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精选8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 篇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和趋势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几所高校材料学科的具体实例,综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历程,趋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several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discipline were discussed.Meanwhile, the prospect of this subject in the future were prospected.Keywor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velopment process,trend 1 引 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对新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促进了当代材料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材料学科及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国内外许多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
“材料科学”这个名词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政府及科技界为之震惊,并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从此,“材料科学”这一名词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材料学科的发展过程遵循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从细分走向综合。各门材料学科通过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由细分最终走向具有共同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全材料科学[1]。20世纪40年代以前,基础科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在20世纪20年代固体物理和材料工程两学科是分离的,到40年代两学科才有交叉。从6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材料科学,到了70年代,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学科内涵大部分重叠,材料科学兼备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属性,故“材料科学与工程”(MSE)作为一个大学科逐步为科技界和教育界所接受[2]。2.1 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
美国西北大学M.E.Fine教授等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MSE)这一概念。在上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外高校均没有明确完整的MSE教育。此时,材料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分属冶金、化工或机械等专业。从60年代初起,欧美等国家高校中冶金、机械或化工等与材料有关的系或相关的专业及学科开始改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工学系”。至80年代中后期,欧美等国大部分高校已完成此项工作。这种教育符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与欧洲在材料教育方面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材料科学与工程看作是一门学科。在大学不再需要专门的材料主题。这些材料不再是冶金、陶瓷或电子材料学,而统称为材料,材料教育涉及的范围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半导体以及其他所有类型的材料[3]。2.2 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起源于部分高校的采矿系、矿冶系等,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文革前,我国基本上承袭了原苏联的培养模式与体系,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十几个专业培养,分属于冶金、机械、化工等系内。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逐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在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尚未有根本性突破,仍保留原苏联的做法。到了80年代,面对高新技术发展对材料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国外材料学科教育的改革,我国教育模式与内容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国内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且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在工业组织上那种小而多、小而全的模式被大集团、大工业的生产所取代。随之,旧培养模式与体系也很难再维持,而不得不进行改革[4]。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材料学科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多数设有有关材料专业的院校均已程度不同地对原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并且出现了有根本突破的新思路新方案。以下简要介绍国内几所代表性院校的材料学科教育改革情况。
(1)中南大学:该校前身为中南矿冶学院。1952年中南矿冶学院由6所院校的地质、矿冶系组建而成,该学院当时设置了地质、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金4个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4年,原名金属工艺系;1962年更名为特种冶金系;1980年为原重冶、轻冶、稀冶三个专业合并为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材料物理系、材料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化学系;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有色金属、粉末冶金和复合材料方向。
(2)北京科技大学:1952年由国内六所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成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9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的铸造教研室合并组建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应用科学学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并入材料学院。2001年,重新整合,成立了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4系2所2中心。2008年12月,材料学院分出一部分形成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学院现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3)西北工业大学:该校的材料学科起源于1957年成立的机械系,1964年把化工系并入热加工系,1977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学,1991年组建化工系,1996年 材料学院成立,2003年 经过几年的过渡时期,形成如今的三个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系和复合材料系。
(4)清华大学:该校的材料学科也是起源于机械系,1988年将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建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2年新成立的材料学院下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加工工程系,金属材料系和复合材料系。
(5)重庆大学:该校材料学院的前身是始设于1935年的采冶工程系,后更名为矿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从这些高校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国内大学的材料学科大体是从两类学校中通过不同的起点而发展。一类是在工科院校中通过冶金与机械,或金属、非金属、高分子三大类材料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所依存的专业而建立的学科,如工科院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等,这种类型的学科侧重于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探求新材料的性能评价与使用。另一类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在追踪科技前沿的基础上,由物理学与化学孕育并分化形成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新学科,建立了材料科学系或研究所,其特点是材料学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这两类不同起点的材料学科在前进中经过自我完善而相互靠近,理工结合,并逐渐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趋势
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领域的形成,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来设置引导性专业已成为大势所趋。考虑到材料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共性,全国设置了材料专业的院校已注意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特色[5]。
宽口径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人才,这要求加强并拓展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增大基础课比重,拓宽基础课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范围。此外,还应注意增加新兴学科的内容。必须改革仅重知识结构优化、忽视思想素质提高,重科学技术掌握、忽视精神文明熏陶,重有形课程建设、忽视育人环境建设的片面做法。培养“宽口径、多方向”的材料工程的高级技术人才,必须树立“大工程、大材料”的思想,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特别是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公共基础平台的设计。在大工程技术基础方面,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并使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有机结合。
材料科学与工业技术突飞猛进,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和领域处于不断拓展之中,此外,材料科学与其他学科(包括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关联性极强,这给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建设带来了困难。如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内容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培养出适应材料产业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材料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6]。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综合交叉的特点,科学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当前最活跃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又导致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和高性能材料的诞生。21 世纪的人类科学技术,将以先进材料技术、先进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四大学科为中心,通过其相互交叉和相互影响,为人类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物质环境。新型的受欢迎的材料,将是与生物和自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相容性和环境友好的材料。材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材料的发展为前提的。因此,性能不断提高、来源愈来愈广泛、能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新材料,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陈文哲.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高等理科教育[J].2002,(6):33—40.[2]张钧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现状与人才培养.甘肃科技[J].2008,24(15):165-168.[3]尤显卿,汪冬梅等.工科院校材料学科办学特色分析与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J].2008,22(1):71-75.[4]孙壮,陈吉.关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材料学科的几点思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9,11(3):90-92.[5]曲明贵,张瑞军,张福成等.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教学研究[J].2012,35(2):12-15.[6]罗延龄.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材料科学.中国科技纵横[J].2010,(22):4-5.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 篇2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三大技术 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材料科学与工程使其它两个关键技术得已实现。在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在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材料科学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政策。培养大批适应材料产业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宽口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M SE) 的学科发展
“材料科学”这个名词于1957年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前苏联人造卫星首先上天, 美国朝野为之震惊, 认为自己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先进材料的研究应用不够, 于是在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研究中心, 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与实验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取得重要成果。从此, “材料科学”这个概念开始为人们所使用。
1.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从细分走向综合
材料学科的发展过程遵循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也是从细分走向综合。各门材料学科通过相互交叉、渗透、移植, 由细分最终走向具有共同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全材料科学[1]。
20世纪40年代以前, 基础科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如图1所示, 在20世纪20年代固体物理和材料工程两学科是分离的, 到40年代两学科才有交叉。从6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材料科学, 到了70年代, 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学科内涵大部分重叠, 材料科学兼备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属性, 故“ 材料科学与工程” (MSE) 作为一个大学科逐步为科技界和教育界所接受。
美国西北大学M. E. F ine 教授等人首先于上世纪60 年代初提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 (MSE) 这一大学科概念。
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国内外高校均没有明确完整的MSE教育。此时, 材料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分属冶金、化工或机械等专业。从60 年代初起, 欧美等国家高校中冶金、机械或化工等与材料有关的系或相关的专业及学科开始改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工学系”。至80 年代中后期, 欧美等国大部分高校已完成此项工作。这种教育符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表1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材料学科专业由“地质与采矿工程”演变到“材料科学与工程” (MSE) 的情况。表1反映的学科设置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与学科的发展趋势, 具有典型意义。
至2007年, 美国有86所大学设有材料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材料学科教育的中心。
近年来, 美国与欧洲在材料教育方面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材料科学与工程看作是一门学科。在大学不再需要专门的材料主题。这些材料不再是冶金、陶瓷或电子材料学, 而统称为材料, 材料教育涉及的范围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半导体以及其他所有类型的材料。
1.2 我国高等学校 (MSE) 专业设置逐步与世界接轨
中国的材料科学教育起始于采矿和矿冶等学科, 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特点是, 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内容, 是一种不划分专业、宽领域培养模式[2]。
解放初期, 我国高等教育承袭了原苏联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 由宽领域培养模式改为窄专业培养模式, 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十几个专业培养, 分属于冶金、机械、化工等系内。仅金属材料就被细分为冶金物理化学、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焊接、压力加工、金属腐蚀与防护、粉末冶金、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专业。建国后至1966 年“十年动乱”开始为止, 我国材料学科教育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规模有很大发展。由于吸收了当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苏联科学技术知识和教学内容, 又由于当时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 高校学生从招生到分配均由国家同一计划安排, 按原苏联模式培养的学生多能在对口行业 (或工种) 工作, 能较快适应岗位等原因, 专业划分过细且不合理, 学生知识面狭窄、专业门户太强等弊端尚未明显暴露。
正当材料技术迅速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领域形成, 欧、美诸国纷纷进行MSE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我国的材料学科发展却受到“十年动乱”冲击而处于停止状态, 从而拉大了与当代M SE 教育的距离。
自1978 年起, 我国逐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在加速发展材料科学技术工作的同时, 随着对欧、美诸国M SE 教育改革的了解, 也开始了M SE 教育改革的进程。面对国际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 面对高新技术发展对MSE 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 面对国外M SE 教育的改革, 我国教育模式与内容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清醒认识。
1998年, 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将材料类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六个专业, 同时在引导性专业目录中提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该专业有宽广的面向“所有材料”及材料四要素 (或五要素) 的整体特点。
我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体是从两类学校中通过不同的起点而发展。一类是在工科院校中通过冶金与机械, 或金属、非金属、高分子三大类材料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所依存的专业而建立的学科, 如工科院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等, 这种类型的学科侧重于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探求新材料的性能评价与使用。另一类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在追踪科技前沿的基础上, 由物理学与化学孕育并分化形成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新学科, 建立了材料科学系或研究所, 其特点是材料学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这两类不同起点的材料学科在前进中经过自我完善而相互靠近, 理工结合, 并逐渐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目前, 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重点院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 (或相近名称) 学院 ( 系) , 十几年来参与改革的院校逐渐增多。此期间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有: 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扩充内容 (如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教学中补充非金属工程材料的内容, 增加功能材料内容等) ; 试办新专业, 如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侧重于功能材料) 、热加工专业等。总体体现了逐步打破原专业设置界限, 加强专业 (二、三级学科) 间的渗透与联系及更新教学内容的思路。
截止2003年7月, 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的全国普通高校有217所, 占高校总数的34%。几乎全国所有设有材料专业的院校均已程度不同地参与了MSE 教育改革, 并且开始出现了力图根本突破原教育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案。
2 材料学科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2.1 “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差异与相互联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通常“科学”是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而“工程”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材料工程指明方向, 为更好的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发挥现有材料的潜力、发展新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以在“怎样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 材料是面向实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是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与发展材料的目的在于应用, 材料必须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才能制备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材料来, 通过批量生产才能成为工程材料。材料工程为材料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材料工程和技术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显然,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着眼点的不同或者说是各自强调的中心不同, 并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与基础十分宽广。 以“材料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与成分”、“性能”及“应用表现”等4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是当代MSE 教育的一个主要共同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 以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 是一个理工综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学, 恰如一座桥梁将许多基础科学的研究结论与工程应用连接起来。
2.2 “材料科学家”和“材料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差异
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 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材料科学的动力来自兴趣 , 要研究各种自然规律 , 研究材料的现象, 探寻内部存在的规律,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 , 所以在科学研究中 , 物质总是越分越小。材料科学从事研究发现, 材料科学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
材料工程进行创造发明。材料工程采用的主要方法则是综合, 分析材料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工程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综合材料知识、机械知识、电学知识和生物学等知识, 从事工艺设计、进行产品开发。材料工程的成果是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材料科学家”和“材料工程师”工作的重心不同, 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也不同。材料科学家需要集中精力研究单一的科学问题,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实验方案, 尽可能简单明了的揭示所研究现象的关键, 需要等待所有的事实清楚后才下结论。所以材料科学家需要深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需要耐心、细致的试验和具有逻辑的推理能力。材料科学家需要一些实际知识, 但这只是为了使科学家的研究不要脱离实际而已。
材料工程师则不然, 材料工程师需要理论基础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而需要依据科学和经验, 掌握大量的专业信息, 做出综合的判断, 选择最佳的方案和途径, 工程师需要广阔的知识, 迅速的反应和综合判断能力。
形象地说, 材料工程师侧重于“守法” (规范) , 而材料科学家则侧重于“讲理” (道理) 。工程方案必须有经济判断, 而科学研究成果本身不一定有经济评价。
3 我国高校材料学科人才培养的职能与分层
现代高等教育要履行的三项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按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上的差异, 高校可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3]。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系的数量和结构如图2 所示, 从底层逐渐上升到顶层, 依次为1683所普通高校 (主要为教学型大学) , 99 所“211 工程”确立的重点高校 (主要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 34所 “985 工程”建设的大学 (主要为研究型大学) 和2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位于整个大学体系的金字塔顶端。
在217所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中, 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清华大学) , 但主要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应用型大学。
不同类型的大学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1.研究型大学主要是“985”所确定的高校, 以基础理念原创性研究和创新技术研究和为主, 侧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 或称科学家人才, 也培养少量应用研究型人才;
2.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是211工程所确定的高校, 以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 侧重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或谓工程型人才, 也培养少量的研究型人才。在我国由行业部委管理的以及原来由行业部委管理后划归地方管理的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3.教学型大学以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主, 也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为主, 但侧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隶属地方的普通高校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与高等职业学院以技术和技能的应用为主, 侧重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能型人才有所区别) 。
现代大学的层次化和多样化, 是由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
4 我国材料学科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与途径
在过去的30多年, 尤其是近10年中, 材料科学的发展异常迅猛, 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 成为高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材料学科得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又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迁移, 为材料的应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材料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但是, 我国材料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一方面, 伴随着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缺乏具有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受制于人”。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培养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新材料、新技术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扩招后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迅猛增加 (近5年来每年递增20%) , 尖锐的毕业生供需矛盾随之而来, 材料学科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励的就业机会竞争, 如何使材料学科毕业的学生能比其它学科的学生有更好的更丰富的就业机会, 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好的发展, 这种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4.1 培养创新性和适应性人才是材料学科教育的基本方针
材料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由细分走向综合, 最终形成了由多学科组成的交叉的大材料学科, 培养基础雄厚、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必然的方向;打破以产品和行业设置专业的壁垒, 拓宽专业面,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大学科来设置专业是必然趋势。而研究生教育则可在此基础上, 向具体的新产品、新技术及各院校已形成的特色研究方向上过渡并深入。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内涵, 以及市场 (社会) 对材料及材料人才需求的实际, 可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成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材料应用与营销3个专业方向。这是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从局部、独立, 片面到全面、综合、相互联系的一种升华, 符合人们的认识和教育规律。
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在培养人才的侧重点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异, 研究型大学应着重于培养“材料科学家”, 也就是研究型大学应在培养开拓型创新人才方面多下功夫, 教学型大学则应着重于培养“材料工程师”, 将培养行业型技术人才作为重点方向。
4.2 通识教育应成为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于通识教育, 斯坦福大学校长亨利希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让他为斯坦福写广告牌 , 他将一边写 “理解 DNA , 学习计算机原理 , 探索相对论 , 请进斯坦福”, 另一边他将写 “学习法语和中文 , 读索罗 , 探索艺术, 请进斯坦福” 。
通识教育对于材料学科特别重要。
材料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内外双重性变革, 即内部知识重组与外部领域的交叉融合。一方面, 材料科学的许多规律要借助于理科知识如物理 (尤其是固体物理) 和化学 (尤其是物理化学) ;另一方面材料科学与其它科学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环境科学等的交叉渗透越来越紧密, 以电子、生物、航天和能源为应用对象的材料代表着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材料科学也从过去的单一性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转向以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高性能和高功能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材料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着极高的要求。材料学科不仅要继续教授学生传统的结构力学性能问题, 而且还要向学生教授应用于微系统、纳系统、生物系统, 以及主要以功能而不是结构为目的装置的共同原理。还要进行材料的结构、性能、工艺、功能等关系的广泛工程研究, 不仅掌握必要的工程科学, 而且需要认识工程实践和社会影响。要教授学生宏观的传统工艺, 也要涉及微观和纳观层次上各种工艺的计算机模拟, 这就要求学生能接受宽广、现代化的教育。
一个材料工程师, 面临的开发新材料, 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合理使用材料, 降低材料成本和减少污染等要求, 也必须将其知识面拓宽到机电、土木、环境和计算机, 以及经济、管理甚至法律领域。材料工程师主要依靠经验而工作的时代已过去, 材料人才的培养应当经过“大材料 (材料的共性、广泛性与多样性) 、大工程 (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系统与工程协同) 、大社会 (自然、环境、社会、伦理) ”的熏陶, 必须树立创新学习、自主学习、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4]。大量既熟悉大材料专业理论又有广博工程知识和人文素养、有竞争力有创新力的材料学科学生培养成才之日, 就是我国材料学科发展赶超国际水平之时。
参考文献
[1]李强, 陈文哲.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高等理科教育[J].2002, (6) :33-40
[2]刘兴江, 王建中, 穆柏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动态.辽宁工学院学报[J].2002, (2) :75-77
[3]侯光明, 晋琳琳, 黄莉.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阶段回顾与分析.高教管理2005, (3) 97-101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简史;现状;发展趋势
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同食品联系在一起,“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品对人类来说如同阳光雨露一样重要。
1 食品科技史中的四个里程碑
从茹毛饮血到燧木取火,从原始蒸煮到美味佳肴,以及罐藏食品的出现和现代营养学的建立是食品科学史中的四个里程碑。
2 二十世纪末的食品
2.1二十世纪末食品发展的总趋势
二十世纪后期,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食生活,过去高能量、高脂肪、低纤维等引起心脏、血管、消化道等疾病的食品用量逐渐减少-食品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高质量低热卡食品;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品;方便食品;保持自然体系食品;强调“天然”组分食品;单一组分含量丰富食品;微波制品和高档次包装食品。
2.2微波热处理食品
传统的食品加热方法是表面热交换,传热速度慢,受热不均匀,制品营养破坏严重,且热交换器表面易积垢,清洗困难。九十年代,人们开始使用微波加热,微波加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高频发射极随机发生,如家用微波炉;另一种是APV磁控方式,从高频发射极产生恒场强,食品能受到均匀的磁场强作用。微波技术开发后,被广泛用于食品的调和、融冻、干燥、加热、焙烤、杀菌等方面,经它处理的食品不仅受热均匀,而且在结构、营养和感官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产生高的附加值。
2.3辐射食品
用射线(如Co60-γ射线、Cs187-γ射线、X射线、电子射线等)辐照能够杀死霉菌,抑制酶的活性,推迟果蔬成熟期,对延长食品货架期和贮藏保鲜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卫生方面来看,辐射可杀死或显著减少肉类、菜类和淀粉等多种制品中的致病菌或腐生菌;辐射还能抑制土豆、洋葱、萝卜等的发芽,防止谷类及其它贮品的昆虫侵害。
3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食品
根据二十世纪末世界食品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变态食品、水产食品、绿色食品、昆虫食品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已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主要食品。
3.1人造食品
近年来人造食品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发展迅速。美国人造食品年销售额达23亿美元,人造肉产量达45万t,占肉类产品总量的20%左右,人造黄油占黄油用量的60%。美国生产的人造鸡蛋、人造鱼子、人造火腿、人造虾已成为家常菜肴。日本人以猪皮为原料生产的“人造海蜇皮”,不仅外观与天然海蜇皮一模一样,且鲜脆可口,畅销国内外。俄罗斯人用8种有机物合成人造胡椒,香味与天然胡椒几乎一样,已获准在食品工业中使用。专家们指出,人造食品前景广阔,它将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昆虫食品
二十一世纪昆虫食品将成为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昆虫占地球上动物总重量的4/5,体内蛋白质干基含量达40%~85%,体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达300~234mg/L。昆虫富含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胆固醇含量很低,对心脏病患者尤有好处。昆虫含有丰富的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除了美食外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昆虫含有抗菌肽,它不仅对细菌、真菌有广谱抗菌能力,而且对病毒、病原虫及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效果。昆虫还含有丰富的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从而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良好作用。从昆虫中提取活性物质复合到其它食品中,这将是开发功能性食品的又一个方面。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蝇卵食品、蚱蜢食品、蟋蟀食品、蝎子食品、蛇类食品等已成为西方国家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也有相当量的昆虫食品生产。
3.3方便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用于烹制食品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吃起来既省时又省事的方便食品涌现了出来。把食品预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然后冷冻起来,用时简单加工,可随时随地食用。现在的方便面、牛肉干、果蔬罐头、肉类罐头、各种饮料、方便米粉、藕粉、河粉、玉米羹、黑芝麻粥、燕麦粥以及冻水饺、冻面条、冻汤圆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是适应性很强的食品,并且可以工业化生产,它们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消费量最大的食品。
4 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向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食品生物技术
上世纪七十年代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诞生以来,揭开了利用基因工程生产食品的序幕,现在人们已通过固定化酶、细胞融合、外源基因导入等技术来改善生物活性,开发高质、节能、无公害的食品。例如由物质自身生产天然色素,产量低、成本高,现在利用固定化植物细胞培养已得到了胡萝卜素类和花色苷的高产菌,工厂化生产色素已成为可能。用基因工程新技术培育而成的谷氨酸、赖氨酸等高产菌产酸率比一般菌种要高得多。根据加工品的需要,定向培育相应的原料在国内外已普遍实施。食品中有效成分重组技术、生理活性物质交换技术、功能性食品解析和分子设计等新概念将成为功能食品的研究方向。基因工程在食品科学中应用潜力很大,已逐步形成“食品生物技术”的新学科。
4.2食品酶学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效率和高度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已发现自然界的酶有2700多种,但截至目前真正投入工业化生产的仅有几十种,现在世界酶制剂年总产量为十多万t,食品工业用酶占一半左右。
4.3食品加工高新技术
未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将使用高新技术,使食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研究成功的或尚未开发的高新技术,如膜分离、超过滤、反渗透、油米过滤、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微胶囊包埋、挤压与膨化、快速冻结、微波加工、真空浓缩、真空冷冻干燥、超高压加工、超微粉碎、超高温瞬时杀菌、电阻加热杀菌、辐射杀菌、无菌贮存与包装、果品蔬菜气调贮藏和冷湿保鲜技术等将得到广泛的应用。食品种类将逐年增多,质量将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将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卫生保障体系将逐步健全,各类食品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多功能、高精度、快速方便的食品检测仪器和手段,如栅栏技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微生物预报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以保证食品安全、营养与卫生。在食品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将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机在产品研究和生产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将使食品工业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璎,孟宪刚.新型天然生物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发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03)
[2]李述日,吴清平,吴军林.利用细菌开发天然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 篇4
为全面落实区域绿化发展建设,加快推进XX绿化工程建设步伐,确保我局内各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能够得到有序进行,保障我局各项绿化资金的安全性,全面杜绝违纪违规的现象的存在与发生。我XX局特根据《关于绿化、土方等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及上级有关规定,自X月XX日至X月XX日,成立由副局长、纪检组长XXX担任组长,XXX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绿化项目建设督查小组,分别带领由XXX、XXX等督查小组办公室成员,以及临时抽调的其他相关参查人员,共同针对全局内各项绿化工程项目的招标文件、建设过程、项目监理、竣工验收、工程审计、资金管理等重点环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并负责做好监察相关的资料整理、信息通报以及工作协调等方面管理工作,以全面保证我局绿化工程建设能够成为高效率、高质量、高发展的阳光工程。现将监察情况通报如下:
一、督查工作整体情况
按照上级领导指示与相关文件规定,我局成立了XX绿化工程建设督查小组办公室,并制定了《绿化项目建设督查工作方案》,经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监察小组按找方案内容实际对局内存有的XX个绿化项目建设工程进行了逐个现场督办调研。督查内容包括对工程有无转包和分包情况、工程送审情况、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理、变更、签证、标后管理、养护情况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监察。督查主要采取自查与普查的方式进行。
督查组深入绿化办及每一个绿化项目的相关施工单位,通过深入项目实地、听取项目单位负责人汇报,并以询问、查阅相关报告资料、以及摘录、复制相关文件等形式核实报告内容的真实性,以详细了解每一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全面掌握工程进展、质量等情况。对于发现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差错方面,有监察人员与绿化办交换意见,分别对项目问题反映属于职能部门权限范围的问题,展开现场解答、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对于属于职能部门权限范围以外的问题,由督察组和绿化版以及
现场施工人员共同认真剖析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并提出整改意见。并在监督工作结束后做好检查报告以及检查资料的规整等工作,并通知好下一次督查工作的具体时间。
此次督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打击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全面提高了绿化项目建设的有序性以及有力性。全面推进了绿化工程建设廉政责任制的有效落实,深入晚啊删了项目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了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和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了我局绿化工程建设的规范化与高质化形象。
二、监督进展情况
(一)投资完成情况
XXXX绿化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XX亿元,20**年计划使用XX亿元,截止10月底已完成资金使用XXX亿元,占年计划资金的XX.X%。达到时序进度或已完成年建设计划的项目有XX个,其中,已完成XX亩XX苗木的任务落实和前期准备工作,并且XXX等项目已完成XX万亩苗木的采油、栽植、养护等环节工作;另外XXX绿化工程项目的XX万亩苗木栽植工作也在紧张的准备与实施当中。
(二)重点环节监查情况
1、招投标过程规范情况。
在20**年X月至X月之间,XX绿化监督办公室小组严格按照绿化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认真查看工程招投标文件,实际深入招标施工现场,全面掌握招标实际以及绿化工程招标建设执行情况,对工程内是否存在有非规定招标形式以及违反招标工作相关规定的现象的存在与发生。在此期间,我小组共参与招标现场监测XX个,其中发现并遏制非规定招标建设XX个,整改和管理问题招标以及违规招标现场XX个,以此,有效保证了我局绿化工程的合法性合规性建设开展。
2、分包、转包情况检查。
在20**X月至X月期间,XX绿化工程监督小组对施工单位的工 程运营情况展开了实时的监察,要求其按照工程合同的相关内容组织开展绿化工程建设的实施,并针对建设单位工作人员有无利用职权指定施工企业转包和分包的行为;施工单位有无出借资质的行为;施工单位有无将建设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的行为;监理单位有无接受施工单位好处,在监理过程中有无违反监理工作准则,纵容施工单位转包和违法分包的行为。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自查自纠、以及区域抽查等形式展开重点检查。并要求相应施工单位将各单位和有关科室要形成自查自纠报告上交监察、建设项目的相关合同材料以及资金数据上缴绿化办、以及财务审计科、质量监督管理总站等有关部门进行全面审查。同时绿化工程建设监察小组人员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真查找出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此外,小组人员还负责查看苗木采购、栽植、养护等各个环节的合同签定的规范性与严格程度,以保障绿化工程的资金安全与绿化项目的顺利进行。在此期间,XX绿化项目监督小组共监察合同的签订以及实施项目XX个,研究以及跟踪合同相关项目的建设与签约XX份,发现存在转包问题并加以惩处的施工单位XX个,查审苗木的各项环节的开展情况XX此,此次的检查工作委XX绿化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形成了有力的保障,为我局未来的绿化项目监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项目管理情况。
在为期XX个月的监督检查工作期间,XX绿化项目建设督查小组对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否依法实施了有效监督、管理进行了全面的督查;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程责任制落实情况展开了实际的检查与调研。自监察工作开展至今,我小组共提取项目报告与自查报告XX份,审查合同、数据等相关资料XX份,实际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抽查工作XX次,调查监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责任制落实情况XXX人次。并发现绿化项目建设问题XX个,提出整改意见以监理建议XX条,均要求其整改落实,以有效推助阳光工程项目的全面落实。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 篇5
【文章摘要】在建筑节能中应用相变材料,能利用材料的性能使建筑具有节能的功能。本次研究说明了相变材料发展及在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应用。虽然相变材料的应用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在建筑施工中人们会逐渐加大相变材料应用的范围及比例,这是未来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施工单位要结合施工项目的要求、施工成本、施工技术选择适合的相变材料,应用材料优化建筑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相变材料
传统的材料性能是固定的,相变材料是与这些材料相对,具有诸能功能的材料,它的英文描述为PhaseChangeMaterial,简称PCM。在建筑节能中应用相变材料,能利用材料的性能使建筑具有节能的功能。
1相变材料发展及在建筑节能工程中的特性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为了发展航空技术开发了相变材料,以后这种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太阳能利用、采暖和制冷、供电系统优化、医学工程、储热建筑工程领域中。相变材料的第一个特点为形态多样化,相变材料既可以固态的形式出现,又可以液态的形式出现,它便于生产、便于利用,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相变材料的第二个特点为恒定的特点,就是指无论相变材料在作业状态还是非作业状态,只要在它的相变范围内,它的状态就是恒定的,这种高稳定性能令它被人们频繁的使用;相变材料的第三个特点为具有其它物质状态的特点,即在相变材料的诸能范围内,它能吸收周围环境多余的能量,待环境改变后释放能力,这是相变材料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它被人们使用的主要原因。
2相变材料发展及在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分类
相变材料根据材料构成来分类,可分为无机相变材料、有机相变材料、复合相变材料。无机相变材料根据构成可为结晶水合盐构成、熔融盐类构成、金属相变材料构成、多元混合物质构成。有机相变材料根据构成可分为多元混合物构成(包含石蜡烷烃混合物及脂酸类这两种物质构成)、低共溶共晶混合物构成、其它有机物质构成。复合相变材料根据构成可分为高分子复合材料构成、微胶囊体复合材料构成、纳米复合材料构成。过去人们采用无机相变材料或有机相变材料,后来人们发现复合材料可以发挥两种相变材料的优势,克复相变材料的劣势,于是复合相变材料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材料。相变材料根据形式来分,可分为固固相变、固液相变、固气相变、液气相变这四种形式。固气相变与固液相变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较高,目前还被液究及开发中,较少在建筑施工领域中应用。不同熔点的相变材料被应用在建筑施工中不同的领域范围里。比如熔点为0~8℃及15~22℃的相变材料,一般应用在制冷的领域中;熔点为19~28℃的相变材料,一般应用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熔点为30~55℃的相变材料,一般应用在地板采暖系统中;熔点为40~50℃的相变材料,一般应用在热泵蓄热系统中。
3相变材料发展及在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应用
3.1相变储能墙板
这是在80年代的开发出的一种墙板。这种墙板的基材为石高、混凝土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这种墙板可以作为建筑物的围护结构,起到诸热、散热调节温度的作用。建筑围护结构应用了相变材料后,增加了围护结构的惰性,令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变得更舒服。
3.2相变储能混凝土
这是一种以混凝土材料为基材,混合有复合相变材料的智能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物的外墙,可让建筑物具备节能的功能。相变混凝土材料之所以有储能的功能,是由于混凝土材料中混入了复合相变材料,这种材料本身会让混凝土的性质产生巨大的变化。混凝土施工中最常出现的质量问题为裂缝问题,如果混凝土材料裂缝过多,施工成品的质量就会出现问题。而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重要原因是混凝土材料易出现内外温差大的问题,特别是大型混凝土材料极易出现内外温差大的问题。如果在混凝土材料中添加了复合相变材料,它能智能的调节混凝土的温度,令混凝土内外温差恒定。目前相变混凝土的研发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3.3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如果在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中添加相变材料,可强化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在保温隔热材料中加入相变材料有几种优势。第一种优势,发挥相变材料的特点,强化建筑保温隔热才料的性能;第二种优势,相变材料具有质轻的特点,应用相变材料可降低保温隔热材料的质量,便于施工单位施工;第三种优势,相变材料具有粘结能力强、耐久性强、强度高的特点,它能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整体质量。
3.4相变砂浆材料与涂料
这是在建筑砂浆材料及涂料中混合相变材料,使砂浆材料与涂料具备储能的性能。目前已经有多孔超细SIO2材料制作而成的`复合相变隔热涂料,这种涂料比普通的涂料生产成本低、隔热性能强,以后会被广泛应用。
3.5相变蓄热地板
相变储热地板是指在铺设地板时,在地板材料中添加相变材料,使地板材料变成电加热相变蓄热地板,这种地板可以使用较少的能耗释放较多的热能,并且放热均匀、垂直温度梯度小,应与人体逐渐适应外部环境的节奏同步,能够令环境变得更舒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集中供暖的系统,如果在南方的建筑施工中应用相变蓄热地板,就可令南方的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性能。
4总结
虽然相变材料具有生产成本小、应用领域广泛、储能性能高、无毒无腐蚀性、无异味、无降解的特点,可是相变材料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三个问题为相变材料的耐久性问题,部分相变材料有应用的年限,超过应用年限即失去储能的性能;相变材料与基体的相容性的问题,部分相变材料不能与基体材料融合,应用中会破坏建筑施工基体材料;相变材料的封装问题,如果相变材料泄露,建筑本身会失去储能的功能,并且相变材料会污染环境。虽然相变材料的应用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在建筑施工中人们会逐渐加大相变材料应用的范围及比例,这是未来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施工单位要结合施工项目的要求、施工成本、施工技术选择适合的相变材料,应用材料优化建筑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嘉雯,李勋峰.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保温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建筑与文化.(12)
[2]曹洪吉,刘伟.相变材料在建筑上应用现状[J].江苏建筑.(06)
[3]杨茹,万勇,杨懿政,魏超.有机相变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5(S1)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 篇6
业余党校抓规范,十年育得花满园
--“发展学生党员系统工程”经验材料
**县教育局
1995年我市在各类学校中实施“发展学生党员系统工程”以来,**县教育局积极行动,主动出击,在规范上下功夫,在成效上动心计,取得了较好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制定规划,规范发展
系统工程一开始,教育局就成立了“发展学生党员系统工程”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各有关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该项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学校中实施发展党员工作系统工程的意见》,并依据《意见》制定了《**县教育局实施发展学生党员系统工程规划》,明确了目标,规范了发展方向。
二、抓硬件建设、制度建设,规范业余党校办学条件
教育局率先成立了业余党校,并督促有条件的学校建立起了业余党校,积极开展工作。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局机关每年初定下计划,拨出专款来支持党校的硬件建设。教育局在新建办公楼时,要求设计方专门设计了一个能容纳200人的大厅做为业余党校的教室,峻工后,教育局对大厅进行了装修,搭建了主席台,配置了桌椅,又购置了电视、VCD、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现在正筹备安装电脑投影和接入教育网工作。在局业余党校的示范作用下,下属业余党校的硬件也不断升级。现在,教育系统的业余党校都有专门教室,都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门口有标示牌,墙上悬挂张贴了党旗、入党誓词、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党校组织领导机构、党校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了“五有四上墙”,业余学校达到了专业水平。
抓硬件建设同时,我局始终注重抓业余党校制度建设,指导制订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党校组织制度》、《党校教师职责与行为规范》、《中学生业余党校教学常规》、《参加业余党校申请制度》、《党校学员考勤制度》、《党校学员思想定期汇报制度》、《党校学员考核制度》、《党校学员跟踪考察制度》、、《党校学员手册》、《优秀学员的推荐与考察制度》、《党校档案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制订有效地保证了业余党校的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约束了学员的行为。
三、抓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业余党校师资力量
业余党校没有专任教师,我局在聘用教师过程中,一是选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老党员,选工作经验丰富的老领导,选德高望重的老职工,选思想解放的在职教师;二是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每年都要请上级有关门领导和省市有关专家搞专题讲座,及时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三是注重规范教师的行为,制订了《党校教师职责与行为规范》,并请教师自觉实行;四是全县教师资源共享。现在我局共有业余党校教师20余名,个个理论水平高,个个有专长,在党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规范化选择学员,保持业余党校的先进性
在选择学员时我们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承认业余党校的章程,愿意受党的教育、培养,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努力学习。二是在学习、工作等方面表现良好,能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表率。三是经过“申请推荐考察审批”关,即个人先提出申请,然后由班主任、团支部研究推荐,最后经业余党校校委会考察审批。同时,我们也吸收教师中的部分积极分子为学员,在选择学员问题上,我们从不降低标准,从而保证了业余党校的先进性。
五、抓教学过程,规范授课内容好范文版权所有
1、规范课程内容。授课内容分为三个主要板块:党的基础知识,主要学习八十多年来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主要学习党的组织原则和入党前必要的入党动机教育;党的时代使命,主要设计树立远大理想和培养中华民族情感,形成坚强的意志的内容,还包括对国际国内环境的认识。在内容的设计上注意四个对接。一是与学员的思想实际对接,启发式引导与学员自我设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主动服务于学员健康成长的多方位需求。二是与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对接,把握教育的历史机遇。三是与现实国情对接,不回避现实矛盾。注重解答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对于失业现象、腐败现象、贫富差距现象等种种学员们关心的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角度进行分析与解答,帮助学员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发展方向,树立信心。四是与时代要求对接,创新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
2、建立活动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一是针对我县是老区县革命纪念地较多这一特点,教育局精选了一批党校课外活动阵地,如烈士陵园,长沙纪念碑,张金垠
烈士献身处等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组织学员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及爱校建校劳动,培养学员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白鹿生态村和东高工业园去参观,增强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了解改革开放巨大变化,增强了改革开放意识,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四是对学员进行磨难教育。如,组织学员徒步到西部山区,到农民家里访问体验生活,提高了学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局的“发展党员系统工程”取得了较好成绩,共举办业余党校22期,吸收学员800余人,培养出预备党员62人。今后,我们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更大的成绩。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 篇7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 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大批海外工作的科学家和留学生的回归对中国管理科学的起步举足轻重, 例如, 华罗庚的“双法”、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等著作的出现, 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 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研究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的综合, 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管理工程则是管理科学的工程化体现, 它是管理者在多变的客观环境下设法运用各种资源来达到既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全过程。因此,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特性硬度大、交叉性大、包容性大、受工科限制大等特征。
1997年经过大讨论, 国家对管理科学专业进行了大整合, 设立了管理学门类, 在管理学门类下, 设立了五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其中的一个一级学科, 其他四个学科分别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考虑到学科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评议组通过讨论, 确立了六个学科领域, 明确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内涵, 它们是管理科学 (狭义) 与决策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科技管理。在这六个领域中, 后三个有较为确定的研究对象, 它们分别是信息管理、工程管理与科技管理;前两个, 具有相对突出的方法论特征, 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被管理对象身上;第三个领域“工业工程”处于两者之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 它们主要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工程、现代物流、供应链、价值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利害关系人管理等。但是, 在研究生的学科目录中, 管理科学与工程未设二级学科。整合到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的、原来的学科包括科学与科学管理、系统工程 (部分) 、管理科学、管理工程 (包括分部门的管理工程) 、管理信息系统、建筑经济及管理、工业工程、物质流通工程、航空宇航系统工程 (部分) 、兵器系统工程 (部分) 、农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 (部分) 。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
1、管理科学与工程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该学科所作出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第一, 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技术、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 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第二, 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 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第三,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管理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第四, 信息技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催生带动了新的主流领域。
2、工业工程
在未来, 所有的组织和企业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全球竞争环境中, 面对一个由顾客需求驱动、迅速多变和来自全球四面八方不断增强的市场竞争以及来自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挑战。因而, 工业工程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第一, 重新定位。未来的工业工程应定位在创新与发挥组织的全潜能上, 即组织的战略定位与策略、有效地改进业绩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和流程的改进、设计组织成功的条件与校准方法、以变革导向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运用、实现组织任务或项目利益和以改进为核心等八个方面。所以, 未来的工业工程学必须为企业与组织实现其目标服务,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专业、基础与应用的关系。第二, 近年来在国际上还有人提出了全面工业工程 (TIE) 概念, 强调企业面临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问题。因而TIE的应用应面向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全过程, 从市场研究、产品开发、项目建设、生产制造、贮存、包装到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开发与应用。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该学科是研究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是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交叉而形成的, 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支柱之一。从该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 未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 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思想结合的产物, 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特别是与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商务智能、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的研究。第二, 信息技术管理与组织。研究的意义在于企业帮助管理者明确本企业IT发展定位, 从而制定出最为切实有效的IT应用战略, 选择作为合理的IT发展路线, 并且妥善的处理好IT应用中的各种关键性问题。第三,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以及供应链中各成员间的关系。第四, 决策支持、人工智能、商务智能。在信息时代, 企业是一种动态联盟, 经常处于动态重构的变化之中, 因而有必要研究支持先进制造与管理模式的决策支持系统, 特别是支持新产品快速设计与企业动态重组的决策支持系统。第五, 电子商务研究。特别是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电子支付以及安全性、如何实现电子商务中价值增值等问题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未来的学科发展也会围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
4、工程管理
从国内社会需求与改革开放来看, 随着工程建设建筑标准要求的提高, 将对工程管理专业及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挑战。如何使工程建筑在质量、监理的水平以及创意上有所突破, 需要工程管理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在建筑施工组织和技术、工程开发和经营、财务的滚动和回收、整体规划的管理等诸多方面上, 进行工程管理的升级和同步发展, 以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
三、河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等专业, 我们从河南省高校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情况来分析河南省目前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第一, 管理科学与工程。该专业全国共有48所院校开设, 河南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开设。
第二, 工业工程。该专业全国共有143所院校开设, 河南省高校开设该专业的有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共六所。
第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该专业全国共有420所高校开设, 其中河南省有16所, 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新乡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航空工业处理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安阳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
第四, 工程管理。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233所, 其中河南省有14所, 包括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平顶山工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安阳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
四、河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发展水平低
这与河南省高教的地位息息相关, 没有话语权, 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 该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低。
2、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校少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只占全国总数的2%, 工业工程占4.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占3.8%, 工程管理占6%。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 学生和高校的数量在全国范围遥遥领先, 但是河南省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却较少。因此,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缺乏广泛的平台和规模, 不能实现高校间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也无法培养该学科相关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少
河南省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方面取得的博士点少、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少, 缺乏相关平台。
4、科学科技创新能力差
河南省取得该学科的国家自然项目数量少, 出现的高水平论文更少, 在科研方面的发展空间还较大。
5、社会服务差
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时候难度比较大, 往往不能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从侧面阻碍了学科的快速发展。
五、对河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思考
1、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理念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 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 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 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 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 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 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 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同时该学科与众多学科有很大的交叉性, 因此只有理论结合实际, 成果转化应用, 综合其他学科, 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2、明确发展思路
要想实现该学科的快速发展, 首先要凝练方向, 明确学科发展的目标, 另外要汇聚高水平的教学队伍, 打造学科发展所必须的平台和基地, 在全省高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氛围。
3、河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具体措施
(1) 围绕办学思想, 找准学科定位。各高校需要在学校办学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学科的发展历史, 结合面临的发展环境, 进行教育思想的研讨, 明确学校办学的目标层次 (以教学为主或是以科研为主) , 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 把握办学的质量定位,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师生的创新水平。
(2) 围绕教学需要, 加强师资建设。可以通过施行青年教师助教制、组织教学技能等竞赛、外派教师进修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组织教师开展一系列教研会议和科研会议, 可以在理论思想上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丰富教师在运筹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信息化管理、互联网管理、评价理论、预测与决策、金融工程、危机性理论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经验。
(3) 围绕社会需要, 加强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进行市场调研, 综合利用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通过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来确定学生培养方案, 制定专业建设档案;通过回访毕业生用人单位来评价专业设置效果, 根据回访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校的专业设置。
(4) 围绕培养目标, 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应组建课程组, 搭建课程链,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编写特色教材,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网络课程平台, 形成规模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不再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应兼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5) 围绕培养质量, 加强质量控制。实行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学生和教师相互评价, 相互督促,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风与提高学风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充分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检查与实时监控相结合, 学校每学期固定时间进行集中教学检查, 并对教师授课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实行教学信息反馈与及时整理相结合, 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可以实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并及时的做出处理。
(6) 围绕创新能力, 加强三课联动。第一课堂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是以课外校内科技文化活动为中心, 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第三课堂以校外社会实践为中心, 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起到提升作用。三课之间相互联系, 互相渗透, 最终凝聚学生专业技能, 实现教学的优化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内涵和性质, 并结合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分析了目前河南省各高校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然后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学科现状
参考文献
[1]刘作仪、徐贤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金项目资助和SCI论文发表情况分析[J].管理学报, 2009 (8) .
[2]徐伟宣、李建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新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2) .
[3]彭学君: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热点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 2008 (5) .
[4]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1) .
[5]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 2006 (2) .
[6]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 2005 (1)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筑工程管理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建筑工程管理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任务。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一论述对于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因此,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在联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筑工程管理,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科学发展观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适合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水平还不成熟,目前建筑业正面临着如何巩固国内市场及发展国外市场,逐步使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走向正规化、合理化的问题。基于此,我国建筑工程急需一门科学的发展理论来指导,科学发展观应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中体现出来,其中心是建设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工程项目本身是一个系统,需要以系统方法来管理其实施,这已经是理论与实践的共识,而科学发展观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是将项目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对待,要考虑其实施对社会系统的影响。建设项目本身是其所置身的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随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建设项目越来越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绿色、环保、节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这种要求必须在建设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建筑领域,工程建设由于投资多、周期长、对环境影响大,其管理、实施应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从单纯的粗放的扩大投资、简单建设转向科学研究评价、设计、实施,减少环境污染、绿色、节能、可持续性等等。目前建设部大力提倡推广的建筑“四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环保型建筑”、“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业的体现。近期我国陆续发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规范,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和发展。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这将成为我国一个时期内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2科学发展观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在联系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广义概念,不只是建筑施工管理,还包括工程研究、论证评价和工程交付使用后的运行管理、能耗费用管理和评价等。科学发展观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在联系具体在以下阶段得以体现:
项目论证阶段。考虑满足需要的综合性。建筑工程起源于社会需要,包括人们居住、发展生产、社会公共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种种需要是建筑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水平较低时,满足一时的需要即是目的,这种活动的影响尚不在考虑之中。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其持久性有所追求时,才会出现和谐、持续、环境等问题,这就要求建筑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满足需要的综合性,不能在满足一种需要的同时带来其他方面的损害或不利影响,要考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到这一点,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提出与论证都应该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不能轻率决策。
项目设计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从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性化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人性化设计,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的重点是考虑建筑自身及与环境的协调性。项目的设计不只是所谓的“单体”设计和结构的计算、选择,而是要对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满足建筑物正常功能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在日后使用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等要求,这~阶段特别要在设备、设施的选择上从建筑物寿命期角度进行价值分析,选择寿命期费用相对小的方案和设备。
项目评价阶段。项目评价一般有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两种,在经济评价方面主要是造价的评价,经济评价一是收益,二是支出即费用的高低,这应从项目的生命周期性来考察,而不单单是工程建造费用和设备费用的高低。尤其是民用建筑更要重点评价其全过程的费用,应将其建造费用与寿命期使用费用折现后累加作为造价评价的基数。在社会评价方面,更是主要考虑工程与环境的协调、污染的减少等因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项目实施阶段。考虑施工过程的人本性和对环境影响性。我国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的条件可以说是在各行各业中较差的,不论是环境、安全性、食宿、劳动保护与防护等,都离以人为本的要求甚远,这也是施工现场多为农民工的原因。以人为本,落实起来也是很难的,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一些费用,提高一点造价能改善施工条件也是必要的。项目实施除了现场条件及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工程对周围环境(如噪声、污水、扬尘等)的影响,项目与环境的协调性等等,这些更是有待引起重视的问题。
项目使用阶段。工程项目的使用是业主的事,但在使用过程中所需消耗的费用高低已经在设计阶段决定。对业主而言,长期使用中的费用支出更值得重视。项目建造费用、设备费用都是一次性支出,而各种使用费用是长期支出,后者的节省更有意义。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管理阶段,如何有效地加强这阶段的管理使其运行和谐、节省、符合可持续要求,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课题。
3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筑工程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保持企业稳定的根本,是坚持“依靠方针”的具体体现。要坚定科学发展观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指导作用,一是要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树立科学的选人观、用人观,在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等各个环节和细节上下功夫,使绝大多数员工能人尽其才,感到有盼头;必须创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成长体系,创造员工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人才环境,使多数人感到竞争公平,有干头。二要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减少息工待岗员工比例,积极帮助特殊困难员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等问题,解决好工资拖欠的问题,加大企务公开的力度,增强公开的时效性,增强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努力创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促
进企业健康发展。
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从哲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核心就是发展,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是硬道理”已成为共识,对建筑企业也是一样,离开了生产经营,企业就不复存在了,就不称其为企业了。生产经营是企业的命脉,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这是施工企业开展其它一切工作的前提和载体,企业的工作,包括整合劳务层、推行主辅分离、改革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等,都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经营而开展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尤其是施工企业处在建筑市场不规范、过度竞争的生存环境中,市场容不得企业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时刻分析形势,研究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机动灵活,扎实细致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搞好企业经营,保持企业稳步健康发展,还必须增强理性经营水平,坚持强化信息筛选和标前评估,提高承揽质量,杜绝“源头亏损”,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统筹各项目均衡发展,以诚信履约为宗旨,全面完成施工生产任务。
坚持以强化项目管理为主线。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的管理主战场,工程项目是企业效益的源头,是生产要素的集结地,也是企业信誉的前沿阵地,因此,抓好项目管理,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是施工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从施工准备开始,实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的有效控制,向建设单位交付满足合同要求的建筑产品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失控,都会影响企业的社会信誉或经济效益。管好项目,一是要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其中,项目经理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加大力度,提升项目经理的综合素质,以确保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完善落实制度。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系统性强,要顺应项目管理的客观要求,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补救为事前控制,由条块管理向综合管理过渡,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抓好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三是加强项目的过程监控。要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对项目分期分批进行评估,对有亏损苗头的项目,要提前介入,早做工作,挽回损失,消灭亏损;继续开展项目执法督察,对查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确保项目健康有序运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推荐阅读:
材料发展与应用10-26
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业05-24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09-09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08-11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07-19
材料科学与工程个人简历07-26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08-15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05-1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06-14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