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建设论文(精选8篇)
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建设论文 篇1
研究、主动适应。特别是我们财政, 作为经济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管理风险越来越大, 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多年来, 我局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 积极适应新形势, 主动探索新办法、新途径, 努力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实现由被动防御为主向主动进攻为主转变, 由堵塞漏洞为主向制度建设为主转变, 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督为主转变。
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 注重打牢思想道德防线
财政部门是管钱的部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抓好财政干部的廉洁自律。加强廉政教育, 既是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 又是关心和爱护干部职工的具体体现。所以, 我们局党组特别注重探索新时期党风廉政教育的新路子, 强化教育手段, 突出教育重点, 提高教育实效, 打牢廉政建设的思想道德防线。
一是抓好理论学习。近年来, 西安市财政局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努力向广大干部职工灌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同时, 着重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及《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 重温了《预算法》、《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党规和法律法规。针对党员干部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和环节, 深入进行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通过开展学习教育, 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自由账”, 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和法纪法规观念。
二是加强典型教育。古人说,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多年来, 财政局党组认真坚持任职谈话、提醒谈话和戒勉谈话等制度, 及时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做好提前防范。在开展廉政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注重宣传、学习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 弘扬正气, 树立正直为人、公正为官的理念, 营造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机关风尚, 另一方面还通过对财政系统内发生的典型案例, 深入剖析, 深挖根源, 总结吸取教训, 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两年, 我们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处以上干部参观渭南监狱、省少管所, 由服刑犯人现身说法, 让大家感受零距离的教育。
三是营造环境熏陶。为了能充分发挥广大干部主观能动性, 调动大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局机关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突破, 通过举办财政廉政摄影作品展、廉政知识竞赛、读书演讲和撰写警言警句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 把廉政文化融入日常财政工作之中, 在丰富大家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 提升广大党员干部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境界。我局不断创新教育载体, 利用电子大屏幕、手机短信、电脑屏保、财会杂志等载体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从而保持干部在工作中自重、自警、自励, 自觉接受监督, 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体制创新, 做好治本抓源头工作
制度是行为的准则, 也是监督的依据。局党组着眼于制度建设,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用制度规范财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 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法制化。
一是通过深化财政改革,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机制创新。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源头治理措施, 是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的重要内容。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 从财政体制改革上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力度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 财政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这几年, 通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建立部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 完善部门预算编制, 严格预算约束, 规范预算资金分配, 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透明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完善财政资金收付运行机制和国库动态监控体系, 完整准确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通过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实行“收支脱钩”管理, 将政府非税收入分步纳入财政管理, 建立完善了政府非税收入政策管理体系;通过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模, 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优化采购程序和采购方式, 进一步加强了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通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搭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形成了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财政改革的整体推进, 促进了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
二是通过完善局内部管理制度, 构筑财政权力运行的内部防线。针对财政内部管理缺位、空位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办法加强管理, 堵塞洞, 不断完善各项制度。首先是完善了财政业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业务处室、单位遵循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 着眼于加强资金管理, 修订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拨付工作程序和流程, 同时, 纪检监察室检查进行登记造册备案, 完善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严肃追究行政过错责任。其次是继续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重点是完善局监督检查、离任审计、兼职纪检监察、办公秩序、财务、资产、经营以及办公物品采购等活动的管理制度。第三是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工作制度。按照《实施纲要》及中央、省、市纪委的要求和规定, 结合实际, 抓紧制定和完善我局廉政建设制度规定。近年来, 相继制定了《机关工作人员守则》、《机关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机关公务员轮岗暂行办法》、《公务接待和会议管理暂行规定》等20多项机关内部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了《市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204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和保证。
三是通过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制度, 保障了干部廉洁从政。财政局党组认为, 在制度运行中如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防范财政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关键还是靠制度管人。为此, 局班子坚持贯彻落实《公务员法》, 严格执行内部人员轮岗制度, 加大对管人、管钱、管物及办理和审验各种证照手续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力度。在干部选拨中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严格按照民主推荐、党组研究、组织考察、任前公示等程序, 对拟提拔任用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严格组织考察, 真正把公正廉洁、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拨到了领导岗位。通过严格落实各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保证了我局财政干部自觉做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 近年来, 我局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
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建立长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体系, 是增强监督制衡力的保证。
一是着眼于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相结合, 落实好“一岗双责”。实践证明, 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能孤立地进行, 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之中, 坚持与财政工作同步确定目标、同步检查指导、同步考核, 才能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财政工作相互促进, 取得实效。每年年初, 我们局党组成员就与分管的各处室和局属各单位“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把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 落实到领导班子成员和责任干部, 做到职责划分清晰、责任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具体、完成时限清楚、保障措施有力。各处室、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 管好业务、带好队伍, 及时化解处室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局班子成员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第一人的职责, 带头落实《党内监督条例》等各项党内工作制度, 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班子议事规则等项制度, 在制定与执行财政政策、干部任免等重要工作中自觉接受纪检检查的监督, 全局上下形成了“责任到处、任务到人、落实到底”的抓廉政的责任机制。
二是着眼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 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预防体系。局党组清醒地认识到, 严肃财经纪律, 完善财政资金运行的预警机制, 防范有可能发生的腐败现象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共同责任。因此, 着眼于形成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和预警机制,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预防体系建设。近年来, 我们先后制定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则》以及《市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多项制度, 不断完善监督程序, 杜塞各种漏洞。在日常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中, 我们紧紧抓住监督的重点对象, 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 加大监督力度, 坚持事前、事中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事后监督, 及时搞好整改。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重点对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社会保障方面, 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方面、以及解决城市住房公平等四个方面专项资金进行了重点检查, 保证了监督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效得到落实。同时, 我们注重发挥绩效评价、投资评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 有重点地对民生工程等涉及财政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开展了对政府重点项目资金的财政投资评审, 在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 将监督检查的关口前移, 由事中、事后检查向事前检查转变, 构筑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预防防线。
三是着眼于创新财政监督管理手段, 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效。随着财政监督覆盖面逐步扩大, 我们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 在监督理念上, 注重从检查型监督向管理型监督转变。在监督内容上, 注重从偏重财务事项检查到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检查。针对监督检查中存在的重复检查、对热点项目检查过多, 基层单位反映比较强烈等问题, 在工作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的整合, 积极推行“四个统一”。即, 推行计划管理, 实现检查计划统一;推行检查报备和综合考核, 实现检查组织程序统一;推行审理制, 实现检查处理的统一;推行检查结果共享和回头望, 实现检查成效的统一。通过“四个统一”, 真正达到了整合监督资源、规范监督工作, 提高监督整体效能, 从而也有力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建设论文 篇2
谭明交 秦龙梅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加强,国家财政用于乡镇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与建设,关系到党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做好乡镇财政管理与建设,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增强乡镇财政管理服务基层、服务“三农”、服务“四化两型”发展能力的着力抓手。就我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建设浅谈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机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资金监管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三)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与建设有待规范。
(四)补贴发放、工作经费保障存在困难。
二、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与建设
(一)以加强乡镇财政“两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夯实乡镇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通过2-3年努力让每个乡镇财政所有单独办公室、档案室、为民服务大厅(窗口)以及必要的配套用房等。办公设备配置水平基本满足各项业务工作的需要,有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二是继续提升服务标准及服务水平。让每个乡镇财政所办公场所设置体现公共服务和政务公开的需求。设置美观规范的政务公开栏、对外宣传栏和便民服务橱窗,及时宣传财政政策、财经法规等内容。继续完善乡镇财政信息网络,达到省市县乡四级财政信息“高速公路”越来越通畅。三是继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积极合理配备人员结构、鼓励和积极组织参加学历教育、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建设一支作风过硬、廉洁自律、业务精干、富有文化的财政干部。
(二)以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为引领,进一步提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一是突出依法理财。建立乡镇财政财务全面的管理体系和长效的管理机制,有效拓展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做到依法行政、阳光行政、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二是注重流程设计。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优化财政工作流程。三是完善职责体系。按照各项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科学设置工作岗位,界定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规范,达到各岗位之间既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四是加强绩效考核。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合理制定考核标准,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五是健全工作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应涵盖财政管理、财务管理、基础管理等方面内容。
(三)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为重点,大力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财政管理的基石,工作重要,意义重大。一是创建资金监管交流平台、打造阳光财政平台。按照国家、省、市(州)、县信息化建设计划,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让财政所全部业务纳入内网运行。利用财政综合信息网推介乡镇资金监管动态及工作经验。二是强化组织措施,加强村财行政监管力度。创新管理措施,健全乡镇财务内控外监制度,辅用经济措施,建立奖优罚劣激励机制,研究村级财务,出台村级财务管理细则。三是大力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四是建立建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乡镇财政资金监
管的一体化机制。提升各项资金监管的对外服务质量。
财政科学发展论 篇3
这些问题虽然唐山财政以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我们一些答案,但他们和许多地方财政一样,依旧存在着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专家,希望他们提出一些可操作性思路。参与此次讨论的专家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尚希;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许正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梁本凡。
《新理财》:“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来好几年了,那么财政究竟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许正中:中国的改革到了非常重要的节点。从政府支出上来说,就是要建立公民普遍服务体系,让人能够充分流动,让人能够自由生活,让人能够自由发展。
现在财政政策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政策的马赛克”。即政策多变性。简单来讲,如果发展的路径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科学的、结果是可持续性的,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其基础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与社会的发展又是统筹的。具体到财政方面,应当至少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与当地的发展融合,与当地民生融合。这是一个难题,但也是财政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刘尚希:财政的科学发展,必须以人民为基础。上学贵、上学难以及看病贵、看病难,一方面反映出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在公共消费上做得很不够。民生,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民生财政也应运而生。关注民生的财政,才是科学发展的财政。
梁本凡:关注长期的稳定持续发展,才能谈得上是科学发展。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在压榨完一个税源的所有价值后才考虑转型或者开发下一种税源,城市应该未雨绸缪,在旧的税源枯竭前,计划培养新产业。而财政就应当在这种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这才能谈得上是财政的科学发展。
《新理财》: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如何发力?
许正中:在辅助当地政府的政策方面,财税政策有很多发力点。首先是对传统产业升级,运用财政手段去推动它。第二,将来的竞争将是区域经济的竞争。财政就要建立“MOP”(多元开放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技术、技能、创意、公共服务、信息共享等等机制。这里面,产业一定要和金融高度的结合。其次,还要发挥税收政策和政府采购的优势。
第三,财税政策的发力点要着重放在产业融合和人才的聚集方面,使城市有较为长远的发展空间。
梁本凡:我想除了对政府的政策支持外,最重要是财政要打造地方城市的创新活力。我们主要说像唐山一样的资源型和重工业型城市,至少财政可以做到两点:
第一,发展替代产业。原来因资源而起的工业,随着资源的耗尽,工厂生产戛然而止,大量设备成为摆设,造成极大损失,所以要把设备盘活。对财政来说是循环经济的建设,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好的着眼点。
第二,发展新型产业。通过技术创新,让资源型企业对资源不再依赖。调整资源型城市的单一结构,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的产业转型。
《新理财》:加大财政在民生发面的投入成为必然趋势,但如何避免“民生财政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误区?
刘尚希:我认为,扩大所谓的民生支出,并不意味着是民生财政。只有当所有的财政支出,最终都有利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最终有利于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时,才算是民生财政。所以唐山的十二年免费教育显然是个好例子。在财政支出构成上去划分哪些是民生支出,哪些不是民生支出,那无异于说,财政支出一部分是以人为本,一部分不是以人为本。接下来的结论就是:不是以人为本的那部分支出应当取消。因此,从逻辑上看,确定“民生支出”的比例,实质上否定了民生财政,等于承认财政在民生这个根本问题上阳奉阴违,民众岂能不质疑?
回来解释一下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本就是民生,就是人自身的发展。民生财政,也就是说作为国之公器,财政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民生上来。不言而喻,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是从理念到决策、从目标到手段、从制度到管理的全面转变,只有转变到位了,才能算是搞“民生财政”。否则,无论支出结构怎么调整,哪怕所谓的“民生支出”比例达到100%,也不是民生财政。
《新理财》:近几年国家级经济区纷纷设立很受关注,比如曹妃甸国家战略区,如何利用好“政策红利”,树立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许正中:中国所有的成功在于先行试点。从财税政策上来看,这些国家经济区,在实行上述我提到的“MOP”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政府采购,在中国,政府具有很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政府采购在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税收政策作为调控手段确实很灵敏,但是现在税收政策和产业结合地越来越多,和区域结合地越来越少。
梁本凡:其实这是一个区域发展成本的问题。一些地方財政不愿意把大批的资金投入到开发新区去,理由是大量的企业搬迁会减少财政当年的收入。某一届政府为了当届的财政收入而阻止大财源搬迁,其实财源还是本地的,只不过影响它当年的收入而已。那么当地财政就要做好辅政的工作,一个地方政府是否有远见,和一个地方财政的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理财》:以上的问题落实到财政身上,财政自身的改革也很重要。甚至于具体到唐山,应当如何从科学发展上“破题”?
许正中:从唐山来讲,要加快发展,就要破纵联横,打造区域发展平台,产业要突出,要素要灵活。唐山的主要产业还是钢铁和陶瓷这些传统产业,我觉得唐山还可以在以下一些产业多做文章。比如高端钢铁,追求高附加值。利用在沿海的区域优势,可以发展造船业。还有创意产业等等。现在产业处在一个高度融合的时期,包括产品融合、技术融合、产业融合。
刘尚希:如果说到财政自身的话,我主张财政发展个性化,本地化的财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唐山也有自己的特色。另外,唐山由于它在京津之间的特殊地理条件,人才的保留也需要当地政府和财政共同努力。
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建设论文 篇4
一、过去5年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3—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国家财力迅速增强,财政投入越来越多地向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教育方面,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1.26倍。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的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受益。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9%,比2003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在卫生方面,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5年累计6294亿元,比前5年增长1.27倍。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安排资金改造和新建1.88万所乡镇卫生院、786所县医院、285所县中医医院和534所县妇幼保健医院,为1.17万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医疗设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国建立了2.4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型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07年医院病床的使用率为78.4%,比2003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5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了1.41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了2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5400多万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标准。中央财政5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5亿元。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88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经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了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898亿元。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持续增加,2007年达到2994亿元,比2003年增加84%。2007年底,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7000万立方米,比5年前增长近70%,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从2003年的42%提高到2007年的60%。全国火电厂脱硫装机容量占火电装机总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5.4%提高到2007年的48%。截至2007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比2003年增加592个,增幅30%。自然保护区面积1518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
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日益显现。2006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9571亿元,比1994年增加9021亿元,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6.9%。转移支付资金主要面向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地区。从总量看,1994年至2006年,中西部地区累计享受转移支付占总额的84.6%;从比重看,中西部地区分享的转移支付比重从1994年的69.6%上升到2006年的86.1%。通过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部分地区基层财政困难明显缓解。同时,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式日益改进,客观、公正、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已初步建立,均等化效果明显。
二、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在过去5年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公共财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公共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较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一些困难群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空间还有扩大的必要。
基础设施投入增长放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相关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从“七五”到“八五”中期增幅较大,但“八五”后期一直到“十五”,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都在下降,由1995年的将近50%下降到2005年的13.6%(如下图所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投资增速下降较快。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科教文卫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必须占到一定比重,这个比重越高,说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越强。这一比重的年均水平,在“七五”时期为18.83%,在“八五”时期上升为21.26%,到“九五”时期有所降低,为19.51%,到“十五”时期则进一步降低,为18.03%,比前面3个五年计划内的平均水平都低。而且,科教文卫支出年增长率变动较大,“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速。尽管国家用于教育支出的总量逐年增长,但教育财政支出要占GDP比重仍没有达到4%的目标。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私人机构进入卫生医疗领域,但是流行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领域仍然是各国政府公共卫生的重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等卫生公共体系是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之一。“七五”期末,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约为3.16个,在以后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指标趋向下降,“十五”期末仅为2.74个,我国政府提供的卫生防疫站数目越来越少,对公共卫生的供给规模不断缩小。2003年的SARS风波已经给我国政府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敲了警钟,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已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是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十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目标总体完成得相对较差(如下表所示)。全国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均在2003年出现反弹,2005年废水排放量比2000年增长了26.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不仅未按计划比2000年排放总量减少10%,2005年还比2000年增加了27.8%。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不仅没有比2000年下降10%,更是增长了64.2%。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建成率仅为40%,远远未达到计划要求。而且其中半数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出水水质超标的超过1/5。荒漠化、水土流失控制未能达到计划目标。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速出现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但离“十一五”规划5年下降1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义务教育方面,财政支出过于向城市集中,城乡学生人均经费比接近1.8:1;医疗卫生方面,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之间的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对比都已经超过了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60%左右,全国农村还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城乡居民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差距达数十倍。
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快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最薄弱地区和最薄弱环节。
三、我国公共财政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财政方面的责任和权利
责任不清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利。一是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在宪法和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将政府间事权,特别特别是涉及公共服务的职责进一步细化,将各项服务的支出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确给特定的政府层级和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政府间财力分配比例。二是加快完善我国地方税务体系,提升财产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适时制定出台我国不动产产税,为基层财政提供稳定良好的收入来源。三是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模式,探索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支付和补充制度。四是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全面、公正、及时地反映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情况,以发挥其监督导向的作用。
(二)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这是今后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的关键所在。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导向,逐步将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村倾斜,最终达到向城乡均衡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当前的重点: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如对道路、大型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等。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及其成果扶持和推广的力度。四是加大对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大建立农村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
(三)大力增加对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
公共卫生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最薄弱环节。同时,工业化、全球化对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面对巨大的需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的供给就显得更加不足。因此,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将成为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尽快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左右。二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支持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的力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治,扩大国家传染病免疫的范围。
(四)进一步完善预算制度,强化外部监督
从1999年起,我国政府开始进行公共预算制度的改革,建立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的部门预算。2007年,又推出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细化预算编制的改革。今后,将在加强对预算的行政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方向,强化外部力量对预算的监督。一是促进预算的规范化。明确各预算部门的职责,建立口径一致、统一科学的预算科目体系,以及合理的部门预算分配定额和标准。二是建立起人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多层次的监督制度。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型监督变为法律监督为主的现代化、多环节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编制工作的监管和质询。三是扩大公众对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透明的政府财务信息呈报体系,及时向公众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五)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供给效率
科学发展观与税务廉政建设 篇5
虽然,我们的廉政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以今年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为契机,在总结以往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探索,不断创新,狠抓落实,切实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构建和谐、效益、廉洁深圳国税提供有力保证。
以人为本 教育为先
大力开展税务稽查廉政文化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的要求,按照市局党组提出的建设和谐国税、效益国税、廉洁国税的思路,稽查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努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在本局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宏扬廉政文化气息,形成了“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工作特色,努力构筑税务稽查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近年来,稽查局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税务稽查文化建设相结合,各种学教活动相结合,针对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较好地促进了税务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了稽查部门的社会形象,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思想上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稽查局作为一线税务执法部门,承担着组织查处涉税违法违章案件,净化税收执法环境等重要职责,面对社会上不法分子的各种诱惑,如果不注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税务干部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将很难保证队伍的平安和税务稽查工作任务的完成。
近年来,稽查局将廉政文化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我们推行“以人为本,教育为首,预防在先。”的工作宗旨,力图将不廉洁行为最大限度的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好干部职工的“保健医生”。首先,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一是每年都将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落实“一岗两责”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依法治税,严格落实《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二是依托执法检查、执法监察等平台,规范稽查执法行为,促进稽查人员廉洁自律。三是注重制度建设,编制《稽查廉政手册》,系统汇集相关法律法规、廉政小常识以及职业道德操守规范,以提高稽查人员预防职务犯罪意识,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各项廉政规章制度,严格遵照《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填写《重大事项登记表》,不定期开展廉政谈话,了解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及时掌握队伍的廉政动态,做好相关工作部署。其次,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每年除了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还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预防职务风险讲座,在OA上进行“廉政美文”摘抄,针对稽查工作压力大的特点,邀请专家结合稽查工作实际开展心理辅导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我局肩负着查处大案、要案的工作重任,存在人员办公分散,难以集中学习等特点,为将我们廉政教育落实到位,我们在开展相关廉政文化活动时,以分设会场、弹性安排等方式保证学习效果。此外,我局还严格落实廉政学习检查制度。我们通过走访各科室、检查学习记录、不定期通报学习情况等手段,避免廉政学习“走过场”,将廉政学习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通过多年的学习,广大干部职工对廉政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清晰,特别是对廉政文化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发展和新探索,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廉政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筑牢税务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有利于宣传反腐
倡廉工作,赢得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有利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也是全面提高税务稽查执法水平,打造廉洁稽查的必然要求。
二、行动上挖掘潜力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把干部教育、群众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立足实际、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形成特色。我局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 做到“四个紧扣”和“ 三个融入”,即:紧扣权力运行,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作为税务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紧扣行风政风建设,把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作为税务稽查廉
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紧扣依法行政,把贯彻“税务人员十五不准”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紧扣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税务廉政文化建设之本。同时,我们把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中;把税务稽查建设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中;把一线执法机关特点和特色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中,有力促进了税务稽查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我局先后有十二人在查处各类稽查大要案中被授功评奖,其中获集体二等功一次,获二等功一人,获三等功五人,嘉奖五人。此外,近年来我局还先后创作了诗朗诵《金色的税徽》、小品《加班》、舞蹈《为祖国干杯》、女声小组唱《太阳出来了》等节目,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种文艺汇演活动,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的业余生活。
三、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一)加强领导,强化教育
我局始终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作来抓,纳入思想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统一计划,统一实施。把廉政文化建设贯穿于廉洁自律、行政执法、行风建设等工作中,增强党组织抓廉政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营造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局里组织党员干部多次采取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党组织的“三会一课”、政治学习、警示教育等各项活动,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以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及剖析税务系统内部违纪违法案件的相关案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使全局干部在正反两个方面深入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全局干部积极主动参与本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每个科室均上报了由本科室人员创作的廉政文化作品,除旧作品外,征集到新创作廉政文化作品30幅。于7月30至8月15举行了本局的廉政文化作品展览,展览由:稽查剪影、榜样力量、文化成果、廉政新歌四部分组成,将稽查局成立以来本局干部职工自行创作的近140幅作品进行了展示,充分展示税务稽查人员“清正廉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奏响“依法稽查、廉洁稽查”的主旋律。其次,编辑画册《稽查清风》,在廉政文化作品展览的基础上,收集科室观后感21篇,并进一步征集新作品,编辑有稽查特色的作品集。再次,我们还通过观看廉政教育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全局干部思想认识,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政治上有了明显进步,作风上有了明显转变,纪律上有了明显增强。
(二)读书倡廉,自律倡廉
全局干部踊跃参加读书活动,大力提倡读一本好书,写一份心得体会,提高自身素质,从思想深处强化自身教育。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将今后将继续通过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广大干部职工队伍中推广“五心”即:超脱之心,在经济利益上的超脱性,清廉纯洁;平等之心,与同事平等相处,同进同退;超越之心,勇往直前,率先垂范,有超越创新意识;慎独之心,警言慎行,实事求是,改善个性缺陷;谦虚之心,虚怀若谷,当好公仆,小自己而大集体,工作有危机感。
(三)监督促廉,机制保廉
我局为保证廉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每年以廉政回访形式向被查的纳税人发放廉政回访调查问卷,深入了解本局税务人员在进行稽查工作时是否依法行政,廉洁稽查;聘请特邀监察员加强社会监督;局领导还同本局所有的科室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确保了“一岗两责”的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机制,努力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稽查局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稽查文化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近几年,全局未发现一起严重廉政违规违纪行为,未收到纳税人关于廉政方面的投诉举报,队伍的平安和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税收稽
在危机下探索推进财政科学发展 篇6
科学发展新要求
《新理财》:刚刚结束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您做了主题发言,最深的体会有哪些?
钱国玉: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财政部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问题,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理解和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深刻把握。一方面,财政作为党和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包括积极财政政策,科学化精细化体现了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财政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和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增强财政政策的及时性、有效性,挖掘收入增收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因此,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抓住了当前财政工作的关键,是提高积极财政政策成效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财政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抓实抓好。
《新理财》:河南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或未来有哪些落实计划?
钱国玉:近年来,河南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实行“整合资金、分口切块、政府定规模、主管副省长组织协调部门定项目、财政部门汇总平衡报政府审定”的办法,不断扩大细化部门预算试点,增强部门预算编制的责任和预算执行约束力。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和政府采购、投资评审规模,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坚持先立“规矩”、再分配资金,向社会广泛征求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意见,增强大额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部党组部署,着力在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严格财政监督、完善财政规章制度、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加强“双基”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财政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动献策战危机
《新理财》:河南一直是中部的第一大省,崛起的速度也比较快,在中国的地位也很特殊,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有哪些?
钱国玉:河南的支柱产业,大都集中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凸显。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来得迟、影响深、走得慢”。去年,金融危机对沿海的影响逐步显现时,河南还处在高速增长状态,到了11、12月份,形势则急转直下。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8.2%,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一些重要指标增长速度在全国排位后移,在中部也处在比较落后的位置。
《新理财》:今年全国“三保”任务比较困难,河南财政怎么作为?
钱国玉:落实“三保”,对农业大省河南来讲,更加困难。我们不敢懈怠,坚持一手抓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手抓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保”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强化财政调控职能作用。密切关注财政经济形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先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40多条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全部被采纳,使财政政策成为全省实现“三保”的主要措施。
二是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战危机、保增长一揽子计划,采取提前预拨资金、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等措施,筹措落实近400亿元,启动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支持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文化旅游市场开拓等,支持扩大消费需求。上半年,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其中农村消费增长19.2%。
三是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夯实增长基础。将涉企财税政策汇编成《财税服务企业指南》,向社会公开,并逐项公布政策咨询电话。对中小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和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分类实施不同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取消(停征)、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等,全年预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约200亿元。
四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困难家庭等人员就业创业,支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支持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治、落实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推进廉租住房建设等,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半年,全省财政累计拨付十大实事资金328亿元。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提高政策落实力。将今年确定为“财政监督管理年”,强化“大监督”理念,健全监督机构和机制。建立中央新增投资等重点和重大支出项目通报制度,加强跟踪问效。抽调200多人,组成18个检查组,集中两个月对全省扩内需、保增长等八类重大资金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促进政策和资金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好“六大攻坚战”,落实“五大重点任务”,实施“七大行动计划”、“八大提速工程”,深入挖掘政策潜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的目标任务。
巧筹资金强基础
《新理财》:河南财政工作烙上了鲜明的“三农”特色,钱厅长如何巧妙运用财政杠杆撬动一个农业大省的经济发展?
钱国玉,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是河南财政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面对金融危机和50年一遇的大旱,河南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支持抗旱浇麦基础上,紧急筹措12.5亿元,实施抗旱保丰收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239万亩,为夏粮丰收和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创造了条件。近期,又筹措5亿元开展玉米保险试点,安排1亿元用于保秋收应急项目建设,支持实施秋粮生产“450行动计划”。提前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兑现时间,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覆盖范围,简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上半年,全省实际兑现惠农补贴87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20亿元。全省将筹措63亿元,支持改建县乡村公路和危桥、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户用沼气及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还支持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龙头企业发展等,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产业集聚新引擎
《新理财》:前不久,河南省委、省政
府召开高规格会议,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财政具体怎么做?
钱国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迅速跟进,采取措施,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省财政筹措16亿元,支持通过土地整理挖潜、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空间。筹措10亿元,支持所有县市建立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推动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改善产业集聚区发展条件。全省筹措17.9亿元,支持所有县建立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搭建平台。同时,完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年底省里还将对年度新增投资超亿元的前50名集聚区实行以奖代补,进一步鼓励各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文化跨越大平台
《新理财》:河南一直在提两大战略——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文化强省战略方面,财政有什么措施来保障它?
钱国玉:文化具有独特的“反经济周期调节性”。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不少地方守着“聚宝盆”却端不上“金饭碗”。河南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经济困难时期文化逆势上扬规律,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应对危机、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我们认真借鉴国内外经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支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今年以来,筹措8000万元,支持推进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实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资本金1亿元,支持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安排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支持100家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改革步伐,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建改造、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支持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重点文物项目保护,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研究文化会展业和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财政支持政策,不断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体制改革迎难上
《新理财》:最近部里—直在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问题,河南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钱国玉:按照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要求,我们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对省与市县财政体制进行了完善。在新体制设计过程中,着重在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引导市县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更加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市县增值税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同时对市县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增量分成比例从20%调整为15%。
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河南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实际出发,对市县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收人,省分别集中增量部分的30%和20%。同时,对社会抚养费、罚没收入增量部分省分别集中20%,促进市县注重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三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逐步提高困难市县基本支出保障水平。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省辖市,省分成“三税”即市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量收入,当年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市县;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其他省辖市按省分成“三税”收入当年增量的60%奖励市县,其中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部分,省奖励100%,鼓励各地竞相发展。
《新理财》:河南在经济困难时期调整体制而且进展顺利,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钱国玉:促进科学发展,是河南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目的,也是体制调整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财政职能在跃变
《新理财》:钱厅长曾任河南省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长期耕耘在税收一线,现在到了财政厅长的岗位上,让您感到最为难的事情是什么?而最欣慰高兴的事又有哪些?
钱国玉:税务工作相对比较单纯,财政工作包罗万象,加上金融危机影响,财政工作困难更多。作为财政部门讲,如何服务好“三保”,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财力需求和财政资金有限的矛盾,是比较为难的事情。
不过,感到欣慰的是财政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在战危机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全厅财政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大局、以人为本、主动埋单、科学管理、促进发展理念,理财观念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财政干部的理财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财政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财政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作为财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社会感知度、满意度高,这是最高兴的事情。
《新理财》:作为厅长,您个人的最大心愿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建设论文 篇7
做好财政监督工作, 要不断深化财政“大监督”理念, 提高思想认识, 牢固树立财政监督是业务管理机构与专职监督机构共同任务和职责的理念, 坚持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做好财政监督工作, 要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科学化水平, 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序的财政监督应急机制、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具体来说,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 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保证财政监督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鉴于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立法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财政监督法律, 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 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将财政监督机构各自的地位、职责、范围以及监督的具体程序等固定下来, 将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这是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的根本保障。
二是明确各相关监督主体的职责, 促进全社会监督网络的形成。各监督机构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各自在职权范围内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人大主要负责审批财政预决算, 并对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主要对财政收支过程进行事前与事中监督控制;税务部门主要是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法规, 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计部门主要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事后监督。另外, 要健全社会监督网络, 提高外部监督效率。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公众和媒体的力量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适时聘请专业人士, 加强财政监督审查力度;带动群众参与财政监督, 建立多层次财政监督网, 从而提高财政监督的效能。
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内部监督机制, 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 使每个环节有章可循, 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资金分配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财政监督专门机构要常年开展内部监督检查, 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严格处理;开展内部监督检查要制定规章制度。
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建设论文 篇8
一、科学判断并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的历史方位
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针对进城后党面临的形式和考验,深刻分析了党内表现出的一些自满情绪,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提出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任务,转向要加强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后来,“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的滋生,对党的建设带来重大损失。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鲜明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明确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198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1990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总体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贯彻落实党的建设工作做出安排。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与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伟大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发展观是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当前实际有机结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它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科学分析世界形式,敏锐把握我国发展大势,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中国当前的国情、党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一步回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下,如何实现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指导。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怎样发展”的问题、“靠谁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从党自身做起,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把“民主执政”作为“科学执政”的先决条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真正实现“执政为民”和“民主执政”的统一。
三、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党内民主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汲取和借鉴国外关于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充分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中心任务是要领导全国人民走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国之路,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完成历史使命。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是推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体现了民主建设令人瞩目的成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基本结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发展党内民主与发展人民民主具有一致性,发展人民民主包括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也就是发展人民民主。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党作为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内民主的实现是人民民主的实现,党的意愿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意志的重要形式。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近些年来,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如党务公开、民主测评、公推直选、民主恳谈等形式,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在不断深化。通过各种党内民主活动形式,党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权威在不断加强,党内的各种矛盾得到化解,党内各种关系得到和谐,党员之间、党员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在思想方面得到交流,党内形成了相互信任、团结向上的氛围。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就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强大的机制保障。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点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党的领导归根是要由民主集中制来实现。邓小平曾经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民主制度内化为人的理性、德性,转化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架构下,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结合。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民意志,人民意志需要执政党去实践。千千万万的党员来自于人民群众,党员是各级党组织权力的终极所有者,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相应范围内的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代理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内权力机构和领导关系就是由此建立起来的。正亦如此,基于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通过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客观存在的各种权利的限制和监督,真正使党的权利为人民群众谋福利。通过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等新举措,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巩固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大力加强民主集中制,通过制度切实保障党员权利的实现和党内民主的发展。要从实现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方面,促进党员权利的充分实现。在充分尊重党员基本权利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才能真正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五、结语
【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观与税制改革论文06-17
科学发展与转变方式论文09-12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文07-26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与建设05-22
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10-03
科学发展观水文化建设07-14
科学发展观与襄樊发展10-15
民族复兴与科学发展观05-09
科学发展观与现代教育05-09
科学发展观与舞蹈教育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