负激励向正激励转变,由“堵”向“防”转变,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关注安全、重视安全、实现安全成为干部职工自觉的行动。三是形成了安全管理的动态机制。按照“定标、达标、升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步骤,实现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由静态达标向动态提升的转变,矿井装备水平、自动化水平、瓦斯治理技术、防治水工作紧跟 科技发展步伐,设备完好率、运转率保持先进水平,安全设施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职工操作水平精益求精,创纪录行动生机勃发,一批精优作业法应运而生,有效地增强了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矿区取得了生产煤炭4000万吨、安全零死亡的好成绩,一号煤矿连续实现安全生产1653天。

2、精细化管理使职工由生产者成为经营者。通过实施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岗位经营的“日清日结,日清日高”、管理的民主、公开和分配在阳光下运行,使岗位都成为利润源,人人都成为“小老板”,增强了岗位经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了职工的成本挖掘潜力和经营创新意识。铁路运输成本、电厂的度电煤耗、煤矿生产成本连年下降,实现了经营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精细化的转变。近几年,矿区煤炭产量连续每年以百万吨的速度递增,经济效益快速攀升。2007年,公司产销煤炭75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利润4.8亿元;2008年,产销煤炭920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利润8亿元;2009年,产销煤炭1265万吨,实现产值49亿元,利润12.8亿元;2010年,产销煤炭1380万吨,实现产值64亿元,利润23亿元。今年1-9月份,公司生产煤炭997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7亿元,利润18亿元。

3、精细化管理推动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精细化管理实践中,我们创新培训形式,把“岗位描述”和开展“三功两素”修炼行动作为职工培训的主要手段,实现了知识由“填鸭式”的灌输向“主动式”吸取的转变,由被动培训向自主培训 的转变,由单一的技术知识培训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转变。公司以三级培训站为核心,以二级单位四级培训站为基础,以省内高等专科技术学校为补充,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创的井下实训基地、功能齐全的地面实训基地和别具特色的救护训练基地以及分布各单位的专业实训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在职工中开展“三功两素”的修炼活动,一大批首席员工、工人技师、“岗位描述”能手、岗位专家、岗位形象大使、“五星员工”和“一专多能”人才应运而生,一大批农民工成长为矿区职工骨干。一号煤矿成为陕煤化和黄陵矿业煤炭人才的摇篮,二号煤矿成为陕煤化现代化大型矿井人才培训的学校,电厂成为矿区产业裂变的人才基地,煤化工在投运之前就形成了人才储备,扣除新项目人员增加因素,矿区职工队伍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整体素质满足了矿区产业多元化和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的要求。

上一篇:中国的传统端午节下一篇:考研法律硕士冲刺总结:法理学可能会考的几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