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2024-11-30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共8篇)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篇1

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城市管理中,要从城市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来综合管理城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入手,改革管理体制,拓宽管理模式,在硬件上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全面促进整个城市形象实现质性的飞跃。现就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做一下个人意见。

一、科学发展观呼唤现代的城市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城管执法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生活水平越是提高,人们的需要特别是精神的需要就会更多地凸现出来,因此必然要求城管执法部门执法服务更加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管理执法工作,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标尺,注重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注重人民群众意见表达,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为其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潜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发展,这是对城管执法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管理服务的理念。增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热情服务于执法管理之中,变服从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在执法管理的同时,解决相对人的一些合理关切,为相对人提高快捷高效的服务,既可以拉近城管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又可以赢得人民群众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行为自律的理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作为一个工作的集体,要发挥整体的优势,就要采取严格、严明、严肃的措施,通过教育引导,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注重维护城管执法部门的整体形象。重点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在组织观念方面,坚持政治坚定,令行禁止;二是在行政审批方面,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三是在行政执法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四是在市容环境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需要;五是在为民服务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六是在作风监督方面,坚持内外结合、教育在前、预防在先。

(四)素质促效的理念。城市管理需要长效化,队伍管理更需要长效化。我们始终把城管队伍的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围绕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纪律严的新型城管执法队伍,以“办案程序化、执法人性化、服务标准化、政务公开化、管理精细化”为建设标准,以开展执法队伍“素质教育年”、“行政执法规范年”活动和“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全员法律知识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高队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执法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催生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

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管理要求成为可能。

(一)科学发展观催生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需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还需要组织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探索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保障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是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必然。重点是坚持做到加快推进三大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组织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城管执法制度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城管执法环境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催生特定的社会组织参与城管。与政府机构相比较,社会组织更加贴近基层、灵活高效,在城市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城管执法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觉有效地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和健全

社会组织,全面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努力减轻政府的管理压力。一是发展民间组织。立足于社区组织,培育和发展政务类、服务类公益性民间组织,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二是完善互动机制。想方设法完善城市管理部门与市民的沟通机制,实行双向传递与交流,努力形成市民关注和踊跃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三是实行政策支持。通过政策支持、税费减免、资金援助等措施,引导社会组织深入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向政府献计献策;四是消除政策壁垒。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鼓励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参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

(三)科学发展观催生完善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对于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客观上要求城市管理部门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监督考核体系,确保工作质量和成效。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必须遵循“十化”原则:一是城市管理科学化原则;二是城市管理系统化原则;三是城市管理长效化原则;四是城市管理市场化原则;五是城市管理社会化原则;六是城市管理人性化原则;七是城市管理民主化原则;八是城市管理法制化原则;九是城市管理现代化原则;十是城市管理属地化原则。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定位城市管理主要功能

实施城市管理,最终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整洁、优美、便捷、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道路,准确定位城市管理主要功能。

(一)宣传引导功能。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利用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 “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城”等创建活动的辐射与推动作用,发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人人都做“城市美容师”,人人都做“城市卫士”,取得良好的创建效果.(二)纠违护法功能。规划是龙头,规划是效益,规划是前提。要整体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必须有大手笔建设和高质量的管理。面对大量历史形成的违法建筑物,这是城市管理部门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才能确保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得以充分实施,才能使违法建设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使脏、乱、差的局面取得实质性的改善。

(三)环卫保洁功能。环卫保洁是城市管理部门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我市以“省级卫生城市”创建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强化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工作,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发动学校、社区、城乡、单位等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组织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卫生责任区制度。加强后街背巷整治工作,基本做到主城区街巷全天候保洁,实现管理无盲区。

(四)重点整治功能。乱摆乱卖、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城区“六乱”现象,是城市管理的顽症。面对这些问题,按照专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净化市容环境。一是整治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及夜市排档。2006年以来共开展大型整治活动30多次,小型整治活动120多次,查纠各类违法行为2万多起;二是整治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和城市“牛皮癣”。为切实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制定出台了《张掖市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张掖市城区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张掖市城区门店招牌设置规范》,推行户外广告设置方案审查制度,完善了许可设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程序。对城市“牛皮癣”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采取清查、清理、追呼、停机、奖励、处罚等综合措施,实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努力避免二次污染。

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切实解决了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

肿、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问题,应该说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大量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我们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专 业:姓 名:屈东燕学 号:

2010春行政管理本科

1011001207308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篇2

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时, 构建适宜城市成长的外部规制框架;优化区域治理结构、注重多主体参与, 集思广益;开发未利用资源, 导入“未利用资源”转移理念;导入城市营销理念,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就目前的城市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 传统的城市管理路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对城市管理途径进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城市管理人员提出了将科学发展观和城市管理相结合的措施, 这一措施可以落实主要依靠的是以下两点原因: (1) 广大人民群众和城市管理这一工作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在开展城市管理的过程中, 要求工作人员要结合群众力量, 走群众路线。近些年来,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 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 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可以实现对管理人员的约束, 促使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2) 人民群众是城市管理人员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以及动力。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中, 人民群众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体, 若是执政党、政府部门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以人民群众为基础, 那么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受到阻碍, 因此, 鉴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在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理解, 只有让群众认可的工作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工作的意义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 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施“两个替代”、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将来“人人享有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让全世界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的“地球村”, 目前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注重推进城乡一体化, 网络开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来讲, 有三点必须要做到, 即政策、市场和技术。必须加强合作, 实现政策融合, 实现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致。同时, 要促进技术方面的创新。我想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话:“一切看起来都不可能, 直到这一切被实施, 成为现实”。未来, 我们还会继续跟国际合作伙伴一起, 共同探索可持续能源的发展之路。

2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的关系

2.1 城市科学管理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

所谓的科学城市管理思想, 就是指以“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这一现代化城市发展总目标为主, 围绕该目标对城市管理体系进行建设, 在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体系是科学并且新颖的, 按照这一新体系开展的城市管理工作, 可以促进管理效果的发挥, 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城市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创新理念。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所以为了使城市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就必须要进行能源互联网创新, 在此创新过程中, 需要对产品以及技术等进行多方面创新, 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 推动城市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2) 协调理念。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因为其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所以为了保证各部分能够实现能源互通, 就必须要进行协调, 在协调理念的发展下创造巨大的空间, 发挥能源互联网载体的作用。

2.2 强化城市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应当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多“依民、近民”, 采取多种形式, 在行为上进一步走近市民、在心理上进一步拉近与市民距离, 赢得绝大多数市民理解和支持的同时, 给市民搭建直接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平台, 使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在深入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中, 紧紧依靠群众, 取得最佳城市管理效果。

3 科学发展观对城市管理的新要求

3.1 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理念

(1) 人性化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营造宜居环境, 最高境界是人城合一、和谐共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从更加顺应基本人性、满足市民公共需求的角度, 合理布局路灯照明、过街系统、换乘枢纽、休闲设施等市政系统, 科学配置公交路线等公共资源, 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通达深度, 展示更多的人文关怀, 体现更多的城市柔情, 推动城市管理价值从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的转移。

(2) 精细化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一座城市形象如何, 往往细节就是短板。并重拳治理卫生死角、牛皮癣广告、宠物垃圾横生等现象, 形成日常化的管理制度。在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功能设计上, 强化各类规划和功能设计的有机衔接, 并综合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3) 信息化管理理念。以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将推动城市管理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城市管理应以这些技术为依托, 建设、整合和改造城市照明系统、市政设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信息设施和服务系统, 建立统一的城市信息化管理体系, 统筹指挥和调控物流、车流、信息流的流动和配置,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在第一时间解决目前城市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从而使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的便捷以及有效。

(4) 法制化管理理念。法制是规范和约束市民行为的依据。必须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建设, 站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市民关系协调、运行秩序规范和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高度, 出台一系列体现真正大多数人意愿的法规、条例。要彻底打破原有的工作理念,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顶风作案、违法抗法的行为。

3.2 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

按照“顶层设计、统筹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的工作要求, 以整合现有资源、提升综合效能为核心, 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 构建完善的新型城市管理体系, 丰富城市管理内涵, 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功能。社会公共管理信息中心功能。实现兼容对接、互联互通, 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在发现问题上, 由人工信息采集向多元化智能化信息采集的转变;在管理内容上, 由城市管理逐步向社会管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 由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智能化手段并用转变, 最终实现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在管理理念上, 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在职能定位上, 由以管理为主向管理、运营、服务并重转变。届时, 城市数字城管运行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城市管理智慧化应用将进一步深化, 智能化技术应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为民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3.3 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根据客观形势变迁, 与时俱进, 创新管理, 及时研究新的工作措施, 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 如: (1) 重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导入是管理上的一场革命, 必将有力地提升市政管理水平。 (2) 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市区的城市管理工作职责从撤地建市前以保洁为主逐步扩展到保洁、市政公用、园林绿化、“三乱”整治等等。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建筑在中国, 现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个建设大工地, 长沙也不例外, 这说明我们的工作重心仍以投入、建设为主, 使得城市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3)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应当看到,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我市的城市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先后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今年以来, 又在对清洁能源、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管理等工作进行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 明确了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 并加大财政投入, 加强管理力量。 (4) 广泛运用数字、信息和通讯技术, 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5) 积极引进市场化改革方式, 如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民政管理等。在“两轴”的新体制下, “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 从而使监督和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4 结语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篇3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地区的实情与科学发展观相关要求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既是一个地区发展路径的思考和选择,也是一个地区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了明确界定,概括地说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这些基本内涵放到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德令哈市来研究领会,就是要在坚持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把发展作为一个过程,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强化科学发展理念,运用科学发展方法,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目标。一要牢固树立人本观。在发展的前提下以及过程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既要使发展能够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要求,又要在发展中紧紧依靠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来带动发展,这既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也是发展的归宿和终极目标。二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观。全面强调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既不能就重避轻,更不能就轻避重;协调则强调物质与精神齐飞,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共生,城市与乡村和谐;持续的寓意更为丰富,要求把发展作为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眼前的发展都应当为未来发展提供基垫,而不能为未来的发展设置障碍,既要讲“既往”又要讲“开来”,“开来”比“既往”更为重要,反对杀鸡取蛋和竭泽而鱼,杜绝端自己的碗,吃后代的饭,砸子孙的锅。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决不能以牺牲持续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只有把三者兼顾起来,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又好又快。三要牢固树立统筹观。统筹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不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平衡论。在发展过程中的统筹兼顾,不是简单的全面开花和眉毛胡子齐抓,更不能顾此失彼,而是在明确发展主体和发展重点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化解次要矛盾,注重统揽全局和全面兼顾,追求综合效益,讲求同步效应。

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再认识

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德令哈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年建镇到1988年建市,属乌兰县的一个大镇,为德令哈市的孕育期;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2年,为德令哈市的生长期;第三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为德令哈市的发展期。纵观三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德令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孕育、体制变革的分娩、西部开发的催生和科学发展观的沐浴。孕育和分娩在海西的一个农牧业大县,建设周期总共不到20年,但德令哈能有今天这个模样,主要得益于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工业的不断崛起和城市建设的逐步加快,这就是德令哈的基本市情之一。

工业的不断崛起,有力地拉动了德令哈的发展,但不等于德令哈已经步入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是指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化过程。考察一个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其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著名经济学家钱纳显认为,当这一比重达到36%以上为工业化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德令哈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07%,即工业化率为32.07%。又据工业化综合评价标准来测评,2006年德令哈市工业化实现程度为35.5%。综合两种数据分析,虽然说德令哈工业发展势头较好,拉动作用还比较明显,但只能说是刚刚走上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化的路子,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与工业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从发展现状分析,工业规模较小,主导地位尚未确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要真正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还需要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

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也不等于步入了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是指人口逐步集中,社会由农村不断转化为城市的过程,也是人口分布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群众生活方式不断转换的过程,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是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标志。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是工业增加值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是第三产业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根据这一标准分析,2007年德令哈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9.94%,低于全州4.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07%,远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4%,高出全州28.37个百分点。虽然城市人口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比较大,但城市化发展的工业指标很低,作为支撑城市发展主导产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对城市的融合聚集、支撑拉动作用不明显,加上城市整体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社会文明程度不够,城市管理机制不健全,城市化发展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从德令哈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参数分析中看,有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工业的比重在两个参数中普遍偏低,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亟待提升。从一二三产的比重看,2007年底为5.52:46.04:48.44,二产的比重与三产基本持平,这说明工业的支柱地位尚未形成。从工业自身来看,对GDP的贡献率为49.38%,加之一些减税因素,对地方财政的支持率只有28.23%,提升工业的产出效益则迫在眉睫。概括起来说,在未来十年时间里,德令哈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重中之重的任务是提升工业的规模与水平。

正确把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较长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工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来分析,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涵和“发动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一个城市的产业有了竞争力,这个城市就会兴旺发达,那么工业就成为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城市是工业的载体和“助推器”,城市化的过程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技、劳动力、教育、市场、交通、通讯、物流等发展要素,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有力支撑,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力就越大。一位城市学家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是个空壳城市,一个没有城市输血的产业是短命的产业。产业是地区发展的纵坐标,城市是地区发展的横坐标,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大融合,推动大发展。

德令哈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把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坚持走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举之路,努力开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格局。要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有利契机,依托工业园区这个平台,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的永续开发和循环利用,推动工业经济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要围绕建设园林化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扩充绿化面积,大力发展商贸、教育、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加快工业发展拓展空间。要坚持发展工业以扩市提位、扩市提位以壮大工业的举措,在工作部署上做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重,在发展成果上促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赢。

集中精力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工业是一个城市的立市之魂、强市之基、振兴之本。要按照“以工立市、以工兴市”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机遇,把推进工业化作为振兴城市的根本大计,按照配套、聚集、融合的理念,认真实施3+3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培育循环型工业和特色产业,努力形成特色禀赋与竞争优势相融合的产业体系。

(一)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坚持发展效率优先、节约资源优先、美化环境优先的“三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工业发展、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三者关系,坚持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落实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企业循环生产、发展生态型产业三大重点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资源的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引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高度重视企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美化,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建立有利于企业循环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二)着力打造园区平台。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区四园”的基本思路,结合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基本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合理布局盐碱化工、建材、生物制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园区。在原有工业园区,着重布局盐碱化工和建材业;在河西都兰路以南和站前路以北地段,依托生物制品及中藏药业,逐步打造一个新的生态工业园。要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抓好支撑大工业发展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二期水源地和一棵树地下大型水源地建设,同时抓好园区绿化和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的服务承载能力,增强园区的聚集和整合功能,发挥好园区在承载产业聚集、带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使之成为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强势工业园。

(三)精心培育产业链和产品链。依托德令哈的资源优势和周边地区的禀赋资源,充分发挥交通、能源和水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认真贯彻州委、州政府领导最近提出的“资源大开发、产业大循环、工业大发展”的新精神,认真实施3+3产业发展思路,精心培育盐碱化工业、建材业、生物制品及中藏药业三个主导产业和高原特色旅游业、特色农畜产品种养业和物流服务业三个配套产业。在盐碱化工领域着力培育纯碱、氯化钙、烧碱、电石、PVC、碳酸锶、氢氧化钾、有机硅等系列产品;在建材业领域着力培育水泥、水泥制品、建材砖系列产品;在生物制品及中藏药业领域着力培育枸杞系列产品、沙棘系列产品和中藏药品;在高原特色旅游业领域,围绕外星人遗址、柯鲁克湖、黑海、怀头他拉崖画、金子海等资源,加快开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在特色农畜产品种养业领域,着力培育中藏药材、枸杞、沙棘、大蒜、蘑菇、葡萄及绒山羊、牦牛等系列产品;在物流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原料运输、汽配修理和餐饮服务,为主导产业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逐步形成能够支撑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3+3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

千方百计把城市做精做美

围绕打造“西部园林化精品城市”的目标,把创新理念作为城市发展之基, 按照完善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发展思路,坚持走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商业化开发、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努力实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人居环境趋于舒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辐射作用明显增强的目标。

(一)用全新的思维建设城市。城市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它既是市民生活居住的重要环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德令哈这种小城市,要想在西部城市群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走“不求其大、但求其特”的路子,就是通过挖掘和突出地方精美之处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就会使城市发展走上精品化路子。对于德令哈市来说,要本着“建设亮点、营造特色、多出精品”的要求,利用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打造城市亮点,挖掘民族文化和西部风情营造城市特色。在生活设施建设上,逐步推行供水、排水、供暖、供气、供电等“多网并沟、一沟多网”的建设模式,利用现代科技装备,推行“一卡通”经营方式;在城市道路及标志物建设上,要坚持拉大距离和拉开骨架,体现现代化气魄和时代精神;在民居、教育、文化等公用设施的建设上,要坚持适宜西部环境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和西部风情,加快形成以现代风格为主体、以西部风韵为特色的城市主旋律,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

(二)用全新的视角美化城市。要围绕建设园林化精品城市的目标,努力使城市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先进城市标准。密切结合德令哈市的特色,建设多层次、立体式绿化体系,形成乔灌草结合、绿色景观错落有致的绿化系统。要利用有限财力、整合社会资金,坚持一街一景、一场一景的原则,精心实施河岸绿化、路边绿化、庭院绿化、广场绿化、公共绿地和城边防护林“六大工程”,调动全社会力量,建立绿化责任体系,切实加快城市的园林化进程。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实行“出租车着绿”和“建筑物着装”工程,形成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色彩体系。在城市的亮化上,要坚持主干一街一景、次干风格多样的原则,重点抓好主干道路和重要建筑的亮化包装,带动次干道路和其他建筑物的亮化进程,让夜晚的德令哈更加璀灿迷人。

(三)用全新的理念经营城市。要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推进城市资产运营的市场化,加快建立经营城市的新机制。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推进公用事业社会化,实现城市资产的市场化经营。一是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这个重要资源,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整合一批土地资源,通过挂牌运作、市场拍卖等办法,促进使用权、经营权的有偿出让和有序流转,实现以地生财,提升土地效益,用于城市建设再投入。二是利用城市部分基础设施的投资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拍卖、出让、抵押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和各种非政府投资,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三是逐步理顺公用事业的收费价格,实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制度,因时因市进行合理调整,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授权的办法,由现有的城乡建设投资公司对城市主次街道的广告权进行商业化经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筹资、投资、经营、还贷,逐步实现自筹、自用、自还,努力走出一条城市建设“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循环路子。在健全投融资机制上,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紧紧依靠城市资产的市场化运营和滚动发展,促进城市内部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相关延伸资本的有效聚集,探索和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经营、利益共享的城市资产经营模式,彻底改变城市建设长期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

(四)用全新的机制管理城市。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从某种程度看管理比建设更重要。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全面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围绕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加快制定道路管理、市政管理、市容管理、绿化管理、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加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城市管理机制。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能分开的原则,合理设置城市管理机构,明确界定管理职责与服务权限,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水平。本着属地管理、能放则放的精神,坚持权随事转、费随事走的原则,把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大责权利的下放力度,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行业站所等社会细胞组织管理城市的作用,加快形成“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城管格局。

(五)用全新的标准提升品位。城市的品位主要体现为城市的文化内涵。从城市的发展来看,经济是城市的硬实力,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二者缺一不可。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文化元素”的理念,深入开展“八荣八耻”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精神和在逆境中崛起、在和谐中创业、在奋斗中奉献、在创新中发展的德令哈精神,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样性为目标,在城南工业区的长江路西与巴音河东岸的中间地段,采取企地、军地、州市共建的方式,建设一个集绿色、水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和谐园;要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建设高标准的民族文化中心、民族风情园、少儿活动中心、图书馆和体育场馆;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金,利用祁连石资源和广场、小区、交通十字以及建筑物空间等空闲地段,建设一批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小品;要充分利用外星人、情人湖、天湖等南丝绸之路的旅游文化资源,认真办好艺术节、湖蟹节、民运会、招商会等文化节会活动,通过发展节会经济,弘扬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

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水平,全面优化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努力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一)加快改善支撑发展的硬环境。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全局出发,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争取蓄集峡水库的立项审批为重点,逐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推广节水设施和节水技术,改革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供水能力。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积极配合国家改造和提升铁路运力,健全区域公路交通体系,抓好矿区道路、旅游道路和乡村道路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公路的通达深度。积极配合省、州加快输配电线路建设,完善供电网络,强化工业的电力支撑。继续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不断扩大农牧区电网覆盖面,切实保障城乡用电需求。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健全网络、重在应用”的要求,加快以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为重点的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信息平台。

(二)加快建设保障发展的和谐社会。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要围绕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要,转变择业观念,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就业为百姓谋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和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让教育为百姓排忧。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卫生为百姓解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拓宽社会救助渠道,综合运用振灾救济、企村结对、爱心捐助、整村推进等手段, 努力为低收入群体解困。

(三)着力提升推进发展的软实力。在加快和谐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司法力度,坚持秉公执法,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围绕提升发展的软实力,下大力气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务实、苦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关,重点解决抓不住要害、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得力的问题,着力解决融资渠道不畅和资金困扰干事的问题,加快提高行政能力、创业能力和干事效率。要切实加强各级党政组织的执政能力和行政能力建设,重点强化驾驭局面和干事创业的能力,以优良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协调好中央和省州驻市单位、驻军部队和各个企业的关系,营造好同守一方土、共尽一份责、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氛围,锤炼好凝聚和增强发展合力的本领。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篇4

朱国民李维忠

〔内容摘要〕 重点项目建设要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才能保证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功能要求,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建设项目 建议

〔作者介绍〕朱国民 六盘水市规划管理局 局长

建设项目是指在一个场地上或者在几个场地上,按照总体设计进行施工的各单位工程的总体。对项目实施规划管理,就是保证项目实施在市场经济中的合法权益和地位,只有依法对项目建设实施规划管理,才能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加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市城市发展与建设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进入“十一五”之后,更有许多发展的举措和动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财政部1978年下发的《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划分标准的规定》明确:“建设项目是指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施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同时该文件还规定:“凡属于一个总体设计中的主体工程和相应的附属配套工程、综合利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供水、供电工程及水库的干渠配套工程等,只作为一个建设项目。凡是不属于一个总体设计、经济上分别核算、工艺流程上没有直接关联的几个独立工程,应分别列为几个建设项目,不以捆在一起作为一个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改建和扩建三类项目。其中新建项目是指平地起家,从无到有,新开始建设的项目,也指扩大建设规模后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资产价值3倍以上的项目;改建项目是指为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结构和质量,改进设计或工艺、工程技术,弥补失去功能,增加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项目;扩建项目是指在原有项目功效的基础上相邻新建的项目,分期建设的后续项目也称为扩建项目。按项目的建设总规模或总投资划分为大、中、小型建设项目,在《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划分标准的规定》、《关于补充、修订部分基本建设项目中型划分标准的通知》中对工业建设项目和非工业建设项目中、中、小型划分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

每一个建设项目从提出到建成,要经历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和程序中。在项目建议书阶段(也称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征求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对项目选址的意见;在可行性阶段,必须获得规划部门依法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在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获得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条件;在施工阶段,必须获得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竣工验收阶段,完成消防、建设、环境等专项验收后,经规划验收,方可办理建设项目房屋产权证。

本文中所指建设项目,主要指国家、省、市重点项目。重点建设工程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前期立项、选址工作要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才能保证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保证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功能要求;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与城市有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或建成后对城镇发展格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其立项、选址和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在《城市规划法》、《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中,用法律和规章的形式对此予以了强调和具体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01〕74号),国发〔2002〕13号,建规〔2002〕204号等一系列文件也反复强调了必须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工作。

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范围。根据《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规划管理工作。”各级规划部门都负有建设项目选址的规划管理权限,依法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规划管理。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范围是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编制、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行研究报告,必须严格遵守《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外,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项目选址也必须征得规划部门的意见,接受城市规划管理。

二、我市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多数重点项目工程,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多是先上车后补票,相关的城市规划管理图件、证照都是后补。一是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不能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不符合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造成时间上和经济上的浪费。

第二,相关部门和领导对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重项目的立项引进,轻项目的规划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地域环境、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信息很少的西部山区城市,争取发展项目是极为艰辛和困难的事,因此造成项目工作的重点是争项目、跑项目,项目的规划管理则被视为地方内部协调的事,好说好商量。各级各部门也都会围绕重点项目工程,后补各自的管理内容。但随着城市发展条件的变化,环境设施的改善和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发展的要求就不仅是量上的,还要讲求质,逐步向选择项目上过渡。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也成为政府的一个宏观调控手段。

第三,建设项目的引进存在着追求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问题。如果不立足于城市规划,立足于城市发展一盘棋,盲目引进建设项目,将很难保证城市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并造成各说各有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如果不能与城市规划良好衔接,就不能保障项目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也就不能保障项目实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不能体现项目引进的科学性和合理利,不利于项目决策。

在六盘水市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适时梳理和重新审视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内容,使我市的项目与城市建设协调一致,项目实施与城市职能系统和完善相一致,项目综合效益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真正使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众人拾柴、添砖加瓦的作用。

对加强项目规划管理的建议。

三、对加强项目规划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对城市发展一盘棋的认识,对建设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有先后、有取舍,相互配合,共谋发展。

(二)加强政府部门特别是“办证”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行政,履行职责,加强部门权力为城市综合发展服务的意识。

(三)对建设项目予以公示。

(四)根据“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特别是近期规划及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组建城市发展近、中、远期建设内容项目库,使项目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五)城市规划部门要加强对大中型企业建设项目的前期介入,做好服务,完善项目前期工作的各项法律手续,为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阿镇城市景观科学发展观典型 篇5

——阿勒腾席热镇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着力打造生态人文城镇

在蒙古语里,“阿勒腾席热”的意思是“金桌子”。作为伊金霍洛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和伊旗三个城镇框架核心区之一,伊金霍洛旗委和政府所在地——的阿勒腾席热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两大战略”,构筑了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阿勒腾席热镇按照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成鄂尔多斯区域内一张汇聚历史文化经典和生态人文理念的宜居宜业的“金桌子”,切实推进了鄂尔多斯市“一市两区、三个组团”的城市核心区的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抓“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两大战略”,就是抓先进生产力,就是抓环境的改善,就是抓民生。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建设科学、和谐、精彩鄂尔多斯的高度,切实把推进城镇“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作为事关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对鄂尔多斯前途高度负责的重大任务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取得实效。

阿镇作为全市“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之一。一直以来由于旧城区功能不完善,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伊金霍洛旗采取“政府组织、市场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依法公开”的方式,加大旧城区拆迁改造力度,到2010年底将完成旧城区28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在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区的城市功能,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小城镇”的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在现有建成25平方公里的的基础上,再扩展60平方公里。重点完成了阿镇北区2.8平方公里拓展区路网建设、红海子移民区1.6平方公里路网和乌兰木伦河中湖南岸9.36平方公里的道路管网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启动城市拓展区房地产开发。在此基础上,向规划设计要变化,向城市管理要变化,向公共服务要变化。

高速便捷的交通环境,充足优质的供电、供水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旗委十三届九次全委会和人大、政协两会确立了我旗今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目标后,交通、供电、水利、林业等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让城市绿化成为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杨博指出:城市绿化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将其纳入到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营城市之中,实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今后,伊金霍洛旗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鄂尔多斯市“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两大战略,继续深入实施“战略转型”,全力推进“新城靓旗”、“新策富民”、“新业强旗”、“新风建党”,努力实现城市面貌大改观、产业转型大提速、人民生活大改善,全面提升伊金霍洛的产业竞争力、城乡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力,昂首走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列。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前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和乡村,生态化建设实践已在我国蓬勃开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镇生态发展及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生态城镇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镇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镇,城镇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在编制生态城镇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镇设计,以真正实现城镇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镇独有的城镇生态环境、城镇文化、城镇形象、城镇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镇景观设计、城镇产业设计和城镇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镇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镇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两岸林带以及县城公园、县城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县城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为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四季常青、四时花香的人居环境,增加城镇绿色空间,打造“山水册页、幸福梨乡”盛景,滕州市柴胡店镇决定在今年大动作地集中开展城镇绿化美化工程。该镇结合实际,突出荒山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绿色植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 “山青、水秀、物阜民丰”的生态宜居城镇。

该镇坚持高品位规划,实施全覆盖绿化,主要围绕“一河、一网、二基地、二项目、六条路”开展绿化工作,即古薛河湿地公园两岸,农田林网,核桃生产基地和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园基地,国家新增林业造林项目和封山育林建设项目,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高铁、梨园路、薛河路、黄连山旅游路、山官路六条镇主干道路绿化。开展大规模绿化造林,构建纵横交错、风景优美的绿色通道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林景观,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的绿色秀美城镇。

该镇绿化布局合理,乔、灌、花、草配置得当,高低座落有致、有创意、有特色、有品位。主要在薛河两岸原有绿化的基础上,扩大林带宽度,建设10000米的薛河绿色长廊,每侧绿化带宽10米,绿化树种以垂柳、杨树为主,配以花、灌、乔木。绿化带外侧乔木,中间花、灌木,湖岸花、灌、草。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搞好农田林网的补植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林网建设的整体标准。重点抓好世行三期项目区,大官、高桥等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补植和1371亩的水系防护林带工程项目,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空闲地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在核桃生产基地和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不占基本农田,绿化面积成片连方,规模发展。建设核桃基地2000亩;严格按照有机产品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化管理国家梨产业体系示范园基地,以现有梨的低产改造为重点,部分品种高接换头,新发展优质品种梨100亩,建成国家级示范园。实施国家新增林业造林项目和封山育林建设项目,其中国家新增林业造林项目665亩,封山育林面积2001亩。主要分布在前大官庄、葫芦套、郭沟。造林项目以栽植侧柏、黄栌、青檀为主。同时实行主干道路绿化工程。完成在京福高速公路两侧绿化新植补栽任务,按原林带30米宽度,用同树种、同规格苗木进行栽植;在京沪高铁两侧各30米内栽植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带;对于可视山头,按照“荒地不空、灌木不动、连片规划、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景观,分期施工。树种选择主要以乡土树、抗旱速生树为主,如侧柏、黄栌、刺槐。对碎石进行清理,对采场平面进行平整造地,植树种草,修整危坡,顶部采取防护措施,底部种植藤蔓植物,选择抗逆性强、生命力强的侧柏、刺槐、荆条、爬山虎等适生树种,确保修复绿化质量,恢复良好的视觉效果;对于在山官路、梨园路、黄连山旅游路、薛河路的绿化,坚持设计高品位、建设高标准、养护高质量,形成林荫路系统。山官路,每侧绿化带宽10米。梨园路、薛河路、黄连山旅游路每侧的绿化带宽5米,以栽植常绿树种和花木为主。

阿镇周边生态景观项目工程

一、掌岗图河公园工程概况

掌岗图项目是一个景观绿化、河道整治和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30公顷,其中景区河道占地168.8公顷(包括河道水域26.9公顷),居住用地50.7公顷,商业金融用地10.5公顷。该项目预计总投资5.06亿元,由鄂尔多斯市富强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公园以蒙元文化、绿色生态和城市风貌为核心内容,将风情文化旅游与生态休闲度假紧密结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广泛的参与和观赏体验方式,集生活休闲、民俗度假、特色餐饮、风情活动和市民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区滨河生活组团。景观规划将开放空间和功能区引入到原生的自然环境中,“以塞外风情、草原牧歌”为主题,形成滨水生活休闲带和“长河旭日”、“蒙元沧桑”、“深林探幽”和“城市港湾”等四大特色景观区。全园绿化面积124公顷,设计中包含了公园硬化(景观区硬化、园路铺装、观景平台、树池、座凳、座椅、石景墙,包含部分单体建筑等)、绿化(主要有樟子松、桧柏、油松等24种绿化树种)、河道治理(内容有:橡胶坝、两侧护坡基础及挡墙,两侧花岗岩人行道铺装机)三部分内容。目前,绿化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

二、天隆北山植物园简介

阿镇北山植物园位于旧城区北,占地面积4562亩,由神东天隆公司与呼能集团公司共同开发建设,总投资5.5亿元。分三大功能区,一是植物多样性景观区,占地1500亩,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新栽植代表北方草原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和鄂尔多斯高原丘陵地带的乔木、灌木、地被类植物42种;二是新建具有国际标准36洞豪华高尔夫球场一处,占地2562亩,计划投入资金2.23亿元,共分为两个标准18洞,前18洞以林克斯风格为标准建设,后18洞以欧石楠风格为标准建设,建成后的高尔夫球场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具有举办国际标准高尔夫赛事且风格不同的球场;同时植物园内将建设两个大型的休闲广场,是鄂尔多斯市及周边地区人民休闲、娱乐首选场所;三是新建高档别墅区一处,占地500亩,建筑以欧陆风格为主。

三、北区山体公园绿化工程简介

北区山体公园绿化工程位于阿镇北区,该地段为自然起伏的山体小丘,控制面积735公顷。其中绿化面积212公顷。投资概算3.5亿元。设计依照“城区绿带环绕、绿中人居和谐”的理念,着力打造国家生态环保示范旗。绿化采取专家论证、政府出资、行业监管、企业实施的四位一体绿化形式;绿化方式按照随坡就势、随势造景的自然式绿化,由点连线,由线围面,由面接片,达到一山一景的效果。

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考虑季相变化,种植春花秋叶树,乔、灌、草相结合,不同色彩、不同姿态的植物相互配合,既可丰富空间层次,也可使人感受不断变化的空间景致,营造整体视觉,感观舒适环境,使得整个山体享有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

该山体公园共栽植各类乔木15万余株。其中针叶树种以油松、云杉、樟子松等为主,共栽植8万余株。阔叶类乔木以旱柳、白榆、新疆杨等为主,共栽植4.5万余株。亚乔木有山桃、山杏等,共计2.5万株;花灌木12万平方米;浇灌采用滴灌和喷灌。该工程于2010年5月15日全面竣工。

四、新可汗路绿化工程简介

新可汗路绿化工程位于政府综合大楼前,作为2009年绿化工程之一,园林局聘请青岛蚂蚁景观设计公司对其进行了专业设计,寓休闲娱乐和观赏风景于设计理念中,设计方案最终选择为500米绿化带状公园,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95万平方米,分为14个广场(面积不等、形状不同),5米宽的园路长约10000米,2.0米宽的园路长约12000米,由环保砖和卵石砌筑。工程预计投资4000万元。该工程于2009年1月19日进行了公开招标,共有两家实力雄厚的绿化公司中标,承担绿化建设任务。

该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绿化、给排水、广场建设及园林小品等。截止目前,种植工程:4米以上大树已栽植完毕(樟子松、山桃、新疆杨等),花灌木及地被正在种植。给排水:现在施工内容主要为放喷灌沟线,挖灌管沟,预计6月底完工。喷灌管选用优质PVC、PE管,进口5100.6分头,10.2米射程喷头,为全面合理灌溉,即起到了合理给水,又增添了美化效果。广场及园林小品建设:小广场为居民游憩提供了便利场所,广场之间距离设计合理,符合众多城市休闲的布局要求,风格各异,配合不同的绿化效果和灯光能给游人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休闲项目使用。现在正在进行广场建设和广场内园林小品配置。

2010年,伊金霍洛旗以打造“旅游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在公园里建城市、在城市里建景观”的思路,由点到面,由线到片,加大了城市园林建设和绿化美化力度。在完成母亲公园、北山植物园、掌岗图生态公园和可汗路南景观绿化等续建工程的基础上,新开工建设英雄公园、东西红海子公园、乌兰木伦湖下游南岸公园、北区山体公园等一批自然绿色景观,着力打造纳林格勒公园水体景观,努力构造草原、湿地、公园、绿地的大生态格局。截止目前,已完成乔木栽植17万株,灌木125347平方米,挖树坑8万穴,预计全年将完成园林绿化投入13.9亿元,新增绿化面积390万平方米。

我旗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小城镇,力争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

录入时间: 2009-09-18

按照全市“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我旗全力打造生态、文化、宜居宜业中小城镇。

阿镇北区植物园是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之一,占地4562亩,总投资5.55亿元,分为生态旅游区、高尔夫球场、会所广场区、地产区四大块,是集旅游、度假、休闲运动、观赏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区,从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到目前,已完成投资2.5亿元,绿化、道路管网工程全部完工,全部工程将于2010年8月1日竣工。

阿镇作为全市“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之一。一直以来由于旧城区功能不完善,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今年,我旗采取“政府组织、市场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依法公开”的方式,加大旧城区拆迁改造力度。截止到目前,已完成拆迁140万平方米,到2010年底将完成旧城区28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

今年,我旗在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区的城市功能,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小城镇”的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在现有建成25平方公里的的基础上,再扩展60平方公里。年内要重点完成阿镇北区2.8平方公里拓展区路网建设、红海子移民区1.6平方公里路网和乌兰木伦河中湖南岸9.36平方公里的道路管网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启动城市拓展区房地产开发。在此基础上,向规划设计要变化,向城市管理要变化,向公共服务要变化。(记者:高利)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改革开放之初,阿勒腾席热镇的镇区面积仅有1.5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仅有1718户、7000余人。近年来,阿镇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伊旗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改造建设、包装整容、拉大对接”为重点,全力配合“新城再造计划”的顺利实施,协助伊旗人民政府完成了阿镇与康巴什新区拉大对接的新城建设规划,特别是在土地征收和新城建设工作中稳步推进,为打造城市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旗、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使阿镇新区的规划控制面积由139平方公里拓展为26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由12.33平方公里拓展为31平方公里,镇区拓展面积是1978年前的16.8倍,建成区面积达到25.16平方公里。为此,该镇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协助旗政府完成了阿镇市政道路管网工程建设任务;坚持城乡统筹,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征收工作。通过一系列改革,统一了城乡经济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人口转移配套政策,先后有60%的农牧民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直接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占全镇农牧业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99%下降到40%,使农牧民从非农产业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四是通过旗政府若干惠民政策的实施,使该镇形成统一的养老、医疗、教育及住房等保障制度,为农牧民转为市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举措,使阿镇与康巴什新区连为一体,实现了由小城镇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跨越。,荆河治理工程和会堂中心的规划设计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滕州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底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使之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备受市民喜爱的生态景观和独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荆河是滕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带。荆河治理工程的实施,是提升滕州整体对外形象的需要,也是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因此,各级各部门和设计单位要树立超前意识、精品意识和特色意识,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拉大规划框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全力做好“水”的文章。其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周边公园、广场等环境结合起来,既有“动态水”,又有“静态水”,让水流动起来,实现调蓄平衡,形成水系循环,做到观水、戏水相得益彰,给市民提供足够亲水、戏水、休闲、娱乐的空间,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王忠林要求,荆河治理工程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在设计方案中秉承滕州城市悠久的人文传统,又要借鉴外地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既考虑滕州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前瞻性,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既统筹考虑荆河周边环境、建筑的整体设计,又反映出荆河景观带的自身特点。在具体设计中,要处理好河道驳岸,以解决防洪为目的,找出水面落差大、小的规律,彻底解决目前脏、硬、冷现象。在建设中,要尽量采用生态材料,增加美感。在功能上,要尽量建成一个景观带、生态带和流动的历史文化带,结合史志记载的景观历史文化,找准结合点,加大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使治理后的荆河有历史、有文化,成为一个亲水的空间平台和历史文化流动的载体,达到和谐统一。要做好连接问题,两边的景观路要畅通,水要相连。沿线的建筑风格,除商住楼外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尽量体现古朴典雅、沉稳厚重。要做好河道中三个河湾处的水体设计,尽量扩大水面。绿化树木要本地化,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各施工单位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不能拖拉,更不能降低标准,坚持一气呵成。

推进三年大建设 实现三年大变样 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小城镇——在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

2009-09-10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杜 梓

城镇是推进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着眼于加快推进城市化,提出要集中打造旗府所在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较好的产业重镇,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这是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改善民生和富民强市,打造新的增长极,追赶全国最发达的地级市,融入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走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动员和部署,对于提升我市整体竞争力、推动全市协调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从实践来看,只有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才能尽快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城市聚集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只有迅速改善城市形象,才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只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居住地,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只有紧紧抓住城市建设这个增加投入的重要载体,才能更好地应对宏观经济不利因素,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抓“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两大战略”,就是抓先进生产力,就是抓环境的改善,就是抓民生。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建设科学、和谐、精彩鄂尔多斯的高度,切实把推进城镇“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作为事关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对鄂尔多斯前途高度负责的重大任务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取得实效。

大力推动旗府所在地和产业重镇“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对于鄂尔多斯来说,更为现实、更为紧要、更为迫切。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促互动的。改善城市环境,就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增加城市资源潜在价值,就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创业发展,吸引更多人流、物流汇聚鄂尔多斯,集聚财富。我们要以推进城市化为突破口,把城镇“三年大变样”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搭建发展平台,营造环境洼地,助推经济腾飞,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具体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现代化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渴望拥有舒适的空间、畅通的交通、幽雅的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市在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环境整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相比还有差距。推进城市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城镇“三年大变样”,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城市生活的居民更健康、更舒适、更有安全感,让城市变得更文明、更有序、更美丽,真正让群众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我们要从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出发,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出行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的安居之盼、乐业之需、舒适之愿、自豪之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小城镇

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宜居宜业的城市定位,大力推进城市面貌改善和品位提升,不断增强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经过三年努力,实现城市面貌大变样,城市化率提高到75%,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就业增收更有条件、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让鄂尔多斯的天更蓝,地更绿,路更宽,环境更优美,配套更齐全,充分彰显雅气、秀气、灵气、大气,成为居住者的天堂和乐园。

——三年大变样,就要变得生态自然。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突出自然,突出生态,突出环保,使城市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环境更加优美,绿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居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年大变样,就要变得舒展大气。立足地域开阔的实际,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尽量保留原有地理地貌的前提下,使城市框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筑风格典雅而现代,城市格局大气而动感,整体布局宏大而合理,置身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整个城市的舒展。

——三年大变样,就要变得精致美观。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设计,精心打造,每一幢建筑都要特色鲜明,每一条街道都要绿色美观,每一个区块都要合理有序,实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人工建筑环境协调融合。

——三年大变样,就要变得安全方便。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公共设施的改善,注重居民生活生产安全,居住舒适,交通便捷,设施齐备,治安良好,为居民创造宜居宜业的优良环境。

——三年大变样,就要变得人文厚重。坚持尊重历史、凸显文化、体现人文的建设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使城市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人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城市的内涵。不注重地域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不高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市拥有大量的、宝贵的地域、自然和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晶,更是我们城市建设独特的、难得的优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扬融合于城市的景观设计和实体建筑中,把文化延续于城市的文脉,熔铸于城市的精神,彰显于城市的形象,形成历史文化与时代气息相互辉映、和谐共存的城镇风格。我市地域广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差异很大,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各地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革命文物等特色资源,在发现特色、培育特色、放大特色上进行不懈的努力。既要立足当前的发展现状,更要考虑长远的发展需求,留足城市发展空间,在规划上少留遗憾、多留遗产。

(二)改善城市面貌,向大手笔建设要变化。推进三年大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必须把着力点放在项目建设上,以大建设推动大变样。一是树立城市美学的建设理念。一个城市是一种创造,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美的点缀,展示美的内涵。城市不仅要变新、变大、变强,更要变美。城市的美在于协调,是风格与个性、现代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统一,是城市形象与城市内涵的高度和谐。推进三年大建设,要求领导干部要懂城市美学、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充分尊重地区的地理特质和自然环境特征,尊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尊重城市形象的美学提升,形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协调有序的城市格局。要围绕城市形象的整体协调,不仅要规范建筑群体间的协调,也要对单体建筑体型、体量、色彩等作出相应要求,凸显城市美感,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二是以拆旧建新促进大变化。城市要变,离不开拆迁。尤其是老区改造,面对大量的棚户区,不大拆大建,就难以实现城区布局调整、空间优化、功能完善;不大拆大建,就难以盘活土地存量,大气魄、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不大拆大建,就难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要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富民拆迁,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还绿地、还空间、还道路,迎难而上,以拆旧建新促进大变化。三是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巴黎因艾菲尔铁塔、凯旋门而蜚声海外,伦敦因国会大厦、千年轮而享誉全球,这些建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的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结合地区实际,精心设计建设一批展示地方特色、富有民族风格、体现时代气息、彰显人文底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标志性工程和特色区块,四是营造绿色生态环境。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绿色,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城市建设不仅要解决“好看”的问题,更要解决“以人为本”、解决“绿”的问题。我们“古”比不过西安,“大”比不过北京,“洋”比不过上海,我们的特色就是“绿”,优势就是“绿”,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绿”。要以创造绿色、优质、舒适的生活空间为目标,坚持“以绿取胜”的发展思路,大力提升绿化水平和质量,居民步行十分钟就有公园、广场、绿地,着力构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绿色生态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做好水景观的文章,这方面,不仅临黄河的地区,即使其他地方也可有所作为,乌审旗、后旗都有一些新构作,一定要有力度地推进,展示出城市的灵气、秀气。没有任何人愿意生活在“水泥森林”中。营造生态环境,不只是修一个广场,建一个公园,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加大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篇6

1、系统概述当前面临问题以及原因,解决对策、创新管理

一、背景

1.1水资源重要性

1.2税务管理的概念与作用(重要性)1.3当前管理模式概述

一、城市水务管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2.1缺水与污染并存|原因

2.2多头管理、权责不统一|原因

2.3分配体制、定价体制有待创新|原因

二、解决对策(从原因上分析,从源头上解决)

3.1节水(价格机制、循环利用、适时蓄排、明确指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办法等)3.2治污(立法保障,明确权限、政府企业加大投入资金设备技术)3.3管理体制创新(统一管理)1.实施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的背景

从当前城市涉水事务所遇到的权属多头管理、水务产业链监管被割裂、缺水日趋严重、水环境污染日渐加剧等情况分析,实施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背景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① 现代化城市需要建立统一的城市水务管理新格局

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物流、文化和信息等的中心,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作为城市存在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决定性角色。

② 严峻的水资源环境局势成为发展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

1.城市水资源环境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

 供水水源结构不太合理,重地下水,轻地表水  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城市水源不足与污染并存,不仅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环境和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并加剧了缺水。因此,加大城市水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提高水处理和利用效率,建立城市水循环利用体系,改善水环境治理,促进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建设节水防污发展型城市,都要求城市水务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③城市水务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影响了城市水务健康发展 ④促进合理用水的经济政策尚没建立健全影响水务事业发展 ⑤日益严重的缺水危机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务管理 ⑥以城市水务统一管理保障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王胜利——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篇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 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如图1所示) , 是将科学发展观应用于城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 通过创新机制和理念, 科学整合资源, 改善运作方式, 精细操作、优化流程, 实现城区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促进城区可持续发展。城区建设管理部门是城区政府的职能部门, 在提升城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区品位、展现城区形象等方面责任重大。城区建设管理部门需要摆脱“市场主导型政府”治理模式下形成的“治理占道经营、市容卫生”等城市秩序管理的狭隘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 充分运用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提高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科学运用和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保证城市的稳定和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各个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已经广泛运用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但是在学术理论界对城市精细化管理问题加以总结探讨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陕西省为例, 分析城市现代化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内容、目标和途径, 提出“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凸显“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宗旨。根据陕西省十五计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陕西将重点建设以西安、宝鸡、渭南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 形成关中陇海沿线城镇带, 全省城镇化水平也将提高到35%以上。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着重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在西安、咸阳等快速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内长期存在的“城中村”整治和改造问题;维护进城农民工权益问题;解决城市容貌和环境脏乱差问题;缓解西安等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等, 每一个问题无一不与广大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精细化管理虽然使城市管理更加细致、更加严格, 但并不是逐本求末, 只为严格而严格。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宗旨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更方便。因此,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在便民、利民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 始终坚持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凸显“民生”的管理服务理念作为工作重点和资源投入的方向。只有坚持这一宗旨, 并始终贯穿于城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 才能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 不断有效地调整, 消除因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 确保城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为改善城区居民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1. 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加强城市的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 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 转变政府直接经营市政公用事业模式, 扩大资本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的开放领域。加快市政公用事业价格改革, 全面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政府补贴机制。加快市政公用企业公司制改革, 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改组改造市政公用企业, 实现市政公用行业的产权多元化。在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自然垄断性行业, 大力推行特许经营。强化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运营的有效监督, 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2. 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着重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在经济社会管理日益复杂化, 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形势下, 包括灾害预警机制、应急管理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应急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与公共媒体互动实现危机信息公开等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已经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贵州“6.28”瓮安事件和云南孟连事件都是由一起很小的偶发刑事案件, 由于地方城镇管理部门的处置失当, 进一步引发了广大群众对城市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积弊的严重不满, 最终演化成震惊全国的社会群体性事件[3]。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及早发现问题, 而不能靠群众的上门投诉后“救火式”的被动解决模式。这就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在对作业标准、考核标准的日常管理要有时限的要求, 要有灵敏度, 以便立即作出反应, 及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尤其是重视市民投诉的问题的处理。同时, 精心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充分评估可能出现的危机, 详细制定应急措施, 以提高处理来自自然的、人为的灾害和突变事故的应变能力。

3. 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 目前陕西省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远远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呈现“三高一低” (即单位产品能耗高、万元GDP能耗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 能源利用率低) 的特点。例如:石油和化工产品中合成氨平均综合耗能2020千克标煤/吨, 比国内先进水平高39.5%, 比国际水平高68.35%, 每年多耗能60万~120万吨标煤[4]。这是由于陕西省经济结构明显偏重, 整个经济发展呈现出粗放型、资源型发展特征;产品深加工附加值低, 没有形成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条;技术结构落后, 增长方式粗放, 高耗能重点行业和企业多, 有一批国家明令要淘汰或限期改造的小焦化、小电石等“五小企业”;企业规模小, 布局分散, 产业集中度低, 水、电、气等无法做到共用, “三废”不能综合利用, 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因素造成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节能减排战略任务, 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为此, 需要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行区域和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强化环境监管, 治理大气污染, 严格控制污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噪声污染。加快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 结合“西气东输”, 大力推广天然气, 优化能源结构, 降低大气污染。完善城镇排水体系, 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实现中水再生利用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和搬迁布局不合理的污染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清洁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

4. 科学规划城市文化建设, 提升城市品位。

法国著名学者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个生活中心, 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 就是城市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是城市活力的生机体现。城市品位是城市文化的标志, 是底蕴厚重、文脉深邃的表现。城市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统一规划, 步调一致。首先,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 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人文科学知识, 塑造具有浓郁城市特色的空间景观框架体系, 展现陕西省作为文化大省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其次, 需要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投入。一要全民健身活动场地物尽其用;二要全民乐有所室、学有所教;三要加大公共投入, 人文与生态景观相协调, 让全民玩有所去。在城市形象管理方面做到“城市功能便民化、环境视觉景观化、公共设施家具化、商圈升级现代化”。

三、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1. 抓好宣传营造氛围, 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荣获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进行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经验表明, 基层社区的治理和社区服务是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同时, 必须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 形成人人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互动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公益广告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大力普及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 注重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城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耗用资金多。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要达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目的, 就必须加强规划, 抓住四个环节:一是加强调查研究, 在制定每项工作方案前, 党政班子深入实际, 摸底调查, 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的情况和问题, 反复酝酿, 形成共识, 确定主题;二是注重协同, 努力整合城市公共管理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利益相关性的特点, 仅靠一个行业管理部门单打独斗, 是很难奏效的。只有注重协调、整合资源, 加强条块互动, 形成综合监管能力,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三是抓工作方案的落实, 协调关系, 落实资金, 指导或协同有关基层部门将行动方案付诸实施;四是抓行动方案的检查、验收、总结和评比工作。这些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对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起到重要的龙头作用。

3. 严格执行标准, 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保证。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没有一整套严格执行的科学、细致和可操作的管理标准, 精细化管理就会流于形式。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范式的一种创新, 其优点在于将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从而在管理手段上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改革城市管理体制, 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强化部门协调, 规范执法行为, 形成城市管理合力, 优化城市秩序。加强治安管理, 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大力推进物业管理, 营造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4. 推进信息化管理,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经验, 推行数字化网络管理城市, 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强化精细化管理, 不但要坚持科学的标准, 要有好的工作方案, 还要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多元的工作机制, 尤其要学习、运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新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人口已达5.77亿[EB/OL]中国新闻网, 2007-09-27.

[2]中国城市化水平15年后将达58%[N]国际金融报, 2005-09-15.

[3]瓮安事件调查:刑事案件如何演变为群体性事件[EB/OL]人民网, 2008-07-09.

塑造城市特色 推动科学发展 篇8

陕西省西安市是千年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科教实力较强;又是内陆西部城市,经济实力不强。据此,我们把西安城市特色概括为三句话: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把西安的发展目标定为: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要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把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按照这个总体构想,我们着力从六个方面塑造和体现西安城市特色。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体现特色。合理继承和发扬隋唐以来的城市格局,形成具有中国都市传统的“九宫格局”。在干道的交叉点和起终点规划建设城市广场,构成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轴线体系。在主城区外围规划建设的新城区,其空间布局也以棋盘路网为特色,以保持城市空间布局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在处理城市空间布局与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关系上,变传统的产业园区为特色鲜明的城市主题组团,在保持中心城区古都风貌的基础上,在西南郊重点建设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高新区组团,在北郊重点建设以装备制造为特色的经济开区组团,在南郊重点建设以盛唐文化为特色的曲江新区组团,在东郊重点建设以生态环保为特色的浐灞生态组团。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上体现特色。西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需要保护,不能大拆大建;而要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需要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为了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我们实行“新老分治”的分区建设方针,注重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老城区以保护为主,在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的前提下凸显古城风貌;新城区为居住、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同时以扩大城市绿地、保护大遗址凸显现代城市形态。老城区在功能和建筑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但又以历史文脉为内在联系,形成新老和谐共生的城市特色。

在文化上体现特色。城市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采用“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理念,把“东方神韵”作为西安的文化定位,大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立法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现西安文化复兴。积极保持灿烂的历史文化,大力弘扬丰富的近代革命文化,加快发展先进的现代文化,不断繁荣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并努力使隐性文化显性化,让过去在地下、在书本里的文化走上来、走出来、活起来,成为可视、可感、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在建筑风格上体现特色。西安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其风格有古典也有现代,如果在规划上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导致城市风貌杂乱无章。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了建筑风格分区控制的方法,根据不同地段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当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引导建筑风格的取向。在风格分区的基础上,对于特定的大型公共建筑、城市节点和特定的城市地段,不但精选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而且对其周边环境也进行高质量的设计,严把风格特色关,保持群体和谐。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体现特色。西安的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保护秦岭北麓山地和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浐河灞河流域生态区;以山、林、塬为骨架,以主要河流、交通廊道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以风景名胜、大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形成“三环、八带、十廊道”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主框架,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延续和发展先人留下的人文生态景观,充分发挥“秀美山水养长安”的优势,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人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

上一篇:老鼠与猫寓言故事下一篇:小学作文:诚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