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2024-05-17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共10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1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功能材料的发展方向

通过一周紧张而又充实的导论课的学习,我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了解了材料领域里各个专业的方向。材料,一个通俗的解释就是,可以用来制造有用的构件、器件或物品等的物质。看似一个短短的解释,它却是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小的方面来说,买衣服的时候我们要仔细看看衣服的质料;身上戴的饰品的材质也是身份的象征。从大的方面来说,火箭升空,潜艇入水,各种军事武器等等,都离不开材料的加工制备。在20世纪人们就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信息和能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材料是确确实实就在我们眼前的东西,所以说材料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以材料、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还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材料物理和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老师主要讲了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功能材料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就是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电、磁、光、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国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85%,所以世界各国也都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功能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功能材料、复合功能材料等。功能材料已不再是原来的单纯利用原材料,或者凭经验和技术改进和制造材料,或者设计材料的成分和性能,而是已经向设计新材料的阶段迈进。它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先导、基石和支撑,有着十分广阔和诱人的市场前景。

磁性材料就是很好的例子。磁性材料具有能量转换、存储或改变能量状态的功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近年来,磁性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一些新型的磁性材料更受重视,并正在走向实用。如稀土永磁材料、室温磁制冷材料、新型的多层膜磁记录材料、有机铁磁材料、准晶、非晶材料等等已成为近几年来磁性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全球磁性材料需求量每年以10%—25%速度增长。新型磁性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所以磁性材料是最活跃的材料领域之一。

其中,软磁材料的种类就很多,按材料的成分可以分为晶态、非晶态及纳米晶软磁材料等。而非晶态合金结构上的无序性,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软磁性功能。所以,非晶态软磁合金成为了非常热门的磁性材料。而且,非晶态合金与常用的其它晶态软磁材料(如硅钢片)相比,磁导率高,电阻大,损耗小。从长远来看,用非晶态合金替硅钢片制作变压器铁芯前景十分可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非晶态合金带的厚度要比硅钢片小很多,这将大大影响其实用性能。据报道,日本每年由于电器设备中的铁芯发热损失电量80亿度,若用非晶态合金代替硅钢片,可节省3/4。此外,非晶态合金的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比生产等量的硅钢片少80%左右。所以,非晶态合金作为软磁性材料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如温度对磁性的不稳定性影响比较大;作为电力设备铁芯使用时,不能制出很宽的薄板,批量生产成本高,饱和磁感应强度比硅钢低。

现在的磁制冷材料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磁制冷技术利用铁磁或顺磁物质在去磁化时发生这一磁卡效应来生成低温。冷冻技术已日益深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且在利用氟利昂制冷技术因污染环境即将被淘汰掉今天,开发新的磁制冷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磁制冷技术因磁致冷冻具有高效率、体积小、可靠性大的特点,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磁制冷的效率可达到逆卡诺循环的39%—60%,而气体压缩式制冷一般仅为5%—10%。而且,磁制冷装置结构紧凑、振动及噪音小。所以,磁制冷技术将可能代替传统的气体压缩式制冷,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节能环保制冷技术。我也相信磁制冷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造福人类。但是将来要解决问题也不能忽视,还要开发高性能的磁性材料,磁体和磁场结构的设计,蓄冷和换热技术的改进,磁制冷装置的设计等等。

由此可知,功能材料将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方向。在未来的五十年里,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发展安全对功能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功能材料是关系到我国是否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新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2

1案例教学,重视互动交流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到现在以先进陶瓷,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时代,每种新的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无不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变的变化,大大地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进程。纵观材料的发展历史,材料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及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材料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5]。 可以说,材料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基于此,材料导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丰富的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素材可以引用。通过学生熟知的案例和提问的方式对各类材料进行介绍可以避免单纯的理论教学使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通俗易懂的案例作为引题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带动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对材料导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 使学生获得相关材料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实物或相关故事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吸引力,同时还可以由此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相关材料的知识点。例如,在磁性材料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用最常见的磁性材料的磁铁石来进行教学; 或选用一些故事如最古老的有关磁性材料的记载是中国黄帝大战蚩尤的指南车; 或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磁相关的现象,如鸽子对地球的磁场很敏感,它们可以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辨识方向。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例如在讲到地磁场可以保护地球上动植物免受太阳风、宇宙射线等高能粒子的危害时,可以让学生联系高中的知识点解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加深学生对洛伦兹力学习的印象。在学生对磁性材料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物质磁性的起因、磁性的分类以及各种磁性物质的特性。在讲解过程中尽可能地挑选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比如,选用磁带、磁盘及磁卡来介绍磁记录材料,让学生利用磁致伸缩来解释电饭煲的工作原理等。合理的选择教学案例、 适时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和提高教学效果。

2鼓励文献检索、阅读与整理

尽管材料导论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涉及的材料比较全,面也比较广,但是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问就做不深。大学校园图书馆馆藏有大量的纸质图书文献和电子期刊文献,大部分的本科一年级学生, 面对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知识森林,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会有不知从哪里入手的感觉。此外,部分适应了高中教学方式的本科一年级学生还不能适应大学老师上课的节奏,埋怨老师上的太快。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老师讲多少,自己消化多少。很少主动地去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有助于提高自己知识面的教材以外的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点的更新及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仅学学校推荐或发的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经常告诉学生 “大学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上,而不是在老师手上,大学老师所起的作用只是一个引导,一个帮助,甚至可以说是辅助”。引导和辅助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在简短的课上完之后抓住要点; 引导和辅助学生如何去图书馆,去电子数据库查找相关的图书、文献期刊,以及如何阅读和整理文献。因此,在上过四周材料导论课以后,笔者利用两堂课的时间把一些最基本的检索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并将之归纳总结出一个简单的相关材料的文献综述。刚开始,很多同学可能不太适应,埋怨老师布置的任务太重。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养成了这种文献检索、阅读和整理的习惯,后面学习相关的知识也就有一个良好的查阅知识的基础。记得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提到 “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的确,不知道没关系,但是要积极主动的去查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检索、归纳和总结,不仅可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讲座

材料导论课程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材料的前沿性内容。适时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给学生作相关材料的学术讲座,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术讲座有的时候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一种有别于平常上课时所持有的思维。 这种思维对学生今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因为学术讲座所邀请的专家、学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学生确定人生目标,找到人生榜样有一定的帮助[6,7]。为此, 在上过六周材料导论课以后,笔者邀请了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院两位湖北省楚天学者鄢国平教授和李亮教授到课堂给学生做学术讲座,两位老师分别作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石墨烯材料的学术讲座,两位老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获得的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回应,有些学生课下跟笔者反映听了学术讲座后有所触动并交流一些想法,我想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是真正有所收获的。实践证明适时地邀请专家、 学者给学生作学术讲座,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以上是笔者从案例教学、文献检索、学术讲座几个方面对提高材料导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对提高学生对材料导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文献查阅、归纳总结能力上显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相信通过全体学科团队教师的努力,依托本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定能把材料导论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台阶,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材料类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为了激发大一新生对材料导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本文从案例教学、文献检索、学术讲座几个方面对材料导论课程教学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课程探索和实践的结果表明:案例教学等教学探索与实践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大学生对材料导论课程的理解,对大学生今后的材料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TN0-4;G64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過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卢锡城;颠覆性创新与信息技术——兼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5(8):4-8.

[2]杨风.全力推进“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记十堰市汽车产业基地[J].专用汽车, 2015(10):72-75.

[3]朱福兴,李惠娟,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12):33-36.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4

未来时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学校 **学院,**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班)

1.引言

现实与比尔盖茨的梦想之一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即计算机在家家户户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在这个科技普及速度相当快的年代,我们多数学生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如今我进入了计算机专业,这与榜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兴趣。不过这计算机专业现实情况与外人的认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面对庞大而繁重的数学,渺小的我,还好有老师的指引和同学的鼓励,我当然会坚持下去。现在,网络的速度可以达到几何的速度,而且它的速度还会进一步的增快。看看我们过去十年的数字生活方式和数字工作方式,这意味着这些工具已成为主流。计算机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自问世以来一直走在科技前沿,几乎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无时无刻不在推动者社会发展。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充满了信心与斗志!“计算科学导论”这门课为我们敲开了专业之门,我从中受益匪浅。

2.我对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课程,我们现在的课程主要是数学。虽然现在这三门数学课对计算机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据老师说,必须要学好数学才能学好专业课,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知识,可以为我们今后学习“计算机自动控制基础”课程和从事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工作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除数学外,英语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英语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基本语言,而且目前大量先进的计算科学文献是用英语描述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普通英语课程,通过四级考试,之后还要注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促进对专业的理解与全面学习。总之,数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课,就像是木桶,一个板也不能少。

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我对计算机发展史又有了新的认识。例如,20世纪30年代是计算模型取得突破进展的时期,哥德尔、丘奇、图灵、波斯特等人分别有了建树,为计算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1966年美国还设立了计算科学大奖——图灵奖,以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巨匠。图灵和冯·诺伊曼贡献了存储式通用电子计算机,人类使用自动计算装置代替人的人工计算机和手工劳动的梦想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才吸引了大批人才开展对计算机的研究,这为后来的比尔盖茨成为传奇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基础。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一直以为除了发明者,只有比尔盖茨才是对计算机产业贡献最大的人。后来才知道,原来图灵、冯·诺伊曼和乔布斯等人在计算机发展史上也是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的。

通过课堂的学习,老师的讲解,我们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好多计算机领域的著作和奖项及名人等,这对我们人生道路也很有指导意义。他们就像我们的指路

《计算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明灯,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如悖论等,激发着人们的兴趣。

计算科学是一门有相当深度的学科,对于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科学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且,计算科学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庞大,大量的知识在结构上呈现出层次结构和半序结构的特点,没有先修课程或前驱课程的支撑,学习后续课程将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多学习,勤思考。

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上,我们还学习了大名鼎鼎、耳熟能详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二进制,怀着崇高的敬意,我发现二进制还是比较有趣的。此外,在实验课上还学到了十六进制和八进制。计算机的世界永远都那么吸引人。这些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必然要熟练掌握的。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初步接触了布尔代数。布尔代数本身是一种代数系统,但更是一种逻辑系统。当人们将电路与布尔代数建立联系之后,从计算模型到技术支持,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可谓真正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建立在了逻辑与代数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数理逻辑的基础之上。刚刚解除了一点点布尔代数基础,这可以为今后学习计算机逻辑代数,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二进制运算以及数理逻辑等课程提供一个基础。

我重新阅读了《计算科学导论》一书,书中提到了进行计算机导论研究的意义:①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学科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②有助于总结和提升就是学科中所积累的可中方法与经验。③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④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⑤有助于计算机导论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入地体会,准确地把握这五点意义对我们认识、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特点:①本课程的概括性很强,课程对学科中涉猎的各个领域的各个问题都有整体上的概括性的说明;②严谨,其中的定理结论,甚至程序逻辑,都是经过严格合理的规则论述推理而来的;③课程除了让我们学到专业知识外,还在一些别的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譬如:这门课似乎在努力为我们这些计算机初学者打造一种思维体系,是一种与我们以往十二年学习截然不同的思维。譬如: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现在面对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由此问题抽象而来的一种模型,使我们看问题的眼光更多地落在问题的本质上,而非表面。再譬如:整门课贯穿始终的严谨思维严密论证的态度也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都有所启示。

关于计算机,我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应用方面兴趣浓厚,曾经做过Flash、视频等等,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喜欢应用它们。但作为此专业的学生,我更要重视专业课程对我们的指导,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也要提起兴趣,毕竟它们都是我爱的计算机领域的东西。计算机领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发展潜力巨大,要想学好计算机,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注重与时俱进,积累经验,不能忽视从课外的途径充实自己,不断丰富和尽量完善自己。计算机科学是一种平台,在它之上,我们能够做很多事情来造福经济、刺激行业业务发展以及解决很多悬而未决的技术性问题。

关于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问题,老师也提到过,貌似是比较严峻的,但同时,只要基础过硬,操作能力强,人才也不会被埋没的。我认为各行各业都会有计算机专业人士的涉足,计算机技术是几乎每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的选择面还是比较广的。我们要掌握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应用出来,能够创新,这样才能

《计算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实现自己的意义。毫无疑问,知识经济型社会的人力资源核心就是知识型人才。知识人才是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在现在这个年代,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与人才的竞争。这也就格外的显现出知识人才在竞争当中的地位。知识工作者,并不是按部就班把资料输进计算机即可,而是能够善用信息的人。高科技人才往往具有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全面的素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唯有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唯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唯有创新才可以让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当高科技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3、对学习这门课程的总结

目前我们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各门课程,对我们今后的专业学习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注重全面均衡发展。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大量的人才前赴后继的投入计算机研究领域,举世瞩目的成果不断被推出,计算机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努力做创新型人才。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计算科学学科的定义、基本问题、发展主线、主流方向、学科方法论、历史渊源、学科特点、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与分类体系、学科发展潮流与未来发展方向等学科发展历程和学科范型理论知识的介绍,使我们对计算科学学科有了一个正确、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虽然我们目前对许多知识不能深入理解或根本不能理解,但也不影响我们对本学科整体上形成初步的认知。

学习计算机专业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实践与创新的前提。

二进制、布尔代数等等,以后的专业课程中我们将会用到,所以一开始就要有足够的重视,以后更要认真学习。

“计算科学导论”这门课是我们专业学习的敲门砖,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简单初步认识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以后的学习有启发作用,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明确目标,努力走好这条路。

参 考 文 献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报告 篇5

一、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的认识:

通信工程专业方向主要指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网络与交换、多媒体通信四个方向 1光纤通信: □已成为一种最主要的信息传输技术,迄今尚未发现可以取代它的更好的技术。即使是在全球通信行业处于低迷时期,光纤通信的发展也从未停滞过。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如愿到来。未来,光纤通信将向着全光网络方向发展: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将是全光网。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理想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无线局域网络(蓝牙、超宽带、Zigbee、1高速无线无线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等。无线通信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

2无线ATM,其基本技术包含无线接入和接入(比如卫星宽带接入系统 室内无线局域网),○

3多址技术、移动ATM。其中,前者是通过无线介质扩展ATM业务,后者支持终端移动的能力。○4.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担自适应天线及多用户检测自适应天线:包括智能天线系统。○负着从数字化向软件化飞跃的重任,可能成为今后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

3网络与交换 □

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完全形成分层的全开放的体系架构,是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它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真正向着“个人通信”的宏伟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atever)与任何人(Whoever)进行通信。4多媒体通信: □多媒体通信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其应用广泛,如:可视电话、在广播与出版业中的应用、多媒体邮件、教学与培训、远程医疗服务、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多媒体通信将成为人们通信的基本方式,使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信息时代。

二、专业学习规划:

首先,完成专业要求的“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主干必修课程的学习,其次,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修正确的适合自己的专业选修课,补充必修课的不足。

还有,现在虽然还没有直接接触到专业课程,可现在学的也非常重要。这是以后学好专业课程的必要条件,比如微积分在大学物理中的广泛运;以后,可能很多时候要查阅外国文献,英语便派上用场。所以从现在起认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想,通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能更好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实,学以致用不正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吗?所以,我想以后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知识竞赛,丰富大学生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学习方法思考:

我们大学了,但有些学习方法我们仍然不能丢弃,学习好的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刻苦,大学同样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同样需要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同样需要有不放弃每一道不会解的题的习惯。

另外,大学不同于中学,中学学习是为应试。而大学的学习面向应用,为应用而学,因此,我觉得比起中学,我们应该在有更多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对已学习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深入地理解每一个定理的来龙去脉。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而不再只为考试分数而学习,正所谓“学为所用”。

另外,大学不同于中学的,有了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所以,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管理时间尤为重要,与之相应的能力便成了大学里区分每个人成就的重要指标。

四、专业导论课的收获:

虽然我们还有许多不能理解的东西,但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了解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及通信工程专业对我们的要求。也知道了通信工程专业的由来、背景知识。还了解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哪些方向,有了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初步认识,初步构建起通信工程的宏观框架。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心得体会 篇6

为期四周的课程学习,除了了解了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上课提到的几个问题。我想就下面三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1.环境工程控制需要控制人的欲望吗?

以前我听说过一种说法,政府无法让十三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其背后含义我认为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太多资源,如果再加上十三亿中国人,那么世界上的资源是不够的。(除非发生世界大战改变整个世界的利益分配格局?)如果再引伸一下,这意味着中国人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的,这些欲望包括使用高马力、高排量的汽车,消费资源型工业产品等等。

这样的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横向角度来看,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确实有一批人生活条件(这里仅用物质消费水平来作为参考量)优越于其他人,造成这样的原因有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如果突然间让地球上所有人都过上最高水准的生活,立马会产生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由于生产力不够,无法生产这么多商品去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第二,由于科技水平局限性,也无法处理由于生产、消费这么多商品导致的资源问题和环保问题。

然而,人的欲望确实是个无底洞。每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想过上所谓的“好日子”。而环境的供给量和容纳量又是有限的。这看起来是个永恒的矛盾,那么从环境工程的角度来说需要控制人的欲望吗?老师上课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不需要。我的理解是,如果从国家政策层面去控制公民的消费欲望,其具体操作方式可能是规定每家每户每天的碳消费量之类的,这可能确实给环保方面减轻了许多压力,毕竟资源的采掘和废物的产出都少了很多,但这种行为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首先是人权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限制人生存发展的动机就不能接受。其次,通过强制限制人们的消费来减轻环保压力,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够,进而影响科技的发展,使得环保技术发展停滞(也许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停滞)。

那该如何去看待人的欲望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呢?我认为这个矛盾也许会永远存在,但也正因为这个矛盾,导致人类社会会一直发展进步。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如今一个普通老百姓过上的生活水准,也比数百年前的王公贵族要舒适。这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该矛盾的调节作用。也许没有欲望就没有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速度可能会赶不上人们欲望膨胀的速度。必要的限制也是应该的,但限制的方式不应该是强制性和一刀切的。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和规定,实际上就已经是在限制某些对环境不友好的行为,比如加收燃油税,限塑令等等。此外,环保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将会成为国民素质的一部分。

2.消费更少商品?还是消费更多环境友好型商品?

这个问题来自课堂上的一幅漫画。两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自己的环保观念。

第一种认为,通过消费更少的商品就可以消耗更少的资源,产生更少的废物。这种观念的逻辑其实和第一个问题里所讨论的限制欲望来保护环境很相似。我们固然不能铺张浪费,但过度压抑消费也将使得整个社会失去活力。

第二种观念认为通过消费更多的环境友好型商品,可以提高这类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市面上环境友好型商品占据主要地位,有利于保护环境。这种观念没有去刻意压制人们的消费欲望,而是进行了消费方向疏导。理论上来说,一旦人们都热衷于消费环境友好型的商品,会形成一个正向反馈,鼓励厂家注重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从而整个社会也将变成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在于,一般来说环境友好型商品往往都有相对较高的价格。这部分高出的价格可能来自于商家采用新的工艺、技术、原料等因素所增加的成本。消费者是否乐意为保护环境去承担更多的花销呢?这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政策规定、文化教育、经济收入水平以及为了环保所增加的成本比例等因素。我认为,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变化是不大的,要想使公众消费更多的环境友好型商品,首先要降低它的价格。这包括科技的创新带来成本的降低,也依赖政府对这些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否则单靠公众的自觉,可能仅仅只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愿意去买单。

3.什么样的体制更适合环境保护?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过中英两国由于体制上的不同所带来的环保结果不同。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全能型体制,但是在环境保护这一方向上,也许一个“大政府”会更为有效。

在政治体制上,素来有“大政府”和“小政府”之争。其核心区别在于政府对于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介入的程度高低。在环保问题上,如果按照“小政府”所奉行的自由主义,我认为注重环保的企业可能很难生存下去,整个社会的环保进程也会发展缓慢。而“大政府”能够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不光使得环境友好型企业能够发展壮大起来,而且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去完成一些重要的环境工程项目。这类项目往往耗资巨大、周期漫长,而且回报低,无法由社会或民间力量完成。这时候政府必须发挥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在履行这一使命的时候,一个“大政府”显然是更有效的。

毛奕陶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调查问卷,教学改革

20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并且与很多学科产生了交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粮食危机、人口膨胀、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大量物种灭绝等都要依赖生命科学的手段解决。生命科学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高校就开始设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全校公选课。

《生命科学导论》集中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及近年的研究热点, 是一门以拓展知识层面, 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所以, 不管是生物专业, 还是非生物专业, 理科生还是文科生, 都应该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 这既是完善知识结构、认识自然科学核心内容的需要, 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吉林农业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 于2009年起在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然后于2014年在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开设, 课程开设的时间较其他国内高校晚, 并且开设专业较少。开课以来发现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教学内容与高中有所重复,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等。因此, 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授课效果是目前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针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改革共设置了17个调查题目, 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况及学生建议等。调查对象为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 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21份, 有效问卷321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表明, 42.6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44.24%的学生认为一般, 而13.0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学时设置上, 52.65%的学生认为16学时较为合适, 而其余47.35%的学生则认为本课程至少要24学时。通过这两道题目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是有必要的, 但是关于学时的设置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考虑, 目前设置的24学时是否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缩减, 从保证授课效果的角度来讲, 16学时如何覆盖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前沿, 仍需要进一步的考量。

(二) 课堂氛围

围绕课堂氛围设置了两道题目, 分别是“你理想中的大学课堂气氛是什么样的?”以及“你认为以下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82.87%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氛围应当是自由活跃的, 17.13%的认为是严谨务实。对于改善大学课堂氛围的有效办法, 47.66%的学生认为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4.2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结合当前进展, 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8.1%认为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改善课堂氛围。由此可见, 学生仍倾向于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但是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由学生进行讲解的比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当今高校教改的主要内容。在师生关系方面, 68.22%的学生认为应是师生平等,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11.21%认为应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收为辅, 20.56%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以指导为主。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给予的四种教学方法里面, 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 而参与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次之, 其中41.12%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解, 38.94%认为老师应点到为止, 再根据同学的提问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19.94%认为应让学生自己做预习讲解, 老师做补充讲解。由此可见, 学生对大学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尽管仍倾向于教师作为授课环节的主导, 但是想在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

(四) 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设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希望开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关于学生认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章节调查结果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 遗传和变异、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和环境等章节比较受学生喜欢, 而其他四个章节次之。希望开设课程的调查结果见图2, 由图可以看出, 学生对预增设的课程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尤其是生物制药、细胞周期调控与癌症、生物工程等章节。同时该课程主要面对大一新生设置, 将高中生物课程重复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问卷结果可以看出, 重复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细胞、基因、物质基础等部分, 该结果也与比较吸引学生课程章节的调查结果较为一致。而对教材的选择, 59.5%的学生认为应由任课老师推荐, 而40.5%认为应由学校或学院统一规定。大学与高中在生物学教育上的重复性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内容上体现出差异性才能够吸引学生, 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五) 教学效果

经过课程的学习, 42.6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生命科学素养有显著提高, 49.53%认为略有提高, 7.79%认为没有提高。对于课后, 67.29%学生希望能够建立课程专用的QQ群跟学生进行互动, 26.48%希望教师能在课程以外的时间与学生定期见面交流, 6.23%认为开设课程专用邮箱则更为便捷适用。教学效果低于预期, 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由此可见, 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三、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很有必要, 但是在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互动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 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教研室多年来在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 应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完善。《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程的学习, 可使学生了解近期生命科学的主要进展, 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应进一步删减与高中生物重复的部分和过于专业化的内容, 偏重讲授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在教学环节中应考虑设计一定的实践课程, 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 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 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章节, 充分体现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二)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目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讲到DNA、蛋白质、基因表达与调控的过程中, 应充分结合动画和视频将知识点形象化, 做到图文并茂,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 过度依赖多媒体也容易因为信息量大而失去重点, 因此要把握好尺度, 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动, 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抱着共同学习的心态完成教学活动, 也可以交出部分课堂学时让学生掌握主动性, 例如成立学习小组或是指定专题开展辩论或讨论。通过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 学生对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为期待。此外, 如今信息化高度发达, 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互联网的优势, 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的建设, 多角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教育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这其中也包括对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教育。生命科学史是反映生命科学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生命科学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学科, 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过程都是由多个科学家共同参与完成的, 并且伴随着科学家之间思想和理念的碰撞, 体现着科学家的态度和世界观。通过在课堂上延伸生命科学史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伴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 有关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环境与人口、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关注, 生命伦理学也应运而生。可以说, 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技术使用的道德约束。在教学中应灌输生命伦理学的教育,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学会对生命的尊重, 了解技术的使用也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

四、结论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靠意见,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 会结合学校、授课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优化教学大纲, 并在教学中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灌输和引导, 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怡玲, 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06) :37-39.

[2]李菡, 杨国栋, 冯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05) :40-41.

[3]杜虹, 吴丹奇.大理科模式中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6 (04) :37-38.

[4]王斌, 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0 (01) :85-88.

[5]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8 (03) .

[6]胡鑫, 张大玲, 高梅等.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08) :75-76.

[7]明凤, 常芳, 李捷.互动式的“教与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方法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3, 3 (0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8

海南大学“地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安排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讲授,3个学分,共6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第7-21周),实践教学12学时(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校和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授课情况,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先进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等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和受众情况分析

“地球科学导论”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领域众多,天文、地理、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充分适应了当今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3]但同时,又存在过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较为艰深的假说、学说等,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加深了理解的难度。

本门课程的教授对象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入学之初,军训刚一结束就开始授课。一方面,作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相关地理、气象学基础,接受相关理论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作为“90后”的年轻人,对于高新技术、社会热点有着本能的兴趣,而对于过多的概念、理论,易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实验技能,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原则

根据“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和受众对象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的以下授课原则:第一是系统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各学科、各章节的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并注意在逻辑结构和知识基础上的前后衔接,严格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第二是实践性原则,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安排一些与时代脉搏共通的内容,诸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等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科学导论”并非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启迪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进性原则,将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励学生的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学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学背景和实验技能,故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简易的地球科学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从基础的实验技能入手,培养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实习设计

实习教学环节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4]根据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处于从高中-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期,面对丰富而紧张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的现状,结合“地球科学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实习定位为环境科学专业进行的初次系统的认识性实习,即“综合环境实习”,其意义在于使大一新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有一次接触环境、认识环境问题的机会,除增加对本课程的理解,激发专业热情外,还可为后续的专业课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奠定基础。[5]

1. “热带典型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实践”——美万生态村考察

目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球科学导论(生态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主要内容是由教师及当地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并与参观海南典型文明生态村相结合。本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农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深入理解“山顶种树,山腰种胶,平地种果,水面养鸭,水底养鱼”等模式的环境生态学原理;对常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太阳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对海南生态文明村的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

2. “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野外实习考察

实习路线是由海南大学苗圃-果园-植物园-热带牧草种植资源圃-国家热带农业高新科技园区,通过步行,沿途可仔细观察农田、森林、草地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实地讲解溪流、集水区、湖泊等地球科学的相关概念。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实验课程设计

考虑到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进度和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学科前沿且操作简便的先进地球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以“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为例。其二是注重对经典环境生态仪器的运用,以及基本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统计分析技能的培养,這部分以“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为例。

1. “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现代设备的使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图片展示和资料片播放,使学生了解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领域、使用精度、局限条件以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操作示范和野外实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实验中分别选择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楼、课室、宿舍、食堂、植物园、云月湖,测定其地理坐标,描绘运动轨迹,并分别选择林内、空地、大楼前进行GPS测定,比较其地理坐标以及信号强弱。在本实验中除在理论层面GPS的一般知识外,还着重介绍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北极星系统的研制和进展及其背景,让学生在社会、经济、国防层面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对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加深理解。

2. “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 ——经典仪器的应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实验室操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样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主要仪器包括烘箱、铝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学仪器设备。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优缺点,分别测定不同生态系统(农田、草坪、橡胶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别,说明其原因。同时,根据测定的情况,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验讲评过程中,教师综合各小组的研究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就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着重于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或毕业实习等单一实践环节,而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地球科学导论”的实践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环境实习和实验课,各环节之间目的明确,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具体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这里仅仅是一个探索,希望能对相关学科、相近课程提供一个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顺兴,陈智熠,陈涣林,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 环境保护, 2005(4):35-39.

[2]李顺兴,邓南圣.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92-96.

[3]翼国盛. 简评《地球科学导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01(6):46.

[4]马俊杰,曹明明,王伯铎.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2):87-89.

[5]曾正中,张明泉,赵转军. 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50):71-74.

[责任编辑:钟岚]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9

1.书写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基本认识(专业的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 2.书写对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领悟(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工作和保护接地、电气设备控制与保护); 3.书写对今后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思路;

4.书写对今后从事电气工程专业的基本领域设想; 5.字数要求2000字; 6.注明参考文献。

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 篇10

一、为什么要学习专业导论这门课程?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之所以被称为“信息时代”,是因为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一种崭新的通用的社会生产工具—大规模智能化的信息网络,一种能够按照一定目的主动获取信息、把信息加工成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智能行为策略和智能行为从而成功解决问题的社会生产工具,一种类似于人类劳动者的聪明的社会生产工具。虽然目前的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电视网)还只是一种初等的信息网络,主要只能提供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服务,远远还没有达到“智能化信息网络”的技术状态和能力水平,但这个目标和前景十分清晰,通过努力一定能达到。

因此,为现在和未来的大学生(甚至是高年级中生)提供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教育至关重要。这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后备大军就会落后于时代,而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落后,则会导致异常可怕的后果。

因此,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这门课程就显得异常的必要,《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它的任务不是要具体地为学生补充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某些概念和知识,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什么当今时代会出现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什么应当学习和研究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构架是什么?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其次,“导论”能够高屋建瓴、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们一踏进大学校园就能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宏观把握,对未来学习的内容心中有数,对所选的专业的意义有深刻的了解,就会激发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二.专业导论课程主要讲述哪些科学技术和各自的内容特点?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中主要讲述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信息的执行等关于信息科学的专业技术。

1.信息的获取

 信息的直接获取

鉴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无穷多样性,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研制出与之相对应的敏感单元,它们对某一种活或几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或其他变现方式的量有高的敏感度、分辨率和保真度。通过这些敏感单元就可以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利用的技术有非电量电测、信号规整。

 信息的间接获取

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获取被别人通过一定的的手段获取且已经进行过处理将其上升到语法信息或全信息的层次并且储存起来的信息,这就是间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1.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是通信系统的系统,由各种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组成。除了这些硬件设备之外,为了保证网络能够合理的运行,使用户之间的通信达到一定的性能要求,还必须有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的软件

2.信息安全

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把人类社会带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但是人们在享受信息网络所带来的巨大优惠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严峻考验。现在,网络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个人信息的安全。信息安全包括信息载体的安全、信息网络的安全、信息内容的安全。

3.信息处理

3.信息处理的概念

信息处理是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包括处理的要求、标准、限制条件、数量关系等内容,信息处理包括放大、去噪、去伪、滤波、排序、分类、聚类、检索、计算、识别、分析、融合、综合等

4.常规信息处理

常规信息处理是指信号处理和浅层信息处理。包括上述所说的滤波、放大、检测、分类、估计、编码、压缩。

5.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是指深层信息处理,主要包括识别、分类、融合、理解、推理、理解等,比较强调处理的目的是从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6.智能信息处理和常规信息处理的区别

用信息科学的专门术语来说,浅层次信息处理只涉及“语法信息”(形式),深层次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则专门还要涉及“语言意义”(内容)和“语用信息”(价值)

3.信息的执行

7.信息控制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是控制,而控制是以预期目标为引导,研究如何将对象所呈现信息加工成为控制策略作为对象,实现其自动化行为。由此可见,控制将信息转换为控制行为。从而实现了对信息的控制。

基本的控制方法有: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控制)

8.信息的显示

1.信息的显示研究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将信息处理的结果直接、迅速地输入给人的大脑,即把电信号转换成文字、图形、语音等形式,通过智能行为者对信息的理解起到信息执行的作用。“显示”本身有图形、图像的意思,其实声音也是一种显示的形式。

2.信息大的显示包括信息的视觉显示、信息的听觉显示、信息的嗅觉显示、信息的触觉显示

3.信息显示的作用可以归于信息执行,或者说的是信息的语义的表达。信息显示的方法有:多媒体、屏幕显示、字符显示、字段的布局、图形和图像、自然语言的对话、语音识别与生成。

三.如何顺利实现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变

从迈步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我们要学会大学的生活方式,改变高中的学习方法,全面成为一个积极的大学生。首先,为什么我们要从高中的学习转变为大学的学习?因为大学与高中从本质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一,教学目的不同。中学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和普通文化知识,为广大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或一般就业打好基础,基本上不考虑学生将来职业的具体要求。大学教育则不同,虽然大学教育仍不失为一种基础教育,但它是一种分专业的定向教育,其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方向性。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在中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限制,学生是在老师全面而有具体的指导下以简明、有序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的,是一种“手把手”的、注入式的被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几乎也是在老师或家长的严格监控之下进行的。而大学的教学活动则不同,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和学生显得很“生疏”。第三,自由度不同。中学每天的课程总是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上课、做作业、自习都是集中在教室来完成的,学习时间很紧。而在大学,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另外,大学中的许多作业、实验不再有唯一的答案,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才给出答案,只是另外一种自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高中学习中转换到大学的学习中。

首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大学生应当很好地认识各种学习方法,并能从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其次,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并根据学习任务,合理使用时间,管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达到学习上的高效。大学生还应该学会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充实自己。

还有一点,大学生应当学会独立的支配时间,自觉地、主动地、生动的学习。并且还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如何学好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它们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新世纪的大学生尤其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是:要培养和不断提高信息要求。因此以下是些学好理论课的建议:

1.广泛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深刻理解理论体系。

为了能够对这个理论体系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学生就需要阅读不同的书籍进行验证。对于一个工科类大学生,如果不满足课堂教学的内容,参阅理科类的教科书也能获益匪浅。

2.完成大量练习,积极讨论问题

理论课程大都有大量的习题,学生做的越多,对理论的理解就越深入。除了大量做习之外,同学之间的讨论也是深入掌握理论课程内容的有效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演绎归纳并重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把实际问题和理论结合起来,进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正确把握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的正确运用,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掌握系统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审美能力、政治识别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和共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在校大学生应当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启动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的创新火花燃成燎原的烈火

五.如何完成大学学业、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1.四年大学生活中,完成大学的学业,那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够合理的利用课余的空闲时间,在大学中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中做到劳逸结合,不能荒废了学业,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一些与学习无关、对学习无益活动或游戏。首先,要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优秀的文化素质,完成大学学业要求我们以学习为主,娱乐为辅,在大学四年中,我们得丰富自己的阅读面,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关于信息技术这个专业的要求和现在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要,我们还应该增强大学英语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英语听说,写作的能力。还有对于专业英语素质更是重中之重,提高英文资料阅读能力、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和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3.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我们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因此,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是其中非常有必要的一项要求。在现在社会中,计算机操控和技能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

4.专业基本技能。其中,数学应用基本技能中的应用数学知识能力和工程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理论分析与计算机能力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还有关于电气工程基本技能中电工与电子知识应用能力等一些关于专业技能的知识。

5专业技能中有上述提到过的关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信息的控制技术。其次,还有些专业综合知识能力、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新技术新知识掌握综合能力、自我天宫与自我学习综合能力。

上一篇:社区卫生居委职责制度下一篇:2024年应届毕业生申请上海户口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