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2024-07-03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精选11篇)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1

个人求职自荐书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作为一名好范文应如何写自荐书呢?如果你正为些疑惑,可以参考以下这篇优秀的2010届毕业生自荐书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XX届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得知贵单位招聘,特拟此自荐信进行简单的个人自我介绍。

XX大学是我国著名的汽车、机械、材料科学等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X大学材料学院则是我国材料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匪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实验学、机械原理及化工原理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前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吉林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下页附个人简历表,期盼与您的面谈!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阅读了本文同时本站还提供更多自荐信相关文章参考:

经典的个人自荐书范文 治理学个人自荐书范文 个人自荐书的写作与范文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2

随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社会迫切需要该方向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2]。而目前,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矛盾,表现在专业技能不够,动手能力差,对工作适应期长等方面[3]。于是,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 2011年,国家提出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 “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普通本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即以 “工程技术型”为核心,着重 “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工程训练。工程训练途径有两条: 一是校内实训实践平台,二是企业生产线。

1. 1 校内实训实践平台作用及意义

实训实践平台以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夯实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工程及设计、强化创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将课本上的基本理论与企业技术直接接轨,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设计生产工艺的能力、以及开发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工程能力的培养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及示范是无法完成的; 验证性实验仅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手能力,对工程能力的提升很有限; 而带着问题和课题去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能极大激励学生的主动型、能动性、及创造性,极大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所以,在校园内,工程能力可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尤其后三者来完成。专业教师通过实训实践平台设计和优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使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广而精,使设计性实验内容注重探索和分析; 专业教师通过实训实践平台设计出注重方法和工艺开发及解决企业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性实验,设计出以客户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和自我创新的创新性实验; 学生在实训实践平台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的训练,其工程实践能力、其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其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会不断得到升华。

1. 2 企业生产线作用及意义

企业生产线以综合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生产操作能力、生产调试能力、经济核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生产线上,学生根据生产工艺过程组织生产小组并分工,根据产品质量要求自行设计生产工艺参数及调整工艺参数,最后进行生产成本核算及利润核算,甚至环保及节能减排的评估。

学生通过生产线的生产实习和工程岗位实习,能够详实熟悉生产现场和生产环境,学会适应生产实际,学会设备的布局,学会如何合理组织实际生产,学会成本核算及降低成本,等等。

2 工程实践条件建设构想

高分子制品品种多,生产工艺不同,主要成型设备也不同,如注塑制品用注塑机成型、挤出制品用挤出机成型、压延制品用压延机成型、压制制品用热压机成型。所以,无论校内实训实践平台,还是企业生产线,光靠一两台设备,一两条线是不能能满足工程训练所需的。

对于学校而言,购置不同品种的实验设备不仅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大量的场地,更需要大量的人员来维护。一般而言,学校往往购置一定的基础设施,用以保障物料的加工和试样的制备。这就决定了校内实训实验平台,基本上是以研究材料的组成与材料性能的关系为主,关联到实际生产所涉及的问题少。另外,各校培养侧重点不同,如,沈阳化工大学以橡胶为主,沈阳工业大学以功能高分子为主,沈阳建筑大学以建筑高分子材料为主,沈阳理工大学以塑料改性为主,航空航天大学以航空航天材料为主。所以,校内实训实践平台基本上是以研究为主,所涉及的面窄,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训练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就业意向。

对于企业而言,基本上是一个企业一个系列品种,生产线单一。如,沈阳久利建材有限公司仅为管材和型材的挤出生产线; 又如,沈阳平和实业有限公司仅为PVC管生产线和PVC管件注塑生产线; 再如,沈阳泉威科技有限公司仅用热压机压制成型防腐设备衬里。企业出于安全及技术保密等原因,生产实习时学生仅仅以参观方式完成; 工程岗位实习时做技术含量低甚至纯体力的工作,而且工作范围及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窄小。所以,学生在生产实习和工程岗位实习中得到的工程训练很有限,其工程能力的提高不显著,其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也难以启发。

综述所述,单一院校以及单一企业都难以保障高质量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 校校共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才能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在国家推行CDIO教育和专业认证,共建及资源共享尤其必要。笔者以沈阳市内六所开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院校为例,交流一下想法。

2. 1 校校共建

沈阳共有六所本科院校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每个学校在坚持各自的重点和特色前提下,发展和完善自身校内实训实践平台,这个平台不仅用于本校学生的培养,还允许其他院校利用该平台进行学生培养。通过在不同类型的平台上学习,毕业生能够拓宽的专业范围和视野,能够更好发展其兴趣和意向。

2. 2 校企共建

学校场地有限,又缺乏生产管理人才及经验,而企业却绰绰有余。所以,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建实验型生产线,企业出场地和生产管理人员,校企共同投资设备建设。各个学校可以在同一企业建不同生产线,也可以在不同企业建不同生产线,这些生产线为所有相关院校服务。相关企业的参与,保证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地区高分子材料企业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使毕业学具有系统与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地区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部门工程技术、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等岗位[4]。并有利于开展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不仅能为企业发展 “量身定做”,培养出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还能够提前将学生 “预售”出去[5]。

2. 3 共建保障

无论校校共建,还是校企共建,要保障其可持续性,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及企业领导间沟通和工作,更需要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的职能部门扶持和协调。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政府的职能部门主要规划各校的发展建设方向和重点,担当校校共建和校企共建的媒人。在校企共建中,政府的职能部门不仅是媒人,还应该给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保证企业在校企共建中不仅是尽到义务,而且还得到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实惠。

3 结语

校校共建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资源,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校企共建可以缩短学校和企业间的距离,甚至能实现零距离,毕业生一进入企业就能适应企业,胜任企业的工作; 校校共建和校企共建,可为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学习工程技术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发展其专业兴趣及意向,拓宽其专业知识范围,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长生,顾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发展与现状[J].塑料工业,2008,36(1):70-71.

[2]郝智,伍玉娇,罗筑,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3,41(17):206-209.

[3]王雅珍,祖立武,张小舟,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3):102-103.

[4]张舰,谢成根,常文贵,等.地方应用型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5,43(4):205-206.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3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按传统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此,各相关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上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就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大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所需的人才。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介绍三大材料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模式、手段及课程配套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阐述了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宗旨,开展“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发展历史、性质与定位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就是按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来划分的,可见材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与人类使用材料的漫长历史相比,对材料的研究即材料科学的历史比较短暂。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钢铁,相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则为建立材料的相平衡与相变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理论,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为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手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学已初具规模。高校金属材料专业都开设了《金属学》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腾飞促使陶瓷学和高分子材料学建立,其代表作分别为wG金格瑞的《陶瓷导论》(Introduction to Ceramics)和PJ Flory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前者,wG金格瑞教授将金属学的原理应用于无机材料的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相变及性能分析当中,成功地指导了水泥、玻璃和陶瓷材料的生产和科研。而PJ Flory教授则主要围绕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聚集态结构以及物理、化学等行为特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到今天,三大材料的研究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产生了21世纪的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基础”着眼于材料基本问题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材料的亚稳态。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把握材料的共性,熟悉材料的个性。本课程横向融合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于一炉,纵向则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并能连接后续的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材料物理、材料加工工艺学等必修课程及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模块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现代材料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材料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单一化向复合化、一体化发展,使培养大材料、宽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2002年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并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确定了《材料科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必修,72学时,4学分)。本课程内容旨在以物质结构和结构形成为主线将三大固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大材料专业公共性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对学生重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共性教学,突出个性特点。为此。从选择教材着手,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 “材料科学基础”教材体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沿袭“金属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少量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内容,往往侧重金属材料。这类教材基本上适合以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第二类教材则是在增加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内容的同时,对该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整个教材体系中,形成新的包含各种类型材料的教学体系。由于低年级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这类教材在教学中要突出构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学生掌握了各材料的个性,却忽视了各材料的共性,从而使整个课程陷入一个“材料学概论”的泥潭。为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搭建一个合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根据整个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新教材《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该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便于在教学中掌握深度和广度。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培养方案的特点,在确立教材内容、体系与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在保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兼顾到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知识体系与要素课程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扬弃”,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材料的结构。①微观结构:原子的排列方式、高分子链结构;②结构的完整性:晶体学基础、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离子晶体结构规则、共价晶体结构、聚合物的晶态结构;③结构的不完整性:晶体缺陷、表面和界面、非晶态、亚稳态、准晶态。

2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①扩散:菲克第一、第二定律、扩散的热力学分析、扩散原子理论、影响因素;②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分子链的运动及其柔顺性、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3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化。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单晶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②相图。单元系相图:凝固、形核和晶体长大;二元系相图: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混溶间隙、相图分析;三元系相图:相图基础、三元匀晶和共晶相图。

为了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力求共性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淡化三大材料各自的专业色彩,力求突出共性的内容。例如,相平衡与相图的内容,选择了相律、相平衡热力学理论、一元、两元和三元基本相图类型的阅读等为重点内容,而淡化与此相关的教材中有关金属材料的冶金和铸造

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的优化既得到了后续课程教师的肯定,又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科学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即叙述性的原理、规律多,需要记忆的概念、定义多,课程内容知识点多。理论计算少。因该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感到难学。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材料科学的基础课程、无法判定从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际的材料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了一些探索:

1突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的局限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的同时,综合多种中文教材、英文教材等,力图做到知识面完整、讲授描述通俗易懂。如针对本专业每年都有数目不等的海外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提倡采用台湾晓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补充性教材,提升外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同感和认知度。

2探索课堂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尽量举出其应用实例,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知道该原理的用处,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而且,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务必做到举一反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以达到以点带面,进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连通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预习,并将即将讲授的知识点与所学基础知识点的关联告知学生,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对部分关联度高的章节,采用课堂讨论、换位讲授等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高他们通晓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例如,在相图的学习中,尝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换位讲授一元相图和二元相图的基础,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演讲技巧。

4充分、恰当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动画,实现图、文、声、像的视听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对那些教学难点和需要丰富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直观又富动感,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难学。因此,在课堂上应常采用启发式教育,常用提问、问答或引而不发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在讲授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尽量多用教学模型、挂图、照片和曲线图表等形象化语言。涉及部分教学内容如位错运动等,应结合动画生动地用图像演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部分与前期知识关联度高的基本理论如单元相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seminar),并以学生发言为主,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对需要运用较多数学知识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扩散第一、第二定律,应多采用板书推导,加强逻辑性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那些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的晶体结构、金相组织的转变和识别、位错、位错增殖和缠结过程等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将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并让它们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还可建立QQ空间,在群聊中解决课堂中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提高学生探索性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宽口径,大平台”培养模式下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突出共性教学是打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必备条件。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是构建新时代“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的关键。今后,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将继续围绕以符合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规律为中心开展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成功培养宽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张联盟等,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Donald R,Askeland,材料科学与工程[上下册)[M]台北:晓园出版社,1989。

[5]William D Callister,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赓祥等,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J],科教文汇,2008,(7)。

[8]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35):18—20。

[9]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10]崔占全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30(1):53-57。

[11]靳正国等-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31—3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荐信 篇4

您好!我叫xiexiebang,是中北大学分校机电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我来自甘肃兰州,从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养成了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从容面对困难的精神。在大学期间,优良的校风,熔融在我的四年中,我的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具备了全方位的大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机械热加工基础知识。熟悉了解金属材料加工、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工艺 流程。熟练掌握了pro/E,AutoCAD及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我也深深体会到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阅读了各方面的书籍,这大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年的学习与实践,使我在各方面都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有信心和能力胜任材料加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的生产、科研方面的工作。当然,我还缺乏一定的经验,某些方面还不成熟,但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以自己的谦虚、务实来加以弥补。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职尽责,给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iexiebang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荐信 篇5

您好!

我是xx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xx届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得知贵单位招聘,特拟此自荐信进行简单自我介绍。

xx大学是我国的汽车、机械、材料科学等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x大学材料学院则是我国材料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匪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实验学、机械原理及化工原理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前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吉林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随信附上我的个人简历,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xxx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6

您好!

首先我对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的材料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能够获得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我是XX大学XX校区汽车学院XX班的学生我的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我叫XXX,来自陕西省兴平市。

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种有挑战性的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它,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从小学到初、高中几乎年年获奖。9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大学汽车学院。这是一个新的起点。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要靠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好的汽车要有好的发动机。本着为祖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腾飞而努力的坚定信念,我在校期间刻苦钻研、不耻下问,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其中专业课成绩特别突出。加上我校汽车学院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这里我吸取着大量汽车工业知识,享受着汽车文化的熏陶。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辅修了第二专业:经贸英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1世纪是信息社会,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所以,我除了学好必修的计算机课以外又学习了Windows、Word、制图CAD及Internet等计算机操作知识。并且于98年顺利通过了计算机省、国家二级的考核。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经常钻在图书馆,从历史、地理、军事到经济、文化领域,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汲取着知识的精髓。同时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我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

大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自己十分注重这一点。在校期间,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培养着自己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掌握知识的能力,以使自己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坚信,通过这些培养与锻炼,一定会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贵公司在本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有着远大的发展前途。同时,我从多方获悉贵公司十分重视人才,有着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发展氛围。自己就迫切希望成为贵公司的一员,为贵公司的发展尽职尽责,用自己的智慧去努力创造公司美好的未来。

给我一次机遇,还您一个奇迹。我衷心期待着贵公司的答复。

此致

敬礼!

自荐者:XXX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7

由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成为国际上实施工程师认证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 我国也高度重视高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及非政府组织都开展了相关工作, 以建立与走向国际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相适应的认证制度[1]。

国际上, 美国由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简称ABET) 基于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开展认证工作, 这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间团体, 涉及领域几乎涵盖了工程与技术的所有门类。德国由工科专业认证机构 (the Accreditation of Bachelor's and Mas ter's Study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简称ASIIN) 实施, 这是由各大学、重要的工商业组织、权威的科技协会以及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共同参与建立的非营利性机构, 并获得德国认证委员会的资格认可。英国由英国工程委员会 (Engineering Council UK, 简称ECUK) 开展认证, 这是一家皇家特许的权力机构, 其职责是为工程师、工艺师和技术员确定并保持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国际公认标准[2]。日本则由日本技术者教育认定机构 (Japan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简称JABEE) 认证评价, JABEE是日本唯一的专业认证评价机构, 主要侧重于教育方面, 由外部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专业认证, 主要评价教育课程是否真正满足和达到社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要求[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是国内推动建立工程教育认证及相关评估制度的主要机构。工程教育认证是在教育部“学校自我评估基础、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评估制度中的重要一项。工程教育认证不是评优, 而是合格性评价, 是对工程教育能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进行检查, 通过认证只是表明专业达到了基本的质量要求[4]。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主要在于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促进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增强工程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 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意义[1,5]。

2 工程认证对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有3个核心内容, 一是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取向 (Outcome-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是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理念的认证工作的核心, 在整个认证过程中都需要贯穿始终。这就需要专业在学校定位的基础上, 通过收集毕业生、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等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和市场调研情况, 分析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区域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制订出与社会需要、学校使命及认证标准相一致的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依据工程认证标准的要求, 制定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 并建立相关关系。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已有较好的相关工作经验[6,7,8]。

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进, 工程与认证标准也在不断改进, 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2015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 通用标准仍然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七方面, 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如在课程体系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包含的知识领域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表征、材料结构表征、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加工成型等相关教学内容。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包含的知识领域有: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表征、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材料结构表征、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加工成型等相关教学内容。

毕业要求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提出: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2015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之前的认证标准相比, 强调毕业要求的重要性明显增加, 课程设计等许多重要环节都是针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开展认证工作的。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 提出了新的毕业要求,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需要完全覆盖以下12个方面, 即: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

新版标准中反复重点强调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毕业要求1的“工程知识”中, 明确提出“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而在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中, 提出“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 以获得有效结论”。这意味着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需要基于专业特点, 围绕专业要求分别设置。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 针对认证标准对于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 设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具体毕业要求为: (1)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掌握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3) 具有通过文献检索分析, 并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知识, 研究金属材料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相应的, 各门课程也需要提出对具体的毕业要求的支撑, 需要具体落实在课程教学大纲中。

3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体系下, 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授课方式等都要有所变化, 传统教学大纲中主要叙述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等因素, 重点强调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而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大纲要在能力培养上更加重视, 同时还要准确设定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拟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需要体现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支撑情况。

3.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毕业要求及特定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 重点承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沟通、终身学习4项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大纲中分别提出了课程支撑的具体毕业要求。 (1) 掌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2) 具有应用所学的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用外语进行信息交流及阅读专业文献资料。 (4)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有跟踪本专业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能力。据此, 结合材料科学基础的具体授课能内容, 制定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拟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 一方面需要就材料科学基础理论, 如掌握晶体学、晶体缺陷、形变、材料强化、相图、相变等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有阐述, 还需要明确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 材料的性能是与其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形变等因素相关。因此, 教学大纲中需要提出分析解决与性能相关的晶体-晶体缺陷-形变-回复再结晶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并在教学工程中具体实现。

此外, 课程也可以拓展实现除了材料知识与原理之外的其他能力。例如:针对“沟通”能力, 提出通过双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及国际化视野, 能够阅读英语专业短文;针对“终身学习”能力, 通过介绍材料科学发展历史和动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针对上述所提出的特定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改革, 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方式, 结合课堂讨论, 学生报告等多种方式, 重视并加强学生非知识能力的培养。

3.2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

除此之外,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还在课程考核环节进行了改革, 坚决避免“一考定成绩”的情况发生, 结合平时课堂成绩, 作业成绩, 期中期末成绩等多个环节, 确定学生最终课程达到的毕业能力情况, 综合衡量学生的知识及个人素质能力, 以保证对毕业达成度支撑情况的准确判定。并将考核方式准确总结, 固定写入教学大纲中, 督促教师认真执行。

3.3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方式

对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毕业要求课程达成度的情况, 我们也设定了多个环节全方位的评估。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紧密跟踪外, 还在教学考核结束后, 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毕业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落实到每位听课学生上。同时, 对选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请学生自评课程毕业能力达成情况。长期来说, 我们还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请毕业生结合工作后的情况, 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特定教学目标及毕业要求等相关信息提出反馈意见。并结合多方面的反馈意见, 请授课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4 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正在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大趋势,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所言, 工程教育占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认证将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 :10-19.

[2]倪凯, 金尚忠, 孙彩霞.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5) :51-55.

[3]张海英.日本的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5) :46-50.

[4]支希哲, 韩阿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4) :44-47.

[5]沈岩, 康妮, 刘惠琴.工程教育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3) :52-55.

[6]高小鹏, 吕卫锋, 马殿富.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计算机教育, 2013, 20 (10) :18-23.

[7]邵辉, 葛秀坤, 毕海普.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 (1) :104-107.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8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用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为国家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了基础。各种层次的高校培养对应层次的人才,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是首先要解决与明确的问题。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培养目标

解放后,我国按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培养机械专业热加工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科院校设置了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1998年,教育部为了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成型方面的人才,将高等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过去的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及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了新专业,分三种模式。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新专业以机械和控制工程为主,原专业只是新专业中的一个方向,较少的学校开设这种专业;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此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也不多,此专业由于是原来老专业的综合,开设的学校专业齐全,发展较为平衡;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和控制工程,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最多,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新设专业。当中的高校分两层:第一,主要为重点大学,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铸、锻、焊等各个方向均有较强的实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第二,主要是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各个学校虽然历史、规模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长期在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要求的影响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模式上并无明显区别。高校专业目录调整设立新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后,新专业在不同的高校,由于各高校原专业设置、发展上的极其不平衡,导致培养人才的侧重点大不一样。另外,老专业对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合并后新专业教学容易受此影响,容易存在机械堆积现象,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各院校均处于初级阶段,正根据各自已有的实力或既定的专业培养方向,努力建立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设立正确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必须按人才培养目标尽快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我国本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快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培养出的学生要被社会接受。特别是对于众多的一般工科普通高等学校(按全国招生次序,第二批招生的本科院校称为一般普通高校),它们大部分属于非科研型学校,有别于国家重点投入的“211”学校,从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实验条件、学生素质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决定他们不能以培养本、硕、博连读的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流,而应从各自的优势或特色出发,应与科技发展变化、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选择三方面同时接口,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和技术特长的工程化实用型人才为主导性目标,以适应当前工科教育强调通识性、学科化和工程化,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改大趋势。

二、模具行业新世纪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几十年来,模具行业发展很快。模具行业是一个融合多专业多学科知识,并为多种加工领域服务的工业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模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激光立体制模(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熔化沉积制造(FDM)等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世纪的模具行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普通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比较

大量的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一般普通高校中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应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附表:普通本科与高职的比较(见下页)。

四、加强能力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

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其系统的学习与应用平台上进行,通过四年课程学习,以学习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一条连续的“红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串联起来,系统地学习与应用。培养方案:第2学期学习AutoCAD,第四学期学习Pro/E,第5学期学习数控加工与编程和Mastercam,第6学期学习Moldflow,时间连贯,知识难度由浅入深,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到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学习,连贯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完成;同时应用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融会贯通,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计算机辅助制造能力——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专长”的培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完成某一项工程任务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为他们适应社会、谋求发展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学要多分析讲解一些工程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另外尽量多开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实验。宽裕的实践环节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强的小项目,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通过实地考察并参与实践一些有针对性的工程项目;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些综合运用知识性较强的材料成型项目或学科前沿带有探索性的试验课题;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综合性开放实验等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开放试验中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把模具设计与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达到一定的目标。科技在发展,社会要求在变化,学生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培养应建立在深厚基础的平台上,也就是“通识”的学习上。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基础课,增加后劲,另一方面要凭借专业基本训练,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打好基础。将专业实验课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以后,使学生能较早地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特别是通过联系典型工程教学,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为以后迅速适应工程岗位打好基础。

五、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

大学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设计,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展现出来,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问题上,侧重纵、横向科研项目相关的题目,改变以前的指导方式。当下师生比大幅度提高,教师指导的任务也不断加重,要求教师指导不但不放松,还要注意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开放实验室,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已签订就业合同的同学结合该单位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题,双方共同指派指导教师。另外,教师也可以到实习基地现场结合工厂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普通本科专业层次,应当确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明确目标,确立“通识+专长”的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工程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要不断地完善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力争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瑞玲,王丽娟,于玲,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初探[J].铸造设备研究,2003,(3):38-41.

[2]瞿大中,姜新桥,韩森和,等.制定高职四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初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60-64.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9

您好!我是XX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专业14届毕业生xiexiebang,自从进入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得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惠于江西农大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的我成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时光飞逝,我将怀着我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我的母校,走上工作岗位。

我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不断努力扩大词汇量,英语交际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现在,我即将走向竞争激烈社会中去拼搏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但我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期望能得到贵公司的欣赏,期待贵公司给予发展的平台!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此致

敬礼!

材料专业自荐信板本 篇10

大学时代只是人生的一段小小驿站,知识的海洋与渴求知识的我们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的能力与信心。

身为学子,我为我能在这样一所重点大学留有四年美好记忆而深感荣幸。

在即将翻开个人新的一页之际,我有信心用自己的双手与努力、实干营造出美好的明天。

历史不曾为谁而停留,而历史又记录了千千万万个走过者的故事,我想一切向往美好、积极进取的人终将为历史所肯定。

你所想的,也正是我所追求的,还是那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XXX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 篇11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航空特色;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33-03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特色专业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特色专业,已成为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3-5]。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报告中指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7]。教育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教育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教育必须实现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教育观念与理念的创新。如何实现这些创新,什么样的人才是创造型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概况

南昌航空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要求,由南昌航空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52年创建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腐蚀与防护等专业整合而成,该专业是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布点设置的首批材料热加工类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江西省首批高校品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一般本科院校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近60年来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江西省地方经济培养金属材料工程及热加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3000余人,其中航空、航天领域2000余人。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材料学”和“材料物理化学”为江西省示范硕士点和江西省重点学科。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还拥有“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示范基地”、江西省“腐蚀与防护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南昌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重点实验室四个科研平台。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近5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3部,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

二、专业建设突出航空特色

根据南昌航空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状,以及目前国家一方面加强国防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大飞机,更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航空企事业工作,因此,在专业建设中突出航空特色专业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到企事业单位调研,邀请航空领域专家研讨,学院多次组织讨论,形成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航空特色化建设思路。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航空特色化建设思路就是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中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航空”为指导方针,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三项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个重点是以重航空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两条主线指以培养学生金属材料理论基础和航空材料加工工程基础为主线;三项原则即根据“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实践环节;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科研促教学;根据“传承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围绕航空领域进行教学

(一)加强航空文化建设,凝练与弘扬航空精神

1.积极培育师生服务“大航空”的理念。学院多次组织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情系航空服务航空”专题研讨活动,组织师生员工到航空企事业单位交流学习,选派青年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选送学生到航空企业单位参观学习。近三年,学院每年都组织2—3次科研骨干教师和学工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考察;每年选派3位教师到航空企业单位挂职锻炼;每年暑假选派30名左右本科生到航空企业单位参观学习。

2.弘扬航空精神,繁荣航空文化。学院邀请航空企事业单位专家来院为师生员工作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在学生中组织开展航空知识竞赛。近三年共邀请5位航空企事业单位专家来院就航空方面进行讲学,学院每年组织一次本专业学生航空知识竞赛活动。

(二)课程中增加航空方面知识点,加强航空特色教材建设

学院加大各专业航空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力度,修订有关航空航天特色课程的教学大纲;鼓励有关航空特色课程主讲教师按新的教学大纲撰写教学讲义及教案(含多媒体课件),由学院组织进行交流、展評和奖励。如在新修订的2008级教学大纲中,有19门课程增加了航空特色方面的内容;将专业选修课程“陶瓷导论(双语)”改为“先进陶瓷及其在航空中的应用(双语)”,新增“航空材料概论”和“航空材料腐蚀控制”两门专业选修课程;所有教师对航空特色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更新。

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积极承担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根据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结合航空特色内容,组织编写航空特色突出的系列化教材。如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一批体现航空特色的教材到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积极选用国内航空类专业课程的规划或获奖教材。

目前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正在组织教师编写《航空材料概论》,预计2012年出版,该专业课80%教材选用重点航空院校规划教材。

(三)促进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航空项目的结合

不断进行专业实验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使本专业实验室开放率达到80%以上,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到课程总数的90%以上。组织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重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开设的一门综合实验课。综合实验试图在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打破原有金属材料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界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实行跨学科的综合,创建新型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该实验教学改革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生开放性实验选题侧重与航空有关的实验,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大都选择有航空特色背景的课题作为设计的题目,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如学生开放性实验选题60%是航空科研课题,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中航空科研课题超过80%,毕业实习、生产实习均选择到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景德镇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南方航空动力公司等企业单位实习,每年选派5—10名学生到南方航空动力公司等企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并与深圳富士康集团合作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3+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探索,即前三年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第四年在深圳富士康集团进行毕业实习和设计。

(四)加强学生航空领域科研创新训练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被普遍认为是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已经有数千名学生参加,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8]。从这个经验中可以看出,参加科研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学院结合“金属材料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制定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优秀本科生科研实训环节的实施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推进创新实践环节项目建设,学院每年拿出5万元资助10个科研创新项目,由教师提出适合学生做的与航空相关的科研实践课题,学院学工部门通过网络向学校二、三年级本科生发布课题信息,学生报名后由教师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选拔,教师提供实验条件和科研课题。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必须向学院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学院提供格式要求),必须以学生名义发表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

此外,适当压缩课内课程教学的学时,增加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校内的三小创新项目,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为学生配备了在产学研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近年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80%以上参加了各类科技活动,特别是在“挑战杯”、“建模大赛”和“三小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航空特色化建设取得成果

近几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航空特色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服务航空、献身航空的精神得到充分发扬

航空科技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造性和献身精神的人才,需要航空人具有刻苦攻关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航空事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社会性、高科技性、高可靠性、极强的基础性等显著特点。通过加强航空文化建设,使学生认识航空、了解航空、热爱航空、献身航空,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特别是通过2009年暑假组织学生到贵州航空集团社会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贵航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的航空精神,進一步增强对航空企业的认识,强化航空意识,增进航空情结。

(二)丰富了教师航空特色教学内容及研究,拓宽了学生的航空专业知识

通过课程教学和教材改革,教师航空特色教学内容及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教师上课内容更有针对性,编写的教材更切合航空领域以及工程实践,如教师罗军明2010年编写的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中侧重航空材料及工程应用。近三年,专业教师承担与航空有关的科研课题50多项,经费2000多万元,许多教师都在课堂上将自己在航空领域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航空科研动态。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学生的航空专业知识得到较大拓宽。此外,教师不断加强航空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近几年,获得与航空特色创新性有关的省级教改课题5项,尤其是教师严青松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3+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探索”获2010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各种实验、实践、科研创新训练和三小创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少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如杨波获2008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1Kg级遥控油动模型飞机限时载运空投个人第一名,1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个人第二名;教师陈乐平指导学生创新课题“高性能电子封焊模具的研制”获全国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生叶鑫杰等的“铝合金表面Cr2O3/金刚石复合膜层的制备”获第十一届全省挑战杯科技竞赛三等奖;学生李重阳申请授权专利10项。近两年,有十多位本科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3+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探索,将校外“毕实毕设”工作和与先进企业开展联合办学相结合,探索了一条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激发了在校大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风建设。

(四)到航空企事业工作的学生逐年增多,航空企事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通过以上措施,该专业具有明显的航空特色,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深受国内航空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本专业与国内航空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其中紧密合作的单位近几十家,建立了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每年到校招收该专业的人数三倍于毕业生人数,且待遇与国内211重点大学一样。通过校园招聘直接签约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5%以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稳居全国同类专业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通过2010年走访用人单位,该专业学生赢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办学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97%。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

育,2008,(3).

[2]郭天太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

业的特色建设及凝练[J].化工高等教育,2008,(6).

[3]张凤登,汪正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

专业特色[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

[4]朱汝武.发挥特色优势建设精品专业[J].广西教育学院

学报,2007,(2).

[5]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

(30).

[6]丰巍伟,方志杰,张明道.科研训练——培养创新人才的

有效途径[J].高等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3).

[7]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5).

[8]路楠.通过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上一篇:《遇见》话剧剧本下一篇:拉林中心小学体育卫生工作自查报告